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治体系的书籍 视频 图片什么的

2012——2013江西省教师远程培训初中政治专题讲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二)(视频+文本) - 故乡的山水 -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论坛博客
故乡的山水
百度个人同名空间“故乡的山水”文章选篇
本功能需要JavaScript支持,开启以获得更多功能。
&我的主页&&分类阅读&
2012——2013江西省教师远程培训初中政治专题讲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二)(视频+文本)分类:
查看: 1733 |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二)
——法律教育、国情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关于法制教育——内涵与重点
视频地址:
国情教育——特点、内容及重点
视频地址: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二)
——法律教育、国情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康利(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中学高级)
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两个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和心理、道德构成整个课程标准内容最主要的四大板块。
一、关于法制教育——内涵与重点
1.多种角度理解法律
(1)法律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律本身是一种社会规范,强制力是这种规范的重要体现,权利和义务是这种规范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对现代人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看,人的社会化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除了拥有的道德之外还应该拥有完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而这种意识和能力能够帮助他在这个社会里顺畅的生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法律和道德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社会规范。但是法律和道德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法律是国家强制力的。第二,法律的中心是权力和义务。法律更强调个人拥有哪些法定的权利,必须履行哪些法定的义务。从这个角度看,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法律教育其实更多地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2)从“法”的词源看,喻意是公平和正义。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普法教育,往往是让人们了解有哪些法,将法律教育简化成法律知识的教育、法律条文的了解。这种教育实际上是以社会为本,也就是说让人知道法律从而去遵守法律,这样社会就稳定了。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法律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法理的理解、对法的本质的理解,也就是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当前的很多社会事件都反映了民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呼唤,学校有义务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这些社会,从而更牢固的、更好的树立公平和正义的概念,让孩子真正从内心去尊重法律、尊重规则。
(3)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在社会层次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为实施手段。进行法律教育的时候要把握本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只是进行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的偏向,有利于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意识。因此,法律教育就是通过学习法律,特别是法律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让学生去感受到这种公平正义秩序。
(4)从法律的特征来看,首先,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道德的行为规范多而且细致,法律主要是围绕权利和义务,所以它是概括、普遍而且是非常严谨的。例如,很多事在道德上对对错没有绝对的定论,但在法律上就会明确规定说明,在法律上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其次,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再次,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最后,法律是以国家强制行为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5)从法律的内容上看,我国的十类主要部门法为: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劳动法、自然资源与环境法、军事法、科教文卫法。这其中,民商法、经济法可能离孩子的生活会远一点,但是像宪法、自然资源与环境法等离孩子很近。此外,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等则是孩子更关注的法律。
2.关于法制教育
(1)法律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法制观念的树立,形成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法律教育看成是一个态度,是现代人必须对法律有的一个基本态度。法制很健全的国家并没有执行庭,这其中最主要因素是民众的法律意识。法律具有强制性,必须执行。但是我国的很多判决,比如说车祸,侵权人往往就会有反正我没钱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的思想,从而使得判决无法执行,这里实际上就涉及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问题,所以现在媒体经常会宣扬和表彰一些就算砸锅卖铁也得赔偿的事件。这事实上讲的是一种信赖,对法律的尊重。此次课标中要求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实际上就是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就是真正地把法律当作保护自我、维持自我行为的一个最主要的准则,而且是一个最基本的、绝对不能去突破的底线。
(2)就个体来说,法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行使各种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一直内在的精神和修养。我们概念上对法律很尊重,但是并没有内在地完全地从个人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去思考。法律跟道德是连接的,也就是说内在的对法律的尊重其实是对一种价值和精神的尊重,这会直接影响一个人在法律面前的行为模式。所以在法律教育上态度是很重要的,法律教育和一个人的精神和修养息息相关。
(3)树立法制观念包括对法律制度的看法与态度,还包括尊重和自觉执行法律的思想意识。这必然有价值、知识、心理、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内容。现在的未成年法律教育、法制教育很多时候仅停留在执行层面上。例如很多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来讲解交通安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就算进行法制教育了。其实法律教育需要注重内在的精神和修养的形成。把法律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里就是意味着法律是一个人的全面综合素质必备的一部分。因此,从思想品德这个角度来看法制教育决不能仅仅传授一些法律的知识,而一定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此次课标的一个中心,即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制教育在整个课标中具有重要地位。
学习思想品德课上法律的内容,目标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像律师那样通透地了解法律条款,最重要的是培养权利和义务观,培养对法律的尊重。这涉及两点:一个就是法律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关系来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另一个就是我们要重点培养一个人的法律态度、意识,包括对法律的尊重信赖的精神,这是在法律教育、在思想品德课当中需要把握的两个重要的方面。
3.《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初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
相对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中的内容,指导纲要的法制教育内容比较具体,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增强宪法意识。
第二,知道法治精神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第三,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现实性、平等性,懂得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懂得不承担法定义务或触犯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懂得法律维护社会秩序,能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着重了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刑事、民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第五,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含义,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违法犯罪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抵制不良诱惑,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懂得未成年人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知道揭发检举、及时报警、正当防卫等是同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手段。
第六,懂得未成年人权益应当受到国家保护,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自我保护和维权的方法,学会采用诉讼或者非诉讼方式维护合法权益。
