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银行面临的挑战战

加入WTO后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欢迎提供报道线索&&EMail:&&电话:32342
○&加入WTO后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加入WTO后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999年11月,中美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中国入世问题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入世渐趋明朗化,这无疑将对中国银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世贸组织作为一个多边贸易体制,加入WTO的国家必须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原则和规则分别与不同的服务部门进行多边谈判,以得到各个服务部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系列承诺。
    由于《服务贸易总协定》未对成员国就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作出的承诺规定最低标准,因此,在乌拉圭回合的谈判中根据经合组织的建议,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框架内以其他的方式作出金融服务的具体承诺。根据成员国日达成的《金融服务过渡协议》和提交的承诺表及实行最惠国待遇的豁免清单,成员国之间就决定开放的金融服务部门、关于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具体条件、资格和限制等初步达成协议。该过渡协议尽管遭到美国拒绝,但仍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绝大多数协议成员同意根据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作出承诺,只提出少数豁免要求;许多成员改善了其承诺,如允许更多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金融机构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取消或放宽对金融机构董事会成员的国籍或住所限制,允许外国银行参加本国清算系统,等等。由于它将绝大多数通行的国际金融服务活动(约占全球金融服务贸易的90%)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为未来的金融服务自由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使此后的金融服务多边谈判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
    过渡协议迟至日才生效。1997年4月,关于金融服务的多边谈判重新开始。尽管有过渡协议奠定的基础,但谈判仍进行得十分困难。直至日午夜美国撤回了以“对等”为条件的广义最惠国豁免清单,永久性的全球金融服务协议才最终达成。这样,包括美国、欧盟15国在内的世贸组织102个成员在无条件最惠国待遇的基础上作出了金融服务的承诺。
    全球金融服务协议由三个文件组成:《服务贸易总协定》第五议定书;通过第五议定书的决定;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五议定书,成员的承诺表和豁免清单是其附件,它们将与议定书同时生效,取代以前的承诺表和豁免清单。承诺内容包括: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外国公司享有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国内市场的权利;取消跨国服务限制;允许外资在投资项目中的比例超过50%,该议定已在日之前经全体作出承诺的成员批准,并于同年3月1日起开始生效。该协议被认为是多边贸易体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文件。全球95%以上的金融服务贸易将在这个协议的调整范围内,涉及18万亿美元的证券资产、38万亿美元的国内银行贷款、2.2万亿美元的保险金。除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外,从法律角度而言,这个协议的意义同样深远。据此,绝大多数世贸组织成员对开放其金融服务市场和保证非歧视经营条件作出承诺,使金融服务贸易依照多边贸易规则进行,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具有预见性的和透明的贸易环境。
    银行业对外开放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但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既要在《金融服务协议》的框架内对金融服务作出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具体承诺,充分利用金融自由化可能带来的各种好处,又要注意克服银行业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国内金融稳定,这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从积极方面看,加入WTO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促进金融服务更有效、更便捷。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竞争因素,加速了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为加入WTO抓紧准备,但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步伐仍未能完全跟上这个进程。当我国正式加入WTO时,若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还没完成,将意味着国有银行会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处于劣势。竞争的结果必须迫使国有银行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另一方面看,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金融业尤其对国有银行来说,可以从中吸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好处,这样,国有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将得到提高,将能以“平等公民”的身份加入到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行列。
    有利于加快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促使国内金融体制的改革按照国际惯例进行。金融国际化涵盖三项内容:一是金融业务国际化。不仅包括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扩张业务,也包括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在本国设点,开拓业务,以及金融业务内外促进,不断开放,推动金融创新。二是金融市场国际化。即把国内金融市场连为一体,使国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货币国际化。指本币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作为国际结算的手段和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有较大提高。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金融国际化将产生以下直接和间接的正面效应:有利于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推进中国创建离岸金融市场;推进中国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打进世界各大金融中心;扩大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规模并逐渐使之与国际外汇市场融为一体;推进各国金融创新成果在华传播。
