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海之外其他一线城市的非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区市场发展前景如何?

查看: 10479|回复: 17
雄安新区背后:中国城市格局你看懂了吗?(转)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雄安新区”问世,中国城市格局骤变!
2017年的“清明节”最令中国人关心的新闻,毫无疑问是“雄安新区”的问世。
这个位于保定旁边,以白洋淀为核心的新区,跟北京、天津几乎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等边三角形,边长大约100公里。根据新华社通稿给出的定位,它超越了此前设立的10多个国家级新区,直接跟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并列。
相对于深圳和浦东,它还多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形容词:千年大计。
在这种背景下,“雄安新区”不仅将改变华北城市格局,还将改变全国城市的格局。
我们首先放在一线城市的层面上,观察“雄安新区”。在内地这个关税区内,可以直接竞争的一线城市,目前是北上广深。过去几年,一个最大的变化是深圳超过了广州。
我是最早观察到这个变化的人,采用的核心指标是“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资金总量),深圳在2000年的时候只有广州的一半,在2013年末首次超过了广州。这个指标非常有效,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证明了这一点。
“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之后,估计在10年之内很难在“资金总量”上跨越目前的3万亿集团(杭州、重庆、成都、天津、南京),真正跻身一线城市。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北京确定的定位里,没有“金融中心”。如果中央把金融街上除“一行三会”的东西都迁到“雄安新区”,比如几大国有银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一批券商、基金总部,再加上大学、大国企和IT企业总部迁过去,则“雄安新区”早晚会成为北方重要的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则其成为一线城市,甚至超过广州,都是有可能的。
到那时,中国一线城市的排名或许是上海、北京、香港、深圳、雄安、广州。
跟身后的“3万亿俱乐部”(目前资金总量超过或者接近3万亿的城市,包括杭州、重庆、成都、天津、南京)相比,广州仍然有显著的优势,所以能保住一线城市的位置。但其他上述5个强二线城市想超越,进而跻身一线城市,将非常困难。
过去10多年里,天津和重庆获得了国家给予的税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发展非常快,其基建规模都大幅超过了北京和上海。但优惠总是有期限的,不会无限期。雄安新区的问世,其实意味着国家发展重心再次转移,天津、重庆获得特殊政策、特殊地位的时期终结了。
“雄安新区”对北、上、深也有影响,让这三个顶级城市多了一个“政策竞争者”。在相当长时间里,中央关注的焦点显然是雄安第一。而雄安如果不是新首都的定位,想要真正发展起来,必然要放金融、科创和央企总部,以及重点大学,否则不会有人去。
在当今这个时代,要成为“一线城市”,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其实都已经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成为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而且至少要有一个强项。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目前中国的顶级城市,北京是最强大的,它吸纳的资金第一(目前是13.8万亿),此外是中国最大的科创和风投中心,可谓金融、科创都强。深圳强在科创,金融略弱(资金总量6.3万亿);香港和上海都强在金融,弱在科创。广州因为两项都偏弱,所以成为最弱的一线城市。
雄安新区要崛起,必须实质性地分流北京的金融和科创(高教)、风投中心资源,否则将沦为普通城市。若如此,则北京的人气将大大下降,真的只有首都功能了。所以,雄安新区对北京影响最大。雄安成,则北京弱,而这恐怕是中央政府希望看到的效果。至于深圳和上海,分别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有自己足够的腹地、战略纵深,所以受雄安新区的分流作用偏小。
在二线城市层面,天津、石家庄受影响最大。此前天津的滨海新区被宣布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以及承担“国家使命”的地方。雄安新区问世后,我们不能说滨海新区定位有变化,“国家使命”或许仍在,但事实上地位有所下降。
