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中地区地图的农产品是怎么交易的

陕西农产品加工业问题研究
栏目推荐: 
陕西农产品加工业问题研究
&&&&陕西统计局&&&&
&&&&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服装制造业、皮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工艺美术品制造、中药工业、橡胶制造业等14个行业。深入分析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进而提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对推进陕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升级版”,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增值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没有农产品加工业就没有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加工需要组织生产,集成利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设施等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带动农业上下游相关产业和相关环节有机融合,推动相关配套产业联动发展,促进种植、养殖、加工和贸易、工业、农业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还能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等级、加工层次、科技含量和地域品牌优势,实现农业增值增效,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7932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经营性收入2751元,增长8.7%;工资性收入3217元,增长11.4%;财产净收入120元,增长33.1%;转移净收入1844元,增长16.4%。陕西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幅低于同期农民纯收入增幅,在四项收入中增幅最低。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才能有效引导农业区域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进程,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就业链,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在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减缓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同时,实现农民多层次多渠道增收,让农民在农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陕西用于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支出不断增加。2014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445.97亿元,比2010年增加178.81亿元,年均增长13.7%。2010年到2014年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13.4%。2010年后,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速变化趋势保持高度一致,陕西农业经济发展与政府财政对农业支持情况高度相关,依靠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转移作用不明显,并逐步显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给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增长动力。
  (四)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2014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1984.58万人,比2010年增加278万人,城镇化率52.6%,比2010年提高6.9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省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在实现社会转型中,以产业带动促进城镇化进程是必经之路。农产品加工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产业多属劳动和技术、资金相结合的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带动相关农产品加工服务业发展,吸纳农民就业,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陕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陕西在工业强省理念带动下,不断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技术创新步伐,农产品加工业较快发展。
  (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基本情况。在食品类加工企业带动下,陕西农产品加工业取得较快发展。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企业获得较快发展。
  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数量多。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8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25.8%。与2011年相比,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40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企业34.2%。新增企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增加152家;食品制造业企业增加56家;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企业增加82家;纺织业企业增加16家;造纸和纸制品企业增加7家;橡胶制品企业增加30家;其它企业增加65家。食品类加工业企业增加数量占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71.1%。
  注:从2011年开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2、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日益扩大。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合计161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比重由%提高至6.7%。与2010年相比,企业资产合计增加801.9亿元,资产合计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206.7亿元;食品制造业增加93.2亿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163.2亿元;纺织业增加39.2亿元;造纸和纸制品业增加23.1亿元;橡胶制品业增加88.4亿元。
  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快发展。2014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3296.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4%,比上年增长15.8%,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高7.9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18.2%,占农产品加工业31.4%;食品制造业增长13.3%,占13.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2%,占12.8%;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18.7%,占12.3%;医药制造业增长20.5%,占7.5%。
  (二)陕西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情况。当前,在全省工业企业运行呈现增速放缓,企业经济效益低位运行的状态下,农产品加工业呈现逆势上涨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
