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600DWT全球原油需求船国内发展情况,国外也行。。急急急急!

原油船-学术百科-知网空间
crude oil tanker(1)商船队的发展原苏联是世界主要航运国家之一。其船队船舶的吨位居世界第4位,按艘数...从表中可见,在原苏联各类船舶中,油船、散货船及集装箱船的平均吨位尤其小。原苏联全部船舶的平均吨位仅3800t,而世界船舶的平均吨位为5400t。原苏
与"原油船"相关的文献前10条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渤海油田的开发现状和环境条件的特点,详细地论述了5000t原油船概念设计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在型线设计、总体布置、船体结构、舾装和机电设备等诸方面所取得的结果。
关于52500DWT原油船阀门遥控系统优化的方案实施。
正某原油船,1994年大连船厂建造,1999年3月起国内航线运输成品油,主要油品是0#柴油,90#、93#、97#汽油,MDO,FO((180 cst)等。原油船货舱没有涂层,运
船舶舵机是船舶中关键的部件,起到了控制船的航行方向的作用。本文根据实际案例详细描述了一个VLCC原油船舵机安装检查和安装优化的过程,以供同行人员借鉴。
船舶建造策划是造船生产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中海40 000 t级成品油/原油船的建造策划要点,目的在于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船舶产品的建造策划工作,以适应转模的需要。
正 上海沪东造船厂造船研究所工程技术人员,最近对某大型原油船烟囱排气管连接工艺进行改进,提高了安装效率。原油船烟囱排气管连接,从前一直是将管子法兰加工成管子校杆成品后再送入狭小的
正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由铁路及船舶运输原油日益繁忙,同时也带来各种急待解决的劳动卫生问题。显然须首先查明原油中烃类物质对人体健
正 前言支持并采取措施去提高船舶上的船员和船舶本身、船上货物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性是很重要的。因此,当年一艘艘超级油船出现爆炸事故时,挪威开展了一些研究项目以研究爆
阐述了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在10.5万dwt原油船的设计策划、建造策划以及生产设计过程中推行的一些设计理念和建造工法,旨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船厂绩效的全面提升。
正日,中国熔盛重工宣布,已经与Global Union Shipping成功签署10+10艘15.7万载重吨苏伊士型原油船建造合同。此次签约的熔盛重工型苏伊士油
"原油船"的相关词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font color="#0-819-9993
<font color="#0-
<font color="#0-中国船舶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长期更新)
查看数: 28597|
评论数: 769|
对本站感兴趣的话,马上注册成为会员吧,我们将为你提供更专业的资讯和服务,欢迎您的加入!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中国船厂应注重船型开发
受全球经济疲软和船舶吨位过剩影响,中国造船业经营及生存正面临30多年来最困难的时期。业内普遍认为,只有进一步转型,并提升技术,改进设计,行业才能走出困境。万邦船舶服务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国雄深有同感,他认为,中国造船业近年虽然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在设计、造船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次危机也是业界反省和寻找不足的好时机。
  不少监船工程和船舶设计专家认为,船舶行业持续低迷和银行业收紧对造船业的融资,新一轮洗牌难免,一半船厂或被兼并重组,而研发能力弱、转型慢、资金缺的企业势必成为淘汰对象,注重新技术运用和新船型开发,才是挽救航运业颓势的必由之路。
  纠正重量不重质态度
  作为亚洲区内一名资深造船设计师,李国雄已为万邦集团和其他船东设计和监造超过了100多艘船,手上还有40多艘船的监造和设计合约,在其部门从事船舶设计和管理人员超过100多人。谈到中国造船业,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造船业发展初期,行业人才柜乏,通过几十年努力,各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船舶设计技术在2002年前后也开始逐渐得到重视,造船厂管理水平在向日、韩同行看齐的过程中得到明显提高。从2005年起,中国造船业开始掘起,大宗散货运输市场一直处于兴旺,加上中国基础工业大力发展,乾散货船需求大增,订单如雪片飞至。但是技术发展、人力资源的积累、先进企业管理方式执行,终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行业、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有些船厂质量意识开始放鬆,某些船厂甚至出现质量下滑现象。
  李国雄表示,目前中国造船业的硬件设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供给过剩现象,软实力的配套却又显不足。该公司向船东问卷所做的中国造船业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很多一线船厂,在质量上与日、韩还有一定距离。他接著说,“改革开放已30餘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冷静、客观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思考如何去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能够更加从容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他缓一口气后说,“在前几年市场好景,船东渴望更快接到新船投入运营,船厂也希望加快建造以承接更多订单,这时造船速度是首要关心的问题。但是现在市场慢下来了,就要靠技术性能指标、质量和服务去赢得订单。”调查显示,部分船东已肯定了船厂近几年在中国境内的售后服务水平,但对境外售后服务感到非常不满意,主要体现在不愿派维修人员出境为船东解决问题,而在日、韩的船厂,则有多种解决方案供船东选择。特别针对售后服务这个问题,他表示,我们需要借鉴日、韩船厂好的做法。
  船厂膨胀太快是导致当前船厂订单减少的原因之一,当前中国共有逾4000家造船厂。对此,李国雄不无忧虑,“前几年市场太好,各地新建大量船厂,未来几年是航运市场冰冻时期,短期很难重现几年前的火爆场面。”优胜劣汰,船厂势必经过一轮淘汰、合并和整合。他强调,“希望能够通过整合,减轻整个行业產能过剩问题。”
  缺船舶技术和设计人才
  报告还指出,船厂过度膨胀造成资源分薄,人才流失严重,出现技术断层和后备力量不足的情况。近年来,中国造船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熟练技工人才的培养与重用,技术能力不断下降。他说,在德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国都非常重视对打磨工人培养,这个工种是一个非常受人尊重和薪水较高的职业。打磨机器很容易购入,但实践经验却难以用钱买到,打磨工人至少需要20年以上的历练和经验累积,才能将工序与质量做好。
  他认为,船厂早期都是用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傅,船舶质量有保证。但随著行业日益学历化和年轻化,加上民营船企大量挖角,很多岗位开始由经验不足的新人取代,但是人才培养不是一个短期过程,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他还表示,“船舶的设计是一个系统整合过程,要综合考虑货物、港口、航道、相关法规、技术发展、后续维护等,在开发一个新船型之前要做大量的研究、调查分析工作。所以培养一名优秀的船舶设计师,仍然需要大量时间、经验,以及扎实的团队支持。”
  他补充道,在面对海外激烈竞争下,日本船厂始终坚持不懈提升软实力,不断改进,如日本的大岛船厂,每5年就耗资500万至1000万美元,对经营管理及人员培训进行软实力的提高和革新,进而使得船厂由1992年至今,即使一直维持900人的总编制,但造船產能却由从前的每年14艘增至当前35艘,升幅近2倍,完全有赖系统的提升和工人技术的提高。另外,在切割技术上,中国和日本也存在差异,以同一块钢板计,日本主流船厂的使用率为总量面积的90%至95%,韩国也有85%至89%,但大多中国船厂却仅有75%至80%,造成钢板边角料的浪费。
  行业4至5年后料好转
  面对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民营造船商如熔盛重工等,他表示如果能够在质量控制、售后服务和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会在中国造船业的残酷市场竞争中取得不俗的成绩。他也希望这种市场化的竞争,能够促进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最后,在谈到目前航运业的发展时,他表情凝重说到,世界的经济在未来几年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短期内,市场很难消化目前已有的船舶订单,供大于求会持续较长时间。新订单数量会显著减少,船厂处境会非常困难。他同时表示,此次危机也是一个转机,希望通过行业兼并重组,通过与先进国家的造船企业对比学习,找出不足,不断得到切实改进。他估计,行业在经过4至5年后,会迎来新的曙光。
支持一下,工作做得不错!
