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与ofo和ofo合作有什么好处

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滴滴、ofo背后投资人:我发现那些没跑出来的公司,是在这6方面出了问题
  为什么总是他?  投出阿里、腾讯、网易,如果是赶上了时代的一波红利期,那么投出饿了么、滴滴、ofo这样的公司,绝离不开投资人的判断能力。  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投出的项目,风格都异常明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首先市场规模大,第二可复制,可非线性的高度复制,第三个可防御”。  在朱啸虎看来,大多数投资人投出项目后也会复盘,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早期受VC追捧的项目,融资非常容易的项目,为什么反而不容易跑出来?  他发现,除了心态的因素之外,出现这种现象的公司,往往是这6个方面出了问题。  一、融资过于容易  融资太容易的往往意味着商业模式也是非常简单易懂的,无论是操作难度还是复制难度。  大家都看得懂的商业模式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简单的把线下的模式照搬到互联网上,而不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颠覆传统产业。这样的模式在碰到真正具有革命性、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的模式时,是毫无还手之力的。  所以我也希望你能够去思考:创业的模式是否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不是有其他对手从想象不到的角度打过来?  反之,我发现那些真正有潜质的项目,却往往因为另辟蹊径让大多数人看不出门路。  比如说去哪儿,CC()真的是找遍了市面上的所有投资机构,可是没人相信在百度和携程之间还能再出一个平台。没有人投他,我们是他唯一的一个 TS。  比如说滴滴,大部分投资人都在疑问,Uber在从专车切入,为什么滴滴从出租车开始?滴滴见了二十家基金,基本上都见过了,那时候他流动的钱基本花完了。  再比如说(陌陌CEO)出来融资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投资人(包括本人)还都在回味51.com在做到1亿用户后,被QQ在半年内灭掉的震撼。陌生人交友成立吗?  当然,除了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拿钱的容易与否,也会影响到创业者下一步的行动,并决定成败。拿钱太容易让创业者产生的一个误区就是:自己很牛了,开始大手大脚的花钱――这是最大的错误。  网过去 15 年,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A轮融资都是非常非常困难、非常痛苦的。为什么这些公司能够成功呢?因为他们经历过融资的困难,他们知道融资是不容易的,所以他们的每一分钱都花的非常谨慎。  这些创业者不会在初始的时候就一下去获取很多用户,尤其是烧钱去补贴客户。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一开始让大批的用户失望了,再把他们招回来,成本可能要十倍以上。所以要尽可能在小范围内去实验自己的产品,先导入几千个、几万个用户,去看他们的反馈、用户行为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去逐渐放大。  所以当我们复盘这些的时候,发现他们早期往往依靠很强口碑传播,像滴滴、映客都是这样。早期用户不是补贴换来的,任何一个需要去补贴的用户都是伪需求,不是刚需。  投资人肯定不喜欢创业者拿自己的机构的钱去补贴用户,这是没道理的。滴滴、饿了么,C轮之前都未进行过大规模的补贴。当然,我们只喜欢用一种补贴:这种补贴不是用来获客,而是用来清场的。当初滴滴打代驾、拼车就非常典型的案例,靠资金优势来挤压市场,用补偿去清场。  二、切口过大或过小  刚才讲到当初这些人为什么融资很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切入点看起来太小了,导致很多投资人看不懂,觉得做不大。然而过去15年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切入点实际上都很小,去哪儿就是搜索最便宜的机票,滴滴就是打车。  正是因为切入点小,BAT这些巨头看不上。切入点很大的项目,要么是你找不到聚焦的点,要么就是肯定是巨头机会。比如今天的人工智能,所有的巨头都在投,那创业公司在里面能做什么事情?