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美佬的围堵!上古卷轴5敌人美化行为!目前我已经把苹果三星索尼LG等美日韩货划入黑名单!跟着国家的战略走!跟国

297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3K13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现在的位置:
苹果iPhone X供应链厂商全在这里!没想到这几家竟也是!
在iPhone X首次标配的全面屏、3D摄像头、无线充电产业链厂商中,据不完全统计,在大中华区上市的iPhone X供应商包括,前者摄像头模组厂商有高伟电子、欧菲光、鸿海;镜头厂商有大立光;3D Touch厂商有业成、TPK;触控马达和声学器件厂商有瑞升科技、歌尔声学、声律;触摸屏厂商有蓝思科技;金属外壳厂商有鸿准、可成科技;连接器厂商有鸿腾;无线充电厂商有立讯精密、横店东磁;防水器件厂商有通达集团。
事实上,iPhone X供应链厂商远不止于此,譬如在3D摄像头供应链中,包括台积电、鸿海、夏普、同欣电、大立光、玉晶光、SONY、稳懋等20多家供应商,横跨欧美中日韩等相关大厂的技术应用。
iPhone X意为iPhone“ten”,iPhone十年,推动手机产业链制造业不断激流勇进,带动了全球一批批手机产业链厂商水涨船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苹果公布的最新供应商名单,汇聚了全球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中美日仍为苹果供应链最大的生产基地。
▌美国供应商
3M:主要为苹果供应背胶、数据线、隐私屏贴膜等。
康舒科技(Acbel Polytech):主要为苹果供应电池电源,供货工厂在东莞。
AMD:主要为苹果供应SoC芯片,2家工厂, 中国和马来西亚各有一家。
安费诺(Amphenol ):主要为苹果供应连接器,共有4家工厂,3家在中国(杭州、上海、深圳),1家在美国。
亚德诺半导体(Analog Devices ):主要为苹果供应芯片,包括类比IC及电源管理IC等。ADI共有2家工厂为苹果供货,1家在爱尔兰,1家在菲律宾。
雅特生科技(Artesyn Embedded Technologies):总部设在美国,主要为苹果供应电源。
博伊德(Boyd Die Cut ):为苹果提供散热器,1家供货工厂在苏州。
百老汇工业集团(Broadway Industrial Group ):在香港、上海及深圳各有1家工厂为苹果供货。
线艺(Coilcraft ):全球最大的磁性元件制造商之一,为苹果提供数据线,共有4家工厂,2家在中国(梅州、陕西),1家在印尼,1家在越南。
达尔科技(Diodes ):美国分立、逻辑、模拟以及混合信号半导体产品供应商,有6家工厂为苹果供货,上海2家,四川1家,德国、英国、美国各1家。
伊顿(Eaton ):创立于美国,总部设在爱尔兰,苹果核心供应商。
英特尔(intel):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厂商,为苹果供应基带芯片,有9家主力工厂,中国2家,爱尔兰1家,以色列1家,马来西亚1家,美国3家,越南1家。
应美盛(InvenSense):美国芯片制造大厂,苹果陀螺仪供应商,目前在台湾有1家主力工厂。
捷普(Jabil Circuit ):苹果外壳供应商,有10家主力工厂,9家在大陆,1家在台湾。
基美电子(Kemet ):美国电容大厂,有4家主力工厂,中国、印尼各有1家,墨西哥2家。
楼氏电子(Knowles):美国电声元件供应商,为苹果供应耳机及麦克风,在中国大陆及马来西亚各有1家主力工厂。
莱尔德科技(Laird Technologies):为苹果提供无线技术及相关材料,有4家供货厂,昆山1家,上海2家,东芝1家。
凌力尔特(Linear):被ADI收购,有3家主力工厂,2家在美国,1家在马来西亚。
迈瑞恩(Marian):总部在美国印第安那州,为苹果供应高精密元组件,在中国苏州、深圳各有1家工厂。
美信(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 ):为苹果供应芯片,有8家供货厂,菲律宾2家,泰国1家,5家在美国。
微芯科技(Microchip Technology):苹果核心供应商之一,有15家主力工厂,其中大部分在美国本土。
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为苹果供应存储器芯片,共有6家主力供货厂,2家在台湾,2家在日本,中国大陆和日本各有1家。
莫仕(Molex):为苹果提供连接器,共有8个供货厂,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马亚西亚、墨西哥、新加坡和美国。
安森美(ON):为苹果提供电源管理产品,共有16个主力工厂。
先锋材料(Pioneer Material Precision Tech):为苹果提供精密材料,在中国大陆有3个主要工厂。
