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和专业论文属于抗战文艺作品品吗?

毕业论文写作4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毕业论文写作4
大小:194.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毕业论文 & 从社会性别理论解读女大学生择业观
毕业论文最新范文
········
毕业论文排行榜
毕业论文推荐范文
········
毕业论文相关范文
········
从社会性别理论解读女大学生择业观
查阅次数:461次
发布人:admin
从社会性别理论解读女大学生择业观&&以南京某高校为例摘要:择业观是择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可、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的倾向。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包括择业理想目标、择业心理动机、择业认知状况、择业价值取向、择业实现途径五个方面,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错在一起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女大学生择业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对于不同的性别有着固有角色期待和定位;在社会性别的角色分工上,私人领域和公众领域被截然分开;社会文化对性别形象进行控制和规范。关键字:女大学生;择业观;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性别角色Analysis on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Jobchoosing by Gender Theory&&Example of Certain High School in Nanjing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Ma YinmiAbstract:Jobchoosing view is a trend that main body&s recognition, evaluation, attitude, method and psychology of choosing certain occupation. College students& jobchoosing views consist of ideal goal of jobchoosing, psychological motive of jobchoosing, jobchoosing cognition, rend of jobchoosing value and way of jobchoosing realization, which i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rocess. The factors which shap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jobchoosing views are influenced by the society&s fixed expectation tThe private and the public having been totally separated as for the rol The control and regulation of social culture to the sexual image. Key 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jobchoosing view;gender;stereotype;gender role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从&计划分配&逐步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就业步入了以市场来配置人才资源的轨道。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短期内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成倍增加并持续攀升。据统计,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338万人,2011年达到377.5万人,仅一年净增近40万人[1],同时女大学生在校人数也在上升。随着就业制度的转换和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并出现了&就业难&问题,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尤为突出。一、文献回顾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突出表现为:(1)人才流动观念增强。(2)自主创业观念增强。(3)择业自主性增强。(4)现实关切程度提高。(5)择业期望值偏高。[2]而对于大学生在择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者认为: (1)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浓重。(2)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严重。(3)依靠不正当的社会关系心态。(4)严重的不良心理:如攀比、自负、自卑、不平衡等。[3]第二,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择业取向有如下特点:以个人发展为目标, 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以就业地区为考量。[4]也有学者认为, 由于就业模式由过去的&统包统分&改为现在的&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以及近几年我国高校的逐年扩招导致了大学生毕业总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择业观呈现出这样一些特征: 比如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主动性明显增强;大学生对毕业就业问题的关注明显超前,[5]3435等等。第三,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作用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树立正确、适合自身的择业观,对大学生有效、成功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择业观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对大学生择业目标的指导作用。(2)对大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和培养能力的导向作用。(3)对大学生择业认知的过滤作用。(4)对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动力作用。(5)对大学生择业道德的规范作用。(6)对大学生职业适应的促进作用,等等。[5]37总的看来,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大学生择业观的问题,其他理论视角涉及较少。而且在对择业观进行研究的时候更多地是从大学生这一整体的角度去研究。单纯研究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择业观的文章较少,从1990年以来也仅有几篇文章是专门研究女大学生的。二、研究设计(一)概念界定择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于择业目的、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6]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它既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5]34(二)调查对象的选取本文选取我国东部地区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N大学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N大学是一所直属教育部领导的,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全校共有16个院,各类在校生共27902人,其中本科生共19056人,研究生6629人。