最终大多只能做toB的生意,做几亿美金,十几二十亿美金的公司,但是做到百亿美金几乎不可能。  但是切入点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好小切入点能够包含潜在的大市场,并能够规划出打通大市场的路径。比如说滴滴最开始进入出租车这个行业,出租车司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赚五六千块钱,从他们身上赚钱基本上是很困难的,这确实也对的。今天滴滴从出租车市场肯定也没赚到多少钱,但通过这些铺垫,他们从专车上赚钱了。  此外,创业初期最好是做存量市场。千万不要想去教育市场和用户。任何小的公司,都没有精力、没有资历去教育别人,今天的饿了么有很多外卖品牌是自己的,但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是借助线下小的饭店这个传统行业存量市场,站在巨人的肩膀以后,知道把用户圈住以后才开始做增量市场。  当然,如果切入点真的太小,缺乏延展性,投资人也会非常谨慎的。比如,武汉的小时光是做母婴的,产品是父母给孩子做照片APP,它的留存率非常好,六个月以后还有24%左右,但是市场太细分了,我们没有投。  三、增长快、留存差  讲到这可能有人会说,用户留存率24%并不是个惊艳的数字。今天有很多次日留存都可以作假的,但是月留存和长期留存很难作假。六个月以后的留存,能做到这样的APP,在中国可能没有几个。这个标准看着很简单,但很多公司六个月以后10%就不错了,如果达到20%就非常牛。  大部分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都需要花钱获得核心用户,VC给你投资也是希望你花钱获取用户(非直接补贴),但是我们最关心的最重要的指标不是增长,而是长期留存,就是你们买来用户能不能留下。我们为什么讲六个月?因为前面两个月下降速度会比较陡峭一点,次月一般在百分之四五十,六个月以后基本上比较平稳。  当然极其个别的APP有翘尾效应,像滴滴,一开始用户留存会往下走,等到时间长了以后,比如说司机多了,用户体验更好了以后,用户留存会回来一些。有翘尾效应的APP基本能达到百亿美金的市场。  对留存的重视也影响了我见创业者的策略。见到80%的创业者,我都会问留存数据是多少,如果他说:我要问我们的COO。这基本上就可以否定这个CEO了。对于CEO来说,你每天进办公室应该看的是用户留存数据,而不是看用户增长数据。  因为在留存数据的曲线里,你可以看到你的产品更新是否做对了,运营策略是否做对了,用户反馈到底是什么样。能够真正重视留存曲线的CEO,会真正把它运用到每次版本改善,每次运营策略调整中。对于这样的创业项目,一开始用户留存低一点没关系,如果能不断提升的话,投资人也是愿意去投的。  四、看风口、不看规律  当然,很多人都说我愿意赌风口,其实真正的风口往往是规律。  现在大家一提到任何一个风口期,往往拿以下数据作为衡量指标:拿到A、B、C轮基本都是在12个月之内。如果不是这样的节奏,创业肯定不是在一个风口上。因为这个时候速度真的非常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聚焦在你的核心优势上面。  但这只是表象,背后往往有行业发展的逻辑作为支撑,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20%的渗透率。  中国互联网BAT基本年成立的,这是中国互联网的元年。中国二线的互联网公司,赶集、58、去哪儿都是05年06年成立的,为什么05年06年有这么多诞生?也很简单,05年左右中国的PC互联网的渗透率到20%,任何一个市场用户渗透率到20%以后就开始起来了,做任何事情都能够事半功倍。  网一样的,如果我们把苹果第一代07年上市的作为移动互联网元年,中国今天比较火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基本年成立的,同样2011年、2012年也是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到达20%。  今天AR、VR也是一样,现在你看身边有多少朋友在用?科技界的、喜欢尝鲜的朋友当中都很少人在用,1%不到。对VC来讲,我们看到渗透率是到15%以后可以开始投,10%以上可以关注。对创业者来说至少到5%到10%创业才有机会。今天1%都没到,这个时间点确实有点早。  当然,我也劝创业者们千万不要去赌这次的时间点――我们要看到数字,证明这个时间点是真的快到了以后再出手。做的太早很容易成为先烈,而且,即使你熬到了风口来了以后,这个风口也不是你的,比如很多公司做得比滴滴早,他们也熬到了风口来的时候,但思维、DNA 已经不适合那个风口。  五、没有完成每轮融资该做的事情  现在讲创业者每轮融资该做什么的非常多,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了,但我发现还是有不少项目死在没有做好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上面。  