2月份国内船舶交易市场评述
()&&编辑发布:中国船舶在线&&阅读次数:43次
  【摘要】SPI环比上涨 新造船订单大幅下滑
& & 二手船成交量回升
& & 2月份,国内水运市场小幅回暖,二手船价格以涨为主,市场成交量回升。上海船舶价格指数(SPI)本月平均值为861.30点,环比上涨1.96%。从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统计,本月国内二手船市场共计成交各类船舶411艘、73.37万DWT、交易金额9.34亿元人民币,环比上月分别增加26.85%、32.82%、32.40%。成交船舶平均船龄7.53年,环比降低9.03%。
& & 其中,内河航区散货船价格上涨,沿海航区散货船价格下跌。沿海散货船价指数(CBPI)平均值为775.79点,内河散货船价指数(IBPI)平均值为976.49点,环比上月分别涨跌-6.76%、+3.24%。2月份,国内二手散货船成交量大增。从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统计,国内进场交易的二手散货船共成交309艘,51.8万载重吨,交易金额5.9亿元人民币,环比上月分别增加49.28%、24.22%、21.15%。成交船舶平均吨位为1677载重吨,环比减少16.80%;平均船龄为7.24年,环比降低3.33%。
& & 国内油轮成交清淡,船价继续上涨。沿海油轮船价指数(CTI)平均值为1196.81点,内河油轮船价指数(ITI)平均值1100.74点,环比上月分别上涨6.27%、5.81%。从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统计,国内进场交易的二手油轮共成交7艘,1.56万载重吨,交易金额0.7亿元人民币,环比上月分别增减-22.22%、+200%、+600%。成交船舶平均吨位为2227载重吨,环比增加286.71%;平均船龄为5.49年,环比降低31.46%。
& & 新造船价格全线上涨
& & 2月份,新船造价全线上涨。据统计,VLCC油轮、苏伊士型油轮、阿芙拉型油轮、成品油轮、海岬型散货船、巴拿马型散货船、大灵便型散货船、灵便型散货船、8.2万立方型LPG船、16万立方型LNG船、4800TEU型集装箱船、1700TEU型集装箱船,本月平均订造价格分别为9310万美元、6080万美元、5130万美元、3529万美元、5308万美元、2776万美元、2608万美元、2223万美元、7279万美元、18881万美元、4798万美元、2518万美元,环比上涨3.48%、4.23%、1.39%、3.19%、1.96%、2.33%、2.27%、1.92%、1.76%、0.38%、0%、0.38%。
& & 受春节影响,国内船厂新造船接单量大幅下滑。据统计,国内船厂新接各类造船订单共计50艘,环比上月减少64.29%。新增散货船26艘,环比减少65.80%。其中VLOC、卡尔萨姆型、大灵便型和灵便型散货船订单数分别为5艘、6艘、13艘、2艘;新增VLCC油轮订单量分别为2艘;新增次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订单1艘。新增LNG、LPG、多用途船、客滚船、三用船、牲口运输船、医院船、重吊船和钻井平台订单数分别为1艘、1艘、4艘、2艘、8艘、2艘、1艘、4艘、2艘。
& & 拆船价格止跌
& & 2月份,国内废钢船收购价格呈现止跌迹象。据统计,轻吨原油轮,轻吨成品油轮,轻吨散货船,上述船型平均拆船估价分别为352美元/轻吨、349.5美元/轻吨、340.725美元/轻吨,环比微涨0%、0.72%、0.33%。
& & 2月份,国内拆船厂在国际市场上收购各类废钢船共计7艘,150.55万载重吨,环比增加228.57%、229.43%;国内拆船厂共拆解各类废钢船共计100万载重吨,环比增加80%。
来源:中国水运报
中船集团胡问鸣:输得起亏得起才能长盛不衰
()&&编辑发布:中国船舶在线&&阅读次数:95次
图为英才杂志2014年第九期封面。
图为英才杂志2014年第九期封面。
  文|本刊记者 朱雪尘&&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孟杰
  炎热夏日,上海外高桥(28.98, 0.10, 0.35%)造船厂内依然忙碌,但这并不能褪去中国船舶(26.12, 0.60, 2.35%)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集团)董事长胡问鸣心中的担忧:“2015年才是底,2016年才能往上恢复。”
  仅从数字上看,中船集团2014上半年的业绩并不差,主要经济指标延续了2013年成功扭亏为盈以来的稳步增长势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8%,利润更是达到了去年全年的1.55倍。系统工程研究院、外高桥造船等11家下辖单位实现收入、利润双过半。
  但是由于造船业自身的特点,船企市场经营是三年滚动接单,而这就造成了业绩体现的延迟性。
  “价格高起来是2013下半年,但这批船舶订单的效益要到2016年才能体现出来,2015年要消化2012年等为主体的低价船订单,因此单一船舶企业会很困难,这都是规律使然,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刚开始来的时候,你看我们业绩报表没问题,2011年甚至达到了高峰,但在内部,我们感觉到了冬天的寒意。”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胡问鸣如此分析。
  全球航运业、造船业产能双过剩的局面,给开始复苏的市场蒙上了一层更大的阴影。
  危机仍在。来自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最近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前,全球运力过剩问题突出。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克拉克松综合运价指数依然处于1万–1.5万美元/天的弱势区,船东新建船舶动力不足。
  市场分析认为,未来2–3年,船舶市场需求约为1亿载重吨,而受船市兴旺时期影响,全球造船产能已达2亿多载重吨。在船市低迷、船厂接单困难的背景下,虽然部分产能暂时搁置,但并未真正退出市场,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这种格局不可能在短期得到根本改变。
  在运力、产能“双过剩”的叠加作用下,全球新船订单量由2007年的2.73亿载重吨的高峰急剧下跌至2009年的5750万载重吨,2012年继续下跌到4550万载重吨。
  业内公开的秘密:中国是全球第一造船大国,但远不是造船强国。差距不仅仅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更主要是管理水平的差距,集中反映在造船效率上。
  胡问鸣将中船集团2012年面临的危机归纳为:“调结构”的“僵局”、“保交船”的“危局”、“求订单”的“困局”和“稳增长”的“险局”。
  如何破局?如何减少或者平衡产业周期的风险?又如何在低迷的大势中先声夺人?某种意义上,不只是中船集团应深度思考的问题,中国企业家们需要更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
  最艰难的时刻
  有波峰就有波谷,经济的周期性无法避免。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船舶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新船订单和价格急剧下跌,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国内外造船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突出。
  令业内欢欣鼓舞的是自2013下半年开始,航运市场出现了一个小阳春,BDI指数一路反弹,至2013年12月,BDI指数重返2300点上方。但此后反弹却戛然而止,截至《英才》发稿时,BDI指数仍在700点区间徘徊,与2007年高峰时的近12000点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
  航运业的持续低迷对于造船业也造成了负面情绪的堆积。虽然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已经连续12个月持续上涨,到2014年5月报于140点,但今年上半年涨幅普遍仅为5%左右,特别是6月与5月相比,涨势受阻,部分船价有所下降,与高峰时的191点相比,可以说目前船价仍处于成本线上下徘徊。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亦在7月底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盈利难、交船难、融资难、转型难依然是不少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而《英才》记者在对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永锡的采访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答案。
  其中,盈利难是因为2012年及2013上半年签订的订单多为微毛利或零毛利,有不少产品为负毛利,所以总体处于亏损状态;接单难则是因为世界经济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双过剩”基本面因素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导致从今年5月开始,市场已经呈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从这一发展趋势看,2015年接单形势仍不容乐观。
  除上述两个问题外,令黄永锡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交船难:“2013年,全球成交新船2300艘、15055.6万载重吨,载重吨位同比大幅增长194.5%,超过2010年的成交规模。2013年的订单很大一部份将在2015年交付,因此,我们预计,2015年将迎来交船小高峰。”黄告诉《英才》记者如果2015年航运费率继续保持低位运行,则造船企业很可能将会遭遇交船难的困境。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金融危机爆发后,最糟糕年份是2012年,很多船都交不出厂。由于运价过低,加上造价和运价倒挂,还有人工、税费等,投入运营还不如不投,当时就发生过船东拖延接船时间,甚至弃船的状况,码头积压了大量的船,有一些小的造船企业因此被拖垮。”
  另外,验收过程中“鸡蛋里挑骨头”的情况将加大交船难度。黄永锡还告诉《英才》记者:“有的问题早提出来可能马上就可以整改好,但流程过去了,再提出来,就需要大幅度整改,双方就僵持在那个地方。”
  干船舶设计出身的黄永锡,对于交船难也是无可奈何。“今年造船市场订单成交量难以达到去年的水平。市场总体上仍处于长周期的波谷区。”
