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有关于讲解《礼记大同》的视频?或者纪录片? 还有守孝的纪录片。谢谢

厨房的秘密 期 黄圣依守孝后首录节目消瘦 杨子临时爽约 - 高清在线观看 - 腾讯视频
厨房的秘密
&&厨房的秘密 第2期预告:黄圣依守孝后首录节目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视频
用手机或平板摄像头拍下右侧的二维码,您可以:
1 在手机或平板上继续观看该视频
2 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今日播放量:0
总播放量:0
今日播放量:0
总播放量:0
盘点·花絮
暑假有了他们就不孤单
《我们15个》日播版:居民破产
第一期:周杰伦首秀好声音独中三元
第三期:应采儿化身钟丽缇救兵考验张伦硕
第三期:好声音学员蒙面相亲
好莱坞精品推荐
真人秀《我们15个》
《魅力野兽》相亲不看脸
综艺一周热播榜
下载手机APP刚刚做完八集高清纪录片《曾国藩家族》,这是其中第五集的文字稿,请各位方家指正。在下是长春电视台的编导。如果有朋友感兴趣,陆续再发上来。            字谕纪泽儿:  七月二十五日丑正二刻,余行抵安徽太湖县之小池驿,惨闻吾母大故。小池驿去大江之滨尚有二百里,■至湖北黄梅县临江之处即行雇船。■大约八月中秋后可望到家。    这是咸丰2年(1852年)7月25日,正赶往江西主持乡试的曾国藩,在途中接获母亲去世的噩耗后,发往北京的一封紧急家书。    小池驿,这个在大清行省舆图上连名字都找不到的安徽乡村驿站,却成了曾国藩最重要的人生转折点。雍容清贵的太平京宦生涯,至此戛然而止。从这里启程的悲伤还乡路,最终通往的,却是一个血雨腥风的战场。    曾国藩家族  第五集  兄与弟:曾国藩的战争(上)    千百年来的中国人,都习惯用这种热闹来表达自己的哀戚。像这样保留着明显古风的风光大葬场面,在今天的荷叶塘,还能时常见到。    150多年前荷叶塘的乡间小路上,也曾有这样一支披麻戴孝的送葬队伍,在鼓乐和歌哭中缓缓走过。为了等待长子的归来,曾家已让江老太夫人的遗体,在家中停厝整整三个月时间。    这是1852年的秋天,就在曾国藩为母亲举行葬礼的前后,从广西突围北上的太平军,正如洪水般四处蔓延,兵锋所向,沿途披靡。    兵荒马乱中,群山环抱的荷叶塘,却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全感。准备在家乡为母亲守孝三年的曾国藩,写信安慰滞留北京的妻子儿女:  粤匪之氛虽恶,我境僻处万山之中,不当孔道,亦断不受其蹂躏。现在地方安静,闻长沙屡获胜仗,想近日即可解围。尔等回家,为期亦近矣。    然而一场即将席卷大半个帝国的人间浩劫,这才刚刚开头。    【胡卫平(曾国藩故居管理所原所长、曾国藩研究会办公室主任):】  太平天国打来了,围攻长沙嘛,久围不下,这个时候呢,朝廷就下了一个圣旨,叫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帮办湖南团练呢,当时他不想去,不想去的话,郭嵩焘也好,他父亲也好,都劝他还是去,这个是大事,你保卫家乡的话,先要保卫长沙省城。不然太平天国来了,连这个家也保不住。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一号,这是指农历的,曾国藩就到了长沙省城。    曾宪琪,曾国藩第五代嫡系玄孙女,196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学院,湖南省化工医药设计院工程师,今已退休。在寻访曾氏后人的过程中,这位终身未婚、儒雅谦和的老人,一直是我们最热心的向导。    【曾宪琪(曾国藩第五代孙女 现居长沙):】  这个是我的堂兄曾宪刚同志,这是我的堂姐,她的妹妹,曾宪缦同志,这是我嫂夫人。】    比堂妹曾宪琪晚一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学院的曾宪钢,也是一位工程师,退休前任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曾宪琪:】他因为做了曾国藩的后裔以后,受了很多委屈,心里愤愤不平啊。  【曾宪钢:】那是,我挂牌子、游街,什么都搞过的。那就是为了一个曾国藩。    这是长沙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密集在这一带的众多酒吧所代表的城市夜生活,和湖南卫视的节目一样有名,让这个内地城市获得了“娱乐时尚之都”的盛名。穿过有“酒吧一条街”之称的解放西路,往北走不远的鱼塘街附近,就是当年“帮办团练大臣”曾国藩设立“湖南审案局”的所在地。今天,这个充满市井生趣的地方,已很难让人联想起150多年前那个肃杀阴森的恐怖衙门。    审案局是曾国藩一到长沙就设立的一个战时执法机构,对省内趁机作乱的会匪实行治安严打。在给朋友的信中,这个衙门被他用几乎是带着快意的文字,描述成一个流水线作业的高效屠宰场:    【曾国藩《与欧阳兆熊书》:】  “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蔽处所为,只此三科。昨城内捆献土匪,本交善化县。敝处闻信即提来,已立枭二人矣。    1853年初夏时节,妻子欧阳夫人带着儿女从北京平安抵达长沙。而此时,曾国藩的审案局在短短四个月内已经“前后所戮者二百馀名”。平均日杀两人的铁血恐怖手段,效果立竿见影:“湘中匪徒闻风敛迹”;而“曾剃头”的绰号也从此闻名于世。    【曾宪钢(曾国藩第五代孙 现居长沙):】  当时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是以叫陈什么(范文澜)写的是刽子手曾国藩。我好好生生一个大学生,出学校门只有两三年,我62年毕业,到了文革66年,四年的时光,怎么一下子就变成反动分子,反动阶级的孝子贤孙。