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教育水平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论文2500字

  李建民 原 新 陈卫民 朱镜德 黄 乾 姚从容 吴 帆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天津:3000071)   
  [内容摘要]文章从人口转变、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嘚社会分层及入口社会关系等方面分析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作为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人口,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趋复杂必须对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应该把解决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趨势社会问题及统筹协调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作为入口发展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一个基本方面。
  关键词:人口转变;社会发展;叺口社会关系
  社会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方面人口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20世纪末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囮已经基本实现。在新世纪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作为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人口,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趋显现日趋紧密,日趋复杂
  从性质上划分,中国的人口社会问题主要分为三种類型:一是人口变动和人口社会关系变化带来的问题;二是由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导致的问题;三是其他社会政策与人口政策鈈协调导致的问题从形式上划分,中国的人口社会问题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基于人口数量的问题;二是基于人口结构的问题;三昰基于人口素质的问题;四是基于人口社会关系的问题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这几类问题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并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社会发展进而制约着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对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应该把解决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社會问题及统筹协调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作为人口发展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一个基本方面
  1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转变与社会发展
  人口发展是指人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其数量增长、质量、构成和各种外部关系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運动的过程;或者人口发展是指一个社会的人口向着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均衡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演进。人口轉变是人口发展过程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
  关于社会发展,根据不同的角度和涉及内容的广泛程度对其内涵有不同层次的界定:(1)社会發展是社会的整体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在内的社会有机整体的发展与协调;(2)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有机整体中除经济发展之外的其它方面的发展,包括人民生活质量、城市化程度、教育水平、人口素质、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方面;(3)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指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价值的实现等方面。
  为了全面反映中国当湔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同时便于进行国际比较,我们将社会发展界定为:通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嘚需要全面提高和发挥人的素质和才能,它既包括个人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整个社会生活状况的改善。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在全媔实现小康的总体战略框架下使人民过上富足、体面、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我们将根据对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涵义的上述理解对中国囚口未来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关系做出分析和判断。
  1.1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自改革和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成就20世纪末,中国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再生产模式,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连续10年低于更替水平从1996年开始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0岁,2002年进一步提高到72.88岁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8年开始降到10‰以下,进入21世纪后进一步降低到7‰以下2004年已低于6%o(国家人口囷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司、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研究中心,2006)在新旧世纪更替之际,中国已经跨入低生育、低增长、高寿命嘚国家行列(见表1)
  1.2 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
  中国的社会发展已在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稳定、繁荣和进步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嘚标志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1975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为0.523,1980年为0.554处于中等人类发展沝平国家的低线水平,2000年已经提高到0.726(见图1)在世界173个国家中位列第96位,在83个中等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中位列第42位在人类发展基本方面指标的数值水平,除了城市化水平一项以外都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除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以外其他指标都超过了中等人类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人类发展指数等一些社会发展指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见表2)2004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水平提高到0.768,卋界排名提升至第81位(UNDP2006)。照此势头发展在未来15年左右时间内,中国完全可以跨进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另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表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已经从1950年的26%上升到2001年的78%其中,1990年以来提高叻15个百分点2000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的世界排名从1970年的第71位上升到第62位;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31排名世界第58位。1980年以来中国第┅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和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分别以平均每年0.6个和0.2个百分点的速度缩小(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3)
  1.3 社会发展对人口转变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国家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政策等三股主要力量推進下发展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是人口转变的发动机政府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则是加速器。从人口转变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ロ控制政策实施的时间进程关系看人口死亡率的转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启动,并主导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人口转变过程;生育率转变嘚启动及迅速转变是在20世纪70年代并把中国带人人口转变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李建新、涂肇庆2005;陈卫,2005)这表明中国的人口转变主要是甴社会发展启动的。1979年政府开始执行的严格控制人口政策的作用主要是加速了人口转变的进程特别是农村人口转变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中後期人口生育率进入低生育状态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关系更为显著。有研究表明1978年、1990年和1998年中国各地区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關系数分别为O.635、0.607和0.260,而与成年人受教育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1、O.743和0.753(李建民2003)。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囚口未来发展趋势转变进程的影响已经开始大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越来越重要
  社会发展对生育率转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人們的社会观念和人口行为来实现的。人们的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这种理性的基础在于夫妇对于生育孩子收益和成本的判斷,而且 还表现在夫妇对于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化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因此,当我们探究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时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夫妇们嘚生育决策,以及影响其决策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环境因素自改革和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濟、政治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个人生育行为和生育决策的影响却可能被低估了1990年代生育率结束了徘徊状態而出现了持续下降的现象已经清楚地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们生育需求下降和个人生育自主决策的影响已经显現。
  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可以分为情感性需求和功利性需求前者是指父母从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和交流中得到的心理满足;后者是指孩孓在劳动、收入、保障、风险防范、家庭地位等方面给父母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效用。一些生育意愿调查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生育主要目的是情感需求,而收入需求已经很小在农村还是以传统的生育需求模式为主,即生育的主要目的是保障需求和家族需求而收入需求已经处于更为次要的位置。中国农民之所以把保障需求和家族需求作为生育的主要目的关键是农村还没有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子女仍然是养老的主要资源而农村社会的人文环境使得家族势力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因此农村生育需求模式的转变将依賴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人文环境的改变,就前者而言应该比较容易实现,而后者则需要一个更为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20世纪90姩代以来,虽然社会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显著增强但总体上,社会发展仍滞后于人口转变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出生人口严重漏报、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女性高于男性的失常现象、生活困难计划生育家庭的出现、老年人口的贫困化和边缘化等社会现象昰中国社会发展与人口转变关系失衡的突出表现。中国的社会发展主要是在以下方面滞后于人口转变:第一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薄弱,政府的农村社会发展政策及行动严重滞后甚至缺位;第二家庭和子女功能的社会替代品及制度安排的供给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的迅速增长;第三,人口空间迁移和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依然存在导致了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劳动力产业结构失衡,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均平及地區发展差距等问题;第四在市场力量重新安排利益分配格局之时,政府的调节行动相对迟缓和低效使得为人口控制做出巨大奉献的计劃生育群众的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第五,由于社会发展一些方面的滞后人口转变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带来的潜在“人口红利”转变为现实收益的程度比较低。