  对于未来,中船集团上下都保持着谨慎的乐观,对于今年下半年,乃至2015年的业绩,已经做出了稍有悲观的判断。预判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出应对策略,又如何将其执行到底,中船集团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对整个业务板块的调整。
   让坦克“飞”起来
  “能不能让坦克‘飞’起来?”这是《英才》记者从胡问鸣同学那里听到的关于他的一则笑话。
  谈及此事,胡问鸣笑着做了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希望兵器人在防务装备发展思路上有所突破,从现代战争对装备需求出发思考传统陆用装备的创新发展,强击机就可以看成是飞起来的‘坦克’;二是从技术角度看,坦克行进中最怕遇到壕沟,而如果坦克能‘跳’,就不会怕壕沟,所谓的‘飞’,其实是‘跳’的意思。”
  在中航工业、兵器工业分别担任副总和党组书记的胡问鸣是军工类央企里少有的海、陆、空全能选手,也许正是这种经历,让他的思路更开阔,更创新。
  2012年7月,胡问鸣担任中船集团董事长正值全球船舶市场最低迷之时,新船订单和价格急剧下跌,有效需求严重不足。面对全球造船市场的严峻形势和国内外造船产能严重过剩的突出矛盾,中船集团果断调整战略发展方向:由船舶拓展为海洋装备,遏制产能扩张,将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简单扩张转向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组整合。
  具体战略为:围绕军工核心主业,全力打造“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动力装备、机电设备、信息与控制和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板块及其研发与融资平台;把军工作为核心主业和贯穿六大产业板块的主线,形成“1个核心、6个板块”的产业布局,着力推进已有业务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对于两年前的这次重大转型,胡问鸣告诉《英才》记者,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国家战略导向开发海洋资源为中船集团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制定了战略方向之后,中船集团从内部重组整合入手,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推动优质资源向品牌企业和优秀管理团队集中。2012下半年以来,对集团公司直接管理的14个造修船企业实施资源重组,初步整合成8个,将4家动力装备企业整合为2家。
  通过开展内部资源整合,大大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专业化程度、资源利用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避免不必要的集团内部竞争。
  “未来,中船集团将进一步加大内外部资源整合力度,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着力打造4-5个海洋装备旗舰企业,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胡问鸣告诉《英才》记者。
  “技术”是采访中被胡问鸣提及频率最高的词语。他告诉《英才》记者:“集团公司在六大产业板块均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而围绕军工核心,确保军工任务需求,更要靠提高研发能力,实行创新驱动发展,集团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船集团在各技术领域的优势和地位。”
  2013年,中船集团海洋工程、动力装备、信息与控制以及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四个板块的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船舶业务与其他业务收入比例由2011年的81︰19优化到2013年的54︰46及至今年6月的45︰55,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六大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随着中船集团全面转型发展进一步深入推进,业务结构将得到优化,目标是到2015年,船舶业务在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与其他业务收入比例优化到3∶7,形成产融一体化的创新型企业集团。
  到那时,或许“中国船舶”的名称已经不能完全概括这家企业。
  虽然应对及时,但中船集团的挑战仍在。在采访中《英才》记者了解到,造船业始自2013下半年的这一轮订单反弹,至2014年活跃度逐渐递减的迹象非常明显,目前船东询价活动明显减少,船舶市场下行压力在不断增大。全球造船业仍将处于一片迷雾之中,难以看清航向。
  亦有专家认为,由于这轮反弹中融资租赁、基金的推波助澜作用明显,一定程度上使得船舶市场短期过热,也有可能加剧运力、产能双过剩的局面,使得危机延续。
  鲶鱼效应
  早在中航工业任职之时,胡问鸣就与GE的CEO杰夫·伊梅尔特相识,老友相称的他们如今不谋而合的看中了海洋装备领域。
  2013年12月,GE成立了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部。今年6月,杰夫·伊梅尔特还来到上海拜访了胡问鸣,随后双方的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虽然中船集团转型海洋装备时间不长,但是起点不低且增长迅速。在国内外引起瞩目的“海洋石油98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就出自中船集团下属的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中船集团2012年以来的海工业务市场增速几近倍增。
  黄永锡告诉《英才》记者,外高桥最早涉足海工装备是在2003年,当时交付了15万吨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随后陆续交付了17万吨级、30万吨级FPSO(目前我国建造的最大吨位FPSO)。2011年交付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填补了我国在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项目上的空白。
  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内制造半潜式钻井平台并非中船集团一家,如中集来福士也能制造半潜式钻井平台,但是“海洋石油981”难得之处在于水深达到3000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
  国内一项研究表明,按订单价值和市场份额计算,中国2013年首次成为世界第二大海工装备制造国,今年上半年接单额已超过韩国跃居世界第一,未来海洋装备市场仍有潜力可挖。
  胡问鸣对于中船集团进军海洋装备这片蓝海充满信心,他告诉《英才》记者:“十八大确定了中国海权与陆权并重的战略方针,做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和强大国防的战略部署。海洋强必须装备强,强海洋必先强装备。随着中国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程度不断加深,对包括海洋防务装备在内的各类海洋装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海洋装备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把海洋装备划分为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和海洋科考装备四大类,海工装备归属海洋开发装备类。”
  除“海洋石油981”号外,中船集团还先后交付了亚洲首艘新一代12缆物探船“海洋石油720”号,全球首艘集钻井、水上工程、勘探功能于一体的3000米深海勘察船“海洋石油708”号等,完成了重点海工装备的系列产品研发,逐步形成从勘探钻井到开采生产、运输的海洋工程装备产品产业链。
  但在全球造船市场长时期景气不足形势下,建造海洋开发工程装备成为众多造船企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当前我国进入海洋工程建造领域的企业已达近30家,海洋工程产品市场争夺已经拉开了序幕,新一轮的市场博弈将日趋激烈。
  对此,中船集团上下已有充分认识,黄永锡告诉《英才》记者:“随着美国页岩气开发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市场供给增长,未来原油的价格将保持在一定水平上,海洋工程市场总体市场容量不可能保持长期持续增长,一些企业盲目加入海工装备制造市场,引发海工装备制造市场无序的竞争,将不利于海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沪东中华何江华:国内首批LNG船的建造者——2013海洋人物候选人何江华& && &()&&编辑发布:&&阅读次数:170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他,船舶生产实际经验丰富,参与建造过十余种船型的建造;他,精于统筹管理,用严密的管理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他,喜爱不断钻研,所编写的技术成果《船舶往复舵机船台安装技术》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就是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 国内首批LNG(天然液化气)船的生产主管、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何江华。
& & 建造中国首批LNG船之路
& & 何江华在造船这一行一干就是21年, 21年来,他摸爬滚打在生产一线,无论前路是荆棘曲折,还是崎岖蜿蜒,他都顶着风、冒着雨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自己的精彩篇章。
& & 2004年开始,何江华投身于国内首批LNG船的建造。LNG船是世界上最难建造的民用船舶之一,建造技术以往只有欧美日韩等少数造船发达国家掌握。它是中国造船史上建造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造价最高昂的超大型民用船舶。承担总装建造任务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面临的严峻形势可想而知。当时,作为LNG船生产主管的何江华,扛起了中国第一艘LNG船建造任务的千斤重担。
