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城市的地铁上班还是去小城市与大城市优缺点的银行?

后来我才知道,留在大城市打拼的真正意义是什么_凤凰资讯
后来我才知道,留在大城市打拼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师弟师妹开始向我咨询毕业找工作的事情。留在一线城市打拼,还是回老家过安逸舒心的小日子?这是闲聊中绕不开的话题。
原标题:后来我才知道,留在大城市打拼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又是一年开学季的来临!这也意味着,又是一年毕业季的来临!有师弟师妹开始向我咨询毕业找工作的事情。留在一线城市打拼,还是回老家过安逸舒心的小日子?这是闲聊中绕不开的话题。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像师妹们问我“要不要读研一样”,没有唯一的答案,更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不擅长煲励志鸡汤,也没有什么过来人的干货可供分享。我仅有的,只是当我面临这些问题时、走这些路时的一大堆困惑、观察以及小小的思考。1.读大学那会我很早就明确了自己想要留在一线城市的想法。然而作为一枚小吕纸,我没有在大城市干一番大事业的宏图大志,也没有理性考量过在大城市生活的成本和压力,我只是单纯地、感性地、热切地喜欢着大城市里无比富饶、活色生香的文化生态。在广州读书的那几年,我常跑各个美术馆去看展览。那时候还是穷学生,看不起票价动辄几百块的音乐会、戏剧,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美术馆、博物馆、红砖厂、创意园看各种各样免费的画展、文物展、电影展,去图书馆和中大听各类讲座。住在小谷围岛大学城上的我们,每次出去市区来回都要2个小时路程,真不知道那时候哪来那么多旺盛的精力和无处安放的荷尔蒙到处折腾。然而,当我毕业后真正定居在这样一座富饶的大城市时,我才知道象牙塔里的自己是多么幸福,当我被“流放”到社会上的时候,我根本无暇顾及我曾念及的那些“诗和远方”。大城市的十里繁花、流光溢彩似乎并没有和我有什么关系。2.工作以来,每个周末我最想做的事就是赖在被窝里补眠,睡它个一气呵成一眠方休天南地北气贯长虹!!要是哪天心血来潮能出去跑跑步打个球就算是太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了。因为啊,我真的是一心只想着工作啊!谁说不是呢?在一线城市里,工作几乎霸占了年轻人的全部生活空间!(当然,特指工作日)之前网上疯传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那首《感觉身体被掏空》确实让一线城市不少加班狗的共鸣!住在城市郊外狭小的小房子里,每天疲于奔命地去挤公交地铁。我有个同学在广州中心区上班,每天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去上班,重点是她的职业是老师,所以她每天需要6点钟出门,准时下班回到家也要七八点。而那些经常加班的企业人员,特别是IT行业,八、九点下班是常态,风尘仆仆回到家里都要十点之后了。这样的行程表,还奢谈什么找对象谈恋爱?!表面上你是拿着十几万年薪的都市白领,出入CBD,往来无白丁。但是下班后你租的那间小小的破房子,却要用掉你近3分之一的工资。就像最近热播剧《小别离》里学霸妈说的,每天拿着饭盒到公司微波炉一微,为什么呢?因为你连公司楼下的饭盒都买不起!是的,这就是在大城里狼奔豕突的年轻人的日常!3.这种选择相对应的还有另外一种模式。我的好朋友夭夭研究生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回到老家做了一名人民教师。她的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工作很轻松。小城市的生活也无忧,父母和小伙伴都在身边。她很喜欢画漫画,工作之余,她拿起画笔继续创造她的漫画,日子过得悠哉又充实。夭夭和我一样是个文青,大学的时候我们常一起四处看画展听讲座。有时候累了也挺羡慕夭夭选择了这种舒适的小确幸。现代交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达缩短了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距离,身处小城市里,同样也能畅想“诗和远方”。但是,安逸的小城,就这么活着。也许那些热血奋斗、不愿妥协、喜欢折腾的年轻人慢慢就会消失了。当然,在大城市里,不见得每个人都是能量满满的奋斗青年。但周遭的环境至少会给予你压力,敦促你更新自己,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不断地提升自我。而这大概也是大城市吸引人的魅力所在。4.我心里明白,那些活色生香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留在大城市的理由。书店、展览、演出,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热门的、流行的、小众的,在这座大城市中总有它闹腾腾的安身之处,然而比这些流光溢彩更吸引人的是,这里有让人成长和自我升值的空间。在广州读书的七年里,我早已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了挤地铁、追公车的忙碌,习惯了快速接受新事物的状态。大城市能给我的,是广阔的视野,是延伸的平台,是人与人之间有所保留的交往空间。说实话,我挺享受这种在陌生人里来回穿梭的感觉,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没有那种裹挟在熟人社区里“被看见”、“被谈论”的负担。同时,我也乐见人与人之间偶然交汇的善意和因缘。当然,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轨迹都不相同,选择的标准也不相同。有的人想要“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出人头地,有的人想要“更上一层楼”的银行卡数字,也有的人想要“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闲适。选择一座城市,其实也就是选择一种相应的生活方式,仅此。正如一个硬币总有两面,你选择了光鲜亮丽的大城市,就注定要背负光影背后的摸爬滚打。大城市的的另一面是生活压力很大,房子是天价,物价也很高。而小城市也可以有简单快乐的英雄梦想。选择本身没有对错,重要是的,坚持你所要的,选你所喜欢的!世界正因复杂多样而精彩,愿你在冷暖自知中捍卫你所要的城池。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433
播放数:1631
