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地区初中音乐课本本使用的版本有哪些?南方用的又是什么版本?

  锦晖先生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其对儿童音乐教育所做出的贡献,文艺周刊《小朋友》的创刊,《麻雀与小孩》等12部儿童歌舞剧"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幼儿音乐课本内容的“中国化”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锦晖先生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其对儿童音乐教育所做出的贡献,文艺周刊《小朋友》的创刊,《麻雀与小孩》等12部儿童歌舞剧及《可怜的秋香》等24首歌舞表演曲的创作,不但使他成为当时音乐界的名人,更是吸引了当代研究学者的眼球,研究成果颇为丰厚。但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出自黎氏之手的中国近代第一部以《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及教法》命名的著作,却鲜为人所关注,因该书的出版既是对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幼儿教育“中国化”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体现,其中又蕴含着黎锦晖丰富的幼儿音乐教育思想。本文特对此著作予以解读,以期能为更加全面地了解黎氏的儿童教育思想与成就献上绵薄之力。 中国论文网 /7/view-4262868.htm  一、《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及教法》概述   《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及教法》(下称《教材及教法》)于1933年12月由大众书局出版,全书共四册,每册分为“演习曲”、“应用曲”、“欣赏曲”等三个部分,其中“演习曲”含12首歌曲,每首歌曲分列五线谱、首调简谱、固定调简谱三种记谱方式,后附歌词读音和表演说明;“应用曲”含4首乐曲,分进行曲和舞蹈曲两类,均以上述三种方式记谱,后附“表演说明”对队形或舞蹈形式进行解释;“欣赏曲”含2首歌曲,歌曲采用五线谱和固定调简谱两种方式记谱,附有欣赏说明,并有一首灌有唱片。每册册首的“编辑大意”对教材编写的基本情况和三个部分的内容选取及运用进行了简要说明。首先指出《教材及教法》是“依据部颁(1932年)幼儿园课程标准,精心编辑”,之后对“演作用歌曲”(原书编辑大意称“演作用歌曲”,而目录则为“演习曲”,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说法——引者)、“应用曲”和“欣赏曲”等三个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一说明,其中提到:“演作用歌曲”是“由极浅的材料渐渐推进,确能启发并增进幼稚儿童欣赏音乐的机能,……歌句中之字音声调,与旋律的进行融成一片,十分接近平日语调,可使歌唱者与欣赏者完全了解,增高兴趣”;“应用曲”为“阵列行进或队团舞蹈用曲,在幼稚园中甚为重要”;“欣赏曲”部分做到“乐声充实、歌声明洁,足供欣赏”等①。   二、《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及教法》的   编撰背景   《教材及教法》的编撰,是依据1932年10月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而进行的,编撰的背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幼儿教育中国化改革的背景   中国近代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是由西方传教士所创办,随后受日本幼儿教育思想影响,办学模式和体制直接效法于日本。民国初期之后,从仿日又逐渐转向学习欧美,使得教会幼儿园倍受青睐,中国人自办的普通式的幼儿园因采用蒙台梭利或福禄贝尔教育法,也具有明显的倾向西式教会幼儿园的特色。为此,陶行知通过以下一段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幼稚教育的“外国化”,他说:“试一参观今日所谓之幼稚园,耳目所接,那样不是外国货?他们弹的是外国钢琴,唱的是外国歌……,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了外国货的贩卖场,先生做了外国货的贩子,可怜的儿童居然做了外国货的主顾”。②陈鹤琴也曾撰文“揭示当时整个幼稚教育领域无方针、无目标的紊乱状况,呼吁通过实验研究有关幼稚园的教学、教材、课程的编订,探索中国化的幼稚教育”③。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是当时整个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1928年5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教育会议上,讨论通过了陶行知提出的“审查编辑幼稚园课程及教材案”。该案提出的理由有二:其一,国内幼稚园的课程和教材尚无统一标准;其二,全国所设幼稚园的课程和教材多半是从国外来的,不很适合我国的国情。④为此,“编订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就成为当时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一项迫切的重要任务”⑤。会后不久,教育部聘请陈鹤琴等11位专家进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拟定工作,草案完成后,1929年9月,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实验推行,汇集意见,修改完善,于1932年正式颁布实施,第一部《幼稚园课程标准》成为我国近代幼儿园中国化改革的重要成果。黎氏《教材及教法》正是在幼稚园教学、课程、教材编订中国化的呼吁下,依据“部颁幼稚园课程标准”而编写的一部幼稚园音乐教材。   (二)基于已初具规模的幼稚园音乐教材   唱歌是幼儿园的一门必修课程,不管是教会幼稚园还是仿造日本幼稚教育的蒙养院,或是其他普通幼稚园,都开设有唱歌(或称乐歌)课程,只是歌曲内容和意义有所不同,如教会幼稚园唱圣歌,蒙养院唱涵养性情之歌等。清末民初,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随着新制学堂的建立而产生了学堂乐歌,幼稚园的音乐教学也深受此影响。20世纪初到《幼稚园课程标准》颁布前的三十年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公开出版的有史可查的幼稚园音乐教材有《共和幼稚歌》(李虞贞编)、《幼稚园歌初编》(刘吴卓主编)、《幼稚园唱歌集》(王瑞娴编)、《幼稚唱歌》(胡君复编)、《幼稚园小学校音乐集》(曹徐谨葆等编)、《幼童喜乐歌》(苏慈德编)、《儿童新歌曲》(潘伯英编)、《幼稚园与初等小学诗歌》(斯特里编)、《幼稚园音乐一百六十首》(沈秉廉编)、《幼稚园新歌》(沈秉廉、钱君匋编)、《幼稚园甜歌五十首》(孙艳秋编)、《幼稚园的音乐》(黄勖哉编)、《幼稚园音乐游戏》(沈秉廉等编)等13部。这些教材中除沈秉廉等编的《幼稚园音乐游戏》中涉及游戏内容外,其它均为歌曲教材,内容单一。大多数歌曲都运用外国曲调予以填词的创作方式,用于幼儿歌唱,有点牵强,但歌词却很是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在歌曲难易程度地安排上,也充分考虑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已经具有幼儿教材的特征。黎锦晖《教材及教法》正是基于这些初具规模的幼儿音乐教材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和推进的。   (三)基于黎锦晖在儿童音乐创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20世纪20年代是黎锦晖在儿童音乐创作方面的黄金阶段,文艺周刊《小朋友》和以演出儿童歌舞音乐为主的表演团体“明月音乐会”的创办,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和12首⑥儿童歌舞剧创作、表演、出版都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歌舞剧和表演剧作品“歌词和音乐几乎都是他一人所写,从其作品内容、文字用语、旋律风格和节奏特点,都表现出他善于结合儿童的生活现实,抓住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去选择题材、构思情节,并以儿童能理解的、富于形象性艺术语言进行表达”,⑦在音乐创作上,黎锦晖对最初的几部儿童歌舞剧主要采用“选曲填词”的方式,自己创作较少,如在《麻雀与小孩》的8首曲子中,只有一首为其自创,但后来“他是朝着不断增加自己的创作分量、不断压缩选曲填词的分量的方向发展”,⑧《小小画家》作品中的全部音乐都是其根据情节和歌词要求所进行的新的创作。大量的创作实践,为他之后《教材及教法》中“演习曲”、“应用曲”、“欣赏曲”中歌曲和乐曲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及教法》   内容的“中国化”   黎氏《教材及教法》是在幼稚园中国化改革的浪潮中,依据中国第一部《幼稚园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其中内容除紧扣课程标准宗旨和要求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教材内容的“中国化”。音乐课本内容的“中国化”是音乐课本内容“洋化”之后民族化的回归。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早期学校音乐教育是随“洋化”的学堂乐歌的产生而开始的,歌曲采用西方和日本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绝大部分歌曲最初采用日本歌曲旋律填词,后又转为采用欧美歌曲旋律填词,以我国歌曲旋律填词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并“估计出现在‘五四’之后,确切年代待考”⑨。汪毓和指出“一般认为这种以选曲填词方式所产生的学堂乐歌在我国的流传主要限于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这20年,……其实,实际情况远不是那样,……从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堂里,原来填词形式的学堂乐歌的影响并没有消失,……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它在相当一批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⑩。可见,受学堂乐歌的影响,当时出版的各种学校或幼稚园用的唱歌教材大都属于音乐教育“洋化”的产物。音乐教育“中国化”倾向,从1923年刘质平起草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提出“用五声音阶的旋律(的歌曲)”和1929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音乐》中“本国各种普通乐器的独奏和合奏”等的表述中可见一斑。而1932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程标准对于音乐教育的“中国化”则具有关键性意义,该文件明确提出了“在音乐教育中要重视‘民族性’的问题”。{11}在当时中国音乐教育朝着“中国化”发展的趋势下,自幼深受民间音乐熏陶的黎锦晖曾强调:“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流,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12}《教材及教法》的编写正是这一趋势和思想的体现,其内容的“中国化”,具体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歌曲的创作突破了传统的选曲填词   通过对教材中演习曲和欣赏曲所采用的56首歌曲分析,音乐与歌词的声调、内容及所表达的形象均结合严密,甚为融洽,而不是简单地借用其他歌曲曲调配上歌词。