那搞的厉害呀当时批判我的时候,在大会上面,还给我一个喇嘛筒,他们喊曾国藩是怎么怎么镇压太平天国,■想要你说什么就说什么呗,不然要打人的了。我的腰部啊都受了伤的当时。    治乱世用重典,在习惯以暴易暴的中国历史和政治逻辑中,向来都是备受推崇的能臣手腕。“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的说法,更为那些铁血主义信奉者们提供了有恃无恐的道德自信。后来湘军攻克九江、安庆、天京,都留下了载诸史籍、近乎屠城的斑斑血证,残酷之名和刽子手的恶谥,并非只是范文澜对曾国藩的政治化塑造.    咸丰八年五月攻陷吉安前,家书致沅弟:  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网耳!    咸丰十一年五月攻陷安庆前,家书致沅弟:  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弟意如何?    【富厚堂曾国藩铜像,游客:】  曾文正是三角眼,三角眼,曾国藩是典型的三角眼。    《清史稿》描绘: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所谓目三角有棱,其实就是俗话所说的三角眼,据说在中国古代面相术中,这是天生的主刑杀之相。    家书,致沅、季二弟:  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吾辈之出,几若不克自主,冥冥中似有维持之者。    战争是一台绞肉机,不幸身处其中的人们,杀与被杀,都有不由自主的无奈,但作为当事人,身临血海,日睹尸山,但凡稍有人之常情,谁又能处之泰然!    咸丰十年家书,致沅弟:  吾辈不幸生于乱世,又不幸带兵,日以杀人为事,可为寒心,惟时时存一爱民之念,庶几留心田以饭子孙耳!    咸丰十一年家书,示纪泽、纪鸿二子:  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吾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    人性的善恶并呈,正如历史的毁誉交错,自有其一言难尽的复杂。身在局外的人,也许永远都无法体味其中的错乱与悲凉。    在曾国藩最近几年成为这里最耀眼的名片之前,双峰县最显赫的名人资源,一直是红色革命家蔡和森蔡畅兄妹。有趣的是,这两个一度在政治光谱上红黑迥然的家族,之间的关系,并非像外人想象的那样泾渭分明。    这个保存完好的葛氏宗祠,与曾国藩故居同在荷叶,堪称鸡犬之声相闻。    【葛增立(葛氏宗祠上达小学教师):】  曾国藩组建湘军呢,他的兵员的来源吧,那主要是荷叶,他的邻里乡亲啊,同学啊熟人啊,招募到湘军里面,后来成了湘军里面一些主要的骨干,有的呢,当了将领,后来成了湘军里面的将领,比方说蔡和森的外公,叫葛承霖,当时呢就是一个将军。    咸丰三年八月,曾国藩从长沙移驻衡阳,着手组建湘军。这位理学大师清醒地认识到:要对抗太平军,民兵水平的团练根本靠不住。    【胡卫平(曾国藩故居管理所原所长、曾国藩研究会办公室主任):】  他的军饷是很厉害的。比那个绿营八旗的军饷要高一些,湘军的士兵有时候,多的时候达四两多银子,一个月,一另一个他那个钱呢,他有时候是这样的,他寄给家里面,他不给本人,本人只给一部分,这样保证他家里生活安定,那么说来,家里的生活有靠了,这个人就乐意去当兵。    咸丰五年家书:  事机不顺,而来者偏众,可见乡间穷苦也。    这些追随他征战各地的湘军子弟,又将外面的财富和见识带回老家,让原本僻处内地的湘乡,近代以来反而最能开风气之先。    葛氏家族的传奇人物、蔡和森蔡畅的母亲葛健雄,就是在54岁的时候带着他们兄妹俩,赴巴黎勤工俭学,成为中国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葛增立(葛氏宗祠上达小学教师):】  那个祠堂有100多年了,你看那里啊,就有那个圆的钟啊,那是西方传过来的,也就是一百多年以前,那个时候西方文化刚好传到中国来,我们葛家就接受了这个西方的文化。那应该说是曾国藩把你们这些荷叶子弟啊,带出去以后,对你们这贡献应该是挺大的。是啊,他就到这里家里来搞建设了,这个祠堂原来在那边,也是打开南京以后,搞了钱,搞了钱就把祠堂搞好一点,(那是你们的先祖啊!)是啊。      和这种好莱坞式的豪华阵容比起来,历史上湘军与太平天国的真实战争场面,也许会显得非常寒酸。    这个国家似乎从未在自己军队服装上花费过心思。士兵们只是在前胸和后背上分别多一个大而显眼的‘勇’字而已。    太平天国期间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麦高温,在他的中国游记里写道:  如果哪个士兵想要掩饰自己的身份,他只须将衣服反穿过来即可,这样,他立刻就变成了一个在街上随处可见的普通农民或工人。事实是这些衣服上多了个勇字的军人,身上最缺乏的恰恰就是勇气。    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初四,家书:  吾于初二日带水师五营、陆勇八百,至靖港攻剿贼巢,申刻开仗,仅半顿饭久,陆勇奔溃,水勇亦纷纷奔窜。二千余人,竞至全数溃散,弃船炮而不顾,深可痛恨!    【靖港村民:】  (麻烦问一下,曾国藩打仗的地方在哪里?)在那个上面,那个上面是什么地方,上面叫挖口子,挖口子。88人同死,88人同埋。那个墓已经拆了。    靖港,这个距离长沙市区25公里的湘江小镇,它最初的得名,据说源于曾驻军于此的唐朝大将李靖;但它真正的出名,则是因为湘军统帅曾国藩打的这场败仗。    这一仗,堪称曾国藩本人初履战阵的开场秀,没想到却以不堪回首的结果尴尬收场。当时,羞怒交加的曾国藩纵身跳入湘江,幸好被随从拖救上来。这一幕,作为太平军英勇善战的证明,通过初中历史课本而广为流传。     【曾沐(曾国藩第七代孙):】  (曾国藩曾文正公你了解的多吗?)了解的不是很多,历史课,说有一次跳江还是怎么着,后来被救了,我这是第一次知道的这个事儿。