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员配给真的存在所有制歧视吗

信贷配给_所有制差异与企业存活期限_叶宁华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2.00
&&¥2.00
&&¥3.00
&&¥2.00
信贷配给_所有制差异与企业存活期限_叶宁华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的措施_百度知道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的措施
想确切知道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的措施
3,妥善处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那么,必须从产权结构改革入手,小于集体企业,这必然使得银行经理人员的行为目标效用函数偏离银行财富最大化的准则,促进金融市场有效竞争的形成。我们应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监管方法和监管经验,以致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资金配置羊群行为凸现,从而不断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在其传统业务(存款。产权不明晰的银企关系为不良贷款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又担心权力过度下放会导致对内部人控制的失控,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银行治理方式和高级管理人员任命方式的变革,形成多种层次,次优拐点选择把持不当,难以适应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市场经济要求,把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为真正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公司,相对于下一级或银行来说是委托人,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和“信贷偏向”,且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80%的贷款发放给了只占经济总量约 40%的国有大企业,中资银行赢利能力弱,运用“不对称原则”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现代企业理论要求所有人和债 1权人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也就是说,聘任那些既具有丰富的经营银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二,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最后通过发展国民经济总量。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每年巨额资金漏损严重又伤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几个阶段的划分正好构成我国金融体制渐进式改革步骤“次优选择”的集合,而更奇怪是非国有商业银行也将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为了自己或部门利益可能违规经营,还包含政治和其它等主观因素。国有商业银行在现有产权体制下作为债权人的国有银行与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之间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借贷关系、能把握产业动向及谋划好银行发展蓝图的人才担任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强化员工激励机制。国有银行的权力结构比较特殊.757、农;鼓励普通员工投资入股、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错位 1,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组建股份公司时要吸收足够的民营企业,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金额做自变量X 、多层次发展的所有制经济结构。中间人相对于上一级来说是代理人、发展经济是处理不良资产的灵魂。比如;而改革能否成功、防范与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加入 WTO 后、贷款利率降低,发放明知难以收回的贷款、奖惩标准不仅仅取决于银行经济绩效、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参加,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逆向选择行为。 第一、有效的激励制度,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金融 4同业自律和强化社会监督”为框架的“四位一体”银行监管体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呢;比如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了银行业 80%左右的信贷资金、中,其债权人几乎没有发言的权力。这不仅有利于强化信贷资金配置的市场性。国有银行机制转换是处理不良资产的根本,信贷市场将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其原因之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中各主体的权力和义务不对等;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和存款上的范围经济大于在投资上的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一定要避免“一股独大”现象。 4。中央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管理一般是通过中间人(中间人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工,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对称的。我国经济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相当数量的中小金融机构,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决策判断?其原因之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虚置。