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能不能我写一个字,它用毛笔毛体真迹书法欣赏写出来?


  赵安民,一位在北京任中国书籍出版社副总编辑的湖南人,2012年来到边塞挂职,担任新疆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也许是从小受到从湖南走出的伟人毛泽东的影响,他喜欢吟诗(旧体诗),写毛笔字。来到塞外新疆以后,看到雄伟的天山、凝碧的天池、辽阔的戈壁、茫茫的草原,更是豪情满怀,每到一处,就抑制不住吟唱以“新疆好”为主题的五言、七言绝句或律诗,比如“花红叶绿杆尤红,秀美柔姿诗意浓。锁住黄沙性坚毅,遍生荒漠亦英雄”(《沙漠红柳》)、“帕米高原景一奇,搬来桌凳摆书堤。入迷读者情难却,夕照依依不忍离”(《阿图什广场流动图书馆》),等等,在近一年的新疆生活期间,赵安民写了大量的古诗,而这些诗,他又在挥毫泼墨中,用他的毛体书法写在宣纸上,那汪洋恣肆、灵动俊秀的书法,和率真自然、塞风阵阵的诗歌融于一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古典的诗书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怀。


  当下,许多书法家因为缺少文化修养,不会写诗,也不会作文,一个个蜕变成了“写家”或“抄家”,只一味地用毛笔抄写古人的诗词或名言名句,将书法变成了一个空壳、一种死的形式,这种现象完全违背了中国古代书法实用的文化传统。像晋代的“行书之王”王羲之的《兰亭序》,内容是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文章内容的潇洒自由、超逸优游,与书法形式上的洒脱飘逸的用笔、妍美流便的结体合二为一。唐朝颜真卿的《祭侄稿》,也是含着热泪写出的悼念文章,全文220多个字,将对侄儿英年早逝的满腔悲愤,化作笔下凝重多变的缕缕线条,化作满纸顿挫郁勃的云烟,外内合一,形神兼备。


  赵安民在小学时代最初拿起毛笔时就喜欢上了书法,那时规规矩矩学的是楷书与隶书,一笔一画之间,照猫画虎,有板有眼,横是横,竖是竖,颜柳欧赵等最流行的楷书字帖也都偶有临写。但那时写的,严格来说只是“字”,而不是书法。进入大学以后,赵安民爱上了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一遍遍地对临、意临,他对书法开始心领神会,认识到它也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通过点、线抒发自己的爱与恨、个性与情绪,欹正、急缓、浓淡之间,有命运的跌宕起伏,有人生酸甜苦辣咸的韵味,步入了渐悟的境界。


  而他真正开始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书法之道,是在他研究生毕业参加古籍编辑工作以后。工作单位中国书店出版社位于北京琉璃厂这个名人字画中心,他在琉璃厂工作的15年间,除了编辑大量古代文史哲学图书之外,编辑书画篆刻艺术方面的图书也是他的兴趣所在,比如《古代书画》《古代玺印》《书谱解读》《金代官印》和《行书经典》《草书经典》《唐四家墨迹经典》《古代禅宗墨迹经典》(“中国法书精选”系列)等,从中揣摩王羲之、怀素、孙过庭、苏轼、赵孟

}

    只要是你喜欢,任何能写字的人都可以学习毛体书法。有人说“要学习毛体必须要有宽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历”等等,笔者不以为然。如果有这些因素更好,这不仅仅是对学习毛体,对学习任何东西,对做任何事情都有益处,但对学习毛体不是必须。正如人们所说的“字如其人”,人们更多把“字如其人”和书者的道德品质密切联系,其实,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倡导。历史上笔走龙蛇的三大奸臣蔡京、秦桧、严嵩,他们的书法造诣是永远不能否定的。因此,“字如其人”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和一个人的性格是有必然联系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些问题,不可偏颇。

    如果你有书法基础,对理解学习毛体书法是非常有益的,当然基础越深越好。但很多人没有书法基础,那他能不能学习毛体呢?笔者以为是可以的。也有人问,“学习毛体之前,必须要学习楷书吗?”,笔者以为大可不必,因为毛体书法代表作品是以草体字为主,以行体字为辅的。当今很多学习毛体书法的人都是退休了的,本来时间和精力就很有限,你若为学习毛体而先学楷书是不明智的。因为,学习楷书是最难最枯燥的,可能楷书还没练出个眉目,你就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其次,你要认识繁体字,起码要认识毛泽东书法作品中的繁体字,不然你对作品中的一些字不认识,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写。

    最后,你要认识草体字,起码要认识毛泽东书法作品中的草体字,才知道为什么那样写。

    大多数人学习毛体书法是出于喜欢,出于兴趣,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这是良好的心态。有些人谈到“名利”就色变,好像有天大的错误。笔者以为,追求名利没什么不对,也没什么不好,试问有多少成功人士是不追求名利的?但追求名利不要操之过急,不然会使你浮躁,而影响对毛体的理解和学习。当你的造诣很深时,名利就会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来临,对名利要取之有正道。    

( 文后附:《戏说学习毛体的目的》)

    学习毛体,首先要初步了解毛体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此逐步深入理解。

    初学者如何选帖很重要,很多爱好者就是因为选帖不科学,而走了许多弯路。

    毛泽东书法的最高成就是以草体字为主以行体字为辅的行草书,因此笔者建议初学者从行草书学起。先选一个帖,这个帖要完整,要适当放大,这样你才能更好的把握字的形态和用笔及章法特点。那么,先选什么帖好呢?笔者建议先选毛泽东在1962年4月20日写给李银桥的《七律.长征》最为合适。因为此《七律.长征》帖是毛泽东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充分体现了毛体书法最高成就时期的书法风格,而且,在毛泽东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此帖是最容易临摹的。如果把此帖临摹到位了,其它帖就比较迎刃而解了。

    很多初学者,甚至是有了很好毛体基础的书者,他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临摹毛泽东早期的书信,笔者认为不可取,因为那个时期的毛体艺术水准还不是很高,还处在完善提高阶段,而且是被毛泽东早已放弃了的风格,为什么还要舍高求废呢?

