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解释.“二战”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又有何特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地塞米松鼓室内灌注对主观性耳鸣患者的疗效观察.pdf 4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地塞米松鼓室内灌注对主观性耳鸣患者的疗效观察.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节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卜进行的研究l: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本文已经注明引州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凼墓直太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而使州过的材料。与我一同I:作的同
忠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沈舀 指导教师签名:
期:边f芝:业:!&日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川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人学有权将
学侮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l、j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中1:帝i磁稚,允
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川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删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丁.内蒙占人!学。竹j者今后
使川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人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j
丁.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人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堡查竺至
指导教师签名: 幽辑
期:塑l§,生:1
期:趔:Z:生!f器
地塞米松鼓室内灌注对主观性耳鸣患者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主观性耳鸣;外耳道;糖皮质激素;鼓室灌注;随访
waswerewerewerewerewitllwerewerewerewholewerewereABSTRACTAAmoremeaIlwhilemeVasodilatormoVasodilatorbeforebonehalfhalfrateFORDEXAMETHASoNETINNITUSn.eatedanaaTHEEFFICACIESrandomizedvasodilator45oratandandandandandanda11dafberandandONoforaloforalofofofofearsearseaursa11daRernomal20ofSTUDYforfollowedfortotoneoFIII39conservatiVe3controldeternlinedforfort11etIletilulitustestedt11etestedtheeffectiVet11edexametllasonethetimlitus.tmIlitust11etreatmenttreatmentemcacieseXtemalsalillesodiumsamesalinesalineincludedi11includedinincludedin120iIlVolVed.TheINTRATYMPANIC
地塞米松鼓室内灌注对主观性耳鸣患者的疗效观察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当前位置: >>
2015届《全品高考》一轮生物复习PPT课件第11单元-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新课标
新课标 本课件是由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 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此公式,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进入编辑状态。修改后再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退出编辑状态。 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的保护第32讲 第33讲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34讲第3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考纵览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 成分及其关系 生态系统的营 养结构(食物 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过程及特点 2011年 山东卷T26、全 国卷T32、福建 卷T4、广东卷 T24、海南卷T20 海南卷T28、新 课标全国卷T31、 四川卷T31 天津卷T9、海南 卷T21 2012年 2013年 山东卷T26、全 国卷T33、广东 卷T5 新课标全国卷 ⅠT5、安徽卷 T30 新课标全国卷 ⅡT31、江苏卷 T26――广东卷 T27 安徽卷 T30、四 川卷T31返回目录 高考纵览生态系统的物 质循环及实例 有关生态系统 中信息类型的 比较江苏卷T29天津卷T9安徽卷T29山东卷T26生态系统稳 定性的分析生态环境的保护海南卷T23 江苏卷T20、 海南卷T22浙江卷T5 江苏卷 T24/T26四川卷T6 重庆卷T7返回目录 使用建议1.教学建议: (1)抓住复习线索: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为 主线,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并综合复习有关生态 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关注主干知识:如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能 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并关注人类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及措施;特别 要关注根据食物网的结构分析有关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 方面的综合问题。返回目录 使用建议(3)联系热点问题:能结合生物学知识了解有关全球性 的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温室效应、 冰川面积减小、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应的补救措 施。 2.课时建议: 本单元建议用9课时完成,前两讲各2课时,后两讲各1 课时,单元卷、滚动卷和讲评各1课时。返回目录 基 础 知 识 巩 固考 点 核 心 突 破 教 师 备 用 习 题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返回目录 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返回目录 晨读晚记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统一整体。 2.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 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 和食物网。 4.生态系统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 物质与能量等基本成分。返回目录 晨读晚记5.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6.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就是食物网。 7.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的能力就越强。 8.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 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返回目录 第32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结构―― 知 识 梳 理 ――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成分 无机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 1.概念:由__________ 生物群落 与它的_________ 的统一整体。 2.空间范围 生物圈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 有大有小,其中__________ 是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 总和。 3.成分:①非生物的物质(包括水、________________ 空气、无机盐 等) 阳光、热能 和能量(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32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结构②生物部分:成分生产 者类型自养 生物代表光合作用 进行 ________的绿色 植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______________ 的微生物地位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 ________ 基石消费 者消费者能够加速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包括植食性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 异养 肉食性动物 _____ ___________、杂食性动 此外,消费者对于 植物的传粉 种子的传播 生物 物和寄生动物 ________等 ________和__________ 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营腐生的 细菌和真菌 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 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 无机物 __________返回目录分解 异养 _____ 者 生物 第32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结构[导思] 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自养生物? [导思] 不是,有些植物是异养生物,如菟丝子。返回目录 第32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结构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将图中各种生物进行归类(连线)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图11-32-1返回目录 第32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结构①―a―Ⅰ②―b、c―Ⅱ③―d、e、f―Ⅲ④―f―Ⅳ返回目录 第32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结构[导思] 没有消费者,生态系统能长期稳定存在吗? [答案] 不能。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同时 也是对绿色植物分解的过程。若没有草食动物,必将增加 分解者的负担,也不利于绿色植物被分解。另外,消费者 对于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有重要作用。返回目录 第32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结构―― 自 主 提 升 ―― 基础自测(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2013? 全国卷] 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 自于青草固定的能量。( ) × [解析] 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生 产者固定的能量,而青草不等同于生产者。 2.[2013? 全国卷] 某些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 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 × [解析] 大量繁殖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使水体 变黑发臭,所以其属于分解者。返回目录 第32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结构3.[2013? 山东卷] 稻田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 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 √ [解析] 鸭子的粪便被土壤中的分解者分解,分解产生 的无机物作为水稻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 4.[2012? 四川卷] 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 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 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其中的肉 食性猛禽应为三级消费者。( ) × [解析] 肉食性猛禽应为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返回目录 第32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结构5.[2012? 江苏卷] 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 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 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 群落的食物链不会发生变化。( ) × [解析] 由于生物种类发生了改变,因此该湖泊中的食 物链也将随之而改变。返回目录 第32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结构网络构建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 点 核 心 突 破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关系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两大部分组成: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2)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 的物质和能量。 2.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1)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桥梁:生产者、分解者。 (3)主导(基石):生产者。