滨海新区距离雄安新区大约140公里,一个是国际大港,一个是内陆湖滨城市,两个新区还是可以在很多方面实现差异发展的。但金融、科创方面,滨海新区显然无法跟雄安新区竞争。滨海只能走航运中心、高端制造业等路子了。
至于石家庄,由于有北京、天津存在,一直无法辐射、统领河北的中部、北部,只能当河北南部的省会,因此是中国非常典型的弱省会城市。雄安新区问世后,等于在保定旁边出现一个重要城市,石家庄的地位显然会有所下降。
雄安新区让华北的利益格局更加复杂。未来雄安新区的居民到底算是哪里的人,上哪里的户口?雄安新区里的企业,身份到底是北京的,还是河北的?他们税收交到哪里?所以我猜测,未来华北将有行政区划调整。
而华北的行政区划调整,会不会引发全国性的大调整?要知道,调整全国行政区划,是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的一个问题。中国目前中东部的行政区边界,绝大部分在明朝中期就已经形成,显然不符合目前的管理需要。
雄安新区问世之后,环北京的利益格局也将发生重大调整。“北三县”(大厂、三河、香河)的地位虽仍然重要,但因为出现了“南三县”(雄安新区的三县),所以肯定有所下降。包括通州副中心,地位也有所下降。廊坊整体没有变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但承德、张家口、唐山以及保定的涿州,地位都有所下降。
至于北京市内,四环以内将成为“展示性的北京”,随着大企业总部、高校迁移,人口密度将大幅下降,呈现空心化的趋势,到了晚上可能没有多少人。六环到四环之间,则是世俗的北京,市民生活的多样性主要在这里体现。如果雄安新区进展顺利,以后不被搁置,则北京房价的确会出现滞涨,未来可能被上海、深圳长期超过。
也有读者问,北京这种跳出百公里之外建设“雄安新区”的玩法,会不会被上海、深圳等其他大城市复制?我的看法是,这个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北京是“一线城市+首都”,所以要这样做,其他城市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
另外,再看看港股。其中“雄安新区”概念股大涨,涨幅第一的是“金隅股份”,这是一只“A+H”股,在香港和上海两地挂牌,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水泥、建材供应商,总部设在北京,目前北京通州副中心建设中主要使用的也是它的建材。收盘涨幅接近35%,最大涨幅45%。
其它涨幅居前的还有“天津港发展”上涨16%,天津发展上涨8%,中国建材上涨7.4%,北辰实业上涨7%。A股复牌之后,最大的看点是在雄安新区及其周边拥有500平方公里土地开发权的华夏幸福(600340),这些土地开发协议是否还有效,有待确认。
北京分出一个雄安之后这里啊都能进一线而天津依然不能?搞笑,北京分出一个天津等量的GDP就屁都不是了。
看了,这几篇文章角度不同,但客观规律无法抗衡,逆天而行必遭天谴,雄安,我们走着瞧吧
就怕一旦失败,将付出高昂而沉痛的代价,而这将由京津冀乃至全国人民买单。
本帖最后由 andrewsmith 于
11:59 编辑
京津冀一体化,天津的地位下降,原以为对天津的好处可能是能得到一部分北京疏解出来的非首都功能(例如大学、科研院所、央企总部、金融机构等),但现在又半路杀出个雄安作为集中承接地(比如开工建设雄安新区,对于很多央企来说,就必须调动在其它地区、其它项目上的资金到雄安,这种行政命令是不能不执行的。结果,就会造成其它地区和项目的资金链更紧张,加剧这些地区的机构和企业的资金链压力),京津冀战略对天津的意义何在?
另外,雄安需要北京输血,未必不需要天津也输血,红肿不是说了吗,天津坚决服从,要什么给什么,不怕牺牲天津自己。尤其是人的流失这方面,如果雄安最后真如新闻所说这么好,北京这么强大最后都会有大量人去雄安,那天津会不会有更多的人也去呢?这是更担心的。
别光说打破一亩三分地,在现有行政区划和利益格局下,谁也不是圣人。根本还是要从制度上改变。
开玩笑,10年后雄安就敢提3万亿俱乐部,10年后雄安能到3000亿就算奇迹了。到现在北京市政府依然没对雄安新区表态。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雄安新区京津冀一体化的结果必然失败?(转:虽然此文已被任志强否认为其所写,但不妨看看)
传统的中国是个多层圈的文化。以地域形成的语言与文化和当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连建筑都有各自的特色。
京津冀一体化:多层圈文化积淀下的新建设高潮
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变化,自北京帝制建都之后,地位大大进步了。虽然经历过民国时期的南京建都变成,但49之后又恢复了北京的首都地位。
天津则发生过多次的起起浮浮。从交通的水陆兼通和工业发展上都曾有过特殊的辉煌。但也在省会、非省会到直辖中有过多次变化。虽想与帝都争个平等地位,却在大树底下不长草中丢失了。
帝都的周围则曾是狼烟弥漫的战场。屯兵于帝都,重点防御北方,有过千年历史。虽在清时不再以兵御疆。但备战备荒的次要对象仍在北方。改革后号称是同步发展,可北京周边仍有不少的贫困县。
当大树过多的汲取了土地的营养成分和遮拦了阳光时,大树下的其它竞争性植物就难以生活。只剩下好乘凉了。但想乘凉又如何竞争呢?