播放数:3350
播放数:162726在大城市工作还是在小城市工作好_社会攻略_社会知识_社会信息_百度攻略
相关攻略推荐
当前位置: > 文章阅读页
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过相对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可是,它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吗?几年前的一天,去某地开一个无聊的会。入会场前,我顺手在副驾座位上拿了本杂志,其中有一篇刘大任的《柏克莱那几年》。幸有此文,让我不至于选择早退。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大任从台湾去美国求学,恰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言论运动风潮。最终,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乌托邦的寻找者”。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尽管刘大任的左翼思维与我并不相投,但不妨碍我被其文字打动。这位如今已垂垂老矣的小说家写道:“也正是直接参与运动的亲身体验,因,,柏克莱人"而感染的,,寻找乌托邦"旅程,接受了残酷考验,所有事业梦想全部报废,学位自动抛弃,人生大转弯,甚至对人性的本质产生了难以解决的怀疑,然而,直到今天,扪心自问,没有一丝一毫后悔。”
他还写道:“对于今天十八九岁的大孩子,我还是可以问心无愧说这句话:任何机缘,当乌托邦出现在你的人生轨道上,即使玉石俱焚,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人活着,不为这个,为了什么?”他还提到了有名的《呼伦港宣言》,开篇是那个著名的句子:“我们这一代的人,孕育于至少是相当舒服的环境,安置在各地的大学殿堂里,不安地看着我们继承的世界……”这多像个预言,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不也是身处一个“至少相当舒服的环境”,但又不安地看着这个世界吗?只是,比起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如今的中国更加物质化,甚至使得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屈从于生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活压力。但反过来说,如今这种琐碎的物质化生活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在旧日的风起云涌面前也注定是小儿科。换言之,如果你是一个能为“寻找乌托邦”放弃一切的人,那么“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式的问题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你能听到并听从内心的声音,任何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显而易见的优缺点:大城市生活丰富,工作机会多,如果是非体制内领域,还相对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创意产业、科技产业等上年纪的人基本无法进入的新兴领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业务多于重人际(但人际同样重要)的氛围,缺点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相对安逸,但工作机会少,又普遍是人情社会,任何事都得靠关系,又因人际关系复杂,隐私空间常被侵犯。
这些优缺点并非绝对,它往往会随着个体自身的特点而转化。比如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工作主要依靠网络传递,那么小城市的低房价就显得诱惑,但如果他又特别喜欢丰富的生活和多元的资讯,那么大城市的高房价也不会阻挠他。正如有人所说,世间所有的选择,到最后其实都是五个字——你想要什么?许多过来人见到这句话,会不屑地说一句“图样图森破”,告诉你这种想法实在太不成熟了,因为许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他们会摆出各种大道理,列出一连串的“反面教材”,告诉你若不循规蹈矩,人生将会如何悲惨……可是,如果你连想想的勇气都没有,你又能实现什么?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问题上,我的感情一直倾向于前者。当然,我并不是认为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更不是说年轻人必须要选择大城市,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在这个选择中,天平从一开始就是倾斜的,前者的生存压力更大,也因此更需要勇气去承担。而遵循内心的勇气,不但是我自己缺少的,也是我喜欢并尊重的。
对于逃离大城市的年轻人,我同样尊重,因为他们尝试过。对于选择小城市安逸生活的年轻人,我也并不反感,因为那也未必不是遵循内心的选择。我唯一不能认同的,是某些人对打拼者的嘲笑,以及庸俗化的论调。我见过不少世俗眼光中的失败者,虽然我并不认为那是失败,但他们无一例外遭遇了嘲笑。比如有人被迫从北上广回到家乡,就有一些这辈子未曾离开家乡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当然还少不了“早说过这条路走不通”之类的论调。还有一些人正在大城市里打拼,可逢年过节回到家乡,就会成为七大姑八大姨的谈资以及被训导对象,告诫你生活应该如何安守本分,结婚生子再去考个公务员才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生标准。我甚至认为,正是这群人的存在,才逼得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宁愿在大城市孤独打拼,也绝不回来。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没错,大城市里有许多平凡的打拼者,终其一生也无法跻身这个城市的上游,他们甚至买不起一套小房子,终日为温饱奔波。但谁有资格嘲笑他们呢?没有人可以。正如毛利在《普通女孩,就该滚出大城市?》中所写,“为什么一定非要成功、出色,才能留在大城市?为什么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自由选择去留,她永远都该仰仗别人的意见生活吗?”
