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模式式是什么

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
当前位置:>>>>>>>>>>>>
提 要: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土地类型、耕作技术、耕作单位、耕作经营、耕作制度、耕作动力、耕作品种、耕作者素质、国家政策、土地性质、气候等方面。了解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农业发展的全貌。
关键词:农业;发展;要素&
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很多同学都觉得对古代农业的状况比较陌生,对农业发展的脉络比较模糊,对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不容易归类,整理不出一个清晰的思路。鉴于此,笔者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归纳,首先整理出了农业发展的诸多要素。
笔者通过对农业发展要素的总结,发现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土地类型、耕作技术、耕作单位、耕作经营、耕作制度、耕作动力、耕作品种、耕作者素质、国家政策、耕作土地性质、气候等。
一、耕作工具
耕作工具主要包括石农具、木农具、骨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耕作工具代表着不同时期农业的发展水平。耕作工具的演变,见证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1.原始社会的耕作工具:有石农具、木农具、骨农具等。比如石刀、石铲、石斧、石锛、耒、耜等。
2.奴隶社会的耕作工具:除了保留大量的原始耕作工具外,又出现了一些青铜农具,但因其原料昂贵和坚韧锋利程度比较差,很难发展成为大量推广的耕作工具。青铜农具有铜铲、铜等。
3.封建社会的耕作工具:发生很大变化,出现铁农具。之后铁农具因其原料易得和冶炼技术不断提高以及坚韧锋利,得到推广运用。主要的铁农具有:铁锸、铁锹、铁铲、铁锄、铁n、铁i、铁镰、铁耙、铁耙、耱、铁犁、铁锋、铁镞等。
二、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主要包括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就是指如何运用耕作工具进行耕作。耕作方式受耕作工具的制约。
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它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方法是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一般不再翻地或简单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2.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石器锄耕。这一时期的松土工具是耒耜。通过耒耜对土地的松翻,提高了耕作技术,是耕作方式的一大进步。
3.封建社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
三、耕作土地类型
我国由于地域不同,耕作土地有很大差别。北方多旱田、南方多水田。从土质情况来看,我国的土地类型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原草甸土、高山漠土等等。不同的农作物对土质的要求不一样,什么样的土质适应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四、耕作技术
耕作技术是合理利用地力、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耕作技术是垄作法、代田法等。
1.垄作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是在高于地面的土郎显灾肿魑锏母鞣绞健B⒂筛咄沟穆⑻ê偷桶嫉穆⒐底槌伞F溆诺闶锹⑻ㄍ敛愫瘢寥揽障抖却螅灰装褰幔谧魑锔瞪ぃ宦⑻ㄓ肼⒐滴徊畲螅谂潘览裕珊凳笨伤彻倒嗨悦馐芎担宦⑻茏璺绾徒档头缢伲焕诩惺┓省
2.代田法产生于西汉时期。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
五、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 混种、轮作、连作等。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密切相关。耕作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提高亩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
六、耕作单位
耕作单位的变化受制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主要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只有借助集体耕作才能完成农业劳动的各个环节,促进农业的发展。
2.封建社会: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开始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这种生产模式,有利于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农业的出现、发展和完善。以家庭为单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男耕女织,合理进行家庭分工,充分考虑男女性别的差异,使家庭成员各尽所能。但这种家庭经营模式,不利于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七、耕作经营
耕作经营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对耕作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不但可以节约土地的使用效率,发掘土地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拓展地力,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的不断持续发展。
1.原始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懂得翻土播种,焚烧树木和草,用草木灰烬为肥料。但这些简单的耕作经营,导致地力下降很快。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寻找新的肥沃的土地。
2.奴隶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些耕作经营,使地力能不断发掘,人们不再需要迁徙。
3.封建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不断发明、改进农业生产工具,使农业工具专业化,精细化。同时人们大量发明灌溉工具和修建灌溉工程,适时灌溉,使农作物生长逐渐摆脱完全依赖自然的生长方法。人们还大量开垦荒地,扩大土地使用面积。
八、耕作动力
耕作动力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我国的耕作动力就是人力;由于农业动力落后,导致农业发展的程度非常低。在封建社会,耕作动力发生革命,出现畜力和水力、风力等;牛耕代替人耕,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水力和风力只是在某些地区使用,范围不大,非常受限。
九、国家政策
农业政策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不断发展。
1.奴隶社会的国家政策:在奴隶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情况。从甲骨文的卜辞中,可以看到商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2.封建社会的国家政策:从战国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中,可以看到对农业的重视。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措施。两汉时期的几个皇帝都多次指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历代封建皇帝大都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发展,把农业放到本业的位置。这些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和封建王朝的建国初期,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重农抑商过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压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它又抑制农业的发展。因此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十、耕作品种
