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芦笋厂的活啥时候糖尿病能干体力活吗完

芦笋产业现状和发展
我的图书馆
芦笋产业现状和发展
 小小的芦笋,傲人的传奇。  从舶来品到世界产业规模最大、研发水平最高的一大产业,这20年闪耀着中国人的勤劳智慧。  从引进首批芦笋种质资源,到培育出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芦笋品种,再到发起并主导芦笋基因组计划国际合作,这20年记载了江西人的攀登求索。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芦笋产业的生产、加工、贸易、研发中心。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首席专家、江西省农科院巡视员陈光宇博士自豪地说,未来30年,世界芦笋产业将由中国引领。  创新:奠定世界芦笋产业的引领地位  什么样的芦笋更耐盐碱?什么样的芦笋抗旱力最强?  10月16日在南昌召开的第13届世界芦笋大会上,芦笋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将成为重大关注点。这项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并主导的国际合作成果,意味着借助分子育种手段,芦笋新品种可根据生产需要有目标地选育,芦笋产业将开启后基因组时代。  芦笋基因组计划国际合作由江西省农科院、美国乔治亚大学等国内外专家协同创新。这是继黄瓜基因组计划之后,第二个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组织的基因组计划国际重大合作项目。  陈光宇博士领衔的江西省农科院芦笋创新团队,是中国芦笋产业的核心研发团队。正是这个团队,首度把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芦笋种质资源引进国内,建立起我国首个芦笋种质资源圃,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个新品种。  芦笋是雌雄异株作物,按常规,建立完整的育种体系至少需要20年。而江西的创新团队采用组培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技术,仅用10年时间,就完成从品种引进到自主选育成功的跨越。“井冈701”为首个通过国家认定的无性系杂交F1代新品种,“井冈红”是首个紫色四倍体新品种,“井冈111”是首个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的全雄新品种。中国由此结束了芦笋种子完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茎枯病被称为芦笋癌症,一旦发生,轻则减产30%以上,重则无收。省农科院的芦笋创新团队,从抗病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方面,双管齐下,一举降伏了茎枯病。采用该团队提供的标准化设施栽培技术,芦笋每公顷平均单产可达20多吨,数倍于国外同类设施每公顷4吨的水平。  凭借自主创新的不俗业绩,省农科院主持制定了第一批3个国家芦笋行业标准,建立了世界一流的有机芦笋生产示范基地;创造了国内最先进的有机芦笋种植模式,并获得欧盟有机认证,取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富民:比较效益是种水稻的十倍  10月中旬,芦笋采摘进入收尾阶段,横峰县众德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邹德有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今年的芦笋主要销往南昌、上饶等地,每公斤批发价达20元。问及种芦笋的效益,他指指连片的上百亩大棚说:“今年5月才种下去,明年进入丰产期,收益期有10年,每亩年均毛收入2万元,是水稻收益的10倍,你说好不好?”  邹德有所在的港边乡灵西村,以前一直以种水稻和红薯为生,每亩纯收入不到2000元。2006年从浙江打工学到芦笋种植技术后,他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一半尝试种芦笋,大获成功。为把芦笋产业做大,他带动170多户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的形式加盟,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顺利成立了。邹德有在原有的60多亩露天栽培之外,另外选点,租下了100多亩土地,搞设施栽培,种植绿色芦笋。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种子、化肥、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村民只需投工投劳就有稳定收益。  近几年,依托省农科院的品种和技术优势,邹德有信心满满地每年以100至200亩的速度扩张,把村里的2000多亩耕地变成大型芦笋生产基地。横峰县政府也因势利导,采取每个大棚补助2000元等真金白银的硬举措,扶持该县芦笋产业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新亮点。据介绍,因为有技术的强力支撑,芦笋这一小作物在中国已成为大产业,栽培面积、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治荒:为美丽中国打造生态范本  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芦笋,还有一项突出的特点:耐贫瘠、耐盐碱能力极强,根系可深达地下3米,同时表现出很强的抗旱能力。  金秋时节,走进昔日沙化严重的南昌县富山乡赣江古河道,一排排挺立的芦笋郁郁葱葱。这片沙化土地,因芦笋的安营扎寨,停下了扩张的脚步。  以往,我国治理荒漠化土地主要措施是植树种草,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靠国家的治沙经费投入可谓杯水车薪,项目因投入不足加上无法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常常是虎头蛇尾,无疾而终。  1997年,江西在全国率先提出用芦笋作为治理风沙化土地的首选植物,承载起了治理荒漠和盐碱地的生态探索。  选择优良的防风固沙和耐盐蔬菜——芦笋,既可减少和避免与粮棉作物争地,又可促进沙化土地和盐碱地的开发利用。  改善风沙化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能,降低土壤中沙粒比例,使黏粒比例上升、酸度下降,提高养分供应和保肥保水能力……10余年时间,我省选育出一批适应风沙化或轻重度不同盐碱土地的芦笋品种,研究出“芦笋+林草”等治沙、治盐碱地的芦笋高效种植模式。  小小芦笋,让曾经荒芜的土地披上绿装,不仅圆了农民的“致富梦”,也让中国治理沙化和盐碱地的“生态梦”不再遥远。  芦笋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必然趋势。中国将迎来芦笋产业大发展的春天。而江西位居世界芦笋研发的高地,掌握芦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江西的芦笋产业有望引领风骚。小芦笋撑起大产业&&&&本报记者&郭云飞&杨军&&&&通讯员&唐顺祥&刘洪&阳丽萍&&&&近日,记者来到沅江芙蓉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只见10多名工人正忙着将一箱箱芦笋食品装上车,准备发往外地。公司总经理陈建波介绍,这些产品都是采用芦苇的嫩苗即芦笋做原料,经过人工分拣、速冻冷藏、蒸煮杀菌、口味调制、真空包装等1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今年,他们收购储藏鲜芦笋2100多吨,已加工芦笋食品600吨,销售额近4000万元。&&&&面对近些年芦苇造纸业陷入低迷,沅江市委、市政府转变发展思路,瞄准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决策打造芦笋食品产业。在辣妹子、芙蓉唐等龙头企业带动下,沅江芦笋食品加工业悄然崛起。据了解,今年该市芦笋食品产量将突破9000吨,产值超过5亿元。&&&&小芦笋撑起大产业,这是沅江产业转型的点睛之笔。&&&&&&政府引导产业转型&&&&独具特色的芦苇资源,是大自然对水乡沅江的无私馈赠。上个世纪,沅江芦苇造纸曾以量多质好著称,一度占到全省造纸芦苇总量6成以上,成为当地主要财源。近些年来,造纸业萎缩,芦苇滞销,沅江芦苇产业每况愈下,去年芦苇场产一吨芦苇还亏损200元,成片的芦苇成了废弃之物。有专家称,如果芦苇价格持续下滑,一些芦苇场有可能会荒废,湖洲生态将遭受破坏。&&&&芦苇产业如何走出困境?沅江将目光聚焦在“芦笋”上。该市有关部门的调研报告称:芦笋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沅江45万亩芦苇,可年产芦笋14万吨,产量之大、品质之优,全国无出其右;芦笋食品产业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打开新视野,机遇就在眼前。今年年初,沅江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以“文化引路,科技先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龙头带动”的发展战略为引领,做大做强芦笋食品加工业,推动芦苇产业转型升级。&&&&沅江为此出台了振兴芦笋食品产业的意见和五年规划,召开了全市芦笋食品产业推进会。市高新区新规划食品工业园,将芦笋加工作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对外推介,芦笋加工企业优先入园、优惠供地、减费租厂。市财政拿出6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芦笋加工龙头企业。&&&&在政府引导扶持下,沅江芦笋产业风生水起。目前,已涌现辣妹子、芙蓉唐、洞庭龙、荣东等6家上规模的芦笋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共投入资金3500万元,纷纷建立芦笋原料基地,兴建冷冻设施,新增芦笋加工生产线。南洞庭湿地野生食品有限公司经理陈罗明告诉记者,两年前,他走出大学校园,与同学合伙搞芦笋加工,那时还是小打小闹。今年,他将新注册的公司落户沅江食品工业园,产品打入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市场,年产值将突破千万元。他说:“政府支持芦笋食品产业,我们信心更足了,2年内公司年产值要争取过5000万元。”&&&&品牌助推产业提速&&&&沅江芦笋生长在南洞庭湖的滩涂湿地上,不用人工栽培,无需施肥撒药,特殊的地理、水质、土壤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孕育了它异于常规蔬菜的品质。因其清香脆嫩、润滑柔软、鲜美爽口,且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被誉为“洞庭虫草”。最近,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取样分析检测表明,“沅江芦笋”含15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大量的膳食纤维、蛋白质,以及硒、钾、钙、镁、锌、黄酮等成份,是天然的绿色健康食品。&&&&芦笋食药同源,自古以来备受推崇。《神农本草》将芦笋列为“上品之上”,称久服轻身益气延年。《本草纲目》记载,芦笋具润肺镇咳、祛痰杀虫、利尿退淋之功效,能解诸内毒。《中华医典》详述芦笋内含芦丁、维生素C,能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减少胆固醇吸收,可作为高血压、冠心病人的食疗方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芦笋是营养、美容、减肥、抗衰老的保健佳品,且具有较强的防癌、抗癌功效。&&&&在洞庭湖区,芦笋虽然具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但过去大都是民间自采自食,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今年,沅江以文化引路,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助推芦笋产业加速发展。该市挖掘芦笋的历史文化底蕴,申报注册“沅江芦笋”原产地证明商标、并面向全国征集广告语,加大电视、报纸、互联网、户外广告宣传力度,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今年3月“沅江芦笋”广告语征集活动中,应征者的邮件、信函接踵而至,妙语连珠:“沅江芦笋,洞庭虫草”、“吃沅江芦笋,享健康人生”&、“万顷生态湿地,一品沅江芦笋”……&一时间,“沅江芦笋”以其绿色之韵、健康之美广受关注。&&&&声名鹊起的“沅江芦笋”&走出深闺,成为大中城市的美食新宠。&&&&3月份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长沙等地20多家经销商先后来到沅江,与芦笋食品加工企业签订了营销合同,合同销量6000余吨。而去年沅江芦笋食品销量只有75吨。&&&&“沅江芦笋”市场热销,其价格也一路飙升,去年均价2万元1吨,今年涨到近6万元1吨。&&&&&&&科技催化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向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进军,提升芦笋产业发展水平。”沅江正着力将这一理念变成现实。&&&&该市积极帮助企业申报科研项目,申请国家专利,将其研发成果纳入市本级科技进步奖的评审范围。