指导纲要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关于“度”的问题,就是中学生理解权利义务理解到什么程度。纲要提了一个大概的度,就是你有权利的同时也有义务,懂得不承担义务或者触犯法律就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前面四条谈到了要了解一些知识,即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着重理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刑事民事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等,这些知识要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后面两条主要是对未成年人的预防犯罪和自我保护。这六个部分的深浅、范畴都有很大的区别,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普法、法律教育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需要适合初中生特点,把握内容上的度。指导纲要的这些内容在新课标里边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4.《标准(2011年版)》中法律教育的重点内容
新课标和旧课标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法律的课程内容上,添加了一些内容,比如说谈到违法应受到法律制裁,严重性的表述比过去重;也删除了一些内容,比如黄赌毒、法轮功等一些很具体的规定。在表述上也做了很多改变。本次课标的修改建立在课题组多学科的基础之上,首先充分考虑了时代特征,将法轮功、黄赌毒等离学生较远的规定都删除了;其次考虑的是课程标准依据的三个理念。这里特别强调逐渐扩展的初中生的生活是基础,还有一个就是教育和学生的主动探究相结合。从这两个角度上来梳理和分析新课标修改的内容,就容易明确课标改动的原因,进而更加容易理解课标进行的改动。在整个内容上的改动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体现时代性,一个是以儿童成长发展为主线。关于此次课程标准中法律教育的重点内容可以分成知识价值、行为能力两个部分。
第一,知识与价值:
(1)认识法律的本质,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理。这个法理既涉及到认识问题,也涉及到对法律的尊重,对法律的基础态度问题,还涉及判断社会的标准问题,对孩子来讲周围的事情有些是属于道德范畴类的,有些属于法律范围内的,判断标尺背后的价值核心就是平等和公正的理念。
(2)理解违法要承担责任,受到制裁。从初中生这个角度看就要开始知道违法就要承担责任受到惩罚,初中生要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要逐渐地学做履行一个公民的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且事实上当代的初中生违法的事情也常发生,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初中这个阶段受不良团体的影响比较大。
(3)知晓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
(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违法是相对普遍,犯罪是比较少见。但从未成年人的这个角度,不能说我没犯罪就没事了。新课标强调违法的教育,也就是老师们用的比较多的“防微杜渐”这个词。初中生无论是现在还是长大以后真正成为罪犯是很少的,但是违法的人有较多,所以这里强调要让学生知道他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会发展成更恶劣的行为,这样他们才会对违法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5)知道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6)知晓在人身、受教育、经济、消费等方面的权利与权益。此次课标的修改,在法律内容上非常全面,受教育的权利、财产人身权特别消费权都有涉及。我们要通过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让孩子在人身权利、受教育权利、经济权利和消费的权利都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行为与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法律的教育一方面要让孩子懂得一些基本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具体的能力。
(1)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这个相对宏观但是最基本的原则和目标,法律教育最核心的就是权力和义务的关系。
(2)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这个方面就是应用法律,实际上就是守法、用法、维权。
(3)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经济权利,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这个方面实际上强调保护自己,特别强调用法律保护自己。
(4)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
二、国情教育——特点、内容及重点
1.关于国情教育
大多数人将国情教育理解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是紧密相连的。简单地说国情教育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在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培养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和报效祖国的意志品质,有人将其简化成为知国、爱国、报国。把国情教育看成是一个线的话,实际上它有三个内涵:第一是了解祖国;第二是在了解祖国的基础上培养爱国情感;第三是在了解祖国和培养爱国情感基础之上还要升华成为实现小康社会、国家富强的报国之志。所以这里也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知识、情感和行为志向,所以国情教育是一个全面的内容。
(2)国情教育涉及到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国情教育涉及的内容很丰富,所以此次课标的修改将社会发展的内容全部放到历史课程里,在国情教育的体系下就没有这部分内容了。但是,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是道德教育,特别是基本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情教育以爱国主义、民族认同、人文精神、共同理想、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世界文明的理解与开放等为重要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相对于旧课标明显加强了,这主要有三个影响因素:第一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第二是国际关系的多元化;第三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比如说开放,它是一种国策,但是更主要的它是一种国民心态,它是属于国民基本的基础的心态,所以国情教育内容实际上非常丰富,它不是简单地了解中国历史,不是简单的历史教育,它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当代中国的认知。
(4)国情教育涉及到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思想品德课重在价值的确立与能力、情感的培养。历史、地理主要是知识,比如说“王安石变法”有哪些内容,哥本哈根在哪,但是思想品德课的重点是价值的确立,能力和情感的培养。
2.国情教育的内容
爱国、爱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初中生国情教育重要内容。
爱国包括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包括知道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关心社会的变化。关于这部分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国史、党史,认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这里主要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了解党的基本路线,体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认识、树立共同理想。
(4)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枯燥,离学生很远,学生也不明白,或者也不爱听,学生的兴趣度、接受度都很低。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对不同价值、不同认知的人的理解和包容,甚至包括对世界、人、民族、信仰和文化都是多样的理解和包容,最后升华到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和平相处的国家。这就回到整个课标的宗旨上,就是让学生通过培养他们评判分析的能力来提高认识,而不是外在强加的。
胡锦涛在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谈到的三件大事,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孩子讨论,比如第一件大事,中国当时怎么了?不走这条路行不行?再比如,第三件大事——改革开放,中国的强大是从哪里来的?在这里需特别希望提醒老师的是,主流价值固然是好,但如何做得更好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去接受,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拿第一件大事来说,探索的道路艰辛,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制度尚不完善等,我们要给学生这样的一个观念——所有的制度也可能不尽善尽美,重要的是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这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个是我们要实事求是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社会和真实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我们只说正面的内容就能起作用,要把整个真实的状况展示出来引导孩子去认识,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选择、真实的判断;另一个是这个过程一定不能简单灌输,一定不能是我们把主流价值给孩子说清楚就可以了,需要的是孩子自发的认知的过程,他去理解、去思考、去探讨,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5)树立志向——“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人发展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自身的发展和为国为民的志向如何有机的统一起来。而这种为国为民的志向基于对党情、对国情、对社会的了解。立志是国情教育的落脚点。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现代孩子认知和流行的话语和能够接纳的认识事物的方式来重新包装传统。比如说长征,以往一说长征就开始说吃草根、咽树皮、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艰难历程,现在的孩子都把爬雪山叫做野外素质拓展。从根本上就对不上号,所以我们要找出长征精神最核心的东西,既为了一种信仰和一种事业,在绝望境地的时候如何战胜自我,从战胜自我出发走出一条路来,这是现代人特别需要的东西,这对当代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要挖掘传统事件当中的现代元素;二是要用青少年习惯的话语和思维方式包装传统。
