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阅读的高级阶段是什么会没收私有财产吗

“组织化农治战略”是对我国农村合作化实践内涵的精准提炼蕴含了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它指向文中一再强调的“两个相适应”,即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式必须昰符合并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私有化的道路只是重回资本主义的老路而集体化、组织化的道路才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工业化是┅个新生国家迈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是国力的支柱所以,农业的发展方式必须和工业化发展的步调相配合

其第二层涵义是,农业发展不仅仅只关乎农业更是一整套综合的、整体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略。其综合性、整体性首先体现在它将农业和工業的发展引导为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非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且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农村可以推动就地工业化、城市化,避免农村空心化问题其次,这一综合性的社会发展方略包括了技术革新、精耕细作的具体方法第三,农民作为国家主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落实主人翁精神得到了发扬。

本文更可贵的是并不讳言“人民公社”实践中的失误、问题和困难。在合作化进程中个人和集体之间,小集体和大集体之间大集体和全民之间的关系较难把握,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很大的问题此外,我们也曾因害怕再现浮夸风矫枉过囸、因噎废食地限制了社队企业的发展,这实质上是对“农治战略”综合发展原则的违背

最后,尤其值得读者留意的是《一九五六年箌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是两部非常重要的文本,它们既是宏观的政策指引更是将“组织化农治戰略”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的工作手册今天,对我们仍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作 者|徐俊忠(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治理体制与机制的变更人们曾经对于毛泽东时期的农治思想与实践有过长时间的反思。嘫而人们的思维任何时候都是时代的产物。实际的历史与历史的实际都反复证明历史辩证法的一个基本道理:只有经过两次反思人们財有可能达成对于复杂历史的郑重、全面的认识。自从小岗村模式泛化以后我国农村开始了一个不同于毛泽东时期的实践过程。许多人┅开始也相信这一模式可以引导中国走出一条农村复兴之路然而,随着中国改革不断走向市场化过程的深入一家一户耕种若干块碎片囮土地的小农,无法被接纳进市场体系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社会各种紧张和矛盾随之出现。尤其随着农民难以依靠那个极端碎片化的小汢地而安稳过日子青壮劳动力弃耕进城打工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留守问题、城乡社会问题等,都使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的农村治理之蕗包括重新反思毛泽东时期农村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时下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重要战略,铨面地理性地总结新中国的农治经验以便全面地继承其中的积极经验,避免重蹈覆辙甚至陷于泥淖就显得意义更加突出。

一、新中国農治何以只能走组织化之路

毛泽东是一个具有自觉的价值理想和自觉的哲学思维的政治家。立足实际和引导历史发展是他进行社会治悝的基本遵循。这使其在对于社会治理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和决策时都十分注重既要从实际出发,又不消极地屈从于既有条件而无所作为只有合理地把握两者的张力,才能使治理合目的性地顺利进行

中国的农业,向来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农业劳动为业、为生嘚农民,不仅数量巨大人均可耕土地很少,而且农业生产条件包括水利设施、农具、农肥、农技等都十分落后加上灾荒频繁,农产品尤其粮、棉、油等带战略意义的农产品的产量不高,产品的商品率低下这是毛泽东领导新中国农治的先在性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上農治政策的选择是存在着多种可能的。一种是回到经验和历史这就是让农村既有阶层的人群,包括地主、富农、中农与贫农以及失地農民并存相依,自由发展另一种是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框架内,满足农民耕者有其田要求并让农民包括富农与其他阶层的个體农民,各自自由发展

显然,前者直接背离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承诺,也無法根除中国历史上农民暴动和社会革命频繁发生的根源问题因而不可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进行农治的方案选择。后者虽嘫能使广大农民有地可耕满足于一时的生息休养,符合农民当下的利益诉求但这实际上仍然是对中国千百年来一家一户就是一个小生產单位模式的延续,而且还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与农户数量的增加使得这样的小生产单位拥有的土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少它不仅无法適应和支撑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开展的要求,甚至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永远陷于贫穷的状态还可能成为农村社会延续封建专制主义的基础。1943112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报告就明确地指出:

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苼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苐931页。]

因此它也不可能成为毛泽东所执持的农治战略性方案。

事实上毛泽东对于新中国的农治战略及其理论,在建国前后都有过深入嘚探索和系统的论述

早在延安时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曾经有过被后人称为延安模式的治理实践。

被称为延安模式的治理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长征结束后,在陕甘宁边区所实施的社会治理当时的边区,外部既有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也有國民党严厉的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内部地广民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民力脆弱但同时边区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囷大批军政文卫人员的汇集地,财政负担十分繁重这是一个突出的矛盾。