之所以选择该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南京市作为一个教育现代化进程较快的东部沿海大型城市,其吸引的人才来自全国各地,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它和许多同类大学一样,既有文理专业,也有本校的特色专业,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性;二是该校是笔者本科学习所在地,在数据的获取和结果的分析上,更具有可行性和真实性。因此,选定该校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N大学四年级本科男、女生人数分别为1859人和1815人,性别比接近1:1。人文院、理学院、农学院的男、女生人数分别为103人和127人、79人和54人、72人和60人,性别比也都接近1:1。且三个院的女生都来自全国各地,择业观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当今女大学生的择业观。(三)资料收集方法本文以N大学四年级本科女大学生为研究总体,根据对该校女大学生的整体状况专业差别,分别从人文院、理学院、农学院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各抽取50个样本,分别代表文科、理科和农科的女大学生,构成本次调查的150个样本。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随机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具体方法为:先从各班班长处得到其班级女生的名单,给名单中的每个女生都编上一个号。抽样框编好后,用小纸条分别写上001,002,&的号码。把写好不同号码的小纸条放在一个盒子里,搅乱后,随便摸出预定数量的小纸条。之后,按小纸条上的号码找到名单上所对应的同学,然后将问卷发给这些同学。为了保证回收率,笔者于三天后亲自到女生宿舍回收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9份,回收率99%,其中有效问卷147份,占发放问卷的98%。(四)资料分析方法本研究运用SPSS11.0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三、当前女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包括择业理想目标、择业心理动机、择业认知状况、择业价值取向、择业实现途径五个方面。择业动机是核心和基础,与其他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影响,形成大学生择业观这一有机整体。[5]35(一)择业理想目标择业理想目标指大学生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对自己将来选择职业做出的想象和设计,是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而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的奋斗目标。女大学生大多都能根据个人及家庭的愿望和实际情况,多渠道多途径地选择直接就业、自主创业、考取国家公务员等就业方式。除了上述直接就业方式外,还有不少毕业生选择考取研究生、出国学习或暂缓就业等曲线就业方式。据本次调查统计,女大学生对毕业后的打算,选择国内深造的占33.3% ,出国留学的占2.0%,去国有大中型企业占16.3%,去三资企业的占23.8%,从事商贸金融、党政管理、科研教学工作的分别占10.2%、6.8%、0.7%,另有2.0%的女大学生选择去乡镇集体企业,这表明毕业生就业已经从被动地等待就业的方式,向主动多元化就业方式转变。(二)择业心理动机大学生的择业总是从一定的心理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这是驱动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择业心理动机产生于职业需要,大学生择业的目的、意义、观念都是奠定在大学生职业需要的基础上的。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逐步改革,女大学生在择业上的自主性或独立意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你认为择业最重要的条件&的调查中,62.6%的毕业生认识到择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是专业学历,只有自身扎实的知识,才是就业的真正竞争力,有18.4%的提到了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而靠运气机遇、熟人关系和相貌气质的分别占13.6%、2.7%和2.7%。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女大学生&铁饭碗&意识逐渐淡化,树立了较强的就业进取精神,职业风险意识正在提高。调查中发现,当女大学生面对以下三种方式时,第一种:不工作,在家;第二种:收入较低,但工作轻松;第三种:收入比第二种高50% ,工作紧张,不努力可能失业;第四种:收入比第二种高100%,工作很紧张,需全力以赴,不胜任就会被解雇,选择第三种工作的人数明显高于第二、第四种,达到60.5%。这一方面反映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择业风险意识正在女大学生之中形成并突显出来,她们的职业风险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也表明女大学生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是有限的,她们同样注重工作的稳定性。(三)择业认知状况择业认知状况指的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择业有关事物的认识、了解以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对选择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择业认知就产生出不同的择业观。当代的女大学生不再盲目追求高薪,会依据自己的自身能力和条件选择合适的薪酬。根据本次调查,女大学生对工作第一年的月薪期望排序为:元的占52.4%,元的占32.0%,元的占7.5%,元的占5.4%,5000元以上的占2.0%。中位数和众数都为元。但从目前市场的大环境看,女大学生的期望薪资高于雇佣单位愿给刚毕业大学生的薪资。(四)择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以什么态度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和追求。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包括价值目标、地域选择、行业选择、岗位选择、工作条件选择等因素。改革开放后,当代大学生也把关切的目光逐渐移到了现实,投向自身利益。经济收入和自我发展成为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个人的发展是就业的基本目标,而是否达到目标又是以薪资福利的高低来衡量,地理位置的选择又成为获得发展机会和高工资收入的考量因素。对&你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考虑的因素有(按重要性选3项)&这一问题的回答频数进行排序,发现前三位因素为行业发展前景(50.3%)、薪资福利(41.5%)和工作环境(25.2%) 。通过问卷中对五组两个择业取向的比较,笔者发现当今女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有如下变化:由高声望转向高收入;由专业对口转向优厚待遇;由重户口转向重高薪;由工作稳定转向发展前途;由原来的&铁饭碗&转向&先就业后择业&。(见下表)表1 女大学生对五组择业取向的比较高声望和高收入专业对口和优厚待遇高薪和户口工作稳定和发展前途&先就业后择业&和&铁饭碗&前者32.7%21.1%85.0%40.8%79.6%后者67.3%78.9%15.0%59.2%20.4%Total100.0%100.0%100.0%100.0%100.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收入因素在女大学生总体职业理想中占绝对优势,而声望因素处于相对弱势。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多元化中偏重于经济价值取向,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重要位置。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许多女大学生摒弃了&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先找一个单位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以后再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这表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活中的起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人才流动观念增强。