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4)联系考 点 核 心 突 破图11-32-2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 点 核 心 突 破①由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 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②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 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 生态系统的基石。 ③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 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 系,缺一不可的。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④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一个生态 系统中没有分解者,那么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 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 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考 点 核 心 突 破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提醒生态系统成分的易混、易错点归纳正确观点 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寄生细菌属于特殊的消费者错误说法考 点 核 心 突 破细菌都是分解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植物都是生产者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 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温度是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水、空气、矿质元素属于非生物的物质; 光能、热能属于非生物的能量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生产者都 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型原核生物也是生产 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异养生物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腐 生的一定是分解者;寄生的一定是消费者;自 养的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自养 猪笼草可捕食昆虫,可以作为消费者;根瘤 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属于消费者;菟丝子利用 爬藤状构造攀附着其他植物,并从中吸取养分 也属于消费者 蚯蚓、蜣螂等动物也属于分解者考 点 核 心 突 破异养生物一 定 是分解者消费者都是 动物分解者都是 细菌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 点 核 心 突 破例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B [解析] 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能量,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病毒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蚯蚓 为分解者。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式题 如图11-32-3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 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考 点 核 心 突 破图11323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丙属于次级消费者 C.丙可以为甲提供无机盐 D.丙不属于食物链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B [解析] 从图中三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 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 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生产者利用。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 费者组成,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考 点 核 心 突 破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 点 核 心 突 破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的分析 A→B→C→D→E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A),最末是不被其 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 如 E) ,中间为多种动 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2) 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形成的,不会倒转,因 此箭头一定从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3)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寄生、腐生生物以及阳光、水等 非生物因素。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拓展 分解者从动植物等的“死体”中获取营养物质, 即分解者和动植物等不构成捕食关系,因此分解者不包括 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 2.食物网的分析(如图11324所示)考 点 核 心 突 破图11-32-4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 点 核 心 突 破(1)同一种消费者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B既是第二营养级 又是第三营养级)。 (2)在食物网中, B和E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3)在食物网中, E大量增加时,会导致 F增加,A减少, 同时会引起与E有竞争关系的B减少。 (4)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当C大量 增加时,虽然其他几个营养级数量暂时变化较大,但过段 时间后数量又趋于新的稳定。 (5)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 而并非取决于某一种生物的数量。 警示 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 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例2 图11-32-5中虚线框内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 的主要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考 点 核 心 突 破图11-32-5 A.图中有3条食物链 B.图中的双翅目幼虫与太阳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C.鲈鱼占有2个营养级,2个消费者级别 D.在一条食物链中,一种生物只能占有一个营养级别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 点 核 心 突 破B [解析] 图中食物链有浮游植物→甲类浮游动物→ 双翅目幼虫→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甲类浮游动物→ 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乙类浮游动物→太阳鱼→鲈鱼, A项正确;据图可知,双翅目幼虫与太阳鱼都可捕食甲类 浮游动物,它们之间还有竞争关系,B项错误;根据上述3 条食物链可知,鲈鱼占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分别属于三 级消费者和四级消费者,C项正确;由于在一条食物链中, 一种生物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只能占有一个营养级别, D项正确。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式题 [2013?抚顺模拟] 图11-32-6表示某生态系统 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考 点 核 心 突 破图11-32-6A.图中共含有5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蜘蛛、蜜雀是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D [解析] 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A项错误;叶状 虫为第二营养级,B项错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袋鼬所含 的能量最少,C项错误;蜘蛛、蜜雀属于第三营养级,D 项正确。考 点 核 心 突 破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 点 核 心 突 破【规律技巧】 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减少对其他生物数量 变化的影响 1.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 直接引起以其为食物的第二营养级生物因食物缺乏而数量 减少,又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第三、第四等营养级生物 数量依次减少。 2.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 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若某种群处于复杂食物网的某中间环节,其数量减 少对其他生物类群的影响状况应视具体食物链而定,大体 遵循如下思路: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 点 核 心 突 破(1)生产者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 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2)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 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 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教 师 备 用 习 题[备选理由]第1题的考查方向为有关生态系统中的一些 相关名词的辨析,这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的一个问 题,可借这个题目来加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1. [2013? 豫南九校联考 ] 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 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 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 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解析] A 图示中包括了无机环境(光、CO2等)、生产 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和分解者(细菌),它们构成了 一个生态系统, A 项正确, B 项错误;蝉是消费者,细菌 是分解者,两者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 C项错误;蛇属于 四级消费者,D项错误。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备选理由]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题干信息能够进行 图文转换,再根据图形来确定各生物之间的关系,考查的 能力要求较高。 2.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缸中只有一条食物链, 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 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 a 、 b 、 c 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 )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教 师 备 用 习 题[解析] D a的耗氧量随着时间变化,在6~18 h,有光照 时释放氧气,所以应该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 b的耗 氧量&c的耗氧量,说明b是第二营养级,c则为第三营养级, 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教 师 备 用 习 题[备选理由] 第3题的考查方向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可为后面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复习做准备。 3.[2013? 大连双基测试] 如图表示一个海滩地生态系统 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 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则将 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教 师 备 用 习 题[解析] B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被线虫捕 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的食物,A项正确;食物链的起点是 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 应为第二营养级, B项错误;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 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 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 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C项正确;杀虫剂杀死食 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D项正确。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教 师 备 用 习 题[备选理由] 第4题的考查方向为生态瓶的制作过程中的 一些原理或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合理设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为后面的复习做好准备。 4.制作生态缸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列 举的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 ) A.生态缸中各种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 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应该经常向生态缸中通入氧气,从而保证缸中生物 的呼吸 C.