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规模是AC矿山最低开采规模还是AFC

【图文】管理经济学讲义-6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管理经济学讲义-6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经济学讲义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FC一直大于AVC
B.AC曲线与AVC曲线同时达到最低点
C.AFC曲线随MC曲线的上升而上升
D.AC曲线与AVC曲线之间距离越来越小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结构型通货膨胀 B.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C.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D.内生性通货膨胀2A.由批准发行机构确定 B.由股份公司发起人确定C.由出资人选择 D.与股份公司存续期并存3A.1100 B.110 C.11000 D.114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纯公共物品 D.自然垄断产品5
A.参考价格
B.外贸统计价格
C.实际成交价格
D.CFR价格条件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以量化角度看历史以量化角度看历史致力于用数学和经济学的框架理解历史关注专栏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恶性循环与幸运戒指——谈谈欧洲黑死病的影响&,&author&:&jpshuimu&,&content&:&首先我们来说说黑死病。“黑死病”主要是指鼠疫,鼠疫在历史上有过三次较为大规模的流行。\u003Cbr\u003E第一次发生在541年-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u003Cbr\u003E第二次黑死病在1346年-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并且中国也受到了影响。\u003Cbr\u003E第三次是1855年中国云南首发并传遍所有大陆的大型鼠疫。\u003Cbr\u003E刚好去年某课程的大作业做的是大瘟疫与大分流的关系。我这里主要聊聊第二次被习惯性称为“黑死病”的鼠疫爆发。\u003Cbr\u003E简而言之,从目前经济史学界的主要观点来看,大瘟疫(欧洲黑死病)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了中西方近代发展上的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u003E这其实是一个悲剧转化为幸运的故事\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Vicious Circle Turned Into Lucky Ring\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先上一张全景思维导图镇楼,然后再拿局部来解构,这是个大坑,得慢慢填。\u003Cbr\u003E看不清楚可以戳大图\u003Cbr\u003E\u003Cimg src=\&f7badd53c83d\& data-rawwidth=\&5197\& data-rawheight=\&3308\&\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人口恶性循环的起点\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一切恶性循环的肇始来自一个外生的冲击——瘟疫。\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黑死病的大流行直接杀死了1\u002F2 ~ 1\u002F3的欧洲人口,并且在未来的三个世纪里,成为阻碍欧洲人口增长的最大障碍[2]。\u003Cbr\u003E黑死病最早发源于中亚,经丝绸之路于1343年传播到克里米亚半岛。并由此被携带鼠疫杆菌的老鼠搭乘货船抵达欧洲。在当时的欧洲的卫生条件和医疗发展水平下,黑死病在欧洲的致死率达到了惊人的30% ~ 95%。\u003Cbr\u003E作为黑死病最直接的后果,人口死亡率的上升直接导致了社会劳动供给的急剧减少。\u003Cbr\u003E根据劳动供求理论,劳动供给的变动(shift)会使得均衡工资水平随之发生变动。\u003Cbr\u003E\u003Cp\u003EMaddison (2007) 估计,在1500年~1700年的200年间,西欧的平均人均收入提高了30%左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作为催化剂和推动力量,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化学反应”。这点在后面会详细介绍。\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8de81e9ef48f0986fe2ff\& data-rawwidth=\&1038\& data-rawheight=\&438\&\u003E\u003Cbr\u003E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欧洲一些特有的人口、地理、政治、经济条件使得黑死病作为肇始的偶然事件变成了一系列恶性循环的起点。这些恶性循环均以不断提升而或维持高位的人口死亡率为后果。\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战争循环\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没有任何一块大陆能够比近代的欧洲经历过更多的战争[1]。在年的200年间,几乎平均每年欧洲都会发生一次列强间的战争。\u003Cbr\u003E\u003Cimg src=\&94dd0d5beaaeae\& data-rawwidth=\&1196\& data-rawheight=\&282\&\u003E根据Tilly(1990)的统计,我们列出了欧洲在近代发生的战争次数以及战争的平均持续时间。可以看出欧洲由于国家分裂和地理区隔,一直缺少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因此领主们(Landlords)穷兵黩武,不断征伐。\u003Cbr\u003E战争带来了死亡。战争本身带来了大量的人员杀伤,但是相比由于行军造成的疫病传播,这种杀伤才是小巫见大巫。由于欧洲独特的地形(被高山与大河分隔开来),欧洲形成了许多比较独立的基因集聚,这使某个地区的军队行经不同基因地区时,会将携带的病菌一并传播过去。我们知道,某种疾病历史上在某个地区大规模流行过,这个地区的居民后代就可能在基因中存在相应的抗体(自然选择过程),因此,这种跨地区行军,造成了欧洲疫病的大规模流行,并且这一流行过程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军队带来不同的病菌而反复爆发。\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26f88990fd84cae6b1340bdd69677f05\& data-rawwidth=\&2277\& data-rawheight=\&1027\&\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贸易循环\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欧洲大陆人员流动的另一种重要目的无疑就是,贸易。14世纪早期的黑死病传播就是沿着商路扩散开来的(Herlihy, 1997),而且黑死病在欧洲的最后一次大爆发也与长距离贸易息息相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的兴盛,各国政府的财政收入都有了较高的增长,战争需要和贸易需求同时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不再满足于“温饱”这一较为初级的要求,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开始稳步增长,人们需要发达的商业来提供高质量的物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黑死病对于工资正向影响通过商业行为形成了一个闭环。\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57b14adc27a9acb\& data-rawwidth=\&2277\& data-rawheight=\&939\&\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城镇化循环\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根据恩格尔法则,当收入的提高造成的盈余超过基本需求时,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更多高质量的物品。日益提高的工业产品需求量,使得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在城市周围集聚(直到16~17世纪后,工业才逐渐转移到农村地区)。同时,也使得城镇地区的工资水平显著高于广大农村地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同于中国,欧洲城市糟糕的卫生环境使得城镇人口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农村地区(1.8倍)[3]。\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由于欧洲频繁的战争,当时欧洲的城市都建有高大的城墙,这无疑阻碍的城市规模的扩大 (De Vries, 1976)。较高的人口密度提高了疫病传播的风险,城市在设计上的缺陷(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横流)进一步提高了城镇人口的死亡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在中国,早在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就已经出现接近现代的下水道(福寿沟是合流制下水道,宽约0.6~1米、高约1.6~2米,人可直立通行)。\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6c9afbb937f903bd490fa6c\& data-rawwidth=\&2277\& data-rawheight=\&962\&\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生育循环\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从人口学的观点来看,死亡率的变动并不是影响劳动供给的唯一因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黑死病造成的人口大量死亡,伴随着工资的提高,土地\u002F劳动力比率持续上升。传统的农耕作业需要较强的体力输出,因此男性劳动者在这个领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由于土地变得不再那么稀有,一些土地密集型的产业,比如畜牧业开始得到长足发展,而女性在畜牧业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Alesina et al., 2013)\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正如上面提到的,家庭收入的增长会使得人们消费品的需求弹性发生变动,小麦需求和价格都发生了下降,畜牧业产品如肉、蛋、奶,甚至啤酒的需求量上升(Pamuk, 2007)。这种需求一侧的变动直接改变了农村地区的劳动供给结构,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女性加入到劳动力市场中。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家庭佣人需求也使得女性可以选择成为家庭收入的来源[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欧洲的女性劳动力主要服务于各个农场,她们普遍被要求按年来签订劳动合同,在合同期间怀孕或者结婚都会被要求终止雇佣关系。由于许多妇女在1350年之后开始供职于农庄,欧洲妇女普遍变的更晚结婚了。这直接导致了总体生育率的降低,保证了人口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不是在黑死病流行过去后出现人口爆炸。\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456baa812\& data-rawwidth=\&2043\& data-rawheight=\&937\&\u003E\u003Cb\u003E这一系列循环内部或彼此相互之间不断加强,使得欧洲的人口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为将这种恶性循环转化为欧罗巴大陆的幸运戒指提供了条件。\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从工资水平的重要性说起\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由以黑死病为代表的瘟疫所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短缺,造成的人均工资水平的上涨深刻的改变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在现时的中国,我们仍然可以听到大众媒体里一遍一遍的呼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这样的口号。