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准备采访神舟手机官网九号总设计师张柏楠,请你围绕交会对接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神舟十号”飞船与“神舟九号”相比 有何特点?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早春时节的晨曦中,分装在数辆货车中的神舟十号在一辆标杆车的引导下驶往机场,这是它首次完成总装、出厂测试等一整套严格程序后首次展现在公众面前。与每秒7.9公里的飞行速度相比,它此刻保持在每小时35公里以内的行进就是“蜗行”,但在这个阶段,缓慢和谨慎是将来完美高速运转的保障。抵达机场之后,两架伊尔-76运输机把它转运至出征太空的基地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而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很快也将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抵达那里与其会师,届时中国进军太空的号角将再次吹响。
  天地往返系统首次应用飞行 
  与神九相比,神十有哪些特点呢?对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说,在承担的使命上,神九主要是进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实现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而神十虽然还要继续进行与天宫一号的自动和手动空间交会对接,但是其重点转向对这些技术的验证和应用。相当于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要进一步定型阶段,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空间实验室的研究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一个天地往返的运输系统。在具体实验内容上,神十增加了绕飞,也就是神十飞船计划绕着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进行绕飞。这一实验的成功对建造空间站同样非常重要,因为空间站上可能有多个对接口,飞行器要从多个方向与它对接,这就需要对飞行器绕飞进行进一步考核。
  总结起来就是,在神九标志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基础上,神十将进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神十发射并完成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后,我国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将完美收官,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
  神女二号呼之欲出
  通过神九飞天壮举,人们记住了一位女英雄——美丽大方的河南姑娘刘洋,那么神十乘组中是否会有女航天员,备受关注。周建平透露,神九的3位航天员均未参加神十乘组的选拔,而来自山东烟台的王亚平是当前唯一参加选拔训练的女航天员。周建平虽然没有挑明,但是人们能捕捉到这个说法的弦外之音:神十乘组中不仅确定由女航天员,而且她就是王亚平。“如果到时候身体状况允许的话,王亚平很有可能将乘坐神十进入太空”。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原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的话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判断。
  王亚平这个名字其实大家并不陌生,还记得2012年神九3人乘组名单发布前夕,她和刘洋一起进入备选名单,虽然没有最终入选,但是通过其堪称豪华的简历人们了解到这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17岁参加空军招飞选拔,成为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能飞4种机型,参加过多次战备演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2009年5月通过层层严格选拔,成为我国首批女航天员,神九任务备份乘组成员。
  天宫一号有望超期服役
  神十即将飞天,那么已经在轨运行一年多的天宫一号目前的状态如何呢?对这个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航天科技集团神舟十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回答说:“从现在看到的各方面数据来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行正常、状态良好。”他进一步介绍说,天宫一号设计寿命虽然为两年,但是为保证飞行器安全可靠,设计了很多措施,而目前为止天宫一号都是靠“主份”设计在运行,工作状态令人满意,资源消耗少,还有较多工作硬性资源。这些余下的资源不仅足可以让天宫一号圆满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且有望超过设计寿命超期服役。
  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总指挥王翔认为,天宫一号设计寿命结束之后可以发挥余热,做一些“选修课、附加题”比如完成一些额外的实验等。实际上,相关机构和科研人员已经开始为天宫一号超期服役可能做的太空实验作准备工作。
  神舟十号4大主要任务
  1.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交会对接、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2.进一步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3.进行航天员空间环境适应性、空间操作工效研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器在轨维修试验和空间站有关关键技术验证试验,首次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学讲座科普教育活动等。
  4.进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
(原题:新神女或花落王亚平 绕飞成实验一大重点 神十整装待飞天)[责任编辑:吴劲珉]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神舟八号何时升空?_百度知道
神舟八号何时升空?
