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草果怎么用产地在哪

草豆蔻_百度百科
&草豆蔻 这是一个,请在下列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其他问题请访问云南草果,广东草果,广州草果,深圳草果,东莞草果,越南进口草果卢总是云南特产的调味品,产量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九十五,草果适生于热带、亚热带湿热荫蔽的阔叶林中。草果是云南省的一大黄金产业链,云南草果不但优质安全,味道清香,优质草果有医用,食用,药用,生化等众多行业用途。我公司专业批发云南自产草果,云南草果公司是目前云南省最大的草果加工厂,厂址分布在保山怒江,红河金平,文山马关等各大草果种植基地。优质的货物,一流的售后服务,安全的包装,是你选购草果的最佳地方。云南草果贸易公司云南…
云南草果批发有限公司
私营合伙企业
云南草果产地,草果价格,云南草果批发,马关草果,越南草果,草果行情卢总
公司成立时间: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人民币 400 万元 - 500 万元
主要经营地点:
云南省昭通地区永善县黄华乡新街18号
云南草果批发有限公司&
先生 (云南草果老板)
地址: 云南 昭通永善县黄华乡新街18号
电话: 86-2
地址:云南 昭通永善县黄华乡新街18号
电话:86-2您当前的位置:&>&&>&
  二、老挝
  丰沙里省
  自然条件丰沙里是老挝最北端的一个省,西、北部与我国云南省江城县接壤,东部靠近越南莱州省,南部与乌多姆赛和琅勃拉邦相邻。全省面积1.58万平方公里。省内山势高峻,群峰连绵,夫法山主峰高1625米。楠乌河贯流全省,河两岸为狭窄的谷地。孟乌怒盆地位于该省最北部,从南至北8公里,从东到西500米至2公里,海拔790米。楠乌河纵横盆地,沿河两岸稻田成片,是丰沙里省的谷仓。孟乌太盆地从南至北4公里,从东到西3公里,海拔708米,楠乌河穿越盆地中央,地形平坦,适宜种稻谷。盆地气温高,湿度大,旱季多雾。本怒盆地位于本怒县,从南至北4公里,从东到西1公里,海拔960米。楠荣河流经其间,沿河两岸颇多稻田。
  该省气候受季风支配,只分旱、雨两季,5&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年平均气温25℃上下,极端高温40℃,极端低温0℃左右,冬季偶有霜冻。全年降雨量1700&2000毫米。
  人口与民族1989年人口15万,民族以老龙族为主,有老、傣、黑傣、红傣、扬、元等分支。老松族在省内也占有很大比例,有苗、果、普囡、兰靛等分支。
  行政区划现有6县(孟夸、丰沙里、孟迈、桑潘、本怒、孟乌太),55个乡。省会设在孟夸县。孟夸位于楠乌河两岸,四周群山环抱,海拔400米,气候炎热,是橡胶产地之一。
  交通全省只有一条由中国援建的巴卡&丰沙里公路,经孟约、本怒,全长81公里。
  主要便道有:本怒&孟乌太,长110公里;孟乌太&乌怒,长31公里;孟赛&孟夸,长85公里;丰沙里&孟夸,长190公里。
  省境内河溪纵横,因受季节影响,大部分河溪不能行舟。楠乌河全段可通航,从孟夸溯河而上至哈飒后改乘汽车可抵丰沙里。
  生产主要农作物有稻谷、旱、水糯稻、玉米、薯类、黄豆、棉花等。该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全省只有几家小型企业,如纺织厂、锯木厂、汽车修理厂、砖瓦厂、乌太盐井、么丁盐井等。土特产有砂仁、鹿茸、虎骨、兽皮、象牙、琥珀等。另外还有煤、铜、锑、铅、岩盐等矿产资源。
  乌多姆赛省
  自然状况乌多姆赛省为老挝西北部山区省份之一,北邻丰沙里省和我国云南省勐腊县,东靠琅勃拉邦省,西连南塔省,南接沙耶武里省和泰国难府。全省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谷狭坡陡,有众多的小盆地。如长2公里、宽1公里的纳莫盆地;长5公里、宽1.5公里的孟拉盆地。稍大一点的盆地有孟赛盆地,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660米,楠赛河纵贯盆地,是乌多姆赛省的产粮区之一。孟洪盆地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宽阔谷地,长28公里、宽4公里,海拔450米,是该省主要产粮区。
