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未插卡的手机音量增大软件,被人偷窃,目前经过初步排除,一个叫许家亮有极大嫌疑,但他拒不承认,我该怎么办

142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063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前言  本书是一个60后单身汉的回忆录,记叙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生活,既是60后、70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让80后和90后看看他们的父辈是怎么过来的,可以说是难得的一段民间史料。每一节都是独立的完整的回忆散文,合在一起就是一部60后的自传。本作严格按照回忆录的规范来写的,字字真实,句句走心。  正文  小学篇  1、第七个鹅卵石  我是安徽六安人,出生在皖西大别山边缘区域的一个很大的村庄里,我们那个村庄名叫两河,顾名思义,村庄前是两条大河交汇之地。庄子里有几十户朱姓人家,据家谱记载,我们的祖先可以上推到朱元璋,因为朱元璋有个儿子就分封在安徽六安。这只是家谱上的未必靠谱的记载,我们那个村庄上的朱家到底是不是朱元璋的后代,存疑。  我的出生时间是日,农历七月初六,乙丑日。  据我父母说,那天中午本村的陈大妈拿个米斛到我家借米,正好赶上我母亲临产,父亲就让陈大妈接生,我一“露面”就撒了一泡尿,因为我母亲的床上并没有挂“禁止随地大小便”的警示牌。  农村有一句谚语:下地解小便,抛母大海边。意思就是说一个小孩出生时解小便,长大后会远离父母,把父母抛到大海边的。如果接生婆在这个小孩肚皮上划个“十”,就可以破除这个魔咒,于是陈大妈就用食指在我的肚皮上轻轻的划了个“十”。也许是陈大妈那个“仙人指”起了作用,我长大后的确没有抛弃父母,一直都很孝顺的,譬如,我是在大热天出生的,母亲做月子时身上生了热疮,痊愈后留下了后遗症,一到夏天,后背就奇痒难忍。夏日乘凉的时候,母亲就坐在竹床上让我给她抓痒。我孩提时代,夏夜乘凉给母亲挠痒是我必做的工作,一挠就是几个小时,胳膊酸痛也不叫苦,邻居大婶每每见到我都夸我是个孝子。  在我之前,我的父母已经生了六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已经夭折,一个姐姐8岁时夭折,姐姐名叫朱菊英。还有一个哥哥5个月就死了,名字还没来得及起,就死了,死因不详。  我是家中第七个孩子,妈妈是一棵大树,而我则是那棵树上的一片落叶,飘零而下的第七片落叶,如果不是这个比喻,那我当是岁月之河携带下来的一个鹅卵石。也可以说我母亲是个多产作家,我是她的第七部作品,而且是力作,最新的。母亲为这第七部作品的问世,仅打腹稿,就用去十个月的时间。  我出生的时候,父亲48岁,母亲43岁,算是老来得子吧,老来得子不是喜事吗?可是父母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怕养不活。当时我家有多穷呢?这么说吧:一家七个人住在一间土墙小瓦的老屋里,六个人睡一张床,吃了上顿愁下顿。不是我父母笨不善谋生,全国都是这样,我家已经穷得叮当响,可人家更穷,我出生时,同村的陈大妈不是跑到我家来借米吗?另外,在我出生前的一个月,也就是那年的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一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我们那里淹得很厉害,房舍倒塌,农田毁坏,庄稼欠收。在这种情况下,我家更穷了,洪水滔天,一贫如洗。由于家里钱少孩子多,父亲主张把我半卖半送交给别人做养子,出厂价为五十元。“客户”姓孙,邻村的,在县里当局长,家中有四个女儿没有儿子,想收养一个男孩。但母亲不答应,她用心血换来的一部作品,只得几十元的稿费,太便宜了。我三岁时,父亲又于一个冷雨霏霏的天,穿蓑衣戴斗笠,准备把我送给一个杂技团,当父亲抱着我赶到时,杂技团已走了,父亲只得悻悻然把我抱了回来。  这些事情都是我长大后母亲告诉我的,但我并不怨父亲,我知道父亲那么做,并不是不爱我,而是不想我留在家里跟着他受饿吃苦。因为当年我家赤贫,家中缺粮,如果不把我送给人,我可能会饿死的。哪个父亲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去“饿罗死”呢?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442次 发图: | 更多
  你村有点差,按说1969年,好的农村都有了赤脚医生了,当然,大部分普及要靠七十年代的努力。  1969年确实是农村医疗推广期,你们村那么大居然还要家里生产,实力还是不行的。
  你出生前一个月的罕见大水如果引起的灾害不大,多半是当地建国后修建的水库起了大作用。
  1935年,长江上游发生C级一般洪水,长江中下游发生A级特大洪水。长江中游7月上旬发生历时5天罕见特大暴雨,暴雨区位于长江中游澧水、清江、三峡区 间下段小支流以及汉江中下游地区,200mm等雨量线笼罩面积达11.94万km2,相应降水总量593亿m3,暴雨中心五峰站累计5天雨量1281.8mm。澧水、沮漳河、汉江均发生近百年来未有的大洪水,长江干流宜都至城陵矶河段洪水位很高,超过1931年,自宜昌至汉口堤防圩垸普遍溃决,荆江大堤得胜台、麻布拐等处溃决,江汉平原被淹,灾情最重的是汉江中下游和澧水下游。汉江下游左岸遥堤溃决,一夜之间淹死80000多人,澧水下游两岸淹死30000多人。这次洪水造成湘、鄂、赣、皖4省152个县市受灾,5.9万km2面积被淹。受灾农田150.9万hm2,受灾人口1000余万,死亡14.2万人,损毁房屋40.6万间。岷、沱、嘉陵江及乌江大水,川、黔2省50余县市受灾。  1936年,长江上游发生B级大洪水。岷、沱、涪、嘉、渠江以及长江干流上游大水,四川省50余县市洪水。其中岷、沱江中下游20余县市灾情很严重。湖南中、南部和江西北部地区大水,40余县市受灾。  1945年,长江上游发生B级大洪水。岷、沱、涪、嘉陵江和乌江下游及长江干流上游大水,寸滩洪峰流量73800m3/s。四川40多县市严重洪水,淹死数千人。  1947年,长江上游发生B级大洪水。四川盆地大水,80余县市受灾,死亡千余人。  1948年,长江上游发生B级大洪水。四川盆地大水,80余县市受灾,死亡千余人.1948年长江中上游大水,川、黔、湘、鄂4省200多县市洪水,洞庭湖区堤垸大多溃决,江西省3/4以上的圩堤溃决,湖南省死亡8300人。  1949年长江上游发生B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发生B级大洪水,当年从6月至7月间,长江流域的强降雨带始终徘徊在嘉陵江支流渠江、汉江中上游以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强度为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金沙江、乌江、鄱阳湖的沅水、澧水、鄂东北、鄱阳五河发生大洪水、长江下游也有大到暴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 长江多条支流发生超历史的最大洪水。使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苏部分地区受灾较重。  1954年,长江上游发生C级一般洪水,长江中下游发生A级特大洪水。该年大气环流异常,雨带长期徘徊在江淮流域,梅雨期比常年延长一个月,6、7两月大范围暴雨达9次之多。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发生了近百年来罕有的特大洪水,长江汉口站洪峰流量76100m3/s,最高洪水位29.73m(冻结吴淞基面),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45m,中下游各控制站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18-1.66m,长江干流下游大通站洪峰流量92600m3/s,7-9月径流量6123亿m3,为同期多年均值的1.7倍。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严重洪水,湘、鄂、赣、皖、苏5省有123个县市受灾,农田受淹317万hm2,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万余人,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通车。  1955年, 长江上游发生B级大洪水。乌江、岷江、资水中下游及嫩江先后大水,沿江地区受灾较重。  1969年长江中下游发生B级大洪水,该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普降大到暴雨到特大暴雨,有的地区的日雨量就达400毫米以上,致使湘、赣、鄂、苏、皖五省受灾严重。  1980年长江中下游发生B级大洪水,该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普降大到暴雨,苏、浙、皖、赣、湘、鄂六省受灾严重,同时四川岷、沱、涪、嘉陵江和长江上游干流及汉江大水,渭河大水,长江寸滩洪峰流量76400m3/s,川、陕2省10余县市进水,损失较重。  1981年7月,长江上游发生A级特大洪水。岷江、沱江、嘉陵江特大洪水,嘉陵江北碚站出现有实测记录以来最大洪峰,流量44800m3/s,长江干流上游同时大水,宜昌洪峰流量70800m3/s,8月嘉、涪、渠江再次大水,四川省138个县市受灾,农田受灾117.1万hm2,死亡1369人,倒房13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汉江上游大水,石泉水库最大入库流量16000m3/s,为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  1983年, 长江上游发生B级大洪水。金沙江、澜沧江和雅砻江大水,金沙江屏山站调查洪峰流量36900m3/s,川、滇2省40余县市受灾,金沙江下游发生大洪水。湘、资、沅江和赣江、青弋江和水阳江大水,湘、鄂、皖、赣4省80余县市洪水。湖北汉江、长江下游同时大水,太湖等周边10余县受淹。  1991年长江中下游发生A级大洪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该年5—7月间,中国共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水灾,5个省、自治区发生严重旱灾。灾害最重、损失最大的是遭到洪水侵袭的安徽和江苏两省。据当时初步统计,安徽全省受灾人口达48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近70%,因灾死亡26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30多万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失近70亿人民币。江苏全省受灾人口达42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因灾死亡16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0万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90亿人民币。200万无家可归的灾民在淮河大堤上搭起了一眼望不到头的临时帐棚。据当时民政部副部长陈虹介绍华东水灾灾情时说,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大、范围广,当时约有200万人无家可归,并已有灾民患肠道疾病和疟疾等传染病,大量的公路、桥梁等设施急需修复。完成上述救灾任务,需要二亿多美元和各种物资器材。  1995年,长江中下游出现A级大洪水:1995年6月下旬以来的多次大到暴雨,使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 鄱阳湖流域发生大洪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说,长江下游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二大洪水,鄱阳湖出现历史实测最高洪水位。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多次出现大到暴雨。 洞庭湖流域已平均降雨196毫米,鄱阳湖流域已平均降雨250毫米,长江中 下游干流其它地区平均降雨209毫米,局部地区达到600毫米以上。 