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被软银收购购arm 当事人都怎么说

关于软银收购ARM你应该知道的6件事:与苹果渊源颇深
导语:周一,日本软银宣布,该公司将以240亿英镑收购英国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ARM,这将是软银有史以来最最大的单笔收购。也许,很多人不熟悉ARM,但如果我说它所设计的芯片架构被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中,包括苹果iPhone和三星Galaxy等,也许你就会对它另眼相看了。
ARM的历史由来
ARM的技术是由英国计算机制造商Acorn在上世纪80年代开发的,在苹果的帮助和大力支持下,ARM才被分拆成为一家独立公司。根据资料显示,日,Acorn公司正式改组为ARM计算机公司,苹果公司出资150万英镑,芯片厂商VLSI出资25万英镑,Acorn本身则以150万英镑的知识产权和12名工程师入股。
当然了,ARM的技术也为苹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通过获得ARM的指令集、设计方案和技术授权,苹果开发出了A系列处理器,并且在各种移动设备中获得了成功。
你的手机很可能搭载由ARM设计的芯片架构
ARM是最为知名的芯片核心架构设计公司,该公司将其知识产权(IP)授权给制造商。当前,ARM所设计的芯片架构被应用于绝大多数的智能手机中,包括三星和苹果的旗舰级产品。
ARM所设计的芯片架构的最终表现形式为微控制器、中央处理单元(CPUs)和系统级芯片(SoC),有不少的平板电脑,甚至是电脑中都搭载ARM简单、高效和低功耗的芯片IP。
物联网是另外一个关键领域
除了手机和计算业务之外,ARM的低功耗架构还在物联网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与物联网相关的芯片中有近3/4采用的是ARM架构。而在软银2.0的转型战略中,物联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物联网基础的芯片自然是重中之重。
《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软银之所以收购ARM,很大原因是看中了它的技术在连接智能手机和汽车、家电方面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软银将ARM看作补强其物联网战略的重要一环。
ARM是英国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品牌
ARM是英国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品牌,它的240亿英镑售价无疑是一笔巨资。但是,ARM创始人赫尔曼&豪瑟(Hermann Hauser)表示:&将ARM卖给日本科技巨头软银,是英国科技业的悲哀&。
豪瑟称,他对于ARM被以240亿英镑收购的消息感到&很难过&。他表示,ARM是他最引以为傲的成就。1990年,他帮助ARM从Acorn Computers公司分拆出来。软银针对ARM的收购,意味着&未来的科技将不再在英国决定,而是在日本决定。&
不过,小编认为,ARM被软银收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它的总部仍将在剑桥,现存的高级管理团队,品牌以及以合作关系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也将会被保留,未来5年它的员工数量也将至少翻一倍。
ARM品牌将崛起,认知度提升
ARM本身并不生产芯片,它的商业模式是采用转让许可证制度,由合作伙伴生产芯片。ARM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超过100家合作伙伴,该公司会对每一台使用其技术的设备收取专利费。
一直以来,ARM都乐于默默地隐身于幕后,但是在被软银收购之后,ARM这个品牌很有可能会被全球更多的公众所熟悉。
软银对ARM的投资将带来更棒的产品
软银表示,会在未来五年至少将英国的ARM员工总数翻倍,并增加在英国之外的员工人数。众所周知,英国的工程师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良好的声誉。在软银对ARM的巨额投资之后,优质的人才会被吸引过来,再加上适当的培训,他们必定会为ARM创造更加出色的产品。也许,我们未来会看到越来越多ARM所设计的芯片架构被应用到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庭中。(完)
相关报道:
新闻热线:010-
责任编辑:许巧艳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名企动态: |
标志着Windows迈出个性化计算的第一步……
&&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软银收购ARM再次说明IP时代来临|软银|时代|芯片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全球最大的打车公司Uber不拥有一辆出租车;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务提供商Airbnb不拥有一间酒店;全球最流行的社交媒体Facebook自己不生产一条新闻;全球最值钱的零售商库存为零。这个时代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着有趣的变化。软银昨天宣布对ARM的收购,让人们再次看到,全球拥有最多芯片的公司自己不生产一块芯片。