提问者采纳
上海航天局载人航天部部长叶勋指出,例如舱内再生式环境控制技术和生命保障技术。 戚发轫介绍;第二,送到天上后完成实验室间的对接,而目前我国的火箭运载能力只有10吨,仅发射无人的目标飞行器:一是航天员出舱工作、适度规模的空间站神八,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让太空人在太空中过着正常的生活,也就是空间实验室,会遇到些什么问题:它包括一个核心舱,将组成空间实验室 日前,可靠性,组成小型空间实验室,只有具备了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神九及神十预期于2010年升空,中国的首个空间站。 张柏楠说,我国每年都将往空间站发射若干个航天器,需要解决三大技术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 仅仅发射8艘飞船就能生产制造成熟的天地往返运输器。 张柏楠介绍,国产化水平高,总重量在100吨以下,而是要让人可以正常在太空中工作,将是符合中国需要;第三。 空间站的建设、一架货运飞船,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科研人员已完成了大量对接技术的实验,三是水与空气的再生循环等附加技术。 据透露、具有中国特色。 建100吨级长期有人空间站 关于我国最终将建的空间站。 如今世界上正在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能够运输3人飞行7天、原“神舟”系列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透露、一架货运飞船,这两种航天器无不经历了数十次试验才最终定型。中国正在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我国载人航天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这在世界航天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通过所有试验后,主要有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生活行不行,其核心舱可以不断加舱,包括神八在内的空间实验室都是为未来的空间站作准备的,一是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其中的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这“三兄弟”发射间隔不再需要两年,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二是实现载人运输飞船定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2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因为一个目标上去了、空间站在轨飞行技术等。建成后。从“神八”到“神九”都没有航天员。从神八到神九以及神十,此外空间站在运行期间也需要大运载能力的货运飞船来回运输大量物资。 戚发轫透露,最后让科研人员长期驻守在空间实验室内进行科研,“神舟八号飞船将有两个重要使命,中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为“神舟八号”作好了技术储备,到了神十才重新带航天员上去到空间实验室工作。如果对接技术成熟,能够批量生产:第一,其运载能力将超过20吨,航天工程最重要就是保证上太空的人百分之百安全,才有资格发射核心舱,搞航天工程不是要达成升空之旅。样子像鲲鹏、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具备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室。 三船发射间隔一个月 戚发轫说。不过、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一个多月都算长的。其中的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神舟八号飞船初样船已经开始地面试验,基本型空间站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神十2010年升空,神八,能与各种实验舱,能与各种实验舱。届时、安全性更高,神八是有好多接口的小的空间实验室。 飞船从神八开始批量生产 “从神舟八号开始,货运飞船则来回运输大量物资。因此。” 定型后的神舟飞船具备三个特点,二是航天器对接,主要考察人上去以后长期工作,为将来探索火星,在太空中三艘飞船连结在一起,这个目标在神五顺利升空时已达成。 中国征空的目标分为三大步、土星等作好准备,许多技术瓶颈有待突破,所以会非常快地连续发射,神舟飞船将基本定型,戚发轫描述了空间站的大致模样。而下一个目标是于2020年在太空建立空间实验室。他强调,第一步是把人送上太空、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需要马上发射下一个上去进行对接,短时间高密度发射,总重量在100吨以下,它的规模不会超过“和平号”或国际空间站。 神八是有好多接口的实验室 戚发轫说,具备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能力,正样船将开工生产、神九、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
提问者评价
神舟八号,(以下简称神八)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是一个无人目标飞行器,是为中国的空间站作对接准备。神八将采用“长二F”的改进型火箭――“长征二号”F/G火箭来发射,预计将于发射天宫一号后,约2011年发射。神八发射升空后,与神舟九号对接,成为一座小型空间站。神舟飞船将在神舟八号时基本定型。
2005年底,神舟八号首次对接缓冲试验在...
其他类似问题
神舟八号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总设计师谈神八:飞船全新改进迎接交会对接-交会对接 对接机构 飞船总设计师 神舟 姿态误差 相位调整 飞船发射 敏感器 发射窗口 空间机构-中国新闻-东方网
滚动新闻:
>>>>>>正文
保护视力色:
总设计师谈神八:飞船全新改进迎接交会对接
来源:新华网 作者:赵薇 选稿:黄骏
  题:对话飞船总设计师:神舟八号全新改进迎接交会对接
  神舟八号即将“牵手”天宫一号。与此前的飞船相比,神舟八号进行了哪些改进?又将在交会对接过程中遭遇哪些难点?神舟八号总设计张柏楠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详解神八相关情况。
  全新改装,加装与交会对接有关的设备
  记者:与神舟七号相比,神舟八号有哪些改进?
  张柏楠:一是增加了交会对接功能。神舟八号要与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一方面需要配备交会对接测量敏感器,如无线电微波等设备;二是对神舟八号飞船的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了飞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记者: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完善?
  张柏楠:首先,由于交会对接对飞船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神舟八号上配备了运算能力更大的计算机,对控制系统能力进行了升级。
  其次,神舟八号的执行机构中增加了8台平移发动机和4台反推发动机,用于控制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相对位置,同时提供紧急避撞的动力,一旦飞船遇险,可以实现及时返回撤离。
  第三,神舟八号的降落伞系统也进行了改进,返回舱的回收能力具有50%以上的余量,整个回收系统的可靠性得到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八号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所有单机设备均为自主研制,包括最后控制返回舱着陆点火的,包括敏感器,都是自主研制的。
  交会对接面临四大难点
  记者:神舟八号要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具体有哪些难点?
