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有多少个乡镇都江堰市姓周是什么乡镇的

天马镇(四川都江堰市天马镇)_百度百科
?四川都江堰市天马镇
(四川都江堰市天马镇)
天马,古称“金马”。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东南角,属三县交汇地。省级旅游快捷通道——和彭青线交汇于此,成汶铁路横穿其境,距成都40公里,距成灌高速公路(崇义入口)仅3公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
天马镇概况
马镇东西最大跨距9.2公里,南北最大跨距8.5公里,耕地面积2316.5公顷。东与彭州市接壤,南与郫县毗邻,西接聚源,北与胥家镇交界。全镇地势以平原为主,有七条山、童子山少量浅丘。下辖碧鸡桥、向荣、禹王、金马、建华、二郎、金华、金陵、绿凤、仙鹤、金玉、长虹、童山13个社区(村)、14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220人,其中农业人口30274人;非农业人口2946人。镇政府位于碧鸡桥社区滨河路旁(原天马镇中心小学),距都江堰市区14公里。天马镇原名金马乡,下辖今天马镇、胥家镇地。镇域内有沙西线、彭青线、灌天路、崇天路、唐天路等主要交通干线。
天马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灾后重建中,我镇结合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通过“拆小院、并大院,依托林盘搞重建,节约耕地谋发展”的统规自建模式,建成了35个别具川西民居特色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完善了道路、自来水、天然气、光纤、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如今的天马,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现代田园乡村院落,在一座座美丽的林盘中,独具川西民居风格的幢幢“别墅”错落有致,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竹木丛中,前庭后院是自给自足的绿色菜园,配套完善的文化广场是大人健身、孩童嬉戏的乐园。鸡犬之声相闻的“微田园”里,分明是现代都市生活在农村呈现。俨然一幅“青山绿水抱林盘,大院小院镶田园”的新农村美丽画卷。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天马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先后引进成都德润集团、成都金大洲公司、永兴葡萄合作社等农业“龙头”公司,实施农业规模经营,先后建成了20000亩优质粮油种植基地,10000亩绿色蔬菜种植基地,500亩金针菇生产基地,300亩名优特葡萄基地,2000亩特色猕猴桃种植基地,5000亩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存栏1200头的肉牛养殖基地。其“松川牛肉”、“名优葡萄”、“黄心猕猴桃”、“金针菇”等已成为别具天马印记的特色农副产品品牌。
依托特色农业品牌,围绕打造“都市农耕民俗风情休闲体验小镇”的发展思路,用3—5年时间,把天马建设成为田园风光旖旎、自然生态优美和人们生活和谐的新农村“展示地”、乡村田园旅游的休闲“体验地”。
以“观绿、戏水、亲近自然”为主题,着力打造“万亩绿海农趣园”项目,首期3000亩已启动规划建设。
以“传承、体验、寻根问祖”为主题,建设独具川西特色的“农耕文化博物馆”。
以“田园、绿道、特色街区”为主题,打造川西民俗风情街。
天马镇历史
天马镇原名金马乡,清宣统三年(1911年)置,辖今天马镇、胥家乡地。1926年析出部分地置胥家乡。1936年置金马联保,1940年复金马乡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天马,1991年12月撤销天马乡设置为天马镇。
天马镇交通
镇境有灌天路、崇天路、天唐路等主要公路交汇,公路总长度12.5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公里;沥青路面9.5公里。有村道22条,总长46公里,一般宽度3米,其中水泥路1条,长2.5公里。1998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
天马镇产业
镇境除少量浅丘外,平原区有柏条河、柏木河、蒲阳河、右干渠灌溉之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和其它经济作物。1999年,在巩固发展原有商品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绿凤、乐民、仙鹤、金马、高基、二郎、吉星、建华等村以禽畜养殖为主的示范区的带动下,全镇专业养殖户增至340户,年出栏小家禽52万只、肥猪3.3万头;向荣、吉星、金玉、长虹、乐民、涌山等蔬菜种植基地村,引进&双膜覆盖&和&大棚种植&技术,重点发展春秋&两淡&蔬菜,形成了&早春蔬菜+水稻+晚秋蔬菜&的高效产出模式;除前几年开发荒山荒坡及林院发展的樟州柚已有500多亩投产外,又同省农科院合作,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开发七条山,建成面积100亩的黄花梨示范园,带动全镇农户利用房前屋后林盘及低产田土种植的黄花梨和枇杷,已初具规模;高基、金玉、仙鹤、崇金等园林绿化苗木基地村,已形成以白果为主的经济苗木700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白果和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基地。1999年,全镇粮经比例已调整到8:2,实现农业总产值8760万元,粮食总产2401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892元。
