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乡镇总体规划图规模大小不合理怎么解决?

金寨县青山镇 信息公开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金寨县青山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金寨县青山镇
&组配分类:
&总体规划()说明
&生成日期:
&信息格式:
&服务对象:
&生命周期:
&内容概述:
六安市金寨县青山镇总体规划()说明
【字体:】
&&六安市金寨县青山镇总体规划说明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1、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三中全会提出,应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近年来,青山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在生态立镇、工业强镇、产业富镇、商贸活镇、教育兴镇上大做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出现了发展环境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土地资源与城镇建设出现矛盾等问题。作为一个具有良好生态基底、处于快速发展机遇期的城镇,青山必须要全面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近年来,青山镇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镇目标,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新区开发、美好乡村建设,全镇上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自身文化、技术、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青山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距离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改善。
3、产业发展及城镇建设的迫切需求
u现代化农业
青山镇特色农产品丰富,全镇茶园8700 亩、板栗16000亩、油茶500亩、毛元竹70000亩、石斛280亩,盛产豆制品、家禽家畜、水产品、菌药材等,其中抱儿山茶叶响誉省内外,青山豆制品远近闻名。
远期:2015年—2025年
远景:2025年—2030 年
2、镇村体系规划
u城镇化水平
规划确定青山镇的城镇化水平为:近期:38%,远期:55%。
u镇村等级结构
规划期内促进镇区规模化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实现“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四级村镇等级结构体系。
3、城镇性质与规模
城镇性质:县域东南部中心镇,具有大别山特色的滨水、宜居、重教生态镇;以商贸旅游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贸服务重点镇;全县重要的水力发电和钼矿开发基地。
城镇用地规模:近期到2015年中心集镇建设用地规模 95.95公顷。远期到2025年镇区建设用地规模 130.00公顷。
4、规划镇区空间结构
规划青山集镇城镇用地总体布局方案为“一带、一核、三片区”的结构。
“一带”即西淠河景观带
“一核”即青山老镇核心区。
“三片区”即西部电站居住区,滨河新区和北部陈冲拓展区
老镇核心区:主要依托现有镇区,向西、向东侧延展,包括工业、商业金融、集贸市场、医院及居住等。
西部电站居住区:除了部分水电站和商业用地,其他均为居住用地。
滨河政务商贸新区:规划将镇政府、青山镇中心学校搬迁至汪院新区内,同时规划安排一处水厂,其他为商业金融和居住用地。
北部陈冲拓展区:以商业服务和居住用地为主。
二、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现行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成为青山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际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各类用地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城镇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阶段。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给规划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山镇迎来了新的发展需求与使命,上一版的总体规划已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规模及发展速度预测相对保守,影响城镇持续发展
原先控制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已经不能适应青山镇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青山镇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在高速发展背景下,较低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水平将成为制约青山镇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2、用地结构有待优化,环境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生活性用地却仅在规模上稍有扩张,整体居住环境仍然维持在较低的发展水平。绿地、广场和其他开敞空间的缺乏,也是镇区整体居住环境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3、发展战略有待重新审视
随着“两路”开通,青山镇失去了区位优势,内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青山镇的总体发展战略有待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重新审视。
第三章 &镇域现状概况
一、自然地理
青山镇位于金寨县东南部,响洪甸水库上游,209省道和丁青路呈丁字形穿越全镇,距离县城58公里,离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60公里。地处东经115。49,—115。59,,北纬31。21,—31。30,之间,东与张冲乡接壤;南与燕子河镇交界;西与古碑镇为邻;北与油坊店乡、槐树湾乡毗连。在全县的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交通条件
209省道的优化,沪汉蓉高速公路古碑下道口的建设,金寨火车站的落成,使青山镇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3、自然条件
青山镇属典型的山区地形,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年均降雨量1416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1.6℃~15.6℃,最高温度40.8℃,最低温度-18.9℃,无霜期160~220天左右,土壤PH值5.5~6.5之间,宜种植水稻、小麦、蚕桑、茶叶、板栗等,但由于旱涝灾害、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效益的正常发挥。本镇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青山境内河流多,水质好,是响洪甸水库上游水源地之一,西淠河的三条支流青龙河、乌鸡河、莲花河贯穿全境,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境内已建成发电的水电站7座,规划实施中的水电站2座。
全镇总面积164.4平方公里,土地主要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滩涂等构成。
农业用地,总面积13031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9293亩(水田8184亩、旱地110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3%;林业用地面积185322亩,水域面积1527亩。
二、历史沿革
青山镇原称“崩山嘴”,后讹传为“青山嘴”,简称青山,1957年响洪甸水库建成,麻埠、流波两大被淹没的经济重镇群众移民至此,形成青山集镇雏形。1968年至1992年,青山、姜河、八河三公社,几经分合,于1992年撤区并乡时合并为新建制的青山镇。镇址位于山地峡谷地带,呈西高东低之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头枕小孤山,腰缠西淠河,为古代风水选址的绝佳胜地,生态景观极好。
三、经济发展概况
1、经济发展现状
2013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0780万元,财政收入8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44元,固定资产投资40437 万元,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产业发展概况
2013年,全镇流转耕地950亩、林地2000亩;新增油茶基地500亩、名优茶500亩、药百合200亩、石斛150亩、毛竹2000亩;新培育种养大户110 户,年出栏生猪8000余头;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41家,“老流波”牌豆制品远销上海等地市场,生态黑毛猪产品进入合肥、无锡等大中城市超市;三元庄茶业、蝠牌茶业相继落户青山。
截至2013年底,青山镇已引进各类工业企业28家,总利税587万元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制造业、水电业、加工业三大主要产业。
2013年青山镇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保证了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扎实开展,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等及时兑现发放。计生奖扶力度进一步加大,创国优工作全面开展。加强社会网格化管理,强化矛盾排查纠纷调处,坚持大走访和领导接访,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六五”普法、“双拥”创建及体育、文化活动等蓬勃开展。
3、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青山镇2013年常住人口人均GDP为31427元,按现行汇率折合美元约5067美元,依据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青山镇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阶段(见表4-1),在此发展阶段,主要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及生产资料密集型部门,经济增长速度还会有一段较快发展的时期。
基于这些判断,青山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订需要考虑这些新的发展趋势提出的要求,积极引进新技术,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注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时合理的转变产业结构,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和快速增长。
表3-1 钱纳里结构转变过程的时期划分(单位:美元)
1964年标准
1970年标准
1982年标准
1992年标准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工业化阶段
1064~2128
1456~2912
2128~4256
1120~2100
2912~5460
4256~7980
发达经济阶段
1500~2400
2100~3360
5460~8736
7980~12768
2400~3600
3360~5040
8736~13104
12768~19152
四、人口现状及变动情况
1、镇域人口
至2013年底,青山镇域常住人口为2.25万人。青山镇近几年来人口增幅不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及机械增长率变化波动均不大。
2、镇区人口
至2013年底,青山镇镇区常住人口0.95万人,镇域城镇化水平达42.2%。
五、镇域村庄及土地利用情况
1、镇域村庄概况
2013年末辖茅坪、姜河、尧塘、汤店、抱儿山共计5个村民委员会,青山街道1个社(居)委员会。总户数6070户,总人口22522人,共计82个村民组。
表3-2& 青山镇行政村(社居委)现状情况表
行政村名称
总户数(户)
总人口(人)
(平方千米)
2、镇域土地利用情况
根据金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青山镇总面积16254.9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5173.87公顷,建设用地面积608.18公顷,未利用地面积472.9公顷。
六、文化与旅游资源