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 动物数要多一些返回目录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D.应该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以 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教 师 备 用 习 题[解析] A 生态缸验证的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和无机 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项正确;生态瓶是全 封闭的,不需要通入氧气, B项错误;由于生态瓶中生物 种类比较少,自动调节能力比较弱,因此投放的动物数量 必须适量,C项错误;若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则瓶内的 温度会明显升高,进而导致生物死亡,所以应该放在阳光 散射的地方,D项错误。返回目录 基 础 知 识 巩 固 考 点 核 心 突 破 实 验 方 略 展 示 教 师 备 用 习 题第33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返回目录 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Ⅱ )。返回目录 晨读晚记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能。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 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返回目录 晨读晚记5.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 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 分。 6.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 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 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两者 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返回目录 第33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知 识 梳 理 ――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概念理解 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食物链和食物网 化学能 化学能 热能返回目录 第33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过程图解解析返回目录 第33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粪便+ 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初级消费者的呼吸量+ 初级消费者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 尸体残骸 的能量。 被次级消费者所摄入 的能量+__________ 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返回目录 第33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流动的特点 食物链 由低营养级流向 (1)单向流动:能量流动只能沿________ 高营养级 ________,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0% (2)逐级递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 ________ 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 ____________,使能量得到 最有效 的利用。 ________ 能量流动关系,使能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 最有益 的部分。 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________返回目录 第33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导思] (1)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 也不会大于20%,对吗? (2)研究能量流动,可帮助人们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 高能量的传递效率,对吗? [答案] (1)错误。由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 的差异,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出现传递效率不在 10%~20%之间的情况。 (2)错误。在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这是无法提高的,但是通过合理设计生态系 统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返回目录 第33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形式(以碳循环为例) 1.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连线) ①物质 (a)具有全球性,也称生物地球循环 ②特点 (b)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③范围 (c)整个生物圈 ④循环 (d)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 ①―d ②―a ③ ―c ④―b返回目录 第33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关于碳循环的物质存在形式(连线) ①无机环境中 (a)含碳有机物 ②生物群落中 (b)CO2 ③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 (c)CO2和碳酸盐① ―c②―a③ ―b返回目录 第33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碳循环的过程(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 呼吸作用 ;②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 ;③___________ 摄食 ①___________ ;④ 呼吸作用 __________;⑤__________ ;⑥分解作用。 燃烧返回目录 第33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O2和含碳有机物 。 (2)循环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同时进行 ,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二者____________ 能量载体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网)流动; (2)物质作为 ____________ 动力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 __________ 生物群落 和 能量作为 ________ 无机环境 之间循环往返。 ____________返回目录 第33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自 主 提 升 ―― 基础自测(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2013? 福建卷] 退化林地恢复成森林提高了生产者固定 的太阳能总量。( ) √ [解析] 恢复退化林地的过程中,植物的物种数目和植 物的种群密度都会有所增加,因此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 阳能总量。 2.[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 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 √ [解析]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都有能量的消耗,所以能量 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植物→鼠→鹰中,第三营养级含能 量最少。返回目录 第33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2013? 四川卷]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 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 [解析] 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 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而不能提高能量传 递效率。 4.[2013? 安徽卷]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 ) √ [解析] 合理密养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 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返回目录 第33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5.[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Ⅱ] 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 量最终来自于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 ) × [解析]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该生态 系统中的草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 不等于绿色植物。 6.[2013? 天津卷] 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 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 × [解析] 生物群落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 递减,不能循环。返回目录 第33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网络构建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1.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可以概括为下图:图11-33-1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1)能量的来源:太阳能。 (2)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数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 作 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4)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5) 能量转化:太阳能 →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热能 ( 最终 散失)。 (6)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7)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包括各个营养级自身的呼吸作 用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8)能量散失的形式:以热能形式散失。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初级消费者中能量的来源及去向(图解)考 点 核 心 突 破图11-33-2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图中能量关系: (1) 消费者摄入能量 (a) =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b) +粪便中 的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 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的能量。例如蜣螂利用 大象的粪便获得能量,就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 (2) 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b) =呼吸消耗 (d) +生长发育和繁 殖(e)。 (3) 生长发育和繁殖 (e) =分解者分解利用 (f) +下一营养 级同化(i)+未被利用(j),即消费者同化能量若为两部分之 和则是b=d+e;若为四部分之和则是b=d+f+i+j。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提醒 ①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 能量,即摄入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 ②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同于“尿液”中的能 量。前者应归属于上一个营养级,是未被该营养级利用的 能量(含在上一个营养级的80%~90%中);后者则归属于 该营养级,是该营养级所同化能量中的一部分(含在上一 个营养级传递来的10%~20%的能量中)。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例1 [2013?安徽名校模拟] 如图11-33-3所示为草原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 营养级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用于生物生长、 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 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1-33-3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A.图中A=D,B=E,C=F 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B [解析] 图中能量A&D,B&E,C&F,A项错误;K中 能量属于兔子所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因而流向分解者的 能量包括两部分,即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B项正 确;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狼所处的营养级,C项错误;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B/A , D 项 错误。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变式题 [2013?西安八校联考] 一只羊在一年内吃100 kg的草,排出20 kg的粪便,长了10 kg的肉(不考虑其他散 失),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羊一年的同化量是80 kg 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C.20 kg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羊未同化的能量 D.