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光适不适合人像摄影十种光位布光

  如果被摄对象皮肤颜色较浅,自然光是最好的选择。浅色皮肤反光更为强烈,会让你希望不做的面部细节损失殆尽。相反,对于肤色较黑的被摄者来说,适当的闪光灯补光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外,以天空或窗口等当做背景的逆光拍摄条件下,闪光灯补光也能有效突出被摄对象的面部特征。

  拍摄肤色较深的对象时,使用反光板反射的补光同样能实现有趣的效果,增强反差的同时给照片更全面的影调表现。

  拍摄单人照时使用闪光灯正对被摄者闪光会让照片变得很平,但在拍摄大合影时这样效果很好。对于被摄人数很多的情况,使用闪光灯反射补光可能无法照顾到画面中的所有人。而使用闪光灯直接对准被摄对象们闪光就可以保证每个人都被充分照亮。

  3 像使用闪光灯一样使用自然光

  我们在自然条件下也能找到很多与影棚效果类似,方向感强烈的光线,例如说透过树叶空隙洒下的阳光或者在室内,窗边穿透窗帘照进来的散射光线,它们能在被摄对象身后留下长长的影子。

  这样的细节能给我们的人像摄影作品增添不同寻常的细节,从而使它们引人注目。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许需要使用闪光灯补光,才能避免画面的高光部分过曝。

  这是逆光摄影作品中最常用到的技巧,在相机自动曝光系统受到明亮背光影响的情况下,仍能保证人物的面部细节,同时背景不至于曝光过度,丢失细节。

  在自然光与人造光之间摇摆不定?有时候混合两种光线能给画面带来温暖的氛围。让模特站在靠窗的位置上,同时保留背景中的室内灯光。白炽灯与自然光的混合在照亮模特的同时,还能用金色的光线填满整个画面。

  5 使用后帘同步 增添画面动感

  开启后帘同步,闪光灯将在快门关闭前的最后一瞬间闪光,凝固曝光结束时的动态。使用后帘同步能给我们的人像摄影作品带来新的创意,通过模糊的运动轨迹增强画面动感,尤其适合拍摄儿童。

  6 灵活运用闪光灯

  离机闪光灯能带来更多创意效果,压暗背景突出主体便是其中之一。将闪光灯置于被摄对象侧前方直接照亮被摄对象,就能起到压暗周围环境的作用。45度角时效果最为自然,能给背光一侧面部带来优美柔和的阴影效果。如果闪光灯和相机处于同一位置,得到的光线效果则缺乏这种立体感。

  7 避开难看的高光

  在自然光下拍摄所能控制的因素相当有限,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白云中突然钻出的阳光就和大晴天不期而至的暴雨一样讨厌。如果说背景中的高光给你的画面或曝光带来了困扰,可以通过调整模特或你自己的位置将它们挡在画面之外。如果这一招不能奏效,那么可以使用长焦镜头与大光圈靠近模特拍摄,让过曝的背景虚化掉。

  反光板是人像摄影师最重要的装备之一,对实现均匀的曝光必不可少。同时,它也是一件互动的好帮手。请某一位参与拍摄者拿着反光板站在被拍摄者背光一侧打光,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拍摄流程中来。如果你没有反光板,沙滩、雪地、水面等也可成为自然反光板从下方照亮你的被摄对象。但是要记住一点,越光滑的表面,反射光线越硬。反射光线的颜色则取决于反射表面的颜色,例如说沙滩的反光就带有暖黄色的调子。

  正因为如此,适合于各类照片拍摄的纯白反光板依旧必不可少。在淘宝或当地摄影器材店能买到各种不同大小的反光板,而且价格都不会太高。

  9 使用内置弹出式闪光灯

  机顶闪光灯很适合摄影师与被摄对象都处于运动状态的拍摄情况。在树林或海滩拍照时,换上广角镜头跟着被摄对象一起奔走,同时用相机从低角度抓拍,机顶闪光灯能将被摄对象清晰凝固在这种不同寻常的场景中。这一招用来对付小孩子再好不过。

