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业都缺钱喊着缺钱,这些年超发的货币都去哪儿了

2018年已过一半,从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到p2p平台暴雷,还有虚拟货币价值缩水,币圈信任危机,这样的一个经济趋势,让我们发现大家都缺钱了。这样会不会让我们手上的钱开始越来越值钱了?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新闻,是不是我们有可能正迎来一个钱越来越值钱的时期,保持现金类资产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过去20年的中国,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吸纳了央行发行的大量货币,使其以工业、基础设施、社保体系、房地产等形态窖藏起来。

中国40年钱“毛”的历史,可能已经在迅速退潮之中。快速发钞和快速财富积累模式在淡化,包括中等收入阶层在内的中国人,需要关注到这个钱有可能逐渐变得值钱的戏剧性转折点的降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驱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房地产税等聚焦于家庭税负的各种改革,是或迟或早必然发生的事情,居民储蓄率的下行是难免的。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我们必将经历一个钱少、税重、房价趋稳,挣钱不易存钱不易,用钱挣钱更不易的时代。大多数人一直认为中国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也就是钱变“毛”了,钱不值钱。基于这种根深蒂固的惯性,部分聪明人很少选择银行储蓄,而是尽量选择地产、信托等相对高收益的资产。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钱少、税重、房价趋稳,挣钱不易存钱不易,用钱挣钱更不易的时代。我们需要改变一些思维惯性,将来钱可能不是快速变“毛”,而似乎变得很值钱。我们可曾还记得前几年的一种说法:存钱不如屯东西。当时物资一天一个价,再加上房价的飙升,这让那些喜欢冒风险、喜欢赌一把的人都成了富翁,而那些踏实安稳过日子的人都成了傻子,眼看着自己手里的存款一步步贬值。

自从通货膨胀、房价飙升等现象持续上演多年之后,老百姓已经被彻底教育的过来了:那就是要把手里的钱尽量去投资,投向固定资产、股票等等,没有钱投也要贷款、借债去投,这成了是最聪明的做法,比如那些大量买房的人,资产都升值的很快,也非常得意。

上一轮经济增长,其实就是”胆大的人“在淘汰”胆小的人“。所以,到了后来几乎所有人都把口袋里的钱掏了出来去买房,或者急匆匆的去银行贷款然后在市场各种买,于是我们负债的速度超过了存钱的速度。

然而,物极必反。所有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走向对立面,现在我们正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以前的“通货膨胀”状态下,我们需要不断买进房子等“资产”去抵御货币贬值,而随着我们不断的借债和投资,很多资产开始泡沫化,资产价格越来越高,流动性必然越来越紧张。

比如现在昂贵的资产都是金融资产(房子早就变成了一种金融产品),资产价格已经高到了在空中乱飙的地步了,但是这种飙升并没有带动实体经济的奔跑,一旦扩张无法持续,就会出现资产价格坍塌。

想想现在的状况:金融资产流动性降低——上市公司都开始缺钱——房价居高不下——企业债务危机——各种p2p平台违约——实体依然越没人干等等,这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接下来,必将上演金融资产的价值(包括土地、房价,股票,股权等)的缩水,大量资产泡沫必然会破裂,最明显的就是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华而不实的概念、虚幻的创业项目、各种庞氏骗局等等,这些资产都将被打回原形,理性的做法就是尽快抛弃这类资产。

这一波调整,必然有一部分资产将化为泡影,因为它们本身的存在就是不合理的,是必须要消灭掉的。尤其对很多实体经济来说,他们早一天烟消云散,新经济业态就能早一天万物生长。

接下来,大宗商品、房地产等在内的投机性泡沫面临被集体抛售的压力。此时,现金的重要性却开始凸显。因为现金则是抵御流动性寒冬的最佳武器。持有充足的现金,你就可以有备无患!

从现在开始,手里拥有现金的人,将会面临一个绝佳的机会,伺机出动洞:用你最少的现金去收购最大的资产,然后等经济结构调整完成之后,这些资产必然还会一步步上涨。所白了其实就是四个字:等着抄底!