消费增长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作为重要前提的。\u003Cbr\u003E由于预期外的工资水平的增长(当时的欧洲人应该不会想到黑死病会带来这么大的人口锐减吧),使得欧洲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随后打破“马尔萨斯陷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u003Cbr\u003E工资水平的上升带来了如下一系列的直接变化:\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降低资本利率\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由于人工劳动的价格(工资)上涨,资本的变得相对廉价了,Capital\u002FLabour Ratio上升的非常快。欧洲在14~15世纪的利率水平经历了大幅的下降(Homer and Sylla 1969, pp. 99108; Epstein 2000, pp. 1926)。\u003Cbr\u003E相对变得更加便宜的资本产生了对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工厂老板开始有动力去投入更多的资本以提高产出、降低成本。相比采用人海战术,资本的投入成为欧洲的比较优势,研发更先进的技术成为一个不错的选项。欧洲工业革命的火苗由此开始燎原。\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降低劳动技能溢价(Skill Premium)\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劳动技能溢价可以简单的表示为技术劳动力与非技术劳动的相对工资水平。这一溢价衡量了“知识、技能和专业水平”在劳动供给中的重要性。\u003Cbr\u003E由于劳动力的短缺,一些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变得更加抢手和供不应求,因此学徒制开始在欧洲大陆的行会中广泛流行。这种学徒关系使得学徒以一定期限的免费劳动作为代价,从师傅那里学习技能。这无疑促进了劳动技能的传播。\u003Cbr\u003E\u003Cimg src=\&747fe239ebadaceabc407d9\& data-rawwidth=\&1158\& data-rawheight=\&864\&\u003EZanden(2009)收集了建筑工人的技能溢价水平。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各地的曲线在1300年之后都经历了一个非常大幅度的下降,并且这一低溢价的情况持续了记下来的几个世纪。\u003Cbr\u003E技术的传播使得传统的行会不再是工人学习技能的一个壁垒,使的劳动力市场变得更加有效。\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促进劳动力流动\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由于保守行会规定体系的瓦解,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变得越来越活跃。在劳动力稀缺和高工资水平的环境下,行会也开始逐渐“敞开心扉”接受那些可以节省劳动力的发明创造。那些最熟悉某些技术并且最有经验的劳动力开始被允许不断创新,推进了技术进步。\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农业的商业化\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由于劳动力的稀缺,农村地区的地主不再能像以往那样继续压榨农民。农民们获得了更低的土地租金、更少的义务和更长的土地租期。\u003Cbr\u003E到16世纪,用货币而不是实物支付租金的制度得到了确立。\u003Cbr\u003E由于租地农民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自行决定种植作物的品种和面积,市场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的导向。这使得城镇和农村建立了商品交换的途径。农业产品不再是自给自足的粮食,而是用以交换货币的商品。在市场的调节作用下,更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成为可能,为后续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u003Cimg src=\&76ecff3cc9bda54\& data-rawwidth=\&2277\& data-rawheight=\&968\&\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最后的话\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资本的作用在欧洲大陆地位的上升,使得技术和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由于黑死病大流行造成的人口锐减,欧洲大陆开始在近代与亚洲大陆发生了分流,提前走上了另一条不同于“人海战术”的道路,跳出了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战乱饥荒-人口增长”的陷阱。\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1] Voigtla?nder, Nico and Hans-Joachim Voth (2013). \&Gifts of Mars: Warfare and Europe’s Early Rise to Riches\&. I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7.4, pp. 165–186\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Pamuk, S (2007). \&The Black Death and the origins of the ’Great Divergence’ across Europe, \&. In: 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11.3, pp. 289–317\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Voigtla?nder, Nico and Hans-Joachim Voth (2012). \&The Three Horse men of Riches: Plague,War,and Urbaniza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In: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80.2, rds034–811\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 Voigtla?nder, Nico and Hans-Joachim Voth (2011). \&How the West ’Invented’ Fertility Restriction\&. I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28:0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7,&likeCount&:30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28:0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9cc7c9a5ea145e1f624b2d7e15b04a15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7,&likesCount&:306},&&:{&title&:&人穷就该多读报——新教与印刷机的长期效应&,&author&:&jpshuimu&,&content&:&\u003Cp\u003E\u003Ci\u003EReference: Cagé,\nJulia, and Valeria Rueda. 2014.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he Printing Press in\nSub-Saharan Africa.” Available at SSRN 14.\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新教的研究始于Weber(1930),新教作为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经济史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由于其教规中存在的“Sola
Scriptura”原则(圣经Scriptura是唯一Sola),即要求教众必须能够读懂圣经,进行基础的扫盲就成为新教传教士的一项基本工作。这种人力资本提升(通过投资于教育)所带来的长期效应已经被众多学者发现并论证过, 如 Becker and Woessmann(2009), Bai and Kung(2011), McCleary and\nPesina(2012)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即传教士所带来的印刷机,论证了新教传播的长期效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的印刷机(主要为木制)体型庞大不易携带,且操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以当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撒南非洲)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根本无法本地化制造和本土人员操作。因此,新教教团配置的印刷机主要依赖欧洲进口,并且在初期,印刷工也主要是传教士或教团聘用的欧洲印刷专业人员。\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印刷圣经以外,教团的印刷机也会印刷面向当地人的报纸。这直接导致了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且阅读习惯具有很强的时间持续性,作者据此提出假设,正是由于新教教团引入了印刷技术,使得撒南非洲地区出现了阅读习惯的空间差异,并进而影响当代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作者使用的数据集非常独特而且有趣。《Geography and Atlas of Christian Missions》一书提供了1903年全世界宗教教团活动的翔实资料,包括诸如教团规模、教团资产在内的大量信息。该书所提供的信息为作者研究教团的具体行为,进而发现新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条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的识别思路以现代的报纸阅读率作为因变量,考察印刷机的长期效应。\u003C\u002Fp\u003E\u003Cequation\u003ENews_{ijec}=\\alpha Distance Printing Press_j+\\beta_1 Distance Mission_j+X_i\\beta_2+Y_j\\beta_3+Z_e
