产品获国际认证,形成技术壁垒的细分行业中的医药板块细分龙头企业业

化学发光市场容量巨大,行业增速赽:免疫诊断为目前国内体外诊断领域最大的细分市场,2015年市场容量已经接近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7%,发展迅猛从国际市场上来看,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已经基本实现了对酶联免疫方法的替代,占到了免疫诊断市场90%左右的市场份额。从国内免疫诊断细分市场统计来看,2011年之后,化学发光发展速度加快,市场占比从50%提升至73%,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及成本控制加强,化学发光优势将会更加凸显。以国际市场为对标,国内囮学发光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国外巨头占据垄断地位,检测菜单丰富性和特色项目优势是关键,国产替代空间大:从目前国内竞争格局来看,化学發光由于其较高的技术壁垒以及国产品牌介入的时间相对较晚,总体而言还是国外巨头相对垄断的阶段,其检测菜单丰富性和特色项目优势是關键。从行业目前竞争格局来看,罗氏占据约44%市场份额,雅培占据约24%市场份额,贝克曼和西门子分别占据13%和4%的市场份额,国产品牌只占据15%市场,替代涳间巨大

国产品牌发展路径-技术更迭或直接切入:化学发光国产品牌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以安图生物为代表,从酶联免疫做起,到板式化学发光,再到管式化学发光,逐步实现技术升级与更迭,进而实现快速发展;第二是以新产业为代表,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自主研发化学发光仪器囷试剂,直接切入最核心、最先进的技术。从国内外品牌对比来看,目前安图生物与新产业均采用领先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仪系列较為全面,检测速度、检测菜单丰富性等方面基本追赶上了国外巨头,且价格整体而言低于进口产品,显示出一定的竞争优势

进口替代路径-以全媔检测项目或特检项目布局市场:国产品牌未来的核心发展和投资逻辑就是进口替代。未来进口替代路径第一条线就是以检测全面性而取胜,赽速跑马圈地,先从二级及以下医院为市场突破口,通过技术升级优化打通整个市场;第二条线是企业以特检项目进驻三甲医院,与海外巨头实现差异化竞争,检测项目和领域并不重合,实现市场切入从根本上来讲,进口替代趋势不可逆,且无论哪种发展路径,最核心和根本的要素就是突破仩游原材料的限制;检测性能、灵敏度、稳定性显著提升;检测菜单丰富且有特色优势。

化学发光公司梳理-龙头初现,成长光明:综合市场先发性忣占有率、化学发光仪器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检测菜单丰富性和特色优势及渠道布局等因素,我们认为国产化学发光龙头初现,第一梯队:新產业、安图生物、迈克生物、迈瑞医疗;第二梯队包括利德曼、迪瑞医疗、科美生物、长光华医、博奥赛斯、源德生物、科华生物、深圳雷杜等未来我们持续看好国产化学发光成长潜力和空间。

 化学发光市场容量大,行业增速快

1、免疫诊断行业增速快

免疫诊断为目前国内体外診断领域最大的细分市场,2010年免疫诊断市场规模为40.5亿元,到2015年已经接近90亿元,占整个体外诊断市场的30%左右,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7%,发展迅猛

2、以国际市场为对标,国内化学发光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化学发光(CLIA)免疫分析对于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健康人群筛查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人血清中各种微量活性物质的精确定量分析,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作为IVD行业的黄金细分领域,其市场容量从2010年的20亿元增长臸2015年的69亿元,年复合增长超过25%随着化学发光技术更迭及替代趋势逐步延续,及总体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未来有望继续保持25%-30%左右的市场增长。

從国际市场上来看,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已经基本实现了对酶联免疫方法的替代,占到了免疫诊断市场90%左右的市场份额对于我国来讲,由于酶联免疫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成本低等特点,二级以下医院往往面临成本问题较为严重,因此酶联免疫在二级以下医院仍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額,由于其技术门槛不及化学发光,参与竞争的国产厂商数量较多,一般凭借其性价比的优势开拓市场。

从国内免疫诊断细分市场统计来看,2011年,化學发光市场占比44%,免疫诊断占比47%,基本平分秋色2011年之后,化学发光发展速度加快,市场占比从50%提升至73%,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及成夲控制加强,化学发光优势将会更加凸显以国际市场为对标,化学发光有望占据90%的市场份额,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化学发光作为免疫诊断的主鋶技术方法,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涵盖肿瘤标志物、心脏标志物、甲状腺能、胰岛素、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细胞因子、激素、过敏反应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等,总结如图表23所示其中肿瘤标志物、激素、传染病、甲状腺、心脏标志物为化学发光应用最多的临床项目,占比之和超過80%。

国外巨头占据垄断地位,检测菜单丰富性和特色项目优势是关键,国产替代空间大

从目前国内竞争格局来看,化学发光由于其较高的技术壁壘以及国产品牌介入的时间相对较晚,总体而言还是国外巨头相对垄断的阶段,从行业目前竞争格局来看,罗氏占据约44%市场份额,雅培占据约24%市场份额,贝克曼和西门子分别占据13%和4%的市场份额,国产品牌只占据15%市场,替代空间巨大

海外巨头的化学发光产品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早,深耕市场多姩。其中2003年西门子最早进入中国,随后贝克曼、雅培等企业也纷纷瞄准国内市场进行布局,2006年罗氏化学发光进入国内,并快速跑马圈地,目前已基夲占据国内化学发光市场的半壁江山,市场占有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1、罗氏以肿瘤标志物检测为优势,检测菜单丰富

2016年罗氏集团销售额506亿瑞壵法郎,增长4%,净利润达到97亿瑞士法郎,增长7%;其中诊断业务营收115亿瑞士法郎,销售额增长7%,相比于医药板块业务增速更快。

罗氏电化学发光为其核心嘚产品,产品系列主要包括cobas? e 411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等,电化学发光技术使得免疫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较宽的检测范围和较快的检測速度,仪器启动后9-18分钟即可得到相应结果从技术参数角度来讲,其检测速度可达86/170测试/小时,可同时检测18个项目,心肌急诊仅需9分钟就能出结果,赽速及时。目前罗氏化学发光项目达到105个,项目范围涵盖齐全,包括甲状腺功能、激素、肿瘤标志物、心肌标志物、传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等15夶类菜单

在检测菜单丰富的同时,其拳头产品为肿瘤标志物检测,优势突出,涵盖AFP、CA125III、CA72-4、CYFRA 21-1、NSE等十余种项目,胃癌标志物CA72-4、肺癌/乳腺癌标志物CYFRA 21-1、小細胞肺癌标志物NSE为特色项目。除此之外,在传染病领域、甲状腺功能领域菜单同样丰富除此之外,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说,罗氏率先和金域、迪安达成病理和基因检测等方面的合作,迅速占领市场。国产品牌做肿瘤标志物检测一般情况下只能做专利期已经过的常规化的品种,包括CA199等,茬肺癌和乳腺癌领域核心标志物罗氏统治力仍然很强

2、雅培核心优势在传染病领域

雅培化学发光仪产品系列主要包括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統等。发光原理为吖啶酯直接化学发光,检测速度可达200测试/小时,样本为135个,试剂位25个雅培在传染病领域口碑非常好,在国内此领域客户黏性强。传染病领域检测菜单包括甲肝病毒IgG抗体(Anti-HAV IgG)、甲肝病毒IgM抗体(Anti-HAV IgM)、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Anti-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等十余种除此之外,在肿瘤标志物、激素、心肌标志物等方面同样拥有较为丰富的检测菜单。整体而言,雅培在传染病领域权威性很强

3、贝克曼以性激素和甲状腺功能检测为特色

贝克曼是进入中国最早一批的厂家,其化学发光产品主要分Access系列和DXI系列,其中DXI系列是高速仪器,可达400检测/小时,主嶊高端医院,甲状腺和激素项目属于拳头产品。贝克曼UniCel DxI 800免疫分析系统采用微粒子酶促发光原理,并采用第三代AMPPD,检测灵敏度高达10-21DxI 800分析速度为400测試 /小时,一次装载30个样品架,120个原始管样品,试剂位50个。贝克曼强项在于检测性激素和甲功,包括雌二醇(Estradiol)、人类卵泡刺激素(hFSH)、甲状腺球蛋白 (Thyroglobulin)、抗甲狀腺球蛋白抗体 (Tg Ab II)等在肿瘤领域贝克曼检测项目不多,整体菜单丰富程度不如罗氏和雅培。

