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个中国三个半战略家家吗

阅读(25520)回复(33) 天才战略家---粟裕
&&&&一、毛泽东战略进攻的发端
&&&&到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行整一年后,解放军在各个战场共歼敌112万,战略反攻的时机已经来临。
&&&&毛泽东对战略进攻的想法是把战争引向蒋管区,目标指向红军时期的鄂豫皖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距离北方的根据地大约500公里。此战略构思的实质是南向空间延伸,即交战区域由黄河以南扩大到淮河长江区域。
&&&&1947年6月,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月底强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地区歼敌,然后向大别山进击,在鄂豫皖边界地区实施战略展开。这是决定黄河以南交战区域各野战军主力作战表现整整一年的战略性决策,对各主力尤其是华东野战军的作战表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后中央军委明确指示华野不分兵,在1947年底以前用各个歼灭的战法于内线歼敌。但随着刘邓兵团南下鄂豫皖决策的作出,对华野的要求也大变,6月29日军委电示华野兵分三路,配合刘邓兵团南下。由于刘邓兵团即将出击,两天后华野就开始分兵行动:叶飞率一路(两个纵队)奔鲁南;陈士榘率一路(3个纵队)奔鲁西;粟裕带主力(5个纵队)在内线待机。
&&&&二、七月分兵后的华野
&&&&分兵之后各路的境遇都不好,进入鲁西南的5个纵队在雨季作战、机动、补给都十分困难,损失最大的两个纵队减员竟然各达一万人,&5个纵队的总体实力大减,&陈士榘的3个纵队甚至可能因为难以立足而被迫追随刘邓南下.留在内线的主力由于少了一半兵力而接连失利,&南麻战役打整编11师失利,损失14000人;&随后的临朐战役再次失利,&损失11000人.
&&&&分兵后,由于东西两路部队都遭受了损失,华野士气下降,基层思想比较混乱,部分指挥员对以后的作战缺乏信心.&8月军委命令粟裕去鲁西南直接指挥那5个纵队,&粟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作战重心应在外线,华野机关一同去鲁西南,从内线调兵到鲁西南以集中兵力.两日后军委复电同意,由内线增调两个纵队,另调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个纵队,共8个纵队组成西兵团.这就是说在走了分兵弯路一个多月之后,华野重新集中了力量,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恢复了一个方面军的状态.不过这时华野的实力与士气和分兵前是不能比的。
&&&&粟裕又建议为了配合刘邓,西兵团作战地域扩展到陇海线,必要时南下破袭津浦线,威胁徐州.军委复电同意,正式规定西兵团的作战范围是&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明确了华野的战略任务是恢复豫皖苏解放区,&协助刘邓、陈谢创造鄂豫皖与鄂豫陕根据地,三大主力成品字形配置,逐鹿中原的战略规划至此成形。这个战略规划听起来不错,后来也备受称颂,但执行起来却并不如意,后来的战局发展也没有按照这个规划走。
&&&&兵力重新集中之后,要想扭转被动状态,打开局面,必须打一个歼灭战。1947年9月初,华野8个纵队全部集中于沙土集南北地区,完成了集中兵力准备歼敌的布局。但由于前几仗没打好,部队实力下降,一些将领有顾虑,主张不打,鉴于此华野召开纵队领导会议,粟裕作了说服动员工作,统一了思想,最后一致同意歼灭敌57师。
&&&&57师原是98军,曾被华野打残,后来七拼八凑整编成57师,只辖两个旅,兵员一万多点,日式装备。想想在分兵前,华野歼敌是何等地潇洒:47年1月的鲁南战役,歼灭两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共5.3人;47年2月莱芜战役,歼灭李仙洲集团5.6万人,活捉&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歼灭王牌74师3.2万人。在1947年的前半年,华野的歼灭战越打越大,所歼师旅的质量越来越高,这还是在战略防御阶段。打57师这样一个万把人的二流师在分兵前只是一碟小菜,华野还未必看得上眼,分兵之后打却要小心翼翼了。