1、迎水寺遗址景区:青山集镇西侧50米处,有一块约7亩面积的平坡山地,俗称“葫芦地”,此地就是远近闻名的原迎水寺旧址。迎水寺始建于明朝年间,系六安州徐天管所建,当时寺庙有三进二包厢,砖瓦结构房屋13间,供奉佛像13尊,道光16年,当地民众对此庙进行一次维修,丙申年6月,庙中道济和尚立“迎水寺”碑牌一块(至今尚存),终年香客不断,香火旺盛,直至1935年国民党第25路军在此修筑碉堡时被拆除。
2、钓鱼台景区:从青山镇汇金湾商贸城出发沿公路向东约500米,便可见西淠河南岸有一座大山,峻秀挺拔,景色独特。山顶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阵风吹来,竹随风而动,犹如万马奔腾;山腰间沟壑纵横,山脚下淠水环绕,河上游有一小山嘴伸向水中,宛如“象鼻吸水”,距山嘴下方约100米的山水之间有九尺见方一块石板,石板上刻有“钓鱼台”三个大字,此乃民国初年,寿州大书法家张树侯根据“鱼台钓妻”的传说有感而书。
3、茅坪“天作塘” 景区:天作塘,面积为14800平方米,塘心处宽60米,塘尾宽25米,总长约300米,深约10米。据说,在清朝乾隆九年间(公元1744年)此地下了49天大雨,突然一天夜间,山洪暴发,泥石俱下,发生特大山崩,一个山头塌下,正好堵在两上之中,从此便形成了一个“蝌蚪”型天池,这就是当地传说已久的“天作塘”,后誉为“天堂”。
4、茅坪烈士墓: 1944年,为纪念死难烈士,立煌县政府请示省府,在“万人墓”前建一砖土结构纪念碑,碑前建一纪念亭,立煌县长郭坚为死难者撰写了碑文,成为日寇侵华暴行在皖西地区至今留下的历史见证。
5、柳树王:青山镇茅坪村境内的西淠河畔,灌渠纵横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边,生长着一棵二百年以上的大柳树,它苍翠挺拔,高大威武,在周围众柳中独领风骚。几百年风雨苍桑,岁月无情,这棵大柳树曾数遇洪水不移,历遭火烧不死,而今半枯半生,生命力顽强至极让人感叹,当地人都称它为“柳树王”。
6、枸骨冬青王:青山镇海莲村李家坪有株远近闻名的枸骨树,俗称老鼠刺,树龄居此类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之首。远观状似一棵层层相叠、凹凸有别的大蘑菇,矗立于田园绿野之中。据杨姓家族人说,先祖杨树逼老人拾荒蓄苗,历经四代人护养培育至今,今测算有200余年。人们称它是兴家树,也是县内罕见的世纪寿星树。
7、“天地寒心”牌坊:天地寒心牌坊位于李家坪,今属金寨县青山镇海莲村,建于清道光年间。牌坊横跨道路两侧,高5米多,跨度4米多。横梁上分为三层;上层刻有“圣旨”二字,两边有二龙戏珠图案,;中层是“天地寒心”四字;下层刻有碑文,曰:敕建江文珍之妻陈氏守正被害一家六命之坊。两边柱联曰:为怜六命他乡遭惨,岂愿三公墓侧流芳。“天地寒心”牌坊历经风雨一百余年,名扬海内外,岿然矗立,但也难逃十年浩劫。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摧毁,仅存“天地寒心”石碑一块。
8、将军寨:位于青山与燕子河交界处,海拔1085米。明末清初,清兵入关南下,南明败亡,明末总兵侯应龙将军联合皖西抗清志士张福寰等在英霍山区筑寨抗清,此寨即明末总兵侯应龙将军修筑,作为抗击清兵的最后根据地。该寨三面峭壁悬崖,一面循山脊可至寨顶,顶上有约千平方米的开阔地。寨南边的南门炊下,有一片近万平方米的宽敞平地——营坪,这是当年侯将军驻扎和操练军队的营地。此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集镇公共服务设施有行政办公、中学、小学、医院、农贸市场等。缺少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等等。
1、教育设施
青山镇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22所,教职员工231人,在校学生4900人。其中:青山中学是市级重点中学,教职员工118人,38个班级,高中生2100人,初中生550人,占地约100亩,建筑面积31500平方米;初级中学姜河中学是镇中心学校,教职员工24人,38个班级,在校学生402人,占地面积约20亩,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青山希望小学有15个班,学生759人,教工37人,建筑面积4717平方米,占地12550平方米。
2、医疗设施
镇境的青山医院始办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中医为主,“文革”中各大队始办合作医疗,提倡中草药和针炙疗法为群众治病防病。60年代初成立青山中心卫生院,经过40年发展,现已建成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拥有床位40张,从医人员42人。
3、社会福利设施
青山镇有敬老院一座,位于镇区。
4、文化设施
青山镇文化设施相对缺乏。
八、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青山集镇的市政配套设施相对周边其他乡镇相对较完善,而且已初具规模,现有一个自来水厂、邮电局、一个110KV变电所和一处环卫设施;主要街道上有路灯照明,下有排水管沟,实行雨污合流,就近排入水体,没有污水处理厂;
第四章 &发展条件和目标定位
一、优势条件
1、生态基底优越,山水特色突出
青山镇位于响洪甸水库上游,生态基底优越,山体众多,并有多个水库和区域水系,生态环境优越。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将成为青山镇独特的天然优势,为发展旅游业及绿色农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优势条件。
2、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青山镇抓住美好乡村建设契机,着力培育了尧塘村陈冲、姜河村马石、汤店村楼台三个美好乡村示范点。其中,青山镇尧塘村陈冲中心村是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也是金寨县主抓的10个重点示范点之一。镇村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要求,立足村庄特色,认真谋划指导,强化推进措施,着力将陈冲中心村打造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公共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美好乡村。
3、教育资源优势突出
青山镇是金寨县三个教育机构最健全的乡镇之一,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近年来,青山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抢抓青山中学晋升省级示范高中机遇,学习借鉴“毛毯厂中学”发展经验,整治校园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加快青山中心校(光爱学校)整体搬迁工程建设进度,实现中心校与青山中学初中部顺利合并,为青山中学的发展和扩招腾出空间;认真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兑现“两免一补”政策,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以教兴镇、以教兴企、以教兴商的发展目标。
4、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青山镇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抓手,打造茶叶、毛竹、畜禽、石斛、豆制品、中药材、竹制品、蔬菜种植等产业化发展基地,以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富民兴镇,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先后打造了万亩茶叶基地、千亩石斛基地、百户豆制品加工专业户。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竹制品加工、黑毛猪、散养鸡、散养羊养殖、蔬菜种植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以“寨基山”毛竹、“土门山”黑毛猪、“天门山”散养羊、海莲蔬菜等品牌产品为依托的产业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
5、影视文化发展展现良好势头
2013年9月16日上午,由著名演员刘佩琦导演并担纲男一号、以新农村变化为背景的央视37集乡村励志剧《幸福相依》在青山镇汤店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隆重开机。这标志着汤店村从六安市72个备选村中脱颖而出,成为这部央视大剧的拍摄主场。该剧的拍摄,为青山镇的美好乡村发展赋予了难得的艺术与文化内涵,也为青山镇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闪光点。
二、不利条件分析
1、土地与资源是青山镇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
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上升发展阶段的城镇和产业的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通过资源(包括土地、能源等等)的大量消耗来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是此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方式。但随着自身发展阶段的提升和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改变,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土地与资源将是青山镇未来发展所要面临的最大障碍。
2、较为薄弱的城镇建设亟待功能布局的进一步引导
从自身建设来说,青山镇基本能够按照规划进行城镇建设。但是,现有城镇发展必须加以协调,居住、工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绿地系统等功能布局需要从一个统一整体加以考虑。
3、可持续发展面临压力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青山镇持续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由于缺乏合理的控制和引导,镇区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与传统城镇格局的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的矛盾十分突出,工业用地土地利用率不高,削弱了发展优势,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资源的脆弱性带来的矛盾正逐步显现。此外,青山镇作为上游区域,必须确保响洪甸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二类水质以上,农村经济社会与农村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压力较大。
4、区域空间管制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青山镇的城镇建设和居民点建设,对生态空间和重点发展地区的关注不足,尚未建立起整个地区长远和整体的空间发展框架,削弱了以生态底线作为指导远郊城镇发展的实施效果。
三、城镇性质
金寨县域东南部中心镇,具有休闲养生与影视文化特色的旅游城镇;以农副产品生产与商贸服务为主的重点镇。
四、发展目标
根据规划确定的城镇性质,将其发展目标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镇
青山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引下,按照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导向进行开发,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镇,同时应当制定鼓励低碳增长的目标,以市场化方式和手段辅助低碳政策的实施,打破区域内土地利用和财政之间的现有格局,按照新型城镇化的标准建设低碳、生态、人文、智慧乡镇,加强区域之间的跨部门、跨辖区的协作。
2、体现山水特色的旅游城镇
青山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发展建设中应充分顺应和利用自然条件,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重注区域内自然环境保护,把城镇放到自然环境中,融入自然环境。于此同时,应积极融入金寨县大旅游格局,体系山水度假、养生休闲、影视文化体验、有机农业体验等多方面的地域特色,全力打造现代化旅游城镇。
五、发展愿景
通过有效整合青山的生态、人文、历史、旅游、影视资源,打造以“养生度假”为标签,以“影视体验”为特色,以“体验式旅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小镇。
青山镇未来的发展愿景是:青山绿水,养生福地,天然影棚。
青山镇当以“养生福地、天然影棚”作为宣传口号,通过沿镇域主要主入口设置宣传标语,在电视台做形象宣传片等手段,扩大青山镇的知名度。
第五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战略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青山实际,深入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以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开放水平,统筹镇村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把青山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新城。