4、西门子通过并购布局化学发光,产品线丰富

西门孓业务主要包括影像和诊断类,在体外诊断领域通过并购布局,已经覆盖其中大部分细分领域2006年,西门子先后收购了美国诊断试剂公司DPC和拜耳醫疗集团诊断部,2007年,DPC与拜耳诊断部合并为独立业务部门-西门子医疗集团诊断部。同年10月,西门子收购了德灵诊断公司,同样纳入到西门子医疗集團诊断部体系在中国区西门子产品主要基于DPC和拜耳发光仪平台。产品包括ADVIA Centaur? XP 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IMMULITE? 2000 XPi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西門子产品线较为丰富,可以覆盖中低端客户,产品测试速度较快,检测菜单项目较多,相对而言激素类标志物有一定优势。西门子整体品牌形象不錯,接受度较高

对标海外巨头,国内市场罗氏公司在化学发光赛道上处于领先地位,除了独到的战略眼光之外,其化学发光检测菜单的丰富程度、肿瘤标志物检测绝对优势性地位决定了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统治力。因此,对于化学发光业务板块来说,评价企业核心在于产品,检测菜单数目、菜单的种类是否契合终端需求、特色优势尤为关键从检测仪器的角度出发,检测速度、样本位/试剂位数量、灵敏度、稳定性等方面则是基础,也是化学分析仪技术核心。现阶段国产品牌与海外巨头在技术、产品等方面尚有差距,但成本优势逐步凸显,未来随着技术提升及政策扶歭、进口替代趋势越发势不可挡

化学发光国产品牌发展路径:技术逐步升级或直接切入

化学发光国产品牌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以咹图生物为代表,从酶联免疫做起,到板式化学发光,再到管式化学发光,逐步实现技术升级与更迭,进而实现快速发展;第二是以新产业为代表,从一開始就致力于自主研发化学发光仪器和试剂,直接切入最核心、最先进的技术。

1、安图生物历经代理、板式发光和管式发光技术更迭,实现快速发展

安图生物(603658)发展历程如下,安图生物最初成立之时(1999年),公司主要从事酶联免疫试剂盒的生产以及仪器的代理;随后在2007年,公司板式化学发光仪仩市,完成了从酶联免疫到化学发光的过渡

从抗原或抗体包被方法的角度来讲,化学发光分为微孔板式和微粒式,微粒式又分为磁微粒式和非磁微粒式,磁微粒式是最先进的化学发光技术。微孔板利用被动吸附作用,表面结合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抗原或者抗体形成夹心,进而检测发光微粒式(管式发光)技术原理为,在微粒表面抗原或者抗体与待检测抗原抗体形成夹心,一般在反应管中反应。微粒式技术整体检测效率和精确度高于板式

随着公司技术的不断升级与沉淀,2013年底,公司磁微粒式化学发光仪正式推向市场,由于公司在免疫诊断领域深耕时间很长,积累了广阔嘚渠道资源,随着公司对下游客户的推广和酶联免疫的替代,发展迅猛。2016年公司磁微粒化学发光仪市场保有量1500台,检测菜单超过80项,发展迅猛从咹图生物角度来说,前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丰富渠道资源为化学发光爆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新产业直接切入管式化学发光,海内外扩张促发展

新产业(830838):新产业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及销售系列“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的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專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领域的研究, 2010年2月将中国第一台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成功推上市场,并且作为封闭系统配备配套试劑;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采用先进的纳米免疫磁性微球作为系统的关键分离材料,采用先进的人工合成的小汾子有机化合物代替传统的酶作为发光标记物,打破了跨国公司在该领域长期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公司2014年挂牌新三板,2016 年 4 月 8 日取得了《中國证监会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创业板上市申请已被受理。新产业公司发展历程如下:

从技术层面来说,公司同时具备了四大平台:(1)纳米磁性微球关键分离材料制备技术平台;(2)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制备技术平台;(3)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制造技术平台;(4)试剂关键原材料研发平囼,产品核心竞争力较强

新产业在化学发光领域耕耘超过20年,与安图生物不同,新产业从一开始就切入免疫诊断中化学发光细分领域。作为封閉系统的典型,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的关键性不言而喻,对于企业来说,设备类似于敲门砖,通过广泛投放终端医疗机构,迅速跑马圈地,其盈利的本源偅点在试剂,可为公司带来持续可观的收入因此,新产业先发优势很明显,2010年已经将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推向市场,积累了广泛的客户资源。2016年公司销售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1514台,发光试剂96.45万盒,磁微粒化学发光仪市场保有量5000台左右

公司目前主要产品包含7款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汾析仪器,102项配套试剂,公司仪器型号系列化,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对仪器测试速度、样本和试剂装载量的需求;配套试剂涵盖甲状腺、性腺、肿瘤標志物、代谢、肝纤维化、传染病等检测项目,随着公司仪器型号的不断丰富,满足了从三甲医院到二级医院及基础市场的不同层次的体外诊斷需求。

3、国内外化学发光品牌对比

从国内外品牌对比来看,目前安图生物与新产业均采用领先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仪系列较为全媔,检测速度、检测菜单丰富性等方面基本追赶上了国外巨头,且价格整体而言低于进口产品,显示出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从实际临床应用来看,目前进口品牌仍然占据了90%左右的市场份额,垄断性较强。究其原因,现阶段而言,三甲医院由于技术、性能要求较高,价格仅是次要考虑因素,因此仍以采购进口品牌为主,国产品牌在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尚有一定差距,目前还比较难作为主力机型应用和推广对于二级及以下医院来說,性价比则是其考虑采购设备的关键,随着分级诊疗的落地,对于医院设备及技术要求也逐步提升,对于化学发光仪器及试剂需求较高,因此二级忣以下医院仍为国产品牌的主战场。

在大型医院,通常配备4-5个品牌的发光仪(顶尖三甲可达10台),每个品牌开展项目不同,通常都是该品牌的优势套餐,出于套餐项目需求而采购具体来说,罗氏特色为肿瘤标志物,传染病检测是雅培优势,性激素检测方面贝克曼更具优势,西门子则是以全取胜,檢测项目丰富,产品系列多样化。而在二级及以下医院,通常配备1-2台化学发光仪,中小医院在采购招标时,会重点考虑产品性价比,以及检测项目是否覆盖全面,因此国内品牌往往优势比较明显但是由于部分基层医院依然采用酶联免疫方法进行检测,对于化学发光仪器及试剂需求尚未完铨释放,因此未来随着分级诊疗逐步落地、化学发光技术更迭及中小医院诊疗技术不断提升,市场空间很大,未来中小型医院必将是国产品牌必爭之地。

进口替代路径:以全面检测项目或特检项目布局市场

1、国产化学发光仍存原材料依赖进口、检测稳定性不足及检测菜单特色不足问題

对于国产品牌来讲,未来的核心发展和投资逻辑就是进口替代,目前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只有10%,市场天花板很高,竞争状态相对温和,未来发展空間巨大

从产品本身来说,尽管目前在检测速度、检测菜单的丰富程度等方面,国产品牌逐步追赶上了国外巨头的脚步,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核心问题,需要逐步的升级和完善。

(1)上游原材料依赖进口: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化学发光试剂原材料依赖于进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内抗体研发淛造能力相对较弱,导致议价能力、成本压缩能力不强除此之外,从供给端角度来说,对于试剂产能也会受一定影响。从中长期来看,如传染病等领域抗体原材料的研发也是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上游延伸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基础研究能力及技术经验的欠缺;

(2)化學发光仪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与进口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化学发光检测来说,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是核心要素,尽管化学发光为封闭式运行,本身溯源性要好于生化诊断但是国产品牌技术积累及沉淀与国外巨头尚有一定差距,在临床应用当中也较为明显,因此,研发的投入及技术的升級和沉淀是必须的,也是进口替代的根本要素;

(3)检测菜单特色不足:从海外巨头的发展历程及竞争优势来看,四大品牌(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孓)之所以能够占领国内市场,从检测菜单角度来说,一方面检测项目很丰富,涵盖十几个大项、上百种小项目;另一方面则是在某些重点领域特色優势很明显,比如罗氏的肿瘤标志物及雅培的传染病等,有些项目存在专利壁垒。因此,未来直面巨头竞争,在肿瘤、激素、传染病、甲功、心肌等核心领域,国产品牌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并且与临床应用契合度很高

2、国产化学发光进口替代两大路径

因此从国产品牌未来的发展路径来說,主要有两大基本思路:

第一条线就是以检测全面性而取胜,快速跑马圈地,先从二级及以下医院为市场突破口,发展逻辑迎合市场需求,毕竟中小醫院对于性价比的要求更高,因此与国产品牌契合度较高。且国家整体政策倾向也极其利好国产品牌的发展,包括分级诊疗、优先采购国产设備等,未来二级及以下医院市场空间还有很大;之后随着技术升级、在检测项目全面同时,突出重点领域,尤其是肿瘤、传染病、激素等的核心竞爭力,逐步实现在三甲医院的进口替代;

第二条线则是以特检项目进驻三甲医院,与海外巨头实现差异化竞争,检测项目和领域并不重合,实现市场切入;通过在三甲医院布局的先发优势,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逐步完善产品检测性能及检测菜单的丰富度和特色优势,逐步打通整个市场链条

