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有哪些政策的实施依靠哪些方式?

  解难题 促转变 上水平 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   郭庆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继续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金融工作角度说,要切实做到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   一、解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之难题今年贯彻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相对于去年而言,面临更大难题。一是速度调控难。难点是把货币信贷增长速度由应对危机的非常状态逐步转到正常状态。二是重点把握难。难点是保持信贷投放的节奏均衡、结构合理、质量健康。三是关系理顺难。难点是地方和企业理解、配合和支持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措施。四是目标兼顾难。难点是使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在新形势下实现有机协调,达到预期目的。   解开这些难题,重要的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核心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二、促经济发展方式之转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金融的作用特别。金融是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又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充分发挥金融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从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实现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需要看,货币信贷的增长状态也要转变,总量上要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非常状态逐步转到正常状态,节奏上要由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大投放转到季度和月度合理均衡,结构上要由中长期比重大、集中度高转到期限搭配合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充分支持,质量上要由注重当前和微观效益转到兼顾当前和长远、微观与宏观效益,并且风险得到切实控制。   三、切实提高贯彻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之工作水平   从过往经验和实际情况看,提高贯彻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工作水平要在政策宣传、窗口引导、维护金融稳定、深化金融改革上下功夫。   ――在货币信贷政策调查研究和深入解释上下功夫。要深入调研分析,跟踪把握经济发展变化,及时调整金融调控的节奏和力度,不断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在三个重点问题上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释。一是今年的货币信贷工作目标是能够支持8%的经济增长速度的。二是管理好通胀预期需要放慢货币信贷增长速度。三是防范金融风险需要转变货币信贷增长方式。   ――在加强信贷政策指导,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三农”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二是要更加积极地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融资,加大对低碳经济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四是合理发展消费信贷,支持扩大内需。五是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信贷政策导向力。   ――在维护金融稳定上下功夫。积极研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管理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切实加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设。探索建立对综合经营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控股公司有效的监管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金融稳定统计监测制度。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在深化金融改革上下功夫。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加快金融业健康发展。要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开放。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结算。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   相关专题:  全力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杨子强(全国人大代表、人行济南分行行长):在参加去年人大会议期间我提出,保增长是“治标”,调结构是“治本”,金融业既要支持保增长,更要支持调结构。一年来,应对金融危机取得明显成效,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也更加突显出来。众所周知,金融连接着各种要素市场,具有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正向激励等功能,特别是我国的融资结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信贷渠道是引导全社会资金流向的主要途径。而这些年尽管我国财力提升,但公共支持的缺口依然很大。因此,金融必须在调结构、转方式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是要以优化信贷结构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差别性金融政策的实施力度。丰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等监督检查手段,加强信贷政策引导和监督,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要求发放贷款。实施差别化的利率政策,通过贴息等方式对国家鼓励发展重点行业和企业实行较低或优惠利率,对限制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实行较高或惩罚性利率。   二是要以优化金融组织结构和金融产品结构为重点,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放宽金融业准入门槛,培育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对于大型国有金融机构注重引入国内的战略投资者,鼓励大企业加盟,同时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成立非公有制主导的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大企业和民间资本出资成立专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微型金融组织,有效满足中小企业、“三农”的小额信贷需求。   三是要以建立动态的信息发布机制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科学、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是有效发挥金融政策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要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升级的大趋势、大方向,并结合我国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对稳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政策。   四是要以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进一步实现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无缝对接。改变一提财政政策就要财政资金包打天下的思路和做法,探索建立有效的财政与金融的利益联结机制,突出发挥好财政政策的诱导作用,将财政资金转化为撬动金融的利益杠杆。   周逢民(全国人大代表、人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人民银行是金融工作的核心部门,发挥好自身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责无旁贷。作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就必须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加强履行职责与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   一是将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力。作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认真贯彻执行好当前国家确定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企业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符合地方经济科学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是将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作为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掌控好各类金融风险。