在中国人的人生选择中,女性比男性的空间更为狭窄,没在三十岁前把自己嫁出去仿佛是一条死罪,结婚后没生出孩子来同样是死罪。在毛利笔下,“这些美剧的忠诚东方女性观众们,并没受到多大的感召,她们在爸妈的房子里看着别人为所欲为,一点不为之所动,因为世俗说,大城市的荣光并不属于她们。”一个社会对女性的苛求与偏见,意味着整体价值观的缺陷。女性遭遇苛求,男性同样不会好过。认为女性留在小城市安于现状就是最好的七大姑八大姨,同样也是逼婚、逼考公务员的主力,她们的逼迫对象其实不分男女,这也许是小城市最让人窒息的一面。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我有一个朋友,不谙世事,不善交际,有一份稳定工作和中等收入。与许多独生子女一样,她在父母支持下买房买车,一个人住着140平方的房子,每日按部就班地开车上下班,不知不觉年过三十。也是在三十岁这一年,她放弃了这一切,选择北漂,租房、挤地铁……当然有人会说她傻,可她却比以前开心多了。她离开这个小城的唯一理由是孤独,同时,她又不愿像长辈们所说的那样,随便找个人结婚生子告别孤独——那样的话,也许会更孤独。在某些人看来,这种孤独似乎有点矫情。他们还会搬出“适应社会”这一万能法则,告诉你这是你自身的问题,你要改变自己,释放自己,接触社会,就能有更广阔的圈子。可是,这个说法从根本上抹杀了人与人之间原本就具有的差异,忽略了人的个性。就好比看电影,看特吕弗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和费里尼的人跟看《小时代》的人很难有共鸣,你不能强求其中一方迁就另外一方。价值观的差异也与身份、地位无关,即使都是高学历,即使都有体面的工作,但一个读哈耶克、萨义德和《古拉格群岛》的人,又怎么可能和一个除了课本再没读过其他书的人有心灵上的契合呢?在人际交往上,我们最多只能做到礼节上的互不侵犯,但越是交心,越不可能越过价值观的差异。因为价值观而造成的孤独,无法因为自身的改变而缓解。而且,即使改变,也只能就高不就低,也就是说,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去适应别人的高度,但无法刻意拉低自己的智商,去迁就比自己更平庸的人。在男权社会里,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能力的女性,更容易在小城市里感受到这种孤独。工作没有挑战性,缺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找不到看得上眼的男人,还要因为没拍拖、不结婚和没生孩子这样的事情被当成异端,这已经不仅仅是孤独的问题,更关乎尊严的丧失。所以,一个人越出色,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别说那些内地封闭小城了,即使是东南沿海的富庶地区,即使距离港澳仅仅一两个小时距离,小城市仍然只是小城市,你依然要忍受以下这些事情:同样的杂志和电影,比广州深圳迟一个多星期上市和上线;你还是得自己开着车跑去大城市看话剧和演唱会;老一辈永远关心你为什么大学毕业了还不拍拖,二十五岁了怎么还不结婚,结婚都一年了怎么还不生孩子;如果你没考公务员,某些人更是会替你痛心疾首;即使是年轻人,也往往早早老去,坐下来就跟你谈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经,见到育儿和养生讲座就像打了鸡血;许多你的同龄人,有着高学历和体面的工作,可家里没有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一本书,你们永远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在事业上,你不能靠创意打动客户,跟人搂着肩膀忍着满口酒臭气称兄道弟干上几杯也许更管用……
有时,我甚至会有这样的错觉:能忍受这些,简直需要比在大城市打拼还要多万倍的勇气。当然,后来我明白了,这不是勇气,而是妥协和懦弱。大城市当然也存在这些问题,但你起码有躲开的几率,如果你有足够能力,还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我有一个朋友,他的故乡在一个内陆不发达省份的小城,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死也不会回去的,因为我不想在二十多岁时看到自己六十岁的样子。”因为,在那样的小城里,除了公务员、国企、学校、医院之外,你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他用可以在老家买别墅的钱,供了一套北京的小房子,然后告诉我:“房子再小,也是我买的,路再难,也是我自己选的,这样的话,谁也没有借口来干涉我的生活。”