耕作品种直接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耕作品种越丰富,越有利于耕作者进行选择。种植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的农作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耕作品种:主要是水稻和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奴隶社会耕作品种:农作物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封建社会的耕作品种:由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由国外引进了一些新的品种,比如棉花、玉米、番茄、烟草、番薯等等。特别是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农业的亩产量,使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但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而且促进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十一、耕作者素质
我国古代的耕作者主要是奴隶和农民。耕作者的素质对农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耕作者的素质包括勤劳程度、文化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
1.奴隶社会耕作者:奴隶、平民,但主要是奴隶。
2.封建社会耕作者:农民、地主,但主要是农民。
十二、土地性质
&我国古代的土地性质因社会形态不同而有所不同。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对耕作者而言,非常重要。它可以起到调动或抑制耕作者积极性的作用,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1.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归大家所有,先民们在土地上进行最原始的耕作,大家集体劳动。
2.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对土地进行分封,获得土地的各诸侯国及卿、大夫、士等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井田制就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由于国家归天子所有,这一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其实质仍然是私有制。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形式分三种: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分三种形式:屯田制、王田制和均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对封建农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十三、气候
气候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不同的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条件也相差很大。自然灾害、气候异常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桑晓东,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河南省历史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许昌市首批专家型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6.0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2&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基础梳理:一、农业的起源1.出现:上古时代,从(1)经济向(2)经济发展,形成原始农业。2.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3)流域和(4)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北方以旱地的(5)为主,南方以(6)为主。3.产业结构的特点:以(7)为主、(8)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饲养的家畜主要有(9)六种。思考点拨: 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何关系?探究提示: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就实行干支纪年法(将天干与地支相结合,用于纪年)。古人将十二地支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相搭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十二生肖中的牛、马、羊、鸡、狗、猪等动物正是中国农民最常饲养的“六畜”。可见,十二生肖与中国农业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具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的特点,这些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密切,如有牛马耕田,有狗看家,有鸡报晓,有猪肉羊肉可吃,它反映了华夏先民对动物崇拜。二、农具的进步(从耒耜到曲辕犁)1、表现:时间农具发展情况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使用石、木、骨具,“耒耜”商周出现青铜制品,但很少用于农业春秋出现(10)农具,牛耕((11)时候出现,汉代普及),是我国农用动力的巨大发展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汉犁壁、耧车(播种用)三国马钧改进翻车(灌溉用)唐(12)(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筒车(以水力推动;灌溉用)2、影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巧学妙记: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自春秋战国以来,铁犁牛耕成为了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三、水利的兴修1、原因:①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②生产力提高的推动。2、概况:①内地:大禹治水传说,反映了上古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建成了芍陂、(13)、(14),西汉建成漕渠、(15)。从(16)开始,政府经常大规模治理黄河。②边疆:西域地区最有特色的水利工程是(17)。3、经验总结:我国古代总数达约370多种的家书,包含了大量关于(18)的内容。四、耕作方式: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夏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称“耦耕”,即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集体耕作3、春秋后:自耕农出现,即以(19)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形成,从此,(20)式的小农经济方式成为社会主要生产方式。知识图解:五、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1、产生时间:(21)2、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22)制度的出现3、概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23)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稳定性等5、评价积极: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消极: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④近代以后,阻碍生产发展。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疑难讲练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影响①有利影响: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②不利影响: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不利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1、思考讨论: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否意味着“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例题1:(2010淄博模拟)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思路点拨:一定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一是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结晶,另外作为传统文化,它又是我国传统经济形态的反映,从图片中也看出剪纸艺术的体裁围绕我国传统经济耕织结合的这一特征。