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商,王诗涵名字能打几分多少分

◇基础运◇
〖人格与地格二二搭配〗可得一时成功,但基础薄弱,缺乏持久力。但天格为木则吉利。
◇成功运◇
〖人格与天格二一搭配〗收上司及长辈的照顾关心,能够顺利成功发达。
◇其他暗示◇
首领运(智慧仁勇全备、立上位、能领导众人)财富运(多钱财、富贵、白手可获巨财)才艺运(富有艺术天才,对审美、艺术、演艺、体育有通达之能)孤独运(妻凌夫或夫克妻)败财运(凶险病弱,家族缘薄)
您可能需要的相关查询:
新近查询测算的姓名:◇基础运◇
〖人格与地格一二搭配〗吉祥安泰,富贵荣华,健康长寿。
◇成功运◇
〖人格与天格一二搭配〗成功顺利,能平安实现自己的目的。
◇其他暗示◇
财富运(多钱财、富贵、白手可获巨财)孤独运(妻凌夫或夫克妻)败财运(凶险病弱,家族缘薄)女德运(如果是女性,具有妇德,品性温良,助夫爱子)
您可能需要的相关查询:
新近查询测算的姓名:600687&通化东宝股票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600867通化东宝股票的月走势
通化东宝这支股票近来情况欠佳,让不少股民心急如焚。官方也放出了很多“套话”。不过我们的股民可不买账,大家都在叫喊着:你能发展,别让我们股民赔钱,这是你们企业该做的,说那么多废话都没用。是的,说那么废话都没用,能让我们的股民赚到钱,看到实惠才是王道。
这里,笔者给大家透漏一个消息,可能很多细心的人也能发现。由于,我家的直系亲属就在东宝,所以今年夏天,我也到了东宝。看见那里正在建三期工程。于是,自己去了东宝的官网,看到了又一大串客套话之后找到了一些有用的。
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组人胰岛素注射剂三期工程项目占地44550平方米,生产车间厂房建筑面积14354平方米,办公楼建筑面积5040平方米,总投资人民币42417.77万元。项目生产设计能力年产重组人胰岛素注射剂12600万支,投产后年营业收入为万元,增值税及营业税金及附加为33911.40万元,营业利润为万元。工程建设期从日至日。”
细心的股民仔细观察应该不难发现,通化东宝的二期工程是圆满成功,为通化东宝的发展带来了客观的效益,股价也是在那个时候涨起来了。这次的三期工程,是通化东宝的蓄力一击!通化东宝将凭借人胰岛素这一重拳加上最新的科学技术,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打一张非常漂亮的战役,而在这场战役中能取胜的不仅仅是通化东宝这位大将军,我们这些股民也将获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豫剧春秋》第一章
陈素真的一生就是一部精彩的大戏
在残酷的打击面前,经历过许多艰难坎坷的陈素真已经坚强起来,她没有屈服,更没有沉沦,在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繁忙的家务活结束之后,在漫漫长夜里,她点起煤油灯,开始孜孜不倦地读书、学文化,并拿起笔来,写下了近百万字的生活回忆录和有关豫剧旦行表演的理论文章。
陈素真的回忆录《情系舞台》于1991年6月出版,给后人研究“陈派”艺术和豫剧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材料。在所有的豫剧演员中,自己撰写回忆录的,陈素真可谓是开了先河。像她那一代没有上过学的豫剧演员,依靠自学完成一部书的写作,是绝无仅有的。
