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假设检验研究,基于三个公理性的假设 :A 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稀缺性) B 理性的经济人—经济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经济圈》正文一:“鳄鱼的池塘”: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微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微观经济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微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论资源的稀缺性、权力寻租与制度创新(上)[经济-新经济学]-论文吧 >
> 论资源的稀缺性、权力寻租与制度创新(上)【关键词:证券】&一 引子:关于资源在氏族形成之前,人类社会还处于混沌状态。那时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基本是各种自然资源:阳光,空气,水,绿树,鲜花、各种飞禽走兽以及人类自身的体力等。人类与之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包括吃、穿、住、行等。步入氏族社会,尤其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伴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成熟和发展,“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全面的扩充。除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社会权利和社会地位等社会资。后者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或层次都比之前要深刻和复杂得多,而自然资源,也因人类的设计和加工,带有不同程度的人文色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不是孤独的,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定要与特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离开了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从谈起。小至个人,大到民族、国家,都是如此。人类从太阳和地球那里可以得到满足个体生存以及种族维持的足够的,甚至可以说过剩的能量。但是,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是被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这种追求本身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各种资源的限制,于是人们也就不断的为自己制造出了更多的难题和更大的麻烦,于是又要花力气发展自己以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稀缺性在人类生存的意义上可能不成其为问题,但相对人们的“过度需求”时,稀缺性的假定无疑是成立的了。从逻辑上来说,资源的稀缺性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命题。资源的稀缺性所带来的种种理论与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和困惑一直为学术界和实务者所关心和研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各个角度和层面,本文将尝试着探讨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权力寻租问题。二& 资源的政府配置对于人类来说,资源是重要的,也是稀缺的。正因为这种稀缺性,节约才成为必要,才产生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这个问题。从古至今,资源有种种配置方式,如最初的“习惯”,以及后来的排队,抓阄等。在理论界,根据资源配置的主体的不同主要将其分为两种类型:1.市场配置。即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鼓励市场形成价格和自由交易,强调效率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2.政府配置。即政府发挥宏观调配的作用对资源进行配置。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管制,许可证,配额,指标,投标等。市场配置方式是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及公共选择学派等所推崇的资源配置方式。其理论假设是经济人,X理论等,强调效率优先的原则。而关于政府配置在理论界最有影响的系统性理论是凯恩斯针对1923年经济危机提出的,主要强调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后来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政府所采用,成为其加强宏观调控的有力的理论依据。事实上,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由来已久,自国家形成,政府建立之日其在实际中就承担着这一功能。从内容上看,政府主要从事两种资源的配置工作:1.部分自然资源。这包括在市场配置下失灵的自然资源和准自然资源。前者指一些矿藏、水域等,不包含人为的成分;后者是指铁路、公路等经过人力加工的资源。这部分资源之所以称之为准自然资源,是因为就其实质来说还是自然资源,只是物质结构、形态以及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例如铁路实际上还是一些自然界的物质材料。这些自然资源和准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垄断、产权难以界定等特征,由于市场的缺陷难以对其进行有效配置,而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从理论上讲,又能克服这些不足,所以理所当然承担其它们的配置功能。2.大部分社会资源。它是在自然资源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以公共产权的形式出现。其关系比自然层面上的资源复杂得多。具体形式有使用权、许可权、配额、指标等。社会资源复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与人类行为发生了各种更直接的联系,牵涉了至少两者的利益(在现实中,往往是两方以上)。凡事与利益扯上关系便总是有无穷无尽的麻烦。本文下一部分所要重点分析的权力寻租也主要是由这部分人为制造的稀缺资源引出。三 资源稀缺下的权力寻租前面,我们已经得出的结论是:资源对于人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种资源都是稀缺的,政府掌握两种在市场配置下失灵的资源,即某些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置;这些资源在产权上表现为公共产权,下面我们将论述的权力寻租行为也是在配置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政府所履行的资源配置的功能即是对具有公共产权属性的稀缺资源进行分配。其最终涉及用何种方式将资源分配给谁的问题。人们的利益需求是有差异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显而易见,资源分配给谁,谁就取得了某种潜在收益。由于政府对资源的分配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往往是部分人从中获得了较多的潜在收益,另一部分人却不能获取或者甚至丧失了原来的已经获得的收益。政府的这种资源配置过程成了一种利益分配过程,按照传统政治学所赋予政府的正义、公正的特点,通常意义上, 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目标是:1.体现效率。将资源分配给那些能够更大效率的利用资源的地区、部门、企业等,以便实现更大的收益。同时,还有利于良性资源循环的形成,有利于资源流向增值大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如中国实行的经济特区政策,划出一定区域,给予人才、物质、资金、技术以及政策等各方面的特殊待遇和支持。2.实现公平。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可以运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运用一定的制度和政策,采用税收、转移支付、补贴等手段,在取得效益的前提下,兼顾弱势地区、群体的利益,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资源是稀缺的;政府手中掌握着一定的稀缺资源;那些有需求的群体或个体在现实中的利益需求从来都不是一致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产生对稀缺资源有需求的群体或个体对政府手中的稀缺资源展开竞争。政府如何在这些竞争的群体或个体中分配资源呢?所有的政府官员以及一般公务员[1]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严格按照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去分配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规则具有科学、严谨、清晰、透明等特征,并且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具有高尚的人格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这两个目标才能得以良好的贯彻和实现。但现实中,这两个前提是不成立的。