天马镇区位优势
天马镇位于市区东南的柏条河中游,东西最大横距9.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5公里,幅员面积3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16.5公顷。东与彭州市为邻,南与郫县相望,西与聚源镇接壤,北与胥家镇交界。镇境以平原为主,有七条山、童子山少量浅丘,平均海拔643米。辖向荣、禹王、金马、建华、二郎、金华、金陵、绿凤、仙鹤、金玉、长虹、童山12个行政村、147个组及1个社区。总人口32818人,其中农业人口29903人;非农业人口2915人。镇政府驻碧鸡桥社区,西北距市区14公里。天马镇原名金马乡,辖今天天马镇、胥家镇地。1926年析出部分地置胥家镇。镇境有灌天路、崇天路、唐天路等主要公路交汇,公路总长度12.5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公里,沥青路面9.5公里。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莱籽和基它经济作物。实现农业总产值8760万元,粮食总产24012 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262.6元。
天马镇天马学校
一、天马学校的前世今生
都江堰市天马学校坐落在都江堰市天马镇岷江河畔,是一所新建的九年制学校,它的前身是都江堰市天马中学和都江堰市天马小学,小学创建于1919年,初中创建于1967年。5.12震后根据都江堰市教育局的统一规划,于09年7月学校由上海援建、中铁二十四局承建,由原天马小学与天马中学重组而成,学校现有本部和蓝天、乐民两所幼儿园。
学校本部占地面积100亩,建筑用地面积26330 m,接近正方形,西侧离驾青路约100O米,北侧紧靠灌天路。学校有语音室、广播室、网络中心、校园电视台、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和物理、化学、自然、科技、劳技、美术、音乐等功能室,藏书室有近万册的藏书,具有可同时容纳400人的阶梯教室、100人的多功能室和1200人的餐厅,有三百米塑胶环形跑道、一个足球场、10个篮球场和其他体育设施。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300人,其中寄宿生600人,教学班55个,教师176人,学校现有省级级骨干教师1人,成都市骨干教师16人,都江堰市骨干教师29人,中学高级教师11人,小学高级及中学一级教师79人;有10人荣获成都市级荣誉,有58人荣获都江堰市级荣誉,教研教改工作26人次获成都市奖励,134人次获都江堰市奖励。
学校曾荣获“国家级写字教育实验学校”、“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省三级单位”、“成都市集体传统项目学校”、“成都市示范家长学校”、“成都市乡村学校少年宫”、“成都市教育教研2010年优秀课题”“都江堰市2010年《美丽的花朵》绘画征集活动一等奖”、“都江堰市文明单位”、“都江堰市教育学会团体会员单位”、“ 都江堰市校风示范学校”、“中国文明示范岗”、“都江堰市楹联教育基地”、“红领巾示范校”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50多项。
二、天马学校设计理念
校园规划上体现整体性,有序性,区域性;功能分区,动静分离,内外有别;强调空间设计,着重景观协调的艺术性,强调行为科学,体现以人为本。
校园建筑群为东西向轴线均衡的对称布局,一横一纵一环的道路构架规划的各功能合理的分为东区、南区、西区三个功能区域。西区作为自主入口开始的景观序列的高潮,以弧形的连廊连接行政教学、实验各楼,凸显大气。南区,学生宿舍,以围合的建筑形式,列在综合服务楼南侧。东区为运动区。
步行道结合“视觉走廊”成为景观路,使人体会“移步换景”的生活情趣。
行政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和运动区的空间序列与整体形象,以严格的轴线关系定义出整体形象的动态平衡,通过一系列开合有序的空间组合完成整个建筑群的起、承、转、合。
行政教学区中心入口大厅和弧形连廊将建筑外部空间东西分为广场与内院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
围合性明显的矩形与充满张力的弧形组合,给人强力的整体形象和视觉震撼。同时,以廊道、平台、柱阵、带状绿化等不同界面定义出不同性质的院落空间。形成广场—院落—入口中庭—廊道中庭—教室的空间秩序。
三、天马学校管理
学校以“天道酬勤、马到成功”为办学理念,努力建立适应九年制素质教育的党、政、工、团、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形成校长负责制下,副校长分管各部门的能级管理体系。突出天马“马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同时,结合自身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营造出轻松、和谐、积极、乐观的人文环境,以“书法楹联教育”为办学特色,构建“崇尚传统、亲近自然”为特色的天马学校校园文化体系;领导以“忠于学校、关爱师生”谨言。力求办成学生向往,社会满意的优质农村学校,造就成功的教育,培育成功的学生。