Qorvo:美国半导体公司,为苹果提供射频组件,有7个主要工厂,4个在美国,2个在中国,1个在哥斯达黎加。
闪迪(Sandisk):为苹果供应硬盘产品,1家主力工厂设在中国上海。
山特(Santak):现已成为伊顿公司的一分子,为苹果供应电源产品,3家工厂均设在中国。
希捷(Seagate):总部在美国,苹果硬盘供应商,3家主力工厂,泰国1家,中国苏州、无锡各1家,苏州工厂目前已关闭。
思佳讯(Skyworks):总部在美国,苹果芯片供应商,6个工厂分别在日本、墨西哥、新加坡、美国。
科慕(The Chemours Company):从杜邦公司分拆出来,苹果核心供应商之一,8家主力工厂,美国4家,日本2家,墨西哥、荷兰各1家。
威世(Vishay Intertechnology):为苹果提供分立器件产品,主要有18家工厂为苹果供货。
凌云逻辑(Cirrus Logic):苹果音效芯片供应商,目前在美国加州有一座供货厂。
高通(Qualcomm):苹果LTE芯片供应商。
矽利高(Silego ):苹果芯片供应商。
新思(SynapTIcs):为苹果提供触控芯片。
▌中国(含大陆、香港)供应商
瑞声科技:主要为苹果供应声学组件,是苹果最大的扬声器供应商。瑞声科技共有3家工厂为苹果供货,2家在常州,1家在深圳。
伯恩光学:伯恩光学惠州工厂为苹果提供手机屏幕。
比亚迪:为苹果提供电池及附件产品,在深圳和惠州各有1家工厂。
国泰达鸣:主要为苹果提供充电器,在深圳、东莞及江苏各有1家工厂。
成都宏明双新科技:致力于以3C为核心领域的精密零组件研发,为苹果提供精密组件。目前,在成都有1家工厂为苹果供货。
金龙控股:为苹果提供线性马达,目前在温州有1家工厂为苹果供货。
歌尔声学:大陆电声行业龙头企业,为苹果供应声学器件,主力供货厂有3家,中国山东2家,越南1家。
科森科技:为苹果供应精密组件,总部在昆山。
蓝思科技:苹果玻璃屏幕供应商之一,2家主力工厂均设在长沙。
朗威尔:电缆、连接器供应商,在深圳有1家主力工厂。
联丰集团:香港公司,为苹果手机供应表壳,2家主力工厂均设在东莞。
立讯精密:中国连接器龙头企业,苹果核心供应商,目前有4家主力工厂,2家在昆山,1家在吉安,1家在安徽株洲。
德赛电池:总部在深圳,苹果电池供应商,2个工厂均在广东惠州。
富诚达:主营精密金属结构件,苹果主要供货商之一,富达科技宣布28.95亿收购富诚达。
信维通讯:苹果核心供应商,目前已对信维通信开放全部产品线,主要供应移动终端天线系统产品。
安洁科技:总部在苏州,为苹果提供功能性器件和光电胶。
东山精密:为苹果供应FPC,目前在苏州有3家主要工厂。
金桥铝型材厂有限公司:总部在香港,主要为苹果提供精密元件。
TLG:总部在香港,为苹果供应电子元件,8家供货厂,均设在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供应商
日月光集团: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封测厂,主要为提供苹果Wi-Fi、Touch ID传感器和3D Touch组件的系统级封装。日月光共有8家工厂为苹果供货,其中上海有2家,韩国有1家,台湾有5家。
奇鋐科技:总部在台湾,主要为苹果供应散热模块,有3家工厂为苹果供货,分别位于中国的昆山、上海及深圳。
双鸿科技:总部在台湾,为苹果供应散热模块,在大陆江苏和广州各有1家工厂。
海华科技:为苹果供应无线模块,在上海拥有1家工厂。
可成科技:主要为苹果提供金属外壳,共有4家供货工厂,均设在大陆江苏。
正崴精密:台湾连接器、线束及电源管理、能源模组、无线通讯及光学产品供应商。主要为苹果提供连接器产品,共有5家工厂为苹果供货,东莞有4家,江苏昆山1家。
仁宝电脑:为苹果代工,1家代工厂设在江苏南京。
华通:台湾HDI大厂,为苹果供应PCB,在大陆四川、惠州以及台湾桃园各有一家工厂为苹果供货。
达方电子:台湾光电与精密元件大厂,为苹果iPad提供键盘。
台达:全球最大的开关电源供应器和风扇产品厂商,为苹果提供电源适配器,在中国有3工家工厂,泰国1家。
顺达:苹果电池供应商,目前在苏州有1家工厂为苹果供货。
台郡科技:台湾FPC大厂,为苹果提供印刷电路板,在台湾和江苏各有1家工厂。
富佑鸿:为苹果供应扬声器、麦克风等产品,目前在苏州有1家工厂。
玉晶集团:台湾光学大厂,为苹果提供镜头产品,主力供应厂在厦门。
滨中松琴工业有限公司:台湾第一大电子螺丝厂,主力工厂设在昆山(1家)。
鸿海:为苹果代工,以及提供面板、连接器等产品。23家主力工厂,巴西2家,中国大陆20家,台湾1家。
明翔科技:在大陆有2家主力供货厂。
大立光电:苹果相机模块供应商,在台湾和大陆各有1家主力工厂。
光宝科技:苹果代工厂,有9家主力工厂,巴西1家,其余8家均在中国大陆。
美律:为苹果提供扬声器、麦克风等,在苏州有1家主力工厂。
南亚塑胶:为苹果提供保护壳用料PC,在大陆和台湾各有1座主力工厂。
和硕联合:为苹果代工,在中国大陆有5家主要组装厂。
华殷磁电:为苹果提供磁性材料,在中国大陆有2个主要工厂。
致伸科技:为苹果供应相机模组,目前还是华为和小米的供应商,在大陆有2家主要工厂。