  该省一年分为旱、雨两季,年平均气温25℃,极端高温可达40℃(孟本),最低气温7.5℃(孟赛)。年降雨量约900毫米。
  人口与民族人口有18万人;老听族占该省总人口的2/3,主要有卡姆、卡比、拉威、普桑、贡沙六个分支。另外老龙族约占总人口的18%,主要有老、傣、黑、黑傣等分支,老松族约占总人口的15%,主要有瑶、苗、爱伲、兰靛等分支。
  行政区划现有9个县,(纳莫、孟拉、赛、孟本、孟俄、孟洪、北本、巴塔、孟连),90个乡。
  省会是孟赛县。位于西北地区中部,东北面是夫托山,东南面是夫喜比山,西南面是班会沙拉高地,四面群山环抱,海拔660米。人口4000多,以老族为主。
  交通1968年以前该省没有公路,中国援建的4条三级柏油公路于1977年通车后,改变了该省的交通运输业落后状况。
  1号公路,由我境么憨至崩海,经纳堆、纳莫、孟赛,全长288公里;2号公路,由孟赛至北本,全长144公里。这是一条通往老泰边境的重要公路;3号公路,由纳堆经南塔至中老边境,全长115公里;4号公路,由孟赛至孟夸,全长100公里。这是一条通往越南莱州省奠边府的重要公路。孟琅公路,由班纳巴至琅勃拉邦,全长113公里。
  该省境内溪流纵横,但水位受季节控制,多数不宜通航。楠乌河旱季水深2&3米,可全年行驶小型船只。从北本经北乌可乘小汽轮抵琅勃拉邦、万象。
  生产主要农产品有大米、糯米、薯类、棉花等。该省农业生产很落后,仍保持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主要工厂有两家盐厂,1家织布厂,1家印刷厂和1家汽车修理厂。
  南塔省
  自然状况该省地处中、缅边境,是老挝西北部的重要门户。北部与我国云南省勐腊县接壤,西同缅甸毗连,东南部连接乌多姆赛省。全省面积1.2万平方公里。该省山脉是云南无量山脉余支的延续,平均海拔1000&2000米。孟新盆地是老挝西北地区最大的盆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海拔685米,楠润河流经盆地。该地盛产稻米,年产稻谷约2万吨,是老挝的主要产粮区之一。此外还有老挝西北地区第二大盆地&&南塔盆地,面积50平方公里,海拔590米,南塔河贯流盆地,是产稻区之一。
  该省属山区气候,白天气温较高,但日夜温差大,夜里较凉爽。旱季凌晨和上午多雾。年降雨量1000&2500毫米。
  #FH人口与民族##[R]1989年总人口12.7万人。主要民族为老龙族,有老、傣、黑傣、红傣、扬、元等分支;老听族,有卡姆、卡比等分支;老松族。有蒙、瑶、苗、高等分支;西拉族。
  行政区划现有8个县(孟新、南塔、孟龙、孟门、员普卡、班达发、会晒、那勒)、46个乡。省会设在南塔县,该县四面环山,海拔590米,位于楠塔河和楠来威河的交汇处。县内居民以傣族为主,其次还有老、老灰、果族等居住。
  交通南塔省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主要有3号公路,由班纳堆至中老边境,经南塔大桥、孟新,全长107公里,为中国七十年代援建。另有一条南塔&会晒便道,全长约200公里,旱季可通车。
  从南塔可乘船经会晒、琅勃拉邦抵万象,会晒至巴边可通行机船。水上通道主要是楠塔河。
  生产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糯米、黄豆等。该省居民好饲养家禽家畜,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粮食产量很低。会晒一带森林资源丰富。手工业基础薄弱,只有制盐、织布、制粉笔、锯木等行业。
  三、缅甸
  克钦邦
