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个人特点概括

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一书是王正平教授二十年来在大学伦理学教学岗位学习与研究中从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炼出的中国哲人有有关道德的一些故事与智慧,主要探讨了面对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发展及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裹挟的西方道德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异质文化人侵”,中国传统的道德文明如何承继与创新这些问题。
书 名: 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
作 者:王正平著
出版时间: 2004
定价: 20.00 元本书是探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问题,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在大学伦理学教学岗位上学习与研究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点小小心得,力图从内容宏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尽力提炼出一些精要的、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有价值的、富有启示意义的东西。,男,浙江海宁人,生于上海。哲学硕士,1996年晋升为哲学·伦理学教授,现为法政学院硕士生导师,伦理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执行主编,学报编辑部主任,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环境伦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应用伦理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1997年赴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世界儒家研究促进会进行学术交流,1998年、1999年以访问教授身份赴美国波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讲学与学术研究,2001年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引论汲取中国固有道德之智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
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
(一)道德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位置
1.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本主义倾向
2.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德”与“道德”概念
(二)人格的“至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宗旨
1.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理想的道德人格
2.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
二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和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基本特点
1.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2.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
3.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4.在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间的性质
5.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
(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1“德教”与“修身”合一
2“知道”与“躬行”合一
3“”教”与“身教”合一
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一)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
1.仁者“爱人”
2“智、仁、勇”统一
3.见利思义
(二)孔子“导之以德”的道德教育思想
1.德教为主
2.寓德教于教学
3.为仁由己
4.以身作则
四墨子的“兼爱”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一)墨子以“兼爱”说为中心的道德观
3.义利合一
(二)墨子“有道者动以教人”的道德教育思想
1.人性如素丝
2.有道者动以教人
3.志功合一
五老子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一)老子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
六孟子以“仁义”为最高原则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七荀子以“礼”为最高行为准则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八董仲舒“天人合类”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九韩愈以“性情三品”说为基础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十王安石“善恶由习”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十一二程以“天理”为核心的道德观教育思想
十二朱熹以“理”为基础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十三王阳明“致良知”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十四李贽反封建传统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十五王夫之“习与性成”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十六颜元重“功利”、“习行”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十七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十八蔡元培的“公民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余论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现代启示
附录1《大学》以“大学之道”为核心的道德观
附录2《颜氏家训》的道德教育思想
附录3“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智慧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2:46:4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PDF
官方公共微信朱熹“力行”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朱熹“力行”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理学是宋明时期以本体论为基础、以心性论为核心、以天人合一的圣贤人格为价值追求的哲学思潮和流派。它批判汉唐儒学的功利主义倾向,吸收借鉴佛、道两家对宇宙本源和抽象本体思考方式,把传统儒学的人性论上升到宇宙论或本体论的高度,使其教育思想有了坚实有力的哲学基础,从而在先秦诸子之后,把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推向第二个发展高峰。作&&&&者边慧民、出版时间
边慧民、  著
出 版 社:
山东山大图书有限公司
条 形 码:
1 ; 978-7-
  I S B N :
出版时间: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但是一位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道德教育家,其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朱熹关于人欲的观点可归结为:第一,人欲是“心之疾疚”。第二,人欲是“恶底心”。第三,人欲是为“嗜欲所迷”。总之,人欲就是被物质的欲望所蒙蔽或迷惑而产生的恶念。上篇 朱熹“力行”德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 孔子重“行”的德育思想
第一节 孔子的德育思想
第二节 关于“言”
第三节 关于“行”
第四节 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五节 言行一致,重在实践
第二章 墨子的道德实践精神
第一节 墨子生活的时代及修身德育思想
第二节 以“行”为本的道德实践精神
第三章 老庄的德育思想
第一节 老庄的“不言之教”
第二节 知易行难与知行合一
第三节 以养生促育德
中篇 朱熹的生平及其“力行”德育思想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熹理学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