A轮要做的三件事:  (1)磨合团队,我们投资的时候,最好这个团队是要一起合作六个月以上我们才敢投。因为创业的压力非常大,能不能一起很愉快的合作是非常大的考验。  (2)证明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和美国的创业几乎同步,因此某个商业模式到底成不成立,都还尚未验证过。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解决什么问题,给用户提供什么价值,而不是只想到一个概念。如果一个 CEO 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清楚,那这个公司肯定是没有希望。  (3)控制好烧钱,最好三十到五十万一个月,才有比较容易有冗余的时间。因为任何一个创业公司一下子找到正确商业模式都很难,百度曾同时尝试过六个商业模式,第三个付费搜索成功了,这还是比较幸运的,对于大多数创业者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B轮要做的两件事:  (1)验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投OFO的时候,因为校园是封闭市场,频次很高,一辆车每天能用七八到十次,差不多赚个五六块钱,单车成本是两百块钱,多长时间能赚回来,这是算得出来。但到了校外,这个商业模式就还要验证。  (2)验证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比如,某个商业模式北京证明是可行的,那么当它复制到三到五个城市,还是可行的吗?尤其是北上广深,能够拿下两个,基本上可以确认行业第一、第二的地位。  C轮要做的两件事:  (1)扩张。再拿一笔大钱,扩展20多个城市以上,所以创业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节奏,当然这是正常情况下的创业节奏,如果碰到资本泡沫,这条路还是必须走下去。  我们有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投百姓网,没有投58,在全世界其他国家,像百姓的打法是成功的,像58的打法全都死掉了。58融了很多钱,最后上市,还把赶集并购了。  (2)补短板。创业早期,你没有资格补短板,先要拼长板,今天任何一个好的商业想法,其实是上百个公司在搞。然后靠你的长板优势融资,再转化成业务优势,不断地正象循环,到了C轮就像进入半决赛,这时候才有资格补短板。  六、只顾进攻,不懂防御  除了做好自己的事情,你也要意识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极端残酷,赢家通吃,如果没有形成足够高的进入壁垒,很容易被巨头打死。  (1)首先讲依赖度,对流量和现金的依赖性。如果你依赖于大的平台获取流量,集中度非常高的话,会非常难以防御的。怎么产生自有流量?靠内容、靠社交媒体,这种流量才是值钱和安全的。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51.com拿了红衫和巨人的投资,做到1亿用户,被腾讯一年就打掉了。而陌陌为什么可以成功,就是因为自己可以成为流量入口,不需要依赖腾讯、百度。  (2)控制力,主要是指对客户和服务的控制力。比如,家政服务类的App,但它对家政服务的控制力是非常弱的,客户非常容易在线下和家政阿姨达成长期合作关系,然后他们和平台就没有关系了。  (3)战场纵深。比如优惠券和团购切的是同样一批市场,商户和用户群是一模一样的,优惠券切的线下交易,切的点非常少,从每一笔线下交易大概切一到两个点,团购切五到十个点。如果你的对手在同样一笔交易,比你多切十倍以上的点,那你根本没法防守。  (4)难度。在美团和饿了么的竞争中,饿了么比美团早三年做外卖,所以美团一开始追不上饿了么。但是美团的团购业务覆盖两百多个城市,饿了么才刚拿到C轮的钱,只做了二十多个城市,从覆盖量来说差别很大。根据这个差异,迅速把美团外卖扩张到这两百个城市。而饿了么这个团队是大学生毕业创业的,他有没有能力迅速招聘、管理几千个人,这是王兴给张旭豪的一次考验。  当然,中国的互联网还有一个特点,如果你的竞争晚六个月就没有戏了,如果现在不进的话,半年以后,这个市场就和饿了么没什么关系了,所以张旭豪决定跟进。而且,他也比较聪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了非常强的管理系统。这样总部可以非楚的看到每个城市达到多少人,销售活动怎么样,有哪些客户,签了几个单子。靠移动办公系统来管理几千个培训、招聘、管理。通过管理做了一个成功的防御。  所以希望大家在创业初期,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这个点是否可防御,否则的话,你培育了市场,最后别人来收割,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责任编辑: HN666)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滴滴、ofo背后投资人:我发现那些没跑出来的公司,是在这6方...》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发送验证码