& & 2005年,何江华主管建造的首艘LNG船顺利出坞,开始了更为艰难的码头安装调试。LNG船的高科技特征,集中体现在码头安装调试阶段,一般国外成熟产品码头生产周期都不会少于18个月,国外更有首制LNG船建造前后耗时7年之久的先例,其难度可见一斑。特别是该船采用的特殊蒸汽轮机动力推进系统技术,在国内船舶建造中完全空白,这个系统结构十分复杂,具有高温、高压、高功率的突出特点,同时,自动化程度很高,全船主要依靠IAS(集成自动化系统)、发电机功率管理系统等复杂的计算机控制程序来运行设备,设备报警点4000多个。面对严峻的挑战,何江华以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投身于LNG船的建造。在生产技术准备阶段,他认真学习、仔细分析、刻苦钻研LNG船机电系统的设计原理,不放过一点疑惑,从技术工艺的编制,生产计划的讨论,到材料、设备的选型等方面全线介入。并与广大技术人员一道,细心研究工艺技术,统筹协调生产组织,安排落实生产推进,积极与外方船东、船级社、专利公司代表沟通,以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精神,赢得了各方信任,确立了多方友好合作的关系。但随着首艘LNG船建造的深入推进,其高技术难度特征越加显现,普通船舶产品码头周期60天左右,而首艘LNG船码头系泊安装已经进行了真正两年,一些承受不了高新技术工作巨大心理压力的技术人员选择了跳槽、逃避,但是何江华为了心中的目标,每一天都在紧张、忙碌和高负荷中度过,没日没夜的奔波在LNG船上,把自己的脚趾都走翻了,身边的同事都劝他歇一歇,他义无反顾依然投身在LNG首制船的建造中。
& & 数道难关,如何攻克?其中有三大拦路虎:液货舱围护系统、高温蒸汽系统和低温驳运系统。2007年,LNG首制船在何江华的带领下将开始攻克三大难点之一的蒸汽动力系统的调试工作,由于沪东船厂乃至整个中国都没有类似的蒸汽动力系统的调试的经验,甚至连要让整个系统起动所需要进行的逐步调试运转的步骤都不知道,而且国外一些船舶公司在该调试工作中出现过泄露死亡事故,该项目的难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为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为当时生产主管的何江华身先士卒,只留下了三战友和他一起奔赴这高危险的战斗中,四人经过一重又一重的严密排查和实验,在确保调试工作能安全开展之后,其余的调试人员才归位作业。在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的时候,何江华说当时已是抱着为中国船舶事业献身的想法进入舱室调试。正是由于这些造船人的无私奉献,同年,首艘LNG实现了常规试航目标,顺利验证该船各项航行运行性能指标完全达到设计标准,尤其是全速状态下的急停车倒车试验,堪称完美,令随船试航外方专家为之钦佩,同时充分验证了该船特殊动力系统的调试已经获得圆满成功。
& & 2008年,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国内首艘LNG“大鹏昊”顺利成商品船。 在成功建造LNG“大鹏昊”后,何江华带领他的团队吸取第一艘船的建造经验,消化、吸收、再创新,熟练掌握了围护系统安装平台搭建、绝缘箱制造、殷瓦焊接等一批核心技术,培训了一批世界顶尖水平的殷瓦焊工,形成了一批专利技术。
& & 2009年,实现了国内首批5艘LNG船全部成商品船的目标。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已成功掌握这一世界尖端造船技术,为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里增加了砝码,而且通过LNG船的建造,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公司建造的批次LNG船上,国产优质船用钢板和低温不锈钢材料、玻璃棉、低密度刚性绝缘和柔性绝缘等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获得船东、船检、专利公司的高度认可。这对于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激励意义。
& & 强管理之路
& & 何江华对造船事业充满了执着和热爱,非常珍惜置身于中国造船工业大发展、大跨越的历史机遇,以极其努力地工作,积极献身祖国造船事业。凭借其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生产实践中的用心积淀,他“十年磨一剑”,由一名普通船舶轮机工艺员成长为一名在船舶机电系统调试领域极具专业素养并精于统筹管理的复合型专才。
& & 2009年,何江华受命担任总装二部部长。他不仅在造船生产技术上有出色的才能,在管理上也有一套创新方法。由于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面临着“接船难”、“交船难”、“降本难”三大难题,他深知基础建设的重要,为此,针对自己部门成本、安全、质量、人员管理等方面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邀请相关人员一同探讨、修订、制定了近10套管理方法,并通过编制安全口袋书、知晓度考试、征集奖励优秀安全生产警言警句、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职工安全、降本、文明生产等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用严密的管理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为造船生产组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 & 2012年,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资源遇到瓶颈,中船集团公司作出了调配上海长兴造船有限公司(一号线)生产资源给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决定,何江华也一同挑起了长兴造船的生产管理工作。他充分用好一号线优质生产资源,做好在一号线造船的生产技术准备策划;加强与一号线的有效沟通,缩短企业之间的磨合,确保公司船舶在一号线船坞建造的顺利推进。加强人员劳动力调配、生产工作协调、物资运输配置、部门成本控制等方面管理工作,积极动员各单位的员工,努力提高本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
& &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他深知:“一支独秀不是春”,只有更多的技术人员掌握高新技术船舶的建造,中国船舶建造的整体水平才能提升。因此,在注重自身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他还非常关心青年技术人员的成长,通过青工比赛、理论培训、现场指导、考试、评奖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新生力的整体水平。在他的努力下,年轻员工的技能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 & 有汗水就会有收获。虽苦亦累,何江华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表扬,被评为上海船舶工业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获得过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面对收获,他清醒的认识到,这不仅是一种期望,更是一种鞭策,不断地激励自己在前行的路上努力进取、克难攻坚,用自己的满腔激情投身于祖国的船舶建造中。
& & 承接出口LNG船之路
& & 虽然,中国已成功建造过6艘LNG船,并提供给广东和福建LNG等项目使用,但LNG船的出口却始终未有突破,我国的高新技术船舶仍未能走出国门。但是,要将中国建造的LNG船推出国门一直都是何江华的梦想。他从没间断过学习先进造船技术,象海绵吸水一样吸收船舶各专业营养,只为坚守心中的梦想––建造出口LNG船。
& & 日,在何江华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顺利承接了中国首批出口LNG船––埃克森美孚/商船三井中国LNG造船项目4艘LNG船,再次掀开了中国造船史新的一页。由于埃克森美孚/商船三井LNG船是新型的17.2万立方米低速柴油机+再液化,采用了国际上目前流行双机双桨的船型,相比之前交付的CLNG项目6艘14.7万立方米蒸汽透平推进LNG船,其船体建造技术和低温系统难度大大增加。作为公司LNG项目组副组长的何江华,每天工作经常超过10小时,为了顺利建造出首批出口LNG船。整理、修改着大量的资料和程序;攻克了双机双桨、再液化的建造工作;自主设计了一套围护系统安装平台,为节省了超过1000万的专利设计费用;其设计的角区优化,解决了安装平台角区塌陷问题,并取得专利。40多岁的人,妻子孩子需要他的陪伴,父母需要他的照顾,但是为了LNG船的顺利承接,他只能把歉意深深地埋在心底。
& & 在何江华的带领下,现阶段,埃克森美孚/商船三井LNG船项目已进入生产高峰期。LNG#1、LNG#2船进入码头调试阶段,LNG#1船计划五月将进行一次常规试航试验;LNG#3船已整装待发,将以公司建造LNG以来最好的出坞完成性迎来出坞的日子;LNG#4船分段已陆续完工,部分分段已经入分段总组状态。
& & 虽然近几年全球船舶市场进入寒冬期,船舶建造市场的走势展望也出现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LNG船正在成为船舶市场中的一大亮点。世界探明的石油储量可供人类消费40年,而天然气的储量则可供人类消费65年以上,今后全世界的能源消费必然向天然气倾斜,近几年来,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世界经济大国对LNG船的需求迅速增长,中国对LNG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这是LNG船相对于其它船的一大优势。2012年9月,公司中标AP项目中海运/中石化的6艘17.4万立方米电力推进LNG船;2013年8月,公司又次中标英国燃气/中海油的4艘17.44万立方米电力推进LNG船项目。何江华把自己和中国船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求索在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LNG(天然液化气)船的崎岖路上,为船舶建造默默奉献着。看,他又带领着LNG项目组的同志们忙碌在AP项目的LNG船上了,书写着自己又一段崭新的篇章……
大力发展五种海洋低碳技术