较多降雨带来了洪水。洞庭湖流域的湘江、资水、沅江三水并涨,沅 江、资水中下游均出现了历史实测最高水位。两湖水位急剧上涨,鄱阳湖 到7月5日14时已出现了21.76米的历史实测最高洪水位。 长江干流由于受鄱阳湖、洞庭湖两湖退水的影响,加上其它支流洪水 汇入,长江干流中下游出现洪水。6月22日开始,长江中下游个别河段水 位突破警戒线,水位持续上涨,到7月7日,湖北省监利以下河段水位都在警戒水位以上。当天8时长江干流监利、汉口、九江、大通、四个站水位 超过警戒水位1.15米至2.60米,大通水文站水流量达74400立方米每秒。 这样,长江下游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二大洪水。  1996年长江中下游发生A级大洪水:该年6—7月,长江中下游尤其洞庭湖、鄱阳湖区出现了超历史记录的高洪水位,长江下游的支流青弋江、水阳江也分别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当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特别长,从6月3日入梅,一直到7月21日出梅,梅雨期长达49天,在梅雨期内,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次遭遇暴雨、大暴雨侵袭,其中降水量最大的地方是在安徽黄山光明顶,雨量高达1944毫米,致使多条河流水位猛涨。苏、浙、皖、赣、鄂、湘等省份受灾严重。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江苏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月6日达9.90m。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m,居历史第三位;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m,超出警戒水位1.79m。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7次洪峰及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达82300立方米/秒,仅次于1954年洪峰流量,为历史第二位。南京站7月29日出现最高潮位10.14m,居历史第二位,在10.0m以上持续17天之久。镇江站8月24日出现8.37m的高潮位,仅比1954年低1cm,居历史第三位。
  比较大的洪水,解放前也很多,带来的伤害也是很大,不仅是生命损失,主要是财产损失,洪水一来不仅是财产消失减少,还会带来大量的土地兼并。导致贫穷人员更加贫穷。  因此,今天的孩子以为洪水对于民生没啥影响,对于水灾的破坏性感触不深,对于水库的好处不甚了解。水灾之后还会有瘟疫。  这些都是导致解放前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多生孩子也是解决方案,但是也会带来贫穷。  估计当地的土地人均不会太高。
  六安市山清水秀,境内有六大水库,它们分别是舒城的龙河口水库,霍山的佛子岭水库,白莲崖水库,磨子潭水库,金寨的响洪甸水库和梅山水库。   虽然安徽三年损失很大,但是,这些水库真的很好,这几座是大型水库了。
  为了开发利用丰富的库水,从1958年开始,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淠史抗沟通综合利用工程,利用库水发电、灌溉、养殖和航运。  淠史抗沟通综合利用工程是我国江淮之间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工程灌区主要在安徽省西部,中部和河南省东南部。因有淠河、史河、杭埠河三条较大天然河道,故曰“淠史杭灌区”,并有著名的将军岭渡槽连接淠史灌区和杭埠灌区。  淠史杭河源于大别山,淠、史二河流入淮河,杭埠河流入巢湖,注入长江。泄区由红石咀等渠道枢纽工程控制,通过纵横交错的水网和盘山渠道,源源不断地向江淮丘陵地区输送发电尾水,成为河南、安徽两省十多个县市,一万三千平方公里土地的重要水源。  过去的荒岗僻壤,如今成了秀丽的水乡;昔日的荒山坡地,现在松杉成林,茶园满坡;数百吨位的轮船,常年航行于干渠内,沟通了江淮水运,库塘渠堰水产丰收,每年数万斤鲜鱼供应市场,老河古道沙滩,建起了大型园艺场,大量水果运往省城合肥。淠河边上的六安市,成了水陆码头,皖西重镇,“布帆不碍青山色,烟树偏萦锦里城’’,风景更加秀美了。  这个建设实在了不得。真的很好!!
  花亭湖景区的前身是花凉亭水库,始建于1958年。花亭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湖水面积100平方公里,蓄水量24亿立方米,灌溉了太湖及邻县的105万亩良田,年产鲜鱼150万公斤。  花亭湖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境内,地处大别山南麓,景区面积254平方公里,分为花亭湖、龙山、海会寺、西风禅寺、佛图寺、狮子山六大景区和汤湾温泉疗养度假区及六个外围景点。风景区以花亭湖水库为主,花亭湖湖面面积70平方公里,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湖岸迂回曲折,港湾幽深。  花凉亭水库拦洪大坝位于太湖县老城北5公里的花凉亭,以防洪、灌溉为主,发电、航运、养殖为辅。水库工程由福建省省水利厅勘察设计院设计。采用多年调节,以千年洪水设计,设计洪水位95.85米,以万年洪水位校核,校核洪水位97.61米。相应总库容23.98亿立方米,死水位74米,死库容6.55亿立方米,正常水位88米,有效库容17.4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8.6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8.75亿立方米。水库集水面积188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4×1万千瓦,年发电量10150万度;灌溉面积103万亩;可养殖水面9.54万亩,年均产鱼50万公斤。做到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综合利用。库区居民按50年一遇洪水位92.3米迁移,土地按90米高程征用。
  该库于1958年5月报水电部批准兴建,同年8月12日成立花凉亭水库工程局和中共花凉亭工程局委员会,属省委基建部和水利厅领导。年,工程局有职工1600余人,劳力(劳改、劳教和刑满留用人员)32000人。  日,导流隧道正式开工,9月开挖引河,10月填筑大坝,施工现场长达10公里,最高日上坝土砂方1万立方米。日大坝截流成功,1960年6月开始蓄水。  1962年6月工程缓建,此时大坝顶高程91米,心墙顶高程86米。  1970年10月复工续建。  1971年元月,太湖、潜山、怀宁、望江、宿松5县民工1万余人开赴工地建设。  1976年10月,大坝填筑到顶,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似乎与1969年大水有点关系,大跃进解决了一部分困难,70年又解决了一部分。
  花凉亭水库防洪调度权属安徽省防汛指挥部。  年,汛期限制水位控制在60米以下。  年,汛期限制水位为65米,以后几年逐步提高。  年稳定在75米。根据控制运用办法,当水位超过汛期限制水位时开启泄洪洞,水位超过82.8米,溢洪道自由溢洪。  1969年7月,水库遭遇50年一遇的洪水,库水位达到80.23米,最大进库流量5475立方米每秒,最大泄量624立方米每秒,削峰89%。从多年渗流位势和沉陷观测资料看,尚未发现异常现象;加之粘土心墙多次进行灌浆处理,效果也较好。[10]  观测测报  对大坝曾进行沉陷、位移和渗漏量的观测。1959年和1960年,两次在上游坝面埋设的16个沉陷测点,由于施工碰撞、埋压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测等原因已废弃。  1975年4月,当心墙筑到90米高程时,用钢板埋置了9个沉陷点,观测心墙在90米以上加负荷时的沉陷情况。  1976年10月,在大坝上、下游的戗台和坝顶点又埋设了36个沉陷测点。从观测数据分析,均符合大坝运行正常规律,今大坝年沉陷率已趋稳定。  位移观测始于1978年。根据观测资料,在水库运行水位较低时,其上、下游坝面的位移值极小,而几次水位陡升时就有比较显著的位移,其规律是上游坝面向上游位移。  测压管观测始于1960年6月。首次在7个断面埋设了19根测压管,测得心墙中心线的位势大都在35%左右,与原设计计算值相一致。  1977年又埋设了44根测压管和2个心墙浸润管。心墙的位势较设计值和前期观测值降低了50%以上,这说明防渗效果逐渐提高,单宽渗漏量为原设计值和前期相同水头的50%。  1953年设花凉亭水文站,在库址处观测水位、流量和雨量。其后在库区流域内设马嘶铺、弥陀寺等雨量站及周家河进库流量站,并向中央防汛总指挥部和省、地等防汛指挥部报汛。在较大洪峰时,还作预报以指挥防汛和水库调度之用。[10]  维修养护  1966年8月后,发现心墙在55~70米范围内明显纵向裂缝,最大缝宽达20毫米,并可见水平裂缝,决定采用粘土灌浆措施。第一期灌浆是在年,采用湿解法制浆。共灌孔48个,总灌入粘土浆1572立方米,平均单孔吸浆为39立方米。第二期粘土灌浆在年,共计74孔,采用1次成浆法,共灌入浆液1640立方米。  年进行第三期灌浆,是采用干钻造孔法,共灌孔50个(最后回填了几孔)。从已灌入的浆体,由探井中直观鉴定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其强度和防渗均能满足要求。1975年春,在原设计基础上对发电洞进水口事故检修闸门和进水口两闸孔的护衬钢板进行增补、锚固加强并以压浆混凝土灌实。  1984年对进口闸门漏水进行检查并大修。[10]  2009年10月,总投资2.1亿多元的花凉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总工期23个月,工程项目包括大坝加固、溢洪道加固、泄洪隧洞和引水隧洞加固以及自动化系统和管理设施改造完善等8大项。  当地民生改善和这些水库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是解放前的状态,恐怕死亡会无比多,从这点来说,曾希圣也是有功之人。
  这地方比大寨还差?  1、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   两河村位于金寨县长岭乡东北部,与霍山县毗邻,距金寨县城(江店镇)109公里,距长岭乡政府5公里,全村以山地为主,地形特征是山高,坡陡,谷深,最高海拔1084米,最低海拔520米。   全村土地总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2389亩,其中水田2203亩,旱地186亩;在耕地中,坡度大于25度的40亩,基本农田650亩,中低产田1405亩;山场面积18433亩。   2、人口和社会状况   全村辖8个村民组594户2166人,其中:贫困人口146户,365人;全村劳动力1162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21人,小学文化478人,初中文化502人,高中文化61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为340人。   3、基础设施状况:   (1)道路:两河村内到村公路目前已实现了硬化,现有通村水泥路7.8公里,通组水泥路0.6公里,但其余组级道路大部分尚未修通,已经修通的组级公路路况极差,联户路、生产路任重道远,有70%的群众存在行路难的问题。   (2)“三通”:全村通电率达到100%,电视入户率达到95%,286户安装了程控电话。   (3)水利工程:全村共有当家塘2口,堰渠21道,东山水库1座,有效灌溉面积1100亩,尚有50%的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靠天收。   (4)人畜饮水:河水、浅层地下水及简易自来水是两河村群众饮水的主要水源,目前尚无安全人畜饮用水工程,有50%的群众和30%的牲畜存在饮水难的问题。   4、农业生产状况   两河村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猪、养蚕为主,20世纪80年代该村的蚕桑产业曾在全县树立起了“一面旗帜”;经济作物以茶叶、蔬菜为主;林果业以板栗为主。农业经营方式仍为传统的小农经营。  近年来,通过扶贫开发,该村的产业结构作了进一步调整,除发展蚕桑等优势产业外,药百合、中药材、高山蔬菜等已形成一定规模。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文化水平低、实用技术落后等多种因素制约,该村的产业优势尚未真正显现。  2009年末,全村粮食总产881 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年末出栏生猪530头,人均0.25头,农业总产值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1元。   5、市场和社会服务条件   两河村现有村小一所,现有幼儿和1、2、3、4年级共5个班,教师 3人,在校生10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现有医疗室1处、医疗站1处。村民小病治疗基本能得到保证,大病需到长岭乡医院或燕子河镇医院就诊。