  不生产一块芯片
  ARM是主导全球芯片架构的芯片设计公司,目前拥有全球超过900亿块芯片,但是ARM自己既不生产芯片,也不售卖芯片。就是这样一家公司,竟然以314亿美元的高价被软银收购。这个价格是当初微软收购诺基亚的4倍,是谷歌花在摩托罗拉开销的3倍。软银看中的是ARM的无形资产,这也代表了这个时代一个公司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信息为王。
  Gartner研究总监盛陵海对第一财经表示:“ARM成功的精髓在于它的开放和独立。它联手、苹果、、台积电等合作伙伴一起来做一个生态圈,分享ARM自己的IP。那些合作伙伴也认为使用ARM的芯片成本较低,而且比较开放,容易更改设计。”
  ARM的崛起受益于本世纪最伟大的变革之一&&智能手机的普及。甚至连芯片行业宗师级企业英特尔几乎所有的芯片也都是使用ARM的架构。旗下拥有4500个专利的ARM可谓是知识产权的“强大库房”。
  “无形胜有形”已经成为科技世界里收购的法则。ARM和很多以无形资产取胜的公司一样,他们并不直接生产面向消费者的产品,而是构建一个平台,或者进行一种信息的转化。比如消费者对ARM的使用是以硬件生产商的终端产品为媒介,这其实与Uber或者Airbnb的商业逻辑相似: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锁定对于某个特定领域的控制权,卖给愿意消费的买家实现盈利。
  这种商业模式正越来越受到业内的追捧。以数据和软件为核心的收购一开始看上去会很贵,但是一旦拥有了它们,未来的利润会很高,因为你不需要为再次售卖它而付出成本,也不需要再为获取经营权付出代价。这也就是所谓的IP越来越值钱的原因。
  后退欧时代并购大幕拉开
  而软银花300多亿美元想收下的绝非一个IP那么简单,也绝不是目前还看不到未来的“物联网”这个模糊的定义。孙正义看到的是未来盈利的前景&&ARM的盈利是如此容易,与利润相比,它的支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是他看到了英国退欧所带来的巨大的汇率利好。现在收购ARM相当于是捡了一个千载难逢的便宜。
  英镑的急贬就好像当初卢布突然贬值,苹果手机和其它硬通货价格还来不及调整。韩国投资伙伴合伙人王平表示:“英镑汇率的下跌会使得ARM账面(美元结算,英镑计算)的收入大幅上涨,而开支(英镑结算)会显著下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软银很可能拉开了后英国退欧时代的收购大幕。并购业务高级副总裁陈纪正对第一财经表示:“英日汇率目前处于历史最低点,43%的收购溢价,锁定了英镑汇率超低的时点。”她同时还表示,这起收购也预示着BAT的估值可能达到了高点,未来结合实体和网络电商的应用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
  英国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对于收购方来说,主要收入来自于境外的企业都是优质的标的。ARM的主要市场就来自于亚洲和美国。陈纪正对记者表示:“在欧洲,过去中国对德国、法国、瑞士等高科技产业的投资积极性很高,比如近期美的收购库卡,此前中化收购先正达,因为当时欧元汇率低。英镑重贬后,英国成熟的消费、旅游市场以及娱乐传媒、技术和金融服务业的优势将会吸引到更多中国投资者赴英投资。”
  上周,万达旗下AMC就宣布以9.21亿英镑的价格,约9倍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并购了英国的Odeon & UCI院线,完成其欧洲院线的布局。该并购谈判前后历经3年时间,这次并购成功,除了万达向文化产业转型的步伐加快这一因素外,近期英国退欧导致英镑下跌也无疑促成了交易达成。
  专注于科技转化和早期创投的股权投资机构科控全球(Cocoon Networks)CEO宰承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尽管从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英国退欧对于投资方面的利好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是确实已经吸引了一些中国投资者对英国市场的标的显示出兴趣,不仅仅是价格方面的吸引力,更多的是能够把英国当地的项目引入到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
中国当前确实不会发生美国式的金融危机;但是从债务链的险情看,中国已经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果不真正加快改革,那么“温水煮青蛙”,暂时不会爆发系统性风险,但照样会把经30多年改革开放国民 辛辛苦苦积累的宝贵财富慢慢侵蚀掉。
目前,全球经济与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联系紧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似乎成了衡量全球经济是否进入通胀期的“晴雨表”,无论当前全球经济走势多么变幻莫测,但经济缓慢复苏应是大概率事件;受经济复苏驱动,全球经济通胀预期升温亦无多大悬念。
宝能系姚老板闯进万科期间,王石很忙,除了拉拢深圳地铁来为自己站台之外,王石B计划一直甚嚣尘上。现在整个万科已经是硝烟弥漫,宝能、华润、王石三方已经撕破脸皮,作为A计划的引进深圳地铁方案,在股东大会上能上演天地一家春?在相互角力的关键时刻,万科B计划到了呼...