学校立足课堂,狠抓质量。着重革新课堂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提出“多元实效、勤学善思、生本和谐”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九年级一贯制学校的教学模,促进全体教师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根据不同年级课堂教学的差异性,强调一至六年级抓常规、重基础、成习惯,七、八年级求拓展、育能力、创特长,九年级重强化、促提高、上水平。
学校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以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工作全过程,突出抓好先进文化教育、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二项活动,管好政工队伍、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团员队伍三支队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且组建了各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成了生动和谐的育人氛围。
四、确立办学理念的设想
办学理念的“天道酬勤、马到成功”的确立。由于天马镇历史悠久,“金马”的救民于水火,惩恶扬善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把她传承与发扬。要发扬和继承这一传统,需要我校全体师生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上不断耕耘,勤奋努力,吃苦耐劳,才能最大限度的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拥有 “马到成功”的辉煌。如今“金马”古迹尚存,也正是因为这一文化的引领,使得我校有了这一 “个个勤奋好学,人人追求成功” 的“天道酬勤、马到成功”的办学理念。
六、理念诠释
“天道酬勤”,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出自 《论语》。“天道”即天意、天理,“酬”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奋、勤俭、勤恳、敬业的意思,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总的意思是说: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意愿。俗语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勤天下无难事”“勤人能补天上窟”。我校全体师生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勇敢勤劳的光荣传统。
“马到成功”是形容事情顺利,一举成功。 出自元朝张国宾《薛仁贵》楔子:“凭着您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我校以此为办学理念意为全体师生皆为“马”。教师要成为“领头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引领学生成人成才,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成为一只“行空马”而奠定坚实基础。
因为天道酬勤,所以马到成功;只有天道酬勤,才能马到成功;天道酬勤是马到成功的基础;马到成功是天道酬勤的结果。全校师生,树立目标,认真踏实、勤奋努力, “不待扬鞭自奋蹄”,展个性、扬风采,实现成功人生。
七、校园文化的构建
结合整个建筑的设计理念:将整个学校景观统一考虑,视为一张铺开的竹简,地被植物及景观铺地均依据中国传统竹简的编织肌理进行设计,在视觉上形成具有方向性的基底纹理,灌木及乔木的种植则采用竹简上文字的排布方式进行,形成有秩序的种植节奏,从而体现既轻松活泼、生动有序又具有文化气息。紧扣“金马”的惩恶扬善,和谐相融,学习真知,学做真人,走向成功,凸显以崇尚传统、亲近自然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特色。
天马镇天马镇轿房唢呐申报非遗
天马镇着力挖掘和发展极具本土特色文化的轿房唢呐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都江堰市予以申报,该镇在文化经费中划拨了专项资金用于该项目的打造,并由相关负责人牵头,具体做好传承人和指导老师之间的协调和吹奏队伍建设工作。
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都江堰市的轿房音乐(也称之“轿房唢呐乐”),是具有川西独特风格的民间音乐,主要流传在都江堰市天马镇及其附近地区。活跃在天马镇的唢呐表演民间艺人达12人。
据悉,该镇于年初通过上门走访调查等多种形式,确立了轿房唢呐这一民间吹奏技艺的传承代表人,并挖掘出即将失传的老曲牌30余首。
企业信用信息崇义镇(四川都江堰市崇义镇)_百度百科
?四川都江堰市崇义镇
(四川都江堰市崇义镇)
崇义镇,中国城镇名称,共有两处是以此为名,一个市的崇义镇,另一个是沁阳市崇义镇。
崇义镇乡镇简介
崇义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陲,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
