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为什么抓中国人世界银行没有缅甸的国内生产总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Countries by 2013 GDP (nominal) per capita.
  over $102,400
  $51,200–102,400
  $25,600–51,200
  $12,800–25,600
  $6,400–12,800
  $3,200–6,400
  $1,600–3,200
  $800–1,600
  $400–800
  below $400
  unavailable
本文包括三個名單,世界各國其(國際匯率)的排序,是一個國家在某一年度的所有生產的商品和服務除以同年的人口的人均值。
這裡的數字沒有考慮到生活費用在不同的國家的差異,而且因為變化每年其結果可以差別很大。 這種匯率波動可能會改變一個國家的每年排名,即使他們往往很少或根本沒有改變其人民的生活水準。因此,這些數字應謹慎使用。
比較國家財富也經常以(PPP)作為基礎 ,來調整各國不同的生活費用(詳見)。購買力平價,主要是刪除了匯率的問題,但有它自己的缺點。它並不反映經濟總量在國際貿易中的價值,比起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它也需要更多的估計數字。因此沒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使用得更為廣泛。
使用任一套數字來比較兩個國家的財富都應該十分謹慎。人們往往願意讚賞或貶低一個國家來使用他們喜歡的數字,而忽略其他的數字列表,這可能會造成大大的不同,但一個有效的比較,兩個經濟體系的所有排名都應考慮到,以及利用其他經濟數據作為一個經濟體的背景。
第一個表包括了2013年的數據,包括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員國信息。
第二個表包括從2011年的數據(主要)世界銀行。
第三個表包括從數據世界概況,由美國中央情報局提供的。國家之間的數據沒有可比性,因為它可能會涉及到不同年份。數字大多是2010年的估計。
以下所有數據均以美元為單位。
  &  
  +  
;est. (Unknown) as there is no data to the country
Country (or territory)
Based on the IMF figures. If no number was available for a country from IMF, CIA figures were used.
Data refer mostly to the year 2013. , . Accessed on October 8, 2014.
Does not include . Population for
was not available at the IMF database. To calculate the World GDP per capita, population for these two countrieees was obtained from , accessed on 9 April 2014.
Data refer mostly to the year 2011. , . Accessed on November 30, 2012.
& , , , accessed on 30 September 2011. Population data obtained from , , International Data Base, accessed on 30 September 2011. European Union population obtained from ,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accessed on 30 September 2011. Falkland Islands population data obtained from . Niue population data obtained from . Note: Per capita values were obtained by dividing the GDP (official exchange rate) data by the Population data. The figures were then rounded to the nearest hundred in typical Factbook fashion.发展中国家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发展中国家[fā zhǎn zhōng guó jiā]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较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发展中国家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这个国家的人均(人均GDP)相对比较低,通常指包括、、及其他地区的 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许多战略要地,无论从经济、贸易上,还是从军事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1]。外文名developing coutries应用学科社会学 经济学
从国际组织来看,从来就没有一个明确提出过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并在法律上予以确定。联合国明确认定了49个国家为。发达国家则通过承诺更多的国际义务,或不寻求某些特殊的待遇而确立自己发达国家的地位。在国际上有一种共识,某个国家一旦加入(OECD)便被认为是经济发达国家,但随着一些取得良好发展绩效的发展中国家(如和)的加入,使这种共识在实际操作中变得难以把握。(World Bank)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也没有给发展中国家下过明确的定义。由于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发展中国家做出划分,通常的做法是将(GNP),现改为(GNI)或(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参数。这种做法虽然简单易行、也比较有效,但单纯的GNP(CNI)或GDP难以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状况。(WTO)的法律文本中同样也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明确概念。《WTO协定》中的发展中国家条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型条款,即成员”自称“为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国内经济和时自主享有《WTO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灵活性;另一类则是被动型条款,即一成员认定某些成员为发展中国家,并在其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给予这些成员以更为优惠的差别待遇。由此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富权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认定或划分,也大多是出于处理国际事务和便利贸易往来需要的技术性规定,而没有在理论上给出明确的概念。
国土面积(平方公里)
3298472994.9万人(2013年)
9375亿马来西亚元
1.92亿(2011年)
百万雷亚尔
8194万(2011年)
1,210,277,422(2013年)[2]
9580万(2011年)
1.431亿(2012年估计)
6672万(2011年)
学术类实用分类
新型工业化国家(NICS)[3]
拉丁美洲国家
非洲沙漠国家
石油输出国
发展中人口大国
欧亚大陆发展中国家
前殖民地国家
世界银行分类
低收入国家(LIC)
中低收入国家(LMC)
中上收入国家(UMC)
高收入国家(OECD)
其他高收入国家