& & 文革后,陈素真被安排到天津艺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79年6月,开封市戏校邀请陈素真传艺授课,她手把手地分别传教给武惠敏、王晓霞《拾玉镯》和《宇宙锋》。对于其他学生,陈素真也是认真负责,倾心尽力。曾在开封市戏校亲聆陈素真教诲的鲍振江,每当提起当年,仍然是泪光闪烁,唏嘘不已。此后,陈素真不顾年迈体弱,应邀到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演出、授徒,使豫剧“陈派”艺术得以传播延续,发扬光大。
& & 陈素真是个极热爱艺术的人,尽管命运多舛,遭际坎坷,但她对豫剧的那份火热的情感,使她永远不愿停下自己的脚步,不断创新,把自己宝贵的艺术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下一代。1931年,陈素真13岁时就在杞县收陈素花、李金花为徒,1935年在开封收徒郭清芳、田岫玲,后又向侯秀真、崔兰田传艺。在西安,陈素真应樊粹庭所请,对关灵凤着力培养。解放后,陈素真又先后收了吴碧波、张雪波、李静波、马青波、郑秋波,以及袁秀荣、董玉兰、王喜云、周秀梅等为徒。1988年,早在三十年前就受教于陈素真的著名演员牛淑贤,正式举行了拜师大礼,成为陈素真的关门弟子。
& &“陈派”艺术源自豫剧的“母亲调”——祥符调,得陈玉亭、孙延德等的熏陶,加上樊粹庭的雕琢,尤其是陈素真自己的艰苦探索,形成了华丽明快、委婉柔媚、激越跳荡而又古朴典雅、含蓄蕴藉、醇厚纯正的唱腔风格,有一种别人难以企及的王者风范。
陈素真对豫剧的最大贡献,是她开创了豫剧旦行表演艺术的新时代,突破以前粗、露、浅、白等过于“生活化”的表演程式,形成了自己端庄含蓄而又独具风情韵味、准确细腻而又层次分明的风格。眼波流转,似有千言万语;眉指翔动,蕴藏万千情致,功力深厚而又不着痕迹、浑然天成,让人感到风情万种,美不胜收。就连她的念白,也被人广为称道:“高低抑扬,错落有致,轻重徐疾,相间得体,字正音准,脆甜明亮,使观众遐迩皆宜,极富音乐之美……”
& && &“三十年代,豫剧泰斗,唱念谁比?身段独优。做舞仙姿,俏丽无偶。辫扇水袖,潇洒风流。生旦净丑,独占鳌头。翰林誉汝,龙须双手;举人赞君,玉貌歌喉。百余年间难觅求,堪称空前绝后。”
这是戏剧家石磊对“豫剧皇后”陈素真的赞词。
1994年,陈素真在担任豫剧名丑大赛评委期间,在郑州溘然去世,享年76岁。
陈素真一生演了许多部好戏,她的一生也是一部丰富精彩的大戏、好戏。陈素真无愧于“豫剧皇后”的称号,她的风采不但不会因时间的风尘而减色,反而让更多的人对她所创造的艺术辉煌心驰神往。
看完信,樊粹庭站起来走来走去,栾蕴玉等紧张地看着樊粹庭,屋子里安静得唯有樊粹庭的脚步声。看大家都在沉默,稚气未脱的常景荻忽然大胆献言:“主任,咱们大班弄不成,能不能办个窝班?”
樊粹庭应了一声,神色凝重地看了常景荻一眼,继续走来走去。大约有一支烟工夫,樊粹庭把信“啪”地往桌子上一摔,说:“你们放心,不混个名堂,我樊郁决不回去!咱们就按景荻说的干,办个小孩班,从头开始。叫毛松山过来,我现在就写招生启事!”
狮吼剧团的“雪崩效应”
1950年4月,春色明媚,蕙风和畅,温煦的阳光轻抚着古城开封。年方32岁,刚流产不久的陈素真,穿着母亲的胖棉袄,头上蒙着黑围巾,手里拄着一根棍子,缓步踱出家门,坐在一家临街肉铺前和人闲谈。
便在这时,一个身材不高却步伐矫健的中年男人来到陈素真面前。
陈素真扔掉拐棍,站起身来,望着来人,两眼潸然,双唇蠕动,却怎么也说不出话来。来人也是“双手执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过了许久,来人才惊讶地说:“你怎么憔悴成这个样子啦?我老远便看到这里坐个老太太,万没有想到是你呀!”