让各方警惕的并非宝万之争的事件本身,而是宝能以杠杆并购“蛇吞象”的示范意义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在影子银行遭遇“资产荒”和并购重组迎来黄金时代的双重背景下,这种连锁反应很可能在中国市场掀起一轮杠杆并购浪潮,最终将中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入一场新...被软银310亿美元收购的ARM,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被软银310亿美元收购的ARM,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今天芯片界爆出大新闻,日本软银同意斥资234亿英镑(合310亿美元)收购英国知名的科技公司ARM Holdings。310亿美元啊,ARM Holdings是一家怎样的公司?ARM的总部在剑桥,同时在伦敦和纽约上市。市盈率接近50.这在芯片行业是个很夸张的数字,要知道Intel才十几的市盈率。原因有两个,第一名气大,移动界芯片的武林盟主,绝对的市场占有率。第二销售额低,净利也不高,2015年授权费和版税加一起才12亿美金,销售额连国内展讯都赶不上。ARM内部,真正盈利较好的只有做处理器的部门。说到部门,ARM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全公司四千人,分布在处理器部门,媒体部门(图形处理器,视频和显示模块),系统IP和软件部门(总线,中断控制器,MMU,内存控制器,安全模块,调试模块,系统设计,各类基础软件),物理设计部门(物理库和处理器后端设计),软件工具部门(编译器,调试工具,仿真模型),物联网部门(蓝牙,物联网操作系统),图像信号部门,技术支持部门,销售和市场部门,还有个商业发展部门(负责和战略客户的技术与合作,BAT之类,看着像是和市场部的内斗产物,英国佬的宫斗也是有千年传承的)。最后,还有个神秘的架构部门,里面的人动不动就是principle啊fellow啊,制定指令集,研发不是很黑的黑科技。研发中心在剑桥,法国索菲亚,芬兰,奥斯丁,以色列,匈牙利印度和上海都有。分布这么广和收购历史有关。ARM的赚钱方式简单明了,授权和版税。谁想用ARM的IP,那么跟据流片的次数,可以付一次流片的费用,也可以买三年内无限次流片,更可以永久买断。芯片量产后,根据产量,会按百分比收一点版税。这个和高通的版税完全不同,ARM全球一年版税也就几亿美元,只是高通的零头的零头。作为重中之重的处理器设计部门,产品有A,R,M三个系列,和ARM名字重合,挺有趣。A指的是Application Processor,以前专指移动处理器,后来又扩展到服务器和网络处理器领域。R指Real Time,主要用于汽车,控制,固态硬盘,调制解调器等实时性需求较强的领域。M指MCU,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微控制器,领域就更广,去年全球ARM MCU出货量过60亿片,但单价很便宜。A系列是ARM扬名立万的本钱,没有A系列,ARM也就是个高级8051的水平。ARM把A系列按照每赫兹功耗分为三等,低端的代表如A7和新出的A35/A32,运行在几百兆赫兹,功耗几十毫瓦,适合手表和超低端手机。中端的代表如A53,作为大小核中的小核,运行在1-2Ghz,功耗3百毫瓦以下.当然也有人把它当大核用,功耗500毫瓦以上。再往上就比较丰富,A57是个相对较差的作品,再往后的A72,A73都达到了预期目的,运行在2Ghz以上,500豪瓦左右的功耗。在ARM的计划里,每年提升20%的每赫兹性能,2018年底会出一款单核性能和Intel x86抗衡的处理器,节点在7nm甚至5nm上,不知是不是能实现。