并非每个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都那么道德高尚,实际上,他们也是一群理性个体,也具有人性中非常自私的一面,作为个体或某个集团的内在利益需求驱使他们力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尤其是在各种规则以及外在约束(即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存在大量漏洞的情况下(也就是寻租空间的问题,我们将在文章的第五部分进行详细的论述),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利用手中掌握的分配资源的权力或多或少的为自己取得合法收入之外的利益。于是,权力寻租的出现就理所当然的了。关于寻租的概念最早是由安?奥?克鲁格在1974年在探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论文《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首次提出来提出的。该文认为,人们竞相争夺进口权,从而获取进口垄断权的租金,这种竞争活动对社会是一个损失,必须纳入分析。该论文使克鲁格成为寻租理论的鼻祖之一。其实,在所有场合,租都来源于该种要素的需要提高而供给因种种因素难于增加,从而产生的差价。这里,我们只讨论权力寻租的问题。我们知道,资源是稀缺的,人们从事谋利性的活动需要资源;其中一部分必不可少的自然、社会资源为政府所掌握,即政府的执行者: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具有处置这部分资源的权力。但稀缺性的存在,导致资源的天然供给不足,加之制度和规则方面的原因(制度造成的寻租空间过大等,本文的第五部分进行详细论述)以及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在道德方面的失败,权力寻租就产生了。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权力寻租的定义:政府官员及一般公务员依靠掌握的垄断性的强制权力,在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阻止供给增加,形成某种生产要素的人为供给弹性不足,造成权力个体获得非生产性利润;另一方面,个体利用合法或非法的手段获得特权以占有租金,这样就构成了设―寻租关系。需要指出的是,通行的“寻租”一说就包含了设租和寻租两个方面,所以,本文以下出现的寻租就包含了这样一个双方(设租方和寻租方)的行为。四 权力寻租的危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人类谋取利益的活动包括两种: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画饼不能充饥,无论哪种谋利活动,都是基于一定的自然或社会资源,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仰仗特定的关系(例如规则、特权等社会资源)。巴格瓦蒂(Bhagwati,1982年)提出了“直接的非生产性寻求利益活动”(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简称DUP)的概念,它包括以直接非生产性活动取得利润的各种途径。这种活动可以产生收入或利益,但不直接或间接生产货物或服务,它们是消耗实际资源而没有任何产出的经济活动。寻租是一种典型的直接非生产性寻求利益的活动。如果说市场在某些方面对资源配置失灵而不得不求助于政府的话,则政府的权力寻租活动则加剧了这种失灵。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的权力寻租活动对稀缺资源的配置是毁灭性的破坏,它在原本就稀缺的资源基础上营造了另一种稀缺:权力稀缺。寻租理论将之形象的称为:“看不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在这只“看不见的脚”的作用下,原本稀缺的资源遭到了极大浪费,生产力也因此而受到阻碍,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试将寻租的危害分析如下:(一)权力寻租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权力寻租最大的危害是造成资源极大浪费,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我们可以从权力寻租造成了资源浪费,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使既得利益团体的形成及寻租的延续和扩张等三个方面论述。1.对资源的浪费。获得利益的方式有两种:要么投入资金、人力、物力研究新技术,开发新市场,要么向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寻租,争取配额和许可权等,取得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前一种方式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进步,而后一种方式则仅仅利用了政府手中的强制力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其间并没有生产力和新财富的产生。这好比一场赌博,赌徒们投入赌资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在赌场中搏杀,不管搏杀进行多久,财富总量没有增加,只在各个赌徒之间进行了重新分布。用赌博作例只是将其重新分布的特征做类比,权力寻租远比赌博更具有财富损失及浪费的特点。首先,权力寻租过程没有财富的产生,但寻租者却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权力寻租完成后,往往造成供给不足,给寻租者带来超额利润,造成消费者剩余被寻租及设租者剥夺,众多学者曾对此作过研究,有著名的哈伯格三角区和塔洛克方块等理论;最后,若把用于权力寻租的资源转而用于正常的生产性活动,便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和财富,这是一种机会成本的损失。布坎南在《关于寻租社会的理论》中写到:“假定一位进行革新的企业家,他不去发明一种新的商品、服务或生产过程,而是发现一种方法去说服政府确信,他应该被授予垄断权,而政府将一切潜在的进入市场者拒之门外的办法来赋予这种权力。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创造价值;的确,垄断化涉及价值的纯粹损失。获得的租金反映价值从一般消费者转向受优惠的寻求租金者,以及在过程中价值的纯粹损失。”当权力寻租所取得的效率高于从事生产的效率时,寻租就会产生,于是上述浪费就会出现。对于寻租者而言,寻租是有效率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却是无效的。它浪费了社会资源,使资源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减少了社会福利制约和延缓了一国经济发展,可以将之看作一个成本外化,收益内化的过程。2、政治企业家及其对生产力的破坏。寻租理论的独特性在于,它把政府行为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看待,把政府干预行为本身“市场化”,从而把钱权交易问题纳入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分析,权力寻租的出现,从而导致社会中出现了另一种市场:“政治市场”,市场的交易双方是设租者和寻租者。其中,设租者是交易中的卖方。卖方身份是政府中的官员及一般公务员,交易的商品是卖方手中掌握的重要稀缺资源。买方则是对这些资源有需求的所有人员。该市场的一般特征是卖方市场,市场中供小于求。买方将对稀缺资源展开竞争。在这个市场中,支配市场的力量主要有卖方权力的大小、买方人数的多寡以及卖方制定的交易规则等。我们姑且把政治市场中的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称之为政治企业家(与之对应的是自由市场中的经济企业家)。根据寻租理论中著名的鲍莫尔假说,一个社会经济企业家人数越多,经济增长就越慢。下面将通过图示来说明:布鲁克斯和黑吉德拉(1988年)把寻租竞争和科技发明的竞争做了比较分析[2]。在上图中,横轴t为时间,纵轴Y为产出。原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轨迹是G1。假设第一种情况:在时间T发生了一场为科技发明权而产生的科研竞赛。由于竞争者把资源用于科研,减少了生产,所以产出水平由A降低到B。但由于科技发明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产出的增长速度从B点起加快了,沿着一条更为陡峭的轨迹G2增长。又假设第二种情况:在时点T发生的是一场寻租竞赛,且寻租者移用的资源和第一种情况中移用于科研的资源一样多。那么,虽然一开始产出的下降是一样的,但由于寻租活动白白耗费了社会的资源,并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降低了生产效率,所以产出增长的速度减慢了,从此沿着一条更为平缓的轨迹G3增长。由此可知,寻租竞争对社会生产力的危害是很大的。3、既得利益团体的形成及权力寻租的延续和扩张。布坎南将寻租分为三种层次:第一层次是寻租者向政府关于贿赂讨好以取得租金;然而由于寻租者的寻租投机活动使政府官员们享受特殊利益,又会吸引人力物力争夺主管官员的肥缺而发生第二层次的寻租竞争;如果部分或全部寻租者的超额利润形成财政收入,那么,各个社会利益团体又可能为了财政收入的分配而展开第三层次的寻租活动。因此,在这三个层次上, 一旦政府行动创造了制造出来的稀缺,寻求租金就能产生。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对基于全力的寻租也适用。这些层次的权力寻租活动连锁反应和长期作用,就会形成各种互相联系的既得利益团体,这些利益团体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断拓展寻租范围,从而形成寻租社会的自我增长机制或扩张机制。很多国家经济中存在的管制现象并不能用“市场失灵”理论来解释,却可以用利益集团对政府管制的需求来解释。而扩大的管制必将带来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权利寻租,于是产生恶性循环。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与分配过程是建立在牺牲大多数人利益基础上的。既得利益集团不仅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且会极力排斥新的寻租者进入,力图垄断租金,使得租金难以耗散掉。因为,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它是长期寻租形成的结果,有巨大的沉没成本,它不希望看到别人与之分享租金。并且,在长期的寻租过程中,它会形成一种对寻租的“路径依赖”,甚至自觉不自觉的抵制针对权力寻租的改革。