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d12976皖a是哪里的车牌个部门的车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 11:23&&
?& 10:52&&
?& 10:36&&
?& 10:12&&
?& 10:03&&
?& 09:59&&
 当前位置:&&&&&&&&&&&&&&&
辽宁省教育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基本情况]
2004年辽宁省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学校数(所)
教职工数 (人)
专任教师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培养机构(不计校数)
1、普通高校
2、科研机构
 (二)普通高等学校
1、本科院校
2、专科院校
其中:职业技术学院
3、其他机构(点)(不计校数)
其中:独立学院
 (三)成人高等学校
 (四)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2、中等职业教育
其他机构(教学点)(不计校数)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2、职业初中
3、成人初中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二)成人小学
其中:扫盲班
四、工读学校
五、特殊教育
六、学前教育
注:1、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中包含普通初中的教职工数。 &&&&&&& 2、技工学校数据为2003年数据。 &&&&&&& 3、“()”内数据均不计校数。
2004年辽宁省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
(二)普通本专科
(三)成人本专科
(四)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
1、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2、网络本专科生
3、学历文凭考试
4、自学考试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2、中等职业教育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2、职业初中
3、成人初中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二)成人小学
其中:扫盲班
四、工读学校
五、特殊教育
六、学前教育
注:特殊教育学生数中包括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学生。下同。
2004年辽宁省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毕(结)业生数(人)
注册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二)自考助学班
(三)普通预科生
(四)进修及培训
其中:资格证书培训
岗位证书培训
二、中等职业教育
其中:资格证书培训
岗位证书培训
(一)中等职业学校
其中:资格证书培训
岗位证书培训
(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其中:资格证书培训
岗位证书培训
2004年辽宁省各级民办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数(所)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普通高等教育
1、普通高校
2、独立学院
(二)成人高校
(三)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二、中等教育机构
(一)高中阶段教育
其中: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学校
(二)初中阶段教育
其中:普通初中
(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三、普通小学
四、幼儿园
注:“()”内数据不计校数。
  〔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辽宁五大特色。目前,全省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科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和体育与艺术教育等5大特色正在形成。继续扩大“双语”教学实验规模,增加了100所实验学校。实现了城市中小学70%的科技教育开课率;实现了经济发达地区小学100%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课率。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成绩斐然。辽宁省代表队分别获得了全国高中学生篮球联赛冠军、全国中学生健美操比赛“三人操”冠军、亚洲中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亚军和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冠军、首届全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总冠军。组织了有11所高校、237人参加的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辽宁代表团,取得金牌总数第五名,团体总分第七名的成绩。同时,大连海事大学获得“校长杯”荣誉称号。在全国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辽宁省共有8个节目和40件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教育扶贫助困〕  关注弱势群体,加大扶贫助学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了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继续开展标准化特教学校创建工作。制定有效措施,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继续做好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实施义务教育和对高中贫困学生的援助工作。2004年,全省投入免费义务教育补助资金9236万元,其中省政府投入3500万元,市、县级政府投入5736万元,使全省41.8万名学生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全省投入1000万元,资助6000名贫困学生进入“宏志班”学习,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加大高校扶困助学工作力度。2004年,全省发放各种形式的奖学金达7345万元,获得奖学金的学生达10.1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7.3%;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6亿元,获得贷款学生达4.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4%;支付勤工助学资金2469万元,2.6万人参与勤工俭学活动,占在校生总数的4.5%。同时,全省为1.7万名贫困学生发放了783万元特困补助,为3.4万名贫困学生发放了2646万元爱心助学补助,为1662名特困学生减免了971万元学费,并有6872名特困学生通过新生入学“绿色通道”顺利入学。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全省35所大学领导参加的“辽宁高校领导赴英国牛津大学高级培训团”在牛津大学进行了三周的集中培训,培训团还对英国其他知名大学进行了考察和访问,并与部分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培训期间还成功举办了“中国(辽宁)――英国大学校长高峰论坛暨教育展”,充分展示了辽宁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继续推进辽宁五院校与英国鲁顿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2+2”合作项目。先后与外方合作伙伴就合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与英国鲁顿大学确定了新的“3+2”合作办学形式。
  〔教育行风建设〕  坚持依法治教。积极完成省教育厅机关和有关事业单位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推进依法治校。开展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评出中小学示范校110所、高校7所,并推荐大连理工大学等6所学校为国家级依法治校示范校。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初见成效。2004年,全省共组织县以上检查组273个,其中省检查组15个,全省共受理咨询投诉1215件次,重点查办案件245起,清退乱收费623万元,处分违纪人员187名。辽宁省教育系统纠风治乱工作曾两次在全国专项工作会议上介绍过经验。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一费制”。经省政府批准,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一费制”收费办法正式实施。“一费制”不但使义务教育收费行为得到了规范,也使得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得到提高。
