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中小企业转型面临难题中面临哪些矛盾冲突

我国经济转型中面临哪些矛盾冲突_百度知道
我国经济转型中面临哪些矛盾冲突
提问者采纳
将面对国际需求萎缩、自身综合成本上升、国际摩擦和竞争加剧、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风险上升等突出问题。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经济转型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无法顺利产业升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摘要】(1)简述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以及经济转型;(2)其次讨论了库兹涅茨曲线和贫富差距的根源与规律;(3)简列了中国经济转型后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生态(经济环境)的变革,并作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普遍特征(4)最后对中国房地产高价泡沫论作了反驳,说明根源是土地供需矛盾下的土地高价,对土地高价引起的一些社会连锁现象,如激烈的土地纠纷,进行了一定分析.  【关键词】经济转型;刘易斯拐点;库兹涅茨曲线  China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Summary】Lewis turning point for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made a statement which focused on the wealth gap causes Kuznets curve, the middle-income trap and causes of high prices of land and real estate in China.  【JEL】O11,O53,P20  尽管部分内容多已有学者略及,这里会再述简.并会提出一些对中国当前现状的解释,如中国的房地产高价.希望它会作为有价值的观点被考虑.  主要的内容是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刘易斯拐点或类似刘易斯拐点(之所以说是类似,首先是因为部分学者对刘易斯拐点在当前的中国是否到来持保留态度.其次,很可能刘易斯拐点即使在当前中国到来,由于中国的一些特殊的国情和经济生态,它与传统的刘易斯拐点到来带来的效应或许会有所不同.由于研究有限,这里不便对这些作武断性结论)产生的一些现象的解释及因此中国未来经济形态某些可能改变的尝试阐释.  刘易斯拐点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于20世纪50年代在其陆续发表的一系列二元经济理论论文中提出的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机制.因其简洁和意义重大使这位黑人经济学家荣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来的经济学家将这一机制称作"刘易斯拐点".它是经济体由发展中形态进入发达形态的转折点.而在这一拐点之前和之后的经济形态有巨大差异,以至于前者不能适合新古典经济模型.  刘易斯拐点的根源是劳动力剩余和相对短缺状态之间的转变.  刘易斯拐点在诸多后起国家的经济腾飞中被印证.对于一个国家计划指导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比较重要意义的国家来说,面临刘易斯拐点很有必要对它带来的一系列反应有尽可能充分的认识.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拥有经济强大,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质量巨大提高双重使命的国家.在中国拐点已经有明显的痕迹,并且事实上已经可观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形态走向,在未来的至少十年中它的影响会继续存在.直到十几年后它结束时,我们才会肯定地发现中国的经济生态和形态已经因之与之前截然不同.可以说,它是我们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标志.或许成功渡过拐点还是中国成功避开中等国家陷阱的验金石之一(当然,中国会陷入中等国家陷阱的机会渺茫,虽然我们对中等国家陷阱何以形成并不确切知道其根本机制,后文会简要分析).  所以几乎可以有这样的结论:刘易斯拐点是一个国家经济一般而言处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分水岭.   一、中国刘易斯拐点  (一)、中国的刘易斯拐点端倪  如果说中国何时进入刘易斯拐点(或刘易斯拐点的类似状态,下文不再提醒为刘易斯拐点的类似状态),最早应在2003年,确切的印证依据中的一个是年间中国普通劳动力的平均实际工资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提高幅度应该大大超过之前从1978年到1998年的任何幅速.通过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城镇职工实际工资指数也可以发现,年实际工资增幅均值超过之前的均值.比如粗略估计,1999年之前历年的实际工资指数增幅几乎很少超过10%,而之后基本上超过11%.如果我们把1978年后历年城镇职工实际工资指数增幅与历年实际GDP增幅相比,也会发现,以1999年作为界限,之前的历年工资指数增幅几乎一直低于实际GDP增幅,之后几乎每年都超过实际GDP增幅--这个特征极为显著.并且,从2001年开始至2007年连续7年GDP年增幅稳定超过两位数,而这样的现象2001年之前从未发生过.如果看农民工的实际工资增幅,那么从2003年民工荒开始出现起其增幅速度更加惊人.  普通劳动力工资大幅提高--这是阿瑟.刘易斯对拐点机制特征的最显著论述.中国的劳动力工资增幅可以用刘易斯拐点解释,虽然很多学者对中国刘易斯拐点真正到来持保留态度.其主要的论据是中国在近十年来的各种类似刘易斯拐点到来的特征--如民工荒现象,农民工工资增幅的显著提高等,是因为中国特有的国情--尤其是城乡双户籍制度等对农村过剩劳动力进入城市等的非农产业有较强的阻碍限制,因此刘易斯拐点到来会有的特点现象虽然反映了劳动力的相对短缺,但可能仅仅是结构性的,即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过剩劳动力,但是他们无法无阻碍的流入非农产业,导致一方面是过剩劳动力,一方面是非农产业的劳动力短缺.