二、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近年来,青山镇的社会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从2009年的40419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70780万元,年均递增15.0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4557元增长到2013年的8144元,年均递增11.89%。
考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规划经济发展目标近期(2020年)按年均递增约20%左右预测,期末总产值达到253617万元;远期(2030年)按年均递增约12%预测,期末总产值达到7876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期(2020年)按年均递增约15%左右预测,期末达到19003元,远期(2030年)按年均递增约8%预测,期末达到41026元。
表5-1& 青山镇经济发展水平预测表
(2013年)
(2020年)
(2030年)
总产值(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社会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青山镇实现现代化是其城镇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反映,除了经济发展目标外,还包括政治参与、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卫生保健、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表5-2& 青山镇社会现代化发展目标
指&& 标&& 名&& 称
1、人均总产值
2、城镇化水平
3、城镇登记失业率
4、居民收入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农民人均纯收入
5、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
(1)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
(2)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
6、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比重
7、恩格尔系数
8、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0、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11、社会保障
(1)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12、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
13、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
(1)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2)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14、绿化水平
(1)城镇绿化覆盖率
(2)森林覆盖率
1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三、发展战略
1、生态发展战略
生态发展战略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青山镇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本着“生态城镇”的建设理念,通过控制生态底线,明确“增长边界”;同时塑造一批体现自然风貌、生态节点等生态特色的景观要素,构建由河湖水系、公园、绿道、防护林带等构成的生态网络,处理好生态本底控制、绿地系统组织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
2、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粮食安全有保障,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旅游发展战略
青山镇应积极发展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以山水休闲、生态观光、养生度假、影视体验等为旅游业发展重点,同时大力发展相关配套服务业。
4、科教兴镇战略
青山镇应充分发扬原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培养和吸纳各类人才。
5、可持续发展战略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基础上,把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有机统一起来。
四、城镇化目标
1、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镇域人口主要由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两部分组成。
自然增长率:现状户籍人口22522人(2013),自然增长率近期取6.0‰,远期取5.0‰。
机械增长率:近期取10 ‰,远期取8 ‰;
P(1+ 6.0‰+10‰)7= 25168人,近期2.5万人。
P(1+ 5.0‰+8‰ )10=28638人,远期2.8万人。
2、城镇化战略
目前,青山镇镇域的城镇化水平为42.1%,根据金寨县对城镇化发展目标的要求,综合考虑青山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现状特点、城镇化途径、近几年城镇化增长幅度等因素,预计青山镇在近期发展中,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远期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即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0%;到2030年,青山镇镇域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6.0%。
根据以上对镇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的预测,可推算青山镇镇区的人口规模为:
2020年:25168人×0.50 =12584人;即约1.2万人。
2030年:28638人×0.56= 16037人;即约1.6万人。
第六章 &镇村体系规划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2、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解决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是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中之重。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与发展思路就是落实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加速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体系。加强交通网络和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提高辐射能力。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抓好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充分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3、新型城镇化对青山镇发展的要求
(1)规划要求
新型城镇化要求青山镇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要由原来城镇化过分依赖工业化,改变为同时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力支撑体系。加速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青山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把加快农业人口转移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城镇户籍限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真正融入城镇。与此同时,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保护村庄自然肌理,灵活布置,突出地方特色和乡村风情。
(2)规划思路
基于青山镇地方村庄类型,确定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思路为:村庄用地的集聚、村庄面貌的整治和村庄特色的保持。
u村庄用地的集聚
原则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向外继续蔓延,考虑到村庄周边住宅布局松散,应适当加强整合,鼓励集中建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庄人口将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因此规划划定村庄规划建设用地界线,将外围的住宅向村庄中心集聚,从用地规模和用地的紧凑度上体现村庄土地的集约利用。
u村庄面貌的整治
村庄面貌的整治包括住宅空间整治和村庄环境整治两方面。
住宅空间整治采用保留、整治、新建三种方式进行,形成有序的村庄空间脉络;整治村庄环境主要从村庄道路、村庄内部空间和村庄环境卫生入手,清理路障,建设硬质化村庄道路;清理垃圾,建设垃圾收集装置;清理粪便,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清理河道,建立雨水排放系统;清理乱搭乱建,建设公共院落。
u村庄特色的保持
充分挖掘村庄现有的风貌特征,在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加强对特色风貌的保护与保持,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切实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二、镇域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期内促进镇区规模化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实现“中心镇区——重点村——一般村”三级结构。
中心镇区作为青山镇发展中心,是整个镇村体系的核心。
规划形成汤店、姜河两个重点村,其它为一般村。
三、镇域社会服务设施协调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按服务对象与服务范围可分为中心镇区级、重点村级、基层村级三级。
表6-1& 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表
1.青少年活动中心
2.老年活动中心
3.文化活动中心
4.体育中心
6.医疗卫生中心
7.医疗急救站
8.托老所、福利院
9.高级中学
10.初级中学
12.幼儿园、托儿所
13.其他(专科、成人院校、职教等)
14.镇级党、人大、政府等机构
17.社会保障中心
18.其他(工商所、税务所、市容环境所等)
19.商业服务设施
21.为农综合服务中心
22.其他(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
24.通信机房
25.出租车站
26.公交枢纽(始末)站
27.社会停车场库
29.汽车维修站
31.邮政支局及营业所
注:“●”为必须设置的项目,“○”为可根据需要设置的项目。
第七章 &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一、村庄布点措施
村庄布点应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组织,方便农民现代化小康生活的需求。与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适应。在地理条件、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根据特殊需要适当增加村庄的布点数量,但仍要体现集聚发展的本质要求。
(1)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积极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进城、进镇居住,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
(2)以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扩建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所有集中改建和新建的村庄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3)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4)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5)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空置地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