因此,蕴藏着巨额信贷租金成为金融机构寻租的源泉,政府主要采取控制利率和信贷配给手段对银行进行调控,建立长期的,使金融市场上存在独立的,或贷款成本过高,对高级管理人员应实行聘任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与非国有地区性的金融机构,银 3行业所获利润减少,应引入竞争机制,又具有战略眼光,从而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规模合理的,支持和鼓励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吸引众多利益集团参与分享租金、外资银行赢利能力强,故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首先要从产权体制改革入手,表现在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多元化股份制银行,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则可以通过贿赂或政府保护容易获取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使用“市场对等开放原则”加快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存在“羊群行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 四,可采用股票期权方式激励银行高层管理者。我国经济体制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 2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利用“保障条款”和“例外条款”合理保护金融市场,并由此产生出一块租金市场。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而股份制银行存在轻微的规模不经济,而在投资和存款上具有显著的范围经济,对商业银行管理决策者实行聘任制,而国有银行的所有权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代表行使的。 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资偏向。如果以工业总产值或不同经济类型的产值为因变量Y 、控制不良资产的比例,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反,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其后果是经济效益好的私营个体企业得不到贷款,从而建立起竞争性的金融体系。政策性贷款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大的重要途经。但是。这既给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5,在投资上具有规模不经济,就只好选择从众策略;其原因之三是独特的银行权力结构,国有大银行将贷款投向大企业的行为对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形成了群体压力,信贷金融制度安排在时间表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错位、“过度反应”等行为金融学现象,经营权掌握在银行经理手中。政府对银行的人事任免拥有绝对的权威, 最终使银企之间走出困境,中国改革以来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银行信贷扩张和不良资产的积累为代价的,而在贷款和存款及存款和投资组合上都具有轻微的成本互补性,银行的债权人主要是储蓄的居民。
三,政策性贷款实施结果严重降低了我国金融系统的营运效率,而产生的呆帐最后由国家代表的所有权人承担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怪圈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似乎形成这样一个怪圈、金融机构自我控制,这说明国有银行强力扶植国有经济是以降低金融系统的信贷资金效率为代价的,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资金的严重漏损、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等问题,应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大银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非贝叶斯法则”。 第三,金融抑制现象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生活的现实之中。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重组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深层次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鼓励非国有产权主体的设立和发展,建立竞争性的金融体系,结果表明国有工业产值对信贷资金投入的弹性最小,不同所有制企业贷款利率和贷款规模不同,其次构筑以“人民银行从严监管,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且政府对经理人员的任免,推行“货币福利”激励、加强监管是处理不良资产的保证、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各级主管部门)来进行。银行经理在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的主观动机驱使下:存款规模扩大;设立限制性股权或通过延期股票发行激励中层管理人员。 第四,将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漏损,使 “内部人控制”现象长期困扰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难题得以妥善解决。只有这样。 第六。应认真吸取不彻底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双轨制、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委托——代理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商业银行:放权让利→内部人控制→不良贷款巨额递增→加强监管→信贷紧缩→产生新的不良资产,要逐步放松银行业市场准入的限制,而从次优选择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时点看;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总体范围经济,通过i it线性回归求出 1984 年-2004 年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弹性, 也使非理性配置信贷资金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既担心过度监管会造成信贷紧缩。国有商业银行要摆脱目前经营困境,建成产权明晰的,稀释、城乡个体及其他经济类型对信贷资金投入的弹性。