我知道,这就是勇气。它似乎可以回应某些老人的另一种荒谬论调(也许是我在这个问题上听闻的最荒谬论调)——年轻人选择大城市是一种逃避,比如逃避生活的责任和传宗接代的重任等。且不说年轻人选择大城市大多有着理想和追求的因素,即使真的是逃避,我也建议持此论调的人先检讨一下自己:为什么人家甘愿放弃安逸,以孤身去大城市打拼的代价去逃避你以及你所期盼的那些东西,是什么让你和你的期望比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激烈竞争更恐怖?很多时候,我们都过早老去,然后定义生活。比如认为房子车子和金钱就代表生活的全部,认为别人也应该这样想,否则就是不成熟不知足,或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强调平庸的可贵,把“平庸”等同于“平淡”。可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是,许多人未曾想过,你认为好的未必是别人想要的,我们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人,未必是关怀,而是侵犯,不管你是否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这样的事,在这个国家固然随处可见,但小城市似乎更明显一些,同时让人无处可躲,也无从辩驳。越是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生活的人,越是庸碌无知的人,越喜欢嘲笑那些有勇气去承受压力的人。不够现实的乌托邦,总会引来嘲笑。但是,如果你现在二十多岁,你是希望看到一个乌托邦,还是看到自己六十岁时的样子?转自: 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相似攻略推荐进银行工作是在小地方的基层做起还是在大城市里面做起好一点?_百度知道
进银行工作是在小地方的基层做起还是在大城市里面做起好一点?
进银行工作是在小地方的基层做起好一点,还是在大城市里面做起好一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当然是在大城市好了
大城市的制度比小城市的完善,升职也快,小城市一般都是小领导说了算,你很难有出头之日的。
大地方虽然制度完善,但是待遇还没小地方性的银行好。
你都做好决定了,还唧唧歪歪的问啥呢!
这是我听说的,就是想咨询有没有这些方面的说法,求证
采纳率:36%
一定是大城市啊,像银行这样的单位,你去了小地方,很难能出来了,撑死了让你做到那个小地方的行长,你甘心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银行工作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毕业后的就业地点该怎么选?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毕业后的就业地点该怎么选?宇箪教学百家号马上毕业了,该去大城市乘风破浪,还是去小城市安度时光呢?这是很多毕业生面临的困惑。相信有很多朋友被大城市地铁里拥挤的人潮和高到离谱的房价吓到过,从此对大城市好感全无;也有很多人对小城市不完善的基础设施、贫瘠的娱乐文化生活感到失望,还是向往大城市车水马龙的生活。其实,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有它各自的优缺点,一个城市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生活,毕业后到底该去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要看个人具体情况。那么,这个具体情况到底是什么呢?1、职业特点先举个例子:有一个同学M君,中文专业,普通二本。在校期间表现不是特别好,偶尔挂科,除了写作能力强一点,一无所长。他唯一的爱好是汽车,对市面上各种品牌、型号的汽车如数家珍。 毕业之后,他来到了北京,依靠自己的专业+兴趣,找到了一份汽车行业自媒体记者编辑的工作。而且因为有驾照,可以进行试驾,额外的劳动报酬非常多,经常出入于各大汽车品牌高端发布会,让同学们羡慕不已。试想一下,如果他回到自己的小城市,会从事怎样的工作呢?最多就是办公室文员而已,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完全无用武之地。这个例子就涉及到了职业特点的问题:如果你的职业偏文化、互联网方面多一点,比如媒体从业者、营销创意人、律师、设计、音乐人等,工作充满变化、充满竞争,那么大城市比较适合你。因为大城市前卫、开放、包容性强,各类顶尖人才集聚于此,是文化、互联网、创意型企业发展的乐土,必然也是你求职发展理想的根据地。如果你的职业偏工程师、技术员等方面,或者更习惯于在体制内工作,例如银行、电力等事业单位,那么回自己的小城市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这类的工作在任何城市都是有成长土壤的,相比之下,小城市物价水平低、生活节奏慢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或者不确定自己工作的定位,那么可以给自己三到五年的时间,去大城市闯荡一番。当然,在这期间多留心观察不同的圈子,多去尝试接触不同的人,一段时间之后,自然会明白自己的定位,到时候再决定去留。2、背景关系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任何事物都离不开人情、背景和关系。看过《人民的名义》的同学可能会记得这样一个事实:领导的同学、妻子、老师甚至儿子也是领导——背景关系在体制内的影响力无需多言。那么,如果你有很强的背景关系,家乡的小城市是你最好的选择。因为你可以动用的资源非常多,亲戚朋友都在身边,会给你很多的帮助的,而这些资源在大城市是起不到作用的。相反,如果你毫无背景关系,或只想凭借自身实力实现梦想,那么大城市是适合你的。因为大城市的公司规则相对明朗,竞争相对公平,人情关系在工作中的影响是很小的。人们都很忙,没人会在乎那些所谓的“办公室政治”,也没人会因为“父亲和领导认识”而得到升迁——大城市的公司,只看你的人品和能力。