目前,《南洞庭湿地芦笋暨有机野生菜开发与利用》等科研项目已向省科技厅申报,《芦笋低盐真空软包装低温杀菌技术》等科研成果已纳入市本级科技进步奖评审范围。&&&&与此同时,沅江与科研院校对接,借助其人才、技术优势,进一步挖掘芦笋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延伸产业链条。最近,该市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研发功能性芦笋食品。该市与湖南农业大学的合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科技释放的强劲动力,助推沅江芦笋产业提质升级:由家庭作坊式生产向现代企业标准化生产转变,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过去,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只能采用高盐腌制方法加工腌笋,技术落后、品种单一、附加值不高。现在,沅江6家上规模的芦笋食品加工企业,将新鲜芦笋原料低温速冻冷藏,运用不同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出鲜笋、干笋、芦笋饮料、芦笋饼干、芦笋面条和芦笋即食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这些企业预计今年生产芦笋食品5500吨,占全市芦笋食品总量60%以上。芙蓉唐公司的特级鲜芦笋芽尖,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北京的高档酒店,1吨售价近20万元。南洞庭野生面业制作出来的芦笋面条柔软清香,一公斤零售价60多元,为普通面条价格的6倍。&&&&欣欣向荣的沅江芦笋产业吸引了外地投资者的目光。前不久,“广西昊昌生物科技”、“湖南金湖农科”等10多家知名企业先后来到沅江,实地考察芦笋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洽谈合作事宜。“在未来5年内,沅江将通过招商引资发展芦笋深加工科技型企业30家左右,芦笋深加工食品年产量达5万吨,实现年综合产值50亿元。”沅江市委书记邓宗祥对芦笋产业充满信心。&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做大做强恩阳芦笋产业&——关于加快发展芦笋产业的建议(巴中市恩阳区政协一届二次常委会议协商通过)&恩阳区第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以万亩为单元,建设以上八庙为中心的芦笋产业&&&园、以渔溪为中心的川明参产业园、以柳林为中心的银杏产业园,《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芦笋、川明参、银杏等特色产业”。区委、区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明晰了恩阳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确立了芦笋产业在恩阳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导地位,既符合区情实际,又能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对于建设“四新恩阳”具有重要意义。近期,为摸清全区芦笋产业发展现状、找准芦笋产业发展不足,向区委、区政府加快发展芦笋产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参考,由区政协主席肖平同志牵头,周密制定专项调研方案,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深入上八庙、渔溪等乡镇的村组,通过实地查看、走访询问和群众座谈等调研形式获得大量的基础材料后,专题召开了由政协委员、知名专家、企业代表和部分区级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芦笋产业发展研讨会,随后又采取多种方式在不同范围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形成本调研报告。一、芦笋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实优势(一)芦笋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巴中县鼓励农民群众大力发展芦笋产业,高峰时恩阳区域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农民售笋收入占家庭收入40%以上,初步形成以原巴中罐头厂为依托的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芦笋产业链条,芦笋罐头加工企业在出口创汇、增加财税、吸纳就业等方面贡献突出,成为全国芦笋重要产区。1999年后,因巴中罐头厂关闭破产,芦笋种植面积急剧下降,2012年恩阳辖区芦笋种植面积不足500亩。2013年,恩阳新区成立后,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区芦笋产业发展形势良好。其中:上八庙镇登文村、渔溪镇和平场新文村组建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各1个,芦笋种植面积分别达300、500余亩,集中、分散种植芦笋农户达200余户,全区芦笋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招引重庆安碧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户恩阳,目前公司已在核心示范区——渔溪镇三清庙村育苗50亩且长势良好,并集约土地3000亩建设种植基地,正积极选址建设仓储加工厂区;区发改局将芦笋产业列入2014年重点项目,农业部门正积极向上申报无公害绿芦笋品牌,全区初步规划了上八庙—青木—渔溪和平—九镇、恩阳—兴隆—同乐—玉山—关公—茶坝—观音井、渔溪—酒店—来龙—柳林 “三大”芦笋产业带。(二)芦笋产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1.产业效益可观:芦笋被誉为“蔬菜之王”,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创汇蔬菜品种。据国际芦笋协会统计,目前国际市场芦笋需求量超50万吨,并以每年5—10%速度递增,价格持续稳中有升,速冻绿芦笋均价突破2.5万元/吨;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对芦笋的营养保健价值更加认可,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大幅上升,零售均价不低于20元/千克,芦笋企业利润空间巨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后,农民种植芦笋平均亩产超1000千克,即便按保底价10元/千克收购,剔除成本后笋农亩均纯收入也能达到元;加之芦笋生长周期长达10—15年,一次栽植可连续采收8—12年,是难得的高效农业种植品种。2.自然条件优越:恩阳处于北纬31°、东经106°,境内生态优良、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温适宜、无霜期长,是芦笋最适宜生长地区。区域内满足海拔500—750米、壤土或沙壤土条件的土地面积达10万亩以上,剔除高塝望天田、冷浸下湿田后,经初步测算,芦笋有效种植面积在6万亩以上。3.笋农认识到位:一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户普遍尝到过芦笋种植甜头,虽然经历了巴中罐头厂关闭破产和产业急剧萎缩之痛,但目前仍具备发展芦笋产业的群众基础;二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普遍愿意流转承包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种植的条件更加成熟;三是绿芦笋种植投入少、销售价格高、劳动强度小、收益时间长,相对于其他经济作物农民更愿意种植芦笋。4.企业意愿强烈:芦笋龙头企业重庆安碧捷公司,同恩阳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投资协议,制定了企业发展芦笋产业的长远目标,拟在恩阳投资3.2亿元,形成年产冷鲜及速冻绿芦笋4.5—5万吨、浓缩鲜芦笋汁3万吨、绿芦笋保健食品胶囊或速溶颗粒剂10亿袋的仓储加工能力,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创汇5000万美元以上,可实现税收近1.5亿元人民币(含所得税)。同时,该企业可带动肥料、农药、包装、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将对我区发展芦笋产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二、发展芦笋产业面临的问题(一)缺乏专项规划。恩阳新区成立后,区委、区政府确立了芦笋产业的主导地位,但至今尚未正式编制出台《恩阳区芦笋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致相关部门和乡镇对发展芦笋产业信心不足,企业和农民对发展芦笋产业持观望态度,万亩芦笋产业园区建设工作推进相对缓慢。(二)缺乏企业带动。《恩阳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才批准生效,且恩阳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尚未全面启动,目前安碧捷公司正待区委、区政府选定仓储加工厂址,因此,企业前期投入相对较小,龙头带头作用尚难发挥。(三)缺乏配套设施。适宜芦笋种植区域大都处于深丘或山区,堰塘、微水池少,渠系不配套,涝不能排、旱不能浇,“靠天吃饭”情况明显;加之村组道路路况差,更无耕作道,耕种、施肥、采收不便,推广使用农业机械难,不利于培育芦笋种植大户或引进业主。(四)缺乏服务体系。一是缺乏乡镇或区域性芦笋种植技术推广、培训、病虫害防治等公共服务机构;二是缺乏芦笋协会或芦笋专业合作社,难以为笋农提供物资、信息、营销等服务;三是缺乏支持芦笋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未将芦笋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四是缺乏监督企业、笋农认真履约的独立社会组织或机构,没有对违约方实施制约的手段和措施。三、发展芦笋产业的措施和建议(一)注重统筹协调,加强产业发展组织领导一是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委统筹办、区农发局等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芦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芦笋产业发展的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解决芦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设立芦笋产业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统筹协调、分解任务、考核督查;乡镇、村组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构建“三级”联动网络。二是迅速出台恩阳区加快芦笋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就芦笋产业发展规模、速度、质量提出明确要求,就政策支持、发展措施、考核办法出台具体操作意见,为发展芦笋产业提供有效保障。(二)精心编制规划,引领芦笋产业健康发展迅速编制印发《巴中市恩阳区芦笋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芦笋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系统分析芦笋产业面临的形势、发展基础、支撑条件,科学规划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仓储加工区,加大对农民和企业的宣传引导力度,力争3—5年发展芦笋5万亩以上。(三)聚集生产要素,培育壮大芦笋主导产业1.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发展芦笋产业信心。尽早落实芦笋企业的仓储加工厂址,有关部门在规划、用地等行政许可方面开通绿色通道,争取厂房早建设、设备早调试,仓储加工能力早形成。2.整合政府资源,改善芦笋种植基础条件。因芦笋种植区域自然条件较差,建议政府整合财政、农发、水务、交通、国土、扶贫等部门涉农项目,通过兴修水利、改造道路、整理土地等方式,建设高标准现代芦笋种植基地。3.科学引种选育,逐步规范芦笋栽培技术。一是因芦笋品种多,种子价格几百元到近万元不等,目前我区芦笋品种都没有经过引种选育,农技部门和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选择最适宜我区大面积种植的芦笋优良品种。二是建议农业部门通过专家培训芦笋技术员,技术员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的办法,逐步规范芦笋种植技术。三是按照无公害生产操作要求,由农技部门和企业统一组织无公害的化肥农药、统一销售价格、统一施用时间、统一施用方式,提高芦笋品质,为我区创建国内甚至国际驰名品牌奠定基础。4.积极招商引资,加快芦笋产业园区建设。恩阳三大芦笋产业带的形成,需要更多的芦笋企业带动。