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汉的朋友们,都说说你们汉语言文字考研考古代汉语吗是怎么考的吧

2017年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题试卷及试题答案,古代汉语考研试题下载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
当前位置:>>>>>>,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下载
&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题试卷及试题答案--商品列表
科目名称(考试科目)
库存情况(试题年份 例:2013 指2013年真题 2013答案 指2013年真题答案)
《古代汉语》
20012002全选
《中国通史》
19941995199619972003200420052006全选
《中国古代史》
2003200420052006全选
《文物博物馆学》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全选
《古代汉语(历史)》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全选
《历史学专业基础(全国统考)》
20102009200820072007(答案)全选
&-历史学院--招生信息
01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先秦、汉唐宋明清)
02古代文物、古文字研究与鉴定
03理论博物馆学
04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21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史④-- 无&
学制三年。02研究方向”古代文物、古文字研究与鉴定“包括陶瓷器、青铜器、玉器、书画、古文字等。&
&-专业-参考书目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史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王玉哲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史
《文物鉴定指南》朱凤瀚等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史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说明:本站提供的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题来源于南开大学研究生院,除标注有“回忆版”字样的试题外,其余均为原版扫描,权威可靠;回忆版试题由当年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生回忆,内容完整。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导师信息、历年分数线、招生录取比例、难度分析、考研新闻等信息大部分来源于研究生院网站,有些来源于在校的研究生,信息比较准确,但是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仅供大家参考。
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考研真题&是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过的真题试卷,对于报考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的考生来说,统考政治,英语,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课(业务课)科目考研真题对于考研专业课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题除了能告诉我们哪些知识点最重要,考哪些题型之外还能给我们反映出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的出题难度如何,考点及重点范围有哪些,每个知识点的出题频率,每个章节的分值比重,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每年都要反复考的知识点等等。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的考研真题的重要性是任何的习题资料都无法比拟的,考研真题在很多方面形容成宝贝一点都不为过。在考研秘籍网的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资料体系中,也是把考研专业课真题作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资料提供给大家的。
考博咨询QQ
考研咨询QQ
All Rights Reserved.已注册,请登录
密码忘记了? 
还没有注册?
【注册说明】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手机号!
一键注册,主要是为确保您能及时享受本站服务以及便于查询已购买记录!请填写真实手机号!(注册后可随时修改密码!)
注册成功!
登录密码已默认为您的手机号,如需修改请点击“”。
已为您自动登录,秒钟后将自动关闭此窗口
请输入手机号:
不管您以前是否购买过,输入您的手机号即可验证:
·如果以前购买过,验证通过即可查看购买记录,以及继续购买;
·如果从未购买,填写手机号后,即可随时通过该手机号购买。
请输入密码:
如果您忘记了密码,请点击
为方便您随时查询购买记录,请输入您的手机号:
手机号仅作为购买的凭证,本站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找回密码需要验证您的账号信息
请输入您注册时使用的手机号:
请输入验证码: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验证通过!请重新设置您的登陆密码(为方便您记忆,建议您以手机号作为新密码!):
请输入新密码:
请再次输入新密码: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恭喜您!密码成功找回,请牢记您的新密码!
已为您自动登录,秒钟后将自动关闭此窗口!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找回密码需要验证您的手机号:
请输入您购买时填写的手机号:
请输入验证码: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验证通过!请重新设置您的登陆密码(为方便您记忆,建议您以手机号作为新密码!):
请输入新密码:
请再次输入新密码:
第一步:验证手机号
第二步:验证通过并重置密码
恭喜您!密码成功找回,请牢记您的新密码!
已为您自动登录,秒钟后将自动关闭此窗口!
当前位置: >
[考研全套]2019年西藏民族大学632古代汉语考研全套资料[免费下载]
在电脑上使用
您可以在网页上在线阅读本书,也可以将本书免费下载到电脑。
上线时间:
文件大小:114.18 M
资料数量:3
下载次数:
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2种电子书、1种题库。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参考教材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3.参考教材配套题库
&在手机上使用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书。
配套3D电子书(题库)
正在载入...
相关3D电子书(题库)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
e书下载排行
正在载入...
最近浏览的e书
正在载入...&p&有办法查。&/p&&p&其一、《&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classical.wikipedia.org/wiki/%25E7%%25E6%%3A%25E5%258B%259D%25E7%%25E5%25A3%25AB/%25E8%258F%25AF%25E8%25A3%25BD%25E6%%25E6%25BC%25A2%25E8%25AA%259E%25E4%25B8%%25A6%25BD%25E5%258F%258A%25E4%25B8%25AD%25E6%E5%259B%25BA%25E6%259C%%25AA%259E%25E8%E8%25AD%258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用戶:勝爲士/華製新漢語一覽及中文固有語考證 - 維基大典&/a&》(旧译和古语两类)&/p&&p&大部分取自西學東漸時代(明、清、民初)的文獻和辭書,其他則來自近代名士著述或影響力較大的文言文典籍。此外還選集了一些現代漢語中頗為雅馴的譯語和新名詞,以及古代人的文言舊譯。收詞範圍以當今社會常用概念為界,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classical.wikipedia.org/wiki/%25E5%259A%25B4%25E8%25AD%25A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嚴譯&/a&、&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classical.wikipedia.org/wiki/%25E9%%25E5%25AE%259A%25E8%25A9%259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部定詞&/a&為經,中文固有語為緯。本次集錄旨在幫助今人了解文言文的遣詞用字習慣,了解近現代漢語發展史,考證詞源,優化翻譯,並且為現代人的文言寫作提供豐富語料。&/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98adf102ebdc150ce592d6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6& data-rawheight=&1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98adf102ebdc150ce592d6c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4d3af21accf2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1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4d3af21accf2c_r.jpg&&&/figure&&p&(亘,即维度、次元;拨弨,即双曲线。)&/p&&p&&b&这个能够解决用词的问题,特别是近现代专业术语,保证改写的时候语义不缺失、至少有词可用。但是除了词法以外,还需要句法、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才能写好文言(个人认为)。至于文学方面的事情,那就更需要阅读量了。&/b&&/p&&p&姑且把文言和白话看成是两门语言。学习一门语言,要有词汇量的积累、语法方面的学习,还需要实际的应用,阅读或写作。在实践中进步。&/p&&p&会说一门语言,能交流,并不意味着真懂得语法、构词。掌握语法,也不意味着就能写好文章。语言和思维方式应该有关,是否学好古代文化更有利学习文言呢?文以载道,或许是。但文学的话,无论文言、白话应该是有个通用的标准的。&b&因此不建议学习古文走捷径,本人就是个很失败的例子。&/b&&/p&&p&其二、除了上面这个以外,其实还有个简单方法,打开&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guoxuedashi.co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学大师&/a&或&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zdic.ne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汉典&/a&这样的网站,搜索时候选择&b&反查或模糊搜索&/b&就可以了。输入你要的意思,会搜出有这个语义的相关字词,有的古、有的俗,你自己再去选。&/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b0b87abe0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40& data-rawheight=&2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b0b87abe06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4c71def55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89& data-rawheight=&1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4c71def552_r.jpg&&&/figure&&p&(缒险,即探险。)&/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ea7a837ca4fdc59791bf0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88& data-rawheight=&2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ea7a837ca4fdc59791bf0d_r.jpg&&&/figure&&p&(嬹,喜欢、高兴;欣,快乐、喜欢;娎,喜欢、喜悦;嗜,喜欢、爱好;忭,高兴、喜欢)&b&具体每个字的用法,要看字典给的例句,可不能一概而论。&/b&&/p&