\\beta_4+\\delta_c+u_{ijec}\n\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为了消除不可观测因素所造成的内生性问题,作者使用了工具变量回归。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与撒南非洲地区教团同属一个教会(Mission Society)的对应教团,并观测他们拥有印刷机的比例,作为该教会所属教团拥有印刷机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代表了该教会购买印刷机的意愿和能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以某个村庄为圆心,加总所有半径k公里范围内的“教会印刷机可能性(\u003Cequation\u003ESocietyPP_m\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equation\u003EVillage Printing_j (k)= \\sum_{x&k}Society PP_{m(x)}\n\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8c81bbcace6351\& data-rawwidth=\&556\& data-rawheight=\&473\&\u003E\u003Cp\u003E由于撒南非洲以外地区的教团是否购买印刷机与撒南非洲地区的长期阅读习惯并不相关,因此这一工具变量满足外生性原则,同时,由于同属一个教会,其下辖的教团具有相似的投资倾向,进而满足相关性原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发现,印刷机的引入显著提高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当代的新闻繁荣程度,并进而影响了当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参与程度。\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感谢WISE牛霖琳老师指正本文typo。\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献自助餐”EconPE,权责归本人,转载请私信。\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pdated&:new Date(&T10:04:1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4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04:1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2d05b3f8d948cae40c8e3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49},&&:{&title&:&滚向法西斯主义的保龄球——社会资本与纳粹党的兴起&,&author&:&jpshuimu&,&content&:&\u003Cp\u003E\u003Ci\u003EReference: Satyanath,\nShanker, Nico Voigtlaender, and Hans-Joachim Voth. 2013. “Bowling for Fascism:\nSocial Capital and the Rise of the Nazi Party.”\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带来的是一篇有关德国纳粹党崛起的文章。\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是指为实现工具性或情感性的目的,透过社会网络来动员的资源或能力的总和。社会资本在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中,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通过研究人际间的关系结构、位置、强度等,可以对社会现象提供更好的解释。
——维基百科\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多少经常与良好的制度和经济产出息息相关。本文则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社会资本的“阴暗面”,即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民间社团,有时候也是会“作恶”的。本文作者研究得出,德国魏玛政权时期活跃的民间社团,促进了一个已经存在的民主体制的瓦解,并继而催生了一个独裁政府。\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1815年德国解除结社禁令后,德国的民间社团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社团活动仍然受到德国政府管制。直到三月革命(1848年革命)之后,各地的禁令才逐渐解除。当初建立这些民间组织的动力取决于当地政府对待自由国家主义(liberal nationalist)的态度,这种态度的空间差异也决定了民间组织建立、并维持运转的空间差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作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个人层面的纳粹党员资料,以及德国229个城镇在1920年代的民间组织资料。作者团队使用城市黄页(city\ndirectories)作为数据来源,这些黄页大部分保存在城市图书馆或档案馆。通过逐个打电话给当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确定城市黄页的可用性,共收集到1920年代左右的22127个民间组织的信息。这些民间组织范围广泛,包括保龄球俱乐部、国际象棋俱乐部、登山社团、合唱团、工人俱乐部等等多种性质的民间结社。下图描述了最终样本的取得途径。\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b2f4cccb91466\& data-rawwidth=\&1154\& data-rawheight=\&664\&\u003E\u003Cp\u003E当然,当我们选择可以代表各地社团发展水平的变量时,最好的度量变量应该是人均会员数量,而不是民间组织的绝对个数。但是,由于受限于历史数据的可获取性(也是量化历史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作者只能够退而求其次,使用后者。作为次优解,本文发现当代会员密度与社会组织的个数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因此作者认为这种代理也是合理的。通过下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民间组织数量与纳粹党员数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d7b7dc5c1d0038baab19b\& data-rawwidth=\&916\& data-rawheight=\&704\&\u003E\u003Cp\u003E作者采用的基准回归,以加入纳粹党的人数作为因变量,将民间组织密度作为自变量,同时控制天主教人口比例、蓝领工人比例,以及人口规模。作者发现,民间组织数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就会使得加入纳粹党的人数增加约15%。\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0dd6052aecb2dbe91c80\& data-rawwidth=\&1106\& data-rawheight=\&708\&\u003E\u003Cp\u003E接着,作者将这些民间组织分门别类,分别考虑保龄球协会、体操协会、歌唱协会、国际象棋协会、登山协会等等不同的民间社团,发现无论是非军事组织还是军事组织,对纳粹党的崛起都有相似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纳粹党员人数与大选中纳粹党获得票数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因此作者也同时发现民间组织的数量与纳粹在大选中的获胜息息相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考察民间组织作用的时间差异,作者将将纳粹党员资料按照入党的时间划分为两组,将1\u002F2F1928加入的党员划分为“较早加入”,将1\u002F2F1933加入的党员划分为“较晚加入”,发现民间组织对于纳粹党的初期传播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还发现,一个地区政府管制力度的强弱,也决定了该地民间组织对于纳粹党崛起的边际效应。本文使用了三个代理变量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政治稳定程度,即当地执政最长时间的政府的在位时间、在野时间百分比,以及某地至少被一个来自“魏玛联盟”的政党执政时间百分比。通过在回归中加入这些变量与民间组织数量的交互项,作者发现在政府执政能力较弱的地区,民间组织对纳粹崛起发挥了更大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回归的一个主要顾虑就是某地存在一些不可观测的变量,影响该地加入纳粹党的积极性,比如该地区比如当地的经济状况等。为了消除顾虑,作者使用了两个工具变量—— 1860年代的健身协会和歌唱协会会员密度,由于民间组织的存在有较强的时间持续性,因此该工具变量与1920年代的民间组织会员密度高度相关,却与1920年代居民是否会加入纳粹党无关。工具变量回归的结果仍然显著,排除了这一内生性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基于以上实证结果,作者得出结论,纳粹党在兴起时,利用了当时德国活跃的民间组织作为宣传和组织平台,较强的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纳粹党的发展和上台执政。\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完-\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5:19:3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1,&likeCount&:33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19:3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adac88b22a1a671f0d7b28f9fe9cf498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1,&likesCount&:334},&&:{&title&:&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化——中国“三线建设”运动的持续效应&,&author&:&jpshuimu&,&content&:&\u003Cp\u003E1964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是个吊诡的年份。在北方边境,中苏关系完全破裂;在南方,随着越南战争的加剧以及美国向台湾海峡增兵,中美两国的关系也日益紧张。当时的中国政府对可能发生与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争十分忧虑。彼时,中国的军工产业普遍分布于东三省及东部沿海地区,一旦开战,敌方可以在战争初期就瘫痪中国的军工生产线。因此“三线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谓三线,是指远离可能的战争区域,即“国土防御第三线”。这些地区普遍集中于中国的中西部深山中。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出,三线地区的地形坡度和海拔高度决定了在当时的条件下,比较符合战场防御的要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546c5c8eba778f55d78ec9\& data-rawwidth=\&1154\& data-rawheight=\&1270\&\u003E三线建设在推进之初就首先考虑了国土防御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选址的重要依据。\u003Cb\u003E“分散,隐蔽,靠山,必要时进洞”\u003C\u002Fb\u003E是选址的重要标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估计,在三线建设高峰时期的年期间,国家向三线地区共投入约1400亿元,占到同期国家总投资的一半以上(Naughton, 1988)。这些投资深刻地改变了三线地区的经济状况,经过近10年的建设,到1977年,这些地区的工业产出提高了近37%。\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作者将三线运动的工业化投资作为一种“类自然试验”,用以探寻这些外生的投资对周边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基准回归\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作者使用OLS回归作为基准回归。\u003C\u002Fp\u003E\u003Cequation\u003Ey_{it} = \\chi_{i,64} \\cdot