该羊一年的呼吸量是70 kg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B [解析] 羊一年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80 kg, A项正确;粪便是羊未同化的能量,C项正确;羊一年的 呼吸量=同化量-有机物积累量=70 kg,D项正确;题干 中未指出草的同化量,故不能计算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 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学科方法】 关于生态系统中有关能量的计算 1.能量的传递效率为 10%~20%的含义:一个营养 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 10%~20%传到下一营养级。如果 按 20% 这一最高效率计算,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 100%,则第二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 20%,第三营养级 所获得的能量为 20%×20%=4%??第 n 营养级所获得 1 的能量是第一营养级能量的 n-1(若按传递效率为 10%计 5 1 算,则公式为 n-1),由此可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 10 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2.确定食物链中的营养关系。据能量传递效率为 20% 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差值也在 5 倍左右,若能量 差值远比五倍小,则应位于同一营养级。 3.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设食物链A→B→C→D ①同一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相同: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②同一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不完全相同:能量传递效 率分别为 a%、 b%、 c%,若 A营养级净增重 N,则 D 营养 级增重为N×a%×b%×c%。 4 .在食物网中求最大 ( 小 ) 值时,既要考虑能量传递效 率,又要考虑食物链的长短。在没有具体说明的情况下, 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即能量传递最低效率为10%, 最高效率为20%。所以在食物链中能量传递的“最大 (小 ) 值”的计算存在着下列关系: (1)已知较低营养级而求较高营养级 ①求“最多”则选择最短的食物链,按“最大”的传递 效率20%进行计算;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②求“最少”则选择最长的食物链,按“最小”的传递 效率10%进行计算。 (2)已知较高营养级而求较低营养级 ①求“最多”则选择最长的食物链,按“最小”的传递 效率10%进行计算; ②求“最少”则选择最短的食物链,按“最大”的传递 效率20%进行计算。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实例 1.碳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图11-33-4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分析: (1)C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碳酸盐。 (2)C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3)循环形式:CO2和含碳有机物。 (4)进入形式: 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生物完成的, 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及光合细 菌、蓝藻等的光合作用。 (5)返回形式: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 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被彻底分解成 CO2和H2O,归还到 无机环境中的。此外,古代动植物遗体中的碳可通过化石 燃料的燃烧返回无机环境。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巧记 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判断技巧: ①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 再判断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 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 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 图11-33-5 B为分解者。 ②若问D、A、B具体 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为动物,B为营腐生 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③图示中D、A、B共同构成生物群 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项目考 点 核 心 突 破能量流动 光能→有机物中的化 学能→热能(一般形式)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CO2和含碳有机物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间往复循环 全球性、循环性形式 过程 特点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全球性)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 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图 示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提醒 物质循环的“物质”和“范围” ①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 素;②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例2 [2013?广东清远调研] 图11-33-6所示是生态系 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 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图中箭头也可以表示 能量的流动方向 C.B→C过程加强是导致 图11-33-6 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 . A→C 过程中碳流动主要以 CO2 形式进行, F→B 以 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C [解析]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A项正确;能量在A、B、D、E、F等生物间是 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它们通过呼吸将热能散失 到无机环境C中,而A通过光合作用等过程从无机环境中 获取能量,B项正确;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 料的大量燃烧,而B→C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C项错误;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在生 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项正确。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变式题 [2013?辽宁联考] 图11-33-7中甲是生态系统 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乙表示一个长期有效的生态系统中的 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甲乙图11-33-7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1)图甲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 ______________。 图中①②③④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图甲中分解者通过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两种方 式将碳放回大气中。 (3)图乙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是 ________,若人们想通 过此生态系统更多地得到种群 X,你认为达到目的的最有 效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①②④过程中以CO2的形式流 动、③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3)X、H 除去此生态系统中的G、S种群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 点 核 心 突 破[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碳元素主要以CO2形 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即图中①,碳元素主要以 CO2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即图中的②④过程,碳在生物 群落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即图中的③过程。分解 者通过分解有机物将碳释放回大气中,包括有氧呼吸和无 氧呼吸两种方式。由图可知,W为生产者,故X、H为肉 食动物。要想获得较多的X,应使W同化的能量消耗最少, 故应除去G、S种群。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实 验 方 略 展 示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一、实验原理 细菌、真菌 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________________ 等 分解者 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 。 有机物 分解为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__________ 无机物 温度、水分 ____________ ,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 等生态因子相关。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实验步骤、现象和结果分析案例1 实验假设 实验组 ①对照组 _____ 自变量 微生物能分解 落叶使之腐烂 对土壤高温处理 不做任何 对土壤②_ _______处理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案例2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A杯中加入30 mL 土壤浸出液 B杯中加入30 mL 蒸馏水 是否含有微生物实 验 方 略 展 示实 验 设 计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案例1A案例2A1实 验 现 象实 验 方 略 展 示在相同时间内实 验组落叶腐烂程度不变蓝 ④________产生砖红色沉淀变蓝A2B1 B B2小于 对照组 ③________不变色 ⑤________结 论 分 析微生物对落叶有 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实 验 方 略 展 示注意 (1)探究活动最好在实验室中进行,以便控制 变量,避免环境中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 (2)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微生物分解落叶的功 能也不同,需要的时间有差异,一般需要温暖、湿润的条 件。 [思考] 在实验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 (1)对照原则,(2)等量原则,(3)单一变量原则等。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实 验 方 略 展 示例3 为了验证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淀粉,取两只 烧杯甲和乙,都放入等量的淀粉溶液20 mL,甲中加入30 mL 制备好的土壤浸出液,乙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在适 宜的温度下放置 7天。然后从甲中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 A1、 A2试管,从乙中也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 B1、 B2 试管,在 A1、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下列对该实验结果的预测正确的是( ) A.A1和B1都会有蓝色出现,而且颜色深浅一致 B.A2有砖红色沉淀出现,B2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C.A2和B2都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D.以上结果都不正确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 [解析] 因为该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目的是验证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淀粉,所以单一变量是甲、乙两 烧杯中是否放入土壤浸出液。由于甲中有还原糖生成,乙 中无还原糖,因此在A2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而B2中没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实 验 方 略 展 示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变式题 下列是对土壤微生物开展探究活动的三个案例, 请在相应的空白处作答。 (1) 案例Ⅰ:探究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是否发生 腐烂(分解)。 设计思路:组别实 验 方 略 展 示对照组实验组不做处理的带落叶的 进行过处理的带落叶的土壤 处理 土壤 情况 将等量的带落叶的土壤,用带有编号的相同的塑 料袋分别包扎好,并埋在5 cm深的土壤中对 实 验 组 土 壤 应 该 进 行 ________ 处 理 , 尽 可 能 排 除 __________的作用。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实 验 方 略 展 示(2)案例Ⅱ: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实验步骤:①将取自农田的土壤制成土壤浸出液,放在 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 ②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 A 、 B ,加入等量的淀粉糊。 在 A 烧 杯 中 加 入 30 mL 土 壤 浸 出 液 , B 烧 杯 中 加 入 ________________。 ③在室温条件下放置 7天后,从A烧杯中取20 mL溶液, 分别加入A1和A2两支试管中,各10 mL;从B烧杯中取20 mL溶液,分别加入B1和B2两支试管中,各10 mL。 ④在 A1 和 B1 中加入碘液;在 A2 和 B2 中加入 ________ , 并进行________处理。 ⑤观察各试管的________,记录实验结果。