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如何打破收割智商税什么意思的魔咒?

近期拼多多 带动起来的 拼着买更便宜,带动了各行业“帮我扫个码呗,三人成团只要9.9哦!”

这次不是乡非在讨论拼多多的砍价,而是一群刚入行的白领们忙着将手机里附带二维码的海报出示给同事扫一扫。他们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知识分享的平台,在国内并不少见,知乎、豆瓣,甚至连各大视频网站都算得上。然而,突然间,各大平台纷纷变相走“付费”这条道路。

从2016年开始,互联网知识分享经济,开始从付费向收费模式演变,以分答模式为代表,用户要获取所需“知识”,必须先完成消费支付。

由此,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知识分享经济的时代到来。

知乎上有个著名词语——“中产焦虑”,由此催生知识需求升级。换句话说,知识付费贩卖的就是焦虑。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学习压力、工作压力、房贷压力.....焦虑的罪魁祸首并不是没钱,而是你的同学Jason拿到了MBA学位,你的同事Mark升了总监,你的发小老方创业成功;而你,只有更努力地变得比他们更牛逼,才能安心。

你焦虑地渴望抓住点什么,再拥有点什么,打破瓶颈,看见朝阳。此时,以罗胖为代表的老师们出现了,他们隔着屏幕向你招手:“快来,这里有你想要的东西!”于是,你踏上了知识付费这艘大船。

船上的人们和你一样,东张西望:“这个老师简介不错,是个大咖,买一节课!”“零基础转行成为业界大牛,好屌,就买他的课了!”此刻的你仿佛购物狂附体,一路买买买,生怕漏掉一节课就错失一波机会。

就在付费的那一瞬间,他们的焦虑消失了,仿佛即将变身CEO。

早期,你鸡血般地准时打卡,勤奋而上进;逐渐,你发现买的课程实在是太多了,内容也纷繁复杂,白天还要上班上课,回到家或者宿舍,只想躺平。

久而久之,你忘记曾经订阅过某个老师的课程。体验了这波不了了之的知识付费之后,你的焦虑真的消失了吗?你真的学到知识了吗?你确定付的学费而不是智商税吗?“我的的确确是想要进步的啊!”没错,你在付费那一瞬间或许真心想要学习,而你习以为常的惰性让你无法真正掌握付费的内容。

个人习惯是一个因素,知识付费平台难道没有责任吗?

首先,碎片化地知识学习难以立刻解决你具体而实际而问题。你指望2个小时就彻底了解运营的真相?7天就能掌握一门语言?10天就能把人工智能分析透彻?

大多数知识付费平台,无法形成系统认识,在短促的碎片时间里,你是记不住也难以应用于实践的。高考的史地政为什么要复习5-6轮,数理化要刷题一遍又一遍,因为真正有效且形成深刻记忆的学习都是系统化且不断重复,你需要严格记住相当多的内容且理解其精髓,而碎片化学习,很难实现。

其次,实战经验比照本宣科更有价值。在知识付费平台学习过的人都知道,很多讲师都是将自己的课程按照章节介绍,如基本概念、行业趋势、专业咨询等等,然而对于实际项目操作与应用却很少手把手教学。尤其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很多知识付费平台将“发证书”“包分配”作为卖点,却轻视了学员真正的实操能力,这对于未来工作是毫无价值的。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原标题:别再交智商税了!腾讯课堂如何重塑知识付费市场

知识付费从意气风发,到遭遇质疑瓶颈,也就一年多时间!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行业之浮躁,用户之焦虑,风口之变幻莫测,由此可见一斑。

这是否意味着知识付费没戏了?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知识付费本质上是将过剩的认知盈余以“付费”形式释放出来。这种移动生产、头部引领、分散消费的形式,充分发挥了移动互联网的效率优势。

人类的知识和时间,本来就是最贵重的东西。互联网知识产品到底应该为用户交付怎样的价值?最近腾讯课堂打造的“每天1小时”学习活动,就是试水后交出的新答案。

【谈谈知识付费的三个坑】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Circle曲线,即不是一下子就直接上去,而是必然经历一个反复:市场狂热—挤出泡沫—夯实发展。

在形成有效管理和分发体系之前,野蛮生长带来的必然是混乱与无序的阵痛。知识付费快速进入泡沫挤出期也是必然。

目前知识付费的一大进步是重塑了生产和消费模式。不仅内容生产者更加丰富多样化,同时在展现形式和内容策划上都更符合移动、高效的消费需求。

较好地实现了信息交易之间的无缝连接,是知识付费快速引爆的原因。那么,是不是完成了对内容变现的移动化改造,就大功告成呢?