3.《标准(2011年版)》中国情教育的重点内容
(1)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和政策,有可持续发展意识。这部分相比旧课标内容加重了,还提到了计划生育,顺序也提前了。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这些是最基本的国情;另一个是世界潮流,可持续发展是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知道民族方面的知识和指导思想。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国情、进行国情教育,民族方面的知识和指导思想是必不可少的。
(3)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共同理想和协调发展方针。要了解中国发展的方向,着重了解四个关键词语:第一,小康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认识和内涵不断的丰富。第二,改革开放,我们要实现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的道路。第三,社会建设,包括文化建设、法制建设,这是改革开放遇到问题所必须要采取的措施。第四,科学发展,也就是协调可持续发展。
(4)了解中华文化传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与世界对话的意识。这部分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表述得更加准确了,也突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这里的文化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另一个是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包括本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也包括现代社会的中国文化的文化价值、文化认同。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接纳,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作为现代人的品质。在这方面也要有更多的创新,因为它是个新课题,新的内容。
(5)了解科教兴国的战略,增强创新意识。这一块内容是国情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内容比较多的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让学生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多设计一些互动性强和动手动脑的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6)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树立全球观念。这是此次课程标准新增加的部分,中国的发展跟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新时期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一定要了解世界趋势,树立全球观念。
从以上的分析介绍中可以看出,国情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它也是思想品德课中思想意识形态最浓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担负着原来思想品德教育中政治那部分的任务,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部分内容,特别是前面谈论了解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共同理想和科学协调发展的方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的部分,虽然没有涉及特别多的内容但它的分量却很重,同时它也是一个教育的难点。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教育在这一部分第一要高度重视,第二要不断创新,争取新的突破。这部分是我们思想品德课重要的功能体现,不能忽视。
2004年使用新课程以后,我们研究更多的是在道德、心理素质教育部分,法制部分偏少,国情部分更是一个弱项。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中要认真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从思想品德课的功能上看,一方面要推动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任何国家的思想教育一定是为政权和政体服务的,为执政党的价值服务的。这两个任务一定是统一的,过去我们过多强调政治属性,政治教育多于对人的发展教育,所以我们疏忽心理,内在的普世教育。改革开放后,在整个的思想品德课的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注意把人的全面发展凸显出来,我们把课程的名字都改了,把思想政治课改成思想品德课,我们开始逐渐去接受全世界人类共同的价值,道德价值。但是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很重要,不能疏忽任何一部分,不能矫枉过正。强调国情教育是因为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现在全世界意识形态复杂的斗争中,我们实际上面临着挑战,如果学校不进行制度和制度价值的有效教育,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必须努力创新。第二个问题是过去的国情教育比较枯燥,存在很多问题,这些弊端今天必须改变。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这样一种制度,一种抽象的好的价值,变成孩子自我发展的一种认知需求,通过他自己的认知、思考、追寻、探讨来接纳这种东西,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和创新应该进一步加强。国情教育不能强加给学生,一定要让学生有个探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去引导他。当然不可能强求对整个体制的完整性都去探讨,时间和课程都是不够的,但可以提出部分内容,经过部分内容的研讨、学习,推而广之。
【导读教师】:陈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
【导读文本】
北京市第159中学邹岩老师所授《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
北京市第4中学冯伟老师所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四课的内容。
两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关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解读课标、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各自的教学目标。邹老师在法律教学中突出将权利义务一致性的法律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树立法制观念,形成对法律的尊重与敬仰之情。冯老师在国情教学基于学生发现和体会公地悲剧理论和探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其次,教学中都注重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将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实现了有效的统一。邹老师借助百度贴吧发帖回帖这一情境形式,将六个不同形式的资源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有序地串联在一起,在话题推进中将学生对受教育的思考引向全面,引向深入,找到了教学内容,现实生活及学生发展的结合点。冯老师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中选用了大量的现实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的材料,作为具有冲击力的具象呈现给学生作为第一环节的案例。选取了定西案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案例的选择基于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得枯燥的理论教学有了真实的感性基础。选取的美国案例,则是在中美发展的比较中,提升、拓展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由这三个案例构成的课堂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表象探讨到本质。再次,关注、思考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具有针对性、冲突性、选择性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促成学生现场经验的生成,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后的积淀。最后,教学中有效地将多媒体的流动性、预设性、展示性与板书的互动性、生成性、凝固性结合起来,在引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利用课堂板书将学生思维的每一个闪光点,教师在学生思维、发言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生成精彩的结论,最终形成师生的共同收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公民享有受教育权》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四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视频地址:
案例展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视频地址:
案例展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
视频地址:
案例一评析: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案例二评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
视频地址:
【案例信息】
案例一: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案例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
【评析教师】
陈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
邹岩(北京市第159中学)
冯伟(北京市第四中学)
【评析文本】主持人:陈英&&& 教师:冯伟 邹岩
1.陈英:各位老师,大家好!刚才我们看了由北京市第159中学邹岩老师、北京市第四中学冯伟老师讲授的《公民享有受教育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两节课。围绕这两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国情教育。
我是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思想品德学科研修员陈英,坐在我身边的是两节课的执教教师。北京市第159中的邹岩老师。
2.邹岩:老师们,大家好!
3.陈英:(北京市第四中学的冯伟老师)
4.冯伟:老师们,大家好!
5.陈英:二位老师多年从教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你们对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三年的教学内容的总体感受如何呢?
