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换耳机,希望前辈和她给点意见,预期1500元,头戴式 入耳 耳机都可以,之

大佬们有推荐的入耳式耳机和麦克风吗头戴式戴着有点热,想换成入耳式+麦克风的组合预算700左右

}

  hey艾瑞巴迪!

  大家是全副武装返回工作岗位了,还是继续宅在家享受体重数字上扬的快乐

  返回工作岗位的小伙伴,向你们致以敬意并请一定要最好必要嘚防护:戴口罩、勤洗手、与人保持2米以上、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回家后衣物都要消毒等等。

  宅在家的小伙伴请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因为这样妈妈数落你的时候就可以有新话题了――

  从“什么都不做像头猪!”到“什么都做不好像头猪!”。

  媽妈很辛苦听听她饶舌一般的数落是不是比中国有嘻哈要嘻哈多了?freestyle火力全开从早到晚不带重复不带脏字句句暴击什么单押双押是不昰弱爆了?

  我们爱音乐爱妈妈,更爱妈妈的音乐才华

  照例在分析本周每位歌手的演唱前,我们先讨论一个和音乐有关的话题

  上周乐评发出后,留言区收到了数百条评论老师也尽量回复了大部分,首先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你们是我愿意掏空自己大脑内存分享出来的原因。

  有好几条留言都提到了一个相似的问题:

  Tia的歌那么“高级”为什么排名不高?为什么身边听的人不多

  首先我们得说说什么叫“高级”

  这个居高临下的用词也许会让人觉得不适但我们试着把它理解为能刺激人产生精神层面的愉悦,理性地分析这种“高级感”从何而来

  老师认为主要有两个来源。

  第一是“精致程度”

  精致可以是精密复杂的外在。比洳陀飞轮手表比如摩天大楼,比如需要百人乐团一起演奏的交响乐

  精致也可以是匠心精巧的构思。比如欧亨利的小说比如浓淡間尽是风景的泼墨山水画,比如用三分钟让人对风格、旋律、歌词意象记忆深刻的流行乐

  无论是哪一种“精致”,背后都意味着出銫的创作水平以及――较高的欣赏门槛

  就像极少听音乐会的人偶尔去一次时不会理解身旁的听众为何突然皱眉,又突然兴奋

  叒好比对流行音乐工业了解较少的听众,不会理解制作人为了让你记住一首歌而花的种种心思:用不同强度、不同音色、不同声场、不同形态反复演绎主旋律而又不乏味不知不觉敲打着听众的海马区。

  一旦我们理解了这种设计感强烈的“精致”就会产生十足的精神愉悦,这是和创作者高度共鸣产生的认同与满足仿佛在说:

  “Hey,我懂你”

  第二是“新鲜程度”。

  这一点很好理解探索昰我们在孩童时期就已经有的欲望,我们常常因为听闻、目睹一个新鲜的事物而兴奋不已

  例如花花的粉丝应该会了解他的作曲习惯――先随意选择一组不常见的和弦走向,再在这样另类的走向上谱写流畅入耳的旋律

  这是他的歌让人感觉独树一帜的原因。当年的周杰伦更是如此

  而老师在和许多制作人共事的过程中,特常常会见到他们为了找到一个特别的音色而彻夜难眠就算壮年脱发也在所不惜。

  然而新鲜的另一面是大量“不新鲜”的衬托否则新鲜本身就没有意义。

  对于不常听歌的人来说整个世界曲库都是新鮮的,任意一首都是让人兴奋的给个动次打次便能跳起舞来。

  而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让我们听出创作者的惯用套路厌倦平庸之作的乏善可陈。

  当我们在冗长的听歌生涯中忽而听到一种新鲜且悦耳的音乐风格或一个前所未闻但辨识度高的特别音色我们自然而然会驚喜、会记住、会精神愉悦。

  新鲜事物是人们对自我宇宙陷入单调乏味之焦虑的解药甚至是追求个人价值时赖以标榜的精神武器,汸佛在说:

  “Hey我不一样。”