    有利于我国更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外资。就国际范围看,开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引导资本从过剩的国家注向匮乏的国家。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之后,较多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仅可以弥补我国外汇资金的不足,降低我们利用外资的交易成本和费用,而且由于外资银行多与国际跨国公司具有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外资银行良好的服务也会吸引部分外商到中国投资。
    将会促进我国国有银行拓展业务新领域,开发金融新产品。众多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后,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度将大大加强,客观上要求国有银行要大力拓展业务新领域,不断推出金融新产品,尽快适应竞争的需要。
    将会大力推进我国金融电子化进程,使我国金融服务手段向更加适应国际市场的方向发展。综观发达国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银行和网络银行的作用日益增强,其竞争力更加强大,并推进全球金融市场向着更高的一体化方向发展。仅以外汇交易市场为例,年英国外汇交易市场中电子交易的市场份额由5%上升到11%;在美国近1/3的即期交易是通过自动配对系统来进行的;在东京外汇市场上,通过电子经纪进行的即期交易占即期交易总量的36%。加入WTO之后,国内银行业只有注意跟踪研究国外电子化的最新发展,努力使自身的电子交易系统与国际接轨,才能更好地完善中介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竞争力。
    从消极方面看,由于我国银行业整体水平不高,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低下,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未到位,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的下,如果较快给予外资银行以国民待遇,允许它们吸收国内居民和企业的人民币存款及提供人民币贷款则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表现在:
    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加大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将会给我国金融当局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困难,这不仅因为资本流动加速之后,对利率和汇率较难调控,而且由于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衍生金融工具增加了资产的可替代性,改变了货币总量的概念,使金融当局难以判断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金融当局干预市场的能力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可能会被削弱。
    国际游资将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冲击。伴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新的投资机会将会吸引大量资本流入,其中不乏大量的短期套利、套汇资金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和外汇市场,金融机构可支配的资金急剧增加,金融新产品不断得到开发,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管制或被取消或因金融机构对衍生工具的运用而形同虚设,面对新的盈利机会,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一些金融机构为追逐更高的利润有可能违反稳健经营的原则铤而走险,如果监管制度存在缺陷,在国内金融体系比较脆弱的情况下,将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酿成危机。
    外资银行将会冲击国内银行业,威胁到中资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加入WTO后,如果马上给予外资银行以国民待遇,将使中资银行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因为外资银行不仅在经营机制、金融创新和电子化手段上具有优势,而且其高薪和可以出国培训等优惠条件也会挖走中资银行的大批业务骨干。从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目前情况看,大部分仍处于转轨时期,其机制转换尚未完成,商业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一些银行历史包袱较重、经营还比较困难,尤其是入世之后原先受国家产业保护的电子、电信、汽车和农业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其经营风险将会转嫁给国内银行,另一方面,在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下,现有中资银行的存款和优良贷款客户将有可能从中资银行转到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的利润率必将下降,从而加剧中资的经营困难。
    责任编辑/梅晓敏
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TEL:(3570747) FAX: E-mail:chio@论金融开放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金融开放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好,欢迎来到《中国金融》,进入
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作者:张 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政府主导经济的格局并未根本改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开始较大程度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市场经济仍然不健全、不完善,传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深层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转轨过程中又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既是市场的组织者,又是资源配置者,基本不重视市场机制,处于&大政府、小市场&的状态。而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与经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规范的政府行为通常被称为&有限和有效政府&,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代替市场主体的作用,而是弥补市场的不足和缺陷,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当前,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依然明显存在,政府不仅对资本、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具有相当的主导权,而且政府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尚未完全摆脱&投资主体&的角色。从这些年的实践看,投资体制改革滞后,影响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膨胀,强化了政府的投资审批权。