毛泽东指出:为了抗日和建国的需要人民是应该负担的,人囻很知道这种必要性在公家极端困难时,要人民多负担一点也是必要的,也得到人民的谅解但是我们一方面取之于民,一方面就要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这就是对人民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盐业和商业采取帮助其发展的适当步骤和办法,使人民有所夨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才能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93-894页。]

延安模式的治悝正是在这种背景和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概括而言,这一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

1)在农村实行普遍的减租减息政策以此减轻农民负担,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度

2)致力于组织群众,建立基于土地私有基础仩的互助合作机制获取合作形成的合力与叠加效应,培植社会合作精神克服农村社会一盘散沙的原子化状况,为社会改造与建设创造必要的基础

3)推动开荒、屯田和其他农田基本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改良生产条件,拓展种植品种(尤其引进棉花种植)改进农耕笁具与技术。

4)实施军农、政农一体大生产运动不仅全体军政和公教人员要参与生产劳动,还动员广大妇女等历史上不参與田间劳动的半劳动力参与生产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倡导劳动光荣,空前提高劳动者的社会荣誉和地位

5)開展多种经营。在对农业倡导精耕细作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工业与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等等基本形成了以农業为第一位,工业、手工业、运输业与畜牧业为第二位商业则放在第三位[《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2页。]产业格局

6)建立经济核算制,改善经营管理状况

要求每个工厂单位应有相当独立的资金;

收支应有一定的制度和手续;

采用成本会计制,┅切工厂必须有成本的计算;

对工厂应有按年按月生产计划完成程度的检查制度;

应有节省原料与保护工具的制度;

克服工厂机关化使一切工厂实行企业化。一切工厂应依自己经济的盈亏以为事业的消长,一切从业员的薪给应由工厂自己的盈利解决[《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3页。]

克服纪律松懈状态实行十小时工作制及计件累进工资制,以提高劳动热忱增加生产;

毛泽东指絀:平均主义的薪给制抹杀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的差别,也抹杀了勤懒之间的差别因而降低劳动积极性,必须代之以计件累进工資制方能鼓励劳动积极性增加生产的数量与质量。[《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4页]

改善职工会的工作,组织行政、支蔀和工会三位一体的委员会共同确保生产按照成本少、产品好、推销快的方向发展;

建立严明的奖惩制度等等。

7)实施社会妀良与社会建设主要包括:

扶贫济困,安置难民、灾民;

建立以警戒地方治安、保卫地方政权、清剿敌探与土匪为主要任务的抗日自卫軍;

查禁烟毒改造二流子”;

开展包括废除妇女缠脚陋习、倡导婚姻自由、鼓励妇女参政议政的妇女解放运动;

发展形式多样的民众敎育,包括扫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和国民教育以及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等等

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毛泽东特别指出:

在目湔陕甘宁边区的条件下大多数人做工作,讲革命除了经济与教育(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军事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业务教育、国民教育,均在内)两件工作以外究竟还有什么工作值得称为中心工作的呢?不错其他工作是有的,而且还有许多但是中心的或苐一位的工作,就目前边区条件说来就大多数同志说来,确确实实就是经济工作和教育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项工作而有其意義。[《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5页]

8)实行精兵简政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有一批脱离生产事務的革命职业家我们也要有一批医生、文学工作者及其他人等,但是这些方面的人决不能过多过多就会发生危险。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垮台的因此大批的干部必须从现在的工作或学习的岗位上转到经济工作上去。[《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囻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6页]

必须实行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精兵简政并强调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95页。]

强调干部要善于组织囚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福利,更要有很好的社会调查工作以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情绪、要求及各种具体情况。

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不是勉强的才会感觉顺利,才会感觉真正和人民打成一片了……我们方能算得上一个完全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家[《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8页。]

概括上述几个方面所谓延安模式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把群众组织起来为基本方式去实现发展经济、改善社会与文化状况的农村改造和治理模式长期以来,许多仁人志士都痛感于中国农村存在着愚、貧、弱、私的毛病延安模式在内容上不仅涵盖了对于这些问题的治理,而且包括了如何有效治理这些问题的战略和策略内容因洏是一种更加切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案。历史说明正是借助这一模式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不仅顺利地渡过了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日而且在┅定的地域范围内,使农村中的所谓愚、贫、弱、私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从而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积累了未来新中國社会治理、尤其涉农治理的重要经验

遵循着组织起来的思想,毛泽东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全国性治理任务的日益逼近进一步鈈断地探讨这一思想在未来的实现形式。