3、个人性格如果你性格叛逆、个性鲜明,不喜欢体制内条条框框的规定,时常脑洞大开、天马行空,从小不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却在某一方面有着超人的天赋和专长,那么大城市一定非常适合你。因为这里最欢迎的就是“奇葩”,大城市的包容、自由、变化会让你非常快乐,而你的某个创意很可能会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如果你性格沉稳、待人接物老练,不喜欢生活中存在太多的变化,想要一群稳定的朋友和长久的人际关系,在体制内工作能够游刃有余,那么小城市是适合你的。小城市中的按部就班、人情关系、传统文化等,会让你生活的安逸并且满足。4、兴趣爱好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之后,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妙。如果你喜欢话剧、演唱会、读书会、画展、博物馆等文化方面的东西,大城市会为你提供十分丰富的机会与资源,你甚至可以上午去参观博物馆,而晚上去看一场话剧,这在小城市是很难实现的。除了丰富的文化娱乐资源外,大城市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宽容的文化氛围。如果你在小县城说想要看一场话剧,那周围的人肯定会对你冷嘲热讽:“装什么文化人!”如果你只喜欢烧烤、网吧、KTV,那么小城市更适合你,因为两个字:便宜。当然,影响城市选择的因素还有很多,但不管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有一点是没有差别的,那就是需要个人持续的学习能力。每年有那么多人逃离北上广,也有那么多人在三四线小城市泯然众人,最大的原因不是他们不适合这个城市,而是禁锢了自己前进的脚步。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宇箪教学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分享和教学有关的知识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北上广患“大城市病”、中小城市发展不起来?其实有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城市群|小城市|轨道交通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近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交通部联合公布《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针对“大城市病”又出一招——发展市域间或城市郊区的轨道交通,以缓解城市拥堵,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市域铁路,指的是大都市市域范围内的客运轨道交通系统,服务于城市与郊区、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重点城镇间。这种轨道交通形态并非新生事物,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市域铁路的客运量曾占到铁路总客运量的20%以上。那么,当下为何再度推动市域轨道交通?它对治理“大城市病”有多大功效?人们在讨论“大城市病”时,往往把主城区的问题当成全市辖区的问题。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在采访中认为,发展“轨道交通”能帮助解决住房供给不足、拥堵和污染等问题,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疏解;但在交通政策发布之后,为避免轨道交通空载以及后续出现的亏损,还需要出台促进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的配套政策,才能使交通政策成为一步好棋。  以下为观点实录: 轨道交通发展不足   为什么此时会再度推动轨道交通的发展?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期间,人们对区域间联系、交通架构等概念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  工业化时期,交通更多是以“扩”为主,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工业占比很高,因而发展高速公路为主的货运干线,这是当时的特征。同时,城市间的联系主要通过大交通、大铁路完成。  然后,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兴起大量城市群,人口聚集效应显现,原来倚仗大铁路的交通格局已满足不了现实需求。  此外,工业化后期,产业重心逐渐转向服务业,城市间倚仗高速公路实现相互联系,汽车也越来越多。实际上,国外许多城市也经历过汽车时代,他们发现汽车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员流动的效率大幅降低,城市之间的通勤速度下降,同时城市中心区过度拥挤,致使房价过高,车辆排放还会造成污染。  在这种情况下,轨道交通自然受到重视。