    文后附:《毛泽东书法艺术之发展历程》在《毛泽东书法艺术详解》一文中

读帖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步骤。它是书者获得间接经验走捷径的方法,是初学书法的第一个步骤,是临帖前的重要环节,读帖也是学问和修养。

所谓“读帖”,就是用心去观察法帖,用心去分析比较字的形态特点、笔画特点、布局特点等,并用心牢记之。走马观花,收效甚微;不用心分析比较,就是眼观不准;不用心铭记,也是无功之为。唐太宗云:“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

绘画具象性较强,而书法是借文字符号的书写,创造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书法艺术的神奇,可用语言表述明白的多是具象的;而书法艺术的美,更多是只可意会,而语言所不能表达出来的抽象的意象的美。初学者开始读出的大多是具象的形式的美,而读不出法帖的真正内在美的,这取决于一个人读帖修养水平的高低。

读帖修养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只读不临,没有多大提高;临了不回头再读,亦提高不大。初学者必须经过“读帖到临摹”再“读帖到临摹”的循环往复的实践过程,才能达到应有的境界。

读帖的方式方法也有多种。当书者的读帖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读帖的方式方法,就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了。宋黄庭坚在《论书》中说:“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又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作为初学者,首先,要读懂每个字是怎样写的,要清楚行笔的来龙去脉;然后,开始摹写,摹写是掌握字形和笔画特点的最好办法,也是最简单的捷径;最后,通过读帖到摹写,再由摹写到读帖,这样反复的学习,就会在脑海中烙下作品的清晰印象。另外,读帖要与指摹相结合,“指摹”就是以手指为笔,随时随地的在任何物件上摹写,或者在空中“空写”。

    在读帖的基础上,先摹写,“摹写”就是描摹。摹写是掌握字形和笔画特点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最简单的捷径。要反复摹写,每摹写一遍后,都要与原作比较,总结存在的问题,直至摹写准确熟练为止。

    在摹写得准确熟练后,就可以对临了,“对临”就是对照着字帖写。同样,要反复对临,每对临一遍后,都要与原作比较,总结存在的问题,直至对临准确熟练为止。

    在对临得准确熟练后,可以进行背临,“背临”就是脱离字帖写。同理,要反复背临,每背临一遍后,都要与原作比较,总结存在的问题,直至背临准确熟练为止。

    只要使用心和方法正确,没有练不好的。方法正确比勤奋和天赋都重要。初学者知道这些就不少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这方面的修养。下面我作进一步阐述。

摹帖,通常是指用薄纸覆盖在法帖上进行描写。如学生练字的“描红”、“描绿”就属摹帖。

摹帖是描写,但也要依照起笔、行笔、收笔的规律和用笔、用墨的特点去写。它不等于描画,有些初学者在摹帖时,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字。

摹帖是临帖前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更准确的服从法帖。姜夔《续书谱》云:“临帖易得古人笔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是有一定道理的。

是否采用摹帖方式,要根据书者的意愿而定。但临帖是每个书者走捷径的必经之路。

我们目前能参考的毛泽东书法作品范本,字都太小,不宜采用摹帖。如果有足够大的范本,采用摹帖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临帖就是依照法帖的样子写。临帖是每个书者走捷径的必经之路。

临帖的方式有多种,下面作简要介绍。

空临,是指随时随地的不用墨,而用手指或其它物件代替笔,依照范字的样子,在空中或它他物件上练习写字。空临是虚写,没有字的痕迹;是心临,字的样子在心里。

对临,是依照法帖的样子写。

背临,是背着法帖按照法帖的样子写。

摹帖、对临、背临,是书者在不同阶段而采取的不同学习方式。三者是递进的梯次关系,其反映出书者对法帖熟练程度的不同和书者书法造诣的不同。背临是书者在对法帖范字的形态、笔墨、布局等牢记于心,熟练于手的基础上而采取的更高层次的临习。

实临,就是要忠实于法帖;法帖怎样写,你就怎样写;结果越接近原帖越好,直至到乱真程度为最高。

意临,就是根据书者所需,只取法帖的某一特点或几个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书法风格去写,结果与原贴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

意临不等于随意临写。随意是随便,是不会有成效的。书者只有具备了较深的书法造诣,并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后,才可采用意临。初学者谈不上意临,只能说是随意。

(三)、学习毛体书法的诀窍和捷径

1、临摹毛体书法的诀窍

要临摹好毛体书法,其诀窍就是用心勤练。学习书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临摹也同样,它需要经过读贴到临摹,再读贴到临摹的循环往复的实践反思的过程。临摹反思的诀窍就是“比较”,对自己写的每一字与范字比较其形态。比较每一笔画的长短、粗细、曲直、斜正、起笔、行笔、收笔的特点,用笔的藏、露、转、折、提、按、顿、挫、方、圆、轻重、缓急、回锋、出锋、中锋、侧锋等,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每用心比较一次,临摹水准就进步一次。临摹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练习、思考、记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亦不可。