有办法查。其一、《》(旧译和古语两类)大部分取自西學東漸時代(明、清、民初)的文獻和辭書,其他則來自近代名士著述或影響力較大的文言文典籍。此外還選集了一些現代漢語中頗為雅馴的譯語和新名…
&p&预警,看这个答案之前,狗哥提醒各位把眼镜片擦干净一点,不然很容易怀疑自己眼睛有问题。&/p&&p&&br&&/p&&p&我们先来看看入门程度的相似汉字,告诉你什么叫&b&「傻傻分不清楚」&/b&。&/p&&p&&br&&/p&&p&【难度 ★★★】&/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def71ad9bc3829efa45fc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94& data-rawheight=&19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4&&&/figure&&p&&br&&/p&&p&【姬】读音为&b&jī&/b&,一般指古代对妇女的美称,也指旧时以歌舞为业的女子,还是一个姓,如我们都熟悉的「姬无命」。&/p&&p&&br&&/p&&p&【姫】读音为&b&zhěn,&/b&谨慎的意思,右边是「臣」字。&/p&&p&&br&&/p&&p&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比较,还是能看出区别的。但若只出现右边的「姫」字,怕是有许多人要误念成「jī」了。&/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6bfbee179b67cad9bd4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84& data-rawheight=&19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4&&&/figure&&p&&br&&/p&&p&【采】读音为&b&cǎi&/b&,摘取的意思。&/p&&p&&br&&/p&&p&【釆】读音为&b&biàn&/b&,是「辨」的古字,看起来像兽爪,义为辨别。&/p&&p&&br&&/p&&p&这两字不同的地方就是,「釆」字「撇」下面就是「米」,而「采」是由「爫」和「木」组成,放大后很容易区别,而印刷体的区分就较为困难了。&/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8d372ba76e6a7ad4858d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09& data-rawheight=&19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9&&&/figure&&p&&br&&/p&&p&【壸】读音为&b&kǔn&/b&,指古代宫中的道路,借指宫内,也有广的意思。&/p&&p&&br&&/p&&p&【壶】读音为&b&hú&/b&,一般指陶瓷或金属制成的一种有把有嘴的器具,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p&&p&&br&&/p&&p&两字的区别就是一横,「壸」字下是「亚」,「壶」字下是「业」,总体而言区分不算太难。&/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82b0f1d55bd8ddfb344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94& data-rawheight=&2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4&&&/figure&&p&&br&&/p&&p&【垚】读音为&b&yáo&/b&,形容山高 ,多用于人名。&/p&&p&&br&&/p&&p&【壵】读音为&b&zhuàng&/b&,是「壮」的繁体字。&/p&&p&&br&&/p&&p&这两字的区别就在于是三个「土」堆起的高山,还是三个「士」叠成的壮汉了,基本上还算一般难度。&/p&&p&&br&&/p&&p&接下来,难度升级!瞧瞧什么叫&b&「不傻也分不清楚」&/b&。&/p&&p&&br&&/p&&p&【难度 ★★★★】&/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b8049616efcf0275b78caf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77& data-rawheight=&1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7&&&/figure&&p&&br&&/p&&p&乍一看,不就是妹妹这个词吗?&/p&&p&&br&&/p&&p&错!&/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ff56b1c6d842df03d147b33f892a817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98& data-rawheight=&19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8&&&/figure&&p&&br&&/p&&p&【妹】读音为&b&mèi&/b&,多指比自己年纪小的女子。&/p&&p&&br&&/p&&p&【妺】读音为&b&mò&/b&,一般指妺喜,传说中国夏王桀的妃子,用于人名。&/p&&p&&br&&/p&&p&「妹」字右边是「未」,「妺」字右边是「末」,有多少人曾经读错「妺喜」?请大胆站出来!&/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4ec02efbed1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39& data-rawheight=&18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9&&&/figure&&p&&br&&/p&&p&恕我直言,右边这字像编的,然而并不是。&/p&&p&&br&&/p&&p&【夂】读音为&b&zhōng&/b&时,同「终」;读音为&b&zhǐ&/b&时,表从后至。&/p&&p&&br&&/p&&p&【夊】读音为&b&suī&/b&,古同「绥绥」,慢慢行走的样子。&/p&&p&&br&&/p&&p&呵,怕了吗。&/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66da6fcfb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65& data-rawheight=&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5&&&/figure&&p&&br&&/p&&p&【裏】,读音为&b&lǐ&/b&,部首是衣,是「里」的繁体字。&/p&&p&&br&&/p&&p&【裹】读音为&b&guǒ&/b&,包、缠绕的意思。&/p&&p&&br&&/p&&p&「裏」字中间是「里」,「裹」字中间是「果」,两字都属于形声字的范畴,都是从「衣」形,然后各有各的声。&/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47b2cc913ac0f081a9db69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48& data-rawheight=&1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8&&&/figure&&p&【币】读音为&b&bì&/b&,形声字。从巾,敝声,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本义是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现指钱币,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p&&p&&br&&/p&&p&【帀】读音为&b&zā&/b&,同匝,指环绕一周。&/p&&p&&br&&/p&&p&其实区别就在于,巾上到底是一撇还是一横。&/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90d7b9a72721aca372b78a36f2f18d5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76& data-rawheight=&1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6&&&/figure&&p&&br&&/p&&p&【畲】读音为&b&shē&/b&,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浙江省。「畲」字还有火耕地的意思,指粗放耕种的田地。&/p&&p&&br&&/p&&p&【畬】读音也为&b&shē&/b&,指刀耕火种。古同「畲」,也可以作为姓氏。&/p&&p&&br&&/p&&p&读音相同,意义区别不大,一个是「佘」字头,一个是「余」字头。&/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3b12d3fa95f0c903c696c04fd0f541c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74& data-rawheight=&23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4&&&/figure&&p&&br&&/p&&p&接下来,是&b&「反正我不仅分不清楚,也写不清楚」&/b&系列。&/p&&p&&br&&/p&&p&【难度 ★★★★★】&/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32bf5f2598a9efd387d59a2e8c1993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77& data-rawheight=&24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7&&&/figure&&p&&br&&/p&&p&【汆】读音为&b&cuān&/b&,是一种烹饪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中煮一下,随即取出。&/p&&p&&br&&/p&&p&【氽】读音为&b&tǔn&/b&,意思是漂浮,一般在用在方言里。 &/p&&p&&br&&/p&&p&「入」字头和「人」字头的区别。&/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6ce0e73e4f1ea8eaaa3488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77& data-rawheight=&20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7&&&/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94148bff5fdbed8c6f61ae0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70& data-rawheight=&19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0&&&/figure&&p&&br&&/p&&p&【胄】读音为&b& zhòu&/b&,是一个「由」字下加一个「月」字组合而成,指的是帝王或者贵族的后裔。