  〔语言文字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语言文字工作逐步加强。2004年,省语委召开了第五次全体委员会议,明确了全省语言文字工作任务和目标,研究讨论了《辽宁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推动全省语言文字工作向纵深发展。积极组织开展一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和第七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民办教育〕  (1)深入学习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努力促进全省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是组织认真学习《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维护自身权益。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促进辽宁民办教育发展的措施建议》。二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辽宁省民办教育地方法规草案,推动辽宁省民办教育地方法规的建设工作。三是积极做好全省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启用及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复核前的政策研究工作。(2)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职责,依法行政。一是结合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行政管理范围。完成行政审批26项(含行政许可23项)的清理工作。二是做好行政审批工作。批准设立学校(部)2所、筹建学校2所。(3)加强民办教育研究,提升民办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制定辽宁省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做好辽宁省民办教育基础数据、信息的抢救和整理工作。二是引导、扶持省民办教育协会切实履行行业自律、依法维权和中介服务职能,发挥其在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为解决民办学校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服务的作用。三是建立了东北民办教育网,为民办学校搭建了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贯彻《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配合省文明办开展了七项课题的调研工作,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制订并实施了《辽宁省中小学、幼儿园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案》,积极落实省委贯彻中央《意见》的十件实事,制订并实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扶助专项工作方案》和《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
  〔实施“两类新三片”“普九”规划〕  结合全省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类新三片”规划。一类是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县(市)区,另一类是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目前,全省107个县(市、区、开发区)中,有20个被划分为巩固普九成果地区,为第一片;46个被划分为提高普九成果地区,为第二片;41个被划分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为第三片。“两类新三片”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07年,全省80%的县(市、区)要达到或超过“普九”“提高水平”标准,即到2007年三片地区都要完成各自的规划任务;到2010年,全省50%的县(市、区)要达到“普九”“双高水平”标准;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要求,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2004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和省教育行政学院在北票市、辽阳县和大连市中山区分三片召开了推进实施“两类新三片”规划暨评估验收现场培训会,对实施新一轮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目标和要求进行了部署,在对申报县区进行评估验收的同时,对各市、县(市、区)政府、教育行政和教育督导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了推进实施规划和评估验收工作的培训。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  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为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根据布局调整规划,2004年,省政府投入2000万元,全省共撤并布局不合理学校900所。进一步加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投入资金3.16亿元,其中省安排补助资金0.96亿元,各市自筹资金2.2亿元,全省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103所,其中省补助资金建设项目50所。在国家专项资金的引导下,全省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5.37亿元,其中中央补助0.43亿元,省政府投入0.5亿元,各市县级政府自筹4.44亿元,共改造危房84.28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60.38万平方米。
  〔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实施“一所村小一名大学生计划”,已有1140名农村小学教师获得专科学历。实施农村贫困地区本科师资对接培养计划,三年来为农村贫困地区对接培养1500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实施万名乡镇初中骨干教师本科学历提高计划。建立和完善了教师培训经费由政府投入为主的保障机制,全年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30万人次。
  〔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制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实施办法》,开展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大检查。建立健全了中小学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中小学远程教育〕  大力发展中小学远程教育。明确了辽宁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确定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及技术方案。开设“同步课堂”、“空中课堂”、“空中家教”、“空中培训”,通过IP电视技术进行远程教学的试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学前教育和民族教育〕  学前教育工作和民族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召开农村学前教育工作会议,落实《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理顺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成了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
  〔普通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2004年,召开了全省普通高中建设与发展座谈会,切实研究进一步推动全省普通高中健康发展。出台了《2006年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开展了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管理者培训,为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做好准备工作。2004年,全省有普通高中464所,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率为44.4%,在校生规模达到68.5万人。平均每一万人口中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为165人,比2001年增加56人。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加快高等职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2004年,启动了第三批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5个。全省共建成国家级试点专业23个,省级试点专业116个。