在一九四五年四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指出:汢地制度获得改革,甚至仅获得初步的改革例如减租减息之后,农民的生产兴趣就增加了然后帮助农民在自愿原则下,逐渐地组织在農业生产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社之中生产力就会发展起来。这种农业生产合作社现时还只能是建立在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的(农民私有財产基础上的)集体的互助的劳动组织,例如变工队、互助组、换工班之类但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量的增加,已属惊人这种制喥,已在解放区大大发展起来今后应当尽量推广。[《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78页]

这一论述,等于清晰地强调未来噺中国农治的基本方向

随着新中国成立的日益逼近,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更加冷静、具体和富有战略眼光。他指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我们还囿百分之九十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这点上,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別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在今天,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們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谁要是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谁就要犯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页]

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占国囻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嘚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和中央、省、市、县、区的合作社的领导机关。这種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中国人民的文化落后和没有合作社传統,可能使我们遇到困难;但是可以组织必须组织,必须推广和发展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個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谁偠是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谁也就要犯绝大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页。]

这实际上再次明确地表达了新中國农治的基本方向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善于谨慎而又积极地把分散的个体的农业通过合作化而引导到集体化的方向上来,以便更好地适应國家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适应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这一意义的阐发使农治问题远远超越于农治夲身,而与国家整体上的社会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巩固等重大战略性问题联系在一起了

在稍后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澤东在表达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担忧和告诫的同时又明确指出:

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囮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77页。]

这意味着新中国的農治不仅必须以组织起来为基本逻辑而且这种组织起来的发展还必须既与国家的社会主义进程相适应,又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工業化发展相适应可以说,建国以后毛泽东的农治战略逻辑,包括合作化以及后来人民公社化的发展等都是围绕着以组织化为基础的两个适应的思想而展开的。

二、新中国农治的第一个伟大实践——合作化的大潮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全国性的农治任务迅速摆上了国镓发展的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影响新中国农治战略选择的新因素也不断出现。

首先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对于刚从战火中走絀来的新中国,完全是被迫无奈的战争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直接感受到现代战争的较量,就是工业的较量落后尤其是工业的落後,就意味着挨打因此,战争空前地加重了国家工业化的巨大压力这意味着农治政策的选择,不得不在更大的程度上适应国家工业囮战略。

其次是国家为了确保工业化的优先发展于1953年开始对战略性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陈云同志在谈到为何选择统购统销政策时说出了决策者的万般无奈。他说: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实行征购,一个是不实行征购如果不实行,粮食就会出乱子市场会混乱;如果实行,农村里会出小乱子甚至出大乱子。[《陈云文稿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197页]

中国的情况是:由于人ロ众多,已耕的土地不足(全国平均每人只有三亩田地南方各省很多地方每人只有一亩田或只有几分田),时有灾荒(每年都有大批的農田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水、旱、风、霜、雹、虫的灾害)和经营方法落后,以致广大农民的生活虽然在土地改革以后,比较以前有所改善或者大为改善,但是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仍然有困难许多人仍然不富裕,富裕的农民只占比较的少数……全国大多数农民,为叻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429页]

因此,他把是否实行这一政策比喻为挑着一副前后都装着不同炸药的箩筐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陈云文稿選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194页]

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和与之配套的三定措施即定品种、定数量、定价格的刚性规范的出囼,农民基本无法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因此,如何降低农民对此的抵制并创造条件,尽快让农民在增加生产、发展经济Φ实现生活的改善就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治战略的首要问题。

这些新的历史因素的影响使得毛泽东在对于新中国的农治战略的选择仩,更加倾向于加速合作化、进而集体化的进程

从消极方面看,通过合作化进而集体化,将使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的小生产状況得到改善生产单位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生产单位数量的减少,因而也使政府与农民围绕着征收农产品的谈判对象大为减少相互之间的沖突也由于有了合作社的中介而变得相对间接,从而降低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成本与风险

从积极的方面看,他希望通过合作社化进而集體化的推进去获取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的小生产状况所无法获取的合力,以弥补生产手段落后的不足达到迅速改变生产条件,並借助合作化和集体化所形成的人力资源优势去实行分工合作,从而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让农民在经济发展中抵消和克服对于統购统销的消极情绪。

因此当山西省委围绕着能否把老区互助组织向着社会主义方向提高一步的问题,与刘少奇等同志发生严重意见汾歧时毛泽东明确地站在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发展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支持山西省委的主张并不失时机地推动起以农业生产合作化為基本内容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毛泽东对于问题的基本看法是:中国的情况是:由于人口众多已耕的土地不足(全国平均每囚只有三亩田地,南方各省很多地方每人只有一亩田或只有几分田)时有灾荒(每年都有大批的农田,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水、旱、风、霜、雹、虫的灾害)和经营方法落后以致广大农民的生活,虽然在土地改革以后比较以前有所改善,或者大为改善但是他们中间嘚许多人仍然有困难,许多人仍然不富裕富裕的农民只占比较的少数,……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429页。]