&/p&&p&&br&&/p&&p&【冑】的读音也是 &b&zhòu&/b&,它是一个「由」字下面加一个「冃」(mào)字组合而成,指的是古代兵士作战时所戴的帽子,即头盔。&/p&&p&&br&&/p&&p&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感觉就是其中一个长得胖一点吧。&/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7eff8c0dae015b2cbc0b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69& data-rawheight=&1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9&&&/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56cb8991bdfc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46& data-rawheight=&1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6&&&/figure&&p&&br&&/p&&p&【口】读音为&b&kǒu&/b&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也指出入通过的地方。&/p&&p&&br&&/p&&p&【囗】读&b&wéi&/b&的时候,古同「围」;读&b&guó&/b&的时候,古同「国」。&/p&&p&&br&&/p&&p&可能就是一个大框框和小框框的区别吧。&/p&&p&&br&&/p&&p&给你一个苦笑自己体会。&/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87bd459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94& data-rawheight=&26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4&&&/figure&&p&&br&&/p&&p&顺便问问,现在下班去挂眼科还来得及吗?&/p&
预警,看这个答案之前,狗哥提醒各位把眼镜片擦干净一点,不然很容易怀疑自己眼睛有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入门程度的相似汉字,告诉你什么叫「傻傻分不清楚」。 【难度 ★★★】 【姬】读音为jī,一般指古代对妇女的美称,也指旧时以歌舞为业的女子,还是一…
前面已经有人列举了许多,我就再补充一些。&br&1.有些字简化后失去美感意境。比如 见(見)、汉(漢)、风(風)、凤(鳯)、区(區)、马(馬)、龙(龍)、车(車)、鱼(魚)、猪(豬)、猫(貓)、爱(愛)。&br&見 本来既美观又形象,而简化后二者全无;漢 简化后毫无美感,而且和“汊”仅差一点;风与凤形近易混;魚 下面四点变成了一横,从水里到了陆地? 區 里面体现出一定规划布局,区 里面是表示强拆图案? 豬、貓 不知为何都变成反犬旁,本来的两个形旁是多么象形!而且分别有 豕 和 貌 的对应。&br&&br&2.有些字简化后易混淆,增加阅读疲劳。首推言字旁 讠,无论是印刷体还是手写字都容易与三点水 氵混淆,比如 设有 和 没有。&br&风 和 凤、拨(撥)和拔 、仓 (倉)和 仑(侖)、处(處) 和 外、儿(兒) 和 几(幾,几)、伏 和 优(優)、天 和 无(無)、农(農) 和 衣、爱 和 受、嫒(嬡)和 媛、反 和 仅(僅。这两个主要手写易混)。&br&&br&3.被割断形声联系的字,增加了学习负担。&br&其一是“偷工减料”型的。比如随(隨)、脑(腦)、窑(窰)、挂(掛)、椁(槨),被莫名其妙去掉了不该去掉的部分。隨 去掉了左上的 工,可是 隋 髓 却没变;腦 这个字的右上三拐多么有画面感啊!但是 瑙 没有简化;窰 中间部分被偷去了,与 摇 遥 瑶 等失去联系;掛 字的声旁 卦 愣是被变成了 圭, 而 褂 却没有;槨 的声旁也被砍掉了耳刀,与郭失去联系。&br&其二粗劣简化、敷衍了事型。首推 又 字旁。比如难(難)、汉(漢)、叹(嘆、歎)、艰(艱),但是 戁 熯 囏 未简化;欢(歡)、劝(勸)、观(觀)、权(權),然而 獾、 颧、罐 则不简化;仅(僅),但是 瑾、谨 等没变;鸡(鷄),但是 溪、蹊 没变;邓(鄧),与 瞪 、灯(燈)失去联系;戏(戲),但是 巇 未简化;圣(聖);对(對),但是 薱 未简化;树(樹),然而 廚 则简作 厨,澍、彭、鼓则不简化。&br&其他类型的。比如卢(盧)、颅(顱)、鲈(鱸),但 炉(爐)、驴(驢)、芦(蘆);汤(湯)、杨(楊)、场(場)、殇(殤)、炀(煬),但 阳(陽)、伤(傷)、荡(盪);门(門)、闷(悶)、问(問)、,但 开(開)、闲(閒、閑);闹(鬧)、阋(鬩),然而 鬥 则简作 斗;與(与)、嶼(屿),但 誉(譽)、举(擧、舉),而 兴 是 興 的简体。&br&&br&4.被多合一的字,既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和歧义,而且造成了一批多音字,增加了学习困难。&br&这个我感觉相对来说问题最大,例子也多举一点。千字文惨遭牵连啊。&br&干 ← 干(gān 干涉) 乾(gān 乾燥) 幹(gàn 幹部) (擀 没有简化)&br&万 ← 万(万俟 mòqí,姓氏) 萬(萬一,萬歲)&br&云 ← 云(人云亦云) 雲(雲彩)&br&历 ← 歷(歷史) 曆(日曆)&br&仆 ← 仆(pū 前仆後繼) 僕(pú 僕人)&br&斗 ← 斗(斗篷,容量單位) 鬥(鬥爭)&br&术 ← 术(zhú 白术,金兀术) 術(shù 技術)&br&奸 ← 奸(奸诈,奸臣) 姦(強姦)&br&只 ← 隻(zhī 隻身) 祗衹(zhǐ 祗有,衹有)&br&出 ← 出(出發) 齣(一齣戲)&br&发 ← 發(發展) 髮(頭髮)&br&台 ← 台(兄台,台灣) 臺(臺灣)檯(寫字檯)颱(颱風)&br&朴 ← 朴(piáo 姓氏) 樸(pǔ 樸素))&br&曲 ← 曲(曲折) 麯(麯酒)&br&回 ← 回(回信) 迴(迂迴)&br&伙 ← 伙(伙食) 夥(同夥)&br&后 ← 后(皇后) 後(後來)&br&尽 ← 盡(jìn, 盡力) 儘(jǐn, 儘早)&br&纤 ← 縴(qiàn 縴夫) 纖(xiān 纖細)&br&坛 ← 壇(天壇,祭壇) 罎(罎子)&br&折 ← 折(折斷,折疊) 摺(摺疊)&br&克 ← 克(克服) 剋(攻剋)&br&里 ← 里(公里) 裏(裏面,也作裡面)&br&困 ← 困(困難) 睏(睏了)&br&别 ← 别(分别) 彆(彆扭)&br&余 ← 余(姓氏) 餘(剩餘)&br&谷 ← 谷(山谷) 榖(穀子)&br&表 ← 表(表格) 錶(手錶)&br&范 ← 范(姓氏) 範(規範)&br&板 ← 板(黑板) 闆(老闆)&br&松 ← 松(松樹) 鬆(輕鬆)&br&制 ← 制(制度) 製(製造)&br&刮 ← 刮(搜刮) 颳(颳風)&br&征 ← 征(長征,征討) 徵(象徵)&br&舍 ← 舍(校舍) 捨(捨棄)&br&卷 ← 卷(juàn 試卷) 捲(juǎn 捲入)&br&胡 ← 胡(胡亂) 鬍(鬍鬚)&br&咸 ← 咸(老少咸宜) 鹹(鹹菜)&br&面 ← 面(方面) 麵(麵條)&br&钟 ← 鐘(鐘錶) 鍾(鍾愛)&br&复 ← 復(恢復) 複(重複)&br&姜 ← 姜(姓氏) 薑(生薑)&br&致 ← 致(致敬,興致) 緻(精緻)&br&借 ← 借(借用) 藉(憑藉)&br&脏 ← 贜(zàng 五臟) 髒(zāng 骯髒)&br&据 ← 据(jū 拮据) 據(jù 據說)&br&累 ← 累(連累) 纍(積纍)&br&淀 ← 淀(白洋淀) 澱(沉澱,澱粉)&br&筑 ← 筑(古代樂器) 築(建築)&br&御 ← 御(御用) 禦(防禦)&br&签 ← 簽(簽字,抽簽) 籤(抽籤)&br&辟 ← 辟(bì, 復辟) 闢(pì, 開闢)&br&背 ← 背(背诵) 揹(揹包)。&br&柏 ← 柏(柏林) 栢(松栢)。&br&布 ← 布(布料) 佈(公佈)&br&&br&5.给学古文带来的困难。&br&这首先不得不提多合一带来的歧义。比如干将(干將 gān jiāng; 幹將 gàn jiàng);诸如发(發 髮)、后(後 后)、余(余 餘)等自不必说。&br&其次是简化不彻底带来的。文言文里有些字比较生僻,而简化字对于大量生僻的字未做简化,破坏了形声字的规律。比如缠(纏),但是壥 未简化;忏(懺),但是谶语 未简化;华(華),但是 嬅 未简化;以及前面列举的 又 字旁的许多字。&br&此外对于一些通假字的识别有影响。比如 冯 通 凭 看起来不相干,可是 馮 和 凴 就很好理解了。&br&&br&6.对方言读音的影响。比如舰(艦),国语里舰 与 见同音,可对于一些南方语系,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粤语里舰(艦)和槛 滥 等同音,与 监 音近,是同一形声系列;而且我感觉 艦 比 舰 画面感更强。&br&&br&先说这些,以后想到再补充。&br&——————————&br&修正一下,魚 下面的四点应该指代尾巴的可能性更大,类似的有燕;而四点底多数情况下指 火,比如羔,焦,煮,热,烈,熟等。&br&补充两个字。胜(勝),这个字本来和 腾 謄 滕 榺 等是同一声旁,力 是形旁,可是居然简化成了 月 做形旁,不知道 胜 字何解,直接看我只能理解成 生肉 。而且与勝 同音的 蕂 賸 等却未简化!&br&志(志、誌),这两个字被合并后带来的不良影响甚至不亚于 后 与後、發与髮。比如三国志,东周列国志等等,我曾长期把 志 理解成志气。
前面已经有人列举了许多,我就再补充一些。 1.有些字简化后失去美感意境。比如 见(見)、汉(漢)、风(風)、凤(鳯)、区(區)、马(馬)、龙(龍)、车(車)、鱼(魚)、猪(豬)、猫(貓)、爱(愛)。 見 本来既美观又形象,而简化后二者全无;漢 …
&p&又到了周五,明天就放假了,所以今天来个轻松的回答。&/p&&p&&br&&/p&&p&其实在手机打字成为主流的今天,正确读写汉字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变得困难了,而这点在医学界更是如此。&/p&&p&&br&&/p&&p&有很多平时非常常用的医学词汇,别说是普通人,就是医生也往往不明就里的读错了很多年,下面丁香医生就举些例子,看看这些年你的语文是不是都是门房秦大爷教的:&/p&&p&&br&&/p&&p&&b&卒中&/b&&/p&&p&常见错误读音: zú zhōng、cù zhōng?&/p&&p&正确读音:&b&cù zhòng!&/b&&/p&&p&下图是来自新华字典的解释:&/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e186d6aba078ba467d7a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38& data-rawheight=&2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e186d6aba078ba467d7ad_r.jpg&&&/figure&&p&&br&&/p&&p&&b&嘌呤&/b&&/p&&p&常见错误读音:piāo líng&/p&&p&正确读音:&b&piào lìng&/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e7bffabed3b81ca1382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1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e7bffabed3b81ca13825_r.jpg&&&/figure&&p&&br&&/p&&p&&b&咯血&/b&&/p&&p&常见错误读音:ké xúe?gè xúe?ké xié?&/p&&p&正确读音:&b&kǎ xiě&/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97d3446449eadc1e1e616b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29& data-rawheight=&1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97d3446449eadc1e1e616bd_r.jpg&&&/figure&&p&&br&&/p&&p&&b&硝酸铵&/b&&/p&&p&常见错误读音:xiāo suān ān &br&&/p&&p&正确读音:&b&xiāo suān ǎn&/b&&/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61f88e92dace8e1cb331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39& data-rawheight=&2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61f88e92dace8e1cb331b_r.jpg&&&/figure&&p&&br&&/p&&p&&b&骨骺&/b&&/p&&p&常见错误读音:gǔ gòu?gǔ hòu?&/p&&p&正确读音:&b&gǔ hóu&/b&&/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42a7d83f79fa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42a7d83f79fac_r.jpg&&&/figure&&p&&br&&/p&&p&&b&砧骨&/b&&/p&&p&常见错误读音:zhān gú&/p&&p&正确读音: &b&zhēn gǔ&/b&&/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ddfc4e62d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2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ddfc4e62d8_r.jpg&&&/figure&&p&&br&&/p&&p&&br&&/p&&p&&b&痉挛&/b&&/p&&p&常见错误读音:jīng lúan&/p&&p&正确读音:&b& jìng