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的实行,使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成为一种普通的现象。(五)择业实现途径大学生就业制度根本改革以后,大学生求职择业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职业目标确定之后,大学生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有的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因素,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推销自己,有的则畏畏缩缩,盲目被动;有的以诚实的态度对待用人单位,客观地介绍自己,既不夸大也不自贬,有的则自吹自擂,哄骗用人单位;有的靠自身的能力,以正当的途径达到理想的彼岸,有的则拉关系,走后门,搞不正之风。对&你会选择什么方式获得工作&的调查显示, 29.9%的女大学生认为人才交流会和职业介绍所的效果最好,互联网因其能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而深受大学毕业生喜爱,占总数的28.6%,而希望通过熟人介绍获得工作的也占了22.4%。值得一提的是, 调查中,有不少女生希望通过各种考试(如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来获得工作,说明现代女性大多是依靠自己来求得工作。大学生各种不同的择业途径反映出各种不同的择业观。四、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影响女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生观形成基础之上的,多种因素交错在一起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中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也有来自大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根据本次问卷,本文将从传统文化、性别分工模式和性别意识三个维度来呈现女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性别理论予以分析。(一)传统文化女性主义者认为,社会文化传统对女性人格的形成、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或曰女性的&社会性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女性的社会性别的形成既是社会文化建构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特别关注社会文化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期待。社会性别理论区分了&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gender)指由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8]生理性别(sex)指男性与女性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理特征,是人类每个个体所固有的生物特征。社会性别不同于生理性别,它并非仅仅由其生理决定,主要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对男女特征的定义与角色要求。也就是说,表现在男性与女性身上的人格特征是为社会所期待并为社会文化所塑造和被自我所认识的角色模式。从下表可以看出,女大学生们认为,那种以&男人以事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传统分工现在已经遭到摒弃。很多女生表示,女性要自立,要靠自己的能力来开辟新天地,不能一味的依赖男性。但也有部分同学提到,女人在外累死累活的拼命,也不一定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还不如嫁个好丈夫,坐在家里享福。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造成目前女性就业比男性困难的主要原因&,有27.8%的女大学生认为各种传统观念和某些社会因素限制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在对性别模式的评价过程中,出现了传统观点与现代观念相互渗透的趋势,很多女大学生虽然能够对某些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赋予一些新的内容,但这些看似现代的性别观点,实际上又包含着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stereotype)又称&定性观念&,是人们对不同事物进行概括以后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看法。[14]当人们以性别为框架,赋予男女以不同的特征框架时,性别刻板印象就产生了。表2 女大学生对传统观念的看法观点赞同(%)不赞同(%)说不清(%)Total男人应该以事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重10.283.06.8100.0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11.687.11.4100.0干得好不如嫁得好26.561.212.2100.0角色(Role)是指一个人在其所占的社会位置上担负的任务与从事的活动,包括两种不同的层面:一种是&角色期待&,指社会期待的活动;另一种是&角色表现&,指实际从事的活动。[15]性别角色(Gender Role)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性别角色期待与性别角色表现,前者是指社会期待某类性别的人从事的活动内容,后者则为两性依循着社会期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16]传统文化对男女性别从一开始就进行&社会角色与社会规范&教育。人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结构对男女两性所持有的权力与义务,有其特定的位置及期待扮演的角色,因此造成两性之间在社会学上的差异。在我国,以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等带有&男权&色彩的传统性别文化对男女两性的位次、属性、价值、作用等进行具有等级差异性的规范和界定,形成了男强女弱、男刚女柔、男主外女主内等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的性别角色观念。所谓&男子气&和&女人味&就是社会性别对男女角色特征的定义。社会性别文化通过社会化途径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要求的性别角色规范植入两性社会成员的观念当中,在整个社会形成社会文化所倡导的性别角色观念。性别角色观念是人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扮演性别角色的模式依据,它包括针对不同性别的角色期待和刻板印象。几千年男权文化传统的渗透性和传递性发展让社会总在不自觉地承认: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男性始终强于女性,女性应该处于被支配、被领导的角色。而这种社会性别观念正与传统社会性别制度相吻合,融入社会文化中后就随之传递,并被下一代所模仿、效法和运用。虽然社会变迁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社会中男女迥异的性别观念,但&重男轻女&的社会性别文化及相应的性别制度背景却未能从根本上撤除。社会性别(而非生理性别)是性别的社会分工的主要依据,社会根据社会性别对男女特征的定义对男女进行了社会分工。[9]具有&精明、强干&等&工具性特质&的男性在客观上仍然能够取得比具有&柔弱、贤慧&等&表现性特质&的女性更多的社会资源,占据更高的阶层位置等级。有别于生理性别的社会性别以及受之深刻影响的两性行为方式作为社会性别规范、社会性别角色期待的产物,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构成和影响的结果。[11]也就是说,社会性别是特定社会文化中形成的性别规范、性别角色及两性的行为方式,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性别角色观念中的角色期待和刻板印象通过代代传递的社会宣导、个人学习,以及一系列体现社会性别文化的制度安排的实践转化和不断重复、强化,积淀为不同性别个体的价值取向。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广大民众特别是男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和性别角色定位等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不少是负面影响。