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模,投资情况,库存,员工情况货物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等数据在哪可以找到?

最新研究报告
当前位置: >
中国小微企业行业市场规模与投资风险预警报告年
报告编号(No):16768 &&
中国小微企业行业市场规模与投资风险预警报告年
【出版机构】:
中信博研研究院
【出版日期】:
【报告价格】:
【纸质版】: 6500元 【电子版】: 6800元 【纸质+电子】: 7000元
【交付方式】:
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电话订购】:
【手机订购】:
【在线联系】:
【联 系 人】:
本报告由中信博研研究院出版。本报告是中信博研研究院的研究与统计成果,报告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使用。未获得中信博研研究院书面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否则中信博研研究院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联系本网站010-,请认准"中信博研研究院"网站,以便获得全程优质完善服务。中信博研研究院是中国拥有研究人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研究咨询机构。凡在我公司购买报告的客户,可提供售后服务一年。
&第一章 小微企业基本概述 20
&&&& 1.1 小微企业的界定 20
&&&& 1.1.1 小微企业的概念 20
&&&& 1.1.2 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 20
&&&& 1.2 小微企业的价值 23
&&&& 1.2.1 占据经济半壁江山 23
&&&& 1.2.2 贡献大量就业机会 24
&&&& 1.3 小微企业的特征 25
&&&& 1.3.1 形式多元化 25
&&&& 1.3.2 生产销售灵活 26
&&&& 1.3.3 内部管理松散 26
&&&& 第二章 年中国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27
&&&& 2.1 经济环境分析 27
&&&& 2.1.1 全球经济贸易形势 27
&&&& 2.1.2 中国经济缓中企稳 29
&&&& 2.1.3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31
&&&& 2.1.4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31
&&&& 2.2 社会环境分析 32
&&&& 2.2.1 城镇居民收入情况 32
&&&& 2.2.2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33
&&&& 2.2.3 居民消费水平情况 33
&&&& 2.2.4 消费市场发展情况 36
&&&& 2.3 内部环境分析 38
&&&& 2.3.1 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分析 38
&&&& 2.3.2 小微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0
&&&& 2.3.3 小微企业文化分析 43
&&&& 2.3.4 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44
&&&& 2.4 其他环境分析 44
&&&& 2.4.1 技术环境分析 44
&&&& 2.4.2 融资环境分析 45
&&&& 2.4.3 财税环境分析 46
&&&& 第三章 年中国小微企业政策环境分析 47
&&&& 3.1 年小微企业政策分析 47
&&&& 3.1.1 国务院扶持小微企业 47
&&&& 3.1.2 中央政策密集出台 48
&&&& 3.1.3 多部门力挺小微企业 48
&&&& 3.1.4 重要政策解读 49
&&&& 3.2 2013年小微企业政策分析 50
&&&& 3.2.1 小微企业扶助专项方案发布 50
&&&& 3.2.2 鼓励小微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50
&&&& 3.2.3 国务院鼓励保险机构服务小微企业 53
&&&& 3.2.4 银监会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54
&&&& 3.2.5 &新三板&扩围利好小微企业 57
&&&& 3.3 年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57
&&&& 3.3.1 增值税、营业税 57
&&&& 3.3.2 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 57
&&&& 3.3.3 个人所得税优惠 58
&&&& 3.3.4 印花税优惠政策 58
&&&& 3.3.5 其他优惠政策 58
&&&& 第四章 年中国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60
&&&& 4.1 小微企业经济运行现状分析 60
&&&& 4.1.1 企业产销状况分析 60
&&&& 4.1.2 企业营收状况分析 60
&&&& 4.1.3 企业利润状况分析 61
&&&& 4.1.4 企业库存水平分析 62
&&&& 4.2 小微企业运营形势分析 63