如在歌曲《我爱歌舞》中,最高音“c2”,与歌词“唱”与“跳”搭配,出现在强拍,既突出歌曲的中心词“唱”与“跳”动作的形象性,又正好与这两个字均为四声音调的较为高昂相符,可谓是用心良苦;又如在歌曲《笑哇》中,以连续八分音符级进下行与“哈哈哈、呵呵呵”等描写笑声的象声词结合,把各种“笑声”表现得形象逼真。正如作者在“编辑大意”中说道:“歌句中之字音声调,与旋律的进行融成一片,十分接近平日语调,可使歌唱者与欣赏者完全了解,增高兴趣,此点尤为本书之长。”{13}可见,作者在歌曲的创作中,已突破了“学堂乐歌”式的选曲填词,而是进行了依词谱曲的新创作。   (二)歌(乐)曲音乐语言的“中国化”   《教材及教法》共四册,用于演唱、表演及欣赏的歌(乐)曲共72首,其音乐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大部分作品采用了中国民族调式和音乐素材的民间性。首先,在旋律调式方面,第一册的18首歌(乐)曲中,除其中一首歌《拉拉拉》采用西洋大调式外,其他17首均为民族五声宫调式;第二册的18首的歌(乐)曲,除其中一首《舞蹈曲一》为西洋大调式外,其他均为民族五声或六声宫调式;第三册的18首的歌(乐)曲,除《笑哇》、《妈妈快回来》采用西洋大调式,《进行曲七》采用西洋小调式外,其他为民族五声、六声或七声宫调式;第四册的18首的歌(乐)曲,除《进行曲十》、《舞蹈曲五》、《寄给父亲的诗》等三首为西洋大调式外,其它均为民族五声、六声或七声宫、徵调式。歌曲大多采用二度级进和小三度音程结合的手法,使旋律进行平稳,并通过与日常话语式的歌词相结合,使得歌曲朴素、简单,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幼儿的歌唱,再加上用色彩明亮的宫调式和徵调式创作,使歌曲积极、阳光,既符合歌词所需表达的形象,又给人以活泼、热情、乐观之感。   在音乐素材的民间性方面,正如孙继南在分析黎锦晖创作经验时所说,“由于这位音乐家自幼即广泛接触民族民间音乐,往后又在这方面悉心钻研……举凡他所熟悉的品种,诸如民间乐曲、民歌小调、说唱曲牌、戏曲唱腔等,只要符合所要表达内容、情感的需要,他都可以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14},教材中歌曲有一部分听起来很像南方的民歌,如歌曲《喜鹊子》就与湖南民歌《打硪歌》很相似,两首歌曲的节拍均为4/4拍,调式均为五声宫调式,节奏方面二者均以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为主,音程的运用均大量采用湖南民歌特色音程(1—6,6—1),正是两首歌曲高度相关的音乐素材,使得《喜鹊子》民间性特征非常突出。又如歌曲《摇摇宝贝》则大量使用湖南花鼓戏中《十字调》的素材,歌曲《小皮球》则与上海民歌《五更相思》音调相通。将民间音乐素材加以改造,使之符合于歌词及幼儿演唱的需要是黎锦晖创作观念的一种实践,在看到当时学生在上课前全体都唱一首用日本曲调填词的《尊孔》歌时,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国这么大,语言那么复杂,研究中国民族土风音乐的人,也明白南腔北调,万绪千端,难道其中就没有一点价值?芽取其精华、去其渣滓,用现代世界共同嗜爱的作曲方法,使之内容充实,思想健全,感情丰富。”{15}   (三)歌词内容的“中国化”   以上提到,由陶行知、张雪门、张宗麟等教育家所发起的幼教改革,力求突破当时幼儿教育的“全盘西化”,而探索一条“西为中用、兼收并蓄”的,既重知识传授、又重道德教育的“中国化”幼教之路,并呼吁通过研究有关幼稚园的教学、教材、课程的编订予以实现。1932年教育部颁布的特具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幼儿教育指导性文件《幼稚园课程标准》,就是当时幼稚教育“中国化”改革的重要成果。音乐作为其中课程之一,列在课程范围中第一个进行说明,课程目标列有四点,“满足唱歌的欲望”和“启发并增进欣赏音乐的机能”体现出美育的自身功能,即愉悦性情;“发展亲爱,协同等的情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在德育与美育的关系中,所形成的“美善相乐”、“以美辅德”的思想;“引起对于事物(如猫,狗、耕田、洗衣之类)的兴趣”体现了美育的益智功能。另外,在歌词的听唱表演与欣赏中提到的“关于家庭生活的、关于纪念和庆祝的、关于时令节日的、关于自然现象的、关于习见的动植物的、关于日常工作的、关于爱国的、关于社交的、关于表演用的”{16}等内容,则成为音乐课本中歌词内容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黎氏《教材及教法》中歌词内容,就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而创作和安排的。
  《教材及教法》中歌词朴实平白,语气亲切,故事性强,符合儿童的语言及心理发展特征,究其内容,可分为愉悦性情、益智、健体、辅德、协同合作等五类。愉悦性情类,包括表演与欣赏等,如歌曲《花枝上》、《我爱歌舞》等;益智类,包括动植物的、自然现象、时令节日的等知识,如歌曲《小猫咪》、《鸟飞飞》、《天下雪》等;健体类,主要是鼓励趣味体育活动的,包括歌曲《毽子》、《荡秋千》、《小皮球》等;辅德类,主要是对幼儿中国传统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忠孝、亲仁、爱国等方面,涉及的歌曲有《妈妈爱宝宝》、《东方红》、《摇摇摇》、《国旗歌》、《老鸦老了》等;协同合作类,主要是对协调合作、团结友爱的强调,如歌曲《十个小朋友》、《结朋友》等。“以美辅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与西方强调以真为美的评判标准不同,中国强调的则是以善来评判美,要求“美善相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通过“乐”来调和性情、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该教材中歌曲《老鸦老了》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体现:   呱呱呱呱,老鸦老了,飞不了了。肚皮空了,要吃虫了。呱呱呱呱呱呱叫,叫呱呱。小乌鸦,想妈妈。捉青虫,带回家。妈妈饿了,先喂您吧。妈妈从前喂过我呀。自己饿饿,不要紧呀。{17}   从歌词可以看出,该歌曲是对“鸟有反哺之情”的一种形象解释,通过对小乌鸦在自己“饿饿”的情况下,捉青虫喂妈妈的形象描绘,教育小朋友要学会感恩,对父母要有孝敬之心。   