例如:阻挠国家的反腐败活动。世界银行的报告曾指出:“在腐败严重的情况下取得高经济增长率的国家,或许会在将来发现自己正在付出更为高昂的代价。如对侵吞的贿赂平均而言达到10%的腐败行为听之任之,就会使人产生出一种将受贿赂提高到15%或20%的冲动。腐败能自我助长,使非法所得呈不断扩大的螺旋形,最终使发展受到影响,多年的进步被逆转。在过去对腐败听之任之地增长,随着时间的流逝,腐败变根深蒂固。因此,当政府最终决定采取行动时,就会遇到强有力的抵触。”(二)权力寻租带来了恶劣的社会问题权力寻租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阻碍生产力发展,而且还会带来恶劣的社会问题,例如权力寻租扭曲了社会的激励机制,造成了贫富差距,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并且容易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社会风气的不佳。下面进行具体阐述:1、扭曲了社会的激励机制。前文已经提到,寻租社会将造成稀缺资源涌入非生产领域,带来配置效率的损失。以中国的科举制度为例。众所周知,中国没有成功的从前现代时期的科学跃升到现代科学,这与中国的科举制不无关系。从形式上看,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无可厚非。从各种资料看,中国封建制度下当官的地位和收入都是其他职业难望其项背的。而科举又几乎成为进入官僚阶层的唯一途径。科举竞争所要求读的书,仅限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的部分内容,考试方法又是刻板的八股文。因此,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由于中国的制度抑制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实际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激励结构科举制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科学事业,尤其是做可控实验或对有关的自然假设进行数学化这类事情。所以,既不是儒家伦理、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也不是科举制本身抑制了中国的天才们发起一场科学革命,真正其阻碍作用,是科举考试的课程和其激励结构。再以印度为例。印度是一个典型的寻租社会。在印度,腐败权力已通过管制和许可证制度制度化了。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与排他性的腐败权相联系。从而造成了印度经济几十年来都不见起色,并且,改革困难重重。这种局面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从甘地的国家慈父主义到后继者尼赫鲁的“社会主义”都与此息息相关。尼赫鲁的“社会主义”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在印度,这种“社会主义”意味着,国大党领导的政府应该负起印度经济发展的责任,政府是国内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在尼赫鲁政府的心目中,更好的政府意味着更大的政府,即政府对经济有更多的管制,可以说,这就是尼赫鲁的“社会主义信条”。大政府加上管制使政府取代了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功能,行政权取代了产权,各种寻求特权的活动(包括寻租)取代了市场竞争。2、造成了贫富差距,造成了社会不平等。与权力寻租相联系的是政府腐败。日的《南方周末》学者论坛中,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在回答记者提问中指出,当今现实中,数额巨大的贪污腐败已经成为影响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一个重大因素。他举例说到,在一些地方,一个掌握权力的人,无论是生病,还是生孩子结婚、父母祝寿,都可能收到可观的钱财。3、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社会风气的不佳。首先,权力寻租是政府对公众所让渡权力的化为私用,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其次,权力寻租不可避免的带来政府腐败,势必在民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寻租也具有积极的一面。马丁?里基茨在《寻租、企业家精神,主观主义和产权》中写道,寻租可以促进公共产权向私人产权的转变。毛寿龙先生也认为,在中国,改革过程中的腐败现象“最积极的功能”是暴露了传统计划体制的弊端,揭示了深化改革,建设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这些,都是具体条件下的具体现象,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并不能改变寻租主流意义上的消极意义。热门分类推荐文章查看: 5027|回复: 23
阅读权限10威望0 级论坛币722 个学术水平0 点热心指数0 点信用等级0 点经验39 点帖子8精华0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金钱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本帖最后由 cyu107 于
16:09 编辑
学过微观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和前提就是人的欲望的无限和资源的有限性,但是,如果我们细心思考,会发现:人的喜新厌旧的同时,还有喜旧厌新的本性!还有:到底是消费需求让我们今天的市场如此的色彩斑斓,还是生产让让我们有了这样多的消费选择,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没有彩屏手机前,我们会不会想到我要得到一个彩屏手机,不会的,是那些生产商给我们提供了需求和欲望,但是在一个历史阶段里面,生产力和人的想象力是局限的,被历史所束缚的,所以说,生产是局限的,推而导之 ,人的对产品的欲望又怎么会无尽的呢?同时,资源是否真的是有限的,我抱有否定的态度,众所周知,地球的能量是不守恒的,因为我们的能量在每天的增加(从太阳那里吸取的),但是地球的能量只在地球的生态系统内部作循环,资源能给我们的恰恰就是能量!我宁愿相信,地球会因为能源太多无法容纳而爆炸,也不回相信资源会枯竭!既然如此,资源怎么会有限的呢??
载入中......
阅读权限80威望0 级论坛币23549 个学术水平1 点热心指数1 点信用等级2 点经验22237 点帖子363精华0在线时间519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加大&芝大荣誉厕长~
积分 99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5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道具: 提升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开心签到天数: 39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9]以坛为家II
1.哪本书上的基本假设是说:人的欲望的无限是指喜新厌旧??<FONT color=#.资源的有限是指相对的有限性,相对何者有限?教科书上写的明白。如果象楼主所言,你能使用猎户星座-alpha星上的能量造福人类?<FONT color=#.且不要批评科学上的基本假设,且让科学家们用此假设去逻辑地推理,待到推导出了可证伪的命题,再用事实或以事实为基础的数据来批驳,这样才是科学进步的逻辑。
阅读权限10威望0 级论坛币722 个学术水平0 点热心指数0 点信用等级0 点经验39 点帖子8精华0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金钱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相对的有限 所说的相对是相对与人的欲望 而不是 其他的星球 整个地球的能量是在不断积累的 ,地球本身没有能量,他的能量是太阳在几亿年的时间里给的 而且一直在补充 :)第三点 赞!!!! 只是 我觉得自己的知识积累还是太少,尚且达不到这样的阶段,规范经济分析的阶段我还没有达到,我的想法仅仅停留在实证分析的阶段,羞愧!:(人的欲望 我的理解是 对产品的需求而言的 而这种需求表现出来的欲望,是人们不断对新产品的追求,人一个时间点只能选择一种消费组合,也就是必然抛弃其他的消费组合,而随着人们购买力的提高,很多的产品会转化成劣质产品,还有就是,人们的消费选择回随着人们支付能力的提高而倾向与对原始产品的消费,如对回归自然的需求,如对野菜等产品的需求!因为金钱也是一种产品,他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所以对比尔盖茨来说,钱仅仅是一个符号,这不就是中国成语里面的喜新厌旧吗? 所谓的喜旧厌新,我的看法是:新和旧是相对的,我认为人有三个阶段(不要说我抄马斯洛阿,我自己想的):温饱(生理),需求认可,和返朴归真三个阶段,很多人其实都只达到了第二个阶段,这主要源于人有虚荣心,但是一旦你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你就会返朴归真去寻去真实的自我,对大自然的渴求,对以前的回忆,也就是返朴归真了,所以,人的需求是呈现多元化,循环的特色,整个人类的发展中,人的个数肯定是有限的,人的一生中的需求也是有限的,有限的有限加起来怎么会是无限呢?当然,从宏观上来考虑微观是不客观没有实际意义的,当然,一旦我的想法是对的,那么微观经济学的存在的理由就被打上问号,由这点来说,我的想法肯定是错的,但是我就是想不明白“:) 对了,这位仁兄,你对欲望的无限是怎么理解的? 能否告知一二?;)其实还有很多的想法 ,我的表达不是很好,说不明白……
阅读权限14威望0 级论坛币780 个学术水平0 点热心指数0 点信用等级0 点经验71 点帖子12精华0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 积分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请问。 原始社会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吗?那么奴隶社会的人的欲望也是无限的吗?还有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吗? ‘ 生产力和人的想象力是局限的’生产力是可以想象的局限的吗?