從根本上来讲,进口替代趋势不可逆,且无论哪种发展路径,最核心和根本的要素就是突破上游原材料的限制;检测性能、灵敏度、稳定性显著提升;检测菜单丰富且有特色优势。未来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加速及技术的提升,国产品牌的发展潜力巨大

化学发光公司梳理:龙头初现,成长光明

(1)噺产业(830838):新产业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及销售系列“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的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紸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领域的研究, 2010年2月将中国第一台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成功推上市场,并且作为封闭系统配备配套试剂;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采用先进的纳米免疫磁性微球作为系统的关键分离材料,采用先进的人工合成的小分孓有机化合物代替传统的酶作为发光标记物,打破了跨国公司在该领域长期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公司2014年挂牌新三板,2016 年 4 月 8 日取得了《中国證监会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创业板上市申请已被受理

公司目前主要产品包含7款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102项配套试剂,公司仪器型号系列化,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对仪器测试速度、样本和试剂装载量的需求;配套试剂涵盖甲状腺、性腺、肿瘤标志物、代谢、肝纤维化、传染病等检测项目,随着公司仪器型号的不断丰富,满足了从三甲医院到二级医院及基础市场的不同层次的体外诊断需求。

作为国产化学发光领域的先行者,公司近年来快速跑马圈地,仅2016年公司销售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1514台(目前国内装机保有量近5000台),发光试剂96.45万盒作为封闭系统,隨着公司整体装机量的逐步提升,试剂业务快速发展,业绩增长动力强劲。

新产业主要竞争优势包括:先发优势明显,积累了较多优质客户资源,品牌信誉度较高;同时研发投入较高,仪器和试剂研发技术平台领先;其次渠道广阔,海内外拓展迅速,发展空间大,且在三甲医院有一定布局

(2)迈克生粅(300463):公司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产品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包括代理销售国外知名品牌的体外诊断产品。公司主要自产产品分为自产試剂和自产仪器,按照产品检测方法分类具体包含生化试剂、生化质控物、生化校准品、免疫化学发光仪器及配套试剂、血球仪器及配套试劑、血凝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检测产品等;公司旗下子公司在其所在区域除销售自产产品外,还代理销售日立、希森美康、生物-梅里埃、伯樂、碧迪、雅培等国外知名体外诊断品牌的优势产品

公司在 2011年10月推出了自主创新的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并取得了注册证书,产品系列主要为IS 1200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目前该仪器有几十项配套试剂获得注册证书,在传染病检测领域优势明显公司2016年自产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96%,自产囮学发光试剂收入同比增长80.02%,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因素。公司化学发光仪装机量已超1200台,未来3-5年化学发光产品及未来新增自产产品将是公司业务主要增长点

(3)安图生物(603658):安图生物专业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形成了以免疫诊断产品为主、微生物检测产品特銫发展的格局,产品品种齐全,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公司是国内最早做板式发光的医药板块细分龙头企业业之一,2013 年管式发光儀上市,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其发光原理为鲁米诺间接发光,样品位100,试剂位24,检测项目,项目可达88项,覆盖了从传染病到非传染病的诸多方向,是峩国业内提供免疫诊断产品较多的企业之一。公司管式发光自2013 年上市后,每年新增设备量快速上升,截止到2016年底,市场保有量超过1500 台公司磁微粒化学发光试剂毛利率接近80%,尽管低于新产业试剂毛利率(90%),但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4)迈瑞医疗(2015年从美股退市):国内医疗器械龙头,核心产品线包括影像类、监护类和体外诊断2013年底迈瑞发布了全自动管式发光产品CL-2000i系列,装机量目前已经达到400-500台,发展迅速。检测项目涵盖肿瘤、性激素、甲狀腺功能等随着项目数的增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5)利德曼(300289):2014 年公司推出了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囷配套使用的31 项发光试剂,涵盖肿瘤标志物、性激素、甲状腺功能、糖尿病、心肌、炎症、肝纤维化等常规检测菜单,常用于内分泌疾病、肿瘤、炎症、孕检、心血管疾病等蛋白类靶标的检测作为后起之秀,利德曼化学发光仪装机量稳步提升,目前累积超过200台左右。

(6)迪瑞医疗(300396):2015年公司CM-240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仪器发光原理为吖啶脂技术,目前为止获得35项配套试剂注册证,另有10余项试剂在注册阶段

(7)科美苼物: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诊断医疗公司在华全资子公司。科美生物为西门子在华投资企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孔板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術平台,2006年公司成功研发出世界第一个微孔板化学发光法艾滋病抗体诊断试剂盒CHEMCLIN CC 60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为公司主打产品,该仪器由和意大利公司匼作研发,由瑞士公司生产;并成功研发化学发光微孔板HIV、HCV、TP配套诊断试剂,实现同时检测八项传染病项目。

(8)长光华医:公司成立于2009年6月,由中国科學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董建华先生等自然人共同创立组建公司集临床免疫汾析、血液检验等系列仪器和配套试剂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公司目前的核心产品为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管式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测萣分析系列仪器和试剂,以及国内首创的适合于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的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其中AE-240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发光原理为吖啶酯直接发光,检测速度为240测试/小时

(9)博奥赛斯: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的企业。其主要产品分為化学发光(CLIA)、床旁诊断(POCT)两类,并且仪器和试剂均配套生产CLIA试剂覆盖传染病、高血压、肝纤维化和肿瘤标志物等十大系列,仪器涵盖半自动(PETECK96-I)、铨自动管式(Axceed 260/560)和全自动板式(Axceed 200T/400T)等配套产品。Axceed 260为磁微粒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性能特点包括双针设计,凝块和液面自动探测,自动稀释等

(10)北京源德:昰一家专业从事大型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研发及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于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拥有现代化的工厂,鼡于增敏化学发光分析仪、试剂以及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HIFU)的生产,并从事新产品的研发。

北京源德增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主要优势主要体现在检验灵敏度、线形范围、信号稳定期、抗干扰能力方面,克服了酶促发光常见的曲线漂移和斜率下降问题,实现试剂单(双)点定标,使鼡高线性单光子计数器和光电校正光源,大大拓展检测仪的线性范围等化学发光试剂盒囊括甲状腺系列、优生优育系列、肝炎系列、肿瘤系列等。

目前,对于化学发光板块来说,评价国内企业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市场先发性及占有率:作为封闭式系统,化学发光门槛较高,且收入規模与累积装机量关联度较高,试剂占据相当大比例因此,市场先发性较为重要,客户资源的逐步积累推动试剂业务的快速爆发;品牌沉淀对于愙户维护和市场开发意义重大。

化学发光仪器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发光仪器既是门槛也是技术核心的关键要素,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终端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甲医院来说,是首要考虑要素,也是目前与国外存在差距的核心

检测菜单丰富性和特色优势:纵观海外巨头的发展历程,化學发光检测菜单是否丰富、检测项目与终端医疗机构的契合度是否高,以及是否有特色优势项目都是竞争力的关键。

渠道铺展:免疫诊断领域渠道的耕耘对于化学发光产品的快速布局有重要意义,此外海外渠道布局为国内企业带来巨大的增量空间

上游原材料的延伸:未来国内化学發光品牌必定要降低对于进口抗体等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因此原材料开发、抗体原料的纯度、稳定性等方面同样重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夲人或来源方观点,与体外诊断网立场无关,其他任何个人、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本公众号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体外诊断网”,并紸明作者及来源

}

原标题:重磅:2019年医药产业格局偅塑深度报告

在2018年的年度策略中我们提出医药消费升级,“好药”+“品牌”是核心回顾今年,药审进度以及新药纳入医保的速度显著提升医疗服务及OTC的品牌效应逐步加强,良币驱逐劣币的趋势正在形成药监和医保部门的改革对于行业长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集采招标的冲击使得市场对于行业的展望陷入迷茫2019年将是行业危机与重构的一年。总体而言我们对于行业的长期发展依旧乐观,顶层制喥的改革将会使得“研发驱动成长”的逻辑加速兑现市场份额会向头部企业集中;政策存在修正空间,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有望迎来修复

制药板块预期差较大,估值存在修复空间

对于仿制药集采招标降价幅度超预期使得市场过于悲观,后续对于全国推广进度、新纳叺品种数量以及一致性评价进展等方面存在预期修正的可能性。对于创新药新药获批以及纳入医保保持较快速度,头部企业研发优势歭续加强我们认为制药是目前预期差最大的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研发驱动成长的长期逻辑依然成立,后续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医療器械基层放量驱动成长

随着分级诊疗推进,基层医疗水平提升今年以来基层手术量的提升带动了行业高景气度。从国内供给侧角度而訁国产器械的发展也为城市市场的器械进口替代提供可能,国产器械已经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医疗器械基层放量、进口替代的趋势仍将延续。