  张柏楠:首先是方案复杂。要从飞船距目标一万多公里的地方开始,逐步调整控制轨道,最终实现对接两个相对位置误差不超过180毫米,姿态误差不超过5度,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对接机构是我国最复杂的空间机构,有轴承齿轮各300个左右,零部件上万个,对整个控制系统要求非常高。
  另一个难点是空间环境复杂。空间飞行除了以往的真空和高低温环境之外,太阳光对目标的反射,也会给光学测量带来麻烦。而最大的困难是,空间环境很难在地面完全验证。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的太阳亮度只有轨道上的60%,很难模拟天上,对光学敏感器的评估带来很大难度。
  复杂的空间电磁环境对测量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空间飞行器很多,以往可以忽略不计的误差,如今都要考虑在内。
  第三个难点是神舟八号的研制进度非常紧张。神舟八号从2004年底立项到现在,研制时间不到7年,正样研制不到2年。而神八产品的指标高,性能复杂。研制难度非常大,这对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最后,交会对接的组织实施也很复杂。
  记者:组织实施有怎样的难点?
  张柏楠: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控制上看,以前的任务中只需控制一个飞行器,现在要同时控制两个飞行器进行飞行。天宫一号入轨后,首先要进行目标飞行器的状态进行检查,要把轨道和相位调整到具备对接条件的位置上,满足特定的角度要求。
  从内部设备来讲,一方面要为进行交会对接完成准备工作,同时大气环境热控要调整到适合航天员生活的环境,只有这样飞船才具备发射的条件。
  另一方面,交会对接对飞船发射的时刻要求非常高,入轨的精度也比以往更高。以前发射窗口有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高,此次要求轨道面不能太大,整个发射要控制在正负1秒之内,因而对发射入轨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完)8位总设计师解读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亮点
当前位置: >> >>
8位总设计师解读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亮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07时25分   来源:新华社
【E-mail推荐
    8位总设计师解读交会对接创新亮点 
    新华社10月31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飞船的每次发射,看似一样,实际上绝非简单重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夕,载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统的总设计师向新华社记者详细解读了各大系统在此次任务中最值得“说道”的创新亮点。
    发射场系统:流程再造应对高密度发射
    记者李宣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2010年发射15枚火箭、20颗卫星,2011年发射20枚火箭、25颗卫星……中国的航天已进入高密度发射时期。
    “在高密度发射期,发射场成了稀缺资源。”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说,“我们通过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改造,大大提升了发射场的发射能力。”
    在这次神舟八号发射任务中,发射场系统新建了加注扣罩厂房,优化了船箭联合体的测试流程,使得整流罩扣罩程序由两次扣罩简化为一次扣罩,不仅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还提升了安全性。此外,发射场系统还进行了信息化升级,对地面设施设备加强了在线监测工作。检测参数比以前多了20%,从而对设施设备状态的判断也更加有效。
    流程再造,效益明显。以前发射长征二号F要准备60天,现在只要40天左右。
    火箭系统:190多项改进铸就“最精准”
    记者李惠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这次发射,不仅发射窗口是‘零窗口’,入轨精度上还要做到‘零误差’。”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为此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基础上进行了190多项改进,“可以说是一枚新研制的火箭”。
    荆木春介绍,针对这次任务的特点,运载火箭的操作程序、制导方式、技术状态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密的准备。
    在操作程序方面,将整流罩的扣罩方式由以前的两次扣罩简化为一次扣罩,既提高了速度又增加了安全性。在制导方式方面,采用了迭代制导的方式,可以使精度提高两到三倍。
    “迭代制导是一种比以前的固定摄动制导更为先进的制导方式,在火箭沿着轨道飞向预定目标的时候,通过实时的迭代计算的方式来不断修正轨道,不断逼近目标。”荆木春说,“可以预料,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将是我们迄今为止打得最准的火箭。”
    飞船系统:具备自动和手动对接功能
    记者徐壮志北京飞控中心报道:虽然从外表看,神舟八号飞船和以前的飞船除了顶端的对接机构外,差别不是很大。但实际上,经过改进的神舟八号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全船600多台套设备中,一半以上发生了技术状态变化。其中,新研设备约占15%,改进设备约占40%。
    这些改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了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新增和改进了许多关键性的设备,包括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多种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增加配置了反推发动机和平移发动机,改进研制了航天员手动控制设备;二是提高了飞船的性能及安全性、可靠性,对部分系统进行了改进。飞船在前期可独立飞行5-7天的基础上,具有了与目标飞行器对接后停靠180天的能力;太阳帆板发电能力比一期飞船增加了50%;改进了降落伞和着陆缓冲系统,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随着技术状态的逐步稳定,后续任务中神舟飞船将开始组批生产。”张柏楠说。
    空间实验室系统:从温饱到小康
    记者孙彦新北京飞控中心报道: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就是一个小型的长期在轨运行的轨道站或是空间实验室。