为了保证首都的发展利益,又一次以三地一体化的名义,预备掀起一个新的建设高潮。真是激动人心啊!
三地一体化的障碍 在于如何处理“公平”
看完了这些宣传文件和纲要之后却无法让人高兴起来。
中国曾经高喊过城乡一体化的口号,但为什么无法完成这样的目标呢?其根本的缘由在于无法打破的人口自在流动和迁徒的户籍制度的限制。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相关成绩。
计划经济时代为限制人口的流动,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方式将农民捆在了土地上。改革后有了土地承包制和身份证,可以让农民离开土地,进入了城市。但户籍制度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农民身份。“农民工”代替了工人阶级。可社保、医疗、教育、住房、家庭仍然与土地挂勾。成为进城与上升通道中的一把钢锁。
每当看到“城乡一体化”和“京津冀一体化”时就在考虑,如果不能将人权平等,将身份的痕迹区别彻底消弭,又从何谈起一体化呢?
河北与天津的人民能平等分享北京市户籍人口的各种权利吗?能分享北京市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等的福利吗?所谓的三地一体化,无非是将北京市不想要的产业、事业、运营与人口都从北京市挤出去,安排在河北与天津。让北京市仍可分享他们提供的服务与商品,但不承担他们可能对北京市产生的负担。
向周边地区甩包袱,以确保北京市最终严厉控制人口总量的目标,似乎是所谓一体化的落脚点。
连北京市的户籍人口和纳税地点在通州的购房成绩上都成为了不能一体化的妨碍。河北与天津的人口又岂能一体化?
经济规律是无法用行政权力改变的
城市的集中度是市场化竞争的结果。也是城乡差别的选择。不承认这种差别和竞争,试图用政府的行政权力,强制性的推行一体化,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市场化的竞争必然会构成技术、资源、人才、创新能力的集中。必然会向最有利于这些资源综合婚配,效率最高的地区。目前就是向城市集中,向大城市集中。任何行政权力也无法改变这种流动与集中。经济规律是无法用行政权力改变的。
有人说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能处理这些成绩了。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真的能均等化吗?能!但这要求整个社会都平均达到极高的经济发展程度。目前连美、英、德、日这些发达国家都无法完成的目标,在中国日前的情况下又怎样可能完成呢?
请问把五个手指分开还是把五个手指变成拳头打人更有力量?如果把北大、清华集中起来的优秀教师用均等化的方式分配到教育落后的地区。那么是将全体的教育事业程度进步了还是降低了?如果把北京市的优秀医生都用均等化的方式分配到落后地区。那么医疗的全体程度和科研力量会进步吗?
一体化和均等化的过程是有利于将资源与效率进步吗?仅仅是将产业与人才用权力重新进行分配吗?那么市场会赞同吗?
当通州限制非户籍人口的进入时,能自行培养优秀人才吗?拒绝了优秀人才的进入,难道能有利于进步通州的全体发展吗?
当北京市为控制人口总量而加大了限制,有可能只引进优秀人才吗?你怎样知道谁可能成为优秀的创新创业者或地方委员呢?
当城市的支出程度远远高于农村时,当北京市的支出程度远远高于河北与天津时,又如何让民众不去争取获得高支出的就业呢?
