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利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您目前所在位置:
陈 珊 胥宗乾
作为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同时,近年来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商业银行票据资产呈现出从生息资产向交易性资产转化的特点。这些变化既是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信用状况改善的深刻体现,又使其一定程度上成为商业银行规避监管的模糊地带,因而需要深入研究。
一、票据业务的特征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承兑与贴现两种形式参与银行承兑汇票的流转,最近的实践表明转贴现业务的重要性正在提升。除传统转贴现业务外,一个重要的创新就是通过构造“即期+远期”的回购交易组合,实现已经贴现或转贴现的票据的流转,从而使资产呈现出从生息资产向交易性资产转化的特点。总体而言,商业银行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业务正呈现如下三大特点:
一是票据签发总量增长迅速,票据余额快速增长,但2009年出现明显的波动。如图1所示,商业汇票季度签发额从2008年初开始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在2009年一季度达到阶段性高点后出现了大幅回落,由2009年一季度的3万亿元降至2009年三季度的2.38万亿元,降幅达到20.33%;从2009年底开始,商业汇票签发量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通道,2011年二季度,商业汇票季度签发量达到4万亿元。与票据签发量的走势基本一致,商业汇票余额在2009年6月份达到阶段性高点5.02万亿元之后,出现了大幅回调,到2009年底已经降至4.1万亿元,降幅18%;此后,票据余额快速增长,至2011年6月底,已经达到6.7万亿元。
商业汇票签发额与期末余额
二是商业汇票贴现余额快速下降。商业汇票贴现余额先是由2006年初的1.92万亿元平稳降至2008年3月末的1.2万亿元,然后迅速攀升至2009年6月末的3.56万亿元。在达到这一历史高点之后,又逐渐降至2011年6月底的1.4万亿元。从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与贴现余额的变化关系来看,在2009年底之前,二者具有同方向变化的特征。但在此之后,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大幅增长,而贴现余额却明显下降,从而使得二者的差额不断扩大,呈“喇叭口”状发展态势(如图2所示)。
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与贴现余额
三是票据转贴现业务的单方向活跃。2008年以来,票据转贴现交易趋于活跃,票据贴现发生额由2008年一季度的2.9万亿元上升到2010年四季度的8.02万亿元,此后虽有所下降,但2011年二季度的贴现发生额还是达到了6.3万亿元。然而,票据转贴现业务活跃度的提高却表现出一定的方向性失衡,突出表现为“买入返售票据”业务规模迅速膨胀,而“卖出回购票据”规模却明显不足。按照规范的会计处理,根据票据风险和报酬是否发生转移,转贴现可以分为买断式转贴现和回购式转贴现。其中,后者不转让所有权,贴入方计入“买入返售票据”科目,贴出方计入“卖出回购票据”科目。对于整个银行体系而言,产生于同一笔业务的两个科目,规模应当大致相当。然而,从16家上市银行中的12家银行在 2011年半年报中披露的数据来看,截至2011年6月底,12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票据业务涉及的规模为1.14万亿,而卖出回购票据业务涉及的规模仅为0.12万亿。这表明票据转贴现业务具有单方向活跃的特征。
二、票据业务的影响因素
我国商业汇票的签发和转让均须以真实贸易往来作为基础,因而国民经济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水平是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另一方面,在票据业务中,商业银行负有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的义务并承担了信用增进职能,而后者又将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产生复杂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表的压力也成为推动票据业务发展、变化的因素。
第一,国民经济与社会信用体系的迅速发展,为商业汇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这是近年来票据业务签发量和余额大幅攀升的重要原因。在我国,作为支付结算手段的商业汇票是基于商品交易而产生的,其签发和转让均须以真实的贸易往来作为基础;银行对商业汇票进行承兑、贴现也都是基于认定有实际货物存在作为交易基础,可靠程度高,风险较低。这使得驱动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来自于两方面,即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2006年-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同时,我国社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6年底的7.09%降至2010年底的1.13%。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极大地促进了票据业务的发展。
第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调整压力成为驱动票据业务波动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票据业务将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影响:首先,在票据签发阶段,承兑银行对出票人提供了信用增进手段,由此将形成一笔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银监会虽然要求商业银行将表外资产按照100%转换为表内相应计提风险资本,但尚未纳入信贷考核指标。因此,票据承兑业务是信贷规模受限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次,在票据贴现及转贴现阶段,商业银行买入票据所载权利,贴现人实现商业信用提前获得资金。对于银行而言,通过票据贴现业务取得票据权利,其本质上通过票据交易受让“商业信用”,具备资金和信贷双重属性,有鉴于此,在现行统计框架中,票据贴现纳入贷款统计范畴,并接受存贷比的监管约束。因此,从降低存贷比的角度来看,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尽量压缩票据贴现余额。再次,从流动性来看,票据流动性较强,票据市场规模大,交易活跃,操作便捷,从而使得票据贴现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调整过程中的首选项目。上述影响机制决定了在信贷规模受限背景下,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票据承兑业务,另一方面需要尽量降低票据贴现业务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由此形成了2010年票据业务鲜明特征,即票据签发量的大幅增加,而票据贴现余额的显著下降。