    虽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天宫一号,但实际上,天宫一号实验舱的空间比神舟飞船要大许多,达到了15立方米。作为中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载人航天器,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了更为宽敞的工作生活空间。
    天宫一号除了完成交会对接以外,它还可以提供人的访问、工作、生活的支持能力。“如果说神舟飞船里面的空间是温饱水平的话,那么天宫一号里面的空间就达到了小康水平。”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说。
    “载人航天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天宫一号的每一处设计,都考虑到航天员的需求。”白明生介绍,天宫一号采取了多项人性化设计,为航天员提供舒适的载人环境。实验舱内的照明、睡眠区、空气成分都有良好的控制。舱内设立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睡眠区,拉上帘后,两个区域相对封闭,为航天员提供了隐私环境。航天员可以在里面睡觉,也可以看书听音乐。
    航天员系统:交会对接任务训练紧锣密鼓
    记者白瑞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虽然神舟八号飞船不载人,但如果进展顺利,最快在2012年上半年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上就将出现中国航天员的身影。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说,中国航天员正在接受交会对接任务训练,第一批航天员仍将是这一阶段交会对接任务的主力,两名女航天员也通过了飞行乘组的初步选拔。
    “男女有很多共性,也存在大量差异。要验证人类是否真正能够在太空生存,必须对男女航天员都进行考察。”陈善广表示,中国之所以选拔和培训女航天员,是因为没有女性参与的太空活动是不完整的。
    陈善广说,手动交会对接技术是航天员训练的重点。在人工交会对接中,航天员要根据电视图像、位置距离速度等信息来判定两个航天器的姿态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接任务,对航天员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和心理素质要求特别高。因此,要对航天员进行反复的严格的训练,一般要经过数百次到上千次的训练才能满足要求。
    空间应用系统:迈开国际合作的历史性一步
    记者王经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在载人航天的发展规划中,空间应用是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而神舟八号迈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国际合作的第一步。
    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介绍,中德合作开展的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中,中方承担10项、德方承担6项、双方合作1项,内容涵盖了基础生物学、空间生物技术、先进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基础生物学以及空间辐射生物学等4个领域。“这些都是国际前沿的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对于推进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我国要在2020年前后才建成长期在轨的空间站,但空间应用系统从2006年开始,就已经全面策划、研究利用载人空间站进行大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将是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有机会利用中国空间资源,开展对全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研究。”赵光恒说,“从中获益的,将是全世界。”
    测控通信系统:覆盖率由17%提升到69%
    记者田兆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交会对接,难在测控。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实施的是自动对接,其全部动作主要依靠测控通信系统来实施与完成。
    由于有中继卫星的“保驾护航”,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显得信心十足:“中继卫星系统的加入,使得我国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的覆盖率由17%提升到69%,将为交会对接任务提供有力支持。”
    这是我国首次在航天测控网中全面使用中继卫星。航天器太空运行数据“中转站”是中继卫星,可为中、低轨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从而极大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中继卫星的使用,标志着我国正式建成了陆海空天一体化的航天测控网。”钱卫平说。
    钱卫平说,针对飞控实施时间紧的要求,测控通信系统还对飞控流程进行了优化和细化,为飞控中心专门研制了注入数据快速验证会签系统,这使飞控实施效率获得了大幅提升。
    着陆场系统:主着陆场区的范围增加76%
    记者黎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着陆场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最后一环。只有飞船平安返回了,任务才能算是圆满结束。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说,为适应空间交会对接的轨道情况,主着陆场区的范围增加了76%,而运行段应急着陆区也增加了数目。此外,这次任务对搜索回收时间要求也更为严格,返回舱正常返回着陆情况下,搜索回收要在两个半小时之内完成;弹道式返回到主着陆场扩大区时,必须在12个小时之内完成搜索回收任务。
    “着陆场区范围的扩大,对我们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吴斌说,着陆场新增了1架通信直升机,新研制了直升机载中继卫星通信终端,开通了与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的宽带通信电路,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保证返回舱搜索与救援全过程着陆场指挥所与北京中心之间调度、电话和图像等通信方式连续不间断。
    “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能够既安全又快捷地搜索到返回舱,圆满完成飞船返回舱的搜索、有效载荷的转运工作。”吴斌说。
 交会对接全解读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新华社记者赵薇)
    什么是交会对接?
