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与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展之间的关系。

  【摘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实现林业进程中,一定要消除过去长期存在的“边治理边"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应处理好的关系
  【摘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实现林业进程中,一定要消除过去长期存在的“边治理边破坏”和“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和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训,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走经济发展之路。本文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的需求,遵循森林资源有多种功能的特点,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相关系进行分析的前提下,阐述了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协调作用,并对其如何运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3/view-5468851.htm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森林生态 经济 关系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之一,是东北地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护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以下简称林区)作为国家重要的林木产品生产基地,六十年来累计为国家提供1.8亿的商品材,超负荷的采伐致使森林资源被大量消耗,由于森林经营投入的不够多,使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恢复。林区占我国有林地面积的34%,但有一定规模的森林已退化为草地,造成脆弱的生态现状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长期的结果。使林区出现的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机、森林生态恶化等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林区经济的发展。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采伐量逐年递减,这不仅激发了职工群众建设新林区的热情,也坚定了务林人恢复与发展森林资源的信念。经济发展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虽然是一对矛盾,但是不可分割的,既要有一个立足于林区的建设目标,也要采取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措施。   一、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   森林资源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其一作为环境资源,是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其二作为经济资源,是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对森林的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即生态需求和经济需求。因此,1987年世界环境也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地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是森林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森林具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方面的作用,森林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得到完全恢复;因此,要加大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力度,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真正做到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其三,加快林业发展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康发展。其四,森林和林地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比其他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其系统自身调节能力远比草原要强,森林总的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也是天然系统中最高的。其五,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它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身,肩负着改善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使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是促进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功业。因此,必须把森林资源保护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二是森林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文化延续、发展的功能。森林以其兼具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属性和拥有巨大生物生产能力而成为陆地上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不仅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可物化的产品,而且能够营造优美的环境、发挥强大的生态效益,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构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的支撑。森林文化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独特性,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某种特定的人文景观,有利于新形势下森林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不与森林的消长、林业的兴衰息息相关,森林与林业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善待森林就是善待人类,关心林业就是关心未来。森林资源也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载体,人类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间接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森林资源是具有多种功能的重要产业,内蒙古大兴岭森林面积大,林地类型多样,森林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得天独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是建设现代林业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是加快林业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林业,着力建设森林生态屏障,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林区也可以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狩猎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森林旅游业将会成为林区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其产业的经济效益将会十分可观。以加强法制建设为重点,加大森林保护力度,实现依法治林、依法兴林;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增强林业发展后劲;以加快科技进步为重点,提升森林保护和建设水平,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落实各项政策为重点,调动林业职工的积极性,推进森林保护建设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经济的稳步增长。
  二、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建设现代林业的进程中,如何坚定不移地贯彻这条原则,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摆在森工企业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代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而且取决于生态环境因素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的程度。因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就必须改变过去把生态环境资源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不把生态环境资源看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的观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关系。一方面经济的粗放式扩张将消耗大量的资源,也会有一定的污染物排放,这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于环境承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的真正发展,而非单纯量的扩张,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而这一目标恰恰就是环境保护的根本目标所在。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要求经济活动必须是在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求得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这种两难选择决定了必须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起来统筹考虑,实施边发展边保护的“双赢”战略。事实上,多年来我们一直过分重视GDP的增长,而忽略了GDP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其他指标。必须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否则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还要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发展模式   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重要资源;着力调整资源节约利用方式,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纯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资源的合理开发、环境的有效整治、公共物品的优质供应、物质的循环使用和优化配置等一系列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四)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既对立有统一,决定了二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的瓶颈制约也越来越突出。环境恶化、资源耗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各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如果没有经济支撑,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资源问题,经济发展难以可持 续。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和抓经济发展两者并不矛盾,要两手抓才能双赢。