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吸引民间资本、客商来我区租赁流转土地,建立芦笋种植基地,投资创办芦笋深加工企业,建设不同规模的芦笋产业园区,以若干小园区叠加为巨大的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农户种植芦笋,从而放大规模效应。(四)创新保障机制,实现产业跨越发展目标1.完善服务体系。一要建立芦笋协会和芦笋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整合笋农、协调笋农、管理笋农的组织优势,为笋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要培养、引进芦笋“产+销”人才,健全芦笋技术员队伍和技术推广体系;三要争取将芦笋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金融对芦笋产业支持力度;四要组建专门的监督协调机构,明确企业、农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为双方提供法律保障;五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2.强化激励措施。一是全力保障专抓芦笋产业的部门、人员的工作经费和科研经费;二是加大对芦笋种植大户和芦笋专合组织的奖励力度;三是加大对乡镇和部门发展芦笋产业的考核力度,对发展较好、工作有力的乡镇和部门给予重奖;四是为落户恩阳发展芦笋产业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可对芦笋企业自建种植基地给予“菜篮子工程”等项目扶持。让芦笋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中国芦笋交易网上线 09:03:58根据中国芦笋发展历史和现状,结合国家在十八大上提出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的文件精神,在商务部、北京市商务委员会指导下,在北京电子商务协会支持下。日,筹备1年的中国芦笋交易网在北京金泰海博大酒店正式举行上线仪式。仪式上,首先由山西侯马开发区投资主管黄会女士对交易网的上线致贺词,中国网库总裁李军保先生在仪式上发表了互联网信息对农业的重要意义的讲话,由中国网库运营规划部总监吕赫对中国芦笋交易网运营方面进行了讲解,最后,由中国芦笋交易网总经理黎辉宇先生详细介绍了芦笋交易网的特色板块及作用。同时,前国际芦笋学会主席尼古卡纳夫列夫斯基博士、北京农学会理事长陶铁男先生、原山东潍坊农科院副院长于继庆先生等芦笋业界人士也纷纷到场,对中国芦笋交易网上线表示了热烈的祝贺。本次上线仪式共邀请了包括地方主管农业生产领导、运营商、全国各地方芦笋产业业内代表,以及众多新闻媒体单位在内的近100名嘉宾。中国作为芦笋种植生产大国,虽然在种植面积、出口额等各方面均已位于世界前列,但目前芦笋产业还存在着包括“种采销信息不对称、冷链物流信息不畅通、种植户对种植技术不了解”等问题。中国芦笋交易网的上线,对芦笋产业的资源整合、信息交互、科学种植普及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芦笋交易网自筹划以来,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协同创新、实现共赢”的建设原则,依托中国网库提供的单品平台模式,从“产品管理、技术支持、产业讯息、为农服务”四方面打造中国最大最权威的芦笋单品网站。目前,交易平台四大核心应用板块——产品求购、招商加盟、专家在线、冷链物流,已基本完成建设并已投入使用。中国芦笋交易网的上线,给中国芦笋产业带来了一股互联网信息化的新风,对中国芦笋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为现有芦笋产业的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互和科学种植技术普及的平台。同时,交易网中公布的各地交易行情数据,对从业者的经营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芦笋交易平台在芦笋交易模式上的创新之举,能够解决当前芦笋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了资源浪费问题。此外,平台会逐步提供芦笋产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服务,为有志于投身中国芦笋产业的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好更多的网络服务,将是我们不懈地追求。做大恩阳产业打造芦笋品牌——访重庆安碧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长波www.bznews.org 巴中传媒网  来源:巴中日报  【打印】【关闭】&  12月9日,我市芦笋精深加工等28个重点项目在恩阳区食品产业园集中开工,恩阳安碧捷芦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恩阳区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将投资3.2亿元建芦笋精深加工中心,是本次集中开工的重点项目之一。恩阳安碧捷芦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重庆安碧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记者对话公司董事长何长波,探询公司投资恩阳背后的点点滴滴。  记者:祝贺贵公司芦笋精深加工生产线项目落户恩阳。请谈谈公司与恩阳区政府是如何达成合作共识的?  何长波:安碧捷科技产业集团创立于2006年,总部设在重庆市,主营业务为医疗器械、环保节能产品和高新技术农业产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拟上市公司重点扶持对象。选择恩阳,选择投资芦笋产业,原因有三个。首先,恩阳良好的生态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芦笋为主导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定位,深深吸引着我们,同时恩阳区有着种植芦笋的传统,种植技术相对成熟,对于发展芦笋产业老百姓无排斥心理;其次,恩阳区对项目落地相当重视,仅一年全区新发展芦笋1.5万亩,从区里的领导到村社干部包括老百姓都把芦笋产业作为自己家的事情做,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很让我感动;三是我们集团总经理李菠是恩阳人,家乡情结促成生产线项目落户恩阳。综合各种因素,我们对投资恩阳充满信心。  记者:从与恩阳区对接到项目落地,您对恩阳投资软环境的印象如何?  何长波:在与恩阳区接触近一年时间里,对于投资环境我感受也有三点:恩阳区选准安碧捷看重的是实力,我们选择恩阳,首先看诚意,恩阳区领导多次派人对接、沟通,真招商,招真商,谋共赢;二是对外来投资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区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套促进措施”的项目工作机制,享受了保姆式的服务,切实为我们解决了土地、拆迁等方面的问题,让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最后是优惠政策,对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不是说在口上、写在纸上,而是落到实处的。  记者:芦笋精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谈谈对企业的规划和预期。  何长波:芦笋的药用价值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书中把野生芦笋列为仅次于人参的“上品之上”,被世人公认的抗癌食物,誉为“蔬菜之王”,市场前景可观。我们主要从事芦笋品种引进培育,产品系列加工、销售及技术支持,主要研发产品有速冻鲜芦笋、纤维胶囊、口服液、美容产品系列。给老百姓带来啥好处呢?一亩芦笋正常产出是1000公斤,给种植户的保底价是每公斤10元,每亩可产出1万元,和传统农作物种植一对比经济效益就看得出来。我们力争用一年时间,建成一个日加工能力达1000吨速冻芦笋的生产车间,一座静态库容量3.5万吨的低温冻库和一个年产60亿粒芦笋胶囊、2亿袋芦笋纤维粉、10亿支芦笋功能性口服液的综合加工厂,实现种植芦笋5万亩,产值5亿元以上,芦笋加工8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000多个。 记者:感谢您对新区发展的支持与厚爱,最后请谈谈您对芦笋产业的展望?  何长波:“回报家乡、合作共赢”,我们将与恩阳人民一道,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让芦笋产业扎根恩阳、走出巴中、走向全国、打入国际市场,把芦笋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我坚信,芦笋产业必将拥有辉煌灿烂的明天!(李晓忆)3年1万亩生态基地 造就国际化芦笋大产业中国农业网 & 时间: 9:54:00 &来源: 中华网财经 &阅读数:375  提起芦笋,大家知道,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蔬菜之王”的美誉。其富含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矿物元素,相比均高于一般水果和蔬菜。不仅味道鲜美,且极具养生价值,更是一档可口的家常饭菜。  如今,吃芦笋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主要是源于其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脏病、高血压、水肿等疾病。随着芦笋市场的巨大需求,芦笋产业走势一路攀升,在一些地区芦笋收购价达到8元/公斤,一亩地笋农能挣到1-2万元钱。对吃芦笋一族来说,绿色、健康、无农药、无激素、无转基因,则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而这种绿色种植的生态芦笋,更有热衷的市场需求。在山东郓城县黄河滩地,就有这种试验种植芦笋3000亩,并还专门成立了郓城县久源芦笋专业种植合作社。  本着让芦笋种植回归自然、远离一切农药化肥,并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原则,该合作社带领人常华月联合了北京农科院芦笋研究中心,在郓城黄河滩建立了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得到了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技术团队的大力支持,更有甚至,当地农业局还专门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当前,芦笋产业很受关注,不仅我们在做,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做。”常化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其先后进军了中国芦笋交易网,筹建了中国芦笋产业协会,并带领合作社注册了“将军令”、“笋人”等商标,还开发了鲜食芦笋、芦笋粉、芦笋茶、芦笋酒等芦笋系列产品。  应该说,从合作社成立至今,常化星经过3个多年头的不断探索芦笋产业链,并力邀世界芦笋协会主席前来观摩和指导,获得喜人的收获与成果。目前,久源合作社种植有6个芦笋品种,且均为绿色无公害产品,并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国家无公害产品”的标识与认证等多项荣誉。  考虑到市场形势,芦笋种植还可以做进一步地深度发展。“3年内,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0亩,着力发展芦笋产品深加工,丰富芦笋产品种类,用于国内和出口销售。建立“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循环模式,不断延伸与扩大产业链,促成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此,常华月信心满满。科技支撑芦笋产业快速发展 全产业链建设带动富民强县 17:54:00 来源:菏泽大众网 作者:刘倩芦笋产业是曹县极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农户种植芦笋已有二十多年历史。近年来,通过持续性深入实施良种工程、信息技术、富民强县等科技专项的实施,芦笋产业已成长为曹县主导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农民致富、财政增收。& & 大众网菏泽9月13日讯(记者 刘倩)芦笋产业是曹县极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农户种植芦笋已有二十多年历史。近年来,通过持续性深入实施良种工程、信息技术、富民强县等科技专项的实施,芦笋产业已成长为曹县主导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农民致富、财政增收。&& & 20万亩芦笋种植面积 良种覆盖率100%&& & 尽管在曹县芦笋种植有着悠久历史,但由于种植成本较高,亩产量达不到预期目标,老百姓热情不高,总产量形不成规模。省科技厅了解情况后,决定在曹县实施“芦笋良种选育培育计划”,市科技局跟进实施“芦笋科技发展计划”,形成梯次培育结构。