中国有38%农民从事农业就业,但只要9.5%的GDP。这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贫富差别的根源。如果不能用城市化吸引更多的农民转变消费方式,又如何消弭贫富差别?
三地一体化?北京最优化?
世界各国都异样遇到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但没有一个是用行政权力的方式来限制城市化的。都是用市场化的方法和允许民众自在选择的方式处理的。反而让城市中的人群能和谐的相处,让城市的效率进步了。
中国的土地非公有和土地资源非市场化配置,也是人群、产业、资本、人才和公共资源不得不向城市集中的缘由之一。
当中国曾经从完全公有,变为允许一部分公有的改革多年之后,大多数人曾经成为有产者。更多的人都在努力奋斗希望成为有产者。那么财产、资产的配置则是有产者决定的。而非权力决定的。如果权力限制了有产者资产的自在配置,他们就只好向境外转移了。
当权力无法限制这些资产向境外转移配置时,又如何在境内能有效限制自在配置呢?
河北落后的地区也许会认为那些被北京市淘汰了的产业,对他们而言也是先进的。在北京认为是高能耗和净化的产业,也许比农业会有更高的支出。
但是在先进地区有可能降耗和减污,还是在落后地区有可能降耗和减污呢?这种转移是对社会和自然更担任任还是推脱责任呢?
或许最终的目标不是三地一体化,而仅是北京市最优化。但结果却未必是行政权力所能决定的。
今天挪动通讯才取消了三地的漫游通话费。但还有多少没有取消的限制措施?如非北京市的车牌能随意进京吗?为什么北京市可以限制,津冀就不能限制呢?又何来的一体化?
当小农社会以社群为主体的社会,进入到古代化的消费方式时,个人就变成消费与生活的主体。一个地区或城市,甚至国家与民族的繁荣,在于以个体为主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的深度与广度所决定。而非权力所决定。
当任何行政主张限制和禁止了个体的创新能力与选择的环境时,都必然的减弱了创新的精神和发展。也必然有害于全体的经济。
无论北京及周边的条件能否合适人口的居住与发展,这种所谓一体化的道路都并不符合市场化的进程。再靠行政权力去安排经济发展规划的调整最终都将是失败的。
津京冀一体化无益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4月30日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北京将逐步强化政治中心职能,疏散经济中心功能。你们可能很迷信津京冀一体化,从我个人而来,我反对。我不赞成城乡一体化,从逻辑上不对。经济逻辑上从来都是资源相对集中的时候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北京人口太多了,所以要把北京人口轰走,轰到天津去、轰到河北去,避免大城市化、或者特大城市化的城市病。我们的城市病不是因为人多。无论是东京、首尔、纽约,我们不如人家的车多,也没有人家人口密度大。北京算起来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200多人,全国排名倒数第四。上海才2000多,也不多。纽约8000多人每平方公里,香港6000多人。
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是石家庄,每平方公里人。石家庄是十年前第一个放开户口的,但石家庄会比北京挤么?和人口没关系,是我们道路系统出了问题。北京道路系统就是因为这有中南海,那有天安门,堵得乱七八糟都得绕。
北京的路恨不得120米宽,一个老太太过马路可能要过5分钟。你到纽约去看看有没有超过30米的路,人们很快就通过了,单行线车哗哗哗地猛跑。
别以为我们傻大黑粗的马路,通行率就提高了。小的单行线通行率比我们快多了,是有数据和理论支撑的。北京拥堵是我们城市治理问题造成的结果。
管理问题和制度问题是主要的。我们不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埋怨人多。城市化重要的是把资源集中,效率最高。
当央视在为京津冀一体化欢呼时,理性的认识其背后的故事也许是必要的。清醒的头脑会让人少犯错误。
不同角度看雄安(转两篇)
本帖最后由 andrewsmith 于
00:05 编辑