&&&& 4.2.1 产品价格变化分析 63
&&&& 4.2.2 成本上升情况分析 63
&&&& 4.2.3 资金需求情况分析 63
&&&& 4.2.4 企业政策需求分析 64
&&&& 4.3 小微企业发展转型分析 64
&&&& 4.3.1 主要经营举措分析 64
&&&& 4.3.2 企业转型升级分析 65
&&&& 4.3.3 产业转移方向分析 65
&&&& 4.4 外贸小微企业经营分析 66
&&&& 4.4.1 总体经营态势分析 66
&&&& 4.4.2 转型升级方向分析 67
&&&& 4.4.3 国内市场开拓分析 69
&&&& 4.4.4 企业内销形势分析 70
&&&& 4.5 小微企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71
&&&& 4.5.1 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71
&&&& 4.5.2 服务体系不健全 71
&&&& 4.5.3 税费制度不合理 72
&&&& 4.5.4 人才吸纳能力不足 72
&&&& 4.5.5 信息获取能力有限 73
&&&& 4.5.6 创新能力不足 73
&&&& 第五章 年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分析 74
&&&& 5.1 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现状分析 74
&&&& 5.1.1 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强烈 74
&&&& 5.1.2 融资需求量大幅上升 74
&&&& 5.1.3 融资需求呈现新动向 75
&&&& 5.1.4 外贸企业融资需求凸显 77
&&&& 5.2 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中的融资需求分析 78
&&&& 5.2.1 长期资金支持 78
&&&& 5.2.2 融资创新方式 79
&&&& 5.2.3 差别化信贷政策 80
&&&& 5.2.4 技术改造资金支持 81
&&&& 5.3 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细分分析 81
&&&& 5.3.1 客户终生价值视角 81
&&&& 5.3.2 基于产品创新层级 82
&&&& 5.3.3 基于商业模式构成 83
&&&& 5.3.4 结论和建议 84
&&&& 第六章 年中国小微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85
&&&& 6.1 借款状况分析 85
&&&& 6.1.1 借款情况 85
&&&& 6.1.2 借款规模 87
&&&& 6.1.3 借款来源 88
&&&& 6.1.4 借款期限 89
&&&& 6.1.5 借款用途 91
&&&& 6.2 融资满意度分析 93
&&&& 6.2.1 总体特征 93
&&&& 6.2.2 分经营期限 93
&&&& 6.2.3 分资产规模 94
&&&& 6.3 融资成本分析 95
&&&& 6.3.1 融资成本现状 95
&&&& 6.3.2 融资成本压力 96
&&&& 6.3.3 企业还款压力 97
&&&& 6.3.4 按期偿还比例 97
&&&& 6.4 融资渠道分析 98
&&&& 6.4.1 融资首选渠道 98
&&&& 6.4.2 不同维度分析 99
&&&& 6.4.3 银行融资的问题 100
&&&& 6.4.4 融资渠道的成本 101
&&&& 6.5 融资模式探索 102
&&&& 6.5.1 联保贷款模式 102
&&&& 6.5.2 信贷工厂模式 103
&&&& 6.5.3 无抵押小额贷款 104
&&&& 6.5.4 微型网商贷款模式 104
&&&& 6.6 融资问题及建议 105
&&&& 6.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05
&&&& 6.6.2 问题产生的原因 106
&&&& 6.6.3 解决问题的建议 107
&&&& 6.6.4 构建融资创新机制 110
&&&& 第七章 年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状况分析 113
&&&& 7.1 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模式分析 113
&&&& 7.1.1 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要求 113
&&&& 7.1.2 服务小微企业的比较优势 114
&&&& 7.1.3 应发挥中小银行的作用 114
&&&& 7.2 我国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现状分析 115
&&&& 7.2.1 专业化组织体系日趋完善 115
&&&& 7.2.2 信贷投放更趋合理 116
&&&& 7.2.3 体制机制逐步优化 116
&&&& 7.2.4 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117
&&&& 7.3 我国保险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分析 117
&&&& 7.3.1 发挥风险保障功能 117
&&&& 7.3.2 提升企业信用水平 118
&&&& 7.3.3 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 118