其他的我就不太清楚了。    150年前的湘江水,应该远比今日阔深,足以证明曾国藩当年求死的诚意。    这场在半顿饭功夫内就草草收场、当事人终生羞于提及的败仗,今天已成为靖港镇最大的人文旅游资源。镌刻在石头上的这份请罪奏折,最醒目的莫过于咸丰皇帝那句御笔朱批:  此奏太不明白,岂已昏愦耶?    几乎与靖港之战同时,曾国藩派往攻打湘潭的湘军部队却很快传来十战十捷的喜讯。    湘潭大捷,不仅为曾国藩挽回了颜面;更重要的是让湘军发现,太平军其实并没有三头六臂。左宗棠总结此战的意义就是:  湘人始信贼不足畏。    接下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重整旗鼓的湘军,此后愈战愈勇,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就收复岳阳、拿下武汉、并在田家镇大战中彻底摧毁太平军的水师部队。    【导游:】  现在请大家看这幅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这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所作。    曾麟书在创作这幅名联的时候,曾国藩即将率军出征。从这些谦逊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父亲“有子万事足”的自得。    三个月后,靖港兵败消息传来,他写信训诫自杀未遂的儿子:  兵事时有利钝,出湖南境而战死,是皆死所;若死于湖南,吾不尔哭也!    值得庆幸的是,直到咸丰七年病逝,曾麟书都没有真正亲历老年丧子的人伦惨痛。    【导游:】  曾国潢是几兄弟中唯一没有外出带兵打仗的,大部分时间他是呆在荷叶,操办家务。曾国华,出抚给了叔父曾骥云为子,也是湘军将领,1858年的三河战役,当时七千湘军死了六千乡勇,可谓是全军覆没,享年只有36岁,这是最小的弟弟曾国葆,曾国葆是在咸丰八年1858年为报三兄战死之仇复出,在同治元年,围攻南京,遇上最大一场瘟疫,病死在南京的雨花台,享年只有34岁。几个弟弟中最值得一提的曾国荃,人称曾九帅,曾九爷,湘军的著名将领,“打开南京发洋财”,就是说他,当年攻打南京的时候,用30条大船把南京的金银财宝、美女、浮财,走水路运了三个月,都运回了荷叶。    【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作者):】  我发现他们五兄弟很有点趣,其中三个是一个模样,另外两个人是一个模样。就是那三个一样的呢,就是命都比较好;那两个一样的呢,命都不好,是吧?一个就战死在战场,一个就病死在战场。我们湖南可能说,儿子像娘福气好,我估计这三个人是不是像母亲?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现在就是他父母没有留下照片做参照。    曾国藩晚年对幕僚赵烈文回忆:当年自己带着残兵败将从靖港返回长沙,城中官员一片幸灾乐祸,甚至公然嘲辱。因为自觉无颜入城,他本人只好住在城外的座船里。除左宗棠外,满城官绅没有一个人来看望过他。湖南巡抚骆秉章到邻船拜客,对近在咫尺的他,都故意视而不见。    【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作者):】  曾国藩得罪了长沙的文物官场,那些文文官场要看着曾国藩失败,你说我们腐败,你这个不腐败也没什么用。就要你失败,曾国藩很窝囊。带着这支人马在橘子洲头住了一个星期。    咸丰四年11月27,致诸弟:  今年二月在省城河下,凡我所带之兵勇仆从人等,每次上城,必遭毒骂痛打,此四弟、季弟所亲见者。自四月以后,两弟不在此,景况更有令人难堪者。    十年京宦履历,曾国藩也没变成一个圆滑的官场老手。自身的廉能忠勤,在平庸苟且的地方官面前,不自觉就转化成了一种不假掩饰的道德优越感,六弟曾国华曾提醒他:  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    居高临下的姿态和不屑谦让的强硬作风,引发的反弹可想而知。后来幕僚赵烈文总结曾国藩的战争生涯:  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    1856年前后,曾国藩征战江西,在筹饷、用人上,被当地官场处处掣肘,导致湘军在数年之内,均处于“客寄虚悬”的状态,遍地荆棘,举步维艰。更不幸的是,遇到的对手又是太平军第一名将石达开。九江、湖口两战,连遭重创。湘军被太平军紧紧封锁在南昌、南康两个狭小的地区,派出请援的信使也被太平军劫杀,军报不通,家信难达。    【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作者):】  他是打的败仗远远超过打的胜仗,他的苦闷远远要超过他的喜悦,面对这次如此尴尬,曾国藩呢,用我们湖南的一句谚语啊,就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让别人看不出来我是打败了的。    在荷叶塘数月不闻儿子音讯的曾麟书,派曾国华赴武昌,向湖北巡抚胡林翼请援,咸丰6年(1856年)3月,胡林翼拨付4000人交曾国华统领,驰赴江西。年谱记载:七月,因酷暑天急行军而身患重病的曾国华:  棹小舟至南昌见公,公为之悲喜。    生死契阔后的兄弟执手,那一刻必定恍如梦寐。    八月,曾国荃又从长沙招募湘勇前来助阵,这位当年在京城曾因为家仆问题而责备大哥驭下无威的九弟,很快就无师自通地表现出带兵打仗的优长。    11月,家书致澄弟:  九弟治军严明,名望极振。吾得两弟为帮手,大局或有转机。    【梁晓进(《曾国荃全集》主编):】  我通过将近三年时间编曾国权全集,跟他的长兄比较啊,感觉的曾国荃呢,个性最强,才能最高。    在太平天国战争的后期,扭转全局的安庆攻克战、以及最终收官的天京攻克战,都是曾国荃承担完成的,所以曾国藩说:  余之幸得大名高爵,皆沅弟之所赠送也。    