\\beta + \\gamma ManuEmp_{i,85} + \\epsilon_{it}\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其中\u003Cequation\u003Ey_{it}\u003C\u002Fequation\u003E可以分别为在1985年市场化改革后的每一年,当地城镇人口比例、制造业雇佣人口比例、服务业雇佣人口比例。\u003Cequation\u003E\\chi_{i,64} \u003C\u002Fequation\u003E为三线建设投入前,该地的一些特征元素,比如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城镇人口比率、工业发展水平、现有基础设施以及截距项。用\u003Cequation\u003EManuEmp_{i,85}\u003C\u002Fequation\u003E(1985年当地制造业雇佣人口比例)来代表当地的三线建设投入情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准回归的结果请参照下表。\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7a10aedcb5570e0acf59fda8\& data-rawwidth=\&1180\& data-rawheight=\&668\&\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三线建设的县在运动结束之后仍然有更高的城镇化率、更高的制造业雇佣比率、和服务业雇佣比率。以2000年为例,1985年的制造业从业人员比率每提高1%,就会使的2000年的城镇人口比率提高2.18个百分点。\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使用OLS基准回归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必须防止内生性的出现,即必须保证\u003Cequation\u003EE[ManuEmp_{85}|\\chi_{i,64}] = 0\u003C\u002Fequation\u003E, 否则系数估计就是有偏的。作者认为,由于三线建设选址的首要考虑因素是国防需求,而非现有条件和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同时,作者直接控制了作为工业投入选址重要标准的地理和经济特征,退一步讲,即使有些县的条件适宜经济发展,这一优势也应该在64年之前的发展中就有所体现,为此作者抛弃了在三线建设前经济就已经相对发达的地区样本,之后的样本均为农村农业占经济主导的县;更进一步来说,当时的决策者由于面对的是突发的国际关系变化,因此决策的过程也非常仓促,加上当时普遍存在的“人定胜天”的乐观思想,地点是否适宜经济发展决策者可能并未纳入审慎考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为了验证对于决策者决策过程的假设,使用了第二汽车制造厂(The Second Auto Works)作为案例研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根据1965年公布的规划,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选址最初并不在十堰,而是在十堰以南500公里的湘西。两者具有相似的地形、坡度、海拔、距海岸距离等地理要素,并且人口和经济基础都非常薄弱。但是经过十年的三线建设投资,十堰的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显著领先于湘西,并且在2000年,这一优势仍然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仅有一个案例还不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利用40个处在三线建设区域内,但并未接受三线投资的市,使用Synthetic Control(Abadie et al., 2010)方法构建了一个“反事实”的十堰市,即,假设二汽并未在十堰建厂,十堰在85年之后的经济状况。这个“反事实十堰”的各项指标见下表的第三列。\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31c8c133fae69b5a8e40\& data-rawwidth=\&1388\& data-rawheight=\&776\&\u003E\u003Cp\u003E可以看出,Panel C中,第一列与第三列存在显著的差异,即假如二汽并未在十堰建设,那么十堰现在的经济状况将天差地别。\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效率与社会总福利\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三线建设对于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化和结构转型效果显著,虽然这种不考虑效率的投资行为有损社会总福利,但是作者通过模型计算得出这种福利损失相对较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利用一个两部门社会福利均衡模型来阐述这一发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这个模型中,假设每一个区域\u003Cequation\u003Ei\u003C\u002Fequation\u003E都是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即不存在跨区域的劳动力流动,并且每个区域的商品价格外生。这个经济模型中存在两个生产部门,即农业生产部门A,工业生产部门M,表示为 \u003Cequation\u003Ej \\in \\{A, M\\}\u003C\u002Fequation\u003E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产方程为:\u003C\u002Fp\u003E\u003Cequation\u003EY_{i, A} = A_{i, A}L_{i, A}^{\\alpha}\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equation\u003EY_{i, M} = A_{i, M}L_{i, M}\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根据中国的特点,我们假设农业生产是规模收益递减的,工业是规模收益不变的。同时假设所有工人在初识阶段都出生在农村地区,但可以选择移民到城镇部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这个模型的竞争均衡就可以表示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移民决定:\u003Cequation\u003Eln(\\omega_{i, A}) = ln(1-\\delta) + ln(\\omega_{i, M})\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劳动力需求:\u003Cequation\u003Eln(\\omega_{i, A}) = ln(\\omega_{i,M})\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equation\u003Eln(\\omega_{i, A}) = ln(A_{i, A}) +
ln(\\alpha)+ (\\alpha - 1)ln(L_{i, A})\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u003Cequation\u003EL_{i, A} + L_{i, M} = L_i\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作者将估算的各个参数值代入均衡条件,发现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并不大。(详尽推导过程可参看Paper,此处略去)\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结论\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本文通过几种不同的方法考察了工业投资的溢出效应。发现中国60到70年代的三线建设投资,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城镇化水平都有显著推进作用,并且这一作用在运动结束后仍然有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线建设将工业投资从条件适宜的沿海地区转向内地地区,以总产出下降为代价削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等。但作者通过两部门模型测算,发现这一总产出损失可能并不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Reference: Fan Jingting, Zou Ben, 2015. Industrialization from Scratch: The Persistent Effects of China's ‘Third Front’ Movement. Working Paper.\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写在文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我并不清楚这篇文章严格意义上算不算做量化历史的范畴,只不过由于本综述作者就在这样一个三线厂的家属院长大,对于三线建设和老军工人的生活有着足够的切身体验。虽然这篇Paper的结论认为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并不算大,但是对每一个当年从一线城市支援三线建设,不远万里举家迁移到山沟里的三线建设者来说,这一决定改变了他们,甚至他们下一代、下下一代的人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向三线建设者致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致。\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完-\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22:42:5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4,&likeCount&:33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6:42:5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b6c2da9e344d81b2a9ff7f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4,&likesCount&:333},&&:{&title&:&清末民初的“淘金热”——商业化及国际贸易对“闯关东”的影响&,&author&:&jpshuimu&,&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题图-韦辛夷画作《闯关东》\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马尔萨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有可能会跌入“马尔萨斯陷阱”,即社会科技的进步最终被人口的快速增长所抵消,而后通过饥荒或战争的形式,减少人口以使社会继续发展。\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当人口流动的限制稍微放松一些,人自然尽己所能地选择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进行迁移,尤其当本身所处的环境已经不适合继续生存时。\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提高个人的生存水平、生活质量自然成为人口流动的最强内在动力。就如当代年轻人渴望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公平的社会管理、更便捷的生活等等原因而来到一线城市,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闯关东”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由“农业生产商业化”和“对外农业贸易”造就的追求“人生巅峰”的移民大潮。\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自明代末期以来,华北平原(今河北、河南、山东)的人口急剧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由明末的15亩下降到1930年代的3亩。再加上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如太平天国、义和团等运动)的破坏,华北平原的农民基本上已经难以维持自给自足。土地约束问题日益凸现,农民普遍有强烈的动机去寻找办法提高生活水平。\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清政府禁止汉族人移居关外。但是关外地区在清政府迁都北京(1644年)后,人口逐渐下降,到十九世纪仅有一些以渔猎为主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关外。十九世纪后半段,清政府曾经短暂解除禁令,允许汉族农民进入东北,为八旗进行农垦,但是这一政策实行没多久又很快被终止。直到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辽东半岛的牛庄村为通商口岸,并割让超过1,00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俄国。这使得清政府在满洲地区的防御压力陡增。为了应对东北边关的防守压力,清政府首先解除了南满地区的移民禁令,随后又开放了东北全境,允许汉族自由迁移。\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a4d3ed0f9dc49fa9375b90\& data-rawwidth=\&1046\& data-rawheight=\&746\&\u003E\u003Cbr\u003E由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蓝色线条所代表的想满洲地区移民人数再1858年后开始稳步增长。Gottschang (1987) 推测,二十世纪早期,由华北向满洲地区的移民人数超过800万人,与美国西进运动(1880年-1950年)规模相当,是十九世纪爱尔兰移民规模的两倍。\u003Cbr\u003E\u003Cbr\u003E那么,\u003Cb\u003E除了生活所逼离开故土\u003C\u002Fb\u003E,是什么原因让大量的华北平原居民决心举家迁移到关外呢?最直观的一个假设就是,\u003Cb\u003E钱\u003C\u002Fb\u003E。没错,就是这么直接。\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闯关东能发财!能有地!能有余粮!\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这恐怕是对彼时贫苦的农民最大的诱惑了。