我觉得有点悬,台积电的7nm上的最高频率和16nm也没差多少,加压到3Ghz了不起了,而x86现在就快到4Ghz了。ARM哪怕有每赫兹性能提升50%也赶不上,更何况intel也在缓慢提升。目前看来,通过增加发射宽度,把二级缓存放到核内,优化一级缓存命中,使用数据缓存vipt,还是可以在线性提升功耗的前提下提升性能。但是 ARM设计的哪怕最高端的处理器,也是把手机作为应用目标的,所以在功耗上不会很激进,单核一瓦都不会到。话说回来,其实小核赚到的授权费更高,你看市面上那么多A53的处理器在跑,不光手机,平板,服务器,网络都有。R系列芯如其名,所有的设计都往实时性靠拢。可能有人对实时性有误解,以为实时性就是性能高,响应快,这是不完全的。硬实时性指的是,任何运算和处理,都在确定的较短时间内完成。按照这个理念,虚地址是不适合的,因为虚实转换查页表可能会连续不匹配,造成不可预计的访存时间。甚至中断处理中实地址访问内存也是不可控的,因为可能多个主设备存在访问冲突,必须使用绑定核的专有片上内存,才能保证几十个时钟周期内一定让中断得到处理。其它的措施,比如所有内部总线和缓存加入校验,采用双核冗余处理,都是R系列的特点。汽车和自动控制是R系列的典型应用。其余的存储控制器,3/4G调制解调器等,用处理器做的都是协议控制,不存在确定响应时间的问题,只要平均延时达到要求即可。所以有人用A系列做这一类应用,毫不奇怪。R系列的趋势是实现虚拟化,这是汽车电子公司提出的要求,初看挺奇葩,但是ARM的解释是,当初如果先有虚拟化,那么就不会有trustzone了。在实地址下,虚拟化效率更高,因为A系列的虚拟化可能需要查20次页表才能找到最终实地址,而R系列3-6次就可以,还可以把页表放在片上内存,那就不存在延迟不可控一说了。所以R系列上的安全可以通过实地址虚拟化来实现。M系列应用太广,目前比较火的智能硬件和物联网基本都用它,去年出货量60亿片,不过ARM在上面估计连1亿美元版税都没收到。它的特点是芯片面积小,功耗极低,做的好一个电池板用几年都可以。当然,也有M7这种奇葩型的MCU,运算能力超A7甚至A53,自带缓存,目前用于无人机控制等对计算能力和实时性要求都高的地方。MCU上的趋势也是安全,物联网的基本需求。当然,由于芯片面积本来就小,不适合用虚拟化实现,还是用的老的trustzone的简化版比较现实。除了处理器RTL授权,ARM还可以指令集授权。这个话题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目前的客户包括苹果,高通,博通,Cavium,海思,展讯等等。ARM其实是把指令集授权客户看成潜在的威胁的,所以不仅售价高(几千万美元也不稀奇),而且还有时间和行业限制,过个三五年又得重新买。此外,客户还不光买指令集,指令集验证模型也得要吧?不然自己写还不一定对。现在要做一个处理器其实没那么困难,微结构就那样,90%的时间都是花在验证上。难的是要做到商业化,那需要长时间慢慢的积累,不断的验证,不断的微调。不同性能和功耗目标所采取的设计也并不相同。有条捷径是拿ARM的RTL改,不过合同上这样是不被允许的。从市场来看,手机和平板ARM基本无竞争。Intel曾经想通过贴钱进入平板,现在随着策略改变也没啥动作了。还曾经和rockchip合作,把硬核授权,让RK生产,如今也烟消云散。唯一还在坚持的就是对展讯的投资与合作,授权硬核,提供工厂,试图让展讯以低价铺开x86手机芯片市场。其实这本意是不错的,intel自己造芯片太贵,只能让中国公司来做才能降成本。不过随着intel移动战略的改变,现在的前途真是未卜,可见生态的力量之强大。据说ARM当初给诺基亚和德州仪器提供手机芯片设计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过什么生态战略,也是想着赚一把走人,一不小心就做大了。在服务器市场,ARM和Intel的情况完全反转。ARM苦于没有真正的芯片做生态软件优化,而芯片厂商也苦于没有像手机那样成熟的软件,一切都要自己来。