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大额存单2018如果是2013.2.3存入2015.2.3到期,2018.8.18能取吗额外几个月怎么算利息

(1)(?12)2014+(?12)2013;(2)(2×5+2)(4×7+2)(6×9+2)…(+2)(1×4+2)(3×6+2)(5×8+2)…(_百度知道
(1)(?12)2014+(?12)2013;(2)(2×5+2)(4×7+2)(6×9+2)…(+2)(1×4+2)(3×6+2)(5×8+2)…(
(1)(?12)2014+(?12)2013;(2)(2×5+2)(4×7+2)(6×9+2)…(+2)(1×4+2)(3×6+2)(5×8+2)…(+2)....
(1)(?12)2014+(?12)2013;(2)(2×5+2)(4×7+2)(6×9+2)…(+2)(1×4+2)(3×6+2)(5×8+2)…(+2).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偶归神0051
偶归神0051
采纳数:62
获赞数:62
擅长:暂未定制
(1)原式=(-)2013×(-+1)=-()2013×=-()2014;(2)∵n(n+3)+2=n2+3n+2=(n+1)(n+2)∴2×5+2=3×4,…,+2=;1×4+2=2×3,…,+2=,∴原式===1007.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3万亿居民存款从银行消失!三大真相告诉你,钱到底哪去了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3万亿居民存款从银行消失!三大真相告诉你,钱到底哪去了》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3万亿居民存款从银行消失!三大真相告诉你,钱到底哪去了》 精选一图片来源:东方IC债务越来越多,中国人手里已经没有大量存款了。这一情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居民储蓄存款过剩,作为中国经济的最大的基本面,正在迎来结束期。今年以来,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感受到了吸收存款比之前更难了。存款又到底去哪儿了?今年上半年,个人活期存款和流通中货币(现金)合计大幅减少3万多亿人民币。而到今年下半年,国内银行业存款增速跌破10%以下。作为赚取息差为主的银行业很焦虑,不得不找“米”下锅。11月份,为了找“米”城商行预计发行约1万亿的同业存单,推动存单发行利率抬升至当前4.87%。存款是不是去了理财产品和“余额宝”?事实上,今年在政策限制下,三季度货币基金规模出现明显放缓,并没有出现资金大量流入情况。与存款加剧流失对应的是,家庭部门的债务快速攀升。半年流失了3万亿根据央行的统计,过去半年,中国个人活期存款和流通中货币(现金)合计大幅减少3万多亿人民币。你没有看错,短短半年跑了3.12万亿。而去年上半年,这一数值只减少了1500亿。显然,这些钱,都已经从银行中流失了。银行存款增长持续放缓今年以来,银行存款总体增长放缓。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8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平均存款增速年化比率仅为2%,远低于2016年末7.8%的全年平均增速。从全行业来看,到今年下半年,银行业存款增速跌破10%以下。找“米”下锅,中小银行焦虑央行数据显示,10月整体存款增长1.06万亿元,但其中包括财政存款1.05万亿元,如果扣除后者,10月银行体系的存款几乎没有增长。这让不少存款压力巨大的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很是焦虑,急切的要找“米”下锅。目前,银行同业存单发型规模不断提高,11月份到期规模接近1万亿,12月份预计将超过1万亿规模,其中城商行占比预计将超过70%。巨量的资金需求下,同业存单利率也在不断攀升。3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从9月中旬的4.34%逐步抬升至目前的4.87%。居民储蓄换成理财产品了?然而并没有以前,大家把存款的下滑归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增长迅猛,但其实今年一系列监管政策,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已经受到限制,有人曾预计已经有大量资金回流存款,但是10月份依然有这么巨量的存款下滑,说明存款下滑的原因并非是货币基金所致。统计数据看,三季度货币基金规模出现明显放缓,并没有出现资金大量流入情况。从数据来看,也说明存款下滑不是因为购买了理财产品:从资管产品(债基、货基、专户、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资金流入规模可以看出,16年各季新增流入为3.4万亿、3.5万亿、2.2万亿和1.4万亿,而17年2季度公募债基、专户和券商资管新增资金首次由正转负,大幅流出1万亿,基金子公司专户规模更缩水1.3万亿。私募基金流入也并不明显。从私募基金看,统计数据显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今年1月实缴规模为26117亿元,截止6月为16599亿元,大幅下降9518亿元,流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受今年以来IPO发行提速的影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今年上半年显著上升,实缴规模从年初的35264亿元,大幅增加至45697亿元,增加规模达10433亿元。这两者流出流入可以相抵。广义信贷总量仍然在高速路上就在银行存款不断下降的同时,广义信贷仍然增速很高。从下图来看,今年前10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而这还是在各银行信贷额度已经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取得的。信贷增长,但是存款下降,说明信贷创造存款的能力在弱化,这正在成为中国金融业最大的问题。家庭债务累积速度惊人存款下降,很大概率去归还债务。而居民部门最大的债务来自于房贷。从家庭债务占 GDP 的比重这一反映家庭债务负担的指标来看,家庭债务占 GDP的比重在2016年底达到 44.4%。从数据上看,家庭债务水平虽然不高,但累积速度是惊人的,比如,2013年初,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仅为 30.7%,短短四年时间,这一指标就上升了近 14个百分点,已经超过美国金融危机前的家庭债务累积速度。如果将公积金贷款等因素均考虑其中,则家庭债务占 GDP 的比重将在2016年底超过60%。负债是刚性的,归还贷款的压力不容置疑。百万用户都在看茅台站上700,离万亿市值还有1个涨停,2个涨停超贵州GDP,公司涨怕了,外资正撤退,但斌这样说百万亿大资管遭遇强监管!控杠杆、去刚兑、严管资金池…新规矛头指向明确,这是14大核心要点美股港股连创新高,想不到这才是大涨真实原因,A股涨跌也有真相投顾热手!营业部老总和投顾只要是活的,都抢手,为何如此多券商又在抢投顾兴业证券掌舵人兰荣卸任,那一代拓荒者中最后一位掌门人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ID:quanshangcn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3万亿居民存款从银行消失!三大真相告诉你,钱到底哪去了》 精选二银行银行存款本文共2449字,预计阅读时间49秒银行三季报刚出来不久,有一篇“饿死同行也拉不来存款?某银行存款9个月锐减3200亿”的文章刷屏朋友圈,虽然题目有些惊悚,但也确实反映出银行拉存款难。年关降至,为了拉存款,银行的员工们又将上演“一人在银行,全家跟着忙”的繁忙景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银行拉存款到底有多难?如何理解银行存款减少了?第一个维度:银行“存款减少”是指银行一般性存款规模增速下滑。银行存款包括企业存款、个人存款、同业存款以及**存款,一般银行所说的拉“存款”是指一般性存款,主要包括个人存款和对公存款。从近年金融机构整体存款余额看,基本保持低速增长,2017年存款增速更是下滑至9%左右。从银行存款结构看,2017年开始,个人和企业存款同比增速下降明显,而同业存款和**存款同比增速呈上升趋势。第二个维度: “存款减少”可以理解为存款增速不及贷款增速。银行拉存款难的问题实际上一直存在,对于银行而言,存款是开展贷款业务的基础,比较存款增速和贷款增速的变化,也能进一步说明存款难。自2013年开始,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就一直低于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特别是2017年以来,存款和贷款余额同比增速的差额在走阔,贷款增速小幅上扬,而存款增速下行,进一步凸显出存款不足的矛盾。第三个维度:“存款减少”体现为存款向大行集中,中小型银行吸收存款难度加大,新增存款分布不均。通过比较近年新增存款的结构,五大行在每年新增存款中占比逐步提高,月,五大行新增存款4.97万亿元,占当期新增存款的42.56%,同期,全国股份制银行新增存款仅0.22万亿元,占当期新增存款的1.87%,占比大幅下降。五大行在吸收存款上一直具有优势,一方面,五大行在全国营业网点众多,声誉度高,受众面广,吸收存款相对容易;另一方面,像农行对县域以及农村地区覆盖面广,区域内居民储蓄率高,存款也相对稳定。比较五大行的存款增速,营业网点最多的工商银行的存款增速近年稳步提升,2017年也保持平稳,农行稳中略降,但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其他几家大行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速放缓,特别是交通银行存款增速明显低于其他四家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内部分化较大。2017年9月末,存款增速最高的是兴业银行,同比增长17.28%,同期,其他股份行存款增速均在个位数,而中信、民生、平安等三家银行2017年以来存款增速下滑明显,在2017年9月末出现了负增长。为什么“银行拉存款难”今年更突出?拉存款难对于银行而言是个老问题,但今年似乎更加突出,从原因上看,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同业业务监管加强,主动负债规模受限。很多中小银行为了解决发展中存款不足的问题,积极开拓主动负债渠道,包括同业存款、同业拆借以及发行同业存单。从负债结构上看,近年发行债券(同业存单)、同业负债以及对中央银行负债占比呈上升趋势,一般性存款规模占比从70%多降至当前的61.33%。自2016年四季度开始,同业监管加强,加上MPA考核在2018年一季度末对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的银行,将期限一年以内的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的考核,致使同业负债规模压缩,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从2015年高点14.42%降至目前的11.82%。所以,在主动负债规模受限的同时,对一般性存款的需求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自然相应加大。另一方面,短期市场利率上行较快,货基收益率上行,留住存款难度加大。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金融去杠杆,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货基收益率一路走高,从不足3%升至超过4%,而银行活期存款基准利率仅有0.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仅有1.5%,即使个别银行有所上浮,也在2%左右,不及货基利率高,灵活性也不如货基。从规模看,2017年至今,货币基金净值增加了2.1万亿,对比2017年前三季度存款规模新增11.68万亿,货基新增规模占当期存款新增规模的18%,所以存款流失,有很大一部分都购买了货基。相对于市场利率趋势性下降,在市场利率趋势性上升时,对银行存款的冲击更大。银行存款减少将产生哪些影响?对银行而言,银行拉存款难,不仅影响银行的负债结构,同时还影响银行的净息差。相对于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银行存款的成本率是最低的,近年银行净息差从2013年末的2.68%降至2017年9月末的2.07%,主要是负债端成本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季度环比是在不断提高的,从2017年一季度末的1.99%提升至三季度末的2.05%;农商行的净息差也从2017年一季度末的2.68%升至三季度末的2.83%。