  在室外,使用闪光灯拍摄时,将闪光灯输出功率控制在较低的数值。因为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启闪光灯, 又想用大光圈虚化背景的时候,画面很容易过曝。减少闪光灯的输出功率,就能把光圈开得更大,让效果更加自然,还能保留更多的阴影部分细节。

}

发布时间:已帮助: 来源:贵阳天琥教育

光线是影视摄像的必要物质条件,是塑造银屏形象的重要造型手段。从第一部电影影片开始到今天的电影、电视摄制,摄像师们无不充分重视利用手中的雕刻刀――光,来雕琢、塑造艺术形象。下面是电视摄像光线运用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电视摄像光线运用技巧】

光,是摄影师刻画人物、表达情感、营造气氛以及构成风格的重要手段。用光塑造、刻画人物形象,就是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人物性格的变化,发挥光线对人物的描绘作用。同样的人物用不同的光线照明可以产生不同的造型效果。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采用不同的光线处理,可以表明创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态度。世界著名的电影摄影师斯特拉罗认为电影摄影是“用光写作”。“用文字写一部电影剧本有它的素材,用光写作也有它的素材,如光线、阴影、颜色,若改变一部影片的光的基调,便能改变整个影片给人的感受,也会影响影片情节。所以说摄影师也是作家,不过她是用光写作”。

在实际造型运用过程中,对光质、投射方向及投射角度的准确把握,可以很好地控制被摄物体的反差和影调,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光按其形态可分为硬光(直射形态)和软光(散射形态)按投射方向及投射角度可以分为顺光、侧光(前侧光、正侧光)和逆光(侧逆光)、顶光和脚光。不同形态的光,会产生不同的造型效果。在实际拍摄中,既要遵循光的造型特点,又要灵活用光,每一种光的存在都意味着一种生活的内涵。所以没有不好的光线,只要恰当地运用,就能表现出理想的意境和效果。

比如顺光或阴天光线条件,一般来说是不利于造型的光线。它们使画面形象灰平、缺少阴影的衬托,缺少生气,但人们可以利用这种光线表现低沉情绪、郁闷气氛或者暗示灾难即将降临等等。电影美学家爱因汉姆对艺术光效曾经作过这种论述由于巧妙光线的帮助,不端正的容貌可以变得好看,一张脸可以显得憔悴或丰满、苍老或年轻。

如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武则天的扮演者已是60岁左右的年龄,然而摄影师通过大胆运用低角度布光法巧妙布光,使得这位中年皇后依然光彩照人。传统的低角度布光法会使人物的面部五官阴影向上,产生一种排斥、厌恶、恐怖气氛,一般多用于刻画反派人物的阴险狡诈或恐怖气氛中的人物。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摄影师加了适度的低角度光线,并有效地控制角度的高低,减弱了人物眉弓、眼窝、下眼睑、颧骨、鼻梁、嘴角等容易形成阴影的部位所造成的反差,使面部整体既有轮廓感,反差又较小,给人清爽、年轻的感觉。

在武皇后召集画师为其作《母子连心》图这场戏里,武皇后怀抱熟睡的太平公主,安详地坐在牡丹图屏风前,摄影师采用了小光比的侧逆光处理,正面的辅助光自低角度射入,将处于侧逆光阴影中的人物的面部和眼眶区域柔和地提亮,强调了母亲温柔美丽的眼神,营造出一幅美丽慈爱的画面。

当然,不恰当的光效,则会破坏画面效果,削弱画面的表现力。如电视剧《女子监狱》中,当经济罪犯苏琳知道另一罪犯唐宏的入狱原因后,彻夜难眠。这场戏的光线处理为,狱室的灯一夜未关,这样处理一方面不合常理,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人物内心矛盾斗争的表现。若是处理为狱室外的月光、灯光等冷光从铁窗外照进来,投射到苏琳的床前,加上监狱的夜间探照灯不时地扫几次,营造一定的环境气氛,就能够更充分地刻画人物内心矛盾的激烈斗争,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