都江堰市交通地图
城市——都江堰市东大门,东距四川省省会成都市25公里,西距都江堰市城区12公里。东临郫县和竹瓦乡,南接郫县花园镇,西隔金马河是都江堰市翠月湖镇和,北联都江堰市。幅员面积46.8平方公里,全镇人口4.4万余人,辖崇德一个社区和崇义、江安、大桥、新华、界牌、海云、桂桥、古桥、罗桥、圣庵、双土、笆桥、吴塘14个村,共计184个村(居)民小组。
崇义镇人民政府驻地崇义场镇。国道317线,成灌高速公路,灌温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徐堰河、江安河、走马河纵贯全境,金马河从镇西边境流过,在镇境域内流长1.5公里。
崇义镇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温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4.5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177毫米,无霜期为277天,日照年平均为1058小时。镇域内除镇境东北部分有少许浅丘外,全为岷江冲击平原,平均海拔高度648米,西北略高于东南。境内土壤为肥力较高的油沙黑土,中性偏微碱,含轻度碳酸盐,结构疏松透气,适合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种植。全镇耕地面积33902 亩。镇内文教卫生设施基本配套。有崇义中学、崇义小学、土桥学校三所学校和10所幼儿园,有都江堰市精神病医院、土桥卫生院两所医院和14个村级卫生站。
崇义镇历史人文底蕴厚重。秦汉之时便具雏形,唐宋以后,在明历十七年开始有崇义之名。因其地处要冲,下接成都,上通漩口、松藩,便成为著名的。现今古风古韵的西道驿站让人追忆昔日川西驿站的昌盛。有西汉经学大师严君平、国学大师罗伯济、保路烈士张捷先、著名水利专家官兴文等历史名人。镇内有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的佛教寺庙团林寺;建于清顺治年间,素有“尚书府第”之称的,再现川西民居的古雅之韵。
崇义,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城镇。镇内交通发达,国道317线、成灌高速公路、成都沙西延伸线、灌温路、成都IT大道延伸线,以及崇唐路、崇土路、彭青线、聚青线,成灌高速公路都江堰段的立交桥作为贯穿崇义主要交通枢纽,把周边各条道路连接在一起,形成“五纵一横一
崇义镇的都江堰市绿地土桥小学正式搬迁复课
桥”的优势路网。境内水能装机容量达2万千瓦。3.5万KVA规模变电站、3.5万KVA双玉变电站、10KV开关站、日产2000吨水厂各一座,地方网和国家网双向供电,各类通讯电话直拨全国及世界各地。全镇现有各类工业企业12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镇域内以福英、创奇、都江铸造为重点的汽车配套业,以航兴、达兴为主的精密铸造及管材业,以都崇、鑫威、世伟为龙头的门业,以川西、久业为主的化工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以门业资源整合为重点,形成了地方特色产业,素有“钢门窗之乡”之称。2007年我镇成立了都江堰市钢门窗协会,以协会为依托,由11家门业企业联合组建了“都江堰市天下门业有限责任公司”,并与川苏工业园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率先在全市实现地方特色产业整合规范并入驻工业集中发展区。2007年,全镇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全口径财政收入(即工商税收)实现1237.5万元,其中,国税收入865万元,地税收入372.5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22.8万元。引进到位成都市外资金13300万元。外贸出口426.67万美元。门业企业实现产值6个多亿,解决就业人口4000多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38元。
崇义镇人口经济全镇幅员46.8平方公里,全镇人口4.2万余人,辖14个行政村,174个村民小组和一个社区。党支部45个,党员1282人。崇义素有“钢门窗之乡”的美誉。都崇,鑫威,纷云,四维等钢门窗龙头企业四十于家。名牌产品占据着西南市场和远销远东国际市场。
崇义镇行政划分
都江堰市辖17个镇、2个乡:灌口镇、幸福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紫坪铺镇、翠月湖镇、向峨乡、虹口乡。[1]
崇义镇历史沿革
始建于蜀汉,因地处都江堰首,故名灌县。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陆,为灌之口而名。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
府河成都河流
1999年,都江堰市辖灌口镇、蒲阳镇、石羊镇、玉堂镇、幸福镇、中兴镇、柳街镇、聚源镇、天马镇、崇义镇、龙池镇、青城山镇;胥家乡、驾虹乡、金凤乡、向峨乡、土桥乡、安龙乡、两河乡、大乐乡、徐渡乡、沿江乡、民兴乡、青城乡、大观乡、白沙乡、麻溪乡、虹口乡。