广达电脑:苹果组装厂,主力工厂有3家,1家在美国,2家在中国。
瑞仪光电:总部在台湾,苹果手机背光模组供应商,3个主力工厂均设在中国大陆(广州、南京、吴江)。
夏普:日本公司,现已被台湾鸿海收购,为苹果供应面板。6家供货厂,3家在中国,2家在日本,1家在越南。
新日兴:总部在台湾,苹果中空Hinge(中空轴承)供应商,1家工厂在台湾。
新普科技:总部在台湾,苹果电池供应商,1家主力工厂在江苏常熟。
Sunon Electronics:为苹果供应散热产品,1家工厂在昆山。
精元电脑:苹果电脑键盘供应商,1家主力工厂在吴江。
穗高科技:提供产品装配和铝型材生产线,主力工厂在台湾。
台积电:苹果芯片代工厂,6家主力工厂,1家在上海,5家在台湾。
宸鸿:苹果触控面板供应商,在厦门有2家主要工厂。
钛鼎科技:总部在台湾,主要生产开发特殊应用材料、光学镜片及触控面板,目前在东莞有家供货厂。
健鼎:苹果PCB及HDI供应商,目前在台湾和大陆各有1家工厂。
晶技:为苹果提供石英元件,目前在台湾桃园和浙江宁波各有1家工厂。
欣兴电子:为苹果供应PCB,共有5家主力工厂,2家在台湾,中国昆山、苏州及日本各1家。
耀华电子:为苹果供应手机零组件,在台湾宜兰有一家工厂。
纬创资通:为苹果代工组装,在中国有3家工厂,印度1家。
国巨:主要为苹果提供MLCC及ChiP-R产品,目前国巨在台湾有3家工厂,在大陆有2家。
臻鼎科技:苹果PCB供应商,在大陆在3家工厂。
▌新加坡供应商
博通(Broadcomm):被新加坡安华高收购,主要为苹果提供wifi/无线充电芯片,为苹果供货的2家工厂均设在美国。
伟创力:伟创力印度厂,为苹果代工。在巴西、中国东莞、印度及美国各有1家工厂。
赫比:为苹果提供机身及其他组件,5家主力工厂,上海4家,苏州1家。
Lateral:为苹果提供零部件,在马来西亚有1家主力工厂,中国大陆则有2家。
▌德国供应商
卡士莫(Cosmosupplylab):德资企业,亚洲总部在香港,是苹果电子附属产品供应商,目前在东莞有4家工厂。
捷德(Giesecke & Devrient):德国SIM卡制造商,为苹果提供Nano-SIM卡,目前主力供货厂在南昌(1家)。
汉高(Henkel Corp.):有4家主力供应厂,2家在美国,2家在中国(珠海、烟台)。
英飞凌(Infineon Technologies AG):德国IGBT供应商,全球前20大半导体厂,为苹果供应芯片,有7家主力工厂,德国2家,奥地利1家,马来西亚2家,美国1家,英国1家。
Dialog:苹果芯片供应商,主要供货工厂在英国。
▌日本供应商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Alps Electric):日本显示器大厂,主要为苹果供应触控面板,共有4家供货厂,1家在中国江苏,其余3家均在日本本土。
旭硝子(Asahi Glass):总部在日本,主要为苹果供应手机玻璃屏幕,共有4家工厂为苹果供货,3家在日本,一家在泰国。
第一精工(Dai-Ichi Seiko):日本电子元件大厂,擅长制造接续基板与液晶面板等组件的微细连接器。共有5家工厂为苹果供货,3家在日本,2家在新加坡。
大金工业(Daikin Industries):主要生产电子零组件,为苹果供货的工厂有3家,2家在美国,1家在日本。
迪睿合株式会社(Dexerials):主要生产电子部件、连接材料、光学材料,目前在日本有1家工厂为苹果供货。
Foster Electric:日本专业录音器材制造商,曾是苹果耳机的独家制造商。Foster共有6家工厂为苹果供货,其中有3家在中国,3家在越南。
富士康(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苹果最大代工厂,在中国淮安、深圳、昆山以及越南各有1家工厂为苹果组装。
藤仓(Fujikura):苹果软板供应商之一,在中国上海有2家,泰国4家工厂。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Furukawa Electric):为苹果提供散热模块,1家供货工厂在苏州。
广濑电机(Hirose Electric):日本最大的连接器制造商,为苹果供应连接器,11家主力工厂,10家在日本,1家在韩国。
IBIDEN:日本电子零组件大厂,为苹果供应PCB,主力工厂设在马来西亚。
日本显示器(Japan Display):日本显示器面板大厂,为苹果提供手机屏幕。有5家主力工厂,2家在中国大陆,3家在日本。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JAE):为苹果供应连接器,2家主力工厂均设在日本。
Kantatsu:日本相机大厂,为苹果提供镜头模块,1家主力工厂设在连云港。
京瓷(Kyocera Group):有8家主力供货厂,7家在日本,1家在中国大陆。
美蓓亚(Minebea):为苹果供应LED背光模组,美蓓亚共有4家主力工厂,2家在泰国,2家在中国大陆。
三美电机(Mitsumi Electric):为苹果提供光学防抖修正用促动器,共有2个主力工厂,日本、菲律宾各1家。