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2004年,辽宁省有18所职业技术学院的21个项目参与了教育部“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东北大学等9所本科院校试办软件学院,引导高校与软件企业密切合作,并按软件产业要求,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支持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老工业基地振兴急需的软件产业技术型人才。加速培养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国际规则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国际型商务人才。在省内各本科院校中以联招联考形式,招收国际商学院“2+2”模式的学生,提高大学生国际竞争能力。全面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开展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免试试点工作,使6所高等职业院校10个专业的近1000名毕业学生通过“直通车”形式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调整〕  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根据辽宁建设两大基地、发展三大产业的发展目标,对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过资源整合,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校均在校生规模由384人增加到712人。有效地解决了布局分散、规模小、重复投入、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效益低下等实际问题,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减轻了财政投资压力,整合了职业教育资源,提升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
  〔标准化职教中心建设〕  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县(市、区)职教中心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明确职教中心建设工作的思路和发展目标,督促有关市、县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标准化职教中心建设工作。2004年又有新民市职业教育中心、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沈阳市新城子区职业教育中心、鞍山市千山区职业教育中心、凌海市职业教育中心、营口市鲅鱼圈区职业教育中心、彰武县职业教育中心、西丰县职业教育中心8所职教中心被确定为标准化职教中心,全省标准化职教中心学校已达33所。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  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对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指导,不断完善招生政策,规范招生工作。2004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数突破18.1万人,在校生数增加到47.83万人,比2003年增加5.82万人,增长率为13.84%。
  〔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  积极创建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组织专家对全省42所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重点、省级示范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复评。经专家评审,又有16所学校申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8所学校进入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行列。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示范专业建设。2004年,省教育厅提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快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组织专家开展了省级示范专业评估工作。全省有11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180多个专业(点)申报参评。评选出省级示范专业(点)110个。同时充分利用示范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的杠杆作用,加大对骨干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使全省专业布局进一步对接产业结构调整,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9+1”职业培训〕  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2004年,全省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3万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达13.7万人。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面向2004年农村初中毕业生的“9+1”职业培训,对未升入上级学校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职业培训,培训毕业生10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  大力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工作,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水平。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省级培训以校长、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举办了职教中心校长培训班,全省54个职教中心的主任参加了培训;完成了四期国家规划教材的骨干教师培训;依托国家和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专业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培训数量达800余人次。二是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根据职业高中(中专、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将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教师纳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系列,2004年首次评聘教授级高级讲师职务任职资格。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开展了“主题教育示范网站”、“大学生文明公寓”、“大学生示范社团”评选活动。制发了《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课程开设、队伍建设、经费支持、监督检查等方面,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省委高校工委会同省委宣传部、锦州市委在辽宁工学院建设了辽宁“三个代表”网站,成为全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基地,得到了中宣部和省委领导同志的好评。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形势分析,掌握师生思想动态,维护高校稳定。
  〔教育教学工作〕  (1)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品牌意识,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加强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建立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体系。以评估为手段,引导学校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省级精品课程共享体系,使优质教学资源发挥最大效益。2004年共评出省级精品课程100门,有14门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数量比上年增加了75%。(2)积极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省内部分学校开始启动大学英语改革工程。建立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3)加强紧缺本科人才和艺术类本科人才基地建设。提出了基地建设的目标和思路,确定了建设要求和所承担的任务。《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共申报73个,《艺术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申报51个。(4)落实《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启动“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项目。全省共确定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33个,“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4个,“专业学位培养、培训基地”39个,有力推动了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巩固了校企合作关系。