&&&&沙土集战役取得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华野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并且迫使蒋军从大别山地区和山东内线战场抽调4个师驰援鲁西南,虽然是一个小胜仗,但起到了稳定中原战局的较大作用。1947年9月下旬,华野留下两个纵队在鲁西南钳制敌军,主力6个纵队越过陇海路南下,进入豫皖苏。由此刘邓兵团、陈谢兵团、华野主力形成了品字形布局。毛泽东在47年10月的电文中说: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共40万人,业已在长江、黄河间立住脚跟。
&&&&三、围绕大别山展开的拉据战
&&&&三主力形成了品字形布局后的几个月中,战事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问题最大的是刘邓兵团,&刘邓兵团千里跃进,重武器丢光,&减员很大,到大别山后最初三仗没有打好.&到47年10月底,虽然搞了33个县的根据地,但发动群众有困难,无法在当地获得兵源.&本来设想鄂豫皖是红军时期的老根据地,刘邓到那里后好发展,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当初红军走了,白军来了,&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老百姓是要受难的,一个地区的老百姓为革命无保留地付出一次已经很不容易,再让他们付出第二次,确实难为.就地征兵行不通,&刘邓兵团实力虚弱,又不能靠打大仗获取俘虏,只好再从晋冀鲁豫解放区输送三万新兵.
&&&&为了牵制蒋军对大别山的进攻,华野集中主力7个纵队分成3个集团,于11月8日向陇海路兰封至郝寨段及津浦路徐州以南段展开破击战。至17日,共破坏铁路150余公里,歼敌整编第五师、暂编第二十四师等部1万余人,攻克县城9座、车站17个,威逼徐州,迫使敌匆忙调动15个旅的兵力应援,其中包括准备用于大别山的8个旅,打乱了蒋军的部署,使敌原定于11月20日开始围攻大别山的计划被迫推迟。
&&&&一九四七年11月底白崇禧,调集三十三个旅的兵力,对大别山地区展开大规模&围剿&.为了牵制蒋军对大别山的&围剿&,日华野和陈谢兵团发起平汉、陇海路破击战,至22日,共破路400余公里,歼敌2万余人,攻克许昌、漯河等蒋军重要补给基地和兰封、西平等县城23座。敌人为重新控制平汉路,并维持其对大别山的围攻,以孙元良兵团由郑州南下,以原在豫西的第五兵团整编第三师经驻马店北上,企图夹击解放军。华野、陈谢两军于12月25日至27日晨,在西平地区将敌第五兵团部及整编第三师歼灭,并乘胜围攻确山,重创由大别山回援的整编第二十师,使围攻大别山之敌的重要补给基地信阳,面临着严重威胁,蒋军不得不再次从大别山抽调整编第十、第十一帅及第九师一部增援平汉线。
&&&&中原三主力互相配合,&经过一个月的作战,打退蒋军对大别山的&围剿&,并使豫陕鄂与豫皖苏两解放区联成一片。在两主力的有力牵制下,刘邓兵团得以在大别山立足,但大别山自身的局面始终打不开,处境很困难,&,刘邓兵团在山上熬了一个冬天,开春下山时只有6万人,按理说刘邓兵团是战略反攻的尖刀,但这把尖刀长时间处于锋刃残损状态,使得中原战局始终处于两个主力间接援助一个主力的局面,无法遥相呼应,积极主动地消灭蒋军.&解放军和蒋军在整个中原地区基本上处于胶着相持状态。
&&&&四、&跃进江南&计划的提出
&&&&一九四八年一月,为了打破这种僵持局面,毛泽东和周恩来、陈毅商定了南线三军在三个月内的作战方针:以刘邓军主力位于大别山内线,&分遣坚持,多休息,多打小仗&,待正由晋冀鲁豫南下的三万新兵到达充实部队后,再打中等规模之仗;以粟裕所部并指挥陈谢兵团在二、三、四三个月内,在中原地区寻求打几个中等规模的歼灭战,以配合刘邓军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另外还设想让山东内线的许世友、谭震林率两个纵队南下苏北、苏中,会合原在这两个地区活动的华野两个纵队,&形成一个重要战场,威胁京沪&,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抽调一部力量向东。