  全村有从事茶叶生产销售的村民7户,从事豆腐加工的村民3户,从事商品零售的村民12户,该村村民食品加工主要靠自己购买的小型加工机械。   6、已有的的项目和将要开展的其他部门项目   2005年原楼房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①投资8万元兴建了原楼房村综合服务室3间两层,②投资5万元维修东山水库,③投资4万元新修了楼房大堰,④投资2万元危房改造10户,⑤投资4万元兴建了四桥组高位饮水工程2处。2006年投资117万元新修了两河村通村水泥路7.8公里。
  金寨县长岭乡两河村土地利用规划  (年)  说
明  长岭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九月  目 录  一、 引
言... 1  (一)规划指导思想、任务与原则... 1  (二) 规划编制主要过程... 2  二、 规划基础数据... 4  (一)规划基数转换... 4  (二)经济社会基础数据... 5  三、 区域概况... 6  (一)地理位置... 6  (二)自然条件... 6  (三)产业发展分析... 7  四、 区域发展形势... 7  (一)机遇... 7  (二)挑战... 10  五、 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12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12  (二)建设用地调控与安排... 13  (三)土地整治... 15  (四)土地用途分区... 17  (五)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19  (六)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9  六、 规划协调论证和公众参与情况... 22  (一)规划协调论证... 22  (二)公众参与... 24
  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两河村位于金寨县长岭乡东北部,与霍山县毗邻,距金寨县城(江店镇)109公里,距长岭乡政府5公里,全村以山地为主,地形特征是山高,坡陡,谷深,最高海拔1084米,最低海拔520米。  (二)自然条件  1.气候  区域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四季划分春季以柳树皮微显青色,田间略显绿意,为始期指征,平均气温在10℃以上。常年平均日期为3月26日~5月20日,历时56天。夏季以刺槐盛花为始期指征,候平均气温在22℃以上,常年平均日期为5月21日~9月15日,历时118天。秋季以蝉声终绝,寒潮始临为始期指征,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常年平均日期为9月16日~11月20日,历时66天。冬季以始降枯霜为始期指征,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下,常年平均日期为11月21日~次年3月25日,历时125天。四季中春、秋短,冬、夏长。  2.地形地貌  大别山山脉由西南向东北贯穿金寨县全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阶梯状下降,长岭乡多属低山丘陵地带。两河村区域范围自然山体较多。  3.河流水系  两河村境内水资源丰富,村域中部有河流流过。  (三)产业发展分析  1.产业发展定位  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强特色产业支撑。  2.产业发展引导  充分发挥地位优势和市场前景,形成以茶叶、板栗栽植、加工、销售为主体,以养猪、养蚕等特色养殖业为主要副业的农村产业格局。    
  2.土地整治重点项目  为保证农用地数量基本稳定,优化各种农用地结构,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两河村在规划期内将深挖土地整理潜力,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采取“占一补一”策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1)土地整理项目安排  土地整理主要包括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其中农用地整理主要有其他农用地改造工程。建设用地整理主要是村域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程。两河村规划期内通过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0.63公顷,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41.99公顷,主要有两河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项目、楼房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项目、彭畈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项目等。  (2)土地复垦项目安排  土地复垦是对因采掘、建材工业发展和其他工矿废弃物堆积等而被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通过整治改造使失去的生产能力得到重新再利用。规划期内通过土地复垦新增耕地4.29公顷。  3.农村宅基地退出保障措施  在不突破上位规划约束性指标和地质灾害防治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按照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1处中心村庄和1-3个自然村庄的要求,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和规模,统筹各业各类用地,有序安排建设用地空间和开发时序。  (1)统筹利用退出的闲置宅基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有偿转让、调剂、回购等方式,引导和激励农民腾退闲置宅基地。采用有偿回购方式腾退宅基地的,可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回购,并统一管理使用。退出的宅基地首先预留一定面积用于再分配,其余按规划通过土地整治后,在县域范围内有偿统筹使用。  (2)改革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在符合规划和村庄布点选址的前提下,农民建房申请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由村民小组提出分配方案,经村委会同意,乡(镇)政府审核后,报县政府审批。新增建设用地在村庄复垦腾退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调剂解决。  (3)加大资金帮扶力度。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等涉农资金,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引导农民自愿腾退宅基地到城镇购房或到规划的中心村庄建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  (4)完善自愿进城农民的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对自愿退出宅基地后进城落户的农民,强化其就业培训教育,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消除影响进城落户农民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促进进城落户农民充分就业。  (四)土地用途分区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各种非理性现象,处理好土地利用中的各种矛盾,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其具体目标是:考虑每一个土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使土地利用整体效益最大化;协调“吃饭”和“建设”之间的矛盾,保障各种用途的土地需求;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保护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用途管制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管理制度,具有整体性、强制性、行政性和稳定性。  1.划分原则  土地用途分区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和区域自然社会经济信息为基础,根据土地主导用途的不同,兼顾用地功能及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对土地进行分区,以实现对耕地资源的保护、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土地用途分区划分的原则有:  (1)区内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关性。  (2)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主导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3)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途径的相对一致性。  (4)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土地利用现状与利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5)保持行政界限完整和分区界线连续性的原则。  (6)以用途分区为主,地域分区为辅。  (7)土地用途分区须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指标相协调。  2.划分方法  (1)体现区域内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战略。区域内划分的各土地用途区的分布既反映区域优势土地资源特点,又体现主要产业用地的空间布局方向,在空间上引导规划期内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布局趋势。  (2)反映不同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和保护重点。通过分区,反映相应区域的土地利用限制因素,涉及重点保护的区域,明确提出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  (3)分区边界采用行政界线或明显线状地物。为便于规划实施和依据规划进行用地管理,应采用行政界线或明显线状地物,便于实地识别。  根据上述方法,其土地用途分区主要有: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用地区、林业用地区以及其他用地区等。  (五)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1.