  〔科技工作〕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成功建立了由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组成的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增加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增补C类重点实验室14个,评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中小企业服务中心24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个。确立699项科研立项,其中,振兴服务计划14项,重大基础研究计划82项,攻关计划281项,青年基金计划130项,示范市服务计划8项,人文社科研究计划184项。此外,省教育厅重点支持了社会科学重大决策类项目10项,资助经费100万元。
  〔改善高校办学条件〕  坚持改革创新,通过资产置换和后勤社会化等方式,努力改善高校办学条件。2004年,全省高校基本建设投资37.5亿元,建设校舍271万平方米。“十五”以来,全省高校累计投资126.5亿元(其中资产置换和社会资金78.4亿元),新建校舍743万平方米,净增加668万平方米
  〔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  积极做好高校招生考试工作。2004年,全省高校招生20.6万人(包括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达62.4万人,比2000年增加30.2万人,4 年间接近翻一番。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首次高考自主命题工作。2004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达12.35万人(包括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比2003年增加1.9万人。不断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建立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打造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平台。狠抓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一年来共举办300余场就业洽谈会。开展就业评估,强化对就业率的考评及使用。落实省政府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全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年度就业率达91.96%,就业11.35万人,比2003年同期增加2.45万人。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辽宁省介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经验。
  〔重点学科建设〕  一是落实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2003年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已经拨付有关高等学校。除“211工程”建设学校已有重点建设专项外,全省共有24所高等学校的63个国家和省重点学科得到了资助,总金额3000万元。二是积极运作国家开发银行重点学科贷款项目,对总额31650万元的贷款额度提出了安排意见。三是部署了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制订工作。要求有关高等学校加大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的力度,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做好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
  〔党建工作〕  加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在全省高校开展以公道正派为主题的“树组工干部形象”学习教育活动,启动“树当代党员大学生形象,展当代党员大学生风采”活动。召开了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暨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切实研究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和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通辽宁省高校党建工作网站,使党建工作更加科学化、信息化、快捷化、方便化、公众化,更好地为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宏观指导,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2004年,省教育厅提出了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促进专业教师梯队建设的方案,逐步实施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师资培训滚动计划。一是起草了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及校长培训项目计划、培训方案和项目实施办法。二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尽快培养懂专业、精通外语的专业教师。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三是积极推进高等学校“315”人才培养工程,部署和指导各高校开展“315”人才培养工程中期自评工作。
撰稿 褚 辉审稿 李树森
大连市教育
[基本情况]
&2004年大连市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学校数(所)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培养机构(不计校数)
1.普通高校
2.科研机构
(二)普通高等学校
1.本科院校
2.专科院校
其中:职业技术学院
3.分校、大专班(点)(不计校数)
(三)成人高等学校
(四)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1.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2.非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2.中等职业教育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机构(教学点)(不计校数)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2.职业初中
3.成人初中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二)成人小学
其中:扫盲班
四、工读学校
五、特殊教育
六、学前教育
注:成人高等学校校数、教职工数及专任教师数,未含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数。
2004年大连市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
(二)普通本专科
(三)成人本专科
(四)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
1.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2.网络本专科生
3.学历文凭考试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2.中等职业教育
其他机构(教学点)(不计校数)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2.职业初中
3.成人初中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二)成人小学
其中:扫盲班
四、工读学校
五、特殊教育
六、学前教育
2004年大连市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毕(结)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二)自考助学班
(三)普通预科班
(四)证书教育
(五)岗位培训
(六)进修及培训
二、中等教育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2004年大连市各级民办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数(所)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普通高校
(二)成人高校
(三)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二、中等教育机构
(一)高中阶段教育
其中: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教育
(二)初中阶段教育
其中:普通初中