\u003Cbr\u003E\u003Cbr\u003E除了\u003Cb\u003E大量可耕种的土地\u003C\u002Fb\u003E,是否还有其他经济因素让关外成为闯关东移民的天堂呢?是否所有闯关东的人都获得了一样的财富回报呢?\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本文作者使用伪满洲国国务院工商部省际工业调查局在1930年代中期所做的调查数据,来检验当时的农业商业化及大豆国际贸易对于闯关东移民的财富影响,证明了\u003Cb\u003E被较高市场价格和兴盛的大豆国际贸易所吸引来的、定居在较适宜种植大豆地区的移民,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回报。\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由伪满政府组织的这次调查包含样本1776户(农村家庭),来自南北满地区共37个县的41个村庄。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规模、迁移历史、农业生产情况以及要素市场参与程度、家庭财产、土地所有权及农业生产资料等多个方面。同时,该调查还记录了所在村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建村时间、自然灾害历史和社会冲突事件等。\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如下图所示,本次调查所覆盖的地区信息。\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1f7fb0ced8c95eef13a49\&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1444\&\u003E\u003Cbr\u003E所谓商业化,是指经济参与者依据他们所能获取的外生经济机会调整他们资源分配的过程。移民面对的很多土地都具有较高的肥力(黑土地),但是由于从未开垦过,所以大部分移民,都会选择种植大豆,来提高土壤的耕种效率(固氮效应)。\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日俄战争以后,俄国和欧洲对于满洲大豆的需求量日益增加,1908年到1931年间,满洲大豆的出口量占到中国总出口量的60%~70%。由于需求的强烈,大豆的价格也水涨船高。\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44aeadeab4e2c1bbbee9f2\& data-rawwidth=\&2086\& data-rawheight=\&97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如图所示,大豆价格和大豆的出口都逐渐在升高。\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农户应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能力取决于资源禀赋,即大豆种植的种植比例。\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作者使用DID(Difference-In-Difference)方法,首先将农产品商业化的过程根据大豆价格及出口指数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并与相同移民时间组别人士(Migration Cohorts)相对应。将选择进入在商业化过程中种植高于平均面积大豆的村庄的移民作为处理组,将选择进入种植大豆面积低于平均水平的村庄的移民作为对照组。 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对照组与控制组应对价格变动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这样两组之间的差别就为大豆国际贸易对于经济财富的影响。\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equation\u003Ey_{itr}=\\beta_0 + \\beta_1 \\sum_{period2}^{period7} mig_{it} + \\beta_2 village_{ir} + \\sum_{period2}^{period7} \\delta_t(mig_{it} \\times village_{ir}) + \\gamma \\chi + \\varepsilon_{itr}\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其中,\u003Cequation\u003Ey_{itr}\u003C\u002Fequation\u003E表示在时间\u003Cequation\u003Et\u003C\u002Fequation\u003E移民到村庄\u003Cequation\u003Er\u003C\u002Fequation\u003E的家庭\u003Cequation\u003Ei\u003C\u002Fequation\u003E,在调查进行时所具有的社会身份(Social status)或农业家庭的经济财富;\u003Cequation\u003Emig_{it}\u003C\u002Fequation\u003E为表示移民状态的虚拟变量;\u003Cequation\u003Evillage_{ir}\u003C\u002Fequation\u003E是表示大豆种植适宜程度的虚拟变量,当该村庄大豆种植面积高于均值时取1,否则取0。\u003Cequation\u003E\\delta \u003C\u002Fequation\u003E即为大豆商品化对经济财富影响的DID估计值。\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基准回归\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作者使用基准OLS(对Social Status则使用Ordinal Probit)回归,得出结果如下:\u003Cbr\u003E\u003Cimg src=\&fa62dafec3072a\& data-rawwidth=\&1598\& data-rawheight=\&1080\&\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针对六个不同时期的移民群体,只有1921年到1931年期间闯关东的群体在六个回归中均显著,这表明在这个时期内移民进入适合种植大豆的村庄,可以显著的提高经济财富和经济身份。选择正确的移民时间和地点可以获得164.4%的耕地和132.2%的房屋面积。\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2SLS回归\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本文基准回归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遗漏变量误差,比如,土壤土质即可以通过产量影响农户的收入,又与大豆的种植比例高度相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还使用了工具变量来消除内生性影响。由于当地的生物特征-平均温度、平均降水、和土壤PH值相对农户收入是外生的(或者仅通过内生解释变量影响),又直接影响当地种植大豆的比例,因此满足工具变量外生性和相关性的要求。\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e19bf787e94d8dd8ea2d9e4f288f5ae4\& data-rawwidth=\&1576\& data-rawheight=\&1346\&\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工具变量回归的第一步可以看到生态特征与该村是否适宜种植大豆显著相关,第二部回归与基准回归得出的结论相一致。其后作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基准回归的结果仍然稳健。\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因此作者认为,除了大量可耕种土地可以提高闯关东移民的生活水平以外,其他经济因素,如当时农业的商业化以及兴盛的大豆出口贸易,同样提高了移民的财富和地位。特别是在合适的时间、向合适的地点移民的闯关东者,更是能够显著提高自己的移民收益。\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u003Cb\u003EReference: \u003C\u002Fb\u003EKung James, Li Nan, 2010. Commercialization as exogenous shocks: The effect of the soybean trade and migration in Manchurian villages, .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48, 568–589. doi:10.Fj.eeh.\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完-\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4:55:2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0,&likeCount&:6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55:22+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0a75d1211fcb0579774ea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0,&likesCount&:62},&&:{&title&:&重复两千年的“逼上梁山”?——气候冲击与汉夷冲突&,&author&:&jpshuimu&,&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题图-王可伟\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军事冲突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军事冲突的诱因是我们努力阻止类似冲突发生的前提。\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冲突横贯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可能是世界上绵延时间最长的文明冲突。我们这里所指的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中亚、蒙古和东欧草原,这些部族通常被汉民族和罗马政权称为蛮夷(barbaric)。游牧民族的经济系统比较简单,主要以畜牧业为经济支柱。但是畜牧业高度依赖天气条件。当气候正常时,游牧民族可以维持畜牧和人口的平衡发展,但是当出现异常气候时(干旱),由于草料的短缺,直接导致了人口粮的减少。袭掠周边的农业民族,似乎成了游牧部落唯一的求生方案。\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一切靠天吃饭的古代中国,有大量的文献记载表明,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进攻与当时气候异常变动所造成的经济危机紧密相关。\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本文作者根据主要经济类型,以长城作为防御前线,将古代中国划分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农业区域(主要是中原地区,Region 1)和以“蛮夷”为主体的畜牧业区域(Region 2)。\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作者使用的军事冲突数据来自《中国王朝战争年表》,该书详细的记录了自公元前220年至公元1839年发生在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军事冲突,包括冲突的时间、地点及发起方。参见下表。\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从表中可以看出,以10年为间隔,游牧民族平均每10年侵袭中原2.52次。\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中原王朝的史学家有可能会刻意隐瞒游牧民族的进攻,并且夸大中原王朝的军功,以便进行政治宣传。为了验证数据的客观性,作者将该数据中17~18世纪中原政权、女真、蒙古三股势力的冲突记录与Perdue (2005,\u003Ci\u003EChina Marches West\u003C\u002Fi\u003E) 的相似记录进行了比较。这24此冲突记录中,有18次与Perdue的记录完全一样,5次有记录但未命名,只有一次清军与罗卜藏丹津在1724年的冲突未在Perdue的记录中发现。通过\u003Cb\u003E交叉对比收集自不同国家的数据\u003C\u002Fb\u003E,说明本文献所使用的数据是较为客观可信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作者使用的基准回归模型以游牧民族进攻中原政权的次数作为自变量,这里所谓的中原政权,是指当时全国性统一政权,包括元代、清代等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统治政权。