村田制作所(Murata Manufacturing):为苹果提供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在中国、印尼、日本、马亚西亚以及越南共有24个工厂。
日本东金电子(NEC Tokin):为苹果提供吸波材料,在泰国和越南各有1个据点。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NGK Spark Plug):目前仅有1家主力工厂设在日本。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Nichia):为苹果提供手机LED器件,有6家主力工厂,2家在日本,1家在菲律宾,1家在中国大陆,2家在越南。
日本电波工业株式会社(NDK):主要生产水晶谐振器及光学滤波晶片。共有4家主要供应厂,3家在日本,1家在中国大陆。
日本日东电工株式会社(Nitto Denko):为苹果提供生产薄膜触控面板所需的聚酯薄膜,共有7个主力工厂,2家在中国,3家在日本,2家在韩国。
NOK株式会社(NOK):主要为苹果供应软板,有10家供货厂,4家在中国大陆,2家在日本,3家在台湾,1家在泰国。
松下(Panasonic):为苹果提供面板,共有13个供货厂,9家在日本,印尼和中国大陆各2家。
保力马科技(Polymatech):主要生产手机键盘、汽车部件有家电产品。
罗姆(Rohm):为苹果供应传感器及其他电子元件,有15家主力工厂,2家在中国(大连、天津),8家在日本,2家在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各有1家。
SMK株式会社(SMK):总部在日本,苹果连接器供应商,3个工厂,分别在中国东莞、深圳以及日本。
索尼(Sony):苹果CMOS传感器和摄像头模块供应商,5个工厂,3个在日本,2个在中国广州、无锡。
胜美达(Sumida):总部在日本,为苹果提供电感,3家主力工厂均设在中国(常德、东莞、广州)。
住友化学(Sumitomo Chemical):苹果软板供应商,在中国无锡、日本以及韩国各有1家工厂
住友电气(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苹果连接器供应商,在中国深圳、日本、菲律宾、越南各有1家工厂为苹果供货。
太阳诱电(Taiyo Yuden): 为苹果提供MLCC,11家主力工厂,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各1家,日本7家,韩国1家。
TDK:为苹果提供手机零部件,19家供货厂,日本7家,中国9家,奥地利、新加坡、德国各1家。
日本东丽(Toray InternaTIonal):苹果材料供应商,3家工厂均在日本国内。
东芝(Toshiba):为苹果供应面板和闪存产品,6家主力工厂,5家在日本,1家在泰国。
东阳理化学(Toyo Rikagaku Kenkyusho ):总部在日本,金属加工厂,为苹果提供不锈钢外壳及相关技术,3家工厂均设在中国昆山。
丰田合成(Toyoda Gosei ):苹果LED供应商,3家工厂均在日本。
智积电(Tsujiden):为苹果供应光学膜技术及相关产品材料,2家工厂均设在日本。
UACJ:总部在日本,苹果铝材供应商,在中国苏州和日本各有1家工厂。
Zeniya Aluminum Engineering:总部在日本,为苹果提供结构件、机壳,目前在东莞和深圳各有1家工厂。
Intersil:美国芯片厂,已被日本Renesas(瑞萨电子)收购。
▌韩国供应商
Bumchun Precision:韩国供应商,为苹果提供音响模块及其他组件,1家工厂设在韩国本土。
喜星电子(Heesung Electronics):韩国BLU(背光模组)、LED(发光二极管)、TSP(触控面板)供应商,为苹果提供核心零部件,主力工厂设在南京(1家)。
LG化学(LG Chem):为苹果供应电池,有2家主力工厂,1家在韩国,1家在中国大陆。
乐金显示(LG Display):简称LGD,韩国液晶面板制造商,为LG集团旗下子公司。乐金显示有9家主力工厂,3家在中国,5家在韩国,1家在越南。
三星电机(SEM):总部在韩国,苹果OLED面板的FPCB供应商,5家主要工厂,2家在中国,2家在韩国,1家在菲律宾。
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为苹果供应处理器、存储芯片、OLED面板等。9家主力工厂,中国3家,韩国5家,美国1家。
首尔半导体(Seoul Semiconductor):总部在韩国,苹果LED供应商,1家工厂设在韩国。
SK海力士(SK Hynix):韩国半导体大厂,苹果存储器供应商,4个工厂分别在中国重庆、无锡及韩国。
▌荷兰供应商
恩智浦(NXP):为苹果提供NFC模块、控制芯片、无线充电芯片等,共有8个主力工厂,1个在中国东莞,其余在德国、马来西亚、荷兰、菲律宾、台湾、泰国及英国。
飞利浦(Philips Lumileds LighTIng):总部在荷兰,为苹果提供音响及其他电子零部件。主要有2个工厂,分别设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原文链接:
搜索爱板网加关注,每日最新的开发板、智能硬件、硬件、活动等信息可以让你一手全掌握。推荐关注!
【微信扫描下图可直接关注】
科技早知道:
【上篇】【下篇】
三星依然是假机品牌最泛滥的,整体占比达31.7%,而且最多的三款机型都是来自三星,分别为Galaxy S3(5682次)、Galaxy S8+(3877次)、W次)。
苹果假机占14.9%,iPhone 8、iPhone ...
也就是说在AppleCare+中可以享受到两次的官方换屏,一次其他硬件的维修。如果在这一年中没有损坏,你也可以使用以旧换新计划折价50%购买新iPhone。即使不买AppleCare+也能享受苹果1年保修,...
今年早些时候,网络上曝出了许多有关“预算友好型 iPhone X 机型”的传闻。而手机壳制造商 Ghostek 的一系列图像,似乎映证了大家的猜测。
上周末,Electra越狱工具宣布支持搭载了iOS 11.2~11.3.1系统的全设备。7月10日下午消息,Electra 1.0.3新增iOS 11.4越狱支持,适用于iPhone X/8/8P/7/7P。系统版本方面虽说是iOS 11.4,但最...
种种迹象表明苹果在今秋会有三款新手机发布,其中包括 iPhone X 的继任机型下一代 iPhone X(5.8"),大屏机型 iPhone X Plus(6.4")
您必须才能发表留言!小米上市,三星“偷袭”?
日,小米创立8年后在香港成功上市,标志着国际资本市场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新一代领导性公司的认可。
历经8年的抗战,雷布斯的颠覆遭遇过吹捧也遭遇过质疑,但当站在港交所敲钟上市的那一刻,业界所有的焦虑似乎都被雷军抛之脑后,因为上市对小米的成功或许是最大的认可。
上市首日破发,第二天便大涨近13.1%,昨天收盘价为19港元,全天成交近百亿,总市值为4251亿港元。在购买小米的股民中,也不乏&大户&。据腾讯报道,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微信朋友圈称,自己坚定看好雷军和小米,连续两个交易日通过二级市场,买了和拥有超过一亿美元的小米股票。
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微博称:&这两天像一场梦&&厚道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但就在雷军领导的小米军团沉寂在上市的喜悦中时,一旁咬牙切齿的三星却在暗度陈仓。
小米的&药神&
小米起步时,中国手机市场正在由功能机向智能机过渡。小米发布第一款手机时,智能机大约在市场上占40%左右,这是起飞的最佳时机。人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之时,你想不成功都难,雷军看准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天时,又选对了中国密集人口的宝地,在集合了手机领域几个比较专业的人才之后,雷军心中的小米便生根发芽,或许连雷军自己也没有想到,8年之后自己可以站在港交所敲响上市钟。
不得不说雷军抓住了起飞的良机,站在风口的他真的让猪飞了起来,当然,这背后无论是上市前还是上市后,小米都离开那个推波助澜的&药神&&&印度。
2016年小米手机跌出国产手机前五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小米要陨落了,认为走互联网模式的手机终究还是要被淘汰了,但雷布斯的紧急浴血奋战,让小米又再度重回榜单,而促成这一功劳的印度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调查机构SA(Strategy Analytics)公司发布的数据称,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市场占有率达到31%。三星手机从去年的冠军变为亚军,市场占有率为26%。2017年,小米手机在印度的出货量增长超过300%,小米业绩因此实现了逆袭,市场份额重新回到国内前5的位置。
小米的地位保住了,但小米在印度的奋斗却变的更加激烈,因为此时的小米已经不单单是雷军时代的小米,伴随着港交所敲钟的那
Copyright qudong.com
驱动中国手机端 日 06:33:35买卖苹果,三星等美日韩手机货物的会遭天打雷劈五雷轰顶的!去那旅游也是!全家死光!_百度知道
买卖苹果,三星等美日韩手机货物的会遭天打雷劈五雷轰顶的!去那旅游也是!全家死光!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还好我是国产的,当然中国人必须支持国产啊,国家民族面前无偶像
采纳率:51%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三星撤厂!......深圳怎么了?