即使在今天,曾国荃的故事,依然是这些满口方言的荷叶人最经久不衰的话题。    【刘建海(曾国藩故里管理处办公室主任):】  他说曾国荃比文正公还厉害一些,打下南京之后呢就发了财了,就回大夫第建房子。    【梁晓进(《曾国荃全集》主编):】  攻克南京是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号,但是房子呢,是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他就住进去了,就修好了。    这就是位于荷叶镇大坪村的曾国荃故居,大夫第。    这座残破中犹见昔日恢弘的建筑群,一直被认为是曾国荃大发战争横财的铁证。这个依托它而兴起、热闹不逊荷叶镇的村级集市,足以证明它当年的规模。    【梁晓进:】  这个房子的确规模很大,当时湖南名士王闿运就曾经看过,他说:哎呀,俨然城市,他们说这就是打南京修的,当地的农民讲,他说,啊呀,一船一船的东西往里面运,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说这一点不奇怪啊,盖那么大的一栋房子,需要多少建筑材料啊,那你们凭什么讲这是财宝,是金银财宝?那么这些钱哪来的?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为了修这个房子,或者说扩建这个房子,借了大批的钱。    150多年前那场战争带来的功名富贵,和附加在上面的政治色彩,在历史的几度凉热中,早已旧迹模糊,充满乡土生活想象力的财富传说,成了这场战争留给当地的最顽强的民间记忆。    【朱光明(荷叶镇大坪村居民):】  曾国藩打开南京的时候,发了洋财回来,把那个金银都埋在这个地下,上坳对下坳,金银十八窖,你如果找到了这两个坳,你就找到了这个金银十八窖。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青春:你好!  仔细拜读了作品,感觉文字流畅、内容紧凑,很受启发。真要向你好好学习。  看了文本,有几点小感受,想和你交流一下。  第一,其中提及了曾国藩后人在文革时期的遭遇,我觉得这段内容与主题不是很切合,而且也并不是读者所想要关心的内容。  第二,中间有大段采用了曾国藩家书的原文,由于电视媒体过目即逝的特点,会让读者有疲倦感,建议改成白话。  第三,结尾感觉没有说完,对于一集来说,是不是没有很完整。  都是在下的拙见,希望喜爱纪录片的朋友多交流、多沟通。  要是方便,能够留下联系方式。  
  期待尽快看到这个专题。  梁晓进先生的解说很有意思,咸丰年间建起的宅院,怎么可能是金陵城破之后的掳掠成果建造的?即使今天的百姓建房,也要有大量砖头瓦块,在百余年前剪裁相对原始的时候,建个大宅院,一船一船地运送材料,实在是再自然不过了。从十八窖的财宝到借债盖房,其间的距离太大了,许多迷雾,只有通过认真的分析探求才能揭示真相。  曾氏后人文革遭遇,同样是一段历史,当然应该保留,而不应该删除。  
  比较少历史人物纪录片中,穿插后人的,要不单独立一集讲对后人的影响和遭遇,我觉得也很妥当哈。
  @霜霜用此号  16:57:08    青春:你好!    仔细拜读了作品,感觉文字流畅、内容紧凑,很受启发。真要向你好好学习。    看了文本,有几点小感受,想和你交流一下。    第一,其中提及了曾国藩后人在文革时期的遭遇,我觉得这段内容与主题不是很切合,而且也并不是读者所想要关心的内容。    第二,中间有大段采用了曾国藩家书的原文,由于电视媒体过目即逝的特点,会让读者有疲倦感,建议改成白话。......  -----------------------------  谢谢。  1、您所说的第一个意见,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和他的家族荣辱、尤其是他后人的悲喜,有极直接的关系。在描述曾氏家族史时,我很刻意地呈现这一点,甚至还想借此营造出一种命运感。在观感上,也许看片子比看文字会更好一些。  2、在制作过程中,家书原文的问题,我曾经踌躇再三,也想过用白话,但在非编时,总觉得怎么处理都很笨拙,而且也失去了古汉语的音节和修辞之美。另外,曾国藩家书,基本上已经接近白话,所以最后就冒了这个险:用原文。确如您所言:容易造成受众的疲惫感。  3、关于结尾,也许片子和文本的感觉会不同。  4、在构思这部八集片子时候,有一个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来形成叙事结构上的张力,所以很频繁地穿插了今天曾氏后裔的片段。不过在最后两集,对他的后裔也有更集中的叙述。我一会将第八集也发在这里。    谢谢您的意见,还有上面那位平湖月满先生。  我的QQ是,很乐意与感兴趣的朋友交流。
  有意思,楼主将第八集早点贴上来
  第八集文稿,我贴了四次都没有成功,不知道天涯是怎么搞的。
  【周新民(长沙平塘镇村民,曾国藩墓地第四代守墓人):】  你们拍一下啦!(这漆黑一片,啥也看不见。)你上这里来,这就是当年立的地方告示碑。看,衡山正堂、善化县立的告示碑,就是说:五官不洁的啦、放牧的啦、乞讨的啦,不许进入这里,这里是世袭罔替的侯爷的墓地。这里看到没有啊,曾文正公,这就是那个告示碑。这个洗一下就可以全部看清楚。(这是猪圈吗)这是猪圈。    伏龙山,曾国藩长眠于此的墓园,今属长沙市望城县平塘镇。距平塘不远、同属望城的靖港,正是曾国藩当年兵败投江的求死之地,20年后,这片土地真的成了他的埋骨之所。    【周新民:】  曾国藩葬在这里之后呢,我的曾祖就开始为他守墓。    周新民,祖居伏龙山脚下的村民。    【周新民:】  (现在来这里的人多不多?是不是他们都找你啊?)没有,他们都不知道我,怎么找我呢?    近年来游客的增多,周新民也越来越乐意被人称为“第四代守墓人”,因为在很多时候,这意味着一份在当地看似不菲的兼职导游收入。    【周新民:】  (你们家以前把曾家人叫什么?)叫老板啦。我们最后一个老板就是曾约农先生,49年去台湾的那位。我爸爸以前叫他二老爷。    同治11年(1872年)夏天,曾国藩遗体被家人从南京运回长沙,当时墓地尚未选定,于是先浅葬于长沙南门外的金盆岭。两年后,欧阳夫人病逝,曾纪泽兄弟迁移父亲灵柩,与母亲合葬于此。历经红卫兵运动和后来的盗墓狂潮,曾国藩的坟墓居然奇迹般地保存至今。    