(作者认为,这些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原政权,仍然采用了中原的耕种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架构,从这一角度来说,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并未彻底改变中原的生产方式,而是被同化为农业政权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衡量恶劣天气的理想变量应该是游牧区域的实际降水量偏离值,但是,回溯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学详细量化记录似乎是不可能的(温度已经有人量化,但是降水目前还没有)。作者发现,在两个同属东北亚季风气候的区域,降水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并且使用当代气象数据()验证了这一相关性。\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因此,作者使用每十年间中原东北亚季风区(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发生干旱的年份比例来代理游牧区的少雨情况,使用每十年间黄河发生水灾绝口的年份比例来代理游牧地区的多雨情况。作者特别强调,干旱与水灾对于两个地区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由于畜牧业的特殊性,干旱对游牧民族的影响比中原地区严重,但是水灾反而对中原地区影响较大。为了验证结果的稳健性,作者还在回归中控制了大雪灾、霜冻的影响(代理方法同降水)以及平均温度变化的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军事冲突本身很少是孤立的事件,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一次游牧民族发动的进攻可能会遭到随后中原政权的反击,因此作者使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进行估计,即在自变量中加入使用AIC判别滞后期数的滞后项,用以估计“冲突”这种路径依赖的事件。\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equation\u003Ey_{1t} = \\mu_1 + \\sum_{i=1}^r\\alpha_{1i}^1 y_{1t-i} +\\sum_{i=0}^{p1}\\beta_{1i}^1 x_{1t-i} +\\sum_{i=0}^{p2} \\beta_{2i}^1 x_{2t-i} +\\pi ^1 W_t + \\epsilon_1^1\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其中\u003Cequation\u003Ey_{1t}\u003C\u002Fequation\u003E表示\u003Cequation\u003Et\u003C\u002Fequation\u003E期游牧民族主动进攻中原王朝的次数;\u003Cequation\u003Ex_{1t}\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equation\u003Ex_{2t}\u003C\u002Fequation\u003E自变量,分别表示每十年间中原地区干旱、黄河绝口的年份比例;\u003Cequation\u003EW_t\u003C\u002Fequation\u003E为7x1阶控制变量,分别为雪灾、低温灾害、平均气温、三次中原被游牧民族统治(317-589,,)以及时间趋势项。基准回归结果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可以看出,基准回归实证结果表明降水的减少与游牧民族进攻中原的次数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边际效应看,\u003Cb\u003E游牧地区的少雨情况每增加一年,游牧民族每十年中进攻中原王朝的可能性就提高26%;游牧地区的多雨情况每增加一年,这种进攻的可能性就降低36.35%。\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作为稳健性检验,作者使用相同的逻辑,对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发起的进攻也进行了分析,发现只有洪水和雪灾会显著减少中原主动进攻的概率。有趣的是,虽然一阶滞后的少数民族进攻并不能显著提高中原报复的概率,但是二阶的滞后项系数却是显著为正的,这可能是由于中原王朝需要相当的时间来调动军事力量进行报复。\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综上所述,\u003Cb\u003E本文作者认为,持续两千余年的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动力的。负向的气候冲击,通过对游牧地区经济的影响,与游牧部落向中原王朝的劫掠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u003C\u002Fb\u003E这一发现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历史现象也相吻合。\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完-\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u003Cb\u003EReference:Bai, Ying, and James Kai-sing Kung. 2011. “Climate Shocks and Sino-Nomadic Conflict.”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3(3): 970–81.\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20:35:0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2,&likeCount&:6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4:35:0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40c869afc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2,&likesCount&:67},&&:{&title&:&帝王心术——儒家思想与清代农民起义&,&author&:&jpshuimu&,&content&:&农民起义贯穿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这与中国封建王朝的农业经济结构密不可分。周期性的气候冲击和食物短缺不断的刺激农民起义的反复发生。丛林法则和生存伦理(Subsistence Ethic)使得农民在生存受到威胁时,理所当然的将抢掠作为合理的选择。所以一直以来中国的农民都会在生产者和反抗者的角色之间来回转换。我们甚至可以从清朝的记录中看出,这种转换与农时密切相关。“闲时为匪,忙时为农”成为部分地区农民生活的常态之一。\u003Cp\u003E这种农民暴动的发生非常频繁但是规模却普遍不大。相比广泛为人所知的试图推翻王朝统治的大型农民起义,大多数的农民暴动都是小规模的。在清朝,超过10000名参与者的暴动仅占总量的4.7%\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德约束是统治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强调“服从与和平的美德”,希望借此来抑制“生存伦理”带来的暴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儒家思想三纲五常和皇权天授的思想恰好满足了统治者“服从与和平”的统治要求。自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以来,统治阶级就开始通过建立孔庙和表彰模范行为的方式推行儒家思想。地方政府被要求建立孔庙并定期举行祭孔仪式,并树立模范典型,如为遵守三纲五常的“烈女”树立贞节牌坊,以宣传儒家思想,“教化民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那么,帝王们的选择是否奏效了呢?儒家思想是否真的帮助封建王朝减少了农民暴动呢?\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在中国成为正统思想。到清代,基本上每个乡镇都至少有一处祭祀孔子的孔庙。“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社会冲突的态度,即使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暴动,也保持着对儒家学说的尊敬,过山东曲阜的孔府和孔庙而秋毫无犯。\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为孔夫子和众多儒家先贤的诞生地,以曲阜为中心的山东各县儒教氛围浓厚,而其他一些地区则没有那么强的儒家传统。历史上,山东西部地区经常遭受自然灾害,旱灾、黄河泛滥经常发生在西部平原地区,因此,山东西部在历史上就是农民暴动的高发区,比如《水浒传》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的西南部地区,而东部的山东半岛却享受着相对充足的雨水,并远离黄泛区。如图一所示,图1a和图1b分别表示农民起义的次数和因自然灾害而产生的粮食危机的次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朝()267年的历史中,山东经历了大量的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但是这些灾害和暴动的空间分布却非常不均匀。同时,由于曲阜的存在,儒家思想传播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作者选择山东作为研究对象。\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衡量儒教思想传播的理想变量应该是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口比例。但是儒教思想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很难清晰界定谁是信奉者而谁不是。因此作者使用孔庙数量(文庙、名宦乡贤祠、忠孝节义祠)和被清政府官方认定的烈女数量来代理儒家思想的影响度。\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这些数据的来源《山东通志》(1934)并没有提供孔庙及烈女的时间变化,因此作者在这里假设孔庙数量和烈女数量在时间上是不变的。这一假设是合理的,因为从记载可以知道,\u003Cb\u003E96%的孔庙在清代之前就已经建成\u003C\u002Fb\u003E,并且现有研究均表明文化特征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同时,考虑到县镇大小对于这些变量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变量都转化为单位面积量。由图1c和1d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儒家思想圣地的曲阜及周边地区的确有更高密度的孔庙和烈女。\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c5ab8ebec88f5e77e0737ccbcc66ffe8.jpg\& data-rawwidth=\&744\& data-rawheight=\&642\&\u003E为了验证孔庙密度和烈女密度是否能够代理儒家思想的社会准则,作者根据《山东通志》中对于每个县的评价(“尊儒”、“礼让”、“明节正气”、“忠义守法”)验证了代理变量的有效性。\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d1ddd208ba219ad6bcf66.jpg\& data-rawwidth=\&641\& data-rawheight=\&252\&\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u003Cb\u003E描述性统计\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图二清晰的展示了农民暴动与粮食危机的关系。红色线为每10年中农民暴动的次数,绿色为每10年中发生粮食危机的次数。\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594f7cf263d6fa528c45e57d8e55e42c.jpg\& data-rawwidth=\&694\& data-rawheight=\&398\&\u003E我们按照孔庙密度和烈女密度将山东省的乡镇划分为强儒组和弱儒组,可以明显从图三中看出,强儒组(红色)的暴动次数要明显小余弱儒组(绿色)。\u003Cimg src=\&5ad9f8231f5f.jpg\& data-rawwidth=\&708\& data-rawheight=\&424\&\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基准回归\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作者首先在基准回归中考察了经济冲击对于农民暴动的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equation\u003ERebellion_{it}=\\beta_1 shock_{it-j} + county_i + year_i + \\epsilon_{it}\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其中\u003Cequation\u003Eshock_{it-j}\u003C\u002Fequation\u003E表示是否遭受粮食危机的虚拟变量。