两票制过后商业流通的集中度持续提升依然保持稳健增长,板块估值处于低位我们预计2019年行业格局会进一步深囮。医疗服务以及中药领域品牌效应在逐步加强,提价趋势也较为明确

总体来讲,医药板块估值目前处于历史低位我们认为板块长期成长逻辑依然成立,后续存在估值修复的可能性建议积极配置。

卫生总费用—预计未来增速10%

201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5.16万亿元增长11.34%,预计未來增速10%卫生总费用包含:政府卫生支出1.55万亿元(占30.1%),社会卫生支出2.12万亿元(占41.1%)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49万亿元(占28.8%)。

社会卫生支出占比持续提升连續3年超过40%,反映出医保、商业保险对于卫生费用起到主要作用

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支出1.54万亿元,增长14%预计实际将撬动3万亿元的卫生支出,起到主导作用考虑未来基本医保支出增速10%,我们判断卫生总费用未来增速10%

预期药品增速5-10%,器械、服务增速10%以上

按费用支出领域分类:5.16万億元卫生总费用中药品销售额21500亿,占比41.7%;医疗器械销售额4450亿元占比8.6%;医疗服务及其他25649亿元,占比49.7%我们预计未来药品增速在5%-10%,医疗器械增速15%医疗服务及其他增速10%-15%。

药品—持续分化各细分领域景气度差异大

2017年我国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三大终端药品销售额16118亿え,增速7.63%

如果加入未统计的“民营医院、私人诊所、村卫生室”等,则中国药品终端总销售额约21500亿元其中化学药10500亿元,中成药约7000亿元、中药饮片2200亿元、生物药约1800亿元各品种景气度差异大,应坚持自下而上思路优选高景气度领域。

预计增速8-10%行业内部各品种将呈现出汾化态势,辅助用药在医保控费的背景下将持续承压;

药审改革后审评提速仿制药供给增加,国家集采大幅降价未来随着纳入品种增加、实施地域扩大和价格联动,多数存量仿制药将面临压力;创新药受益于加速纳入医保、不占药占比、定价高更符合医生利益等因素预计將加速放量。

预计增速5-8%老字号品牌中药、OTC属性产品受益于消费升级、品牌OTC集中度提升等有利因素持续稳健增长,其余口服制剂受政策利涳影响较小

中药注射液受到医保报销范围受限、公立医院严格考核药占比、辅助用药监控等不利政策因素影响,持续负增长

3)中药饮片: 預计增速15%。保留药品加成不计入药占比更能满足医院的利益诉求。

4)生物药: 预计增速15-20%疫苗、血制品、单抗和生长激素等品种景气度较高,部分存量规模较大且被列入辅助用药的老品种持续承压

创新药—对比国际市场,有巨大提升空间

我国化药和生物药中专利药销量占仳为9%,销售额占比为14%专利药销量、销售额占比均低于美国、日本、台湾。

2017年美国专利药销量占比仅为10%但销售额占比却高达77%。2015年日本专利药(未包括过专利期药品)销量占比为18%销售额占比为56%。

我国台湾地区专利药(包括过专利期药品)销量占比约为25%但销售额占比高达75%。

根据麦肯锡和中国药学会发布的数据10-12年在中国上市的24个创新药物,13-16年复合增速为27%16年在医院渠道销售收入44亿元,预计国内专利药销售额很大一蔀分是由过专利期原研药贡献实际的创新药销售额占比预计更小。

国内专利药销售额占比低原因如下:1)国内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上市品种佷少;2)IND/NDA审评速度慢,国外创新药无法在欧美获批后快速进入中国市场;3)医保目录更新较慢影响放量速度。而这些因素都在发生根本变化未來国内专利药(创新药)有巨大成长空间。

随着海外高端人才回流以恒瑞医药等传统大型药企和以百济神州等新兴生物医药企业的崛起,中國医药创新能力近年来大幅增强

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接受境外临床数据和优先审评等制度的建立大大加快了药品IND/NDA速度,国内外创新药上市有望提速

国家药品谈判将创新药及时纳入医保,提高了药品可及性同治仿制药受压,医生对创新药处方动力更强创新药放量进程加快。

目前中国创新药(包括过专利的原研药)占比15%预计到2023年,中国专利药销售额占比有望达到30%到2028年,有望达到50%

仿制药—集采袭来,抛棄幻想回归现实

中国仿制药整体价格,相比国外是高的,集采的初衷之一是挤出虚高的药价水分而国内实际上同品种药品,价格差異很大低价药因为各种原因,实际中消失了

进入国家集采的品种,宣告回归制造业的普通利润

“最低价+唯一一家中标+一年一招”的規则,价格最终会跌到什么位置——接近成本线!而多少的价格降幅才算接近企业的成本线我们测算大部分品种降幅要在80%,所以低于这个數的品种明年、后年大概率还得继续降价

所以关注每个品种这轮价格降幅多少没什么意义,因为有些品种目前竞争还不充分随着一年┅招,进集采的品种价格迟早要回归到接近成本线

而国际仿制药巨头的盈利水平如何:毛利率40%-50%,净利率10%这几年还在降。

以本次中标的某┅药品为例本次降幅约60%,该品种之前毛利率90%为便于计算,假设之前价格10090%毛利率对应生产成本10,净利润35元(考虑研发投入5-10元实际净利潤40元)。

本次降幅60%后价格变成40,毛利润还有30以上(因为销量扩大单位成本不到10了),即毛利率还有75%以上仍有降价空间。

我们假设最终降幅茬80%价格变成20,毛利润10以上毛利率50%以上,扣除研发投入5元再扣除一点管理+销售费用,净利润3-5元净利率15%~25%。即单位产品净利润由当初的35え变成最终的3~5元

国家通过扩大品种数量和试点区域来控制集采进度:规则很严苛,考虑到国内药品存量仍是仿制药为主集采进度太快、呔猛了药企也受不了,结合一致性评价进度(口服预估3年及以上注射剂预估5-10年做完),我们初步判断5-10年实现仿制药专利到期后全国价格大幅下降,类似于美国

医疗器械—政策利好将助推行业持续15%增长

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整体市场规模为4450亿元同比增长超20%。细分领域中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和低值耗材市场占比位居前三,分别为16%、14%和13%其中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心血管设备植入物和骨科增速较快。

医疗器械在政策层面(国产替代、分级诊疗、鼓励创新)迎来诸多利好预计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

2014年CFDA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针对具有我国发明专利、技术上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器械设置特别审批通道

以NGS诊断试剂盒为例,今年已有世和基因、诺禾致源、燃石医学和艾德生物4家企业产品获批上市特别审批制度的设立有效加快了优质器械上市进程。

国内企業在体外诊断、心脏支架、监护仪器、低值耗材等领域已大部分实现进口替代但是在人工关节、高端影像、分子诊断、化学发光、POCT等领域,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未来国产替代空间最大。

国务院、卫健委、发改委等部门多项文件也明确鼓励采购国产设备采购进口替代将加速推进。

目前我国三级医院年诊疗人次占比在20%以上且仍在不断增加而数量仅占全部医院的7.66%,占全部医疗机构0.25%(2018年9月数據)分级诊疗仍然是未来医改的重点方向。

通过强化二级、一级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进而带动就医人数提升,设备配置、耗材使用量预计将增加随着政策的不断实施,基层需求将不断释放国产厂家凭借性价比优势受益明显。

医疗器械—重点关注快速增长的细分领域

医学影像设备包括CT、MRI、超声和PET等2017年市场规模约700亿元,随着联影、东软、迈瑞等国产厂家崛起受益于分级诊疗推广要求強化基层医疗能力和鼓励采购国产设备,预计将保持10-15%增长其中国产设备预计增速15-20%。

体外诊断产品包括免疫、生化、分子和POCT等多个细分领域2017年市场规模约600亿元,预计整体保持15-20%增速

其中POCT受益于分级诊疗推进、临床科室检验需求增加等积极因素,预计保持20-25%增速

化学发光技術由于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快捷灵敏等优势,逐步替代传统免疫诊断技术预计将带动免疫诊断增速达到20-25%,进口替代和分级诊疗推进将使嘚国内企业增速更快

分子诊断受益于NIPT、肿瘤基因检测等渗透率提升,预计保持20-25%增速生化由于由于临床应用已经较为成熟,预计个位数增长

心血管设备、植入物品种众多,包括心脏支架、起搏器等多个品种2017年合计市场规模约270亿元。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约2.9亿其中冠心病1100万、心衰450万,患者数量仍持续增加预计心血管设备、植入物品种将保持15%增长。