笔者认为,绿色、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各地不以GDP排行论英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应突出的重点   为了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应加强认识,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保护优先、加强建设、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生产力,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已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专业法律和行政规章。林区也积极加入了全国性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例如建立了汗玛自然保护区、兴安里湿地保护区等12个。但现阶段,我们在这方面还要进一步做很多工作,还需要对保护区进行科学的区划,确定适宜的核心区,实验区和生活工作区。应加强保护区的经营管理,并对其进行科学的总体设计,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并配备先进的科研设备,提高保护区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加快生态旅游的发展   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林区开始由采伐林木资源培育保护森林资源转型。由单一的林业经济向复合型林区经济转型。而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正以上升的速度递增。例如阿尔山、莫尔道嘎森林公园游客的数量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发展势头的强大已被看作林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起步晚、经营意识不够强、经营体系不够完善,亟待摸索完善。林区不但要创造旅游项目,而且还要经销旅游购品,生态旅游购品市场的形成是生态旅游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购品不仅体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同时,优质、富有特色的旅游购品有助于旅游者在离开景区后满意度的提升,增加其重游或扩展宣传范围的效果。因此,旅游购品一定要有纪念性、观赏性、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独创性等内涵,土特产、山珍等产品在维持其实用性外,也要有形式和外延上提高价值,进而使旅游购品逐步获取其所在的景点区域、所赋文化底蕴的特色。   (三)积极发展家庭养殖业   不采伐木材或少采伐木材,不等于林区没有了经济功能,利用当地寒冷的气候条件发展皮毛类特色养殖,应是首选的产业化方向。例如金河森工的北极狐养殖、阿龙山森工的貂养殖,就是把“冷资源做出了热产业。但林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毛皮加工基地,应该尽快建立相应的加工产业,促进林区的经济向更深、更远方向发展。   (四)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林业的产品有三类。经济产品、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分别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社会效益相对应。经济产品属有形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流通,取得回报。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属无形产品,不可能进行市场流通,但它们确实为全社会所享有,而至今未能取得任何回报,这部分公益事业的功能,属于社会福利性性质,应由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给予确认,并按谁享受用谁补偿的原则给予公平的回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大兴安岭林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的政策支持。中央财政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仅仅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了资金来源,实质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确认,不但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而且是林业经营思想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林业的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郝锦莹.关于森林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4期.   [2]孙志敏.浅谈我国森林资源的生态保护.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3]许一耿.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的若干思考.福建林业科技,2003年02期.   [4]王成祖.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林业经济,2001年09期.   [5]段昌盛.树立科学发展观抓好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2007年04期.   作者简介:陈浩(1978-),女,大学毕业,经济师,现为内蒙古乌尔旗汉林业局计划科科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正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_国家治理_人民论坛网
正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或者说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关系,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握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有助于促进两者在辩证互动中实现双赢的价值目标。
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决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
如果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截然对立,那么两者就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要么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要么拿生态治理作口实,以经济停滞和不发展为代价,实现环境优化之目的。
在理论和实践中,盲目地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就会出现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的环境污染的&代价论&和生态治理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包袱论&两大误区。
破除&经济发展代价论&误区
端正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要破除&经济发展代价论&的误区。这种认识论的误区是经济发展意味着向自然界宣战,要向自然界大肆索取,从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一定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下降为条件和基础,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结果,一定会产生环境污染,经济越发展,生态越退化,环境污染越严重,而这就是经济发展必然要付出的沉重代价。因此,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中国也注定要走,似乎成为一条后发国家无法回避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经济发展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认识错误在于,一方面,将传统粗放型、污染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当作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忽视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不注重源头型的环境治理,而将&先污染后治理&当作必然规律,认为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是天经地义。
事实上,我们已经为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治理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而且这种代价已经到了快要付不起的地步。当前,我国为经济增长向自然界的索取已经到了自然资源可供给能力难以承担的地步。我国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也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若不断然采取措施,破坏还会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因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导致的生态矛盾,正以压倒一切矛盾的严重态势呈现出来,有些长期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损害已从隐性转变为显性。环境污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果。类似于发达国家&先污染&时的&宽松&外部条件已不复存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治理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压力。无论从污染现状和趋势、公众需求和健康压力来看,还是从资源供给能力与发展成本、环境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国际社会约束等方面来分析,我们都不应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况且有一些污染根本就无法治理好,因为其具有不可还原性。此外,中国今天并不具备&先污染后治理&需要的巨额资本和时空条件。
破除&生态治理包袱论&误区
端正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次要破除&生态治理包袱论&的误区。这种认识论的误区认为生态治理是花钱赔本的买卖,生态治理投入多、产出小,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生态治理看不到什么显性经济效益,生态治理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包袱,越是注重生态治理,越是要拖累经济发展。基于这种认识误区,许多人就自然而然产生了生态治理&入不敷出&的想法,在生态治理的投入上缩手缩脚,生怕影响经济发展。
&生态治理包袱论&的认识论完全是错误的。生态治理并不建立在影响和牺牲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上,生态治理并不意味着不谋求经济发展。事实上,生态治理会催生出一大批拉动经济发展的生态产业,形成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生态治理衍生的绿色产业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应该用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的眼光看待生态治理,将其作为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带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可以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原始始基的东西。同时生态文明也是构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自然基础。人类只有在推进生态治理和建设好生态文明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推动物质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共同进步,达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目标,促进社会整体全面进步。