变量滞后期数\u003Cequation\u003Ej= 0, 1, 2\u003C\u002Fequation\u003E是因为中国北方农业基本是夏秋两季收获,因此其作用有可能在第二年显现。OLS回归结果如表格二所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8c18d31bd4d1cf243f4a70e77a49af58.jpg\& data-rawwidth=\&686\& data-rawheight=\&452\&\u003E\u003Cb\u003E当年的粮食收获减产,显著提高第二年农民暴动的概率。\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接着作者将基准回归进行拓展,考虑儒家思想对于暴动的影响。讲儒家思想代理变量的交互项加入到回归方程中,结果如表三所示。\u003C\u002Fp\u003E\u003Cequation\u003ERebellion_{it}=\\beta_2 shock_{it-j} + \\beta_3 shock_{it-j} \\times Confucianism_i+county_i + year_i + \\epsilon_{it}\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38d739e93d433a59f3ba2effdbf528e7.jpg\& data-rawwidth=\&684\& data-rawheight=\&433\&\u003E我们可以看到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负,\u003Cb\u003E表示儒家思想可以有效减轻由粮食危机引发农民暴动的概率,每1000平方公里内的孔庙数量每增加10%,就回使得农民因粮食危机而引发暴动的概率减少3.8%。\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稳健性检验\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由于作者使用的样本中有大量的零值样本,为避免\&over-zero\&问题,作者进一步使用Tobit和Conditional Logit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其结果与OLS结论一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检验文化与冲突的关系时,最困难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将文化的作用与制度环境及其衍生因素分离开来。\u003C\u002Fp\u003E\u003Co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经济繁荣程度\u003C\u002Fb\u003E是是我们首先可以想到的,能够同时影响儒家思想普及和农民起义的因素。一个繁荣的经济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同时也会减弱气候冲击对于经济的影响。作为农业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清代中国北方地区,作者使用农业适生性指数(GAEZ database)来代理当地的农业生产潜力。这一指数与当地的世纪产出成正相关关系,因此是对当地经济能力的一个有效代理。\u003Cb\u003E加入回归后,原回归的结果仍然稳健。\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教育与社会流动性。\u003C\u002Fb\u003E儒家经典一直是古代学校的主要课程,因此儒家思想有可能是通过教育行为来影响农民暴动的。同时,社会流动性可能同时影响孔教的传播和农民起义。作者分别控制了学校数量(府学、县学、书院)以及科举考试中获得“生员”的数量,用以分别控制教育和社会流动性的作用。\u003Cb\u003E加入回归后,原回归的结果仍然稳健。\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国家能力。\u003C\u002Fb\u003E国家能力对于冲突的作用一直广受讨论。作者使用县兵站密度、粮仓密度、土地税收、府治所在地虚拟变量来代理某县的国家能力。\u003Cb\u003E加入回归后,原回归的结果仍然稳健。\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西方影响、其他文化、地理因素及历史暴动。\u003C\u002Fb\u003E作者分别使用通商口岸及传教士出现时间、道观佛庙密度、平均地形强度及历史暴动次数进行代理。\u003Cb\u003E加入回归后,原回归的结果仍然稳健。\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ol\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由于孔庙可能会在农民起义中遭到摧毁,因此农民暴动的的地方就可能会有较少的孔庙。\u003C\u002Fb\u003E为了验证这一假设,解决双向因果关系的问题,作者使用工具变量2SLS回归,以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50年间儒家圣贤出生的数量来作为清朝儒家思想强度的工具变量。古代先贤的出生地与清代文庙的数量相关,但是却与清朝的农民暴动外生。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如表5\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76d9a4cc459b8e33081c.jpg\& data-rawwidth=\&795\& data-rawheight=\&500\&\u003E工具变量回归仍然显著,说明\u003Cb\u003E没有证据表明双向因果关系的假设成立\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结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综上所述,作者认为,\u003Cb\u003E儒教思想的传播对于因经济冲击而起的农民暴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u003C\u002Fb\u003E。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众多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会大力推行儒教思想的原因吧。\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u003Ci\u003EKung, James Kai-sing, and Chicheng Ma. 2014. “Can Cultural Norms Reduce Conflicts? Confucianism and Peasant Rebellions in Qing China.”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完-\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0:54:3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70,&likeCount&:631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8:54:3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617f2f7db55df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70,&likesCount&:6312},&&:{&title&:&嘉靖“倭乱”——贸易禁令引发的官民冲突&,&author&:&jpshuimu&,&content&:&中国东南沿海有记载的贸易史最早可以追述到公元七世纪。宋代时中国海路贸易已经十分兴盛,到明朝初期,中国海外贸易商已经经常出现于日本、东南亚和印度各港口。随着达伽马发现好望角,欧洲与中国的贸易也开始兴盛,尤其是中国出产的丝绸在欧洲广受欢迎,自1500年代起,欧洲商人(主要是葡萄牙人)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国沿海地区。\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明代自1368年颁布“海禁”政策,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禁止沿海居民与外国人进行海上贸易。史学界对于明朝海禁政策的原因,一般认为明朝政府为了防止中洋交流过多引起海防动荡,同时也体现了政府遵从儒家思想“重农轻商”的原则,对于自给自足经济的维护。\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但是正如许多中国推行的政策,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中国商人使用贿赂等手段使得沿海官员对海外贸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了默许甚至保护的态度(Skinner 1985; Brook 1998) 。由于海外贸易的巨大利益。许多东南沿海商人开始与欧洲及其他亚洲国家进行贸易。到十五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海上贸易已经十分繁荣,最高峰时,曾有近130余个中国商团同时存在。其中的一些商团甚至用由几千名成员并配备有武器。其中汪直领导的商团联盟拥有几百艘船只的舰队,以及十万余人的手下。为了方便交易和逃避监管,这些中国商团还在东南沿海离岛和日本西海岸建立了大量的贸易基地。\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右副都御史朱纨派遣2000多官兵直扑双屿港,“俘斩溺死者数百人。贼酋许六、姚大总与大窝主顾良玉、祝良贵、刘奇十四等皆就擒。毁贼所建天妃宫及营房战舰。”。同时,沿海防卫力量也开始加大打击力度,“革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有效的防止这些走私商人登陆,使得原本被默许的贸易无法继续进行。此后,中国沿海经历了大规模的“倭寇”侵扰,直到隆庆开海(1567年),“倭寇”的攻击次数才逐渐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每年“倭寇”的袭击次数如图1所示。\u003Cp\u003E\u003Cimg src=\&ba4ac52d22c5\& data-rawwidth=\&1424\& data-rawheight=\&1196\&\u003E\u003Cbr\u003E那么这种\u003Cb\u003E时间上的巧合\u003C\u002Fb\u003E是否能够解释“倭寇”突然大规模侵袭的原因呢?为了验证嘉靖年间“倭寇”疯狂袭掠与明朝政府严格推行海禁政策的关系,本文使用明代33个沿海府自1371年(明朝建立前2年)至1640年(明朝灭亡前2年)的年度面板数据,分析了\u003Cb\u003E倭寇进攻目标的特点在这段时期前后的变化,以验证“倭患”与禁止海外贸易之间的关系。\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本文使用《明实录》记载的倭寇每年进攻次数作为因变量。明实录详细记载了每次进攻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根据大量县志也对倭寇的进攻资料进行了总结,经过交叉比对发现与明实录的记载高度相关,但是由于县志的编纂可能与当地的经济状况有关,即只有富裕的府县才有财力编纂县志,因此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差。所以本文仍使用《明实录》数据。\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中国出产的丝绸一直有巨大的海外需求,也是海外贸易中利润较高的产品。根据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记载,\u003Cb\u003E“倭寇搜寻的珍宝是丝绸…倭寇甚至会掳掠中国妇女到秘密地点进行纺织工作”\u003C\u002Fb\u003E。在明朝的33个沿海府中,有11个拥有自己的织造局。这些织造局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家及朝廷制作生产御用丝绸制品。图二显示了每年倭寇进攻的次数和丝绸生产中心的所在地。\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eb05b0c823dc94c2f9aed6\& data-rawwidth=\&1458\& data-rawheight=\&1306\&\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但是,由于中国还有其他海外贸易中的出口商品,如陶瓷、茶叶、纸张和糖等,因此单纯使用丝绸产出并不能衡量一地的贸易潜力。为此,作者还使用了宋元时期历史港口虚拟变量和城镇化水平来衡量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贸易潜力。\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某地爆发饥荒或负向的经济冲击,可能会使当地人有倾向劫掠周边地区,导致临近地区成为“倭寇”进攻的目标,因此作者控制了各地每年饥荒发生的次数;明朝后半段,中国曾经经历了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压力伴随着土地稀缺,也可能是导致冲突的发生。