这人,正是豫剧一代宗师樊粹庭。
阔别多年,共同开创了豫剧新时代的“近现代豫剧之父”和“豫剧皇后”再次相见,该有多少话说?又能说些什么?
樊粹庭与陈素真的艺术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有了陈素真,樊粹庭的艺术思想得到炉火纯青的演绎;有了樊粹庭,陈素真达到自己艺术的升华,攀登上豫剧艺术的颠峰。他们的合作,创造豫剧历史上的一段神话,一个典范;他们的分离,也给豫剧历史留下一段缺失,一声叹息,一个遗憾。
&& 今天,人们说起陈素真与樊粹庭的分道扬镳,扼腕叹息者有之,唏嘘痛惜者有之。豫剧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最优秀的编剧、导演、教育家、剧团领导人和最杰出、最有创造力的演员,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两人曾有长达八年的合作,而这八年又是他们一生中创造力最丰富的时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是豫剧发展史上最为成功的典范。
两人分手后,各自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是其一生中最艰难、最黑暗、最痛苦的时期。也许,正因为他们两人都太强大了,在长期的合作中,难免会有主次之争,会有碰撞,有摩擦,有纷争,有分歧。尤其是当陈素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红得发紫的名演员,经受了大都市的绮丽浮华熏染之后,难免会目眩神迷,内心要求独立的冲动再难压抑。李秀峰以上学、办孤儿院为由对陈素真的蛊惑,其实正是顺应了她的这种冲动,他们的别离也就在所难免,在劫难逃。
1942年9月,陈素真演完最后一场《三拂袖》后,离开樊粹庭,离开狮吼剧团,拂袖去了重庆。
陈素真的出走导致了雪崩效应,一个多月后,狮吼剧团其余的三大主演赵义庭、许树云、田岫玲各自拉出一班人,去成立自己的戏班。
樊粹庭是一个好掌班、好导演,但身上也带有不少“家长作风”,在他这棵大树的覆荫下,其他人很难出头。待陈素真一走,赵义庭等实力雄厚的主要演员纷纷离去就成为必然。
赵义庭于1919年出生于山东曹县,少年既入科班学唱山东梆子。1935年初,赵义庭随戏班一起来到开封,加入刚成立的豫声剧院,在樊粹庭的指导下,努力学习豫剧祥符调的唱法,兼取两家之长,逐渐形成了一套有个人特点的新腔,既有山东梆子的高亢嘹亮,又有祥符调的疾徐自如、流畅华丽。在樊粹庭的帮助下,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为赵义庭灌制了唱片《南阳关》、《八郎探母》,使其成为豫剧小生灌制唱片的第一人。
为了赵义庭的进步,樊粹庭还请来了京剧名票贾荫棠教授其武工,使赵义庭的文唱武打技艺都在短时间内有突飞猛进,成为文武兼工的小生,很快就使当红小生刘朝福、黄儒秀相形见绌,并从此开始了与陈素真长达数年的合作,联合主演了《涤耻血》、《女贞花》等一大批“樊戏”。
离开狮吼剧团后,赵义庭在陕西、甘肃一带组班演出,被誉为“豫剧第一小生”。