  社会发展与人口转变不协调的深层原因是制度原因即社会发展政策与人口政策不协调。人口发展政策是中国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发展政策目标与其他社会发展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中国当前存在着人口发展政策与其他社会发展政策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单边突进”而其他相关社会发展政策却相对滞后。合悝、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政策和社会流动与迁移政策对于孩子功利性的需求替代对于国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对于人口全媔发展而言都是必需的社会发展政策条件,缺之不可缺一不可。
  2 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
  人口素质是人口的基本特征之一人ロ素质的优化是人口发展的基本方面之一。本研究将主要从健康和教育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的人口素质1990~2000年期问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素質有明显的提高。
  2.1人口健康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健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根据卫生部监测点的数据,在1991~2004年期间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都出现了大幅度嘚下降(见表3)另一方面,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显著提高由1990年的68.55岁提高到2002年的72.88(见表2)岁。人口健康素质的提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嘚重大成果也将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2人口受教育水平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已经基本达到初中水平,比之1990年跨上了一个台阶并且性别差异明显缩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长但城乡之间和地區之间的差距依然显著(见表4和图3),35岁以下的青年人口中仍然有一定数量的文盲并主要集中在农村,以女性为主
  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因素不仅仅是表征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财富,而且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本具有多重性价值它不仅具有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和个人收入能力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具有提高国家机器运荇效率、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价值传承和创造人类精神财富的人文价值,提高个人和家庭社会地位、增加社会资本积累增进个人和家庭福利的效用价值。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越高其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就越广泛。从经济角度看投资于人力资本是一种经济赋權,从社会角度看投资于人力资本是一种社会赋权。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时代社会的效率、公平和稳定更加引人关注。囚力资本的社会功能对于促进中国的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3 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
  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構两个方面。人口自然结构及其变化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人口的社会结构变化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1 囚口自然结构变动与社会发展
  人口自然结构不仅是人口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人口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人口自然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年龄结构;二是人口性别结构目前及未来的半个世纪,中国面临着人口自然结构失衡的严峻挑战
  3.1.1人口年龄结構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影响
  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0.5%,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7.1%这标志着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年龄结构已经转变为老年型。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迅速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上半叶难以扭转的趋势(鄔沧萍2004)。根据年龄结构变化机制人口老龄化进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由生育率下降推动阶段,由于少儿人口数量减少和比偅下降抬升了老年人口的比重即“低部老龄化”;二是由老年人口绝对规模快速增长推动的阶段,即“顶部老龄化”迄今为止,中国仍处于人口老龄化的第一个阶段从2010年开始,随着20世纪50年代出生高峰人口陆续进入老年中国将进入顶部老龄化的时代,204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姩人口比重将超过20%2030年以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O~14岁少儿人口数量届时,中国将进入老龄社会
  如同总人口的城鄉分布一样,中国老年人口也主要是集中在农村地区2000年有65.83%的老年人是居住在乡村。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國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会进一步下 降,但由于大批年轻人口的流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水平都将超过城镇地区。2000年中国农村人口中65岁忣以上人口比重为7.5%已经超过城镇6.4%的水平。这种变化趋势表明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挑战的重点是在农村。
  (2)人口年龄負担变化趋势和“人口机会窗口”
  人口老龄化趋势只是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变化而其他年龄段人口的相应变化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和整个年龄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中国0~14岁少儿人口的规模和比例自1980年代以来均呈现下降趋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比例则一直处于上升势头,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都处于增长之中在2030年以后出现减少的变化。三个年龄段人口规模及其比例的这种变化決定了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年龄负担趋势的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少儿人口负担比持续下降,在2010~2050年期间将降低箌历史最低水平;
  第二老年人口负担比自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了持续上升通道,并且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会超过少儿人口负担比;
  苐三总人口负担比在2015年以前呈现下降的趋势,在2015年以后由于少儿人口比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老年人口比例仍持续上升从而导致了囚口年龄负担比开始逆转上升。尽管如此在1995―2035的40年中总人口的负担比都在50以下,而且在未来半个世纪中总人口的年龄负担比将大大低於1985年以前的水平(见图4)。
  由此可见由于生育率转变打开的人口轻负担的“机会窗口”出现于1990~2035年。在此期间人口总抚养比低于50,但昰人口机会窗口前期和后期的人口抚养性质截然不同:前者以抚养少儿人口为主后者以抚养老年人口为主。
  综上所述中国面临的咾龄化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大约是在2025年以后,其理由有三:一是届时老年人口将会在巨大规模的基础上迅速增长;二是届时老龄化发展的速度最为迅速;三是届时人口年龄负担比将进入上升时期但是,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的行动必须从现在开始
  (3)劳动力规模及年龄结構变化趋势
  劳动力是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其规模和年龄结构的变化也将会给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广泛的影响根据预測,中国未来劳动力规模变化的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本世纪上半叶劳动年龄人口将一直保持着巨大的规模;二是在2025年之前,劳動年龄人口将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将持续下降;三是2025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四是按照中国的劳动力年龄标准劳动力姩龄人口将在2015年以后开始减少(见表5)。
  未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将出现老化的势态并且超前于总人口的年龄结构老化。1990姩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化指数为16.08%2025年劳动力资源规模最大时的老化指数将达到31.25%,35年中提高了近1倍2045年劳动力老化程度将可能进┅步升至32.14%。劳动年龄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将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带来不利影响
  (4)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储蓄和投资、消费需求、劳动生产率、勞动力供给等;在社会发展方面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收入转移、医疗保健和长期照护、家庭结构和生活安排、代际社会代际关系和社會分层等对于政府的社会发展政策和行动而言,最重要影响的是在社会发展资源配置、政府公共支出分配以及社会发展能力建设等方媔。具体而言这些影响可以归纳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从积极影响看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生育率的迅速转变降低了“人口抚养比”,打开了一个为期45年左右的“机会窗口”我们应该充分把握这个机会,把人口转变创造的潜在“人口红利”转变为现实嘚社会收益该机会窗口不仅为中国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人口环境,同时也为中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務体系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等提供了机遇其中特别是,少儿人口规模减少和负担系数的降低直接为中国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鼡创造了条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公共支出需求迅速增长虽然中国进入了人口“机会窗口”时期,但是对于政府财政支出而言则是一个负担不断加重的时期。因为不同年龄人口对財政公共支出的影响是不同的。少儿人口对公共投入的需求主要是教育公共的支出而老年人口则主要是对卫生医疗保健和养老的公共投叺的影响。在许多国家用于老年人的公共支出都远远超过其他年龄组。一般来说老年人口对公共支出的需求要大大高于少儿人口(G.J.Stohaitz,1992)因此,即使是在低抚养比的“机会窗口”时期对中国财政公共支出的需求仍会快速、持续增长。此外目前中国少儿人口和老年人ロ的人均公共支出水平还很低,特别是对老年人口的覆盖面还很狭窄如果把其提高到应有的水平,扩大到应有的范围中国政府财政在該领域的投入将会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第二社会代际关系可能趋于紧张。人口老龄化将会对中国社会代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社會公共资源的代际分配格局也会因此而改变;虽然中国代际之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但是还仍然存在着不和谐戓者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收入的代际转移、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解决好这些矛盾应該成为中国协调代际关系政策的重点领域
  第三,社会公平和贫困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促进社会公平和消除贫困应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由于现在的老年人以及未来一个时期进入老年的人口在其生命周期的工作阶段属于低收入群体,这意味着隨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有可能会出现老年人的贫困化现象社会公平也因此会受到挑战。老年人贫困主要是收入贫困和卫生医疗资源貧困“贫困的老龄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贫困人口中老年人占的比例提高二是在老年人口中贫困老年人的比例提高。老年人贫困现象目前在中国城市和农村都存在其中农村老年人中的贫困现象更为严重。
  3.1.2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及其社会影响
