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马克思经济学专业描述怎么写理论联系见习实践正确认识中小学教师的劳动怎么写

理论在线_厦门网_厦门第一门户网站
 |  |  |  |  | 
 |  |   |    |  | 
您的当前位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创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无论前3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还是后30年的改革与发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进行的。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是否完全相同?上世纪50年代,我们主要是学习苏联教材,特别是斯大林指导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后来,全国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编写了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但在研究对象上,无论苏联教科书还是我们的自编教材,都没有考虑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的异同。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一般都遵循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见解,即认为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个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分配形式。后来对生产关系的阐述,更多地转向马克思所论述的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既研究再生产四环节之间的关系,又研究人们在四环节中的相互关系。
  那么,政治经济学要不要研究生产力?目前达成共识的是:政治经济学无论资本主义部分还是社会主义部分,都要研究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包括共有规律和特殊规律。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任务同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同,因而研究对象有所差别。马克思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劳资关系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而社会主义经济学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发展生产力与经济改革服务,因此,既要研究与现实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也要研究社会主义怎样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但并不研究生产力的工艺方面即技术方面,而是要研究生产力的社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的内容已经拓展为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等多方面内容。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关于决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一般以斯大林的二要素论为依据,即认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是生产工具和劳动力。上世纪50年代初,有人主张生产力三要素论,即在二要素的基础上加入劳动对象,得到学界认同。后来发展为生产力多要素论,认为科学技术、管理、自然力等也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是统一的。
  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一般讲,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其实,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外因,生产力发展有其内在动力即内因,即生产力诸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动态关系。
  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作为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会走在生产关系前面。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但如果超越生产力的现实状况,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同样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存在多种观点,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也有多种不同意见。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了保持和发展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此为指导,我国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作用的讨论与认识沿着科学的理论逻辑发展。“文革”10年,受极“左”路线影响,把发展商品经济与发展资本主义相联系。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认识。1984年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述,突破了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成为当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成为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者的共识。
  发展商品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革开放前,把市场调节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种对立的制度。在改革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排除市场调节的缺点,逐步突破了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传统观念。改革前我国存在商品经济,但市场不起资源配置作用。我国由经济理论与实践中的“为辅”的局部市场经济,到不分“为主”、“为辅”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再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
  关于劳动价值论
  改革开放前,经济学界一般是在肯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讨论有关问题的。改革开放以来,既出现了否定和肯定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的观点。从目前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主张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不赞同用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否定劳动价值论。在物质生产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的现实经济中,主张创造价值的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劳动的见解有局限性。但对劳动价值论拓展到何种范围,又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为生产服务的劳动如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劳动也创造价值。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的劳动就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有人主张商业劳动也创造价值。但人们一般不赞同全部第三产业劳动都创造价值或一切有用劳动都创造价值的观点。事实上,不能将劳动的作用和贡献大小同是否创造价值简单联系在一起。随着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明确了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可以在生产中创造更多、更高级的财富和价值。