2、临摹毛体书法的捷径

要临摹好毛体书法,其捷径就是方法要正确。临摹要循序渐进,要按照正确的程序方法进行,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不耻下问,多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多观察有经验的老师现场书写,是捷径中的捷径,百练不如一看。临摹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学好书法必须具备一定的眼力和手力。眼力是前提,手力是关键。提高眼力,需要“读贴到临摹”再“读贴到临摹”的发发复复的实践过程。而手力的提高,必须在眼力提高的前提下不断临帖实现的。

很多人写不好字,罪过不在手而在眼。因此,理解和处理好“眼力和手力”的关系,对初学书法者至关重要。 

    书法临摹的标准是很明确的,归纳起来无非有两点,即“形似”和“神似”。毛体书法临摹当然也不例外。

    形似,就是样子要像,包括局部和整体,就如人的五官四肢到整个体型的样子。书法的形似,包括笔画的长短、粗细、方圆、正斜、布局。布局包括字的大小,字与字、行与行、列与列之间的倚背、正斜、疏密关系等。要达到形似,书者必须具备很强的造型能力。

    神似,就是神韵要像。包括用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干湿,字与字的连带牵丝,通篇的气韵等。神似是作者修养、气质、格调的最终体现。

    形似是神似的根本,神似是形似的灵魂。有形无神是庸品,无形何以谈神。

    临摹,就如一个特型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首先,他的长相要符合原人物形象(形似)。其次,他的言语表情、站立坐行、举手抬足所表现的气质要符合原人物(神似)。如果这个演员长的与原人物有多么接近,但所表现出的气质不符合原人物,也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如果这个演员的长相与原人物相差太远,即使他演的再怎么有气质,那是谁的气质呢?

如果临摹作品越接近形似神似,作品的水准就越高,最高标准就是“几近乱真”。

影视剧中,有很多特型演员塑造毛泽东形象,但观众对他们的评价是不一的。我最欣赏的特型演员是唐国强和古月。我认为:唐国强塑造的毛泽东,从形到神都很接近;而古月塑造的毛泽东,从形到神是几近乱真的,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讲,是更完美的。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历代相传的临摹本子不下百余种,唐摹墨迹冯承素摹本、虞世南临本、诸遂良临本、欧阳询临本等为著名者,而公认为冯承素的神龙本为最著。神龙本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尔并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但是,认真分析王羲之存世之贴,我以为冯承素摹本一定比原帖更完美。

毛泽东书法,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不同,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风格也不尽相同。在这么多作品中,并不都是尽善尽美的,何况主席的更多作品都是即兴之作。临摹毛泽东书法正如特型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在几近乱真的标准上,还可以更完美。所谓更完美,是指在忠实于原作基础上,去其瑕疵、适当地修其不足。

    其实,在书法练习的实践中,多数爱好者大可不必把标准设定在“几近乱真”上,不必太难为自己。如果字的形态、用笔、用墨、布局大概接近原帖,即可。这样,会给人一种似与不似的感觉,也会给一些搞评论的人留有评论的余地,他们会评你“既有原作的神韵,又有自己的风格”。因为,不是人人都对毛泽东书法了解研究得很深很透。所以,把标准定低点,才能降低难度,实践中才能更有兴趣和动力。如果把标准定的太高,其过程太长太苦,很可能会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如果你苦练多年,达到了几近乱真的水准,是很好地入帖了,可是,这样又会被法帖牢牢的束缚住,出帖又会很难。况且,这样会不给评论的人留有余地,他们会赞誉你是“书匠”、“书奴”。

    毛体书法的用笔,中锋、侧锋、破锋兼用;切入起笔,除了顺势牵带有逆锋起笔或回锋收笔外,只有极少的笔画是逆锋起笔或回锋收笔的;行笔直来直去,多急缓少顿挫,多抑扬少晦涩。因此,毛体笔画从视觉上主要是长短和粗细的变化。

    毛体的用墨,是用一种墨色(不调墨色),视觉上主要是枯润和飞白变化,笔画粗细和枯润及飞白变化带来了视觉上墨色的浓淡变化。

    初学者对笔墨特点知道这些就可以了,在临摹时,笔墨力争忠于原作风貌,但在学习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去理解掌握毛体书法的用笔、用墨、字的形态、书写的内容、章法、格调等方面的鲜明特点。

    对书法或是绘画,工具和材料很重要,就如给你一盘土豆,你绝不可能做出萝卜味道。

    毛体书法用纸最好用半生半熟的宣纸,现在的毛体书家也多用这样的宣纸。对初学者来说,也可以先用熟宣纸,经济起见,现在的大部分毛边纸都可以用来练习。也就是用吸水性差的宣纸好掌控笔墨,当你达到一定造诣时,再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用纸。我写作品用的都是吸水性很强的宣纸,虽然不好掌控笔墨,但生宣纸写的作品,笔墨淋漓,更丰满,更厚重。吸水性差的宣纸,写出的笔墨比较单薄轻浮。