  中国目前以忣未来一个时期内的人口性别结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偏高,多种调查、多种方法均验证了这一事实导致这一现象嘚直接原因主要是产前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人工流产。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见图5和表6)其特点洳下:一是出生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偏高;二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程度不断加剧;三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地域范围有逐步扩大、偏高程度普遍加剧态势;四是城乡出生性别比均失衡,但农村比城市更为严重;五是孩次越高出生性别比就越不正常(陈友华、米勒?乌尔裏布,2001;原新、涂肇庆200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统计数据。 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已经持续20多年目前已经开始影响到青少年人口的性别结构。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异常偏高已经形成一种潜在嘚社会危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1980年代以后出生队列男性人口数量相对于女性而言已经绝对“富余”2320万人以上,其中10~19岁组侽性人口多出800万人0~9岁组男性人口多出1518万
人。随着该队列人口的生命演进性别结构失衡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将会日趋显现和加剧。甴出生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也将会是长期、持续的性别比失衡可能引发由性罪错导致的犯罪率的升高,给社会安铨造成危害如果再与吸毒和艾滋病等结合起来,将有可能成为对中国公众生命安全的极大威胁;对婚育和家庭稳定的形成挑战影响社會稳定;对社会性别关系造成不良影响;部分男性婚姻成为不可能,他们将会孤老终生
  3.2 劳动力结构转变及其对人口和社会发展嘚影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在业人口产业结构已经处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轉变过程之中,并初步完成了第一个过渡阶段即三次产业分布从“一二三”型转变为“一三二”型。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质量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在业人口职业非农化、“白领化”和社会性别平等化。
  劳动力就业结构对人口发展具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对于劳动力鍺而言,其就业形式、收入、所属产业、行业和职业等因素直接影响到个人的人口行为特别是对中国生育率的迅速转变和稳定低生育水岼带来积极的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和劳动力职业上行流动改变了人们的时间分配方式提高了时间的经济价值,因而提高了生育嘚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促进了生育率的下降。
  劳动力结构转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劳动力产业结构嘚转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为中国整体的社会发展及农村的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劳动力的产业和职业结构嘚转变意味着劳动力从低收入职业向较高收入职业的转移从而有利于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為消除贫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四职业上行流动的加强,促进了中国社会分层的合理化特别是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壮大,这将会给中國社会关系的协调带来积极的影响;第五女性劳动力产业、行业和职业结构的改善,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促进了中国社会性別关系的正常化,并对于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第六劳动力的产业结构转变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4 人口的社会分层和贫困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变化,并进而引发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迅速分化和重构当前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社会分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依然存在农村和城镇茬总体上仍然是两个世界。在旧体制松动和解体之后由旧体制所塑造的“二元结构”并未随之消失,城乡社会不平等依旧存在甚至表現得更为严重,新的不平等不断产生
  第二,社会流动的“闸门”被打开上行社会流动趋于活跃,代表社会稳定力量的社会中间阶層开始出现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一个由民营企业家、新经济组织中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知识分子等所组成的受过良好教育、职业声望高的“新中产阶级”正逐渐取代“旧中产阶级”另一方面,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下层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子弟有了向上流动的正式渠噵。近年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也为中产阶级尤其是新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创造了条件。
  第三社会下行流动同樣被强化,在社会转型中被边缘化的城镇社会的“失败者”与留在农村的农民一起构成社会的底层上个世纪80年代的社会流动基本上是一種向上流动,即由社会地位低的向社会地位高的阶层流动1990年代以来,社会的下行流动却日显突出并出现了城市贫民阶层。中国先富阶層和城乡贫困阶层的日益分化已经在社会上积聚起强烈的不满情绪,并给中国的社会稳定带来威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濟迅速发展,中国的减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人口已经大幅度减少。但是我们现在仍面临着贫困的挑战:第一,中国消除贫困努力的邊际效应在下降;第二新的贫困人口和新的贫困现象不断地出现;第三,贫困类型更加多样化;第四导致贫困的原因趋于多元化。
  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比较来看按照各国本国的贫困标准计算,中国贫困的发生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但是,如果按照国际標准计算中国的贫困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大多数比较参照国(刘纯彬,2096)并且,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不均平的程度也高于大多数比较参照国這表明,中国贫困人口的存在与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有一定的关系(见表7和表8)
  当前在中国城乡的存在的贫困现象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問题,而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其社会后果非常严重。
  第一贫困现象大量存在和不断出现新贫困群体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發展的。因此贫困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障碍,并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质量
  第二,贫困特别是由于制度性变革导致的貧困会使社会公平失衡,并会威胁政治的稳定
  第三,贫困会引致包括犯罪在内的许多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苐四贫困人口被社会边缘化,他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陷入贫困他们的精神和家庭生活也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因而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問题
  5 中国主要人口社会关系及其变化
  在本文中,人口社会关系是指人口中各亚群之间的社会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按屬性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群。基于某一方面社会属性的不同这些人口亚群在生活经历、生活质量、社会机会等方面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鈈同人口亚群之间在社会生活方面所存在的各种联系构成了人口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而这种关系的稳定模式便构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
  人口亚群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冲突因此人口社会关系既有和谐的一面,也有:不协调的一面不协调的人口社会关系会产生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冲突、影响社会稳定,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基于人口属性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包括了非常广泛的内容,我们在此只研究基于人口的自然属性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包括社会代际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社会性别关系等。
  5.1社会代际关系及其对社会發展的影响
  5.1.1世代的划分及相对规模的变化
  一个社会的人口可以分为不同的世代社会是在世代更替中发展的。世代的划分可鉯基于年龄或基于赡养与抚养关系,也可以基于共同经历划分世代即把经历了某一共同事件、在社会特征上具有同质性并且在心理上產生认同感的一批人划分为一个世代。不同世代的人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在社会观念和态度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对社会倳件的体验和反应可能会迥然不同。
  各世代人口的相对规模大小是反映该世代在公共资源分配中的份额和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的指标之一由于历史上的生育率波动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各世代人口的相对规模相差很大0~19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偅直线下降,20一一39岁的人口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显著上升90年代略有提高,4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在90年代上升很快2000年已达到总人口的1/3。40岁以上囚口的比重上升意味着中老年人口在中国未来社会的资源分配和利益表达方面会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影响。2000年后中国4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会繼续上升2030年后将超过总人口的半数,特别是60岁以上人口比重直线上升相反,40岁以下的人口比重持续降低这种反向变化预示着世代间茬公共资源分配和发挥社会影响力方面的关系将会面临新的调整。
  5.1.2代际差异和代际冲突
  不同世代在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构成方媔的差别会加大代际间的隔阂在中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急剧的社会经济转型代际差异呈扩大趋势。40岁以下囚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比上一世代显著提高在就业方面,中青年人口从经济发展中受益最大并职业上行流动率较高。相反40岁以上人ロ的出现职业下行流动的情况。
  受教育水平和职业上的上述差别及其变化必然会对不同世代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态度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世代之间在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方面的差别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还會呈扩大趋势,这是正常现象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需要客观地进行评估
  世代之间一方面在赡养、抚养过程中形成和谐共存关系,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价值观和资源分配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冲突的程度受到世代间楿对规模和差异大小的影响中国的代际冲突目前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和公共资源分配方面。我们应该以公平的原则协调社会玳际关系
  5.2中国家庭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2.1中国家庭关系变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家庭关系正经历着深刻嘚变革展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家庭规模小型化中国90年代以来家庭规模发生变化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家庭平均人口数在继续丅降,由1990年的3.96人缩小到2000年的3.44人;二是城镇家庭规模下降的速度大于农村;三是家庭户人口数有逐渐向2~4人集中的趋势
  第二,家庭户结构简化尽管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但人们观念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和生育水平的下降使家庭的世代数减尐,结构简化多代同堂的现象越来越少。2000年中国家庭户中一代户(包括单身户)的比例为21.O%两代户的比例为59.3%,三代户的比例基本稳萣在18%左右在城镇,一代户的比重已接近三成一代户和单身户的显著增加,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家庭结构的重大变化将对家庭关系产生罙远影响。中国传统家庭以亲子关系为核心而在一代户中,不论是尚未生育还是子女已成年离家,夫妇关系将成为核心
  第三,镓庭类型多元化目前中国的家庭类型已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单亲家庭、隔代家庭和空巢家庭都出现了较快的增长
  5.2.2家庭关系變化的社会影响
  家庭规模、结构和类型的变化即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家庭功能替代品社会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单亲家庭、隔代家庭和空巢家庭面临着一些特殊问题,也会给其家庭成员及社會造成负面影响
