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电量的原因 我微信公众号制作号两个手机来回换着登 以前都会显示自己的账号。现在怎么显示乱七八糟的

原标题:不堪其扰:“我退出了30个微信群聊”

删了10个通讯录好友。

说来好笑,现在的小伙伴们,还真挺喜欢“一言不合就建群”。

同途偶遇拍了照,想要共享,建个群;

刷剧吐槽聊八卦,邀上好友,建个群;

一起听微课,一起考证忙,建个群。

于是乎,我总莫名其妙被拉进各色群里。

除了家人朋友群之外,其他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存在,像什么打卡群,遛狗群,拼车群,外卖群......

本以为,这些看似煞有介事的“小团体”能让我抱团取暖,连呼快哉。却未曾想,里面充斥着刷屏似的表情,一两块的红包,无意义的闲聊。

身为懒人,我一度怀揣“能不走就不走”的钉子户之心。直至某日,手机无缘无故闪退,内存不到100M。

我才忽地明白了,每天混迹的很多群,除了浪费流量,占用空间,损耗电量,意义又何在?

眼不见为净,我把手指点向界面右上角。

“你是否要删除并退出群聊?”“是。”

有些人,把微信群当作“资源和人脉”的中转站。一旦被邀请进某个群,火速扫一眼群里有谁,纯靠名气大小、番位高低添加好友。

有些人,渴望被人围观,优越感满满。要不吹捧自己,要不揭朋友的短。开口闭口都是,“我怎样怎样”。

还有些人,迷醉于群体式的认同感。总想抱成团,取取暖。自以为表面合群,内心就不会孤单。

“我今天啥事也没干,不知道你们在干嘛?”

“哈哈哈,原来你们也没好到哪。我放心了。”

殊不知,当你沉迷于麻痹自我时,别人可能正在低头努力,而当你发觉时,早已为时已晚。

还记得,我第一次“被移除群聊“的糗事。

该群大概两三百人,平时大家插科打诨,彼此逗乐,还算融洽。有次抢红包大战,我不知他们玩兴正酣。很不知趣,把新出炉的文章往群中一丢。

等再打开时,稍觉奇怪。再一看,心头拔凉。

那会儿我挺自恋,生怕相聊甚欢的友人,察觉我不在群中,会心生困惑。便赶紧翻出列表,想跟他们解释一番。

谁知呢,我俩压根没加对方好友。

此事过后,我才算清醒了。我所执迷的,不过是“有很多朋友”的假象。而我所拥有的,不过是联系人罢了。

最初我们说的很好听。像什么联络感情,深入交流,互换资源。

可事实上,光靠微信群里的插科打诨,如何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人?

那些踏实做正经事的大神,又怎会成天埋头于信噪比几乎为负的闲聊?

更多时候,这层虚拟关系,薄如脆纸。不需要太多时间心力去建立、去维系——

所以一切来得太简单,去得太容易。

写这篇文章前,我特意问了身边几个朋友。

在“如何退群”这件事上,大家有点犯难。原因挺一致,“顾忌太多”。

顾忌邀请加入的朋友面子,顾忌是否被骂不合群装高冷,顾忌暗恋的她会否发来新消息。

大多数人,宁愿把整块时间浪费在与陌生人闲聊上,却不肯在爸妈的家族群里道一声晚安。

纠结着,麻木着。我们忘了顾忌自己。问问自己是否不堪其扰,是否需要独处的空间,自省的余地。

其实啊。群聊这件事儿,不必太玻璃心。

如果你玩的开心、聊的酣畅,那就鼓足勇气,加个好友,珍惜彼此的默契和投缘。

如果你不自愿、不自在、不舒服,又何必顾念一份虚渺的人情,勉强自己瞎耗着。

有的人看不惯,那就屏蔽;有的群不喜欢,那就退出。走之前,记得和群主打个招呼。

道一声,“你们玩儿,我们江湖再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影视独家的立场。

}

原标题:这个徕卡影展,记录了一个活在微信里的时代

2011年初微信诞生,那个时候还是各种聊天软件百家争鸣的时代,以QQ为主,飞信,米聊,MSN甚至手机短信也都对应着不同的人群、社交环境和生活场景。

但是今天,微信已经有了10亿用户,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使用电子产品的中国人都至少有一个微信号,几乎每一台智能手机上也都有一个微信APP

如果打开手机电量管理,很容易发现的是,微信通常都会是耗电量最大的一个

你最需要,最离不开它。

今天偶然发现,微信联合徕卡举办了一个摄影展,主题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微信时代”的生活剪影。

四位著名摄影师所拍摄的近百张摄影作品中,能够看到家庭,恋人,朋友,也能够看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

而在这些照片里很容易发现,手机,以及微信,都已经非常自然地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点滴中。