第三,部分机构利用规章制度漏洞,设计业务创新进行监管套利,使部分票据存在被人为蒸发的可能。在传统业务模式下,商业银行要实现大力发展票据承兑业务,降低票据贴现余额的目标,一个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降低票据直贴规模。然而,2010年票据转贴现业务的单方向活跃却表明商业银行正在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交易手段实现贴现业务“出表”的目的。其中一种途径就是利用农村信用社在“票据卖断”和“票据回购”业务会计核算方面的模糊处理,通过买断式回购将票据转给农信社,将票据转出资产负债表,腾出信贷规模;然后再通过“买入返售票据”业务从农信社回购买入票据,将这笔交易计入“买入返售”科目下,不再“进表”,但是票据依然回到银行手中。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票据贴现余额额持续下降,以及买入返售票据业务的单方向活跃。同时,由于该方法隐藏了部分银行贴现的票据,在票据签发量和未到期量继续上涨的同时,贴现量却未同步上扬,而与前者形成“喇叭口”状。
通过这一方法“蒸发”的票据规模有多大,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估算:一是从历年贴现余额与票据发生额的比率来看,2009年之前该比率稳定在60%左右,按照该比例对比票据业务发生额可以推算贴现余额,这一数据与当前的贴现余额差可能接近“蒸发”的票据规模。二是从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统计其买入返售票据和卖出回购票据的总规模,再根据这13家上市银行在票据市场上所占份额推断全部商业银行买入返售票据和卖出回购票据的总规模,二者之差可看作被“蒸发”的票据。
三、当前票据业务中存在的隐患
票据业务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进步、金融市场改革深化的反映,但是此间也出现了部分不和谐的违规现象,这些违规操作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提供了规避金融监管的手段,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杠杆,削弱了宏观调控政策效果。
首先,前期的融资风险和部分融资成本累积,埋下了风险隐患。2011年随着监管层展开对“双买断”的清查,前期隐藏的不合格融资规模浮出水面,从而挤压当前的融资规模并加剧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紧张程度。银行间流动性的紧张又将推动票据融资成本上升,加剧实体经济融资风险。以珠三角票据直贴利率为例,6月初仅为5.1%,9月末该利率已经上升到13%。尽管直贴利率上升还存在其他推动因素,但是前期票据融资风险的释放是一重要原因。
其次,买入返售票据的存在使得大量信贷资金游离于中央银行监控体系之外,不受新增信贷规模的控制,削弱了监管指标指导性,也降低了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当然今年以来随着监管层对该行为监管趋严,这一问题可能得以缓解,但是票据市场相对监管较松,创新形式较多,仍可能存在脱离监管的隐患。
再次,票据业务相对占比的上升,对银行而言,资产方期限更短、流动性更强,增加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尤其是部分中小银行,农信社信贷业务优势相对不明显,因此大力发展票据业务,商业汇票规模大大超过自身资本金,可能隐含较大风险隐患;对企业而言,若以票据融资代替部分贷款,以短期融资替代部分中长期融资,也容易带来期限错配风险。
三、政策建议
票据源于150年前的英国,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票据市场历史悠久,模式较为成熟。我国现代意义的票据市场大发展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市场成熟度与国际发达国家尚具有一定差距,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规范。
首先,完善市场制度。制度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石,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票据市场的发展,但由于多数法律法规是十几年前颁布的,而票据业务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又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一些条款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相关制度。
其次,完善基础设施。票据市场的基础设施仍存在完善空间,需要加强报价、交易、查询、登记、托管和清算等系统的建设与完善,进一步推动电子票据的发展等,增强票据市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提升票据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运行效率。
再次,完善监管模式。票据业务既是一项古老的业务,也是一项极具活力的业务。随着金融市场改革深化,票据业务也出现了新模式和新风险,给监管带来了新要求,如今年出现的违规“双买断”现象,就是利用旧会计制度漏洞进行监管套利的体现。此外,国外票据市场的发展历程中也表明,职能部门有效的监管和适当的推动有助于促进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监管方式需要与时俱进,包括对市场准入、产品类别、运行机制、风险管理和投资者等多方面的完善。
最后,完善微观主体行为规范。微观主体加强自我行为规范是防范风险的重要基础,过去发生的票据风险事件,多数与商业机构内部运作不规范、管理松散有关。因此,票据市场的参与方不应只注重票据业务的收入,还应当加强相关的风险管理,规范内部流程,明确工作机制,降低操作风险,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经营和创新行为,避免在追逐利益的同时扩大了机构经营风险。
发表于《中国金融》年第期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2007苹果/安卓/wp
积分 235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081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 置顶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开心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其理论基础是什么?