&&&&这个方案的实质还是保大别山,&至于能不能打破中原的僵持局面还是没有把握.这时毛泽东的又一次发挥空间延伸思维,&提出跃进江南方案.日,&毛泽东电告粟裕&你率三纵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你们以七八万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应使休息时间多于作战时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达到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胜防,疲于奔命。&经过电报商议,&方案确定:三月下旬出动,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南京江阴之间。
&&&&准备工作随即展开,华野一、四、六纵队到达濮阳地区整训,先遣小分队到预定渡江的地段作侦察准备工作。
&&&&五、&跃进江南&暂停
&&&&在作南下准备工作的同时,粟裕认真分析当时敌我双方的情况,权衡分兵渡江有利还是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有利。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思考,粟裕有了自己看法,在笔者看来最具战略敏锐性的是两点:
&&&&1南下江南后可以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蒋军在中原的4支主力军师估计调动不了。5军和11师是半机械化部队,在南方水网地带不便机动,在中原可是骨干力量,蒋军不会让它们调到江南。桂系7军和48师,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蒋介石不会把它们调到江南,纵虎归山.蒋军的主力军师调不动,中原的我军却少了3个主力纵队,不利于我而有利于敌.
&&&&2黄淮地区背靠山东和晋冀鲁豫老解放区,可以及时获得人力物力的支援,中原地区我军兵力较充足的主力纵队华野有6个,&刘邓兵团和陈谢兵团共有4个,集中起来可以打大歼灭战.
&&&&粟裕的建议包含了这样的伟大战略进攻思想:1以集中兵力大量消灭敌有生力量为要;2把敌方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而不是长江以南。
&&&&粟裕的将意见电告军委,电报长达三千字。军委接到后十分重视,电令粟裕和陈毅到西柏坡当面汇报,政治局的领导研究后同意粟裕的意见.战区指挥官提出意见改变统帅部已定方案,在中共军史上仅此一次.
&&&&南下江南方案的暂停对内战的影响意义重大.原定方案中三个纵队过江后先在湖南、江西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再分几个阶段达到闽浙赣,时间消耗很长,估计不少于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原地区解放军不可能打大歼灭战,只会维持僵持局面.在此期间辽沈战役会结束,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在华北和中原蒋军有60万兵力的傅作义集团和80万兵力的中原集团,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战略决战如何进行就是另一段历史了。蒋介石如果在战略对决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知难而退,保全有生力量退守江南半壁河山,中国就会重现南北朝局面.
&&&&六、重新依托老解放区打大歼灭战
&&&&1947年5月初,军委下达新的作战任务:三个纵队暂缓渡江,华野集中统一个纵队于黄淮地区,在陇海路开封至徐州段及其南北地区寻歼邱清泉兵团等部,力争在四至八个月内歼敌五、六个至十一、十二个旅,完成渡江准备.&粟裕领命后一边作部署,一边作战役上的思考:5军辖个旅,附1个骑兵旅和1个快速纵队,以6个纵队打不是很有把握.于是他设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再歼援敌&的替代方案.