我国雄踞太平洋西岸,拥有辽阔的蓝色国土,大力发展海洋低碳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根据目前的海洋科技支撑能力和海洋资源特点,发展我国的海洋低碳技术主要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海洋碳汇渔业技术、海底森林修复技术、滨海湿地整治技术和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等五大方面。
  首先是要大力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包括海洋水动力能源、海洋物理能源、海洋化学能、海洋生物能源。海洋能源非常丰富,普遍存在于浩瀚的大海中。据估计,蕴藏在海岸线附近、技术上允许利用的海洋水动力能量就达64亿千瓦,是当前世界电站总装机容量的两倍。
  以波浪能为例,它是一种密度低、不稳定、无污染、可再生、储量大、分布广、利用难的能源。全世界波浪能的理论估算值为100亿千瓦量级,中国沿海理论波浪年平均功率约为1300万千瓦。我国波力发电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小型岸式波力发电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航标灯所用的微型波浪发电装置已日趋商品化。2009年3月,我国第一座漂浮式海浪能发电站在浙江温州近海开始建设,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年收入达到5亿元。这意味着我国实现了海浪发电的技术突破。
  其次是大力发展海洋碳汇渔业技术。中国近海、浅海贝类和藻类养殖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优质、健康的高档海洋食物,同时又对减排大气二氧化碳作出很大的贡献,是一种双赢的海洋产业。因此,突破海水养殖业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海洋碳汇渔业,进行鱼、虾、贝、藻类等多种生物的人工养殖、增殖,积极拓展生态系统养殖模式,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应重点发展经济藻类养殖,建立人工藻礁增殖区,修复藻床,有效利用海水资源,适当开辟大型经济藻类的养殖区域,增加养殖、增殖规模与数量。目前我国藻类干品年产量为150万吨,年固碳50万吨(折合二氧化碳当量约180万吨),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倍产量,那么仅养殖海藻的固碳能力就超过100万吨。
  另一方面应拓展贝类养殖区,构建贝、藻复合养殖模式,呈现多营养级养殖种类并存的形式,使其充分发挥海洋生物固碳、汇碳的功能,实现碳的汇集、存储和固定的系列化。如果能够使我国养殖贝类产量翻一番,那么仅贝壳固碳就能增加50万吨,并为人类提供600万吨的优质蛋白食物。通过大力发展海洋增养殖生物固碳、汇碳措施,开展生态养殖,能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海洋清洁生产。
  第三是要发展海滨湿地整治技术。我国东部沿海的湿地、沼泽、滩涂资源十分丰富。南方沿海的红树林,北方沿海的盐碱地大多属于规模较大的滨海湿地。统筹规划湿地资源,系统开发湿地潜能,加快整治治理步伐,充分利用其特殊的生态特点,以更好发挥其固碳能力,使滨海湿地水网纵横、植物茂密、候鸟翔集、鱼虾繁盛,真正成为滨海城市的“绿肺”。
  对污染严重的湿地,应采取措施重点清理整治。在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有目标、有重点地抢救性建设一批湿地保护区,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湿地保护体系。增加湿地保护建设的投入,建立海滨湿地固碳示范区,利用湿地植物和土壤的固碳能力,达到保护滨海环境的目的。同时加强沿海滩涂、盐碱地的改造利用,着眼于耐盐、耐碱植物的选育、推广、普及,开发利用其特有的功能价值,大力引进培养有利用价值的生物种类。
  第四是要发展海底森林修复技术。我国沿海海湾众多,岬角林立,不少海湾水质清澈,环境良好,海底植物茂盛。水下摄像展现出绿色的海底世界,海底植物又引来众多的海洋动物。如山东荣成楮岛湾内1-2米高的大叶藻、鼠尾藻几乎覆盖整个海底,形成一片绿色的海底森林。我国东南沿海主体上以岩石质、沙质海岸为主体,具备建设海底森林的自然条件。在原有海洋底栖附着植物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整治,加大保护措施,控制污染流入,增大藻床面积,使海底森林规模化、特色化,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应大力建设海洋牧场,增加投放人工鱼礁的数量和相应的渔业资源增殖流放数量,选择适宜增殖品种,充分利用现有种苗繁殖场、驯养场,通过底播增殖、人工增殖放流等手段,全力推进海洋牧场的建设。通过增殖来增加海洋生物产量,并通过海洋生物种类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来达到固碳的目的。在增加固碳的同时,增加海洋生物多样性,调节海洋生物食物链,达到海洋生物资源充分合理利用。
  第五是要发展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水利用虽不是直接用来固碳,但能减少能耗,节约资源,达到间接固碳的目的。根据目前技术进展,海水综合利用包括海水源热泵、海水淡化、海水冷却、海水灌溉和生活用水五大部分。
  如海水源热泵是利用浅层海水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而形成的低温低位热能资源,并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使用海水源热泵技术,将会大大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很大程度地消除了燃料燃烧时排放的废气废水,既节约了能源又实现了环保,是一种低碳节能技术。
舟山市省级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
2011年以来,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围绕我省船舶产业链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创新技术要求,在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开设油品检测实办验室、金相分析实验室、船舶防污涂料实验室、冲击力学实验室等,并制定了实验室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科研基础得到不断加强。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今年共申请船舶工程类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5项,发表船舶类相关文章10篇,解决技术难题8个,参加企业对接活动6次。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乌克兰国立马卡洛夫船舶制造大学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突破了甲板柔性设计关键技术;与乌方开展“江海联运高效系列船舶联合开发与示范”研究,为真正实现江海联运在技术规范上的突破打下坚实基础。先后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2次,组织学术交流活动8次。
水科院:今年将主攻六大领域
1月16日,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简称水科院)召开了“2012年职工代表大会”。水科院院长张宝晨在会上表示,该院将以促进水路交通运输科学发展为宗旨,以服务水路交通运输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持续增强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安全应急、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和智能水运等六大研究领域比较优势为主攻方向,为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业做出新的贡献。
  张宝晨在回顾2011年的工作时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该院新签各类科研项目634个,合同总额同比增长12.15%,新签科研合同实际增长额较2010年增长近四分之一;获各类科技奖项18个。关于项目申报与实施情况,2011年水科院共组织申报项目300多个,其中“智能水面溢油处置平台及成套装备研制”,“现代物流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及应用示范”等5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成功通过立项评审,顺利完成“三峡船闸通航船舶吃水自动检测与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等12个重点项目,并被授予全国“十一五”国家科技项目实施先进单位称号。
  此外,在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下,水科院在水运发展战略分析、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内河船型标准化、水运节能减排、集装箱海铁联运、交通电子口岸、水运安全应急与防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文案起草和推动实施工作,发挥了明显作用。
  张宝晨说,2012年水科院将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质量体系建设为龙头,大力推动管理转型升级;以健全企业机制为抓手,努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以培养引进锻炼为手段,全面推进人才梯队建设;以凝练价值追求为先导,积极探索组织文化建设。
  会议期间,水科院表彰了2011年十佳先进工作者和52名优秀工作者。
中国船舶动态监控中心落户上海
人民网上海1月17日电 记者17日从上海海事局获悉,中国船舶动态监控中心落户上海,该中心将搭建中国海事云计算平台,汇集、整合各类海事信息资源,在中国海事局信息化顶层设计指导下推进“智慧海事”建设,为航运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海事协同监管及公共服务,也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诸要素的集聚提供信息支撑。