二、用光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电视是平面艺术。在只有长、宽二维空间的屏幕上,真实地再现三维空间感觉,主要得益于透视规律。即利用线条透视与调子透视塑造画面空间感。其中,调子透视又叫大气透视。由于空气中充满尘埃和水蒸气,光线在穿透过程中,一部分光被吸收、扩散和反射。特别是短波光更容易被扩散,使无色的大气染成淡蓝色,随着距离的增长,蓝色调越来越重,造成物体的色彩随着空间距离的远去而发生向蓝色偏转,构成了大气透视现象。人对大气透视现象的感觉是与光线有关的:逆光条件下最为强烈,顺光状态最弱。摄像者可以通过光线方向的选择,控制画面空间感的表现。也可以以影调构成模拟大气透视现象,获得空间感。

许多电视片在表现乡村或街道的清晨时,常常选择侧逆光、逆光角度拍摄。阳光透过晨雾洒下来,宁静的村庄,弯弯的小路,近浓远淡的影调,呈现出很好的层次感。在室内拍摄时,可将前景光线处理得较暗,后景人物活动处处理得亮一些,造成近暗远亮的大气透视现象,增加空间感。在增加电视画面空间感时,还可以利用光的色温变化,使画面近暖远寒,使画面形成一定的层次。

在电视剧《画魂》中,摄像师多处使用这种方法加强画面的层次感。如第六集潘赞化教张玉良写完张字后,在花园里的一场戏,俩人处于画面的右下的视觉趣味点位置交谈,左上角一盏低色温橙黄的廊灯,给人温暖靠近观众的距离感,人物身后暗红的柱子在昏暗的灯光下,只有一些轮廓,后景中大树的剪影映衬在高色温蓝光照射下的长满爬墙虎的背景墙上,使画面形成了橙黄色、暗红色、黑色和蓝色四种色调的变化,冷暖色调的变化,则增加了画面空间深度感。

三、用光加强画面的情绪氛围

环境气氛指画面整体形象给人的一种精神上的强烈感觉,是给观众的一种情绪反应。环境气氛是观众理解画面内容的重要条件。画面环境气氛的营造光起重要作用。相同的场景,在不同的光线照明下可形成不同的气氛。这种特定的气氛可影响人的心理情绪。白天、黑夜、晴天、阴天、黎明、黄昏等不同时段和气候,具有不同的光线性质,表现出来的气氛也不同,不同光线气氛可以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甚至影响人的情绪。

如电影《台湾往事》中,小主人公阿文经历了三次钓鱼,与父亲两次、与天宝一次。就选择了三种不同的光线处理;第一次,健康的父亲带着小阿文去海边时,这个家庭是幸福快乐的,选择了一个明朗的晴天,活跃的光影充分表达了这种快乐和幸福,此后这种美丽的光线在片中很少出现,仅有父子第一次钓鱼、母亲包粽子、天宝来后母亲荡秋千、阿文大了考上大学、母亲回家等几场戏而已,正是这很少的明媚与灿烂的光影表达了剧中人及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通片忧伤基调的反衬。

第二次,父亲受迫害精神失常后父子钓鱼,选择了一个阴天拍摄,传递给观众一种压抑的情绪,而这种气氛我们在很多场戏中都用到了,我们试图表达在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台湾普通民众精神世界的状态,悲愤无奈与反抗。