包括商业广告、音像制品、报刊图书、广播电视、文艺作品、网络等所展示的女性形象,其分工角色都体现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这种分野使两性不平等的现象被固定下来,成为主流文化,成为男性操纵和指使的权力分配。而这种权力强化了社会性别中男女身份权利的支配与服从关系。职业本来是不分男女的,但是,男权社会把家务、子女教养与老年成员的照顾责任,天经地义地分配给女性成员。由于物质生产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男主女从&也就不可变更地成为社会规则。这样,社会性别中男人与女人身份权利的支配与服从关系进一步被强化。目前国内广告中表现的女性形象,其角色定位突出表现为被领导者、被欣赏者、被保护者、贤妻良母或成功人士的太太这样的客体,而男性多是具有理性、坚强、勇敢等特征的重要社会角色。在一些电视剧中,把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女性描写成只顾事业、不顾家庭,或者没有生活情趣的形象,或者是有意无意地包含有女人是祸根之类的隐意。此外,大众媒体宣传的商业化和消费主义误导了女性的发展,把追求时尚当成现代女性的一种身份、地位,使得一些虚荣的女生误把外在包装当成提高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忽视自己精神的成长和内在品格的培养。广告是商品的标记以及社会新价值观的预告,但社会对于性别的看法,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常被广告利用这种习以为常的性别偏见逃出人们的理性审视而被人忽略。这些形象对女大学生无疑起了误导的作用。(二)性别分工模式性别分工模式使社会公众对男女两性的成就期望值产生明显的性别差异,它提倡&好男儿志在四方&,鼓励男性走出家庭,从事社会性的劳动,赋予男性从事可以尽力发挥他们才能的职业;而规定&好女儿守闺房&,女性必须为家庭服务,并以此为天职。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1.家庭中的性别分工人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结构对男女两性所持有的权力与义务,有其特定的位置及期待扮演的角色,因此造成两性之间在社会学上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这种生理上的性别差异加以延伸和放大,把男性视为社会主宰,他们有政治上的决定权、经济上的独立权、家庭中的特殊权。女性的角色应该是&贤妻良母&似的辅助男性的角色。这种角色分工,隐含了男权视角和立场,把女性推到了更为严峻的境地。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这是自然现象,这种生理差异决定了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不同,而且这些不同的确造成了他们在家庭分工中的某些不同。显然,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导致部分人提出让女人回归家庭。传统观点认为,男性应外出工作,挣钱养家,女性应在家里操持家务,为丈夫和孩子的生活服务,即使是职业女性,也难以摆脱家务重担,难以摆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结构对女性的束缚。正是这种传统观念使众多的女性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她们在未来的家庭中承担的角色,考虑工作可能对家庭造成的影响等,也正是这种传统观念使部分人认为让女人回家,为男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合乎女性特点的。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重视远远高于对其职业角色的重视,这种建立在传统性别文化基础上的社会性别差异观念也就是就业中&隐性歧视&问题存在的最根本原因。&男外女内&的传统性别分工对女性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只允许女性在出色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去追求职业和社会目标。许多对于女性劳模、英雄或领导干部的宣传都要加上一句&她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之类的表白,或者举一通&她不仅工作出色,也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的例子,而在宣传男性劳模、英雄或领导干部时,极少会论及他们的家庭角色行为。男权社会把家务、子女教养与老年成员的照顾责任,天经地义地分配给女性成员。由于物质生产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男主女从&也就不可变更地成为社会规则。这样,社会性别中男人与女人身份权利的支配与服从关系进一步被强化。2.职业中的性别分工男性文化为主流的社会舆论也往往给予女性不公正的评判。&女强人&遭到贬斥,一个女性走上领导岗位后,必须扮演双重角色。这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及社会舆论不公的现象使现代知识女性自信产生滑坡。当前女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受社会偏见和自身潜意识中的那种&男人为主&的传统思维影响的根本产物,致使她们在职业的选择上显得瞻前顾后,极大地影响了她们的发展与成功。在本次问卷调查的&求职时,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中,有11.6%的人选择性别歧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性别歧视从公开走向隐蔽。例如:来自基础教育部门的一些招聘单位虽然不直接提出只招男生,但通常的做法是在被推荐来的一批学生中被筛掉的首先是女生或者借口前几年招女生太多所以这次只要男生。有时他们被迫接受女生,因为没有足够优秀的男生。其锁定的第一目标仍然是男生。女生就业层次普遍不高是性别歧视隐性化的另一现象。尽管现在女性受教育程度要高于以往,而且就业时也可以进入比较高的层次,但大部分女性仍局限在一些传统行业。据本次调查显示,当问及&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有92.9%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工作机会少和岗位层次低。职业上的一个纵向隔离,也被称为是女性成长道路上的&玻璃天花板&的现象。在所有的职业当中,包括女性职业当中,在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职业上,男性都比女性多,当一个职业为一个高技术高位置高收入领导位置上的时候,即使在一些以女性为主的行业中,一旦男性进入女性专区,并不一定是实现了男女平等,而是男性依然发挥了其男性的特征,处于比较高的位置。莫里森等把&玻璃天花板&定义为&一个透明的障碍,使女性在公司里无法升迁到某一水平之上&&它是适用于仅仅因为是女人便不能进一步高升的女性群体&。[17]因此,&玻璃天花板&是专指因为性别而形成的阻碍。在这些潜在的社会一致认同的性别职业的选择中都隐藏着一个假设:女性适合于较少技能要求、较低社会地位和较低报酬的工作;而男性则应该从事高技能的、管理性的工作。(三)性别意识社会性别理论反对孤立地研究女性和女性问题,或把女性视为男性的对立面,主张将妇女置于社会文化所赋予的男女两性角色和权力结构之中。它认为,人的性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文化的教化和对家庭环境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的,正如米德所指出的,&文化总是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使一个新生儿按既定的文化形象成长。由于特定社会中两种社会人格及性别支配、性别限定人格的存在,使出生在这个社会的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10]在中国孩子所受的一系列正规教育中,传统的性别文化对女性的偏见潜移默化的进入到孩子的头脑中,影响着他们的成长。1.外在性别意识(1)家庭教育中的性别意识家庭影响集中了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社会的价值观念,父母的价值观念必然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调查对象对&你认为你的家庭教育对你的择业观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示,有59.9%的女生认为&略有影响&,选择&有很大影响&和&没有影响&的分别占31.3%和8.8%。