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朱熹思想批判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论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论朱熹儿童教育思想
【摘要】:
【关键词】:
【分类号】:G40-092【正文快照】:
未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翁,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一位古名的教育家。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其儿童教育观对宋代以后的儿童教育有深刻的影响。一、朱熹非常强调儿童的教育的重要性朱熹从“明人伦”的基本指导思想出发,极其重视儿童教育对于巩固封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雄杰;[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朱云霞;[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白;[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魏本亚;[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余连祥,沈建民;[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胡青,李雪飞;[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金林祥;[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魏本亚;[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汪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2期
涂爱荣;;[J];道德与文明;2006年02期
郑衡泌;[J];福建地理;2003年02期
刘锡涛;[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承相;[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熊瑜;[D];四川大学;2003年
戴从喜;[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杨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华冕;[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杨朋;[D];武汉大学;2004年
郝如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杨林;[D];浙江大学;2007年
武守磊;[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朱英坤;[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郭小曼;[D];河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汉泽西,孙礼仁;[J];石油教育;1997年04期
胡小桃;[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11期
吉田武男,范鸿棋;[J];大庆社会科学;1990年01期
张良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2期
刘学仁;[J];宁夏教育;1988年10期
马忠诚;[J];娄底师专学报;1989年01期
刘晓东;[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J];少年儿童研究;1994年05期
,王敬群;[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陈卫东;[J];少年儿童研究;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立民;张卫;;[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洪小美;;[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李雅林;李怡新;沈家鲜;;[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苏林雁;朱焱;高雪屏;罗学荣;;[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洪德厚;黄丽珍;;[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毛晓瑞;张日昇;;[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滕秋玲;杨心德;;[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魏明丽;张日昇;;[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刘正立;;[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下)[C];1981年
朱洁;王静慧;田鸿;;[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晓东;[N];中国教育报;2002年
印红;[N];国际商报;2004年
郭艳;[N];山西日报;2004年
吴红梅;[N];新华日报;2000年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刘翔平丁玎;[N];北京日报;2003年
全振湘;[N];中国社会报;2007年
王素敏;[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周文彩;[N];安康日报;2008年
金佩庆;[N];浙江日报;2000年
孙雨田;[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世杰;[D];中南大学;2002年
陈惠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张劲松;[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刘秀丽;[D];吉林大学;2004年
周兴国;[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司洪昌;[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毛景焕;[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彭虹斌;[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杨林国;[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刘启刚;[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红兰;[D];西南大学;2006年
黄彦萍;[D];西南大学;2006年
薛祎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王燕;[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曹贵康;[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金敏;[D];四川大学;2007年
华道金;[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王文;[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周泉;[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张丽琼;[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终身热衷教育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晦庵,云谷老人、沧州遁叟等。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后居福建建阳。十九岁进士及第,仕至宝文阁待制。他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学识渊博,秉性刚直,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紫阳朱氏建安谱》附有朱熹著作总目凡41种,400余卷,著述等身!
世称“朱子”。朱熹出生於书香门第,父朱松是二程(北宋理学奠基者洛阳程颢、程颐兄弟俩人)的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朱松以二程思想教育朱熹。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学不倦的朱熹自八岁起即通读儒家经典。他对孔子极为崇敬,曾这样说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三)。
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朱熹於19岁起考中进士到69岁罢官回乡,在半个世纪中从事教育活动历40多个春秋,即使在他五次出任地方官吏期间,也经常从事教育活动。他在任职期间,极力提倡设置州学、县学和书院。如於24岁出任福建同安县主簿时,办过县学。知南康军时(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并参与讲课和制订了一整套学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此处是个周围隆起,中间低洼的小盆地,像个朝天的洞穴,故名白鹿洞。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当时有士子数十百人,与岳麓、睢阳、石鼓等,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累经兴废。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争频繁,烽火连天,书院遭到毁坏。至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治所在今九江星子县地),他亲至书院废址踏勘考察后非常满意地说:“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才又重建了白鹿洞书院。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且又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著名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也因之而闻名天下。元末战乱,书院在战争旋涡中又遭厄运,所有殿堂斋舍荡然无存。明代时,书院又得到恢复,盛时有学生五百多人。清代仍继承明代的规模,远近各省都有人来此求学。至清末废除科举,取消书院,这座煊赫一时的白鹿洞书院,自此江河日下,衰落下来。迄于解放前夕,已是屋宇倒坍,尘莓满院,荆棘丛生,满目凄凉。建国后,经及时抢救修缮,古老的书院才又焕然一新。