阅读权限10威望0 级论坛币722 个学术水平0 点热心指数0 点信用等级0 点经验39 点帖子8精华0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金钱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在高层次的消费中,其实是生产决定了消费,就如同在原始社会,即使是你的消费再前卫,你也不回想到要去买个手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生产资料的局限决定了生产力的局限以及人的思维的局限!所以,生产力就约束了人的消费观念!产品的创新,也就是很多的人没有想到要消费那样的产品,但是生产商设计了新产品,我们的潜在的需求也就产生了,也就是我们拥有新产品的欲望产生了。再者 ,在原始社会,按照我对人划分的三个阶段,人还处在生理阶段,根本不存在寻求认可的阶段,所以,他们不会去想对产品产生过多的欲望,仅仅是想吃饱肚子……
阅读权限10威望0 级论坛币722 个学术水平0 点热心指数0 点信用等级0 点经验39 点帖子8精华0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金钱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其实说来说去&&我觉得&&我们中国人有个劣根性&&(追根到底,源于孔夫子)&&首先是把自己定位到一个老师的高度,然后再来教育别的人&&中国人很重视说教&&而少些探索&&! 悲哀正在于此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其实我觉得源于此处& &我们会说&&是这样的&&但是很少去讨论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经常说的是 :我们要……&&但是很少说:我们为什么要……& & 我是肤浅中尤其肤浅的人&&但是我不想做哪些肤浅的事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6:02:29编辑过]
阅读权限16威望0 级论坛币1009 个学术水平0 点热心指数0 点信用等级0 点经验109 点帖子22精华0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宁静自由人
积分 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我觉得楼主观点有待考证。质疑如下:1.资源的有限性:仅仅指的是可被人类消费的、可在市场中被人类交易的,并从中可以让得到一定效用的物质性东西。2.人的理性:人的理性不是无限理性,而是接近理性。且永远达不到完全理性的界限。
非淡薄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喻义,
和而不同.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网站:
http://web./web/on my own
宁静自由人欢迎您的光临,期待和您交流!!
阅读权限16威望0 级论坛币1009 个学术水平0 点热心指数0 点信用等级0 点经验109 点帖子22精华0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宁静自由人
积分 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同时为了论证个人的思路,有本人一篇文章如下: 浅谈理性人假设理论的不足与发展内容摘要:本文从“经济人”理论谈到了理性人假设的理论,简单的介绍了其理论的发展史。从对“五人抓豆子”例题的分析中发现了传统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解释的局限性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可操作性。从而引出了新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的重新概括这一话题,并着重对“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理论进行了介绍。从中可以发现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对理性人假设理论完善。关键词:经济人 理性人假设 有限理性 行为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史密斯两位教授。他们分别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时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奖。其中,卡尼曼教授的研究使经济学界开始反思正统经济理论关于理性人行为的某些公理性假设,以更加逼近真实世界的人类行为,从而使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得以提高。而史密斯教授所创立的实验经济学,则通过在可控实验环境下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分析和考察,来检验和完善正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这里两位教授获奖的意义不仅是拓宽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而且激发了人们对理性人、效用最大化等经济学基本命题的反思和对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新审视。我们在这里将比较系统的指出传统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局限性和当代新经济学家对该理论的研究,介绍了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1.从“经济人”到理性人假设的发展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前提假设就是理性人假设,经济学家们从研究对象的利己主义和理性行为的角度出发,将理性人假设作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和一切经济学命题或解释的前提。关于理性人行为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经济活动中的个人是完全理性和自利的,他们会合理利用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来估计将来不同结果的各种可能性,然后最大化其期望效用。在经济学说史上,亚当·斯密明确地把自私自利的经济人确定为经济分析的出发点。正因为此,他才能够出色地描绘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问题的展现,经济人假设逐渐演化为理性人假设,强调经济主体总是追求其目标值或效用函数的最大化,至于这种目标是利己还是利他则不作具体地界定。主流经济学的成功在于它的有理性的自私人假设恰好描绘了日常经济活动及其它一些活动中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的大多数活动中,其追求满足和快乐的根本动机都具体表现为利己动机。因此在古典经济学家们那里,理性人假设就成为一种“经济人”假设或“最大化原则”。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天生具有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经济人”在通过市场活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增进了社会利益;“经济人”是按照经济理论行事的理性人,市场是“经济人”和经济理论存在的前提。直到今天为止,西方的经济理论事实上依然是把斯密的经济人作为不言而喻的分析前提,并且进一步认为经济人行为的准则不仅是追求一般的自身利益,而且是追求最大限度的自身利益。 2.传统理性人假设的不足及对组织的危害根据传统经济人理论,当理性人在做做决策的时候他的策略选择是尽可能的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这种思想为前提的情况下,在一个组织中,则存在着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够想象的结局。笔者将在对下面一个“五人抓豆子”*的博弈问题中来分析其缺点及危害。2.1五人抓豆子的问题及分析例题如下:有五个囚犯依次抓一个布带里面装的100颗豆子,他们无法互相交流,但他们都很聪明,是绝对的理性人。规定抓到最多豆子和最少豆子的人将被处死。如有抓到相同数目的人将一并被处死。他们的目标是先求保身,再求更多的害人。*对该题的分析如下:(1) 他们都是绝对聪明的理性人,在决策的时候肯定会先考虑到自己的生存问题(我简称为“自保原则”)。遵循“理性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此时他所追求的最大个人利益是先求最大可能的生存,后求害死别人),第一个选择的人肯定会选择抓20颗,因为只有其平均数(100/5=20)时,其被包在中间的机会最大,即存活的可能性最大。(2) 第二个热依次抓的时候他会考虑到第一个人策略,并且可以从剩下的球的数目得知第一个人拿走了多少,根据“自保原则”他的策略会是尽可能的靠近20(才开始会避免选20一起死),这时其可行集为(19.21)当中选择一个(只有紧靠着20的数才能够使得后面的人没办法在他们中间找到空隙,生存下来。他此时的策略也和第一个人一样,先求自己最大可能的生存,再害人,以下情况相同不在叙述)。此时,第二个人就会考虑一个“从小原则”(其本质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存活的几率最大),选择19。(3) 第三个人开始选择策略的时候,他很清楚第一和第二个人的策略,因为这是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五个人都是绝对理性人,其策略的选择是相互影响的,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完全信息动态分析”。所谓“完全信息动态分析”就是指在这个博弈进行的每一步当中,要选择行动的参与者都知道这一步之前博弈进行的整个过程。)。他就会发现第一个人的策略是选择20,第二个人的策略是选择19。根据“自保原则”和“从小原则”他的策略会是18,依次可以得出第四个人的策略,选择17。(4) 此时,一共还剩下26个球(100-20-19-18-17=26)和一个未抓球的第五个人。此时他的可行集为(1~2…26)。不难看出不管第五个人选择其可行集中的哪一个数作为其策略X时,其都是必死的(如选择1≤X≤16,第一个和第五个死;选择26≥X≥21,第五个和第四个死:选择16<X<21,第五个和第一、二三、四中任一个人的数字相同,其也必须死)。分析图如下:第一个人20第二个人19第三个人18第四个人17第五个人(1…26) 当第五个发现其是必死的时候,必然感觉到不公平。问题出现了,根据对此题中“理性人”选择策略本质(最大可能的追求生存机会,并更可能多的害人)的推测,他一定会谋求更多的人和他一起死。此时,在解决这个“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时候就必须依赖“逆向归纳法”。(5)第五个人是必死的,这个已经成了一个公共信息,而第五个人是足够理性的,因而他的策略必定是前者四个人中一个选择的样。如果第五个人的策略是选择19,即和第二个人选择的一样,最后博弈的结果是第五个人和第二个人选择的结果一样,一并被处死。而第一个人选择的20最大,第四个人选择17最小,他们也将被处死,活下来的只有第三个人。继续如果第四个人选择17、18、20,都会得出一个结果,第四个人必死,只能活一个人。(6)当第四个人猜测到第五个人做出的决策,他是必死的时候,他也会选择谋求更多人死的策略,即选择的结果和前三个人中任何一个相同。如其选择17,而第五个人也选择的是17,博弈的结果就会为第三、第四、第五个人一并被处死。