想想当初Intel为了打入手机市场硬是在二进制文件层面做指令翻译,如今ARM面对的问题也没好到哪去。服务器和网络不像手机,随随便便可以死机重启,哪怕芯片没问题,软件移植的不好,或者各家ARM指令集的芯片在软件稳定性上表现不一致,那么在互联网生产环境是没人敢大量使用的。所以这个市场上的生态更难打破,只能一点点拱白菜吧。好在企业市场不同于消费市场,决定权在企业用户,群狼前赴后继,主打低功耗低成本,拱得多了总会有一部分市场份额的。别的小一些的市场,网络处理器,全球一共20亿美元,ARM也是大势所趋了。曾经占统治地位的MIPS和PowerPC,以后只会出现在一些低端网络设备上。还有个应用就是2/3/4G调制解调器,这个市场其实很大,手机离不开它。R系列在这里用的挺多,不过作为协议控制,用A系列也可以,也确实有人这么做。另外一个是存储控制器,包括机械和固态硬盘控制,MIPS和tensilica占着一点空间,还有一个后起之秀,那就是Synopsys的ARC处理器。凭借着EDA软件搭卖处理器,在ARM没有生态优势的市场确实挺有吸引力。作为数据中心里计算,存储,网络三大块之一,存储倒是可以和网络结合,在单芯片上集成以太网和ONFI接口,运行Linux及其开源软件,Ceph之类的,把以前需要服务器加网卡加SSD阵列的网络节点整个替换掉。由于软件单一,优化相对容易,加上高能效低成本,也许能从这个角度打开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市场。图形处理器其实比处理器更代表着未来。他们的主要区别是CPU一条指令仅仅对应有限的一次或者几次数据访问,然后指令与指令间存在着大量相对随机的跳转和数据读取。而GPU一条指令可能需要成百上千次数据读取,并且顺序排列。顺序访问对于访问内存可是天大的好事,详情可以参看之前的文章。桌面GPU利用高带宽,将顺序访问发挥到极致。但是他并不在缓存存储中间结果,而是写到内存。ARM的移动GPU,是所谓的tile based GPU,读取一定量的数据后,会在缓存进行操作。从而省掉了很多带宽,看上去更省电。ARM在GPU上的竞争对手有IMG和高通。不过高通只在自己的芯片上使用,而IMG基本只在苹果上卖出去。如果一个芯片公司想做手机芯片,那么GPU的选择只有ARM和IMG,其余vivante之类的都是坑,海思和飞思卡尔都吃过亏。如果使用了Atom或者MIPS做CPU,那最好别选ARM MALI,否则没人支持兼容问题。GPU的某些命令是需要CPU指令来做加速的。使用敌对阵营的CPU和GPU,各种安全,内容保护,硬件一致性,以及之上构建的异构计算也不容易做好。总之,ARM的GPU在技术上不如高通和IMG,但是凭借着CPU的优势,在安卓市场占了40%。并且,现在IMG的中国市场上也只有展讯在用。紫光买了IMG3%的股份真是用心良苦。接下去就是总线。ARM的总线分成几类,一类是NIC,没有固定拓扑结构,通过简单crossbar互联,适用于简单场景。一类是CCI,固定拓扑,也是crossbar结构,支持一致性,适合少量处理器。再往下是CCN,环状结构,通过固定交叉点连成一个环,延迟大但频率高些,适合16个以上的处理器。再后来是CMN,网状结构,也是固定交叉点,形成 NxN网络,支持更多的CPU互联。再有一种是NoC,节点是个小路由器,连线更少频率更高。没有固定拓扑结构,可以连接任意多的设备。在这么多总线里,CCI是一个重点。最新的CCI550设计完美到ARM就没有后续产品计划。它可以让多个CPU和GPU互联,并且以极小的代价维护硬件一致性。在CCI550的基础上,安全支付,视频内容保护(看正版好莱坞授权大片的前提),异构计算,现实增强,全都可以高效实现,手机应用将会大大丰富。现在一线的几个手机芯片公司在2016年底推出的方案里就会包含这个总线。不过真正把应用跑顺,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磨合。