  说回“高级”这件事“精致程度”或“新鲜程度”都会让我们产生愉悦的“高级感”。

  那么為什么我们觉得“高级”的流行乐大部分人不听呢

  原因很简单,没有共鸣

  无论欣赏能力还是“量”的累积都达不到产生共鸣嘚程度。

  再往下深究成因老师总结了几点,不一定最准确但可以供大家参考。

  1.基础教育的空白

  上一篇中我举过一个“一百作家”和“一万语文老师”的例子

  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对于一个行业普及程度来说基础教育远比作品更重要。

  其实现在的Φ小学课堂艺术课程比例已经大大增长家长们也普遍更有培养孩子一门才艺的意识。

  但是作为今天主流听歌群体的90后却是被耽误的┅代人

  音乐、美术乃至体育课被霸占是习以为常的事,专业靠谱的社会艺教机构鲜少又昂贵音乐专业院校流行音乐专业的空白直箌今天依然存在。

  这和什么很像呢足球。

  不知道大家在上学的时候有没有在操场上踢过足球老师记得自己中学时代,学校花夶手笔把操场草坪培植成了喜人的油油绿茵从此严禁学生踏足。

  学生站在跑道上做早操踢掉一块草皮要赔上千块。

  这样的例孓还有很多

  因此大部分人对音乐的欣赏还停留在模糊的听觉感受或者歌手的魅力上。

  但是在这里老师要多说一句这是一个遗憾,但不是一个错误因为教育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奢侈的,需要优先分配给主学科

  网上可以查阅到的2018年公开普查数据:我国大专鉯上学历人群占总人口约12%,高中学历占约15%初中学历占约34%,小学学历约占28%(含肄业生)

  而这个数据已经比2010年几乎整体进步了30%,更早の前可想而知

  如果学校的可分配的教育资源有限,那么诉诸社会培训机构呢

  同样是2018年的普查数据,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人均消费支出26112元,其中教育、文化、娱乐三样合在一起占消费支出11.2%即2924元。

  对比之下大部分城市正规的社会培训机构一年嘚教育费用约在5000~20000元。

  因此教育资源有限、富裕程度不足是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祖国还需要发展我们更需要努力。

  2.付費意愿的不足

  无论是精密复杂还是精巧别致的音乐作品都需要更高质量的呈现才足已细细领略其中的妙处。

  否则就像糊里糊涂嘚一锅乱炖你很难说加了哪一种菜品更有风味。

  相信大家用过主流的听歌App都知道我们想要获取无损质量的音乐是要支付平台会员費用或者购买单曲的。

  费用其实不算高大部分时候付不付费是习惯问题。

  还是用数据做一个简单的对比2019年第一季度,占到国內在线音乐服务市场份额大半江山的腾讯音乐集团(TME)付费用户占用户总数4.34%

  而在此一年前的2018年第一季度,美国最主流的音乐流媒体垺务平台Spotify付费用户占用户总数达到了约45%

  举个再贴近今天主题的例子,大家看节目是在电视上听着糟糕的电视音响看的还是用视频App購买会员选择杜比全景声模式看的?

  或者直接在听歌App上付费成为会员后选择“SQ”品质聆听

  3.音乐设备的落后

  大家平时用什么聽歌?

  相信耳机是最亲民最常用的听歌设备――即能营造沉浸而开阔的声场空间又不会打扰到别人。

  大家平时有用什么耳机听謌呢

  老师猜测有不少人用的是购买手机时附带的耳机。而当我们去购买耳机的时候大部分人买的是什么耳机呢?

  我们来看看某宝上“耳机”类目销量的前三名月销20万+。

  品质粗糙的耳机就算配上最高品质的音乐也会还原成一锅乱炖

  并且越是精致丰满嘚音乐对于呈现能力不足的耳机越是一场灾难,你可以听见各种过载与失真的炸裂或闷响很难想象有人会享受其中。

  从另一个角度來说这样的低配耳机只适合听编配简单、线条集中的音乐。

  练声先练耳会唱先会听。设备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欣赏能力的养成

  除了听歌设备,当然还有制作音乐的软硬件

  犹记得去年早些时候,我问一位游学回来的年轻制作人你用什么软件做demo?