  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模式存在严重弊端,是形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我国经济社会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来看,政府主导型模式既对市场化改革不利,又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利。首先,政府主导,政府既做市场的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妨碍了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应当说我国市场秩序存在的某些问题与政府的这种角色转换不到位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既影响了市场信用和社会公正,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其次,政府主导不可避免地要形成以GDP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再次,政府主导意味着政府直接掌握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一定的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权力。不断扩张的行政权力和资本结合,就会抑制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要求银行为政府代偿社会公平职能。国有银行为此充当了20多年来渐进改革成本的主要支付者,这些几乎都不是银行能够自主的,但这也是平稳推进改革所必须支付的,迄今银行业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充当着&社会减震器&的角色。
  这次宏观调控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清楚地看到,当前经济生活和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都与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机制相联系。中国经济中的主体如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或多或少存在预算软约束情形,而国有银行又不完全以盈利和风险控制为主要目标,因此许多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的市场手段在我国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政府主导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结构性缺陷。这次宏观调控所采取的主要手段,一是控制土地,二是控制银行的信贷资金。但从长远来看,宏观调控的手段必须从法律和行政手段过渡到市场化手段。
银行业的监管体系逐渐严密,但经济生活中缺乏诚信的状况严重
  为了进一步加强监管,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与证监会和保监会一起基本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成体系的我国金融监管格局。但我们不能忽视依然存在的一些监管问题:
  首先,银监会的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它类似于足球场上的裁判,但又不完全是裁判,一方面要实行场上执法,同时还要制定游戏规则,而按照惯例裁判是不制定游戏规则的。其次,银监会、国有银行、地方政府这三者之间存在博弈关系。一方面,就银监会和商业银行这种监管者和被监管的关系来说,就像猫和老鼠的关系一样,天然是存在矛盾的。但是在中国,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这种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角色互换、易位&的情形时常发生,今天是某商业银行的高管,明天或许就成为监管部门的领导,而中国传统人情观念的束缚导致这种岗位的互换、角色的互换无疑会对监管人员的职责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就银监会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来看,银行体系的经营管理活动受到各级政府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如果银监会的监管工作缺乏地方政府的配合,必然举步维艰,但银监会面对地方政府显然难以激励和制约他们。
  可见,监管体系虽已逐步完善,但并不完全有效,而且我们目前的社会诚信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信用问题已经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信用建设是相当复杂的,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要讲信用。在现代社会,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和前提。政府诚信对社会诚信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没有政府的诚信,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诚信。但一些地方政府一味强调经济发展速度,急功近利地追求政绩。众多大项目的上马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支持,显然,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地方政府纷纷以自身信用为企业提供担保,从银行获取贷款。其次是企业要讲信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的诚信水平较低,造成经济运行成本较高。例如,部分企业向银行提供虚假资料骗取贷款,采取各种手段逃废银行债务,大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极力逃避银行监管,导致银行发放贷款慎之又慎。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政府要求金融等部门要体谅企业的困难并采取宽容的态度,为企业改革让道,不能强行收取企业所欠贷款而给企业增加新的困难,使银行在防范信贷风险和支持政府政策之间左右为难,而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采取暗箱操作、转移资产、金蝉脱壳等方式故意悬空、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信贷风险加大。银行为了防范和避免风险,惟一的办法只能是减少对企业的信贷投入。再次是个人要讲信用。近年来,个人信用的缺失,给银行造成了损失。一些居民不按期归还银行贷款,使个人消费贷款质量下降,导致部分行被上级行取消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资格。据统计,目前中国私车贷款约30%违约还款,10%的汽车贷款难以收回,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在车贷险上亏本经营。最后,建立健全法制,是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保障。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下,使守信者得到有效激励,失信者得到应有惩罚,信用风险管理才能得到信息和服务的支持,从而得以有效地化解和转移。但是,目前我国法律与法律、法律与政策、政策与政策之间仍然存在一些界限不明确、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的问题。例如,在银行依法收贷的过程中,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法院判决难、执行难和银行抵押权、优先受偿权的丧失等司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使银行&赢了官司输了钱&,对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债权的效力产生了质疑,导致银行不敢轻易放贷款。当社会信用链条的某个环节发生断裂时,银行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治理我国当前的信用缺失问题,增加信用资源的有效供给,必须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市场信用制度和法规建设,加强市场的透明度建设,培育起信用主体的信誉资产价值与信誉意识,形成使守信者得到回报、失信者必然付出代价的制约机制。
外资银行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业务,而国内银行尚未做好充分准备