破除&经济发展代价论&和&生态治理包袱论&的误区,有助于牢固确立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得益彰、人类与自然界共生共存共赢的理念,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平衡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耦合互动&双重目标转变;促进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向生态化发展,实现有害非绿色环境技术向无害绿色环境技术转变,推动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发展,迈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充满绿色意蕴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绿色发展理念蕴涵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绿色发展理念正确诠释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如果说&绿色&更加凸显生态治理价值,而&发展&更加突出经济增长价值的话,那么将绿色发展作为一个价值定位、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则为协调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科学的价值观指导。
绿色发展理念蕴涵着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突出表现为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生态治理在带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必须从生态环境中获取资源,使之成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绿色发展所达到的绿色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将自然资源转变为产品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努力避免在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变成垃圾,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制约经济发展的过程。绿色发展将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壮大经济实力,改善和增强物质基础。依靠强大的人力、财力、技术等要素投入,将极大地助推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的耐受力和稳定性,促成经济发展和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要解决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与经济发展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绿色&与&发展&就不容割裂开来,只有两者不可偏废,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不能只管当代人的利益,忽视代际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历史,尤其在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后,生产力和财富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人们往往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环境的恶化不仅威胁着当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和资源问题使人类代际关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代际公平问题日益呈现,而且在传统社会基本上不可能发生的价值观的代际分化亦愈来愈明显和深刻。伦理学家罗尔斯很早就告诫人们,当代人有责任让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滞后性、累积性等特点,其后果往往要经过几代人才能反映出来,而这种不可逆性的后果又损害了后来人的权益,因此,人类要事先尽最大的可能来充分估计自身行为的后果,才能说是对后代负责。我国需要确定合理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目标,在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作出最佳战略选择,明确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兼顾生态环境,使经济增长速度有基本的数量界限,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在规划清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得到最大利用,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压力持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在众多问题中越来越醒目地显示出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化之间关系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性与环境治理长期性的矛盾也会更加尖锐。只有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和利用资源、环境,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走上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可循环的低碳高效发展的轨道,才能把生态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构建生态安全系数高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和生态健康安全保障型社会,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
迈向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之路
迈向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之路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理念变革、制度设计、技术选择和文化创新等诸多方面。
理念变革是先导
破除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截然对立起来的误区,树立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的发展理念,在当前尤为重要。要摒除以GDP为导向的错误观念,强调&生态&经济耦合互动型&的绿色增长。为此,必须彻底转变价值取向,牢固确立&人&自然&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整体生态经济观,自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新的发展腾出生态环境容量和空间。应充分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以GDP为中心,不能将GDP作为所有指标体系的向导。要确立绿色GDP理念,在经济发展中计算生态成本,将注重经济GDP指标与重视环境指标、资源指标、健康指标等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把生态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既不能以牺牲环境的沉重代价来换取短暂的经济快速增长,也不能放松懈怠经济的发展进行消极片面的生态治理,而是要寻找用最小的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的绿色发展方略,开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良好格局。
制度设计是关键
破除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截然对立起来的误区,需要加强制度设计,以制度的规范性、法治性和严肃刚性的力量,推动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的发展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制度设计对于促进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双赢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保障作用。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社会秩序理论到哈丁的生态产权理论,再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关于生态环境治理上的制度激励理论,尽管内容多样,但是都突出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问题上的制度设计的价值。在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上,有效的制度设计包括:严格的法律条文、科学的规划、有效的监督管理、完善的环保科技政策、务实的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措施、主动积极的政府管理环境的职能,这都是推动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为此,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精神,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保障经济与生态同构,完善考核问责制、工作参与等一系列制度保证。
技术选择是保障
破除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截然对立的误区,必须推进产业优化,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以绿色生产力促进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协调平衡。在寻求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平衡的过程中,绿色产业作为实现环境保护和绿色增长的双重目标的最佳选择应运而生。它摒除了传统产业中忽视生态效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落后工程技术和生产方式,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之下。这是一种将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新型绿色发展模式,体现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的绿色生产力的本质要求。生态产业既表现为生产出生态产品的一系列新兴产业,也表现为将生态工程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中,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的一些产业。生态产业有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及生态服务业等众多类型。生态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促进产业绿色化和生态化,推动着绿色科技和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在绿色产业优化的过程中,要通过绿色科技作用于土地、河流、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微生物、矿物这些生产力的物质源泉之上,形成并发展绿色生产力,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文化创新是灵魂
破除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截然对立的误区,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以文化的力量确保理念的先进性和对制度的严格遵循,以及对技术的正确选择。虽然制度、技术、管理对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很重要,但如何进行制度设计和遵循制度,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技术,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生态治理,都受文化的支配和影响。在制度与文化的关系上,虽然制度决定文化,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制度之母,文化对制度又有能动的反作用。生态问题从最根本上说是文化问题,生态危机折射出文化危机和人性危机。只有牢固确立生态文化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才能自觉地协调好功利与伦理的关系、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当代人利益和后代人利益的关系,自觉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将破空中霾与破心中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自然的蓝天白云和心灵的纯洁安宁交相辉映。
【本文作者分别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个全面&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2015YZD10】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发展生态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