纵观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可概括为几个阶段:1、唐代开始奠基,2、五代开始办学,3、北宋正式定名,4、南宋壮大发展,5、元、明、清办学不断,6、清末取消书院,7、盛世再度兴旺。】朱熹对後世书院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淳熙十年(1183年),又曾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收门徒,传播理学。61岁,知福建漳州时,“时诣州学,训诱诸生,如南康时”(《朱子年谱》卷四上)。65岁高龄,知湖南潭州时,仍提倡州学、县学,修复岳麓书院,且亲临讲学。《朱子年谱》曾这样记述当时他在该书院讲学情况:“先生穷日之力,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已务实,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前来听讲者极众,“座不能容。”
二、朱熹朱熹的教育主张可以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教育的任务是小学
“教之以事”,
“大学是穷之其理”。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他强调“为学乃变化气质耳。”(《性理精义》)在朱熹看来,气质之性,有清有浊,有善有不善。只有通过教育来澄浊为清,去不善而从善,才能变“气质之性”为“天地之性”。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於“明天理,灭人欲”。他说: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四)他在给宁宗讲授(大学)时指出,古代圣王设小学、大学以教子弟,都是为了“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朱子语类》卷七)即是为了使士子革除那些“物欲之私”,回复“天理”,使其言行皆符合伦理纲常的规定,成为
“圣贤”。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教育。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教育,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所有这些,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至於教育任务,朱熹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朱熹主张以小学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至于发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则是大学教育之任务。“大学是穷其理”,“小学是事亲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朱子语类》卷七)。故若小学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同上)。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近思录》卷九注文)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三、朱熹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如果不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他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又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朱熹认为主敬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主敬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所谓"不放肆",即是严守礼法。他说,"敬只是收敛来","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那就是把放荡的心收敛起来,做自身的主宰,培养自我支配的能力。&&&
第二,所谓主敬,是培养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他说:"敬只是一个畏字"。所谓"畏","如居烧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畏”是警惕的态度。
第三,所谓主敬,是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一贯的态度。他说:“敬者守于此而不易之谓”,“敬是始终一事”。
朱熹是十分重视主敬的工夫的,认为这是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贯穿整个修养过程的始终。所以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有人间:"敬何以用工"?怎样做敬的工夫呢?他答道:"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这是一句很扼要的话。
所谓"内无妄思",即是念念存天理而去人欲。所谓"外无妄动",即是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内无妄思",是潜伏的内心精神生活的控制;"外无妄动",是显著的外在身体动作的支配。只要能支配身体的动作,便能影响内心和生活;反之亦然。外无妄动,便自然内无妄思;内无妄思,便自然外无妄动。他把这叫做"内外夹持"。他的主敬修养,也吸取了佛教"入定"的因素。
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从另一方面来说,“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省”是反省,“察”是检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
朱熹十分重视“力行”。“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朱熹的上述见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朱熹强调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基础,是“培根”的工作,故从小向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重要。
朱熹认为,儿童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畏隆师之道”。他指出,这些伦理道德皆蕴藏于儒家经典之中。“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书》、《诗》、《礼》、《乐》、《春秋》孔孟氏之籍”(《朱文公文集》卷十八《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因此,儒家经典乃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朱熹平生编写的大量著述中,儿童用书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都是他亲自编写的儿童读物。特别《小学》和《四书集注》,一直被宋末和元明清三代六七百年间封建统治者作为正统的小学教材。
在朱熹看来,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他认为青少年思想单纯,最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朱熹强调幼儿的早期教育十分重要。长到6岁,要教以数目、方名等浅易知识。8—15岁为小学阶段。“人生8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章句》)。朱熹主张家长对青少年必须严格管教,切不可使其娇生惯养。如果“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亦凶狠”(《小学·嘉言》)。所以家庭教育不可有丝毫放松。为便于教育从幼年抓起,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一本《童蒙须知》作为教材之用。
朱熹继承了孔子关于“少时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看法。他认为只要使青少年日常一言一行都能遵循一定的礼仪守则和规范去做,日子久了,自然会形成习惯,长大成人后就能遵守伦理纲常而不违。可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儿童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所在。&
如何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呢
?朱熹认为须从具体的日常事务入手,所谓“圣贤千言万语,教人且从近处做去”(《朱子语类辑略》卷二)。为此,他主张培养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社会伦理具体化和条理化,让青少年遵照履行。朱熹在其撰写的《童蒙须知》中,对儿童衣服冠履、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洒扫应对、读书写字等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都按照儒家的标准作了具体规范,比今天的《小学生守则》还要细致,要求青少年遵循不违,诚履笃行。
五、朱熹重视平民教育
朱熹终身践行儒家重教育的优良传统,每到一处,他都十分重视抓好平民教育。把平民教育与推行“仁政”结合起来。比如淳熙六年至八年,他知南康军,一到任就出告示,要求“士人乡人父老,岁时集会,教戒子弟,使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母,出以事其长上,……以成风俗之美。”起到了开民智启民德的作用。同时,也为后世树立了重视教育的风范。