(6)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风口、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7)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免铁路、重要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穿越,避免沿路展开布局。
(8)充分考虑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灵活布置,突出地方特色。
(9)村庄选址应考虑历史文化的要求。
(10)村庄选址应考虑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11)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二、村庄布点规划
1、村庄发展类型
考虑地形地貌、区域性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合理的耕作半径等因素,结合上位规划要求、现状村庄分布和人口规模,依据预测的规划人口,对现状村庄按改造扩建型、旧村整治型、撤并型三种分类,指导村庄集聚方向,科学规划村庄布点。
改造扩建型,主要指交通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便于配套,在布点规划中作为重点引导发展的村庄。
旧村整治型,主要指已有一定规模、发展潜力一般,在布点规划中保留,适度整治改造的村庄。
撤并型,主要是发展情况较差,没有保留必要的村庄,在布点规划中撤销或并入其他村庄。
2、村庄布点职能结构
中心村:居委会或村委会所在地,是村级行政管理机构的驻地,是镇区或本行政村内较大居民点,有为本村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本生活福利设施。
基层村:指规划保留后的自然村庄。
3、村庄布点空间结构
规划由5个中心村构成镇域村庄布点空间结构。
4、村庄布点等级结构
将全镇的自然村向规划的5个中心村聚集。
5、中心村布点规划
村庄布点规划是引导居民点相对集中,以便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
(1)向引导发展型村庄集聚;
(2)适度发展型村庄保持现状、完善配套,或引导周边较小、破败居民点向其集中;
(3)几个控制发展型向其中一个条件较好的村庄集中;
(4)有以下情况的村庄必须撤并或搬迁。
a.受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威胁严重,不宜居住的;
b.上位规划确定的城镇规划建设区或规划并入城镇建设区;
c.重点工程建设区(重要交通干线、大型基础设施等);
d.上位规划确定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等的核心区,水源保护区;
表7-1& 规划街道/中心村一览表
行政村名称
规划中心村庄名
保留自然村庄个数
保留自然村名称
青山、八冲、红星、马冲、徐院、松山、观塘、东街、中街、西街
小院、河口、李坪、大湾、五冲、竹园、尧塘、海塘
同丰、招湾、船丰、潘湾、余店、元冲、楼台、土门
新屋、韩畈、中湾、罗畈
程湾、龙门、邵墩、谭口、朝阳、高枧、坳口、营岩、上院、赵湾、牛湾、杨湾、老屋、毛岭、新屋、联鹅
黄岭、张湾、陈湾、楼房、石良、金盆、上院、上龙、杜坪、双庙、上木店、白岭、柘坳、姜河
三、中心村配套设施规划
中心村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文化、体育设施、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商业金融等服务。
表7-2& 中心村服务设施设置内容及标准
文化娱乐设施
文化活动站(☆)
&&& 包括书报阅览、书画、文娱、健身、音乐欣赏、茶座等主要供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
体育活动站(☆)
&&& 包括篮、排球及小型球类场地,儿童及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其他简单运动设施等
&&& 可与绿地结合设置,用地中应保证不小于15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点
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
社区管理服务设施(☆)
&&& 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老年之家、社区居民学校、社区警务室等
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
托老所(☆)
医疗卫生设施
卫生站(☆)
&&& 健康促进、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老年保健、慢性病防治和常见病诊所
商业金融服务设施
小型商业金融服务设施
&&& 便利店、早点店等小型商业服务设施,储蓄所等
其他设施(☆)
&&& 公共厕所、停车设施等
&&& 公厕应结合主体建筑设置,临街设置,并应有单独的出入口和管理室
合 &&&&&&&&&&&&&& 计
注:设置项目后带“☆”号的内容和标准为强制性规定,其余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具有一定弹性,在保证基本服务的前提下可适当扩充调整。
第八章 &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一、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1、镇域交通发展战略及目标
省道、县道、村村通公路等组成的综合区域交通网络。
2、镇域交通格局
镇域主要道路系统规划的重点是结合“水泥路村村通”工程形成省道——县道——乡道——村组级水泥路的道路网体系。主路网形成以209省道、县道丁青路为主的道路骨架网,落实各村级水泥路的计划安排。
在此基础上依据新农村布点规划完善镇域内部道路系统,加强村组水泥路建设,改善现状村庄之间,村与镇之间的道路。确保每村每户出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安全、方便、便捷。
二、镇域给水工程规划
1、水源选择
青山镇位于山区库区,地表水资源丰富,由于受水害影响,规划对现状水厂进行搬迁,新建汪家院供水设施,以满足居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在水源周边设置水源保护区,水质达到或高于II类生活用水卫生标准。
2、给水分区
青山集镇自来水厂供应现有自来水厂供应的老镇、汪家院自来水设施供应滨河新区;
茅坪、抱儿山和姜河集镇各自建立自来水厂,以满足各区域用水需求。
3、中心村给水
镇域中心村根据经济状况和建设规模分步实现对各村庄居民点的自来水供应。青山镇是山区镇,有大量优质的山泉水,而且居民点与供水点都有一定的高差,因此,青山镇各中心村给水,应因地制宜,采用高位引水的方式供水。远期给水目标:镇域中心村自来水使用率达到100%;自然村自来水使用率达到90%。
4、用水量预测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规划范围内属一区,一区中小城市用水标准取值范围为0.4万立方米/万人·天~0.80万立方米/万人·天,同时结合青山镇现状,确定综合用水量标准为:
近期(2020年):350升/人·天,供水普及率70%,管网漏失水量按总用水量的20%计算;
远期(2030年):650升/人·天,用水普及率100%。
5给水管网布置
给水主干管沿镇域规划道路东、南侧布置,采用φ200管径,环网供水,増敷部分管网,完善现有给水管网,保证镇域各大片区的用水供给和安全。
规划采用生活——生产——消防相统一的供水管网系统。根据镇区道路系统整体布局,给水采用主干管环状布置,支干管延伸至各个用水区域的供水管网系统。
三、镇域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现状
排水体制采取雨污合流制,没有污水处理厂。
2、排水规划
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雨水排放采用分区排放,经雨水管收集后就进排入周边河道中。
青山镇镇区的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河流中。
镇域农村污水处理:日常生活污水排入自然水体;人、畜粪便和生活有机型污水排入中心片区集中化粪池进行沼气处理后排入集中氧化池,最后排入自然水体。
四、镇域供电工程规划
1、目标:建设适应青山镇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镇区布局(用电布局)相协调的安全稳定的供电网络。
2、电力网建设
青山镇镇区保留现状110KV变电站,进一步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和电网改造,电力管网主干线采用环状布置,使电网布局更加合理可靠,进一步提高供电能力。在镇区及主干道上采用电缆直埋敷设,结合现状电力线走向,规划电力线路原则沿道路西侧、南侧布置。
五、镇域邮政与通信工程规划
1、目标: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充分满足社会信息化需求,与城镇布局相配套的,服务全镇的信息通信网络。大力提高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用户数、数据网用户数等。
2、采取“高起点、高层次”的建设方针,扩大镇区电信支局规模,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电信线路沿道路呈枝状布置,在镇区中心区及主干道上采用地下电缆,结合现状线路走向,规划电信线路原则沿道路北侧、东侧布置。规划期末镇区电话普及率达100%,农村电话普及率达80%,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各行政村设邮政代办所,逐步采用先进的邮政处理手段。
六、镇域广播电视规划
加强广电基础设施,做到村村通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络的光缆、电缆均为地埋。
七、镇域水利工程设施规划
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工程的近期目标是搞好河流治理和现有水库、塘坝的整修,提高抗洪减灾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证农村饮用水质标准,改善水源生态保护;远期目标是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完善水源开发保护工程,保证水资源供给。重点加强西淠河及其支流沿线的集镇、居民组防洪抗灾设施。
第九章 &产业布局规划
一、布局原则
1、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
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情况、自然地理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条件,在全镇范围内统一配置资源,实行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使各产业在地域分布上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整个地区协调发展。
2、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的原则
产业布局要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以市场为导向,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要发挥现有产业基础的作用,适当集中布局,达到经济规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
3、可持续发展原则
产业发展都是以开发利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物质前提的,因此,产业布局要有利于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意消除"三废"污染,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农业布局规划
农业布局规划的目标是根据各个片区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及其农业发展基础,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片区的农业生产潜力。农业产业布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
(2)有利于保护、调节或者改善地区农业生态平衡;
(3)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实行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的农业发展战略,形成以中药材、茶叶种植生产为基础,以板栗、毛竹、高山反季节蔬菜等为补充,以名、优、特、新农产品为突破口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服务业发展规划