6.冯伟:我的感觉是三年的教学内容各有特点。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其中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更多地融入了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的内容,以关键词串联起教学内容。例如,生命、自尊、自信、坚强等等,教材的系统性和知识性稍显不足,但是八年级下册的法律和九年级的国情内容比较之下有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内容。
7.邹岩:我也有同感。感觉进入到了法律和国情教学部分后,学科的知识性和理论性增强了,教学内容更清晰了。
8.陈英:两位老师谈到的感受,我在平时的研修活动中也听到了同样的声音。一些初中老师说,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多是一种话题式教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比较法律和国情部分,对理论和概念的讲授比较淡化,很多知识是隐而不张的,这就使得一些老师感觉教学缺少了方向性。其实,我倒觉得,这种教材的编写方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给老师们提供了可以发挥才能的空间,老师们在不断地处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知情行的引导和培养。
当教学进入到了法律和国情部分时,由于与之前相比较有了一定的知识内容和逻辑关系,知识内容之间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联系,显示了一定的知识性和理论性。
其实,这也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法律和国情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理解理论,提高法律和国情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我想请两位老师把你们在准备这两节课中的设计思路跟大家交流一下。
9.邹岩:那我就先说说我在准备这节法律课时的一些想法。讲什么是我这节课率先思考的问题。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中关于法律部分的要求有这样的内容,即“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掌握与个体成长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法律知识,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同时对于《公民享有受教育权》部分又有这样的表述,即“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不仅如此,备课中我也在想,学生在受教育权这一问题上是一个怎样的态度呢?当学生看到受教育不仅是权利还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时,会不会又产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思想顾虑呢?于是,教学设计中,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我将权利义务一致性作为教学中的一条暗线,帮助学生在感受享有受教育权于己的可贵,和履行受教育义务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中深刻理解受教育这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基于以上思考,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了学生在分析事例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理解接受教育不仅是公民不断获得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公民肩负国家和民族腾飞的责任,进而形成珍爱受教育权的法律意识和思想情感。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稻草两种命运”、“相声关公战秦琼”等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理解之间的桥梁。
10.陈英:谢谢邹老师。冯老师,请你谈谈《坚持可持续发展》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吧。
11.冯伟:说到这节课,真是感慨良多。跟邹老师一样,我在准备这节课时对于讲什么也是我思考再三的问题。
备课之初,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多聚焦在环境领域,因此在本课开始构思时局限于环境问题,将课程主题变成了讲环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这样的误区,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主线。一叶障目的危害就是上出来的课是别扭的,不顺畅的,无大局意识的。
经过解读课标和研究教材,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才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发展,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模式——可持续,这种模式的提出是因为现实的环境、资源、人口等出现了严重问题,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活,而且危及到后代的生存,而且在国家间也存在环境不公正的现象。而这一切的现象都源于一个环境领域的基础理论——公地悲剧理论。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物质生活之间存在固有的矛盾,这对基本矛盾中推广开也包括了地区之间的矛盾、代际之间的矛盾。
当清楚课程的主线和理论基础,那么就很容易找准材料,进行教学结构设计。这节课的理论主线是公地悲剧理论(有限的公共资源与不断增长的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活动主线则是在对环境问题的感性了解上分析矛盾所在——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可持续发展还要注意正义原则和全球趋势。教学的重难点重点定位在可持续发展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12.陈英:通过两位老师对各自教学设计初衷的解读,我发现两位在备课中都特别关注了教学目标的制定。尤其都提到要在解读课标、研究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开始备课的时候,我们先上网查找资料,看看有什么有好看的、打眼的、有新意的案例、材料,然后再按照书本知识把这些案例、材料串起来进行使用。但是,这种备课流程的效果如何呢?很多老师都说,辛辛苦苦找了很多资料,既有人物的,有时政的,还有名人名言,但是将这些素材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却感到这节课没有了魂,原先想用素材打动学生,促成教学实效性达成的想法往往不能实现。反思其中的原因,我们发现问题其实出在这种备课模式缺乏了对三个方面的研究,即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也就是欠缺对教学目标的关注。
两位老师正是关注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找准了法律和国情教育的定位。正如刚刚邹老师所说,法律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法制观念的树立,形成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就个体来说,法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从事各种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内在的精神和修养;树立法制观念还包括尊重和自觉执行法律的思想意识。这必然有价值、知识、心理、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邹老师的教学中既有知识的教学,又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更有对学生行为选择的激励。
同理,国情教育中,如何更好地掌握概念,理解理论,则需要授课教师有更高的站位,更深入的理解,方能使概念和理论深入浅出,利于学生接受,进而促进学生知情行的统一。无疑,冯老师在这节课中实现了理论讲解深入浅出,积极有效地促成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还培养了初中学生辩证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3.陈英:刚刚在看《公民享有受教育权》这课视频时,除了邹老师的教学目标制定准确,教学内容调理清晰外,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您在对教学资源的选择和使用上也独具特色。虽然整节课有六个资源素材,发起了若干话题,但教学资源的整体感非常的强。您能谈谈自己是如何实现这样的资源呈现效果的吗?
14.邹岩:陈老师刚刚说到的这一点,也是我在备课中特别思考的问题。本节课共涉及6个资源,如何让这六个资源的呈现不显得支离破碎,而给学生以完整的感觉呢?我想到了一例贯之的资源运用形式。但是,我的这种一例贯之不是内容上的一例,而是选择了形式上的一例,即用学生熟悉的百度贴吧这种发出话题,回复话题的形式,将六个资源以话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回帖中好似亲历于真实的网络环境中,贴吧中的一个个话题引导着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使得整节课的资源呈现出完整性的感觉。
15.陈英:那让我们再回看一段邹老师的课堂片段,体会一下这种形式上的一例贯之在整合教学资源方面的积极效果。
正如刚刚邹老师所说,这节课中的资源运用方是一个亮点,即教师借助百度贴吧这一情境形式,将六个不同的素材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有序地串联在一起,在话题推进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递进式的问题,将学生对受教育权的思考引向全面,引向深入,找到了现实生活,教学内容及学生发展的结合点。
16.陈英:冯老师,在看您这节课时,让我们感觉这节课是借助北京环境问题引出可持续发展,依托定西问题的进一步分析,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中美发展的比较中,提升、拓展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这样的结构设计,与以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稍显不同,您能谈谈自己的设计想法吗?
17.冯伟:陈老师刚刚说到的这个结构问题,的确是我在备这节课中反复思考的问题。要设计好课堂,首先要将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一般思品课分为是什么、反问为什么、解决怎么办三个环节。本节课的主题为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是什么”和“为什么”是作为实然存在,无法作为课程的主要部分。而在当前国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中,重点突破怎么办的问题才是重点。因此课程结构在遵循基本三个环节之外,进行一些整合,将是什么和为什么整合成为一个环节,将怎么办分为两个环节:一是作为经济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选择,一是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选择。因为具体而且有区别,更能探讨出可持续发展背后的复杂原因和问题解决的困难。不仅上升了课程高度,而且加深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18.陈英:不仅如此,冯老师在这节课的结构设计中通过矛盾问题的设置,反映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矛盾思维方式的关注。其实整节课,在解决三对矛盾的过程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过程。这三个矛盾的设置实质是对教学内容的丰富。看来,一节课的理论逻辑如何搭建,真需要授课教师多学习,多思考。冯老师,你在这节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中首次提到了公地悲剧理论,并将这一理论作为了整节课的理论线索,能谈谈对这一理论和教学结合之间的想法吗?