  据介绍,海事融入航运中心建设多措并举。一年来,拓展了海事服务领域,开通海事法律网和中国船员招募网,支持船员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推进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建设,开通了外高桥集装箱码头深水航道,破解了制约港区发展的水深瓶颈;启动了提升洋山深水港主航道通航效能的课题研究,成功试验洋山深水港内支线船舶双档作业和油轮夜间靠离泊作业,提高了洋山港区码头利用率。
  上海海事局将在洋山保税港区内以“中国洋山港”作为新的船舶登记港开展船舶登记业务。船舶若以“中国洋山港”进行登记应当同时满足“从事国际航运”、“洋山保税港区注册的企业拥有或从境外光租的船舶”、“已经办理出口退税手续或予以保税的船舶”这三项要素。
  上海海事局晨晓光副局长表示,把“中国洋山港”作为特定船舶的登记港,是为了适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
  晨晓光说,2012年,上海海事局将着重抓好国家级船员考试评估中心建设、争取中国船舶油污基金技术保障机构落户上海、推进中国船员发展与保障中心建设、规范船舶管理市场、尽快出台特定船舶登记细则、加快中国船舶动态监控中心建设、扶持船员队伍发展等七方面重点工作,奋发有为融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另据了解,2011年上海辖区水域共发生水上交通事故28.5起,沉船13艘,死亡失踪18人,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8919.8万元,辖区水上安全形势基本稳定。上海海事局已初步构建了立体巡航模式,全年共完成空巡83架次,覆盖水域总面积达18436平方公里。上海海上搜救中心共协调组织海上搜救行动206次,成功救助1447人,救助成功率为95.07%,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0.17个百分点。
  目前,上海港已进入春运,上海海事部门已指派巡逻艇、海事飞机对上海辖区进行全面水上监控,形成水面巡逻、空中巡航的立体监控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吴淞、洋山VTS交通管控的核心作用,利用AIS、VTS终端、CCTV等设备对辖区船舶进行监控,引导船舶交通流,确保辖区通航环境安全有序。
我国首套船舶外形实时自动化测量系统通过鉴定
近日,苏北航务管理处和国家海洋局合作完成的“船舶外形实时自动化量测系统”通过鉴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等鉴定委员认为该项目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对船舶航行中外形实时自动测量的空白。
  该系统利用激光扫描、声纳、光电传感器等新技术,实现船舶在正常航行中就可对船长、船宽、吃水深度、干舷高度逐段进行断面扫描,由扫描数据组成船舶断面的外形,再通过船舶运行中的位移,最终合成为整个船舶的外形等综合数据的自动量测,并自动快速准确提取船舶的长、宽、型深等多种信息。在航道上安装该测量系统,可以对超长、超宽、超深船舶进行控制管理,防止占用航道区域,与助航设施发生碰撞,因搁浅导致航道堵档等事故的发生。经过一年的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测量精度高,实时效果好,配合船舶过闸闸外定位编组过闸管理,大幅提高了船闸闸室利用率,有效保证了船闸通行安全,提高了航道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
中正集团船舶技术研发中心正式落户
1月12日,中正集团船舶技术研发中心正式落户东侨经济开发区,作为民营船舶研发中心,该中心在宁德市尚属首家。
  “面对当前低迷的船舶市场,唯有占领高端科技阵地,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该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集团成立研发中心,就是要提升船舶设计研发能力,改变以往同质化压价竞争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把集团公司打造成闽东先进船舶产业的旗舰。
  据介绍,中正集团前身是福安市赛江造船厂,20多年来,先后组建福建省中正工贸实业、长兴船舶重工、赛江船舶拆解、金丰物流、厦门中翔船务等全资子公司,现已是一家集船舶科研、船舶修造、船舶拆解、钢材加工贸易、仓储物流为一体、多元化经营的现代化综合企业。截至去年,该集团产值逾6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末产能可达到25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
福建8.03万吨散货船通过新产品鉴定
日前,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委托福建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组织7位业界资深造船专家,组成“新产品鉴定委员会”,对福建冠海造船工业有限公司开发建造的8.03万载重吨散货船进行新产品鉴定。该船型是福建首次开发建造并成功交付使用的最大吨位的批量船。
  该船为福建省内首制8万吨级双舷侧散货船,经英国劳氏船级社(LR)检验合格,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合同规定和技术规格书的要求;已交付船舶使用情况良好,得到船东的高度评价,堪称“安全、环保、高效、节能”的绿色船舶。该系列船创新点在于船舶操纵性能优越,自动化程度高;货物装卸方便,设有压载水管理系统,获得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吨位证书,货舱通道及直升机平台布置符合澳大利亚海事联盟(MUA)、海事安全组织(AMSA)有关技术要求;艉轴采用螺旋桨状态监控系统(SCM),有利于环保、节能,方便船东使用、维修;主船体优化设计,在满足LR冰区1D级加强前提下,大量使用高强度钢板,最大限度减少船舶自重,提高载重量;该船安装了恒温低硫控制设备,主发电机、锅炉取得LR低硫排放符合性声明;主机采用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柴油机,提高了船舶能效设计系数,满足IMO的Ⅱ类排放要求,在福建属首创;建造工艺创新,突出工序前移,分段预舾装率和下水前舾装工程完整率较高,这是福建首次在8万吨级船舶下水中采用无首支架下水工艺。(福建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中船工业6354所3项目获科技进步奖
近日,位于九江开发区的中船6354所自主研发的“高动态三轴液压仿真转台”项目获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智能关节坐标测量机”等奖项目获九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精度PWM直流电机伺服系统”项目获九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悉,三轴液压仿真转台可进行惯性器材和组件的仿真实验,具有精度高、转矩大、电磁干扰小、抗负载矩干扰能力强的特点;智能关节坐标测量机是一种高精密三维空间测量设备,特点是便携和在线现场测试,填补了国内在该类设备的空白;与各种电机及其相匹配的PWM直流伺服驱动系统已经广泛地用于数控机床、精密机床、重型机床的进给、机器人驱动装置、精密速度控制以及快速跟踪高精度武器伺服系统中。而采用全数字控制方式的系统具有功耗低、集成高、兼容性广的特性。下一步,该所计划将三个科技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量产后不仅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有力提升我市精密测试领域产业水平。
哈工程等14所高校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联盟”
 新华网哈尔滨1月10日电 由国内14所高校加盟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联盟”,1月10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联盟旨在为我国船海事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加速我国迈向造船强国的步伐。
  这一联盟由第六届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召集、14所船舶行业高校共同发起成立。这14所高校包括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集美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宁波大学、天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
  据了解,我国船舶工业在新世纪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造船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船用配套产品研发滞后、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进展缓慢等原因,造成我国船舶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
  为此,国内14所船舶行业高校联合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联盟,将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
扬州市特种液化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日前,中航鼎衡造船有限公司申报的扬州市特种液化气运输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2011年扬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该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高端散装液体货物运输船,开展新型高效节能产品的研究,开展新型船舶产品、技术的研发,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设置装备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该研究中心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不断完善科研设施与条件,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化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为提升我厂科技创新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作出积极的贡献。