四、结 论   黎锦晖《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及教法》一书,一方面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前后幼儿教育“中国化”改革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当时幼儿教育改革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也是对黎氏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精髓的重要体现。教材中的每一首歌曲,从词、曲到游戏活动设计无不体现其“改造国民性”的音乐教育目标观,“把(教学)歌曲分为修身、爱国、益智、畅怀四类”{18},以及在幼儿歌曲创作中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广泛运用等角度,进一步折射出其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之情。因此,可认为这套教材是黎锦晖在儿童歌舞剧及歌舞表演曲创作后,在儿童音乐教育“国民性”方面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是其在儿童音乐教育方面所做出的辉煌一笔,其贡献不可磨灭。   ①《编辑大意》,黎锦晖《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及教法》?眼M?演,上海:大众书局1933年版。   ②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眼M?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8页。   ③代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幼稚教育改革》?眼D?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13页。   ④同②,第254页。   ⑤唐淑《我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简介》?眼J?演,《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⑥其实,从第一部《麻雀与小孩》开始,到《小利达之死》,黎锦晖一共创作了11部儿童歌舞剧,《长恨歌》是尝试之作,一直没有出版,参见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眼M?演,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   ⑦同⑥,第137页。   ⑧同⑥,第139页。   ⑨同⑥,第39页。   {10}同⑥,第40—41页。   {11}1922年《小学音乐课程纲要》,1929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音乐》,1932年音乐课程标准等,参见吕金藻等《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中小学音乐教育编年纪实》[J],《艺术史与史料》1994年第1期。   {12}黎锦晖《我和明月社?穴上?雪》[Z]前言,中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化史料》1982年第3辑。   {13}黎锦晖《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及教法》[M],上海:大众书局1933年版,第一册第7页,第三册第8页,编辑大意。   {14}孙继南《黎锦晖评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版1993年版,第69页。   {15}{18}黎锦晖《明月歌曲一二八首》[Z],中央音乐学院研究所音乐研究班编《中国现代音乐论论民族音乐》(内部资料),1962年版,第185页。   {16}参见网站http?押///xlxz//8284.html   {17}黎锦晖《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及教法》?眼M?演,上海大众书局1933年版,第四册第23页。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我们兄弟这一家,只有嫂嫂因长女照顾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个县插队外,我们四个均落户在上杭县一个绿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准妹夫隔河相望。
(2)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踩在卵石上跃纵而来。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知青点里偌大的铁锅,许久不见油星,年轮似的锈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鱼。况且,僧多鱼少。小妹便脸上很光彩地给我们氽鱼汤。
(3)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
(4)门前下几级石板,顺着碎石拼凑的小堤走两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们在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团一把稻草刷锄板,颠晃着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红艳艳,萝卜白生生,芥菜生动活泼。吃过晚饭冲过凉,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领队知青在桥头拨吉他,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们的望乡台哩。
(5)河是我们的避难所。
(6)中秋那天,队里杀了猪,我们分到了两斤肉。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向房东家买了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大家团团围坐喝着家酿糯米酒过节。忽然发现不知何时我们中间少了一个人。