  自然状况克钦邦位于缅甸联邦北部和东北部,北部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相邻,东北部与中国的云南省毗连,西部与缅甸实皆省的杰沙、上亲敦两镇区及印度的阿萨姆邦接壤,南部与实皆省和掸邦北部相连接。克钦邦被人们称为&缅甸的北大门&,1948年缅甸独立后,根据1947年的&彬龙会议&决议,缅甸政府正式将密支那和八莫两个县划出,建立了克钦邦,邦首府在密支那。每年1月10日为邦庆日。
  克钦邦面积8.9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3%,由18个镇区和699个村组组成。全邦人口约90万人。克钦邦突出于中、印之间。南北长约470公里,东西宽约300公里。大部为山地,少数为丘陵地和冲积平地。密支那以北为高山深谷地,有孟崩山、仙糯山、高黎贡山,海拔多在2000&4000米之间,北部最高峰达5887米。邦内有迈立开江和恩梅开江两大江河,谷深坡陡,多为热带雨林覆盖。山地人烟稀少,除密支那往北至葡萄有公路外,交通比较闭塞。密支那以南地区多为高山森林。克钦邦有户拱、孟拱、孟养、密支那和八莫等谷地,地势低平,多水稻田和沼泽地。连接缅北和缅中、缅印的重要交通线均由这些谷地通过。克钦邦气候垂直分布明显。谷地炎热,山上较凉。北部山区12月至翌年3月大雪封山,海拔3000米以上山地有些阴坡则终年积雪。5&10月为雨季。密支那以北和户拱谷地年降雨量达3000毫米以上,密支那以南为1000&1500毫米。
  人口与民族克钦族为主体民族,约36万。邦内还杂居有掸、傈僳、阿依、腊西、央宛、玛鲁、格堵、格兰、摩些等少数民族,还有数万华侨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侨民。
  资源和经济克钦邦土地贫瘠,生产方式落后,但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全邦有2/3的土地面积被茂密的森林覆盖,盛产竹藤、柚木和其它各种硬木。矿藏有铜、琥珀、石英、尖晶石、云母、银、铁、铅、锑、沙金和盐等。缅甸最著名的玉石、翡翠和红绿宝石即产于克钦邦的孟拱一带地区。主要动物资源有象、犀牛、虎、豹、熊、野牛、麂和猴等。
  克钦邦现有耕地面积254.49万亩,种植面积为218万亩。经济主要为农业经济。农作物主要有稻谷、花生、甘蔗、玉米、大麦、小麦、大豆、棉花、烟草和甘薯等。每年平均生产稻米84万吨,有剩余可供输出。
  克钦邦工业较落后,现仅有一些碾米厂、锯木厂、制糖厂和卷烟厂等。六十年代中期,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已收归国有。克钦邦内的南木底和沙莫两个国营蔗糖厂平均年产糖600至700吨。有几座小发电厂,总发电量304万度,全邦已有15个镇区和15个村组使用电力照明。在密支那、八莫等城市,商业开始发展。
  主要城镇和交通运输密支那为缅北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克钦邦最大城市。地当缅北铁路的终点,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附近的伊洛瓦底江宽约500米,有渡口可渡车辆。密支那周围多山,城西和城北有飞机场,公路四通八达,南可至八莫,北通孙布拉蚌,西有雷多公路抵印度的雷多。全市人口13万余人。
  八莫为缅北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克钦邦的一大重镇。位于伊洛瓦底江和太平江汇流的右岸,地当水陆交通要冲,距我陇川县章凤镇99公里。八莫水路南通曼德勒,北抵密支那、孟拱、加迈;公路可达我怒江州的片马与缅甸最北端的孙布拉蚌。八莫附近的伊洛瓦底江宽800米左右,全年可通航。全市人口约7万人。
  葡萄镇为一盆地,是缅北最北端的一个镇。南北长约56公里,东西宽10至15公里。除至密支那有简易公路外,有驮运路和小路向东、向北至我境怒江洲的福贡、贡山和西藏的察隅等地,及向西北至印度阿萨姆地区。人口近5万人。
  孟拱为一谷地,是缅北一交通枢纽,长约65公里,宽5至18公里。孟拱距密支那铁路长约60公里,有通往加迈和拉班的公路。孟拱一带地区是缅甸玉石的主要产区。人口有8.5万余人。