曾国藩家族  
第八集  
乱与伤:曾国藩的后代(下)    这是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时,清朝官员在汉口火车站仓皇出逃的情形。曾国藩的孙子、时任湖北按察使的曾广镕,此时也许就混杂在这群充满末日惊恐的逃难者中间。    【曾宪华(曾国藩第五代孙 现居长沙):】  辛亥革命爆发了,起义已经发动了,我爷爷还是当时的朝廷命官,要他举事一起参加反动,我爷爷忠于朝廷,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上吊了,自杀。我爷爷是一个非常多愁善感的人,后来因为家里人哭哭啼啼,再加上他旁边的副官叫他,就没上吊了,就回到了长沙了。    这段故事,曾宪华是从父亲曾昭棉那里听来的。曾昭棉,原湖南广播电台工程师,2006年才以90高龄去世。    【曾宪华(曾国藩第五代孙 现居长沙):】  唐浩明先生到我们家,去过几次,找我父亲,后来有一次我碰到唐浩明,他说,那三本小说,我就是按照你爸爸的形象来描述曾国藩的形象的,他说很象,确实很象,我父亲确实很象文正公。    曾昭棉有一子四女,其中长子曾宪华、和曾宪平曾宪芳两个女儿,都住在长沙。曾宪华退休前是桂花公园管理处主任,膝下两女,长女曾孟佳,现在是长沙某法院法官。    【曾梦佳(曾国藩第六代孙女 现居长沙):】  在长沙,你说你姓曾,几乎所有人都会问你是不是曾国藩那个曾,有的同事就会开玩笑嘛,那肯定就是曾国藩的后代,我其实从来没有主动说。所以出去的时候,同事都很骄傲的,如果和其他的人一起吃饭,他们都会把我介绍出来。    如果是20多年前,曾国藩这个名字带给这个家庭的感受,则是另一番况味。    【曾宪平(曾国藩第五代孙女 现居长沙):】  那个时候因为出身问题背好大包袱,我们参加工作了,最怕的就是填表,隔那么久要填一次表,隔那么表要填一次表,你们可能不知道,要填表就填出身,曾国藩的孝子贤孙,我们好自卑的。把那个表填好了以后,折着,交上去,那时候学生都很喜欢看这个成分的,成分不好就受到歧视。】    【曾宪芳(曾国藩第五代孙女 现居长沙):】    那一年我爸爸当时是在隔离审查,要过年了,就是三十那天,下好大的雪,我那个妹妹可能很想他,从早上起来就唱,那个时候不是唱《白毛女》嘛,就“我盼爹爹快回家,欢欢喜喜……”就老是唱这一句,她其实也不知道他会回。但是,那天我爸爸就回来了。那天下好大的雪,他就戴个帽子,这个帽子有沿,回来的时候,雪在沿上面都堆好高。他回来,我们就很高兴。  
  满清覆亡前,曾国藩5个孙子,都像曾广镕这样出任过不大不小的官职:曾广銮承袭曾纪泽的毅勇侯爵位;曾广铨做过驻韩大使和云南兵备道等职;曾广钧当过广西武鸣知府,曾广钟曾任杭州后补道。除曾广钧进士翰林出身外,其余四个都是依靠祖荫而得官。  对这些世受皇恩的曾氏子弟而言,改朝换代带来的幻灭和迷惘可想而知。曾广钧的女儿曾宝荪亲历了这种幻灭之后的变化:    【曾宝荪回忆录】  辛亥双十日(阴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不久浙江响应,我七叔带领我等全眷到上海暂避.此时七叔也因国事家事,感觉种种沉闷,开始与我谈宗教,尤其耶稣.老人家也渐渐有信心.他受洗时大约与我相同,都在辛亥年(1911年)圣诞节前.    【曾宪源(原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曾国藩第五代孙 现居北京 ):】  我祖父也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辛亥革命那一年,就是他自己受洗,变成一个虔诚的基督图。成了基督徒以后,就要办自立会,中国人自己办教会。可能他那时候在中国就是头第一自立会了。    【曾宪文(曾国藩第五代孙 现居河南洛阳):】  我爷爷就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我奶奶也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我爷爷还办了个自立会,那时候,在刘城桥下面,一个地方叫鲶鱼套,那就叫自立会。    除曾广钟外,民国初年活跃在长沙的基督教领袖聂其杰,其实也是曾国藩的外孙、曾纪芬的儿子。    【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  在我这次长沙之行中,最不同寻常的经历是,为我的到来致欢迎辞的,是近两百年来最荣耀的两个中国人的孙子。大会结束时,曾国藩的一个孙子,聂先生的表弟,三十岁左右年纪,对我讲话中的观点作了详细阐发。他是一个诚实的基督徒,也是独立教会的负责人。在湖南所发生的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是多么美妙、多么令人欣慰呀!    此时曾国藩去世已40多年,对这位因太平天国和天津教案而吃尽基督教苦头的理学大师而言,发生在他子孙身上的这种变化,确实算得上天翻地覆。    田家炳实验中学,60年前叫艺芳女子学校,创办者就是曾国藩的重孙女曾宝荪。艺芳,是对祖母郭筠(郭筠号“艺芳老人”)的纪念。    1917年,留学英国的曾广钧长女曾宝荪、和曾广铨的儿子曾约农双双学成回国。姐弟俩都毕业于伦敦大学,曾宝荪学数学,曾约农学矿冶。在军阀混战、乱象丛生的环境中,对那些怀有道德洁癖、而又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而言,办学兴教,就成了寄托满腔救国热情的唯一现实选择。1919年,在家族的支持下,曾宝荪和曾约农利用长沙曾文正公祠堂的后花园——浩园,创办了后来闻名遐迩的艺芳女子学校。    【尹建新(原艺芳女校学生):】  我们学校的教育特点有很多,不是一句话能说出来的。现在对学校是德智体,那个时候我都不晓得用几个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说全面的发展。老师从来不监考,我们全校没有发生过一次舞弊。    【曾宪同(曾国藩第五代孙女 现居山西大同):】  反正那个生活是比较严格的,不是星期天是不让出去的,管的也比较严格。(你们对曾宝荪,就是你三姑,还有印象吗?)胖胖的,戴个眼镜,个子也不算太高。二伯和三姑,其实对我们都挺好,就是我们自己有点怕她,也不敢调皮。  