上海商务秘书
三星撤厂!.......深圳怎么了?
转自微公号--騎鹿客 来源:环球冷眼
在大陆、台资、日本和美资企业因为生产成本、中美贸易战等原因跑路美国、东南亚建厂的大背景下,当前韩资企业也加快了撤资、转移的步伐。今年年初日资世界五百强两大巨头——日东电工和尼康公司相继撤离苏州,留下废弃的工厂和大量的裁撤人员,引发了媒体关于外资撤离的大讨论。今天,这种讨论又将甚嚣尘了上。
4月27日,“我们最后还是签了离职合同”,深圳三星电子通信有限公司的中层员工向蓝鲸TMT记者反映,深圳三星电子通信公司将被撤销,除6位韩籍高层外,所有员工将于4月底全部遣散,遣散人数约320人左右。遣散费超过2000万,人均有6万多,和同类公司比起来算是比较慷慨,只可惜这些钱如果要盘算着再找工作、还房贷车贷,只能说是相当紧吧。如此,三星“抛弃了”其在中国唯一一家生产网络设备的公司,坚定走在了撤出中国的大道上。
而就在4月16日报道,受到中美两大经济体可能爆发贸易战的影响,韩国科技巨头三星电子、LG电子或被迫关闭他们在中国的液晶电视工厂。其实这样的理由并不成立,当时要找到撤退的理由,总是可以因境生情找出来的。
其实,这家2017年营业收入额1800亿美元、世界五百强排名第15位的韩国巨头,近年来一直在坚决撤离中国的步伐,特别是在萨德事件反韩浪潮高涨后,三星的撤退更是超出了想象,近年来在天津、苏州和深圳等中国制造业重镇大幅裁员,更是成为国内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
只是在很多人眼里,中国已经有的华为、小米、中兴,三星好走不送。但是,局外人可以这么说,对身处三星涉及的就业家庭,肯定没这么轻松。
曾几何时,三星在中国是何等的叱咤风云,三星旗下的公司在中国长期占据出口企业的前列位置。但自2012年三星在越南狂砸百亿美元投资后,越南已经取代中国,成为三星最大的生产基地。
据说三星的产值已经占据了越南GDP的20%,工厂员工每天吃的大米就消耗13吨。在整个东南亚,三星工厂员工已经达到了14万,在大陆2016年时仅有8000多人,经过这两年的撤离,大陆的员工估计已经所剩无几。而在2012年前,在大陆和东南亚就业人数应该是颠倒过来的,三星的的出走,带来的是10万及以上直接岗位的流失。
与此同时,三星在中国的供应链也出现剧烈振荡。首先是其一级供应商苏州普光、东莞普光、东莞钨珍、及艾迪斯等曾在中国雇佣成千上万名员工的大厂先后倒闭。
其次,为三星及三星供应商提供电子、包材、塑胶等材料的供应商也受到强烈冲击。以龙头企业裕同集团为例,因为三星的撤离,公司的三星订单由2013年的3.4亿猛跌到2015年的不足一亿,2016年、2017年还在继续减少。而中国包装印刷行业受此影响的大型企业可能多达数十家之多。
三星庞大的配套产业链相继相跟着搬迁至越南,带来的是百万级的工作岗位流失和税收减少,这些损失都是无法估量的。三星系的离开,对中国制造业的撼动之强烈。
而更令人忧惧的是,不仅仅是三星在有步骤地撤离,松下、夏普、东芝、飞利普、索尼、霍尼韦尔安防、希捷、苹果都已经加大撤退的力度。特别是苹果系,这个万亿产值的商业帝国此前几乎将全部产业链投放在中国,如果一旦撤离,那么无工可打的日子真的就要来临了!