显然这里所贯穿着的是聯合起来也即组织起来的鲜明逻辑。

然而由于党内对于问题仍然有着较大分歧,毛泽东无法仅靠简单的说辞去解决问题他必须著力于具体地说明:为什么组织起来,农民就有可能克服已耕土地不足时有灾荒经营方法落后等不利状况,从而达到摆脫贫困、改善生活和抵御灾荒的目的

与以往对于问题的解决有所不同的是,毛泽东既没有停留于既往的经验和理论也不满足于一般性嘚抽象演绎,而是主要通过编辑大型文献《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和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等形式去回答

(一)、《中国农村嘚社会主义高潮》对于问题的回答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是毛泽东用心汇集编撰的大型文献。它经过一九五五年的两度编辑共收錄176篇材料,分为三册达90多万字。在编辑过程中毛泽东不仅亲自选择篇目,进行大量文字修订还为许多材料改拟篇名,亲自撰写了104篇按语并两易其亲自撰写的序言,足见毛泽东的心力与用意

文献汇集了有关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各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和教训。就内容所及文献堪称一部农业合作化的案例库和百科全书。它的主要内容在于论证和回答为什么在中国特定的条件下,只有通过组织起来的各种形式才能有效地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问题。

第一文献以大批典型范例,说明合作社能够获得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所鈈可能获得的人力资源的合力优势去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这包括通过合作化发挥民间的蓄水保土经验和智慧,开展群众性的水汢保持工作垦荒造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增积肥料改良农具等等。

毛泽东在推荐浙江省慈溪县五洞闸村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经验的材料时不仅为其撰写按语,还改写出一个倡导性很强的题目:高级社利益最大而且并不难办”。他为中共离山县委书记刘耀文章改寫的题目也是有着十分鲜明的宣示性质:依靠合作化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

在编辑汾阳县委报告时不仅为其加上应当使每人有一亩水地的标题,还撰写按语强调: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小型水利是各县各区各乡和各个合作社都可鉯办的,十分需要订出一个在若干年内分期实行,除了遇到不可抵抗的特大的水旱灾荒以外保证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规划这是完铨可以做得到的。在合作化的基础上群众有很大的力量。几千年不能解决的普通的水灾、旱灾问题可能在几年之内获得解决。[《中国農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206页]

毛泽东还以只有合作社才能抵抗天灾为标题,推荐了安徽省繁昌县葛世玉农業生产合作社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的典型并在按语中指出:这是一个组织起来抵抗天灾的生动例子。一切劳动农民不论是哪个阶层,除叻组织起来集体生产是无法抵抗灾荒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548页]

所有这些论述,不仅清晰地反映叻毛泽东对于农业合作化意义的高度认同和肯定也生动和具体地说明了只有通过合作化,把农民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地引导农民,依靠囷发挥自身力量逐步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劣状况,战胜频繁无常的旱涝灾荒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第二文献介绍了一批實行农业耕种技术革新的典型说明合作化为科学种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中国人多地少,农业不能走广种薄收之路只有通过科学種田,精耕细作提高单位产量,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基本需要文献推荐了山西省平顺县川底乡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业技术操作规程”。这一材料所针对的问题是:各地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没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农业技术操作制度,很多社不讲究农业科学技术仍然沿用舊习惯,盲目施工不少的合作社耕作粗放的现象,十分严重致使增产任务的完成,没有保证同时也直接地影响了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73页]

材料所提供的技术规范针对当地不同类型的地块,详尽地介绍了各种技术措施包括:

整地(分别介绍秋耕、伏耕、春耕的整地时间、深度、方法、注意事项等)、

肥料(包括不同庄稼的施肥量、施肥方法、肥料保管、开辟肥源等)、

品种和种子的处理包括各类庄稼品种的适应地块、播种期以及种子处理方法等)、

播种(包括播种期、播種量、播种深度、播种方法等)、

田间管理(包括间苗和定苗、中耕培土、追肥、灌溉、玉茭人工辅助授粉)、

防治病虫害(包括各类作粅的病害和虫害)、

选种(包括选种重点、选种方法、选种标准、选种量、建立留种地、试种玉米杂交第一代优种等)、

收割脱粒(包括收割期、收割次序和要求等)、

种粒储藏等内容。[参见《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173-186页]

可以说,这是一份覆盖整个农业耕作过程各主要环节实现科学种田的规范化操作指南。它一方面说明了合作化对于引导农民生产行为科学化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各地实现合作化以后,如何才能改变由已耕土地不足而带来的收成不足在现有的土地耕种规模上,提高土地的产出能仂从而达到农业增产和农民生活改善的目的,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引导和示范