首先要加强监测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地方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金融风险变化,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风险提示和预警;其次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重点要加强对跨行业、跨市场以及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控,避免出现监管真空;第三要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及时、妥善处置各类金融风险隐患,维护区域金融安全。   三是将加强服务与管理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经济发展需要,落实管理各项政策,提升外汇管理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拓展地方经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四是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首先要树立“大服务”的理念,一方面要当好辖区金融机构的“代言人”,协调好金融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系,使其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对辖区金融服务工作的管理职能,指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向社会提供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其次要培育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第三要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闫冰竹(全国政协委员、银行(601169)董事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条主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经济的核心作用,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首先,要全力支持和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全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的融资支持,促进和推动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进一步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重点培育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自主效益好的优质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创新消费信贷产品,积极扩大消费信贷;要全力支持民生保障工程,促进民生持续改善,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次,要更加关注信贷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信贷结构的优化比信贷规模的增长更为重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必须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引导资源配置的关键作用,始终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合理把握信贷节奏,将资金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行业,并大力扶持弱势产业和新兴行业发展,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要持续加快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作为商业银行,要始终坚持以审慎、稳健的科学监管理念为指引,进一步树立对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负责的公司治理理念,高度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信贷风险,着力构建基于自身发展战略、风险管控能力和资本实力的信贷增长常态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资本补充机制,不断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始终保持经营稳定和业绩的可持续增长,真正转变高资本消耗的业务模式,走可持续稳健发展道路。   相关专题:  任建国(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保监局局长):面对极为复杂的外部形势,保险业应紧紧围绕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坚持好字当头,在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上狠下功夫,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促进行业平稳较快发展。   (一)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狠下功夫,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使保险业发展方式粗放问题更加凸显,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已经刻不容缓。要转变,目标必须先确定。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应该是由目前的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由粗放开发资源向和谐利用资源转变。结构调整方面,应该继续扎实地推进,逐步优化市场主体结构、业务结构、渠道结构和区域结构四个方面。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在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上狠下功夫,努力服务发展大局。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是保险业独有的,是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对外贸易等关键环节,可以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主动服务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推动新型车贷保险、建筑工程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科技保险试点。同时,加快发展农业保险,积极参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医疗、交通、教育以及环保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发展。   (三)在创新监管方式上狠下功夫,切实防范化解风险。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防范风险是行业的头等大事。特别是温总理提出金融监管要“探索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我认为,保险业的宏观审慎监管应注重处理好六个关系,努力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一是处理好宏观监管与微观监管的关系,更加注重制度机制、监管引导的作用;二是处理好外部监管与内部管控的关系,更加注重依法经营意识的内生性;三是处理好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的关系,更加注重非现场监管;四是处理好对事监管与对人监管的关系,更加注重对高管人员的管理;五是处理好体内监管与体外监督的关系,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六是处理好创新监管制度与保持监管连续性的关系,更加注重持续性监管。   谢渡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601939)监事长):作为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2009年坚决贯彻执行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要求,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注重把握信贷投放的节奏和质量,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业务结构调整和风险防控,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   今年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国际上,实体经济开始复苏但尚未根本好转,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如果退出时机和力度把握不当,也可能影响经济复苏进程。从国内来看,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但仍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很重,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正确认识和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提升银行自身效益和质量,这需要认真思考、精心谋划。   去年银行新增贷款大幅增加是有特殊背景的,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创。银行业积极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努力保增长,支持经济平稳发展。当然,银行信贷高速投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大家注意到,我国政府今年开始加大通胀预期管理,人民银行两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也在根据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安排贷款,投放规模将低于去年。这些都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自股改上市以来,建设银行保持在大型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最优的领先地位,这离不开一直以来在风险管理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孜孜探索。