与此同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净息差在2017年季度环比是下降的,从2017年一季度末至三季度末,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从1.85%降至1.84%,城商行的净息差从1.97%降至1.94%。这和之前的分析也是一致的,今年存款向国有大行集中,农商行的吸储能力强,存款优势也比较明显,所以,这二类银行在2017年净息差回升较多。银行存款规模的减少,不仅对银行自身有影响,同时也影响债券市场的配置资金和债券收益率。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负债来源,其规模减少也会影响到资产端如贷款、债券投资的运用,自2017年以来,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在12%以上,较为稳定,但商业银行的债券托管量增速转为负值,在年初下滑明显,表明银行对债券投资的需求减弱。与此同时,债券收益率今年以来上升明显,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其到期收益率从年初的3.1%升至当前的3.9%。从目前情况,只要央行继续维持金融去杠杆,短期资金成本恐难以下降,存款搬家的现象很难得到改善。明年需要重点关注经济走势,如果经济出现超预期下滑,央行的政策基调可能会发生一定变化,存款难的现象可能会得到一定改善。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作者:赵卿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3万亿居民存款从银行消失!三大真相告诉你,钱到底哪去了》 精选三“去杠杆”之下,总杠杆率虽有上升,但保持稳定;金融杠杆率则初见成效,金融机构投资行为明显变化。政策上,2016年末以来,“一行三会”发布一系列关于去杠杆、去通道、去刚兑政策,限制表外理财、同业存单、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金监管、委外投资、理财产品对接资管计划,抑制同业套利链条,消除多层嵌套的政策文件。“去杠杆”强监管之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链条被压缩,同业业务锐减,委外规模下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扩张速度放缓,资金回流表内贷款。从效果看,宏观杠杆方面,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017年一季度,我国总杠杆率为257.8%,同比上升7.8%。同比增速已经从19.6%下降到7.4%,总杠杆率上升速度初步得以控制。微观杠杆方面,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与股权及其他投资增速,从2016年的53%下滑至月的23.07%,去杠杆直接拉低广义货币(M2)增速,使得低增速M2在今年开始成为常态。资产负债扩张放缓2017年以来,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扩张速度不断放缓。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7年9月末,商业银行境内资产和负债规模同比均增长10.9%,2014年-2016年,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增速超过16%。上市银行中,二季度有七家银行缩表,民生银行、中信银行资产规模分别减少1894亿元、1006亿元。三季度,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的资产规模较二季度分别减少1142亿元、305亿元、35亿元。资产负债增速持续下滑,来源于严监管下银行放缓业务扩张,主要是同业业务萎缩。传统银行加杠杆,是通过存贷款完成的,监管对此有额度、集中度、充足率等明确的考核。但最近数年,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扩张逻辑是,通过主动增加负债加杆杠获取资金,投向同业业务和委外业务,利用同业套利获益。同业监管是此次去杠杆的重点,经过一年多的监管,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同业规模增速明显下滑。国有大行、农商行受此影响较小。2017年,股份行资产规模增速罕见地低于大行。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银行业同业资产和负债双双收缩,比年初分别减少2.6万亿元和2万亿元。其中,理财产品增速连续八个月下降,同业理财余额比年初减少2.6万亿元。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今年委托贷款同比少增8279亿元。此外,央行2017年数次在金融市场“加息”,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收紧流动性,这也抬高了银行的同业负债成本,导致商业银行减少同业资产配置。资金回流表内存款、贷款银行减少在同业上的资产配置,同时以四大行为代表,增加了信贷资产。2017年以来,银行贷款规模不断增加。9月末,上市银行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9.6%。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压力下,银行负债方式由同业负债、发行债券等主动负债回归传统存款。9 月末上市银行存款规模较年初增加6.09%。其中,中信、民生、光大等股份行同业负债大幅缩减,存款增长也乏力,负债规模也出现不同程度缩减。但国有大行、城商行、农商行存款增长弥补了同业负债缺口。从供给看,央行“定向降准”鼓励银行资金投向小微和三农,资产结构中信贷占比提升。从需求看,2017年宏观经济有复苏迹象,基建投资也有所提速,带动信贷需求。不过,2017年下半年,银行贷款利率有所上升。有华南银行业人士表示,即使对于处于“白名单”的客户,新增贷款也要在基准利率上浮30%才能放贷。“敢于向企业要息差”成为很多银行增加信贷时的选择。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3%、5.67%、5.76%。(编辑:周鹏峰,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3万亿居民存款从银行消失!三大真相告诉你,钱到底哪去了》 精选四2015年下半年以来同业存单发行急速攀升2015年下半年以来同业存单发行占比攀升数据来源:W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作者:⊙广发证券目前来看,委外投资的资产主要流向了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非标产品、现金和银行存款等,投资比例分别在50%、16%和20%左右。从委外投资主要管理人──基金专户的资产投向来看,债券投资占比在50%左右。从委外快速扩张的动力分析,前期委外投资迅速扩张的动力来自于金融体系加杠杆,其中CD发行和表外理财规模快速扩张,估计目前委外规模介于3万亿-4万亿元区间。随着货币政策趋于稳健中性,委外投资增长的内生驱动下降,规模扩张速度应已下行。由于去杠杆仍在持续推进中,委外的赎回可能会对市场流动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但鉴于委外集中赎回可能性较低,流动性冲击风险可控。随着债市扩容,委外存量对债市的影响作用随时间不断降低。⊙广发证券委外投资的资产是什么1.从银行理财来看,委外资金主要流向了债券和非标。委外资金主要来自于表外理财,因此观察表外理财投资的资产结构,就可以判断委外主要资产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非标投资、现金和银行存款,三者占据理财投资的90%规模,其中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占理财资产配置的比重介于40%-50%之间。按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口径,年、2016年上半年,理财投资中的债券投资占比分别为38.6%、43.8%、51.0%和56.0%;投资非标产品占比分别为27.5%、20.9%、15.7%和16.5%,两者累计占比分别为66.1%、64.7%、66.7%和72.6%。2013年、2014年6月、2015年和2016年6月,理财投资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占比分别为25.6%、28.8%、22.4%和17.7%。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非标产品、现金和银行存款,三者相对理财投资中的占比在90%左右。2013年-2015年,理财投资中投向权益资产的占比分别为6.14%、6.48%、6.24%和7.84%。2.从投资管理人来看,委外资产主要流向了债券。从目前来看,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专户为主要的委托投资管理人。在一定程度上,基金专户投资的资产配置结构可以反映委外投资的资产去向。2015年,基金专户资产规模约为4.2万亿元,其中62.4%的资金投向了债券;保险资管的资产规模约为11.2万亿元,其中34.4%的资金投向了债券。此外,券商集合规模的资产规模约为1.56万亿元,其中37.5%的资金投向了债券。这一数据基本符合前述表外理财主要投向了债券。委外投资加速扩张的原因何在2015年7月-2016年8月,同业存单的发行量激增,同时伴随委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背后的推动因素在于金融体系加杠杆。其中,同业存单被广泛应用,原因在于2014年出台的127号文划定了一条同业负债/总负债不能超过银行总负债三分之一的红线。从2013年年底开始推出同业存单,但同业存单发行不受这条红线约束。因此,同业存单发行,成为中小行主动管理负债的重要手段,为中小行扩表的“弯道超车”提供了机会。1.2015年7月以来CD(可转让定期存单)发行激增,非法人机构持有同业存单占比提升。(1)2015年7月为CD发行的分水岭,与债市利率下行及中小行扩表时间一致。第一,从绝对规模来看,同业存单自2015年7月以来发行急速提升。2015年7月至今,月度净发行量均值3500亿元。第二,从相对规模来看,同业存单发行相对债市整体发行规模也在2015年7月出现巨大变化:2015年7月之前,CD发行规模占比最多不过25%,2015年7月-2017年3月,发行占比均值近40%。(2)根据Wind数据计算,可以得到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第一季度机构持有CD规模占比的月度均值。国有商业银行持有CD规模的占比下降最快,从2015年的34.1%迅速下降至2016年的14.2%,再下降至2017年第一季度的10.8%;非法人机构和城商行持有CD规模占比随时间提升,尤其非法人机构持有CD规模占比提升速度极快。2015年,非法人机构持有CD规模占比只有12.6%,2016年该比重快速上升至37.6%,2017年第一季度持有占比维持在38.0%,非法人机构是目前持CD规模最大的机构。2.委外投资、同业CD成为此轮金融体系加杠杆的重要手段。简要描述此轮金融杠杆形成机制如下:(1)不论大行还是中小行,都会利用表外理财资金,或表内自营资金,开展委外投资。(2)委外投资的具体形式为:第一步,表内自营资金或表外理财资金将资金委托给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等委外投资管理人;第二步,委外投资管理人投资债券、货币市场工具以及非标等资产;第三步,委外投资管理人还将从货币市场上拆入资金,放大杠杆,做高收益。或许,还可能再度委外投资,实现“多层嵌套”。(3)中小行扩表的具体机制。第一,中小行负债资金较为紧缺,通过发行同业存单、金融债或同业负债手段(分为卖出回购、同业拆借和同业存放)方式从大行拆入流动性。负债资金增多,中小银行有动力扩张资产端。第二,资金从大行流向小行的主要渠道在于两点:一是大行直接通过三种同业资产方式(买入返售对应中小行的卖出回购、同业拆放对应中小行的同业拆借、存放同业对应中小行的同业存放),将资金拆给中小行;二是直接投资购买或通过委外投资方式,购买中小行的金融债和CD。(4)在中小行资产负债扩大过程中,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资产价格提高,中小行更有扩表动力,在此过程中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大。此轮金融扩杠杆中,还伴随着以下三点现象:第一,大行与中小行之间的同业资产负债规模提高,小行对应为同业负债业务,大行对应为同业资产业务;第二,大行通过委外投资购买中小行CD规模提高;第三,整体债券投资规模扩大、债券价格提高。委外投资中到底多少流向了债市1.委外投资规模到底有多少?