早期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儿童早期性别社会化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对孩子的预期具有明显的性别分化,而这种预期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和成长。由于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父母自觉不自觉地将成人世界的性别规则传递给了儿童,并按社会要求去塑造其子女的行为。在父母那里,男孩应活泼,女孩要文静,女孩可以哭泣,男孩却被教育有泪不轻弹。其次,儿童的玩具也会影响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幼儿可能接触到的如果说第一任教师是父母,那第一任的教材可能就是他的玩具,每天经过他的手、经过他的眼、经过他的身体接触的玩具。父母一开始给定型他喜欢玩什么,这个东西可能会持续他整个幼年时期,甚至有的孩子到青春期,对这些还会有很大的喜好。不同的玩具经验,可以发展出不同的能力,比如说,女孩子的语言的能力,包括她照顾他人、关切他人、体谅他人会发展好一些。那么,男孩子的视觉空间和动手能力,要发展得好一些。这个是和玩具分性别化的这种选择或者隔离相关的。在学习和成就方面,父母对男孩的期望比对女孩的期望高。父母对子女教养方式和期望中往往也烙上了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意识。一般来说,很多家长对女儿的教育是采取过度保护型的。在为下一代选择职业时,许多家长也没有脱离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的框架。在&对于你的择业问题,父母的意见是&的调查中,有50.3%的女学生父母首先注重工作的稳定性,有28.6%的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见,另有21.1%的父母强调工作的薪酬。(2)学校教育中的性别意识学校是女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她们主要从教材、教师和同学中获得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价值期待和价值评价标准。女性主义以性别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系统时,发现这种以强调&理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模式其实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反映,它的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学术规范的建立是基于&男性中心&的,这种&男性中心&的规范性、客观性、中立性,不可能成为完整的(包括女性)研究视角和立场。①教师的传统性别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推行性别公平教育最直接的传播者,施与者和参与者。教师良好的性别意识的建立,是影响一代人,甚至是使整个社会性别观念更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高校教师并不是超脱传统性别意识观念影响的人,而是不同程度上受数千年积淀的不平等的性别意识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的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践行着、渗透着这种意识观念。在学校里,有的教师对待男女学生的态度有着明显的不同。女生学习好,老师认为是死记硬背,认真刻苦的结果;男生学习好则是因为聪明,能力强。教师不自觉地区分男女学生,对男生可能抱着更大期望,在父母那里接受的性别教育内容在学校得到了强化,使两性形成了不同群体特征。由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根植于许多人的深层意识中,教师与学生的言谈也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进一步强化了女大学生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认同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教师中女性比例节节下降。这一事实本身就在向女大学生们传递着职业构成上的性别话语。尽管从90年代起高校女教师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她们中许多人甘居低职称、低职务,满足业务上差不多、过得去,因此其职业成就远远落后于男教师,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这种状况显然会对女大学生的进取意识产生不利影响。②教材中的性别观教材是教育的重要媒介,在儿童早期,女孩和男孩就被灌输接受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思想,而教材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已有学者经过详细统计揭示:在出现于当下中国小学教材的所有人物形象中,女性仅占23.3%,其中作为主角出现的仅19.2%。[18]在小学课本里有名有姓独立出现的人物中,仅有5%是女性;而且,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女政治家、女领导人的形象主要被赋予家庭化角色特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将女性形象世俗化、平民化。例如幼儿读物和小学课本中的宋庆龄以宋奶奶的身份出现,教材淡化了这位杰出女性在社会公众领域、在国际国内宏大舞台上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突出的是她作为女性和长辈对待下一代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等传统道德价值。邓颖超成了邓妈妈,她的典型形象是戴着老花眼镜做针线活,她体现的都是一种关爱角色,但是她叱咤风云的一面我们在课文上却看不到。纵观各国教材,尽管在其表达的方式与程度上有所差异,但构成性别角色的内容却极为相似,其共同模式是:男性居于支配主导地位并拥有权力,而女性则是她们的美貌和养育后代的能力。因此,不难想见,伴随着女生们由小到大对诸如此类教材的反复诵读,以男权话语为主导的传统性别意识也就日积月累地融人了她们的思维模式。其后果,就是强化和鼓励男性与女性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社会角色分配等等。对男女在个人成就、社会贡献方面也形成不同的期望。久而久之,这种男女性别的不平等被认为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3)政策中的性别意识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化对女大学生如何择业起着重要导向作用。据本次调查统计,女大学生对目前就业政策对其择业的影响程度,认为有影响的共有65.3%,其中,有86.4%的人认为就业政策需要改变。女大学生就业过程难是实施新就业政策的必然结果,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大学生的分配制度大体经历了&统包统配&阶段;国家计划与学生部分自主择业阶段;供需见面、自主择业、双向选择阶段。因此,可以看出,第一阶段的男女比例平衡是人为搭配维持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一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就容易,只是国家的统分政策掩盖了就业中的性别问题。而如今的双向选择制度虽然增加了就业选择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对女性往往是不平等的,女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因性别弱势被淘汰。在调查中,对于&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加剧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这一说法,表示赞同和说不清的女生共占了58.5%。在用人单位普遍不要女生的情况下,双向选择把性别歧视进一步合理化。面对现实,部分女生只能屈就低职。因此也造成了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自我评价的矛盾,一方面她们因自己所受的高等教育而充满自信,同时,又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女大学生们常常在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之间不断寻求自己的应变策略。(4)职场中的性别意识市场经济社会用人机制发生了转变,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处于同一人才市场竞争的地位,企业选择劳动者有更多的自主权,依据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原则,用人单位必然要选择人力资源效益最大的劳动者。