2000年,都江堰市辖12个镇、1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2198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灌口镇 75059 幸福镇 122728 蒲阳镇 26163 聚源镇 30985 崇义镇 26460 天马镇 29936 石羊镇 26377 柳街镇 21828 玉堂镇 20894 中兴镇 26620 青城山镇 10287 龙池镇 6155 胥家乡 26340 驾虹乡 12307 金凤乡 14404 向峨乡 14350 土桥乡 12397 安龙乡 11347 大乐乡 11477 徐渡乡 16524 沿江乡 15006 民兴乡 13389 青城乡 15671 大观乡 10761 两河乡 4721 白沙乡 8472 麻溪乡 5511 虹口乡 5820
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1号)同意都江堰市撤销青城镇及麻溪、金凤、驾虹、土桥、沿江、徐渡、大乐、两河8个乡。将原青城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青城山镇;青城山镇人民政府驻原青城镇场镇正中街。将原麻溪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紫坪铺镇;紫坪铺镇人民政府驻紫宽街。将原金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蒲阳镇;蒲阳镇人民政府驻和平街。将原驾虹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胥家镇;胥家镇人民政府驻石龙上街。将原土桥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崇义镇;崇义镇人民政府驻官家花园。将原沿江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柳街镇;柳街镇人民政府驻五一村。将原徐渡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石羊镇;石羊镇人民政府驻政府街。将原大乐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安龙镇;安龙镇人民政府驻海棠路。将原两河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大观镇;大观镇人民政府驻双风路。
2004年,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幸福、蒲阳、中兴、聚源、天马、崇义、龙池、柳街、胥家、安龙、大观、紫坪铺、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个乡(向峨、虹口),49个社区委员会、333个村委会;面积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2]
崇义镇区位优势
崇义镇历史文化
崇义镇自古以来就是西道驿站,已历经400多年的历史,因其物华天宝而自古民风淳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镇内有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佛教寺庙团林寺。著名的“官家花园”,始建于明末,古为尚书府邸所在,共有二十四个天井,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西汉经学大师严君平、国学大师罗伯济、保路烈士张捷先、著名水利专家官兴文等历史名人名垂青史。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德义之乡、礼教家园”的发展定位,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改造工作,大力实施文化强镇工程。
崇义镇交通区位
崇义镇位于世界遗产——都江堰市东大门,历来就是从成都到阿坝州的西道驿站,交通便利,道路四通八达,基本形成以国道317线、成灌高速公路、灌温路、天府大道延伸线、成灌快铁、彭青线、聚青线、崇义立交桥为支撑的“五纵二横一桥”物流网络体系,随着都江堰市城市新区东移战略的实施,崇义镇因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必将成为青城山、都江堰、阿坝州、高新区、郫县、温江、彭州、成都等几大经济体人流、物流、经济流的交汇结点,承担起都江堰市城东交通枢纽的历史使命。
崇义镇自然资源
崇义镇位于都江堰自流灌区上游,金马河从镇南边境流过,在镇域内长1.5公里。徐堰河、走马河,江安河纵贯全境,自然环境优美,水力资源丰富。镇内有飞罗、田家桥、崇义、朝阳、虹景、毛草堰等6座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6万千瓦,不但完全满足了镇域内居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还为国家建设输送大量的电能。
崇义镇特色产业
崇义镇是全国闻名的“钢门窗之乡”,自1983年该镇建立第一家钢门窗厂以来,在20多年的时间里,崇义镇有规模的钢门窗生产企业从3家猛增到100余家。钢门窗企业产品门类已增加到钢质门、电视监控门、楼宇门、防火门、拉闸门、电控监控门、模具加工设计制造及异型金属制品等100多个品种。年生产钢门窗约200万樘,产值近6亿元,产品主要辐射青海、内蒙、甘肃、贵州、云南、新疆等西部市场并远销远东国际市场,基本形成了“区位优势明显、加工设备丰富、人力资源充足、产业基础坚实、市场机遇良好”的发展格局。[3]
崇义镇工业生产