luán &/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1aacaabf12a45e69507d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1aacaabf12a45e69507df_r.jpg&&&/figure&&p&&br&&/p&&p&&b&解剖&/b&&/p&&p&常见错误读音:jiě pāo &/p&&p&正确读音:&b& jiě pōu&/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393e2fee4ee31f36ca7efa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1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4&&&/figure&&p&&br&&/p&&p&&b&贲门&/b&&/p&&p&常见错误读音: pēn mén&/p&&p&正确读音:&b&bēn mén&/b&&/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ba4e441a4fc4e690e051d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37&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ba4e441a4fc4e690e051d0_r.jpg&&&/figure&&p&&br&&/p&&p&&b&桡骨&/b&&/p&&p&常见错误读音: náo gǔ&/p&&p&正确读音:&b&ráo gǔ&/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c90ffabfdc2dbd2da56a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58& data-rawheight=&38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8&&&/figure&&p&&br&&/p&&p&除了上面 10 个,其他的还有嵌顿&b&( qiàn dùn )、&/b&骰骨&b&( tóu gu )、&/b&妊娠&b&( rèn shēn )、&/b&栓塞&b&( shuān sè )&/b&&/p&&p&&br&&/p&&p&&b&是不是觉得自己好像已经不会读这些词了?是不是觉得自己高中好像白学语文了?&/b&&/p&&p&&br&&/p&&p&&b&高考虽然结束了,但是学习还是很重要的啊!&/b&&/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3ea8d41ec74afec3444f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3ea8d41ec74afec3444f4_r.jpg&&&/figure&&p&&br&&/p&&p&内容参考丁香园公号文章:&/p&&p&这几个医学词汇 90%的医生都读错了!&/p&&p&作者:小平筒子&/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a42eb643e4dbed531846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a42eb643e4dbed5318467_r.jpg&&&/figure&
又到了周五,明天就放假了,所以今天来个轻松的回答。 其实在手机打字成为主流的今天,正确读写汉字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变得困难了,而这点在医学界更是如此。 有很多平时非常常用的医学词汇,别说是普通人,就是医生也往往不明就里的读错了很多年,下面丁香医…
&p&本文隶属笔者旧日回答:&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系统地学习小学(文字、音韵、训诂)? &/a&&/p&&p&笔者一直以来就想整理出一份反映当代古文字学研究现状的资料,使得对汉字有兴趣的朋友能够据此按图索骥,&u&自行学习文字学的研究方法&/u&,&u&同时即时跟进该学科的研究前沿&/u&(&i&瑾昀按:古文字学面向的材料是出土文物,其研究进展与考古工作息息相关,如上个世纪的甲骨文研究,以及目前最火热的战国简牍研究。利用新的材料即时更新观念,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裘锡圭先生也指出,一些出版比较早的论著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陈旧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它,但是又不能过份依赖。&/i&),最终将兴趣转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p&&p&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书(可能是因为自身没有学术辨别能力,又没有专业人士引导,所以买书时容易被诸如《汉字密码》之类的「故事书」的情节所打动),将各种市面上的快餐读物奉为《圣经》,往后必会走火入魔(在此不详述,可参&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唐汉、流沙河关于汉字的作品?和许慎的有什么不同?&/a&)。&/p&&p&&br&&/p&&p&目前笔者整理的资料大致包括相关参考书目、活跃在研究前沿的古文字学者一览表(&b&可据此搜索各位学者单独的著作、论文集。没有出现在这份列表上但又出了关于「汉字形义」方面读物的作者,一般都是学术界外的「民间科学家」,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引用其观点要格外慎重。&/b&)以及相关网站介绍(这一部分请参考&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hanzi/& class=&internal&&汉字科普网站推荐(一)——小学堂&/a&、&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hanzi/& class=&internal&&汉字科普网站推荐(四)&/a&等专栏文章)。&/p&&p&&br&&/p&&h2&参考书目&/h2&&p&这一部分笔者主要转载来自人人网公共主页&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age.renren.com//channel-notesho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古文字與先秦史&/a&的日志,并且略作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附上该公共主页的地址。为了防止原日志被删,本文在此将其全文转载如下:&/p&&blockquote&一直以来,想编写一本小型工具书——《古文字学工具书解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章,资料截至到2011年,目的是给入门者一个学习的阶梯,现在把计划草拟出来,请各位同行予以批评指教。&br&第一章
绪论&br&第一节
古文字学的概念、范围&br&第二节
二十世纪古文字学的学科定位&br&第三节
古文字学工具书概况&br&第二章
通论篇&br&第一节
古文字专著&br&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形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u&姚孝遂《中国文字学史》、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林沄《古文字学简论》、黄德宽《古文字学》、冯时《中国古文字学概论》&/u&等。&br&第二节
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br&华东师大《古文字詁林》、《古文字释要》,刘志基《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罗文宗《古文字通典》、沈康年《古文字谱》、高明《古文字类编》、&u&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季旭昇《说文新证》、李学勤《字源》&/u&等。&br&第三节
古文字集刊&br&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台)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u&《清华简研究》&/u&、武汉大学《简帛》、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中国出土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u&社科院历史所《甲骨文与殷商史》、《简帛研究》、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帛语言文字研究》、《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华南师范大学《出土文献语言研究》、西北师范大学与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学研究》&/u&等。&br&第三章
古汉语专题篇&br&第一节
古汉语通假类&br&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胡望安《通假字汇》、许伟健《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u&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u&等。&br&第二节
古汉语音韵类&br&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稿》、《汉字古今音汇》等。&br&第三节
古汉语辞典类&br&宗福邦《故训汇纂》、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辞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br&第四章
甲骨金文专题篇&br&第一节