1950年,赵义庭加入香玉剧社,并担任副社长,从此开始了和常香玉的长期合作。常香玉在回忆录《戏比天大》中说赵义庭:“台风潇洒,感情真挚,唱腔挺拔激越,韵味浓郁,表演见棱见角,节奏鲜明。”1956年,赵义庭随香玉剧社一起加入河南豫剧院,并担任了一团团长。他的《南阳关》一剧经过千锤百炼,成为代表作品,民间有谚语“拆了房子卖了砖,也要看看赵义庭的《南阳关》。”
& & 赵义庭对樊粹庭的着意栽培,历时愈久,感佩愈深,曾发表回忆说:“我在此以前,只知道‘说戏’,来到豫声后,才第一次听说‘排戏’。通过排戏,我懂得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戏理。樊先生在排戏时,用启发和示范相结合的导演方法,每给你比一个指法眼神,抬腿投足,都把这些表演动作的目的,向你讲得一清二楚。我开始懂得了演戏不光要学会程式动作,还要注意角色的内心刻画,只有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出活生生的人物来。”
被转卖多次的常景荻
主演的纷纷离去,使狮吼剧团像发生地震一样,分崩离析,名存实亡。留下来的,除了忠心耿耿的经理栾蕴玉之外,能演戏的也就是才16岁的常景荻、17岁的张敬盟等寥寥数人而已。
常景荻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多大年纪。她记事的时候,是被开封市蔡河湾一位名叫蔡希园的泥瓦工人收养。养父去世后,养母把他卖给一个姓常的男人,不久,又转卖到虞城县一户姓李的人家,后来又转卖到开封后百子堂“老于婆”家。
这个“老于婆”是唱曲艺的,养着几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个个浓妆艳抹,名为唱曲,实际上却干着迎来送往的皮肉生意。老于婆原意也想对常景荻如法炮制,先学唱曲,等长大了再让其倚门卖笑。无奈常景荻年纪虽小,见识却高,只愿意学被称为“大戏”的豫剧,挨了几次苦打,就是不改口。老于婆见常景荻死不改口,又看到大戏越来越受欢迎,陈素真、司凤英等人已在开封红透半边天,就让常景荻和五六个新买来的孩子一起学唱“大戏”。
常景荻的第一个老师是著名男旦演员王锡堂,艺名玫瑰花;第二个老师是绰号李门搭的著名演员李水泉。
王锡堂1911年出生在山东单县,1933年到开封演出,用的艺名叫“桂花油”,专唱花旦。豫声剧院成立时,樊粹庭也把他招徕到自己的麾下,并亲自改名为“玫瑰花”。
王锡堂经过樊粹庭的指导,戏风大变,技艺更加精湛,和陈素真配戏,顿时声誉大震,竟与时倩云、林黛云等老男旦艺人齐名,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开封演出时,曾亲赠纸扇一把,上书“赤豫生光”。
常景荻跟王锡堂和李门搭学了三个月,李门搭便带领她去搭班演出,当当兵丁丫鬟什么的。唱了一段时间,老于婆的弟弟带着他们一帮买来的孩子到巩县、荥阳以及襄县、郏县、禹县的农村跑高台,除管饭外,一切收入都归于家所有。跑了两三年高台,常景荻吃了不少苦,却也学会了生、旦两行的不少戏路。
1939年春天,常景荻随戏班来到古城洛阳,差不多一年后,狮吼剧团在洛阳和常景荻所在洛中舞台搭班演出,全新的气象让常景荻激动不已,仿佛灰蒙蒙的迷雾中被打开一扇天窗,让她看到了群星灿烂的天空。从此,她的那颗心灵,就完全被狮吼剧团占据了。