正因为如此,建设银行才有了保障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将下大力气改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加快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步伐,将更多的资源投向成长性良好的市场,向批发与零售业务并重、传统与新兴业务并重、利差与非利差业务并重的多功能银行转型。比如,将进一步对“产能过剩”、“两高一资”等行业实施主动退出,在小企业、教育、医疗、环保、电子银行以及投资银行等领域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专题:  实现物价调控目标需要管理好通胀预期   盛松成(全国人大代表、人行沈阳分行行长):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物价调控目标设在3%左右,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管理好通胀预期。   “通胀预期”一词虽然在经济理论中已经存在半个多世纪,但却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调控目标,既体现了调控的前瞻性,又是平衡“保增长、调结构与防通胀”三者关系的有效手段。   首先,由于通胀预期,人们会觉得持有货币不划算,从而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导致同样货币量产生更大实际影响。其次,通胀预期往往促使人们抛货币、购实物、购资产,这意味着意愿货币需求下降,会间接导致“钱变多”。再次,通胀预期一般是在经济复苏和高涨过程中产生的,此时企业还款能力与流动性都比经济复苏前强,他们对货币的需求也因此减少。   综合上述因素:“钱变多”与“提价”就成了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的联系纽带。根据上述区别和联系,建议从五个方面管理通胀预期:   首先,要以割断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联系的货币纽带为目标。及时回收流动性,尤其是避免贷款投放过多与外汇大量流入导致大量新增流动性。   其次,要以展现政府的反通胀决心为根本,管住通胀预期率。对通胀率的预期往往是决定性的。较低的通胀率预期一般不仅不会损害经济运行,而且可能有助于投资与消费;而较高的通胀率预期则会引起社会恐慌,导致错误的投资与消费决策,并加剧实际通胀。   第三,要以抑制投机性购房、遏制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为重点。房价过快上涨最终往往导致通胀。这已被很多国家的事实所证实。所以,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应作为通胀预期管理的重点。   第四,要以系统性的政策安排为关键,在政策调控方向、重点与力度上相互协调配合。   最后,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为保障。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对形势的解读工作。对于容易引起误解的说法,应及时加以澄清。如不少人认为“票子发多了,就一定有通货膨胀”,这是误把货币投放看作通货膨胀的充分条件。实际上,货币投放仅是通货膨胀产生的必要条件。通俗地讲就是:没有“钱”就没有通胀,但有“钱”并不一定有通胀。   高小琼(全国人大代表、人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虽然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不稳定与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在全球经济总体回暖、货币条件较为宽松的大背景下,国际初级商品价格总体大幅上涨,国内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货膨胀预期有所增强,价格稳定压力增大。因此建议:   首先,增强央行决策的科学性和独立性,进一步提高公信力。中央银行决策的科学性和独立性是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排除各种干扰后制定的正确货币政策,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进而提高中央银行的公信力,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通货膨胀预测能力。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测。通过建立实用而精确的预测模型体系,较准确地计算并预测货币政策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采用经济分析、货币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弥补数据信息反映的问题因受限于计量模型等因素而在特定时期可能具有的非常规性,从而使预测和决策更科学。通过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通货膨胀预测能力,进而提高中央银行应对经济冲击、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分析能力。   第三、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理解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一要准确把握信息披露的时机,二要合理控制信息披露的清晰度。要提高宏观经济预测能力,不断增强信息披露的前瞻性,要从法律、制度上规范中央银行信息披露的内容、方法、时间与形式、媒体导向等环节,从而更好地控制信息披露的清晰度。同时,要运用适当的货币政策传播媒介,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理解货币政策。   第四、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农产品(000061)价格。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是社会物价稳定的前提。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抑制物价上涨和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   另外,还应努力消除不确定性,稳定市场预期以及防止资产价格泡沫,构建稳定的金融环境。   相关专题:  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王为强(全国政协委员、工银国际监事长):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要求仍然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宏观调控会“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其主要是财政政策有“进”有“退”。逐步退出的是大规模政府公共投资中存在重复建设倾向的基础设施类项目以及产能过剩项目,进一步加强的则是“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货币政策的着力点从“宽松”转向“适度”,因此,央行要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着力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机构要坚持“有保有压”做好信贷结构调整,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还是有较好的发展机遇。资产增值预期有利于优化银行收入结构,货币政策调整由“宽松”转为“适度”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贷款议价能力,低碳经济良好的发展前景带来银行相关金融创新业务较快发展等等。但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要面对保持信贷的增长质量和收入增长可持续性的压力。为此,建议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要科学把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货币信贷的动态调控,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处理好信贷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针对性、灵活性的关系,积极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严格防范化解信贷风险。   坚持“适度宽松”,强化动态调整。由于中国经济仍面临产能过剩、结构失衡以及可持续增长后劲不足等问题。因此,近期内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大方向不应改变,监管部门应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动向和市场流动性情况,及时、灵活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措施(上调准备金率或适时加息)。既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适度增长,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稳定价格水平,有效管理通胀预期。   另外,还应加强资本约束,限制过度扩张;加强管理和预测,防范流动性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切实防范信贷风险。   阎庆民(全国政协委员、银监局局长):中国银监会发布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这两个办法与此前已经施行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并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以下统称“贷款新规”),共同构建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   首先,贷款新规出台的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但仍存在一些相对粗放的地方,尤其是贷款支付管理较为薄弱,存在贷款资金不按照约定用途使用的情况。   其次,贷款新规的主要目的是从规范贷款业务流程、防范贷款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提出监管要求:一是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提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二是强调贷款合同的有效管理,明确对贷款风险要点的控制;三是倡导贷款支付管理理念,强化贷款用途管理,防范贷款被挪用风险,保护借款人合法权益;四是加强贷后管理,提升信贷管理质量;五是明确贷款人的法律责任,强化贷款责任的针对性,构建健康的信贷文化。   