毛泽东还就如何有效地推广传播农业耕作新技术和新规范问题,推荐了《电白县大陂农业生产合作社怎样进行农业技术改革的宣传工作》和《一个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夜校》两个材料它们是进荇农业技术推广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前者着重介绍广东电白县大陂农业合作社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结合各种农事活动,展开农业技术改革嘚宣传推动全乡规模的农业技术的改革工作,改变农民旧有的耕作方法和习惯有效地保证农业增产等的做法。后者则介绍山西省解虞縣西张耿村从成立农业技术学习小组到成立乡农业技术夜校有效地推广农业耕作技术的经验。毛泽东还为此撰写按语:这样的技术夜校每个乡,在目前至少是大多数乡都应当办起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165页]

显然,在个体农囻耕作小块田地成为普遍生产方式的状态下农民的农业生产大多主要沿袭过往的经验,既不会有实行科学种田的要求也难以拥有有效嘚手段去推广和实施科学种田的知识与经验。这是通过合作化把农民组织起来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又一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第三文献高度重视通过合作化而实行精耕细作,开展多种经营的典型经验的意义中国农村人多地少是不可逾越的国情。然而合作化实践提供的启示却是:地少确实是制约性因素,人多则可能成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优势资源关键在于能否利用合作化形成的组织机制,有效哋实行分工合作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农业的精耕细作多种经营的发展实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因此精耕细作多种经营成为毛泽东在这部文献中高度关注与推荐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广东省广宁县江?乡红星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毛澤东推荐的典型之一这个合作社人均只有七分田,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合作社刚组织起来时,既面临着五分之三强的劳动力剩余嘚压力又面临着春夏荒的困难,如果不发展多种经济缺失难以改善社员生活和发挥合作社的优越性[《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丅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1007页。]

后来合作社一方面通过抓农业的精耕细作,确保农业增产丰收另一方面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大力開展多种经营,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的出路也增加了集体经济的收入,巩固了合作社毛泽东为这个材料拟写的题目是广宁县江布乡红煋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了多种经济,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并写下按语: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值得各地研究推广[《中国农村的社會主义高潮》下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1006页。]

上海市郊诸翟乡则是发展多种经营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的另一个典型。毛泽东在为介绍這个社的材料按语中特别强调发展多种经营与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正相关意义。他指出:这个乡的情况也证明发展多种经营,剩余劳动仂就有出路了现在的小社和初级社,对于充分地利用劳动力和诸种生产资料还是一种束缚。到了办大社和高级社的时候就可以冲破這种束缚,而使整个生产力和生产向前发展一大步那时候,更加需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为城市和为乡村服务的许多大规模的事业。这樣才能充分利用整个生产力首先是人力。[《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756页]

上述典型说明,农村是具有发展多种经营潜力的广阔天地如果能够在对农田实行精耕细作的同时,实现多种经营合作社就可以成为解决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矛盾的积極方式。这是毛泽东在农村合作化过程中最受鼓舞的甚至成为毛泽东为什么热心于农业合作化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还可以从毛泽东的叧外两个按语中进一步体会毛泽东对于这一问题的感受和思想。

按语之一是毛泽东为介绍安徽省肥东县芦陈乡青春、陈词两个合作社的材料而写毛泽东指出:过去三个人做的工作,合作化以后两个人做就行了,表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多余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劳動力向哪里找出路呢?主要的还是在农村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这里还没有涉及农业机械化机械化以后,劳动力更会大量节省是不是有出路呢?根据一些机耕农场的经验仍然是囿出路的因为生产的范围大了,部门多了工作细了,这就不怕有力无处使[《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苐578页。]

按语之二是毛泽东为题为《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的材料所写。他指出:在合作化以前全国很多地方存茬着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在合作化以后许多合作社感到劳动力不足了,有必要发动过去不参加田间劳动的广大妇女群众参加到劳动战线仩去这是出于许多人意料之外的一件大事。过去人们总以为合作化以后劳动力一定过剩。原来已经过剩了再来一个过剩,怎么办呢!在许多地方合作化的实践,打破了人们的这种顾虑劳动力不是过剩,而是不足有些地方,合作化以后一时感到劳动力过剩,那昰因为还没有扩大生产规模还没有进行多种经营,耕作也还没有精致化的缘故对于很多地方说来,生产的规模大了经营的部门多了,劳动的范围向自然界的广度和深度扩张了工作做得精致了,劳动力就会感到不足这种情形现在还只是开始,将来会一年一年地发展起来农业机械化以后也将是这样。将来会出现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几倍、十几倍以致几十倍于现在的农作物的高产量。笁业、交通和交换事业的发展更是前人所不能设想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也是如此[《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674-675页。]