准确估算委外投资规模存在困难,原因在于委外投资之间存在嵌套,不论如何嵌套,委外投资资金最终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表外理财。基于这一逻辑,我们首先估算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规模,再推算委外投资规模。4月21日,银监会在第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中公布数据:“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9.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58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4.8个百分点。”,据此推测,2016年年末共有29万亿元左右理财规模。理财中的委外投资占比,直接影响我们对委外规模测算。根据普益标准报告,“研究员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银行理财产品数据分析发现,参与委外的理财产品相对于市场总体占比为24.62%。”我们给定不同占比情况下委外投资规模,结果如下:10%、20%、30%和40%占比对应的委外投资规模分别为2.9万亿元、5.6万亿元、8.7万亿元和11.6万亿元。之所以选择40%为上限,原因在于委外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表外理财,且理财产品中30%左右份额为机构客户专属产品,而机构客户通常为实体企业,此类理财类似通道业务。所以,能够开展委外投资的理财规模占比上限在40%。而20%的委外占比较贴合普益标准研究得到的结果,即为委外投资规模在5.8万亿元左右。2.委外投资中有多少资金流向了债市?委外投资中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的比重同样影响我们对委外投债规模的估算。根据理财年报数据,按照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口径,年、2016年上半年,理财投资中的债券投资占比分别为38.6%、43.8%、51.0%和56.0%。其中,债券投资占比40.4%,货币市场工具投资占比15.6%。考虑到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要求不及非委外部分,极端假设委外投资部分的理财不配置现金和银行存款,委外投资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的占比可高达70%左右。在给定委外投资在委外整体规模中占比分别为50%、60%和70%的三种情况下,预计委外投资分别为5.8万亿元、7.0万亿元和8.1万亿元,预估委外投资配置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的投资规模分别为3万亿-4万亿元、5.2万亿元和6.1万亿元。委外规模收缩对债市影响几何1.委外赎回对流动性影响有多大?根据Wind数据,截至日,债市总体规模67.2万亿元,考虑到一部分债券为银行和保险机构持有、交易流动性有限,将委外资金投向债市规模,对比可供交易的债券规模,才更准确反映委外债市规模对债市影响。保险机构和商业银行部分债券投资持有到期,根据2016年商业资产负债表,利用上市银行资产项目中的证券投资总规模减扣“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我们简要计算得到商业银行交易活跃度较低的债券规模占比在64%,规模在21万亿元左右。同样计算得到保险机构持有至到期的债券规模在2万亿元。最终得到67.2万亿元的债券存量中共有44万亿元可供交易。3万亿-4万亿元的委外投债规模相对44万亿元可供交易债券,占比不低。流动性冲击取决于委外赎回或到期不续作的节奏,若委外赎回一时过于集中,带来债市短期流动性波动。但正如6号文提及的“加强债券投资业务管理,密切关注债券市场波动”、“对风险高的同业投资业务,要制定应对策略和退出时间表”,委外集中赎回可能性较低。此外,随着债市扩容,委外存量对债市的影响作用随时间不断降低。2.此轮金融杠杆中流动性松紧程度存在结构差异。我们认为,当监管层收紧货币去杠杆时,金融机构去杠杆压力存在一些结构性差异。整体而言,呈现出如下三点特征:(1)中小行的资金紧张程度要大于大行。今年年初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的理财预期收益率利差、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的同业存单利差均有所扩大。印证货币收紧推动金融去杠杆,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压力高于国有银行。(2)委外投资管理人中,货币基金申购赎回更为开放,且投资标的为货币市场工具,更易受流动性冲击。从风险扩散的先后顺序来看:货币基金>其他委外投资管理人>银行自营。随着去杠杆进程推进,委外资金来源—表外理财规模增速有所下降。根据目前相关统计显示,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29.1万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4.8个百分点。(3)通过对大行的委外投资与中小行的委外投资的比较显示:第一,大行委外投资的资金相对比较稳定,资金价格相对便宜;第二,当中小行负债利率提升,如同业存单利率抬升,大行的委外投资的资产收益率将提升,在货币收紧、去杠杆进程中,其面临的压力相对较低。从管理压力来看,中小行的委外投资管理人压力要大于大行。(执笔:周君芝)《3万亿居民存款从银行消失!三大真相告诉你,钱到底哪去了》 精选五(原标题:【泽平宏观】金融杠杆的现状、模式与展望——金融去杠杆之十)文:方正宏观任泽平、宋双杰导读货币宽松的本意是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因为改革未及时跟上,宽松的流动性在股市、债市、房市吹起一个一个资产泡沫,实体经济的受益有限,而金融体系内的流动性泛滥、同业扩张、资金空转、杠杆攀升、风险剧增。为了控制风险,支持实体经济,我们开始走上金融去杠杆的漫漫征程。摘要金融加杠杆的动因和条件:金融业本源业务的性质决定了其天然具有加杠杆的动力。1)金融加杠杆部分源于实体经济的债务融资需求,伴随的是对实体经济信贷的投放和GDP扩张;2)当实体经济杠杆率攀升,加杠杆回报下降后,金融加杠杆将会转为金融体系内部杠杆的膨胀,资金脱实向虚,淤积在金融体系内部。条件:1)货币宽松是金融加杠杆的大前提;2)短端利率低,长端收益高是金融机构搏取收益的基础;3)监管相对滞后给金融机构提供的套利空间是加杠杆的必要条件;4)配置资产的**隐性担保是金融加杠杆可持续的有力保障。金融加杠杆的方式:“同业+委外”五步走加杠杆模式。1)央行扩表加杠杆;2)大型商业银行表内负债端承接央行流动性加杠杆;3)中小型商业银行表内通过同业存单主动负债加杠杆,同时,两类银行都通过理财在表外加杠杆;4)委外投资向非银机构加杠杆;5)非银机构通过货币市场拆借,进一步加杠杆,同时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加杠杆。金融加杠杆的渠道多样,杠杆率水平飙升,风险加大。金融加杠杆的渠道可以分为银行表内、银行表外、券商资管、保险万能险、信托、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等,我们推算这些渠道的杠杆率基本都在上升,金融加杠杆的潜在风险有:1)资本充足率无法准确度量商业银行的风险;2)期限错配放大流动性风险;3)金融加杠杆还存在信用风险。金融去杠杆的动因:1)金融业过度繁荣。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6年达到了8.35%,美国日本分别为7.3%、4.5%;2)金融繁荣对实体经济支持有限。2016年银行对实体经济债权增长率只有7%,而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增长50%;3)金融杠杆飙升蕴含极大风险。金融去杠杆的前提和目标。经济回升是金融去杠杆的前提,为金融去杠杆打开了政策窗口。中共中央**局4月25日召开会议,认为“一季度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此轮金融去杠杆的目标:1)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2)压缩金融机构通道业务,限制监管套利和空转套利;3)资金脱虚向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在去杠杆初期,企业融资数量可能会有所减少,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比较大。但长期来看去杠杆将有利于是企业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去杠杆的模式:金融去杠杆的过程即为金融加杠杆的逆过程。逆推原来“同业+委外”的五步走金融加杠杆模式,发现流动性收紧,货币市场利率的提高,打破了原来通过银行间市场拉久期、加杠杆的基础。央行可利用货币政策通过多种方式推动金融去杠杆。包括:1)控制央行再贷款,稳定基础货币投放;2)调整存款准备金,控制货币乘数;3)调高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增加金融机构负债成本;4)强化MPA考核,控制银行规模扩张速度;5)一行三会出台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其中,控制基础货币投放、调整存款准备金、调高omo利率、强化MPA考核都是央行宏观层面的收紧,制定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则是微观层面收紧。此轮金融去杠杆的现状和影响。一季度经济企稳,4月金融去杠杆力度边际加强,对市场和经济的冲击显现。行至当前,短期而言,金融去杠杆的节奏已稍缓。金融去杠杆以来,各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增速减缓。1)银行资金成本逐渐提高,央行与商业银行均面临资产缩表。商业银行总资产17年3月为236.1万亿元,4月降至235.98万亿元;2)部分商业银行压缩同业业务规模。2017年4月,中信银行总资产5.75万亿元,比上年末下降3.02%,资产负债表收缩;3)债券融资成本明显上升,债券融资规模显著下降,债券利率大幅上扬。2017年1月至5月,共有394只债券取消发行,规模达3694.26亿元。4)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2016年11月,社会融资综合融资成本为5.01%,2017年3月上升到5.8%。去杠杆初期,企业融资受负面影响,对实体经济不利,但从长期看,去杠杆将有利于企业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此轮金融去杠杆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力度和节奏将依据市场和经济的反应进行调整。金融去杠杆未来是宏观稳定、微观收缩,金融行业体系内部资金循环受限,总体流动性保持稳健偏紧,但也不会像13年“钱荒”一样,量给够,价上升,挤压套利空间。监管层面不会刻意追求宏观金融杠杆率的下降,以控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防止形成“债务——紧缩”循环,但会适应金融市场的新变化,加强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预计未来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转向放松的三大信号是:经济二次探底迹象明朗、金融杠杆去化比较充分、经济**维稳诉求上升。风险提示:金融去杠杆过急,实体经济失速,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目录1
金融加杠杆的动因和条件1.1金融加杠杆的动因1.2
金融加杠杆的条件2
金融加杠杆方式、现状和风险2.1
“同业+委外”五步走加杠杆模式2.2
金融加杠杆的渠道多样,杠杆率水平飙升2.3
金融加杠杆的潜在风险3
金融去杠杆的动因:金融业过度繁荣、控制风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3.1
金融业过度繁荣3.2
金融繁荣并未支持实体经济3.3
金融杠杆飙升蕴含极大风险3.4
金融与实体互为支撑,实体经济亟需去杠杆4
金融去杠杆的前提和目标4.1
经济回升是金融去杠杆的前提4.2
此轮金融去杠杆的目标5
金融去杠杆的模式5.1
控制央行再贷款,稳定基础货币投放5.2
调整存款准备金,控制货币乘数5.3
调高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增加金融机构负债成本5.4
MPA考核趋严,金融去杠杆提速5.5
一行三会纷纷出台政策,加强金融监管6
此轮金融去杠杆的现状和影响6.1
金融去杠杆的现状6.2
金融去杠杆的影响7
此轮金融去杠杆的展望正文1.