而第一个人的选择是20最大,第二个人选择是19最小,也会被处死。(7)由此往下推,就不难得出第三个,第二个人的策略也都是选择20。分析图如下:第一个人 20第二个人 20第三个人 20第四个人 20第五个人 20这个博弈的结果是,五个人都选择20,一并被处死。这个“完全理性人博弈”的例题的最终结果是很让人吃惊的,也是大家在现实社会中所想不到的,充分的暴露了其理论的阴暗面和不足之处。“理性人”在博弈决策中的消极性及破坏性是传统经济学所没有想到的。2.2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组织,任何组织都是由一个个的自然人组成的,自然人是一个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当自然人在为了其各种利益达到最大化时做出策略的选择则不可否认的存在着“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等负面情况。而这种思想广为流传的话,小到会破坏一个家庭的和睦,一个公司的经营;大到可以破坏一个国家的安定,更可能亡国。因此传统理性人假设的思想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在传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下,现实的人都被约化为一个简单的孤立的数学模式中的理性人。实际上这种以完全理性假设搭起的学说是难以通过实证科学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的,也无法全面地观察和解释现实中人的经济行为。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只研究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不涉及这些单个经济行为的相互影响和关系;第二,只研究经济效率而不涉及社会分配的公平问题;第三,只研究有益经济行为而不涉及有害经济行为;第四,只考虑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个人利益的内在冲动力而没有考虑到外部环境、社会制度等因素所产生的外在压力对个体经济行为和积极性的影响;第五,只考虑经济效益和单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规律性,而忽略了这些经济行为背后的伦理和公平问题。这些局限性使传统经济学不能真正回答什么是效率和公平,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当今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3.新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的发展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卡尼曼教授和史密斯教授,以表彰他们对现代经济学所作的贡献:卡尼曼“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史密斯则“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时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这一举动从另一方面反应了新经济学家对理性人假设理论的重新思考。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首先提到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笔者认为其理论和02年两位诺奖得主的理论有着某些联系或者可以说有着启示意义。3.1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西蒙从更接近现实的人类理性可能和限度两个基本方面,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理性的限度是从这样一个事实中看出来的,即人脑不可能考虑一项决策的价值、知识及有关行为的所有方面……人类理性是在心理环境的限度之内起作用的。” 这种限度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在人的内在因素方面,具体原因一是行为主体的知识不完备性:人们力争理性而又被束缚在其知识限度之内,解决的有效办法只能是把一个仅含有有限变量和有限后果的封闭系统,同它所在的世界上的其他部分隔离起来;二是对行为后果预见的困难:由于后果产生于未来,在给它们赋予价值时,只能凭想象来弥补,然而对价值的预见不可能是完整的;三是对真实行为而言,人们只能想到全部可能行为方案中的很少几个。其次的原因是“人类理性是在制度环境中塑造出来的,也是在制度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制度(组织)对个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组织和制度能让群体内的每一成员稳定地预见到其他成员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二是组织和制度向群体成员提供了一般性的刺激因素和注意导向器,他们引导着群体成员的行为。因此西蒙认为“我们可以把社会(组织)制度视为对个人行为的制约,通过约束个人行为,使之服从社会所要求的刺激———反应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伦理、价值观以及社会规范对理性行为的作用。由于了伦理、价值观以及社会规范对理性行为的原因。理性人的实际行为只能是在主观理性和组织理性约束下的“有限理性”。用西蒙的话说就是“试图理性但只能有限达到”。在西蒙看来,“以有限理性替代完全理性的主要意图是在寻找‘足够好’的行动路线时,以满意化的目标取代最大化的目标”。还可以理解为有限理性是人类得以在远远超出自身计算能力的复杂世界生存下来的因素。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设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在经济行为中,由于受到所掌握信息、知识的内在原因和制度伦理、规范的外在原因限制而不可能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完全理性”;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学家们从修正和完善理性人假设的角度认识和克服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性,寻求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2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且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预期理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机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他认为: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的两倍。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比如你会看到有人为了省5元而花6元的汽油费开车去批发市场购买几包卫生纸,或者是你也会看到有人花不少钱为一件家具购买服务合同但这家具根本不会坏,或者是当股市繁荣时股民会欣喜若狂跟风买进,而股市暴跌股民又诚惶诚恐地迅速出货,而这些行为都无法用传统的理性与自利假定来解释。卡尼曼等人的许多实验和调查都同样表明了为何人们会从理论上看是理性的实际上却非理性,而人的非理性同样是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对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或决策时在乎不关心样本的大小,也就是“样本无关”机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或典型现象)。例如,投掷6次硬币如果出现4次正面2次背面,人们会将这个结果“推论”到投掷1000次的情况,因而高估出现正面的概率。这也说明人们往往会过于简单地将对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建立在少量信息的基础上。例如,如果一个金融分析师连续推介的几个股票随后的表现都很好,那么投资者一般会对之十分信任,反之亦然。卡尼曼还与特韦尔斯基提出了“预期理论”。他们的研究表明,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好像取决于结果与设想的差距而不是结果本身。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时,总是会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以此来决定决策的取舍.卡尼曼认为,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的两倍。可见,大部分新古典理论关于偏好的假定都是缺乏根据的,人们的视角不同,其决策与判断是存在“偏差”的。经过大量的实验,卡尼曼得出了预期理论三个基本原理:一、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二、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三、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概括卡尼曼的理论成果,不难发现其主要的突出点在于首先分析了在不确定情形下,人们的判断会因为依照“倾向于观测小样本”形成的小数法则行事,或因为对于容易接触到的信息的熟悉和对主观概率准确性的盲目偏信,而导致决策行为系统性地偏离了基本的概率论原理。其次,在与特维斯基的合作中,他系统地陈述了“预期理论”,并且用基于参考水平的两步决策假说解释了人们厌恶损失的心理,解决了过去“期望效用理论”不能解释人们明显的风险偏好行为,完善了在不确定情形下的人类决策行为理论。随着卡尼曼的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在世界范围了激发起新一代的经济学和金融研究者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应用于人类内在的行为动机的研究,掀起了行为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研究热潮。3.3史密斯实验经济学理论史密斯认为:以往经济学理论都是没有经过试验的理论,这些理论仅是一种假设,它被接受(或拒绝)的基础是权威、习惯,或对于假设的看法,而不是基于一个可以重演的严格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在史密斯教授看来,历史上,经济学的方法及论题曾被假设为一种非实验性的学科,它只像天文学或气象学而不像化学与物理学。经济学家通常只会以有关的人类偏好及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成本与技术的假设,力图根据长期观察所产生的一些经济结果去理解经济学的作用。但是实际上,经济学与天文学有很大的差别,而正是这种差别性对理解经济学方法有相当的意义。一、是天文学汲取了经典力学与量子物理中全部有关理论(而这些理论是在严格的实验室中产生的)。而经济学则没有一组相似测试行为的原理可能经受可控的实验性试验,这样也就无法为人的个体行为的研究提供可观察操作的基础。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以建立起一条可沟通的桥梁。