--过剩劳动力仍然较大量存在,说明刘易斯拐点尚未真正到来.另一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未因为劳动力过剩而处于真正的拐点前严重贫困状态--由于中国的土地公有均分制度,这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城镇的动力.  各种目的之一在于检验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与否的研究,估计到的农村过剩劳动力数量差异极大,但其中相当多的观点认为,农村真正的过剩劳动力并不多,所谓过剩的多是年龄偏高的,以及老弱病残等劳动质量比较差的劳动力,适当扣除之,过剩现象并不明显,并且很多农村劳动力名义上归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但事实上在农村真正以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为收入主要来源的寥寥无几--这在中国发达的东部地区更明显,能够比较深切熟悉农村的人会极为认同这一点.尤其是80后的一代,纯正的农民,或即使部分从事普通农业劳动的很少.所以,如果以这些事实为准点去考察,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很弱.可以得出结论,正如一些学者持有的观点,即使过剩,也多是城乡劳动力流动限制所致.  另一个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证据是蔬菜等农产品CPI与PPI增长从2004年起开始明显的背离,这一点也是阿瑟.刘易斯观察并作为拐点到来的重要特征.如果农村真的存在足够有效的过剩劳动力,较难解释这种现象.或许有人认为是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和补贴所致,但效果应该是会有利于提高这些农产品的供给,这种CPI与PPI背离应该是趋于减小,而不是明显增加.  (二)、城乡流动限制对拐点到来的影响  城乡流动限制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到底有多大影响.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间接检验.那就是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和从事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如果没有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的外生因素限制,农业劳动力的收入与非农城市劳动力的收入虽然也会存在差异,但不会过分的大,如果太大往往就是对过剩劳动力被自然吸收过程的阻碍因素的扭曲,而且从收入差异的分离程度可以估计扭曲程度,即城乡劳动力人为限制会造成劳动力农村与城市收入的背离.城乡流动限制,一方面会使工业等非农产业中不断增长的劳动力需求不能很好得到满足,城镇劳动力会相对供不应求,这会推高城镇劳动力的收入.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值在GDP占比的下降,流动限制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阻碍,就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大量农业劳动力滞流在产值在GDP占比中不断下降的农业部门中,这会使他们的实际收入不断恶化,结果是随着工业等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与从事农业劳动力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到2010年为止发生的现象.所以,城乡限制可能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来源.  试想,如果经济体内80%的劳动力挤在在GDP中占比只有20%的农业中,80%的人口瓜分20%的产值,人均收入最多是20%/80%=0.25个单位,另外的20%劳动力从事GDP占比80%的产业,平均收入会是80%/20%=4个单位,这样的差距怎么会不导致这80%的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的收入极度恶化呢?当然这是夸大的举例.2007年农业产值仅占GDP的11.3%,而名义农业劳动力却占全部劳动力的40%.那么,这实际上也给我们对当前扶持农业人口的策略方式有很大启发.国家一度实行"三农"政策来为农民增收,比如加大对农业种植的补贴,提供高产种子,增加化肥供给等等,事实上这可能是很有失误性的.它们对如何释放这些拥挤在GDP占比越来越可小的农业劳动力意义并不很明显.而且似乎这些措施是在鼓励农民留在农业上,效果可想而知.最好的战略方式的重心或应是如何释放这些拥挤的劳动力,比如向其他有希望产业转移.我们也观察到中国的产粮大县往往是贫困大县,贫困地区大部分具有以从事农业为主等诸多贫困特征.因此,战略方式重心的改进是很必要的."三农"问题根源于此.太多不必要的劳动力拥挤在产值经济占比日渐式微的农业中.城乡限制阻碍了这些过剩劳动力的吸纳,成为加剧"三农"问题的重要所在.城乡限制和对城市化进程的其他阻隔,一方面减少了工业等发展的劳动力供给,人为造成劳动力提前短缺,损害工业等发展.另一方面,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正常吸纳受阻,人为加剧和推延了农村贫困问题和其解决.当然,"三农"问题的另一个根源是拐点前劳动力由于剩余而收入普遍低下,这是经济规律,解决的根本之道或还在于刘易斯拐点,正如本文全文的分析.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等非农产业转移的限制,使面对来自农业的微薄收入,农民根本没有动力去积极改善农业产量,事实上因此对农业增收也不利,比如出现的一些较大规模撂荒,对高产种子的不采用.农业粮食增产的最佳出路可能在于能释放/解放大量劳动力的集约化农业,或者说规模农业,现代化农业.  这些也是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模型所揭示的--农业过剩劳动力向工业等转移本是经济发展与增长中的长期自然趋势--对它的扭曲自然会出现很多矛盾乃至问题.所以"农民苦,农民累"的战略解决之道是引导和加大他们向工业,发达服务业等的转移,释放过剩劳动力.太多不必要劳动力束缚在农业,相对收入会更加恶化.  