&&&&5月底黄河以北的各纵队南渡黄河,蒋军急调大批部队开向鲁西南,&6月中旬华野3、8纵队离开封仅一日行程,战机已现,&粟裕当机立断,改变鲁西南作战计划,定下豫东作战的决心,上报军委,两日后军委复电同意,并且说&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开封顺利打下,歼敌3万多,两天后华野主动放弃开封,盯上了来援的区寿年兵团.7月初在睢杞地区歼灭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等部5万人。
&&&&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合称豫东战役,共歼敌9万人,华野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军委要求四至八个月内的歼敌任务。至此在中断10个月之后,中原地区最重要的方面军重新回到了依托老解放区打大歼灭战的正确轨道上来。豫东战役完全激活了中原战场,从5月底到7月中旬,山东兵团在济南和徐州之间进行了历时五十天的津浦铁路中段战役,全歼整编第十二军等部六万多人,孤立了省会济南,为下一个大歼灭战打好了基础。刘邓兵团、陈谢兵团合并成的中原野战军在七月二日至十六日发起襄樊战役,攻克襄阳、樊城,歼灭蒋军二万人。
&&&&七、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的转变
&&&&豫东战役的胜利,进一步扭转了军委对中原战局的认识,七月十三日毛泽东电告粟陈唐:&粟兵团应在现地区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毛泽东放弃终于了以&跃进江南&以激活中原战局的原计划,选择了消灭蒋军在中原的骨干力量再南进的新计划。不过他没有预见到中原各主力不但能歼灭蒋军的骨干力量,而且能将蒋军在中原的全部力量歼灭净尽。这一辉煌的历史是在粟裕提议的淮海战役中实现的。
&&&&由此中原战区形成了其它主力配合华野打大歼灭战的正确搭配体系,中原地区最后的大决战就是以这样的模式进行的,这是伟大的粟裕战略进攻思想影响下的结果。
&&&&毛泽东的空间延伸思维决定了其它主力间接支援大别山的搭配体系,这种搭配体系是一种战略布局上的失误,因为分散强军以间接支援弱军,弱军不可能由被动转为主动,强军反而由主动转为被动。从1947年7月至1948年5月,这种战略失误使华野耽误了10个月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的时间,并且自身有不小的损失。在1947年11月和12月,为了牵制蒋军两次对大别山的进攻,华野两次开展对陇海路、津浦路、平汉路的破击战,成了游击兵团,大材小用.粗略估计,因耽误这10个月,华野少歼灭了15至20万蒋军.
&&&&八、&跃进思维&是机械的空间延伸思维
&&&&空间延伸的进攻思维本身没有错,关键是这种思维是否具备战役有效性,刘邓兵团是10万兵员级的有生力量,跃进500公里,&处于完全无后方作战状态,缺乏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失掉了打中等(歼敌2万)以上歼灭战的条件,&又不能和其它主力直接配合作战,这种空间延伸就成了机械的空间延伸,而不是能动性空间延伸.
&&&&空间延伸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大级别的有生力量能否依托老解放区,在持续的机动与作战中获得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为了获取这种支持,就要对延伸的距离作一个限定,从解放军的战役实践来看,以200至300公里为宜.&淮海战役就符合这种距离限定,&粟裕回忆淮海战役时曾说:取胜的物质因素有二,一是山东的民工,二是大连的炮弹(后来谣传成为陈毅的话).
&&&&刘邓兵团南下决策失误点就在于延伸距离过大,达到500公里.从历史的假设上看,&如果刘邓兵团当时开赴鄂豫陕一带,与陈谢兵团合并比较合适,二军合并集中了兵力,打击能力强,&鄂豫陕和豫皖苏相距不远,容易连成一片.如果按这条思路走,在华野大量歼敌的同时,&刘邓陈谢集团也能大量歼敌,到1948年的年中,两大集团能够切断中原蒋军与西北和华中的联系,在中原战场形成80万对60万的兵力优势,轻松稳健地完成中原战略决战,时间会早于辽沈会战.
&&&&九、点评毛泽东和粟裕
&&&&毛泽东在指挥战略进攻上犯了两次错误,一是刘邓兵团跃进目标不合理,二是跃进江南不合理,尤其是跃进江南,属一错再错,一旦付诸实施,后果比跃进大别山更严重,将对中原战局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跃进大别山的错误多少还有情可原,跃进江南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
&&&&令笔者感慨的是跃进江南计划的错误不仅是毛泽东的错误,也是整个军委的错误。
&&&&在1948年年初,在看待中原战局上,只有粟裕一个人是清醒的,&粟裕不仅是一个卓越的战区指挥官,还是一个天才战略家,实事求事地说,他在军事上的天才高于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毛泽东所提倡的,但有时在战略规划中他又违背自己的宗旨,&粟裕能够在战役和战略上始终遵循这一原则,并纠正上级在这个原则上所犯的错误.&&跃进江南&的暂停和豫东战役的胜利是粟裕在战略思想和战役实践上推动解放战争真正进入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在解放战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以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一系列优异表现,说他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军事家&、&最伟大的军事家&不为过。
&&&&在出兵朝鲜的统帅选择上,毛泽东首选的是粟裕,而不是自己亲自出马指挥作战,也可见毛泽东的谦虚与对粟裕伟大军事才能的认可!!