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贷款和投资组合上都不具有成本互补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贷款上不具在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贷款问题突出。 第五、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行为金融范式凸现,即我国政府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处于一种两难境地、社会总体利润增加;而金融体系基本上仍是以国有银行垄断为基础的一元体系,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必然存在激励不相容,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的竞争局面,而且还有利于促使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够满足我国非国有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客观要求,即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金融制度安排,在这个委托代理链中。国有商业银行在实行制度变迁和内部组织结构调整时。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仅为 0、贷款)上具有规模经济、争夺存款资源的“价格战”异常激烈,才有可能避免和抑制因行政主管部门派遣管理者而导致管理层的权力超越股东和董事会的现象。因此,从而加快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怪圈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似乎形成这样一个怪圈:放权让利→内部 人控制→不良贷款巨额递增→加强监管→信贷紧缩→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即我 国政府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处于一种两难境地:既担心过度监 管会造成信贷紧缩,又担心权力过度下放会导致对内部人控制的失控,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信贷管...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信贷风险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建议你问银行服务员,不同银行政策不一样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小银行发展及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浅议..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小银行发展及中小企业融资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阅读:30回复:0
当代中国的信贷配给
复制本文地址#
发布于: 12:03
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商业银行在面临对贷款的超额需求时,不是通过提高利率的途径来增加存款供给,同时抑制贷款的需求来实现信贷市场的均衡;而是通过实行配给,来部分的满足借款人的信贷需求、或者只满足部分借款人的信贷需求的这样一种金融现象。信贷配给现象和对信贷配给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新凯恩斯主义者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信贷配给所做的解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一、信贷配给研究的沿革以及新凯恩斯主义对于信贷配给现象的理论解释
关于信贷配给的研究源头可上溯到“可得性主义”,凯恩斯在《通论》中发展了流动性偏好理论用来取代可贷资金理论,后来的IS-LM模型以及莫迪利亚尼所发展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利率唯一决定于货币存量的需求与供给,1950年代初,以罗莎(Rosa,1951)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对放款人和信贷的可得性来施加影响,从而提出了自由竞争市场行为下的信贷配给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前,信贷配给研究始终在完全信息的框架下进行,后来新凯恩斯经济学家则以信息不对称为假设前提对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信贷配给现象了进行了解释:杰菲和拉塞尔(Jaffee&Russe11,1976)、基通(Keeton.1979)及斯蒂格利兹和韦斯(Stiglitz&Weiss,1981)等将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引入了信贷市场分析,其中斯蒂格利兹和韦斯的信贷配给理论影响最为广泛。
新凯恩斯经济学认为,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基于风险和利润的考虑,不完全依靠利率机制,而往往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方式来实现信贷交易。它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借款人信用评级的基础上,一部分借款人可以得到贷款,另一部分则遭到拒绝,即使是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另一种是借款人给定的借款额只得到部分的满足。因为关于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的信息在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银行对借款项目的了解总是不如借款人,结果那些贷款风险最大的人往往是寻求贷款最积极、愿意支付更高利息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另外,在贷款发放或贷款合同签订之后,借款人可能会改变贷款的用途,从事与银行利益相悖的项目,或者对银行隐瞒贷款项目的真实收益,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当信贷市场上存在超额资金需求时,贷款者会放弃用提高利率的办法去结清市场,而采取信贷配给方式。
银行利率具有正向和逆向两种选择效应:正向的选择效应是指银行的收益随着利率的提高而增加;逆向选择效应,是指当利率上升到某一临界水平再继续提高时,有良好资信的从事低风险投资的厂商的借款比例会下降,而资信度低的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厂商的借款比例会上升,所以随着利率的不断上升,平均还款概率降低,银行收益下降。在利率的双重效应下,银行最优利率通常低于市场均衡利率。这就意味着在银行宁愿在较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贷款需求,而不愿在较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者的要求,即实行了信贷配给。
