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量的增长,要抓紧好哪些物联网产业的关键要素素?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求1000字左右的一篇文章!
我爱你TA00002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一、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高企,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目前又出现了两个变数.一是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推动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成双重冲击;二是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短期内将严重影响日本经济,不可避免要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除了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的方向,关键是要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今年以来,我们已经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广义货币增速趋近调控目标,但成果需要巩固和加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大环境没有改变.一是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在低位,银行体系流动性与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结售汇顺差处于较高水平,造成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购规模较大,仍存在对冲流动性压力.三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仍然较强.因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是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同时,要着力优化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调节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例,防止短贷长用、挤占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紧张.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二是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是第一位的.当然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三、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去年以来,我国通胀预期压力一直在加大,特别是四季度后物价上涨较快,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对通胀问题,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我们就提出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去年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一季度情况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这一轮物价上涨原因比较复杂,许多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加剧趋势,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还在加大.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走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目前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原油期货价格攀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点.特别是在全球流动性宽松、投机活跃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金融化特性增强,价格并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我国能源、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二是食品和住房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三是要素成本涨幅加大.今年劳动工资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不可低估.  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仍然处于可控区间.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翘尾因素比新涨价因素影响要大一些,新涨价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总的来说还是一种结构性上涨.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较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稳定物价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我们要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信心.  国务院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强化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加强春播科技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春播作物,突出抓好早稻等粮食生产,搞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加强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保障,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供应,保障春耕备耕物资充足供应,努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继续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市场供应.二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给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三是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要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促进产供销良性循环,避免对生产和供应形成抑制.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努力稳定市场预期.  四、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  当前,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房地产价格走势.这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中央加强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应该看到,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入推进,市场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市场出现了一些降温迹象.这说明,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是正确的.也要看到,当前市场仍处于相持阶段,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与调控目标和群众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有的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有的地方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够有力,总的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  房地产市场调控,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还要努力增加市场供应.一方面,要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中央财政为此拿出1030亿元,但光靠中央财政是不够的.各级政府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并优先保证用地供应.要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避免寻租和暗箱操作,促进这一制度长期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督促开发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如期推出全部房源并明码标价上市销售,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是保持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并始终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要切实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合理衔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  房地产调控要真正见到成效,关键要抓落实.目前市场正在观望,如果政策不能真正得到贯彻,流于形式,就很难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很难引导开发商合理定价,老百姓也很难建立起信心,我们的调控就会功亏一篑,最终,政府就会失信于民.各级政府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强化责任,确保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计划等安排公之于众,以便群众监督.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督察.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  五、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一季度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口增速比出口快,出现10.2亿美元的逆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当然,这种因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顺差减少,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总体上趋于好转,企业订单有所增加.但是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影响出口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持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挤占外贸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在进出口趋于平衡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着力点要放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上来.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特别注重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条件,为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渠道,争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走出去”是一项长期战略,要继续积极推进,同时要注重防范风险、提高效益.  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是开局之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认真做好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一要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不放松.“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抓紧把目标任务分解下去.我国能源资源短缺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当前节能减排形势有反复苗头,对此决不可忽视,放任自流.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尽快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二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抓紧制定标准,细化具体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三要抓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随着部分刺激消费政策到期,今年一季度名义和实际消费增速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关键是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费环境,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四要正确处理内需外需关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着力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促进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继续用好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市场加快自身发展,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增强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党建专栏& 求是文摘&
重在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2009年04月16日09:47&&&来源:
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非常时期需要采取非常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握大局,果断地实施了“一揽子”计划和正确方针,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坚决贯彻落实。在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一、必须坚持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在经济建设中,努力走出速度快、质量高和效益好的新路,是我们党指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更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重要方针,务必实现经济增长数量、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与其他事物一样,经济也是量与质的统一体,没有数量自然无所谓质量。发展经济必须追求一定的数量和必要的增长速度。然而没有质量,数量也就失去意义,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如果没有用,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是无用的,也不能形成价值。这就是说,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形不成使用价值和价值,构不成社会财富。同时,商品生产必须讲节约、讲效益,做到投入少、产出多。只有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剩余产品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再生产过程、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因此在追求较快增长速度时,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在经济发展中,什么时候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什么时候经济发展速度就快;什么时候忽视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就大,甚至走弯路,欲速不达。
  坚持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解决中国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靠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还很低,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就必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过去讲“又快又好”到强调“又好又快”,虽然只是“好”与“快”顺序的变化,但含义深刻。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强调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质上就是把握经济发展“好”和“快”的关系,要坚持“好”字当头,在好中求快。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取得了可喜成果,但片面追求产值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指针,在经济快速发展时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在经济遇到困难时更要毫不动摇地落实。