  1、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较快增长。2014年,陕西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653.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提高至14.5%,比2010年增加1558亿元,年均增长24.7%。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520.3亿元,年均增长24.4%;食品制造业增加205.4亿元,年均增长21.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253.2亿元,年均增长32.2%;医药制造业增加137.8亿元,年均增长29.2%。
  2、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不断增加。2014年,陕西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总额242.4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比重由%提高至14.2%,比2010年增加170.33亿元,年均增长35.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33亿元,年均增长29.5%;食品制造业增加21.7亿元,年均增长28.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40.7亿元,年均增长50.9%;医药制造业增加18.2亿元,年均增长35.2%。
  三、陕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陕西借助地域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成效,有着明显优势和机遇,但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又受外部因素的挑战,自身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陕西农产品加工业优势分析。陕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把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全省优势产业具有一定优势。
  1、投资增长助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在工业投资增速整体大幅回落的情况下逆势快速上涨,占工业投资比重持续增加,投资规模逐年扩大。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对全省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43.5%,农产品加工业投资拉动全省工业投资增长3.5个百分点。年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投资总量从314.29亿元增加到670.94亿元,投资规模倍增。投资增速从13.2%提高到39.2%,年均增长21%,且保持逐年加快趋势。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投资重点突出。陕西农产品加工行业投资以食品行业投资为主导,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等其它行业投资为辅的投资结构。2014年,全省14个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三类食品行业投资合计占56.7%,占比最高;纺织业、纺织服装和服饰业二类纺织行业投资次之,合计占9.5%;造纸和纸制品业及医药制造业投资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9.2%和8.1%。
  三是主导产业投资稳定增长、特色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新型产业投资异军突起。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投资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2014年间,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7.3%;食品制造业年均增长28.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投资增长最快,年均增长41.3%。食品行业投资稳定增长,医药、造纸、烟草等特色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为全省工业增长奠定基础。年间,医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59.7%;造纸和纸制品业投资年均增长34.2%;烟草制造业投资回落后快速提升,2013年增速高达183.8%。工艺美术品制造等新型产业投资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增速最快,年均增长2.7倍,占全部农产品加工行业投资比重由2012年增长0.2%提升到2014年增长1.5%。
  2、水果、奶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奠定基础。陕西横跨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秦巴山区不同的农业耕作区。秦岭为我国南北分界线,农业生产呈现多样性,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资源。近年来,陕西农业资源的多样性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陕西在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方面的区域特色不断显现。2014年,陕西水果产量1849.92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苹果、猕猴桃产量居全国之首,梨、葡萄、红枣、核桃等产量名列全国前茅;中药材种植面积仅次于甘肃省,居全国第二位;奶产量192.31万吨,居全国第六位,是国内知名奶企的重要奶源地。各具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奠定了丰富物质基础,全省农产品资源优势正向产业优势转变。2014年,全省饮料制造企业71家,比2011年增加2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34.17亿元,与2011年相比,年均增长14.3%;乳制品制造企业43家,比2011年增加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6.22亿元,与2011年相比,年均增长19.2%;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69家,比2011年增加2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72.49亿元,与2011年相比,年均增长25.6%;制药企业77家,比2011年减少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4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3、农产品销售快速增长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保障。2010年以来,农产品销售增长迅速。限额以上农林牧产品批发、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和中药批发销售额分别年均增长21.6%、22.1%和34.7%,均高于全省限额以上批发业增速。全省限额以上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零售销售额年均增长67.0%,是全省限额以上零售业增速2.8倍。2014年,全省限额以上农林牧产品批发、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中药批发分别实现销售额28.17亿元、609.49亿元和57.73亿元,分别增长39.0%、13.9%和54.0%,均高于全省限额以上批发业增速。全省限额以上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零售实现销售额136.10亿元,增长106.5%,是全省限额以上零售业增速5倍。
  2010年以来,大米、白面、杂粮、食用植物油、猪肉、牛羊肉、鲜蛋等农副产品销售增速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杂粮以年均77.3%的高速遥遥领先,白面和禽肉分别增长56.3%和56.2%,除羊肉外,其余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