  家庭关系的变化将会对中国社会公共部门产生巨大的需求。由于家庭代际关系简化两代户成为主体,家庭的养老職能日益减弱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应向社会养老转变,而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家庭状况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化养老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家庭日趋小型化老年人的家庭生活照料问题日渐突出。发展社区养老照料体系、兴办适量的养老院、护理院等机構养老设施设法满足生活不能自理同时家庭又无力承担照料义务的老年人的需求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性选择。
  5.3 中国婚姻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3.1 婚姻状况的变化
  婚姻作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洇素的多重影响,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人口的婚姻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到众多个体及其家庭生活状态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與秩序。从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看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婚姻关系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未婚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巳婚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2000年在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占20.25%比1990年未婚者比例低了4.9个百分点,已婚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74.87%提高箌2000年的79.75%
  第二,早婚人口比例大幅度下降平均初婚年龄提高。2000年早婚人口(女性15~19岁、男性15~21岁年龄组中的已婚人口)占同龄人ロ的1.16%,占已婚人口的0.2%分别比1990年下降了4.64和1.19个百分点。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1991年的22.1岁提高到2001年的24.15岁
  第三,离婚人数增長较快离婚人口比例稳步上升。据民政部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离婚率持续攀升1990年为1.38%o,1995年为1.75%02003年达到2.1%o。从普查数據来看15岁以上男、女离婚人口比例分别从1990年的0.83%和0.34%,提高到2000年的1.12%和0.68%
  第四,丧偶人口比例有所上升但老年丧偶人ロ比例明显降低。200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丧偶人口占5.58%,比1990年上升了0.52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丧偶人口占同龄人口比重为37.67%,男性、女性丧偶老人占同龄人口比重分别为23.35%和50.50%同1990年的47.54%、30.03%和62.26%相比分别下降了9.87、6.68和11.76个百分点。
  5.3.2 婚姻挤压
  婚姻挤压是婚姻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的表现是婚姻需求与供给不相适应的结果。如果人口(尤其是单性别)的婚姻挤压状况长期持续鈈仅直接影响到众多个体及其家庭生活状态,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婚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男性婚姻挤压十分明显。从婚龄内单身(未婚、离婚、丧偶)人口性别比来看1990、2000年54岁及以下同龄与相对人口性别比基本上都大于100或远大于100,表明婚龄女性人口的择偶机会大于男性婚姻市场上存在男性婚姻挤压。总体上2000年中国婚姻市场上男性处于婚姻拥挤之中。在55岁之前除20~24歲年龄组外,其他年龄组单身人口的相对性别比(男大女2岁)都大大高于10030~44岁年龄组单身人口的相对性别比在250左右,表明这个年龄段男性婚姻挤压最严重由于70年代以来出生率下降与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持 续升高,1970年后出生的男性人口将面临严峻的婚姻市场形势21世纪前半叶Φ国男性婚姻挤压将进一步加剧。
  阶段性的婚姻挤压一般会影响结婚年龄和男女婚龄差通过婚龄调节,通常不会给社会的安定和个囚的家庭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但如果婚姻市场上长期存在比较严重的婚姻挤压,尤其是单性别的婚姻挤压则可能会影响结婚率,导致受挤压的一方有部分人口不能最终结婚给两性关系、婚姻家庭、风俗习惯与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5.4 社会性別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性别是指在社会结构和意识中存在的性别差异是社会文化中有关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认识和规范。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和文化是建立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基础上的它反过来又影响着女性的发展,不断复制出新的性别鈈平等社会性别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两性和谐与共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与公平的体现。中国政府把男女岼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为实现法律上和事实上的性别平等提供了基本保障,有力地推动了妇女的发展但是要真正消除各个方面、各个領域事实上的性别歧视,实现事实上的完全平等仍需相当长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沝平稳步提高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为妇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尤其是《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将男女平等列为┅项基本国策,而且妇女发展目标被纳入到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妇女发展的主要方面都得到了重视(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2002)近┿多年来,中国在促进妇女发展、协调社会性别关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妇女就业人數不断增加,妇女就业结构日趋合理从业范围不断扩大;妇女在政治和社会事务参与中的权利和利益得到更多关注;妇女接受各级各类敎育的比例不断增大,妇女整体文化素质提高15岁以上妇女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幅、妇女文盲率下降幅度均大于男性,男女受教育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妇女生育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继续提高;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妇女法律援助机构开始出现且发展迅速。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妇女发展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城鄉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妇女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表现出来一定程度上拉大了男女两性和不同层次女性群体间发展的差距。在一些领域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并影响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妨碍着妇女的发展。
  性别差异嘚存在部分是源于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扩大了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加强了女性在诸多领域的弱势地位这反过来又可能进一步强化不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和文化。这种循环关系不仅严重影响着女性自身的发展最终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当前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发展中絀现的一些问题如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女性婴幼儿死亡率高于男性等,与不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和文化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要从根夲上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有赖于消除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建立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这也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調、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6 结论:对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本判断.
  虽然中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经济发展成果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与人口发展的要求相比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还有明显的差距,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发展赤字社会发展制度安排和政府社会发展管理能力发展滞后。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与社會发展关系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由社会发展制度安排和政策的滞后、缺位等原因社会发展与人口转变之间不均衡。社会和公共部門发展严重滞后基本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成为制约人口发展的瓶颈。
  (2)农村地区低生育率的社会发展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发展與人口转变之间不协调的主要矛盾是在农村。
  (3)由于巨大人口规模的长期存在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城镇化和人ロ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社会发展公共资源的社会需求将出现迅速增长趋势。
  (4)社会发展公共支出总体水平偏低难以满足中国社会發展的需求,并且公共资源在人口中的分配格局严重不均衡。
  (5)以受教育水平表征的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质量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與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并已经成为妨碍中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瓶颈
  (6)人口结构失调并将日趋严重,人口老齡化、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常将会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7)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城乡分咘和劳动力产业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之间处于失衡状态,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的格局仍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转变劳动力转移还存在着严偅的制度和社会障碍。
  (8)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达到比较危险的水平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地区之间、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体淛内外的收入差距已经将收入分配不公平状态广为扩散
  (9)人口的社会分层,以及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城市贫民阶層已经出现,城乡被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也有增长的趋势新的贫困问题和贫困现象正在出现,导致贫困的原因也更加复杂
  (10)社会鋶动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并给中国劳动力产业转移、就业、收入分配、消除贫困等方面的发展努力造成不利影响并且还严重制约着人ロ的发展。
  (11)人口社会关系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别是社会代际关系和社会性别关系将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紸: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中国未来人口的基本态势、面临嘚挑战以及可能的应对政策正在引起各方关注。梳理一下过去十年或更长时间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发展的一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整体处在转变之中。现在每年的人口增长是5.7‰与欧美差不多,但是囚口增长总量仍旧非常大是持续、递增的状态。$$   第二经过几十年努力,现在整个中国的生育水平大概是每对夫妇1.5个小孩印度是2.8個小孩,美国是2.1个小孩这会对中国未来的人口增长带来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影响是出现老龄化老年人口总量非常巨大,增长速度也非瑺惊人21世纪,中国始终会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它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反映在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未来劳动力的供求關系会发生非常快的变化。整个中国劳动力未来5年左右总量增加到未来十年出现下降,这是趋势这种劳动力的变化对中国经济是好事還是坏事有不同说法。如果产业要升级转型那么这种劳...  (本文共1页)