  包括曾宪同和她的两个妹妹曾宪璋和曾宪琪在内,当年曾氏家族的女生几乎都在艺芳女校就读,。解放初,刚刚高中毕业的曾宪同考取解放军工程学校,在部队认识了丈夫刁烈臣。    【刁烈臣(曾宪同爱人):】  我当队长她还是学员,搬砖他们都用手绢垫着,我说把手绢都放起来,用手,外边下雨训练也不许遮盖,必须全部卧倒,我在没参军之前是个要饭的,他是曾国藩的后代,大家闺秀,但是后来磨练的一点都不娇气,跟他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老曾这个人啊温柔,出身书香门第。    曾宪同是曾广镕的孙女,父亲曾昭楗解放前是川滇公路局会计主任,母亲陶希庆也出自名门,清朝两江总督陶澍的玄孙女。60年代转业后,曾宪同随丈夫定居山西大同,此后一直在大同市建委从事会计工作、直至退休。膝下两儿两女。繁华落尽的人生,却也不乏患难与共的世间真情。    【刁烈臣(曾宪同爱人):】  我过去都是一帆风顺,就是结婚以后都是下坡路,有一次部长把我叫去,我刚进去他们就问我,你是要党籍还是要你爱人,我这个人在关键时候我不示弱,我说爱人党籍我都要,说完了我关上门走了。我挨整不是没有工作了嘛,我就在家当炊事员做饭,一回来我看她那眼神肿的,我就知道又是哪个单位又去找你斗了,她说没有,瞒着不让我知道,我挨整的时候让他跟我划清界限,他说我不认为老刁是坏人。曾宪同这个为人啊可敬,他的家风也可敬。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风雷激荡,不同的救国主张都在竞相登场。在长沙曾文正公祠堂,曾宝荪在实践自己教育济世的理念,而一墙之隔的船山学社,青年毛泽东则正开办共产主义革命自修大学。这一新修如旧的革命遗址,也是曾文正公祠堂中唯一被保留至今的建筑。    【胡卫平(曾国藩故居管理处原主任):】  我是听一位曾宝荪和曾约农两姐弟带了一个佣人朱先生,2001年,他从台湾回来探亲,我请他吃饭,他和我讲,曾宝荪经常和他讲这样一件事:毛泽东到艺芳找过曾宝荪和曾约农两人,见了面以后,他是这样讲的:“你们诗做得很好,品德也很高尚,可惜我们政见不同。”    这一墙之隔的政见之争,《曾宝荪回忆录》记载如下:    船山分子把艺芳与船山中间的墙打到,日夜出入浩园,不能禁止.每日在《湖南日报》上痛骂各校校长.艺芳当然更受诋毁,出有《打倒艺芳》专号.我看见我本身是众矢之的----身负土豪,劣绅,地主,封建余孽,帝国主义走狗……等等罪名,便想如果我本身辞职,或者可以保全学校,就在一九二六年寒假时,宣告学生,我要辞职保校。    【田家炳实验中学语文课堂 学生朗诵《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一张不辍弦诵的小书桌,在龙蛇争战、兵连祸结的铁血年代,是多么的不合时宜。艺芳女校有史30年,被毁停办却有三次。第一次是1927年,湖南农民协会手持梭镖驱走师生,接管学校。第二次是1930年,各路军阀争战长沙,学校被烧得只剩下围墙;第三次毁于日军轰炸,尹建新就是当时的目击者。    【尹建新(原艺芳女校学生):】  37年8月17号那一天,我们也在学校,曾宝荪校长说,赶快,飞机来了,到防空洞,把我们拉到那里,刚刚拉进去,炸弹就下来了。一十五个,我们学校中了一十五个弹,我们所有师生都平安。但是所有人都面目全非,不像样子了,什么都完了。      这所由曾纪泽手书匾额的乡间侯府,建成后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人去楼空。它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散居各地的曾氏后人,为躲避战乱陆续回到这里。当时曾宪琪才7、8岁。    【曾宪琪(曾国藩第五代孙女 现居长沙):】  那个时候就住满了人,因为抗战胜利之前不都逃难吗,都逃回自己家了。所以,那次算是一个解放前夕的一次家族大聚会吧,能回来的都回来了,都快住不下了,有些还住在外面了。就是觉得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么多的亲情。    当年在这里嬉戏相逐的顽童们,如今也都早过古稀之年。记忆最深的,除了他们自己的快乐外,就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长辈,个个学贯中西,传统的书香与新派的洋气,同时在这个百年寂寥的乡间大院氤氲成趣。    【曾宪琪(曾国藩第五代孙女 现居长沙):】  他们看书都是看原版的,英语的、法语的,都是看原版的。我们那时候都是望尘莫及。    【于君华(曾国藩第五代外孙女 现居北京)】  那时候美国和中国是同盟国,有一次,有一些美国兵来富厚堂作客,还把我们抱到他腿上,我们那时候七八岁,我们还拔他们手上的毛,他们的毛长,他们也很高兴,他说,没想到乡下有这么有修养的人,而且这么多人留过学。    1946年日本投降,曾氏后人陆续离开富厚堂,这一次战乱中的大团圆,更像是曾氏家族的一场为了告别的聚会。  各奔东西的曾氏子弟,在接踵而至的政治狂飙中,带着自身家族命运的载重,与时浮沉,播迁四方,从繁华到凄凉,由绚烂而平淡,和大时代里所有的百家姓一样,目睹着相同的兴亡,际遇着各自的悲欢。  