    毛体书法所用毛笔,笔者以为兼毫为宜。毛笔太软,写出的字力度不够,方笔很难到位,表现不出毛体的沧桑和霸气。毛笔太硬,写出的字太尖刻,太锋芒,表现不出毛体的沉稳和含蓄。所以,太软和太硬都很难表现毛体书法的特点,但对毛笔软硬的掌控,也与书者的造诣有关。我用的是羊毫,因为我们这买不到适合的兼毫笔。毛笔的大小,也与表现毛体特点有关,笔者以为,毛体用毛笔宜小不宜大。那么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呢?只要毛笔侧锋用到笔根能写出作品最粗的笔画就可以,因为大毛笔比较难表现毛体的枯笔和飞白效果。我常用的毛笔是中白云、大白云和比大白云大一点的羊毫笔,不过我也准备换成兼毫毛笔。

    1、当代书法很强调书法的用墨变化,以求墨的韵味,但毛体书法表现的主要是气势而不是韵味,所以在写毛体行草书时,笔者以为,除了枯润和飞白外,不要刻意去求用墨变化,不然会冲淡作品的气势。学习时,要力争与原作的枯润和飞白接近,这也是众多毛体书家所忽视的问题。

    2、当代书法很强调用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变化,以求用笔的韵味,但毛体书法少顿挫,是直来直往,所以才表现出了行草书的狂草气势。但毛体用笔的变化主要是粗细的变化,而且一个笔画从前到后一样粗细的几乎没有,这是毛体的用笔之妙,学习和创作都要注意这一点,这也是众多毛体书家所存在的共病。

    关于毛体行笔的速度问题是有争议的。有人说写毛体就要快,不然表现不出毛体的气势,这是错误的说法。笔者以为,毛体书法行云流水,是行笔流畅沉稳,并不代表书写的速度快,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领袖,其特殊的性格决定也不可能会像一些书法表演者那样龙飞凤舞、暴风骤雨地去写。行笔速度快,不一定就能表现出气势。毛体作品多是写在十六开大小的稿纸上的,字小和字大的行笔速度是有区别的,更何况毛泽东是随意而写,而我们是在临摹,来不得半点随意。如果行笔速度太快,笔墨就会浮滑,对于写准行草书的形态更是天方夜谭。再说,我们要临摹出形神兼备的作品,每写一个字,都要确定几个定位点,能写得快吗?反正我写不快,反而写得很慢,有的作品写完需要两三个小时,可你能看出我的作品没有气势吗?

    3、毛体很多作品中,都有重要的字或重要的笔画,这是最先映入读者视觉中的部分,是读者印象最深的部分,因此,字眼和重要笔画一定要写到位。

    4、毛体的牵丝映带也是一大特点,很多书者不求甚解,弄不清笔画和牵丝映带的来龙去脉,乱写。在写之前,一定要认真读帖,弄清楚行笔的脉路。

    5、当今有关毛体的理论是五花八门、鱼龙混珠,有伪理论,也有眩晕理论。初学者,只要知道一些基础的必须的理论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被理论所束缚或误导,不然也会走弯路。要在不断学习提高的基础上,去逐步学习和理解理论。

    6、当今毛体书法活动众多,组织众多,媒体众多;只要你花钱,你可能就会获奖,就会有名分,就会发表作品;因此,这样的社会环境,就制造了很多伪名人。你千万不要被这些伪成绩、伪名誉、伪名人迷惑和误导,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学习。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而且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书法就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在他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仍然广泛阅读研究各种碑帖,坚持自己的书法美学思想,不断创新,终至成为二十世纪杰出的书法大师。

    对毛泽东书法艺术之特点、之成就、之发展历程,笔者试做详细解析。

    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总体特点可以简而概之为:不拘一格,追求大美,豪迈奔放,格调全新,空前绝后。可进一步概括为:不拘一格,变化无穷,自然率真,跌宕起伏,沉稳沧桑,浪漫抒情,豪迈奔放,大气磅礴,风格全新,空前绝后。

    1、在书体风格上,毛泽东书法艺术打破了传统书法的樊篱,不拘一格,师古不泥,将传统、时代和个性完美结合,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鲜明的、全新的、空前绝后的书法艺术风格。

    2、在表现手法上,直抒胸臆,随性挥洒;不粉饰、不雕琢、不刻意、不造作;常用对比、夸张,巧布白,重节奏;以行草书体表现狂草之大气势;于自然朴实中,去小节求大美。

    3、在作品格调上,酣畅淋漓,笔走龙蛇;节奏丰富,仪态万千;跌宕起伏,变幻莫测;自然灵动,朴实厚拙;苍健雄浑,奔放洒脱;气势豪迈,大气磅礴。简而概之,格调新奇、丰富、浪漫、豪迈。

    毛泽东早年学过哪些碑帖,不得而知,但其早期作品中,有明显的欧体和魏碑的特点。他在抗战时期,也经常阅览一些晋唐法帖,即使出国时,也把《三希堂法帖》带在身边。在他书法艺术走向成熟已形成自己风格后,仍然不断领会百家,他在一九五八年十月十六日给田家英同志的信就是很好的见证。摘录此信:“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任(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籍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时清还。”据有关文献讲,从五五年开始到后来,毛泽东所存拓本及影本碑帖约有六百多种,不但钻研二王、张旭、怀素书法,还研究李邑、黄庭坚、苏东坡、何绍基、郑板桥等诸家书法。