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灭菌 土壤微生物 (2)②30 mL(等量)蒸馏水(无菌水) ④(等量的)斐林试剂 加热 ⑤颜色变化实 验 方 略 展 示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实 验 方 略 展 示[解析] (1)对照实验中自变量的处理方法 ①案例Ⅰ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对照组 不做处理含有微生物,实验组不含微生物,应进行灭菌处 理。 ②案例Ⅱ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分解淀粉的微生物的有无, A 组土壤浸出液含有微生物, B 组烧杯中加入的液体应不 含微生物,因此可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2)验证不同糖类需要不同的试剂 ①淀粉遇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产生的还原糖遇斐林试剂在加热的情况下产 生砖红色沉淀。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 师 备 用 习 题[备选理由]第1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将 能量流动的特点熟练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1.[2013? 保定中学检测] 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 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 知识对此进行解释,合理的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 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析] C A项是从人体健康的角度来描述的,A项错 误;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由于能量传递经过的营 养级少,损失的能量少,因此可利用的能量应该较多,B 项错误;C项是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角度合理解释题 干中的观点,C项正确;D项是从营养的角度而非生态学 的角度进行解释,D项错误。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备选理由] 第2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变化 规律所呈现的金字塔形,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在核心考点 中没有详细介绍,通过此题可以补充相关内容。 2 .如图①所示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②所 示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 ( )教 师 备 用 习 题①②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A .图①中食肉动物的能量约为食草动物能量的 1/10 ~ 1/5 B.图②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 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①中生态系统受到 DDT农药污染,污染物浓度含量 最高的是食肉动物 D.图②表示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 统会很快退化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析] B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还要从其他 生态系统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依赖性, B 项错误, D 项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在 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 10%~ 20%, A 项正确;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DDT的浓度 含量越高,C项正确。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备选理由] 第3题考查能量流经各个营养级时的去路, 以具体数字取代文字表述来表示各个营养级能量之间的大 小关系问题。 3.[2013?武汉模拟] 如图所示是某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 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 m- 2? y-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0.96×103 kJ? m-2? y-1B.由生产者、Ⅰ、Ⅱ、Ⅲ、Ⅳ构成的捕食食物链中,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C.Ⅰ为第二营养级,Ⅱ为第三营养级,两者之间的能 量传递效率是15.6% D.在生物圈中,除了全部的微生物,一些腐生动物也 属于类群Ⅳ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 师 备 用 习 题[解析] C 在此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各级消费者需 要的能量除了来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外,还来自人工投放 饲料中的能量,所以水产品的输出即有机物的输出,有机 物中含有的是稳定的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有四个 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分解者;③流入下一营养 级;④有机物的输出(水产品输出)。在计算每个营养级的 能量时应注意有机物的人工输入与人工输出,如第三营养 级的同化量是2.1+5.1+0.05+0.25=7.5,而来自上一营养 级的同化量是7.5-5=2.5,同理可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 量是4+9+0.5+2.5=16,而来自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是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6-2=14;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是23+70+3+14=110, 即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1.1×105 kJ? m - 2? y-1,A项错误; 由于Ⅳ为分解者,因此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B项错误;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16×100%=15.6%,C项正确;微生物有的是生产者, 如硝化细菌,有的是消费者,如大肠杆菌,有的是分解者, D项错误。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 师 备 用 习 题[备选理由] 第4题考查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要求 学生能根据所学内容并结合题干信息理顺各种生物之间的 关系。 4.[2013?黄冈调研] 小李高中毕业回到农村,利用所学 的生态学知识在自家庭院搞了一个小型生态农业。他在约 167平方米的土地上,地下种天麻,地面养蘑菇和密环菌, 空中架箱养蚯蚓,顶上搭葡萄架。需光的采光,不需光的 享阴凉,各取所需,生活在各自的生态位置上。同时他还 用蚯蚓喂鸡,鸡粪喂猪,猪粪汇集变沼气,沼气点灯做饭, 沼渣作肥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物质和能量,使这点土地 创造了年产值几万元的收入。请据此回答: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 此 生 态 系 统 的 生 产 者 是 ____________ , 消 费 者 是 __________,分解者是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体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多级利用, 使系统中________和________的转化率达到最高程度。 (3)请你设计绘出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简图。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答案] (1)天麻、葡萄 鸡、猪 (2)物质 能量 物质 能量 (3)见下图蚯蚓、蘑菇和密环菌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天麻、葡萄等进行光合作 用的绿色植物为生产者;鸡、猪等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 物为食的动物为消费者;蚯蚓、蘑菇和密环菌等为分解者。 (2)该生态系统为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体系,体现了物质循 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率与利用 率。(3)绘制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简图时,易错处 在于能量流动图,学生常常受食物链的定式影响,对能量 流动描绘不全。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基 础 知 识 巩 固 考 点 核 心 突 破 实 验 方 略 展 示 教 师 备 用 习 题第34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和稳定性返回目录 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3.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返回目录 晨读晚记1.日常生活中,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 数据与信号等称为信息。 2.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3.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 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 5.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 定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返回目录 晨读晚记6.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 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 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 失。 8.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 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返回目录 第34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知 识 梳 理 ―― 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将下列信息进行归类 ①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②孔雀开屏 ③狗利用其小便记路 ④蝙蝠的回声定位 ⑤动物的性外激素 ⑥蜜蜂跳舞 ⑦ 萤火虫的闪光 ⑧刺河豚遇敌形成刺 ①④⑦ ; 物理信息:__________ 化学信息:__________ ; ③⑤ ②⑥⑧ 行为信息:__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34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2.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1)个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生物种群的繁衍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以维持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稳定 。 ________________ 3.应用 有害 动物进行控制。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________返回目录 第34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导思] 物理信息与行为信息如何区分? [答案] 物理信息有明显的光、声、磁力等物理载体,行为 信息重在行为,较特殊。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 递给对方信息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是通过羽毛的颜色等 传递给对方信息,则属于物理信息。返回目录 第34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功能 相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和________ 恢复 自身结构和________ 对稳定的能力。 2.形成原因 自我调节 能力,其调节机制是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 负反馈 调节。 ________返回目录 第34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3.种类种类 表现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 干扰 并使自身________ 结构 ________ 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 恢复原状 素破坏后______________ 的 能力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 越小 ,抵抗力稳定性就________ 越低 ,反之则越高。 力就________ 自我调节 ___ ________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生态系统 _________ 就会遭到破坏 相反 的 二者往往是________关系返回目录 第34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干扰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 (2)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 物质、能量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结构和功能 的协调关系。 ____________ [导思] 两种稳定性一定呈负相关吗? [答案] 不一定,如冻土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 复力稳定性都较低。返回目录 第34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自 主 提 升 ―― 基础自测(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2013? 广东卷] 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现引入一种 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鲈鱼,则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 ) √ [解析] 引入鲈鱼后浮游动物总量先减少后增加,浮游 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浮游植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 2.[2013? 