  孟养谷地,长约140公里,宽6&12公里,密支那至曼德勒的铁路由此通过。孟养东北地形平坦,多为稻田和甘蔗地,西南多为丘陵地,周围全为柚木林所覆盖。人口6.3万余人。
  克钦邦由于山脉横亘,峰峦错杂,峡谷河谷多不胜数,所以陆路交通异常不便,运输主要是依靠骡、马驮运。只有一条铁路,由曼德勒通至邦首府所在地密支那,全长542公里,行车20小时。密支那距缅甸首都仰光的铁路全长1784公里,从密支那往北至葡萄的公路356公里。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长187公里,至掸邦北部的木姐为325公里,至南坎295公里。密支那至首都仰光的公路全长为1476公里。密支那至印度雷多的公路全长458公里,是缅甸通往印度的重要国际公路,系1945年1月建成,即缅印公路和中印公路中的一段,其中从密支那至加迈一段近200公里,全年可通车,其余路段干季可勉强通行吉普车。
  内河航运主要通航河道为伊洛瓦底江,从密支那至八莫,全长169公里,河宽400至800米,洪水期可通航小轮船。八莫至曼德勒,长510公里,河宽800至1500米,全年可通航400吨以下的轮船。
  密支那机场是缅北军民两用的重要机场,有沥青路面跑道,有通讯导航及夜航设备。八莫和葡萄两地也有飞机场,从仰光来的飞机,在一般情况下每星期有两班。
  同中国的关系克钦邦同我国的关系极为密切,克钦邦境内的克钦族、傈僳族与我国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地区、德宏州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是跨国境线而居的同一民族,他们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交往频繁,通婚、互市,亲如一家。伊洛瓦底江(即我国所称之大金沙江),发源于我国西藏昌都地区的察隅,南入缅甸,由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在密支那以北42公里处汇合而成,横贯缅甸南北。伊洛瓦底江于八莫收纳大盈江,于伊洛瓦收纳瑞丽江。陈毅副总理生前所作《赠缅甸友人》的诗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关系。
  早在唐宋以前,中国人民就与克钦族人民和居住在克钦邦内的其他民族有交往。古代南方陆地&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就是从现今的腾冲、梁河、陇川一带进入八莫等地,再从缅北克钦邦通往印度的。到了元、明、清三代,在经济上与我国的关系更为密切,八莫和老光屯(八莫以南14余公里处)两地是中缅边民从古至今贸易的中心。密支那以东的的昔董有两条通道直通中国边境,一条从腾冲经高田、猴桥和昔董到密支那,从中国边境到密支那,全程约250公里;另一条经南甸、盈江和茅草地等地至缅甸的八莫,全程约225公里。这两条通道从古到今均为中缅两国的重要商道。另外,从盈江可至缅甸的当帛、甘道延、曼千、洗帕河等地;从陇川有路可通八莫和密支那;从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等地有驮运路及小道可通缅甸北部边境的葡萄、孙布拉蚌、劳康、密支那等地。
  自然状况掸邦位于缅甸联邦东部,面积15.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缅总面积的1/4,是缅甸14个省、邦中最大的一个邦区。全邦人口372万余人,由52个镇区和1932个村组组成。每年2月7日为&邦庆日&。
  掸邦南北长约500公里,东西宽280&450公里。掸邦东邻老挝,东南接泰国,南部和西部与缅甸的其它省、邦相接,从北向南与我国云南省的瑞丽、畹町、潞西、耿马、沧源、西盟、孟连、勐海等县市接壤,有长达2000公里的边界线。战略地位重要。