金融加杠杆的动因和条件1.1
金融加杠杆的动因加杠杆,是指经济主体基于相对较低的权益资本,主动负债以获取更大资产规模的行为,加杠杆的本质就是加负债。在微观上,杠杆率一般基于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来衡量,例如用负债权益比等指标。在宏观上,衡量一个国家或部门的杠杆率时,由于资产负债表的缺失,通常用负债存量与收入流量的比率来衡量杠杆率水平,这也可以体现经济效率的改变。金融杠杆,可以用金融部门主动负债规模与GDP的比率进行衡量。金融业本源业务的性质决定了其天然具有加杠杆的动力。经营风险的金融企业,无论其从事银行业还是证券业等,其本源业务均为资本中介业务,盈利模式均表现为:中间业务+净资本×利差×杠杆率。盈利公式中,价格竞争往往会压低市场利差,基于既有净资本企业可以做文章的只有杠杆率——通过提高杠杆率,扩张负债规模,以获取更多利润。因而金融企业追求利润的冲动决定了加杠杆是金融业与生俱来的属性。金融加杠杆的两个投向分别为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内部。金融加杠杆部分源于实体经济的债务融资需求。根据银监会日公布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修订)》,银行杠杆率的计算公式为:杠杆率=(一级资本-一级资本扣减项)/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100%。这一杠杆率数值越低,则银行业杠杆水平越高。在分子不变的情况下,银行业杠杆的增加依赖于分母上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项的扩张,而表内资产的扩张很大程度上需要实体经济有相应的债务融资需求。伴随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从2002年的2.01万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7.80万亿元。同时,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主要通过间接融资方式来实现,考虑税负与财务困境成本的MM定理下,税盾效应使债务融资可以增加企业价值,同时国企的预算软约束降低了企业面临的财务困境成本,这也会使企业更倾向于债务融资。当前我国税费负担较重,经济结构中国企占比较高,所以不断扩大的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主要以债务融资方式实现。2002年以来,人民币贷款占社融规模比重始终维持在50%以上。金融杠杆的增加伴随的是对实体经济信贷的投放和GDP扩张。2013年以来,我国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并在2015年10月实现了利率市场化,2015年的811汇改也促进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决定。伴随着金融深化,利差的缩窄将会进一步激励金融机构扩大规模,金融杠杆将会增加,并将从数量效应与投资效率提升两方面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2008年以来,随着信贷规模的扩张,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由2008年的4季度的96.3%升至2016年3季度的166.2%。同时,用其他存款性公司的“(总负债-存款-实收资本+表外理财)/GDP”来衡量的金融杠杆率水平,也从2006年的47.08%上升至2016年的118.55%。历史上看,存款类金融机构规模扩张和GDP规模扩张基本同步。实体经济杠杆率不断攀升的过程,也是实体部门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在杠杆率达到合意规模前,实体部门资产端扩大的规模效应等会提高其资产收益率,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而随着杠杆率进一步增加,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经济运行的效率也随之下降。微观上看,全国国有企业ROA从5.6%下降到了%,国有企业ROA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反向变动明显;宏观上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测算,2011年到2015年期间,我国用(增量债务/增量GDP)来衡量的边际杠杆率从159%上升至406%,存量杠杆率则从180%上升到234%,边际杠杆率上升速度远超存量杠杆率上升速度,可以看出边际上增量债务能够拉动GDP产出扩张的能力**下降。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资金投放回报下降,便会转向内部加杠杆,脱实向虚,资金淤积在金融体系内部,通过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投资等渠道形成内部空转。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这一过程中,银行对其他金融企业债权占比由2010年1月的14.54%增长至2017年4月的24.36%,而同期对非金融企业及居民的债权占比则由54.16%下降至51.27%。1.2
金融加杠杆的条件货币宽松是金融加杠杆的大前提。金融加杠杆的表现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扩张的过程,伴随的是货币投放和信用扩张,信用扩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是金融体系内部。金融机构负债端的扩张有赖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日“双降”为标志的新一轮货币宽松,是近几年金融杠杆攀升的重要催化剂。此轮金融加杠杆,除了伴随而来的实体经济的杠杆率上升、信用扩张之外,金融体系内部的信用循环扩张尤为明显,据测算,相较于实体经济,金融杠杆增速更快。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引导公开市场利率下行,金融机构自2014年底开始,可以在货币市场上稳定的获取低成本资金,而此时对应的长端收益还较为丰厚,创造了金融机构滚隔夜、拉久期、降信用、加杠杆来搏收益的条件。从数据上来看,隔夜回购占比攀升,杠杆套利将信用利差压至历史低位。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各期限合计成交额由16.22万亿元迅速增加至57.23万亿元,其中隔夜回购占比也由67.67%攀升至86.03%。随着杠杆套利规模的扩大,长端的债券市场信用利差也在不断被压窄,5年期AA级企业债相较同期国债的信用利差从日的2.63%迅速被压低至日的1.11%,信用利差收窄了152个bp。信用利差的收窄压缩了金融机构的套利空间,又进一步激励其通过通过增加杠杆、扩大规模的方式来搏取更大收益,致使加杠杆愈演愈烈。监管相对滞后给金融机构提供的套利空间是加杠杆的必要条件。负债端规模的主动扩大,需要资产端有更高收益的资产可以配置。当传统信贷业务受利差缩窄冲击时,银行的资产管理需要寻找新的渠道来获取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套利空间。2013年以前,银行资产端主要通过“通道业务”——即商业银行资金通过银行信托合作、银行保险合作、买入返售等通道,通过受益权转让的方式实现资产出表。2013年银监会出台了8号文对非标资产投向进行了总量限制,其后一系列监管政策进一步挤压了这一渠道,非标资产规模迅速下降,银行的套利方式开始转变为“同业+委外”的新模式,资金开始由非标类资产转向债券等标准化资产,通过拉久期、降信用、加杠杆来实现套利。2015年3月,债券市场同业存单发行额仅3,177亿元,这一数字迅速增长到2017年3月的21,000亿元。配置资产的**隐性担保是金融加杠杆可持续的有力保障。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负债端加杠杆获取更高收益,必然也将承担更高风险。金融机构自身意愿承担的风险虽然大于金融监管机构所能容忍的风险,但也是有限的,因而金融加杠杆的可持续性需要配置资产风险的可控,**隐性担保就是有力的保障。2014年以来的“同业+委外”模式中,委外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理财资金,少量来源于银行自营资金,因而可以部分透过银行业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情况来监控委外资金投向。2016年底,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出具的报告,29.05万亿的理财产品余额有56.90%投向了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17.49%投向了非标资产,16.62%投向现金及存款。(1)一方面,债券类资产根据2015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大多数投向了信用债,尤其是高评级信用债,评级为AAA及AA+的债项占信用债余额达79.92%。高评级信用债发行主体毋庸置疑,国有企业居多。经测算,截止日,主体评级为AAA及AA+的债券发行主体中国有企业数量占比为83.35%,国有企业发债余额占比为67.34%。(2)另一方面,非标类资产,也更多投向了国有企业与地方**融资平台。国企与地方**融资平台转而利用其融资的便利性,充当融资通道,通过委托贷款等方式为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通过国企这一通道背后的**隐性担保,银行委外的信用风险实际上被降低了。2.