二、是天文学的数据是由天文学家为了科学目的而努力收集到的,但经济学的大部分数据是由政府或私人机构为了非科学的目的收集的,所以天文学家对于他们的数据的科学可靠性是直接负责的,而经济学家则不然。史密斯的经济学的实验室方法就是为经济学家设定一种直接的责任,即把可控的过程作为生成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而这些过程也可以由其他实验室重现。正因为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过程是可控的,也就可能为这种研究提出数据采集过程的严格标准。实验经济学可以把可论证的知识引入经济学领域,使人们了解真实的市场运作模式,同时,实验中的可控过程也是生成科学数据的基础。因此,传统经济学的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在史密斯教授的实验经济学的开拓性研究中,不确定性下个人的偏好及市场行为是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后来它发展为把个人偏好的实验研究扩展到了测量负的所得税及其他因素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测量对电力、住房及医疗服务的需求上,从而使得把经济学整个研究确立在对市场行为的研究上。目前,在产业组织理论与反托拉斯经济学中,实验性方法已应用在检查垄断、合谋及有关反竞争性措施的影响上,应用到自然垄断及它对于规模经济、进入成本、可竞争的市场假设的关系等市场行为的研究上。而且作为一种一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以实验方式来把握人的市场行为,就可以从根本上了解现实经济发生了什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验经济学方法为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观察的途径。我想我们可以归纳成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他通过科学的设计和运行可控的实验现场及其电子交易系统,以现实的人作为“市场参与者”,史密斯建立了检验不同的经济理论有效性的实验方法。他所做的实验是给以后起了示范作用,与整个经济系统,就是实际的经济环境结合得更完美;其次是使用现金动机(即“导出价值方法”),史密斯在实验中创造了现实世界中的激励,以帮助研究者理解现场为什么具有并如何发挥其功能,利用实验经济学所允许的对市场的可控研究,并使用严格的检验方法,史密斯的实验方法允许研究者了解市场如何及为什么对“博弈规则”——实际上是法律、制度及机制作出反应,从而使得无论研究者还是政策制定者均可从实验经济学中学到许多有深远价值的东西;再次是通过实验发现了机制的重要性,并将其提升到市场经济研究的焦点;而且发现并发展了与现实市场效率相同的实验市场中机制的效率的评估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另外发现投机行为可以在实验市场中研究,并且投机行为可以产生与经典理论平行的均衡;还有他开拓了实验经济学广泛的实际应用领域。包括政策制定,可以先做实验,比较哪一个政策好。史密斯特别强调用证据来验证理论。他通过设计科学的实验来验证或否证已有的经济理论。他特别强调科学的实验设计,这体现在他对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论的开创性贡献上。他发展的“导出价值方法”已成为实验经济学的标准工具。他还特别强调,在做实验时要向实验对象提供充分的物质激励,以减少决策成本所带来的扭曲。他意识到,如果实验环境能尽可能和真实的市场环境相匹配,并进行重复性的实验,结果就会更令人信服。他的成果对经济学学科而言有两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其一是在方法论上,建立了经济学的实验方法,打破了经济学不能用实验室中的实验来研究这一公认的论断;其二是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在某种意义上卡尼曼的工作可能是更基本的。而史密斯所进行的经济学实验考虑人在实际中的行为,因而可直针对已有的经济理论进行实验,检验其正确性,并由此导致经济理论的重新思考,一方面可导致对人的行为的分析,另一方面还可导致对其他经济因素的分析。另一个重要区别在心理学上的实验只能检验人的瞬时选择行为,而经济学实验则可用于考虑整个经济过程人的动态行为。因而前者不能考察长期经济行为的后果,而后者则可分析人在动态过程中的行为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后果。二者的区别正体现了他们对经济学上关注人的行为方面的互补性。随着他们的发展,有朝一日他们会更加融合。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实际上是心理学、物理学和经济学的一种融合,虽然还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从这种思考方式看出,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是和其他学科的发展有着精密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经济学在政治学研究中应用,博弈论在生物学中的运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方面的工作也将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包括诺奖评委会的注意。
*注:五个人抓豆子问题是我和朋友很久在某个网站上看见的。具体分析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能力有限,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评委指出,包涵。参考文献:1.《经济人!假设的辨析》 张旭昆 《浙江学刊》2002年第2刊2.《从理性人的假设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高 核 《经济探索》3.《博弈论基础》 罗伯特.吉本斯(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4. 《分析:他们为什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易宪容《南方周末》 5. 主流经济学挑战者的福音 黄卓 姚伟 武汉大学学报2002
非淡薄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喻义,
和而不同.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网站:
http://web./web/on my own
宁静自由人欢迎您的光临,期待和您交流!!
阅读权限16威望0 级论坛币1009 个学术水平0 点热心指数0 点信用等级0 点经验109 点帖子22精华0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宁静自由人
积分 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同时为了论证个人的思路,有本人一篇文章如下: 浅谈理性人假设理论的不足与发展内容摘要:本文从“经济人”理论谈到了理性人假设的理论,简单的介绍了其理论的发展史。从对“五人抓豆子”例题的分析中发现了传统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解释的局限性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可操作性。从而引出了新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的重新概括这一话题,并着重对“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理论进行了介绍。从中可以发现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对理性人假设理论完善。关键词:经济人 理性人假设 有限理性 行为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史密斯两位教授。他们分别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时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奖。其中,卡尼曼教授的研究使经济学界开始反思正统经济理论关于理性人行为的某些公理性假设,以更加逼近真实世界的人类行为,从而使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得以提高。而史密斯教授所创立的实验经济学,则通过在可控实验环境下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分析和考察,来检验和完善正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这里两位教授获奖的意义不仅是拓宽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而且激发了人们对理性人、效用最大化等经济学基本命题的反思和对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新审视。我们在这里将比较系统的指出传统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局限性和当代新经济学家对该理论的研究,介绍了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1.从“经济人”到理性人假设的发展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前提假设就是理性人假设,经济学家们从研究对象的利己主义和理性行为的角度出发,将理性人假设作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和一切经济学命题或解释的前提。关于理性人行为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经济活动中的个人是完全理性和自利的,他们会合理利用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来估计将来不同结果的各种可能性,然后最大化其期望效用。在经济学说史上,亚当·斯密明确地把自私自利的经济人确定为经济分析的出发点。正因为此,他才能够出色地描绘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问题的展现,经济人假设逐渐演化为理性人假设,强调经济主体总是追求其目标值或效用函数的最大化,至于这种目标是利己还是利他则不作具体地界定。主流经济学的成功在于它的有理性的自私人假设恰好描绘了日常经济活动及其它一些活动中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的大多数活动中,其追求满足和快乐的根本动机都具体表现为利己动机。因此在古典经济学家们那里,理性人假设就成为一种“经济人”假设或“最大化原则”。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天生具有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经济人”在通过市场活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增进了社会利益;“经济人”是按照经济理论行事的理性人,市场是“经济人”和经济理论存在的前提。直到今天为止,西方的经济理论事实上依然是把斯密的经济人作为不言而喻的分析前提,并且进一步认为经济人行为的准则不仅是追求一般的自身利益,而且是追求最大限度的自身利益。 2.