未注册的用户手机验证后自动登录
30天内免登陆
社交账号登陆
绑定手机号
发送验证码
滴滴与ofo“开撕”有意义吗?摩拜拒绝合并
摩拜和ofo到底有无合并可能?究竟是投资方说了算,还是摩拜和ofo自己说了算?不久前,滴滴系高管"集体休假"传闻被爆出,虽然ofo方面称实属正常现象。但是,不少媒体仍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这可能与ofo的CEO戴威同滴滴路线不同有关,其中就包括ofo与摩拜合并一事。还有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是:摩拜和ofo的投资人在"十一"假期期间曾洽谈合作。有分析指出,合并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从资本的角度来讲,他们是要赚钱,是将利益最大化,那么合并肯定是一个都比较好的选择;从运营者的角度来看,如果是要保持运营独立性,建设自己的独有的品牌的话,独立运营会是更好的一个选择。虽然说, ofo和摩拜分别受资本控制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资本毕竟是在各种收购案合并案中,所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而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没有把话说死,他表示合并只是一种可能性,至于具体何时合并,要最后看到底在什么位置,以及企业自己的运营。共享单车的寒冬之说还在蔓延,二三梯队的玩家们已经接连倒下,显而易见的是,共享单车行业也将是两军对垒的战场,至于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出,还是沿着滴滴们的路径,强强联合一家独大,依然需要市场说话。过剩的共享单车正在给城市管理带来负担,大量积压的单车被废弃,在盲目铺量疯狂刷存在感的阶段过去之后,下一步共享单车该怎么玩?技术或者运营,总之不会是疯狂烧钱就能解决一切了。Mobike和ofo 滴滴和小米为何更青睐后者?
&&出处:艾媒网
&&阅读:32948次
摘要国内的摩拜单车和ofo这两家做自行车共享服务的初创公司,同样都是该明星企业,为何滴滴、小米更加青睐ofo?
&  艾媒网综合报道 昨天刚刚被北上广深四地网约车&意见稿&事件刷屏,今天又被ofo的融资新闻刷屏。在全球出行领域,除了UBER和滴滴外,自行车共享行业无疑是目前最新的热点,国内的摩拜单车和ofo这两家做自行车共享服务的初创公司,也刚刚获得千万美元级的融资,在这个被创业者们称为资本寒冬的时节,着实让人有些意外。
  共享单车为什么会兴起?
  小鸣单车的联合创始人邓永豪认为单车价值在于多场景的&生活方式&。单车项目被认为是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最佳选择,但在邓永豪看来,&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只是单车租赁的一小部分,单车项目的更大意义在于&生活方式&。邓永豪表示,除了交通出行外,单车还包含了骑行运动、低碳环保、时尚和休闲四个方面的意义,这几大意义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同出行方式解决不同出行难题
  &对标欧洲,国内市场并未发现单车的真正价值,单车的意义不只在于出行。随着未来国内用户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环保和时尚休闲将是最受关注的几个点。&比如国外的江边经常有骑行的人出现,骑单车的人也有专门服饰搭配,成为一种生活市场。在更为低碳的欧洲,单车也被认为是一种环保的出行选择。
  邓永豪认为,把车的使用场景提升,将有大大拓宽使用群体、提高用户质量,车的使用频次也将进一步加大,未来产生的跨界业务也将更为丰富。比如骑行运动可以和健身运动结合,时尚本身可以和运动服装等结合,而低碳环保,也是未来高质量用户追求的生活方式。
  同时,通过共享自行车解决区间接驳确实可以极大地缓解交通压力并提高出行者的通勤效率。人的运输和物流运输一样,同样遵循&分段运输、主干优先、分级集结、降维(运输工具)扩散&的规律,一杆子插到底反而不一定是效率最高的,建立和地铁、公交、私车相匹配的共享自行车系统,可以有效填补末端缝隙交通的边际需求,形成有效闭环,反过来可以降低对上一维度交通工具的依赖,显然这个模式是能够成立的。
  共享单车性质是什么?