金融加杠杆方式、现状和风险2.1
“同业+委外”五步走加杠杆模式2014年至今的“同业+委外”模式下,加杠杆的主体有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等。第一步,金融加杠杆始于央行负债端基础货币的扩张。央行首先开始扩表,增发的货币通过增加资产端“对金融企业负债”投放给商业银行,本轮加杠杆中,这一投放主要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新兴货币政策工具。2015年5月MLF+PSL期末余额为1.70万亿元,到2017年4月,其余额已经增长至6.41万亿。短短两年时间,这两项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投放余额便增长了276.85%。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的这一投放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是有差异的,央行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抵押或质押品,而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抵押品非常有限。因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流动性投放更偏向大型商业银行,形成了大型商行与中小型商行通过央行主动负债能力的差异化。从2014年1季度开始,大型商业银行的对央行负债对总负债占比迅速从0.42%上升至2016年3季度的3.23%,而同期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这一占比则仅从1.12%增加至2.86%。第二步,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增加了居民与企业的闲置资金,商业银行负债端存款扩张,理财规模也大幅增加。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会增加货币乘数,导致信贷规模的扩张,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储蓄规模也会较快上升。但是,大型商业银行基于网点数量与储户规模优势,吸储能力相对强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这就构成了大型商行与中小型商行被动负债能力的差距。如何弥补这一差距?中小型商业银行为理财产品提供了更高的回报率,通过高收益来与拥有渠道优势的大型商业银行竞争。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年上半年,国有大型银行非保本产品收益率为4.25%,低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4.37%与城商行的4.68%。收益率的差异反映在了理财产品扩张规模上,2015年1月到2016年6月,国有大型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从6.54万亿元增加至9.00万亿元,复合年化增长率为23.72%,而同期全国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累计理财产品余额从7.90万亿元增加至14.63万亿元,复合年化增长率为50.80%。理财规模都在迅速扩张,同时中小型商业银行扩张速度更快。第三步,中小型商业银行发行同业存单,资金从大型商业银行流向中小型商业银行。前两步中,大型商业银行无论在主动负债还是被动端都拥有相对优势,然而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资产端则更具活力,拥有比较优势。大小商业银行在资产端与负债端能力与激励的不对称性,促使中小型商行采用同业负债的方式主动负债。在当前监管要求下,同业存单可规避多重监管指标考核,如同业存单在银行负债端被计入债券发行,而不算作同业负债,这就规避了同业负债规模不超过总负债规模三分之一的监管约束。因而,相较同业负债中小行更青睐于采用同业存单的方式主动负债,同业存单规模剧增。2014年,同业存单的发行规模尚不大,仅有8976亿元。此后则快速进入井喷阶段,2015年和2016年发行量分别达到5.3万亿和13万亿元,年增长率分别高达490%和145%。截止2016年底,同业存单余额为6.3万亿。作为比较,2016年底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为34.37万亿元。换句话说,同业存单余额已经相当于法定中央银行资产总规模的大约五分之一。最新的数据显示,同业存单余额在今年3月7.8万亿元。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发行同业存单的积极性更强。它们向大行或广义基金发行同业存单,资金由后者流向前者。截止2016年底,城市商业银行占到全部同业存单发行总量的46%,股份制银行占53%,国有商业银行仅占1%。而从同业存单持有人结构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仅分别占12%和14%,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和政策性银行加起来则占到23%,非法人机构(即“广义基金”)占35%。国有大行和广义基金合计持有了58%的同业存单。同业存单会扩大发行方的资产负债表,但是对投资方资产负债表没有影响,这就造成了中小型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扩张增速的差异。2011年1季度至2016年3季度,中小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17%之上,高于同期大型银行总资产增速。第四步,商业银行理财资金与自营资金通过委外投资的方式,流向非银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扩张,需要在资产端寻找高收益资产抵补负债端的融资成本。商业银行资产端会部分配置同业理财,银行同业理财专属理财规模占比从2015年1月的3.57%迅速上升到2016年6月的15.28%。同业理财与同业存单构成了资金在银行系统内以存量形式“空转”的现象,虽然同业理财的收益高于同业存单的成本,但资金的“空转”本身不能实现整个银行系统收益的上升,而只是提供了转移出表的渠道,使得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委外投资的方式作用于高回报资产。委外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的表外理财资金,也部分来自于银行自营资金和同业资金,其中同业资金增长最快。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投资的方式实现了绕表,委外的杠杆主要加到了非银金融机构之上。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日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2016年统计年报》,银行委外资金驱动了资管规模的提升,主要承接委外资金的渠道是(1)证券公司定向资管计划,2016年底定向资管计划投资者中,银行和信托公司总委托规模12.68万亿元,占比86.4%;(2)基金子公司专户资金,2016年底银行委托资金6.42万亿元,占比63.1%;(3)基金公司专户资金,2016年底银行委托资金2.73万亿元,占比58.1%。由此可见,银行委外投资的规模是10万亿级别的。第五步,委外资金部分进行实体经济,部分淤积在金融体系内部。以证券公司主动管理定向业务投资情况为例,一方面,证券公司作为委外投资的管理人往往并不直接投向实体经济,而是首先从货币市场借入资金,进一步加杠杆,这就导致了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规模的急剧扩张,从2015年2月的10.97万亿元迅速增加至2016年8月的52.26万亿元,在此期间回购利率都保持在低位;另一方面,委外投资还会多层嵌套,继续投向委外投资。这些资金淤积在金融系统内部,放大杠杆,拉长链条,套利链条将金融体系连接起来。然而,同业委外资金不会一味空转,链条最终端仍是流向实体经济。从证券公司主动管理定向业务投资情况这另一个测度来考察委外资金流向,截止2016年底,资金有55.7%投向了债券,8.1%投向了信托计划,6.4%投向了股票,其他投向累计29.8%。这些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流入到了国企与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端,继而,国企与地方**融资平台利用其融资的便利性,充当融资通道,通过委托贷款等方式为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纵观“同业+委外”模式下的加杠杆:第一步,央行扩表加杠杆;第二步,大型商业银行表内负债端承接央行流动性加杠杆;第三步,中小型商业银行表内通过同业存单主动负债加杠杆,同时,两类银行都通过理财在表外加杠杆;第四步,委外投资向非银机构加杠杆;第五步,非银机构通过货币市场拆借,进一步加杠杆,同时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加杠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过程中还忽略了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在存款扩张的情况下,信贷扩张也将导致实体经济加杠杆。2.2
金融加杠杆的渠道多样,杠杆率水平飙升具体而言,金融加杠杆的渠道可以分为银行表内、银行表外、券商资管、保险万能险、信托、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等。银行表内业务是指会体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业务,例如传统的贷款业务会反映在银行资产端“对非金融机构债权”或“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传统的存款业务会反映在负债端“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购买其他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会反映在资产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表内加杠杆,就是扩大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由于存款业务是银行的被动负债,贷款业务来自实体经济的需求相对平稳,近期银行加杠杆,主要通过在负债端发行同业存单等方式来主动负债,在资产端购买同业理财或其他增量或存量资产(如债券等),来实现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银行表外业务是对银行从事的除资产负债表以外其他业务的总称,是银行以自身的实力、信誉和营销渠道等为客户提供资金借贷业务以外的服务,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提高盈利水平。表外业务中,有部分业务虽然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资产或负债业务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如担保类、贷款承诺类等业务。本轮表外加杠杆,表现为银行通过销售“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等形式获取资金,虽然名为“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但在投资收益不佳时银行实质承担了刚性兑付的风险,因而表外理财产品的扩张,本身就是一种杠杆的增加。在资金运用端,理财资金部分会通过委外投资渠道投向券商、基金子公司等,委托其资管计划进行投资。券商资管是指券商作为资产管理人,接受投资者以现金为主的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委托,根据与客户合同订立的方式、条件、要求及其他限制,对客户资产进行经营运作以实现保值增值的金融服务。在这一投资管理服务中,券商作为受托方,与客户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券商的资管产品主要分为“一对多”汇聚个人投资者资金的集合资管,“一对一”的定向资管和两种形式兼可的专项资管。其中后两者资金门槛较高,委托来源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对接银行的理财产品。根据《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2016年统计年报》,存量的定向资管资产规模为14.68万亿元,占券商资管总规模比重为84.86%。和银行表外理财一样,券商资管规模的扩大,本身就是一种杠杆。此外,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券商资管产品还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进一步加杠杆:(1)结构化,券商将其资管产品结构化分级,形成优先级份额和劣后级份额,劣后级份额的受益权劣后于优先级份额,这样优先级份额更类似于债权,而劣后级份额类似于权益,杠杆倍数可以用优先级份额/劣后级份额来衡量。证监会对这一倍数的规定为不超过3倍。(2)融资杠杆,券商资管产品依托于本身的净资本,可以通过质押回购融入资金,扩大资管产品总资产的规模。目前,证监会对这一杠杆的要求是以“总资产/净资本”来衡量的杠杆率不超过140%。基金专户理财是指基金管理公司向特定客户募集资金或者接受特定客户财产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由商业银行担任资产托管人,为资产委托人的利益,运用委托财产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活动。基金专户理财资金中,一对一产品主要承接银行理财资金。截止2017年1季度末,一对一产品占基金专户理财总规模约为66%,达到4.25万亿元的规模。基金子公司是指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基金管理公司在境内全资设立或者与其他股东共同出资设立的公司法人,其经营的业务范围包括: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基金销售业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业务以及中国证监会许可或许可经营的其他业务。