再次,贷款新规执行的基本要求:银监会今年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把推动落实贷款新规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树立“实贷实付”理念,建立全流程的精细化信贷管理模式,为贷款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提供制度保障。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面执行贷款新规,做好组织架构、制度流程、信息系统、合同文本修订等各方面准备工作。今年不论银行大小和贷款企业类型均要规范、统一地遵循贷款新规的要求。二是银监会将加强督促引导和跟踪评价,安排对落实贷款新规情况的现场检查,以检查促落实,同时将结合执行中的实际情况持续对贷款新规进行完善。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主动加强与国资委、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争取广大金融消费者和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为贷款新规的深入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刘卫星(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分行行长):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在“保”的方面,我们将着力抓好“七个重点支持”:一是重点支持在建、续建和已签约重大项目建设;二是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三是重点支持重庆市承接的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行业振兴规划的东部产业转移项目,组合运用信贷产品,助推产业结构升级;四是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继续优化业务流程,不断丰富融资产品,尽力缓解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五是重点支持居民合理消费需求,帮助居民实现个人资产的增值保值,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六是重点支持企业贸易融资需求,大力发展国内保理、发票融资、订单融资以及国内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卖方融资、买方融资等链融资业务;七是重点支持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建设,支持居民首套自住性住房消费。   在“控”的方面,我们将着力做到“六个严格控制”:一是严格控制对国家重点项目以外的新上项目的信贷投入;二是严格控制对“二高一资”行业的信贷投放,坚持“绿色信贷”原则,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三是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额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及时压缩和退出潜在风险贷款;四是严格控制信贷均衡投放,确保信贷投放节奏与经济建设步伐更加协调;五是严格控制个人运用贷款投机性购房,坚决抵制利用银行贷款炒房、囤房,积极支持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六是严格控制信贷资金流向,始终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坚决贯彻执行银监会颁布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通过上述措施,使我行贷款真正用到经济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确保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对基层银行来讲,我们要加快建立健全“六大预警体系”:区域信用风险预警体系、行业信用风险预警体系、大户风险识别预警体系、集团关联风险预警体系、个贷风险识别预警体系、信贷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相关专题:  金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孙工声(全国人大代表、人行南京分行行长):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已从省域规划上升为国家规划,成为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是江苏沿海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金融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根据我们的调研,金融部门在支持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着诸如金融体系发展滞后、政府政策规划不到位、政府融资平台薄弱以及外汇管理政策不配套等一系列的瓶颈和制约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金融供给无法满足沿海开发的金融需求。下一步,金融部门将在五个方面加大对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优先给予沿海地区信贷扶持。统筹信贷资源配置,计划规模向沿海地区倾斜,力争将沿海地区纳入各商业银行总行市政建设“重点支持类”城市清单,对重大建设项目争取通过总行直贷、银团贷款等方式努力满足,提前介入符合规划导向和产业政策的新开工项目,当好参谋助手。   二是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加强沿海开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实现港口所在地、临海乡镇金融服务全面覆盖。深化信贷二级市场发展,引导开展资产转让和证券化业务,盘活银行存量信贷资产。推动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信托融资、产权交易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   三是搭建融洽信息沟通平台。依托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对接平台,加快开发沿海投融资信息平台。   四是强化外汇业务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收付汇核销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海关特殊监管区区内外结算,积极争取沿海地区加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降低涉外企业资金成本和风险。   五是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清算网络和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的覆盖面,拓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功能,满足沿海地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支付结算需求。优化进出口退税国库业务流程,加快退税资金到账速度,支持沿海企业发展。   杨小平(全国人大代表、人行昆明中心支行行长):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金融资源的倾斜性配置到了基本建设和房地产领域,这是在非常态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选择,也取得了预期成效。但是保增长的战略目标实现后,金融资源配置应有所调整。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金融业在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中大有可为。   一是金融业要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前。要主动改进经营机制、明确经营方向、更新经营理念,研究市场信贷需求主体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后对金融的新要求,把握未来竞争的主动权,从企业生存的高度清醒认识到金融业不能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发挥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   二是金融业要加大对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融资支持力度。当前,金融资源配置应在保证重大已开工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向产学研用领域倾斜,通过金融支持,使科技产生倍增效应,从而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三是金融业要研究、参与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未来的金融发展不能不关心绿色经济的前景,不能不研究金融介入低碳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必须深入研究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金融业的切入点和构建制度体系。   四是加快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以服务“三农”为核心,金融业应积极支持在农村一线引入科技要素和现代生产经营要素,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特别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大农村的金融科技普及力度,把更多、更好、更适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推广应用到广大农村地区。   五是金融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大对发展民生科技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解决民生的关键技术攻关的金融支持力度,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张静(全国人大代表、人行武汉分行原行长):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湖北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在全国经济布局特别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金融加大支持湖北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很重要。   