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钱去哪儿了?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与一个因素密切相关,那就是负债。负债把资本要素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从国家角度来说,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货币投放,而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货币发行计入负债。当然,与其他负债主体不同,央行掌握着货币发行权,因此,内债对于国家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

但地方政府就不一样了。在我们这里,由于地方政府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在很多时候,它其实承担着一部分企业的角色。由于干部的升迁在很长一个时期都跟干部的政绩挂钩,这使得地方官员更愿意通过大规模举债来发展经济。

道理非常简单,举债可以做大项目,做大蛋糕,GDP增量就上去了,政绩就出来了。问题是,当长此以往这样做的时候,负债就会累加到不可承受之重。比如说,当负债到一定程度,有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不够偿还银行的利息,这其实就已经走到债务危机的边缘了。

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发展,在大多数时候是非常理性的,由于企业的经营好坏直接涉及企业家本人的切身利益,企业家大都会表现得比地方政府官员要谨慎得多。

但是,在某些时候,企业家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呈现出非理性的一面。比如,2008年4万亿计划出台以后,银行追着企业放贷,企业家也看到由政府主导的庞大投资项目所带来的诱人机会,于是,一哄而上,拼命做大。

但是,等项目真正到了投产的时候,突然发现,产能是过剩的,并且是严重过剩的,市场需求并没有那么大。也就是说,企业的收入跟不上了,更糟糕的情况是,甚至,企业连银行的利息都还得非常吃力。

至于居民杠杆率的持续快速上升,众所周知,是为高房价埋单的结果。住房原本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所需,但它越来越像奢侈品,房价的飞涨让民众付出了更多的财富,而超过自己财力承受范围的部分,就需要依靠贷款了,房价涨得越快,债务负担也越高。

现在,广义货币还在投放,央行还在降准,为什么钱反而越来越紧张呢?因为,大家都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陷阱中了。新投放的货币,新发放的贷款,新释放出来的流动性,从地方政府到企业到个人,都在不约而同地做同一件事,那就是还债。

由于前些年过于依赖货币与信贷的投放发展经济,当还债期集中到来的时候,大家首先都得拿钱去填那个债务的无底洞,而不再是扩大再生产,因为,产能已经过剩,价格低迷,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加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持续上升。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更少有资金愿意去做实体经济,而是更多的流向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当中,以想办法赚快钱,来摆脱困境,而当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做,甚至,当做这种选择成为普遍共识的时候,就会推动资产泡沫的进一步累积,直至破灭的那一刻真的发生。