“雄安新区”反思考:千年大计还是饮鸩止渴?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讨论雄安新区:炒房的认为雄安房价要涨几倍,连夜买机票大巴去周边看房;炒股的认为河北、基建概念股会有N个涨停,券商连夜组织电话会议、狂出概念股研报;炒商品的纷纷表示下周必须满仓螺纹钢;经济学家认为雄安会成为下一个深圳或浦东,对中国经济前景非常乐观,中国必然能依靠雄安走出低谷一飞冲天......总之各种眼花缭乱雄心壮志的高昂口号,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这里倒是有个小问题:既然大家都坚定的认为规划一个新区能带来无数的利好让中国经济瞬间爆发,那么国家为什么不早点搞,不全国各省一起搞呢?简单直白的口号、无脑浅显的逻辑这些总是能让人兴奋,毕竟大多数人都是乌合之众:非常短视、不愿思考、情绪被疯狂的口号主导,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冷静的去思考事物背后详细完整的逻辑。有谁去思考雄安和深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差异?深圳是港口,雄安是内陆。当年深圳的劳动力成本、老龄化程度、资产价格、经济发展阶段、债务水准、未来增长潜力,和现在的雄安是一样吗?有谁去思考雄安新区是增量共赢还是存量博弈?全球面对的问题就是增量不足,所以各国都纷纷开始反全球化,开始抢存量的蛋糕,中国对内对外都一样,国内其实也是存量博弈,资源不断向一二线城市向长三角珠三角靠拢,现在的问题是:雄安是要迎来大发展了,那么谁要让出蛋糕呢?有谁去思考在中国整体债务那么高的情况下,雄安新区大规模的建设钱来自哪里?如果雄安通过政策性银行大量贷款或发债,并且全国其它地方的基建也不减少继续增长,那么整体的负债率不就越来越高?规划一个新城本质上不就还是投资拉动GDP的老套路吗?谁会去思考:为什么规划一个新区之后,当前存在的问题——实体高负债、金融高杠杆、劳动力拐点、生产率下滑、老龄化来临、资产价格泡沫、信贷泡沫、投资过剩、出口萎靡、汇率压力就全都不存在了?人们总是幻想一夜之间练成绝世武功,比如左脚踩右脚的轻功或拎着自己的头发就能飞天(快速全面的增量共赢),但梦想归梦想,现实归现实。印钱能解决问题吗?那么世上就不会有经济危机,不会有1990年的日本、2008年美国、委内瑞拉、津巴布韦......靠规划搞投资和基建能解决问题吗?那当年轰轰烈烈的河北曹妃甸新区是怎么回事,2008年的4万亿为什么让我们在泥潭越陷越深?中国现在是新区不够、投资不够、基建不够吗?2008年之后我们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背上了N年的贷款,实体负债率搞到全球第一,把信贷泡沫推到全球史无前例,最终收获的是:大量低效无现金流的基建、越来越弱的民营实体经济、越来越疯狂的资产价格泡沫,越来越脆弱的金融体系、越来越危险的系统性经济/债务危机……政策出来后,每个人都在思考明天怎么赚快钱,没有人去想未来10年甚至1年的前景。看看大家对于雄安新区规划的点评吧:去哪里炒房?买什么股票?做什么品种期货?如何参与基建开发?大家只关心如何炒作赚钱,没人关心新区的经济性、没人关心新区的实体如何发展、没人关心新区的未来.....如果大家都只喊嘹亮振奋的口号而非实际去行动,只用短视浅显的目光看待明天,不用深入长久的逻辑去思考未来,妄想用纸面上的规划而非实质性的改革来解决问题,那这根本不是千年大计,而是饮鸩止渴!-------------------------设立雄安新区的经济学反思 可以说,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让全世界一片愕然,不过,反应最快头脑最为清醒的是股市投资者及楼市的投资者。随后,无论是香港的股市还是国内的股市,其所谓的雄安概念股立即轰然上涨,市场甚是热闹。同时,全国的住房投资者瞬间涌入了雄安新区及周边城市的楼市,其区域的房价上涨也创历史最高的记录。尽管雄安新区及周边的政府出台一道又一道封杀房地产炒作的令,但要让中国住房投机炒作者退出这些市场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住房投机炒作者肯定还有在等待雄安新区房价上涨的时机。中国投资者之所以对雄安新区的设立反映如此之快,这不仅在于中国主流媒体大力宣传雄安新区设立是如何步深圳特区及浦东新区之后尘,更重要的是中国投资者预期雄安新区的经济短期内将快速发展与繁荣,预期雄安新区将成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以此步上深圳特区及浦东新区经济发展和繁荣及房价飚升的后尘。但这些预期都是建立在具有无限聚集资源的假定基础上。就如前十几年北京市的发展一样。可以说,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之所以会争取进入北京,就是在1988年第一次由上海到北京时一种直观。当时我看到当时北京的高楼林立,就想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尽管市场机制对经济作用会越来越大,但经济生活对政府权力依赖不仅不会减弱,甚至于可能会强化。