交通项目用地安排  依据《金寨县扶贫攻坚实施规划》、《金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合理确定两河村到2030年重点交通运输用地项目。  2.旅游、农业项目用地安排  依据《金寨县扶贫攻坚实施规划》、《金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合理确定两河村到2030年旅游、农业用地项目。  (六)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关于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基础性生态用地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性生态用地包括森林、水域和湿地等,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同时,基础性生态用地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持基础性生态用地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为全村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提供了基本保障。规划期内,要严格控制对水面和湿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调整各类用地布局,逐渐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土地生态空间格局。在城乡用地布局中将大面积、连片基本农田、优质耕地作为绿心、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城乡统筹、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关于生态屏障建设用地要求  (1)设定核心生态网络体系,形成最基本的国土生态屏障。  (2)保持山水平川整体形态。维持自然地貌的连续性,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形态,按最大的适宜度安排各类用地。  (3)维系河道、湖泊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保留水系、蓄水等通道,保护湿地系统,尽量恢复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  (4)设定和恢复生态通道。布设最基本的动物、植物通道,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  3.建设生态环境保障体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基础,全村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撑能力。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保障发展的生态环境资源中极为重要的两类资源。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治理,控制新增污染源;加强对水系源头、水源涵养区和饮用水源的保护,特别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加大封山育林力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快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优化水资源的区域配置。
      
  金寨县长岭乡简志  概 述  长岭乡北有桑墩寨,南有风簸斗,中有多处龙井河、龙井潭,足见这片大别山深原老林上古时期便是生物繁茂、藏龙卧虎、资源丰富、风景秀美的地方。  长岭乡位于北纬31°08?至31°17?,东经115°48?至116°01?,是皖鄂两省(湖北、安徽)三县(霍山、英山、金寨)结合部,北距金寨县城104千米,东到霍山县城75千米,南去英山县城75千米,西部紧连天堂寨和吴家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民国初年,长岭属霍山县“九保”,1932年国民党建立煌县制,长岭属立煌县永西乡(永佛寺、西界岭各取一字而得名)。解放后长岭与两河两片几经分合:1961年分、1968年合、1972年分、1983年改“人民公社”为“乡”,1992年再度撤区并乡,两河乡并入长岭,称为长岭乡(长山冲、西界岭各取一字而得名)。  长岭乡占国土总面积131.4平方千米,辖16个行政村176个村民组,至2007年底全乡总人口为17661人,国民生产总值为4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66元。乡内地形属山林地区,而且多是山壁陡峭、层峦叠障,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鹅公包、摸云山、黄茅山、鸡心石、八斗岩、风簸斗、鼓肚子岩;海拔500—1000米的山峰有32座。这些山林原始林和人工林参差结合,森林覆盖率79%,峰峦俊秀,谷多瀑水,野生动植物繁茂,奇松怪石随处可见,而且逢山有谷,谷必成溪,所以水量充足,空气湿润,水自深山无人为污染,气生深林,温润新鲜,可供游人游览的自然景观颇多,诸如乌龟石、龙井河、风簸斗、曲尺河、韭菜岩、老林、新峦(新长出的那座兀立的小峦)、乌沟等都是天然成趣、各呈特色、传说纷纭的去处。  长岭是革命老区,红色遗址、遗迹亦有多处,如乌凤沟烈士墓群、西界岭农会旧址等;长岭又是地灵人杰的地方,名胜古迹和古建筑也很多,诸如忠烈祠、三义祠(郑成功祠)、卫家湾古民居、界岭忠义祠、宋代夫子墓、楼房湾天主教堂、西界岭旧式两省居民一条街,还有长山冲华祖庙、界岭诸佛庵、彩岭廻龙庵、胜利笋状石,这些建筑和旧址有的是向来保存完好的,有的是虽经毁坏又修缮一新的,有两处则是无法修复(天主堂)和尚待修缮的(三义祠)。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连环交错,构造了长岭乡的秀美风光。  长岭乡资源丰富、物产丰富。山区的地形造就了水资源富足,到处是溪涧,因而村村都有河。每条河上根据水势和水田的需要都修了层层的堰,从而保证了谷原水田的灌溉。自从农村普遍种植杂交稻以后,加上水资源充足,农民生产的粮食已能够自给,改变了过去长期吃供应粮的状况。同时由于水位落差的自然天成,给农村小水电提供了方便,乡内现有高梁岔、撞畈、龙井河、塔儿河四座电站和猫儿石、东山两座蓄水库,电站年发电量2007年为300万千瓦/时。
  长岭乡位于江淮之间,既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又受山区特殊气象条件约制,一般说来,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而且集中于农作物生长正旺的农历四至九月间。主要自然灾害为水灾、泥石流。据查水灾年份为、;雪灾年份为,平地积雪在一米左右,而2007年冬下雪、存雪时间最久(23天)。1954年三义祠与楼房湾之间,东边山上下来的泥石流压毁了近50亩庄稼;1991年韭菜岩泥石流冲毁林地百亩以上;2007年冬雪灾冻死野生动物无数。
  民国初年,沿袭满清旧制,原燕子河一片属安徽省霍山县管辖,燕子河地区叫霍山西镇,以下设区团,其中长山冲、包家畈、西界岭、草鞋岭属第十区团。民国19年,永佛寺划归闻家店(燕子河)苏区,西界岭、彩霞岭(草鞋岭)、长山冲、桐桃源(桐元)4个乡属英霍边区。民国21年划入立煌县(新建制的县)永西乡,1949年7月解放军进驻长岭,长岭从此属于新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仍称永西乡,乡政府在楼房湾,第一任乡长王全。后不久又将永西乡改为长岭、两河两个乡,属燕子河区。1951年长岭小乡又分为长岭、界岭、桐元、长河四个乡,1955年又并为长岭乡,1958年,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长岭、两河合并成立长岭人民公社(曾一度改为灯塔人民公社)。1961年6月,国家施行“改革、调整、充实、提高”政策,又将大公社化小,长岭公社分为长岭、两河两个公社,属燕子河区管辖。1968年10月,再次撤区并社,长岭两河合并为长岭公社(长岭革命委员会)。1972年再设区委,公社化小,长岭又改为长岭、两河两个公社(长岭、两河革命委员会)。1983年3月至10月,农村体制改革,区以下基层政权改为乡、村制,长岭公社改为长岭乡,辖新桥、长春、长山冲、石墙、界岭、桐元、石冲、胜利、彩岭、撞畈10个行政村;两河公社改两河乡,辖楼房、两河、枣树、洪畈、永佛、七岭6个行政村。1992年再次撤区并乡,长岭、两河两乡合并为长岭乡至今,辖16个行政村。  长岭、两河两片经过几分几合的过程。  2008年3月,实行村级区划调整,桐元、石冲、界岭村合并为界岭村,石墙村、长山冲村合并为长山冲村,彩岭、撞畈、胜利合并为胜利村,长春、新桥合并为长春村,楼房、两河合并为两河村,枣树、洪畈合并为洪畈村,七岭、永佛合并为永佛村。
  自长岭乡北部起水分三路,其一,自长山冲河西组山谷流下的水经长春村的龙岭、长春、兴湾、河湾,在柯店与从黄龙沟龙井河下来的水汇合经新桥村入湄河(自天堂寨下来的大河)下麒麟河、塔儿河,湄河以上的一段叫长河,供给谷间田的用水和人的饮水;其二,自桐元村鸡心石下来,流经桐元村、界岭村、胜利村至胜利村、彩岭村交界处与自乌沟下来流经石墙、长山冲的水汇合经彩岭廻龙庵,后又折向东与撞畈河汇合入曲尺河出霍山,此谓西淠河。这条河上除灌溉、饮水外,修了龙井河电站、撞畈电站;其三,自彩岭以北的水,流经楼房、两河、枣树、洪畈、永佛等村,进塔儿河,最后入响洪甸水库,此叫两河,河上修有猫儿石水库和塔儿河电站,长岭乡村村有河,户户有水。
  第一阶段大约是1979年至1984年,农民好像是迎接第二次解放,重新进行土地改革,虽然有些吵吵闹闹,但还是满心欢喜的搞土地承包、山场承包,农民视土地如生命,把劳力、把注意力全投在种庄稼上;土地承包第一年下来,多数农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瓜菜带没有丢,但不必上山挖葛根、刨野菜当饭菜吃了,春种秋收季节,农民按
惯热热闹闹喝栽身酒、割稻酒。  第二阶段约是1985年到1989年,农民想尽办法发展养殖业、种植业,菌药生产也蓬勃兴起,家家户户栽桑、种茶,踏踏实实过日子。1985年春少数农民开始狂,向信用社大额贷款买车、做生意,其中一部分闯出去了,一部分人背了债,一部分债要不回来,信用社吃了亏。  第三阶段是1989年到1995年,长岭乡农民的土地自主权受到干扰,用行政手段扼杀了所有的多种经营,专攻蚕桑生产,菜园地也要求栽桑。1995年乡政府在塔儿河新建了金寨县第九缫丝厂,由于大气候和乡政府干部等多种原因,这个厂经营不到三年就垮了。这一阶段也是农民负担最重的时候,乡政府干部下乡催上交,拉猪拉牛、打人骂人,干群关系再度紧张。
  长岭乡是杂粮区,既不像南方专产水稻,也不比北方专产高梁、小麦或大豆,水稻、小麦、玉米、山芋、油菜兼种,但以水稻为主,百姓以食大米为主食。水稻生产经过不断提高良种和不断改进耕作的过程,达到创历史最高亩产的效益。  建国前后,长岭乡的水稻品种主要是红米早和麻壳籼,亩产量为200千克左右,上世纪六、七年代推广南特粘和矮子稻,产量有所提高,后来是旱育稀值、塑棚育秧。  近二十年,都用杂交稻种,自1996年始,良种率达100%,水稻单产翻了一番,达到400千克以上。在耕作上,延续千百年的犁耙耖,三犁三耙、三锄三薅逐渐简化,犁耙耖的程序改由旋耕机代替,手工插秧改用抛秧和洒种,脱粒的石磙已于十年前停止使用,改用脱粒机;加工粮食的原始碓磨,早于1974年左右停止使用,改由柴油机或电动机带动的打米机和小钢磨代替,原来使用千百年的碓、磨、石磙、碾槽等全部退出了农家生活,结束了“石器时代”。田地除草不再“锄禾日当午”,早于2003年左右改用农药除草剂之类。  长岭乡自1978年始“点灯不用油”,自现在开始“耕田不用牛”。  与此相关的1984年10月曾获蚕桑生产优胜奖,得奖杯一只。  长岭乡2007年粮食作物收成统计表  单位:亩、吨  水 稻 小 麦 玉 米 豆 类 薯 类  种植面积
518 549 569  单产 395 120 160 98 600  总产 .8 82.6 59.5 430