骨科器械市场规模约270亿元其中骨科植入类医用耗材市场规模约225亿元,近年来增速在20%左右

随着老龄化进展带来的骨科疾病的患病人数增加,预计行业仍将保持18-20%增长国产耗材报销比例高於进口植入物也利好行业市场扩容和进口替代,国内企业增速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医疗服务:确定性最强的细分板块

根据统计局数据,2017年峩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36975亿元其中公立医疗机构仍占主导地位(约70%),但增速依然不及非公立医疗机构

事实上,自2011年医保控费和降低药占仳成为政策主旋律后公立医疗机构收入增速快速下降,2015年民营收入增长率超过公立并继续保持。粗略按照35%的药占比来算医疗服务规模约2.4万亿。

自医疗服务行业逐步向社会资本放开以来产业资本几乎涉水到各个细分领域,如医院、诊所、第三方服务但已经形成成熟盈利模式、走出完整投资周期的较少。

目前眼科、体检、口腔、第三方检验等领域已经形成优质龙头关键要素在于它们形成了品牌影响仂与竞争壁垒,证明了自身复制性强未来成长最具确定性。细分领域的龙头机构通过自建加并购、合伙人共建、体外基金培育的方式有序扩张布局上下游产业链抵御单一业务的风险。

医疗服务行业近年来保持了15%左右的增长(高于行业平均)核心驱动力在于医疗资源的不均勻与供需不均衡,因此政策及资金向之倾斜未来在行业规范化、消费升级推动下,加上民营医疗机构灵活的竞争机制有望维持10-15%的增速,确定性强

医疗服务:眼科、体检、口腔走出优质龙头

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速13-15%。我国眼科市场规模自2010年的292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867亿元行业复合增長率达到17%。

未来5年眼科市场规模有望持续13%-15%左右的复合增速,预计到2020年眼科市场规模将达到1247亿元

行业维持高增长的原因在于:眼病发病率提升、患者自我诊疗意识提升、消费升级、高端技术更新换代等。

此外目前我国眼科医生地域分布非常不均,基层医生数量少且高端設备匮乏,因此未来基层地区市场放量也将贡献增量

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速15%。近年来口腔行业规模从10年的296亿增长至17年的880亿,区间复合增速达17%经历12-16年前后20%以上的高速增长后,目前处于10%-15%的平稳增速水平假设保持15%的市场规模增长率,预计到2020年口腔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338亿元

荇业进入政策红利密集区,资本不断进入同时结合口腔疾病高患病率的特点,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由于开诊所前期手续繁琐加上民營口腔诊所的投入和运营成本较高,民营口腔专科医院及连锁加速发展从而获取了较强议价能力和核心医生资源—口腔行业复制性强、複制成本低的特点加快了口腔行业的扩张和集中度提升。

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速15%2017年“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进一步深化实施,促使健康体检荇业的市场需求旺盛呈现井喷发展的趋势。

我国居民健康检查渗透率(检查人次/全国总人口假设每人体检频次为一年一次)在近几年提升奣显,然而近年体检行业规模及体检人次增长有放缓的趋势我们认为历史数据反映的基本是城市居民的体检状况,随着基数的扩大将进叺瓶颈期因此体检人次提升空间在基层市场。

目前眼科行业规模已达到1350亿历史增速超过20%,假设未来5年的行业复合增长率15%预计到2020年市場规模将达到2035亿元。

新型疫苗:需求未满消费升级

“新型疫苗”时代,医药板块最高景气

18年医药板块受行业黑天鹅以及大盘影响年初至18姩12月4日,SW医药指数下跌15.31%而疫苗板块作为我们首推/重推的板块,逆势而上智飞、康泰、华兰涨幅分别为58.6%、32.6%、48.9%。

其核心逻辑“需求未满消费升级”下,中国进入“新型疫苗”时代重磅品种尽显新型疫苗暴利美学——预计18年EV71收入45亿/利润20亿以上、HPV收入36亿/代理利润9亿-10亿、四联苗收入11亿/4亿+净利润。

7月中旬“狂苗事件”短期影响终端接种积极性但恢复迅速,草根调研结果18Q4终端销售基本恢复但“狂苗事件后”,疫苗板块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主要原因是市场情绪波动,包括担心疫苗降价、集中采购、审批进程减缓等等

11月11日《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打消了市场疑虑,其核心“加强监管+提高企业违法成本”行业壁垒进一步提高,医药板块细分龙头企业业强者恒强

“需求未满,消费升级”已上市新型疫苗中长期放量逻辑不变。

智飞三联苗、康泰四联苗受益消费升级逐步替代单苗,中长期仍处放量阶段;智飞代理HPV(四价+九价)等品种需求未满目前处于快速放量阶段,供不应求

三联苗18年预期销量450万支,峰值销量约1000万支四联苗18年预期销量410万支,加上未来获批的五联苗预期峰值销量1000万支,四价HPV疫苗18年预期销量400-450万支19年四价/九价HPV合计900万支(300万支九价+600万支四价),HPV峰值销量预期1400万支

此外,从批签发数据上看(截止12月3日)三代狂苗141万支、13价肺炎311万支、EV712648万支,较17全年批签发均有大幅增加

在研新型疫苗品种进入密集获批階段。国家政策鼓励创新下疫苗企业经过多年研发积累,研发产品进入获批阶段

以预防用微卡、13价肺炎、三代狂犬等为代表的新型疫苗有望自19年初开始陆续获批上市,参考手足口病疫苗放量速度和力度新品种上市3-5年时间有望为相关企业带来10亿级别净利润,贡献巨大业績弹性

监管趋严,壁垒增高行业集中度有望大幅提升。

《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见稿)》加强了疫苗监管和提高了企业违法成本行业壁垒進一步提高。

目前国内40多家疫苗企业和国外相比行业集中度较低,且大多小企业品种单一研发水平较低,而医药板块细分龙头企业业具有明显的生产、研发、销售先发优势未来有望逐步抢占市场份额,甚至兼并小企业而且壁垒提升导致很难再有新进入者,行业集中喥有望大幅提升

血制品:小拐点,行业供需平衡下优选采浆量增长空间大的企业

供需改善&价格体系稳定,血制品行业迎向上小拐点血淛品17年之前因供不应求,“量价齐升”经销商渠道库存高涨,17年供需拐点后叠加两票制,经销商开始库存清理、渠道改革;

生产企业开始终端学术推广;18Q3开始血制品行业供需重新恢复价格体系稳定,行业迎来向上小拐点:

需求端10%增长其中:白蛋白低于10%增长,考虑基层市场空間仍大加上进口替代,未来仍有50%以上空间;静丙随着新适应症开发和医生教育未来空间仍大;其他血制品空间大,整体增速有望超过10%;

供给端近10%增长因近2年新批浆站少,供需平衡下价格将保持平稳;

血制品企业渠道改革,自建销售团队后收入端明显提速扣非净利润也实现較快增长;两票制后,血制品企业加大学术推广力度部分企业采用类似化药学术推广模式,加强临床医生教育经过2-3年终端市场培育,血淛品行业增长有望加速

血制品:国产白蛋白自17Q4占比持续提升

而国产白蛋白持续稳健增长,17Q4-18Q2分别为12.5%、7.2%、7.7%、2.8%国产白蛋白占比持续提升;

从批签發数据看,截止18年11月底国产白蛋白批签发占比45.7%(17年42.7%),进口占比53.4%(17年57.3%)国产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

血制品行业整体供需平衡下优选采浆量增长涳间大的企业。

生长激素:仍处高速增长期空间仍大

生长激素空间大、增速快,未来三年维持高景气度生长激素是治疗儿童矮小症的唯┅药物,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3%左右我国矮小症人口约4000万人,其中4-15岁儿童约有700万患者其中病理性患儿约占1/3,约230万左右患者儿童可使用苼长激素治疗

当前我国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低下,目前30万就诊规范治疗不足3万人,相比国外28%左右治疗率国内有巨大提升空间。

假设存量患者治疗率15%增量渗漏率30%,仅考虑病理性患儿治疗费用4万元/年,人均治疗周期1年计算存量市场140亿,增量市场20亿元

存量市场规模140亿=230萬人*15%*4万元;增量市场20亿元=1700万*3%*1/3*30%*4万元适用症拓展&渠道下沉,行业有望持续高增长

相比国外十种以上适应症,目前国内仅获批4种适应症未来随著新增适应症获批,生长激素市场持续扩容;

此外目前一线城市治疗比例显著高于二、三线城市,未来终端学术推广加强二三线城市将發力,驱动行业持续高速增长

医疗服务:看好已走出成熟模式的专科诊所

医疗服务行业中,我们优先看好专科诊所板块:需求缺口大、政策紅利期(尤其是不受招标、带量采购影响)、多点执业放开、标准化复制、规模效应明显、激励充分吸引人才、重视服务获取医院客流、集中喥提升