  北京对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开放已近在咫尺,到2006年底所有的外资银行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与中资银行一样开展业务。截至2004年6月末,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161家营业性分行和219家代表处。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无疑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正在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金融服务贸易协定》的规定逐步开放,中资银行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或将要进行股份制改造,锐意改革,力求转型成为现代金融机构,然而,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与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管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受到中国的法律限制也必须分业经营,但多数外资银行的母行实行的是混业经营,与实行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相比具有先天的优势。第二,外资银行相对于中资银行在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第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缺位。我国国有银行的产权归属关系十分明确,即完全的国家所有,但是国家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并没有可以承担经济责任的所有者实体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行使所有权管理。由此形成的弊端是&所有者缺位&,在抽象的国家无法实际承担所有者的权力和责任的条件下,政府的多个部门代替国家充当&所有者&行使权力,同时这些部门又都不对国有银行的经营行为和经营成果负责任。可见,国有银行产权制度的弊病并不在于国有独资,而在于这种国有独资的产权管理关系不清,如果没有从根本上理顺国家所有者与银行经营者的关系,不能实现政企分离和经营目标、经营机制的市场化,国有银行即使股份化也难以改变原有机制和弊端。一千多户国有企业上市的实践已经表明了这一点&&(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2004年第22期)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影响及过渡期后的发展对策--《河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影响及过渡期后的发展对策
【摘要】:
银行业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取得了重大成就。加入WTO后,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开放的重要部门,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日,我国结束入世过渡期,正式进入后WTO时代,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和国内银行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竞争,同时也有更多的国内银行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的道路。国内银行业如何在新的条件下,面对机遇和挑战,加速改革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在全面开放时代,无论是正在“走出去”的国内银行,还是正在“走进来”的外资银行,都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更好的适应现实的发展。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以银行业的改革开放为背景,以加入WTO为新的条件,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外部影响。结合过渡期后,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新情况,以及我国银行业开放面临的新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探寻过渡期后促进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对策。
本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并指出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阐述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和基本原则,阐明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要求和加入WTO的具体承诺,同时总结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第三部分是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从外资银行带来的挑战和激励两个方面,分析外资银行带来的影响,同时论述了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业效率的影响;第四部分介绍WTO过渡期后的发展问题,从开放度、当前的国际金融风险及稳定性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五部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对过渡期后国内银行的稳定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即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新情况下,积极应对挑战,加快银行业的改革,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走出国门,逐步实现国际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F832.0【目录】:
Abstract6-9
第1章 导论9-16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4-15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5-16
第2章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和原则16-24
2.1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16-19
2.2 基本原则和承诺19-20
2.3 我国银行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20-24
第3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24-33
3.1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制度的挑战24-29
3.2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的激励29-31
3.3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31-33
第4章 过渡期后我国银行的发展与稳定问题33-42
4.1 开放度问题33-35
4.2 国际风险问题35-37
4.3 稳定性问题37-42
第5章 过渡期后促进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稳定的对策42-53
5.1 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双赢"42-46
5.2 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46-49
5.3 加强监管实现金融安全49-53
参考文献54-5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耀,张伟;[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刘晓辉,张璟;[J];财经科学;2005年03期
曾康霖;;[J];财经科学;2006年01期
董彦岭;张继华;吴立振;;[J];财经科学;2008年02期
何德旭;[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巴曙松;[J];银行家;2002年06期
叶欣;;[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2期
庄乾志;[J];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05期