&&&&由于粟裕病痛严重需要去苏联治疗而作罢.第二人选是林彪,&在解放战争中林彪对粟裕十分佩服,&粟裕的每次战役他都要仔细揣摩。闻悉豫东战役胜利,林彪由衷地说:&取胜把握至多五成,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打了这么大的胜仗,不简单。&
&&&&所以,面对历史事实,我们不得不说的是,粟裕的战略进攻思想确实高于毛泽东,而且不是一点半点的高!
我知道了,下次不用再提醒
给本帖评分:12345678910&平均得分:2.5分, 共6人评分
回复置顶区
作者:发表于: 11:12:58
作者:发表于: 11:13:33
史上最大的笑话。
作者:发表于: 11:16:45
作者:发表于: 11:17:58
sb许粉篡改标题不地道
不过几个无知网民想和迟浩田上将作对,自不量力
作者:发表于: 11:18:00
无耻之尤!
作者:发表于: 11:39:57
粟裕,将才而已。
作者:发表于: 16:00:21
&&&&粟裕解放战争为华东战场副帅,一度代理主帅,以他的能力应付起来可以说是殚精竭虑,然而上面有毛泽东,陈毅把关掌舵,坐镇领导。三大战役 后,当其它野战军势如破竹,解放了自己的战区,又解放了大片国土时,离开了陈毅直接领导的粟裕却在金门,登步连打败仗,给攻台作战蒙上了阴影。中央要粟裕 担任攻台总指挥,粟裕自觉不克负荷,向中央建议请林 彪,刘伯承来指挥攻台,自己做林 彪,刘伯承的副手。解放战争,华东是全国各战区中唯一没有完成任务的战区。
作者:发表于: 23:24:54
吹得有点过分。
作者:发表于: 00:16:54
唉 真是无聊至极 怎么会有人喋喋不休的那粟裕来说事啊 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
作者:发表于: 11:31:30 引用:以下是yangjing15在& 11:16:45&发表的:
这毛笔字写的真是不敢恭维。
作者:发表于: 22:08:41 引用:以下是中国剑在& 00:16:54&发表的:
唉 真是无聊至极 怎么会有人喋喋不休的那粟裕来说事啊 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
作者:发表于: 22:53:54
吹得过头,适得其反。
作者:发表于: 10:24:05
还有&天才&的素芬。
作者:发表于: 10:59:01
粟裕的形象有点变味了。
作者:发表于: 13:44:47 引用:以下是曹禺在& 10:59:01&发表的:
粟裕的形象有点变味了。
是啊,始作俑者就是那些卖张雄文书的书贩子&&素芬。
作者:发表于: 17:10:13
淑芬们自娱自乐,大家还是宽容一些,但淑芬们不要总是胡闹
作者:发表于: 19:39:02
这么好的文章,应该置顶啊! 个人签名:崇拜真正的军人,敢于抵抗外侮的军人 作者:发表于: 23:13:38
张熊文有点臭了
作者:发表于: 08:49:10 引用:以下是武装ss在& 13:44:47&发表的:
引用:以下是曹禺在& 10:59:01&发表的:
粟裕的形象有点变味了。
是啊,始作俑者就是那些卖张雄文书的书贩子&&素芬。
有道理的说法。
无良书商正在毁掉粟裕的形象
作者:发表于: 13:58:21
这么天才的战略家,才当了个副司令员,太屈才了
难怪粟家把那本无冕元帅放在粟裕的遗像下面
作者:发表于: 20:02:22 引用:以下是朱德同志在& 23:13:38&发表的:
张熊文有点臭了
书卖得不错就是成果
作者:发表于: 11:04:27
作者:发表于: 14:48:34
作者:发表于: 14:59:08
作者:发表于: 11:03:02
&&&&长途奔袭出奇制胜非粟裕所长,所以他不主张过江,过江需要毛主席那样全面的天才才能站住脚,并要做出牺牲。没有出奇制胜所以淮海战役成了最惨烈牺 牲最大的 战役。若粟裕有能力过江站住脚,搅蒋介石个天翻地覆,解放战争的过程会更精彩,进程会更快,用毛主席的话说是:传檄而定。
<ul class="dot"粟裕与邓小平的关系
&1958年,粟裕受到批判后不久便失去了总参谋长的身份,被贬到军事科学院做了副院长,并被邓小平警告不得再接触部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重新恢复权力后,在胡耀邦的推动下,老干部纷纷获得平反。叶剑英是推动粟裕平反的最初力量,“关于你1958年的问题,也该解决一下了。这件事我向小平同志说过,他也点了头。你给中央写个报告吧。”此前,陈云也曾当面指示粟裕,在适当的时候,在党的的会议上,把1958年这件事说一下。