&& & 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通过花粉培养、秋水仙素处理、杂交等过程,研究培育出芦笋新品系,具有优质、高产量、高抗病性、速生性强等优势,一年即可采收、二年进入丰产期,比原来品种提前一年采收,提前一年进入丰产期,芦笋亩产量大幅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 据了解,随着芦笋王子、冠军、硕丰等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全县芦笋种植面积已达到2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100%,产量翻了一番。&& & 获批菏泽市首家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 & 为推动信息化建设,曹县苏集、青堌集等芦笋种植集中区域建立了科技信息服务站5处,购置仪器、设备,培训科技信息服务人员,为种植户提供芦笋种植、栽培、管理以及销售市场信息,让种植户做到心中有数。&& & 同时通过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行动,进一步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为芦笋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撑,推广无土育苗、普遍深耕等新技术10项,建立了100人的芦笋病虫害防治科技特派员队伍。“曹县芦笋产业科技特派员创业链”也成功获批菏泽市首家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 & 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财政增收1.6亿&& & 自2011年,曹县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与推广、实施关键技术突破等手段促进芦笋产业增量提质。&& & 据了解,青堌集2万亩绿芦笋高产高效试验田基地,涉及农户2万户,可带动从业人员3万人,带动笋农人均增收1860元。其1000亩绿芦笋优质高产高效示范田,成立了绿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覆盖农户近1万户,涉及芦笋种植面积近3万亩,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 & 记者获悉,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辐射带动全县种植芦笋面积已达到20万亩,芦笋产业产值28.4亿元,带动财政增收1.6亿元以上。&& & 同时,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芦笋产业链的拓展。也不断带动芦笋加工企业快速膨胀。据悉,目前曹县以巨鑫源为龙头的芦笋加工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2家,芦笋年加工能力达20万吨,先后开发了芦笋饮料、芦笋浓缩汁、芦笋酒、各种风味芦笋罐头等一系列10多种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年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芦笋的困境WWW.SX.XINHUANET.COM  日 08:53:26 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新华微博& & 种植成本、生产资料上涨,单产降低,效益下降,经营亏损严重& & 阅读提示& & 1986年,芦笋在运城市试种成功,而永济市地理条件最为适宜。1996年至2007年,永济市共建成10万余亩芦笋种植基地,农民售笋收入占家庭收入40%以上,先后建成18个外向型规模加工企业,年加工生产能力超过6万吨,其中2005年占到全国白芦笋罐头出口总量的75%,产品销往欧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西商检、海关、中远等都在永济设立了办事机构,这一段时期被称为永济芦笋产业“辉煌的十年”。& & 然而,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芦笋价格一路下跌,从10元/公斤下跌到3元/公斤,种植芦笋亏损严重,笋农开始大面积毁笋。近几年价格虽有回升,但由于劳动力成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单产降低、效益下降等因素,毁笋情况严重。& & 先天条件优越后天缺乏管理 整体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 据统计,今年永济市芦笋种植面积2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按今年芦笋平均收购价8元/公斤计算,平均亩产值4000元左右,除去生产资料投资,亩纯收入3200元。“如果按这样的收入,远远不如亩收入5000元左右的桃子,和亩收入8000元左右的苹果,而且铲芦笋需要大量工人,成本高,风险大,种植的农户就越来越少了。”永济市蔬菜站站长李丙春说。& & 采访中记者发现,运城市芦笋产业发展虽有20多年,但全市芦笋种植至今仍处于自发性生产状态,农民盲目跟风现象比较普遍。具体表现在:一是种植“散”,目前永济市2万亩芦笋由近8000户农民种植,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给现代农业要求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题,导致整个产业管理受到限制;二是管理“乱”,整个产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和专业的监管部门,虽然有的地方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组织松散,笋农与合作社、笋农与笋农之间完全处于原始的自发性生产状态,农户之间不具备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三是销售“滥”,企业和基地之间、企业和笋农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多年来,芦笋基地和企业是“两层皮”,完全是产销关系,所谓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实则是把经营风险转嫁到笋农头上,基地形同虚设,一旦遭遇市场风险,首先危及的是笋农,最后导致两败俱伤,出现产业滑坡,致使整个产业效益得不到保障。& & 运城市蔬菜站站长王世生对芦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作为农业强势产业,运城种植芦笋先天自然条件优越,并具有一定规模,但尚未形成良好的生产格局和强大的产业链,产业结构内部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芦笋的整体效益尚未充分发挥。”& & 世界市场一咳嗽国内企业就感冒 芦笋产业急需打开国内市场& & “种芦笋风险太大,得看国际行情,我们老百姓哪能了解那些。”种了10年芦笋,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张建国就把芦笋田栽上了苹果树。& & 运城芦笋业发展多年来,一直以国际市场为主导,生产的芦笋90%以上销往国外。由于受国际市场制约严重,就形成了世界芦笋市场一咳嗽,国内芦笋企业就感冒的格局。由于市场太过单一,缺少国内市场的调节,导致整个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 打开国内市场,是芦笋产业走向市场多元化的必然途径。以永济市为例,芦笋基地虽然发展了20年,却都是“贴牌”为别人加工生产,从没有一件自己的商标。据了解,永济市工商局曾两次动员企业注册自己的商标,但收效甚微。企业认为,自己是“贴牌”生产,不需要商标;即便有了自己的商标,要想开发国内市场,费用太大;要打开国际市场,手续更复杂,要求更严,成本更大,实在无力问津。& & 而芦笋加工产品类型也相对单调,新产品开发仍在低水平状态徘徊。永济的芦笋产品,大部分是国际市场价位较低的罐头产品和速冻产品,而市场大量需求的鲜笋等其他产品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针对国内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多的产品类型。& & “咱中国有13亿人口,市场潜力非常大。如果国内市场得到充分开发,即便国际市场的危机再大,订单再少,也不会影响咱中国芦笋业的发展,芦笋这贵族式的食品也该摆上老百姓的餐桌了。”从铲笋工到种植户,再到企业老总,永济福瑞德公司董事长王忠虎对芦笋产业发展胸有成竹。& & 加大科技支撑放大规模效应 把优越自然条件转化为生产优势& & 据国际芦笋协会统计,2014年国际市场白芦笋需求量超10万吨,而世界范围内白芦笋罐头总产量不超过5万吨,价格持续上升,速冻绿芦笋均价突破2.5万元/吨,这是2008年以来行情最好的一年。& & 虽然运城市种植芦笋的自然条件优越,但尚未转为生产优势。因为没有专业的芦笋科研机构,种子价格从几百元到近万元不等,品种市场混乱,运城芦笋产品无论从品质还是产量都达不到芦笋种植的最高要求,进而导致运城芦笋产业始终在用最落后的种子走最高端的市场,从而影响芦笋产业发展的步伐。管理方面,除永济等少数产区有芦笋协会给予一定帮助外,很多县市没有相应的组织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引导服务,农民种芦笋,都是随波逐流,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和科学发展的组织能力,只能被迫接受加工企业的制约。& & “目前,永济芦笋急需进入转型发展期,当年千家万户、千军万马的产业格区将永远成为历史。芦笋产业的再度发展,需要更多的芦笋企业带动,建设不同规模的芦笋产业园区,以若干小园区叠加为巨大的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农户种植芦笋,从而放大规模效应。在芦笋种植方面:一是农技部门和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选择最适宜大种植的芦笋优良品种。政府也可以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芦笋新优品种的引进,保证新建芦笋基地的品种优良化。二是农业部门要通过专家培训芦笋技术员,技术员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的办法,逐步规范芦笋种植技术。三是按照无公害生产操作要求,由农技部门和企业统一组织无公害的化肥农药、统一销售价格、统一施用时间、统一施用方式,提高芦笋品质,为运城市芦笋产业的再度崛起奠定基础。”对芦笋行业进行了专业调研的王世生信心满满。恩阳区芦笋产业发展形势喜人手机看新闻:&短信看新闻:  四川新闻网巴中9月25日讯(张彬武 何从利)巴中市恩阳区农村发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以“办实每件事,赢得群众心”为目标,因地制宜,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大新区芦笋产业发展,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以重点乡镇为突破口,区农发局实行技术人员“联片挂包”制,及时召集种植大户、专合组织、村两委、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涉农部门负责人和农业综合服务站全体干部职工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以当地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镇)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其他党委委员及科室、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环节职责分工,细化了各阶段重点工作,制定了具体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为全区芦笋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区农发局联同重庆安碧捷公司邀请中国芦笋研究中心李书华教授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和区农技中心干部职工作专题技术辅导,把芦笋播种育苗、栽植方法、肥水管理、病害防治及采收注意事项等专业知识带进了田间地头,并及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面对面、手把手为群众详细讲解和教授先进种植技术,为全区芦笋高产丰收提供了技术保障。  9月以来,受多日雨水影响,芦笋病虫害发病率增高,芦笋幼苗不能适时移栽,所载植成苗已部分受灾。区农发局抽调骨干力量扎根灾情一线,定点组织种植村社群众理沟排湿、疏淤通堵,并调拨总价值5万余元的农药对病害较重、死苗现象突出的恩阳镇、渔溪镇、上八庙镇、万安乡等种植芦笋乡镇进行及时防治,建立了防灾防害报告制度,做到未雨绸缪、有序有力,把受灾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了芦笋秋栽工作顺利进行。  区农发局工作人员驻村入户,集中力量抢栽夺时,目前,已动员组织52台挖机进行专项规整土地、还田稿杆,共储备有机肥5000吨、化肥260吨,指导栽植芦笋3000亩、育苗240亩,预计今秋可实现全年1.5万亩的种植计划,全区芦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为完成2017年前3—5万亩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沅江芦笋进军一二线城市 打造新兴地方特色产业  红网沅江站5月9日讯(通讯员 阳丽萍)日前,湖南沅江芦笋生产企业纷纷与广州、北京、武汉、成都等多个城市的经销商签订合同,销售芦笋5300吨,把产品向一二线城市扩展。