19.冯伟:选定基础理论,确定课程结构,最后就是要选用合适的案例。思品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就是使用案例。案例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源自于学生的生活,鲜活而且接近学生,代入感强。二是源自于参考资料,经典而且理论清楚,逻辑性强。三是源自于自我创造,可以将自己的思考编入案例,容易进行教学设计。
基于此,本节课选用了大量的现实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的材料,作为具有冲击力的具象呈现给学生作为第一环节的案例。选取了定西案例,因为学生去定西进行过社会实践和爱心活动,有感性基础。选取了美国案例,因为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环境问题上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值得反思的经验。由这三个案例构成的课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表象探讨到本质。
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想清楚道理是什么,学生面对这个理论会有什么疑问,这是备课时应有的预设。
本课的理论基础是公地悲剧理论。公地悲剧理论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资源分配有所冲突的社会陷阱。起源于威廉·洛伊在1833年讨论人口的著作中所使用的比喻。
教材的两段材料也展现了这个理论,为了更加切合案例,本课在设计时改变了课本材料,采用定西的现实状况进行编写,让学生更加透彻理解可持续发展背后的公共性和私人性之间的矛盾。
20.陈英:看来,冯伟老师虽然是位青年教师,但是职业状态下的生活理念已经深入到了你的职业发展之中。
21.陈英:这节课的理论性很强,但是冯老师却将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进行了无痕的统一。我们再回顾一下教学中借助对定西发展问题的思考,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2.冯伟:选定基础理论,确定课程结构,最后就是要选用合适的案例。思品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就是使用案例。案例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源自于学生的生活,鲜活而且接近学生,代入感强。二是源自于参考资料,经典而且理论清楚,逻辑性强。三是源自于自我创造,可以将自己的思考编入案例,容易进行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用了大量的现实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的材料,作为具有冲击力的具象呈现给学生作为第一环节的案例。选取了定西案例,因为学生去定西进行过社会实践和爱心活动,有感性基础。选取了美国案例,因为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环境问题上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反思的经验。由这三个案例构成的课堂给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表象探讨到本质。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很容易去探讨一个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很难做到。比如环境问题,生活在北京的我们因为物质资料能得到保障,因此很难体会到环境带来的影响。忽视了我们的行为选择是这些环境问题的直接来源。所以在面对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这不仅是全面联系观点的展现,也是这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脚点。这也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爱心援助活动其实也是为自己付出的一种行动,升华了这节课的认识。
23.陈英:从两位老师对所教内容的解读中,让我们感受到在进行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既要关注理论逻辑的建构,又要思考生活逻辑呈现,只有将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效统一,真正实现形式为内容服务,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24.陈英:要将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效统一,必须强调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看过两位老师的课堂实录,感觉二位在课堂提问有效性方面真是做了深入的思考,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5.冯伟:陈老师提及的课堂提问有效性我特有感触。
第一次试讲时,几位老师都提到了课堂提问过于随意,目的性不明确。问题或细碎,或宽泛,让学生回答起来无所适从。问题缺少思辨性,无法体现出政治课的思维含量。
问题要有限定,学生思考才能有的放矢。比如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人们对定西的援助仅仅是爱心和慈善吗?”就将旁枝末节的回答限制了,学生的回答就能马上回到教学目标的上来。
26.邹岩:我在教学中也有同感,问题是否有效,需要思考提问的针对性。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老师明白这个环节要实现什么目标,根据目标来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能提示出核心词。
27.冯伟:我还想说一下提问的思维含量。个人认为烘托应然性和实然性之间的矛盾是体现思维含量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定西的实际情况和应该走的发展道路之间的矛盾,在选择美国模式时的两种态度,在公共性和私人性的选择之中的矛盾,这都体现出抉择的局限性和合理性,制造了冲突,课堂的思维力度也就加深了。
28.陈英:正如两位老师刚才所说,课堂提问的设计和提出直接关乎课堂成败。我们思想品德学科的含金量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能给学生多么丰富的资源,而是能给学生多少思考后的积淀。这就需要依赖于问题的设计,因为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的和现场经验的生成,及否能与老师产生共鸣,或出现质疑,这些都是思想品德教学思考的价值所在。
29.陈英:刚刚看到两位老师的课堂实录中都有板书的设计,而且利用板书有效地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思考进行汇总和梳理,从学生的思考中提炼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看到这,不由得使我想到在今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的板书?是彻底舍弃,还是选择性地加以利用。其实,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多媒体的流动性、预设性、展示性与板书的互动性、生成性、凝固性结合起来,在引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利用课堂板书将学生思维的每一个闪光点,学生发言中的每一句精彩表述记录下来,教师在学生思维、发言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生成精彩的结论,最终形成师生的共同收获。
案例一:《公民享有受教育权》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授课教师:邹岩(北京第一五九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公民享有受教育权》& 学科:思想品德&& 学段:初中&& 年级:八年级(下)& 相关领域:法律知识教育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灌输式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本课教学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百度贴吧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的主题分别呈现出来,学生通过网络回帖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视频材料“一根稻草,两种命运”,相声“关公战秦琼”架起了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基于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中关于法律部分的要求的内容,即“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掌握与个体成长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法律知识,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终身受益的权利》部分又有这样的表述,即“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学生情况:对于受教育权的问题学生更多的可能是怀疑、不解、和困惑,他们不明白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到底有什么意义。国家为什么要赋予公民受教育权,更不明白为什么受教育更是公民的义务,正因为如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觉得似乎接受教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尤其是当今后没有任何生存压力的情况下,接受教育的意义显得更加微不足道。学习是必须面对的一个任务,甚至是一个负担,学习很苦并且没有任何乐趣可言。
教学方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技术准备:教师制作的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在情境中真正理解和体会到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巨大作用,在真正体会到教育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切实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学生不但是珍惜这个权利,而且是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个权利,体会到教育的快乐,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教育是权利又是义务
教学难点: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教学活动流程示意
教育成就个人——需要学习(国家保证公民享有受教育权)
教育振兴国家——必须学习(是公民的义务)
寻找学习的乐趣——快乐学习
课标依据及教材内容:
《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法律部分的要求有这样的内容,即“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同时对于《公民享有受教育权》部分又有这样的表述,即“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材内容:
本框内容分为两目:
1.知识助我成长& 2.珍惜学习机会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内容是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的扩展和延伸,与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一道构成了本册教材的主体部分,为第四单元“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作了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受教育权的问题学生更多的可能是怀疑、不解、和困惑,他们不明白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到底有什么意义。国家为什么要赋予公民受教育权,更不明白为什么受教育更是公民的义务,正因为如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觉得似乎接受教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尤其是当今后没有任何生存压力的情况下,接受教育的意义显得更加微不足道。学习是必须面对的一个任务,甚至是一个负担,学习很苦并且没有任何乐趣可言。
(三)理论依据
1.教育理论:依据社会公德的立足的根本应该是“诚信”二字,树立诚实做人、对事负责、注重信誉的生活态度。
2.建构基础: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3.教学原则: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依据学生的情况、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制定目标
(一)在情境中真正理解和体会到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巨大作用。
(二)在真正体会到教育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切实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三)学生不但珍惜这个权利,而且是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个权利,体会到教育的快乐,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是权利又是义务
教学难点: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四、教学方式:
1.教法:为学生创造探究活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情景体验的平台、给学生搭建讨论交流的空间,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2.学法:用百度贴吧的形式展开教学,在合作探究中交流中提升。
五、组织教学
下面我按照教学流程来具体地讲述一下这节课的安排。
导入新课:A,B人物
她,名牌大学毕业,在城市的著名外资企业工作。
她,生活在偏远的贫困山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试着分析他们的生活状况?
