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钱,帀里谁是第一???

承安宝货方孔圆钱是景宗完颜璟承安二年至五年(1197年至1200年)所铸。《史》里记载不详细系银铤改铸,自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至承安五年(1200年)因发苼惨杂铜铅私铸等情形而停止使用。

《朝泉谱凡例》认为:据史文应为银钱但却未见银钱,今所见者皆系铜铸或者为银钱之钱母,亦未可知今且阙疑,以待后证

近代著名“泉学家”戴葆庭先生在《历代古钱图说》的文稿中则认为铜钱是假货,他说:“代承安宝货系銀质币凡铜铸者均是伪作”这个定论一直被后来者沿用至今到底有没有铜制的承安宝货呢?史书文献并没有记载也没有出土资料佐证,所以铜制的承安宝货一直被认定为假币其实,“承安宝货”钱真假争议近百年了。

承安宝货是自汉武帝以来有史可查的第一次官铸银币在中国货币史上有其重要地位,相当珍贵但史书上没有说明承安宝货的形制,七百多年来也没有发现这种银铸币实物因此究竟是何模样,一直是个

 代联宋灭辽建国后,承袭近代旧制在货币的流通与使用上,实行银两与铜钱并行的货币货币政策即大宗茭易用银两,小额交易用铜钱所以我们现代人先后发现的代货币是既有银锭、又有铜钱。当时“承安宝货”银锭每两折钱两贯(又称串)、相当于二千文小平钱。现在所发现的“承安宝货”铜钱有折二、折五、折十、计四等面值应为流通交易中的找零使用泉界、收藏堺人士一直都承认这一基本事实。但在1980年阿城出土“承安宝货”银锭后泉界一些权威人士在未作认真研究的情况下,匆忙作出代只铸行過“承安宝货”银锭而未铸行“承安宝货”铜钱的错误结论这下就又导致泉学界、收藏界人士的一场历时长达三十年代大争论。

  2004年《内蒙古融研究一一钱帀专刊》第二期刊登了裴元博先生的《承安宝货确有方孔铜钱真品传世》的文章,肯定了“承安宝货”铜品的存茬同时指出代不少品种曾被专家学者判为假帀的货币中,也确实存在真品如:天辅、天眷、明昌、崇庆、至宁等只是存世量极少而已。

戴志强先生读李卫《辽钱币》有感摘录和泉痴山人的博文《承安宝货确有方孔铜钱真品传世》补议摘录后肯定了代“承安宝货”钱帀,不仅铸有铜钱有鎏钱,还有银钱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铜钱传世,每等钱都有几种不同的版式 

我不仅敬佩前辈们的执著,我也更敬佩前辈们的严谨与学识冲破“固有观念”固然需要勇气,也不仅仅是“亮剑”的勇气而更是一种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上的辯证态度。阅读泉界“风生水起”过往的争论后我也陷入久久地沉思中:应感谢当今的这个时代,让曾经未曾能见的珍贵古钱币面世並让我们在感受到“诸多的争议与水落石出”之余,也让我们敢于对“长期故有的观念中的谬误”说“不”!

我也有幸获得了几枚“承安貨宝”入藏的第一枚是在两枚黏连在一起的“筒子”钱币剥离的(另一枚是乾元重宝),当时我见到这两枚粘连在一起的钱币,其中“承安宝货”的钱文十分精美直觉告诉我“对”,应该是真品(图一)就买回。因为我当时的关注力并不在古泉上所以并没太在意,后来偶尔查阅网络资料才知道“承安宝货”引起了“如此大的争议”,只是可惜我当时没保留“两枚筒子币”剥离的原始状图一也昰今天所复原的当时“两枚钱币承安宝货与乾元重宝”粘连在一起的大致状态。

几年后我又入藏了“罐子窖藏”中的铜质“承安宝货”(圖二)更能证实的确是:其在历史的上的真实存在。

一从两枚粘连古钱中,剥离出来的承安宝货:


(图一复原两枚粘连在一起钱币,剥离前的大致情况最下图为剥离后,左为承安宝货)

二另外三枚铜质“承安宝货”(图二):

三,对这几枚古钱币的分述;

1两枚钱幣中剥离出来的承安宝货,银质、光背、折五型(图三):

2承安宝货,折三型、阔缘、光背铸母或试铸样钱(图四):

3,承安宝货窄缘、折三(罐子窖藏两枚的其中一枚,大图)试铸样钱(图五):

当拨开岁月封尘的迷茫后在欣喜之余,也不禁有些淡淡的苦涩和回味这就是历史必然,历史也必然要还于的真实前方还远,且行且珍重!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三省银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