&&&& 7.3.4 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 119
&&&& 7.4 小额贷款公司服务小微企业分析 119
&&&& 7.4.1 小贷公司开拓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119
&&&& 7.4.2 小贷公司转制村镇银行分析 120
&&&& 7.4.3 小贷公司创新发展方式分析 120
&&&& 7.5 国际大型银行小微企业业务的发展启示 121
&&&& 7.5.1 业务发展经验 121
&&&& 7.5.2 风险管理经验 123
&&&& 7.5.3 对我国银行的启示 124
&&&& 7.6 中国部分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发展现状 127
&&&& 7.6.1 工商银行 127
&&&& 7.6.2 建设银行 129
&&&& 7.6.3 农业银行 133
&&&& 7.6.4 招商银行 134
&&&& 7.6.5 光大银行 136
&&&& 7.6.6 民生银行 138
&&&& 第八章 年沿海地区小微企业发展分析 146
&&&& 8.1 沿海地区小微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146
&&&& 8.1.1 经营成本分析 146
&&&& 8.1.2 订单形势分析 146
&&&& 8.1.3 资金链情况分析 147
&&&& 8.1.4 调整经营分析 147
&&&& 8.1.5 总体特征及建议 148
&&&& 8.2 沿海地区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149
&&&& 8.2.1 融资渠道窄 149
&&&& 8.2.2 融资门槛高 150
&&&& 8.2.3 融资困难的原因 150
&&&& 8.2.4 融资建议 150
&&&& 8.3 上海小微企业发展分析 151
&&&& 8.3.1 规模及分布 151
&&&& 8.3.2 重要地位及作用 152
&&&& 8.3.3 困境及原因 152
&&&& 8.3.4 发展对策分析 153
&&&& 8.4 浙江小微企业发展分析 154
&&&& 8.4.1 经营现状分析 154
&&&& 8.4.2 融资环境分析 156
&&&& 8.4.3 发展瓶颈分析 156
&&&& 8.4.4 成长能力分析 157
&&&& 8.5 江苏小微企业发展分析 158
&&&& 8.5.1 发展现状分析 158
&&&& 8.5.2 典型经验分析 159
&&&& 8.5.3 制约因素分析 161
&&&& 8.5.4 发展对策分析 162
&&&& 8.6 其他省市小微企业发展分析 163
&&&& 8.6.1 山东 163
&&&& 8.6.2 福建 165
&&&& 8.6.3 辽宁 168
&&&& 8.6.4 广州 169
&&&& 第九章 年中西部地区小微企业发展分析 170
&&&& 9.1 中西部地区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170
&&&& 9.1.1 企业融资困难 170
&&&& 9.1.2 企业税费负担重 171
&&&& 9.1.3 企业人才缺乏 171
&&&& 9.1.4 对策及建议 172
&&&& 9.2 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73
&&&& 9.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73
&&&& 9.2.2 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现状 174
&&&& 9.2.3 构建评价指标的原则 175
&&&& 9.2.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75
&&&& 9.3 河南小微企业发展分析 177
&&&& 9.3.1 发展现状分析 177
&&&& 9.3.2 政策扶持情况 178
&&&& 9.3.3 融资需求分析 180
&&&& 9.3.4 主要问题分析 181
&&&& 9.4 贵州小微企业发展分析 182
&&&& 9.4.1 政策扶持情况 182
&&&& 9.4.2 发展现状分析 182
&&&& 9.4.3 主要问题分析 184
&&&& 9.4.4 发展对策分析 186
&&&& 9.5 内蒙古小微企业发展分析 189
&&&& 9.5.1 融资渠道分析 189
&&&& 9.5.2 发展特点分析 190
&&&& 9.5.3 发展问题分析 192
&&&& 9.5.4 发展对策分析 193
&&&& 9.6 陕西小微企业发展分析 193
&&&& 9.6.1 发展现状分析 193
&&&& 9.6.2 融资需求分析 194
&&&& 9.6.3 发展环境分析 194
&&&& 9.6.4 发展对策分析 195
&&&& 9.7 其他省市小微企业发展分析 197
&&&& 9.7.1 湖南 197
&&&& 9.7.2 安徽 198
&&&& 9.7.3 甘肃陇南市 199
&&&& 9.7.4 新疆乌鲁木齐 201
&&&& 第十章 国外小微企业的发展及经验借鉴 203
&&&& 10.1 国外对小微企业政策扶持的比较分析 203
&&&& 10.1.1 政府的融资支持政策 203
&&&& 10.1.2 政府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204
&&&& 10.1.3 政府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 205
&&&& 10.1.4 针对性较强的政府采购政策 206