因为中兴缺芯事件的影响,网上有很多叫嚣抵制、封杀苹果的声音,姑且不说苹果这样万亿级别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只占15%,是否能封杀得了。单单是苹果和富士康撤退后留下的百万级的失业、减薪人员,就是一个巨大的麻烦,这样的后果,不是那些嘴炮封韩抗美的人士说起来那么轻松,毕竟失业的不是自家人,键盘侠谁都会。
在有2万多家外企的广州,外企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在央企云集的上海,外资贡献了全市2/3的进出口总额与工业总产值;在长三角的工业重镇苏州,外资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67.8%;在台资较多的厦门,外资贡献70%的工业产值。而在深圳这个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这一比例已经在70%以上。而外企给中国带来的就业岗位,保守估计都有3000万。
尽管有华为、中兴、腾讯引以为豪的民族品牌支撑,但是外资对深圳经济的贡献依然高达70%以上,目前不是外企离不开深圳,而是深圳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外企,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沉睡在盲目自大的夜郎国里。
近年来,深圳经济在高房价的支撑下,GDP继续一骑绝尘,赶上了广州,超过了香港,现在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台湾。类似《深圳将香港踩在脚下》《台媒哀叹:一个深圳就打败了整个台湾》的鸡血文章在各种论坛和自媒体上发酵,不管是官方授意还是民间自发,大体上反映了深圳的意得志满。
但是,如果冷静下来思考就会发现,为什么深圳的GDP总量约为台湾的一半(52.3%),但财政收入总额竟是台湾的1.64倍;人均GDP仅比台湾高出11.5%,人均税负却是台湾的3.6倍。若考虑最终转嫁到深圳居民身上的土地出让收益,则人均财政负担更高。这还是在全面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的基础上,政府给予企业和个人巨大的恩惠、大力降负的结果。
在如此高额的税负之下,是房地产业对深圳发展的坚定加持,也是制造业疯狂外迁深圳后为房地产腾挪出了更多空间。到底是深圳抛弃了外资和中资制造业,还是这些制造业被深圳抛弃,市场一定会有答案。
“深圳不需要底端产业!那些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代工厂被淘汰了活该!租不起工厂的滚出深圳!深圳依靠港口贸易,依靠中兴华为撑起来的通信产能也,再卖卖房子,完全可以做金融中心!房地产和金融业才是未来!底端产业快点滚!”
这样的言论,算是对深圳近年来在产业升级、房地产立市的大旗下,外资和实业撤退凋零现象的一种反讽。
一、产业升级。
确实,“供给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工业4.0”、“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了近两年来非常热的话题,不提这些口号,不赶走几家低端外资工厂,你都不好意思说是一线城市。
土地财政让地方政府吃饱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让市民吃饱了,他们觉得脏乱差的制造工厂已经影响了环境,不能代表城市的形象,工厂的去留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们沉浸在房地产和金融的海市蜃楼中,忘记了这个城市的兴旺之本——制造业,也忘记了来时的路。
最近,深圳市政协低调发布了一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深圳实体经济重点调研报告》,指出:近期,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深圳制造业外迁已成潮流。不乏一些明星企业,如2014年中兴通讯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2015年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6年华为终端转移落户至东莞松山湖;大疆科技2013年就在东莞买地;如果算上飞利浦、三星、霍尼韦尔等众多国际巨头撤离。
实际上,早在2008年,深圳制造业产值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递减,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递减,2014年甚至甚至出现零左右的增长。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产业空心化的前兆。
深圳的产业升级口号喊了多年,但是除了培养出了像华为、中兴这样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巨人症”患者,经不起风吹雨打,深圳的产业升级乏善可陈。
而在这些政策“口号”的背后,与之相伴的则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企业用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综合税率居高不下。这也正是促使不少企业被被迫撤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高房价。
深圳的楼价飙涨,成为近年来中国楼市中最热门的事件。在内地、香港各路资金的炒作下,深圳楼市从2015启动加速暴涨,成为状元。2016年,深圳楼市成交额超过6660亿元,相当于平均每日成交18亿,想想有多夸张!
而这种暴涨的状况在2017年才有所改观,但是房价仍然维持在高位,无形拉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这是不争的事实。2017年6月份,深圳一手房成交均价为54492元/平米。有中小制造业老板笑称自己赚的钱,还买不了深圳市中心的一套房子。
制造业大举外迁,说白了就是土地和人力成本上升。商人都是逐利的,都在用脚投票,深圳贵了,那就离开,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没有那么多假装。那么可以说,深圳正在加速空心化。
而突飞猛进的房价,已经榨干了消费的最后一丝动力,在地产和金融的加持下,深圳正在越来越轻,也飞得越来越高。深圳变了,变成了一座买不起房的城市;深圳变了,变成了一座不太适合搞制造的城市。
三、物价大涨。
深圳不仅房价飞涨,给实业加稻草,物价这两年也跟坐飞机一样。冷眼认为:特别是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的双重打压下,原材料价格暴涨,企业生产成本直线上升,为了减少成本只能选择关闭工厂,高端的直接回流本土,中低端的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深圳已经被空心化。
有好事的网友还算了一笔帐,深圳市产业园工人税后基本上到手平均大约是5000多,若算上五险一金,则公司供养一个员工需要12000元/月。这样的成本跟越南工人1000多一月相比,根本没办法竞争。而且,同样一件商品,中国生产成本原料加人工成本加税费是100块,越南加起来才70块。同样出口,越南报价100,中国企业怎么跟人家竞争?