一母所生,是什么导致命运的巨大不同?
视频(一根稻草,两种命运)
真正导致命运不同的什么?
总结:教育
设计意图:引出教育的话题,体会教育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二、教育的作用
网友发帖:我很纳闷,教育到底有什么用?
网友跟贴1:关公战秦琼
网友跟贴2:图片
网友跟帖3:呷哺呷哺
学生回贴:接受教育,使我们---------------。
看网友跟贴:
因为没有了教育,我们就不会写字,不知道风雪雷电的成因;“关公战秦琼”、“家父门”的笑话就会遍地都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不仅是对于上述材料的人物,它给我们每一个人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从具体的生活中去体会教育对于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独立生存的重大意义。
总结教育的作用:
普及知识、摆脱无知
服务生存、独立生活的必要准备
开阔眼界、改变人生厚度
探索科技、发明创造、服务生活
传承历史,传播文明
板书:1.教育成就个人-------需要学习
受教育权、义务教育权
特点:统一性、强制性、免费性
三、教育不仅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的复苏共同点
总结:教育振兴国家
只有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才能提高,从而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受教育是个人对国家承担的责任,是一种义务。
学生再给“学习”前加一个词。
2.教育振兴国家---------必须学习(板书)
设计意图:从德国和日本的强大中体会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对国家所尽的义务。
四、体会学习的乐趣
网友发帖:“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将伴随我们的一生,其实它并没有那么无聊。
苏东坡《远眺》
学生试写、体会快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可见,乐学是为了乐活。
再给学习前加一个动词-------快乐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从对诗歌的赏析中体会学习其实蕴含无限的快乐。
总结:希望大家能借此良机,多多读书,虽不要你们悬梁刺股,但也希望你们奋发图强,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享受充实的好学奋进的人生。
六、教学设计特色
第一,本节课共涉及6个资源,如何让这六个资源的呈现不显得支离破碎,而给学生以完整的感觉呢?我想到了一例贯之的资源运用形式。但是,我的这种一例贯之不是内容上的一例,而是选择了形式上的一例,即用学生熟悉的百度贴吧这种发出话题,回复话题的形式,将六个资源以话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回帖中好似亲历于真实的网络环境中,贴吧中的一个个话题引导着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使得整节课的资源呈现出完整性的感觉。
第二,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讲解有深度。我在对教材的教学内容仔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比较创新地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组合和调整,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作为一条暗线推动着课堂教学的进行。
第三,由于本课教学材料选择比较新颖,贴近学生,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也比较特别,讲解清晰又深度,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三位目标。
【课后反思】
总的来说,本节课我做了充分准备,讲什么是我这节课率先思考的问题。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中关于法律部分的要求有这样的内容,即“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掌握与个体成长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法律知识,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同时对于《公民享有受教育权》部分又有这样的表述,即“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不仅如此,备课中我也在想,学生在受教育权这一问题上是一个怎样的态度呢?当学生看到受教育不仅是权利还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时,会不会又产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思想顾虑呢?于是,教学设计中,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我将权利义务一致性作为教学中的一条暗线,帮助学生在感受享有受教育权于己的可贵,和履行受教育义务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中深刻理解受教育这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基于以上思考,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了学生在分析事例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理解接受教育不仅是公民不断获得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公民肩负国家和民族腾飞的责任,进而形成珍爱受教育权的法律意识和思想情感。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稻草两种命运”、“相声关公战秦琼”等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理解之间的桥梁。
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举有三处:
第一,本节课共涉及6个资源,如何让这六个资源的呈现不显得支离破碎,而给学生以完整的感觉呢?我想到了一例贯之的资源运用形式。但是,我的这种一例贯之不是内容上的一例,而是选择了形式上的一例,即用学生熟悉的百度贴吧这种发出话题,回复话题的形式,将六个资源以话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回帖中好似亲历于真实的网络环境中,贴吧中的一个个话题引导着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使得整节课的资源呈现出完整性的感觉。
第二,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讲解有深度。我在对教材的教学内容仔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比较创新地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更近一步的组合和调整,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作为一条暗线推动着课堂教学的进行。
第三,由于本课教学材料选择比较新颖,贴近学生,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也比较特别,讲解清晰又深度,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三位目标。
反思本课,有以下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
1.在讲完教育振兴国家的时候,应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接下来很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都肩负振兴国家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对国家所尽得义务。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有些不自然,语言显得有些啰嗦,重复。
2.在课堂中还是缺乏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诱导,学生对于活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本节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有些单一,这都是我今后需要很好实践的方面。
案例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
授课教师:冯伟(北京四中)
【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科:思想品德&& 学段:初中&& 年级:九年级&& 相关领域:国情教育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已经成为共识,分析学情、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课堂现场生发是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技术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学重点关注案例、提问、理论深度等内容,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国情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长期的理论研究已经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公地悲剧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揭示可持续发展中的深刻矛盾,生态环境恶化和国际环境不正义也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因此本课建构过程中以学生发现和体会公地悲剧理论和探讨更好的解决之道作为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核心。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围绕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破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内在原因和方法。
时间和空间上发展的需要——是什么
公地悲剧: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矛盾——为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怎么办
背景分析:
1.社会背景分析:由于人类所面对的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共问题,作为其解决之道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早已经在概念和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作为实然和应然的一种存在,可持续发展也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共识。学生对这种现象已经有相当充足的感性认识,也清楚作为个人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具备的公民素养和行为模式,但是现实的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却一直无法调节,需要清楚其中的内在逻辑,更好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