(7)拉开咿呀小木门,踱到晒坪上,听到河边苇丛有一支不成调的口琴。那个来河边寻求安慰的同伴刚刚失去了父亲,除了感情的重创之外,他还面临着经济来源的断绝,从此,他连八分钱邮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8)悄悄坐在河边上,我们无言盯着河面。那时,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来,与山区剔透的空气融为一体。河风经苇叶淌到我额上,溅出浪花如碎钻般晶莹。同伴的心情一点一点开朗起来,他眼里萤火虫一闪一曳。
(9)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
(10)深山砍柴火出墟,农民总是告诫我们:若是迷路了,只要侧身听到水声,找到山溪或小河,顺着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当我孤身翻山越岭去邻县找同学,一二十里路鲜有人烟。只听见汩汩溅溅的水声,有时在足下,有时在肩旁,有时在涧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给我壮胆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
(11)伟大的河流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发源地,那么小河小溪也是一方风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两岸生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正是沿袭了这一自然法则。
(12)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
(13)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边。老房东烧的是蜂窝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
(14)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
(选自《新华文摘》)
注:知青,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下乡务农的城市知识青年。
1.第(3)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8字以内)
2.第(11)自然段画线句子“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请结合原文说一说具体指什么教育。(25字以内)
3.按照“河是我们的避难所”的形式,总结一下全文的内容,再列出三个方面。
4.文章最后一句“祈求河的宽恕”指什么?(25字以内)
5.下列对文章内容判断不当的三项是
A.小河清澈、晶莹,能安慰人,能使人心情开朗,过去现在都如此。
B.在桥头一遍又一遍地唱歌,反映了知青们的思乡之情。
C.“眼似秋波横”的比喻,也暗含了小妹与妹夫的隔河相望。
D.“老朋友左右逢源”指的是老同学照顾周到,细致体贴。
E.“因为水不仅仅是水”,他还指河水、海水、井水。
F.“枯瘦如斯,污秽如斯”与上文形成对比,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阅读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九章·涉江》(节选)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赢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①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昬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②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1)节选的诗中屈原用四位古代贤人自比,他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__________  ②余将董道而不豫兮__________  ③固将重昬而终身__________(3)诗的后3节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凤皇”“露申”“辛夷”喻_______,“燕雀”“乌鹊”喻____,“腥臊”喻___________。而众多的比喻又形成_________。反复运用比喻是为了证明这是一个________的社会。(4)将诗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诗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合本诗与《湘夫人》,分析屈原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台)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的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
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春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一个公园里去写生,在一本报道恳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叫“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是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将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这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明白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1、除了心理因素外,“父亲”将“长亭”误听作“长城”,是因为什么?