传统理性人假设的不足及对组织的危害根据传统经济人理论,当理性人在做做决策的时候他的策略选择是尽可能的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这种思想为前提的情况下,在一个组织中,则存在着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够想象的结局。笔者将在对下面一个“五人抓豆子”*的博弈问题中来分析其缺点及危害。2.1五人抓豆子的问题及分析例题如下:有五个囚犯依次抓一个布带里面装的100颗豆子,他们无法互相交流,但他们都很聪明,是绝对的理性人。规定抓到最多豆子和最少豆子的人将被处死。如有抓到相同数目的人将一并被处死。他们的目标是先求保身,再求更多的害人。*对该题的分析如下:(1) 他们都是绝对聪明的理性人,在决策的时候肯定会先考虑到自己的生存问题(我简称为“自保原则”)。遵循“理性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此时他所追求的最大个人利益是先求最大可能的生存,后求害死别人),第一个选择的人肯定会选择抓20颗,因为只有其平均数(100/5=20)时,其被包在中间的机会最大,即存活的可能性最大。(2) 第二个热依次抓的时候他会考虑到第一个人策略,并且可以从剩下的球的数目得知第一个人拿走了多少,根据“自保原则”他的策略会是尽可能的靠近20(才开始会避免选20一起死),这时其可行集为(19.21)当中选择一个(只有紧靠着20的数才能够使得后面的人没办法在他们中间找到空隙,生存下来。他此时的策略也和第一个人一样,先求自己最大可能的生存,再害人,以下情况相同不在叙述)。此时,第二个人就会考虑一个“从小原则”(其本质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存活的几率最大),选择19。(3) 第三个人开始选择策略的时候,他很清楚第一和第二个人的策略,因为这是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五个人都是绝对理性人,其策略的选择是相互影响的,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完全信息动态分析”。所谓“完全信息动态分析”就是指在这个博弈进行的每一步当中,要选择行动的参与者都知道这一步之前博弈进行的整个过程。)。他就会发现第一个人的策略是选择20,第二个人的策略是选择19。根据“自保原则”和“从小原则”他的策略会是18,依次可以得出第四个人的策略,选择17。(4) 此时,一共还剩下26个球(100-20-19-18-17=26)和一个未抓球的第五个人。此时他的可行集为(1~2…26)。不难看出不管第五个人选择其可行集中的哪一个数作为其策略X时,其都是必死的(如选择1≤X≤16,第一个和第五个死;选择26≥X≥21,第五个和第四个死:选择16<X<21,第五个和第一、二三、四中任一个人的数字相同,其也必须死)。分析图如下:第一个人20第二个人19第三个人18第四个人17第五个人(1…26) 当第五个发现其是必死的时候,必然感觉到不公平。问题出现了,根据对此题中“理性人”选择策略本质(最大可能的追求生存机会,并更可能多的害人)的推测,他一定会谋求更多的人和他一起死。此时,在解决这个“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时候就必须依赖“逆向归纳法”。(5)第五个人是必死的,这个已经成了一个公共信息,而第五个人是足够理性的,因而他的策略必定是前者四个人中一个选择的样。如果第五个人的策略是选择19,即和第二个人选择的一样,最后博弈的结果是第五个人和第二个人选择的结果一样,一并被处死。而第一个人选择的20最大,第四个人选择17最小,他们也将被处死,活下来的只有第三个人。继续如果第四个人选择17、18、20,都会得出一个结果,第四个人必死,只能活一个人。(6)当第四个人猜测到第五个人做出的决策,他是必死的时候,他也会选择谋求更多人死的策略,即选择的结果和前三个人中任何一个相同。如其选择17,而第五个人也选择的是17,博弈的结果就会为第三、第四、第五个人一并被处死。而第一个人的选择是20最大,第二个人选择是19最小,也会被处死。(7)由此往下推,就不难得出第三个,第二个人的策略也都是选择20。分析图如下:第一个人 20第二个人 20第三个人 20第四个人 20第五个人 20这个博弈的结果是,五个人都选择20,一并被处死。这个“完全理性人博弈”的例题的最终结果是很让人吃惊的,也是大家在现实社会中所想不到的,充分的暴露了其理论的阴暗面和不足之处。“理性人”在博弈决策中的消极性及破坏性是传统经济学所没有想到的。2.2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组织,任何组织都是由一个个的自然人组成的,自然人是一个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当自然人在为了其各种利益达到最大化时做出策略的选择则不可否认的存在着“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等负面情况。而这种思想广为流传的话,小到会破坏一个家庭的和睦,一个公司的经营;大到可以破坏一个国家的安定,更可能亡国。因此传统理性人假设的思想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在传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下,现实的人都被约化为一个简单的孤立的数学模式中的理性人。实际上这种以完全理性假设搭起的学说是难以通过实证科学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的,也无法全面地观察和解释现实中人的经济行为。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只研究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不涉及这些单个经济行为的相互影响和关系;第二,只研究经济效率而不涉及社会分配的公平问题;第三,只研究有益经济行为而不涉及有害经济行为;第四,只考虑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个人利益的内在冲动力而没有考虑到外部环境、社会制度等因素所产生的外在压力对个体经济行为和积极性的影响;第五,只考虑经济效益和单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规律性,而忽略了这些经济行为背后的伦理和公平问题。这些局限性使传统经济学不能真正回答什么是效率和公平,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当今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3.新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的发展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卡尼曼教授和史密斯教授,以表彰他们对现代经济学所作的贡献:卡尼曼“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史密斯则“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时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这一举动从另一方面反应了新经济学家对理性人假设理论的重新思考。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首先提到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笔者认为其理论和02年两位诺奖得主的理论有着某些联系或者可以说有着启示意义。3.1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西蒙从更接近现实的人类理性可能和限度两个基本方面,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理性的限度是从这样一个事实中看出来的,即人脑不可能考虑一项决策的价值、知识及有关行为的所有方面……人类理性是在心理环境的限度之内起作用的。” 这种限度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在人的内在因素方面,具体原因一是行为主体的知识不完备性:人们力争理性而又被束缚在其知识限度之内,解决的有效办法只能是把一个仅含有有限变量和有限后果的封闭系统,同它所在的世界上的其他部分隔离起来;二是对行为后果预见的困难:由于后果产生于未来,在给它们赋予价值时,只能凭想象来弥补,然而对价值的预见不可能是完整的;三是对真实行为而言,人们只能想到全部可能行为方案中的很少几个。其次的原因是“人类理性是在制度环境中塑造出来的,也是在制度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制度(组织)对个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组织和制度能让群体内的每一成员稳定地预见到其他成员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二是组织和制度向群体成员提供了一般性的刺激因素和注意导向器,他们引导着群体成员的行为。因此西蒙认为“我们可以把社会(组织)制度视为对个人行为的制约,通过约束个人行为,使之服从社会所要求的刺激———反应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伦理、价值观以及社会规范对理性行为的作用。由于了伦理、价值观以及社会规范对理性行为的原因。理性人的实际行为只能是在主观理性和组织理性约束下的“有限理性”。用西蒙的话说就是“试图理性但只能有限达到”。在西蒙看来,“以有限理性替代完全理性的主要意图是在寻找‘足够好’的行动路线时,以满意化的目标取代最大化的目标”。还可以理解为有限理性是人类得以在远远超出自身计算能力的复杂世界生存下来的因素。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设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在经济行为中,由于受到所掌握信息、知识的内在原因和制度伦理、规范的外在原因限制而不可能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完全理性”;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学家们从修正和完善理性人假设的角度认识和克服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性,寻求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2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且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预期理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机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他认为: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的两倍。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比如你会看到有人为了省5元而花6元的汽油费开车去批发市场购买几包卫生纸,或者是你也会看到有人花不少钱为一件家具购买服务合同但这家具根本不会坏,或者是当股市繁荣时股民会欣喜若狂跟风买进,而股市暴跌股民又诚惶诚恐地迅速出货,而这些行为都无法用传统的理性与自利假定来解释。卡尼曼等人的许多实验和调查都同样表明了为何人们会从理论上看是理性的实际上却非理性,而人的非理性同样是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对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或决策时在乎不关心样本的大小,也就是“样本无关”机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或典型现象)。