&&&&可是,粟裕的平反问题显然遇到了麻烦,按照杨尚昆的说法,就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杨尚昆是比较积极推动粟裕平反的,可他的权力显然不够大)。但事情似乎并不这么简单。聂荣臻在粟裕平反问题上的态度显示他和粟裕结怨太深,作为原晋察冀军区和华北野战军司令员,聂荣臻的态度甚至对时任总书记的老部下胡耀邦都可能有所影响,华北野战军山头在建国后借助地利之便,一直是实权干部的摇篮。
&&&&但无论聂还是胡,都不是军中最后一锤定音的人,最终的决定权在邓小平手里。
&&&&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二代掌门人,重新上台后不久便发现,如果要把共产党这块招牌打下去,就不能不在意毛泽东的形象,于是他很快走出对毛泽东的个人仇怨,反以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人身份自居,同时他也意识到,对毛泽东时代的清算最终会算到他个人头上,虽然他在文革中成为一个受害者,但建国以后十七年的历次政治运动,他经常作为一个高级打手而助纣为虐,对毛泽东的彻底清算可能演化为对他个人的清算,毕竟他没有赫鲁晓夫清算斯大林的勇气,于是,无论“反右”运动,还是在刘伯承、粟裕的平反问题上,他都不再是一个积极因素,更不用谈林彪和高岗案了。
&&&&邓小平和粟裕历史上并无深交,而且在邓小平心中可能还有一些“瑜亮情结”,淮海战役以及渡江战役的总指挥问题是个麻烦。由小淮海战役到大淮海战役的战略思想转变无疑是来自粟裕的,为了寻求各方对打大淮海战役的支持,粟裕向中央发电要求“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军委第二天就批复同意,于是,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但邓陈刘对于战役并无信心,而且对粟裕过大的胃口不满,害怕承担责任,于是借口通讯联络困难,要求中央直接与粟裕联系,“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整个淮海战役期间,邓陈刘只使用中野,而不曾使用总前委名义发布电文,直到渡江战役局势已定,才开始使用总前委名号,但仍是一个空壳,这就象陈毅继续兼任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是个摆设一样。这一点毛泽东十分清楚,所以直到六十年代,毛泽东仍多次称淮海战役是粟裕指挥的。
&&&&华东野战军成立后,毛泽东曾明确指示“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责”,如果不是充分了解粟裕的能力,绝不会做这样的指示,在淮海战役这种事关全局的战役中,他当然不会将指挥权交给他并不看好的陈毅,往来电文足以显示淮海战役的实际指挥者是毛泽东和粟裕。
&&&&事实上,以当时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的实力对比,毛也不可能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指挥权交给刘、邓。豫东战役中阻击胡琏兵团的战绩已显示中原野战军实力与华东野战军不在同一水平上。无论淮海战役还是渡江战役,粟裕的华野(后称三野)指挥部才是共军一方的真正首脑机关,直到渡江战役,华野指挥部与总前委指挥部还是分开的,渡江战役的总前委指挥部在安徽肥东,而粟裕的三野指挥部则在江苏泰州。
&&&&陈毅当时以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的身份兼任华东局副书记、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实际却成了一个闲人,这种安排除了毛泽东让粟裕放手指挥华东野战军的考虑外,还因为陈毅与刘伯承、邓小平关系都不错,可起到调节刘邓关系的作用,当时的刘邓关系十分紧张。
&&&&以实力强大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身份,兼任实力较弱的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这对陈毅来说,无疑是很难堪的,而粟裕因为谦虚的性格和战争的需要,主动放弃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职务,使他在党内地位受到影响,尽管这并不影响其指挥军队的权力。