&&&& 10.1.5 积极鼓励小微企业的R&D投资 207
&&&& 10.2 国外农业小微企业制度分析 208
&&&& 10.2.1 发展扶持战略 208
&&&& 10.2.2 信贷政策支持 208
&&&& 10.2.3 财税政策支持 209
&&&& 10.2.4 其他支持政策 210
&&&& 10.3 发达国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比较分析 210
&&&& 10.3.1 美国 210
&&&& 10.3.2 日本 212
&&&& 10.3.3 德国 214
&&&& 10.3.4 加拿大 216
&&&& 10.3.5 对我国的启示 217
&&&& 10.4 部分国家小微企业概况及经验借鉴 218
&&&& 10.4.1 意大利 218
&&&& 10.4.2 韩国 220
&&&& 10.4.3 巴西 222
&&&& 10.4.4 印尼 225
&&&& 第十一章 中国小微企业发展的策略及政策建议 226
&&&& 11.1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总体对策分析 226
&&&& 11.1.1 创新融资渠道 226
&&&& 11.1.2 健全服务体系 226
&&&& 11.1.3 加大扶持力度 227
&&&& 11.1.4 提高企业软实力 228
&&&& 11.1.5 提升企业发展能力 229
&&&& 11.2 提升我国小微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230
&&&& 11.2.1 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230
&&&& 11.2.2 改善小微企业融资机制 230
&&&& 11.2.3 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体系 231
&&&& 11.2.4 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 231
&&&& 11.2.5 优化小微企业内部环境 231
&&&& 11.3 我国农业小微企业的发展对策分析 232
&&&& 11.3.1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232
&&&& 11.3.2 吸收发展中国家经验 232
&&&& 11.3.3 分地区采取不同策略 233
&&&& 11.3.4 建立全方位政策体系 233
&&&& 11.4 我国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的系统化建议 234
&&&& 11.4.1 认识误区分析 234
&&&& 11.4.2 制度缺陷分析 234
&&&& 11.4.3 政策缺乏统筹协调 235
&&&& 11.4.4 改进重点分析 236
&&&& 11.5 促进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238
&&&& 11.5.1 支持小微企业的财政政策 238
&&&& 11.5.2 支持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 239
&&&& 11.5.3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240
&&&& 11.5.4 化解高税费困境及减税建议 240
&&&& 11.5.5 其他相关的配套机制和措施 241
&&&& 第十二章 中国小微企业的风险及防范分析 242
&&&& 12.1 小微企业的授信风险及控制措施分析 242
&&&& 12.1.1 实际控制人道德风险 242
&&&& 12.1.2 企业定位错位风险 243
&&&& 12.1.3 授信集中风险 244
&&&& 12.1.4 银行员工道德风险 244
&&&& 12.1.5 授信风险控制措施 244
&&&& 12.2 控制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新思路 248
&&&& 12.2.1 拓展小微企业贷款的必要性 248
&&&& 12.2.2 商业银行和风投公司的区别 250
&&&& 12.2.3 控制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思路 252
&&&& 12.2.4 商业银行应实现高效风险控制 253
&&&& 12.3 商业银行小微业务创新的风险及建议 254
&&&& 12.3.1 小微业务创新的必要性 254
&&&& 12.3.2 小微业务创新的主要途径 254
&&&& 12.3.3 小微业务创新的主要风险 256
&&&& 12.3.4 提升小微业务资产质量的建议 258
&&&& 12.4 小微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260
&&&& 12.4.1 问题设计与调查方法 260
&&&& 12.4.2 调研结果分析与结论 261
&&&& 12.4.3 强化内部因素的培育 266
&&&& 12.4.4 外部力量的驱动 268
&&&& 第十三章 年中国小微企业前景趋势预测分析 270
&&&& 13.1 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70
&&&& 13.1.1 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70
&&&& 13.1.2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71