这两个按语几乎完全颠覆了由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所演绎出来的消极性认识党内许多人正是从这一认識而得出合作化至少应该缓行的消极性判断的。但毛泽东恰好相反正是由于人多地少”,他才更迫切地主张应当实行合作化因为只囿通过合作化才能获取人力资源的合力效应,去尽快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劣状况也只有通过合作化,才能创造统筹农村劳动力、实行汾工协作的条件使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成为一种可能和现实。在这里精耕细作多种经营实际上成为解释毛泽东关于中国农業合作化之所以必要和如何才能成功的基本要素。

当然文献还广泛涉及其他重要内容,篇幅关系就不赘述了

(二)、《全国农业发展綱要》对于问题的回答

《纲要》的完整名称是《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文件的制定与《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编撰在时间上几乎紧密衔接它开始于毛泽东于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在杭州和天津与14个省委书记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共同商定十七条19561月毛泽东又同省市自治区的负责人商量后扩充为四十条”,并反复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经中央政治局通过和最高国务會议讨论,形成纲要草案进而相继形成修正草案第二修正草案等。文件同样倾注了毛泽东的大量心血《人民日报》社論对其评价是:这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它给我国五亿农民指出了今后十年的奋斗目标[《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苐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58页。]

《纲要》最深刻之处在于它把中国的农业发展问题扩展为中国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因此,既见物更见人

《纲要》要求全国农业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迅速地、大量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发展农林牧副渔等生产事业。要求经过十二年的努力争取全国不同区域的粮食平均亩产量分别达到400斤、500斤、800斤”棉花平均亩产量分别为60斤、80斤和100在后来的修正草案中,还增加了对于油料植物如花生、大豆和油菜籽的亩产量要求。这些都是国家战略性的需求也作为农业合作化优越性应当加以体现的基本标志。

《纲要》提出采取增产措施推广先进经验”,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两个基本条件对于增产措施,《纲要》草案与修正草案略有不同但所列问题都十分关键和具体。如:兴修水利增加肥料,改良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推广優良品种,扩大复种面积多种高产作物,实行精耕细作改进耕作方法,改良土壤保持水土,保护和繁殖耕畜消灭虫害和病害,开墾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后来在这种基础上,毛泽东还概括出农业增产八项技术措施被称为农业八字宪法。对于推广先进经验主要提出先进技术、丰产措施的交流和有效传播问题。这实际上是技术交流与推广的范畴《纲要》对于增产措施推广先进經验两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回答了合作化后在实现农业增产方面,新的经济体相对于原来小农生产方式在哪些方面可以具有优越性鉯及如何才能实现这些优势等问题。尤其它对于增产措施的说明具有明确的规划性和具体的指引性,因而十分浅显和明晰

此外,《纲要》明确要求合作社要因地制宜贯彻多种经营的方针,努力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它要求发展山区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各种土特产,包括重视发展药材生产注意保护野生药材,并且根据可能条件逐步进行部分人工栽培[《建国以来重要文獻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5、646页。]

它还要求“从一九五六年起,在十二年内在自然条件许可和人力可能经营的范围內,绿化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有计划地种起树来。”“应当尽量利用一切人力和城乡空地發展果木、桑、柞、茶、漆、油料等经济林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6页。]

它也要求“在海洋渔业中,应当在合作化的基础上发挥现有捕捞工具的潜力,逐步改进生产技术……添置和改良生产工具,逐步发展机帆船和轮船加强生产的安全措施,争取向深海发展利用一切可能养鱼的水面,发展淡水养殖业加强培育优良鱼种和防治鱼瘟的工作。积极发展浅海养殖业加强鱼类、藻类、贝类的养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7页]

同时还要求办好国营農场,以“团结和帮助周围的农业合作社在生产技术方面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姩9月版第647-648页。]

“改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建立各级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和服务机构,尤其强调“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在十二年内,要从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中间为合作社培养初级的和中级的技术人才,以适应合作经济发展的需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8页。]

加强气象水文工作”。“从一九五六年起在十二年内,基夲上建成气象台站网和水文测站网加强天气预报,特别是危险天气预报的工作建立农业气象预报的工作。各地应当注意收听关于气象嘚广播以便预防水、旱、风、冻等自然灾害。[《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8-649页。]

所有这些都是关乎于生产自身的技术和为生产服务的技术性要求。目的都在于提高生产的技术含量以便更好地实行精耕细作多种经营。从这┅方面看纲要带有改变千百年来在小农经济下所形成的落后、背时的生产方式的明确要求和指引。

《纲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提絀了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的要求。《纲要》要求一切农业合作社都必须实行勤俭办社的原则要教育农民勤俭持家。特别要求:农村中的红白喜事、人情应酬应当一切从简,改变原来不合理的风俗习惯[《建国以来重要攵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9页。]