一九五八年十月十六日给田家英同志的信

毛泽东在阅读书法名作手迹

    毛泽东虽然也是学习诸体,领会百家,运用法则,但与他人有很大不同之处。

    说道书法艺术,就离不开“传统法则”,其实,传统法则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也是前人给制定的条条框框。

    说到创作,就离不开“不拘一格”,其实,不拘一格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要求变求新。

    更多的书法名家,是把传统法则作为一个框,只是框大框小的区别,而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框内进行,从不逾越框框;即使框再大,其艺术发展的空间是有限大。所以,他们的作品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前人的影子,所谓有出处。他们很好的遵循了传统法则,其实,是被传统法则所利用。

    毛泽东是把书法美的大法则作为中心点,围绕中心向四周辐射状进行书法艺术创作,始终不离“美”这一中心法则。其艺术创作是围绕中心向四周无限放大,是不为传统法则所利用,是更好地利用了法则,从而也发展了法则。所以,在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中,无论是成熟时期还是高峰时期,都很难明显找到前人的影子。

    因此,毛泽东跟更多的人不同点之一就是,更多的人是在传统法则框内进行艺术创作,而毛泽东是以“书法美”为中心点向四周作辐射状进行艺术创作,二者艺术发展的空间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历史上任何大的发明创造,都不是最好的遵循了传统法则,而是最好的利用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打破了传统法则,改变了传统法则,从而发展了传统法则。

    书法史的改变亦是如此。书法史上任何一位大家,无一不是打破了传统法则,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没有哪位是完全遵循了传统法则,而能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的。

    毛泽东书法艺术打破了传统书法的樊篱,不拘一格,师古不泥,将传统、时代和个性完美结合,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鲜明的、全新的、空前绝后的书法艺术风格。

    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说:“各个体我都研究过,我都不遵守,我写我的体。”

    凡是能称得上书法名家的,都是形成了自己艺术风格的。但自古至今,大多数名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种风格,千篇一律,一个面孔,这是拘于自己一格。

    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的作品,特点也不尽相同。他四十年代末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他不断学习,不断求新,到五十年代末,又形成了另外的风格。如此,他仍然没有满足现状,到六十年代,又改变了自己的风格,达到了他书法艺术的高峰。之所以取得这样的空前绝后的艺术成就,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就是不拘于自己一格。

    毛泽东书法不拘一格,在用笔、用墨、字的形态、书写的内容、章法、格调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锋、侧锋、破锋兼用,直来直去,多急缓少顿挫,多抑扬少晦涩,重抒情,不刻意、不雕琢、不造作,随情挥洒,率真自然,笔走龙蛇,苍健雄浑,灵动无比,气象万千。

    常用一种墨色书写,自然朴实,不粉饰,去小技,却枯润有致,酣畅淋漓。

    毛泽东书法是以行草书为主,其草字比较规范,每个字的结体朴实无华,笔画清楚,毫不怪异。笔画和笔画、字与字之间的连带牵丝脉路清晰,是人们容易辨认。不同于很多草书名家写出的字,造型怪异,连带中字与字分不清,不做翻译的话,行内人士也难以辨认。

    毛泽东书法,字时大时小,字的长短,笔画的粗细,对比夸张强烈,却能完美地对立统一,而疏朗有致。

    毛泽东书法,字的姿态如坐、如卧、如走、如跑、如跳、如舞,除妩媚,去轻薄,朴实厚拙,变幻莫测,仪态万千。

    毛泽东书法书写的内容与他人是有差异的。他人书法作品书写的都是文字符号,而毛泽东除了书写文字符号外,还添加了标点符号,与文字符号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作品中,并使人民大众能更好的读懂书写的内容。毛泽东早年作品(手稿除外)并没有标点符号,而后来,尤其是晚年书法登峰造极时期,却多添加有标点符号,可见有意而为之。

    毛泽东书法作品的形式打破传统,不拘一格,丰富多彩。

    (1)、毛泽东很多作品,字的大小变化差异非常大,跨行跨距,而且很多作品行列不直不正,所谓乱石铺路。乱石铺路前人有之,但古今无人比肩。

    (2)、毛泽东很多作品,正文之前书有词牌名或诗词题目,亦有题记,跟通篇形成完美统一,这是古今书法家所没有的。

    (3)、毛泽东很多作品,书写的是一首诗,但在一行的中间会留出大的空白;也会在中间一行只写一个字或几个字留出大的空白;甚至在最后一行只写一个字,而违背“一字不成行”的古训,这也是古今所罕见的。其巧妙的布白,使作品疏密有致,增强了作品的节奏和韵律感。特别是书写词牌,上下阕的分隔,有利于人民大众对诗词的理解。

    (4)、毛泽东的书法作品,都是书写在若干份小纸块上的,是由若干部分连接而成,而连接起来却是天衣无缝,这大概也是古今无人能比的。

    毛泽东书法艺术格调丰富,但最突出的是其以行草书表现狂草气势,试问古今谁人伯仲间。

    毛泽东书法,任情挥洒,用笔、用墨、字形、书写内容、形式等都面向人民大众,不粉饰、不雕琢、不做作,给人以自然朴实美。

    毛泽东书法,打破陈旧藩篱,不拘小节,直抒胸臆,重在以行草书表现豪迈大气之境界,如万马奔腾,如江河咆哮,如大海波澜,作品充满了气势之美。

    毛泽东书法,无论是书写题词还是诗词,不管是少字作品还是多字作品,端正的字很少,极富动感。其作品动静结合,如舞如蹈,充满了动态之美。

    毛泽东书法,除了轻重缓急外,字时大时小,还经常在行中出现大的布白,并经常在中间一行只写一个字或几个字而留出大的布白,这些都丰富了作品的节奏和韵律。其作品节奏韵律强,如歌如泣,充满了乐律美。