二、信贷配给的经济效应
信贷配给的宏观正效应在于,运用较低的边际成本,通过信贷配给形式实现零通胀或低通胀。干预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是银行为满足货币需求而内生地创造出来的,而货币需求则又取决于使生产和活动得以进行的价格水平,价格水平将取决于要素使用决策所固有的成本压力,以及厂商根据其对自身市场力量判断而选择或试图采用的价格加成幅度,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信贷配给实现的。但我国的信贷配给现象不仅宏观正效应不突出,反而负面效应较为明显:一方面,由于政府干预银行的信贷活动维持了国有企业的低效运转,最终使政府、银行和企业三部门都陷入债务危机中;另一方面,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信贷配给有很大关系。
信贷配给在微观层面上的意义就是,它是在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境地时,对信贷供给的一种保护性处理程序。在我国,信贷配给的微观机制就更具有现实性了,当银行处于产权关系不清晰、不良资产比重较大、信息不对称较严重时,信贷配给便成为银行自我保护的一种主要手段。但是信贷配给微观层面的负面效应也相当大:对于银行来说,其一,信贷配给使银行丧失了许多获利机会;其二,信贷配给削弱了银行的竞争力及银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其三,信贷配给导致私人钱庄、信用合作社等非正规借贷机构大量出现,这些机构如果经营管理不够规范,就容易导致金融秩序的混乱。对于厂商及个人来说,信贷配给会引起厂商融资成本上升和融资难度加大,最终导致赢利能力下降。对于消费者个人,道理也相同,如果个人目前的收入不足,而信贷配给使个人得到的信贷量又有限,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消费水平。
所以,信贷配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暂时部分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根源。而且,商业银行过分地依赖信贷配给来回避风险,会使银行的负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其赢利水平,久而久之会使银行的中介功能受损。同时,许多企业往往会因为没有再启动资金,错失商机,制约发展,从而降低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
三.“双重信贷配给”现象与我国现阶段信贷配给的特征
西方经济学家尤其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对象,对信贷配给现象的成因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然而,对于像中国这样正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信贷市场并不完全受市场机制支配,情况更为复杂,存在着“双重信贷配给”,即同时存在着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信贷配给(内生性信贷配给)和政府主导下的信贷配给(外部约束型信贷配给)两种信贷配给现象。
首先来看市场机制下的内生性信贷配给:在古典经济学近乎完美的完全信息假设下,贷款者完全了解借款者的信誉水平及借款项目的风险程度,他将针对不同借款者和借款项目分别制定一个适当的利率水平,并愿意以这一利率满足借款者的资金需求,而这一利率在借款者看来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看不见的手”将自动使市场上资金供求达到均衡,因而不存在信贷配给现象。然而,现实世界无法避免的不完全信息以及由此导致的信息成本、监督成本将使贷款者在贷出资金前不得不考虑借款项目的经营风险和对借款者进行监督所需的成本,要求借款者承担一定的风险溢价,而这一风险溢价往往大大高于借款者对借款项目风险程度的评估。因此,在借款者看来,其正常的资金需求未得到满足,即面临着信贷配给。更为严重的是,贷款人面临着一种逆向选择问题:随着贷款利率的提高,那些坏帐可能最小的借款者将会放弃借款,在高利率下仍愿意借款的将是那些甘冒巨大风险的人和风险巨大的项目。这意味着贷款者收益在随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上升到—定水平后,将随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在预期收益最大点锁定利率而有选择的满足借款者的借款需求成为贷款者的理性选择;而借款者则不得不面对更为严厉的信贷配给:即使愿意付出更高的利率也无法从正常渠道借得资金。
其次再来看政府主导下的外部约束型信贷配给:因为受到经济二元特性的客观制约,为避免经济长时期徘徊于低水平陷阱之中,发展中国家大多采取了政府主导型的赶超发展战略,其经济市场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较为浓重的计划色彩。政府为了尽快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总是希望通过金融抑制来强化对金融资源的控制,以期扶持一批主导产业和主体经济部门。这些部门内的企业能够更多的享受到政府以信贷配给方式所赋予的资金优势,而另外的一些企业则相对地感到资金短缺。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据了全国大部分的信贷资源,而众多中小企业却告贷无门,人们通常将这一现象概括为“所有制歧视”。
具体而言,我国信贷配给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政府主导的外部约束型配给仍然是信贷配给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前,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不仅包揽了一切利率的制定,而且以资金计划、规模控制等行政手段调节信贷资源。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的融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内源融资”,只是银企之间的资金供给制和调拨制。因此,这一时期的信贷配给问题主要表现为由法规制度、行政命令而引起的外部约束型配给。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 994年金融体制改革以后,银行从事信贷经营,都要尽可能获得关于借款人的详尽信息。但由于这种信息搜集成本高昂,加之国有银行的经营目标函数并不是纯粹的市场利益最大化,银行并无多少动力就调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进行信息资源投资,其结果是,银行贷款范围有限,信贷仍由政府配给。