沅江今年开始打造的新兴地方特色产业,赢得了进军市场的“开门红”。    今年以来,沅江市依托丰富的芦苇资源,发展以芦苇嫩芽嫩茎为原料的芦笋加工产业。全市6家食品企业共投入资金3500万元,完善芦笋加工生产线,开发生产各类芦笋食品,形成了芦笋生食、熟食、泡菜、饮料、面食等新产品系列,深受本地市场欢迎。    为做大做强这一健康绿色特产,沅江市在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保护漉湖、南洞庭和泗湖山等芦笋原料基地,并加强与南洞庭湿地保护局的协作,按生态经济的要求推动芦笋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沅江积极寻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院所的支持,开展产学研对接和科技合作,为产业发展和做大做强夯实基础。    目前,沅江市已向省工商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申报“沅江芦笋”原产地品牌认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蔬菜证明品牌的工作也在快步推进中。沅江市经济开发区新规划食品产业园,把“沅江芦笋”作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对外推介。今年,沅江6家芦笋食品加工企业及中间商共收购、储存芦笋原料约1万吨,根据产品出厂价格和市场销量估算,沅江芦笋加工业今年至少可实现产值5亿元日照市绿芦笋成本价格及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芦笋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2009年,绿芦笋作为日照市特色农产品,被列入国家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目录,日照市物价局在莒县小店镇设立了芦笋成本调查点。通过五年来的跟踪调查发现,莒县绿芦笋亩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产值和收益也出现明显下滑。针对这一情况,日照市物价局对绿芦笋产业现状做了专项调研。  绿芦笋国际国内市场价格行情。芦笋属于国际高端市场商品,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国外消费能力略有下降,但总体影响不大,市场仍然比较稳定。年芦笋成品出口价格维持在1-1.5万元/吨,2012年达到33000元/吨,2013年略有下降,2万元/吨,但仍是目前我国所有出口蔬菜中价值最高的蔬菜,也是我国主要创汇蔬菜品种之一。  绿芦笋产业现状。莒县小店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以绿芦笋、草莓、油桃为主的特色农业面积达4.2万亩,其中绿芦笋面积1.6万亩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芦笋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绿芦笋之乡”、“江北芦笋第一镇”。小店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试验栽培绿芦笋,至今已有20多年的栽培历史,2011年莒县绿芦笋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品。据初步测算,2013年,小店镇绿芦笋总产值达1.1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约为22.9%,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13.4%。目前,莒县有17家绿芦笋食品加工企业,所产速冻绿芦笋出口量占全国的70%—75%。  绿芦笋产量降低,收入逐年减少。芦笋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但收益高,一度成为小店镇的支柱产业。高峰期全镇芦笋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目前种植面积大幅萎缩,官方统计数字为1.6万亩,但据我们调查,实际种植面积低于这个数据。同时,芦笋亩产由2002年左右的斤降低到现在的不足2000斤,亩收入也由高峰期的12000元左右降至6000元左右,芦笋收入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也由十年前的40%下降至目前的10%左右。与外出务工等方式相比,芦笋生产投入的劳动与收益已无优势可言,中青年劳力从事这一行业的热情因此大大降低。据统计,小店镇外出劳力较十年前增长了约3000人,外出劳务收入由十年前的2800万元增长到2.6亿元。与其它现代设施农业相比,大棚油桃、草莓、蔬菜等每年亩收入在1.5万—3万元,收益远高于芦笋,芦笋产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制约芦笋产业发展的因素。一是恶劣气候影响。小店镇芦笋种植主要以露地种植为主,受气候影响比较大。据调查,2013年春天出现三次“倒春寒”,冻害严重影响了芦笋产量。二是农药影响。据调查,2007年左右,农户在种植花生时,开始使用乙草胺。乙草胺是一种强效除草剂,挥发速度慢。播种花生时一并用药并覆上地膜,4、5月份花生发芽人工戳开地膜后,大量残余乙草胺从地膜洞口挥发,漂浮在空气中形成气雾,晚上随冷空气下降,附着在芦笋上,相当于喷洒了低浓度除草剂,灼伤芦笋芽,导致芦笋减产。三是虫害。危害芦笋的害虫主要有地下害虫与地上食叶(或蛀茎)害虫两大类。据调查,木毒蛾是近年来芦笋的重要虫害之一,原系南方害虫,随着南方木材、竹竿北运,被带入我市,并很快在芦笋种植地蔓延。其幼虫生活在芦笋根部,对芦笋根部产生重大危害,导致芦笋严重减产。杀灭此虫害必须使用剧毒农药浇灌到根系,即使这样也很难彻底清除。同时,使用了剧毒农药的芦笋,农药残留超标,构成出口退赔风险。木毒蛾可采用诱虫灯灭杀等方式,但受成本及电力线路限制,农户单独购买使用诱虫灯的可能性不大。另据了解,莒县洛河镇原是芦笋重要种植地,现在基本已无芦笋种植,原因之一就是受此虫害影响。  芦笋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芦笋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蔬菜之王,营养学家认为它是健康食品和全面的抗癌食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单从与传统种植业相比,目前每亩每年6000元左右的销售收入也是相当有优势的,特别适合那些年龄偏大或顾家不便外出打工的人群种植。目前,小店镇绿芦笋产量不足当地企业产销量的5%,食品加工企业需大量从河南、河北、山西及山东菏泽等地采购。由于鲜芦笋的保质期非常短,从原材料运输成本来看,小店镇的绿芦笋生产有很大优势,发展空间非常大。因此,要继续稳定和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首先,依靠政府行政手段解决乙草胺农药问题。据了解,乙草胺不仅对芦笋种植有害,对桂花、槐树、银杏树及五月份发芽的农作物都有很大危害。目前,甲草胺可作为其替代产品,甲草胺挥发性极小,对其他农作物影响小,但售价稍高(乙草胺每100毫升售价在1.5元左右,而甲草胺在3.5元左右)。但从实际用量来说,由于乙草胺的高挥发性,所用剂量要高于甲草胺,总药剂支出成本相差不大。而从多年的使用习惯上来看,甲草胺很难依靠市场自由调节来取代乙草胺。建议由政府介入,一是从药品经销商入手,对销售甲草胺提供补贴,降低甲草胺售价,提高经销商销售甲草胺和农户购买甲草胺的积极性;二是依靠行政手段强制取缔乙草胺。国际上,欧盟委员会已下令欧盟成员国在日取消乙草胺的再登记,库存的使用宽限期不能超过12个月,相当于现在已经禁止了该药剂的市面流通。据了解,目前我省泗水县已禁止市面销售乙草胺,推行甲草胺的应用。  其次,促进由加工企业为主导的芦笋种植基地建设。2005年之前,国际市场对芦笋成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控制不严格,小店镇所产芦笋基本都被收购。但近几年,国际市场对芦笋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日本,对农药残留的控制特别严格。高品质的要求促使食品加工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芦笋种植基地。  ——案例:山东新辰食品有限公司(原莒县新辰食品有限公司)是以出口蔬菜为主的外向型民营企业。2011年,该公司在小店镇金墩村建立了500亩芦笋生产基地,与农户建立合同关系,签订保护价,发放补贴,并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采割、统一浇水”五统一管理。基地区域化经营,保证了专业化、科学化种植,同时,公司统一在区域内配置使用诱虫灯,用以捕杀木毒蛾等夜间飞行害虫;免费提供的农药避免了农药残留超标,有效提升了芦笋品质和出口竞争力。  ——启发:目前,小店镇1.6万亩芦笋种植仍以散户种植为主,部分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有收购商这一环节。据某食品公司介绍,今年该公司芦笋的收购价格平均在每500克16元左右,但农户今年出售给芦笋收购商贩的价格最高在5元左右。商贩收购后要再筛选、粗加工再售给食品公司。刨去这部分加工成本及商贩人工、运输成本后,相比农户经年累月耗时费力的付出,其利润是相当可观的。因此,政府应下大力气促进芦笋深加工企业与农户的直接对接,杜绝小商小贩的压级压价伤农现象,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种植积极性。  第三,继续加快土地流转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试点先行”的地区,不少农民已经开始从土地流转中获益。加快土地流转可有效促进芦笋种植基地建设,有效缓解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导致的劳动力不足。另外,从2009年至今的调查情况看,农户种植芦笋的排灌费逐年上涨,由于今年春季干旱,芦笋种植灌溉费用年平均每亩170元,较上年上涨50%,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目前,小店镇已建成金墩、崮西两大高效自压节水灌区,流转土地2700多亩,有效增强了农户种植芦笋的积极性,今年新增芦笋种植面积2000多亩。  第四,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芦笋产业协会,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持和技术指导。芦笋产业的深入发展,离不开科学化种植,芦笋种植户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建立产业协会,筹集资金(也可考虑价格调节基金),邀请专家指导农户有效防治病虫害,合理施肥、用药,保证芦笋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比如曹县每年举办芦笋节),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带动芦笋产业发展,提高农户种植意愿。  最后,继续为蔬菜深加工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减压减负。协助指导企业通过科技升级、绿色食品认证等方式提高芦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山东省日照市物价局)2011年永济市芦笋产业调查报告&一:永济芦笋、曾经有过的辉煌。人工种植芦笋最早源于欧美一些国家,上世纪50年代,台湾曾种植芦笋。进入90年代后,由于南方的芦笋种植遇到问题,永济人把芦笋种植业带入永济,永济的地理条件为芦笋种植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国际芦笋专家认为永济市地处在芦笋的最佳生长带(北纬34′50″~35°04′20″之间)相比全国各省,永济芦笋病虫害发生率较低,口感好,市场占有率高。经过几年的发展,永济芦笋种植业迅速壮大,年建成10万余亩种植基地,在永济的影响带动下,形成了以我市为核心的芮城、河津、万荣、临猗、陕西华阴、华县、大荔、河南灵宝在内的黄河三角洲全国最大白芦笋产区“家有梧桐树不愁凤凰来”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永济先后建成中粮大宝、宝达、华鑫、永西、中远、紫山、永裕等18个外向型规模加工企业,年加工生产能力超过6万吨,2004年加工出口芦笋罐头、速冻芦笋3.5万余吨,产品销往西欧和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最大的芦笋加工出口基地,在国际国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方便出口,山西商检、海关、中远都在永济设立了办事机构。永济芦笋以然成为永济的名片。& 二:永济芦笋、辉煌背后的隐忧。在永济芦笋的鼎盛时期﹝﹞,全世界的芦笋经销商、加工商蜂拥而至。但有影响、有实力的大企业全部是外省、外资企业。形成了以加工企业﹝公司﹞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在这种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中,芦笋种植农户处于非常不平等地位,企业为了控制原料市场,又培养了自己的中间商,相互之间结成了利益分享关系,企业拼命压低芦笋产品价格,以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今。