事实上,今年以来大家对知识付费的普遍吐槽,主要集中在三点:制造知识焦虑、内容水化、正向价值反馈不明显。

在我看来,这届知识付费最大的坑,可能就是不成体系。知识传递是一个高度非标准化的行业,不只是一次信息连接和一次交易,还需要和用户/学员有深度交流,构建一个线上近乎仿真的深度交互模式,通过完整的教研体系设计进行可持续的行为影响,从而有效地培养真正的能力。

单纯的信息传递只是一种心理按摩式的“伪学习”,让用户在知识交互中切实地获得学习行为的正强化,才是内容产业应该交付的真正价值!

靠头部大V的流量优势和互联网打法不足以真正撬开知识变现的红利,市场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别让“伪学习”奴役你,腾讯课堂的破与立】

互联网已经完成了人与知识的连接,而如何将认知盈余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形成良性循环,需要整个行业的思考和努力。

短平快地获取知识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魔力,然而这种“快消式”的知识付费模式只有安慰的效果,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

用户对知识付费的目标很明确,快速提升自身的某种能力。

目前市面主流的知识产品都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用户提供零散的信息,不仅没有完善的可监测的效果训练,无法跟踪学习成果 ,同时也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用户与课程开发者之间的互动。

破字当头,立在中间。腾讯课堂就反其道而行之,给出了知识付费的新解法。

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自主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反人性”的事情,很容易遭遇拖延症、没时间、不自信等问题,唯有在面临被炒、跳槽等职业瓶颈的时候才会在危机感下努力一把。

在职场上不学习就是等死,自主学习又容易流于形式,让拖延症把自己作死,这是真痛点。

腾讯课堂做的这三件事,直接切中了职场人自我提升的要害:

首先,充分利用腾讯课堂的连接器优势,将互联网平台与线下机构教研模式相结合。丰富了自身的课程内容体系,满足各行业职场人全方位的学习诉求,充分进行信息对接。

其次,腾讯课堂弥补了主流知识产品只做信息传递的问题,让自主学习有了可监督、可评估的实时反馈体系。

引入了传统教研体系中的训练、辅导、考试模式,引导和激励学员进行持续学习,避免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拖延症现象,让学习行为可以发挥长效作用。

另外,腾讯课堂也充分发挥了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授课形式以直播为主,同时支持PPT演示、屏幕分享等多样化模式,学员与讲师实时互动,这种仿真沉浸式教学场景,排除了非相关信息干扰,整体学习效率更好。

教学目标不是蜻蜓点水的碎片化学习,而是以技能为导向的深入研习,构建职场人与知识之间的新交互场景和实用场景,让线上教育拥有了清晰的目标导向。

腾旭课堂的内容和教研模式,精准击中行业和用户痛点,保证了知识付费商业模型的基础——持续为用户交付良好可见的学习价值。

【大而全还是小而美?知识付费能否找到新节奏】

知识产品到底应该做“大而全”还是“小而精”?一直是颇有争议性的话题。

“大而全”、什么都要做到完美极致,这对于平台来说是很要命的,成本高、费时费力,也不符合互联网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普遍规律。

罗永浩、papi酱等都因为无法保持优质内容的稳定更新频率,不得不下架了“得到”课程, 各个泛知识内容平台随着内容大而全也出现了水化,打开率和订阅率都在走低。

但是,一味“小而美”也不行,但如果不及时拓宽方向,就很有可能做得太窄从而被埋没。一度火爆的付费问答“分答”就过于依赖头部KOL的粉丝效应,一旦退潮,就难以保证长期运营节奏。从商业角度看,这显然也不理想。

互联网平台做教育采用单一模式成功比较难,有折中的办法吗?