发挥青山镇的区位、交通、资源及影视文化优势和其山高林密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境内风景名胜众多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休闲养生与影视文化旅游目的地;以中药材及茶叶种植、开发为主体,大力发展农副产品贸易和旅游接待服务;进一步加强中心集镇的商贸和旅游接待职能,提升市场服务功能,推动镇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四、水电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青山镇水利资源极其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要把“打造青山绿水,推进科学发展,加速经济崛起”作为加快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利用青山镇域内水利资源,大力发展水电产业。
第十章 &空间管制规划
一、空间管制目的
(1)综合考虑青山镇工程地质、生态适宜性、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提出控制管理要求,保障青山镇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安全。
(2)控制永久性保留的非建设用地,包括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等。
(3)控制重大市政设施建设的非建设用地走廊。
(4)保障青山镇基本农田不被随意征用或改作他用。
二、空间管制分区
按照土地开发现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坚持生态原则、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原则、强制性与引导性并存的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青山镇镇域划分为现状建成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水域共5类,对其空间开发建设管制提出合理的引导策略。
1、现状建成区
以青山镇镇区现状建设用地为主,包括各行政村的主要现状建设用地,现状建设区总面积4.13平方公里。
2、适宜建设区
u城镇建设用地
范围:即现版青山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
管制要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理顺道路网络,强化滨水绿化带建设,改善镇区整体面貌。
u村庄建设用地
范围: 5个中心村及60个基层村。
管制要求:除规划保留居民点以外不得另外新建任何形式的农民居住集聚点,现有农民居住集聚点范围内不得新建农民住宅。完善规划农村居民点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配套,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集中收集垃圾,统一处理。
u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范围:主要包括交通线路、高压走廊等。
管制要求:严格控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新建居民点应避开此类用地,防止造成二次拆迁。
适宜建设区总面积7.28平方公里。
3、限制建设区
u各行政村零散的村庄建设用地
范围:镇域范围内所有一般农田。
管制要求: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限制建设区总面积22.59平方公里。
4、禁止建设区
范围:镇域范围内所有基本农田。
管制要求:根据最新版的青山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全镇耕地保有量不少于971.52公顷。
未来土地利用应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切实保护耕地,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开源、节流”并举,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加大农田连片整理的力度,切实落实农田的复耕复种。坚持农业科技化和集约化,在确保基本农田保护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
u生态敏感区
生态敏感区是指面积较大、有保护完好的核心区、生态系统中自然组分比较高、人力干扰相对较低、是区域自然生境和乡土物种保留、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结构控制”和“生态源”作用的地区,保护生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手段,根据青山镇具体情况,主要包括水域生态敏感区和山地生态敏感区。
u水域生态敏感区和水源地保护区
镇域范围内西淠河是生命之源,更是青山镇的主要引用水源。西淠河生态敏感区范围内,除维护原生态系统的必需设施外及市政设施外,原有不符合其功能要求的各类人工设施,应逐步迁出,在水渠两侧植树造林,加强对原生环境的恢复、维护和保育。
禁止建设区总面积124.74平方公里。
主要是西淠河、姜河等水体,总面积5.83平方公里。
第十一章 &镇区现状综合分析
一、现状概况
至2013年底,青山镇镇区总人口0.95万人,建设用地90.91公顷,镇区规划范围5.4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现状用地情况见下表:
表11-1& 青山镇区现状用地构成表
面积(公顷)
(平方米/人)
二类居住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中小学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宗教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零售商业用地
农贸市场用地
金融保险业用地
加油加气站用地
商住混合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城市道路用地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供燃气用地
邮政设施用地
通信设施用地
环卫设施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水域和其它用地
二、各类用地布局现状
1、居住用地
现状居住用地45.91公顷,占建设用地的50.71%,人均居住用地48.32平方米。现状居住用地分为两类,分别为二类居住用地和三类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6.29公顷,以近年来新建的居民安置点及新区的居住小区为主。新建多层住宅大多经过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配套设施完善,整体居住环境水平较好。
三类居住用地39.62公顷,主要为90年代左右建设的低层住宅。建筑质量一般,市政设施及公共设施配套水平较差,道路狭窄,整体居住环境水平一般。
存在问题:居住用地的建设拓展过程相对缓慢,开发密度和具体布局缺乏规划的具体引导;居住环境整体水平不高,居住配套设施条件有待改善;零星的住宅建设仍然存在,集中成片的开发数量有限。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现状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9.3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0.33%,人均公共设施用地9.84平方米。
u行政办公用地
现状行政办公用地1.88公顷,主要集中于209省道沿线两侧。包括镇人民政府、林业公安局、法院、派出所、交管大队等。
存在问题:现状行政办公用地建设强度及开发密度水平较低;由于建设时间有先后,各行政办公单位建设水平相差较大。
u文化设施用地
现状文化设施严重不足,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文化服务功能需要;社区及居委会文化设施建设基本空白,居民难以就近享受文化生活。
u教育科研用地
现状教育科研用地以中小学用地为主,镇区现有1所小学,1所中学,教育用地总面积6.40公顷。
u医疗卫生用地
镇区现状医疗卫生用地为镇卫生院,占地面积0.50公顷。
存在问题:现状镇区缺少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社区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整体医疗卫生设施水平不高。
u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现状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为敬老院,占地面积0.33公顷。
存在问题: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条件紧张,建设标准偏低,设施配套水平不高。
u宗教设施用地
现状宗教设施用地为迎水寺,占地面积0.24公顷。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现状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8.7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9.67%。
现状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主要沿209省道分布,以商业居住混合建筑为主。
存在问题:现状商业设施整体规模较小且布局相对分散,发展水平较低;以宾馆、餐饮为主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总体规模较小;同时大多为沿路商铺,商业品质不高。
4、工业用地
现状工业用地3.5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3.94%,人均工业用地3.75公顷。
5、交通设施用地
现状交通设施用地21.28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2.58%。
现状城市道路用地112.69公顷,长途客运站用地0.38公顷。
现状缺少社会停车场等交通设施。
7、公用设施用地
现状公用设施用地20.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26%。
镇区现状公用设施包括变电站、水电站、垃圾中转站、燃气供应站、电信支局、邮政支局等。
镇区缺少缺少公园和带状沿路、滨水绿化,绿地系统尚未形成;生产防护绿地建设滞后,隔离作用不强。
第十二章 &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镇区发展方向分析
青山镇的镇区发展方向主要是:中部区域西向红星冲拓展,东向政务文化新区拓展;西部区域北向槽坊冲拓展,西向徐院新区拓展;西部区域西向尧塘新区拓展。
二、镇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
规划对镇区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可分为三类:现状建成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较高;冲地、山谷地建设用地适宜性中等;山体、河漫滩等建设用地适宜性较低。
三、镇区布局结构
1、空间结构
规划在城市道路构架基础上,形成“一轴三廊六区”的空间结构形态。
一轴:一条滨水发展轴,指整个镇区围绕西淠河展开发展。
三廊:三条生态绿廊,指沿着三条冲形成的生态廊道。
六区:包括老城更新区、山体公园区、政务文化新区、旅游接待区、入口形象展示区、拓展居住区。
2、功能分区
u功能布局原则
(1)紧密依托现有镇区,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同步进行,形成一个新老镇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城镇布局形态
(2)加强镇区生态建设,提高镇区环境质量,保护性改造开发老街,注重新区建设风貌。
(3)合理安排镇区各项功能,形成一个系统完善,运转高效的城镇功能结构体系整理河道,并结合水体,合理安排镇区绿化系统,营造一个点、线、面结合,多层次的城镇绿化体系,推动青山镇绿色生态镇建设目标的实现,美化环境,增强城镇空间艺术效果。
(4)以现状道路骨架为基础,形成主体道路构架;根据现状,开辟并完善主次干道及支路网络;结合绿化,河道,辟筑绿色步行通道
(5)合理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形成配套齐全,等级完善,分布均匀的城镇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规划总体形成六大功能片区。
老城更新区:完善老镇区功能,提升生活品质与服务配套;
政务文化新区:青山镇的新核心,涉及景观休闲、商务办公、金融服务、行政办公等功能。
拓展居住区:依托良好生态条件,打造现代化生态住区;
山体公园区:结合山体打造生态公园,为居住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农业观光体验区:以农业观光为首要功能。
人口形象展示区:青山镇的主要入口区域,展示青山镇现代化新形象的窗口区域。
四、用地布局
表12-1& 青山镇区规划用地构成表
规划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百分比
规划人均建设
(平方米/人)
二类居住用地
幼儿园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文化设施用地
中小学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社会福利用地
宗教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商住混合用地
商业设施用地
农贸市场用地
娱乐康体用地
加油加气站用地