三:永济芦笋、萎靡不振的现状1、芦笋种植业基本情况(1)种植面积、全市芦笋总面积2.49万亩,其中蒲州10201亩,韩阳1690亩,栲栳5168亩,张营1425亩,城区街道904亩,黄河滩国营农场面积5500亩。1-3年笋田面积2600亩,占总面积的10.5%;4-8年笋田 13700亩,占55.0%;9年以上笋田8600亩,占34.5%。(2)种植品种、芦笋是宿根系、多年生作物,一般生育期12年,丰产期在第4年到第9年。我市芦笋品种经过更新换代,目前芦笋种植品种分为两个系列,以uc800、uc72和uc157三个老品种为主UC系列品种,面积为 8000亩,占总面积的32.1%,笋龄一般在8年以上;以阿特拉斯、阿波罗、泽西王子等为主的杂代品种,面积16900亩,占总面积的67.9%,笋龄一般在3-5年。(3)管理情况、芦笋管理以施肥、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和灌溉为主。目前,精细管理,投资到位的笋田,有1万亩,仅占30%。有的加工企业老板开玩笑地说:在永济加工芦笋产品质量放心,原料笋全是野生的。(4)种植效益、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农业资料价格大幅上涨,投资和采收成本的增加,芦笋已逐渐失去特色产业优势,管理粗放造成芦笋产量低下,品质差,效益不好。经调查,2011年产量较好500-600公斤,产量较低的仅200公斤,平均亩产280公斤,按平均价6元/公斤,平均亩产值1600元左右,除去生产资料投资,亩纯收入不足1000元,已明显低于其它作物的种植效益。所以我市芦笋大部分种植户持观望态度,一旦芦笋价格再度下滑,就会出现大面积毁笋现象。如果不采取措施,我市明年芦笋面积将继续缩减。2、芦笋加工业基本情况2011年,永济芦笋加工企业开工6家,加工芦笋罐头、速冻产品6000吨,宝达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芦笋罐头3000吨,其余3000吨为其他5家生产,中粮大宝加工量下降最大,2011年仅加工800吨(年,每年加工芦笋罐头吨)。调查情况如下:(1)用工成本大幅增高,招工难。我市现有芦笋加工企业工人大部分(50-60%)来源于山东、福建等地,前几年工人平均工资600-800元/月,今年平均工资1200元/月(包吃住),用工成本增高一倍,每吨芦笋产品加工成本增高300元,并且出现用工荒,难以招到计划定额的工人人数。(2)芦笋产量大幅下滑,供货不足。工厂的生产线是按照最大年产量设计的,近年来,我市芦笋产量下降,致使企业无法按生产线的加工量安排生产,农产品上市的不均衡性又造成了有人没有笋、有笋没有人的用工浪费,给生产管理带来来困难。(3)价格不合理,企业生产效益下滑。今年原料成本价8元/公斤(进厂价),芦笋罐头出口价(口岸价)1.6-1.8万元/吨,成本价1.5万元/吨,每加工1吨芦笋产品利润在1500元左右,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利润。但由于加工量低于盈亏临界点,造成企业经营效益下滑。为了弥补芦笋产量不足,不少企业利用现有设备以开始扩大经营品种,有的生产“私房菜”(一种速食蔬菜品牌名称),有的加工水果(黄桃)罐头,有的加工速冻蔬菜的可喜变化。(4)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难表苦衷。目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收费是合理的,中粮大宝每年环保收费20万元,2001年中粮大宝加工芦笋罐头近8000吨。2011年仅加工800吨,如何合理计算收费标准需要规范。另外由于政策原因,集装箱装的罐头瓶不能通过黄河大桥,必须化整为零,才能拉过来,使得每吨芦笋罐头成本增加600元。看来治理、优化投资环境不能只流于口号,更应落到实处,使投资商受益,最终使得永济农民受益,永济经济才能得以发展。3、芦笋流通及价格情况芦笋如何从笋农到加工企业,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供货商(企业在各个生产基地首先确定收购商,俗称“大户”),一级收购商(收购二级收购商芦笋供应供货商),二级收购商(直接从笋农收购);所以芦笋从笋农到加工企业至少要经过三个流通环节,层层加价,我市今年芦笋平均收购价6.5元/公斤,加工企业收购价(进厂价)8元/公斤,从笋农到厂家,价格上涨23%,即芦笋产业有23%的产值流入中间流通环节。四:永济芦笋、产业萎缩的真正原因1、进入正常轮作倒茬期。芦笋是宿根植物,种植10年后,会遇到倒茬轮作问题,根据国外资料介绍,种过芦笋的土地,严格讲需要休养20—25年才能再种芦笋。在间隔时间不到的芦笋地再种芦笋,国外叫“再生病”,永远种不出好芦笋来。永济有着可种植芦笋30万亩黄河滩地,有着沿黄河岸边坛垣地带大量黄壤地,有着沿中条山绵延几十公里的洪积扇下沿沙壤地,丰富的土地资源、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是中国乃至世界芦笋种植的最佳地区。按永济年出口芦笋5万吨﹝占全世界芦笋贸易量的25—30%﹞计算,需种植面积10—15万亩,按十年一个倒茬轮回计算,永济的土地资源完全可以满足。但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国际市场更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芦笋面积由2007年的10万亩下降到现在的2.49万亩,最直接原因是年发展的5万亩芦笋由于笋龄老化进入淘汰期,芦笋面积大幅下滑,尤其年毁笋现象达到高峰,毁笋总面积7万亩,几年时间大面积崛起,几年时间再慢慢消亡,符合芦笋种植的客观规律2、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在确立了以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后,大批农产品是由落后,分散的农户为发达的加工企业提供原料。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使得芦笋产业陷入用工难、用工贵的困境。近年来由于劳动力价格上涨,用工荒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此现象同样影响着我市芦笋产业。2000年左右,采笋工每天工费8-10元,经历10年,2011年每个采笋工每天工费50元,而且难找采笋工。相比之下,芦笋价格涨了2-3倍,而工人工资涨了5-6倍。据统计每采1亩芦笋需投入人工费500元左右,约占每亩总收入的1/4——1/3。3、产业优势已不明显。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扬,常规农产品尤其林果业、设施农业经济效益显著,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粮食补贴力度,传统的秋麦两料亩纯收益也在1000元左右,芦笋作为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的光环已悄然退去。4、基地、企业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多年来,芦笋产地和企业是“两层皮”,完全是产销关系。所谓“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实则是把经营风险转嫁到笋农头上,基地形同虚设,组织化程度低下,完全受控于企业,一旦遭受市场风险,首先危及的是笋农。5、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我市2.49万亩芦笋分布在全县4个镇,80个村,8000户农民种植,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给现代农业要求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题,虽然有的地方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组织松散,笋农与合作社,笋农与笋农之间完全处于原始的自发性生产状态,农户之间不具备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具体表现在:种植“散”,导致整个产业管理受到限制;管理“乱”,整个产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销售“滥”,导致整个产业效益得不到完全保障。6、管理力度薄弱。我市芦笋产业发展虽有25年,但全市芦笋种植至今仍处于自发性生产状态,农民盲目跟风现象还较普遍。全市上下从始至终一直缺乏宏观的组织管理政策,对农民种植芦笋没有有效的引导措施,对产业发展、协调、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也未加强,从而导致了现在产业的盲目发展和低水平生产,笋农的利益长年受到损害。基地萎缩,原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迫使企业淘汰落后设备,进行技术更新,开展多产品开发经营。迫使芦笋种植者采用新品种、新技术,选择扩大种植规模和集约化经营都不适为最佳时机。五:永济芦笋、还有没有未来从去年到今年国际市场芦笋需求量逐年递增,我国芦笋目前出口形势好转,国内芦笋产品出口量增加了2倍多,价格由2009年的1.3万元/吨,上升到今年的1.6-1.8万元/吨,对我市芦笋恢复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芦笋产业在我市经过多年发展,应该肯定芦笋已经形成六种基本属性。首先十分明显它是永济一项大宗创汇农业产业;其次已经构成雄厚的资本实力;其三它是拉动着十万农民的富民产业;其四它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五芦笋在永济具备了资源优势特征;其六实践证明了芦笋在农业范围内还是一个高效产业。六、永济芦笋、如何东山再起1、引导、鼓励企业自建芦笋基地。永济芦笋已经、应该进入了一个转型发展期,当年的千家万户,千军万马产业格区将永远成为历史。按照食品安全可追溯规定要求,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建设企业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供、销一体化芦笋产业基地,是永济芦笋未来发展的唯一选择。在这一方面“永西”公司当年自己在永济、河津建设的4000亩芦笋基地很有借鉴意义。2011年我市中远公司已着手建设1000多亩企业芦笋基地,华鑫、宝达也都有建设自己芦笋基地愿望和想法。政府应该紧紧抓住这一苗头,制定企业自建芦笋基地的鼓励、引导措施和政策,促进我市芦笋产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2、用高科技扶植芦笋种植基地。芦笋在全世界种植已有100多年历史,西方和中国同样都会遇到“轮作倒茬”、“病虫害增多”、“劳动力价格上涨”、“市场波动”等方面的困惑,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这些难题都被一一化解。早在2000年荷兰科学家就发明了以种“白芦笋遮光膜覆盖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在沙地之外不能种芦笋的难题,同时提高了芦笋产量30%.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采笋效率10倍,从跟本上解决了芦笋产量不高、病虫害发生频繁、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矛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引进、利用现代科技建设高标准芦笋产业示范园,扶植、推动芦笋产业发展。。3、强力推进芦笋品种更新换代。品种科技在农业科技中占有绝对比重,芦笋本来就是从国外引进的,消费对象、市场、品质和品种有着绝对关联,由于芦笋种子之间有着从400多元一公斤到50000多元一公斤的差价,永济、全国乃至国外到处芦笋种子都在作假。永济芦笋基地原来就是全世界老大,现在要起来必须作全世界最强,强力推进芦笋品种更新换代,政府必须掌控种子市场。欧美各国对芦笋保健防癌作用认识较早,食用普遍,就像中国人吃白菜萝卜一样,消费量不会因经济危机而减少,也不会因经济景气而增加。亚洲各国过去无消费习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的改进,芦笋也开始出现在亚洲百姓的餐桌上。吃芦笋的人增加了,但种植芦笋的最佳地区没有增加,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是本报告的初衷和宗旨。&江西着力打造芦笋品牌 力争芦笋加工产值十年内破100亿 15:38&来源:今视网  今视网10月18日南昌讯(记者 向一帆)10月16日,第十三届世界芦笋大会暨南昌国际芦笋产业展览会在南昌前湖迎宾馆开幕。16日下午,省农业厅召开了江西省促进芦笋产业发展恳谈会,就世界芦笋产业概况、江西芦笋科研、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和研究。芦笋生产有关主产市、县代表及有关生产企业代表在会上分别发言,讨论研究加快江西芦笋产业发展的构想和措施。  据悉,蔬菜产业是江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芦笋作为一种极具保健价值的功能蔬菜,是我国重要的创汇蔬菜。芦笋符合现代健康食品特点,附加值高、加工产业链长,能制成多种高附加值的食品、保健品和药品,具有很好的生产推广价值与广阔的产业开发前景。  此外,芦笋根系发达,种植芦笋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土壤、调节小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效益。江西的自然资源条件适宜芦笋生长,且农村劳动力充裕,具备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当前世界芦笋发展中心正向中国转移,中国芦笋科研团队具有为芦笋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能力。  