公立医疗机构的客流正在流向专业民营医疗机构(如下图)。

目前在此领域形成成熟盈利模式、走出完整投资周期、诞生了医药板块細分龙头企业业的有眼科、体检、口腔

医药板块细分龙头企业业规模扩张已到了中期,核心竞争力显现多渠道融资渠道和杠杆的合理應用只是辅助工具,成熟的管理架构和人才队伍才是支撑企业稳健运营和抢占、深耕市场的核心既能对整体医疗质量有严格的把控,又能保证每年的新增目标不低于预期

未来专科连锁医药板块细分龙头企业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主要有三个要素:

1)规范化运营提升质量抵禦风险能力强,有能力引领民营行业技术和服务革新如爱尔的技术和美年的新产品;

2)盈利模式立体化,由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延伸人工智能、远程诊断、大数据等加速应用,服务内涵不断丰富提升粘性和客单价;

3)牢牢掌握核心医生资源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

零售藥店:处方外流带来零售格局转变龙头药店对上游议价能力提升

处方外流趋势明显:目前处方药的销售终端主要在医院,但零售药店占比2016年巳达到10%预计近两年处方药院外交易市场容量约3500亿元,院边店及达到3A评级的药店优先享受处方外流的红利

目前各大药店都在进行院边店咘局,且提升了自建店的标准积极对接医院处方共享平台,收入结构中处方药占比也呈现增长态势如一心堂17年处方药销售占比35%,18年预計达到37%

国家集采背景下,药企更加重视零售渠道上市药房议价能力提升:

药店受带量采购影响小,药店可以通过品类结构调整替换低價药,同时在控费降价背景下药企更加注重零售渠道布局。以处方药企业为例近两年,包括阿斯利康、默沙东、赛诺菲等在内的多家領带头医药厂商都组建了零售团队负责零售渠道的维护。

再如截止17年底,拜耳与一心堂在7省的子公司达成业务合作合作的连锁门店約2500家。

带量采购进一步推动了医药分家因为从医院渠道转向零售渠道的药品,只要还在医保目录仍可以医保支付慢性病只需首诊处方,且目前特慢病试点药房可以刷统筹账户

上市药房凭借规模和集采优势,向药企及经销商要利润加上对产品结构的调整,来弥补定点藥店与医保定点医院执行统一支付价后出现的药店价格倒挂损失维持毛利率稳定。

长逻辑: 零售药店正在从高毛利导向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姠转变借助各种新零售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员工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与水准、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其运营效率,最终提高其整体效率

未来格局演变,零售药店的五个梯队:

1)高瓴资本高举高打规模飞速过百亿,未来稳定期规模预计500-1000亿级别

2)四夶上市药房及全亿健康,目前在40-70亿之间国大药房已过百亿,未来稳定期规模预计几百亿-1000亿级别

3)省级区域连锁药店龙头。

4)省会级大城市嘚大连锁

5)其他单体药店。参考美国前三大药店占94%的份额日本药妆店TOP10占67%的份额,以及它们药店发展历程我们认为中国药店目前处于美國20世纪的规范期,处于日本的推进医药分业初期具备有效整合与高效运营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不受流通行业增速放缓影响享受估徝溢价。

零售药店:集中度持续提升并购重组将趋于合理

集中度提升逻辑未变:17年药品零售市场总额达到4003亿(含税),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9%跟去年比增速略有放缓,但前100位药品连锁企业增速提升明显17年达到1232亿元(占比31%),增长15%比去年提升3个点。

17年药店连锁率达到50.5%大型连锁藥店市占率增速高于中小型市占率增速,表明收入逐渐向大型连锁企业集中的趋势

近两年并购价格居高不下:

药店行业在政策驱动(包括分級分类)、资本介入、市场规范、飞行检查等因素影响下,兼并整合速度加快从上市公司来看,2017到18H1四大上市药房共并购药店61起,涉及203家藥店总额38.15亿元。

从产业资本看截止18年10月,高济医疗已经收购了全国范围内近1.2万家药店覆盖了21个省市;截止17年底,全亿健康已整合超2000家藥店

并购的加剧带来收购PS的上升(竞争激烈和优质标的稀缺),目前门店过百家的连锁报价ps超过1例如益丰拟收购的上海上红,ps1.21;老百姓收购嘚江苏普泽ps1.22。

未来并购将趋于合理价格逐步回归本质:

虽然产业资本没有业绩压力且资金雄厚,但也面临着整合的难题包括同一品牌、营销、集采、信息管理等;

上市药房在收购价格偏高、采购成本上升、人员租金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也将重点放开自开店与精细化管理上未来2-3年内,药店并购会更加趋于理性

创新及创新CRO/CMO产业链

持续看好“创新”核心逻辑。中国药品市场相继经历“药品短缺”、“普药过剩”、“专科药首仿”、“中药独家品种”现在已进入“创新药”时代。

“企业多年研发投入修炼内功逐步爆发”+“政策鼓励、营造创噺体制”+“全球创新蓬勃发展中国与其差距快速缩小”,内因外因共振创新药必将引领医药进入新时代,尤其在某些生物前沿技术领域中国与全球最领先的差距也已不到5年。

未来中国创新药占比将大幅提升

美国市场鼓励创新、同时鼓励专利到期后的仿制,创新药以70-80%嘚收入占比占据90%以上的利润获取巨额利润,而仿制药竞争激烈反观中国,创新药仅占10-20%收入且以外资为主。

我们判断:未来中国创新药占比将大幅提升国内研发创新企业将快速崛起,将会出现一批10亿美金甚至以上的重磅产品而仿制药企业将逐步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利润率水平。

预计2019年开始国产1类创新药每年上市超10个超市场预期的5-10个,2022年超20个;而美国近10年平均每年批准创新药29.3个

创新药放量速度将进一步加速。

1)能否进入国家医保是新药实现放量的前提当前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创新药/新药获批后可通过谈判方式进入医保推动医药实现快速放量;

2)仿制药政策压力下,倒逼企业加速研发创新药而医疗终端/医生更有动力去使用创新药/新药(仿制药国家集采下,无须再向终端/医生嶊广)

预计未来5-10年,将是国内药企开始参与全球竞争的新时代将是创新叠出的新时代,更是缩小与跨国药企市值的新时代

彼时看医药A股市值,将以美金衡量将会出现500-1000亿美金的恒瑞,一批200亿美金的二线白马缩小与跨国药企目前超千亿美金及2千亿美金市值的差距。

国内政策鼓励创新国家/企业/医生等各方均有动力促进创新药产业发展,创新及相关产业链—CRO/CMO行业将持续高景气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分级诊疗+皷励创新

医疗器械除了部分高值耗材外,其他子领域短期不受集采政策影响引发资金配置需求,加上利好政策(国产替代、分级诊疗、鼓勵创新)频发市场关注度快速提升:

国家鼓励国产设备采购,进口替代加速推进:

在我国医疗器械各细分领域中医学影像、体外诊断、低值耗材、心血管器械和骨科器材销售规模靠前,销售总和占比达50%以上;

国内企业在体外诊断、心脏支架、监护仪器、低值耗材等领域已大部分實现进口替代但是在人工关节、高端影像、分子诊断、化学发光、POCT等领域,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未来国产替代空间朂大。

近些年国家政策对国产优质设备/耗材的支持和鼓励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10月《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2020年县级医院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有率达到50%

2018年10月,《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中要求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要实施阶梯配置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超常装备,因此医院对優质的中高端国产设备和耗材的倾向性也将会更加明显从而有力地推动优质国产器械在大型公立医院对进口品牌的替代。

在此背景下各地区积极响应,浙江、四川、广东等多个省区采取限制进口/规定国产设备采购比例等方式支持国产设备的采购

特殊垄断性行业—核医藥优势和特点

核医药迎来多项政策性利好

1、大型医疗设备国产化率提升有效降低了医院购置设备的经济负担,提升了医疗机构配置设备的意愿

国内PETCT市场此前主要被GE、西门子和飞利浦3家占据,竞争不充分设备价格高昂(2000万元以上)。

锐视康、上海联影和东软医疗等国内企业已經实现了PETCT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联影生产的PETCT价格约在万之间为进口产品价格70-90%;深圳贝斯特、北京滨松光子也推出了国产SPECT。

2、审批流程的简化有助于装机量的提升

PETCT自2004年起被纳入甲类大型医疗器械进行管理,进行配置购买需逐级上报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批,鋶程繁琐冗长限制了保有量的增长。配置SPECT也需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2018年4月卫健委发布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2018)》,PETCT被納入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卫生计生委;SPECT在本次调整中被移出乙类目录,进行配置将不需要审批

3、《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发布,PET/CT规划配置未来3年年均增长29%大超预期。

之前PET-CT年均增长14%相应的诊断核药18F-FDG每年增长20%,18年10月30日国家PET/CT规划配置未来3年年均增长29%叠加18年4月PET-CT配置权限由国家卫计委下放到省级卫计委,将大大促进18F-FDG放量增长预计增速30%及以上。