江苏卷] 在稻田中养鱼的好处是鱼粪为浮游植物 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浮游动物从而减弱其对 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 ) √ [解析] 鱼类会捕食体型较小的浮游动物,减小这些浮 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捕食。返回目录 第34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3.[2013? 江苏卷] 在稻田中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营养 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 流动的速率。( ) √ [解析] 放养鱼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增加了该 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鱼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 快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速率。 4.[2012? 浙江卷]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 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 × [解析] 植物数量增加,旅鼠数量随之增加,但旅鼠的 数量增加却使植物数量减少,这是负反馈调节。返回目录 第34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5.[2012? 安徽卷] 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 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 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 √ [解析] 鼬和田鼠的行为中,某些个体的行为与种群特 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从而使它们通过种间的 “食”与“被食”的关系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返回目录 第34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网络构建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点一 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的比较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考 点 核 心 突 破类别内涵传递形式 物理过 程实例 萤火虫的闪 光;植物五颜 六色的花 动物的性外 激素;狗利用 其小便记路 昆虫的舞蹈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湿度、 物理 温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 信息 传递的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自 化学 身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 信息 物质信息素动物的 行为 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 异常表现 信息 过其特殊行为特征传递的信息 及行为等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型考 点 核 心 突 破图11-34-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基本模式图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模型分析: (1)信息传递的范围: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各成分 之间,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生物与无机环境 之间的信息传递。 (2)信息传递的方向:信息传递通常为双向传递。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3.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能量流动考 点 核 心 突 破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往往是双向的 生物之间,生物 与无机环境之间特点 范围 途径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食物链各营 养级生物间 食物链和食物 网循环运动,反复 利用群落与无机环境 之间 多种地位联系生态系统的 动力决定能量流动和 生态系统的基础 物质循环的方向和 状态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例1 [2013?广州模拟] 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 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 放的性引诱剂的数量不足 0.01 mg,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 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 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 B.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 C.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D.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C [解析] 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 学信息、行为信息等,性引诱剂属于化学物质,应属于化 学信息,A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性引诱剂会影响 雌雄相遇从而影响繁殖,说明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 衍,B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并非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如光照对植物花期的影响,其中光照属于物理信息,该信 息由太阳发出,C项错误;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 雄蚕蛾作出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D项正确。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变式题 [2013?福州质检] 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 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 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 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 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C [解析] A、B、D项都为化学信息,而C项是物理信息, 故选C。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考点二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析 1.稳定性表现 (1)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 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而言,相关种群数量呈周期性变 化,可用图11342中曲线表示:图11-34-2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2)功能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 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稳定性机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过程图11-34-3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考 点 核 心 突 破生态系统的成分 越多 越少食物网 越复杂 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 大 小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3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实质核心保持自身结构和功 能相对稳定抵抗干扰、保持原 状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 对稳定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 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 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 性越高区 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 影响 中物种丰富度越大, 因素 营养结构越复杂,抵 抗力稳定性越高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①一般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 稳定性差,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 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联 系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提醒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 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 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 这种自我 调节主要是依靠群落内部种间关系及种内斗争来实现的。 ③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决定 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DD→ 决定 自我调节能 生物多样性 DD→ 决定 稳定性强弱。 力大小DD→ ⑤并非所有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高低都呈负相关, 如苔 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低。 ⑥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 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例2 [2013?合肥调研]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 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 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 统稳定性 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 稳定性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 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D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 统稳定性的基础,A项正确;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 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B项正确;人们对自然 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否则生态平衡 就会遭到破坏,C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 定性越低,D项错误。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变式题 [2013?宁波模拟] 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它常常趋向于稳态。如图①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 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 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②表示生殖数量、 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②图11-34-4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A.从图①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从①B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 稳态 C.从图②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从图②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 数量 C [解析] C点后净生产量开始减少,说明生态系统的 稳态将受到破坏, A 项正确; B 点所对应的载畜量既可以 保证有一定的放牧量,又可使生产者净生产量为最大值, B 项正确; P 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 稳定型,所对应的F点就是K值,C项错误,D项正确。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考点三 生态系统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1.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含义 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 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 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 馈,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2.