江西加大发展芦笋产业,对于发挥江西芦笋产业技术和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江西芦笋产业,对加快江西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西省农业厅即将出台《关于推进全省芦笋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科学规划芦笋优势产区,培植带动一批芦笋产业化经营主体、大力加强芦笋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打造江西芦笋品牌,不断推进芦笋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的现代芦笋产业体系,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芦笋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具体的主要目标要以芦笋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芦笋设施栽培,努力增加芦笋种植面积,完善芦笋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不断提高全省芦笋产量、质量和附加值,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芦笋产业发展格局。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全省芦笋种植万亩以上的基地县达到15个以上,全省芦笋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实现芦笋种植产值60亿元以上,芦笋加工产值100亿元以上。国内外芦笋生产状况&文章来源:中华芦笋网发布时间:浏览次数:3857&&&&&&&&&&&&&&&国& 内 外 芦 笋 生 产 状 况&&&&&&&&&&&&&& &一、国际芦笋生产及市场状况&&& & 欧洲和美洲栽培芦笋的历史比较早,栽培面积也比较大。亚洲栽培芦笋的历史比较晚,但是发展的比较快。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芦笋栽培,以中国、美国、日本、秘鲁、西班牙、墨西哥、德国、法国、意大利、南非、智利、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英国、希腊、韩国、印度等国家栽培面积比较大。全世界芦笋栽培面积目前大约为390—450万亩。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紧缺,劳动工时昂贵。而芦笋生产是一种依靠人力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发达国家和地区芦笋生产成本过高。再加之受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使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芦笋栽培面积逐年减少。如美国虽然是世界上芦笋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栽培面积大约在75万亩,但是却由出口转为进口的国家,每年需要进口10万吨左右的芦笋产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我国台湾省1965年芦笋出口数量占全世界出口数量的50%以上,目前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市场的需要。&&&& &因芦笋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很好的保健和医疗作用,喜爱食用芦笋的人逐年增多;再加之芦笋由加工罐头和保鲜供应转向罐头、保鲜和深加工生产供应,使芦笋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特别是绿芦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需求数量逐年增加,我国主要以食用绿芦笋为主。由于白芦笋栽培比绿芦笋费工时,白芦笋的栽培面积逐年减少,近几年白芦笋的价格具有上升趋势。&&&&&&&&&&&&&&& 二、国内芦笋生产及市场状况&&&& &我国芦笋作为创汇农业推广时间比较晚,内地是从1974年开始推广栽培的。由于缺乏适应我国各地区芦笋栽培的科学技术,造成芦笋的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国芦笋的发展。&&&&& 为了促进我国芦笋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国家创汇的收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芦笋生产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研究芦笋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引进和培育适应我国栽培的优良品种,研制新药剂攻克茎枯病危害大关。在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下,研究出适应我国各地区芦笋优质高产栽培的新技术;摸清了芦笋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并研制出了防治芦笋病虫害的特效专用药剂;引进推广了适宜我国栽培的优良品种;培育出了适宜我国栽培的优良新品种。使我国芦笋产量和品质逐年提高,芦笋栽培面积才得到迅速扩大。&&&& &特别是1988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參观江苏省芦笋科研基地后,在尹洪修等同志的技术指导下,在江苏省丰县孙楼镇制作的《种芦笋致富》科技宣传片播放和新闻报道后;再加之1999年胡锦涛同志又来江苏省丰县芦笋基地视察指导工作;2000年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又在江苏省丰县召开。许多省市领导參观了栽培芦笋的效益后,把发展芦笋生产作为创收外汇、增加地方税收和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项目。推动了我国芦笋生产的迅猛发展。&&&&& 目前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芦笋栽培,2003年栽培面积达到137万亩左右,居世界第一位。栽培面积最大的县(市)是:山东省的安丘、曹县、利津、单县、莒县、莘县;江苏省的丰县、铜山县;福建省的东山县;山西省的永济市;河南省的淮阳、宜阳;浙江省的富阳市;河北省的赵县、容城;安徽省的砀山县;四川省的潼南县等。&&&&& 近几年来,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出现,我国芦笋栽培技术在不断提高,特别是优质品种、防治芦笋病虫害地专用药剂和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不少地方出现了每亩超过20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但是多数田块亩产量还是在600—1000公斤,还有不少田块每亩产量只有200—300公斤,而且芦笋嫩茎的质量差异较大。&&&&& 我国加入“WTO”之后,对我国芦笋产品的外销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食用芦笋产品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收入比较高的地区,芦笋产品十分畅销。许多芦笋生产区已引进了高科技生产设备,对国内的芦笋可以作深加工了,不但提高了芦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竟争力,而且提高了经纪效益,为我国芦笋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 &栽培芦笋的经济效益&&&&&&&&&&&&&&&&&&&&&&&&&&&&一、农民栽培芦笋经济效益&&&&& 芦笋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一次栽培后可以采收10—15年,日本曾有采收50年的报道,江苏省丰县有一农户1985年栽培的芦笋至今长势仍然很好。但是,为了提高芦笋的产量和品质,一般以采收10—15年为宜。由于受地理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差异较大,采收时间、产量和品质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栽培芦笋的经济效益就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收入高的与收入低的相比,相差几倍甚至于十几倍。&&&& &江苏省淮海芦笋研究所承担的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品种选用UC157F1 ,日育苗,当年5月28日移栽,移栽面积为38.7亩,以6.2亩按农民传统方法管理作对照。1999年优质高产栽培试验田块(1)每亩产量为1258千克,每亩收入为5786.8元;传统方法管理的对照田块(2)每亩产量为366.7千克,每亩经济收入为1540.14元。2002年优质高产栽培试验田块(1)每亩产量为2168公斤,每亩经济收入为9886.1元;传统方法管理的对照田块(2)每亩产量为813.2公斤,每亩经济收入为3415.44元。优质高产栽培试验田块与传统方法管理的对照田块经济收入相差2.63--3.76倍。&&&& &山西省永济市蒲洲镇西厢村李太和同志对6年生的芦笋采取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每亩年产白笋2077公斤,每亩年经济收入9970元。山东省莒县小店镇金墩二村韩文华同志,在2000年春季选用UC800品种进行育苗,采取行距120厘米,株距25厘米,2000年6月中旬移栽芦笋2.3亩,2001年每亩采收绿芦笋1700千克,亩收入4343.5元,日开始采收到4月24日止,每亩采收绿芦笋947.4千克,亩收入3282元,4月17日最高产量达到每天每亩60.435公斤。峤山镇杜家沂村71岁的杜树柱老人,1991年栽培芦笋1.3亩,每年经济收入元,2001年亩产量仍然达到1600公斤,每亩年经济收入7200元。山东省安丘市南流镇巷奚村朱兆许同志栽培的6亩芦笋,从年每亩经济收入均在00元。江苏省丰县首羡镇茌李庄村茌永光同志、凤城镇闫庄村闫尚志同志等栽培的芦笋平均每年每亩绿笋产量均在公斤,平均每年每亩经济收入元。&&&&&&&&&&&&&&&&&&&&&&&&&&&&&&&&&&&&&&&&&&& 目前全国各地因栽培芦笋使农民脱贫致富达小康的专业村很多。例如:江苏省丰县孙楼镇张楼村,以栽培芦笋作为该村农业生产的经济支柱产业,全村不但住上了标准的楼房而且家家有存款;山东省莒县峤山镇杜家沂村有1106口人,耕地面积为792亩,人多地少,从1989年至2001年共栽培芦笋541.95亩,平均每年每亩经济收入4500元,成为栽培芦笋奔小康的典型村。山东省安丘市南流镇西曹村,1997年栽培芦笋人均收入达3600余元。&&&&& 芦笋采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当年春季育苗,六月上旬前后移栽,第二年一般每亩采收绿芦笋600千克左右,高产田块每亩可采收绿芦笋1000千克左右,进入盛产期每亩可采千克,一般田块每年每亩经济收入在6000元左右,最高每年每亩经济收入可达10000元左右。但是,有不少单位和农民,因品种选用不当;或立地条件不适宜;或栽培管理不科学,每年每亩经济收入只有元;差的田块每年每亩经济收入只有400—600元;有的田块甚至于绝收。因此,只有在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前提下,指导农民发展芦笋生产才能致富。&&&&&&&&&&&&&&&&&& 二、芦笋出口创汇情况&&&&& 我国芦笋产品以出口为主,白芦笋罐头每吨一般可销售美元;速冻绿芦笋每吨一般可销售美元;保鲜绿芦笋每吨一般可销售美元。据1997年调查,在国际市场上各进口国的进口批发价格(ECU/Kg)是:绿芦笋,德国为7.95;美国为7.00;白芦笋,荷兰为6.02;法国为3.43。我国的芦笋产品在法国、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典和马来西亚等国家非常受欢迎,每年可为国家创收大量的外汇,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三、栽培芦笋的社会效益&&& 发展芦笋生产不但使农民增加经济收入,而且带动了芦笋加工业和各种服务行业的发展。既解决了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又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增加了国家及地方的税收。&&&&&&&&&&&&&&&&& 四、栽培芦笋可保护环境&&& & 芦笋为多年生宿根作物,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很强,在干旱比较严重或土壤比较瘠薄的条件下均可生长发育,因此,栽培芦笋既能起到防治风沙、保护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比退耕还林和和种草的经济效益高的多。&&&&& 因芦笋的根系比较发达,耐干旱的能力比较强,在西北地区栽培芦笋可起到护坡保土和提高经济收入的作用。