甲骨文字编、著录、引得、释文&br&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吉林大学《殷墟甲骨刻辞摹釋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孙海波《甲骨文编》、刘钊《新甲骨文编》,川大《甲骨文献集成》、&u&郭沫若、胡厚宣《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甲骨文合集三编》、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赵诚《二十世纪甲骨文研究述要》、李宗焜《甲骨文字編》、曹錦炎、沈建華《甲骨文校釋總集》、黃天樹《甲骨拼合集》、《甲骨拼合續集》、《甲骨拼合三集》、《甲骨拼合四集》、洪颺《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類纂》&/u&等。&br&甲骨文著录方面的工具书,请参考这几则微刊文章:&/blockquote&&ol&&li&&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3MzU4NTMwNQ%3D%3D%26mid%3Didx%3D1%26sn%3D05bc33b67e67ec11b5c106e6ascene%3D0%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讀書丨殷商甲骨文著錄書概覽&/a&&/li&&li&&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3MzU4NTMwNQ%3D%3D%26mid%3Didx%3D1%26sn%3De551f08f27fedace22f13%26scene%3D0%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讀書丨甲骨文工具書簡介&/a&&/li&&li&&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3MzU4NTMwNQ%3D%3D%26mid%3Didx%3D1%26sn%3Dd586fa56e3ffbscene%3D0%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讀書丨甲骨綴合著作簡介&/a& &/li&&/ol&&p&第二节
金文字编、著录、引得、释文&/p&&blockquote&容庚《金文编》、董莲池《金文编訂補》、《新金文編》、白川静《金文通释》、周法高《金文詁林》、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刘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社科院《殷周金文集成》、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张懋容《青铜器论文索引》、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严一萍《金文总集》、汤余惠《战国铭文选》、&u&社科院《金文文献集成》、戴家祥《金文大字典》、赵诚 《二十世纪金文研究述要》、张桂光《商周金文摹释总集》、张桂光《商周金文辞类纂》、严志斌《商金文编》、陈斯鹏《新見金文字編》、毕秀洁《商代金文全編》、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春秋戰國卷)、張懋鎔《青銅器論文索引》&/u&等。&br&金文著录以及青铜器研究方面的工具书,请参考这几则微刊文章:&/blockquote&&ol&&li&&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3MzU4NTMwNQ%3D%3D%26mid%3Didx%3D1%26sn%3D0e89ff9fcfeb%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日知丨李學勤:青銅器著錄和工具書&/a& &/li&&li&&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3MzU4NTMwNQ%3D%3D%26mid%3Didx%3D1%26sn%3De36ac2727dadddd7f669%26scene%3D0%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讀書丨金文研究工具書簡介&/a&&/li&&li&&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3MzU4NTMwNQ%3D%3D%26mid%3Didx%3D2%26sn%3Da95795c71fbeeaae73256%26scene%3D0%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讀書丨宋代金文著錄概述&/a&&/li&&li&&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3MzU4NTMwNQ%3D%3D%26mid%3Didx%3D1%26sn%3D7cba924fac02db46e8af2837ccfc3813%26scene%3D0%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讀書丨清代金文著錄概述(上)&/a&&/li&&li&&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3MzU4NTMwNQ%3D%3D%26mid%3Didx%3D1%26sn%3Db10d57f860fc86ascene%3D0%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讀書丨清代金文著錄概述(下)&/a&&/li&&li&&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3MzU4NTMwN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c6ccbb324d7e422dfdf0f4%26scene%3D0%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讀書丨現代金文著錄書概述&/a& &/li&&/ol&&p&第五章 战国文字专题篇&/p&&blockquote&第一节
通论&br&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战国古文字典》、汤余惠《战国文字编》、(台)陈立《战国文字构型研究》、&u&(港)蕭欣浩《戰國文字構形特徵研究》&/u&等。&br&第二节
铜器铭文&br&张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编》、程鹏万《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江淑惠《齐国彝铭匯考》等。&br&第三节
简帛文字&br&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腾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郭若愚《战国楚简文字编》、张世超《秦简文字编》、袁仲一《秦文字类编》、王辉《秦文字集证》、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上海博物馆藏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岳麓书院藏秦简》、《郭店楚墓竹书》、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u&李守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里耶秦簡》、《天水放馬灘秦簡》、程燕《望山楚簡文字編》、陳建貢、徐敏《簡牘帛書字典》、張新俊、張勝波《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張守中《郭店楚簡文字編》、饒宗頤《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字匯》、李守奎、贾连翔、马楠《包山楚墓文字全編》、方勇《秦簡牘文字編》、楊媛媛《九店楚簡文字編》(碩士論文)、徐在国《楚帛书诂林》、李均明等《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 》、李宝通《简牍学教程》、郑有国《简牍学综论》、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u&等。&br&另外战国秦汉时期的简帛出版物可参笔者这篇答案:&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各单位收藏的简牍有哪些出版物? - 趙瑾昀的回答&/a& &br&第四节
玺印文字&br&罗福颐《古璽文编》、《古璽汇编》、吴振武《古璽文编校訂》、曹錦炎《古璽通论》、施谢捷《古璽匯考》(博士论文)、许雄志《秦印文字汇编》、田炜《古璽探研》、肖毅《〈古玺汇编〉释文订补》、林素清 《〈古玺文编〉补正》、庄新兴《战国玺印分域编》、陈光田《战国玺印分域研究》、&u&羅福頤《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古玺印概论》&/u&等。&br&第五节
陶文&br&顾廷龙《古陶文存录》、高明《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金祥恒《陶文编》、袁仲一《秦代陶文》、徐谷甫、王延林《古陶字汇》、&u&王恩田《陶文字典》、高明、涂白奎《古陶字錄》&/u&等。&br&第六节
玉石文字&br&商承祚《石刻篆文编》、徐宝贵《石鼓文的整理和研究》、山西文物所《侯马盟书文字编》等。&br&第七节
货币文字&br&商承祚《先秦货币文编》、王献堂《中国古代货币通论》、张颔《古币文编》、朱活《中国货币大辞典》、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马飞海《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等。&br&第八节
砖铭瓦当文字&br&&u&王鏞《中國古代磚文》、殷蓀《中國磚銘文字徵》、陳建貢《中國磚瓦陶文大字典》、韓天衡《古瓦當文編》&/u&&br&第九节 传抄古文&br&&u&黄锡全《汗简注释》、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之研究》、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 、施谢捷《魏石经古文汇编》、徐海东《〈古文四聲韻〉疏證》(博士论文)、?聖峯《傳抄古文構形研究》(博士論文)、李春桃《传抄古文综合研究》(博士论文)、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台)李綉玲《〈古文四聲韻〉古文探賾》(博士論文)、王慧《魏石经古文集释》(硕士论文)等。&/u&&br&第十节 战国文字分域研究及文字编&br&&u&赵学清《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形系统研究》。&/u&&br&&u&齐系——江淑惠《齐国彝铭汇考》、徐在国《论晚周齐系文字的特点》、张振谦《齐系文字研究》(博士论文)。&br&燕系——冯胜君《战国燕系古文字资料综述》、苏建洲《战国燕系文字研究》(硕士论文)、彭吉思《战国燕系文字地域特征研究》(硕士论文)。&br&晋系——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朱歧祥《论中山彝器铭文字体的系统》、余淼淼《晋系金文整理与研究》(博士论文)、王颖《战国中山国文字研究》(博士论文)、张娜《战国中山国文字构形系统研究》(硕士论文)、李蕊《战国晋系文字资料地域特征研究》。&br&楚系——刘彬徽《楚国有铭铜器编年概述》、《楚系青铜器研究》、李零《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汇释》、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黄锡全《楚系文字略论》、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王军《楚系文字形体研究》、张晗《楚国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博士论文)、曾紫薇《曾国文字构形与书体研究》(硕士论文)。&br&秦系——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秦文字集证》、《秦出土文献编年》、《秦文字通论》、陈昭容《秦系文字研究》、杨宗兵《秦文字字体研究》(博士论文)、刘孝霞《秦文字整理与研究》(博士论文)、李苏和《秦文字构形研究》(博士论文)、朱颖星《秦系金文整理与研究》(硕士论文)。&/u& &br&&u&李守奎《楚文字编》、孙刚《齐文字编》、王爱民《燕文字编》(硕士论文)、汤志彪《三晋文字编》、张振谦《齐鲁文字编》、王辉《秦文字编》、刘孝霞《秦文字编》、施谢捷《吴越文字汇编》等。 &/u& &br&第六章
古文字学者選介&br&第一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1949之前)&br&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于省吾、叶玉森、林义光、丁佛言、商承祚、唐兰、容庚、胡厚宣、朱德熙、陈邦怀、徐中舒、张政烺、胡小石、孙海波、杨树达、孙常叙、陈梦家、闻一多等。&br&第二节