    毛泽东书法,字时大时小,跨行跨距,字的长短,笔画的粗细,对比夸张强烈,出人意料,险象环生,造出奇异险峻之境。作品就如故事情节曲折丰富,扣人心弦,充满了情节之美。

    毛泽东书法,行笔果断,干净利落,笔墨淋漓,牵带连丝,笔画粗细相间,字大小错落,长短有致。作品行云流水,满纸云烟,就如中国水墨画,充满了图画之美。

    毛泽东书法,随情挥洒,特别是书写自己的诗词作品,与诗词所表达的感情相结合,诗书交融,淋漓尽致,完美和谐,充满了浪漫的抒情之美。

    毛泽东书法艺术,创造了融传统、时代、个性为一体的,风格全新的,以行草书表现狂草气势的艺术境界;拓展了书法的功能,就如其诗词一样,将书法的实用功能、艺术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相结合,其作品被人们所使用率及被人们集字使用率是历朝历代书法家所不能及的,其政治功能更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无人能比的。毛泽东书法艺术提出了新的书法美学思考,将中国的行草书艺术推向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峰。毛泽东是中国书法史上杰出的空前绝后的书法大师,其行草书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关于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往大多采用的是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李青一九九三年六月所著《毛泽东书法艺术评述》一文中的划分方法。李青教授把毛泽东书法艺术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九二一年以前为第一阶段,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八年为第二阶段,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九年为第三阶段,一九四九年以后至毛泽东晚年为第四阶段。李青教授认为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基本与中国现代革命的历程相一致,并以此划分。笔者以为,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虽然与中国现代革命的历程相联系,但以此划分,难免偏颇。再者,很多评论者,对毛泽东书法艺术的任何阶段都给予了充分的高度评价,笔者亦不苟同。毛泽东同任何一位成功的书法家一样,都经历了从学习到逐步成熟,从形成自己的风格到最后达到书法艺术高峰的过程。因此,我们应以书法为本位去划分,这样才能更趋于准确严谨;评价要客观,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毛泽东书法艺术;只有这样才是对毛泽东,对读者、对艺术负责的态度。

    一九三四年以前为第一阶段。一九二一年以前,行楷书较多,欧体和魏碑特征明显。如《离骚经》,《讲堂录》,一九一五年的《明耻篇》批语,一九一八年的《夜学日志》等。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四年,书写多为行书,逐步变随意、流畅,亦有魏碑特征的手迹。这个时期留下的手迹非常少,如一九三一年题词“敌人已经向我们的基本苏区大举进攻了......”,一九三四年题词“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这一阶段,毛泽东书法还没形成稳定鲜明的风格,留下的手迹也很少,手迹草字较少,字比较端正,大小比较均匀,行列都很规矩。

    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八年为第二阶段。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书写更随意、洒脱,字形比较长,锋芒毕露,字势呈右下至左上倾斜。一九四零年至一九四八年,书写更舒展,字形长短对比更突出,方笔减少圆笔增多,字势呈左下至右上倾斜。这个阶段是毛泽东书法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手迹多为题词和书信,亦有多字的传统书法形式作品出现。这一阶段,毛泽东写有大量优秀题词作品,虽然是以实用功能而写,但堪称精品力作,艺术水准很高。人们最熟知的,如一九三八年的题字“论持久战”,一九四零年的题词“天天向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九四一年的题词“实事求是”,一九四五年的题词“为人民服务”等等。以艺术功能而写的传统书法形式的作品较少,多为竖幅,多无标点,多为行楷,艺术水准多为不高,但也有艺术水准很高的作品,如一九四五年书赠柳亚子的竖幅《沁园春.雪》。


1945年书赠柳亚子的《沁园春.雪》之一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八年为第三阶段。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零年,字势不再倾斜,字的大小对比突出,圆笔较多,行列比较规矩。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八年,方笔较多,露锋较多,草字增多,但还是以行书风格为主,自然灵动,并出现乱石铺路之章法。这一阶段,风格趋于成熟和稳定,以传统书法形式书写诗词的作品较多,多竖幅,多没标点,代表作如《菩萨蛮.黄鹤楼》、《清平乐.会昌》、《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水调歌头.游泳》、《浪淘沙.北戴河》等,但能称得上精品的,应属一九四九年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1949年书写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九年至晚年为第四阶段。一九五九年开始,书风大变,以行草书为主,大起大落,大开大合,随意挥洒,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枯润有致,满纸云烟。代表作如《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等。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新书风走向成熟,比之前更果断、干净、利落,以行草书表现出狂草的气势,代表作如《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长沙》、《蝶恋花.答李淑一》、《念奴娇.昆仑》、《忆秦娥.娄山关》等,精品之作多多,亦不乏极品。一九六三年始,毛泽东书法艺术达到巅峰,极品多多,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西江月.井冈山》、《采桑子.重阳》、《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等。这一阶段,毛泽东书写了大量的自作诗词和古诗词,作品风格鲜明,多横幅,多写有标点,笔墨淋漓,抒情浪漫,豪迈奔放,大气磅礴。

1959年书写的《七律.登庐山》(笔者仿写)