支持武汉城市圈建设是湖北金融部门支持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湖北全省上下已形成一个共识: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省乃至中部崛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创新在推动湖北经济发展和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作用,人行武汉分行制定了武汉城市圈“信贷市场一体化、票据市场一体化、支付结算一体化、金融信息一体化”等四个一体化的目标,得到地方党政领导的肯定,相关政策建议纳入了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   为此,湖北金融机构强化了金融服务创新,加快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去年初,人行武汉分行草拟,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金融创新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提出全省金融业要以服务武汉城市圈建设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功能健全、结构合理、实力雄厚、运行有序、监管科学,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业提供的综合融资额、上市公司数量和保险密度比2007年翻一番;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力争到2012年底,武汉地区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15%以上,金融要素的聚集能力和金融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在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在加快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增强金融市场融资服务功能、推进金融主体和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武汉东湖高新(600133)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务院同意东湖高新区适用包括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等在内的中关村(000931)科技园区的有关政策措施,这将为湖北省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关专题:  许海(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分行行长):目前我国低碳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初期,其发展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政策的培育、技术的保障以及资金的支持,而最重要的莫过于资金支持。而商业银行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商业银行的信贷及咨询等业务与证券、保险、信托及担保等机构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可以为低碳及新能源开发等行业提供一条龙服务。   商业银行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到“四个着力”,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好“助力器”的作用。   一是着力加强专业化机构和人员的配置。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适应“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改制现有的机构或者成立新的机构,建立健全专业化的机构部门,专门负责“碳金融”业务的开展,以求为“碳金融”业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人才方面,商业银行应通过新人员的招募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的重组和培训,逐步构建适合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团队。   二是着力加快绿色信贷的发展。商业银行要大力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支持节能减排项目,进一步增加对节能减排等环保领域的信贷投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融资需求。此外,2007年我国首次提出绿色信贷,商业银行还要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估机制,积极探索加强绿色信贷的措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是着力做好业务产品的创新。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掘新的业务发展领域,包括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的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凭借自身的信息及时获取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金融机构、国外投资者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都是商业银行可以尝试的。此外,商业银行还应积极主动推出与环保以及碳排放权挂钩的各种理财产品,从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低碳经济建设中。   马经(全国政协委员、人行广州分行原行长):在充分肯定中国金融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金融改革开放事业只是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推动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我认为其中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以建立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为突破口,开创中国金融改革的新篇章,理由如下:   一是香港、澳门的国际比较优势为进一步推动国内金融业对外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实验场所。香港已经跻身国际金融中心之列,形成了国际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健全。而澳门则是连接中国与欧洲市场的桥梁。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综合服务平台,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澳门不仅可以通过与内地尤其是的合作,将国际先进的金融技术和经验转移到内地,更可以利用其高度国际化的特点,作为内地开放金融市场的试验区。   二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殊地位为进一步推动国内金融业对外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香港、澳门虽然执行与内地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但这是在“一国”下的“两制”安排。如果以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为突破口推进国家金融开放,在面对可能的金融风险时,中央可以通过加强对港澳的经济金融支持来防范化解有关风险,从而确保相关工作的稳步推进。   三是粤港澳经济社会的全面融合为进一步推动国内金融业对外改革开放提供了现实支持。从金融层面看,在人民银行和香港、澳门金融管理局的共同努力下,三地已经搭建起了完善的合作联络机制,开通了跨境支付结算系统,互设了功能齐全的金融分支机构,实现了金融市场业务的全面合作,特别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启动后,港澳地区金融机构的人民币业务稳健、有序开展,为建立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进而提高国家对外金融改革开放水平提供了市场软件和硬件环境的有力支持。   四是为加快构建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进一步推动三地金融合作与发展,建议依托珠海横琴新区,建立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实验区。   相关专题:  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梅兴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包括4万亿元投资在内的一揽子计划,提振了全国人民的信心,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和企业效益下滑的局面,事实证明,刺激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及时、正确和有效的,但也要高度关注并切实防范后危机时期潜在的金融风险。一是过快、集中的投资和信贷高增长容易积累风险隐患;二是地方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大;三是信贷高速增长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房地产等资产泡沫;四是产业结构调整掌控不好,也形成金融风险的积累。   能否有效防控和化解潜在的风险,关系到经济刺激计划最终效果,也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适当时期平稳退出的一个重要前提。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根据我们多年处置不良资产和风险金融机构的经验教训和对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分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严格监控信贷流向。严格控制新上项目,确保符合产业政策的在建项目如期建成。落实国务院要求,坚决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贷款。二是金融机构自身要审慎经营。改善银行风险管理,平抑依靠扩张信贷规模以维持利润增长的非理性冲动,严格设立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防火墙。