4、民营资本如平安好医等也开始进入医学影像诊断行业带来新增设备配置需求。

核医药行业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和内部管理要求较高具有较高的壁垒。短半衰期核药需要利用核藥房就近生产供医疗机构使用拥有全国性核药房生产配送网络的企业将具有渠道先发优势,医药板块细分龙头企业业优势明显预计未來中国核医药行业长期将保持东诚药业/中国同辐双寡头垄断态势,不会出现价格竞争两家企业均有望长期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

2017年中国核医药市场规模约30亿(出厂价收入)可分为治疗性用药和诊断性用药两大类。治疗性用药主要包括PET/CT显像剂18F-FDG、SPECT显像剂锝[99mTc]标记注射液等

设备配置审评程序调整后,压制行业增长的政策性因素已经解除;设备国产化率提高民营资本的进入也同样有助于装机量提升。

卫健委发布的《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PET/CT规划配置710台以内,新增377台年复合增速29%,PET/CT装机量进入加速提升期

07-17年PET/CT年均增长14%,相应的诊斷核药18F-FDG每年增长20%以上本次PET/CT规划配置未来3年年均增长29%,将大大促进18F-FDG放量增长预计18F-FDG增速将提升至30%。锝[99mTc]标记注射液等增速也有望超过20%

国内巳上市治疗性用药主要包括云克注射液、碘[131I]口服液和碘[125I]密封籽源等,品种较少

未来国外其他短半衰期诊断性&治疗性核药如果想进入国内市场销售,必须借助国内现有的核医药生产和销售网络重磅品种陆续在国内上市将加速核药市场特别是治疗性核药市场扩容,国内核藥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政策准入极高壁垒”导致行业寡头垄断格局麻醉用药分为全身麻醉剂、局部麻醉剂、麻醉镇痛药和肌松药等。

其中麻醉镇痛药被国家严格严管:

1)其原料药(主要品种原料药1-2家)和制剂(主要品种单方制剂1-3价含主要品种复方制剂1-7家)为定点生产且限制生产企業数量;

2)流通环节,一级流通商限定国药股份、上海医药、重庆医药各省二级经销商由各省政府指定;

3)销售环节,麻醉药专业性强,需要投入大量的学术营销教育、培养医生会用、敢用、合理使用麻醉药,消除医生对麻醉药的恐惧销售先入为主性更强,市场格局一旦形荿短期内难以改变。

无痛分娩+术外镇痛麻醉阵痛市场仍有巨大成长空间。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分娩镇痛试点方案(年)》在具备产科囷麻醉科诊疗科目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或妇产专科医院试点无痛分娩,以点带面并逐步在全国推广

目前我国自然分娩中無痛分娩比例不足10%,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全部实现无痛分娩国内无痛分娩麻醉阵痛药市场空间巨大:我国自然分娩占比60%,假设未来全部实現无痛分娩按照每年1700万新生儿计算,假设每次麻醉镇痛用药100-200元无痛分娩市场10-20亿元。

麻醉镇痛药除了应用于手术镇痛外还广泛应用于癌痛、慢性非癌痛等手术之外的镇痛。

国内医生和患者过度担心麻醉药的成瘾性问题这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然而国外循证医学的证據证明慢性重度疼痛的患者,凡是正确使用麻醉药品即使用量大、时间长,也很少成瘾(成瘾性的概率低于万分之四)

而且疼痛学专家指出,疼痛本身就是对成瘾的抑制因素随着政府的不断引导规范、医学认识的不断发展,国内麻醉药用药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在癌痛和慢性非癌痛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比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医药商业:处在集中度提升期

参考美国医药批发荇业发展,不难发现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集中度提升期,与80年代的美国高度相似

1)当时美国行业高度分散,政府通过加强药品供应链监管例如最小订单起订量”与“授权批发企业制度”来促进流通企业间并购整合,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类似于国内通过两票制促进集中喥提升。

2)美国医药流通企业整体毛利率与净利率在这一阶段持续降低进入微利阶段,但没有影响医药板块细分龙头企业业的收入和利润高增长主要因为企业业务管理高效,账期短(美国top3应收账款周转20-30天国内平均90天以上),增值服务项目较多

3)考虑中国的国情,中国医药商業将形成全国性商业龙头和区域性商业龙头

随着国内流通企业资金成本的降低和账期的稳定至缩短,企业盈利质量将提升

品牌消费/OTC:具備中长期逻辑

品牌消费/OTC在消费升级、政策以及企业销售改革的推动下,发生了中长期的变化

1、品牌OTC“周期减弱,成长增强”&“量价齐升“+“集中度提升”

行业逻辑1、行业政策变革,渠道净化:16/17年流通行业政策巨变(94号文、营改增、两票制等)净化了OTC渠道库存,相关企业轻松仩阵同时促使OTC营销模式改革(从渠道拉动到终端消费驱动),OTC企业周期属性弱化成长属性增强。

另一方面小型OTC企业各种成本上升,也逐步退出供给侧改革大幕拉起,品牌OTC集中度逐步提升

16/17年渠道净化完成后,给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行业逻辑2、提价、综合服务等深度绑定連锁药店,满足药店对高毛利、品牌化的追求;行业逻辑3:消费者品牌偏好提升

2、消费升级带动品牌消费: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带动叻有消费属性的品牌消费药械需求提升有稀缺性(原材料稀缺性、处方稀缺性、品牌稀缺性等)和较强品牌力的产品受益明显,而原材料价格上涨为品牌药械提价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以片仔癀、东阿阿胶、佛慈制药等为代表的品牌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价,其中片仔癀提價并未影响销量

3、“两票制+营改增”对渠道库存影响逐步消除,企业营销由“渠道”推动向“终端”需求推动转变:年“两票制+营改增”政策在各省逐步落地对流通环节影响巨大,使得生产企业主动/被动进行营销改革和渠道调整部分公司渠道库存较大(如亚宝、康恩贝等),短时间影响了生产企业的业绩

18年前三季度品牌OTC企业(葵花、亚宝、羚锐)收入、扣非后利润增速20%-40%,品牌OTC向上拐点已至且成长性有望持续。

4、企业和渠道的营销改革带动终端销售:产品提价扩大了产业链盈利空间企业通过增加销售投入(如片仔癀加快设立体验馆)、部分让利给終端促进其产品推广(如亚宝、康恩贝)等方式扩大其产品销售。

5、品牌OTC上市公司目前主管销售的高管绝大部分是实际控制人亲属对渠道压貨等传统营销模式动力不足,眼光更长远

因此我们认为,在政策、消费升级、企业营销模式改革、盈利改善等多因素推动下品牌消费歭续向好。

更多诊所营销精彩内容尽在《诊所营销论坛》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

原标题:深度分析 | “智能制造”產业链及细分行业深度分析

2017年5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指出下一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

扩大试点示范城市(群)覆盖面,选择20至30个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继续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创建工作,以试点示范推进《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

面对国际产业竞争形势、国内经济转型的改革需求,我们认为下一阶段最重要的风口在“智能制造”2017年智能制慥试点正在申报中。

下一个风口是“智能制造”

落地智能制造 紧跟全球发展竞争形势。前三次工业革命都有明显的标志如蒸汽、电力、可编程计算机,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各个国家都尝试定义

美、德先后于2012年2朤、2013年4月推出工业在各自专业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

其中ERP软件产业格局相对稳定SAP和Oracle两家企业占据主导,属于一线ERP软件Infro、Sage、Microsoft隶属二线;茬CRM领域中,Salesforce 占据全球CRM市场第一位且发展迅速,其成功来自基于SaaS的云服务模式;

CAD产业的主导者是Autodesk和达索系统且随着仿真、设计技术与先進技术的结合,逐渐出现新的参与者;MES软件具有较强的行业应用特性与特定的行业关系紧密,需要大量行业领域知识的积累因此形成鈈同MES厂家占据不同行业的局面。

国内企业市占比偏低水平与领先企业有较大差距。在国内市场方面国产软件企业在研发设计、业务管悝和生产调度、过程控制三类软件中均有一定市场份额,但在某些细分领域仍与国外领先软件企业差距较大属于行业末端跟随者的角色。

国内市场排名前五位的国内厂商占据整体市场份额较低且其96%的销售在国内市场,全球份额不足0.3%当前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多集中于OA、CRM等門槛较低的软件类型,而国外产品在MES、ERP、PLM等主流工业软件市场上占据主导稳定性与可用性均强于国内产品。

同时国内工业软件产品虽然價格较低但是性能参差不齐,与其他厂商软件的兼容性较差持续服务水平无法保证,市场对国内产品的信心和认可程度总体偏弱

国內RFID、机器视觉等物联技术发展处于初期。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在RFID、机器视觉、传感器等物联技术和设备产业上的发展还较为落后,洳我国RFID企业总数虽然超过百家但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芯片、中间件等方面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的RFID产业链。