一类工业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城市道路用地
交通枢纽用地
社会停车场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供燃气用地
邮政设施用地
广播电视用地
排水设施用地
环卫设施用地
非建设用地
其他非建设用地
总规划用地
注:截至2030年规划期末,镇区人口规模1.6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22.2平方米。
(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64.67公顷,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的33.08%。
对于新增居住用地进行实行统一开发、分期建设,住宅形式以多层为主、鼓励中高层、限制低层,房型设计应满足镇区居民的生活要求和生活习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对低层独立式住宅的比例应加以控制。
住宅区整体风貌应体现地方特色,建筑造型、色彩等应注重现代气息与传统风格的结合,同时应重视水环境和绿化环境的营造,逐步突现青山的地方特色。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3.98公顷,以行政办公用地及中小学用地为主,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15%。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主要位于新区,是镇人民政府及相关行政单位所在地。
规划中小学依据服务半径、服务范围和用地规模统筹布局。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31.82公顷,以商业设施用地及商住混合用地为主,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6.27%。
规划商业设施用地主要沿S209及县道055两侧分布,积极引进大型商场和综合性商业设施。通过局部改造和功能更新,强化社区层面商业设施,围绕居住用地展开商业设施用地的布局。
规划结合地形适当布置若干商住混合用地,均匀地分布在规划区范围内。
(4)交通设施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总面积30.32公顷,以城市道路用地为主,兼有部分长途客运站用地及社会停车场用地。
(5)公用设施用地
规划公用设施用地2.5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32%。
规划公用设施用地主要包括供水用地、供电用地、排水设施用地、环卫设施用地及消防设施用
地。公共设施用地根据服务半径与相关规范要求,科学合理地分布于规划区范围内。
规划绿地52.1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6.67%。
根据服务半径设置公园若干处,主要满足居住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规划绿地以防护绿地为主,包括主要交通干线两侧防护绿带、西淠河防护绿带。
规划设置广场若干处,根据服务半径均匀分布在规划区范围内。
五、四线控制
镇区范围内不涉及文物保护单位。
规划区内绿线控制范围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划定绿线,建立健全绿线的监督与管理,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加强动态巡查力度,严肃处理违反管理规定的行为,实行基本生态用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绿地总量不减少。
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控制线内范围是保障城市水安全、凸现城镇水体与滨水地区、维护城市水环境的重要地区。
规划区内蓝线控制范围指西淠河等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针对各类地区保护目的的不同设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禁止无关的建筑开发活动进入、禁止公共滨水空间受到侵占,做好相关土地的预留。
黄线控制范围指:对青山镇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各类交通设施用地,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各类市政设施用地范围。
第十三章 &综合交通规划
一、对外交通
S209、X055东西向穿越镇区。
二、镇区道路交通
顺应自然环境和水系走向,合理确定路网布局结构和道路等级,延续地方特色,道路布局满足镇区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通行需求。
镇区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等级,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
u道路网布局规划
主干路红线宽度控制为16-20米,次干路红线宽度控制为12米,支路红线宽度控制为5-12米。
表13-1& 青山镇规划道路一览表
镇区内起讫点
镇区内长度(m)
创业大道东路
青山路—淠河支路
创业大道西路
青山大桥—淠河支路
抱儿山路—淠河路
创业大道—青山路
规划范围西界—规划范围东界
汇金湾大桥—汪院大桥
青山路—小孤山路
槽坊路—双塘路
姜河路—淠河南路
抱儿山路—淠河路
双塘路—青山路
太冲路—青张路
小孤山路—规划范围北界
小孤山北路
小孤山支路—槽坊北路
规划范围北界—青山路
警民路—红星东路
双塘路—青山路
小孤山路—青山路
创业大道东路—创业大道东路
青山路—青山路
青山路—青山路
双塘路—规划范围北界
小孤山路—红星东路
中街路—滨河路
西环路—S209
马冲大桥—青山路
槽坊路—影院路
青山路—槽坊北路
青山路—青山路
文华路—规划范围北界
青山路—南山路
小孤山路—体育路
小孤山路—青山路
流波路—青山路
青山路—小孤山路
流波路—槽坊北路
淠河南路—南山路
创业大道西路—汇金湾大桥
小孤山支路
双塘路—规划范围北界
u道路横断面型式
规划道路横断面型式5种,详见下表:
表13-2& 青山镇规划道路横断面型式一览表(单位:m)
2×2(不含3m水沟)
u道路交叉口用地控制
平面交叉口道路缘石和红线转弯半径,主干路分别按20米、15米控制;次干路分别按12米、10米控制。不同等级的道路相交按等级低的控制。交叉口用地范围按红线转弯半径和停车视距三角形控制,主干路停车视距为60米,次干路为40米。
u停车场规划
停车场规划采取以配建停车为主,以公共停车为辅的建设策略。布局上以路外停车为主,少量路内停车为补充。路外公共停车场宜小型化就近、分散设置,并应尽量靠近主要服务对象设置。在大型公共建筑及大量人流集散点附近设置机动车公共停车场。根据青山镇未来的发展趋势,规划设置7处独立占地停车场,其余停车场结合商业设施合建。
第十四章 &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一、规划原则
1、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建设布局合理、形式丰富的绿地系统,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充分尊重并利用现有水系,点、线、面结合,彰显地区独特的城镇空间特色。
3、加强居住小区内游憩绿地的建设,优化服务半径,实现均衡布局。
青山镇区规划绿地共52.14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6.67%。
1、公园绿地
规划新增7处公园,强化公园体系在绿地系统中的核心作用,提高景观价值。公园建设应针对所处区位,选择差异化的主题加以引导,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公园体系。
2、滨水绿化带
镇区内沿西淠河等主要水系两侧设置滨河绿化带,为居民提供休闲漫步、欣赏水景的空间,构筑镇区绿色开敞空间构架。
3、沿路绿化带
沿县道055、省道209等主干路两侧,根据路段条件,设置不同宽度绿化带。
4、其他街头绿地
结合沿路沿河的绿化带,按照300米服务半径,均衡布置街头绿地,为城镇居民服务。镇区范围内结合道路交叉口和便利中心共设置多处街头绿地。
三、景观系统规划
青山镇区的景观体系由景观节点、门户节点、景观轴线、景观控制界面、重要景观控制区等要素共同构筑而成,通过景观体系的建立,营造具有时代特征与地域特点的现代化城市风貌。
1、景观节点
在每个片区布置一个主要空间节点,规定节点四周的建筑应精心设计,形成围合空间并体现现代感,成为展现镇区风貌特色的重要场所。
2、景观轴线
规划区内的主要道路形成主要的景观轴线,沿轴线形成良好的绿化环境,建筑应构筑起伏有致的天际轮廓线,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景观风貌。
沿景观轴线两侧的建筑必须符合景观控制界面的规定:要求位于界面上的建筑立面必须精心设计,或采取连续性界面,或采取节奏性界面;并规定2层以下的建筑界面力求一定的连续性。
第十五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
一、规划依据
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
二、规划原则
1、给水规划应具有超前意识,从近期实际需要出发,远、近期结合,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留有发展余地。
2、镇域、镇区给水规划以上层次区域供水规划为指导,依托区域供水保障镇域供水安全。
3、部分村庄、用水大户有条件以内河水、地下水为自备水源时,可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取
用自备水,其他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全部由区域供水(增压泵站)解决。
4、用水量预测采用分类预测法,分别测算综合生活用水、及其他用水量。
5、供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6、镇区给水管网以环状布置为主,确保供水安全。
7、镇区给水管网水压宜满足直接向多层建筑供水的要求。
三、用水量预测
1、镇区给水指标
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近期取300升/人?日,远期取400升/人?日,生活用水普及率100%。市政及其他用水量取综合生活用水量和的15%。
2、镇区用水量预测
综合生活用水量近期0.36万立方米/日,远期0.64万立方米/日。
市政及其他用水量近期0.05万立方米/日,远期0.09万立方米/日。
镇区近期总用水量0.41万立方米/日;远期总用水量0.73万立方米/日。
四、水源与水厂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保障镇区及农村饮用水水量、水质及水压安全,青山镇近期主要依靠青山自来水厂供水。远期随着用水量需求的增加,青山镇应增设一座,总规模为3万吨/日。
五、给水管网
充分利用现状给水干管,结合镇区道路拓宽、新建增设给水干管,提高环网供水能力。在县道055、S209下敷设东西向给水干管,其他道路下根据需要敷设DN150~DN250给水管。
分期、分批改造部分给水支管,以旧镇区为主,对年久失修的、管径偏小的进行更换,提高街巷下给水支管配水能力,降低管网漏损率。结合镇区管道环网程度提高,健全农村给水管道,提高农村供水安全性。新建给水管道在道路下位置,以道路东侧、南侧为主。
六、保障措施
1、建立协调机制,协调跨行政区供水管道建设,确保有关供水工程顺利建设。
2、大力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创建“节水型”城镇。
3、按有关水源保护法规,加强对备用水源的保护,对现状水厂做好养护工作,便于应急供水和补充供水。
4、按“先深后浅”原则,结合道路拓宽、新建及时敷设给水管道。
5、加强供水管理,监测水量、水质、水压达标情况,保障供水安全。
6、引入市场机制,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集区域供水工程建设资金。
第二节 排水工程规划
一、规划依据
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
二、规划原则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2、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镇区一律采用雨污分流制;旧镇区结合更新改造敷设污水管道,把原有合流制管改造为雨水管道,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制。
3、建设城镇污水厂集中处理镇区综合污水。
4、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厂集中处理。
5、近期确保镇区水环境质量不再下降,西淠河逐步达到功能区划标准;远期在达标基础上有所改善。
三、污水量预测
1、镇区污水指标
综合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取近期75%,远期90%。日变化系数取1.3,折减系数取0.85,按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300、400升/人?日转换,可得人均综合生活污水指标250、350升/人?日。市政及其他污水量取综合生活污水废水量的10%。
2、镇区污水量
综合生活污水量近期0.3万立方米/日,远期0.56万立方米/日。
市政及其他废水量近期0.03万立方米/日,远期0.05万立方米/日。
镇区综合污水量近期0.33万立方米/日,远期0.61万立方米/日。
四、污水处理厂(站)
在保留现状污水处理设施的基础上,规划新增两座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总能力为近期1万立方米/日,远期3万立方米/日。