第三次,天宝与阿文在同一个地点钓鱼,父亲已逝去,钓鱼的人换成了天宝,而天宝是否能进入这个家是一个未知,母亲能否得到一个春天更是渺茫。这里选择了一个假阴天,既有阳光又充满雾气,暖味而不明确,切合了当时剧中人物的心境,隐喻我们的主人公命运的不可知性,剧情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此外,在电视节目制作中,选择光线条件也是形成画面基调的重要手段。光线的运用不仅仅是在一个镜头,一场戏中,整个节目总的光线运用把握,能更好地体现创作主题思想。如电视剧《冬至》,为表现银行小职员陈一平从多年来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的典型老好人,蜕变为贪污、挪用公款的罪犯的深刻背景,全剧的用光都比较冷,昏暗的楼道,冷清的石板路,大量阴天的光线和室内光线,整体光线偏蓝灰色,加上人物服装,场景设置,气氛安排,一切都笼罩在一片灰色之中,隐隐地透着阴森、透着寒气。通过光线的渲染,将观众带入到一个阴森晦暗的意境中,将这个小人物蜕变过程中的恐慌、紧张、压抑、懊悔等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视摄像用光处理技巧】

一、电视摄像光源的分类

在电视摄像中,除了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中的火焰光源(柴火、烛火等)之外,对电光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到电视用光,室外拍摄虽多采用日光照明,但有时也需要用适当的电光源作补充;室内拍摄,在很多情况下都要依靠电光源来进行照明。

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照明性质。其光源强度、光谱成分、显色指数以及光线距离、角度等诸多因素影响。自然光是随不同照明时刻、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地理位置而变化多端的光线。人造光的照明性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光条件为依据,在模拟自然光照明的各种效果的基础上,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各种照明条件,创造更丰富的照明效果,发挥更大的优越性。

二、电视摄像光线方向的应用

光线方向,即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所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可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和脚光五种光线形态。

(一)顺光,又叫平光,正面光。光源从摄像机方向照明被摄对象,被摄对象表面均匀受光,能较好地表现景物固有的色彩,构成一种平调照明。顺光拍摄人物面部可以消除细微的阴影,掩饰皱纹,光效显得平淡光亮,但缺少立体感和质感,明暗层次变化小。

(二)侧光,光线方向与摄像机镜头光轴形成一定角度,从摄像机侧面照向被摄体,拍摄对象处于明亮与暗面之间。侧光方向明暗对比大,反差鲜明,影调丰富,有利于表现物体立体形状和表面结构,是画面空间造型的最佳光线。

(三)逆光,又叫背面光。当光源照明方向与摄像机镜头方向相对,并处于被摄对象身后时,被摄对象处在逆光状态。逆光拍摄能突出景物立体形状,使主体与较暗的背景分离,有利于营造空间深度,增加透视感和画面气氛,能拍摄出感人的画面效果,被认为是最富艺术表现力的光线方向。

不过,逆光拍摄,容易使人物脸部太暗,或阴影部分看不清楚;运用不当还会产生主体色彩不正确、曝光不足等现象。如果不是在追求一些特殊的效果,应尽量避免逆光拍摄。

(四)顶光,光线从摄像机镜头光轴的垂直面上方照向被摄体,即在顶射时刻拍摄的光线方向。顶光照明能取得较好的影调效果。顶光条件下人物头顶、前额、鼻梁、上颧骨等部分发亮,而眼窝、两颊、鼻下等处较暗,嘴巴处在阴影中,表现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和生活实景光效。

(五)脚光,光线从被摄对象的底部或下方发出。脚光常用以表现和渲染特定的光源特征和环境特点,比如夜晚的湖面反光,篝火的真实光效等。

电视摄像用光是电视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在电视节目拍摄中,正确采光和布光是节目表现的必要条件。

(一)一点布光法。在摄像拍摄中只使用一个照明灯具作为光源。这种方式简单方便,如在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现场,通常使用一支碘钨灯或电瓶灯从适当的角度照明,已足够照亮被采访人物以及相关的景物。

(二)两点布光法。在摄像拍摄中使用两个照明灯具分别作为主光源和辅助光源。

1.主光,即照明中最明亮的、起主要作用的光源。用于显示拍摄对象的基本形态,表现画面的立体空间和物体的表面结构。一般来说,为了形成一定的明暗反差以突出立体感和质感,因此常使用聚光灯发出的直射光作为主光的光源,使物体表面产生光斑和闪光。同时主光必须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同时根据实际拍摄条件和节目设计要求作灵活安排。