三星的撤离,有三星产品在华份额下降,战略失策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还是成本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海外华人都能感觉到在美国看到的“made in china”的产品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要不了多久,我们这个未老先衰的世界工厂就将被东南亚、墨西哥、印度替代,剩下的只是到处的无业人员和一地鸡毛!
四、高税收。
当前美国、欧洲、日本都在减税,吸引全球资本回流投资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不要减税,成为很多自媒体关注的重点。而冷眼一直认为:我们已经没有了减税的空间,很多时候是变相加税,停不下来。
危险的是,包括深圳在内的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意识到正在靠近的灰犀牛。十多年的土地财政,已经让地方政府失去商行个世纪90年代招商引资的动力,他们只需要大手一挥,批地卖地,就有有滚滚财源,让财政充足无忧。对于他们来说,制造业那点微薄的蝇头小利,已经瞧不上眼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爱来不来”,“好走不送”,已经成为他们对待外资的态度。
虽然那些一连串响当当的外资企业都在深圳成为了历史,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深圳的“繁华”。房价还在飞涨,每个人计算资产时都变成了千万富翁;金融业还在继续爆发,只要有钱买点理财,一年的收入都很可观;华为、中兴营造的通信产业梦还在继续;服务业还在爆炸式增长,各种灯红酒绿,海外旅游度假,朋友圈里的美食和晒娃,都是一片岁月静好,深圳经济展现出了另一番繁荣昌盛的景象。
然而,更让人担忧的是,面对支撑起大国改革开放和世界工厂半壁江山的外资撤退,深圳这个移民城市里的年轻居民们,显得事不关己,有些还莫名兴奋。100个年轻人中,至少有70个人是乐见这种外资撤离的,“华为XXX,欧美企业吓尿了”这种题材的文章在网上大量传播就是一个证明,即便是在中兴被拍熄火,华为已经被美国启动司法调查的情况下。
在很多90后年轻人看来,这些外资撤走了,就会有成百上千个华为、中兴、美的、格力、京东、腾讯、阿里站起来,中国民族品牌就可以彻底占领中国市场,和欧美日韩五百强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竞争,一决高下,外资的撤离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证明,而不是被抛弃的信号。
在他们看来,中国现在经济已经是世界第二,GDP即将超过美国,已经开始对外大规模投资,需要引进外资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更有甚者认为,离开了中国,世界就会失去一个大市场,苹果、谷歌、大众、三星、丰田都将熄火,欧美日都会陷入衰退……
97金融危机以前,众多日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把企业纷纷从印尼泰国迁移到成本低的大陆,当年泰国人收入是我们的三倍。二十年风水轮流转,现在因为这里高房价、高人工成本和税务成本,这些外资企业又慌不择路大逃离,比当年逃离东南亚更甚。而这些流失的,正是40年改革开放沉淀的精华部分。
而他们很少能意识到,这些外资企业撤离后,不仅意味着该企业的员工失业,更意味着依靠其生存的整条产业链被斩断,大一片同胞将要失去饭碗;他们也看不到,目前很多高端制造业核心技术,其实都被欧美日企业所掌握垄断,经过40年的发展,我们还仅仅是学到了皮毛,处于卖苦力、代工的水平。
中兴因为被美国制裁出现断芯危机,某种程度上就是揭开了深圳产业升级的遮羞布。产业升级远远没有完成,外资的撤离,让我们失去了最后学习的机会,成为闭门造车、夜郎自大的梦想家。
更可怕的是,外资撤离让我们失去了一种兼容并蓄的心态和思维,从狭隘到开放很难,但是从开放到狭隘就在一瞬间!
失业不可怕,冬天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正在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愚昧,这是无法治愈的硬伤!我们都沉浸在印钞机的轰鸣声中,沉浸在理财致富的憧憬中,沉浸在钢筋混凝土的虚假繁荣中,长睡不醒!
亡羊补牢。好在,我们英明的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昨天出台的资管新规,就是对去杠杆、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战略的坚决观察和执行,就是对房价飙升和全民理财现象给制造业带来打击的坚决回击。
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金融防控,房地产泡沫一定能得到抑制,金融风险一定能消除在萌芽,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能在危机的风口,掌稳舵,定好航,驶向胜利的彼岸,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和中国人民必然会成为最大的赢家,接受历史和时代的检验!
附注:若涉侵权,留言删除。
一上海商务秘书一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女特工被敌人脱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