1940年8月6日,当樊粹庭带着狮吼剧团乘火车去西安时,常景荻提前在夜里登上了火车,偷偷地藏在一节装煤的车厢里,追随着狮吼剧团来到西安。那时,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不知道自己父母、不知道自己姓名、不知道自己年龄的小女孩,在狮吼剧团最为困难的时候,用她那瘦骨伶仃的肩膀,帮助樊粹庭支撑起一片新的天空,并成为樊粹庭的终生爱人。
“常景荻”这个名字,就是樊粹庭所取。
几个主演的相继离开,使樊粹庭和他的狮吼剧团遭受了沉重的一击,以前名动大西北的狮吼剧团,门前冷落车马稀,境况凄凉,已经到了坐吃山空、等米下锅的地步。
樊粹庭“一生中最艰苦的一个阶段”
1942年阴历11月,樊粹庭为了剧团几十号人的生计,只身一人冒着冷风去洛阳“邀角”。
来到洛阳,樊粹庭马不停蹄地审看了几个剧团后,发现小荷刚露尖尖角的崔兰田唱腔优美,很有培养前途,便邀请崔兰田赴西安演出。
当时,崔兰田刚在洛阳唱红,崔兰田的母亲不愿女儿离开,就以路途遥远为由推拒了樊粹庭的邀请。樊粹庭只得扫兴而归。
返回西安的路上,朔风怒号,漫天飞雪,樊粹庭忧郁满怀,愁绪百结,偏又遇上火车不通。想到剧团的几十号人还在等自己拿主意、想办法,樊粹庭心急如焚,无奈中乘坐铁道上的压车,顶风冒雪向西安缓缓行进,结果在嗖嗖冷风中冻坏了牙根,几年后牙齿纷纷脱落。
樊粹庭邀角没有成功,回到西安,和栾蕴玉、常景荻、赵永昌四人相对愁坐,对前途和未来一片迷惘。
栾蕴玉颤抖着手拿出两封来自河南的信递给樊粹庭,樊粹庭打开一看,一封是父亲的,信上说:“你上学时就不务正业,后来又受人迷惑,以致掉进泥坑荒唐多年,现在弄到这个地步,望你回头是岸,做个浪子回头金不换……”
一封是好朋友郭斌亭的,信上说:“粹弟,你多年搞戏,也该收收心了。现在陈已远去,你还是回来吃我的小锅炖牛肉吧……”
看完信,樊粹庭站起来走来走去,栾蕴玉等紧张地看着樊粹庭,屋子里安静得唯有樊粹庭的脚步声。看大家都在沉默,稚气未脱的常景荻忽然大胆献言:“主任,咱们大班弄不成,能不能办个窝班?”
& &&&樊粹庭应了一声,神色凝重地看了常景荻一眼,继续走来走去。大约有一支烟工夫,樊粹庭把信“啪”地往桌子上一摔,说:“你们放心,不混个名堂,我樊郁决不回去!咱们就按景荻说的干,办个小孩班,从头开始。叫毛松山过来,我现在就写招生启事!”
第二天,毛松山拿着樊粹庭写的招生启事,手举写着“狮喉儿童剧团招生”的小黄旗,到西安北关河南籍贫民窟一带招生,又跑到废墟上招呼拾破烂、拣煤核的孩子,打着“学戏管吃饱”的旗号,招收了25名8到10岁的娃娃。
这批孩子学员中,有王敬先、关灵凤、董有道、花含蕊、孙鸿翔、关山峰、曲玉林、邢凤云、崔希学、宋解英、乔金兰等,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多位日后成为著名演员。崔希学后来成为豫剧表演艺术家桑振君的爱人。
失去主演,失去了观众和票房,狮吼剧团剩下来的几十名演职员日子过得本来就捉襟见肘,这时一下子又增添了几十张嘴,还得给老师高额聘金,日子就更难过了。
由于付不起雍新剧院的住宿费用,樊粹庭把剧团搬到二马路北的一个废旧戏院,在几间草房里凑合着安顿下来,大家一起打地铺睡麦秸。草房难蔽风雨,下雨学生就往桌子下钻。
对于这“一生中最艰苦的一个阶段”,樊粹庭在《自传》中写道:“我将所有的东西变卖干净,床上只剩下一个毯子,天阴下雨,大家会整天枵腹。医药品更说不上了,衣服破烂,形同乞丐。”
一个河南大学的首届硕士,一个有一定地位的政府官员,为了众人所不齿的“戏”,沦落到这般地步而矢志不移,而愈挫愈奋,正是忍常人所不能忍,为常人所不愿为啊!