我们会很容易看到国家对农业的扶持,与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等的一些阻碍(包括城市扩建所用土地的严格审批限制)也是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中国以占世界7%面积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却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本身是一个伟大的成就.所以,如果因为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城市化对农业生产的其他威胁而削弱了粮食生产,可能会有很多隐患.中国支撑庞大人口粮食供给的农业压力很大,政策制定者可能不希望看到粮食安全出现问题或脆弱性--而例如以粮食进口取代至少部分粮食生产,这对中国是不太现实的.一个大国的粮食供给依赖于国外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危及国家安全.2004年国务院对急剧加快的城市化导致大量农田被占用出台了被经济学家称为"8.13"大限的一系列政策,遏制了不断扩大的城市面积规模,守在18亿亩基本农田的红线.但是后果是推高了城市用地的价格,进而带动如中国许多城市房价的高企.国家一度积极鼓励农民种粮,试图通过提高粮产,提供各种优惠便利等等使之留在土地,以增粮增收,但在大趋势面前,这可能是很无力的.  所以城乡二元限制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的前半期,二元限制--如城乡双户籍制度,还有其他一些可能考虑,比如在许多城市资源计划供给下,一个人由农村转入城市拥有正式城镇居民身份意味着国家要几乎无条件地为他提供各种必须的保障资源,如住房,教育.如果太多人口由农村正式转入城镇,无疑对国家是一个很大的财政负担等.随着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一些原本由国家无条件提供的资源逐渐放给市场等,才使得人口城乡流动对国家而言不再是政府计划时期的潜在严重负担.例如住房这一点,97年的住房市场化改革解除了国家对城镇居民的住房完全责任担子.这也为后来(约2003年左右)开始加速的城市化--如大量人口加快向城市定居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否则国家是很难满足加速的城市化的住房保障.另一点是人口的自由流动对当时国家管理和经济调节的很多计划成分的施行也是不利的.但是,城乡制度限制的解除应该只是时间问题,由经济趋势所决定.不必要的限制只会造成社会经济的一些扭曲,对经济发展有不良影响,而且放开城乡限制制度也是解决中国很多问题的出路,如农民低收,贫困问题,乃至城市的土地,住房高价,顺利完成刘易斯拐点下的经济转型.对于放开限制的一些可能后果,例如农业的粮食生产受损,我们更应该探索的思路应该是如何在解除限制下--如放宽城市土地的供给闸门,保证粮食至少不减产.  (三)、未来的中国农业形态  显然,在农业人口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减少下,未来中国农业的出路很可能是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比如规模农场经营.一方面随着单位农业产量价值的下降,对经营者来说只有规模化才可能获得期许的足够收入或利润(如果单个农民经营不到10亩土地,其年总收入将很低,弥补这一点的未来趋势是平均每个农民经营至少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农地,才可能获得足够与从事非农产业的工资收入相当的收益).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的稀少也决定农业采用以机械化为主模式的集约农业.而例如口粮田制度--这种以单位土地劳动力投入密集的小散经营模式显然与集约化农业有很大冲突,也是需要改进的.农业机械化一般对农业粮食增收没有太大作用,其最大的意义是节省劳动力,而这也是刘易斯拐点下所需要的,中国先前存在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被制约在农村,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使农业机械化在2000年之前并不明显,而在中国进入和度过刘易斯拐点后,农业机械化将是大势所趋.机械化的至少部分好处:促进农业单个劳动力收入的提高(很可能将实行类似农场化的经营模式);释放农业中的过剩人口,为工业等解放必须的劳动力.农业本身讲最终不再是与整个工业所拥有行业加在一起能相提并论占半壁江山的经济产业,而是将会发展成整个经济中与其他细分的许多行业一样普通的一个经济部门,也就是所谓农业,工业等"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  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产值中的占比和贡献也将大大下降.这本来也是中国能取消农业税的根本条件--因为同样的原理,农业产值对税收的贡献率越来越微不足道.  (四)、总结  总结一下本文对中国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的基本看法:  (1)以1999年为界,之前国民实际工资收入增速低于实际GDP增速.,之后开始超越.这一点应该反映了劳动力短缺--刘易斯拐点的一个极重要特征.  (2)那么,观察到的另一些证据,如劳动力似乎依然过剩,却出现了各种刘易斯拐点的端倪.或许可以主要归因于城乡劳动力流动限制.中国的城市原住劳动力大约至晚在1990年以前已经不能满足城市非农产业的发展,劳动力已经开始短缺.面对中国蓬勃高速发展的经济,非农产业开始寻找摆脱城市原住劳动力短缺的出路.农村的大量过剩劳动力原本可以涌进城市满足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要.城乡限制大大减缓了这一趋势.只有被控制的部分农村劳动力缓缓细流加入城市原住劳动力供给.这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非农产业需要.从而出现了中国发展中特有的的经济现象:1990年左右乡镇企业在中国各地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根本原因是许多非农产业开始走出城市,向乡镇,农村迁移,就地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满足自身对劳动力的需要.