解析:图片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场景,因此与小农经济有关,故C正确。答案C思维流程图变式训练: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里反映的经济模式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资本主义商品经济C.封建小农经济D.远古游牧经济解析:C“你耕田来我织布”体现了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的特点。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4)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5)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想一想:精耕细作的含义是什么?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点拨提示:含义: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条件:(1)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2)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例题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思路点拨:注意把握关键词来分析本题。答案:B解析:项概括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而A、C、D项只反映四则材料中某一项的特点。总结提醒:我国的土地有限,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所以实行精耕细作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过度垦荒、掠夺性的开发土地资源而获得的。后者造成了环境的的极大破坏,因此今天我们发展农业,一定要处理好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变式训练:“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解析:D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精耕细作”的含义,即它是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由此可知D项叙述错误。思考讨论: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否意味着“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点拨提示: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因此,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基础梳理的答案:(1)采集(2)种植(3)黄河(4)长江(5)粟麦生产(6)水田稻作(7)种植业(8)家畜饲养业(9)猪、马、牛、羊、鸡、狗(10)铁(11)牛耕(12)曲辕犁(13)都江堰(14)郑国渠(15)白渠(16)汉代(17)坎儿井(18)水利建设(19)家庭(20)“男耕女织”(21)春秋(22)私田(23)家庭手工业同步测控:1.(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2.(2010,蚌埠二中模拟)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3、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A.春秋战国 B.西汉C.南北朝D.唐朝4.(2009徐州高三质检)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5.“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A.石器B.铜器C.铁器D.牛6、(儋州市第一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第七次统测试题)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7、下列属于不属于灌溉工具的是()A.翻车B.筒车C.耧车D.风力水车8.(2009金山中学高三摸底考试)下列农具的出现标志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划时代进步的是()A.石斧B.骨制耒耜C.铁犁D.曲辕犁9、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这表明了()A.垄作法得以推广B.套作制的普及C.一年二熟制出现D.一年三熟制产生10、(2009,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11.(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09高二期中考试)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12.(2009,泰安市高三质检)“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二、非选择题提升能力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拓展创新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西汉晃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参考答案自测回扣答案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等。2、(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3)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4)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3、A4、B5、A一、选择题1、【解析】C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从B、D中选择,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解析】B把土地与五谷看作是国家的根本,说明了古代把农业看作是国家的根本。3、【解析】A4、【解析】B注意题中信息变化,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显然在揭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5、【解析】A首先要明确“刀耕火种”是在七八千年前原始社会时期,使用的工具有石刀、石斧、石犁青铜农具是在商周时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6、【解析】B由材料中“耕”、“牛”等字在人名中的应用,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牛耕现象。注意C项是在西汉中期后。7、【解析】C楼车属于播种工具。8.【解析】C 石斧和骨制耒耜属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曲辕犁出现于唐朝,应用于江南地区的水田。B图为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促进了我国耕犁的完善。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是在汉代。9、【解析】C10、【解析】B第一幅图表明了古代的农耕生活,第二幅图表现了古代的手工纺织,两者共同构成了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11、【解析】D12、【解析】A通过材料可看出,在小农经济模式下,小生产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二、非选择题13.答案:(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只要答对两点就满分)14.答案:(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特点:①自给自足。②以家庭为单位。③封闭性。④分散性。(2)材料二。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小农经济的特点及作用(1)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基本经济模式,也是近代中国作为落后的农业国的基本特征。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3)自然经济的三个弱点: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之问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自然经济的这些特征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生产经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