三是提高应对危机的监管水平。一方面要加强金融主管、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财政部门、产业主管部门、国资部门的协调配合。要有效监控和管理产融结合的规模和深度。引导、支持企业调整融资结构,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项目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四是建立和完善处置不良资产的长效机制。对于新的无法核销的不良资产,由资产公司按照商业化的原则收购和处置。不宜松动银行直接对债务人的不良贷款打折处理。五是多管齐下,条块配合,区别对待,消除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隐患。地方投融资平台注资要到位,产权要清晰,运作要规范,并建立出资人责任制。严格对融资平台的信贷投放。在对地方政府业绩考核中,增加风险控制目标,将融资平台隐性财政负担的增长考虑在内。   刘贵生(全国人大代表、人行西安分行行长):我认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与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同等重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于增强我国市场经济活力,进一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业要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需要财政、金融的支持,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但这都是外部因素,中小企业发展关键还是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身建设。当然,这也涉及到很多方面。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中小企业自身的规范与诚信问题,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也是包括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在内的外部支持的最大障碍。   为了使财政、金融以及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支持更有效、更有力、更公平,我们建议:一、应把促进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包括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监督等),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化发展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二、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建设,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经过30多年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到了对中小企业提出规范、诚信要求的时候,假货泛滥、财务混乱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每一个中小企业从创立开始就应该是规范、诚信的。三、应尽快启动我国个人破产法,由于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企业与家庭,企业法人与企业主作为一个自然人常常难以分别,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债务常常与企业主个人债务也混淆不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个人借贷总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个人贷款违约现象也日益增多。在法律上允许陷入财务困境的个人破产,让其能获得类似于企业破产法一样的保护,给予其“重新开始”的机会应该是合理的、现实的选择。这有利于健全我国破产法律体系,发展信用经济,优化金融生态,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   江连海(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证监局局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价格发现和期货保值,更是风险管理和争夺定价权的平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对大宗商品的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中国需求因素已经成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怪现象,使得我国近年来在国际大宗商品采购中损失数百亿,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的话语权和定价权集中在欧美国家手中。因此我建议,高度重视和加快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发展,拓展商品期货的功能,提升我国金融话语权和商品定价权,形成中国的国际定价中心,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并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将发展商品期货市场作为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二是进一步扩大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品种和容量。从发展战略来看,首先要健全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品种体系,、铁矿石、钢材、农产品以及债券、外汇等都应先后有序地进入期货市场,使我国相关行业和企业得以运用避险工具进行套保。其次,引导和发动我国的相关产业企业大部分积极参与期货市场,利用期货的工具和平台管理价格波动的风险。再次,在股指期货推出后,择机推出期权交易。因为期权交易的买者具有本小利大,风险有限,只有权利而无义务的灵活性和优越性,更便于企业套保和管理风险。当市场容量、结构、流动性等指标均达到一定程度,在国际上形成一定气候后,国际上不能小视中国,期货市场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进而推动大宗商品真正实现“中国定价”。三是开放我国期货市场,引进期货机构投资者。不仅要引导、动员众多相关企业进入期货市场,而且还应允许银行资金、保险资金、共同基金参与期货市场,通过期货管理风险。此外,还应对外开放,探索引入QFII参与国内期货市场模式。   相关专题:  吴跃(全国人大代表、银监会信息中心主任):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的紧密融合,促进了银行业务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产品创新速度,拓展了交易渠道,提升了服务质量;同时,银行对信息技术的高度依赖也使信息科技风险成为系统性、全局性的风险。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实现了数据大集中,重要信息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将直接造成全行范围的业务停顿,不仅带来经济损失,还会产生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甚至引发重大金融安全事件。银行业务实时性强,对信息设备可用性、可靠性和性能要求高。由于我国高端设备自主品牌可选范围较小,银行业核心系统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键软硬件普遍依赖国外产品,而且高度趋同,某些关键产品如果存在漏洞,将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对国外产品的依赖也造成了技术服务依赖国外厂商的局面,业务和系统的变化革新受制于人。   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大力发展我国软硬件产业,推动国产软硬件的应用,加强对银行等重要行业软硬件产品使用的检测管理。首先,继续出台扶持国产软硬件发展的政策。目前,国外软硬件产品占据主流地位的状况仍未根本改观。从长远看,为了规避大规模使用国外产品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其根本办法是促进国产软硬件的发展。一是要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二是为了引导、鼓励企业使用国产软硬件产品,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对使用国产软硬件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的相关措施。同时研究制定软件资产管理政策,以利于企业加强软件资产管理。三是加强跨部门政策协调,集全国之力,整合产业链,集中优势资源,统筹各种力量,争取在芯片、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硬件的产业化方面取得集中突破,打破国际寡头的垄断局面。此外,建议设立国家层面的软硬件产品检测机构,对软硬件产品加强检测,防范信息产品缺陷造成的系统性风险。   戴皓(全国政协委员、合众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十年,这十年老年人口以每年311万的速度增长。未来十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病残老人和独居老人的比例也将迅速增加,老年人群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大。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养老机构却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建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左右,较之于国际社会通行的5%至7%的比率相差甚远。所以,我国养老产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我建议,保监会对险资不动产投资比例给予了限定,鉴于养老产业的需求、投资优势和其社会效益,可将养老产业列为独立投资项或单独划分投资比例,以鼓励和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同时,建议相关部门明确用于养老产业的土地性质归属问题,目前各地养老产业用地基本为住宅、旅游和综合用地,因为不同性质土地成本、使用年限、政策等等区别较大,可单独列为养老类产业用地,以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此外,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是社会公益事业,需长期持久经营,其社会效益占主要方面,经营收入偏低且保险资金监管力度较大,如通过竞价获得投资土地基本上很难拿到地,因此建议用于养老产业的土地取得或可采取非招拍挂形式,以确保险资的有效投资。