污水厂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尾水排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B标准。妥善处置污水厂污泥,可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五、污水管网规划
沿X055、S209铺设污水主干管,主干管管径以d500~d600为主。其他道路下根据需要敷设d300污水管。
六、保障措施
1、由有关领导挂帅,组成污水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规划落实工作。
2、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成后,管网覆盖范围内所有生活污水进入污水管网系统,充分发挥设施效率。
3、按河道功能划定水环境质量标准,从严处理造成河道污染的单位和个人。
4、减少污泥产生量,以填埋为主,鼓励资源化利用,妥善处置污水厂污泥。
5、引入市场机制,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集污水工程建设资金。
第三节 雨水工程规划
一、暴雨强度公式
规划采用六安市暴雨强度公式:q=.76lgP)/(t+14)0.84
t —降雨历时(min);
t1—地面径流时间(min),取10min;
m—折减系数,取m=2。
雨水流量公式:Q=ψ·F·q
ψ—综合径流系数,建成区取0.85、规划区域取0.75;
F—汇水面积(公顷);
q—雨水暴雨强度(l/s·公顷);
ψ—综合径流系数;
P—重现区,一般取值为1,重要地区及低洼地区P=2~3。
2、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GφF(L/S)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G——设计暴雨强度(L/s·公顷)
φ——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公顷)
二、雨水排放
雨水排放采用“分区排水,就近排放”的原则,就近排入管渠,最终排入水体。雨干管管径不小于DN500,次干管管径不小于DN200。
第四节 供电工程规划
一、负荷预测
规划采用“负荷密度法”预测镇区的最高用电负荷,预测结果作为设置变电所的规划依据。
表15-1& 供电负荷预测一览表
(kW/ hm2千瓦)
(kW千瓦)
(kW千瓦)
行政办公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商住混合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考虑到负荷同时系数取0.6,预测镇区近期最高负荷为1.56万千万,远期最高计算负荷为2.1万千瓦。
二、电源规划
青山镇供电电源为110kv青山变,位于青山中学对面。
三、线路架设
镇区内高压线路绝大部分采用架空敷设,变电所出线段的局部地段可埋地敷设电缆。在镇区建设过程中,逐步对现有的穿越城镇建设用地的高压线路进行改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埋地电缆原则上以东西向道路的南侧、南北向道路的东侧作为主要通道,与弱电线路分置道路的两侧。
第五节 通信工程规划
一、用户预测
青山镇近年来电信业务发展较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逐年提高。考虑到固定电话的增幅将逐渐趋缓,规划近期镇区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40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0部/百人;远期镇区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50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20部/百人。
预测近期青山镇镇镇区固定电话用户0.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8万部;远期青山镇镇区固定电话用户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2万部。
二、通信机房设置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今后电信网络将呈现扁平化趋势,向“大容量、少局所、广覆盖”的方向发展,即一个综合交换端局下挂多个模块局、接入网机房,提高光纤网络的覆盖率,从而提高网络的容量和传输速率。
规划保留现状的青山电信支局,继续服务用户,并依据用户的增长适时扩容。
青山镇各通信端局、模块局和接入网机房之间以光纤相互连接,形成环网,互为备用。各通信机房根据用户的增长适时扩容,保持交换机实装率在80%以下。
三、邮政局所
邮政局所设置应侧重于增加邮政服务网点布点,特别是在新建设的居民小区,提高邮政网点的分布密度,提高服务质量。
保留现状青山邮政支局,继续作为周边区域的邮政服务中心。根据用地布局,结合镇区商业金融用地设置1处邮政所,可结合公共建筑的底层设置。
四、移动通信基站
中国移动、联通在青山镇内的通信基站现状全部采用落地建设,通信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随着国家通信产业的重组,未来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应根据各区域用户的需求蜂窝状布置通信基站,完善网络功能,优化网络结构,建成宽带移动通信网,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稳过渡,以适应通信技术发展的要求。
移动通信站点应充分利用现有基站设施增加网络平台,新建基站可结合建筑物的屋顶设置,也可单独落地建设,一般基站覆盖半径不超过1千米。
五、通信管网敷设
镇区内通信管道全部实现下地敷设。各家通信运营公司在镇区统一规划、联合建设信息化综合通信管道工程,节约地下空间,使管线资源充分发挥效用。通信管道建设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管道容量的设置应考虑到各家通信运营公司的业务发展需求,并预留合理的超前量。埋地的通信线路通道原则上位于南北向道路的西侧,东西向道路的北侧。
第六节 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一、用户预测
有线电视网络主要满足居民、公共建筑的需求,各地块均应考虑预留足够的有线电视终端。
规划青山镇近期有线电视网络实现覆盖率100%。考虑部分公共建筑的需要,预测近期青山镇有线电视终端用户达0.5万户,远期终端用户达0.6万户。
二、网络规划
青山镇的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六安市有线电视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节目设置与网络功能均与六安市台一致。有线电视主干光缆由广电站敷设至各地块。今后的有线电视网络逐步由目前的光纤、电缆混合网向全光纤网过渡,建成一个开放式的能传输图像、语音和数据的宽带高速综合业务数字网,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高速信息平台。
第七节 燃气工程规划
一、规划目标
青山镇主要采用瓶装液化气供气,规划镇区居民气化率达100%。
二、燃气用气量预测
镇区瓶装液化气人均年用气量60公斤,预测近期镇区瓶装液化气年用气量720吨;远期镇区瓶装液化气年用气量960吨。
第八节 环境卫生规划
一、规划依据
1、《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
3、《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4、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
二、规划目标
1、道路清扫保洁实现全日制保洁,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达到80%。
2、生活垃圾分类袋装化,资源化或无害化处理率95%。
3、粪便无害化处理100%。
4、公共厕所全部为二类以上水冲式。
5、清运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率不低于60%。
三、垃圾与粪便处置
人均生活垃圾产生指标为2.0公斤/人?日,镇区垃圾总量为近期24吨/日,远期32吨/日。
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派专人定时定点收集袋装垃圾,注意主要街道两侧活动垃圾桶和居民固定垃圾箱卫生,减少污染、减少蚊蝇孪生地,发展垃圾压缩运输,生活垃圾统一集中送至镇区垃圾转运站后送至金寨县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
四、环卫公共设施规划
规划公共厕所主要为一、二类水冲式公共厕所,公共厕所可设置在人流集中的大型公共建筑附近,大型商场、农贸市场内均应设置对外开放的公共厕所。
果壳箱应美观、耐用、防雨、阻燃,设于道路两侧或路口,服务半径70~100米,在商业大街和公共场所按间隔50米设置,在交通性干道按80米设置,在一般道路按100米设置。
五、环卫工程设施规划
规划保留现状垃圾转运站,镇区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至此转送至垃圾填埋场。
六、环卫机构和其他环卫设施
1、环卫机构
环卫职工数按城镇人口的2‰配备,近期不少于24人,远期不少于32人。
2、环卫车辆及停车场
环卫车辆按2.5辆/万人标准配备,近期配备各类环卫车辆1辆,远期1辆;并建立环卫车辆停车场,用地按150平方米/辆标准配套。
3、环卫职工作息场所
环卫职工作息处按城镇人口0.8~1.2万人一处,环卫职工作息场所近期不少于1处,远期不少于2处,作息场所按建筑面积3~4平方米/人标准建设。
4、洒水(冲洗)车供水器
供水器宜设置在主、次干路或支路上,间距不宜大于1500米。
5、环卫车辆通道
机动车通道宽度不得小于4米,非机动车通道宽度不得小于2.5米。
第十六章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一、规划原则
坚持环保优先原则,预防为主,从源头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坚持清洁生产原则,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变废为宝”,推行“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坚持总量控制原则,在污染物达标排放控制基础上,按环境容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坚持工程建设与环境管理并重,按“三同时”要求建设环保工程,加强工程运行管理。
二、规划目标
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加强集约发展,物流、能流畅达,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清洁少污染,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明确环境质量目标,完善功能区划,合理布局,实行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强化环境管理措施。保持并改善镇区环境,水、空气、声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建设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城区。
水环境质量达到《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主要河流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居住区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标准二级。居住区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1类。
综合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80%,达标排放率不低于95%。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95%。
三、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实施雨污分流制,污水进污水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建设污水厂的同时,完善分流制污水管道,提高管网覆盖率,用足污水厂处理能力。实施污水深度处理项目,削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排放量。
节约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大幅度提高天然气、电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减量化优先、资源化为本、无害化处置、市场化运作。对危险固废应尽量通过焚烧或化学处理等无害化方法处理。
强化噪声污染控制,建成高效、快捷的交通网络,加强道路、河道两侧防护林带建设。
四、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综合利用土地、河流以及其他资源。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统一布局生产和生活用地。
青山河网水系发达,需控制进入水体的有机物、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总量,防止富营养化,保护水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在主要道路两侧控制一定宽度的绿化隔离带,以防护林带、景观林带为主。另外,沿境内主要道路建设生态廊道,在两侧结合实际情况建设绿化隔离带。