三、普通小学
四、幼儿园
注:1.民办普通高校学生数、教职工数含公办普通高校的民办二级学院(不计校数)的学生数、教职工数。     &&& 2.民办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教职工总数1288人。
  2004年,大连市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3~5岁幼儿入园率达80.7%;6~11岁学龄人口小学入学率达99.4%,其中6岁儿童入学率达96.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12~14岁学龄人口初中入学率为99.0%,其中农村为97.7%;全市初中应届毕业生升学率达80.0%,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年度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目标,全市适龄人口普通高中入学率达49.0%。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本地升入各地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数与18~22岁人口数之比)。年内,县(市、区)职业教育中心和乡镇职业学校为38597人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25.8万人次进行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市职业技术、文化培训机构结业45.3万人,在学50.6万人。
  全市教育经费收入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全市生产总值1961.8亿元的1.82%,比上年提高0.38个百分点。全市教育经费支出总数为34.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5.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25.8亿元,比上年增加2.7亿元,增长11.7%)。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总数的15.1%。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幅,比全市财政支出增幅高3.8个百分点。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用于人员部分11.02亿元,占68.3%;用于公用部分5.11亿元,占31.7%。
  各类教育的资源进一步扩增。市财政继续投入9000万元,支持在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年内,在连高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925036平方米。完成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校舍建设工程24项,建筑面积29.7万平方米,总投资达3.6亿元。
  农村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初步落实了“各级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实现了农村教师工资的统一、按时、足额发放。市、县(市、区)两级政府投入资金2.59亿元,安排256项工程,新建、改建、扩建农村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45.3万平方米,解决了长期制约和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危旧校舍问题。农村普通高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政府投入9000万元,帮助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各建设一所标准化寄宿高中,建筑面积共73477平方米,当年共招收新生2600人;市政府还投资2600万元,支持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9所高中的改扩建。
  民办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年内吸纳社会资产、资金3.6亿元,新建民办教育机构120所,其中学历教育机构 7所。全市民办普通高(完)中增至21所,在校生比上年增长24.6%;民办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增至14所,在校生比上年增长34.5%。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民助”学校也基本进入按民办机制运转的轨道。在连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及公办普通高校的民办二级学院增至12所,本专科在校生比上年增长41.2%。外籍人员子女就学环境进一步改善。向外国人开放的中小学达43所,比上年增加17所,在学就读的外籍人员子女总数达907人。
  扶困助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共安排专项资金600多万元,对全市18400名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免杂费、课本费和学校服务性收费)。市政府设立扶助农村贫困学生就读城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项资金,每生每年补助1000元,余名农村学生受益。市内3所寄宿制重点高中开办“宏志班”,免费招收庄河、瓦房店、普兰店市100余名贫困家庭学生就读。还向900名新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发放“寒窗基金”170万元。外来农民工适龄子女6.3万人全部安排到公办中小学就读,免收借读费,同本地子女一样接受义务教育。
撰稿& 汤启贤
  [基础教育]  2004年,各区市县贯彻执行《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0~6岁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初步形成《大连市幼儿园 “做中学”科学教育课程指引》。有63所幼儿园扩大“多元智能创意”课程实验,并取得初步成果。
  市政府制定《大连市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实施意见》,推动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小学达到办学设施标准化要求的有413所,占全市中小学31.1%。年内撤消百人以下的农村小学135所,农村小学校数减至752所,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期间布局调整规划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办学质量。各区市县都开通了远程教育教室;高中、初中、小学学生与计算机之比分别提高到14.9:1、16.9:1、22:1;中小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增至627个。建立校园网、接入ADSL宽带的中小学分别增至282所、507所,初步形成宽带高速的教育专网。历史遗留的市内城区26所中小学“马路操场”问题基本解决。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稳步推进。经省教育厅验收认定,中山区在全省第一个达到“双高普九”基本合格水平。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初中为98.3%,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标率为46.3%;小学为99.3%,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达标率为56.5%。年内市内四区共交流教师112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5%。其他区市县也相继进行了这项工作的试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取得新突破。年初,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有关区完成了小学的英语、科学和初中的历史、化学等学科教学案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组织各区市县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对12个学科新课程实验教材及其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追踪评价和总结工作。市教育局印发《新课程实施意见》,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经验开展重点研讨,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各普通高中重视校本管理,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
  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提出具体实施要求,并制定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市教育局组织开展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教师、干部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的观念;组织各学校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重点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学生守则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进行新改革。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降低考试科目试题难度,考试难度系数控制在0.7~0.8之间,低、中、高档难度题目比为7:2:1;将政治、历史结业考试成绩纳入升学考试中;增加信息技术应用等综合素质评价;取消学科竞赛成绩加分的政策。