支持楼主:、
购买后,论坛将把您花费的资金全部奖励给楼主,以表示您对TA发好贴的支持
载入中......
贴现率是由银行根据货币市场资金状况决定的,受shibor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影响最大,国股银行是指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银行信用登记上级别最高,安全性较其他银行要高,因此其承兑汇票贴现利率最低,以后依次是大型商业银行(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南京、宁波四家)、省级商业银行(例如:湖北银行等以所在省份命名的银行,若未单独成立省级银行则以该省省会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为准)、地方商业银行、农商行(或村镇 ...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论坛币 + 12&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 |主题: 5137, 订阅: 27
贴现率是由银行根据货币市场资金状况决定的,受shibor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影响最大,国股银行是指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银行信用登记上级别最高,安全性较其他银行要高,因此其承兑汇票贴现利率最低,以后依次是大型商业银行(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南京、宁波四家)、省级商业银行(例如:湖北银行等以所在省份命名的银行,若未单独成立省级银行则以该省省会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为准)、地方商业银行、农商行(或村镇银行)、农信社,贴现利率已承兑航的级别按此顺序依次上升。
热心帮助其他会员
总评分:&经验 + 48&
论坛币 + 36&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当指将来的效用贴现在现在,这种贴现率怎样决定?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的高低是由什么决定的
& & & & 亲爱的票友们:相信大家都经常接触银行承兑汇票的,那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利率有涨有跌,数额都是不同的?比如说一些企业财务人员、个体工商主等想进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只要去咨询不同的商业银行或贴现公司,就会发现各商业银行之间、甚至是不同的支行之间,或者不同的贴现公司,他们的贴现利率都是不一样的。
& & & &&而这种涨跌变化,对企业经营成本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的高低走势呢?
& & & &&其实,原因归结起来,无外乎就是银行内部的原因和外部影响因素这两大部分:
商业银行内部因素
第一个因素:经营策略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既是资金业务,也是对企业短期的融资业务。
金融机构在其他贷款投放(特别是流动资金贷款)较困难或速度较慢时,增加银票持有量,通过采取降低票据贴现利率的办法,实现在短时间内购入大量票据的目的,由此可能促使整个票据市场利率下降;
相反地,在其他贷款投放顺利或速度加快时,减少票据持有量,通过采取大量卖出或提高票据贴现利率的办法,这样的做法却将导致整个票据市场贴现利率上升。
第二个因素:资金状况
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主要工具之一,所以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状况直接影响了银行承兑汇票票据市场贴现利率变化。
一般商业银行的做法是:当资金充足时,降低利率购入票据,增加银票据持有量;而当资金短缺的时侯,则提高利率或卖出银票来减少银票持有量。
第三个因素:综合融资成本
商业银行的综合融资成本,主要包括筹资成本、其他负债成本、经济资本占用、经营费用等。
通常,综合融资成本是商业银行制定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的基础。一般的规律是:市场参与主体多,资金投入大,则贴现利率下降;相反,如果市场参与主体少,资金投放小,那么,贴现利率自然就上升。
第四个因素:盈利目标
首先,商业银行开展各项经营业务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利润。那么,盈利当然就是商业银行制定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的决定要素了。由于各商业银行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利润指标,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是实现利润指标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所以,各商业银行在不同阶段通过制定不同的票据业务交易利率和经营策略,来确保实现利润指标。
除了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决定的内部因素,还有一些外部因素也是导致承兑汇票贴现利率涨跌不同的缘由。
外部定价因素:
1.在贴现利率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办理再贴现是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途径之一。再贴现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方式,一直是我国票据市场交易利率定价的基准之一。
2004年3月再贴现利率为3.24%。现阶段,再贴现利率只是作为银行承兑汇票利率的定价基础,人民银行对此曾有过规定,即票据贴现利率应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而转贴现利率则不受限制,已经完全市场化。
2.相关货币市场利率水平
银行承兑汇票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的各商业银行是人民币资金运作的主要场所,三者之间的利率变化密切相关。由于票据业务交易成本和风险都高于债券交易,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票据市场利率高于债券回购市场利率,并受到债券回购市场利率变化的直接影响,且呈同方向变化。
3.市场同类产品价格水平
票据业务交易品种与方式决定了票据产品的交易成本与风险,并由此设定不同票据产品的交易利率。如银行承兑汇票改进交易方式,减少交易成本,该产品交易利率就会下降。
4.票据贴现期限和票据信用状况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以银行和企业信用为前提。对贴现行而言,通常对一些信用程度较高企业的票据采取优惠价格。
相关文章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流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