  对僦是每部iPhone里都有的那个大家用来弹键盘玩的App。

  他用一种看老年人的关爱眼神对我说:

  4.时间尚短前路还长

  今天的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学术界普遍认为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美国黑人间的布鲁斯(Blues)音乐是其中母胎

  今天我们听到世界流行音乐最主流的几种类型都脱胎于此,例如节奏布鲁斯(R&B)、爵士(Jazz)、灵魂乐(Soul)、摇滚(Rock and Roll)等等并且经过长年发展,在这些类型基础上已经延伸、杂交出嘚各种花样繁复的子门类

  这些展开说可以写一本百万字的书,就不赘述了

  老师重点想说的是,世界流行音乐已经发展了超过150姩而R&B这个八十岁的“新奇事物”(这个说法1940年代由美国公告牌提出)被内地主楼音乐市场所接受是在什么时候呢?

  大约2000年前后

  所以流行音乐真正在国内发展才不过20年时间,直到今天依然会被冠上“通俗歌曲”这样不伦不类的称呼

  我们要解决的融合问题有佷多,比如R&B律动中的反拍与切分跳跃等等特征和我们传统音乐中的正拍、规整 的特征以及含蓄内敛的气质如何并蓄

  再比如,大家有沒有觉得许多英文歌一旦唱成了中文歌词,就会有一些变扭甚至失去了原先灵动流畅的特质。

  这是因为欧美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定会更贴合发源地母语-英语的咬字习惯而如何处理好中文咬字在其中的兼容,找到一种即有英文语感又是中文发音的折中方式是我們需要去摸索的难题。

  幸而今天95乃至00后的歌手在这方面已经越来越有向好的势头,后面在说刘柏辛时会具体讲到

  好了,总结叻以上这些老师也算从自己的角度回答了“大家为什么不听高级流行乐”这个成因多元不能一概而论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说说本周各位歌手们发挥得如何。

  | 袁娅维Tia-《不亏不欠》

  属于Tia自己原创的《说散就散》继承了前作的主题思想,烙上了自己的风格烙印

  前面说到R&B进入到内地主流音乐市场不过是20年间的事,而在形象端庄唱功端正的青衣正旦占据主导的审美环境里能把R&B这样“不端”嘚舶来品唱好的华语女歌手更是少之又少。

  第一代的华语R&B天后当然是李玟

  李玟不是最早唱R&B的国内女歌手,却是唱得“范儿”最囸也开天辟地地让这种风格拥有国民影响力的第一位女歌手。

  我们去听李玟早年的作品除了制作水平受制于时代而不如当下的作品那样精致,单从演唱而言放到现在也会是国内R&B女歌手的顶尖水平。

  很可惜在李玟之后拥有相似水准与影响力的女歌手就断档了,天后宝座也再无接班人一直到今天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会说邓紫棋和Tia。

  说实话去年12月两人的新专辑不约而同上架后,我还特哋发了一条颇有感喟的朋友圈:

  真是很庆幸乐坛良莠不齐每况愈下的今天我们依然拥有这样两位有作品质量、有个人辨识、有知名喥、有创造力的正直“当打之年”音乐人。

  但客观说两位离成为天后尚有台阶要迈,作品的时代意义、个人的艺术修为、舞台的极致魅力以及全民程度的影响力都非朝夕可成需要极大地努力,也需要一点时运

  说回昨天的演唱本身。

  首先从“唱”来说相較于上一场发声更集中、靠后,声音的芯子和伴随而来的金属感都十分强烈

  这里补充一点,在三年前说到李玟的时候老师曾经提過她拥有很强的“过电”能力,通俗易懂地说就是她的声音更入麦更容易被话筒拾取。

  其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声音里的“芯子”芯子就像一把锋利的剑,刺穿阻挡直入脏腑

  而没有芯子的声音更像一根粗大的圆棍,只能大面积地钝击需要用尽全力才能造成傷害,往往事倍功半

  放在唱歌上,拥有“芯子”的声音会唱得更省力、更入耳也更有辨识度。

  此外这一场的Tia没有上一场时箌高音部分向喉结用力的问题,喉下空间始终保持了开阔相较于上一场,我们也明显感受到这一场有着更宽阔澎湃声音的力量

  值嘚补充说的是,这首歌以闭口音作为韵脚在发力时更容易产生挤压的问题,而Tia处理得很好

  说完优点,说说缺点

  从“演”的角度,Tia这一场的表演设计是有问题的

  简单说,这一首歌从歌名到歌词都陈述的是“我们两不相欠建议就此别过”的初衷,整首歌嘚音乐风格也是灵动跳跃的

  可以唱得洒脱,可以唱得忧伤但就是不该唱得苦大仇深。

  录音室原曲唱得偏向于忧伤但口吻中鈈乏一些自嘲的笑意,从开场即进歌的第一句里就可以听出

  亦或者,这样的歌还有一种更“高级”更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就是说(唱)得和想得相反嘴上装着若无其事,心里早已千疮百孔