  4、科技支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一是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陕西科教优势明显,拥有普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数量居全国前列,并取得了各类科技奖、发明专利以及可转化的科研成果。近年来,陕西组建种业、核桃、猕猴桃、羊、茶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促进了农业产学研合作。二是农业科技领域成果丰硕。陕西一直致力于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工作,解决农业新品种的战略需求,新育成的旱地小麦、玉米新品种分别刷新陕西省旱地小麦和玉米百亩及万亩的高产纪录。为保障陕西乃至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瑞阳”、“瑞雪”苹果新品种的育成,为推进渭北、陕北地区发展优质苹果奠定基础。三是拥有较为健全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业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发展,农技服务的“大荔模式”全面推广,农业科技服务资源进一步整合,有效提升了农民的技术素质与产业发展能力。
  (二)陕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分析。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近年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但受起步晚等因素影响,与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地区相比,陕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仍偏低,存在一些不足。
  1、农产品加工企业多而不强。陕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各个行业,到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8%,占加工产值16.4%,占主营业务收入14.5%,占实现利润总额14.2%,占资产6.7%。但从产值、效益、资产量看,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
  2、农产品加工业品牌知名度和集中度不高。到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4.38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户均产值2.78亿元,比其他工业行业低1.6亿元;产值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6户,过50亿元的2户,过100亿的1户。农产品加工业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面对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明显不足。从知名品牌看,已形成的品牌如西凤酒业、好猫烟业等在全国同行业排名靠后。从14个农产品加工业行业看,除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户均产值72.6亿元、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户均产值13亿外,其他行业户均产值均在3.2亿元以下,以地方资源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
  3、农产品加工原料地的农产品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陕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初加工,主要生产形式是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农村小企业作坊为主,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加工设施和工艺落后、产出效益低、规模小、生产标准不稳定,质量安全隐患大。据调查,2014年全省耕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经营耕地总面积187.7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4%;畜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2014年全省生猪生产年出栏在500头以上养殖户生产量占总量42.6%,牛出栏在50头以上养殖户生产量占总量17.7%,羊出栏在100头以上养殖户生产量占总量22%。作为全国苹果生产的第一大省,生产单位仍以农户生产为基本形式,制约了以标准生产为特征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4、农产品在全省各类消费品中占比偏低。全省农产品消费在各类消费品中占比较低。2014年,全省限额以上农林牧产品批发、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中药批发销售额分别占全省批发业销售额0.5%、11.0%和1.0%。全省限额以上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零售销售额占全省零售业销售额4.8%。
  说明:农林牧产品批发、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中药批发占比情况为占全省批发业销售额比重;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零售占比情况为占全省零售业销售额比重。
  (三)陕西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农业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将农业现代化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农产品加工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土地流转步伐不断加快。我省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日益扩大,土地流转形式不断创新,流转土地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特别是2011年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制定了促进我省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我省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为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538.01万亩,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12.5%。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014年,全省农业专业合作社3126个,入社农户164.7万户,占全省农户23%;各级龙头企业2460家,年销售收入1287亿元,出口创汇6.6亿美元;全省家庭农场5526家,经营耕地面积55万亩。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为工业、农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3、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园区以市场经济理念经营农业,用当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大力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据调查,2013年底,全省共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20个,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县(区)全覆盖。按园区类别分,甲类园区24个,占10.9%;乙类58个,占26.4%;丙丁类138个,占62.7%。按生产方式分,种植类161个,占73.2%;养殖类30个,占13.6%;综合类29个,占13.2%。从园区分布情况看,关中地区106个,占48.2%;陕北地区55个,占25%;陕南地区59个,占26.8%。全省各类农业园区布局合理,特色优势突出,园区产品质优价高,销售渠道较广,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升级。
  4、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带一路”涉及全球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20多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陕西具有重要的区位地理优势。目前,我国正在加紧构筑“一带一路”食品农产品进出快速通道,陕西也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战略目标,向陆海空网要通道,加快构建向西经贸畅通的“立体新丝路”。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及“网上丝绸之路”等贸易大通道的提速,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及国家的食品农产品贸易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陕西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挑战。在商品市场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商品市场占有率直接体现在商品价格和商品品牌上。陕西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新挑战。