反馈调节的类型正反馈调节考 点 核 心 突 破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 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 系统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作用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 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从而保持稳态平衡实例若一个湖泊受到的污染超 过其自我调节能力,则污染 会越来越严重食草动物和植物的数 量变化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提醒 较考 点 核 心 突 破人体内负反馈调节和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比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例3 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 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 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 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 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 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 ) 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D [解析] 竞争是生物种间关系的一种,不属于种内 关系,A项错误;单一树种使害虫种类减少,以害虫为食 的鸟类减少,B项错误;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必然会 使农林害虫数量减少,C项错误;种植单一树种会使生态 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从 而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小,生态系统可能会遭到 破坏,D项正确。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变式题 生物个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都是通过反 馈调节来实现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生命系统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其稳定性的维持主 要是通过 ________( 填“正”或“负” ) 反馈来实现的。请 以文字、箭头分别构建一个个体稳态和生态系统稳态反馈 调节的概念模型。 ①个体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以血糖调节为例) ②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 生态系统以水 稻田生态系统为例,水稻田中的主要生物有水稻、食虫鸟 与害虫)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2) 某大型湖泊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质迅速恶化,呈 ________(填“正”或“负” )反馈状态。为减缓其污染, 应该控制哪些污染源?(至少列举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1)负 ①考 点 核 心 突 破②(2) 正 控制含 N 、 P等污染物的排放,如处理生活垃圾、 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等;对农药、化肥进行合理减量使用。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 点 核 心 突 破[解析] 生命系统普遍存在的反馈现象是负反馈。个体 稳态的反馈调节有血糖的平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水盐 平衡的调节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等。水稻田中水稻、害虫、 食虫鸟组成食物链,害虫增多使得食虫鸟增多,食虫鸟增 多抑制了害虫的增多。大型湖泊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质 迅速恶化,水质恶化加剧了藻类的死亡,形成恶性循环, 这属于正反馈调节。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实 验 方 略 展 示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一、实验原理 四 1.生态缸中必须包括生态系统的________ 种成分,特别 分解者 。 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的________ 2.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__________ 无机环境 之间,必须能够 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食物链 结构,生物的数量不宜 3.生物之间要有合适的________ 过多。 透明 4.生态缸必须是________ 的,这样可保证生态缸中有充 封闭 ,防止外界 足的太阳能。当然,生态缸中一定要________ 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实 验 方 略 展 示二、实验步骤 1.实验流程 铺垫细沙 陆上与 ↓ 水下之分 注水:注入适量的河水或池塘水,使缸内有______ ↓ 生活习性 正确放置适 放置动植物:根据生物本身的 ______________ 量的生物个体 密封 密封生态缸:用胶带将生态缸口________ ↓ 散射光 移置生态缸:将生态缸放置在光线良好的________ 下 ↓ 存活和水质 观察记录:每周定时观察生态缸中生物的 ___________ 变 化情况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2.设计要求及分析相关分析 封闭 的 生态缸必须是________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 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 (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透明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________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 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 定的空间 设计要求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 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实 验 方 略 展 示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 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便于操作;缸内储备 一定量的空气 __________________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__________实 验 方 略 展 示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 死亡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 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O2 的消耗,防 减少对________ & 止生产量________ 消耗量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实 验 方 略 展 示三、生态缸稳定性观察与分析 生活情况 、 1.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__________ 水质变化 、__________ 基质变化 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__________ 2.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 极差 _________ ,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 活性。 开放 的生态系统,那么生态 3.如果生态缸是一个________ 系统的成分复杂,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 强,在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 相对稳定。 _________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思考] 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何特 点?[答案] (1)生物种类少;(2)抵抗力稳定性低;(3)营养结 构简单。实 验 方 略 展 示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实 验 方 略 展 示例3 [2013? 福建名校模拟] 如图11346所示为某同学 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不正确的( ) A.该生态瓶的组成成分虽比较 简单,但其群落仍存在垂直结构 B.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 没有食物链存在 C.为了保证生态瓶的正常 运转,瓶内浮萍、金鱼藻、 图1134-6 螺蛳和虾的比例应适中 D.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 该生态瓶会更稳定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实 验 方 略 展 示B [解析] 生物群落无论是结构简单还是复杂都有垂 直结构,A项正确;小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 单,但仍然有食物链,只不过比较少或短,B项错误;由 于生态瓶的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因此要使其正常 运转,各种生物的比例要适中,C项正确;生态系统的稳 定要靠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因此 必须有一个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D项正确。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实 验 方 略 展 示变式题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 保持稳态,一定要做到的是( ) ①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的数量要搭配合理 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 和养料的需要 ④动物产生的 CO2能够满足植物进行光合 作用 ⑤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B [解析] 生态瓶必须透明以保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由于生态瓶的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因此要使其正 常运转,各种生物的比例要适中;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 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动物产生的CO2能够满足植物 进行光合作用;瓶底放一些鹅卵石不是维持系统稳定的必 要条件,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实 验 方 略 展 示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 师 备 用 习 题[备选理由] 第1题考查根据相关材料分析信息的种类及 其传递的作用,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作为补充。 1.[2013? 阜阳模拟]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山坡上生 长着一种灌木,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被雨 淋溶到土壤中去,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 的生长。当火灾烧尽了此类灌木,其他草本植物便乘机生 长繁盛,直到该种灌木再次出现时,这种化学抑制作用又 再次出现。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灌木释放出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B.这种灌木释放出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调节的是种内关系 C.灌木与它抑制的草本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控制有害动物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解析] B 这种灌木释放出的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 质,因此属于化学信息;由题意“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 的化学物质,被雨淋溶到土壤中去,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 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可推断其调节的是种间关系; 灌木和它抑制的草本植物是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是竞争 关系;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控制有害动物,有 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备选理由] 第2题考查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 用,在此作为补充。 2 .[2013?合肥模拟] 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 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是( )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B.农作物的适时灌溉,家禽、家畜的定时饲喂 C.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D.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解析] B A、C两项属于物理信息,D项属于化学信息, 而B项没有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原理,故选B。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备选理由] 第3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在此 作为补充。 3.[2013?海口模拟] 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 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 表示外来干扰使之偏离 这一范围的大小; x 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 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TS)。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 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解析] B 正常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及数量 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A项错误;y 的大小反映了被干扰的程度,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高 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被破坏的程度越大,则恢 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B项正确;x、y值的大 小不仅与生物种类有关,还与其数量有关,C项错误;TS 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 则表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大,D项错误。