  长岭乡是大别山的原始林区,森林茂密,入林不见天,合抱粗的古树像大竹林一般,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因为几次大的摧毁性的砍伐,特别是大办钢铁烧木炭,让所有原始森林已不复存在。  上世纪七十年代,长岭先后办起两个乡办林场、11个村办林场,形成了大片的杉木林基地,总面积为21000亩,每年都进行造林育苗、幼林和成林抚育,这些林场的树木已于十年前就进入间伐和轮伐期,所有林场的主办单位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自2001年始至今实施了国家公益林建设项目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省级公益林工程,至2007年底全乡共封山育林10万亩,涉及到14个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9%。
  发的真辛苦,来碗旦炒饭!呵呵
  第五节 水电、水利  高梁岔电站于1976年由乡政府组织民力动工兴建,1980年10月竣工发电,历时五年,所有大坝、机房的土石方工程全由老长岭乡农民担负。所利用水源是天堂寨经渔潭下来的水,上游来水面积237平方千米,设计水头16米,流量5.1米/秒,拱形坝宽290米,渠道沟长1350米,装机容量为1040千瓦。  塔儿河电站属原两河公社,始建于1980年,设计水头10.5米,流量为6.54米/秒,装机容量为400千瓦,水源为长河、两河、湄河下去的水。  撞畈电站,原电站1973年建成,装机容量仅40千瓦,属撞畈村。后于1987年11月重建,为增加水流落差,在原机房上侧,往北穿山洞引水至曲尺河上游,重建机房,原机房废弃,所有权属乡。于1989年建成,水流落差21.6米,装机容量400千瓦,上游水源是乌沟和桐元两流汇合的西淠河上游水。  龙井河电站,于2005年7月建成,经招商引资,由浙江老板投资500万元兴建。水源自桐元村山谷而来,机房在界岭村荞麦河组,坝内容水量100万立方米,总装机容量为126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00万千瓦时,水流落差120米。  各电站情况一览表  建成时间 水 源 落差 流量  (米/秒) 装机  (千瓦) 年发电  (千瓦时)  高梁岔 1980.10 渔 潭 16 5.1 1040   塔儿河 1983 湄河、两河 10.5 6.54 400   撞 畈 1989 西淠河上游 21.6 6.54 400   龙井河 2005.7 桐元河 120 万  长岭乡供电所(俗称电管站)管辖的范围内,有变电器30台,总容量为950千伏安,线路高压全长65千米(10千伏),低压全长450千米(220伏),用电户为4100户,(已于2005年实现户户通电),自2005年起完成一户一表的电控管理,实行了台区改造,电价按省定农村照明用电0.5653元/度,年向用户供电120万千瓦/时。农电改造现已完成五个村(新桥、长春、石墙、长山冲、界岭)。供电所与用电户签订供用电合同,完全实现规范化管理。  此外,还有两座水库,主要作用是控制水土流失、扩大灌溉面积,还可以用来养鱼:  东山水库,座落在楼房村。  猫儿石水库建在永佛村和七岭村水流交汇处,来水面积为4平方千米,1976年6月建成,库容量2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800亩,养鱼面积40亩。
  长岭乡地处偏远山区,山高岭峻,道路崎岖,1975年以前未修公路,不通汽车,进山出山物资全靠肩挑,到县城100多千米,办公事、私事和学生上学必须步行。1975年冬开始,长岭、两河两乡分别组织民力自行修通了转春到界岭的转界公路,永佛到长岭的永长路,还修通了桐元、撞畈、石墙锅厂、长春林场、石冲五段支线公路。  1975年之前,没有战备公路?这事很疑惑。
  长岭乡农民扫盲工作起步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许多乡村基层干部都是通过业余扫盲班识字的,后来这项工作一直长抓不懈,许多小学教师为此付出艰辛劳动,1990年长岭中心小学也因此获得县政府表彰,1998年扫盲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乡青壮年人口文盲率降为2.1%,1998年以后,长岭乡扫盲工作转为以巩固提高为主,并依托全乡各中、小学,因地、因时制宜,先后开办了蚕桑、食用菌、天麻、灵芝、百合、茶叶、高山蔬菜、水产养殖、中药材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班,共办班46个,培训农民2350人次。
  1992年后,希望工程深入到全乡各小学,许多家庭贫困学生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2000年9月天津泰达豪隆公司总裁吕强,经理赵寿章二人捐资20万元用于兴建长岭中心小学教学楼,同时,二人先后为我乡贫困学生捐助近5万元,解决学杂费和购买学习用具。1994年至现在,江苏无锡市惠山空军干休所的卜仲谟、许映泉、何贯群等二十多位离休老同志及无锡市总参干休所的董德钊、总装备部干休所施光华、无锡河埒街道卫生所董静萍等七位医师,河埒街道政教处、无锡盛岸中心小学、黑龙江省嫩江县59196部队物资站、上海天祥验收集团王建平等三十多个单位和个人先后为我乡贫困学生捐款十多万元,使八十多名贫困学生免于辍学,8名大、中专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安徽改革成果就是建了很多希望学校,呵呵。
  长岭乡卫生院成立于1952年,1992年以前辖10个行政村,两河乡卫生院辖6个行政村,1992年始设一个长岭卫生院,两河卫生院为分院,12个村卫生室。  长岭卫生院现有职工16人,含借用2人,拥有床位13张,现有7个村级卫生所,5所卫生站,从业医生35人。这是旧卫生院未拆、新大楼未建时的状况,至2007年新大楼竣工。  可惜时间年表还不够细致,而且历年数据没有提供,只有或者更多是最近的。
  按卫生局统一要求,全乡共建规范卫生室12所,在全县率先达标,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村卫生室接受乡医院管理、指导,中西药品来源渠道受乡院监控,杜绝使用假冒产品和过期药品。
  王才茂,男,梅山镇人。1973年—1978年在长岭公社担任书记。他利用学大寨的机会,不去撬动那些久已成形的田头地块,而是组织全乡百姓(当时长岭、两河两个公社),做些实实在在对百姓有利的事情。  1975年冬利用民力一举修通了自燕子河公社转春大队的长土尚 到桐元村的公路,全长25公里。  他和党委一般人全都吃住在工地。  并在任职期间,利用民力修成了高梁岔电站,1978年向全乡农户送电,从此结束了农民点油灯、烧松片照明的历史;建起了桐元、磨云山两个林场,新桥、长春、石墙、长山冲等村也办起了林场,杉木林基地面积达2万亩。为中小学建了当时时新的砖瓦结构房,让机关学校从祠堂、庙宇中走出来。  修路、建电站、办林场、盖学校等事,跟邻公社相比,相对是领先动手、先完成 。
  张家恩于1955年复员回乡,他所在的英雄连队,毛主席亲自接见,并与他们合影,他的布口袋里装的奖章、纪念章有一大捧,数不清多少枚。  张家恩回到地方上,受到党和政府应有的重视,他先后被安排在燕子河武装部、两河公社武装部、两河村民兵营工作,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诸如不识字、蛮呀、犟呀,只认真理不讲方法呀等原因吧,“仕途”不顺利,后来改行担任村主任多年,公社修猫儿石水库派他去负责。  后来塔儿河修电站又派他去领班,他一辈子都是战士,一辈子都是冲锋在前的人。在工地上,他始终是一名棒劳力,吃米吃菜自家带,镐锄、扁担自家带,明摆着的便宜不沾,有机会偷闲也不偷,公社召集干部开会、大队召集干部开会,他都叫会计去参加,“回来跟我说怎么干就行了!”他总是崩着个脸,从来没多少笑容,偶然开一句玩笑,你好一会儿都觉不出,还以为跟你讲真事,尤其是熟人,最怕跟他握手,他的劲大,等把手握得骨散、泪滴了才松手。  在塔儿河工地上,晚上坚守工地的也是他,傍晚收工后,有的回家拿米、拿菜,有的趁夜里时间去办点私事,只有张家恩是块抵火砖。这天夜里,工棚里有四个人,正好玩扑克牌打80分。冬天的夜11点钟已是深夜了,张家恩轻轻放下手里的扑克牌,蹑手蹑脚向器材棚走去,其他三人也不声不响跟了去,器材棚距工棚约有200米,他走到工棚边,四周一检查,果见一根12号钢筋被人抽出两米多长,还没来得及全部扯出偷走。一个民工开他的玩笑说:“到底是
的侦察兵厉害,我们一点没听见。”张家恩把眼睛向他翻了一下。在塔儿河修电站时,清基正处寒冬腊月,穿鞋子下水是不可能的,因为河底不但有明水,还有淤泥,一陷多深。早饭后上工,谁都缩手缩脚的。张家恩鼓着个脸,不动声色的脱掉鞋袜,抡起大镐奋力的铲,“朝鲜的冬天比我们这儿冷多了,零下20℃是常事,战士在雪坑里一趴就是两三个昼夜,用雪咽炒面就是伙食。我们这儿哪算冷,河水未结冰,越怕越冷,你不怕它,它也就平常两个大字。”在他的带动和启发之下,民工们纷纷跳下水,一个个脚冻成红虾子,就是没有人叫冷;手冷,呵呵热气,笑着、闹着,干了十多天,基础出来了,填石块时,冷就好些,张家恩没有哪一天不是先下水,没有哪一天缺席过半个钟头。  1961年至1966年期间,张家恩凭着他的真本事,响当当的红。  当地历年建设项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生产效益低,种老品种稻种、交公粮、卖“余粮”等原因,所以总是饥荒多,总是粮食不够吃。陈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年春节一过,就派干部住梅山吵要供应粮。  特别是1961年春,无数度荒的灾民纷纷逃往湖北英山县要饭,陈书记心急火燎,连派数批人向县要粮。供应粮下来了,才止住灾民外逃,继续了春耕生产。
  程希龄(.9.27),霍山县佛子岭镇人,中级师范毕业。1950年调来金寨县在教育局教研室工作,负责农民扫盲。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遣往长岭乡界岭小学(当时叫包西小学,校址在诸佛庵大庙)任教,1962年秋去掉右派分子帽子,开始担任该校教导主任、班主任。  1973年开始担任该校校长。  1980年“三中”全会以后,彻底平反,随即调到长岭公社任教育干事、长岭初中任校长,1983年调到毛河初中任副校长,1985年调燕子河完中任总务主任,1987年按本人要求,调回原籍霍山县佛子岭中学任教至退休,日病逝。  平反就是离开农村,呵呵。  在金寨县工作近40年,在包西小学工作近30年,可以说他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包西小学所含盖范围的学生一代,一代又一代,很多户一家祖孙三代都是他的学生。  1959年至1961年夏的中国饥荒,他一家当时五口人都在死亡线上挣扎,挖野菜、吃树皮,程希龄老师全身浮肿,饥肠绞肚,仍柱着棍子给能来上学的学生上课、批作业,从不向领导叫苦,从不向粮站、供销社这些温热单位乞求,不托亲戚、不靠朋友,就吃供应本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粮熬过来的,如果说被打成右派分子的时刻是政治生活的艰难日子,那么这段饥荒就是生活上最艰难的日子。实际上,从1960年起到1987年这段时间,供应本上的粮食都是不够吃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解放后学校校舍第一次大翻身,全由农民献工献料,做成土瓦结构的校舍,使多数学校从祠堂、庙宇中搬出来。程希龄老师当时已是界岭小学的负责人,他以自己文弱的身子,奔波操劳,在界岭畈中间盖起20多间土瓦结构房,当时的面目真是焕然一新。后来,乡里修通了通往湖北的公路,程老师为了让出畈上可耕的田地,又在公路西侧谋得一片荒坡,将畈上学校的瓦、木料、石头等搬过来,重新做了一片新校舍,这里校园宽敞,操场大,有利于学生活动。他还带领学生把校舍边的空闲地打上茶,他说:“植茶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茶叶也够我们师生喝了。”程老师为包西小学操碎了心。
  李生庆简介:中学高级教师,男,日出生,长岭乡洪畈人。1969年2月任民师,在洪畈小学工作;1972年5月至1974年5月在六安师专化学系学习;1974年6月毕业分配到毛河农中任教;1981年9月调至两河中学任教务主任;1988年2月至1997年2月任校长;1997年3月调长岭乡教办室任副主任;2000年12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现在长岭乡中心学校任工会主席。
  陈常进简介:男,53岁,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家住长岭  乡长山冲村眠牛组,现任长岭乡中心学校副校长。  主要简历:年在长岭中心小学读书;1970年长岭初中毕业;年任民师;7.8年在六安师专数学系学习;5.9年在长岭中学任数学教师;2.2年担任任长岭中学总务主任;98.4年任长岭乡教育办公室会计;3.12年任教育办公室主任;2004年至今任长岭中心校副校长。