这些业务中,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中的一对一产品为其最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主要对接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今年一季度,一对一产品规模达7.9万亿元,占基金子公司资管规模比重为80%。2016年,银行委托资金占基金子公司资金来源占比63.1%,达6.42万亿规模。通过充当银行资金流向非标的通道,基金子公司实现了3年10倍的规模增长奇迹。相比信托和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在2016年前没有资本金的约束,行业杠杆高企。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当前信托产品主要分为集合资金信托、单一资金信托和管理财产信托三类,截止2016年12月,三类中单一资金信托占比为50.07%,为最主要产品。单一资金信托是信托公司接受单个委托人的资金委托单独管理和运用货币资金的信托,而银行则为其最主要委托人,2016年末,银信合作的资金来源占信托余额比重为24.37%。在资金运用端,相较于其他资管类产品,信托很大程度上还充当了银行信贷的有效补充,将资金投向基础产业、房地产、工商企业等,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利用这一优势,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也迅速扩张,截止2016年末已达20.21万亿,相较2007年增长了20.29倍,杠杆率迅速提升。保险万能险是指的是指保险公司为每一保单设立个人账户,可以任意支付保险费、以及任意调整死亡保险金给付金额的人寿保险。万能险所缴保费被分为两个部分,少部分用于保险保障,大部分则进入投资账户,实质上是保险公司为投保人创设的投资理财渠道。相较资管产品不得涉及保本收益的要求,万能险下设了最低保证利率3%左右,同时给出了5%以上的高结算利率,基于这一诱人的收益,可以吸引大量银行存款与理财资金的注入。万能险自被中国保险业推出以来飞速发展,2016年占总保费的份额为31.4%。万能险作为保险公司的负债项目,规模的扩大增加了保险业的杠杆率。万能险融取的资金,在投资股票市场时,部分投资份额已达到举牌要求,使险资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之一。而万能险本身主要期限为1-3年,一般不超过5年,这就为万能险加杠杆的行为带来了资产端和负债端的期限错配所致的风险。鉴于金融企业有着完整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得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去从微观角度切入各类金融机构的杠杆情况。例如,银行的表内杠杆率=(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总负债-实收资本-存款)/实收资本,这一公式可以捕捉商业银行表内主动负债的能力。同时,需要注意到,由于许多资管产品会体现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外,单用表内负债规模很难衡量该金融机构确切的债务规模与融资杠杆,因而我们采用资产管理总规模来作为这类金融机构债务规模的度量。以下为各金融机构的杠杆率测算方法:(1)
银行的表内杠杆=(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总负债-实收资本-非金融机构及住户存款)/实收资本(2)
银行的表外杠杆=银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实收资本(3)
券商的杠杆水平=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证券公司净资产(4)
基金专户的杠杆水平=基金管理公司专户业务资产管理规模/基金公司净资产(5)
基金子公司的杠杆水平=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6)
信托的杠杆水平=信托公司资产余额/信托公司所有者权益(7)
保险的杠杆水平=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保险公司净资产按照上述方式衡量的杠杆率水平,银行表内杠杆由2013年底的14.99倍增长至2016年底的18.79倍,同期表外杠杆由2.01倍增长至4.92倍。券商的杠杆水平由2014年底的8.63倍增长至2016年底的10.72倍;基金专户的杠杆水平由2014年底的92.61倍增长至2015年底147.46倍;基金子公司的杠杆水平2016年高达1800多倍;信托的杠杆水平由2010年1季度的21.85倍增长至2016年4季度的44.91倍;保险的杠杆水平由2014年底的7.04倍增长至2017年1季度的8.18倍。由于各类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有很大差别,同时杠杆率的衡量方式也有很大区别,因而横向比较机构之间的杠杆率水平没有意义。但从趋势上可以看出,2014年底“双降”为标志开启的货币宽松之下,整个金融业的杠杆水平都处在攀升的区间,各类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都在不断提高。在衡量金融部门宏观杠杆率时,我们采用债务规模/GDP的测度方式来度量。由于各资管产品之间存在着多重嵌套,如果将其加总,会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同时从负债规模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体量远大于其他金融机构,因而我们用“商业银行总负债-实收资本+表外理财”来衡量金融机构的总体负债规模:金融部门杠杆率=(商业银行总负债-实收资本-存款+表外理财)/GDP。以此衡量的金融部门杠杆率由2013年底的92.9%飙升至2016年底的149.6%,而同期BIS公布的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则由2013年底的140.7%上升至2016年3季度的166.2%。相较于实体经济,金融杠杆增速明显更快,这说明金融机构的同业业务往来增长更快,许多资金淤积在金融企业内部,并没有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而是仅提高了金融部门的杠杆水平。分机构来看,大银行、中小银行加杠杆的速度也存在差异。中小型银行用表内主动负债衡量的杠杆率由2014年3季度的20.91倍增加至2016年3季度的22.30倍,大型银行的表内杠杆率则有2014年3季度的17.78倍基本维持不变至2016年3季度的17.63倍。中小型银行表内杠杆率水平高于大型银行,日开启新一轮货币宽松后,两类银行增速分化,原先基数就已较高的中小型银行杠杆率仍在增长,而大型商业银行则相对稳定。2.3
金融加杠杆的潜在风险资本充足率无法准确度量商业银行的风险。当前,资本充足率的计量未考虑表外业务的风险资本计提,然而事实上,委托投资、表外理财等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按照巴塞尔协议的处理方式,表外业务应当通过一定的“信用转换系数”转换为相应的表内业务,然后再来根据交易对手方或资产的性质来确定转换后的资产的风险权数。这一“信用转换系数”分为0%,20%,50%,100%四档,无论委外投资、表外理财等业务应该适用哪一档的“信用转换系数”,一旦计提,都会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定程度的下降。目前,很多小型银行的风险准备不足,这就增大了风险的隐患。期限错配放大流动性风险。“同业+委外”模式下,商业银行负债端期限相对较短,一方面其发行的同业存单主要为1个月期、3个月期和6个月期;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理财网的数据,2016年6月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0.35年。反观资产端,经测算,上交所发行的企业债中,债项评级为AAA级及AA+级的债券,加权平均久期为3.75年,远远长于负债端的期限。不仅商业银行期限错配,在加杠杆的第五步中,非银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质押式回购募集资金,这一货币市场以1天期的为主的资金来源更导致了更严重的期限错配。当流动性收紧时,期限错配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而整个银行系统普遍存在期限错配时,这一流动性风险传染性更强,容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加杠杆还存在信用风险。本轮金融加杠杆过程中,委外投资与资管产品的多层加杠杆嵌套增加了整个系统的不稳定性。同时,为了应对同业存单这一负债端不断提高的利率,在资金运用端金融机构也更为倾向于配置资产收益率高的产品,这就导致大量资金流向了高评级信用债,而非国债等利率债。根据2015年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利率债(包括国债、地方**债、央票和政策性金融债)占理财投资资产余额的4.07%,而信用债占比则达25.42%。虽然本身信用债投资中有79.92%的资金流向了AA+级以上的债券,但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多层嵌套加杠杆对风险的放大化是值得警惕的。由于非银机构的净资产规模较小,往往无力承担最终风险,这一信用风险也就往往会转移到起端的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承受信用风险所致的实际损失。3
金融去杠杆的动因:金融业过度繁荣、控制风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但我们通过多个维度的观察发现,中国的金融业近年来处于过度繁荣的阶段,与实体经济逐渐脱节。我们亟需推进金融去杠杆,以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3.1
金融业过度繁荣金融业过度繁荣。金融业增速与GDP增速不匹配。2005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加速,2007年达到了25.8%,远高于GDP的增速。2011年之后中国GDP增长率持续下滑,从2010年的10.68%跌至2016年的6.7%。而金融业却出现了高速增长,增长率在年之间持续上升,2015年金融业同比增长达到16%,但2016年跌落至5.6%。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美国日本。从2006年开始,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开始持续上升,2008年超过日本,2013年超过美国,2016年,该比重达到了8.35%。不仅高于美国与日本的同期水平,也明显高于美国与日本在历史上的最高点。中国金融业净利润占GDP营业盈余的比重远超美国。2003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净利润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之后开始超过美国,2015年达到7.87%。而同期美国只有2.89%。近年中国金融业膨胀的重要原因是非标扩张,存在监管套利。从金融业增长速度以及金融业占GDP比重来看,2005年之后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两轮高速增长。第一轮是在2005年至2007年,此时中国股市繁荣,GDP也在高速增长。但2011年至2015年的第二轮增长却伴随着非标扩张,非银机构扩张,存在较严重的监管套利。2007年至2010年银行对其他金融部门的债权增速低于15%,2011年之后,银行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增长率迅速攀升,2015年达到了54.24%。3.2
金融繁荣对实体经济支持有限当前中国金融业高速发展,但对实体经济支持有限。2005年至2009年,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债权增长率整体上升,2009年增长率达到30%。但在2010年之后,银行对实体经济债权增长率下滑,2016年只有7%。同时,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增长率窜升,2011年增长率达到了74%,随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均在40%以上,2016年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增长了50%,远高于银行对实体经济债权的增长率。这表明当前金融业资金多在体系内循环,经过多次周转之后才到达实体经济,反而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融资难、融资贵依然制约着不少企业的发展。3.3
金融杠杆飙升蕴含极大风险当前迅速飙升的金融杠杆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当前金融部门与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增速过快。金融部门杠杆率由2013年的92.9%升至2016年的149.6%。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则由2013年的140.7%升至2016年的166.2%。然而,杠杆率飙升也伴随着高风险。金融杠杆率应与经济增速、资本充足和监管要求相适应,杠杆率一旦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或者脱离资本的支撑,那必将走向金融泡沫,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杠杆率过高容易导致负债方由于付息偿债压力过大而无法维持,迫使负债方出现违约、破产清算等行为。当较多企业出现债务问题,大面积的违约和清算将引发大规模廉价抛售、资产价格下跌、失业率上升、实际利率上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引发金融危机。面对各部门日益高企的杠杆率,金融去杠杆刻不容缓。3.4