  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年内,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等6所学校通过了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专家组的检查、评估和验收。
  应届高中毕业生进入一批、二批、三批录取本科院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分别占全市考生总数的20.0%、49.6%、69%,。被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24561人,录取率为91.5%,其中本科院校录取率为61.6%。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106人。
撰稿& 李浩田& 汤启贤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紧紧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大大连”的目标,坚持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为重点,主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加快了战略性调整的步伐。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顺利完成大连铁路卫生学校、大连市环保化工学校移交市教育局管理的工作。撤并了大连职工大学附属职业高中等19所规模小、办学效益低的中等职业学校;增设了5所民办职业高中。通过布局调整,在校生超过1000人的中等职业学校增至29所(其中超过2000人的学校10所),教育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整体效益明显提高。
  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加强了计算机、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模具、数控机床、金融商务、航运等专业的建设,重点支持大连市支柱产业急需专业的发展。有9所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任务的基地, 17所学校的24个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
  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深入。各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推行“订单教育”培养模式,开拓人才市场,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长期协作关系。学分制改革试点学校由4所增加到13所。开发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等学校开创的跨省区联合办学、连锁办学的做法进一步扩大,并积极拓展境外就业市场。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有6所高、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建成数控技术、电子电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现代服务业和海运业等实训基地8个。5月,各中等职业学校举行学生专业技能展示暨招生咨询大会,向全社会展示了各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年内,在辽宁省职业教育7个项目专业技能比赛中,大连市选手夺得5个项目的第一名,并获团体总分第一。
  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2004年,全市城区中等职业学校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面向农村招收新生19000人,比上年增长60%。为鼓励农村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市政府决定设立专项资金,扶助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和家庭确有特殊困难的、2004年初中毕业生考入城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及2005年起就读城区中等职业学校符合上述条件的一、二年级学生,每学年为每生资助1000元,当年有近千名农村贫困学生受益。市有关部门还出台户口政策,规定接受职业学历教育的农村学生,毕业后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就业的,落户时可以转为城镇户口。与此同时,各县(市、区)加强对集学历教育与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近3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00多万人次,有10万人次获得“绿色证书”。
  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做好专业设置、教学安排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工作,为学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全年参加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有1.3万人,应届毕业生持“双证”比率已达85%。大连电子学校成为首批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免试试点单位 ,开始逐步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免试试点工作;开发区职业中专成为首批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职业技术学校。经教育部考试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分别批准,大连市轻工业学校成立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站、中国轻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分站,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展职业资格的考试培训业务。
  2004年,又有11所学校进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或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行列。 有1811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本专科就读。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
  2004年,大连职工大学以大连财贸职工学院为总校重新组建,同时整合3所普通中专为大连商业学校,大连职工大学与大连商业学校合署办学,形成以电子信息为主体、商业服务为特色的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办学格局。
  2004年,全市成人高校在校生数比上年减少35.3%。有96743人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226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书。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招收自学视听生,在学人数达13293人。
  大连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全市唯一的成人中专学校。2004年,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增加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焊接等专业,在校生比上年增长2.8%。学校以县(市区)分校为主,不断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当年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2004年4月,大连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暨中专招生工作会议上,作了“大力发展农广校中等专业教育,努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服务”的经验介绍,受到中央农广校领导和与会代表的好评。
  成人职业技术培训有了新发展。2004年,全市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40个,其中教育部门办22个。为保证贫困乡镇农民参加培训,市政府在国家给予的“阳光工程” 每人100元配套资金的基础上,增加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每人100元,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采取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定单培训”和与市内职业中专联合办学的形式,保证了培训质量。年内,县(市、区)职业教育中心和乡镇职业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8597人,培训后转移就业34255人。