当然,当资金一部分流向虚拟经济,一部分去填补债务的窟窿,自然是非常缺钱的,尤其是实体经济。

到处缺钱的现状,反映出来的是高负债的透支的发展经济模式到达临界点后的自我修复需要,当然,这个过程极为痛苦,甚至常常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债务是一条带血的主线,无论对于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作为万众存钱的部门,总是喊缺钱,钱去哪了。
  假如你是银行,有1000亿资金,减去储备金300亿,700亿借出去。借给企业个人及投资基金。时间到了,发个短消息,就回来了。谁不还,就给黑名单吃。近几年却都说钱紧张,吃掉了吗?
  普通借贷,周期性都是明显,可以预测得出,根本不用担心。有一个地方,借出去是瞬间,拿回来是几十年,这样,原本的钱就难以预算了,况且还属于风险投资。这就是房地产,一个热门的地方。
  房企借贷建房,把钱从银行借出来,买地买材料盖成房子,买房的人没钱全部支付,就按揭支付,按揭就是银行先把钱给支付给房企,然后这笔钱转给房奴分成多期偿还。
  作为房企来说,房子已经卖出去了,钱已经收到了。没风险,哪怕房子跌倒一毛钱一栋都没关系了。银行却有关系了,本来借钱都是一年期,有多少钱,用多少钱,备用多少钱,都算得出。但是有了按揭,况且是大面积大比例的按揭,钱就不好预算了。借出去是大盆一次性,回来是一瓢羹一瓢羹。从现金流角度来说是入不敷出的风险做法,只会越来越少,神仙都难以帮助!尽管把时间线延长,你可能得到更高的回报了。但是目前是越来越紧张的现金流。
  风险,在哪?因为按揭都是以房子为抵押的,房价就必须保持不变或者增值状态,这样银行的钱是安全的,如果出现大面积降价,那么抵押物就贬值,一旦贬值,房奴觉得不划算,那么按揭关系有可能破裂,断供,银行就得自己负责房价实际价值与抵押价值的落差。比如抵押价值算100万,现在实际价值50万,当时房奴购买的是200万。亏的是谁?房奴可能把这个房子烂尾瘫痪处理,银行却收不到现金断流,可能收到一套房子,但是作为存钱在银行的企业和个人,取款的时候不可能说取一个卫生间来消费啊!这样银行就背上风险,银行出事了,龟家就得出面主持大局了,保房价。所以利用手中权力,变相的做上维稳的角色。
  现在理一下故事里的几个角色相互关系,银行 ,房企 ,房奴 ,龟家。房企盖房卖给房奴,房奴采取按揭的方法,把购买房子的钱从银行借来给房企。这样,原本不够条件完成的交易,变成银行与房奴的交易。房企全身而退,风险全无。而房子的价值如果贬值,就影响房奴与银行的关系,200万变成100万,房奴可能会选择放弃房子,银行就会没收房子,这样成群的房奴就会跟银行干架。如果大面积的干架就会引发社会不稳定,那么龟家就会出面干预,那么,在风险出现之前,作为预警,龟家为了帮助银行防止风险出现,就利用各种手段干预房价,以保证房奴手中的房子不贬值。
  这个过程就如黄河之水,有一个力气大人,一直为堤坝加高,一边堤坝在加高,另一边是银行不断的防水,一边源头开始缺水。所以世界奇观就会形成,悬到天上的黄河---------房价和枯竭的黄河源头水。水其实都装进地产商的水库里去了。
  银行的钱去哪了,其实都在地产商的腰包里。

楼主发言:13次 发图:0张 | 更多 |

  1、大跌后,房多无法弃房,信息化社会,恶意欠帐,后果自己想。
  2、既便弃房,银行无风险a、1000万房子只贷700万,有空间。b,若大跌,各位可查15-16全国各省成立50余家AMC银行(用途百度)。
  总结:无论弃不弃房,断不断供,大跌后个人货币都被消灭。还想拿"稳定"要挟TG?

  从目前的政策面来讲,上面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

  现在只差时间点了。也许2017年10月就是主动刺破泡沫的时间点。

  2年内必须跌70%,资产价格下去了,企业才有赢利空间。实体经济才有机会重生。

  目前的劳动力成本太高,劳动者素质不足以支持月收入上万的工资水平。

  你没听说过烂帐吗,为什会烂,有的钱堆在家中,有的钱在国外。好点的没准也要回收几十上百年。越有钱越不怕,银行会擦屁股,越没钱越怕,涨价啊,生病啊,补习啊,钱不够啊。哪天银行不给有钱人擦屁股了,更怕,里面有我的钱啊,千万别倒闭。

  据说房价的70%是税,到底钱在哪里?

  —————————————————

  对啊,况且都说钱最终都会存回银行。银行又在哭没钱了

  —————————————————

  房奴买房的贷款额更大了,以前够贷款给100个房奴买房子,现在只够带给50个人了,钱荒其实是钱已经贬值对应不上现有资产的价格了


  —————————————————
  房奴买房的贷款额更大了,以前够贷款给100个房奴买房子,现在只够带给50个人了,钱荒其实是钱已经贬值对应不上现有资产的价格了
  银行把钱给房企,这是钱出去,房企散发购买材料及人工费用,到期卖房还钱。正常的钱还是回来了。银行不缺钱,还赚到利息了。反而多起来了。怎么还会少掉呢
  错了,主要是中间很多房子未能销售变现,还属于库存,库存才是占用银行资金的大头。当然库存1亿的东西1万卖出去银行就得破产。房企手里的现金流利润全积压成房子了,当然没钱了。所以现在的大力去产能去库存还不能让库存贬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行各业都缺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