  无论是ofo还是Mobike,大家喜欢把这两家所做的事情归属到&共享经济&的范畴里面。传统的共享经济用一句话说清就是:把事物现有的拥有权转化为了使用权,形成了C2C的网络交易平台。所以Airbnb是共享经济,Uber是,滴滴也是。
  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ofo 和 Mobike
则不是。Mobike是彻底的B2C租赁经济,所有的车都是自主研发、制造和投放的,ofo的车目前有90%是自营,10%是C端共享得来的,但所谓的C端共享也是用户把自己原本的自行车上交充公的共享,即C端彻底丧失了拥有权,最后对于ofo来说也全部是自营。
  所以,大家把这两家公司所做的事情叫做&共享单车&从理论上来讲是不准确的。如果这类型的租赁经济算是共享,那么国内出现的最早的共享经济体大概就是&酒店&或&网吧&了。毕竟,目前一个可见的趋势是所有的共享经济玩家都在向自营去延伸,Airbnb开始自己造房子,Uber开始投放无人驾驶汽车,滴滴在高端的专车领域使用自有司机。那么也许本来共享经济的极致就是自营?或者说至少自营会是这些公司现金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甚至不只是共享经济,所有的平台型企业,都在走向自营,像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这些平台型玩家都在向自主经营饭店的道路发展。
  结果就是: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在横向领域中扩张,纵向领域中延伸。具体表现就是&只要能取代的上游都要去够一下,只要能触及的C端都要去争取一下&。
  所以对于有人又有钱的巨头公司,基于长远布局的正确性,战略思考的角度早就变了,现在的问题不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什么该被做&。所以你会看到互联网公司做金融,做汽车等等。自己不行不要紧,只要事情本身有意义,就算买公司,招团队都要做。
  摩拜单车和ofo在商业模式上的差异
人们在使用Mobike
  在模式上,摩拜与ofo各有利弊。摩拜单车靠自己生产,走定制化开发路线,物料(BOM)及加工成本已经控制到了2600元人民币。但自行车和大家熟悉的手机有所不同,手机行业的电子器件和结构电子件,通常以每季度百分之五的比例降价,这几年很多成本上市的互联网手机,挣的也是上量后元器件降价的钱。然而硬桥硬马的自行车制造,作为传统行业恐怕没有太多随时间降价的空间,只能靠规模和设计改进来压缩成本。而且每半小时1元钱的价格,在短期内很难收回成本;
  而ofo则以平台角度切入,模式更像滴滴。ofo的定位是&不生产,只连接自行车&。不同于摩拜自己生产单车的模式,ofo采购的自行车,推出模块化组件,将GPS+通讯模块、发电机、电子锁独立出来,理论上可以搭载在大多数主流自行车上,单车资金成本均控制在200元左右(摩拜自己生产的成本是ofo的10倍)。在客单价类似的前提下,较低投放车辆的成本就意味着ofo比摩拜更易达到收支平衡。这无疑是ofo得到滴滴背书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代价就是主流自行车的设计在维护成本和故障率上并不适合作为公众骑行使用,这也是ofo至今难以走出校园的一大原因。所以那些判断,ofo走出校园就能立刻秒杀摩拜的人可以暂时退散。随便看看早高峰结束之后,各个写字楼门口扔着的摩拜,就要庆幸还好它瓷实。
  如今拿到融资的ofo即将走出校园,摩拜也在增加投放、改进车辆设计,优拜、小鸣单车等新的入局者也将给共享单车领域带来新的变数。ofo与摩拜都很清楚,出行领域,谁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眼,拿到更多的融资,在资本寒冬活下来,谁就离成功更近。滴滴与Uber是这样,摩拜与ofo也不会例外。而现在断言胜败,为时尚早。
  滴滴、小米为何均押宝ofo?