&&&&获胜之后,邓小平对他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的身份显然十分看重,毕竟淮海战役不只是对国民党的关键性一战,更是世界军事史上浓重的一笔,国际军事研究领域对淮海战役的重视程度远超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1989年,毛泽东和粟裕都不在了,邓终于可以对编写二野战史的老同志说:“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三个人是常委,我当书记。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以当时的至尊身份,邓这么做可以说很不光彩,也很不明智,事实不会由于他的一言九鼎而改变。不过,从中可以看出邓与粟裕长期以来的隐性竞争关系。
&&&&于是,在邓小平和粟裕之间,淮海、渡江两战役的总指挥权归属就成了一个问题,从邓小平1989年的谈话看,他是非常在意两场战役的NO.1身份的,而粟裕也很识趣,其《战争回忆录》在淮海战役面前留下空白。我们可以假设:粟裕如果在八十年代初获得平反,那么,邓贪功的困难就很大了,林彪已死,粟裕如获彻底平反,是否会成为军内偶像,也未可知,1979年,粟裕曾经在军事学院和中央党校作了题为《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引起强烈反响,粟裕并发表一系列文章,他的思想与当时军中占主流地位的军事思想明显不一致,具备相当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受到军内极大关注,显示粟裕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战略家的潜在影响力,如果粟裕字此时获得平反,他很可能分掉邓的相当一部分军队资源,所以,邓对于粟裕的平反,不可能具有积极性,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抵触的,至于聂荣臻、谭政就更不用说了。而叶剑英此时说话已逐渐失去分量。
&&&&另外,邓小平还是1958年中央反教条主义小组的组长,如同“反右”问题上非要留个尾巴上的苦衷,邓小平自身在粟裕问题上也背着历史包袱。和粟裕一样,刘伯承生前也没有等到平反的结论,但刘伯承比粟裕聪明,他干脆就没有要求过平反,和他一起挨过批的李达、肖克给邓写信要求平反,刘伯承直接拒绝:“我一不签字,二不指望活着得到平反,你们是蚊子钉菩萨,找错了人!”
&&&&在这一点上粟裕不如刘伯承清醒,他是个天才的军人,一直希望有重新带兵的机会,自1958年起,这个整整打了22年仗的军人,除了1965年至1970年间在林彪的关照下跑了几趟部队,他就象一条离了水的鱼,生活在失落和郁闷之中,看到自己的老部下许世友指挥“对越自卫还击战”而且打得那么臭,自己却只能作壁上观,可以想象粟裕心里是什么滋味。
&&&&事实上,邓小平对粟裕的冷淡,更甚于毛泽东。毛泽东一直没有彻底打倒粟裕,他对粟裕的军事才华是很欣赏的,粟裕虽在1958年受批判,但他一直担任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其后的毛泽东时代中,也不曾再受其它批判,从毛泽东与林彪的谈话中,可知他是有战时起用粟裕的打算的,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发明人,毛泽东本人清楚:战事一起,他的思想不仅顶不了原子弹,甚至顶不上一颗子弹。
&&&&但邓小平却不会给粟裕这样的机会。战功不仅不是粟裕平反的资本,反而成为他的累赘。以毛泽东对将领的驾御手腕,以毛粟地位之悬殊,对粟裕自不必有“功高盖主”的担心,适当敲打一下就行了,但粟裕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却让太多的人心生嫉妒,陈赓曾对粟裕说:“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
&&&&总之,在当年的平庸军事同僚兼聪明政客手里,粟裕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也就是说,粟裕的平反问题,根本不可能列入最高统治者的工作日程,对叶剑英的点头,不过是礼节性的应付而已。
&&&&当然,如今继续纠缠于粟裕平反的枝节问题已无必要,教条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两条指责与粟裕根本就是不靠边的:教条主义者怎么可能具有如此精妙想象力和的战争谋略?极端个人主义者怎么可能两让司令?