金融与实体互为支撑,实体经济亟需去杠杆从历史上来看,金融与实体的增长趋势大致相符。在1984年至1992年,中国GDP增速整体处于下行阶段。但金融业仍然高速增长,M2同比也在不断上升。这段上升主要是源于脱离基本面的过度的信用扩张。导致国有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银行积累大量不良。最终金融业也遭受挫伤,同比增长率长期下行。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滑,但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攀升迅速,实体经济亟需去杠杆。通过考察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回报率,我们发现自2011年以来,实体经济的资产回报率持续下降。2011年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回报率为9.09%,2015年降至6.47%。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却在迅速攀升,2010年,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20.7%,2015年这数值达到了162.8%。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存在较高的风险,实体经济亟需去杠杆。金融杠杆除了金融体系内部的资金循环之外,最终还是会流向实体经济,金融杠杆和实体杠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金融去杠杆必须配合有实体经济的去杠杆。4
金融去杠杆的前提和目标4.1
经济回升是金融去杠杆的前提经济形势越好对金融去杠杆越有利,最近半年中国实体经济好转,为金融去杠杆创造了条件。在“稳中求进”的前提下,有利的宏观条件是金融去杠杆的条件,为金融去杠杆打开了政策窗口。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有所好转,2017年1季度GDP同比达6.9%,PMI值也呈上升趋势,2017年3月PMI值为51.8。中共中央**局4月25日召开会议,认为“一季度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实现良好开局,增长和效益回升,市场预期改善”。这判断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金融去杠杆的决心。正如我们观察到的在4月份,银监会监管开始发力,进一步推动金融去杠杆。4.2
此轮金融去杠杆的目标1)金融安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近年中国金融业高速发展,各路资金以加杠杆的方式投入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等部门杠杆率蹿升,显著加剧了金融风险。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金融监管的任务做出了明确部署,金融监管是“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2)压缩金融机构通道业务,限制监管套利和空转套利。银行委外和同业是此次金融去杠杆的重点监管对象,此次金融去杠杆的目标之一便是压缩监管套利和空转套利。2017年4月中旬,银监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这次专项治理工作是针对当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投资业务、理财业务等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中存在的杠杆高、嵌套多、链条长、套利多等问题开展的专项治理。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属于理财空转套利的范畴,银行机构需对此进行自查。3)资金脱虚向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去杠杆在不同阶段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会不太一样。在去杠杆初期,企业融资数量可能会有所减少,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比较大。但长期来看去杠杆将有利于是企业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会更有效的支持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2月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反复强调了防止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报告》强调,要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银监会2017年4月发布的4号文《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强化重点领域监管,督促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5
金融去杠杆的模式金融去杠杆的过程即为金融加杠杆的逆过程。以商业银行的杠杆为例,商业银行的负债端主要包括对中央银行负债、对企业及居民负债(存款)、同业负债、债券发行等。逐项来看:(1)商业银行负债端“对中央银行负债”对应于中央银行资产端“对其他存款公司的债权”,货币宽松的背景下,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者再贴现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从而增加商业银行对央行的负债规模;(2)基础货币的投放或者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分别通过影响高能货币量以及货币乘数来促进信贷的扩张,这将会体现于商业银行负债端存款的扩张;(3)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引导公开市场利率下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相对较低的资金成本进行同业债务融资或债券发行,激励商业银行同业负债与债券发行的扩张。逆推原来“同业+委外”的五步走模式的话,就会发现,流动性收紧,货币市场利率的提高,打破了原来通过银行间市场拉久期、加杠杆的基础。因此,央行可以利用货币政策通过多种方式推动金融去杠杆。其中,控制基础货币投放、调整存款准备金、调高omo利率、加化MPA考核都是央行宏观层面的收紧,制定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则是从微观层面收紧。5.1
控制央行再贷款,稳定基础货币投放控制基础货币投放是金融去杠杆方式之一。去杠杆的本质是抑制信用的无序扩张,降低整体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的系统性风险。而基础货币投放与货币乘数对经济中的信用扩张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控制基础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给能够抑制信用无序扩张,起到去杠杆的作用。自从2016年中经济开始转好后,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有所收紧。2015年以来中国外汇占款持续减少,为弥补汇占款减少而造成的基础货币缺口,央行再贷款成为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2016年12月,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余额为84739亿元,较2015年12月的26626亿元大幅增加58113亿元。这也更有助于央行利用再贷款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从基础货币的投放来看,2016年以来基础货币相对稳定,增长缓慢。2017年从年初至今基础货币呈下降趋势,1月份央行储备货币为307810亿元,4月份降为299463亿元,下降2.71%。5.2
调整存款准备金,控制货币乘数金融去杠杆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货币乘数。通过调节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给是金融去杠杆的重要方式。货币乘数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超额准备金率负相关。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乘数,最终达到控制信用扩张的目的。目前央行在存款准备金率上持审慎态度。2016年3月至今,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维持不变,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为18%,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为15%,货币乘数也相对稳定,维持在5.0至5.3之间的水平。201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24家大型金融机构会议,明确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与同业借款纳入存贷比,但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这相当于央行变相注水至少万亿资金。如果对非银与银行同业存款征收法定准备金,对金融机构层面的信用扩张会有明显约束。这也是金融去杠杆的途径之一。5.3
调高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增加金融机构负债成本金融去杠杆的第三种方式是调高OMO、MLF等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通过增加金融机构负债成本,收窄资产与负债利差,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去杠杆。另外,央行上调MLF等利率,也是向市场传递近期流动性收紧的信号,使金融机构形成资本市场高利率的预期,促使金融机构主动去杠杆,减缓信用扩张,最终使得金融机构资产增速下降甚至变负。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份,央行各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都是上升的。MLF半年期与一年期利率分别从2.85%和3%和升至3.05%和3.2%,逆回购7天期利率从2.25%升至2.45%。由于央行多次提高逆回购、MLF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并且“缩短放长”,使市场主体加杠杆、期限错配搏取收益的难度和风险加大,银行同业存单利率不断上升,目前各期限同业存单利率已经普遍超4.5%,甚至向5%逼近。而低风险标的资产回报均在4.5%以下,市政债券利率为3.7%,10年期国债利率为3.4%,导致同业存单收益倒挂,形成负息差。同业存单等银行主动负债成本高企,资产端则找不到收益与风险与之匹配的标的,在资产逐步到期,同业存单“续命”发行的动力消退时,银行将减少同业存单的发行规模。5.4
强化MPA考核,控制银行规模扩张速度金融去杠杆的第四种方式是加强MPA考核,控制银行规模扩张速度。2016年起央行将过去的信贷管理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从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情况、定价行为、资产质量情况、外债风险情况、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更为严厉的是,央行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表外理财的扩张将直接受央行监管,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这也进一步表明了监管层去杠杆、严监管的政策意图。从政策效果来看,MPA出台以来,M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均呈放缓态势,两项指标的同比增速分别由2016年1月的14%和15.3%降至2017年4月的10.5%和12.9%。表外理财于2017年第一季度被纳入MPA,可以预见表外理财规模的增长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MPA考核规定,同业负债占总负债超过33%的,该子项按0分计算。目前,在央行MPA考核中,同业存单并不包括在同业负债内,不受总负债33%的约束,而把同业存单作为同业负债纳入MPA考核,将是可预见的金融去杠杆手段。5.5