  卫才高,男,生于1924年,现年85岁,安徽中医学院本科毕业,退休前一直担任长岭乡医院院长,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均佳。  陈芳先、陈怡先两位著名老中医在上世纪40-60年代享誉英山石头嘴和金寨燕子河两区,陈芳先优于临床,陈怡先优于中医理论。  解放前,英山富户请二陈都是用轿子抬,待为上宾。
  非常好的资料,可以和楼主所述互相印证。
  @蜀海天使
07:31:04  品读~  -----------------------------  欢迎关注
  @真相历史-02 08:10:24  你村有点差,按说1969年,好的农村都有了赤脚医生了,当然,大部分普及要靠七十年代的努力。  1969年确实是农村医疗推广期,你们村那么大居然还要家里生产,实力还是不行的。  -----------------------------  我们那个村,确实很落后,1988年才通电
  2、上学了  我虚岁九岁上学,当时一年级的学费是一元钱,就这一元钱的学费也是大哥卖鸡蛋得来的。学校里的课桌是泥巴做的,桌面很粗糙,学生就用旧报纸铺在上面。凳子是没有的,学生自带,我大姐夫的二哥是个木匠,父母请他来为我制作一个上学用的板凳。家里没有木材,情急之下,父亲就把茅厕里的几块木板抽出来,洗干净了,让木匠做成了一个长条凳,我把它带到了学校,于是我坐在来自茅厕的臭板凳上,虚岁九岁,名副其实的臭老九。  三年级的时候,数学课上要学珠算,数学老师要求我们自带算盘来上课,我家没有算盘,也买不起算盘,父亲就自己动手给我制作一个算盘,他用木条做算盘框,用泥巴捏算盘珠。  小学时我是个努力学习的乖孩子,放学回家我一般都会温习功课的,家里条件太简陋,我常在猪圈旁看书写作业。夏天的清晨,我会拿一本书,到屋后山坡上背诵课文,背完了一篇课文才回家吃早饭、上学。  也逃过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二哥是四年级,二哥不爱读书,经常逃学,偶尔的也带着我,午饭后,二哥带着我出门了,只是不是去学校,而是到河里抓鱼,抓到几条鱼,我们就在田野里挖个洞,放点柴,用火柴点燃,把鱼放上去,不一会儿美味的烧烤就到嘴了。吃完了烤鱼,我们俩就趴在田埂上瞅着,等到放学的孩子出现了,我们就混入其中,背着书包往家里赶,父母根本发现不了我们逃学。后来,老师家访告诉了父母,我们再也不敢了。  一二年级的时候,我脑子不开窍,学知识很慢,书本上很多东西根本搞不懂,成绩很差,我记得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语文考了17分,数学考了18分。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我突然开窍了,成绩也突飞猛进,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得到的奖状贴满了墙。四年级的时候,我代表学校参加姚河学区的语文大赛,又获了奖。到了五年级参加毕业考试,我的成绩是全校第一。  那个时候,书本就两本:语文和数学。至于课外书,我能记得的是在三年级的秋学期,学校发了一本巴掌大的口袋书,名叫《中国古诗选》,里面选录了诗经的《伐檀》、于谦的《石灰吟》、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刘长卿的《逢雪送芙蓉山主人》等名诗,我都背得滚瓜烂熟。   我们那个学校名叫石牌小学,有许多校规,上午早读前要列队,中午放学时还要列队。小学时经常列队,上级领导开着吉普车到学校来视察了,学校会组织学生列队欢迎,记忆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列队,是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的老校长王垂章先生退休了,学校为他举办一个盛大的退休仪式,先是在校园里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完了,全校学生数百人排成一条长队,跟在王老先生后面,送他回家,学生边走边喊:“退休光荣!退休光荣!”一个山区小学的校长退休了,受到那样的礼敬,在我的人生履历中没有再见过。
  看到了你的回忆录了,舒城姚河,你村的小喇叭是哪里来的?你那篇帖子被删了很多么?石牌小学是五年制?感觉你们小学似乎很大啊!像中心小学。
  你二哥15岁分田到户,你二姐离世是分田后!所以大队没管。
  @真相历史-02 12:21:13  你村分田时,牛怎么处理的呢?  -----------------------------  全村只有两头牛,各户轮流使用
  你的教育基础不错,履历很完整,如果不是暗示性话语,会揭露很多本质。当然,在今天也没办法。  但是,你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哪年到哪年,这个时间点应该明确,尤其是应该强调历年的学费。  你上师范,学费一点不花吧!!  同时,你的母亲不管是不是大家闺秀,多少也有些身份,你父几乎等于下放右派了,按你的说法似乎是指责他是因为三年压缩人口回乡的知青,但是我看不会那么简单。
  @真相历史-02 12:34:06  你的教育基础不错,履历很完整,如果不是暗示性话语,会揭露很多本质。当然,在今天也没办法。  但是,你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哪年到哪年,这个时间点应该明确,尤其是应该强调历年的学费。  你上师范,学费一点不花吧!!  同时,你的母亲不管是不是大家闺秀,多少也有些身份,你父几乎等于下放右派了,按你的说法似乎是指责他是因为三年压缩人口回乡的知青,但是我看不会那么简单。  -----------------------------  学费不多,小学一年级是一元,到五年级的时候也就四元。高中时学费是二十元
  石牌村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汤池镇下辖的一个村级行政单位,位于以温泉而闻名的汤池镇北端,距镇区约8.2公里,东与春秋乡三塘村毗邻,南与郭洼村相连,西与龙潭河,北与阙店乡阙店村相邻,耕地面积1200亩,水田面积970亩,旱地面积230亩,林地面积150公顷,辖12个村民组,自然村庄17个,518户,人口2018人,劳动力1215人,该村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水稻、玉米、油茶、板栗等。  舒城县汤池镇,素谓“六龙抱珠之地”。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全镇总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5.4万,辖31个村、2个街道居委会。地理格局为“六山二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汤池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在省会1小时都市圈内,东邻长三角,南达珠三角,西接武汉都市圈,北连京津冀城市群。  车程距省会合肥50分钟,合肥南站60分钟,新桥机场70分钟。  正在建设的德上高速穿境而过,并在境内设立道口,未来可直接从汤池道口上高速通达全国。
  汤池镇是国家级生态镇、省最佳旅游乡镇、省森林城镇,市平安乡镇、市文明村镇,享有“温泉之乡”、“板栗之乡”、“山水之乡”等美誉。  全镇总面积1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87亩,山场面积18万亩,人口5.3万人(农业50169人、街道2486人),辖31个行政村、2个街道居委会,516个村民小组。劳动力资源26539人,其中输出省外劳动力18010人。  汤池镇目前辖31个村,2个街道居委会, 国土面积160平方公里,5.4万人口,是个人口多、面积大的山库区乡镇。截至2017年10月,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个,有在册贫困人口3151户,9339人,有尚未脱贫人口1781户,4148人,贫困发生率为7.68%。  2016年,在舒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汤池镇顺利通过了省脱贫成效第三方监测评估,实现了544户(含有评估后回退的35户78人),1771人的顺利脱贫。2017年拟脱贫525户1312人,其中汤池村、龙眠村、镜石村拟于2017年出列。
  石牌村位于以温泉而闻名的汤池镇北端,距镇区约8.2公里,东与春秋乡三塘村毗邻,南与郭洼村相连,西与龙潭河,北与阙店乡阙店村相邻,耕地面积1200亩,水田面积970亩,旱地面积230亩,林地面积150公顷,辖12个村民组,自然村庄17个,518户,人口2018人,劳动力1215人,该村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水稻、玉米、油茶、板栗等。  石牌村基础设施初步完善,近年来,我村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资金,对村主干道进行了全面养护,实现了砂石化,确保了晴雨通车,2005年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修通了石牌与镇区的水泥路,2007年修通了三塘至石牌路,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为石牌村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固了龙潭河大坝,加固了水塘三口;通讯方面,基本实现了组组通电话,全村已安装电话303户,移动电话340部,广播有线电视覆盖全村。   群众生活条件逐步提高,为80%的农户住上了楼房,绝大部分村民饮用上了清洁卫生的地下水或山泉水。   石牌村境内有一座完小,方便了村内孩子上学,标准化的村部,内设有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等活动场所,为方便群众村两委设立了为民办事全程代理点。
  3、笨小孩  我说话很迟,好像是4岁才会说话,上小学时仍然口齿不清,常把“三”读成“山”,课堂上,老师说“三”我说“山”,闹了不少笑话。那时,大我五岁的二姐,别人给她介绍个婆家在三沟,人家问我二姐夫是哪里人,我说是山沟人,其实那个地方是平原地带,根本没有山 ,又闹个大笑话。  发音不准可能是因为我的舌头比别人短,所以我一辈子做不了长舌妇。  小学时被人嘲笑不只是说话南腔北调,还有在做事上。  1980年前后,刚刚包产到户,村子有两头耕牛,每家轮流割牛草给牛吃,割牛草的活儿都是小孩子做的,别的孩子都很会割草的,他们割牛草时非常牛,动作麻利潇洒,一会儿功夫就割了满满一竹篮牛草,可我就是不会割草,地上长满了青草,我怎么割也割不干净,半天下来也只能割小半篮的牛草,牛根本吃不饱,我的笨拙免不了又被村人嘲讽。我有个堂嫂,她的儿子和我同龄,有次我和她的儿子同时出门去割牛草,傍晚时分,割草归来,堂嫂发现她的儿子割了满满一篮牛草,而我只有半篮,堂嫂那个得意劲儿,逢人就说她儿子胜过我,我不如她儿子,而且说一次笑一次。  我不仅不擅割草,除草的活儿我也不会干,别人在地里除草,又快又彻底,我呢,又慢又除不尽。放牛的活儿我也不会,说白了我就是不会干农活。农村孩子不会干农活,以后怎么谋生呢?那个时候农村人是以干农活分高下的,谁会干农活,谁就混得好,谁农活干的漂亮,谁娶的老婆就漂亮。我的父母和哥姐经常在家里教导我,说我以后只有走读书之路才有前途,如果读书再不行的话,以后老婆都找不到。我怕打一辈子的光棍,于是小学时就发奋读书,相信只要读书好,就能娶到老婆,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家的孩子最会干农活的是我二哥,他十四五岁就会赶水牛犁田,那可是重活儿。犁田他都会,割草就更不在话下。我二哥因为小小年纪就会割草、放牛、犁田,成了农村的栋梁之才,也是家里的顶梁柱,因为我父母已年迈,家里的重活基本上都给了我二哥。