  1949年,艺芳女校在第三次复校后,永远关门,曾宝荪曾约农从香港转赴台湾。曾宝荪1978年病逝,享年87,在台湾曾出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副主委;曾约农1986年病逝,享年95,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创始校长。二人早年皈依基督,均终身未婚。      这个如今空荡荡的藏书楼,曾是这个著名书香门第的文脉所系。对曾府藏书有专门研究的胡卫平估计,富厚堂当年藏书应在30万卷以上。    【曾宪源(原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曾国藩第五代孙女 现居北京 ):】  从曾家对我最大的影响来讲就是藏书。我知道世界有这么多书,而且叫王席珍的,他带我上书楼,上面我不知道你现在有没有,在天花板上还有几块可以取下来的,可以上去的,你知道吗?我在富厚堂也呆了好几年的,两年吧,对我来讲,感受比较深的就是书楼。    【《曾宝荪回忆录》】  我们于一九四二年由香港回家乡富厚堂时,书楼藏书,仍然是富厚堂的精神中心,书楼一尘不染,书籍琳琅满架,类别,目录,分明,这是王子陵之功。那时他已老迈年高,由其女王席珍负责,他则数日来看一次;王席珍也能肖父,书楼收拾一如其父样,后来艺芳有些书籍,因逃日寇之祸乱,也都存放在富厚堂书楼,内有英文书籍不少。我因教侄辈英文而教了王席珍英文三年,她可以按名寻书,按英文字母摆书。    曾宝荪曾约农离开大陆时,将这里的曾国藩、曾纪泽等先人手稿及其他重要文献,装了四大铁箱辗转带往台湾,这些珍贵档案后来悉数寄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部分手迹,曾被台湾学生书局影印出版为《湘乡曾氏文献》十一册。  王席珍,当年富厚堂藏书楼的管理员。在我们这次采访不久,日,王席珍以93岁高龄去世。带往台湾的那批文献,装箱运走前,就是由她经手清点。    【王席珍(原富厚堂藏书楼管理员):】  原先是我的爸爸在那里管书,后来我爸爸老了,就让我在那里管,我爸爸交代我,那个书呢,是比生命还要紧的,不要让人来乱搞。那个时侯我记得是13岁,一直管到解放,管了十多二十年。    荷叶解放之初,土改工作组进驻富厚堂,藏书楼一度无人看管。    【胡卫平(曾国藩故居管理处原主任):】  (我听那些农民说,可以随意取一些书,烧了三天三夜。)我调来的时候,也听说了。曾国藩喜欢天地宽长,上面几本是批注的,当时土改干部把它剪下来,封成笔记本,那时候不得了。土改干部有三??钢笔、手电筒,都是很时髦,很多人都剪了。一些干部也剪过。但是烧了三天三夜是不可能的。  
  曾昭桓,曾广钟次子,毕业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铁道工程专家,曾任粤汉铁路总工程师、广西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曾氏后人都先后远走高飞,只有他因养病而继续留居富厚堂,成了解放后唯一一位老死故乡的曾国藩后裔。    现居济南的曾宪怡,对富厚堂最深情的回忆,都是因为父亲曾昭权的这位亲弟弟,五叔曾昭桓。    【曾宪怡(曾国藩第五代孙 现居山东济南):】  他是一个学者,愤世嫉俗吧,和上级的关系处理的不好。原来他在粤汉铁路嘛。和我父亲,亲兄弟之间,话语也不多,他跟我的关系最密切。我一直跟着他,他教我数学。他对孩子还是蛮热情的,所以我和他相处时间最长。我对他的感情比较深。    【曾宪文(曾国藩第五代孙 现居河南洛阳):】  他老是头疼,挺聪明,多才多艺,会昆曲,京剧他会唱,会拉胡琴。他原来不和我们住在在一起,还有他两个女儿,后来,我婶子就不喜欢那个地方,就带着他女儿回上海教书去了。我五婶英文也是挺好的,到美国去了。    朱尧鑫,荷叶老中医,他手头这个笔记本,就是曾昭桓闲居荷叶时期写的诗词。    【胡卫平(朗读手稿):】  解放军入驻富厚堂,我出居学堂坪朱万胜家,自此戒除烟酒,悉力研究数学。  解放后,这位被时代遗忘在乡间的铁道专家,参加生产队劳动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在当地乡民眼里,他是那样的迂腐无用,简直就是鲁迅笔下那个可笑的孔乙己。    【荷叶村民:】  五蒙子好是好。我们都叫他五蒙子、五蒙子。    【朱尧鑫:】  大家都叫他五蒙子。蒙子,就是指行为有点怪异的人,乡下人不理解他,所以就叫他五蒙子。    【曾宪怡:】  他很不幸,很聪明的一个人。人家都叫他五蒙子,湖南人所说的猛子,就是疯子,比疯子好听一点。    【朱尧鑫:】  他学识渊博,我那时经常去向他请教,所以我们俩很谈得来。他去世前,就把这个本子给我了,他说:朱先生,我在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这个本本就送给你作为留念。    【胡卫平:】他们想全拍一下。给你点资料费也行。    【朱尧鑫:】  全拍一下啊?那就不好意思了,不可以拍的。资料费我不要。    今天这些手稿已被朱尧鑫当成文物而居为奇货,不肯轻易示人,我们再三请求后才获许匆匆一瞥。从这些无暇细读、一翻而过的诗词主题,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窥见曾昭桓当时的心迹,他曾为杨振宁获诺贝尔奖、美国航天飞机上天这些遥远的事情,而激动不已,也曾为音尘杳然的妻子而缠绵悱恻。    大约是1978年,曾昭桓在荷叶以五保户的身份孤独病逝,比起哥哥曾昭权,这种了无声息的死法,虽然寂寞、却也平安。  