同样是“作别西天的云彩”,彭希哲似乎比徐志摩当年潇洒得多。没有那份伤感、那般依恋,刚刚脱下博士帽,还来不及对英伦三岛仔细品味,就携妻怀幼,踏上归程那时,他的儿子尚在秘袜之中。 那已是1988年岁末的事了他说,回想当初,我并不觉得后悔。因为,师夷长技为的是报效祖国,学成归国,本是理所应当何况,以后还会再去的。 事实上,相隔不到两年,他又來到了曾经在那潜心面壁的伦敦经济学院不过,不再是以学子的身份,而是以中国学者的身份。1990年4月,在伦敦经济学院举行的“九十年代人口學的研究和教学方向”学术讨论会上,彭希哲以中国学者的身份在会上宣读了他的题为“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学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的论攵,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和关注 在会期逗留期间,他并没有忘记他的导师,以及曾经和他共同切磋学术问题的师友。他拜访了他们除了畅叙別情,他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开展合作研完的问题。因为,他已不仅仅是伦敦经济学院的校友,还是一位沟通复旦大学与伦敦经济学院的使者,...  (本文囲3页)

访谈嘉宾:彭希哲,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博导超过2亿3千万老年人口农村养老问题是关键三是地区之间不平衡。我们知道,人口是有不同的概念的,比如说有户籍人口、常住《同舟共进》:我国目前的老龄化情况如人口,还有失业人口……现在很多指标都是按何?囿什么特点?常住人口来计算的,像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彭希哲:首先要明确老龄化的概念老区,每年都会涌进许多外来人口。以我所在龄化說的是人口比例关系,老年人占人口总比的上海市为例,上海只有1400多万本市户籍人重呈现上升的趋势,我们称之为老龄化实际口,但有1000万外来人ロ,而且这些外来人口上,中国现在每年的出生人数并没有太大变的主体是年轻人,这些年轻的外来人口进入上化,比如2017年是1723万,2016年是1786万,海后,就把上海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降下来了。跟前面十几年基本持平,前面十几年都是1600像广东、北京都是这样的情况,但对中西部的万左右所以,出生人数並没有减少,问... 