CCI有什么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支持更多的CPU和GPU。环状网络CNN是一个过渡方案,而网状网络CMN是一个较为成熟的设计。兼顾了访问局部性,支持新的高效原子操作,支持网络处理器常用的stashing,还支持智能路由。由于跑在较高频率(2Ghz@16nm),虽然访问的路线变长,但是平均延时缩短了。目前CMN还不支持芯片互联,没法像x86那样组成多路服务器,这一点还有待发展。作为芯片间总线互联的协议倒是刚定,叫CCIX,不知前景如何。CCI/CCN/CMN都是支持一致性的。很多时候需要更灵活的连接各个设备,把不同的数据宽度,接口协议,电源/时钟/电压域,还要考虑布线,这些糅合在一个网络中,却又不需要硬件一致性那这时候就可以用NoC和NIC。NoC以路由和包转发为特点的网络,可以自由拓展。NIC更为简单,没有路由,只有简单交换,调度,交织能力很有限,用于简单SoC结构不错,复杂了还是得上NoC。最近NoC也推出了一致性支持,采用类似多层Snoop filter的结构,向CCI/CMN发起挑战。结果如何,拭目以待。其余的系统IP,随着手机应用的丰富,也在逐渐发展。虚拟化,安全,移动计算,都是将来的趋势。其中值得一提的是ARM的内存控制器,经过长期对系统传输的研究,ARM把它的调度算法不断优化,可以将内存带宽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而很多复杂场景,比如视频摄录与回放,CPU,GPU,video,display,ISP同时工作,系统访存会面临很大压力。此时好的调度算法可以让内存利用率尽可能接近理论上限。不过ARM内存控制器缺点也很明显,必须配合别人的DDR PHY才能工作,这就有潜在的兼容性问题。而其他公司的PHY很值钱,控制器近乎白送。不过随着手机芯片日益复杂,内存带宽利用率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这个瓶颈必须得到解决。综合CPU/GPU/系统IP,就可以展开很多应用。其一就是安全支付。安全支付可以用ARM的trustzone来实现,不过这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所有的处理器,总线,内存和外设,操作系统,都需要做相应改动,并不是把某个IP用到系统里就完事了。另外一个应用就是内容保护,中国用户如果想要在手机看最新的正版好莱坞大片,好莱坞就会要求所有播放设备上要有DRM,数字版权保护。这也是靠把trustzone应用于整个芯片来实现的。我估计在未来几年内很快就会看到了。还有别的应用,比如目前很火的VR/AR/CV。手机上VR除了GPU性能需要足够强外,主要是在软件上要支持几个特性,front buffer rendering啊,multiple view啊。对于GPGPU来说,改驱动就可以做到了,这也就是为啥GPGPU比固定管线灵活的原因了。其余的硬件改动会是在display上,使得缓存更快的更新到显示屏。当然,为了20ms延迟,上层的软件改动也需要,我不熟就不多说了。手机上更实际的应用其实是在AR和CV。不管是用什么算法,什么API,都可以用Neon或者GPGPU甚至DSP来实现,而硬件上需要做的,就是把GPU和CPU,DSP的双向硬件一致性做好,避免拷贝和刷新,让他们之间的数据交互更高效。我估计在未来的两年内,就会有包含计算机视觉或者机器学习的应用和测试出现,到时候又要比跑分了。ARM还有一个重要的部门就是物理设计部门。它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与台积电,联电,中芯等公司合作,把他们最新的制程的物理开发包拿到手,并在此之上开发自己的后端库。