二十世纪后期(1949至今)&br&姚孝遂、裘锡圭、李学勤、朱凤瀚、林沄、吴振武、张世超、宋镇豪、汤余惠、黄德宽、黄锡全、何琳仪、刘钊、董莲池、曾宪通、张振林、陈炜湛、张桂光、唐明钰、赵平安、沈培、张玉金、陈剑、冯胜君、吴良宝、李守奎、赵诚、王辉、彭裕商、黄盛璋、陈直、张颔、傅嘉仪、袁仲一、张懋镕、徐在国、戴家祥、马承源、 陈佩芬、刘信芳、刘乐贤、胡平生、白于蓝、陈伟、李天虹、饶宗颐、陈松长、王人聪、张光裕、彭邦炯、严一萍、金恒祥,朱歧祥、蔡哲茂、许学仁、林素清、季旭升等。&br&因为相关学科已构建了完整的体系,这本小型工具书就是一个索引,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点帮助,如果对某一方面感兴趣,可先看通论,之后按图索骥。&/blockquote&&p&&u&注:下划线部分为笔者自行增补&/u&&/p&&p&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日志搜集的资料截至2011年,此后出版的专著、涌现出来的学者都没有辑录进去,而且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时效性有所下降。&/p&&p&建议读者随时关注&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ebag.com/index/list.as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dex 引得市&/a&的&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ebag.com/index/source.as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資料來源&/a&(以秦汉时期墨迹文字资料居多,可补其他来源之失。因为西汉文字之前一般不视为「古文字」,而近些年来才逐渐纳入到「古文字」研究范围),以及&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sm.org.c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简帛-武大简帛研究中心&/a&、&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enzi.cn/web/Default.asp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a&、&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gwz.fudan.edu.c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a&等网站列出的书讯。&/p&&p&学习步骤:&/p&&ul&&li&&b&第一阶段&/b&:建议初学者先通读「第一节
古文字专著」的书籍,掌握正确的古文字研究方法(如果寻不到书可向我索取电子版)。笔者读的第一本启蒙书是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受益匪浅。&/li&&li&&b&第二阶段&/b&:对于具体文字的考释,建议看「第二节
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的书目(出版时间越近的书越能反映目前的研究现状)。这类书籍中最新的当属2014版《说文新证》(修订版),详见这则书讯:&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sm.org.cn/show_news.php%3Fid%3D58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說文新證》2014臺灣修訂版說明&/a& 特别地,如果要专注某一材料的研究,可看第四五章的甲金文、战国文字专题。其中有几本是必备的参考书。包括《古文字诂林》、《甲骨文字诂林》、《甲骨文字集释》、《金文诂林》(含《补》)、《战国古文字典》。这些书博采众长,十年前的考释成果基本都覆盖到位了。&/li&&li&&b&第三阶段&/b&:至于近十年来的考释成果,往往还没有及时著录成专著,需要读者自行去笔者之前推荐的网站看相应的论文,或者阅读本文「第三节
古文字集刊」中的论文集刊,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li&&/ul&&h2&古文字学者一览表&/h2&&p&笔者统计的古文字学者一览表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来自&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age.renren.com//channel-notesho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古文字與先秦史&/a&、其二来自《古文字研究》这本集刊的作者统计(含频数)。两份表综合起来大致能覆盖绝大部分古文字学者。&/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age.renren.com//channel-notesho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古文字與先秦史&/a&提供的《古文字学者全编》及古文字学科比较强势的研究所、高校:&/p&&blockquote&首先要做一下区分:1、所谓古文字一般指秦以前的汉字,近年李学勤先生主张断自汉武,即包括西汉前期的简帛文字在内。2、古文字的研究一本侧重字形,着重研究出土古汉字,与传统的文字学即现在所说的训诂学不同,两者虽都主张考证,但路子很不一样,两者不能混为一谈。&br&乾嘉时期以钱坫和阮元为代表,道咸时期有徐同柏、许瀚、吴荣光、吴式芬等,同光以后有吴大澄、孙诒让、方濬益、刘心源等,主要研究金文。陶文和玺印方面有陈介祺等。&br&清末至民国,有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王襄、叶玉森、林义光、丁佛言、商承祚、唐兰、于省吾、容庚、董作宾,胡厚宣、朱德熙、陈邦怀、徐中舒、张政烺、胡小石、孙海波、杨树达、陈梦家、闻一多等。其中甲骨方面以罗、王、郭、董最负盛名,号称甲骨四堂。&br&建国以来,除老一辈外,有古文字有几大重镇,首先是于省吾坐镇的吉林大学,有姚孝遂、吴振武、汤余惠、黄德宽、黄锡全、何琳仪等,现都已卓然成家,姚先生弟子如刘钊、董莲池等亦各主一方。另,吉大林澐先生亦是古文字专家。吉大现有冯胜君、吴良宝、李守奎、周忠兵等。&br&广州中山大学则有容、商二老在焉,曾宪通、张振林、陈炜湛、张桂光、唐钰明、赵平安等,均斐斐然不俗。&br&胡厚宣先生在上海复旦,裘锡圭先生曾就焉问学,后裘先生调往北大,又从朱德熙先生游,获益良多,发掘出李家浩先生,又培养了沈培、张玉金、陈剑等人才。&br&北京中华书局有一批人,古文字研究亦可观,如陈抗、赵诚、刘宗汉等。&br&社科院张政烺门下有李零。考古所有张亚初等一批人。&br&清华有李学勤。王宇信等出其门下。清华最近进了一批竹简,这下李先生要高兴了。&br&北大还有高明。李零也在,李家浩已退休。&br&徐中舒坐镇四川大学,王辉、彭裕商等出其门下。&br&西北则有黄盛璋、陈直、张颔、傅嘉仪、袁仲一、张懋镕等。&br&安徽大学目前有黄德宽、徐在国等。何琳仪先生已去世。&br&上海博物馆有戴家祥、马承源、陈佩芬等。&br&复旦目前人才济济。郭永秉
周波 汪少华
&br&此外,刘信芳、刘乐贤、胡平生、白于蓝、陈伟、李天虹、姜广辉等活跃于简帛研究领域,施谢捷先生、肖毅等用力于古玺印。&br&香港有饶宗颐、陈松长、王人聪、张光裕等。&br&台湾有严一萍、金恒祥,朱歧祥、蔡哲茂、许学仁、林素清、季旭昇、许锬辉等。&br&吉大的古文字学者——于省吾是开山祖师,他代表作是《甲骨文字释林》。他的学生林沄(在世)、姚孝遂、陈世辉。姚孝遂的学生是刘钊,张亚初。林沄的学生有:吉大副校长吴振武、姚孝遂、曹锦炎、黄锡全、汤余惠、何琳仪(去世),张鹤泉是吉大古籍研究所所长,冯胜君 吕文郁 丛文俊 张金梁 张固也 朱红林 彭励志 吴良宝 沈
张亚初&br&安徽大学现在是全国四个古文字基地之一,校长 黄德宽 ,还有徐在国《古玺印文字考释》 &br&黄锡全(武汉大学)研究货币的 《先秦货币通论》。刘钊(复旦大学古文字中心主任)&br&彭邦炯(研究甲骨文医学的)&br&孙常叙(古文字学家 )&br&张世超(研究甲骨文字迹)董莲池
刘源&br&中山大学:曾宪通
黄文杰 陈斯鹏 郑刚 唐钰明、商承祚、容庚、陈炜湛,刘翔等人《商周古文字读本》。&/blockquote&&p&笔者统计自《古文字研究》(第一~三十一辑)的作者及出现频数:&/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span&&/span&羅福頤 19
大西克也[日] 5
夏含夷[美] 5
廣瀨薰雄[日] 4
高島謙一[日] 3
許進雄[加] 3
島邦男[日] 3
松丸道雄[日] 3
前川捷三[日] 2
伊藤道治[日] 2
吉德偉[美] 1
好並隆司[日] 1
巴納[澳] 1
倪德衛[美] 1
&/code&&/pre&&/div&&p&另附一则私信:&/p&&blockquote&*** :再次打扰您。我想请教下,当初被唐汉的西交大客座教授的名号骗了,信了他不少东西,这种人既然是属于民科范围的,为什么又会有省人文研究院的研究员的称号呢?然后该怎么纠正和剥离他作品给我的影响?谢谢。 &br&日 12:31 &br&&br&趙瑾昀:各个学科内部都有所谓的「同行评审」,用以确保所发布的论著的质量。理工科写学术论文的讲究「SCI影响因子」,人文学科也是这样。看这人的学术成果是不是被学术界所接收,只要看看他有没有在专业期刊(比如《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献研究》等)上发表文章就可以。&br&然后事实是,唐汉除了在市面上出书以外,在文字学专业期刊上根本找不到这一号人。&br&迟复为歉&br&日 13:53 &/blockquote&&p&&br&&/p&&p&&br&&/p&&p&至此,笔者的坑总算是填完了。 ︿( ̄︶ ̄)︿&/p&
本文隶属笔者旧日回答:笔者一直以来就想整理出一份反映当代古文字学研究现状的资料,使得对汉字有兴趣的朋友能够据此按图索骥,自行学习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即时跟进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瑾昀按:古文字学面向…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d45ca383ef31a2bf7d2d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d45ca383ef31a2bf7d2d_r.jpg&&&/figure&&p&&u&&b&文字到底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没有影响呢?&/b&&/u&&br&&br&举个例子,说到“昙”这个字,你的脑海中想到的意思是时间短,还是看不见?说到“昙”我们立刻会想到“昙花一现”,便很自然的把词的意思当成了字的意思,我们就这样被语言欺骗。那么&b&字词之间的关系实质是怎样的呢?&/b&&br&&br&在SELF讲坛上,李山川提出了&b&国人对汉字认知存在的壁垒&/b&,倡导&b&“文、字分开”,识文断字&/b&,让我们重新拾起我们应该有的&b&“汉字思维”&/b&。&br&&/p&&p&先来一睹为快~&/p&&p&&a class=&video-box&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v.qq.com/x/page/b0384dvmbiq.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 - 腾讯视频& data-poster=&https://puui.qpic.cn/qqvideo_ori/0/b0384dvmbiq_228_128/0&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uui.qpic.cn/qqvideo_ori/0/b0384dvmbiq_228_128/0&&&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 - 腾讯视频&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v.qq.com/x/page/b0384dvmbiq.html&/span&