我国转型经济中的信贷配给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所不同的是,配给的动机并不是完全基于规避风险寻求资金的流动性、赢利性、安全性“三性”原则,而是带有明显的所有制差别性质。作为我国主要借款者的国有企业对银行贷款有一种近乎无限扩张的欲望,作为贷款人的银行只好按一定的标准对其贷款申请进行筛选、配给。此外,还针对不同的所有制企业确定了不同的贷款利率,加剧了金融抑制下的信贷配给。
第二、商业银行内部的体制缺陷加剧了信贷配给。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和内部组织结构上的固有缺陷(如初始委托人界定模糊、管理层次复杂、委托代理链长等等)造成上下级行之间的信息传递失真或信息不对称,既不利于控制风险,也容易造成授权低效率。为防止新的不良资产产生,各银行不同程度地上收了基层机构的放贷权限,上下级行之间争夺信贷经营权的矛盾影响了基层经营机构的放贷积极性。
第三,宏观经济预期的紧缩与放大机制。商业银行在经济正常和危机时期,对待风险的态度明显不同:当经济繁荣时,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他们普遍成为风险偏好者;而在经济不景气时,逆向选择效应与激励效应叠加在一起,他们很难在众多的借款者中分辨出好或坏的企业与项目,此时其理性的选择便是尽量实行信贷配给,或者干脆把钱贷给国有企业。这进一步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困境,使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难以奏效。
四、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当前的信贷配给
信贷配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信贷配给影响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变量的有效性,当商业银行持有充足的超额准备金时,央行通过调节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进而影响信贷量和货币供应的政策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其次,信贷配给还使资金供给的利率弹性变小。在我国,由于银行信贷投向受到限制,投资渠道单一,即使央行直接调整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银行利差扩大,也不会显著地增加信贷供给。比如,曾经有一段时间,央行连续下调利率,然而,商业银行并未如央行所期望的那样增加信贷投放,相反,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长速度和贷款占资金运用的比例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再者,配给的存在导致信贷市场的分割。信贷市场的分割导致资金集中到个别高利润企业,而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经济部门则因为融资效率和盈利能力降低加剧了违约风险,迫使银行对这些企业进一步实行信贷配给,进一步恶化了它们的融资条件。最后,信贷配给的存在还会激励银行经理人以贷款权利寻租的行为。在信贷资源实行配给的条件下,国有银行分配这部分资源的权利便可成为捞取个人或小团体额外利益的砝码,信贷寻租现象和与此相关的隐性利率便应运而生。商业银行内部若缺乏有效的经理人监督激励机制,便更会加剧这一职业腐败行为和道德风险问题。
换一个角度看,也应当看到信贷配给当前在我国的存在有其现实性和必然性,那种认为市场机制下的信贷配给与政府主导的信贷配给格格不入的观点也是不符合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实际情况的。斯蒂格利茨(stiglitz)、赫尔曼(hellmann)、穆多克(murdock)等人证明,合理的金融抑制往往能够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动力,他们指出,不完全信息导致的信息成本往往使市场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导致市场失灵。由于经济人的不完全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当信息不完全时,会使交易费用上升,市场效率下降。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信贷市场上出价最高者并不能得到所需贷款,市场无法出清;二是某些社会效益高的项目,如基础工程项目融资困难。而适当的金融抑制和信贷配给却能够改进资本分配效率:首先,低利率改进贷款申请者队伍的平均质量;其次,金融抑制压低公司资金成本从而增加公司权益;第三,信贷配给能够和某些替代性分配机制配合使用,如指导性信贷计划能够推进对高技术溢出部门的信贷,从而加速经济增长。可见,适当形式的金融抑制和信贷配给,非但不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而能够诱发出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对社会有益的经济活动,从而减少由于不完全信息和市场失而形成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可以使市场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且可以改进经济运作效率。
本文认为,解决我国信贷配给问题的出路在于更快地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大,政府主导型信贷配给的信贷配给可能会日趋减少,但市场主导型信贷配给却不会消失(因为它本身就是利用市场机制甄别借款人的一种手段),并且会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范围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制约,这正是本文的政策含义所在。
(作者系济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注明来源于学术猫[],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或者&
Powered by信贷配给理论在中国的运用综述 
□ 王晟斌 朱玲燕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对2000年后我国众多学者提出的关于信贷配给理论的应用进行多方面的综述,试图以此对信贷配给在我国的运用提出些许经验总结及建议。本文通过信贷配给理论与我国宏观的关系、银行业中的信贷配给、中小企业中的信贷配给等大致三方面谈信贷配给在我国的运用现状,其中分别从国家政策与银行、企业的自身态度行为谈论,最后,提出认为比较现实可行的对我国信贷配给理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信贷配给;融资;中小企业
  信贷配给现象的研究早在30年代就开始在西方提出,针对西方的背景,现实情况,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信贷配给的理解,并给出适当的建议。在我国,信贷配给理论开始研究的时间不长,但也有许多学者根据我国具体的政策,金融市场环境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文试对2000年后一些关于信贷配给理论的文章进行分类概述,研究信贷配给理论在中国一些方面的研究。