2.辅助光,用于减弱主光造成的明显阴影,以增加主光照不到的那一部分位置的画面层次与细节,减少阴影的密度。因此,辅助光应位于与主光相对应的摄像机轴的另一边。灯具常选用柔和的无明显方向的散射光或反射光。当主光亮度确定之后,辅助光的亮度应低于主光。在辅助光的相应位置上,也可以使用一个反光镜来代替辅助光照明,反光镜能散射主光的光线,减少人物脸部的皱纹,形成柔和优美的图像效果。

(三)三点布光法。也称三光照明或三角形布光,是摄像中最常用的布光方法,由主光、辅助光、背光组成。

背光也称轮廓光,类似自然光中的逆光。它从被摄物体的背面方向投射过来,沿着物体的边缘或人物的头和肩部勾勒出一道明亮的光边,有助于将拍摄目标与背景分开,使画面显得更加生动。

主光、辅助光、背光的三角形位置安排,在摄像中向来被认为是一种规范的布光模式,但它通常只适用于单机拍摄的情况,如果使用多机拍摄较大的场面,灯具的位置就要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因此需要一灯多用。例如拍摄不同角度人物时,可以利用交叉三角或交叉主光的方法,或者将三点布光法与普遍的区域照明结合起来。

(四)全面布光法。安排好主光、辅助光、背光后,就确立了最基本的照明基础光。然而为了营造更全面更理想的光线效果,还需要使用更多的辅助光源,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辅助光源是背景光。背景光是用于照明拍摄对象周围环境和背景的光线。它通过对环境的交代来突出主体,衬托、说明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空间的真实感。此外还有适应各种局部照明所需要的其他装饰光、眼神光等。

(五)普遍照明法。利用散射光、反射光均匀地照亮整个拍摄场景。普遍照明法特别适合电视摄像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在各类电视节目中,这种光线的运用几乎成了万能的诀窍,并逐渐形成为一种用光风格,尤其在新闻报道的场景拍摄中,它可以利用较少的时间提供既符合摄像机技术要求又让摄像师满意的光线条件。

【电视摄像如何利用光线】

摄像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光影的艺术。在电视摄像中,光能影响被摄体再现的形状、影调、色彩、空间感以及美感、真实感。对于电视摄像来说,最常用的有三种光:自然光、演播室灯光和人物专访用光。在一般情况下光线分为三种:顺光、侧光、逆光。光线是摄像师强有力的工具,摄像师可以利用它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形象。那么作为一个摄像师如何利用光线使我们的画面更加充满视觉张力,更加富有美感?

自然光的主要光源是太阳。随着季节、气候、地理条件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在地球表面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光效。它主要有直射的光,有散射的光,还有环境的反光。

在自然光下拍摄的时候,自然光相对都比较充足,一般情况下都会作为主光。当太阳与地平线的夹角由15度上升到60度,或是由60度下降到15度这段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午和下午。这两段时间的太阳的光线变化不大,色温相对稳定在K之间,晴朗天气时阳光充足,地面景物的垂直面和水平面均能得到较均匀的照射,并形成一定的入射角,能较好地表现物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结构。

中午时段,是太阳由上午60度角移到下午60度角的这段时间。这时太阳近乎垂直照射成顶光效果且光线强烈。地面景物水平面被普遍照明,而垂直面受光很小或者几乎没有。这种光线首先不利于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物体的质感,其次,在俯拍时画面中也缺少影调的层次变化。再次,由于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路径相对短些,阴影部分不能获得足够的散射补光,景物明暗反差显著增大,这段时间不是户外运动的最好时间。

知道了这些自然光变化的规律,我们在外出拍摄的时候就要考虑时间安排了,除了这些在室外自然光拍摄还会受到天气阴晴、地理纬度和季节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摄像师在不同的环境下多做观察、掌握和灵活应用不同环境下对拍摄的要求。