腾讯课堂就找到了新节奏,线上结合线下、内容端与用户端双向发力的培训体系,无疑是在线教育的合理方向。

最近腾讯课堂推出了“每天1小时”学习活动,在七天时间内通过不断的行为激励帮助参与者摆脱“懒癌”,走出舒适区,真正开始追求改变 。

比起泛知识产品的“知道主义”,这种思路无疑更靠谱。我们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即从普通人到专家需要一万个小时的有效训练。腾讯课堂“每天1小时”旨在帮大家迈出第一步。

活动开始三天,已经有超过25万学员参与挑战,感兴趣的不妨戳原文链接感受一下,看看能否成功挑战自我。

在经历了喧嚣的口水战后,中国知识付费的玩法已经告别了1.0阶段,接下来真正的决胜才刚刚开始。

真正的知识产品一定要符合三大规律:教育规律、互联网规律和市场规律。在我看来,就是要尊重成熟教研方式、尊重互联网平台的势能、尊重用户的时间和金钱。

做知识产品,一开始就要走大道,做好内容,做深服务。走对了是金矿,走错了就是大坑!

腾讯课堂的可敬在于,一开始就打出了“学真本事”的理念,它在守护用户对知识产品的信任,而这是整个行业的生命线。

更多故事想必还在酝酿当中!

王冠雄,著名观察家,中国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主持和参与4次IPO,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教练。每日一篇深度文章,发布于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科技博客等近30个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详情可百度。

云测试让客户需求决定产品形态

}

昨天,夸妹朋友圈里被新世相的一张图片刷屏了。

“#佛系青年 #逃离北上广 #丢书大作战”

“销售影响力第一名可得价值50万的新世相定制广告推送”

这对于夸妹这种新媒体“农民”来说,简直就是不可多得的“好化肥”。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赶紧跟上级打报告,买买买!

3月20日,新世相卖课风波成为了新媒体争相讨论的热点。

不仅仅因为新世相凭这一波营销,几个小时之内就创造了百万级的营收,更因为由于其后续运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让时时关注网络最新动态的新媒体人们都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昨天还在和大家畅谈如何不被各大户收割的夸妹

可以说,策划过“佛系青年”活动的新世相,让我这个佛系青年很难继续佛系了。

目前,“新世相营销课”的课程二维码已经全部失效,想要一睹盛况的吃瓜群众们不用想凑这个热闹了。

这次新世相所主导的卖课事件虽然暂时落下帷幕,但不可否认的是,新世相再一次凭借这一波操作在很多人的朋友圈中刷了一次屏。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难道真的那些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的事,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2017年,IGOFX凭借“躺着赚美金”的口号,以高额的回报作为诱惑,并辅以“人拉人,获奖励”的口号,仅仅半年就疯狂发展了约40万人。

同年6月8日,英镑兑美元汇率急剧下跌200点以上,IGOFX平台的投资者发现,该平台设立的“止损线”形同虚设,所有投资者账户全线爆仓,大量资金“被蒸发”。

2017年6月11日,IGOFX中国区总代理张雪娇卷款跑路,涉案金额高达300亿人民币。

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如果仅仅依据传播程度来判断它是不是正规,那么免不了要吃亏上当。

如果像夸妹这样被“收割”个几十块钱也算不了什么大事,但是作为投资者,如果一不小心入了不正规投资的陷阱,甚至披着投资理财外皮实则为庞氏骗局的大坑,那可就离血本无归不远了。

无论是知识付费还是投资理财,“靠谱”都应该是我们在挑选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当你在投资理财时,选择拥有技术支持的团队为你量身定制投资策略必然会让你的财务自由之路事半功倍,哪怕是在付费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要冷静思考这门课程是否真的能如宣传所说能够带来巨大的回报。

毕竟发家致富的方式向来无法复制,不能融会贯通只知拷贝复制,那还是不要花这份冤枉钱了。

好了,不多说了,夸妹要去问问能不能把我的44块9退回来,并以此决定今天晚上能吃顿好的还是只能喝稀粥了。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割智商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