& & 对于那段艰苦岁月,樊粹庭的得意弟子关灵凤回忆说:“一次深夜,雨下得太大,到处漏水,全团都睡不成觉。天上电闪雷鸣,我们几个女生吓得嗷嗷叫,樊老师就召集大家到一个墙角里,互相挤着,又壮胆又暖和些,他就给我们讲故事,一个又一个,一直讲到大家都睡着……不知过多久,我冻醒了,见老师还在靠着墙冥想,黑夜里两眼闪闪发光。我畏缩地叫一声‘樊主任——’他笑笑,说:‘睡吧,睡吧!’我就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很多年过去了,我这一生再也忘不了那个雷轰电闪的深夜,再也忘不了樊老师那倚墙沉思的形象。”
日久识人心,患难见真情。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樊粹庭一边咬紧牙关加紧培养学生,一边组织部分有实力的演员和别的戏班搭班演出,挣钱吃饭和应付各种开销。
危难之际,常景荻给樊粹庭一副稚嫩的肩膀
狮吼剧团的主演都走了,挣钱和教授学员的重担便落在常景荻、张敬盟等几个青年演员身上,
张敬盟1925年出生在山东曹县,乳名叫小臭,10岁时就跟随戏班加入了樊粹庭创建的豫声剧院。八年中,张敬盟跟随樊粹庭,向狮吼剧团的许多著名演员潜心学习,唱、念、做、打都有一定造诣,艺术天分逐渐显露,表演技艺丰富多采。在声腔上,他以本嗓为主,充分发挥自己嗓音宽厚的特点,演唱注重气势,注重情感,同时极讲究韵味。
张敬盟的念白功力深厚,不仅吐字清晰,而且节奏感强,特别重视念白和表演的关系,念白的轻重缓急,节奏的抑扬顿挫都与其准确的表演动作结合得丝丝入扣。解放后,随着大批演员返回河南,张敬盟就成为西北地区豫剧界的扛鼎人物之一。1956年,由他主演的樊粹庭编剧的《王佐断臂》,一举夺得陕西省首届戏曲观摩大会的一等奖。
常景荻刚入戏班时,学的是旦角,纯粹是因为个人喜欢,才改唱小生。
像戏中的许多英侠人物一样,爱留男式短发、爱穿男式装束的常景荻颇有几分须眉男儿的豪迈之气。在樊粹庭陷入为难之时,才17岁的她挺身而出,承担了演出挣钱和培训演员的重任。
1943年上半年,常景荻在和王兰琴以及汤兰香、赵锡铭夫妇合作演出期间,在国民戏院演出一完,匆匆卸妆,赶紧翻越铁路抄小道赶到北关教学员练功。当时,1941年加入狮喉剧团的王景云,年方13岁,比刚招收的新学员年纪都大些,曾跟着陈素真学艺,天生佳喉,扮相出众,表现出优秀演员的潜质,樊粹庭为使其早日扛起大梁,着意培养。常景荻负责教授王景云武功,即便是演完夜场戏回去,也要坚持看着王景云跑完十圈圆场。
1943年阴历八月,为了挣更多的钱资助窝班,常景荻跟汤兰香一起去洛阳搭班演出。也就是在这段离开樊粹庭的日子里,使常景荻对樊粹庭的思念日深,感情日炽。
1944年春到1945年底,樊粹庭带团到平凉、宝鸡等地演出时,常景荻正与崔兰田合作,一生一旦,“天作佳偶”在西安唱红。但每当散戏回到住处,常景荻的眼前总是浮现出樊粹庭那清矍而坚毅的面容。
一轮明月照两地,樊粹庭对常景荻的感情也日渐明晰起来,两人频频鸿雁传书,嘘寒问暖。樊粹庭在一封信中写道“景荻:我今天接到你的来信,喜欢你得很,同时也想念你得很……你要每日读书写字天天高兴,反正有我活着决不教你为难……”已订三生之盟。
到1947年,樊粹庭和常景荻终于执子之手,登上婚姻的殿堂。
和樊粹庭的认识,结合,改变了常景荻的一生,她回忆说:“粹庭一生努力奋斗,编导新戏,刻苦钻研,为豫剧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他的这种行动和精神,无疑打动了我的心灵,我由衷地敬佩他,和他在一起我心里踏实,事业上能有所进步。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我读书学习走上了导演和教师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常景荻曾担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戏剧家常务理事及狮吼剧团导演、副团长等职务,为豫剧在陕西省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百折不挠,矢志不移
樊粹庭沉稳坚毅,矢志不移,认准的事,就要全力以赴地干下去,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干得最好。
在招收难童创办“狮吼儿童剧团”的艰难日子里,樊粹庭背水一战,卧薪尝胆,置之死地而后生。
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学员,樊粹庭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花大价钱聘请高水平的老师。
樊粹庭曾对高薪聘来的韩盛岫、张富利等教师说:“说我这房子倒数第一,不错;说我这行头倒数第一,不错;说我樊粹庭倒数第一,也不错。可我请的老师都是正数第一。有了你们这些第一,啥都能变成正数第一!”老师们也都很认真负责,常对学员说:“宁可让你们骂我三年,不叫你们骂我一辈子!”