《藏北人家》,其中很多画面都是在室外自然光条件下拍摄的,其画面的洁净度和美感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湛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青青的大草原,还是疏落的帐篷、粗犷豪爽的牧羊人,一幅幅画面是那么的本真和优美,从中折射出摄像师对室外自然光条件下拍摄把握的得心应手。

在同一天的时间中,太阳的位置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与地平面形成不同的入射角,并由于大气层的影响使光线的色温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我们常把太阳的这种光线变化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是黎明和黄昏时段、早晨和傍晚时段、上午和下午时段、中午时段。

黎明和黄昏时段,从东方发白到日出之前的这段时间都称为黎明时刻,从太阳落山到星星出现的这段时间都是黄昏阶段。在这两段时间中,地上的景物被微弱的天空散光所照射,普遍亮度较低,这种光线不足以表现景物的细节层次,而适合于表现剪影效果,黄昏时候采用人工补光的形式可以表现出背景层次比较细腻和丰富的夜景效果。

早晨和傍晚时段,当太阳从地平线升到15度角的高度之间为早晨光调,当太阳离地面还有15度角的时候为傍晚光调,在这两段时间中,由于阳光的入射角比较低,景物色彩丰富,冷暖对比明显,是拍摄风景的黄金时刻。

但在傍晚拍摄和早晨拍摄又有很大的差异,差异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景物的色彩感受不同。傍晚时分,地面在一天的日照之后温度较高,空气中的尘埃和水蒸气更多,对阳光的反射和折射更加的强烈,因此,阳光的色温较低,景物的色彩较早晨偏暖。而早晨空气比较清新,大气中的悬浮物也大都落于地面,因此阳光的色温比傍晚时要高,从拍摄画面来看,早晨景物的色彩也不像傍晚时刻给人感觉上那么的“暖”。

这两段时间光线由暗到亮(早晨)或由亮到暗(傍晚)的变化很快,色温从低色温到高色温或高色温(早晨)到低色温(傍晚)变化很快,所以在拍摄时必须抓紧时间,要注意光线随着色温的变化而调节白平衡。

室内自然光是最明亮、最经济的室内拍摄照明光源,同时也是真实再现白天室内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有效手段,室内自然光与室外自然光相比,光线照射要复杂、多变,常在同一室内同时出现多种光线效果。室内自然光除了受天气阴晴、地理纬度、季节时间等因素影响外,还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室内光源投入的地方――室内光源,不由太阳所处方位决定,而由门窗在室内的位置决定,如果门窗在北边,该屋的光源不在南边而在北边,如果一间屋内有多处门窗,该屋内光线呈多光源效果。

第二,室内亮度间距大于户外,越是远离门窗的物体,光线亮度减弱越是明显,在同一室内光线亮度可差四五档以上。除门窗开口有部分直射阳光外,大部分空间是漫射光和散射光照明。

第三,尽管都是阳光照明,但室内色温偏高于室外色温,并且越是远离门窗的地方,色温越高,呈灰蓝或青蓝色调。

室内自然光拍摄是电视摄像中经常能遇到的一个问题,但是,室内自然光拍摄会因为客观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处理方法,要求摄像师依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光线处理和画面的选择了,概括来说,多数可以分为直接拍摄、补光拍摄和混合光拍摄这三种情况。

当室内自然光拍摄达到我们拍摄需要的亮度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直接拍摄的方法,直接拍摄的优点是:首先,画面内无人工照明,完全现场光效,光线真实自然;其次,室内人物不受光线影响,容易抓住人物真实的表情和动作。