&&&&事实上,“主义”之争往往是派系斗争的借口,“批判”和“平反”都无事实标准。江泽民时代开始后,华野根底的人气飙升,粟裕在华野的参谋长张震又担任了军委副主席,这时候,平反问题便不再存有阻力,迟来的正义降临于粟裕去世十年之后。可是,为了争取给粟裕平反,粟裕夫人楚青几乎成上访专业户,这时已经弄得很多人感到不快了。
&&&&而且,即使在1994年平反之后,中共对粟裕在三年内战中的实际作用仍没有足够正视。如实还原粟裕的战功将使很多后来的权势人物难堪,更重要的是,军史需要重写,即使站在中共的立场上,没有林彪和粟裕的三年内战也是毫无精彩可言的,但是,还林彪与粟裕以真实面貌,将证明以前宣传的内容有太多的谎言。因此,已被平反的大将粟裕的光彩仍被遮蔽,这样的“平反”是很空洞无聊的。平反用了四十多年,承认历史事实却更为艰难,对粟裕来说,这同样可悲。
&&&&掩盖历史的问题还表现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资料长期不被解密,我们不知各方在会议上究竟有如何表演,毛、邓、彭、陈、聂等人在批判粟裕问题上所起的作用也无定论,比如说,陈毅为何会给老战友粟裕一个“阴”的评价,至今不得而知。探询真相仍然是困难的。中共的保密制度之严格,实在令人感叹,据说直到丢掉整个大陆,台湾方面才知道华野是由粟裕实际指挥的,此前他们一直以为系由陈毅指挥,因而对共军战略多有轻视。
&&&&或许,真正给粟裕平反的不是中央军委,而是民间军史爱好者。粟裕与他打出来的天下之间,将长期存在一种尴尬的关系。随着“林粉”与“粟粉”队伍的扩大,粟裕的军事才华与战绩开始被重新发掘。尽管在1989年之后,这支军队已经丧失了它的荣誉,但作为职业军人,刘伯承、徐向前、林彪、粟裕的军事地位应得到恰如其分的认可与评价。毕竟这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不过,民间研究可不存在为尊者讳的问题,粟裕的卓越才华和辉煌战功被承认的同时,战争的另外一面也会被展现。长期以来,内战被渲染成一场解放战争,战争本身的极端残酷性却被漠视,同时,中共军队内部的真实情况也被掩盖,共军将领之间的矛盾和内斗、对民力的过分使用、对士兵和民众的欺骗、共军一方的真实伤亡、杀戮的随意性等等,都被刻意淡化。这些也同样需要历史的还原。早在六十年前,林彪、粟裕部队的人海战术就广受外界指责,刘邓的二野战斗力不如三野,但在爱惜士兵生命这一点上,却优于三野、四野。
&&&&在我的老家沂蒙山区,有许多三野、四野部队的老兵,他们为战争付出了青春与健康,遍体伤疤,晚年却不能享受政府的任何关照,更多的士兵死了,他们的后代(如果留下了后代的话)竟从来不曾享受烈属的待遇,如今,华野的代司令粟裕好歹已经获得平反,这些山野小民又能去哪里寻求公道?
&&&&古人云:一将功成万骨枯。信然。100年前,粟裕和林彪诞生在一个即将展开血肉拼杀的中国,他们是为专那个时代而生的,他们书写了上个世纪军事史上的神话,但是,我宁愿上一个世纪的中国不曾诞生这样的军事天才,让几代中国人可以少承受一些苦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三个半战略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