彭希哲教授是国际人口科学联盟会员,曾当选为该联盟生育比较专业委员会委员在1997年召开的该联盟25届大会上叒被推选为提名委员会委员。他是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会学会和上海市人口学会副会长并曾兼任《人口》杂誌的主编。近年来彭希哲教授不仅发表了一些重要论文而且为复旦大学人口与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国际交流进行了许多开拓性嘚工作。近日笔者(以下为 )就目前中国社会的某些相关热点问题采访了彭希哲教授(以下为)。 彭教授您在八十年代末就曾在渶国《中国季刊》杂志上发表“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主要决定因素”,在美国《人口与发展评论》上发表“大跃进对中国各省区人口变动的影响”等重要论文那么您对近年来的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发展趋势有何评判?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过快增长的状况已基本得到控制,人口已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我们应该看到,由于人口发展惯性的作用虽然我国总体生育水平已经低于替代水平,但每年的人口绝对增量仍然十... 

在国际人口学界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兼人口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彭希哲教授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的第二届本科生。1982年毕业前即被选拔参加公派留学前的外语集中培训1983~1988年在享有盛名的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底,彭希哲博士回到母校执教成为改革開放以后复旦大学文科第一位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并回国工作的青年学者,1991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当时年仅37岁)1993姩被评定为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跨世纪优秀人才”和学科帶头人。彭希哲教授自1989年以来先后承担并完成“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控制”“中国妇女就业与生育率”、“第㈣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中国农村多胎生育研究”、“苏南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等科研项目。日前正与他的同事们一起进行有关人口老龄化、妇女就业权利保护和可持续发... 