  1、国际市场农产品冲击。2015年,中国渡过WTO十五年保护期。按照规定,国家将于今年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等政策。国外农产品的良好口碑及价格优势将冲击国内食品消费市场。
  2、其它省份的品牌优势。农业经济发达地区都有自己的名牌农产品与名牌农产品加工企业,名牌越多,市场越广,农业经济实力越强,参与竞争能力越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我省一大批农产品响誉全国,品牌优势明显,但占据全国绝对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却寥寥无几。
  四、促进陕西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陕西要紧紧抓住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难得发展机遇,借助陕西农产品品牌优势,通过搭建交易平台、完善融资支持平台、打造陕西名牌等手段,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一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全省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现就加快陕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依托全省农业发展优势,加快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紧紧抓住当前农村土地改革机遇,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指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
  2、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要大力发展无害化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农产品”,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加工原料的安全。
  3、大力推广优良品种。要建立一批优质种苗基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产地和产品知名度。
  (二)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促进农业产业经济发展
  1、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商贸平台。要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商业营销方式和手段,积极引导企业适应以农产品品牌、信用交易和电子商务协同价值链服务体系为特征的现代贸易服务新业态,主动融入和参与为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三方搭建的营销平台,使市场需求信息快速直接传导给生产者,实现再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有效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满足社会需求。
  2、加强科技领域的开发与合作。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提升创新水平,依托大学、研究院所和各类科技园区,不断深入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开发与合作。依托陕西科技优势,为中亚国家在旱地作业、设施农业、绿肥种植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三)实施精准投资,延伸农业产业化发展轨迹
  1、稳步提升食品加工业投资水平。要把对农产品原料主产区域的精深加工项目列入重点扶持发展计划。依托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准确定位产业导向,从财税、信贷等方面,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实现加工与原料基地结合,“大中小”企业结合,“高中低”技术结合,把原料“红利”留在产地。
  2、加大行业指导,培育壮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对果品、茶叶、中草药等优势和特色产业的投资力度,通过改扩建和技术改造,实现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缓解劳动力成本趋高和农产品生产成本趋高的“双高”劣势。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助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3、增加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农产品加工业与生物产业关联度高,要充分利用陕西科技、人才优势,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鼓励和扶持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实现产学研、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制。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开发精深加工农产品和高附加值农产品。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形成科研成果与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对接机制,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全方位打造陕西农业名牌
  1、打造国际品牌,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信用,是农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农产品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农产品的竞争正逐步从价格和质量竞争走向品牌竞争,持续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品牌建设,依托“陕果、陕茶、陕中药材”的生产优势及品牌优势,加快深加工的技术研发和品牌创建,全力打造省内农业领军企业,打造“洛川苹果”“周至猕猴桃”等国际品牌,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同时用现代工业、物流、生态理念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吸引外地企业来陕投资。
  2、重点培育,积极扶持具有特色的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择优选取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其加快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逐步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型,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加工行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基础支撑作用大等特性,应当引导社会资本由煤炭等产能过剩的工业行业流向农产品加工行业,在解决企业经营困境的同时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领导和管理
Tel:029- Fax:029- E_mail:
ICP:陕B2-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 举报邮箱:陕西“粮仓”关中地区冬小麦遇旱_农产品资讯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陕西“粮仓”关中地区冬小麦遇旱
  生意社01月26日讯
  据陕西省气候中心监测显示,自2013年8月以来,陕西省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89.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6%。其中有陕西“粮仓”之称的关中部分地区偏少5至7成,影响几十万亩冬的土壤墒情。
  预计月,陕西关中、陕南降水仍然偏少,前期已经形成的干旱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干旱强度也将加重。
  (文章来源:新华社)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西北农产品电商第一县是如何炼成的?
我的图书馆
西北农产品电商第一县是如何炼成的?