截至日,低收入经济体系指其2010年平均收入在1005美元以下的经济体,中低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收入为美元;中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收入为美元,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收入为12276美元以上。一般发展中国家包括前三类。[3]发展中国家是与相对的上比较的国家。又称不发达国家。通常指,包括、、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还有许多,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发展中国家过去一般都是欧美、日本的、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向垄断阶段过渡,世界进入。、、、、、等帝国主义国家向外扩张和侵略,把世界10亿以上人口大部分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和场所。经过长期的反帝反殖斗争,这些国家取得独立,有些国家走上道路,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但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侵略与掠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国家虽然在政治上获得民族独立,但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剥削。旧经济结构并没有彻底摧毁,一些经济命脉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国际手里。发展中国家虽然根本改变自身的附庸地位,但仍面临帝国主义与的威胁。因此,维护和发展、反对,变革国际旧秩序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
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历史命运,面临共同的任务与愿望。后,政治上取得独立发展中国家,大多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并实现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直接合作,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联系与合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新独立发展中发展中国家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参与国际事务,开展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变革国际旧秩序的联合运动。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反对参加大国军事集团和与大国结盟。不允许在该国建立大国军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国主权,共同参与解决国际政治经济的重大问题。②发展运动。主要任务是变革以控制和掠夺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其行动主要体现为和加强,重点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的发展。③反独裁、争的运动。70~80年代达到高潮。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现代资本主义因素的增强,各国人民普遍要求建立完善的现代宪政制度,实行普选,加强法治。
随着”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无论从哪种意义来讲,作为一个政治概念“第三世界”已经不复存在。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一个“概念集合”,第三世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有着特殊包容性和亲和力,尤其对那些弱小的民族和国家,给他们一种凝聚力与归属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文献中,还是在人们日常生活里,第三世界的词汇仍然被大家广泛应用,不过在当前,第三世界已经不再具有特殊含义,它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同义语。此外,和激进学派的经济学家将发展中国家称作“外围地区”,说明他们和“中心地区”(发达国家)之间的“依附”与“支配”关系。当然,最为通俗简便的说法,是称之为“穷国”与“富国”相对立。然而,低收入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范围并不对等。例如,、科威特、、等盛产石油国家人均收入虽然很高,同时却是不发达的。20世纪50年代的和以色列并不富裕,但他们是发达国家。况且穷与富本来就是相对而又不断变化的概念,只有在相互比较和动态中,才能把握含义。从的协定、协议分析,世贸组织中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判断依据是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按1995年世界银行标准,是指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65美元及其以下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有49个,其中29个是世贸组织成员。
第二大类是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1000美元的国家,世贸组织曾列举过这类国家,主要指、。、、、、、、、、、、、和等。
第三大类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成员”,即不属于上述第一、二类的发展中国家成员。但是,世贸组织没对这类成员,也没对“发达国家成员”规定标准这对一些协定、协议的执行会带来不确定因素。例如,人均年国民生产总值在3000美元的国家可以被认定属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成员”,但人均年超过1万美元的是否仍属此类成员,还是应视为“发达国家成员”呢?这对在世贸组织中的资格认定尤显突出。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1.低下的生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最后,大范围的贫困。所谓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3。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同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这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未得其用。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甚至接近于0。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从生产结构看,低收入国家(中国和印度除外)农业在GDP中份额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从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多达50%~70%左右;从城市化水平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占总人口比例要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贸易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形势。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低,国内储蓄不足,经济建设只能靠出口初级产品取得外汇。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引进必要的技术、外援和外资,而这些资源的国际转移条件也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发展中国家过去一般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向外扩张、侵略,把世界10亿以上人口的大部分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经过长期的反帝反殖斗争,这些国家取得了独立,有些国家走上了,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但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国家虽然在政治上获得了民族独立,但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剥削。旧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彻底摧毁,一些经济命脉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国际垄断资本手里。发展中国家虽然根本改变了自身的附庸地位,但仍面临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威胁。因此,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变革国际旧秩序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命运,面临共同的任务和愿望。