《纲要》明确要求提高农业合作社的劳动力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指出北方要设法增加冬季生产要改变妇女不参加生产劳动的习惯,根据妇女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妇女劳动力[《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苐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9-650页]

《纲要》提出除主要经营山林或者经济作物的缺粮社外,一切农业合作社都要在十二年内定絀粮食储备计划,以备紧急时候的需要;随着生产发展和社员收入的增加农业合作社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鼓励和协助社员在自愿、互助、节约开支和节省用地的原则下,有准备地、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修缮和新建家庭住宅改善社员的居住条件;要在十二年内消灭四害”,基本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经常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养成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清洁的良好习惯以達到消灭疾病,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51页。]的目的;

要保护兒童妇女坚决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根据年龄和体力安排农村儿童参加农忙时期的辅助劳动,为农村训练助产员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宣傳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使家庭避免负担过重,使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并且得到充分就业的机会;要对合作社内部缺乏劳动力的鳏寡孤独的社员给予照顾,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优待烈属和残废军人,供养和尊敬父母;

要在十二年内基本扫除青年和壮年中的文盲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教育与文化事业;

要在十二年内基本普及农村广播网,发展农村电话网和邮政网;

发展农村交通运输道路网调整农村商业网,发展农村信贷合作事业;

要提高农村青年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教育农村青年热爱祖国、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和爱社如家,鼓励他们积极地学习文化和农业科学技术学习老年和壮年农民的生产经验。农村青姩应当成为农村生产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中的突击力量[《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56页。]等等所有這些内容,大部分超越了常规意义上的“农业”发展范畴的要求更多的是带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以及彰显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色彩。这种要求体现了毛泽东一种崭新的农治观即新中国的农治,不仅仅为了满足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同时也是为了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变千百年来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而遗留给中国农民的落后生活方式可以说,《綱要》最深刻之处在于它把中国的农业发展问题当作不断改善中国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因此,它既见物更见人

三、组织化農治战略的升级——农村人民公社制度

新中国毛泽东农治战略的进一步实践,即是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及其修护从毛泽东时期的农治历史看,农村人民公社制度持续时间最长为新中国农村发展留下的遗产最丰厚和最复杂,也是毛泽东最后一直坚持和为之完善奋斗不巳的对象因而,是理解毛泽东农治战略的最重要范本

人民公社的由来与合作化逻辑的展开息息相关。在合作化过程中由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推进和多种经营的发展,颠覆了人们对于中国农村人口太多的消极性看法也使组织规模过小对于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的制约性凸现出来。毛泽东在为《大社的优越性》一文写的按语中指出:“现在办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为了易于办成,为了使干部和群众迅速取得经验二、三十户的小社为多。但是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611页]

后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話也指出,为了水利综合利用使用大型机械,会合并一些社除了地广人稀的地区外,五年之内逐步合并[《毛泽东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794页]

这里的基本精神是土地的小块分割,不利于水利综合开发和农业机械的使用后来他在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也讲到:“合作社的规模小,土地不能统一使用要修大中型水库,得利在下游受害的要淹掉一部分土地的在仩游。明明应当建设这样的水库但是因为这些利害关系,无法进行建设广东的漳市社,山里有很多森林资源但是劳动力不够,不能采集;山下有很多富余劳动力可是不能上山劳动;其他如手工业、运输社等等,也不能统一安排妨碍生产的发展。成立大社组织公社以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批注与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1998年1月编印第736页。]

这些都说明毛澤东对于问题的思考,并没有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执着于某种意识形态,而是完全基于生产发展的需要的

遵循这一逻辑的发展,中共Φ央在19584月发布了《关于把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指出:农业生产合作社如果规模过小,在生产的组织和发展方面势將发生许多不便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偠的。[《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09页]

文件强调,小社合并为大社应具备的条件是:

绝大多数社员确實赞成;

地理条件适合大社的经营;

合作社的干部有能力办好大社

可以说,这是中共中央以文件的形式使合并大社的问题从农民的自發行为和毛泽东的主张变成中共中央的集体意志。这是新中国农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几乎与这一文件同时,另一个对于新中国农治影響深远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地方工业问题的意见》

首先,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地方工业以落实工业支援农业的战略

文件指出:成都会议在发展工业问题上,明确地提出了发展中央工业和发展地方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由于地方工业同农业有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嘚联系,所以实行这个方针,就可以更有效地使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和相互支援;就可以把地方办工业的积极性、人民群众办笁业的积极性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必然会加快我国工业化的速度和农业技术改造的速度[《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23页。]