&/p&&p&---嘉宾介绍---&/p&&p&&b&&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6d723d9c6e11cfdeeac48cde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6d723d9c6e11cfdeeac48cde_r.jpg&&&/figure&
李山川 , “汉字思维”课程体系创立者 汉字科普者&/b&&/p&&p&&b&&u&文字作为语言的符号,却常常被“语言”所欺骗&/u&&/b&&br&&br&说到认知,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需要有语言作为一个纽带和桥梁,但是当我们每个中国人在认知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个最基础的认知工具的时候,我们的&b&现实却是认知碰壁&/b&。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b&随着现代汉语的普及,我们丢掉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一个最重要的一种中式思维方式——汉字思维。&/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379bbe14a7a4c9ed3c705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379bbe14a7a4c9ed3c705_r.jpg&&&/figure&李山川老师现场通过了一个例子验证了我们对汉字认知存在的壁垒:这是一个天气预报的一个图标,表示多云的天气,上面是太阳下面是云,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汉字有可能在我们的语言中表示什么意思呢?是时间短还是看不见?经过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有四分之三的观众认为是时间短的意思,只有四分之一的观众回答出了正确答案“看不见”。&br&&br&为什么呢?原来我们认知“昙”是通过昙花或昙花一现这两个词语,所以很自然地就把成语中的意思当成了这个字的意思。昙花实际上是看不见的花,云把太阳遮住了云遮日,所以太阳看不见了。虽然说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但我们却常常被语言欺骗,那么&b&该如何认识汉字呢——字词分开。&/b&&br&&br&形象地说,我们可以把&b&汉字看成一个个独立的人&/b&,但一个人他可以有各种身份,对应汉字组成的词语,但身份是多样的,人是唯一的,所以我们只要记住汉字只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汉字被写成这个样子的道理。&br&&br&&u&&b&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大趋势,但要注重它的本源&/b&&/u&&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0f0d60d8729abfea7e1f9bb10dae97ef_b.jpg& data-rawwidth=&651& data-rawheight=&3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0f0d60d8729abfea7e1f9bb10dae97ef_r.jpg&&&/figure&上图第一排汉字相信大家都认识,如果问大家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可能有点难度。那么我们换一个手法改变它的字体,从简体字你把它换成第二排的繁体字,便可以看出这些汉字有一个共同的“基因”。下面这一行字通常称作叫&b&正体字&/b&,它“正”在什么地方?正在它&b&有道理有理据。&/b&但是我们依然感受不到它们在含义上有什么联系,因为我们已经麻木了,思维已经被压制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eb43f06e47c0f31a65bfc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eb43f06e47c0f31a65bfc_r.jpg&&&/figure&图中是一只鸟,它读作隹,古文字的形象确实像一只鸟,但今天的字不像了,所以回头看上面六个字,拿第一个“只”来说,今天我们用来做量词,但它最原来的意思是手抓住一只鸟,“又”是手的意思。所以其实文字的简化是发展的一个绝对的趋势,所谓化繁为简,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情有可缘的,但我们需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不要在简化的时候把很重要的东西失去了,不要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小孩给泼出去了。&br&&br&&u&&b&无论如何简化,汉字的内涵始终不变&/b&&/u&&br&&br&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埃及的圣书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玛雅文字还有中国的甲骨文,都是象形文字,但只有中国的汉字一直沿用到今天,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人的脑洞开的是不一样的,所以把它留下来了。甲骨文最简单,因为它抽象,它把我们祖先认为不重要的东西都省掉了,只剩下一个优美的圆滑的线条,在汉朝的时候西汉我们有了隶书,到了东汉末年有了楷书,汉字为什么称汉字,因为在汉的时候我们的文字成熟了,变成一点一划的点划文字。&br&&br&这是汉字的变化过程,但是&b&无论它如何简化,它的内涵、我们认知它的方法是不能改变的&/b&。因为从语音去判断汉字是无法判断的,&b&当我们不注意汉字的“形”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失去了这门语言。&/b&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表义文字,是靠眼睛看的是一个视觉文字,读音相同的汉字特别多,不算四声我们中文的发音只有400个,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它的形状去认识它。&br&&br&&u&&b&汉字的产生天然就有逻辑,它的逻辑是什么?&/b&&/u&&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22d5b5fb66b5b01b51ab7c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22d5b5fb66b5b01b51ab7c_r.jpg&&&/figure&这是一个猎鹰,它站在一个架子上,所以叫隼,如果把它放在水边加一个三点水,它就是一个鱼鹰。那么怎样理解它简化后变成的“准”?我们来看这个字的逻辑,在汉字里这个字它有三个意思,一个叫水平,一个叫正对,一个叫还没有。它就是一只鱼鹰捕猎前的一个场景,一个鱼鹰看着平静的水面,等水静下来它才能发现下面的猎物,它正对着自己的猎物下去,还没下去还在架子上,这是水平的准,水准;还可以表示正对打枪打得准,瞄准的准;还有一个表示还没有,比如说准妈妈准爸爸。&br&&br&&u&&b&真正理解文字,需要把文和字分开&/b&&/u&&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d45ca383ef31a2bf7d2d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d45ca383ef31a2bf7d2d_r.jpg&&&/figure&&b&文、字是两个概念,&/b&文是古人身上的纹身图画,这是来自于商朝的一个习俗,古代的祭司认为下葬的人需要有一个放血仪式,才能让他的灵魂得到升华得到自由,文就是图画。那什么叫字?字上面是一个房子,下面是一个婴儿,所以字就是生孩子的意思。文字就是图画所生的孩子。&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c28dc4a11f280c3f763ca5a43484a9a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c28dc4a11f280c3f763ca5a43484a9a_r.jpg&&&/figure&&b&文字不能混为一谈&/b&,文是文,字是字,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要识文断字,识文就是要知道每一个文的特点,与众不同之处。中国人&b&只创造了200个不同的汉字基本构件,却解释了整个宇宙&/b&,这是我们一切思想的源泉。&br&&br&&u&&b&“识文断字”,需要回归最原本的透明思维&/b&&/u&&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2db4fb8de7d66cafc6ebf79c861bbbd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2db4fb8de7d66cafc6ebf79c861bbbd_r.jpg&&&/figure&“识文断字”靠的是思考,如何解读思这个字?很多人认为心田,其实并不是,心上面那个不是田,是囟,是我们的最强大脑。人的脑子是管逻辑的,人的心也是可以思考的,人的心管情感的思考。所以实际上汉字就是用逻辑这根线,把我们的思考束缚起来,拴在手里,用情感和逻辑把它们连接起来。汉字是有情感的,它传递的是我们的祖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比如怀孕的孕,是一个大肚子的人,肚子里一个孩子,这种思维方式叫透明思维。&br&&br&&u&&b&“日用而人不知”其实也是“日庸而人不智”&br&&/b&&/u&&br&中国有句古话叫“日用而人不知”,其实在中文里,用和庸是一个字,知和智也是一个字,这句话另一个解读是“日庸而人不智”。&b&离开了传统生活,告别了古汉语环境,今天中国人要更好地认识世界,让大脑经过有效训练成为更加聪明的人,需要我们从汉字最核心的构建做起,掌握只属于中国人的汉字思维。 &/b&&br&&br&“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中国科普博览承办的科学讲坛,致力于精英思想的跨界传播,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登陆“SELF格致论道”官方网站、关注微信公众号“SELF格致论道讲坛”获取更多信息。更多合作与SELF工作组联系。&/p&
文字到底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没有影响呢? 举个例子,说到“昙”这个字,你的脑海中想到的意思是时间短,还是看不见?说到“昙”我们立刻会想到“昙花一现”,便很自然的把词的意思当成了字的意思,我们就这样被语言欺骗。那么字词之间的关系实质是怎样…