镇域内有各类工业企业12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通过整合资源,资本联合,崇义镇已初步完成门业产业从手工化、作坊化、零散型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转变,实现经营生产方式的新突破。镇域内以福英、创奇、都江铸造为重点的汽车配套业,以航兴、热扩、达兴为主的精密铸造及管材业,以都崇、鑫威、世伟为龙头的门业,以川西、久业为主的化工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崇义镇农业生产
崇义镇水力资源丰富,支斗农毛渠蛛网密布,农业生产旱涝保收,素有“天然粮仓”的美誉。围绕沙西线延伸段“一线一品”建设,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核心,将全镇划分为以花卉苗木种植示范、高效粮油生产示范和优质蔬菜种植示范为主导的三大农业产业基地,同时逐步完善了“三大主导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配套。其中花卉苗木种植示范基地主要分布于圣庵、古桥、新华、江安4个社区,辐射面积达8000余亩;优质蔬菜生产种植基地主要分布于海云、吴塘、双土、界牌、大桥5个社区,辐射面积达10000余亩;高效粮油种植示范基地主要分布于飞桥、罗桥、笆桥、桂桥、崇义5个社区,辐射面积达10000余亩,先后吸引了都江堰孙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都翔生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尚作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百绿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4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5%以上。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实现农业产业连片示范发展。实现土地规模流转2000余亩,专业从事有机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生产种植和育苗、加工、冷藏等项目,于日接受了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的参观视察。“三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有力推动了全镇农业产业连片规模发展,对全镇及全市乃至周边地区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3]
.崇义镇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金凤乡(四川省都江堰市下辖乡)_百度百科
?四川省都江堰市下辖乡
(四川省都江堰市下辖乡)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金凤乡为一地名,在我国四川省都江堰市以及湖南省新化县都有同名乡镇,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镇存在差别。
金凤乡地理位置
金凤乡位于市区东北,乡境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8公里,东靠,东南接蒲阳镇,南与蒲阳镇、灌口镇交界,西邻白沙乡,西北与毗邻,幅员面积32.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965亩。由高山、低山台地和平原组成,以山地为主。最高峰二峨山海拔1804米,最低处紫柏村王家碾,海拔700米。1999年末,辖金藤、凉水、长河、银杏、紫柏、蟠龙、插旗、楠坪、金凤、福来10个行政村、68个村民组。总人口1345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7人;农业人口13174人。乡政府驻金凤场,西南距市区8公里。[1]
金凤乡相关介绍
金凤乡,原名白果乡。历为蒲阳辖境,1952年4月始从蒲阳乡划出部分地置,因乡境白果冈有千余年树龄的大白果树(银杏)而定名白果乡。1958年11月,并入蒲阳人民公社。1962年8月又从蒲阳人民公社分出设置为白果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白果人民公社为白果乡。1984年元月,改白果乡为金凤乡。
乡境有蒲金、变电站、电站等公路4条,总长16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7公里。有村道7条,长20.3公里,一般宽度为4米。尚有机耕道10条,交通称便。1999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
乡境多山,农产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为主,经济作物以茶叶和药材为主。近年在原有红梅、银杏、&三木&药材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本乡的资源优势,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生猪、小家禽、&三木&药材、竹木、时令蔬菜、魔芋、板栗、花卉8大体系已形成产业化规模。199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1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1元,粮食总产7268吨。
.金凤乡金农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