而经济生活对政府权力的依赖性不仅表现为政府权力是一种政策性的资源分配机制,而且也表现为政府权力具有无限大的聚集社会资源的能力。所以,中国各城市资源优势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政府权力的大小及与政府权力远近。而且市场的发展会让整个国家经济标的物更大,这不仅显示出经济生活对政府权力依赖度增强,也显示出政府权力对社会资源分配的绝对性增强。可以说,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我到北京时,当时北京这个城市不仅自然资源禀赋十分贫乏、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落后,而且市场商业气息薄弱并离现代商业文明太远等。比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图书管理的方式与我上个世纪80年初在上海华东师大图书馆相比都相差很远。而这正是观察一个城市社会商业文明的最为重要的窗口。但是,在之后的20年里,北京很快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城市化进程最快、经济最有实力的城市。而北京市能够短期时间内迅速崛起的最大动力就在于北京是政府权力最为集中、最大、最为绝对的地方。因为,在中国,政府权力是聚集资源最有效的工具及方式。而雄安概念股及楼市炒作者的预期就是建立在这样假定上,而没有去观察深圳特区及浦东新区发展和崛起的动力与方式。可以观察到,深圳特区之所以能够在30多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并创造了一个人类历史上城市发展的奇迹,并非以往争论多时的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也不是多少政策性资源的注入。因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设立的四个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情况来看,这些特区的政策性资源,面向的全国市场的条件都是一样的,还有就当时的自然禀赋来看,深圳远差于其他三个城市,但是为何其他几个特区并没有在短期内成长与繁荣起来,而仅是深圳特区才能突飞猛进。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深圳背靠了香港,而珠海背靠澳门、汕头和厦门背靠台湾远不及。正是有香港这个城市的强大的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香港不仅在于当时财富占有十分惊人,而且在于它有几百年的现代商业文明历史),让香港、全世界及中国的资金流、物流、人流、信息流、思想流源源不断涌入深圳,再加上特区的政策性资源注入及广阔的珠三角商业腹地则成了深圳特区之特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如果不是深圳背靠香港,而是珠海背靠香港,那么城市崛起的是珠海而不是深圳。对于浦东新区的经济奇迹,看上去浦东新区要比深圳特区开发要晚10年,但是上海是中国现代商业文明史发展最早的城市,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上海就是远东地区甚至整个亚洲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及繁荣的城市,它有200多年的现代商业文明史。即使是1949年之后中国经济完全被计划经济所统治,但现代市场的商业文明也无法把其全部遏杀掉。我记得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上海缴交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有六分之一以上,它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而上海生产任何商品都成了当前质量保证的代名词。正是因为上海现代商业文明历史及程度成了带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成长的最主要动力,也正是因为上海有这种200多年现代商业文明的基础,浦东新区的一个政策性的决策,成了这个地区资源重新整合的重要方式。