  掸邦高原为一广大山区,山地面积占70%,一般海拔1000&2000米,最高峰在腊戌东南,海拔2673米。西部边缘高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平原800&1000米。萨尔温江将掸邦高原分割为东西两部。萨尔温江以西的山脉为我国高黎贡山南延部分,多南北走向。北部、南部和西部山岭连绵,在狭长的山岭间,有许多谷地和大面积的盆地。萨尔温江以东的山脉为我国怒江南延部分,主脉成南北走向,支脉由西侧斜向东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为起伏连绵的山地,谷深坡陡。南卡江以北的佤区几无平地,道路多沿山脊而行。景栋地区则有许多河谷,是中缅、缅泰间的通道。沿河谷有许多盆地,地形平坦,人口集中。
  萨尔温江在缅甸境内一段长约1200公里,水深流急,谷深坡陡,是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由于该江大部流经深山峡谷,河床升降较大,故大部不能通航。只有从派恩卡贝至瑞滚一段长45公里的河流,全年可通航小轮船和木船。另从瑞滚至入海口一段,长128公里,可通航轮船,但枯水期则只能通航至瑞滚以南19公里处的明西沙洲。中等河流有楠马图河、楠班河、楠登河、南卡江、楠垒河等。
  掸邦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冷热差异较大。3&5月为热季,12月至翌年2月为凉季。腊戌地区最高温37.2℃,最低温1.7℃。凉季部分山区有霜,个别山峰有小雪。5&10月为雨季,年雨量1200&1500毫米,萨尔温江谷地则在2000毫米左右。干季睛天上午多雾。
  掸邦分为北掸邦和东掸邦两部分。北掸邦首府设于腊戌,是缅北和掸邦重镇,面积约3.5平方公里,扼中缅交通要冲,离曼德勒282公里,距我国畹町市183公里。东掸邦首府设于景栋,面积约3平方公里,位于缅、中、泰、老四国交界地区,是缅甸东部紧靠中、老、泰边境地区的重要城市、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
  掸邦首府东枝,地处海拔1700米的高山顶上,被称为缅甸的&山城&,是缅甸著名的避署胜地和掸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约7平方公里。
  历史掸邦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中国史籍记载,早在公元一世纪,就出现了以今日掸邦一带为中心的古掸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以今日东枝为中心的行政区域。
  在英国占领缅甸前,掸邦实行土司制度,由土司进行统治。土司每年都向缅甸国王进贡。国王虽对掸邦进行统治,实际并不过问其施政情况。公元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后宣布掸邦为落后地区,把掸邦与缅甸本部分开,单独加以统治。英国仍保持了掸邦的土司制度。英国又依其辖区的大小,把土司分为三等,一等称苏布瓦,二等称谬沙,三等称外昆木。当时全掸邦共有35个土邦,分别由35个大小不同的土司统治,他们各自称霸一方,封建割据。
  1948年缅甸独立后,掸邦仍保持了土司制度。《缅甸联邦宪法》规定,掸邦包括英国统治缅甸时所称之&掸联邦&及佤邦的全部疆土。宪法甚至明文规定缅甸联邦国会的掸邦上议员由土司选出。实际上,各土司仍然封建割据,各行其是。但同时,缅甸政府也即开始酝酿废除掸邦土司制度。1948年上半年,缅甸政府组织了掸邦调查委员会,赴掸邦地区调查,草拟了改革方案。1950年间,掸邦又发生了农民反对土司的示威事件,缅甸政府就乘机再度提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民主改革&的主张。1952年秋,缅甸政府强使掸邦政府主席、孟密大土司规劝各土司放弃权力,掸邦土司被迫宣布放弃其权力。缅甸政府同时宣布对未交出政权的地区,实行军事管制。在这期间均有些土司激烈反对。六十年代初,缅甸政府再次宣布&彻底废除土司制&,并在掸邦设立了邦议会及邦政府。