  关于新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不断拓展。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运行机制、虚拟经济、社会主义资本、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全球化等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涌现,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容。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理论创新的成果。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述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把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统一起来。第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灵活性和效率性结合起来,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论。根据我国生产力落后、多层次、不平衡以及人口多、底子薄的实际,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不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又不搞私有化。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论。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五,公平与效率统一论。在分配体制中,要公平与效率并重,以公平促效率,以效率促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六,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与科学发展论。要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成本、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第七,判断改革开放与发展的三条标准论。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八,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统一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条件和保证。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第九,社会主义经济的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把引进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把利用外资与重视积累结合起来。第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中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要继承和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要根据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实践的推进不断发展和创新。(卫兴华)
来源:《人民日报》& 日
编辑:文治平
[责任编辑:陈如&&&来源:]---07月02日 04:27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重大问题_西经论文_梦幻网络
您的位置:&>>&&>>&&>>&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重大问题
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理论界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对此本文不想一一加以评判,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对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模糊的认识进行一定意义的探讨,笔者认为是有必要的,因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须是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原创精神的基础上的。故本文拟在若干问题上与同仁们共同商榷,以求澄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之内涵。  &&一、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与适用条件的区别问题  商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价值,所以分析商品实质上就是分析价值。无论简单商品经济社会还是发达商品经济社会,商品都是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经济现象,只有从此入手,才能了解价值的内涵,才能进而说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的范畴。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的发展,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总和中的、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注: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12-713页。)“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22页。)然而有的学者却以此为依据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原始的纯粹的实物交换,没有货币居间,更没有资本的余地,除劳动外的要素都是无偿的;劳动是简单劳动而不是复杂劳动。在超越了这些条件后,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至少是值得怀疑的。”显然他是把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所遵循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认定为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条件,从而混淆了价值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与价值研究方法这样两个命题。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有了商品交换就产生了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说价值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相联系的,那么作为价值问题的研究也就会自然遵循这一原则。对此恩格斯曾指出,“不仅是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过程和对这个过程加以说明的思想反映,是对这个过程的内部联系的逻辑研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013页。)所以《资本论》第一章所分析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并不是“在两个原始公社之间的原始物物交换中刚在艰难地发展着的商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3页。),而是“充分发达了的商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3页。),诚然马克思在研究价值形式发展是从原始公社时的物物交换开始的,但这是基于研究方法的要求,即逻辑的展开要求与的发展相一致,可是这并不意味劳动价值理论仅仅只适用于研究的起点,恰恰相反,劳动价值理论正是遵循逻辑的展开与的发展相一致的基础上,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总之,劳动价值理论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是遵循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要求即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逻辑的展开和的发展相一致的要求。而劳动价值理论所揭示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只要是处于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理论所包含的基本规律就会发生作用。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尚处于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在相当多的地方还很不发达,只有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才能促使生产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并由此带动生产关系向前发展。如果简单的以所谓的现实已经超越了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条件为由而断章取义地曲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且认为劳动价值理论过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害的。对于部分学者所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只适用“有条件性”论断,应该说是一个重大误解。  &&二、正确认识价值的决定和源泉问题  在价值的决定问题上,马克思在《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而这个内容最初同这种形式无关。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6页。)