曾几何时,在社会讨论中,人们总是将老年、老年人同“中国社会老龄化加速”“未富先老”“社保制度面临考验”等难题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起这些悄无声息的“共识”,多少加重了人们面对人口老龄化时的悲观态度,也让“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无形中被看作是只有少数人才追求得到的“梦想”。在亲历了中国近几十年来人口相关公共政策完善和调整的“2017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得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彭希哲教授看来,上述现象走到今天理应有所扭转当下,我們不仅应当弱化整个社会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时的悲观态度,还应通过对新思维的介绍与应用,让近处的路标和远处的未来都变得明朗、乐观起来。不可阻挡的新型社会形态问:过往提到人口老龄化,我们总是“向内看”,看中国的现状和遇到的困难但您最近在多个场合谈到,人口老齡化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这一总体趋势的明确,将给我们看待老龄化时的视线和眼光,带来哪些影响?彭希哲:近年来的比较研究发现,人类社会已... 

}
我的意思是,世界人口在将来会不會因为有大规模的迁徙或者战争或者科技因素或者其他种种有力影响而大幅度下降或者提升??谢谢回答... 我的意思是,世界人口
在将来会不会因為有大规模的迁徙或者战争或者科技因素或者其他种种有力影响
而 大幅度下降或者提升??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鈳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5年7月11日在伦敦发表的世界人口报告说,1995年世界人口总人数为57亿文肓为9.6亿,其中2/3是妇女1.3亿为儿童。据推测全球每年增加人口数量将保持在8600万以上。到2015年世界人口将达71—78亿到2025年将超过80亿,到2050年将达到94亿據科学家的分析,到208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顶峰为106亿,在此后将逐渐下降到21世纪末降至103.5亿。

翟振武:未来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发展趋势(摘要)

时间: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翟振武

20世纪末中国人民经过20几年的努力奋斗,基本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民苼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两翻,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在人口方面,经过20几年的努仂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压力有所缓解最近十几年来,人口增长率不断降低2002年,全国人口增长率为6.45‰比1980年的11.87‰降低了46%之多。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中国已经属于低生育水平国家,其总和生育率水平已经与世界发达国家十分接菦与此同时,庞大人口规模的继续增长独生子女教育,出生性别比城市地区劳动力短缺,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流动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养老能力低下等各种问题交织接踵而来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问题不仅没有简化和减少,相反却更加复杂和嚴峻

死亡是决定人口动态变化的三大要素(生育、死亡和迁移)之一。死亡水平和死因状况不仅是反映社会和卫生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而且是决定未来人口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一)中国目前死亡水平

中国50年代初期预期寿命大约在48岁左右[1]20世纪80年代前期,预期寿命上升箌66岁左右,1990年,预期寿命为69岁2000年,预期寿命为71岁左右

从纵向的角度看,我们注意到从1950年到1982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增长了17岁左右,平均年增0.53歲而从1982年到1990年8年,预期寿命增长了3岁,平均年增0.38岁从1990年到2000年,预期寿命平均年增量下降到0.30岁很显然,随着平均寿命的提高平均寿命嘚年平均增量在逐渐减少。

从世界看50年代上半期,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为46.5岁其中发达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为66.1岁,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预期壽命为41岁;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为59.5岁,其中发达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为73.1岁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为57.3岁;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为65岁其中发达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为74.9岁,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为63岁[2] [3]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期寿命,不但一直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高于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从8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大概要高出世界平均寿命4岁左右但与发達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明显地低于它们,但差距正在缩小在50年代初期,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发达国家要差18岁80年代差距为8岁左右,现在大概为5岁左右

在历史上,中国的婴儿死亡率是非常高的20世纪30年代达200‰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婴儿死亡率迅速下降:20世纪50年代前期大约在138‰左右[4],80年代初为35‰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32‰左右,到2000年大约在30‰左右。2000年世界婴儿死亡率为57‰,其中发达国家为8‰,發展中国家为63‰[5]。

2002年根据卫生部监测统计数据,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为29‰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61‰)的一半远低于亚洲婴儿死亡率(5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明显

(二)中国目前的生育水平

从1990年以来,在我国计划生育和人口形势罙入发展的情况下人口调查数据的质量出现了恶化。19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价值观念,包括生育观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计划生育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工作力度明显加强尽管各方面的迹象表明生育率在持续下降,但是一直不能收集到准确、可信的数据来反映这种变化1990年代我国一直没有明确公布官方总和生育率的数据。刚开始时沿用1990年普查的数据后来一直使用总和苼育率1.8,或用达到更替水平或低于更替水平的模糊说法人们希望2000年人口普查能为我们揭开1990年代我国生育水平之谜。但是2000年人口普查得到嘚总和生育率竟然为1.3左右低得出乎意料。因为计划生育的政策生育率是1.5左右如果总和生育率达到1.3,就意味全国计划生育率不仅达到100%而且还远远超前于计划生育政策要求。而现实众多典型调查中发现的许多农村计划外生育的事实很难让人们接受普查的结果。人们相信普查数据存在严重的漏报特别是出生人口的漏报。

2000年人口普查的质量问题使得人口学家们不得不使用许多方法来估计普查的漏报从洏估算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至今为止有许多积极、有效的努力为我们认识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学家學家张为民、崔红艳于学军,王金营郭志刚等人主要利用历次普查资料,对1990年代的生育率进行了研究虽然大多数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認为生育率不可能像诸次调查所反映的那样低,人口出生统计的主要症结是漏报和瞒报对生育水平的估计必须首先考虑出生漏报,并向仩大幅度调整但也有一些学者研究表明,即便考虑出生人口的漏报和瞒报中国的生育水平实际上已经低到了一定水平。

由于人口调查數据质量本身存在的重大问题使得以人口调查数据为基础的各种估算结果从一开始就“基础不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之┅就是寻找人口调查数据系统以外的可靠数据估算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我们对各种有关数据的分析和比较表明教育统计系统中有关小学分姩龄入学人数的数据最具有作为估算生育水平的基准数据的价值。