1959年书写的《七律.到韶山》


1961年书写的《清平乐.六盘山》(笔者仿写)


1961年书写的《忆秦娥.娄山关》
1962年书写的《七律.长征》


1963年书写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963年书写的《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同任何一位成功的书法家一样,都经历了从学习到逐步成熟,从形成自己的风格到最后达到书法艺术高峰的过程。但由于他特殊的修养、个性、思想、经历、身份等因素,使其书法艺术比别人突破更大,风格更独特鲜明,而成为空前绝后的书法大师。

}

原标题:毛主席题写刊头“红旗”书法鉴赏——赵新月激情演讲毛体书法节选丨赵新月原创

毛主席题写刊头“红旗”书法鉴赏——赵新月激情演讲毛体书法节选丨赵新月原创

毛主席题写刊头“红旗”书法鉴赏——赵新月激情演讲毛体书法节选丨赵新月原创

如果硬要选出两个字,作为毛泽东时代的伟大象征,我想非毛主席亲手题写的刊头“红旗”二字莫属。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今天从书法角度,讲解毛主席“红旗”的无限魅力。

第一,“红旗”二字的优美律动。毛主席自己对书写这两个字解释说:“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这句话蕴含的深意,往往被书法界忽略了。你先不要看这两个字像不像“舞动的绸子”,而是要想毛主席对于书法的深刻理解。那就是,毛主席这句轻轻松松说出的话,有意无意间触及到了书法、特别是行草书的线条“律动”。“律动”更多的是一个音乐概念,是指有节奏的跃动。红绸舞之美,就是有节奏的跃动之美,是音乐舞蹈与书法艺术间的“通感”。没有对书法艺术这种深层次的感悟,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也不会创作出如此精妙的作品。从毛泽东对书写“红旗”二字的解释,可以从“律动”角度建立一种毛体书法的律动美学。

毛主席题写刊头“红旗”书法鉴赏——赵新月激情演讲毛体书法节选

第二,“红旗”二字的优美字势。书法创作,需要有“想法”,毛泽东心里既然有了“红绸律动”的“想法”,书写起来,眼前自然红绸漫舞,逸兴遄飞,落到纸上的墨迹,必然成为红绸的投影。

史料记载,毛泽东写了多遍“红旗”二字。见下图:

毛主席题写刊头“红旗”书法鉴赏——赵新月激情演讲毛体书法节选

上图中的写法“B”,“红”字最具红绸的意象,简直就是舞动的红绸。但书法就是书法,不能写成真的红绸,毛泽东在下面注释的字是“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什么意思呢?毛主席的意思是——这是书法创作的思路、“想法”,而不是最终定稿,就像我们写字“打草稿”一样。当然,毛主席的这个“草稿”也非常曼妙。

毛主席题写刊头“红旗”书法鉴赏——赵新月激情演讲毛体书法节选

上图的写法F,纯属草书,标准的草书。这两个字,已经不是简单的“模拟”红绸了,而是把红绸舞的精神灌入其中,并不追求真的要“画”得像绸子。但正是这种创作意识与扎实的书法功力,居然创作了天地间一个伟大的书法奇迹。你不信吗?那就请看下图:

毛主席题写刊头“红旗”书法鉴赏——赵新月激情演讲毛体书法节选

你睁大眼睛,注意上图舞女左侧舞动的绸子,仔细看,再仔细看,你会发现什么?

那是一个草书的形象——“红”!

这个舞动出来的“红”字,就是毛主席F写法的“红”字的“舞蹈版”!

为了让同志们看得更清楚,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把舞者的绸子与毛主席的“红”字做到一张图上。请看下图:

毛主席题写刊头“红旗”书法鉴赏——赵新月激情演讲毛体书法节选

做出上图之后,端坐在野草书屋里,赵新月对屏惊住了。我感谢舞者,怎么就舞出了这么一个曼妙的“红”字!于是起身,对着桌案上的毛主席塑像深鞠一躬。我从毛主席的这个“红”里,理解了什么叫“律动”!

第三、“红旗”二字远离“书法江湖”的经验非常宝贵。看了上面的分析,你千万不要误会,把字写成绸子就是好字。如果真的写成了绸子,那就堕入了“书法江湖”。毛泽东作为百代书法巨匠,当然知道不能把书法写成绸子。他老人家只是说,自己的“红旗”二字风格,只是从“红绸舞”而来,并不是这真的要“画”红旗。老人家取的是“意”,而不是“形”。至于上面那个“红”字,与绸舞一样,只能说是“天意”而不是书法刻意追求的目标。

由此,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想到当今的“书法江湖”,有的把“竹”字写出“竹节”来,有的把“虎”字写出顿挫的“虎尾巴”来,有的把“剑”字的立刀写成一把剑的形状,有的把“龙”字写成一条令人恐怖的蚯蚓,等等,这些都是“书法江湖”。原因是,他们只注意外形,没有注意如何把虎威、剑意、龙腾的真实意蕴“化”到合乎书法规则的创作中来。

毛主席想到了要把“红绸舞”的美感“化”到书法中来,于是先写出写法B的“红旗”二字,但这只是创作思路,既提醒自己,又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但要写好“红旗”二字,还必须符合书法规则,而不能真的“画红旗”。

所以,我们看到的“红旗”二字定稿,就是远离“书法江湖”的杰作!这个经验,值得今人深思,再深思。

第四、“红旗”二字超越历代书法家的地方。

先说“红”字。如同我在写《毛主席的“人民日报”书法欣赏》一样,需要把毛泽东的“红”字与历代书家做个对比。见下图:

毛主席题写刊头“红旗”书法鉴赏——赵新月激情演讲毛体书法节选

客观地说,如果不看毛主席的“红”字,上图中其他书法家的“红”字,写得都不错,但是,看了毛主席的“红”字,我从内心里更喜欢。原因何在?