  同样都是自行车租赁领域里面的明星企业,为何滴滴、小米更加青睐ofo?在出行领域,用户的核心需求仍然是车辆密度高、单价低、骑行体验好。而投资人关心的是,能否快速起量。显然,在这几个要点上,ofo做得比竞争对手摩拜(mobike)更好。
ofo成长历史
  第一, 成本更低。在升级车把、密码锁,将普通轮胎更换为实心防爆胎后,ofo生产、采购一辆自行车的成本在300元左右,仍然远远低于摩拜。
  第二, 价格更低。相较于摩拜单车每半小时1元的价格看,ofo每小时1元的价格,在长距离骑行中更有竞争优势。
  第三,
起量迅速。目前,ofo已覆盖200个校园,拥有180万用户,每日提供超过50万次出行服务。ofo早期投资方经纬创投曾表示,ofo在1年时间里,把日订单量从200做到了50万单。横向比较专车和快车的增速,投资方显然对这样的增长曲线比较满意。
  ofo如此快速融资,显然是想以&钱&作为壁垒,快速加大单车投放的密度。而有了滴滴和小米分别在流量端和硬件端的支持,为ofo与摩拜的正面对战赢得了不少优势。
  ofo 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现象级&的公司
  经过笔者对 ofo 的深入采访、实地体验、商业模式和财务模型测算、市场研究,笔者认为ofo 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现象级&的公司。原因如下:
  1、切入角度。ofo
选择从校内市场开始切入是一个更加符合逻辑的切入角度。因为对在校生而言,使用自行车进行通勤是刚需,从宿舍到教学楼、教学楼到食堂、到图书馆场景等,一般学生会通过买新自行车、或者买二手自行车来解决。不过学生自购新车一般会面临着易丢车、修车麻烦的问题。而借助
ofo 的共享自行车,学生的经济压力更小。
  另外,校园场景与城市场景比起来,在封闭的校园场景中,共享自行车的使用率更高,可以利用潮汐效应。所谓潮汐效应,即学生在校园食堂、图书馆、宿舍、教学楼等地间的迁徙是大规模并发的。举个例子,如果一辆
自行车放在教学楼门口,午饭时间,一位学生可能骑这辆车从教学楼到达食堂,还车后,另一位刚刚从食堂出来的学生可能再骑这辆车回寝室、继而再到图书馆。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并且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而这会直接提高
ofo 的复用率。ofo CEO 戴威说,ofo 共享车的每天每车的单量在 10 次。
  2、财务模型。ofo 可以更快取得盈亏平衡,这和 ofo 选择车辆、运营模式的策略有关。ofo选择的单车成本约在 200 元左右,同时 ofo
采用了成本低廉的机械锁,这种锁不用换电池、也不会出现高温低温无法解锁的情况,再加上折旧、维修、后续运营等成本,ofo 的单车成本约在 270
元。收入方面,ofo
的每天每车单量在10次,客单价为0.5元,即每天每车收入为5元。算下来,ofo的每辆车两个月左右即可收回成本。相比大部分线下餐饮业、酒店业,两个多月回收成本已经是不小的优势。
  3、未来市场。起家于校园、后又成功走出校园的项目有先例。ofo之前的校园项目有饿了么、分期乐,饿了么在校园总结运营经验后,成功进入白领市场;分期乐最初主打校园互联网金融,在出校园的进程中也很顺利,因为随着学生毕业后出校园,依然会持续使用分期乐。上述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先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型,在校园这类封闭的场景中先摸索经验,待找到一个可复制的运营体系后,再进入更广阔的市场。
  ofo 也是如此,ofo目前在校园开展业务,同时ofo也在校外相对封闭的城市环境中进行测试,等未来找到好的模型、并确定一个合理的运营效率后,ofo
将会对接进入校外市场。当前位置 & &
& 摩拜ofo合并没价值 未来很可能是滴滴PK摩拜
摩拜ofo合并没价值 未来很可能是滴滴PK摩拜
08:44:05&&出处:&&作者:全天候科技
编辑:刘艺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06-25][06-23][06-23][06-23][06-22][06-22][06-22][06-22][06-22][06-21]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滴滴投资ofo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