在近期于山东寿光举办的第三届县域电子商务峰会上,阿里研究院发布了《2015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报告》。报告发布后,《电商参考》的记者对报告涉及的数地进行了采访。在报告中的农产品电商增长单元,陕西武功凭借县域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65%的成绩,获评为2015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增长贡献最大的五个县之一。今天和大家分享陕西武功的案例。地处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的武功县,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总面积39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5万亩,常住人口43.9万人,是陕西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2013年,随着全国范围内县域电商和农产品电商的兴起,在当年12月,武功县正式开启发展农产品电商之路。经过近三年时间的磨砺,如今,武功县不仅走出了一条具有武功特色的电商发展新模式,还被确定为“陕西省电子商务示范县”、“陕西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示范县”。武功,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是怎样抢抓了“互联网+”实施机遇,走出了一条“买西北、卖全国”的农产品电商发展之路呢?发挥地缘优势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做电商,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做电商。这一点,作为地方政府领导一定要想清楚。”武功县县长张小平向记者介绍,在武功发展农产品电商初期,首先做的一点就是让县内干部和群众理解做电商是为了什么。而选择在2013年做电商的武功,其主要内核原因是:电商有经济、有民生、有增收、有动力。“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农村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而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发展农产品电商就顺势成为了摆在武功面前的不二之选。然而,农产品电商初期发展不顺遂的现实却使武功政府不得不刹住急速前进的脚步,去转而思考,适合武功农产品电商发展的道路到底是哪一条。“武功的地方特产虽然十分丰富,比如武功小麦面、猕猴桃、清水莲菜、辣椒、大蒜等果蔬品种很丰富。但是,遗憾的是,当它们作为网货销售时,却面临着有的不够卖,有的卖不出去的窘境。”张小平介绍,当尝试利用电商这种新的经济业态售卖传统的农特产品后,这些产品就成为了网货。而对不怎么熟悉武功本地农特产品的其他地区的消费者们来说,有品牌背书的农特产品他们才愿意付钱购买。可是,有品牌的农特产品量不够,无法满足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庞大需求,没品牌的产品量虽大,但是却得不到消费者们的认可。武功的农产品电商在这个时候,似乎陷入了一个看似无解的死循环。然而,当真正拨开思维盲点的迷雾后,一场属于武功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很快到来。“作为西部县域,武功凭什么要做农产品电商?我觉得,凭的就是它的四点优势。”张小平认为,武功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新疆、青海和甘肃三省区东出的重要通道,东距省会西安约7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约50公里;西宝高速公路、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北线和省道 107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此外,武功还有独有的产业基础优势、独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和电商基础优势。”把自身优势罗列出来后,与其他发展农产品电商县域走的“自产自销”的路子不同,为了达到实现发展目标的目的,武功创新性地提出了“买西北、卖全国”的电商运营模式,并结合本地电商发展的实际情况,确立了“立足武功,联动陕西,辐射西北,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路,奋力打造“西北电子商务强县”。&“一般电商立足点是‘卖’,即怎么把本地产品卖出去,但武功同时提出了‘买’。”在张小平的认识里,“一买一卖”才是完整的电商经济,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立足于这一点,武功采取“基地+公司+电商”形式,除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外,还辐射带动陕北红枣、杂粮,陕南茶叶、菌类、渭北苹果、核桃,关中肉奶类和新疆干果类产品等30多类400多种特色农产品在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网络平台上交易销售。经过近3年时间的发展,如今,武功不仅稳坐西北农产品电商第一县“交椅”,还借由农产品电商打通了县域电商经济业态,实现了产业链的完善发展。目前,武功县共引进知名电商企业138家,带动全县电商日发货4万余单、日交易额400余万元,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先后入驻物流快递公司20余家,全县发展淘宝网店600余家,电商创业人员近万人,促进就业2.5万人。农产品销售在2015年阿里平台县域电商排名全国第七强、增速位列全国第四位。多方合力促进网商良性成长武功县在自身区位和交通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电子商务“买西北、卖全国”的战略规划,也就是在网上做“西货东进的集散地”。在这一战略指导下,近年来,武功县成功吸引了大批电商与物流企业的入驻。