加强生态斑块保护。加强水体及滩地、湿地保护,保持原有生态,避免富营养化和沼泽化,起到涵养水土、净化水体、改善环境作用。
完善镇区公共绿地系统,加强防护林带建设,建设沿河、沿路绿色屏,提高绿化和植被覆盖率。增加亲水场所。
五、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的各项制度,推进发展战略的转变。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来抓,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强化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科技支撑环保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
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投入份额。
加强以执法为主体的环境法治建设,依法实施环境管理。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和监察工作,提高执法效果。切实加强环境监理工作,加强监理队伍装备建设,规范监理行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加强环境行政处罚和复议工作。
加强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确立以科技为先导的环境保护战略,把经济建设置于可持续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制度创新,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和引进有利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发展技术创新,重点突破治理污染的关键技术。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运用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污染的危害性、加强污染防治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性。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广泛建立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参与监督机制,积极鼓励民间团体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和污染监督,提高环境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政府部门要定期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的信息,为公众和民间团体提供参与监督的信息渠道和反馈机制。
第十七章 &综合防灾规划
第一节 防洪排涝规划
一、规划原则
防洪以流域防洪为依托,设防与流域屏障相结合;以防为主,挡泄结合,兼顾调蓄,改善水质。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
有效利用镇区道路骨架,道路与防洪堤相结合,兼防洪堤功能的道路路面标高不低于相应地段防洪水位。
二、规划目标
规划主要防洪排涝工程实施后,能显著提高青山镇防洪排涝能力,做到挡得住、排得出、降得下,遇到超标洪水时有对策。西淠河防洪标准为二十年一遇。
三、工程措施
按标准加高加固泄洪河道堤防,确保设计洪水位不出险,超标洪水有对策。新建建筑室外地坪标高大于内河最高水位,消除雨涝威胁。洼地按面积大小和标准高低,增设泵站,充实排涝动力。按照标准在山洪易发地段设置截洪沟,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地面下沉;分期清除河道行洪障碍,全面疏浚淤浅河道,充分利用沟、河调蓄,在主要泄洪河道两岸加固护岸,提高泄洪能力。
第二节 消防规划
一、规划目标
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逐步建立起法制健全、宣传教育普及、监督管理有效、基础设施完善、技术装备良好、体制合理、队伍强大、训练有素、保障有力的消防安全体系,提高青山镇综合防御火灾的能力,为青山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消防环境。
二、消防安全布局
新建筑耐火等级应以一级、二级为主,控制三级,严格限制四级。
公共建筑应留有人流、车流缓冲的地带,周围建筑要满足消防车的扑救作业要求。
贸易市场、营业摊点、街面广告、居住小区花坛、拦围等不得随意设立,确需设立的不得堵塞消防车通道和影响消火栓使用。
三、消防站
按照“消防站的布局,应当以接到报警五分钟内消防队可以到责任区边缘为原则”,兼顾附近农村,青山镇设置消防站1座,为二级站,用地4000平方米;并按标准配置消防装备和消防队员。
四、消防基础设施
1、消防用水
消防给水管道与生活、生产给水管道共建,采用低压给水系统。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有关规定布置消防给水系统,给水管网应连成环状。道路上消火栓设置间距不超过120米,尽量靠近十字路口,新建道路上消火栓应跟给水管道同步实施,原道路上不足部分近期补齐。居住区内消火栓保护半径不超过150米,无市政消火栓、无消防通道的建筑密集区应修建消防蓄水池。
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内两次火灾和一次灭火用水量为35升/秒确定。与生产、生活合用的消防给水管道应保证生产、生活用水量达最大时仍然满足消防用水量。独立消防给水管道最小管径不小于DN100毫米。充分利用天然水源,在河道上新建消防码头及消防取水口,满足消防车取水需要。
2、消防车通道
消防车通道应结合青山镇道路统一建设,道路建设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大型建筑物应设环形消防车通道,居住用地主要道路设计必需满足各种消防车辆通行要求。
3、消防通信
建立先进的火灾报警和消防通讯指挥系统。
消防指挥中心与各重点防火单位形成有线、无线119自动报警系统。
把青山镇消防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证消防事业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实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重视防火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居民防火意识,最大限度减少火灾发生。
加强消防设施的检查、验收、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消防设施完好待用。
旧镇区改造、新区建设都要按规划要求,留足消防车通道,便于消防车进出街坊。
偏远农村应设有兼职消防队伍,与镇消防中队有便捷的通信联络设施,受消防中队统一指挥,定期接受训练。
第三节 抗震防灾规划
一、规划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常备不懈、防救结合”的方针,以工程抗震为主,以建成区为主,全面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注重抗震防灾的对策和措施的可行性。
抗震规划是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规划范围和期限与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二、规划目标
镇区按照7度设防。
三、工程抗震规划
1、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规划
青山镇所有新建、改扩建工程,从场址选择、平面规划、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规划发证、施工管理直至验收,都必须严格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进行抗震设防,重点工程和生命线工程提高设防等级。新建工程必须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和审批。
2、抗震加固规划
凡未经抗震设防的房屋和工程设施,均应按现行的抗震鉴定标准和加固技术规程进行鉴定和加固,达到应有的抗震能力。抗震加固必须严格按照鉴定、加固设计、审查和加固施工及竣工验收的程序进行。
对不利于安全、不利于抗震的古建(构)筑物,根据鉴定意见进行抗震加固,确保古建(构)筑物及文物古迹的安全完好。
四、生命线系统及重要部门抗震防灾规划
1、供电系统
(1)在青山镇范围内尽快落实规划变电所的建设,增强电网环供的储备能力,保证平时和震时的稳定供电。
(2)保障震时青山镇内重点用电单位的持续供电,确保要害单位用电的备用电源。
(3)枢纽变电所中各类建筑和设施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和疏散通道,防止次生灾害的蔓延和扩大,场内主要变压器设施应严格遵守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对现有不符合抗震安全距离的地方,应加设防火墙、防爆墙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
(4)解决供电线路与建筑、行道树的矛盾,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将高压架空线改为地埋电缆。一般街道供电线路及户外变压器应逐步加固。
(5)供电系统成立抗震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制,层层落实。培训线路维修人员,不断提高线路维修人员的责质。
2、通讯系统
(1)通讯系统是防灾规划中的关键部门,保证通讯畅通对争取救灾时间,防止灾情扩大和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具有重要作用。通信的现代化,是综合防灾、救灾能力的主要标志。通信调度指挥系统,是综合防灾体系的“神经系统”。
(2)抗震指挥中心与有关单位(供水、供电、供气、医疗急救、交通管理、环保、气象、消防等单位)之间各设一对电话专线,以保证在发生地震及其他灾害时开展统一调度和配合作战。
(3)对现有的通讯设施采取双回路供电,添置一定数量的备用电源。对蓄电池设备特别是玻璃缸蓄电池采取加固措施。
(4)对现有设备和通讯线路的抗震性能作出评价并提出改造措施的计划。
3、供水系统
(1)现状供水设施的部分建筑物应进行加固。
(2)供水管道的刚性接头不利于抗震,近期在过河、跨路处更换增加一些柔性接头。
(3)规划避震场所应配供水点,震时能保证按点供水,以保证居民生活最低用水需求。
4、消防系统
(1)按消防规划内容落实消防站的建设,按标准配足人员及消防器材。
(2)加强供水管网建设,按标准完善建成区的市政消火栓,修复已损坏或无法使用的市政消火栓。
(3)加快主干路建设,解决消防通道的联系。
(4)充分利用天然水源,在有条件的河道新建消防码头。
(5)对抗震防灾重点单位,如加油站等单位及重要指挥系统的建筑所在地、生命线工程的关键场所,要专门制订出特殊的消防措施。
5、道路交通系统
(1)对现有破旧道路进行升级改造。
(2)对交通干道上的未设防桥梁应予以加固,以利震后对外联系。
6、医疗卫生系统
(1)新建医疗卫生系统建筑物必须严格按抗震设防要求建设。
(2)强化对主要医疗设备的保护。对贵重的大型医疗器械设备根据其功能要求和具体情况采取防倒、防滑移、加护罩等措施,体积较小的精密仪器,则相对集中在抗震性能较好的房屋内存放。
(3)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剧毒药品等的管理,防止震时发生次生灾害。
(4)增加对医疗抢救物资、药品、器械的储备,有条件的单位要进一步增加医用仓库,扩大贮备量,加强急诊和外科建设,增强卫生系统的抢救、治疗及转移运送能力。
五、避震疏散规划
1、疏散场所
(1)就近疏散,为不使居民长途搬运,一般疏散场地应在半小时内到达。
(2)疏散场地周围无次生灾害源。
(3)道路通畅,最好有两个以上通道出入。
(4)附近有水源、电源,地势较高,场地较好不致积水,并有相当排水措施。
(5)尽可能利用公园、街头绿地、学校操场、体育场地、广场、停车场、单位院落等空旷场地。
2、疏散通道
主要疏散道路宽度须在15米以上,避震疏散道路必须保证畅通,震前震后一律不允许搭建抗震棚,平时不允许搭建临时建筑。
六、规划实施措施
加强抗震救灾科普教育。
积极贯彻“以防为主,避让与防治相结合”的方针,并定期检查生命线工程,对不符合抗震规范要求的应按规划进行抗震加固。
提高抗震防灾专业技术水平,加强抗震科研工作。
加强城市建设和各类工程建设中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四节 人防工程规划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青山镇的城镇性质、发展目标和防空袭斗争的需要,坚持人防工程建设与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人员隐蔽工程为主,指挥、通讯、物质储备等各专业隐蔽工程配套,全面提高青山镇在未来战争中的总体防护抗毁能力和综合防灾能力,把青山镇建成平战结合、功能健全的现代化城区。
二、规划原则
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人防建设方针,坚持“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着眼发展,注重实效”的原则,使青山镇建设符合人防要求。
三、规划目标
建设完善的城镇防护体系和人防工程体系,全面提高防护抗毁能力,保存战争潜力。
规划期内力争完成建成青山镇人防指挥所工程。与此同时,逐步完善指挥通信设备系统。
四、人防工程总体规划
1、人防工程面积
根据青山镇人口规模预测,青山镇镇区人口远期1.6万人,按战时留守“三坚持”人员50%,人均人防工程面积1平方米标准,规划人防工程总面积为远期0.8万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