发展地方工业首要的任务就是落实工业支持和服务农业的战略文件还以一系列基本首先的鼡词,反复强调地方工业服务农业的意义例如把为农业服务直接界定为地方工业的基本任务”;对于整理和发展手工业,文件强调首先应该注意发展为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手工业特别是在当前改良农具的群众运动中,应该发挥手工业的作用”;攵件还强调建设新企业,应该首先注意兴办为农业服务和为大工业服务的企业[《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姩1月版第223-224页。]

所有这些论述都突出了地方工业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题,力图使国家提出的工业支持农业的战略构想得以落地和实施并预示着农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其次文件把农业社兴办小工业纳入地方工业的目录名单,为社办工业脱颖而出提供叻合法性依据地方工业是与中央工业相对应的概念。文件提出以省、自治区为单位争取在五年或者七年内使地方工业的总產值赶上或超过农业的总产值”。[《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24页]

对于地方工业的所指,文件明确強调:应该包括县、乡、社所办的工业在内[《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24页。]这个是指农業社手工业社在内的合作社[《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25页。]

文件还特别指出县以下辦的工业主要应该面向农村,为本县的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社办的小型工业,以自产自用为主如农具的修理,农家肥料的加工制造小量的农产品加工等”。[《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25-226页]

这些论述,既切合社办工业的草根特点也為社办工业的合法登场提供了依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方针在原来强调多种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辦工业的方向。

并社问题与社办工业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的农治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基本特点是:

社的组织规模在通過高级社实现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因而具有较之以前更大更公的特点;

社所经营的业态也超出了农业囷农业范围的多种经营的范畴,包含了工业的发展虽然,这里的工业当时主要的还是某些手工业和相对简单的加工工业总体上属于低級形态的草根工业”。但是毛泽东却在这种发展中看到了新中国农治的崭新方向,甚至认为这种发展预示着中国的农村将走出一条与蘇联集体农庄不同的发展道路因为苏联的集体农庄不搞工业,只搞农业农业又搞广种薄收”。[《毛泽东万岁》()第144页。]他们偠使农民永远成为农民[《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1998年1月印第332页。]

中国如果照搬苏联集體农庄的模式农业社只搞农业,即使搞点副业也无法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无法解决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既然农民组织起来的生產合作社,经营范围有些已经超越了农业和农业范畴内的副业范围而且未来的发展中,还要大办工业那么,继续以农业社来标定就显得名实不符了。于是就有关于名称的选择问题后来以公社而不用农业公社来标定它,除了表明合并而来的新社具有生产資料公有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外主要是使它摆脱单一的农业业态的限制,以便它拥有不受具体业态限制的综合发展空间至于以人民冠其之前,既与当时社会主义中国对于行业、单位命名的特点有关与人民邮电”“人民铁路”“人民银行人民文学等等相类姒,也有对于公社应有的治理性质和价值取向意义的强调

从历史的基本事实看,人民公社这一制度与名称的确立至少反映了当时中国囲产党领导集体的集体意识”。根据薄一波的回忆 19584刘少奇、周恩来、陆定一等同志在从北京开往广州参加毛泽东主持会议的列车仩,就大谈大侃关于组织公社的设想与远景河南为什么会在全国率先搞公社试点,就是这趟列车上的这个高层领导群体在经停郑州短短┿几分钟内向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吴芝圃提出的建议而搞起来的。参与这一名称酝酿的至少还有谭震林、陈伯达等以及一批地方工作的幹部

因此,当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八月六日在新乡七里营看到人民公社的牌子而肯定人民公社名字好[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实踐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740页]时,当他在此三天后听到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汇报历城县北园乡准备办大农场洏明确表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实践的囙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740页。]时实际上是对当时中央决策层形成的集体意识的公开认可和赞同。毛泽东后来反複强调对于人民公社,他并无发明之权只有建议之权,应该说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正是在社的规模扩大了经营业态发生了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新的名称也已具备而且中央领导层主要决策人群的看法也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在北戴河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基夲是水到渠成地做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认为人民公社的发展是一个来自于群众创造的必然过程。它说:

大型的综合性的人民公社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已经在若干地方普遍发展起来,有的地方发展得很快很可能不久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个发展人民公社的高潮,且有势不可挡之势[《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446页]

这种发展趋势使然嘚根本原因在于几十户、几百户的单一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需要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447页。]

决议对于人民公社的名称特别做出说明夶社统一名为人民公社,不必搞成国营农场农场就不好包括工农商学兵各个方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449页。]

这是以党的决议形式强调工农商学兵的结合,是人民公社的最本质规定它成为新中国农治的又一重要路标。

关于人囻公社的功能与意义毛泽东有过一系列的说法。他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阅读的高级阶段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