可见,作为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它是有别于商品学研究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要研究使用价值是因为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即经济学只是研究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那么,在交换过程中两种使用价值交换的依据是什么呢?真的如有些学者所讲的是由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是由所有参与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作为依据的吗?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商品本身有多大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两回事。因为:“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49页。)。它体现两种异质的使用价值背后存在着可以通约的东西,而这种可以通约的东西,绝不能由使用价值来决定。即“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的、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50页。)。事实上,交换的前提的确是该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这毫无疑问。但前提并不等于依据,交换所依据的东西是抽去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劳动。但有学者认为既然是各种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但为什么单单只抽象出一个人类一般劳动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的枢纽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即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异质的具体劳动是形成使用价值的要素,同质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其实所谓的异质指的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在质上是不同的;所谓同质指的是形成价值的劳动,在每个商品上是同质的,只是在量上大小不同。那么很自然,交换价值的依据只能是人类劳动一般,只有以此为依据,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才具有量的可比性。如果将各种要素也参与到交换价值的比较中,交换势必会陷入究竟是什么样的劳动和劳动过程是怎么样的循环陷阱中。  而且,马克思指出,“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并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形成价值。这就是说,要把人类抽象劳动,凝结在一定的物体里面,即一定的对象里,它才形成价值。”(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65页。)由此可见,马克思从来也没有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脱离使用价值抽象地谈论价值”,而是将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起来谈论价值的。其实仅仅认识到交换价值的依据是人类劳动一般还不够,因为还并没有认识到价值最本质的内容,马克思是把价值创造的劳动当作社会劳动来看待,把价值当作社会关系来看待,商品和商品相交换,其实质是体现人与人的劳动交换关系,不过在商品社会里,人们交换劳动是通过商品为媒介来表现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无论从交换价值的依据来看,还是从使用价值的属性与价值的属性是无法替代性上来看,商品的二重性都是存在的,是不能划一的。所以有的学者提出的“交换价值只不过是使用价值的一种延伸和另一种广义的使用价值而已,商品的二重性实质上还是一重性”的认识是极其片面的。  在价值的源泉问题上,特别强调的是价值的源泉和财富的源泉是两个概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价值必须以生产出使用价值为前提,生产使用价值的条件同样也是生产价值的条件,但绝不能混淆生产价值的条件和价值形成的源泉,也不能混淆价值形成的源泉和财富形成的源泉。生产价值的条件和生产使用价值的条件是同一的,但二者的源泉则是不同的,前者的源泉是人类抽象劳动,后者的源泉是劳动和生产资料。这是因为价值所代表的是人类劳动的交换关系,而财富的生产是体现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蕴涵着不同的内涵,故不能简单划一。  此外,更加令人担心的是有学者提出,“各种生产要素都有可能充当交换价值的源泉”的论断,其实不过是马克思对此早已进行过严厉批判的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对此马克思指出,资本、土地和劳动这三者“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彼此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注:《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第920页。),就象公证人的手续费、&&甜菜和音乐这三者之间毫无共同之处一样。其错误之处在于,把各种收入的源泉之间能联系起来的社会生产关系抛掉以后,又把它们还原为互不相关的各种收入的直接源泉,而且上述三种收入,只是一种分配关系,而并非收入的实体本身,至于收入的实体本身是什么?收入本身是无法回答的,因为收入不是与实体本身,要分配,必须以所分配的实体已经存在为前提,那么收入的实体是什么?就是物化的社会劳动。物化的社会劳动由于存在不同的所有权可以转化为不同所有者的收入,但不能把不同的收入转化为实体本身。  &&三、正确认识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问题  首先,在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详细地阐述,他指出,价值决定价格,而“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即价格只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为商品是客观存在的,看得见、摸的着,价值虽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却和商品不同,看不见、摸不着,价值要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和货币发生交换关系。故商品所有者要想把该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必须把自己的舌头塞进它们的脑袋里”,也就是说内在的价值只有通过外在的价格才能得以表现,价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已。  其次,马克思肯定了价格与价值在量和质上存在背离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虽然价格作为商品价值量的指数,是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但不能由此反过来说,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必然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标。”(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120页。&&)这就是说,虽然商品的价值量必须通过价格才能表现出来,但并不意味着价格一定要和商品的价值量完全一致。对于价格和价值量的背离情况,马克思指出,货币和商品的比例关系,既受价值量的决定,又受其它诸如供求等因素的影响。此时的价格“既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它大或小的量”,而“商品就是按这种较大或较小的量来让渡的”。所以只要价值量转化为价格,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商品和货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也就是必然的。而这种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正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此外,马克思还指出,价格和价值在质上的矛盾也是存在的,即“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阐述了商品价值决定价格的基础上,并不否定价格本身有脱离价值的现象,而认为这恰恰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再次,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和影响的现象”的论断还有着致命的错误,它根本无法回答当供求一致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来决定的这一问题。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出现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就已经起支配作用。如果把供求作为决定价格的源泉,那么在供求一致的情况下,一辆汽车和自行车为什么是有不同的价位?显然是无法回答。  对于价值分析和价格分析的层次问题,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第三卷时,为了对付庸俗经济学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价值理论的攻击,运用大量的经济史料,详细论证了价值的产生和发展直至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论证了价值规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的过程。