这两点在纪实节目中尤为重要,摄像师利用门窗的光线漫射进屋的特点,在屋内跟拍做饭时候的场景,采用手动光圈控制曝光,一方面表现出真人实景中的自然光效,同时通过这种自然光效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纪实意味,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直接拍摄也有一些难以避免的缺点。一般来说,采用现场条件的自然光进行拍摄,除门窗等强烈位置外,室内其他部分明显缺少明亮的光调,画面色调容易偏蓝,并且不够透亮,给人一种发闷的感觉。因此,当我们在室内自然光照明条件下直接拍摄的时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摄像机镜头尽量避开强光窗口,以防止窗外亮度与室内景物亮度间距过大而出现室内景物严重曝光不足的现象,避开强光窗口可以有效地减少画面中的亮度反差和光度的不平衡,通过提高室内景物的曝光量相对提高画面中室内景物的亮度,比如,拍摄室内人物应尽量避免对着窗户,因为如果按窗口的强光亮度来曝光的话,人物就会成为剪影,面部表情难以看清,如果依据人的面部亮度控制曝光的话那窗口的强光则将因曝光过度而出现大面积曝光过度。

第二,在光线不平衡的室内运动或者从室外到室内最好使用手动光圈,如果用自动光圈的话画面会出现忽亮忽暗的想象,破坏整个现场的光调气氛。

第三,在拍摄时注意选择色调和亮度反差大的物体,这样的话便于拉开画面的影调层次。在屋内调节白平衡的时候应在光线色温比较高的地方调节,避免和减少画面的蓝紫光调。

在自然光照不够或者对拍摄物体需要修饰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补光拍摄了。

在自然光下拍摄的时候,自然光相对比较充足,一般情况下都会作为主光,但是在被拍摄物体的暗面亮度往往不足,所以在外景拍摄时经常会用到一种补光的工具,它就是反光板。反光板使用起来很方便,不仅轻巧携带方便,而且不用充电,既节能又环保。

现在通常使用的反光板有白色、银色和金色三种,白色反光板的反射光与光源入射光的色温一致,银色反光板的反射光要比白色反光板高,反射光稍微偏冷色调,金色反光板的反射光偏暖调,非常适合美化人的面部肤色。从反射光的性质来说,反光板又有强光反射式和柔光反射式两种,强光反射式的反射光比较强,光线相对比较集中,柔和漫射式反光相对比较弱,光线也比较柔和。在实际拍摄中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补光,像一张白纸、浅色的衣服、一堵白墙等都可以进行补光,当然还会有很多的方法等着我们去发现了。

【电视摄影用光的要素】

光线的软硬程度取决于光源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及相对大小。光源越小,光线越硬、越集中;光源越大,光线越柔和、越分散。记住,这儿所指的大小并非发光物体的实际尺寸。而是与我们拍摄对象之间的相对大小。例如说太阳本身体积巨大,但由于和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太遥远,因此在拍摄时被我们视作点光源。

光线的方向决定了阴影的位置。两者的结合则决定了被摄对象的纹理与形态表现。来自相机方向或相机后方的光线會将阴影留在被摄对象后方,使其在画面中显得扁平。这样的光线很适合表现细节,但无法表现物体的纹理或形状。来自被摄对象一侧的光线能营造更加有趣的拍摄结果。这种光线被称为侧光。阴影位于被摄对象的另一侧。能充分展现被摄对象的纹理质感与外形轮廓。

正午出门拍照。最常遇到的情形就是光源位于被摄对象正上方。在这种条件下拍照,结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人像,双眼完全位于阴影中,鼻子和脸颊下方也有浓厚的阴影。

除了光线的软硬特性与光线的方向之外。不同光源的颜色也會给画面的表现与基调造成巨大的影响。光线的颜色变化被称为色温。相机上的白平衡设置正是为了校正不同光源的色彩差异。

光源色温使用开尔文温标表示。色温较低的光线偏橙红色。而色温较高的光线则偏蓝紫色。通常我们需要调整相机的白平衡设置来确保拍摄结果的色彩准确。这时可选择自动白平衡选项。亦可根据拍摄现场的实际情况从白炽灯、日光或多云等预设中选择。不过有意使用“错误的”白平衡设置也可以给我们的照片带来偏暖或偏冷的特殊效果。

需几样简单的装备,我们就能开始尝试布光。把台灯放在不同位置,观察光线及阴影给被摄对象带来的不同效果。使用台灯作为光源的时候,我们需要将感光度设置为ISO 800或1600,才能保证足够的快门速度,避免机震造成的画面模糊。