  江苏省苏南一带有不少社队企业办得不错。其中江阴县华西大队的队办工业进展较为出色。  中央调查研究室就此写了调查报告给中央。毛泽东在批示中重申了1959年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的名言:“这是农村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  日在五七指示中,针对一些人对农村兴办工业仍持怀疑态度,不支持社队办工厂的情况,毛泽东再次强调“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  在毛泽东指示的推动下,社队工业再次获得发展,其产值不断上升。到1970年,达到67.6亿元,比1965年增长了38.3亿元。70年代后,中央北方农业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提出大办地方农机厂、农具厂以及与农业有关的其他企业的要求。全国纷纷创办各种规模的农机具、粮油加工、建材、编织、服装等社队企业。  1975年,苏南地区社队工业产值已达到12.44亿元,为1965年的近45倍,平均每年增长34%。  河南巩县回郭公社和河北东风公社的社队企业都是这段时间获得成功的。  其中回郭公社开办工业企业57家,社队企业年产值达到580多万元,超过农业总产值。  华北平原上的东风人民公社到1974年已经兴办了机械厂、农机厂、榨油厂、面粉厂等大大小小企业100余家,其中就有汽车零件厂。这个汽车零件厂创立于1970年,开始叫翻砂厂,投资15万元,50多名社员工,后来发展中买些旧机床,加工一些零件销售。1971年,东风公社所在的县成立了外贸公司。公社汽车零件厂也任命了新的厂主任,更新设备,培训技术工人,开始通过外贸公司出口汽车零件,主要是铸铁加工产品,如刹车鼓。到了1975年,产品直接通过省外贸公司出口德国、美国、法国、日本。1978年,创汇每年已达500万美元,产品扩大到皮带轮、飞轮环、排气筒,德国奔驰、大众、美国通用以及日本丰田等世界名车都有这家汽车零件厂的产品,出口免检。  到1978年底,全国社队企业共有152.4万个。  其中,社办企业32万个,平均每个公社6个;  大队办企业120万个,平均每个大队2个。  全国已有98%的公社、82%的大队办了企业。  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由1975年的169.4亿元增加到550亿元以上。占人民公社三级经济总收入的29.7%,社队企业工业产值约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一点七。  有的地区比重更高一些。  如江苏1978年社队企业社队工业总产值已达到63亿元,占了全省工业总产值的近20%。  浙江也是社队企业发展比较好的省份。到1978年底,全省社队工业总产值达到21.7亿元,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当时全国社队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原煤为百分之二十,砖瓦、灰沙石和中小农具分别为百分之七十五至百分之九十。  农村的社队工业已成为国营工业的重要补充,它既能生产许多配套的零部件和辅助设备,也能生产一些优质精密的产品。同时社队企业企业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社队企业安置农村劳动力282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9.32%。  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职工2827万人,全年工资总额87亿元,平均每个职工年工资收入308元。  社队企业的消亡是从1979年所谓推行分田到户开始。因为此时农村集体经济开始瓦解。到1983年人民公社正式解散,标志着作为集体企业的社队企业不复存在。  后来的乡镇企业事实上已不再被视为社队集体企业。而是乡镇领导的“钱袋”。随着90年代“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除了像南街村华西村等极少数以外) 最终基本悉数成为私人企业。  因此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经营组织的解散是社队企业生命结束的主要原因。同时事实证明,公社的解散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因为公社经营搞不下去而“寿终正寝”,而是上头推行一种消灭农村集体经济的强制性政策的结果。是上头强行拆散而不是因为农民自发要求散伙的。起码绝大多数的社队是这种情况。  1979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散伙后,某些领导强令全国各地依样实行。当时流行一句话,“不换思想就换人”,凡是县社领导所在地方生产队和大队不散伙的,公社和县领导要撤换。  《当代中国史研究》  众所周知,广东粤西一带就有不少领导是因此被撤职的。  甚至一些集体经济搞得非常强大的社队亦不能幸免。如前面介绍到的江苏无锡春雷村就是一个典型个案。  上世纪60年代,春雷村在无锡创下了很多第一:  首先在工厂工作的村民比例最高,全村3000多村民,有300多人务工;  其次收入最高,工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40%,每户平均收入1000多元;  村里只有存款,没有欠款,最早实现了全村家家亮电灯、家家用拖拉机耕地、人人享受合作医疗……  春雷最兴旺的时候是七十年代,一年净利润要三十几万元,靠着春雷厂的资金积累,春雷大队兴办了农机厂、皮件厂等多个社队企业。这样的生产大队的结局也是解散了。  华西生产大队当时也接到了解散的命令,而吴仁宝采取变通的手法,将生产大队的名称取消而保留华西村集体经济管理实体。后来上级又以安排吴仁宝去县当领导为条件,要吴仁宝解散集体经济,吴仁宝还是顶住了,拒绝了当县领导。  有的人说南街村、华西村等典型缺乏普遍意义,不可复制。理由是全国仅存为数不多的几家,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存在的几十家集体企业都是发展很好的。  因此将近150万家社队企业中基本上都是随着上头强制解散人民公社的命令下达和所谓深化改革政策的推行而解散或转制的。  其中有不少企业的改变是腐与改开结合的产物。随着所谓改开的推进,一些乡镇企业领导私心膨胀,企图将资产巨大的集体企业变成个人资产,于是想方设法贿赂有关领导(包括与领导合伙经营 ) ,以黑箱操作的方式花少少代价就将企业改制到自己名下。有的甚至以一纸认定的最简单方式,将社队经营二三十年的集体企业认定为自己个人的企业。  上海市川沙县年用于农业机械化的2500万元投资中,社队企业利润占87.5%。  全国农村集体社队企业安置农村劳动力282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9.32%。如果按每一农户生养5个孩子,则有总计2亿农村人口家中有了工人,有了工业收入!全国社队企业农村职工2827万人,全年工资总额87亿元,平均每个农村职工(包括学徒工)年工资收入308元(未计其自留地和副业收入)。  今天的孩子应该也了解一下这个历史,我村有粮食加工厂,全村一千来人,十多个本村工人,分田后分了。
  4、磨苦运  小学时,母亲经常请瞎子给我算命,几乎每个瞎子都说我从8岁到13岁这五年走的是磨苦运,人在这个运程里会多灾多病,瞎子算命还真不是瞎说,都让他们说对了,我在那五年的确多灾多病,生什么病呢?皮肤病,罕见的皮肤病,症状是全身生水泡:掌心生水泡,脚心生水泡,膝盖生水泡,胳膊肘生水泡,胸部生水泡,背部生水泡。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季,身上生了水泡,穿棉袄非常麻烦,因为厚厚的衣服会把泡挤破的,挤破后会非常疼。  夏天时,小腿上和膝盖处的水泡会连成一条线,蛇状的,俗称蛇步疮,别人吓唬我说,如果蛇步疮首尾相连了,腿就会断掉——被蛇捆断的。当时的我非常担心自己的腿会断,还好,我的蛇步疮始终没有首尾相连。  那种水泡,如果破了会非常疼,没破的话则非常痒,所以破也不是,不破也不是。  母亲为了给我治皮肤病,找了很多偏方,她听说蚯蚓的体液加点白糖,可以治疗我的皮肤病,就叫我二哥去挖蚯蚓,二哥也很关心我,夏天冒着酷暑到野外给我找蚯蚓。只是效果并不好。  那五年,常年遍布全身的水泡让我成为一个在“水”中“泡”大的人,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而那五年正好是我读小学的五年。  除却身上长水泡,夏天我的头上还经常生热疮,――腐败从“头子”开始。生疮,是因为我常头顶烈日在野外玩耍时晒的,是热毒所致。  据说桐树叶子可以治疮,妈妈就用数片桐树叶子包扎在我的头上,我成了“包头”人。那样子很不雅观,某年暑假的某日,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暑气熏人。我和几个孩童跑到村后的山坡上,那里是一块玉米地,村民们在地里分玉米。大人看见我这个“包头”人,便用一种鄙夷加嘲讽乘以冷漠除以仁慈减去同情,最后开平方的眼光看着我,说:瞧你!没个人样!我当时确实没个人样,赤膊、赤脚、赤手、空拳,在一种叫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光线下,哼哧哼哧地到处乱跑。唉,生就一副鸡嘴猴腮,我只能没个人样地混迹人世。  在我的记忆中,盛夏的太阳总是毒辣辣的,太阳光线像根根毒箭,射向大地。暑天的酷热和烈日的暴晒,使我的疮日益严重。  母亲也会带我见医生,见得最多的医生是姚河医院的周自德医生。我当年特别怕打针,那个周大夫便竭力诱劝我,我眼睁睁地看着他脱下我的裤衩,在我的屁股上打了一针,感觉还好,不大痛。打那以后,我对打针的看法是:打针?痛?屁事,屁股上的事。打了针后,我的头部疮情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疮”了,“腐败”现象依然严重。小学五年,我的头部年年都要生疮,弄得焦头烂额,给我留下了无比苦涩的回忆,是至今还令我心有余悸的苦难史,是一段悲怆的人生履历。  我常感慨:生活并不是时时都有清朗的月夜,淡雅的幽香和袅袅的爽风,更多的却是炎炎的烈日和灾病的煎熬。生命从它诞生的时候起,就与岁月进行着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生命是注定的败者,因为它脆弱的缘故,会不断地受到重创直至完全毁灭。  小学五年,我除了易患皮肤病,也出了几次险。有次,我到二姐的婆家玩,和当地的几个小孩到一个水塘里洗澡,那个水塘很大,塘沿光滑滑的,我一下水,脚底打滑,刹那间滑到深处,一直沉到水塘的底部,眼看就要溺死了,当时没有一个人救我,那几个小孩也不敢救我,可能他们以为是我游到水底。可是不知怎么回事,我在水底挣扎了几下,竟然从水底浮出水面,“按下葫芦浮起瓢”——其实我是不会水的。
  @真相历史-02 08:10:24  你村有点差,按说1969年,好的农村都有了赤脚医生了,当然,大部分普及要靠七十年代的努力。  1969年确实是农村医疗推广期,你们村那么大居然还要家里生产,实力还是不行的。  -----------------------------  70年代生产,农村基本上是在家里。
  5、饥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那里还未实行单干,是集体生产方式,农村很贫困。那时我家的粮食很少,一天只能吃两顿。即便是两顿,中午有时也吃不上饭,只能喝稀粥。  当时我二姐负责做饭——二姐已初中毕业了,分在我家的总后勤部工作。  二姐为了节省米,在熬粥时,总是多放水少放米,另放一点野菜叶,粥熬好后,只见米粒在锅底历历在目,游米可数,那稀粥可谓是清澈见底。勺子在当中一舀,即刻碧波荡漾,令人想起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中午常喝如水一样的稀饭,我的肚子简直成了水文站。在那岁月,我的肚皮蓄水量大大增加。早上稀饭,中午稀饭,水喝多了,就会不停地解小便。上学时,被尿憋得痛苦之极,在冰冻寒凝的隆冬之夜,常几次起床解小便――这都是喝稀饭导致的洪涝灾害。  那年头,我整日价饥肠辘辘,多想美美地吃上一顿米饭啊,我多想成为饭桶啊!在那个欲望少到只剩下食欲的年代,成为饭桶就是少年的我的最高追求。  然而,在凄愁忧怨、穷苦衰败的时代,想做个饭桶又是多么不易!而只能做个水缸。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生活总是水滋滋的,而不是甜滋滋,全家人也就谈不上美滋滋了。天好下雨,阴雨绵绵,苍天只管下雨,从不下米。那年头多的是水,人们的心都泡在水里,发了霉。  二姐之节省,不仅体现在她在中午熬粥喝,还体现在,她就是煮饭,也不是全米的,八路军不是搞小米加步枪嘛,她搞小米加白菜,即所谓的菜饭。可我,最讨厌吃菜饭,因而也就最厌二姐了。我在小学读书,中午放学回家,一看见二姐在锅里写着菜加饭的算式,我就当即交白卷――不吃!下午也不去上学。二姐为了哄我吃,就在锅里挖一些无菜叶的米饭给我吃,而她自己就吃全菜叶的“饭”,那种菜叶饭淡而无味,可二姐吃起来特有劲儿――就是这样的饭,二姐已经很满足了。  我的二姐早在1984年就去世了,现在回味二姐在世时我们全家人的生活,真是一首幽怨深沉、清忧凄怆的乐曲,又像是一篇真挚哀婉、惆怅愁怨的生活断章。如今韶光不再,年华已逝,世态变幻,想起当年生活情状,大有隔世之感。当年我幼稚无知,最厌二姐之节省,现今我最想二姐,可她与我已是阴阳两世,我的后悔何时能了。
  马克...