  农业掸邦属高原地区,地广人稀,经济比较落后。农业是掸邦的经济基础。掸族人有古老的耕种技术,除种植稻谷外,他们还擅长于纺织、编织和木刻。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大米、玉蜀黍、花生等农作物。其他农副土特产品有豆类、芝麻、葵花籽、小麦、洋芋、烟草、棉花、甘蔗、鸦片、桐油、茶叶、水果、蔬菜等。其中蔬菜、水果、烟草、茶叶等还能供应缅甸本部或运往中国云南省德宏州的瑞丽、畹町等地销售。农业耕作技术较落后,以迁徙性的自给自足农业为主,定居的农业次之,经济作物的产品较少。
  掸邦森林资源丰富,是缅甸人民 称为&树木之王&、&缅甸之宝&的柚木和硬木产区之一。境内的丹阳、大其力、孟勇、孟养、滚弄、孟马等盆地和萨尔温江两岸的平原地区有大片草地,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
  七十年代以来,掸邦已先后修建了黑虎、楠戛、楠孔、埋巴香、埋萨、埋龙等6个水库和楠洋、埋雷两条水渠。农业种植面积已由1974/75年度的758.7万亩扩大到1981/82年度的904.4万亩,7年共增加种植面积145.7万亩,增加19.2%,但复种面积只有40.2万亩,复种指数为4%。八十年代初在掸邦一些地区推行高产计划后,几种主要农作物产量都有所增长。1981/82年度产稻谷14.5亿斤,小麦3199.7万斤,花生3729万斤,甘蔗18万吨,茶叶8010万斤,烟叶579万斤。畜牧业也在发展,饲养数量在增加,1981/82年度黄牛、水牛为125万头,耕牛69万头,猪21万头,鸡鸭127万只。1981/82年度,掸邦共产柚木11万立方米,产硬木21万立方米。
  工矿业缅甸独立后,特别是近20多年来,掸邦的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规模还比较小,大部分为一些小型的碾米厂、锯木厂和加工厂,现共有小型工厂或作坊146个。发电量有698万度,全邦有31个镇区使用电力照明。手工业则比较发达,主要是纺织业和编织业,良瑞的丝纱笼和茵莱的土布行销全缅甸。漆器、竹器等也有出产。商业在东枝、腊戌、景栋、高佬等城市还比较发达,商品经济在逐渐发展,但速度很慢。
  掸邦的矿产资源很丰富,有人说,掸邦的山上地下都有&宝&。据缅甸政府矿业部门的初步勘察,已发现有金、银、铜、煤、锡、锌、镍、钨、锑、石膏等矿藏。北掸邦的南渡(又称包德温或波顿的老银厂)矿场,历史悠久,早已闻名,对缅甸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已有几百年的开采历史。缅甸的铅、银、锌、铜等矿产几乎都出产于掸邦。东枝附近蕴藏量达数亿吨的一个大铁矿,已经开始开采。铁矿区还有眉苗和西保。在腊戌附近也有大量磁铁矿。掸邦地区1981/82年度产纯锡8吨,纯钨20吨、铅精矿7500吨,纯银57.6万盎司,纯锌粉9000吨,铜170吨,镍79吨,锑250吨,石膏3万吨。蔗糖在掸邦经济中占较大的比重,1974/75年度产糖1.1万吨。
  交通掸邦虽有铁路、公路和航空与其他地区相连。但是这些道路和航线,只能连接几个主要城市,要到较边远的地区,则只有便道和骡马道。掸邦和缅甸本部之间的两条铁路干线,即从曼德勒至腊戌线(全长286公里)和瑞良(东枝附近)至丹西线(全长158公里)。曼德勒至腊戌间的铁路,途中有一条从南约至南渡矿场的支线,长60公里。公路较多,但主要干线只有两条,一条从曼德勒至腊戌再至兴威(登尼、木邦),长333公里。这条路在兴威又分出两条岔路,一条通向北通过贵概到中缅边境的木姐和九谷(棒赛),全长459公里,进入中国的畹町市同滇缅公路相连接直通昆明,其中腊戌至我畹町段长183公里;另一条从兴威向东南由滚弄再转向萨尔温江以东的佤区,沿南定河沿岸,通往我国云南省的西盟、孟连边境。另一条公路干线从密铁拉经丹西、东枝、景栋至大其力,全长803公里,这是东掸邦连接东西部分的一条要道。这条公路在打角跨过萨尔温江,到了景栋后即拐向泰缅边境的大其力,同泰国北部的道路相接。途中在南山还有岔路往南通到泰国边境的崩巴井。其余则有若干条连接掸邦南北部分的一些小路。掸邦境内的火荷、腊戌、景栋、眉苗、南山、摩密、大其力、木姐、南坎、南渡、皎脉、孟萨、孟百了、孟班等地都有飞机场,可作航空运输。