国家《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妇女的孕期、产期和哺乳期随意辞退她们,并且处于生产期的女工都享有一定时期的产假,用人单位在产假期间应依法支付工资。这样,对雇主而言,将从两个方面影响其成本:首先,女工在休假期间,是不创造价值的,但按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向她们支付工资,相应增加了其成本;其次,在此期间,原有的职位必须有其他人来填补,不仅要支付工资,而且需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这同样会增加成本,避免这一问题的最优策略就是尽量减少雇用女工。2.内在性别意识(1)自我评价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 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心理。在本次调查中,对&你认为当前女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上的问题&的回答显示,认为存在的占总数的54.4%,其中,问及这些心理问题具体是什么,选择&焦虑依赖&和&自卑心理&的分别占总体的40.9%和36.4%。①焦虑心理。普通院校的女大学生为自身的学校或专业不佳而担忧;重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女大学生担心用人单位岗位少。理工科女生担心招收本专业的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过度焦躁、沮丧、不安等消极情绪影响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给女大学生择业设置了性别障碍。②依赖心理。大学的校园环境赋予了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发展空间,然而由于传统性别规范的限制,部分女大学生有独立的想法而无独立的行动。具有依赖心理的女大学生在择业选择上缺乏个人独立的决断能力、优柔寡断。有的人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男友和其他社会关系,这种依赖心理使女大学生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容易和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还有的女生被动等待社会就业环境的好转,希望通过继续攻读硕士来推迟就业选择压力,用被动的推延来缓解择业的决策。 ③自卑心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 部分女大学生因所学专业的黯淡,或因自己专业素质技能的欠缺,往往产生一种自卑感。调查对象对&你认为自己目前的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示,有59.9%的女生认为没有,有30.6%的人认为一般,而认为有优势的仅有9.5%。在劳动力市场中,学习成绩并不是个人能力的主要凭据,当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时,女性在多次抗争失利后不得不认同女性命运,陷入&女性身份和角色&的自卑中。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得缺乏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悲观失望、不思进取。自卑心理严重制约了女大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影响着择业的成功率。部分女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客观、系统地认识,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不确定,由于先入为主的择业性别信息,一些女大学生不愿冒险去挖掘职业机会,也不能勇敢地追求某个目标。女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的调查显示,仅有4名女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当问及&对自主创业的看法&,有40.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赞同&,这说明当代女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观念淡薄,不愿意或不敢独自打拼,缺乏自信与胆识。许多女生没有认识到在向目标挺进时,一个人可能会有失望的危险,但也可能获得出乎意料的结果。(2)自我角色定位由于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多数女大学生认为,工作上取得成绩理所当然是女性生活和期望的一部分,事业与成就不全是男性单独垄断的领域。她们不满足于传统社会给定的角色定位,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通过参与社会建设,主动建构自己的正面形象,建构本该属于自己的&社会性别&角色。具有现代意识的女大学生,其价值观念已突破了传统女性&以丈夫为中心,以家庭为半径&的&贤妻良母&和上一代职业女性&走出家庭,走上社会,以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做贡献并获得经济独立&的一元化取向,在角色认同上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观念有着很深的根基,文化所具有的继承性往往使现状难以彻底改变,根植于传统性别文化基础之上的社会性别差异观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社会性别观念是人们在特定社会中对性别规范认识的一种积淀,它可以内化为个人性格、态度、行为的一部分,正是这种性别观念影响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和期待,也影响女性地位的自我认知,即使是接受新观念的女大学生们也无例外地受到了直接影响。社会性别分工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对身处其中的女大学生有着强大的约束力,而劳动力市场的不公正待遇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制约作用,对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她们在理性认识层次上,能够十分明确地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渴望成就自己的事业,然而在更深层次的潜意识中,女性的传统意识仍在影响着女大学生,而现实又在不断地强化着这种意识。因此女大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我定位在相对于男性的弱者地位,接受了社会对女性的定位与期待。&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刻板观念、&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消解了女大学生们的主体意识,使其在&我不能&的阴影下放弃了开发自我潜力的机会。爱情以及爱情反映的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建构。这种文化建构努力赋予男性以各种优越性,而把女性置于被动的屈从地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易于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很少有男性愿意为爱人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不要说放弃自己的事业追求。 作为新世纪的女性,不少女大学生认为事业比爱情更重要。当然还有部分女生还是抱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表现在择业中她们受到了来自男友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被调查者中,目前有36.7%的有男友。其中,认为男友对自己择业没影响的占1/3,有46.2%的认为男友对自己影响较大。当问及&若爱情与事业发生矛盾时,你更倾向于&,有15.6%的人选择爱情,有25.2%的选择事业,而选择&说不清&的共占59.2%。这说明女大学生认为自身的人生幸福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她们对感情很投入很认真,而且在其关系中仍是以男性的事业发展为主,女性辅其左右,这说明高学历人群中男女仍未能逃脱&男主女辅&的传统惯例。 五、小结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N大学为对象,从择业理想目标、择业心理动机、择业认知状况、择业价值取向和择业实现途径五方面呈现出当前女大学生的择业观现状。