这些主动接近农村劳动力的企业也有它自身的特点,一般是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很高,原始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等.所以,在刘易斯拐点之前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方面功不可没.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是城乡限制下劳动力流动障碍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初左右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尽管其耀眼光芒后来被城市里的专业化或大型化企业的崛起遮蔽,但它似乎并未消失,反而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吸收器.因此,到2003年左右,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城市人口占比并不大,但农村劳动力已经大量开始经由乡镇企业,自营副业等等转变,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从事粮食生产的农业劳动力,由此严格计算的农村过剩劳动力并不多--这一特点在东部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城乡限制阻碍了但没有很有效的阻止农村劳动力被非农产业吸纳.这一过程至少从1990年开始,延续到2003年左右,非农产业发展开始遇到很明显的劳动力短缺.  (3)2003年起,城市的非农产业发展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开始遇上瓶颈.我们可以把农村过剩劳动力从质量和转移成本等上看作是分等级的.最容易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是那些劳动质量较高,如身强力壮,进入城市机会成本低,或人力资本较高的劳动者,例如具有一技之长的技工,以及有高等学力的农村青年,他们进入城市会更容易获得相对一般质量劳动力更好的收入,具有较强的动力和条件向城镇转移.其次是转移成本高或劳动质量低的劳动力.例如贫困地区,山区,中西部地区等的劳动力向城市谋求更高的收入机会成本相对比较高,主要来自于城乡限制的生活保障差,交通条件差,,以及自身素质,见识,人力资本低下等.所以1990年左起右开始向城市,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过剩劳动力多是从自身衡量,从农业转出收益够划算的劳动者.但到2003年左右这些"高层次"的劳动力数量可能已经开始枯竭(当然,这种劳动力可能占农村过剩劳动力极大的部分).城市非农产业中许多依赖于较低级劳动力的行业(如建筑业)开始面临劳动力短缺,也就有了当时的"民工荒"现象.为了吸引急需的劳动力,这些行业被迫抬高低级劳动力工资.结果是自2003年起农民工,低端工人等等的工资开始迅速增加.但是,应该注意,主要是农民工工资开始快速增加,而不是整个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加快增加.事实上在当时平均农民收入增速增加并不明显,直到2012年左右之后农民收入才开始明显缩小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这种工资增幅只是局限于农民工群体,而不代表整个农村农民或国民劳动力工资增长速度的崛起,整个农民收入还是比较低的,因此一些经济学者把这一现象和"民工荒"现象作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证据或许是不够充分的.而也正是农民工,城市低端工人工资的大幅提升才开始吸引那些劳动质量低或转移成本较高的"低层次"劳动力也加入进城农民工行列.到年左右农民工大潮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特色.所以2003年左右起的"民工荒"和农民工大潮反映的是结构性非农产业劳动力短缺,也就是,城市城镇外还有一定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但这些剩余的部分以"低层次"劳动力为主,结果在中国出现了农民工短缺和工资快速增加却依然存在较多过剩劳动力,以及农民收入增幅依然不够高的现象.这虽然是一种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现象.但也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几乎已经进入了"夕阳余晖"的阶段.2013年我们可以看到农民收入的增幅开始超越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一些缩小迹象.这些都反映了"低层次"劳动力的被吸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充分层次.总体看来,离真正的刘易斯拐点也不会太远.  中国刘易斯拐点(以下也简称"拐点")的到来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工资提速:一开始城镇居民工资的增速提高并不明显,农民收入增速开始超越城镇居民收入,同时发生的是城乡收入的快速缩小--即,首先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历史欠债".之后当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足够程度,才会出现城镇,农村收入同时明显加速提升的现象.  中国的双户籍制度使大量劳动力被束缚于农业.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农民收入与城市劳动者相比,距离不断扩大,达到某个程度,便引起大量农民舍弃地方现有户籍和土地,涌入城市-或许这是双户籍制度所不能永久阻固的.经济工业化的趋势使农业产值没落难以阻止--算是大势所趋.城乡限制等长久存在下去是与之背道而驰的,也是不现实的.农业固然重要,但非农经济是中国的根本出路的大门,因为农业而制约它,似乎也偏离了正确发展的方向.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转型经济的社会冲突――中国的经验与证据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转型经济的社会冲突――中国的经验与证据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功转型的企业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