  【湖南大学图书馆档案管理员:】  你们找谁啊?(曾昭权。)曾昭权啊,他是那个系的啊?他52年就死了,那是有人斗他。(你看,他的月薪,当时是1200斤大米。)    曾昭权,曾广钟长子,清华大学首批庚子赔款留学生,1909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电机工程学士后归国,是中国早年电机专业的权威。1952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时,时任电机系主任的曾昭权从湖南大学科学馆跳楼身亡。    【曾宪源(原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曾国藩第五代孙女 现居北京):】  我最为自责的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很好地安慰我父亲,我父亲没有和别人讲,就和我讲。就讲,一个批判曾国藩,他说我可以批判他为满洲人服务,但是对他的文章道德我批判不了。    【曾宪钢:】  他觉得对他是一个好大的侮辱,后来想不通,从阳台上面跳楼下了。    【曾宪源:】  他的知识分子的弱点吧,非常明显,就是比较清高,所以不能接受任何对他的玷污。    【曾宪文(曾国藩第五代孙 现居河南洛阳):】  我父亲是比较严肃,比较正派,不参与政治。    【曾宪怡:】  我父亲也算是个知名的学者吧,我父亲死了以后,中央下来一个,不再查三代了。    【曾宪钢:】  他这样的变故,他大大小小一家子凄凉的很啊。我去看过他们,他们一家那时住在湖大的集贤村。    和曾祖父曾国藩比起来,曾经沧桑、看惯兴亡的曾氏后裔,对政治早已失去挺身入局、攘臂越俎的参与热情。在纷繁的世变中,他们只想做一个安静自守的旁观者。但并非所有时代都会给静观者留出余地,当这个时代动地而来,曾昭权成了最早飘零的一片惊秋之叶。    1963年正月初三,曾国潢的曾孙女、著名考古学家、时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也从南京灵谷寺北塔上跳楼自杀。三年后文革爆发,曾昭燏的胞弟、著名化学家、曾任高教部副部长的曾昭抡,在饱经身心折磨后病逝;他的妻子、北大西语系教授俞大絪早他一年服毒自尽。俞大絪是曾广珊的女儿,台湾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的妹妹,也是曾国藩的曾外孙女。    曾宪文,曾昭权之子。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后又入协和医学院学习,195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协和医院工作,1960年下放洛阳。50多年,曾宪文早已把异乡活成了家乡。    【曾宪文(曾国藩第五代孙 现居河南洛阳):】  我在这儿,总算是比较平顺,没有人来斗我,我不能不说是受曾国藩的影响吧,不是好的影响。    【曾宪怡(曾国藩第五代孙 现居山东济南):】  他在协和医院的时候,有回枪毙犯人,拉他去看,有陪绑的意思,他特别恐惧。    【曾宪文:】  我觉得我如果不姓曾的话,也许我的命运不一样。(不一样,是什么意思,是会更好吗?)当然会好一些了。    在我们寻访的曾国藩后裔中,曾宪文是唯一一位拒绝回湖南老家的人,对家族往事也刻意地漠然。这位今年85岁、儒雅谦和的老先生,日常最热衷的事情,就是读古典诗词、上英文网站。    【曾宪文:】  唐浩明的书,我看都没看,谁知道他写什么东西,不看它算了。(为什么不看?)鸵鸟政策。我觉得他一定会说一些坏话,(你是因为害怕他们讲曾文正公的坏话?)捏造一个非事实的东西,我看了以后,也是影响,不是反而更不好了吗。(这样说的话,你对你的先祖、对这个家族还是有感觉的,否则你不会)那当然是了。听到坏话,心里总是不舒服的,我就不听了。    曾宪文退休前是洛阳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在当地一直是备受尊重的名医。膝下一儿一女,女儿曾莉现在上海某医院工作,儿子曾印山中学毕业后当了工人,孙女曾子林,正在某医学院上大学。    【曾宪文:】  这是我孙女。他们是长春电视台的。(叫什么名字?)曾子林。(真正的骨血啊.)她是第七代,我是第五代。  
  【曾樾(曾国藩弟六代孙 北京双榆树小学校长):】  山东和洛阳那两个叔叔都是孙女,曾宪华也是两个女儿,到了第七代就只有曾沐自己这么一个男孩,文正公这一支下来,他就是第七代唯一的男丁了。他的山东那个婶婶说过,曾沐啊我们曾家全看你啦,洛阳的叔叔也说过,老人这一辈还是把这个看的比较重的。    【曾沐(曾国藩第七代孙):】  这个事情嘛,得顺其自然,你不能强求的。(你一定得生一个男孩。)试一试吧,哈哈。    【曾樾:】  不辱使命了,要不文正公到第七代就打住了,唉!      2009年11月,曾国藩祖居白玉堂修复竣工,双峰县举办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并依古礼行曾氏家族祭祖大典。2011年农历十月十一,就是曾国藩诞辰200周年。白玉堂的竣工,应算是双峰县这一即将到来的超级盛典的前奏。    在行礼如仪的曾氏后裔中,我们再次见到了从北京赶来的曾樾曾沐父子。对这位曾国藩第七代嫡系孙中唯一的男丁来说,这也是他第一次回到自己血脉的源头。  
  替出版社打个广告哈:  /%E6%9B%BE%E5%9B%BD%E8%97%A9%E5%AE%B6%E6%97%8F-%E9%95%BF%E6%98%A5%E7%94%B5%E8%A7%86%E5%8F%B0/dp/B005N2Z7AI/ref=sr_1_1?ie=UTF8&qid=&sr=8-1    /product.aspx?product_id=&ref=search-1-pub    
  曾国藩家族-片花:  /v_show/id_XMzI5NDg1NTg0.html
  好看,最好将八集都贴齐了.  楼主,什么时候网上能看到视频?
  不错。
  呵呵,我就是双峰荷叶人。曾国藩故居和这篇文章中出现的上达完小离我家都不远。
  大家有什么关于曾国藩的书,可以和我联系啊,我会优先考虑的。  唐浩民老师是我们这的首席编辑。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礼记大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