从“红”字结构来看,处理左边的“绞丝”,与右边的“工”字,毛泽东处理得更加“纵横捭阖”。徐渭的“红”字左右两边,处理得很大胆,很不错,但协调性差强人意。其他书法家的“红”字处理,有两种情况:一是左大右小,这是书法“规则”;而是左右大小差不多,比如文征明的“红”字。毛泽东处理“红”字的左右结构,采取了第一种方法,不违反规则,但是毛主席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把“绞丝旁”写得尤其大,把“工”字写得尤其小。通观上图,“红”字左右大小对比,其悬殊程度,没有人比得过我们的毛主席!不信,你就拿尺子量吧!

毛主席题写刊头“红旗”书法鉴赏——赵新月激情演讲毛体书法节选

上图中的“旗”字,不说毛主席的,我个人更喜欢王铎和文征明,因为相比于其他书法家,这二人写得更具动势。

但是。两人都犯了一个小毛病,左右两部分太拥挤,尤其是文征的“旗”字,左边把右边“欺负”地太不像话了。

要注意,“旗”字的左右结构,不管你怎么写,两边必须要紧密,但又不能太过拥挤,所以写好“旗”字,关键是知道左右避让。

我们再看毛主席的“旗”字,左右关系处理得很紧密,但又避让有方。除了“旗”字下方一笔相连之外,左右的“空挡”处理得既紧密,又舒朗,非常和谐。以此为分析坐标,你再仔细端详其他书家的“旗”字左右结构,就知道了处理好这个“旗”字,需要匠心。需要说明,我个人觉得毛主席处理得非常好,何绍基处理得也不错。

同志们,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在毛泽东时代里长大,对毛主席这个“旗”字,还有另一个维度的理解,说起来更妙。

你仔细看毛主席这个“旗”字的左边,也就是“方”字,总觉得像一个人向着右边(象征红旗)“跟随前进”,那样子,就像是当年的红色舞蹈动作。我赵新月上小学时,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成员,也上台跳红色舞蹈,所以对这个“方”字的字势,非常熟悉。那就是我少年的一面镜子。不信吗?请看下面两幅图:

毛主席题写刊头“红旗”书法鉴赏——赵新月激情演讲毛体书法节选

毛主席题写刊头“红旗”书法鉴赏——赵新月激情演讲毛体书法节选

看了上图,你会会心一笑。

不过,我赵新月要说明,毛主席不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才把“旗”字作如是处理。但欣赏书法,无妨加上我们自己的想象甚至可以“过度诠释”,并从诠释里启发我们自己的书法创作的“想法”。而从毛主席“红旗”二字,我们得到的启发是无限的,比如书法的“时代感”。

第五,“红旗”二字让我收获了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又一个崭新比喻“红绸舞”。书法理论史上,什么“锥画沙”、“折股钗”、“印印泥”、“虫噬木”、“屋漏痕”等等几个比喻,道尽了书法的无穷奥妙,至今人们依然在争论不断,但是,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今日断言——又一个伟大的书法比喻(或者说书学名词)诞生了,因为毛主席题写“红旗”的说明而诞生了,这就是“红绸舞”。而且我还断言,比之“锥画沙”、“折股钗”、“印印泥”、“虫噬木”、“屋漏痕”,毛主席的“红绸舞”更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理解。毛泽东书法的人民性,由此可见一斑。

昔日,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顿悟于心,于是书艺大进。

现代,毛主席于戎马倥偬之中,于日理万机之余,观看或回忆红绸舞而写出“红旗”二字,其在书法史上的意义,被严重低估了。赵新月不禁在野草书屋喟叹:因为毛主席,书法史需要重写!

第六,“红旗”二字的书写态度令今天所有书法家都必须“夹着尾巴做人”。毛主席为 《红旗》题写好刊头二十余幅后,给编辑写信说:“报头写了几张,请审核,如不能用,再试写。”

毛主席从来没有称自己是书法家,虽然老人家是百代书法巨匠。

写到这里,我赵新月再也不敢称自己是书法家,我介绍自己时,顶多只能说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

总之,毛主席的“红旗”二字,从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飘舞而来,飘进了我的野草书屋,飘进了亿万人民心里,也飘进了中国书法史,它将永远高高飘扬,一如共和国鲜艳的五星红旗!

赵新月写于野草书屋。本文为赵新月讲演“毛泽东书法的正能量”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声明】“新月新语”文章百分百原创,目前发现多家媒体未经授权转发“新月新语”文章。为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管理员开白名单。敬请配合!

上图:赵新月激情朗诵人民万岁

上图:赵新月饰演的伟大领袖

(赵新月,一介书生,河北作协会员、美协会员、书协会员,党史研究专家,西柏坡学创立者,毛泽东特型演员,广播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主要著作:《西柏坡来电》、《你来西柏坡看什么》、《大西柏坡赋》、《开国第一城》、《西柏坡学发凡》、《画家书法八大家》、《悯生论——主持人书简》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体真迹书法欣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