& & 为了让小学员早日成材,樊粹庭对他们的训练极为刻苦,每天鸡鸣时分即整队到旷野喊嗓子,东方刚要亮,就回来练功,压腿踢腿、毯子功、溜虎跳、砸毽子、前后桥。九点半吃饭,饭后练台步、身段、把子功,轮流靠弦学唱腔。中午休息一个小时,接着仍是毯子功、把子功、靠弦学唱,有时上文化课,四点半吃晚饭(一天两顿饭),饭后排戏,直到夜十点才熄灯就寝。
在练功、排戏、演出过程中,樊粹庭认真观察,关注学生的天赋、特点和擅长,发现谁是个苗子,立即让老师“群起而攻之”,多吃“小锅饭”,着意培养。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狮吼儿童剧团的小演员们就能登台唱戏了。樊粹庭更是根据演员的条件,因材施教,因人设戏,亲自编导能发挥其特长的戏。
小演员们初登舞台时,缺少在观众中有影响的领衔主演,樊粹庭便编导了《孙悟空大闹花灯》、五本连台戏《无敌楼》等以武功艺术为主的戏,发挥集体武功表演的长处,演得热烈整齐,干净利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也使演员们的表演艺术得到锻炼提高。王敬先的武功好,樊粹庭便为她编导了《红珠女》、《金山寺》、《雷峰塔》等武功戏。董有道擅长丑角,樊粹庭便为他改编了《顶碗》等戏,充分发挥他丑角表演的才能。尤其是对王景云,因其年龄稍大,跟班较早,樊粹庭更是加紧训练,专门为她改编了《西厢记》,增加身段表演以发挥她的特点,使其迅速成长为狮吼儿童剧团的第一台柱,在青衣、花旦、刀马旦等行当上都有不俗的表现。
1944年春,樊粹庭带领年方14岁的王景云和儿童剧团的学员到宝鸡、平凉等地演出,每到一地,每场演出之前,学员们都穿着统一的灰军装,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很长一段路,井然有序地进入戏院,成为大西北一道靓丽的风景,主演王景云和剧团也大受欢迎。到1945年底的一年半时间里,王景云主演了“樊戏”中的《巾帼侠》、《柳绿云》、《霄壤恨》、《女贞花》以及传统戏《桃花庵》、《二度梅》等剧目,小小年纪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
1946年,王景云被父母从狮吼剧团拉走后,主要在兰州一带演出,曾自组景合剧团,又和同是从“狮吼”出来的许树云、董有道等组建了“豫华剧团”,解放后改为兰州市豫剧团。作为豫剧在兰州影响最大的演员之一,王景云曾在甘肃省戏曲观摩大会上荣获演员一等奖,还培养出了周桦等一批驰名西北的优秀豫剧演员。
和陈素真出走时一样,王景云出走时,也是演的《三拂袖》。
王景云一走,这《三拂袖》就由关灵凤主演。
命运坎坷的百灵鸟
& & 关灵凤原名叫关二凤,老家是河北南宫县,从小随父母逃荒到西安。1942年她进入狮吼儿童剧团时,是个才十岁的黄毛丫头,身材矮小,嗓音也很粗,看着不像块唱戏的材料。但樊粹庭慧眼识人,刻意加强对关灵凤的培养,让聂良卿教她《断桥》,请豫西调名师霍燕林教她《闹书馆》,常景荻教她《周老汉送女》、《藏舟》等戏,不管再忙,每天都要看着她靠弦练嗓。关灵凤也分外吃苦,二年间,就能文能武,还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的好嗓子。樊粹庭看她有唱功好的特长,专门为她编导了《汉江女》、《羽中误》、《喜荣归》等唱功戏。《汉江女》一戏唱红了西安,才十四五岁的关灵凤,一跃成为名满古都的大主演了。