后,政治上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并实现了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直接合作,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新独立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参与国际事务,开展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变革国际旧秩序的联合运动。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不结盟运动。反对参加大国军事集团和与大国结盟。不允许在该国建立大国军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国主权,共同参与解决国际政治经济的重大问题。②发展运动。主要任务是变革以控制和掠夺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其行动主要体现为南北对话和加强南南合作 ,重点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的发展。③反独裁、争民主的运动。70~80年代达到高潮。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的增强,各国人民普遍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实行,加强法制。随着”“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无论从哪种意义来讲,作为一个政治概念的“第三世界”已经不复存在。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概念集合”,第三世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有着特殊的包容性和亲和力,尤其对于那些弱小的民族和国家,给他们一种凝聚力和归属感。除了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初叶就已经赢得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都是在20世纪中叶的中赢得独立和解放,建立起自己的民族特权。正是因为这些国家是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他们遭侵略、受剥削、被掠夺。殖民主义和看不起他们,将他们称为“蛮荒国家”、“野蛮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这些国家赢得独立,建立起自己的民族政权,他们在政治上要求获得平等的待遇,不能再忍受发达国家的凌辱和欺负。然而在经济上,这些国家依然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因此在战后初期,这些国家又被称为“落后国家”或“后进国家”(backward countries)。显然这种提法不妥,因为它不仅含有“低下”的意思,并且似乎是在表明这些国家一向落后,还将继续下去。此后这些国家又被称为“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或“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LDCs),意在强调这些国家仍然处于经济成长的低级阶段,和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较,仍然处于不发达的境地。
20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60年代以后,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一些过去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有了迅速的发展。亚洲“四小龙”的腾飞,拉丁美洲的“经济奇迹”,使广大亚非拉国家看到了谋求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尽管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工业国相比,这些国家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尽管在发展的道路上,仍充满着坎坷与挫折,但更为重要的,他们认为,自己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具体表现在:他们的经济在发展,畸形的经济结构在改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提高;尽管他们还比较穷,但是国内的和投资率都在增加;他们的人民生活还很困难,但是大多数国家的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事业在不断完善。因此,大约在1964年联合国第一界贸易与发展会议前后,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开始出现,并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几乎为所有不发达国家所接受,就连中以专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不发达经济学”,也顺应这一潮流,改称为“发展经济学”了。
发展中国家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进程中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标志这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世界上最众多的国家、最广泛的人口开始将谋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富裕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除了少数最不发达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状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对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状况进行纵向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展,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世界银行年世界发展报告的主题是迈进21世纪。在对发展中世界既往的发展实践进行总结时,《报告》指出:“近几十年的发展情况表明,发展是可能的,但同时它既不是必然发生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成功的经验已经足以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亚洲各国及地区(除日本、香港、台湾、韩国、、以色列以外)、非洲各国、各国、各国。
当下在世界上综合国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亚洲: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欧洲:俄罗斯;非洲——南非,埃及,肯尼亚;美洲——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
(中国、印度、巴西、南非被誉为;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被称为;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被称为金砖国家)1.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根本改变了以为中心的,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共同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为了巩固民族独立所取得的成果,发展经济,必须谋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保卫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历来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任务。战后半个世纪没有发生世界性战争,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反对是重要原因之一。
3.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很大的变化。