光源位于相机后方,直接指向被摄对象,让拍摄对象显得扁平。其结果类似于太阳在我们身后或使用机顶灯时得到的效果。此时阴影會位于光源的对侧。

将光源移动到被摄对象一侧能得到更加理想的光线,和与相机位于相同方向的光源相比更能体现被摄对象的形体轮廓,有利于表现质感和立体感。

光源位于被摄对象身后能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时,大多数光线来自被摄对象的身体侧后方,极大丰富了画面的氛围感,可以勾勒出物体的形状。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电视摄像光线运用技巧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栏目查看。

}

商务合作,请加小编qq:

相信大家都明白光线对摄影来说是基本,更是必要的元素,好的光线能够显着提升照片的质素。而对於最典型的室内人像摄影来说,恰当的灯光设定与布光,正是关键。以下来自摄影师 Darlene Hildebrandt 的分享,是六种最基本的布光,不可不认识。

在学习布光之前,先要知道甚麽是眼神光 (catchlight)︰

大家可以看到婴儿的双眼里,反射着光源,看来双目有神。近看会发现是个六边形的光,其实就是摄影师以六边形的柔光罩套在闪光灯上,然後打出来的光源。

顾名思议,就是把面孔一分为二,一面光,一面暗,会制造出较强烈的戏剧感,适合个性或气质较强的人物例如艺术家、音乐家等,当然阳刚味也会较重。

要制造这个效果,就是把光源以90度置於对象的左边或右边,可稍稍移前或後,以迁就不同面形。留意布光须跟随对象的面孔而改变,头部转向的时候,灯光也应跟随。

这是让鼻子在面颊上投下一些影子,要造到这效果,光源要稍稍高於眼水平及30-40度於相机。(视乎个别面孔情况)

留意上图的效果,光源稍高於眼水平,鼻子的投影并不会与面颊阴影相连,而是稍稍朝向下,同时光源也没有过高,以致失去眼神光 (catchlight)。下图则是以上照片的模拟,黑色背景代表树林,摄影师以白色反光板,把阳光打向对象。这是很常用的手法,不过常见的错误就是放置反光板太低,光线打在鼻孔上,以致制造不出理想的效果。

这名字来由,正是画家伦勃朗所常用於绘画的布光手法,脸上那三角色的光位正是标记。与环形布光不同,鼻子与面颊的影子是相连的,不过更重要是阴影那边的眼睛,依然有眼神光,以保持炯炯有神的面貌,并且照片也具戏剧感.

拍摄时对象要稍稍转离光源,当然光源位置亦须高过头部,让鼻子的影与面颊的影相连。不过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这布光,颧骨较大的人会比较理想,而鼻梁不够高的人则较难布光。所以布光应该选择合适的对象,不能一概而论。

这个布光的命名,来自於鼻下所制造的蝴蝶形对称影子。光源设定在相机後的正上光,并会制造出面颊与下巴的阴影,因此会更突出两颊颧骨,并且让面孔看起来更瘦、下巴更尖,能提升对象的魅力。不过有时会用反光板甚至对象自己拿着,作补光之用。

这不是一种特定布光设定,而是一种风格,不论分割、环形或伦勃朗都可以用。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受光的那一边面转向镜头,於是受光的面会看起来较宽阔,然後面部整体看来都较大较阔,适合面形瘦削的人。

与显宽光正好相反,较暗的那一面朝向镜头,这样面部看起来尖削一点,而且更有立体感与气氛。

大家现在可以去试试这几种不同的布光方法,不要太忧虑光的质地甚麽,先学习这些技巧。当然首要的还是学习「阅读」对象的面,及了解他们的要求,拍摄出漂亮又能带出恰当情绪和气氛的作品。另外也留意光源,如果是人造灯光,就可以方便地移来移去,如果是自然光 / 窗口光,则要移动模特儿,试试活用这些基础布光吧。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像摄影十种光位布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