恩格斯指出,在初期的简单商品交换中,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并且是围绕价值来变动的,特别是简单商品生产越充分,则较长期内的平均价格越是与价值一致;伴随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一切落后的生产方式最终被资本征服了,工业取得了应有的支配地位,清除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的障碍,使工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这样对整个交换来说,就完成了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移,这是一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生产价格规律恰恰是价值规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转化形式,尽管现象会偏离本质,但终究替代不了本质。可见价值分析是高于价格分析的深层次的实质性东西,无论价格怎么样地复杂,如何偏离价值的轨道,其背后的决定力量都是价值,价值分析的独立化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即严格区分价格决定和价格实现的不同。前者是一个根本原则问题,后者是现象问题,二者绝不能混淆。  &&四、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理论在现阶段的指导意义的问题  首先,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价值规律理论的揭示。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以及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要人与人的关系还表现为利益关系,只要社会不能直接地调节这种利益关系,商品生产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最适宜的形式,商品生产过程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运动,必然会促使每个商品生产者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普及全社会,使生产力向前发展。市场化改革二十年的成就证明只要我们尊重价值规律,我们的事业就能向前发展;相反,如果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我们就必然走弯路。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脱胎于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不仅要完成工业化,而且还要完成现代化目标,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实践上把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统统视为异端,简单地认为我们可以不经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就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这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做法,结果证明只能是经济的“穷过渡”。  再看当今的时代特征是经济的全球化,其实质就是市场的全球化即资金、人才和生产要素的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也就是价值规律将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作用,为各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和开拓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否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使本国经济结构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尽可能的有利地位,成了促进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想独立于全球化市场经济之外,不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都是不可能的。  最后,看一个理论能否经的起的检验,关键是要看这个理论本身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封闭的理论必然被所抛弃,随着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事实上,我们对劳动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不断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从和市场的排斥论到消极结合论到积极结合理论再到十五大所确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过程是我们丰富和发展价值规律理论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价值规律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农村,由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城市,由于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焕发出了生机。纵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成绩斐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这一切恰恰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闪耀出的灿烂光芒。那种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经不起的检验的说法,才是真正地经不起的检验。  &&五、正确认识如何地发展地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问题  本文认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该是在坚持中促进发展和在发展中丰富马克思主义。坚持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理论。即坚持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的方法、立场;坚持根据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所揭示的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这是根本原则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不是要把它们当作一成不变、恒古不移的教条,而是要在坚持的同时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时代、形势和实践的新变动,以新的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基础理论而不是应用理论,他们的理论是现实经济的高度抽象,并不是每个国家以及具体阶段的现实。我们决不能离开本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那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是要以中国的问题、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地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
相关信息:
基本案情:某家电商场新年搞促销,一款原价为6600元15寸液晶电脑,竟然标出4050元,实在是太超值了,消费者金先生觉得非常合算,当即买下一台。事后,营业员发现因自己粗心大意,更换标签时,误将4850元写成了4050元。按照售后...()
下列中国公民不准同外国人结婚:(1)现役军人、外交人员、公安人员、机要人员和其他掌握重大机密的人员;(2)正在接受劳动教养和服刑的人员。...()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这部法律的通过是我国道路交通法制建设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全面走向法治时代的崭新开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交通迅...()
异议股东的股份收买请求权(theappraisalrightofdissenters),又称股份评估权、股份评估补偿权,是指公司股东大会基于资本多数表决就有关公司的重大行动作出决议后,持异议的少数股东有权要求公司以公平价格购买其持有股...()
[案情] 2004年3月,郑某从河北利易公司购买320型金刚石压机两台,该压机在河北利易公司露天散放了一年多,不清楚质量状况,双方当时协议参照废钢材的价格计算每台31000元。郑某购回将压机整理后,以每台69000元的价格卖给...()
关键字含有“重大”的论文:
关键字含有“问题”的论文:
关键字含有“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关键字含有“认识”的论文:
关键字含有“正确”的论文:
关键字含有“价值”的论文:
关键字含有“劳动”的论文:
关键字含有“商品”的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论文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