4.第三世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上升,它的发展改变着世界经济的面貌。
另外,在解决关系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诸如、、人口增长失控、、、、禁毒等方面,也离不开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需要第三世界国家参与解决。经济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三世界的多数国家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总的看来,前30年经济发展较快,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陷入停滞状态(被称为“失去的10年”)。90年代以后,才又出现新的发展势头。表现为:第一,创造了比独立前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创造了比发达国家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二,畸形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第三,民族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第四,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增强
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体上发展较快,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尤其是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拉美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非洲现也已开始从诸多的困难中摆脱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衰退,而发展中国家仍持续快速发展。这表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开始减弱,它们对世界经济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将有利于它们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都一直在调整,进行改革。其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根据该国国情制定与调整。普遍地以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来代替过去的以进口替代为主的发展战略,以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第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减少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实行转轨,鼓励发展等。第三,调整。许多国家从强调以发展工业为重点转向重视和相适应的发展,注意发展(服务业)和(信息业),强化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努力实现各部门的均衡发展。第四,实行开放政策。不同程度地参与国际经济大潮,争取有利机会发展自己。
4.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面临的问题
虽然从整体来看,发展中国家战后50多年的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由于原来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内政局稳定程度的不同,发展战略和改革调整水平的不同,、、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其他地理条件、人口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按人均的高低可以分为四类:第一,高收入的和其他地区的石油生产与出口国。第二,上中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地区等。第三,下中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它们占第三世界的大多数,多是农业国,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方式并存的阶段,正在争取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第四,最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中许多国家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
当下这些国家仍然面临着严峻问题:第一,,资金倒流。第二,,依赖粮食进口。农业基础设施恶化,人均粮食产量不断下降。第三,人口的增长超过的增长,社会不堪重负。第四,政局不稳、战乱频繁,更加重了已有的困难,使居民流离失所。
政治发展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复杂,正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大体有以下类型:
1.议会共和制,即以议会为国家政治的中心,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政府向议会负责。总统由选举产生。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有:印度、新加坡等。
2.,即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力。墨西哥、巴西等实行这种政体。
3.,又分三种: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制),君主不掌实权,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权由内阁掌握,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君主拥有国家最高权力,如沙特阿拉伯、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君主制),君主为国家元首,议会为立法机关,内阁既向君主负责,又向议会负责,但国家实权掌握在君主手中,如、科威特、巴林、斯威士兰、摩洛哥等。
4.军人政权,即军人掌权的军事专制统治。在拉美、亚洲,军人政权曾一度很普遍,近一些年来趋向民主化,有所减少。
5.政教合一制和党政合一制。前者是,国家元首总统由公民投票产生,负责签署议会决议,提名总理人选,但国家最高不是总统,而是宗教“领袖”。后者实际是通过宪法或法律,直接把执确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如非洲的、亚洲的等。
政党制也有、两党制、多党制以及禁止一切政党活动等形式。
战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重要进步:
第一,摆脱了,争得民族独立,建立。
第二,探索适合该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第三,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四,大多数国家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稳定了国内政治局势,保持良好的政治环境。但仍存在许多严重问题有待解决:原殖民国家的影响;旧的传统势力;一些国家存在各种、、教派的矛盾冲突。
随着一批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既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也改变了全球利益格局。2008年,这一态势继续。“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超过50%。紧随“金砖四国”,发展中国家群体中又出现了和一批“第二梯队国家”。它们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趋利避害,发挥自身不同优势,彰显出较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潜力。2007年,在世界经济20强中,占了7个,分别是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韩国、墨西哥、,而在世界经济50强中,发展中经济体占了25个,形成“半壁江山”。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导致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同时出现发展不平衡局面。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就发展中国家内部而言,国与国之间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在发达国家群体中,同样出现较大贫富差距。和卢森堡2007年的人均收入分别是欧盟新成员的20倍和19.7倍。而另一方面,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年9月发表的报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差距,1980年是23倍,2006年缩小为18倍。生存利益格局大变革:
世界经济失衡和南北发展同时失衡,造成全球利益格局生变。就国家和民族生存而言,发达国家群体早已确立生存优势,主要依靠科技不断创新、雄厚的经济和金融实力、对的主导、对世界主要资源和市场的控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集团组合以及由它们制定的人类生存规则。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群体一直占有人类生存利益“大蛋糕”的最大部分,挤压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生存环境、生存资源和生存能力的总体恶化态势。然而,随着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发达国家群体不得不与其“分享”一部分生存利益领域内的“好处”。这部分发展中国家并不满足于此,还要获取更多“好处”,这样,便使它们的生存特征和生存行为逐渐远离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步与发达国家磨合为“命运共同体”。发展利益格局大调整: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群体具有强劲的发展能力和实力。但南北发展“双失衡”局面,造成全球发展利益格局大调整。发达国家为确保自己的发展利益,迟滞新兴力量“夺走”更多的发展利益,开始抛出各种诱饵,拉拢一部分新兴力量与西方为伍,联手阻遏另一部分新兴力量的繁荣强大。其结果是,被拉拢的新兴力量在全球发展利益格局中的地位明显改善,而“被阻遏”的新兴力量不断冲破阻遏,也在全球发展利益格局中通过竞争提升了话语权和利益分享权。政治利益格局内涵大改变:
以往,维持旧秩序还是建立新秩序,是世界政治利益格局之争的主线,冷战时期被集团对抗以及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峙所主导,发展中国家成为博弈双方所争取的“中间地带”。冷战结束后,多种力量共生共存,谁也吃不掉谁。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人类生存资源、生存环境、生存空间挑战,各国对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的关注,明显让位于对利益依存关系的关注。和平、发展、合作、互利共赢,成为最大的世界政治。在这方面,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主张,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也推动着世界政治利益格局的大改变。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前途和命运与整个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科学发展,对整个发展中国家群体有利,对整个世界也有利。所谓弱国无外交,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是强权林立,是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的外交,弱小国家在国际组织中并没有多少,这个可以参考伊拉克战争,等。以前被列强操纵的联合国被发展中国家视为与发达国家对话的舞台,并且拥有很高的地位。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具有较高的国际地位。但是还是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主要还取决于。此文仅供参考,是否具有争议性或者是中立性,有待进一步论证。发展中国家曾经以较为完整的群体规模和相对统一的力量,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如促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召开讨论原料与发展问题的第六次特别联大,通过《》和《行动纲领》;在后动用石油武器,制裁西方国家,造成持续三年的“”等。
结束前,发展中国家群体主要依托跨区域和区域组织发挥作用,尤其是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非加太集团(ACPGroup)、石油输出国组织、(OIC)、阿盟、非统(非盟前身)等,都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在重大问题上可以用“一个声音”说话。它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反对美苏争霸损害自身利益,非殖民化和消除种族隔离,以及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日新月异,世界主要力量对比发生巨变,全球利益结构多元化,格局复杂化,国际规制呈现新的演化,多种力量角逐秩序重塑。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群体呈现大分化、大改组。
以宗教、、地缘因素或相近政治和经济诉求而结成的大型发展中国家集团,大都活力日渐消逝,既难以影响全球重大热点问题的解决,亦无力引导世界的主要经济和政治趋势。它们的首脑会或外长会仍定期举行,仍发表大量的宣言、声明或公报,但少见实质性的合作行动,更谈不上统一的战略努力,言不信,行不果。如分别拥有数十个上百个成员国的集团组织,在对待全球化、反恐、、伊朗核计划、阿以争端、达尔富尔、、多哈回合、气候、环境、联合国改革、油价暴涨等问题上,难以形成统一立场,甚至陷入争吵。
内部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利益诉求不一,甚至彼此冲突。例如,在伊斯兰会议组织(OIC)的57个成员国中,2007年、土耳其、印尼、马来西亚、伊朗、尼日利亚、巴基斯坦、阿联酋、埃及、等10国的总额约20442亿美元,占伊斯兰世界的72%。另外47国除、卡塔尔、阿曼、科威特、文莱系富国外,其他42国总财力比不上沙特一国,它们欠长期外债7300亿美元,占其年GDP总额的87%,且无力偿还。海合会六国及文莱的人均收入,已超过某些发达国家,其中卡塔尔人均年收入达66063美元,属世界最富有国家之一。与此同时,联合国划定的49个最不发达国家中,占了22个,另有7个伊斯兰国家因经济倒退已接近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指标。如上情势必然产生利益冲突。据世贸组织2007年评估,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仍然很高,全球50%的反倾销调查案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
内部矛盾和冲突进入多发期,各类力量组合不断变化。半数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分别或同时被边界争端、资源纠纷、部族摩擦、教派矛盾、战乱、瘟疫、、、所困扰,出现数千万难民。小、弱、穷国不得不依据生存需要,围绕大、强、富国划线站队,或频繁“反水”,变更“阵营归属”。相当数量的民众对该国前途失去信心,通过合法或非法途径移居、滞留发达国家。
一些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急欲改变自身国家定位,甩掉“发展中国家”的帽子。除已经成为欧盟新成员的12个“原”发展中国家外,韩国、新加坡、土耳其、、马其顿、等一批国家,已经很不愿意被称为“发展中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它们“引进”、经济模式、法律体系,在所谓“民主”、“人权”、“新闻自由”、“民族自决”等问题上的价值评判,日渐与西方趋同。
最新世界分组 联合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日发布的《2010年人文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的分组进行了重新的修正,修正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数量由2009年的38个,上升的2010年的44个,增加了6个。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缅甸为什么要迁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