根据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1985年在坡度大于25度的坡地上作栽培芦笋护坡保土和经济收的研究,每年每平方千米坡地可减少土壤侵蚀8810多吨,平均每年每亩可采收鲜笋212.8千克,比种植其它作物经济收入增加1.5—6.2倍。&&&&&&&&&&&&&&&&&&&&&&& &&芦笋的发展前景与方向&&&&&&&&&&&&&&&&&&一、芦笋的发展前景&&&& &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生产和供应状况分析,因芦笋生产是一种劳动、技术密集性的产业,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愿意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按照乌拉圭农业谈判精神,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张各国降低农产品关税,取消对农业的财政补贴。愿意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人员的减少和农业保护的取消,使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向机械化程度高与规模效益好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产业发展,而让出劳动、技术密集型的芦笋产业份额。致使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芦笋栽培面积在逐年减少。我国因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和水灾的危害,造成各芦笋栽培区大面积的毁灭,致使芦笋栽培面积锐减。由于芦笋具有营养丰富和医疗保健作用,食用芦笋产品的人口越来越多,在国际市场上芦笋产品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加,并形成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在国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芦笋产品的消费数量也是在日益增加。因此,芦笋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展芦笋生产的前景比较广阔。有条件的地区一定要抓住机遇发展芦笋生产,将成为促进我国高产、高效、创汇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项目之一。&&&&&&&&&&&&&&&&& 二、芦笋生产的发展方向&&&& &从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农业科学技术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科学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将使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产生质的飞跃。对芦笋和微生物的生活活动规律作进一步的了解,揭开其生命活动奥秘,挖掘生产潜力,从而使芦笋的产量、质量、效益、营养价值等目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拓宽农业领域,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解除农药、化肥、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等污染,由无公害栽培逐步转向有机型工业化标准栽培。确保人类营养所需价值,解除不利于人类身体健康的因素。&&&&& 芦笋栽培技术虽然作了多次革新,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以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为主。标准化栽培技术、生物技术、自然科学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交融很小。因此,对芦笋的产量、质量、农药和化肥及有害物质等污染、人类所需营养物质的含量等影响很大。&&&&& 作者到全国各芦笋栽培区作了比较系统的实地考查,芦笋的产量、质量、效益等差异之大;农药、化肥、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等污染;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等,令人担忧。&&&&& 就目前栽培技术而言,首先是,要从解决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污染的问题上着手;其次是,要从盲目施用化肥、农药上降低成本;再次是,要从提高芦笋的产量和质量上下功夫。在芦笋栽培管理中,必须根据芦笋的生物特性,结合各自的特定立地条件,采取相应的科学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芦笋生长发育的因素,尽量为芦笋生长发育创造一个比较的外界环境条件,促进芦笋的健壮发育,使芦笋能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水分、空气、光照、温度等资源转化为最多的有机物质,方能使芦笋达到优质、高产、稳产,从而实现最高的商品价值。&&&&& 随着发展中国家芦笋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充和芦笋单产的不断提高,要想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逐年激烈的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提高芦笋产量的同时,必须增强无毒、无公害有机食品等优质芦笋生产的思想意识,严格按照优质高产栽培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优质笋的生产力度,防止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生产高质量、无公害、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有机芦笋产品,不但能卖得出去,而且要卖出好的价格来。&&&& &从目前国内收购笋农的鲜笋价格来看,优质笋与级外笋的价格相差5—10倍;有的笋农生产的芦笋因品质差甚至无人收购,将来这种差价会更加显著。从国际市场来看,绿色芦笋产品不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销售价格一般比常规产品高出60%甚至于几倍。&&&&& 因此,发展芦笋生产,必需从经济效益着眼,根据市场的变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制定出适合于当地芦笋栽培最佳收益的措施。由常规栽培逐步转向设施栽培和适于世界贸易标准化栽培,才能确保发展芦笋生产达到优质、高产和高效。& & & & & & & & & & &网发布时间:浏览次数:1100芦笋生产的现状及前景一、芦笋生产的现状&&& (一)栽培面积锐减&&&&& 由于年芦笋价格上涨过高,全国大面积的发展芦笋,到2008年全国芦笋栽培面积由126万亩猛增加为218万亩。&&&&& 因金融危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出口价格下降、原料和工时上涨,造成2009年定单减少60%左右,已加工产品也因国际标准的提高其出口数量严重下降。由于2009年芦笋价格过低,生产资料和其它作物价格上涨,多数农民放弃了对芦笋的管理,不少地区已将芦笋毁掉改种其它作物,致使全国芦笋栽培面积锐减为不足100万亩,已保留的也因管理差,其产量和品质将严重下降。&&& (二)芦笋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加工企业效益下降:受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加工企业遭受汇率变化的损失;&&&& 2、企业销售没有自己品牌:目前多数芦笋加工企业采用贴牌出口,这样在国际上打不出自己的品牌,易受外商制约;&&&& 3、基地面积老化:由于近几年价格较好,致使老笋田更新速度减缓,老芦笋田面积大、产量低、品质差,不能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 4、基地品种老化:优质、高产新品种推广面积小,造成芦笋产量低、品质差,严重影响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残留超标:造成年芦笋积压的主要原因是:农药、化肥、重金属等残留超标,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人要。&&&& 6、栽培技术落后:早在1998年不少芦笋栽培区的亩产已达2000公斤左右了,目前除武汉、徐州、泰安等芦笋栽培地区按照“芦笋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管理的亩产在2000公斤左右外,其他芦笋栽培区均是按照传统法管理的,好的亩产在1000公斤左右,差的亩产在300公斤左右。采收期推迟1—2年,优质、高产期缩短3—5年。二、芦笋生产的前景&&&&& 金融危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出口价格下降、原料和工时上涨,在国际市场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律去发展和管理芦笋,一定会给我国芦笋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商机。&&&& (一)改变出口结算方式,避免货币市场风险:变美元为欧元进行结算,避免货币市场风险,减少芦笋加工企业遭受汇率变化的损失。&&&& (二)创建品牌、开发新产品,提高国际和国内产品的知名度: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必须依托品牌战略,开发芦笋新产品,扩大内外宣传力度,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扩大国内市场销售数量,提高我国芦笋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贸易中的知名度。&&&& (三)普及“芦笋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为了提高笋农和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农业部门必须加大科技普及力度,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推广“芦笋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增强国际标准意识,生产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有机芦笋产品。&&&&& 如果亩产达到1500公斤左右,优质笋达到95%左右,价格在4—6元,每亩收入可达到元。不能赌高价发展芦笋,在年每公斤达到16—20元时,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芦笋栽培地区因品质差能卖高价的又有多少,亩收入超10000元的又有多大面积。&&&&& 因此,必须以产量和品质提高笋农的经济效益,以产品质量提高加工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才能使笋农和加工业的产品不但能卖的出去,而且能卖出好的价格来。&&&&&&&&&&&&&&&&&&&&&&&&&&&& &&&淮海芦笋研究所&&&&&&&&&& 芦笋优良品种&&&& &芦笋为多年生作物,品种是决定芦笋产量高低和品质优劣的内因,在同样的栽培管理条件下,高产品种与低产品相比较,芦笋嫩茎的粗细相差0.2-1.6,产量相差30%至几倍。因此,品种的优劣,不但影响芦笋整个生命周期的产量与品质,而且决定芦笋栽培的成功与失败。&&&&&&&1、鲁芦笋一号&&&&& 鲁芦笋一号是由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于1988年选育而成的一个中熟品种,该品种株型比较高大,笋株生长势比较强,叶色深绿,嫩茎比较粗大,大小均匀,平均单茎重20.6—22.8克,笋条直顺,空心率低,质地比较细嫩,笋尖鳞片抱合紧凑而不易散头,品质优良,丰产性能好,采收白芦笋嫩茎色泽洁白,采收绿芦笋嫩茎部基带有紫色,留母栽培采收绿芦笋时,因受母茎的遮挡光照不足使嫩茎变为浅绿色。鲁芦笋一号适应性比较强,对芦笋茎枯病、褐斑病具有很强的抗性。鲁芦笋一号适宜白芦笋栽培。&&&&&&2、金岭85&&&&& 金岭85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教授张津来等同志,从玛丽·华盛顿500W品系中培育而成的一个早熟品种。该品种株形比较高大,笋株生长势比较强,嫩茎比较粗壮,大小均匀,嫩茎顶部鳞片抱合紧凑,丰产性能好,嫩茎的产量高而稳,比玛丽·华盛顿500W增产30%。在我国北方栽培或其它地区温室栽培丰产性比较好。&&&&&&3、吉利来(Gijnlim)&&&&& 吉利来为杂交一代品种,属于中熟品种。株型中等,适应性比较强,嫩茎粗细中等而且均匀,平均单茎重18.6—19.8克,笋尖锥形鳞片抱合比较紧凑,在夏季高温条件下也不易散头,嫩茎深绿色基部略带紫色,畸形嫩茎比较少,丰产性好,嫩茎品质比较好。对茎枯病、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芦笋罐头厂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