刘子刚;[J];金融论坛;2004年02期
李桂琴;;[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徐思佳;[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明月;[D];暨南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玲;王雅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阮明烽;王雪贞;;[J];北方经济;2009年20期
徐立平;时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李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李春红;张冠龄;;[J];商业研究;2006年10期
沙文兵;石涛;;[J];商业研究;2006年20期
朱盈盈;曾勇;李平;何佳;;[J];China E2008年05期
刘涛;;[J];创新;2008年01期
夏辉;苏立峰;;[J];财经科学;2008年05期
周力扬;武康平;;[J];财经研究;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运全;;[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周建;程广林;;[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玮;[D];南开大学;2010年
刘兴凯;[D];南开大学;2010年
窦森;[D];南开大学;2010年
徐冯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曲洪建;[D];东华大学;2011年
王刚;[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朱盈盈;[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周斌;[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张庆君;[D];辽宁大学;2011年
吴玮;[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雷;[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姜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邓乐;[D];湘潭大学;2010年
谭树军;[D];湘潭大学;2010年
孔德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方玉霞;[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邵亚琼;[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朱名桃;[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冯喆;[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宫晓宇;[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朝明,韦海鸣;[J];财经科学;2001年02期
余云辉,骆德明;[J];财经科学;2005年06期
沈坤荣,汪建;[J];财贸经济;2001年01期
江其务;[J];财贸经济;2002年11期
许南;[J];金融论坛;2005年01期
占硕;[J];金融论坛;2005年08期
孙焕民,吴志峰;[J];金融论坛;2005年10期
费伦苏;;[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4期
王聪,邹朋飞;[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0期
丁志杰,王秀山,白钦先;[J];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邢立强;;[J];青年思想家;2000年05期
张静,王金全,孙锡武,任亚军;[J];上海金融;2001年02期
刘勘;;[J];证券导刊;2005年46期
韩立东;[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8期
熊良俊;;[J];中国金融家;2010年09期
段宁戎;谢珍;;[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01期
王进诚;;[J];中国金融;2008年16期
马李喆;;[J];特区经济;2011年05期
张伟;[J];福建金融;2001年03期
耿军;;[J];每周电脑报;2005年4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改革创新铸辉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翁嘉禧;;[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孙红;刘琳;;[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刘坤坤;;[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葛兆强;;[A];第八届国有经济论坛:中国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招商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课题组;许世清;刘勇;;[A];第八届国有经济论坛:中国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周一东;夏延龄;张伟国;王玉林;;[A];全国核与辐射设施退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曾文革;陶旭旻;;[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王祖勇;;[A];河南省铁道学会2007年学术活动月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
郭田勇 王玮;[N];国际商报;2011年
内蒙古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薛纪宁;[N];金融时报;2011年
吕巍;[N];人民政协报;2011年
黄冈银监分局;[N];黄冈日报;2010年
俞靓;[N];中国证券报;2011年
李玉梅;[N];学习时报;2011年
沈杭;[N];金融时报;2011年
张建军;[N];上海金融报;2011年
韩雪萌;[N];金融时报;2010年
立铭;[N];金融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鹏;[D];暨南大学;2009年
曾文革;[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Mumtaz A[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邱洪华;[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郭健青(郭秦健);[D];厦门大学;2002年
凌金铸;[D];苏州大学;2005年
郭冬梅;[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彭扶民;[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陈晓卫;[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武次冰;[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丽君;[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陈平;[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刘伟伟;[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金晓翔;[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赵振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孙晓翠;[D];新疆大学;2010年
邢业久;[D];山东大学;2011年
胡海霞;[D];湖南大学;2010年
张木盛;[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陈洪波;[D];吉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 的面临的挑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