为了培养关灵凤成材,樊粹庭还让她观摩常香玉、崔兰田等名家的演出,使她不仅熟练掌握豫剧祥符调的演唱特点,而且还对豫西调的唱法也颇有心得。
关灵凤出科后主演的第一个剧目《秦雪梅》,兼有常香玉的华美端庄和崔兰田的沉稳悲凉,轰动西安。1945年陈素真在西安期间,樊粹庭不记前嫌,亲自登门把关灵凤送到陈素真家里,恳请陈素真传技授艺。陈素真看关灵凤是个可造就之才,不讲条件、不要任何报酬地教了关灵凤《义烈风》、《霄壤恨》、《三上轿》、《女贞花》等戏,并收关灵凤为义女,使其成为陈派艺术的第一代传人。
1951年秋,关灵凤离开西安,到豫剧大本营开封演出,选择的地方就是原豫声剧院改名的和平戏院,一炮轰动古城,被人们誉为从西京飞到东京的一只金凤凰。关灵凤深得陈派艺术的真谛,根据陈派艺术的风格和自身特点,在声腔上进一步发展强化了陈派艺术,是豫剧祥符调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52年,正当豆蔻年华的关灵凤在开封红透半边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她双眼的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但她凭着在“狮吼”锤炼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练习,终于再次叱咤舞台,并在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得一等奖。1983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关灵凤专题拍摄了记录片《她,没有离开舞台》,在全国放映,感动了无数观众。直到现在,已逾古稀之年的老人关灵凤还能登台演出,人们还能从她那珠圆玉润的唱腔中,依稀想象她当年的风采。
从一个逃荒要饭的黄毛丫头,成长为名满神州的著名演员,关灵凤对培养她成长的樊粹庭、陈素真等时时心怀感念,就连她的爱人、著名剧作家、导演霍林每提及樊粹庭在1949年2月身陷囹圄,还在狱中写信嘱托“给二凤家送去两袋面粉”时,也常泪光潸然。
1956年,担任开封市豫剧团团长的关灵凤率团到西安演出,樊粹庭亲自带领狮吼剧团的演员到车站迎接。火车停下,当关灵凤出现在车门时,樊粹庭忍不住说:“二凤啊,乖乖,你可回来啦!”一听到“主任”这熟悉声音,一想起多年来他像慈父一样对自己的关爱照顾,全力培养,关灵凤非常激动,急急慌慌地下车,一脚踩空,差一点摔下来。
& & 樊粹庭心疼地拉住关灵凤的手问:“二凤啊,我知道你的眼睛看不见啦!乖乖,你现在能看清我的脸不能?”
关灵凤极力睁大眼睛,久久地端详着,泪水慢慢地溢出眼眶,最后还是摇摇头说:“看不清……”
那一刻,樊粹庭双手颤抖,无语哽咽……
& & 夜晚,关灵凤在戏院演出,她那一条悦耳嘹亮的嗓子和醇正的祥符调,再次倾倒了西安观众,戏院里掌声雷动。坐在台下的樊粹庭轻轻击掌,任由两行热泪流过他清矍而坚毅的面颊……
书出来了。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字打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