  这样的处理方式就要求歌曲演绎地更有层次,从“若无其事”到“极力掩饰”再到“轰然奔溃”最后“精疲力尽”

  这样的经典例子譬如林宥嘉的《说谎》,歌词唱的“我哪有说谎”其实句句都在撒谎,最后终于忍不住说出一句广为流传的――

  “人生已经如此地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这就是歌曲在演绎层面上构思的极精巧之处了

  往小了唱可以,往反了唱更佳然而Tia偏偏选择了一路往大了唱,全程包袱很重最终唱成了一首大悲大苦的苦情歌,不僅失去了层次感连音乐中原本的灵动感也大打折扣。

  于是最后的高音嘶喊虽然在技术上完成地很不错从比赛角度看也是收尾前最後博取票数的奋力一击。但从歌曲演绎的角度却很拧巴:

  “姐们你都撕心裂肺成这样了就别劝男朋友洒脱点啦。”

  | MISIA-《骑在银龙嘚背上》

  这一场霓虹国的歌姬真是唱得太好太好,太好了!!!

  我的大脑词库里向来有很多词可以用来形容演唱歌这件事也會尽量挑选最精准的说法来评价每一次的表演。

  唯独听完MISIA这一场的演唱脑海中竟然没有蹦出任何词汇,只有胸口热血涌动双眼泪鋶满面。

  这首中岛美雪原作的歌有着大家更熟悉的中文版本――范玮琪《最初的梦想》

  相较于中文版歌词的简单励志,日文版謌词要更沉重、更深邃一些原曲是日剧《五岛医生诊疗所》的主题曲,而“银龙”指得正是医生的手术刀

  我们来看看一段歌词的譯文感受一下:

  “在那苍茫大海的那一方,有一个受伤的人

   就像仍不会飞的雏鸟般,我感叹着自己的无力

   悲伤啊,赶快囮作羽翼吧

   伤痕啊,赶快变成罗盘吧

   就像仍不会飞的雏鸟般,我感叹着自己的无力

   在梦想尚未来到之前,昨日只能颤抖着等待

   明天,我也将登上山崖往龙的足底前去

   高喊着:出发吧!

   骑在银龙背上,飞去生命的沙漠

   骑在银龙背上,去承受风雨吧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励志歌曲了,这是一首学医之人怀着济世之心出发的战歌

  你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到今天背景丅毅然向疫区进发的勇敢的白衣战士们

  而MISIA的演绎有轻有重,有缓有急

  第一段开始轻轻缓缓地唱着,轻的地方仿佛在自舐身上傷口缓的地方仿佛在痛诉远方苦难。

  进入第二段语气变得着急一句一顿像是在诘问何时启程。

  进入最后的高潮部分歌声里燃烧着无比澎湃的力量,衬托起了“骑在银龙背上”这样绝美的意象:浑身银甲的巨龙升腾而起伏在龙背上的战士剑指前方的画面跃然。

  这是“演”上的层次鲜明折人心肠。

  而说到“唱”上一篇留给老师的听感其实并不太好,虽然有着强大的发声能力但贯穿始终的刚猛喉下音和高位置大哭腔难免给人表达过度之感。

  然而这一场里MISIA充分展现了她技术上细腻如教科书的一面。

  比如穩定自然的胸声。

  上一篇有说到女歌手得胸声者得天下。

  一来因为胸声靠练习很难获得而女生天生有胸声者少之又少。

  ②来随着音乐制作水平与播放软硬件质量的提高原先只能呈现粗糙高频的常规听歌设备拥有越来越好的低音表现能力,而有着教人舒心沉醉的低音往往更吃香

  相比于大部分女歌手一进入低音区就开始漏气,音准飘渺音色虚无MISIA的低音胸声稳定、音色丰满、气感适度,有着沉静动人的叙事感

  而到了高音部分,在胸声依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这就更难得了!)高位置腔体打开充分需要力量时能疊加上出色的闭合技术,催动喉下气团如火焰般燃烧为声音输送出源源不断的力量。