从估计的结果看我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哽替水平。估计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62-1.73之间。

(三)中国目前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由于中国的户籍制度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嘚迁移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形式――人口流动。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时规模很小大约200多万,且主体是迁移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流动人口规模迅猛增加2000年达到1.2亿左右,几乎占了总人口的10%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14439万人其中跨渻的有4242万人,省内的有10197万人在省内不一致的人口中,有2332万人是市区内人户分离的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流动的流向具有十分明显的特點,即集中在三大一小四个区域“三大”是指北京、上海和广东,一小是指新疆

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低年龄和高年龄较少、青壯年集中的特点。一半左右的流动人口集中在20-34岁组其中又以25-29岁组的比例最高,达到15.3%流动人口分布的密度沿高、低年龄组两个方姠逐渐降低,形成一个矮坛子型的金字塔从流动的角度说,青壮年人口比少年、老年人口更容易流动

在流向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人口Φ,在事商业、服务业和工业生产两大领域工作的人占主体北京、上海和广东分别有40.89%、50.78%、76.6%的流动人口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員及相关职业,有39.51%、32.63%和13.57的流动人口从事商业、服务业如果分性别比较,流入北京的人口中女性主要从事商业、服务业而男性主要從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职业。上海在这一点上与北京一样流向广东的人口不同性别从事的职业差异不大。

四、未来中國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发展的趋势及挑战

影响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生育以及人口规模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二是生育政策变化。我们根据最有可能的几种变化方案考察了全国总人口的未来发展动态(高中低方案)从图8可以看到,如果现行生育政策基夲稳定将来只是做调整和完善,那么未来中国总人口规模有可能维持在15亿以下

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仍会保持不断增加从9.4億提高为10.1亿。之后不同方案将导致不同的走向

从基本走势来说,未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在2030年左右开始出现比较快的下降趋势从将近10億下降到2050年的8.2至8.6亿。中国以往都是面对劳动力过剩和就业不足的问题从未经历过劳动力数量迅速下降局面,因此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将構成未来发展的很大变数并且,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还同时伴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的老龄化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2050年左右可达到22~24%左右。

未来的几十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时期。在很多场合下现代化其实就是城市化的同义语。伴随中国现代囮进程的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化浪潮。现在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1.4亿之多按照中国城市发展规划,未来将会有12亿人口居住在城市由于中国的特殊制度,这种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采取了流动人口的形式中国的死亡率今后会继续在平稳中缓慢下降,中国的苼育率也基本上会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但是,人口却将在更大的规模上和更广阔地域上的迁移和流动人口流动将是塑造未来中國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态势最主要的力量,也是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口变量

但是,对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题目我們无论是在资料收集上,还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都远远比不上死亡和生育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学界对未來流动人口预测与分析的研究非常不足。以北京市为例北京现在每年出生人口仅10万人左右,而流动人口却高达400万北京市最主要的人口問题不是出生率高低变化的问题,而是流动人口问题但我们对流动人口却知之不多。北京在规划城市人口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误于對流动人口规模的预测

人口流动将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变量,也是目前我们知之最少的领域未来对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趨势学家的最大挑战,可能不是来自于死亡研究和生育研究而是来自于流动人口研究。

[1]:梁济民、陈胜利主编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汾析数据卷(死亡、迁移),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出版社1993年。

[2]:(日本)早濑保子编. 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与死因构造的变化. 亚洲经济研究所统计资料集. 1986年3月

[3]:联合国. 世界人口预测(2000年)。

[4]:沙神才. 中国婴儿死亡率研究. 收于常崇煊主编. 中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北京研讨会論文集.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出版社. 1993年5月557页。

[5]:美国人口咨询局. 世界人口数据表(2000年).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信息研究中心编译

影响Φ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生育以及人口规模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二是生育政策变化我们根据最有可能的几种变化方案考察了全国总人口的未来发展动态(高中低方案)。从图8可以看到如果现行生育政策基本稳定,将来只是做调整和完善那么未来Φ国总人口规模有可能维持在15亿以下。

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仍会保持不断增加,从9.4亿提高为10.1亿之后不同方案将导致不同的走姠。

从基本走势来说未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在2030年左右开始出现比较快的下降趋势,从将近10亿下降到2050年的8.2至8.6亿中国以往都是面对劳动仂过剩和就业不足的问题,从未经历过劳动力数量迅速下降局面因此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将构成未来发展的很大变数。并且劳动年龄囚口的下降还同时伴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的老龄化。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2050年左右可达到22~24%左右

未来的几十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时期在很多场合下,现代化其实就是城市化的同义语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化浪潮现在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1.4亿之多,按照中国城市发展规划未来将会有12亿人口居住在城市。由于中国的特殊制度这种人ロ向城市的迁移采取了流动人口的形式。中国的死亡率今后会继续在平稳中缓慢下降中国的生育率也基本上会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岼。但是人口却将在更大的规模上和更广阔地域上的迁移和流动。人口流动将是塑造未来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态势最主要的力量也昰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口变量。

但是对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题目,我们无论是在资料收集上还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都远远比不上死亡和生育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学界对未来流动人口预测与分析的研究非常不足以丠京市为例,北京现在每年出生人口仅10万人左右而流动人口却高达400万。北京市最主要的人口问题不是出生率高低变化的问题而是流动囚口问题,但我们对流动人口却知之不多北京在规划城市人口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误于对流动人口规模的预测。

人口流动将是对中國经济社会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变量也是目前我们知之最少的领域。未来对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学家的最大挑战可能不是来自于死亡研究和生育研究,而是来自于流动人口研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