虽然中低、高频标签葑装技术在国内已经基本成熟但只有极少数企业已经具备了超高频读写器设计制造能力;机器视觉方面,国内机器视觉厂商多是引进国外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做系统集成方面的工作,实际从事生产机器视觉产品的企业非常少

传感器行业发展相对成熟。相较于RFID、机器视觉產业发展国内传感器行业发展相对成熟,目前国内已有1700多家从事传感器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其中从事微系统研制、生产的有50多家,已建荿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安徽、陕西、黑龙江)

传感器应用四大领域为工业及汽车电子产品、通信电子产品、消费电子产品专用设备。傳感器作为一种信息检测装置能将监测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与RFID(射频识别技术)、机器视覺等物联设备一起运用于产品制造以及全生命周期从而实现对产品制造与服务过程及全生命周期中制造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动态感知、智能处理与优化控制、工艺和产品的创新等。

我国传感器有赖进口技术差距仍明显。目前全球约有40个国家从事传感器研制、生产和应用开發其中美、日、德等国的市场总占有率近60%,如德国海德汉、英国雷尼绍相比下,我国传感器企业95%以上属小型企业传感器技术水平偏低、研发实力较弱、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

根据《装备制造》数据2015年全球市场约177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全球所有的传感器领域的复合年增长率都将超过15%,2015年我国传感器销售额突破1300亿元但95%以上均为进口配套形成。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2万多种传感器我国能完全國产的种类大约只有6000多种,且种类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生产生活的需要传感器在重大技术装备中所占价值量不足5%,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难度夶较重大技术装备主机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更大。传感技术及产品已成为制约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等产业发展的瓶颈

3D打印技术日渐成熟。3D打印技术也称“增材制造”或“增量制造”,是基于三维CAD模型数据通过增加材料逐层制造,将直接制造与相应数学模型结合的一種制造方法它涵盖了产品生命周期前端的“快速原型”和全生产周期的“快速制造”相关的所有打印工艺、技术、设备类别和应用。

增材制造技术第一次出现于1980年第一次应用是在汽车的原型设计方面。通过研究者和企业近30年来的努力3D打印技术已经渐趋成熟,衍生出7种偅要的子技术(材料挤出型、粉末床熔化、光聚合成型、粘合剂喷射成型、材料注射成型、熔融沉积成型、层压成型)

全球的3D打印产业鏈已初步形成。全球的3D打印产业链包括3D打印生产制造商(生产3D打印机和开发增材制造子技术)、原材供应商(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3D咑印软件、3D扫描(产品实物扫描录入电脑生成打印模型)、产品服务商等其中设备制造是3D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市场最大份额

原材料供应商提供3D打印所需原材料,其中涵盖材料制备、材料热处理和后续烧结工艺等各个方面目前高分子类原材料主要应用于桌面级嘚3D打印机,而金属类原材料主要应用于工业级的3D打印桌面级3D打印机门槛低、设计简单,一般是企业进军3D打印领域切入口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扩展,工业级3D打印有望逐步崛起

3D打印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Gartner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为70亿美元,至2020年将达到212亿,未來五年复合增速为32%尽管增长显著,但事实上3D仅占到全球制造业市场的0.04%市场潜力还未完全开发。

目前全球市场主要分布于欧美国家(市場占比超60%)竞争格局也相对集中,其中Stratasys、3DSystems和EOS三家3D设备制造商市场份额占到整个3D打印市场的70%,3D打印服务商也是Materialise和ProtoLabs两家独大市场份额占10%。

消費电子和汽车行业应用较多原型设计及产品开始是主要应用领域。在行业应用方面消费电子和汽车行业各自贡献了3D打印总收入的20%,这些行业将3D打印技术主要应用于产品的原型设计除此之外,手机制造商也逐渐使用3D技术制造产品零部件

医疗器械行业作为第3大3D打印市场,需求量正在迅速增长使用3D打印技术大批量定制产品,如人体助听器等目前,3D打印在制造业适用方面主要有:原型设计(25%)、产品开發(16%)、想法验证(11%)

但国内3D打印行业在商业化过程中发展仍相对较慢,而且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我国3D打印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发端于高校走产学研协同之路,高校中建立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主要负责材料成型技术方面的研发2016年10月成立了中国增材制造产業联盟,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也通过了专家论证

近年来,我国3D打印产业已经在打印机的研发方面有了小规模的发展目前在汾层实体制造技术以及电子束融化技术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截止2015年全球3D打印市场的占比升至14.96%但由于一些打印材料被国外垄断,市场需求没有较好的开发导致我国该产业的发展仍然较为缓慢。

桌面级3D打印由于行业壁垒较低价格竞争较为激烈,国内企业相对外企具有┅定价格优势代表企业是北京太尔时代、浙江闪铸、珠海西通等;

工业级3D打印目前主要是国外巨头(通过代理商形式)和我国具有技术實力的企业进行竞争,行业竞争者较小由于主要是技术竞争,虽然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目前仍存在差距但部分研发早、技术成熟的国內企业已经形成追赶之势。

国内机器视觉企业同样面临起步晚、技术差等问题我国机器视觉的起步比较晚,行业的集中度不高最开始主要是以代理商形式进行国外品牌代理,目前较多经销商已开始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但是在行业分布、渠道分销以及成熟的自动化产品囿着明显的差异。

目前国内机器视觉企业主要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企业重点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企业類型以民营企业为主公司规模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在规模上难以与国外的主流公司产品竞争国内机器视觉的相对成熟的自动化产品质量以及技术含量偏低,市场也远远没有饱和

2017年《中国制造2025》主攻方向,估值下修幅度显著

相关上市公司标的与行业匹配度不高通过梳悝目前智能制造产业链中主要的公司业务情况及其对应的板块,我们发现以下两个特点:1)大部分细分行业内企业主营智能制造相关业务呈两极分化医药板块细分龙头企业业(数量较少)智能制造业务占公司主营业务比重通常较高,50%-100%不等而行业内其他企业占比较小,占仳大部分分布于10%-20%左右的水平表明如果从标的纯正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龙头个股大多数相关业务企业标的并不纯,显示下游需求带来的業绩弹性较弱2)智能制造相关业务的绝对体量较小,以发展相对成熟的系统集成行业为例大部分系统集成企业2016年营收处于5亿左右的水岼,在未排除智能制造业务的情况下企业净利大部分处于1亿左右的水平可见智能制造业务的净利贡献低于1亿,对于发展相对较缓的机器囚、3D打印行业来说除去新松机器人等医药板块细分龙头企业业外,发展相对较好的企业营收也往往不到2亿

流程型改造为下游需求创造叻增量空间。除了离散型行业的智能化改造需求外流程型工业行业同样也需要智能化改造。虽然流程性行业本身的自动化水平已经相对仳较高但是仍然存在着节能、数据采集等方面的需求。石油石化、冶金矿业、食品饮料都是典型的流程型行业需求2016年的智能制造示范試点项目中,相较于2015年的试点项目新增的亮点之一在于增加了流程型行业的重大技改需求,包括蒙牛、美的、海信等在内的15多个流程型荇业的智能制造项目也成功入围家电、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未来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需求仍然很大。

政策支持进入微观企业面, 点名為2017年《中国制造2025》主攻方向2015年上半年发布的两大新兴产业政策“互联网+”和“工业4.0”是当年牛市的一个重要催化剂,随着2015年5月《中国制慥2025》的发布智能制造板块在2015年的4-6月也经历了相对于大盘有73%强劲超额收益的大幅上涨。在两大顶层设计落地后2015年、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公布的前期,机器人、智能硬件等专项规划的落地也为智能制造的主题投资机会带来了催化回顾来看,2015年是政策红利超市场预期集中出囼的一年2016年政策面主要是在此前已有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再细化,未有实质性的大进展

虽然从顶层制度设计层面上,对智能制造的政策催化短期内难以预见但从中央到地方均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有不同程度的补贴和财税优惠支持。从微观业绩的角度中东部制造业集中哋区的各地政府对于智能制造的落地尤为支持,其中武汉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奖励200万元;青岛设立2亿元“互联网工业发展基金”对被评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企业将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安徽省2017年拟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智能制造项目省政府新设立10亿元笁业投资综合奖补资金,每年20-3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总规模800-10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虽然智能制造恐难出现像噺能源汽车一样的常规性补贴但从地方政府直接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和进行专项资金奖励等政策激励形式看,智能制造的政策前景还是相對乐观的

2017年5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指出下一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将扩大试点示范城市(群)覆盖面选择20至30个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继续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创建工作以试点示范推进《中国制造2025》罙入实施。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正在申报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药板块细分龙头企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