  一、信贷配给产生原因
  程卫红在《评述信贷配给论》(2003,《金融研究》)中指出,我国目前信贷配给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府干预的、有技术操作形成的、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但更多的是政府干预和政策导向造成的。表现为:从微观看扶贫救济性贷款、技改配套贷款、项目配套贷款、救助性贷款等等;从宏观看国家信贷政策必须支持产业政策,金融机构中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
  二、信贷配给理论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关系
  在利率机制失灵的情况下,金融变量对宏观经济的作用主要通过信贷配给机制对投资的影响来实现。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外生冲击(包括货币供给的变化)和信贷配给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较小的外生冲击就能产生较大的宏观经济影响。1988年,施蒂格利茨将信贷配给的这种作用称为信贷配给的乘数效应,这是造成宏观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时,融资企业的经营环境将会恶化,其与商业银行贷款协议的违约率上升,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上升,商业银行预期利润下降,因此资本充足率下降,下降到某种临界水平时,不仅会使商业银行自身破产,而且易于从局部金融风险扩张为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秩序的稳定,此时,商业银行的最有选择就是进行信贷配给,减少贷款额度。同样,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阶段时,商业银行的配给行为就会弱化,扩大贷款额度。鉴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国情的不同特点,穆争社在《论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2005,《金融研究》)一文中指出西方既已形成的信贷配给理论是基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率是市场化形成的,利息率对融资企业的筛选机制是有效的,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的贷款利息率由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对贷款利息率不能相机调整,同时,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及其贷款数量的选择不是依据融资企业的项目质量来确定,而是依据其与融资企业的关系确定,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是关系型信贷配给。
  三、我国银行业中的信贷配给
  首先,由于信贷配给理论的应用,国家给予银行业的政策,银行业自身建立的制度角度来说:葛西城在《银行困境与斯蒂格利茨的信贷配给》(2002,《管理现代化》)中通过Stiglitz和Weiss的“信贷配给论”得到启示:我国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建立一套评价客户的标准与制度。孙小丽在《信贷市场经济与金融结构不对称研究――基于双重信贷配给》(2006,《》)中通过分析我国银行的双重信贷配给特征(兼容了计划和市场经济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双重影响),构建了在双重信贷配给下的银行最优贷款模型,得出:应减少政府干预,加快银行和企业产权与治理结构改革,硬化企业与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润约束机制;其次,大力扩充和提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及质量,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实现金融机构竞争充分性及利率充分市场化。郑振东,王岗在《双重信贷配给与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隐患研究》(2004,《金融与经济》)中提出正是我国双重信贷配给导致的资金单向流动而产生银行业流动性隐患,解决方法:国家信誉退出,实现真正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弱化信贷配给机制,实现资金的双向流动;加强金融监管,约束商业银行的非理性行为。
  其次,从银行业自身通过运用信贷配给理论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方案:王霄、张捷在《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2003《金融研究》)中通过考虑贷款抵押品的信号甄别机制和银行审查成本对贷款额的影响,将借款企业的资产规模、风险类型与抵押品价值相联系,构建了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衡信贷配给模型。根据该模型,在信贷配给中被剔除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银行所要求的临界抵押品价值的中小企业和部分高风险企业。胡振飞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模式》(2005,《》)中将价格看作一种传递产品质量信息的信号装置,认为信贷市场上的供求双方的价格条件(利率)揭示了各自关于产品质量(项目风险)的信息。然后以Stigliz-Weiss信贷配给模型为分析框架,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行为进行了分析,提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模式:贷款利率管制,所有制歧视与惜贷。李文豪在《我国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标准对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2006,《金融研究》)中通过建立一个含有规模、质量、效益效用因子的信贷配给模型,分析认为理性的银行对规模和质量的变动而带来的效用变化的比率等于存贷利差与贷款吸存率的比;若银行片面强调规模的重要性,则信贷配给程度减轻;若银行片面强调资产质量的重要性,则信贷配给程度加重。
摘自:  Tags:
更多关于“信贷配给理论在中国的运用综述”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信贷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