世界再大,不过你我之间。

这几张照片里的画面可能很多人都见过,甚至有些人每天都在经历:

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大家各玩各的手机,回微信消息;

好不容易回趟家,一家人各自玩手机,应付微信里的十几个群聊;

和恋人约会的时候,时不时就要习惯性地玩一会儿手机,实在没消息可回就惯性刷一下朋友圈……

看上去好像挺孤独,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说,当下人们只顾着玩手机刷微信,和身边的人越来越疏离。

这我也有体会过,有一次我和朋友聚会,到最后大家都有点心不在焉纷纷打开微信开始刷朋友圈。

坐在一桌的朋友,评论点赞了,而我也就很默契地在朋友圈下面给他回复了一条……

但另一个事实是,现在绝大部分人不管怎么认识,但凡想要维系关系都会提出“加个微信”,告别的时候也会说“我微信你”,然后在微信上发展后续关系。

与其说微信让我们变得更孤独和更彼此疏离,不如说微信让我们更加直面这种孤独和疏离了。

同样的,与其说微信在阻碍我们社交,不如说当下的年轻人只是更习惯通过手机和网络去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至少我所认识的年轻人里,有很多是通过一起打《王者荣耀》或者其他游戏而成为朋友的,也有很多是加了同一个微信群,聊得来而认识的。

除了“微信阻碍社交”之外,一直以来还有另一种声音,关于“微信占据社交”。

像是很多人都提过,如果你没有回复别人的消息却发了朋友圈,就非常不礼貌。

以及对于上班族来说,自从有了微信工作群,就开始24小时随时待命准备加班,难免觉得有点憋屈。

这种困扰的确客观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微信的广泛普及,让它成为了当下最便捷的联络工具——事实上我也是偶然发现,我已经有很久没怎么存过新朋友的电话号码了,加上微信,无论是想发消息还是想打语音电话,都太方便了。

正是因为这样,微信确实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很多人的私人时间和空间,但一体两面的是,它也真切地为很多人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其中最明显的,是以微信公众号为首的个人品牌打造。

我写公众号之初,有很多读者会在后台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我。

当时有个女孩子说她分手了,她甚至没能和他好好道别,她希望我能帮她写个故事,帮他们两个好好说声再见。

上海的冬天很冷,我蜷缩在被子里看着她絮絮叨叨地把我的后台当作树洞一样一条一条发消息,有点难过,又有点感动。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感谢微信公众号,因为它帮助我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被很多人知道的品牌,也为我带来了不少收益,更是因为,它真的让我和很多陌生人,产生了很微妙的联系。

我认识很多写公众号的朋友都有过类似的感觉。

一直都有人质疑,公众号的存在是不是助长了“碎片化阅读”,但事实上,无论是不是“碎片化”的,很多不错的公众号也真的培养了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引起了他们阅读文字的兴趣。

我还看到了这样几张照片。

自从微信开始具备支付功能之后,它就不再局限于一款通讯软件而已了。

微信时代,不需要出门租店面,有一个微信号就可以卖东西,成为在家的“创业者”。

或者即使原本就在开实体店,印一个付款二维码让顾客扫码支付,也会很大程度避免算错账目或者收到假币,减轻不少工作量。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深夜孤独疲惫的时候可以不用强打精神下楼找吃的,打开小程序叫一份外卖就好;交水电费不需要满小区找物业排队,打开微信的“生活缴费”专栏就好;朋友聚会想要AA制不用尴尬地凑钱,发起AA收款就好……

我想,时光如果倒退哪怕仅仅十几年,我们都难以想象,未来会有一款原本用于聊天的软件,让我们拥有可以只带个手机就出门的安全感。

这个影展让我很受触动。

一两年前我还想过,我们当下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可能是不对的,手机也好,某个软件也好,都只能是生活的一个辅助,而不是一个部分。

但我现在意识到,或许有时候,这种对电子产品的恐慌和焦虑可能才是无谓的。

微信归根结底只是一个中性的产品,它不负责制造孤独或者制造交集,它只是把世界上任意两个人的距离无限缩短,让同类更有机会彼此寻找。

如果说它的确让人产生了某种依赖,本质上就像我们依赖火种,依赖水源,甚至依赖空气一样,是因为它真实地满足了我们的需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这种依赖,不完全就是坏事。

这也是为什么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我们每一次科技发展都有可能面临争议,但最终,科技还是会造福大多数人。推进和影响这个时代。

微信这次所做的摄影展,则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记录和侧写。

也许很多年之后,会出现更先进,更高科技的产品来代替微信,但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影像会让我们一直记得,在21世纪之初,有过这样一款通讯软件,把世界缩小成了一条讯息。

只要“我微信你”,世界就不过你我之间。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信时代线上影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公众号制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