如果没有上海商业文明200多年的历史及长江三角洲这个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腹地,上海浦东新区能够在近20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及快速繁荣是不可能的。从雄安新区的情况来看,它未来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它的经济腹地又在哪里?对于当前仍然是贫穷落后的雄安新区来说,它的现代商业文明程度及经济增长之腹地与上个世纪80年初的香港和珠江三角洲、90年代的上海及长江三角洲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雄安新区的现代文明程度及经济增长腹地仍然处在一张白纸上。如果按照市场法则,这张白纸要写上文字,也得花费上100年以上时间。所以,雄安新区的成长及崛起动力源只能是政府之权力。而政府权力对资源的聚集及注入,雄安与北京之间肯定是零和博弈,即如果中央资源雄安聚集,北京要发展的机会就会减少,反之亦然。这也是为何近些来北京经济能够快速发展,而周边地区的经济则相对落后的原因所在。因为,对北京来说,其配置资源的方式与深圳和浦东完全不同。还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生活对政府权力依赖程度将减弱,政府聚集资源的能力也会逐渐弱化。
也就是说,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即使中央政府的权力在资源配置上完全向雄安新区倾斜,但罗马并非一日完全,雄安新区也并非一日完全,它的发展肯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如果雄安新区要规划为一个政治权力中心,那么其发展速度还可能会快一些,因为政府的绝对权力会向这个地区转移。但就目前的态势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如果雄安新区规划为一个首都社会服务中心,那么更多的会遵循市场法则。没有政府的绝对权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思想流等,要迅速流入这个雄安新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早些时候投资者对雄安概念的炒作其假定条件是否成立是不确定的,其投资所面临的风险肯定会不小。
这篇文章确实算是有点头脑的人写的,终于不算是‘屁股决定脑袋’,但全文的前提就是一个:雄安搞金融。问题是总书记对雄安该干什么不干什么已经明告天下了,这是谁敢自行其是呢?除非总书记自己说,不好意思,我忘加上金融了……否则这篇文章全篇立意的根基都没有了。只不过关于滨海评价的还算中肯,港口是搬不走的,这一点雄安和滨海合作是不错的思路。
港口是搬不走的?那可不一定,记得前几年北京就曾经试图挖人工海远河到北京,,,简直荒唐无耻!&
本帖最后由 andrewsmith 于
09:36 编辑
这篇文章确实算是有点头脑的人写的,终于不算是‘屁股决定脑袋’,但全文的前提就是一个:雄安搞金融。问题 ...
按照目前中央给雄安的定位(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来看,雄安肯定要搞科技创新,这和天津是否冲突?而且这样的定位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宏观定位,似乎也没说不让搞金融吧。别忘了雄安钦定的功能是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北京如果迁出金融机构,这里是首选(原本也许可以到滨海于家堡响螺湾等地)。
京津冀战略给天津的新定位是一区三基地(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最后一个改革开放先行区,和雄安的“开放发展先行区”几乎一样,当然可以各搞各的改革创新,但如果有新的改革政策要放在京津冀的话,恐怕就不是在天津了,或者又多了一个钦定的竞争对手。以后天津的改革开放要多从内部挖潜了,不能光等着外部政策了。
最后,既然雄安已经横空出世了,希望天津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雄安这一亲儿子,和雄安协调发展,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最终实现京津雄同城化发展。
本帖最后由 andrewsmith 于
09:44 编辑
京津冀一体化,天津的地位下降,原以为对天津的好处可能是能得到一部分北京疏解出来的非首都功能(例如大学 ...