                                       
2.在了解了的真相之后,为什么“父亲”觉得很“懊丧”,“我”则“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孤单”?试分析其共同的原因。
                                     
3.文中说“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既然是“错误”,为什么又是美丽的?
     
                                
4.对下面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
A.文中的父亲除了误听歌词还无意中犯了一个“错误”:伤害了一个小孩要表现一下自己的热情。
B.“‘燕子!’我心中像触了电一样地呆住了”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我初见“燕子”时又惊又喜的心情。
C.乡间的田野风光、外婆爱唱的歌、孩子的咿呀学语,都起到了烘托“燕子”在我心中的美丽形象的作用。
D.文中写“我”忽然体会出那次“父亲失望的心情了”,这就把前后两部分内容融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E.结尾一句画龙点睛,写出了“我”对“燕子”的挚爱和对了解真相的追悔莫及。
F.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人们应该正视并且容忍某些错误,因为这些错误也自有它们的价值。
一、(12分,每小题3分)1.C(A、慌―皇& B、妄―枉& C、璧―碧& 骄―娇&& D、概―慨)2.B(“反应”指有机体受到刺激而产生的相应活动。“反映”指反照出人或物体的形象。根据语境,应当利用“反应”。“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根据语境,应当用“刮目相看”。“实施”指实行〈法令、政策等〉。“实行”指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根据语境,应当用“实施”。)3.B“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这里指贪官悔过,用词和语境不合。可改为“追悔莫及”。)4.D(A、成分残缺。后一分句缺主语“群众”或“各界群众”。B、搭配不当。“加强”与“智力”不搭配。C、表意不明,死亡的是村民还是东北虎,有歧义。)二、(9分,每小题3分)5.B(A说明不完全,C未说出“自行”的特点,因而适用于各种先进的观测方法。D说的是视向速度观测法的特点。)6.A(飞马座51号星的行星是利用视向速度观测法被发现的。)7.D(A过于绝对,室女座70号星的行星只是“可望”有生命诞生的环境。B脉冲星行星尚未被发现,更无法谈它的行星质量大小。C根据原文,推断不出此结论。)三、(9分,每小题3分)8.D(除:任命、授职)9.B(①⑥只是讲其任务。③是讲其生活经历。)10.D(“善于用人”错。他不善于用人,没有什么好名声,升任衮州刺史并非因为其善于用人。)四、(23分)11.(10分)(1)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回复)。(大意译对2分,关键词“书”“让”“报”各1分) (2)傅永考虑(衡量)吴、楚的军队喜欢以劫营为能事,而且贼人如果夜袭,必然要在渡过淮水的地方用火来标记它的浅水处。(大意译对2分,“量”、“以……为”、“所以”各1分)12.(8分)(1)两层。第一层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第二层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每层2分。(2)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水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余辉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的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铺”
的分析,“可怜”的分析,各2分。意思对即可。13.其辞微&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祢而见义远& 故其称物芳& 故死而不容 (2)鲜克有终& 达则兼济天下& 钟鼓馔玉不足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给一题评分。每答对一空给一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五、(22分)14.(4分)“震动”强调了作者心灵被触动的程度之深。表达出作者由衷的赞叹、敬佩之情。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15.(8分)①他们扎根石缝,日夜与石头搏斗。②它们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强悍,长期与风雨抗争。③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环境凶险莫测。