其占地成本低于高速公路,能够促进城市间的联系,减少拥堵现象,节省人们的通勤成本,提高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之间的出行效率。  当前国内轨道交通的发展不足。我们通过研究总结,中小城市发展受限,就是因为轨道交通没发展起来。像东京、纽约、伦敦等城市,它们周边拥有的轨道长度平均达到2000多公里,而我们连零头都不到。  同时,中国地铁的发展水平也有滞后。城市化30年,地铁的发展速度低于其他国家,直到最近,一些城市才刚刚赶上。  过去我们更多关注主城区的交通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手段,但如何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到现在为止没有很好的认识。现在,一些城市简单地利用行政措施来限制人口增长,并不是很好的选择,虽然短期或许能发挥作用,长期来看还会反弹,毕竟城市中心聚集了优质的服务和就业机会。  实际上,人口向特大城市区域流动是一个规律。城市会越来越大,如果不希望人口向主城区聚集,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政策,让人口按照市场格局重新再选择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空间格局的调整,其政策效果比单纯地通过行政力量控制人口要好,建设轨道交通就是进行城市空间调整的一条可行路径。 给买不起房的人提供新选择   日本、欧洲的轨道交通发展快,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拥有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讲究成本效益,可以结合人口密度来设计相应的交通基本配置。从市场方向着手建设轨道交通,必须解决基础设施投入的问题,比如采用PPP等方式,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要让社会资本愿意投入这个领域,必须使它们获得回报,这背后的关键是城市格局需要发生变化。  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格局是块状的,主城区大,周边城区小,这在一些特大型城市中尤其突出。没有很好的长期发展规划,再加上人口调控政策,使得它们周边的中小城市发育不良。主城区的房产价格很高,规划跟进快,但是周边的中小城市、镇、县受到的限制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轨道交通建成后,实际运行不畅。  在都市圈、城市群中,和主城区联通的最佳半径是30公里,以2公里-3公里一站来计算,需要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这是合理的通勤时间。如果在这个区域半径内没有城市支撑,意味着即使修建了轨道交通,也没有充足的客流可以运送,未来会面临亏损和补偿难题。  以北京为例,200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1000多万人集中在主城区,其他1000多万人分布在行政区内其他相对独立的区县和农村,它们大多并不在距主城区30公里的半径内。  上海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崇明、浦东的一些地区,都和上海主城区距离较远,虽然已形成了点对点的联系,但距离过长,轨道交通的效率有限。  所谓的城市群,意味着点和点之间需要有更多的聚集区。比如,日本就拥有很多小街区,而且已经连成片,规划时为10万-20万人口。十几年过去,实际上只有2万-3万人口,房价便宜,人们可以居住在这里,同时去主城区消费。在此基础上建成的轨道交通,运行效率可以非常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本投入能获得较好回报。  我们现在需要补足这样的布局,在综合政策中添上这一笔。  在中国国内,珠三角地区在这方面发展得比较好,因为广州的佛山地铁7号线建成后,原来利用高速路网要花一小时的通勤时间缩短至半个小时,促使许多人去佛山购置房产,这就实现了人口空间格局的调整。  房价是人们关注的一个核心议题。我们估算,北京约有700万16岁至40岁的人口,相当于有200多万家庭。但北京主城区每年仅提供十几万套住房,长期来看解决不了年轻人的购房需求。  我们提倡各项公共政策要以人为本,同样交通也为人而修,核心是人的空间选择。  中央反复强调人口疏解、城市疏解,但我们没有给买不起房的人提供新选择。若轨道交通足够发达,那么人们就有了更多选择空间,比如可以选择在郊区购房。  全世界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通过空间来缓解住房压力。放大空间可供给范围,可以解决住房供给问题,也可以减轻主城区的过度拥挤状况。而且这种住房的供给,会自发带动产业迁徙。  在这方面,珠三角的中小城市比长三角、京津冀要发达,许多城市已经连片,这些年一些城镇发育很快,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居住。以后可能会出现在广州工作,但在周边小镇购房的局面,这是交通政策和“特色小镇”政策的结合,对解决房价问题和促进中小城市发展都很有现实意义。  