  民族掸邦是缅甸联邦内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邦区,除主体民族掸族外,尚有:缅、勃欧、东杜、崩龙、克钦(即景颇)、克耶、英达、达努、佤、拉祜、布朗、哈尼(在缅甸称高或依高)、勃、当约昆、傈僳、迈达、尹、朗、桑多、陀莱、茵莱、尹甲、尹乃、苗、泰尼、云、果敢等20多种民族,他们的人数分别为上千人至数万人。另外还有象玛努诺、桂、克木、克敏、改柯等近30种人数很少的民族或民族支系。除了上述这些少数民族外,在掸邦各地还有不少华侨、印侨和巴侨。
  掸族自称泰,有近250万人,人口仅次于缅族和克伦族,是缅甸的第三大民族。掸族中的62%居住在掸邦,他们是掸邦的主体民族。缅北的杰沙、八英、密支那、曼德勒和东吁、彬文那等城市附近以及亲敦县境内居住的掸邦人也较多,其余的掸族分布在克耶邦、克钦邦和亲敦江上游等地,缅甸中部一带地区和克伦邦首府巴安附近也有些掸族村寨。
  掸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国古代称其为&掸&、&金齿&、&银齿&、&黑齿&、白衣&、&白夷&、&摆夷&等。缅甸的掸族和我国的傣族,历史渊源关系极为密切。由于掸族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数目字和许多生活用语与云南方言及闽粤方言接近。掸族有自己的文字,掸文是从梵文和缅文的字母转化来的一种简单拼音文字,但多用于佛教经典,很少用于文化教育方面。掸语通用于整个掸邦和缅北地区,与我国的傣族语言相通。掸族多信奉小乘佛教,95%是佛教徒。掸邦境内佛寺庙宇遍及各村寨。寺庙、佛塔的建筑形式和佛教节日及佛事活动都和缅族及我国傣族相似。
  教育掸族的文化还比较落后,但优于居住在掸邦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过去一些土司及其亲友的子女多在仰光甚至到泰国、英国读书。掸族儿童,不管男孩女孩,五六岁时就要到村里的寺庙去学习,他们通过诵经学习文化,故在掸族中文盲较少。据缅政府官方公布,全掸邦现有小学、初高中1761所,在校学生31万,教师7243人,另有工业高中、农业高中和专科学校多所。有医院19个,医疗站31个。
  缅甸自1964年开展扫盲识字运动,并把每年的9月8日定为&扫盲日&。每年暑假,组织成千上万的大专院校学生,开赴扫盲第一线,把文化、教育送到田头、工地、厨房和牲口棚里。在偏僻的山区,都出现了儿女教父母,兄弟姐妹互教的情况,形成了一支极其庞大的师资队伍。故近几年来、掸邦的扫盲识字运动,和全国一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一些乡村,还为新识字者创造和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举办图书馆等方式,为新识字者提供有力条件。
  与中国和云南省的交往由于掸邦在地理上同我国云南省相毗连,掸族与我国的傣族又是同源异流的民族,因而历来同我国有很密切的关系。英国殖民者并吞缅甸前,掸邦土司一方面向缅甸国王纳贡称臣,同时也向中国皇帝进贡并接受其册封。元、明、清三代在现今缅北的木邦、摩密、蛮莫、孟养等缅甸地方土司,均归云南布政司管辖。明末桂王永历帝逃入缅甸时,曾以掸邦为基地与清政府作战,随永历帝逃入掸邦的部分汉人后来与掸人通婚,并定居掸邦。现今的掸族还分为普通掸族与中国掸族(即汉摆夷)两大类。后者不仅人数居多,文化较高,而且有中国汉族的血缘关系。由于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掸族很多生活习惯乃至服饰都与汉族相似。掸傣关系极为密切,双方结亲者甚多,他们跨国界而居,隔界河相望,通婚互市,走亲串戚,亲如一家。
  掸邦在经济上也同中国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有一条从四川成都,经云南的大理、保山、德宏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即&蜀身毒道&,被称之为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在这条古商道上,中国商人与掸国(今缅甸)或身毒(即印度)的商人进行货物交换,用丝绸或邛竹杖,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琉璃制品等。古老的蜀身毒道的路线,与今天的川滇公路、川缅公路、缅印公路的走向大体一致,并且有不少路段完全重合在一起。交通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从古到今两国边民的商业往来,边民互市,源远流长,始终没有间断过。