  乡镇职业学校继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53项,培训25.8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14596人。年内,市级财政拨付引导性资金1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经费375万元,学校自筹经费567万元,较好地解决了职教中心和一些乡镇职校的校舍、设备、实验基地不足等问题。经评审,市级重点乡镇职校增加6所、市级示范实验基地增加5处。
  为适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把大连建成“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需要,各行业、各职工培训学校普遍根据本行业、本单位实际,对一线职工开展在岗、转岗、技术练兵培训和下岗再就业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推动职工教育的发展,市教育局在大连供电公司培训中心召开全市职工培训工作现场研讨会,观摩该培训中心的仿真培训系统,推广该培训中心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模式。
  社区教育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2004年,全市有社区学院1所,社区学校217所,培训64.4万人。各区教育行政部门采取输送教师、提供场地、开放中小学校等措施,支持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甘井子区,投资300万元,按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的标准,改建社区教育学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加快街道基层分院和基层社区学校建设,完善了全区社区教育网络。该区15个街道全部配备有计算机和打印机,实现了区域内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经辽宁省专家组评估,该区被推荐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撰稿& 武玉顺& 李& 赤
  [高等教育]  2004年,大连市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研究生教育招生数、在学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17.3%、22.8%。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比上年增长20.4%、15.7。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增。大连理工大学“985”二期工程启动,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已经启用。大连交通大学占地7.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的旅顺新校区(一期)落成。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旅顺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易地重建的新校园正式奠基,规划一期征地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年内,在连高校校舍总建筑面积达552.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9%。
  多层次办学又有新的拓展。6月3日,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了以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和加强高校学生国防教育为宗旨的国防教育学院。该学院将负责制定国防生的培养计划,负责国防生的思想教育、教学组织协调、党建工作、半军事化管理以及全校学生的国防教育,协调学校有关部门与部队进行军事科研项目的合作与研究,开展依托培养工作的研究等。经教育部同意,大连铁道学院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10月,该校在旅顺的新校区一期工程落成,软件学院师生4000多人迁入,IT科技园在新校区内正式开园。10月10日,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大连分院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立,东软信息学院构建的大专―本科―研究生的多层次学历教育、职后培训和在线教育的体系趋于完善。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国际型、复合型和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需求,大连外国语学院成立软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设三年制的计算机软件(日语、英语)专科专业,并于9月迎来第一批新生。
  市属普通高校发展迅速。大连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使师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878位专任教师中,有“双聘”院士和长江学者各1名,博士生导师6名;具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分别为145人、402人;具有高职、副高职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分别为141人、554人。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全校有21个学院、38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点,并首次招收45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在校生达13181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有外国留学生100余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把为大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大力开发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楼宇控制等新专业,并对课程进行整合,专业教材更新率达40%以上。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该校建成了全国同类院校中一流的实训基地。该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98%。
  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深化。各高校普遍施行学分制,全市2004级大学生都可以根据经济能力和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业,攻读一个或者多个学位,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和学习时间。为了与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配套推进,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大连民族学院6所院校率先启动英语教学改革。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交通大学、大连水产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大连大学等院校新增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44个。大连理工大学成为大连市第一所实现自主招生的高校,自主招生额为招生总数的5%。
  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市高等教育中的比重显著上升。有民办职业技术学院4所、公办普通高校的民办二级学院8所,当年招收本专科生10957人,占全市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22%。民办高校教职工3122人,校舍建筑面积127.49万平方米。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尚不平衡,个别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经费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撰稿& 武玉顺审稿& 刘文健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电话:010-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版权所有: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皖n是哪里的车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