人们在讨论北京的“大城市病”时,往往把主城区的问题当成全市辖区的问题。现在面临的所谓大城市病如交通拥堵、高房价等问题,主要是在主城区出现的,并不是在整个行政区域内。事实上,应该把房地产政策、城市规划政策放到更大的空间去权衡,不能只在主城区内讨论。  在全行政区域内,北京其实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实际上,在北京1.6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内,可以发展很多个中小城市。具体来说,可在距离城市中心半径30公里、约27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起多个小城市,和大城市相呼应。既带动人口疏解和产业疏解,同时也能大大降低房价,实现城市的合理空间布局。  如果要现实这点,北京的主城区应尽量通过存量用地解决其需求问题,而郊区的用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开。  观察北京周边的地区,我们一般盯着北三县,也就是河北的三河、大厂和香河。如果要将它们通过轨道交通与北京连通起来,就必须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域界限。  另外,这些地区的距离较远,一般距离北京中心城区50公里-60公里。如果想要使轨道交通充分发挥作用,也需要在交通有效半径内增加一批中小城市建设,或是依托原有的城镇,新建一批小城市。  轨道交通能够促进中小城市发展,而中小城市发育则能够使轨道交通物尽其用,两者相辅相成,在发展节奏上,两者也应该同时推进。原来我们经常说,应该通过轨道交通来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现在轨道交通的政策已经颁布,而促进中小城市建设的政策还没有出台,其发展依然受限,希望对中小城市的放权、规划调整等政策能够尽快制定和颁布。  有关部门应当研究,怎样能适当调整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行政发展权限,重新调整行政辖区的规划,包括人口结构、城市建成区域的空间规模、土地指标的供给,一系列政策都需要调整,这样才有可能使轨道交通体系建立后不出现空载,导致投资亏损。 如何给中小城市发展下一步好棋?   我们提出中小城市政策已有很长时间,过去讨论的是广东和浙江的一些特大镇怎么发展,现在则有了“特色小镇”可以依托。  不过,在城市群范围内,以及特大城市的郊区,中小城市并没有发展起来,这和各种各样的成本有直接关系,包括就业成本、投入产业成本、企业发展成本、土地成本、住房成本等等。降低这些成本意味着需要提供更多空间。  其实北京周边的很多乡镇都是很好的居住区。重要的是,要让这些乡镇自然地形成人口聚集区、产业聚集区,自动地“组团”。  参照国外经验,东京的核心区拥有900多万人口,有了轨道交通后,周边的中小城市会沿着轨道交通线形成树枝状的蔓延,这就是“组团式”的发展模式,会自动地将居住在核心区域的人口吸引过去。  反观中国,城市的最显著特点是等级化管理,高等级城市会产生强大的资源吸聚效应。现在,中国的大城市越来越多,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40多个,都是地级市以上,还有30多个省会城市,它们集中了资源、土地,限制了其他地区的发展。北京和上海近年都在发展主城区,这不利于郊区发展,就算在郊区,也只是区县政府的所在地发展了,小城镇没有得到发展。  中央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促进中小城市发展的政策,调整城市放权的政策等,当然我们希望这些文件能更进一步明确一些制度。  中国的城市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城市,而是行政区域,未来需要将城市的行政区管理和区域管理分开,这样可以使中小城市的发展有更多的主动权。  轨道交通的发展能够帮助解决房价、拥堵和污染的问题,能够帮助疏解产业人口,但是交通政策发布之后,还需要有城市发展方面的配套措施,才会是一步好棋。  当前,激发中小城市发展动力可以从多个角度着手。比如说,取消土地指标计划层层下达的制度,根据城区人口规模和增长情况明确土地使用规模,更好地发挥集体建设用地作用。中小城市应该把增加就业和吸纳人口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需要减少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约束,允许中小城市根据自己的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制定符合自身要求的规划。  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更多创造城市间平等的竞争机制,激发中小城市的活力,并形成城市群和都市圈之间各城市的合理竞争格局,建立符合市场化机制的有机体系。上级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通过交通和公共服务条件的改善,为各类城市发展创造机会。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奇葩说大城市和小城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