天津再定位:“三区一基地”替代“北方经济中心”
本报记者 定军
  实习记者 乔梦雨 孙楠 叶丽丽 亓淳莹
  北京报道
  天津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
  7月13日、14日,中共天津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举行,会议审议通过《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年)》(以下称“《实施方案》”)。
  这次会议上,天津首次公开了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这较原来《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定位有较大调整。
  《实施方案》确定了下一步天津发展的新方向,比如要着力提高先进制造研发水平,成为科技研发转化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支撑和引领全国制造业发展。
  同时,要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增强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建设武清、宝坻、静海、蓟县、宁河,推动双城联动向多城联动转变。
  这使得天津未来人口和产业疏导,将向多个郊县发展,与目前北京预备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思路一致。
  “经济中心”定位调整
  2009年发布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为此,天津要打造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相较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新定位,上述“北方经济中心”,以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的提法已经去掉。
  多名专家对此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天津对周边地区,如山东、河北、辽宁等地的经济辐射有限。尽管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成立多年,但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不可相提并论。
  天津属于典型的工业城市。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天津工业增加值为7083.39亿元,接近上海的7362.84亿元,超过北京的3746.77亿元。
  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方面,天津2014年为45%,大大超出北京、上海17%和31%比重。而在服务业方面,京沪分别比重超过60%、70%,天津只有50%左右。
  这些数据显示,天津主要是工业城市,加上服务业发展较滞后,对周边经济辐射作用有限。
  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蒋三庚认为,城市的发展核心还是要强调最主要的定位,天津发展工业条件好,制造业有较雄厚基础,同时紧邻北京,有政策信息优势,所以新定位是恰当的。
  此外,天津经济基础也较好。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天津人均GDP为105202元,超过北京的99995元,上海的97343元。
  打造“三区一基地”
  根据国家对天津新定位,天津未来将着力打造“三区一基地”,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先进制造业方面,《实施方案》确定,下一步天津要着力提高先进制造研发水平,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形成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建成先进技术、创新要素、高端产业的承接地和聚集地,成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的原创地和策源地,成为科技研发转化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支撑和引领全国制造业发展。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薄文广副教授认为,天津发展先进制造业,从产业链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上游和下游都相对滞后,今后应该加大上下游领域的发展。
  其次,天津好的制造业,主要是央企、国企,或者国有控股和外企,民营企业相对较弱,这对创新不利,未来应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北京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北京应该把研发转化基地放在天津。”他说。
  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方面,《实施方案》提出,要着力构筑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以海空两港为核心、轨道交通为骨干,实现多式联运有效衔接,全面提高航运服务辐射功能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此外,要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坚持改革引领,提升金融创新运营能力,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自创示范区和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投资贸易高度便利、示范引领作用强劲的改革开放先行区。
  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臧学英认为,这些新定位与过去滨海大力发展制造业,以及实施金融创新等有关。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要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增强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建设武清、宝坻、静海、蓟县、宁河,做优“双城”,做强辅城和中等城市,做特小城镇,做美新乡村,做实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推动双城联动向多城联动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目前天津武清、宝坻、静海、蓟县、宁河主城区人口比较少,有的只有20万左右,按照中等城市主城区人口要达到50-100万的要求,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未来天津的主要人口和制造业产业可能将向这些郊县聚集。
  臧学英指出,天津也会有大城市病,下一步除引导中心城区的人口往其他区县流动,天津还要考虑要承接什么样的人口,以及如何向外省纾解人口,可以考虑将重工业企业往河北纾解。
  “这样可以实现城区与郊县,天津与北京、河北互相合作,互利共赢,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和共同的目标。”她说。
  作者:定军 乔梦雨 孙楠 叶丽丽 亓淳莹
02:30:5821世纪经济报道
本帖最后由 andrewsmith 于
17:23 编辑
这篇文章确实算是有点头脑的人写的,终于不算是‘屁股决定脑袋’,但全文的前提就是一个:雄安搞金融。问题 ...
其实xi还真说过要把金融机构搬到雄安,而“集技术研发和转移交易、成果孵化转化、产城融合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是直接和天津竞争的: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能要。
  雄安新区绝非传统工业和房地产主导的集聚区,创新驱动将是雄安新区发展基点,进行制度、科技、创业环境的改革创新,吸引高端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建设集技术研发和转移交易、成果孵化转化、产城融合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高要求,新机制。雄安新区将坚持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座创新发展之城
——新华社《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纪实》
雄安新区的设立,确实动了某些人的奶酪,确实是深化改革。
但这个新区可能并不那么符合自然规律科学发展,最终究竟是不是会造福一方,也只能让时间证实了&
北京把金融,科创都分出去,那就没什么了,人气一散,就是下坡路了,别说排在上海后面,能保住二线就不错,所以我觉得国家不会是这个思路,北京的地位不会改变,所以迁走的应该不会是这些核心的内容!
北京把金融,科创都分出去,那就没什么了,人气一散,就是下坡路了,别说排在上海后面,能保住二线就不错, ...
北京得衰落是必然的
北京得衰落是必然的
不一定!只要权利还在,北京就还会继续胖下去。
扫码关注渤海论坛官方微信号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中央商务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