一行三会纷纷出台政策,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去杠杆的第五种方式是通过监管对金融业杠杆率进行规范。近期,一行三会出台多项政策对金融业杠杆率进行了规范,对银行同业和委外、保险、券商资管、信托、基金子公司去杠杆做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对银行同业和委外。2016年4月,银监会正式对外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严格控制投资杠杆。《指导意见》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审慎开展委外投资业务,严格委外机构审查和名单管理,明确委外投资限额、单一受托人受托资产比例等要求,规范开展债券回购和质押融资,严格控制交易杠杆比率,不得违规放大投资杠杆。在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银监会**郭树清明确提出要展开“三套利专项治理、三违反专项治理、四不当专项治理”,指出要防控金融风险,弥补监管短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同业业务、理财业务、投资业务成为2017年监管工作的重点。对保险资金。2015年12月,保监会下发《保险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关于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提示新形势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12月15日再发《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指引》,对保险资金的整体运用加以规范和引导,以提升全行业保险资金内控和风控水平,促进合规经营稳健投资,预防资产配置风险,防止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等问题出现。对券商资管。2016年6月,新版《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完成修订,将券商资管纳入表外业务,通道业务计入杠杆率约束;资管业务规模计入风险资本,定向资管计提比例大幅增加。同年7月证监会颁布实施《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禁止行为细则(修订版)》,从适用对象、销售募集环节、分级结构设置、资金池业务和投顾等角度多方面约束资管业务。规定股票类结构化产品的产品杠杆不超过1倍,固收类结构化产品的产品杠杆不超过 3倍,结构化产品的资产杠杆率不超过 140%,一对多非结构化产品的资产杠杆率不超过200%。对信托。2016年3月,银监会向各银监局下发《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监管工作的意见》,以进一步加强信托业风险监管工作。文件内容之一是加强信托业务市场风险防控,要求信托公司按“穿透”原则识别信托产品的最终投资者和底层资产,不得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理财机构向不特定客户或非合格投资者进行信托产品推介。该文明确禁止杠杆比例超过2:1的结构化股票信托业务。对基金子公司。2016年5月,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指引》,对基金公司子公司提高资本约束,加强风险控制,严格通道业务,要求今后设立基金子公司,得满足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满2年、基金公司管理的非货币基金公募规模不低于200亿元、基金公司净资产不低于6亿元。6
此轮金融去杠杆的现状和影响6.1
金融去杠杆的现状金融去杠杆并非今年才开始的,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杠杆上的牛市时期,但因今年一季度经济企稳,金融去杠杆力度边际加强,对市场和经济的冲击显现。本轮金融去杠杆最早始于2015年证监会通过一系列措施控制场外配资。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监管会议要求各家券商对场外配资业务进行自查。6月12日,证监会和证券业协会分别下发《关于加强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和《证券公司外部接入信息系统评估认证规范》,并提出券商使用外部接入信息系统,需经过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评估认证。随后,证监会对券商的两融业务加强了监管。2015年的6月8日,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对融资融券进行逆周期调节,并正式以条文的形式将两融开户门槛重新抬高至50万元以上。7月1日,随着股灾已现端倪,未等到征求意见期结束,证监会决定提前正式发布该项《办法》。同时,保险公司资金的运用也受到监管。日,保监会下发《保险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关于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提示新形势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12月15日再发《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指引》,对保险资金的整体运用加以规范和引导,以提升全行业保险资金内控和风控水平,促进合规经营稳健投资,预防资产配置风险,防止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等问题出现。金融去杠杆在2016年进一步推进。日,证监会修订《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公开征求意见,完善杠杆率、流动性监管指标,提升风控指标的完备性;5月31日,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指引》,要求今后设立基金子公司,得满足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满2年、基金公司管理的非货币基金公募规模不低于200亿元、基金公司净资产不低于6亿元;2016年12月,证监会正式发布《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对基金子公司进行了净资本约束,要求基金子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不得低于负债的20%,调整后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2017年对金融业监管进一步加强,金融去杠杆力度加大。2017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提到“将于2017年一季度MPA评估时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银监会**郭树清在 3月份国新办答记者问中明确提出坚决治理各种金融乱象,此后,银监会以及银监会办公厅密集出台了 8个文件来落实郭树清**的讲话。发文级别更高的银监发 4、5、6、7号文从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控制批发性融资和同业存单以及银行理财等方面对银行提出了全面自查要求。金融去杠杆以来,各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增速减缓。2013年至2015年是个金融机构杠杆的飙升时期,信托、银行表外及表内杠杆率显著增加。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各金融机构于2016年之后杠杆率增速减缓。6.2
金融去杠杆的影响银行资金成本逐渐提高,央行与商业银行均面临资产缩表。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加权利率由2016年8月的2.46%上升至2017年4月的3.22%。面对日趋严厉的监管,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下降,2017年4月开始缩表,2017年3月商业银行总资产为236.1万亿元,4月降至235.98万亿元,降幅不大。央行总资产2017年1月总资产为34.83万亿元,4月份减少至34.13万亿元。随着金融监管趋严,部分商业银行不断压缩同业业务规模。2017年4月,中信银行公布了一季度报告。截至报告期末,集团总资产5.75万亿元,比上年末下降3.02%;总负债5.36万亿元,比上年末下降3.39%,成为今年第一家资产负债表收缩的银行。债券融资成本明显上升,债券融资规模显著下降。除了银行利率上升,债券利率也大幅上扬。3年期固定利率商业银行普通债AAA和AA+发行利率由去年10月的2.95%和3.33%分别上升至今年4月的4.2%和3.91%。债券发行总量与企业债券发行量都显著下降,分别由去年8月的20884.5亿元和539.2亿元降至今年4月的14565.4亿元和414.1亿元。发债成本高企,也打乱了企业的发债计划。2017年非金融企业发债骤降,大量企业推迟发债计划或者取消发债。2017年1月至5月,共有394只债券取消发行,取消规模高达3694.26亿元。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金融去杠杆在影响金融业的同时,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冲击。我们利用社会融资成本中各资金来源所占比重以及相关利率,对社会融资的综合成本进行了测算。从2016年年底至今,新增人民币贷款与企业债券融资在社会融资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信托贷款的权重,但公司债发行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升幅度较大,社会融资成本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11月,社会融资综合融资成本为5.01%,2017年3月上升为5.8%。这表明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所增加,实体经济已受到影响。在去杠杆初期,企业融资数量可能会有所减少,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比较大。但长期来看去杠杆将有利于是企业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会更有效的支持实体经济。7
此轮金融去杠杆的展望金融的杠杆周期和经济周期紧密相关,在金融杠杆的增加和减少过程中,一般都伴随着实体经济杠杆的周期性变化,在我们讨论金融杠杆的时候,面对是复杂的金融市场,需要考虑实际的市场状况、政策的传导路径和实际效果等因素。此轮金融去杠杆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但在推行的过程中,力度和节奏将依据市场和经济的反应进行调整。未来金融杠杆率仍将上升但增速下降。我们认为伴随中国经济金融深化的加强,用金融部门主动负债规模与GDP的比率度量的金融杠杆率的绝对水平易升难降,金融杠杆的增加伴随的是实体经济信贷的投放和GDP扩张,在当前“稳中求进”的大格局下,稳增长的动力依存,从监管层面不会刻意追求宏观金融杠杆率的下降,以减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防止过快过急的金融杠杆去化对实体杠杆的过激影响,使得杠杆去化造成债务下降的速度不及杠杆下降的速度,形成“债务——紧缩”循环。适应金融市场的新变化,金融监管加强,防控金融风险。金融系统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金融市场行为主体不断创新,金融监管的现实和最优的金融监管安排的差距越来越大,未来金融监管将加强,统一资管监管标准,消除套利空间,严控同业资金空转,实行穿透式监管,确实把握资产投资行为的实质,厘清风险,控制不合理的期限错配,折解多层嵌套,打破刚兑。具何而言,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资产等将可见。金融监管将采用新老划断,设立缓冲期的模式,以消解过去加杠杆周期遗留的问题和风险。考虑到不同层级主体资金和流动性获取方式的差异,金融去杠杆对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冲击各异,从短期来看,金融去杠杆对各主体的冲击递增,中小型商业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的风险较高,不顾实际情况,“一刀切”的金融监管或将自己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去杠杆未来是宏观稳定,微观收缩,金融行业体系内部资金循环受限,支持实体经济。总体流动性保持稳健偏紧,但也不会像13年“钱荒”一样,流动性的量给够,价上升,挤压套利空间。金融去杠杆的底线:1)不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2)不对实体经济造成显著的伤害。总之,预计未来将以“温和去杠杆”为主:1)一行三会将加强协调,有机衔接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节奏;2)不搞暴风骤雨式的监管,用时间换空间,防止2015年的情形重演,防止去杠杆引发次生性灾害,局部风险可以暴露,但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3)稳定市场预期,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但是市场也不要抱有侥幸,在去杠杆见效之前,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仍将保持压力。预计未来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转向放松的三大信号是:经济二次探底迹象明朗、金融杠杆去化比较充分、经济**维稳诉求上升。《3万亿居民存款从银行消失!三大真相告诉你,钱到底哪去了》 精选六原标题:观察:是什么撬动了2017年的金融杠杆?
同业存单兴起的背后是中小银行面临资金短缺、流动性压力大,如果这种结构性的流动性环境不得到改变,将同业存单纳入监管范围后可能会出现新的监管套利行为。
作者 | 欧阳辉、刘一楠
来源 | 财新网
影子银行(一)
同业存单的发展与风险分析
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监管体系外的信用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创造、期限转换与流动性转换的功能,但较少受到金融监管。
包括以下三部分:首先是银行的部分同业业务与表外业务,包括同业存单与表外理财;其次是信托、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充当信用中介,包括信托受益权、银行委托投资、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第三是民间借贷。
同业存单的发行是银行主动负债的重要工具,也是银行进行表外理财或委托投资的基础之一,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撬动了2017年金融杠杆的迅速上升。2016年以来我国同业存单呈现爆发式增长,同业存单余额占银行实收资本的比例从2016年1月的76.60%增长至2017年8月的174.83%。2017年1月至10月,同业存单发行总量为15.20万亿元,占整个债券市场发行量的比重为48.60%。
同业存单的爆发式增长是2017年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也是2017年金融去杠杆的监管重心。2017年4月银监会连续发文加强同业存单监管,触发金融去杠杆进程。
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讨论会中,银监会**郭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邮政大额存单2018利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