  坚持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要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与国内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叠加在一起,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下行压力。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强调发展速度重要,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把保增长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实现扎实的、效益好、可持续的增长。保增长,决不能沿袭粗放型发展方式,特别要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如果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走盲目投资上项目的路子,就会形成严重的重复建设,使社会生产循环不畅;就会造成能源、原材料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就会不计成本,造成大量损失浪费,甚至埋下更多的隐患,使深层次矛盾更加难以解决,最终,较快的速度还是要落下来。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遏制经济下行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重要的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二、坚持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要处理好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注重在提高经济质量基础上增加经济数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来自经济规模和“量”的扩张,而且来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来自经济“质”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生产层次讲主要是指产品能够更好满足需求的能力。产品有市场,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产品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的标志,是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否则,产品生产的数量越多,库存积压就越大,必然带来劳动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当前,国外需求的大幅萎缩,凸显了国内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要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就必须统筹考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统筹考虑市场需求的现实状况和走势,全面分析和估量市场需求容量与结构,积极顺应市场变化。同时,要努力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造新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实现产需衔接。产品能否有销路,还要看产品质量,不少产品滞销,往往是质量差、性能低造成的。作为生产资料的产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消费品的质量则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安全。市场竞争的法则,不只是数量的较量,更重要的是质量的较量,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开拓和站稳市场。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一些国家纷纷抬高准入门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企业要保持原有市场、开拓新市场,就更加需要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无论从企业还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都必须把提高经济质量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求得经济数量的增加,这样才能显著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才能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要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注重降低物质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较少的资源和劳动生产出较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是经济效益的本义所在,也是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投入多而产出少,经济效益不高,经济难以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靠高投入获得的高增长,是以廉价获得能源、原材料、土地占用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代价的,以致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这方面教训必须认真汲取。国家近来大规模增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阻止经济过快下滑的重大举措。增加投资不是不讲产出效果,而必须注重提高投资效果,生产、建设、流通等各个领域都要在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大功夫。必须坚决改变单纯依靠增加资金投入、增加资源消耗发展经济的旧模式,否则,多年来投资与消费关系扭曲的状况不仅难以改变,而且还会加剧,能源资源和环境也承受不起,国民经济就无法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要处理好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的关系,注重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微观经济效益是指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是指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根本上是一致的。没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也难以提高。但宏观效益不是微观效益的简单相加,现代化大生产是建立在广泛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经济,企业、产业、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否合理,全社会生产要素配置能否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宏观经济效益。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一方面是资源配置能使国民经济大体协调发展,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畅循环,另一方面有利于各种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达到最佳宏观经济效益。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在一定情况下,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也会发生矛盾。对一些微观经济有利的,不一定对宏观经济效益有利;而对宏观经济有利的,也可能会影响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我们需要按照国民经济各方面关系大体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全社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这就要求在当前新一轮扩大投资中,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促进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的共同提高。
  要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注重实现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经济活动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必须把实现近期增长目标和长远发展战略有效衔接起来,对经济发展速度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考虑,决不能为了一时的速度,在扩大投资中“寅吃卯粮”,在开发资源中“竭泽而渔”,那样虽然眼前的速度和增长上去了,但会妨碍长远的发展和效益。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中央实施了大规模的政府投资,重在解决经济“短板”,重在改善民生,重在增强发展后劲。克服当前经济困难,决不能放松节能减排的标准和目标;在保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要坚决防止陷入搞层层攀比增长速度、层层加码增长指标的恶性循环中。
  总之,我们要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契机,切实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突破和重大进展,真正从主要依靠大量资金投入和能源、原材料、劳动力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上来,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的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和规模经济效益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效益的发展。
三、实现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主要途径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保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最根本的是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别要着力抓住五个关键环节。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这既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迫切要求。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与开拓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尤其要加大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投资拉动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机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最近,国务院陆续出台了重点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着力调整和振兴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物流等十大产业。这是非常及时和完全必要的,关键是要真正使之得到落实。要大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区域布局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构建服务业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这是保增长和提高经济素质与效益的关键,也是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支撑。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要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把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要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引导作用,要切实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大力推广应用科研成果,使之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着力深化体制改革。这是保经济增长、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强大动力。要着眼于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促进数量、质量和效益统一的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困难环境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更好发挥市场的作用。特别要大力推进财税体制和价格体系改革,实施合理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加快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尽快理顺重要产品价格关系,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的调节作用。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重组改造,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这是当前保增长、扩内需、增效益、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扩大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认真选择。特别是要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协调、与发展规模经济相协调,千万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千万不能扩大落后产能,千万不能一味地铺新摊子。当前扩大投资规模的重点,要继续抓紧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措施。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主要应投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重大民生工程、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是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方向,也是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途径,要加大这方面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要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信贷结构,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测和指导,支持效益好的企业发展。要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管理,特别是加强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管,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确保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着力强化科学管理。这是保增长、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特别要积极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走质量效益型的路子。要注重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建立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和执法监督检查,依法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违规行为。要通过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使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科学管理水平有一个大提高,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copy right 2010 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
急救专线:
咨询热线: 院长热线:
技术支持:鑫盟软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键成功要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