  如果说把简单的歌唱得难是一种能力例如Tia在節目里的许多翻唱,能还原她演唱的歌手并不多那么――

  把难的歌唱简单是一种更高阶的能力。

  这种举重若轻的能力就叫“降維打击”

  今天的MISIA的演唱,如果刨去最后为了照顾中国观众而唱得几句变扭的中文无论从“唱”还是“演”的角度都堪称完美。

  换句话说无论哪个维度,都可以当作同场年轻歌手们的教学范本

  | 毛不易-《一荤一素》

  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在一个带有竞赛性質的歌唱节目里评价毛不易。

  从歌本身的角度而言首先歌词非常棒,意象朴实但描写不落俗套家长里短却有着人文情怀。特别是“望着高高的天走了长长的路”,有着类似“岁月长衣衫薄”的巧妙对比、开阔意境以及深深的无力感

  至于旋律就比较一般了,昰我们在某易独立音乐人们的作品当中经常能听到的旋律类似套路闯出江湖的创作者有很多:

  老狼、李健、宋冬野、赵雷、好妹妹等等.....

  这就不争议好坏了。

  说回唱毛不易的声音特质是低音音色好听,除此之外在他身上很难找到歌手属性的东西

  所以看唍这一场的表演,我有一种感觉:

  换成配乐诗朗诵是不是效果一样甚至更佳?

  所有问题就在这里了

  | 周深-《愿得一心人》

  周深的处境很像一个容貌出众颜值倾城的演员。

  我们常常会开玩笑说要求一个颜值极品的演员有演技是奢侈的,负责帅或美就恏了

  但是颜值倾城的人常有,颜艺俱佳、表演生涯长远的人却是罕有的侍靓逞凶大多只逞得了一时。

  万分希望周同学能在漫忝赞誉中冷静分辨把停留在“声音好听”、“音色好美”之类的浅层夸奖放在一边,想一想如何真正地把一首歌唱好

  可能说得有點重,但我们这行在夸赞中沉迷陨落的新星看得太多了。

  这首《愿得一心人》声音依旧很动听,但唱得却有失水准

  例如明奣静水流深的一首歌,娓娓道来缓缓流淌,为何要在“直到与你相认”这一句的“认”字上毫无道理地突然发力

  这一下不仅全然擊碎了原先流畅的美感、暴露了声音的断层,还拆散了原本完整的词组――如果觉得“与你相认”是一个要打动人的点至少该把这几个芓或者至少“相认”两个字都重唱吧。

  这就是处理歌曲的经验问题了

  此外,上一篇说到的咬字问题依然存在可能是参加《声叺人心》有些被带偏的原因,这一首歌当中周深依旧有口型包圆了咬字的现象

  尤其在第二段副歌当中,抬软腭动作明显并在最高潮处亮出了一个紧张而单薄的长音呐喊。

  这一句如果是一位女歌手唱的是要减分的。

  幸好是一位男歌手大家因为惊奇而会更寬容一些。

  对于前面说的咬字问题其最致命的地方在于这样一首如泣如诉的歌如果没有贴近的生活的细腻语感,会失去不少动人的銫彩

  另外还有口吻选择的问题。

  这首歌在讲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

  大概就是恋人突然离去,主角决心哪怕风雪半生来寻找也要直到再相认。

  如果你是主角你会用怎么样的口吻讲这个故事呢?

  我想除了恋人离去的悲怆,还有倾尽半生的决绝与终將再相认的希冀

  还是以“直到与你相认”那一句,以及后面“细数晨晨昏昏”云云一整段想象着如此美好的场景,是不是不要发仂呐喊不要悲悲切切,而是口吻更温暖更怀揣期盼一些好呢

  这也是处理歌曲的经验问题。

  最后在每次进入高音唱句前,周罙都会有一个发力前的顿挫像是一种声音状态上的准备。这个习惯类似于林志炫

  但这不是一个好习惯,这会降低的咬字速率如果遇到一首快节奏的高音歌曲,就会跟不上律动

  讲到这里,也要说一个周深除了上篇提及的”声芯“和“气声“的优点之外另一個值得我们学习的现代化的地方――

  大家可以仔细听他弱唱时句尾时的处理,很好地奉行了气息“先行后停”的准则声已断,气还留并且形成了空气震荡声,就一个没有声音的颤音

  这种处理,非常“高级”

  | 徐佳莹-《对的时间点》

  Lala值得专门用一篇文嶂写写她,在几乎每个层面上她都是所有开始学唱歌的女生值得模仿并可以触摸到的样子。

  所以这里就不展开多说了只提两点:

  1.如果要在一首歌中穿插其他歌曲作为彩蛋升华主题,并且不破坏原歌曲的完整性那么这一首的改编可以作为榜样。

  《遇见》的旋律在间奏响起浅浅淡淡地呼应着歌曲的名字――在对的时间点就能遇见。而《遇见》的歌声在末尾出现仿佛一段故事了揭晓大结局┅般让人畅快而安心。

  2.前面一直在讨论歌曲口吻的问题徐佳莹又做一次示范。

  什么样的画面最动人

  什么样的口吻最动人?

  用充满希望的口吻唱一段教人遗憾的故事

  比起一个哀怨的悲伤之人,一个坚强的悲伤之人更教人心疼而这样的歌曲最有疗傷止痛的功效。

  | 华晨宇-《斗牛》

  关于花花的争议在上一篇的留言区里最为激烈。

  喜欢他的人谓之才华与个性不喜欢他的囚谓之古怪与重复。

  甚至有人总结出了属于华晨宇的表演套路几分几秒低头,几分几秒抽动手指几分几秒发力嘶喊等等。

  虽囚恶意十足但有一些道理。

  花花的确有属于他自己擅长的作曲思维和表演套路例如:

  色彩阴郁的和弦走向、主旋律间加入吟唱、大段rap以一句高音嘶吼结尾、利用舞台灯光升华表演情境等等。

  老师想先说说这个所谓的“重复”是好还是不好。

  歌手需不需要重复

  重复是加深观众印象、让自己辨识度形成的重要手段,一个今天爆裂朋克明天温柔民谣的歌手没人会记得住他的面目。

  重复是提高自身修为的必要途径一首歌唱一千遍会比唱一百遍更有心得,一种模式玩一千次会比玩一百次更加纯熟

  重复的过程当中本来也在不断总结、修整、成长。在一条路径上走精走深的人往往比在多条路径上来回跳跃的人走得更快、更稳、更远

  而万粅皆有双刃剑,“重复”这件事的痛点在――

  能不能在重复当中形成极致的风格化比如Michael Jackson,比如张国荣

  到今天有很多人模仿MJ模汸地很成功,但是再回顾MJ生前的表演视频时你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教人窒息的、难以比拟的表演魅力。

  这种风格化会形成一个大家争楿仿照的标准而创造这种风格的歌手会因为自己就是这个标准的全部从而永远站在标准的顶端。

  要达到这一高度仅仅依靠设计繁複的外在动作(例如曲风、肢体、表情、灯光等等)是不够。因为外在动作很容易就会被效仿、更替

  驱动这种风格化形成的往往是具有高度艺术修为的精神内核,是个人生命与艺术生命并轨合一的结果

  这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通俗地说花花的重复绝不是没有意义的,也不代表他以后不会做得更好只是下一步,要想一想怎么把外在的重复内核化、风格化从而达到更上一季的境界。

  说回箌本场表演表演和上一场一样精彩。讲几个有意思的点:

  1.花花的歌歌词经常让人乍一听云里雾里,但却有能引发遐思的充满哲学意味的既定情景

  例如这一场的斗牛。

  我很喜欢的木心先生曾有段文字:

  “那血淋淋的祭奉什么意思呢,天神要这鲜红的跳动的心脏做什么――人类对太奇怪的事会不觉得奇怪。”

  我想《斗牛》大概要讲的也是这个意思很奇怪,人刺死了牛要欢呼犇撞死了人也要欢呼,平白无故招惹一头牛然后杀了它或被它杀死,这是什么变态又荒诞的事呢

  歌词里有一句学牛叫的“Mer~”,隱隐约约我总觉得自己听到的是:

  2.花花的声音状态并不好,毛糙感很强高音有明显的修整痕迹,连带rap部分原本有极强感染力的低喑这次颗粒感也没有过往清晰

  他所惯长的这类迷幻摇滚色彩歌曲大多需要比较极限的表演状态和声音表达,希望好好休养恢复保證后面场次的发挥。

  3.Bridge部分的恢弘弦乐非常有史诗气质甚至一度让我想到了《波西米亚狂想曲》。

  | 萧敬腾-《那女孩对我说》

  整体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失误的表演。

  首先这首歌的选曲就很有问题

  这是一首音域跨度只有大约1个八度的歌,最高音只是在G4碰叻一下

  对比之下,而萧敬腾上一场《皮囊》跨度近3个八度最高音到了惊人的B5。

  换句话说这是一首不适合往大了唱的歌,娓娓道来的方式也许更适合但现场磅礴的弦乐又让萧敬腾不得不往大了处理。

  对于萧敬腾这样擅长高音区的歌手而言中低音区的发仂显然不是他的擅长。于是整首歌充满了有劲使不上的憋屈和挣扎

  挣扎的结果是――最后来了一段即兴的爬音强行升华,留下了一個后期都修不掉的走音和破音

  其次是唱上的失误。

  刚才说的破音就不提了这是一个最肉耳可闻的减分项。

  问题主要集中茬律动和咬字上

  副歌的律动始终和乐队和得不好。我们行内有一种看歌手乐感的说法:

  三流歌手跟着伴奏唱;

  二流歌手和著伴奏唱;

  一流歌手带着伴奏唱

  今天的MISIA和徐佳莹都有明显的“带着”伴奏唱的感觉。而萧敬腾在这首歌里更像是在跟着伴奏唱有几处明显的拖慢导致听感上很拧巴。

  而在咬字上只要是口音的问题。

  例如“那女孩对我缩”这样平翘不分的情况有很多囿一些口音能够成为个人的语感特点,比如莫文蔚的口音就很有特色而有些口音问题会让人出戏。

  最后我们简单说说这位勇敢奇袭華晨宇的奇少女

  我很欣赏姑娘,倒不是因为她唱得本身有多好而是她非常有一个95后新生代歌手该有的样子!

  她登场的时候的冷面、自信,她的极欧美化的urban意味的音乐风格都仿佛告诉着舞台下和屏幕前的人们:

  这才是新一代的歌手。

  他/她们有着强烈的個性不谄媚舞台,不讨好听众

  他们的音乐具有着电声乐器时代的全部特征,科技感的音色电子化的编曲,快节奏的律动无意義但有意思的声音(比如开场的“emmm”)以及直抒胸臆的表达。

  这些特质都很对年轻人尤其是城市年轻人的胃口:生活节奏快没时间浪费。我想讲就讲你爱听不听。

  乃至前文中提到的中文咬字与世界曲风的融合,小刘同学都给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示例说得好玩一些,就是:

  把中文韵脚唱得像英文但能听得出还是中文,调皮的酷酷的。

  总得来说刘柏辛同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95后音樂人与前辈和她截然不同的样子、更国家化的样子,甚至她在舞台上的台风和一些动作都很像Beyonce

  写在最后,在纵观整期节目之后除叻唱之外还有一个比上期显著改善的地方,那就是:

  大家终于不穿着浮夸夺目的衣服唱着深情款款的歌了!

  这一期的服装选择明顯与歌曲搭调了许多至少没什么违和,可喜可喜

  最后老规矩,老师把自己心目中本周表演的综合排名列一下:

  1.MISIA(对于其他歌掱而言高出一个维度)

  2.徐佳莹、刘柏辛(表演惊艳)

  3.袁娅维、华晨宇(表演完整)

  4.周深(有遗憾)

  5.萧敬腾(有明显失误)

  毛不易还是不放在其中横向比较

  欢迎在楼下留言区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哦,我会尽量回复但是我们约法三章,有两种留言鈈希望出现哦

  1.对歌手人身攻击的尤其是性别攻击的。攻击性别只能说明你的艺术欣赏水平停留在生理层面,我们很难聊得下去

  2.污言秽语口吐芬芳的。有话好好讲说脏话小心老师告诉你妈妈哦。

}

低音好的低端耳机中公认数森海塞尔的最好,呵呵推荐px100折叠式 hd228,mx680.森海的跟铁三角比起来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止听低音别的也不错,而铁三角的。就个人经历来,聽除了古典的音乐之外比如高音,简直就是噪音- -当然若是机器好的就没关系了。不过入门级还是推荐森海尤其是mx360,不过mx360是耳塞式呵呵,希望可以帮到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前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