例如,投掷6次硬币如果出现4次正面2次背面,人们会将这个结果“推论”到投掷1000次的情况,因而高估出现正面的概率。这也说明人们往往会过于简单地将对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建立在少量信息的基础上。例如,如果一个金融分析师连续推介的几个股票随后的表现都很好,那么投资者一般会对之十分信任,反之亦然。卡尼曼还与特韦尔斯基提出了“预期理论”。他们的研究表明,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好像取决于结果与设想的差距而不是结果本身。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时,总是会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以此来决定决策的取舍.卡尼曼认为,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的两倍。可见,大部分新古典理论关于偏好的假定都是缺乏根据的,人们的视角不同,其决策与判断是存在“偏差”的。经过大量的实验,卡尼曼得出了预期理论三个基本原理:一、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二、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三、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概括卡尼曼的理论成果,不难发现其主要的突出点在于首先分析了在不确定情形下,人们的判断会因为依照“倾向于观测小样本”形成的小数法则行事,或因为对于容易接触到的信息的熟悉和对主观概率准确性的盲目偏信,而导致决策行为系统性地偏离了基本的概率论原理。其次,在与特维斯基的合作中,他系统地陈述了“预期理论”,并且用基于参考水平的两步决策假说解释了人们厌恶损失的心理,解决了过去“期望效用理论”不能解释人们明显的风险偏好行为,完善了在不确定情形下的人类决策行为理论。随着卡尼曼的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在世界范围了激发起新一代的经济学和金融研究者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应用于人类内在的行为动机的研究,掀起了行为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研究热潮。3.3史密斯实验经济学理论史密斯认为:以往经济学理论都是没有经过试验的理论,这些理论仅是一种假设,它被接受(或拒绝)的基础是权威、习惯,或对于假设的看法,而不是基于一个可以重演的严格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在史密斯教授看来,历史上,经济学的方法及论题曾被假设为一种非实验性的学科,它只像天文学或气象学而不像化学与物理学。经济学家通常只会以有关的人类偏好及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成本与技术的假设,力图根据长期观察所产生的一些经济结果去理解经济学的作用。但是实际上,经济学与天文学有很大的差别,而正是这种差别性对理解经济学方法有相当的意义。一、是天文学汲取了经典力学与量子物理中全部有关理论(而这些理论是在严格的实验室中产生的)。而经济学则没有一组相似测试行为的原理可能经受可控的实验性试验,这样也就无法为人的个体行为的研究提供可观察操作的基础。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以建立起一条可沟通的桥梁。二、是天文学的数据是由天文学家为了科学目的而努力收集到的,但经济学的大部分数据是由政府或私人机构为了非科学的目的收集的,所以天文学家对于他们的数据的科学可靠性是直接负责的,而经济学家则不然。史密斯的经济学的实验室方法就是为经济学家设定一种直接的责任,即把可控的过程作为生成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而这些过程也可以由其他实验室重现。正因为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过程是可控的,也就可能为这种研究提出数据采集过程的严格标准。实验经济学可以把可论证的知识引入经济学领域,使人们了解真实的市场运作模式,同时,实验中的可控过程也是生成科学数据的基础。因此,传统经济学的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在史密斯教授的实验经济学的开拓性研究中,不确定性下个人的偏好及市场行为是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后来它发展为把个人偏好的实验研究扩展到了测量负的所得税及其他因素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测量对电力、住房及医疗服务的需求上,从而使得把经济学整个研究确立在对市场行为的研究上。目前,在产业组织理论与反托拉斯经济学中,实验性方法已应用在检查垄断、合谋及有关反竞争性措施的影响上,应用到自然垄断及它对于规模经济、进入成本、可竞争的市场假设的关系等市场行为的研究上。而且作为一种一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以实验方式来把握人的市场行为,就可以从根本上了解现实经济发生了什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验经济学方法为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观察的途径。我想我们可以归纳成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他通过科学的设计和运行可控的实验现场及其电子交易系统,以现实的人作为“市场参与者”,史密斯建立了检验不同的经济理论有效性的实验方法。他所做的实验是给以后起了示范作用,与整个经济系统,就是实际的经济环境结合得更完美;其次是使用现金动机(即“导出价值方法”),史密斯在实验中创造了现实世界中的激励,以帮助研究者理解现场为什么具有并如何发挥其功能,利用实验经济学所允许的对市场的可控研究,并使用严格的检验方法,史密斯的实验方法允许研究者了解市场如何及为什么对“博弈规则”——实际上是法律、制度及机制作出反应,从而使得无论研究者还是政策制定者均可从实验经济学中学到许多有深远价值的东西;再次是通过实验发现了机制的重要性,并将其提升到市场经济研究的焦点;而且发现并发展了与现实市场效率相同的实验市场中机制的效率的评估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另外发现投机行为可以在实验市场中研究,并且投机行为可以产生与经典理论平行的均衡;还有他开拓了实验经济学广泛的实际应用领域。包括政策制定,可以先做实验,比较哪一个政策好。史密斯特别强调用证据来验证理论。他通过设计科学的实验来验证或否证已有的经济理论。他特别强调科学的实验设计,这体现在他对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论的开创性贡献上。他发展的“导出价值方法”已成为实验经济学的标准工具。他还特别强调,在做实验时要向实验对象提供充分的物质激励,以减少决策成本所带来的扭曲。他意识到,如果实验环境能尽可能和真实的市场环境相匹配,并进行重复性的实验,结果就会更令人信服。他的成果对经济学学科而言有两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其一是在方法论上,建立了经济学的实验方法,打破了经济学不能用实验室中的实验来研究这一公认的论断;其二是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在某种意义上卡尼曼的工作可能是更基本的。而史密斯所进行的经济学实验考虑人在实际中的行为,因而可直针对已有的经济理论进行实验,检验其正确性,并由此导致经济理论的重新思考,一方面可导致对人的行为的分析,另一方面还可导致对其他经济因素的分析。另一个重要区别在心理学上的实验只能检验人的瞬时选择行为,而经济学实验则可用于考虑整个经济过程人的动态行为。因而前者不能考察长期经济行为的后果,而后者则可分析人在动态过程中的行为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后果。二者的区别正体现了他们对经济学上关注人的行为方面的互补性。随着他们的发展,有朝一日他们会更加融合。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实际上是心理学、物理学和经济学的一种融合,虽然还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从这种思考方式看出,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是和其他学科的发展有着精密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经济学在政治学研究中应用,博弈论在生物学中的运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方面的工作也将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包括诺奖评委会的注意。
*注:五个人抓豆子问题是我和朋友很久在某个网站上看见的。具体分析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能力有限,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评委指出,包涵。参考文献:1.《经济人!假设的辨析》 张旭昆 《浙江学刊》2002年第2刊2.《从理性人的假设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高 核 《经济探索》3.《博弈论基础》 罗伯特.吉本斯(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4. 《分析:他们为什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易宪容《南方周末》 5. 主流经济学挑战者的福音 黄卓 姚伟 武汉大学学报2002
非淡薄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喻义,
和而不同.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网站:
http://web./web/on my own
宁静自由人欢迎您的光临,期待和您交流!!
阅读权限26威望0 级论坛币5677 个学术水平1 点热心指数0 点信用等级0 点经验2235 点帖子467精华在线时间6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64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3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隐身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微观经济学只是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其假定前提也只是对人和社会现实某一个方面的假定。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接受他的前提,然后学会其分析方法;但不要盲目相信他。或许这样更好一点吧。否则,没有一定的理论假设前提,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经济学,我们也就没有任何可以进行分析的工具了。
论坛好贴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择公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