大船重工3000米深水平台获能源科技大奖
国家能源局近日公布了2010年度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评选结果,中国重工旗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与建造项目获得一等奖。
  该平台是我国成功建造的首座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第六代半潜式钻探平台,作业水深为3000米,钻井深度为10700米,适应巴西、西非等世界主要海域作业要求。大船重工采取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及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在基本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平台工作海域的环境条件、平台功能要求等进行自主研发,解决了主尺度方案论证和结构设计技术、关键系统设计及重要设备选型、系统集成布置设计技术、半潜式平台设计建造标准以及关键建造技术等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主要有:解决了功能复杂、多系统交叉的的设计和建造技术难题,在我国首次突破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集成设计技术;开发了半潜式平台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三维设计数据库;研究制定了半潜式平台管系、电气等工程化设计和建造标准;解决了超大型结构管的制作加工、超高强度钢焊接等关键复杂结构的建造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申请专利9项,获授权4项。
  2010年度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共有21个项目获得一等奖,81个项目获得二等奖,158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齐齐哈尔与一重联手打造能源重大装备材料研发中心
记者从中国一重获悉,近日,齐齐哈尔市政府与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举行了共建国家能源重大装备材料研发中心和科技人才园区项目协议签约仪式。
  中国一重是新中国在“一五”期间建成的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是中央直接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53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多年来在提升我国重型机械产品制造水平和重大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上作出了重要贡献。齐齐哈尔市政府与中国一重共建国家能源重大装备材料研发中心和科技人才园区项目的启动,将进一步提高中国一重的科技研发实力,齐齐哈尔市也将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关注和支持企业发展,通过大量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为中国一重稳定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才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对促进齐齐哈尔国家高新区科技水平提高、齐齐哈尔新城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国家能源重大装备材料研发中心是中国一重未来几年重点推进的项目之一。一重将把该中心建成我国装备制造业重大装备所需基础材料、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工业化试验研发机构,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研发、学术交流、产学研成果转化、科研中试和产业化及国际交流中心。
中航鼎衡造船12000m&sup3;多用途液化气船喜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
日前,中航鼎衡造船有限公司申报的12000 立方多用途液化气船喜获2011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
  该12000立方多用途液化气船是由挪威I.M.Skaugen公司委托建造,入德国劳氏船级社,船型为世界首制,全船总长152.3米,型深11.5米,经济航速约为17.0节,目前在国内是舱容最大、运输货种最全的多用途液化气船。
  该产品为新型适用、经济合理的创新产品,填补了国内造船的一项空白,促进了我国LNG/LPG/LEG等气体的配送和流通,带动和促进造船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12000立方多用途液化气船的成功建造,中航鼎衡从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等各方面得到了提升,标志着中航鼎衡迈入了我国建造高难度、高质量、高附加值船舶的一流船厂的阵营。
“船载溢油围收技术”获中国航海学会二等奖
12月28日,辽宁海事局与大连海事大学共同研究的国家发改委科研项目子课题“船载溢油围收集成系统技术”科研成果获得2011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8年至2010年,该局与大连海事大学历时3年完成了“船载溢油围收集成系统技术”的研究工作,并通过国家发改委验收。基于该技术研制的新型动态曲面式收油机具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可对水面溢油进行快速油水分离并将其中的油分回收,使具有一定甲板面积的普通船舶具有专业的溢油回收功能,油膜回收效率可达96%以上,适用于各种粘度溢油的回收。该课题制作的动态曲面式收油机样机参加了事故清污行动,其良好的溢油回收功能得到了实战检验。
  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由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为部级科技进步奖。本次获奖,是该局继2009年获得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之后,再次获得部级科技奖二等奖。
虚拟现实掌舵船舶行业发展应用
船舶业的发展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军工、农业、经济等诸多领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准的关键指标之一。作为一项资金、技术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船舶工业本身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系统,流程涉及船体设计、制造、装配以及下水等,包含人力、物力资源的诸多有机联系。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更新发展,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对于现代生产、制造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堪称新世纪的又一场“工业革命”。通常船舶制造的生产周期都较长,虚拟现实、仿真系统的引入,可以贯穿船舶制造的整个流程,有效地提高设计规划及开发制造的管理与控制水平,代替原本粗放型的作业方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流程管理的透明度。
  今年第三季度,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携手曼恒,共同打造了国内领先的图形数字化船舶设计虚拟仿真系统。作为目前国内规模和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民用船舶和海洋工程综合性科技服务企业,上海佳豪始终与国内外航运界和造船界有着广泛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得到了客户的普遍认可和赞誉。考虑到国内船舶行业日益加剧的竞争势态,传统的设计制造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航海业用户的需求,这一次佳豪走在了行业前端,成为业内为数不多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船舶研发制造企业。纵观国内众多三维图像技术服务供应商,曼恒凭借其专业的图形开发技术以及丰富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获得了业内的一致认可,最终成为了佳豪的合作伙伴。
  通过由曼恒自主研发的DVS3D虚拟现实软件平台,这套为佳豪度身打造的专业虚拟船舶仿真系统支持在虚拟现实环境下对船舶的设计、制造、装配、性能检测进行可视化仿真,进一步降低了船体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设计人员也可在任意节点对流程的各个环节作出及时且充分地调整和评估,有效减少开发周期和项目成本,将最终船体组件装配的可控性和可维护性掌握在设计和管理人员的手中。此外,借助曼恒DVS3D平台,能够将整船的巨型数据进行轻量化处理,通过DVS3D数据接口,对Tribon、CADDS5数据接口进行测试以及对数据性能进行测试,实现数据的直接转换。配合大屏幕3D现实设备的构建,可以模拟装配制造过程、数字样船、虚拟吊装等一系列应用,并支持交互性模拟操控,保证船舶制造从初期设计到最终交付下水都能有序执行。
  对于像佳豪这类船舶研发企业来说,曼恒此次研发的这款虚拟仿真系统还能为最终成品带来更加完整的可视化三维演示。通过精准的数据采集和虚拟现实手段将船舶初期的设计构想、建造流程、船体性能以及虚拟环境下的运作模式以更加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于客户面前,更好地展示船舶企业的创造力和研发实力,以最精准的表现力赢得更多的客户受众和行业认同。