教 师 备 用 习 题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备选理由] 第4题考查人工制作小生态瓶实验及其分析, 在此作为补充。 4.[2013? 宜昌模拟] 甲、乙、丙、丁为4 个密闭、透明 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 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 叙述中正确的是( )生态系统 组成 甲教 师 备 用 习 题光 + -水草 + +藻类 + +浮游动物 + +小鱼 - -泥沙 + +生态 乙 瓶编 丙 号 丁++++++++-+-+返回目录 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注:“+”表示有,“-”表示无。 A.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B.由于丙瓶中没有小鱼,因此比甲瓶积累的有机物多 C.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 构成生态系统的一定不能缺少的四种成分 [解析] C 乙瓶中没有光照,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减 小,A项错误;丙瓶和甲瓶中都没有小鱼,但是丙瓶中缺 少微生物,所以有机物积累得多, B项错误;丁瓶中小鱼 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氧气含量少, C项正确;生态系 统的成分中,消费者不是必需的,D项错误。返回目录教 师 备 用 习 题 基 础 知 识 巩 固考 点 核 心 突 破 教 师 备 用 习 题第3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返回目录 考纲要求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返回目录 晨读晚记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性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 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 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 的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 接价值。 4.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 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 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返回目录 晨读晚记5.物种的多样性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突变、基 因重组、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等过程,而最终形成各种类 型的生物,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6.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一个地区的生态多样化程度, 它涵盖的是在生物圈之内现存的各种生态系统(如森林生 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也就是在不同物理大背景中发 生的各种不同的生物生态进程,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 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返回目录 第35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环境的保护―― 知 识 梳 理 ――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 持续增长 。 ___________ (2)前景: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 经济、社会、环境 和资源 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__________________ 的协调发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均耕地 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1)_________ 自然资源 被大量消耗。 (2)__________ (3)环境污染加剧等危机。返回目录 第35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环境的保护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增长 。 (1)继续控制__________ (2)加大保护___________ 资源和环境 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4)加强______________ (5)推进生态农业。 [导思] 解决人口问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答案] (1)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2)通过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返回目录 第35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环境的保护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连线) 生态环境问题 原因 ①全球气候变化 (a)氟利昂的使用 ②臭氧层破坏 (b)SO2等的排放 ③海洋污染 (c)CO2的排放 ④酸雨 (d)植被破坏 ⑤土地荒漠化 (e)石油泄露 ① ―c ②―a ③ ―e ④―b ⑤―d返回目录 第35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环境的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 基因 多样性、________ 物种 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 生态系统 多样性。 ___________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 ①直接价值 (a)未发现尚不清楚的价值 ②间接价值 (b)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价值 ③潜在价值 (c)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功能,又称生态功 能 ①―b ②―c ③―a返回目录 第35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地保护 ;②易地保护;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__________ ③利用生物技术 ________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④加强立法、 执法和宣传教育。 [导思] 对于有害生物,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是否应将其 彻底消灭? [答案] 我们将苍蝇、蚊子、老鼠等归为有害动物,主要是 考虑了它们的直接使用价值。由于生物多样性具有更大的 间接使用价值或潜在使用价值,因此对待有害生物的正确 态度应当是“控制但不彻底消灭”。返回目录 第35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环境的保护3.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内涵 自然、经济、社会 追求的是 _________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 生物多样性 ①保护______________ ; 环境和资源 ; ②保护______________ 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 ③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间的协调 与平衡。返回目录 第35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 主 提 升 ―― 基础自测(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2013? 天津卷] 陡坡在封山育林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 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调查植物种群密度 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 × [解析]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返回目录 第35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环境的保护2.[2013? 江苏卷] 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 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 林对其进行了治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 ) √ [解析] 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 力稳定性就强,自我调节能力就强,生态系统就不容易被 破坏。 3.[2012? 江苏卷] 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 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 √ [解析] 生物多样性是千万年进化的结果,新物种产生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有条件下,一些物种因生存环境 遭到破坏而灭绝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之一。返回目录 第35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环境的保护4.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 × [解析] 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少各个种群之 间基因交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5.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 值。( ) ×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其生态价值,作为 科研材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返回目录 第35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环境的保护6.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 [解析] 南极冰川融化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大 气中CO2增多造成温室效应而导致的,造成地面紫外线照 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的破坏。返回目录 第35讲基 础 知 识 巩 固生态环境的保护网络构建返回目录 第3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点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 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考 点 核 心 突 破图11-35-1返回目录 第3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考 点 核 心 突 破(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相 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 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 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 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殊性, 如实行计划生育等。返回目录 第3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2.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考 点 核 心 突 破图11-35-2返回目录 第3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考 点 核 心 突 破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1)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是有 限的,过度利用会使其减少。 (2)随着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人 类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 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 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3.保护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3)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广 生态农业。返回目录 第3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考 点 核 心 突 破提醒 区分我国目前人口的增长率和增长速度 ①增长率: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大幅下降,我 国目前的人口增长率比较低。 ②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增长率较低,但 增长速度仍比较快。返回目录 第3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例1 [2013?广东十校联考]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 的三种模式图(如图11-35-3所示),请分析下列对“环境 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考 点 核 心 突 破ⅠⅡ 图11353Ⅲ返回目录 第3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考 点 核 心 突 破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 超越环境容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 的基础返回目录 第3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考 点 核 心 突 破B [解析] 综合三幅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 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图②③),但最终还是要降 下来的,B项错误;由此可知,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 对人口的承载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