我认为,朱熹所重视的平民教育,对我们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强调的是整个社会再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关键的是整体国民素质的差距。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对由于国民素质而影响社会文明的事例和感受恐怕是很深的。举例:1、韩国250人的儒学参访团;2、台湾的艺术家参加“千名作家、艺术家写庐山活动”;本人参加接待的见闻、感受。
所以,我们今天谈教育,切不可忽视了整个社会的国民素质的提高。
六、朱熹强调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育思想的实施,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为依托。朱熹总结的学习方法如下:
1.循序渐进。这一条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所谓循序,是尊循教材的客观顺序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规定学习的课程或进度。所谓渐进,是不求速的意思。朱熹主张学习之法应当“循序渐进”。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匆忙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lie】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2.熟读精思。这一条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背得烂熟。所谓精思,即是反复寻绎文义。依朱熹的看法,“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认为,对于经典,必须熟读。读书“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为精不熟之患。”同时,还要分析、思索。“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为已之学也。”
3.虚心涵咏。这一条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所谓虚心涵咏,即是客观的态度,还古书的本来面目,并不执着旧见,接受简明平正的解说,而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依朱熹的看法,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灰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便会。
&4.切已体察。这一条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的原则。所谓切已体察,即是读书时,使书中道理与自己经验或生活结合起来,并以书中道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
着紧用力。这一条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朱熹强调读书要着紧用力。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6.居敬持志。这一条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所谓居敬,即是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的态度。所谓持志,即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中搜集及整理有关资料。
七、朱熹提出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朱熹提出了如下几项教学原则:
1.主动性和适时启发相结合的原则。朱熹很重视学习的主动性问题,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钱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他认为,做学问主要靠自己主观努力,以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或寻求真理。
既然这样,那么教师起什么作用呢?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他还说了自己的经验,"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终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在一个阶段学习完结时,检查学生学习是否正确,是否有成效,给予适当的评价、证明和裁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一同商量。在商量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启发。
朱熹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等待学生自发地出现主动性,而是靠教师积极主动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见解。
2.教人有序的原则。朱熹主张学习之法应当“循序渐进”,同时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循序渐进”。他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他很注意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这就是说,学习必须从低处到高处,从平易处到幽微处,从眼前日用底到深深远幽妙底。低处、平易处、眼前日用底是基础。打了基础,才有上达的可能。朱熹认为,不先从事于下学而妄想上达,便沦于空幻;专从事于下学而不想上达,便沉溺于闻见。前者是"不循序而跟进",后者是"虽循序而不进",都是不好的,只会浪费精力而不能达到目的。他认为只有遵循由易而难、由近而远的阶段,且力学习,则自有进步。
3、笃行的原则。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他指出:知而不行,其知为空知,行而不知,其行为冥行。所以知行应该是并进的,不可偏重或偏废。如果从发生的时间上说,致知在先,力行在后;但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上说,致知为轻,力行为重。所以他说:"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行为重"。他还提出了"知行相须"的观点。他说:"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他以这种常见的事例,深刻地表述了知行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但如此,他还进而提出知识是靠实践来加以检验的思想,他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在他看来,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他这种躬行践履对于认识还需检验的思想,是深刻的。
&4.博学与专精相结合的原则。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所谓博学是指什么呢?他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已治人之方,皆所当学"。"为学修己治人,有多少事在。如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军旅、刑法,皆是着实有用之事业,无非自己本分内事"。他还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他以盖房子为例,说明博学就是打好宽厚坚实的基础。没有广博的基础就难以专精,当然,仅只有一般性广博的知识而不专精,那也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所以他强调治学"贯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无所得。
5、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的原则。所谓"勇猛奋发",是指在学习开始时,动员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精神去学习,才能克服客观的困难和主观的惰性。应如兵士在开始战时,抱有进无退、有死无生的决心一样。他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
朱熹认为,以"猛火"之后,还要用"微火养之",所以他又提出了"温故时习"的原则。依朱熹的看法,"时习"是重要的。他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这就是说,如果不学习,就不能获得必需的知识技能;如果不随时复习或练习,就不能巩固其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如果不随时复习或练习,就不能收到复习的功效。所谓"时习",即随事、随时、随处都复习、练习其已获得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不间断的"温故"的过程。他说,"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他认为温故是知新的基础。
"温故"能使其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技能,并应用无穷。他认为那种只知机械地重复旧闻而不能触类旁通的人,是不能当教师的。所以他说:"温故又要知,唯温故而不知新,故不足以为人师"。朱熹这种既强调学习要勇猛奋发,又主张持之以恒;既重视时习温故,又不忽视探索新知的思想,时至今日,对我们仍是有启发意义的。
总之,朱熹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了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任务;学习的主动性、学与思、学与习、学与行、教与学、博与约等等;也涉及到教学的目的性、积极性、良好开端性、巩固性、量力性、实践性、广博性、专精性等等。他对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与理论,做了很好地归纳、整理、总结和改造,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其中很多是发人深思的见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精神遗产。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特点概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