随便说说,”你“字的用法。&br&&br&“您”字原是北京方言,现在的用法,就是49年后才开始蔓延开来的。&br&&br&早几年曾有个新闻,说是某大学老师对其学生给其写邮件还是打招呼什么的时候,不用“您”字直接用“你”字而大表愤怒,遂公开发文,要求其学生对其称呼&b&必须&/b&用”您“字,否则不予沟通交流云云。细节记忆不太清楚了,此为新闻大致内容。&br&&br&当时我颇不以为然:这老师学识不足。&br&&br&”您“字的起源,现在学说不一,有说此字本非汉语,为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南下和汉语杂交而来的。实际上在史料文献里,这个字最早也确实出现于金元俚曲、杂剧中,而不见于其他地方。到了明辞书,则指此字为“俗你字”,也就是说,这字并无尊称敬语含义在内,至少在万历时期,依然是“你”字的俗字而已,也就是口语字。&br&&br&另外说句,明代“你”字的复数,是用“每”字,洪武永乐的谕帖里出现很频繁,“你每””你每“什么的……现在读起来和你妹同音……我要不要匿一下……&br&&br&到了本朝开国后,王力先生曾专门讲过此字用法,明确说这个字是北京一带方言。在另外一些研究文献里,有意见将其更详细地归为北京、廊坊一带方言的。&br&&br&所以,“您”字是北京等一带方言,在其他绝大多数地区是没有这个字和这样的用法的。在南方绝大部分地区的方言和语言体系里,自然也不会有这个字及其用法,甚至都不会有这个发音。南方地区用敬语,大都以称呼辈分、身份、职业等来体现,因为很少有第二人称敬语存在,第二人称大多就只一个”你“字。&br&&br&就以上海为例吧。解放前,上海滩称呼来往,欲要尊称,对男性则多称某先生,女性则是喊太太、小姐。解放后,这些称呼一夜之间被打上了所谓的”资产阶级“和”旧社会“标记,因政治正确而一概废弃禁用,一概统称”同志“,于是也就连带着丧失了日常生活常用的敬语尊称,导致往来招呼的普适人称敬语,实际上处于无词可用的境况。&br&&br&可即便是这样,”您“字也没能在上海被运用起来。一是因为原本就没这个字和这种用法,二是发音严重成问题,上海话里的NI和NIN,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代表完全不同的两种意思……让上海人张嘴称NIN,鬼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所以都直接改用职业和身份、辈分做尊称敬语。&br&&br&这种情况,其实在南方非常普遍,迄今为止,南方用这个字的地方依然寥寥无几,别说口语了。大多都是因为原本没这个字,发这音就成了在说其他字,所以实际上就是完全不能用。&br&&br&总之,这字原本只是北京方言而已。王力先生在说”您们“用法的时候,说”&b&中国几千年来没有‘您们’,不见得就是没有礼貌&/b&“,”&b&对父母也不必说‘您二位’,可以说‘爸爸妈妈’。再者,就叫‘你们’也不是没有礼貌。叫‘你们’也未尝不可。&/b&“&br&&br&所以呢,学生想尊称老师,用”某老师“”某先生“是最直接的,以身份尊称。不用”您“字直接用”你“字,一样也不是没礼貌。这老师的愤怒,既没道理,也不成立。强迫其学生必须用”您“字,更是不通。&br&&br&王力先生在谈写信的两篇文中,对如何写称呼也很是说道了一番。&br&&br&我引王力先生写此字的两段文字,结束这答吧。&br&&br&另外,推荐大家不妨花些须时间,读下王力先生的这两篇文字,相信一定有收益的。宗师造诣,往往于细节处磅礴而来:&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360doc.com/content/15/468.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旧文重拾】王力:谈谈写信&/a&&br&&br&&blockquote&&b&王力:谈谈写信&/b&&br&&p&近来某些人的来信常常出现“您们”这个词,甚至在某会议给中央领导的致敬电中也用“您们”这个词。其实现代汉语里这个词并不存在。&b&“您”字,北京话念nin(扬声),是“你”的尊称。这个“您”并没有复数,北京人从来不说“您们”(nin men)。&/b&因此,普通话也不应该有“您们”(可以说出“您两位”“您三位”等)。最近某杂志刊登吕叔湘先生的一封信,编辑部把信中的“你们”擅改为“您们”。吕叔湘先生写信批评了编辑部。他说:“我从来不说‘您们’!”我们写信时,应该注意避免这一个语法错误。&/p&&br&&b&王力: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b&&br&第五件事是口语里没有的词语不要写在书信里。我在《谈谈写信》里举“您们”为例。口语里不说“您们”(nin
men),书信里也就不该写“您们”。关于这件事,我受到很多的攻击。有人写文章和我辩论,说“您们”是不应该反对的。昨天我还收到一篇短文,说“您们”是新生事物,叫我不要枪毙它。我一向主张言文一致,所以我反对写“您们”。但是我并没有权力枪毙它。&b&“您”(nin)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只在北京一带流行;从前还有个“怹”(tan)字,现在不用了。&/b&但是,口语里并没有“您们”和“怹们”。那也不要紧。&b&中国几千年来没有“您们”,不见得就是没有礼貌。&/b&刚才说的那位同志和我辩论的文章很有分量。他说最近话剧《丹心谱》里用过“您们”。我说,《丹心谱》作者写“您们”是他的自由,但是演员在舞台上说ninmen则是不妥当的,因为口语里没有的东西,说出来不真实。这个问题不很重要。既然许多人反对,那就各行其是吧。写到这里,我查了一查《现代汉语词典》,词典里只收“你们”,不收“您们”,那是对的。不写“您们”,那么,要写尊称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旧版《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说:“注意:复数不说‘您们’,只说‘您二位’‘您几位’。”有人批驳说:“如果有360个人,难道要说‘您360位’吗?”我认为,旧时说“诸位”,现在说“同志们”不就可以代替“您们”了吗?对父母也不必说“您二位”,可以说“爸爸妈妈”。&b&再者,就叫“你们”也不是没有礼貌。叫“你们”也未尝不可。
&/b&&/blockquote&
随便说说,”你“字的用法。 “您”字原是北京方言,现在的用法,就是49年后才开始蔓延开来的。 早几年曾有个新闻,说是某大学老师对其学生给其写邮件还是打招呼什么的时候,不用“您”字直接用“你”字而大表愤怒,遂公开发文,要求其学生对其称呼必须用”…
上周写了&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知乎专栏&/a&《汉语和日语为什么还在用汉字》一文,把近代后中国日本无法废除汉字的原理讲清楚了,但是对于韩越不训读、造怪字的原理却没讲明白,这一回再详细讲一下。&p&先讲越南,这个是最简单的。交趾本来是唐朝藩镇,人名地名都按中原方式一字一音。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汉字对地方土语是天然的敌视。由于雅言、文言的强大势力,又由于汉字&b&「越晚越繁」「叠床架屋」&/b&的特性,中古之后的地方土语,往往只能作为笔画繁多的怪字,在后期加入文本。&/p&&p&今日人们看到粤方言字普遍有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中国地方土语(尤其是非官话)在汉字的等级结构中,处于底层的一个结果。&/p&&p&越南语由于在语言学上,连汉语方言都不是,所以他在华夏汉字逻辑的等级中,处在最下层。汉语方言再怎么土,也是「一二三四五」,越南语却是「?????」,如果问为什么 越南语不把数词训读成「一二三四五」,那古代越南精英是不答应的。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二三四五」就得读成汉音。&/p&&p&越南的人名、地名,用土语起,就不会用汉字写,而是写自己的土字。这样一来,百姓最常用的词汇,却比抽象的汉借词还难写,这套文字在近代被抛弃也就成了理所当然。&b&跟越南语同样情况的还有壮语&/b&。&/p&&p&再讲朝鲜,如果说交趾在10世纪前是中国的一部分,自动被归到华夏汉字等级的最下层,那么朝鲜则是自己选择成为最下层。&/p&&p&朝鲜的前身——新罗,一直到8世纪都还是有训读传统的,但是8世纪的时候,新罗的贵族阶层却全面开始模仿唐朝的一切。他们把全国的地名几乎都改成唐式地名,他们把人名改成唐式人名。更雷人的是,他们竟然还「引入」了 李、崔、郑、柳、裴、卢 等北朝-唐朝名门望族姓氏,来分给自己的贵族。在这样的氛围下,训读的体系就完全被破坏了,他们自愿选择让朝鲜语成为一门华夏土语。精英阶层用汉字写着自己的唐式人名,然后造出一堆怪字去写他们奴婢的朝鲜人名,比如「乭」。&/p&&p&造怪字的过程当中,朝鲜精英根据朝鲜语特点,慢慢摸索出了「表示辅音的声符」。这为15世纪谚文拼音的出现铺平了道路。拼音出现后,原本怪异的朝鲜字自然很快就被百姓抛弃,常用词汇全部写成谚文。&/p&&p&当汉字仅限于音读词,汉字在朝鲜百姓的读物里几乎就如同孤岛一样被谚文包围,这样的文字背景,很容易让百姓感到「为了那几个不常用的词,有必要学这么复杂的汉字吗」。最终,在二战后逐渐变成了全面的去汉字。&/p&&p&日本就与他们全都不同了,自从汉字进入日本,日本人就对训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从一开始,日本的地名人名就几乎&b&全部都是训读,全部都是训读,全部都是训读&/b&。因为训读,汉字在日本与所有人都捆绑在了一起,汉字没有与百姓脱节。所以到了17世纪,连「俺」字都可以跟着中国白话小说进入日本社会。&/p&&p&日本与朝鲜越南不同,要说根本原因,就很深了,他是地理位置、古代地缘政治的结果。所以日语没有成为一门华夏土语。&/p&&p&不论怎么说,日语最终和汉语一样,用汉字成功适应了现代社会。&/p&
上周写了《汉语和日语为什么还在用汉字》一文,把近代后中国日本无法废除汉字的原理讲清楚了,但是对于韩越不训读、造怪字的原理却没讲明白,这一回再详细讲一下。先讲越南,这个是最简单的。交趾本来是唐朝藩镇,人名地名都按中原方式一字一音。作…
&p&在吴语里,文白异读是非常常见的现象。&/p&&p&学过日语的朋友可能知道,对应同一个汉字,日语里一般情况下,有“音读”和“训读”两类读音,“音读”是以接近汉语古音的发音来读汉字,“训读”是以日语本身固有的读法(和语)来读汉字;一般情况下学术上或者正式的词汇用“音读”,大白话用“训读”。&/p&&p&在这里,不妨用日语的“音读”和“训读”来比照吴语里的“文读”和“白读”,&b&所不同的是&/b&,对于同一个汉字吴语里的“文读”和“白读”的发音都来自于古汉语,只不过时间层次不一样,“白读音”通常比“文读音”来自于更古老的发音。&/p&吴语里的文读音,是吴越人模仿当时的官话而产生的一种发音。普遍的来说,文化一些的词语会用文读,口语词汇多用白读。但是有很多例外,最后会讲到。同时要注意:&b&有一些白读音只存在于某一两个固定词汇当中&/b&,也就是下面会特别备注的“&b&滞古音&/b&”,通常是保留了唐代切韵音系,甚至更早层次的发音。&br&&br&&p&————————————————————————————&/p&&p&插播小广告:来自吴语区的朋友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微信公众号&&b&吴语&/b&& 和新浪微博@吴语传承与保护小组,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 &br&&/p&&p&————————————————————————————&/p&&br&&br&我以吴语上海话为例子(应该也适用于同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的其他方言)&br&请注意,一些吴语太湖片方言有特例:如&b&杭州话&/b&,很多字只有文读音而无白读音,而&b&台州方言&/b&,很多字则只有白读音而无文读音。&br&&br&&p&&b&大&/b&,中古音有两读:徒盖切、唐佐切。其中唐佐切就是对应的吴语的dou/du。不信你自己用吴语拼一下:唐的声母+佐的韵母,是不是&大&?&/p&&p&大光明电影院 (da)
文读音&/p&&p&大娘舅,大块头(dou/du)白读音&/p&&p&&b&樱&/b&&/p&&p&樱花 (in) 文读音&br&&/p&&p&樱桃、樱珠(an) 白读音&/p&&p&&b&人&/b&&/p&&p&人民,人大(zen)
文读音&/p&&p&人命,中国人,大人(nyin) 白读音&/p&&p&&b&仁&/b&&/p&&p&仁义道德,仁至义尽(zen) 文读音&/p&&p&杏仁,虾仁 (nyin)
白读音&/p&&p&&b&染&/b&&/p&&p&传染(zoe/zae) 文读音&/p&&p&染颜色、染头发(nyie) 白读音&/p&&p&&b&日&/b&&/p&&p&值日生,日本 (zek)入声 文读音&/p&&p&日头,日脚 (nyik)入声
白读音&/p&&p&&b&儿&/b&&/p&&p&儿童医院,小儿科 (el) 文读音&/p&&p&儿子 (nyi)
白读音&/p&&p&&b&耳&/b&&/p&&p&耳目一新,耳机 (el) 文读音&/p&&p&耳朵 (nyi)
白读音&/p&&p&&b&二&/b&&/p&&p&二氧化碳 (el)
文读音&/p&&p&第一第二,两百廿二 (nyi) 白读音&/p&&p&&b&颜&/b&&/p&&p&颜面 (yie) 文读音&/p&&p&颜色 (ngae) 白读音&/p&&p&&b&嘉&/b&&/p&&p&嘉奖令,嘉宾 (t?ia) 文读音&/p&&p&嘉兴,嘉定 (ka)
白读音&/p&&p&注:/k/是吴语拼音的k,等于普通话的g,民国威妥玛拼音的k&/p&&p&&b&家&/b&&/p&&p&家庭,国家,大家(意为名家) (t?ia)
文读音&/p&&p&一家人家,做人家,大家(意为各位) (ka) 文读音2/白读音1&/p&&p&大家(意为各位),归家,自家
(kuo) 白读音&/p&&p&注:/kuo/一音仅在常州、绍兴、宁波一带还有(和&花&(huo)是一个韵母)。这一层次为吴语的真·白读音,符合吴语麻韵高化的特征。但是后来被ka一音覆盖,然后再次被t?ia一音覆盖,形成了多层次的文白读。后者为前者的文读,而前者作为后者的白读同时又作为更前者的文读音。&/p&&p&如:ka相对于kuo是文读,ka相对于更后来的t?ia则又成了白读。&/p&&p&&b&马&/b&&/p&&p&马马虎虎,巴拿马运河 (ma) 文读音&/p&&p&马戏团,马兰头 (mo)
白读音&/p&&p&&b&巴&/b&&/p&&p&巴金,巴黎 (pa)
文读音&/p&&p&巴不得,嘴巴,尾巴 (po)
白读音&/p&&p&注:/p/是吴语拼音的p,等于普通话的b,民国威妥玛拼音的p&/p&&p&&b&生&/b&&/p&&p&生活,生物学 (sen)
文读音&/p&&p&生活(意:工作),做生活(意:做工作),吃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言文字考研考古代汉语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