④它们枝断干残至仅剩枯骸,仍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16.(2分)前三个自然段缩小事物的范围,由“黄山松”到“山上的松”再到“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用来突出和强调黄山绝壁松平凡中的不凡。它们的位置不可调换。分析占1分,说出不可调换得1分。意思对即可。17.(8分)(1)(4分)含意:在与恶科学界的生存环境的搏斗中,绝壁松磨砺出顽强的生命力,这成为绝壁松独有的特性,一代又一代传下来。这句话揭示了绝壁松非凡性格与精神产生的原因。含意与作用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2)(4分)例①“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由松树联想到社会上各种勇敢、坚强、有骨气的人,将松树的精神与人的精神融为一体,突出体现文章主旨。例②“于是……它全都具备。”由松树有尊严地挺立,联想到社会上的强者所具备的品质,将松树的精神人格化,突出体现文章的主旨。举例和分析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六、(15分)18.(4分)①不但(不仅,不只)& ②而且(还有)& ③乃至(甚至,甚而)& ④除了(除)⑤还(也)& (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2分,答对四个给3分,答对五个给4分)19.(5分)开封府位于市区西南部,北靠延庆观,东邻中山路,南边面对包公东湖,西面与迎宾路隔湖而望。以上只是举例。每点1分。方位顺序不计。20.(6分)例:拒绝艰难攀登的人,永远不能欣赏顶峰壮美的景色;拒绝辛勤劳作的人,永远不能享受丰收的喜悦;拒绝刻苦训练的人,永远不能获取竞技场上胜利的快慰。共6分,每句3分。句式相同,1分;内容合理,2分。七、(60分)21.(60分)等级评分标准&&一等(20~17分)二等(16~12分)三等(11~17分)四等(6~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没有什么内容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体较工整大体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显文采略显创意个别语句有点深刻个别细节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略显个性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3)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分,每用错3处标点扣1分。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各扣满2分为止。&(4)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附](译文)傅永,字修其,是清河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投奔到北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曾在崔道固那里担任城局参军,和崔道固一起投降北魏,成为平齐郡百姓。王肃做豫州使的时候,朝廷任命傅永做王肃的平南长史。南齐将领鲁康祖、赵公政侵犯豫州的太仓口,王肃命令傅永抗击他们。傅永考虑吴、楚的军队喜欢以劫营为能事,而且贼人如果夜袭,必然要在渡过淮水的地方用火来标记它的浅水处。傅永设下埋伏之后,仍然秘密地派人用瓠盛着火油,渡到了河南岸,在水深的地方安置下,嘱咐他们说:“如果有火起,就把这火油点着。”这天夜里,鲁康祖、赵公政等果然亲自率领部队来劫营。东西两边的伏兵一起夹击,鲁康祖等人向淮水逃奔。多处火起后,便无法标记他们原来渡河的地方,于是他们便向傅永所放置火油的地方争渡。河水很深,淹死很多人,斩首的有几千人,活捉了赵公政。鲁康祖连人带马掉进淮河里,早晨找到了他的尸体,斩下脑袋后连同赵公政一起送到了京师。裴叔业又围困涡阳,当时皇帝正在豫州,派遣傅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一起解围。傅永说:“挖根深的沟壑,筑坚固的壁垒,然后图谋解救涡阳之围。”高聪等人不听从他的意见,结果一交锋就失败了。高聪等丢盔弃甲逃到悬壶,傅永独自收拾了散兵慢慢的返回,贼兵追来,他又设下埋伏还击,打击了敌军的锐气。后来刘藻被充军边远地区,傅永仅仅是被免官而已。还没过十天,傅永被诏命为汝阴镇将,兼任汝阴太守。
玷玷玷后来他担任恒农太守,但这不是他心里所喜欢的职务。当时,中山王元英向东征伐钟离,上奏请求让傅永担任将军,朝廷没有接受。傅永常常说:“东汉的马援、西汉的赵充国,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唯独我这老将被拘束在这里!”但他在管理人方面不太擅长,所以在任时没有特别好的名声。后来担任南衮州刺史。年纪已经过了八十,还能驰骋射箭,骑马挺矛,经常避讳说老,常常说自己是六十九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音乐课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