陕西美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史海生表示,在2014年4月份,企业选择从新疆迁址陕西武功,看中的就是武功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网络要分销,首先要保障的就是时效。”史海生介绍,武功首重3公斤价格3块5的物流成本在全国发展农产品电商的县域中已是最低,此外,各大快递企业纷纷来武功设立中转站和来自武功政府的“给力”支持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水和生机。如今,比起刚到武功一天3000单的体量,和武功农产品电商协同成长的美农业绩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平均每天的单量都会稳固维持在15000单左右。和美农一样,不少企业的负责人都觉得在武功做电商有一种在“家”的感觉,这不仅源于武功良好的电商氛围,在另一方面,以政府驱动为主构建的农产品电商的健康循环也为企业良性发展带来了诸多助益。武功县电商办主任董书奇告诉记者,武功县委县政府从一开始就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此外,为了保障从新疆、宁夏等原产基地购买的初级农特产品质量,特此建立了两个协会,即武功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协会和电子商务协会,负责特色农产品的普查、征集、展示、实体销售及组织电商企业和个体网店交流信息、配发产品,指导个体网店对店面进行优化升级、统一发货。此外,武功还搭建了四大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孵化中心、检测中心、数据保障中心和健康指导实验室。并为入驻的电商企业免费提供办公场所、注册、传递货源信息及上传产品、培训人员、无线上网等五个免费服务。在武功农产品电商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作为一双无形的手,推动了企业和个体网商的向前发展。县长张小平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应该大包大揽,而应做到适时引导,推动企业网商自主能动发展。对此,近些年,在网商和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武功政府利用闲置的办公用房和厂房构建以功能性为区分的各大电商园区,集中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连片建设了运营孵化中心、物流园区、农产品处理检测中心等电商园区。另外,为了使电商更加深入人心,让个体网商也获得同样公平的接触互联网的机会,武功县还联合淘宝大学一起举办讲座培训,并根据网商类型设立三大层次教学内容:即基础层级(教会群众基本上网开店技能)、中级层级(培育创业型个体网商)、高级层次(培养创业团队)。此外,武功也与陕西省各大高校积极对接,签订合作协议,为武功当地的网商企业输送电商人才。原产地电商倒逼生态体系搭建“武功的农产品电商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它找准了自己的长处并努力发展。”在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看来,武功充分地将本地交通区位优势发挥出来,继而形成了洼地效应。不过,在武功即将进入到发展农产品电商的第四个年头后,一些相应的改变也提上了政府决策者的案头。魏延安认为,武功现在已经进入到发展电商的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基础的买与卖已不成问题,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打造一个良好的电商生态体系。”这也与武功县县长张小平的想法不谋而合。虽然武功当年创新性地提出了“买西北、卖全国”的电商模式,但发展至今,一些隐忧也随之产生。事实上,武功县电商办也已经意识到,当农产品电商在新疆、宁夏等产业基地发展后,武功的物流仓储集散地效果可能会随着它们电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衰弱。“随着其他原产地电商的崛起,武功这种集散地的货源就可能会出现波动。”对此,魏延安认为,武功农产品电商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就是要把线上线下的产业联动起来。“将产业基地和当地电商配套发展起来。”张小平认为,电子商务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一头连着生产端,一头连着消费端,通过电子商务这个桥梁,不仅能够推动生产端与消费端有效对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向,而且,还可以立足电子商务这个大数据平台,在研判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主动改善和提升生产,通过新供给催生新需求、开拓新市场。“因此,从今年以来,我们也逐渐把“买什么卖什么、卖什么造什么”作为推动电商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主攻方向。”张小平介绍,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武功电商产品的本地化生产趋势正在加快。而下一步,武功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在抓好市场对接的基础上,通过电子商务这个数据平台,引导产品按需生产,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是引导龙头电商企业把自有的热销产品放在武功生产,同时,积极引导这些企业把武功本地的特色产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商品化后,放在电商平台上销售,进而培育打造武功产品品牌。另外一方面就是利用电商渠道优势,精心包装武功旅游、农家乐、武功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产品,推动这些产品在知名电商平台、旅游网站销售,开拓农旅结合的网销模式。“此外,武功的电商系统也要尽快升级,创造一个稳固的电商生态体系。依托产业圈、服务圈、网上圈,使武功农产品电商更好更快地发展。”转载自《电商参考》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中地区农村新房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