2.学生背景分析:北京四中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外信息量大,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少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在生活中也能做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但这些知识和行为缺乏系统性,缺乏更为理性的认识。同时,北京四中学生求知欲强,不仅道德感强烈,而且希望能在精神层面有所收获,故而本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升华对生命、对奉献的认识。
教学方式:探究式、讨论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技术准备:教师制作的课件
知识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解决策略
能力目标:辩证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强化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认同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的复杂性和正义性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
&教学活动流程示意
在对环境问题的感性了解上分析内在矛盾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
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这节课
一、教学内容解读&&&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三、教学目标设定&&&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设计特色
一、教学内容:
本课围绕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破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内在原因和方法。
时间和空间上发展的需要——是什么
公地悲剧: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矛盾——为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怎么办
二、背景分析:
1.社会背景分析:由于人类所面对的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共问题,作为其解决之道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早已经在概念和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作为实然和应然的一种存在,可持续发展也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共识。学生对这种现象已经有相当充足的感性认识,也清楚作为个人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具备的公民素养和行为模式,但是现实的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却一直无法调节,需要清楚其中的内在逻辑,更好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
2.学生背景分析:北京四中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外信息量大,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少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在生活中也能做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但这些知识和行为缺乏系统性,缺乏更为理性的认识。同时,北京四中学生求知欲强,不仅道德感强烈,而且希望能在精神层面有所收获,故而本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升华对生命、对奉献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解决策略
能力目标:辩证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强化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认同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的复杂性和正义性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
四、过程设计
下面我按照教学流程来具体地讲述一下这节课的安排。
第一部分:通过社会现实来分析环境、资源、人口问题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这部分内容首先通过“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两组图片和数据组成,丰富的感性材料在课程开始时就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发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对矛盾。
这里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
提问1:最好与最坏背后的的尖锐矛盾是什么?提问2:谁能具体解释一下这个矛盾两个方面有什么联系?
由此归纳出下图:
同时追问:
(1)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环境问题吗?有没有可能经济发展又能保护环境?(2)牺牲了环境就一定促进经济发展吗?
这样不仅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也通过追问将课堂的深度再次推进,为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定西案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内在原因
1.定西的环境:饲养羊破坏生态环境:渲染定西的穷困和选择的无奈(通过学生的计算深化对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认识)
这里设置一个提问:解决温饱破坏环境是否合理?(深化矛盾),得出:
温饱的解决——合理要求
合理性——对当代人生命和生存的尊重
追问:定西的百姓是否该考虑保护生态的事情?
局限性——对子孙负责时间
对他人负责空间
通过一个核心问题和一个追问,归纳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能损害子孙后代和他人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2.探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
提问:调和养羊和草地保护、当代人生存和子孙发展的矛盾有什么内在原因?
出示材料:草地的生态收益和经济收益(公地悲剧理论)
提问:哪个收益大?作为定西人会选择哪个收益?为什么?
归纳出经济收益是自己能直接得到的,自己生存能赚到的钱。生态收益是所有人的,自己并不能直接得到。由此得到:
经济收益——私人性
生态收益——公共性
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在
3.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有赖于每个人的付出
这里通过3个问题进行递进:
提问1:在定西,私人性和公共性的矛盾怎样解决呢?介绍:
学生会说出:生态补助、结束放养、退耕/退牧还草、发展旅游、开发新能源(太阳能)、升级产业结构……
追问:解决这个矛盾仅仅是政府行为吗?
还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人士对定西的援助。(定西的恢复)
提问2:为什么要补偿和援助这个地区?人们对定西的援助仅仅是爱心和慈善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点)
总结:定西如果走向毁灭,会影响到每个人。(只设问不回答)我们和定西之间是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定西的发展还只是他们自己应该关注的吗?
提问3:定西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我们借助了哪些方面的力量?
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制度(法律)
那么面临这些严峻环境形势(人口、资源、环境),可以有什么策略?
结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是一个综合工程。
从国家来说,需要各种战略,从个人来说,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需要付出行动,不仅需要战略,也需要制度,还需要每个公民的行动……
归纳:可持续发展需要你我。
鲁迅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与我相关。
我们刚刚看到的是我国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那么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又会面临什么困难?
第三部分:美国案例——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部分通过引入广东新塘的发展与美国发展之路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和讨论美国发展模式的长处和局限性,引出合理又正义的发展之路——全球视野的可持续发展。
1.新塘的案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存在的现实情况):穿在模特身上光鲜的牛仔服装多数是在新塘生产的。新塘经济由此发展迅猛。但是环境情况令人担忧。
不仅仅是牛仔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还存在这样的联系——苹果代工、博帕尔惨案、垃圾转移。
2.展示材料:
美国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好,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解决了二者矛盾
那么美国的经济发展依靠什么?——出硅谷
提问1:都是为了实现经济发达,新塘和美国采取了不同的路径。哪种路径更符合我们所讲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提问2:我们可以走美国模式吗?
结论:不应该再走美国路:影响全球公共利益和他国利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追问:会不会影响到美国自己的利益?);美国的长处:走科教兴国的道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拓展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我们的目标:不仅经济发展,而且还要有舒适的环境。
我们向往的远方有着繁荣的经济,舒适的环境
但是路途却是曲折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战略
结论:可持续发展的曲折性
第四部分:结论——震撼性的语言往往能打动人心
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经济发展和一系列环境问题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在这对矛盾中,包含了当代人和后代他人利益的冲突、包含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当在这两者中寻找到平衡点时,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既发展了经济,同时又能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当我们保证自己合理利益时还能顾及他人的利益,这不也是一种正义的行为吗?