N大学应届女大学生对自己有着较清晰的定位,对就业以及未来的工作生活也有相当的认识,体现出新时代中女大学生有理想、成熟、自信的一面。同时也应当看到,传统文化、性别角色认同、社会对女性期望和评价偏差以及社会舆论环境对女大学生择业观仍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性别视角解析影响女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传统性别文化通过社会化途径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要求的性别角色规范植入女大学生的观念中;性别分工模式使社会公众对男女两性的成就期望值产生明显的性别差异,以致对女性家庭角色的重视远远高于对其职业角色的重视;家庭、学校和政策中的性别意识以及女大学生自身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角色定位使女大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我定位在相对于男性的弱者地位,接受了社会对女性的定位与期待。在现实中国社会中,结构壁垒与起协调作用的社会化和刻板印象一起,把大多数男性和女性限定在相当僵硬的角色里,封建社会生成的男尊女卑的意识仍然大有市场,仅靠法律、政治、政府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通过教育、文化、舆论来培养人们,克服这些壁垒和抛弃传统的刻板印象。高校对女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应该与她们未来的就业紧密联系,注重因性别施教,因社会需要施教,使女大学生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引导女大学生正确认识男女两性的差异与各自的优势。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坚决抛弃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 的观念,找准个人志愿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以&性别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理想职位。性别平等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男女都一样&的绝对意义的平等,也不是要求任何社会政策对男性与女性都绝对的等同,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确保自由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在发展机会上实现机会均等,并结合弱势补偿的社会正义原则,通过各项公共政策,在保证女性的出生、教育、就业及其发展等各个方面实现公平正义上的平等的实现。这样不仅会在就业上能最终实现男女平等,而且也会在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建构男女平等的理念,这不仅是女性主义的主要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参考文献:[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陈清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及其引导[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7198.[3] 李继宏.大学生的择业观[J].人才开发,27.[4] 贺锦,黄婕.大学生择业观和择业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69.[5] 李荣华.大学生择业观理论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11(6).[6] 翟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0.[8] 谭兢常,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9] 陈莹.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41.[10] 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宋践,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1] 周玉.社会性别:阶层意识性别差异的一个阐释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68.[12] 杨杏.中国女性教育的心理阻碍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159.[13] 钱铭怡.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J].应用心理学,19.[14]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5.[15] Goodman 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M].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1992:47.[16] 蒋清凤.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社会性别角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11113.[17] Morrison Ann M,R P White,E Van Velsor.Breaking the Glass Ceiling[M].New York:Addison Wesley,1987:13.[18] 杨洁,吕改莲.社会性别印象的直接映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7.附录问卷编号: 女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同学:你好!为了了解当前女大学生的择业观的现状,分析影响女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以便为女大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积极的择业观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我们在南京农业大学开展了这项调查。本调查不用填写姓名,答案也没有正确错误之分。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你认为合适的答案。我们保证对你所提供的情况给予保密。衷心感谢你的支持与合作!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女大学生择业观课题组&填写说明1.请在每一个问题后的( )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选项,或者在 处填上适当的内容。2.若无特殊说明,每一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3.填写问卷时,请不要与他人商量。一、择业观现状1.你所读的专业:2.你来自于:( )A.省级城市(自治区、直辖市) B.市级城市(副省级市、地级市)C.县级城市(县级市、县级区) D.乡镇 E.农村3.你毕业后的打算:( )A.不工作 B.国内深造 C.出国留学 D.去国有大中型企业E.去三资企业 F.从事商贸金融工作 G.从事党政管理工作H.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I.去乡镇集体企业 J.其他(请说明)4.毕业后,你想去工作的地域:( )A.回家乡 B.到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 C. 到苏州、无锡等中等城市D. 到小城市(镇) E. 到农村 F. 到中西部地区5.工作第一年,你期望你的月薪会达到多少:( ) A.1000元以下 B. 元 C.元D. 元 E.元 5000元以上6.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获得工作:( )A.单位公告 B.熟人介绍 C.报刊杂志电视广告 D.学校推荐E.选择人才交流会和职业介绍所 F. 互联网 G.其他(请说明) 7.你认为,当前女大学生得到工作的主要途径:( )A.单位公告 B.熟人介绍 C.报刊杂志电视广告 D.学校推荐E.选择人才交流会和职业介绍所 F. 互联网 G.其他(请说明)8.你认为择业最重要的条件是:( )A.相貌气质 B.专业学历 C.熟人关系 D. 运气机遇E.其他(请说明)9.你择业时主要考虑:( )A.服从国家需要 B.