第二个是有了后端库,还要和CPU/GPU设计部门合作,前后端协同设计,把频率,面积和功耗做到最优。然后就可以拿出去吆喝卖钱了。在推广的时候,ARM的口号是PPA(performance, Power, Area),Synopsys的口号是Service,而台积电的口号是Free。其实这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推广策略。回到ARM的后端产品,虽然前后端协同设计口号叫的很响,可有时候出来的数据真的未必能比得上芯片厂商自己做的后端,所以只能见仁见智吧。ARM的其他部门,比如卖仿真器和Keil的,名气是很响,可营业额很小。他们还做IP模型和编译器,和其他部门比存在感稍弱。还有个部门做物联网和蓝牙,有个物联网操作系统mBed在推广。不过物联网这个概念太广,传统意义上的物联网芯片就是一个MCU加点传感器和连接(WiFi,蓝牙,北斗/GPS,LTE),重点在于应用而非处理器,很难搞个生态或者大新闻。所以这个部门存在感也不强。我觉得搞好了蓝牙也无助于提升系统性能和生态,甚至我怀疑这个部门是内部高层出去创业然后回购的。说到ARM的存在感,就必须说到ARM的市场部门。共有四种市场职位,第一是产品市场,和产品紧密相关,CPU和GPU发布时候就是他们在出场,搜集需求,帮研发定义下一代产品。第二种是区域市场,北美欧洲中国,没事就到各个芯片公司去转悠,盯住他们的最新动态,看看能不能卖出点什么,同时给产品市场需求和反馈。第三类是应用市场,针对某类新的应用,比如虚拟现实,汽车,移动,服务器等。他们去的不仅仅是芯片公司,更重要的是行业的下游企业,看看在应用层有什么可以挖掘的。第四类是战略客户市场,主要是看住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看看他们有什么动向。未必是锁定在某一行业和应用。比如阿里,同时在服务器,手机操作系统,支付,多媒体等领域发展,那ARM就得看看有什么地方可以合作的。除了这四类,其实还有政府合作市场,不过这类事情一般都是GM和VP出面,摸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的资金和政策动向,看看能不能掺和一脚。作为一个号称靠生态赚钱的公司,市场人员自然素质不错,随便挑一个出来,上台做做报告,用英语发表下演讲,分析下行业动态,自然不在话下。由于平台大,视野广,出路通常不错,经常有跳槽升个两级或者干脆自己创业的。然而,我还是不看好ARM的盈利模式。它的现有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就算移动计算,服务器,VR,物联网市场起来了又如何?就算中国和印度的芯片也起来了又如何?作为IP公司,所能赚的钱翻个倍也就顶了天了,远远没法和芯片公司比,更没法和下游互联网公司比。那ARM的未来在哪?第一还是生态。当前流行的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驾驶等等,说穿了无非两个字,计算。而计算就离不开芯片。无论是CPU,还是GPU,DSP,又或是神经网络芯片,都是围绕这两个字在运行。ARM必须牢牢抓住技术趋势,将通用计算融合其中,这是一切的基础。但是做好了第一步,并不赚钱。能赚大钱的不是IP授权,而是来自投资,来自那些从财报上看不到的影响力。有了影响力,什么政府合作啊,领投啊,资本运作啊,才有可能轮得到ARM分一杯羹。从这方面看,不生产芯片,不制造系统,软件开源,又是无与伦比的优势。ARM中国这两年动作频频,和妖股中科创达联合成立安创只是牛刀小试,而和厚朴成立投资公司则是红色故事的开始。作者:张竞扬链接:/p/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软银收购arm 目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