  满满都是回忆啊~~
  写的很好
  做个记号······························
  小时候一个字,饿!
  @朱乙丑
14:28:29  5、饥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那里还未实行单干,是集体生产方式,农村很贫困。那时我家的粮食很少,一天只能吃两顿。即便是两顿,中午有时也吃不上饭,只能喝稀粥。  当时我二姐负责做饭——二姐已初中毕业了,分在我家的总后勤部工作。  二姐为了节省米,在熬粥时,总是多放水少放米,另放一点野菜叶,粥熬好后,只见米粒在锅底历历在目,游米可数,那稀粥可谓是清澈见底。勺子在当中一舀,即刻碧波荡漾,......  -----------------------------  地区不同。和你同龄,我在辽宁,那个时代也碰到末期,但我家中条件要比你好得多,吃饱饭没问题。我家也是贫农,但劳动力多一些。当时辽宁的领导也是很“左”的,直到82年分产到户!
  什么时候也是全国一盘棋,楼主这些熟悉的老物件和俺小时候见到的一样,坐标胶东半岛。
  @朱乙丑
14:28:29  5、饥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那里还未实行单干,是集体生产方式,农村很贫困。那时我家的粮食很少,一天只能吃两顿。即便是两顿,中午有时也吃不上饭,只能喝稀粥。  当时我二姐负责做饭——二姐已初中毕业了,分在我家的总后勤部工作。  二姐为了节省米,在熬粥时,总是多放水少放米,另放一点野菜叶,粥熬好后,只见米粒在锅底历历在目,游米可数,那稀粥可谓是清澈见底。勺子在当中一舀,即刻碧波荡漾,......  -----------------------------  苦难的时代,那时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挺辛酸的,楼主继续啊。加油!
  6、怀念二姐  我常常深感对不起二姐,因为她生前待我特别好,而我却没有待她好。  小学时的我,有时候也是比较贪玩的,很容易被别的小孩引诱去玩闹,一旦疯玩起来,我就像一匹脱缰野马任驰骋。这个时候我二姐对我的管制远远超过了父母。以她的严格要求,是不允许我有任何玩耍的闲暇的,只允许我看书学习做作业。我一放学回家,二姐就迅速地给我摆好桌凳,令我看书。吃过晚饭,二姐就亲自给我点上煤油灯,叫我安安静静地在灯下看书。这样时间长了,我对二姐就有点反感了。其实我小学时总体说来成绩还是不错的,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都获得奖状,可二姐从未表扬过我,只有批评。三年级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我的语文和数学都考了八十多分,为本班最高,我欣欣然,我自己对这个分数是十二分的满意,可二姐对我这个分数是负十二分的满意。中午她指着我的卷子批评我:“你看,好多地方不该失分,你却失了分,就考了八十分,升学有什么希望!”当时的我受尽了委屈,我本以为她会表扬我,对我微笑的,没想到她竟是讥笑。  那是一个秋天,我吃过晚饭,便偷偷的跑到外面玩去了。玩得正起兴,二姐喊我了:小东子,还不回家看书!我太厌烦她的这种喊声,我不理她,自玩自的,二姐只得悻悻回家。我一直玩到晚上十点多,回家后,已是满身汗水,父亲看我恣意玩劣,便用绳子抽我,二姐在一旁添油加醋道:“太贪玩了,学习一点不用心!”  二姐越是管我,我就越是不服她管,就想打她,恨不得一巴掌把她打出国,让她“留学”牺牲。有一次我真打了她,好象在一九八零年的冬天,那天刚吃过早饭,记不清是什么事,二姐委屈了我,我便拿起搅猪食的棍子打她,先在她的小腿上打了两下,腿被我打肿了。后又在她的前额打了一下,她的额头当即起个大包。那天我是下狠心打了她,而且是超“额”完成了任务。二姐姐当时不还手,任我打她,只是站着哭。  沧桑之后见真情。现在,我才明白,二姐管我骂我恨我,以及被我打被我骂被我恨,都是出于关心我。她是多么希望我能考上大学有一个光明广阔的前途!  许多年过去了,我很内疚,很悔恨。我对不起二姐,我误解了她,且恨了她,还打了她。  我忘不了上学时,下起滂沱大雨,二姐给我送的伞;  我忘不了小学毕业考试时,二姐起早给我蒸的馍;  我忘不了二姐临终前说的:“我再也看不到弟弟上大学的那一天――”  如今我的耳边常响起二姐对我的呼唤――我最熟悉的声音:“小东子,还不回家看书!”
  1951年初,中共遵化县委派人到西铺,在党内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试行草案)》,同时结合学习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耿长锁合作社的办社经验,西铺村的翻身农户,在面临该“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做出了自己的正确选择。他们在村支部书记王国藩的带领下,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这一年春天,西铺村在很短时间内,建立起11个临时的和常年农业生产互助组,参加的农户占60%。  但是,互助组仍然不能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小农经济所固有的集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矛盾,等等。1952年,西铺村所在的遵化县第十区雨水调匀,岁丰足收。这个区的东小寨和王老庄办的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得了丰收,比西铺的互助组强多了,这件事震动了西铺的人们。在村党员会上,王国藩和杜奎把办合作社的打算谈出后,在场的人都举手赞成,并踊跃报名,加上会后要求参加的群众共有23户。大伙推举王国藩为主任,杜奎为副主任,西铺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就这样成立了。当时全社共有土地230亩,没有大农具,大牲畜少得更是可怜。他们拿玉米粒照老法计算了一下,合作社只合到3条驴腿多一星点。这就是当年称“三条驴腿”办社的由来。当时有人讥笑他们是“穷棒子社”,断言“这群吃救济粮,领寒衣的骨干凑合在一块儿,早晚得穷散架!”为此,王国藩召集全体社员开会,他说:“有人讥笑我们是‘穷棒子’,我们就是‘穷棒子’。但我们人穷志不穷、难不倒、穷不散。只要我们把社办好,怪话自然就没人听了。”  为了解决眼下的困难,合作社成立不久,他们决定上山打柴。1952年底,由杜奎带领18名壮劳力,向40里外的王寺峪进发。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但大伙谁也不含糊,总是乐呵呵的,每天起早进山,傍黑收工。手被划破了,脸冻伤了,没人吭一声;棉衣撕烂了,鞋子张嘴掉底了,就用山上的葛藤绑一绑,照样干。18个人坚持奋斗了十几天,就打了4万多斤柴。过往的行人看见沙河边一个个小山一样的柴垛,都赞不绝口地说:“成立农业社,真是了不起!”  这次上山打的柴卖掉后,合作社共得钱430多元。由于春节将到,有的社员提出给大伙分点钱,过个好年。王国藩对社员们说:“大家辛苦了一年不容易,想分点钱,心情可以理解,俗话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嘛!但是我们农业社刚成立两个月,发展生产的任务大着哩,咱们要有长远打算呀!”社员们也议论纷纷,他们说:“咱们办社还要指望这点钱呢!”“难关还没有度过,咱可不能千日打柴一日烧哇!”最后大家统一了思想,让王国藩、杜奎带着这笔钱进城,买回了一辆铁轮车、一头牛、一头骡子、一头驴、19只羊和一部分零散农具,大大缓解了初级社生产用具极度缺乏的困难。  合作社的困难虽然经过社员们的努力有所缓解,但多年的贫困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春播即将开始,种子还没有,有些社员的吃粮问题也亟待解决。共产党员梁进田、杜奎拿出自家省吃俭用节约下的一点粮食,接济亏粮的社员,带动全社互通有无。大伙又凑集了白薯种,育了20多炕薯秧,除了供本社栽种外,还卖了500多元,解决了夏锄期间全体社员的缺粮问题。  秋收前,庄稼没成熟,有些社员的口粮又告紧,影响了一些社员的情绪。有人开始后悔不该早早入社,说:“没入社时,儿子给人扛,虽然一年才挣一石粮,可连嘴也带出去了,而现在一个米粒也没人给,还得给嘴啃嚼家里的。”对社员们的生活困难,社长王国藩积极想办法,区委对“穷棒子社”也十分关心,区委书记指示信用社把50元生活贷款送到了“穷棒子社”。  难关一个个被克服了,秋季“穷棒子社”获得了大丰收。粮食平均亩产254斤,超过互助组产量近一倍;粮食总产量45800多斤,扣除集体提留,平均每户分粮1400多斤;总收入6800多元,除掉各项开支,平均每户分得190多元,比单干时增长60%,公共积累达2400多元。合作社好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社外农民特别是那些比较贫困的农民的心,他们迫切地要求入社。1953年底,“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星手机2017多少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