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 C.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D.千方百计实现自我价值 E.其他(请说明)10.你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考虑的因素有:( )(按重要性选择3项)A.行业发展前景 B.薪酬福利 C.工作环境 D.施展才干 E.工作的保障性与稳定性 F.晋升的机会 G.所在城市 H.专业对口I.工作能否与个性匹配 J.工作挑战性 K.知名度 L.出国机会 M.解决户口 N.招聘广告与招聘会规模11.在选择职业时,以下五组两个择业取向相比较,请在你更看重的地方打&&&。高声望和高收入专业对口和优厚待遇高薪和户口工作稳定和发展前途&先就业后择业&和&铁饭碗&前者后者12.你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 )A.非常明确 B.比较明确 C.不太明确 D.不明确E.从未考虑过职业发展的问题13.你何时开始有明确的职业意向:( )A.上大学前 B.上大学期间 C.大学毕业时 D.至今没有14.下列的四种方式中,你更喜欢:( )A.不工作,在家 B.收入较低,但工作轻松C.收入比A高50%,工作紧张,不努力可能失业D.收入比A高100%,工作很紧张,需全力以赴,不胜任就会被解雇二、影响择业观因素15.你认为影响女大学生择业的因素有:( )(按重要性选2项)A.就业政策 B.个体成长环境 C.社会发展环境D.个体价值取向 E.其他(请说明)16.你是否了解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A.很了解 B.比较了解 C.不太了解 D.了解一点 E.完全不了解17.你觉得目前的就业政策对女大学生择业是否有影响:( )A.有很大影响 B.略有影响 C.没有影响D.说不清(选C 、D跳答至第19题)18.你认为目前的就业政策是否需要改变:( )A.需要 B.不需要 C. 无所谓19.对于你的择业问题,父母的意见是:( )A.注重工作的稳定性 B.强调工作的薪酬 C.无所谓,尊重你的意见D.可以不工作20.你认为你的家庭教育对你的择业观是否有影响:( )A.有很大影响 B.略有影响 C.没有影响 D.说不清21.你所在的高校在学生的就业方面提供过哪些帮助:( )(可多选)A.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B.开展就业培训指导 C.请已成功就业的学生回校传授经验 D.请专家举办讲座解答疑虑 E.其他(请说明)22.你觉得这些帮助对你的择业观是否有影响:( )A.有很大影响 B.略有影响 C.没有影响 D.说不清23.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是:( )A.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过早 B.大学生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盲目就业 C.毕业、择业、就业,顺其自然,没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D.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不了解24.为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你认为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 A.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B.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C.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D.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25.你认为目前女大学生是否有就业压力:( )A.有很大压力 B.略有压力 C.没有压力 D.不知道26.在你看来,男女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相比:( )A.男女大学生差不多 B.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强C.女大学生不如男大学生 D.说不清27.你是否赞同以下观点,请在赞同的地方打&&&。观点赞同不赞同说不清男人应该以事业为主,女人应以家庭为重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加剧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经济上不能独立的女性是可悲的28.你是否赞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观点:( )A.赞同 B.不赞同(选B跳答至第31题)29.你认为,造成目前女性就业比男性困难的主要原因:( )A.用人单位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 B.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女性就业上的劣势 C.各种传统观念和某些社会因素限制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D.高校扩招的结果E.女性寻求稳定不敢创新的态度 F.其他(请说明)30.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工作机会少 B.岗位层次低 C.工资低 D.其他(请说明)31.你认为当前女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上的问题:( )A.普遍存在 B.部分存在 C.不存在 D.不知道(选C 、D跳答至第33题)32.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 )A.自卑心理 B.胆小怯懦 C.盲从攀比 D. 焦虑依赖E.其他(请说明)33.你认为相比起男生,女大学生有哪些优势:( )(可多选)A.心灵手巧,耐心细致 B.语言能力 C.沟通能力 D.交往能力E.形象思维能力 F.管理能力 G.其他(请说明)34.你认为女大学生应在哪些方面努力:( )(可多选)A.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 B.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C.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D.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E.其他(请说明)35.对于职场上越来越频繁的跳槽现象,你怎样看待:( )A.赞同跳槽 B.反对跳槽 C.说不清36.你对& 自主创业 &的看法:( )A.赞同 B.无所谓 C.不赞同37.你认为大学生在创业最需要具备的个人条件是什么:( )A.文化知识和创业专业知识 B.胆魄 C.良好的人际关系D.其他(请说明) 38.请问你是否有男友:( )A.有 B.没有(选B跳答至第40题)39.男朋友对你的就业是否有影响:( )A.男朋友对自己影响较大 B.男朋友对自己择业没什么影响 C.说不清40.若在爱情与事业发生矛盾时,更倾向于:( )A.放弃事业而寻求爱情 B.更看重自己的事业 C.说不清41.你认为自己目前的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 )A.有 B.没有 C.一般 D.不清楚42.求职时,你最担心的问题是:( )A.知识水平不够好 B.无工作经验 C.性别歧视 D.就业陷阱E.其他(请说明)43.你觉得自己是否具备如下技能,请在你认为有的地方打&&&。能力有没有说不清社会适应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英语、计算机水平口头表达、沟通能力交往、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形象思维能力44.如果有足够的钱,不工作也能宽裕地生活,你还会工作吗:( )A.肯定会工作 B.不一定 C.不会工作(选B、C跳答至第46题)45.你会选择工作的原因:( )(可多选)A.工作是一种人生乐趣和精神追求 B.工作是女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C.工作使自己有了经济收入,不必过于依赖男性D.女性有了经济地位,才会有社会地位46.你认为,女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否需要改变:( )A.需要 B.不需要 C.说不清(选B、C无需答第47题)47.你认为最需要在那些方面进行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
建议书作文
贫困生证明
幽默演讲稿
英语演讲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艺作品演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