  大海航行靠舵手,曼恒携最新研发的DVS3D虚拟软件平台和众多虚拟仿真产品及服务,为船舶行业设计和制造提供了一条创新之路,专业的技术配合个性化的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当今日益复杂化和竞争加剧化的局面,助各类船舶企业能激流勇进而无往不利。
长园集团核级热缩电缆附件研制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由长园集团和中广核工程公司联合研发的“核级热缩电缆附件的研制”项目日前被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悉,该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但可在核电站中使用,还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船舶、军舰、核潜艇等对材料性能要求较高的领域。
  长园集团表示,该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标志着公司的科研水平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进一步开拓热缩产品高端市场、特别是核电市场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
  据项目主持人赵成刚博士介绍,目前我国核电站核岛内使用的1E级K1类热缩电缆附件全部依靠进口。目前,长园集团研制的1E级K1类电缆附件在国内已经率先通过了包括模拟核事故(LOCA)试验在内的一系列由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进行的鉴定试验。
  另据介绍,由长园集团和华南理工大学共同申请的“核电站用热缩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于11月份已经通过了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立项。该项目的立项迅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发达国家的垄断局面。
哈工大威海校区成立船艇研究院
12月26日上午,哈工大海斯比船艇研究设计院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哈工大(威海)主楼二号会议室隆重举行。中国造船学会秘书长林宪东,哈工大副校长孙和义,威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董进友,深圳海斯比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军、总工程师曾青,哈工大(威海)党委书记姜波、校长冯吉才等出席签字仪式。施军、曾青与冯吉才分别代表深圳海斯比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斯比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在合作协议上签字,并与与会领导及来宾合影留念。
  据悉,按照合作协议规定,双方将在哈工大(威海)校园内以合资形式创建哈工大海斯比船艇研究设计院,开展各类新型先进高性能船艇的研究与开发,并建设水动力学实验室(水池)和研究院综合大楼;打造包括船艇研究与设计中心、船艇水动力研究室、船艇先进材料研究室、船艇推进研究室、电子控制研究室、船艇安全试验室和小艇检测中心等在内的、具有一流国际水平的研究机构;开展高速高性能船艇用先进复合材料的选材、设计与优化,基本力学性能研究,艇体结构铺层方案设计及结构强度、刚度数值模拟研究,结构模块优化设计,大尺寸结构材料变形控制,成型工艺技术研究,模具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进行实船海上性能考评技术研究等,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出应用的贡献,为我国船艇行业、海洋工程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科研基础。
  参加签字仪式的领导还有威海市科技局局长高同璞、哈工大人事处处长慕永国、深圳海斯比公司副总工程师兰江及哈工大(威海)船舶工程学院院长王大政、科技发展处处长张文丛、资产管理处处长张步先和部分师生代表。
中国传动成功研制5.5MW偏航变桨齿轮箱
近日,一套由中国高速传动设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传动)子公司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5.5MW偏航变桨齿轮箱(8台偏航+3台变桨)正式发货,这是继上月底由中国传动研制的6MW偏航变桨齿轮箱正式发货后又一套大兆瓦级偏航变桨齿轮箱成功研制并出厂。
  中国传动所研制的偏航变桨齿轮箱在充分吸收国外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按照最新GL风力发电机认证规范设计,采用合理的浮动件、侧隙控制技术及先进的齿形修形、修缘技术,实现多级行星传动的均载,整机的重量、体积及综合性能均与国际先进产品相当。
  中国传动是全球领先的风电传动设备制造商,2010年风电主齿轮箱装机总容量达9000MW,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公司偏航变桨齿轮箱年供应市场达数万台,并大量出口至海外,2011年仅交付美国GE能源公司偏航变桨齿轮箱就达千套以上。此次5.5MW及6MW偏航变桨齿轮箱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传动在大兆瓦级偏航变桨齿轮箱的制造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也为该类产品的批量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斗导航”试运行 国内企业抢夺终端市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昨日透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当天正式试运行,开始向我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试运行服务。
  冉承其是在国务院新闻办昨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的。他透露,目前已有国内相关的企业着手从事北斗应用终端的研发以及北斗和GPS兼容终端的研发,抢夺终端市场商机。
  覆盖亚太大部地区
  据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运行服务之前,现有卫星的信号已覆盖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的亚太大部分地区。经过前期系统测试和试验评估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经具备了25米左右的定位服务精度。到明年底,系统基本建成后再提供正式运行服务时,服务精度可达到10米左右。
  为鼓励国内外相关企业单位参与北斗应用终端研发,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昨日还公布了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ICD)测试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世界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冉承其预计,届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户的数量“应该在十万以上的量级”。他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时,和美国的GPS等其他三大系统相比是一样的,在用户数量上没有限制。
  冉承其透露,目前已有国内相关的企业着手从事北斗应用终端的研发以及北斗和GPS兼容终端的研发,这意味着目前使用GPS终端的用户可以单独使用北斗,也可以使用北斗和GPS兼容使用的终端。他说,“我已经看到了北斗应用终端在路上开始进行路测和跑车试验,性能都非常稳定。”
  推进“三步走”战略
  冉承其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
  他透露,我国确定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为: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冉承其透露,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发射了10颗卫星,建成了基本系统。系统在保留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有源定位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基础上,开始向我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试运行服务。
  冉承其告诉记者,2012年,按照北斗系统组网发射计划,还要发射6颗组网卫星,进一步扩大系统服务区域和提高服务性能,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之后,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执行主席刘经南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详细的估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2015年将形成价值1500亿到20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2020年有望达到4000亿元。
  “从成本来看,北斗导航的系统建设成本一定比GPS便宜,用户的成本也不会比GPS贵。”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对记者表示,从市场看,如果中国人都用上自己的北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2船坞原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