  战前云南商人每年运大批布匹、食盐、铁器等日用品交换掸邦的白银、药材等土产。中国的矿工和建筑工人在开发掸邦资源上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南渡矿场(老银厂)即为旅缅的中国人参加创建,二次大战前该矿场工人有半数以上是中国人,云南每年往掸邦谋生的季节工人约有七八万人之多。1938年8月滇缅公路全线正式通车,中国同缅甸掸邦之间往返更密切。1942年日本侵占缅甸后,&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转战于缅北掸邦一带,抗击日本侵略军。战后&中国远征军&返国,其中一部分人留在掸邦一带专事买卖。目前,在掸邦境内有华侨七八万人,他们大多数是云南人,在当地多从事商业和建筑事业,这些华侨华人对沟通掸邦城乡物资交流和繁荣城乡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建设,因此我边境民族地区各方面的建设蒸蒸日上。同时由于我国正确地贯彻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因此掸邦人民和云南省边民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云南省德宏州地区,充分利用与缅甸掸邦相毗连、有渡口和通道连接缅甸的地理优势,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广泛地开展了与缅甸掸邦边民为主的边民互市和边境贸易,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了两国边境地区的民族经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进一步增进了两国边民间的传统友谊。中缅两国政府间和民间的友好使者更是络绎于途,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互访不断。我国周恩来总理、宋庆龄副委员长,以及军事代表团、农业访问团、艺术代表团、云南代表团等先后专程访问过掸邦,并受到掸邦人民的热烈欢迎。特别令人难忘的是,1956年底,中缅两国总理亲自来到云南省德宏州首府芒市,参加了空前盛大的中缅两国边民联欢会,掸邦的许多土司和官员也前来参加。这次规模盛大的边民联欢会,早已被载入中缅友好关系的史册。
  1957年4月,周恩来总理曾赠送给缅甸政府1.7万条中国淡水鱼。这些鱼被放养在掸邦名胜茵莱湖中。多少年来它们一直在缅甸的湖泊中繁殖生长,这是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纯真亲密的&胞波&友谊的体现。横跨萨尔温江的北掸邦滚弄钢索吊桥是中国专家帮助缅甸架设的。这座中缅人民友谊之桥,是中缅友好合作的又一例证。  说明:越南和老挝边境省简介主要依照杜敦信、赵和曼主编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手册(1988)》(时事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编写;缅甸边境邦简介主要依照赵维扬《缅甸掸邦的经济社会状况》和《缅甸克钦邦的社会经济状况》(载《东南亚》杂志1989年第2、3期)两文编写
(责任编辑:weilaililiang)
(支持&←&→&键翻阅文章)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果价格中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