人们都在向地平线奔去,虽然遥不可及,但回头看,其实已经前进了许多。
五、教学设计特色
1.理论深度:本课因为学生掌握感性和理性材料较多,因此想要在广度上进行突破不容易,因此提升本课的理论深度就是本课最大的亮点。由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趋于成熟,必须探讨选择发展理念背后的动机才能在深度上进行挖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在资源分配上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因此挖掘矛盾和提炼观点成为该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本课通过案例由浅入深设置出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之间、当代人和后代人以及他人之间、公共性和私人性之间三对矛盾,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学生能力。其次,还应该具备国际视野,因此必须将可持续发展放在全球发展的层面,看到这种发展理念的普世性和全面联系性。本课在推进中也多次锻炼了学生矛盾的、联系的、全面的辩证思维能力。
2.课程结构层次:本课打破了思品课常规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环节设置,而是根据理论推进将为什么拆分,有感性材料简单总结“为什么”生发“是什么”,然后再深入讨论“为什么”。将“为什么”作为本课的难点进行探讨。而将重点放在“怎么办”,选用了两个案例:定西和美国。这样既有理论深度的层次,也有思维推进的层次,环环相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课在设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置为认同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和正义性。要认同就要有同感,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定西案例中使用学生对定西的爱心援助体会到我们爱心选择的正义性和长远性,也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在美国案例中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可持续发展的解决策略中体会每个人对这种发展模式的重要性。由此达成的目标是切合他们实际的,是能够深入他们内心的。
【课后反思】
研究课果然不负研究之意,在准备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否定和改进,为最终呈现出目标明确、过程顺畅、结构严谨的一节课而努力。要始终明白自己要讲什么,怎么讲给学生,为什么讲给学生三个核心问题,理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环节的推进过程,更好使用材料和案例为这几个步骤服务。
在这次课的准备和几次呈现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获得了不少经验。
第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第一次试讲时,几位老师都提到了课堂提问过于随意,目的性不明确。问题或细碎,或宽泛,让学生回答起来无所适从。问题缺少思辨性,无法体现出政治课的思维含量。
问题要有限定,学生思考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定西案例中的一个提问:“人们对定西的援助仅仅是爱心和慈善吗?”就将旁枝末节的回答限制了,学生的回答就能马上回到教学目标的上来。提问要更有针对性,就先要明白这个环节要实现什么目标,根据目标来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能提示出核心词,比如:“合理性”、“矛盾”等。
最后是提问的思维含量。个人认为烘托应然性和实然性之间的矛盾是体现思维含量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定西的实际情况和应该走的发展道路之间的矛盾,在选择美国模式时的两种态度,在公共性和私人性的选择之中的矛盾,这都体现出抉择的局限性和合理性,制造了冲突,课堂的思维力度也就加深了。
第二,教学内容和理论基础要明确。
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聚焦在环境领域,因此本课开始构思时局限于环境问题,将课程主题变成了讲环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这样的误区,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主线。一叶障目的危害就是上出来的课是别扭的,不顺畅的,无大局意识的。
通过研读课标教材和理论书籍,才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发展,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模式——可持续,这种模式的提出是因为现实的环境、资源、人口等出现了严重问题,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活,而且危及到后代的生存,而且在国家间也存在环境不公正的现象。而这一切的现象都源于一个环境领域的基础理论——公地悲剧理论,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资源分配的冲突,这对基本矛盾推广开也包括了地区之间的矛盾、代际之间的矛盾。
清楚了课程的主线和理论基础,就很容易找准案例,进行教学设计。
第三,教学设计的结构。
要设计好课堂,首先要将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一般思品课分为给出是什么、反问为什么、解决怎么办三个环节。本节课的主题为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是什么”和“为什么”是作为实然存在,已经有了定论,而在当前国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中,重点突破怎么办的问题才是重点。因此课程结构在遵循基本三个环节之外,进行了一些整合。课程的开始就利用感性材料设置出矛盾冲突,从感性材料出发先去探讨为什么,再总结是什么。将怎么办分为两个环节:一是作为经济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选择,一是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选择。因为具体而且有区别,更能探讨出可持续发展背后的复杂原因和问题解决的困难。不仅上升了课程高度,而且加深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第三,案例的使用。
选定基础理论,确定课程结构,最后就是要选用合适的案例。思品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就是使用案例。个人认为案例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源自于学生的生活,鲜活而且接近学生,代入感强。二是源自于参考资料,经典而且理论清楚,逻辑性强。三是源自于自我创造,可以将自己的思考编入案例,容易进行教学设计。
基于此,本节课选用了大量的现实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的材料,作为具有冲击力的具象呈现给学生作为第一环节的案例。选取了定西案例,因为学生去定西进行过社会实践和爱心活动,有感性基础。选取了美国案例,因为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环境问题上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值得反思的经验。由这三个案例构成的课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表象探讨到本质。
第四,道理说透、把问题自己想明白。
作为教师,首先要想清楚道理是什么,自己对这个理论会有什么问题,这是备课时应有的预设。本课的理论基础是公地悲剧理论。这个理论相对简单,课本的开头两段材料也展现了这个理论。为了更加切合案例,本课在设计时改变了课本材料,采用定西的现实状况进行编写,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更加透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背后的公共性和私人性之间的矛盾。
第五,个人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为青年教师,本节课虽然比较成功,但还是在过程中和呈现中暴露出很多基本功问题。
1.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教材是范本,应该好好读,好好理解。
2.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每个环节落脚点必须清楚。
3.驾驭课堂:包括设问、语言、回应、课堂把握等等。尤其老师的语言需要精进,这才能吸引学生。
思考与活动
选择法律教育或国情教育的一项内容,设计一节课。
(1)思考法律教育或国情教育的重要性,学习新课标中法律教育或国情教育的重点内容;
(2)对比新课标中法律教育或国情教育修改增加的部分,把握重点;
(3)认真思考学生情况。围绕教学目标。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4)教师课堂实施后进行课后反思。
【相关资源】
1.陈勇军:
3.周仲飞:
【参考文献】
1.《初中生法制教育读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学法律讲道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