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让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较为公益性质的养老产业土地的出让、投资、建设等给政府带来的收益不高,因此政府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关注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建议国家统一给予养老产业合理的优惠和扶植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发展养老产业,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政策鼓励保险资金积极介入,大力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鉴于发展养老产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建议或可将养老产业用地列入未来城市规划中,合理界定区位、建设比例等,以规划促进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关专题:  计承江(全国人大代表、人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2008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融资方式和融资主体,而其资金需求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满足,不仅给银行贷款带来了巨大风险,且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形成挤出,不利于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也给国家金融稳定带来巨大潜在风险。但是,当前地方经济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市政债券的发行愈发成为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应当允许地方政府自主通过市场方式发行市政债券。   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迅猛,但也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第一,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状况很不透明;第二,融资平台的负债率非常高;第三,筹集资金多用于公益项目,项目回收期长,盈利能力弱;第四,大部分贷款的还款来源与形式以及政府承诺的还款措施缺乏制度保障,一旦地方政府的财政承诺最终不能兑现,银行诉诸法律,保障债权的难度较大。   市政债券是解决资金需求、防范债务风险的有效措施。第一,发行市政债券可以给地方政府建立合法合理的融资渠道,减少其各种隐性的负债和潜在的风险,促进地方政府债务显性化。第二,发行市政债券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给予银行的压力。促进直接融资和发行不仅能够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而且减轻了银行的贷款压力,促进我国金融的良性发展。第三,发行市政债券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新官不还旧账”问题,将能够有力地约束地方政府的盲目融资冲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适度发展。   鉴于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已经具备发行地方政府市政债券的条件,建议尽快推出地方政府市政债券。首先尽快明确市政债券的法律地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其次,规范信息披露和操作程序,培育和发展金融服务机构和其他专业中介机构。此外,市政债券的发行运作应采取市场化的模式,促使地方政府注重自身信誉和客观评价自身融资能力,抑制其投资冲动,合理规划财政收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周振海(全国人大代表、人行长春中心支行行长):面对金融危机以来极为复杂和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果断采取措施,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当前,我国经济率先于世界经济出现企稳回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经过危机的洗礼,我国金融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有很多潜在的风险正在逐步显现。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各金融机构要在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自身稳定发展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长期发展与短期利益的关系,真正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和自律意识。要充分考虑当前国内外各种影响经济金融运行的因素,密切关注当前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改变当前高资本消耗的传统发展道路,拓展新的业务模式,提高自身盈利能力。要综合运用利润留存转增资本金、股票市场定向增发或配股、发行可转债、发行次级债等方式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要适当调整自身信贷政策,认真落实国家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主动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并在对贷款总量进行调节的同时坚持合理的风险定价。   各金融监管部门要在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监测分析的基础上,切实发挥监督管理和引导作用,指导金融机构有效规避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对辖内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能,指导地方金融机构不断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同时鼓励新型金融机构有序发展,推进农业保险逐步铺开,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防范融资平台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注意把握管理方式,减少对金融运行的行政干预,并推动建立区域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地方金融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关专题:  加大对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郑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农发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调整信贷投向,突出支持重点,坚持有保有控,改善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强粮棉油收购信贷资金供应与管理。始终把支持粮棉油收购作为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全力做好贷前、贷中、贷后各项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棉油收购政策和调控政策,及时足额供应政策性收购资金,确保中央、地方粮棉油等储备的增储、轮换和粮棉临时收储计划的顺利实施,确保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有效落实。做好政策性粮油的跨省集并和贷款划转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部分省区粮油专项收购、粮油产销衔接、进出口等调控政策。坚持“保收购、保优质企业、不保劣质企业”的原则,择优支持资信好、风险承受能力强的粮棉油企业理性收购,防止出现区域性的农民卖粮难问题。积极支持肉、糖、化肥等专项储备,促进重要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市场稳定。   二是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展开,重点支持纳入中央、省级发展规划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展开,重点支持农村路网等项目。要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配送中心、农产品仓储和冷链项目等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积极支持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家电下乡等。对县域城镇建设贷款,要按照“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择优选择县域土地储备整理、水热电气等建设项目,并做到量力而为。   三是择优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择优扶持、严控风险的原则,实施差异化的信贷策略,积极维护好现有优质客户,审慎发展新客户,坚决退出劣质客户,促使该类业务理性发展。   四是努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要提高办贷效率,因企制宜,灵活运用各种信贷产品,解决好企业续贷问题。要改善服务手段,积极推进银行卡、网银业务发展和现代支付系统建设,全面推行收购资金非现金结算。要加快发展国际业务和中间业务。要加强宏观经济、国内外相关市场和产业行业分析,提升服务客户的广度和深度。   李明昌(全国人大代表、人行成都分行行长):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于其他行业,加之农村金融需求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村金融具有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总的来看,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三农”贷款难、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众多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且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严重。