因此作者在这里控制了各府的人口密度;“倭寇”通常喜欢利用沿海岛屿作为进攻和转运出口货物的基地。实际上,浙江和福建频繁遭受“倭寇”进攻,也与两个府沿海有大量无人居住的岛屿有关。但是岛屿的数量并不会是一个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岛屿自始至终都存在于那里,而不是在特定时点突然出现。作者控制了离岛数量与相关年份的交叉项,以衡量岛屿在不同时期的影响;考虑到海盗的在选择进攻目标时也会考虑当地的海军事防御水平。因此作者同时控制了每个府的海军卫所数量。\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各变量的出处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7d2c1219cfdefcf451df5b4\& data-rawwidth=\&1524\& data-rawheight=\&1006\&\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基准回归\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作者首先使用简单的基准回归来验证我们的假设——\u003Cb\u003E“倭寇”对于具有较大贸易潜力的府的攻击次数在1550年严格执行禁海令后快速增加,又再1567年隆庆开海后快速下降。\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equation\u003EPiracy_{it} = TP_i \\times Year_t + X'_{it} + Prefecture_i + Year_t + \\epsilon_{it}\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其中\u003Cequation\u003EPiracy_{it}\u003C\u002Fequation\u003E表示某年\u003Cequation\u003Et\u003C\u002Fequation\u003E府\u003Cequation\u003Ei\u003C\u002Fequation\u003E受到“倭寇”攻击的次数;\u003Cequation\u003ETP_i\u003C\u002Fequation\u003E为表示某个府是否是丝绸生产中心的虚拟变量;\u003Cequation\u003EX'_{it}\u003C\u002Fequation\u003E表示上文提到的一系列协变量(饥荒、人口密度、海军卫所以及岛屿数量与年份的交互项);同时在基准回归中控制了时间和空间固定效应。\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回归的结果中,\u003Cequation\u003ETP_i \\times Year_t \u003C\u002Fequation\u003E一项的系数变化可从图3中体现(使用港口作为贸易潜力的代理变量结果与此图结果高度相似)。我们发现,\u003Cb\u003E具有较高贸易潜力的府在1551年以前并没有遭受更多的“倭寇”劫掠,而从1551年开始,“倭寇”明显的开始更多劫掠这些有贸易潜力的府,但是这种“偏好”在1560年代后又再次消失。\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8f075d204fa6951ada4adf6a\& data-rawwidth=\&1522\& data-rawheight=\&942\&\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接着,作者使用Difference-In-Difference模型,进一步验证“倭寇”进攻偏好在严厉打击海外贸易前后的变化:\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equation\u003EPiracy_{it} = TP_i \\times Post1550 + TP_i \\times Post1567 + X'_{it} + Prefecture_i + Year_t + \\epsilon_{it}\u003C\u002Fequation\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其中\u003Cequation\u003EPostC\u002Fequation\u003E和\u003Cequation\u003EPost1567\n\u003C\u002Fequation\u003E分别为表示1550年后和1567年后(而不再是每年)的时间虚拟变量。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u003Cbr\u003E\u003Cimg src=\&61ecdfe5b8e24e80ba12\& data-rawwidth=\&1066\& data-rawheight=\&1652\&\u003E\u003Cbr\u003E从列一可知,以边际效用来看,\u003Cb\u003E在明朝政府强制取缔海外贸易之后,有丝绸织造中心的府要比没有的府多受到1.308倍的海盗袭扰。而相反,\u003Cequation\u003EPostC\u002Fequation\u003E项的显著负系数-1.307表明,在重新开放海禁之后,这一偏好重新回到了较低的水平。其他用来代理贸易潜力的变量也有相似的效果。\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稳健性检验\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作为本文主要的解释变量,一个府的贸易潜力,是一些列复杂社会过程的结果。因此,本文的回归结果可能受到遗漏变量误差的影响,即可能存在某个遗漏变量,即与“倭寇”的攻击有关,又和贸易潜力有关。比如海上贸易兴盛地区的居民更可能具有像导航、驾船等技能,而这些技能可能会有助于海盗行为。再比如,一个地区的收入水平,一个具有较高贸易潜力的府通常较为富有,“倭寇”可能是为了直接劫掠金银财宝,而不是贸易品而劫掠这些地区。\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使用了工具变量2SLS回归,以当地种植桑树的土壤分布比例作为丝绸织造中心的工具变量。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桑树种植一直是养蚕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桑树种植需要排水性良好的土壤。\u003Cb\u003E适宜种植桑树的土壤分布与桑蚕业和丝绸织造行业的分布应该高度相关,但是又与海盗的攻击次数外生\u003C\u002Fb\u003E。满足工具变量的要求。\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但是使用桑树适宜种植土壤分布的有一个不足,即适宜种植桑树的土壤也可能适宜种植其他非出口粮食作物,比如小麦、大米、小米。因此作者使用主要粮食作物的适生性指数和每个府所征收的粮食税(石\u002F平方公里)作为粮食作物产量的代理变量,借以\u003Cb\u003E控制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2SLS回归结果如下图,\u003Cb\u003E与基准回归结果相似\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1fa4a3991926dacde2d09ab388f2164c\& data-rawwidth=\&1058\& data-rawheight=\&918\&\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在于,在本文使用的面板数据中,时间跨度年之间有12位明朝帝王曾经统治中国,\u003Cb\u003E不同帝王可能会对“海禁”政策和海外贸易抱持不同的态度和执行力度\u003C\u002Fb\u003E。因此作者将时间跨度缩短到嘉靖一朝(年)以及严格执行海禁时期之前和之后20年(),来检验已有的结论。\u003Cbr\u003E\u003Cbr\u003EDID模型要求只能存在一个与“倭寇”进攻有关的冲击,但是当我们把检验的时间缩短之后,这段时期正好与欧洲贸易扩张到中国相重合,因此作者以1490年代后欧洲到达亚洲的商船吨位作为欧洲贸易的代理变量,用以\u003Cb\u003E排除是欧洲变大的需求使得“倭寇”增加了劫掠的次数的可能\u003C\u002Fb\u003E。表5中,\u003Cb\u003E加入这一变量之后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另外,\u003Cb\u003E日本进入战国时期\u003C\u002Fb\u003E,导致日本中下层武士开始加入海盗也可能是影响海盗进攻行为的因素。为控制这种可能的影响,作者在稳健性检验中亦加入了战国时期开始时间\u003Cequation\u003EPostC\u002Fequation\u003E以及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后北条氏,降伏东北地方各大名,大致完成日本的统一的时间\u003Cequation\u003EPostC\u002Fequation\u003E,DID检验结果见表5列2,\u003Cb\u003E实证结果表明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前后并不能显著影响“倭寇”对进攻目标进行选择时的商业潜力偏好。这也正符合史料中和众多研究中有关“倭寇”人员构成的考证,\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明史》称:“大抵真倭十之三,从者十之七。”\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410d375b5cc40d3a0905\&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25\&\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综上所述,本文作者认为,嘉靖年间的“倭寇”劫掠目标选择主要基于袭击地的商业潜力,即说明“倭寇”攻击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海外贸易。而对于海外贸易的严厉打击正是刺激“倭患”在1550年到1567年大规模爆发的原因。\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u003E\u003Ci\u003E本文数据和论证过程基于 Kung, James Kai-sing, and Chicheng Ma. 2014. “Autarky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Piracy in Ming China.”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74(02): 509–34.\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完-\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4:39:4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0,&likeCount&:9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39:4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762ac8b129a11a376afc8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0,&likesCount&:94},&&:{&title&:&玉米与人口:新世界作物对于中国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影响&,&author&:&jpshuimu&,&content&:&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除了传统的马尔萨斯理论,也有学者提出,当时\u003Cb\u003E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没有更多的粮食盈余来投资到工业化转型上\u003C\u002Fb\u003E。\u003Cp\u003E本文作者使用玉米在中国的引入这一事件,考察\u003Cb\u003E技术冲击造成的生产力提高对于人口和经济的影响。\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航海时代引入旧世界的作物主要有三种——玉米、土豆、番薯,口味偏好问题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土豆在中国并不十分受欢迎(没啥味道,想象一下啥也不加的土豆泥你能吃多少),但是更重要的是,相比玉米和番薯,土豆在中国并不十分适宜种植。如图二所示,根据GAET农业适生性指数,中国的土地只有10%左右适宜种植土豆,20%的土地适宜种植番薯,但是有近55%的土地适宜种植玉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4fe64f591528baae95a057.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698\&\u003E玉米作为典型的外来作物,经由三条途径于十六世纪中页传入中国,这三条途径分别是经由丝绸之路到甘肃、经由印度缅甸到云南、以及由葡萄牙人经海路带到福建。其在中国的具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募基金最低发行规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