    空间的两个航天器在同一时刻以同样的速度到达同一个地点的轨道控制过程及结果称作“轨道交会”。在空间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个航天器的事件称作“空间对接”。所谓“空间交会对接”是轨道交会和空间对接的总称。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建立空间站最基本最关键的技术,它与载人天地往返、出舱活动并称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
    载人航天某型号副总设计师徐小平:这就如同一艘船要驶向远处的一个孤岛,是一个寻觅靠近的过程。但这次是一个飞行器在轨高速运行,另一个飞行器对轨发射,高速运转带来很大的难题。
    交会对接是怎样完成的?
    空间交会对接涉及两个飞行器,一个是目标飞行器,一个是追踪飞行器。
    空间交会与对接过程一般是由地面发射追踪飞行器,由地面控制,使它按比目标飞行器稍微低一点的圆轨道运行;接着,通过变轨,使其进入与目标航天器高度基本一致的轨道,并与目标航天器建立通信关系;追踪飞行器调整自己与目标飞行器的相对距离和姿态,向目标飞行器靠近;最后当两个飞行器的距离为零时,完成对接合拢操作,结束对接过程。
    北京飞控中心副总工程师李剑:变轨是为后续交会对接奠定基础。近地飞行器发射后,受高层大气阻力的影响,其轨道高度会逐渐降低。通过轨道抬升使其达到最适合对接的角度,尽量减少发动机开机,节省燃料。
    交会对接有多难?
    两个重量极大的飞行器,在茫茫太空中以比子弹还快数倍的速度飞行,要完成无缝对接,难度好比百米之外“穿针引线”。交会过程中,如果轨道测量或计算稍有偏差,就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交会,是让两个航天器在预定的时间同时到达一个指定的地点聚集。对接的技术相对来说更为复杂,要准确地调整高度、位置、相对速度以及两个航天器的姿态,靠近时相对速度极慢,速度快了就会产生碰撞。还要使两个航天器轴线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如果轴线相差很大,也没法完成对接。
    两个航天器的轴线要求基本在一条直线上,要知道两个航天器都距离地面300多公里,以极高的速度运行,基本上是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要实现这个控制精度非常难,这对导航定位系统和对接机械都是严峻的考验。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交会对接技术是举世公认的航天技术难题,在国外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故障或失败。这次交会对接任务中,我国科研人员在飞行产品研制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原则。
    还有哪些国家进行了交会对接?
    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完整的交会对接技术。如果我国突破了交会对接技术,则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全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俄罗斯是世界上进行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最多的国家,1971年4月6日成功发射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到在轨运行达15年的和平号空间站,历时23年,共发射三代空间站。期间共进行近百次的交会对接,成功率超过90%,约有8次失败,且主要发生在初期。
    美国在载人航天计划中不断研究、发展、改进和完善了交会对接技术。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为了发展和验证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美国研制并发射了双子星座号系列飞船。1995—1998年,美国的航天飞机还成功地完成与和平号空间站的9次交会对接。
    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早期美国和苏联冷战太空竞赛,急于尽快验证技术,最大特点是要求快。尤其美国在载人航天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反复摇摆,政策不稳定,因而空间站建设也不是特别成熟。
    而中国的最大特色也是老一辈人留下的经验:目标明确、路径坚定。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我们才能实现只经过9次发射就到了空间实验室的阶段的快速发展。
    交会对接有何意义?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长期运行的空间设施提供物资补给和人员运输服务。二是为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和运行服务。三是进行空间飞行器重构以实现系统优化。
    交会对接技术的另一个重大潜在应用领域是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任务。这些任务所需运载能力巨大,通过多次发射和交会对接技术在近地轨道完成轨道转移飞行器的组装,是降低对单发运载火箭能力需求的有效途径。
    周建平:我国进行首次交会对接,一方面要确保通过这几次飞行试验,彻底掌握交会对接技术,另一方面要通过实现交会对接的过程,为今后空间站的研制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页  1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黄林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会对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