从实践情况看,我国财政支农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加大财政投入总量的同时增加专项预算和积极引导市场资金流入农村,从而更加合理高效地运用财政支农资金。将特殊补贴政策与普惠制农村税收政策相结合,由财政给予涉农金融机构适度的利益补偿,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实现偏远地区农村商业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激励和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   一、建立推进商业不可持续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优惠政策。建议向商业不可持续地区提供农户贷款的金融机构,由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具体可按照全县或金融服务空白乡镇为单位开展实施。优惠政策适行地区可经过测算选择在人口稀少、不具备经济发展基础条件的高寒地区国家级贫困县。   二、鼓励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批发机制。为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向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提供批发资金,国家可允许有条件的资金互助组织利用财政提供的扶贫资金在金融机构进行质押,放大倍数取得批发资金后用于对农户的小额借款,同时由中央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   三、逐步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普惠制税收政策。鉴于当前农村地区种养殖大户和微小企业在推动农业产业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建议对金融机构将新增可用资金70%(或80%)以上用于向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发放5万元或10万元以下的贷款,向小企业、微小企业发放50万元(或100万元)以下的贷款,可对其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半征收。   四、健全扶贫贴息贷款制度,扩大承贷机构范围。国家可按照自愿参与及公开公平的原则,将扶贫贴息贷款发放主体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至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小额贷款公司,并比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发放的扶贫到户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相关专题:  吴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总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扩大农村需求、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我认为,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独到的优势,不仅可以促进金融及其他要素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启动农村的生产型消费,保护农村生产力,而且能够优化财政支农的方式和途径,实现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有效提升农民的保障水平,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二元经济结构,提升农业农村再发展能力的重要切入点。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一、充分利用保险机制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升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能,增强农业农村再发展能力。二、充分利用保险机制进一步稳定农民的预期,鼓励农民扩大生产型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充分利用保险机制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实现对农村生产力的有效保护,为农业生产构筑必要的风险屏障。四、充分利用保险机制创新农村公共服务的管理方式,降低行政成本,实现财政支农投入的放大效应。五、充分利用保险机制增强对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的保障水平,有效提升中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综合承载能力。   为充分发挥好保险机制的上述作用,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农村信贷与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建设,把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与信贷的资金安全需求结合起来,激活农村金融服务。二是进一步拓展农村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扩大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地区和补贴比例,并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政策性森林保险发展长效机制,使之更好地服务和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支持推进这一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重大变革。四是鼓励发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工相关保险等,特别是通过保险机制等多渠道妥善解决好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保障问题。   杨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601628)集团公司总裁):今年“两会”,农村金融的话题得到了更多关注。目前,农村金融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农业、农村保险作为农村金融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保险业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发展涉农、惠农保险,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风险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推进了农村金融发展。凭借众多营销网点、管理系统成熟、经办经验丰富的专业机构,保险企业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中国人寿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保险公司,在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农村金融发展方面始终不遗余力。目前,公司拥有14972个镇及镇以下的农村经营网点,覆盖全国乡镇数量的近50%。实践证明,借助公司现有的服务网络、基础设施、管理团队和专业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农村金融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目前,中国人寿参与的农村小额保险试点扩大到19个省市,累计承保850多万人,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额保险发展新模式,得到了保监会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高度评价。   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保险业应根据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眼于打造农村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保险业支持、促进、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拓展涉农、惠农保险业务范围,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在继续大力推广农业保险、农村住房保险、农村小额保险等险种的基础上,组织有条件的保险企业与相关银行联合探索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保险、住房建设贷款保险等新型保险业务;二是进一步发挥保险企业在“新农合”、“新农保”建设中的作用,健全完善农村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机构在机构网络、人才队伍、专业技能、管理经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增强农村社会保险的经办力量。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企业为农村社会保险基金提供优质资产管理服务;三是利用大型保险企业的资金优势和覆盖农村的机构网络优势,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制定保险企业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的相关制度和办法,促进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四是开拓保险资金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渠道。研究出台大型保险企业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的相关制度和办法,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将一定比例的资金运用于对重点农业项目的股权和项目投资。  相关专题:
美元人民币汇率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产品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