&&&& 13.2 中国小微企业发展前景分析 273
&&&& 13.2.1 金融环境机遇 273
&&&& 13.2.2 转型升级机遇 274
&&&& 13.2.3 主要挑战分析 274
&&&& 13.2.4 发展前景展望 275
&&&& 13.3 我国小微企业政策趋势前瞻 275
&&&& 13.3.1 &十二五&政策基本倾向 275
&&&& 13.3.2 2014年扶持力度将加大 277
&&&& 13.3.3 财政扶持政策将持续 278
&&&& 13.3.4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政策导向 280
&&&& 第十四章 中国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282
&&&& 14.1 中国小微企业主要经济数据分析 282
&&&& 14.2 中国小微企业分布情况与结构分析 284
&&&& 14.3 中国小微企业的主要经济贡献 284
&&&& 14.4 中国小微企业质量水平分析 285
&&&& 14.5 中国小微企业竞争力分析 285
&&&& 第十五章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88
&&&& 15.1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设计 288
&&&& 15.1.1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 288
&&&& 15.1.2 构建基于非对称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289
&&&& 15.2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290
&&&& 15.3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91
&&&& 15.3.1 层次分析法 291
&&&& 15.3.2 建立指标体系递接层次结构 292
&&&& 15.3.3 构建判断矩阵 292
&&&& 15.3.4 计算各层次因素的权重 292
&&&& 15.3.5 作判断矩阵的一次性检验 293
&&&& 第十六章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295
&&&& 16.1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方法的z-score和Zeta模型 295
&&&& 16.1.1 z-score模型 295
&&&& 16.1.2 Zeta模型 295
&&&& 16.2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的CPV和RAROC模型 297
&&&& 16.2.1 CPV模型 297
&&&& 16.2.2 RAROC模型 300
&&&& 16.3 模型对比分析 302
&&&& 16.4 样本数据收集 302
&&&& 16.5 样本数据计算 303
&&&& 图表目录
&&&& 图表 1 2003年Ⅳ季度&2013年Ⅳ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季度累计同比增长率(%) 29
&&&& 图表 2 2014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33
&&&& 图表 3 2004年4月&2014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 35
&&&& 图表 4 2004年4月&2014年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 36
&&&& 图表 5 2013年小微企业同比销售情况 60
&&&& 图表 6 2013年小微企业利润率情况 61
&&&& 图表 7 受访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 65
&&&& 图表 8 小微企业现有借款状况 85
&&&& 图表 9 小微企业最近一年的借款次数 85
&&&& 图表 10 小微企业不同营业收入的借款企业占比 86
&&&& 图表 11 小微企业不同资产总额的借款企业占比 86
&&&& 图表 12 小微企业不同营业收入企业的借款规模分布 87
&&&& 图表 13 小微企业不同资产总额企业的借款规模分布 87
&&&& 图表 14 小微企业不同营业年限企业的借款规模分布 88
&&&& 图表 15 分区域的2012年和2013年&小额贷款&搜索量/GDP 总量 88
&&&& 图表 16 向亲戚朋友借款的微型,小型企业比例 89
&&&& 图表 17 小微企业现有借款期限分布 90
&&&& 图表 18 有1年以上长期融资需求的企业现有借款期限分布 90
&&&& 图表 19 小微企业现有借款规模 90
&&&& 图表 20 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 91
&&&& 图表 21 小微企业借款用途分布 91
&&&& 图表 22 小微企业不同经营年限下借款用于长期发展的企业比例(%) 92
&&&& 图表 23 不同经营期限的小微企业对融资需求满足状况的评价 93
&&&& 图表 24 不同资产规模的小微企业对融资需求满足状况的评价 94
&&&& 图表 25 小微企业借款综合成本年息分布 95
&&&& 图表 26 央行两次降息后小微企业对融资的感受 96
&&&& 图表 27 央行两次降息后不同地区小微企业对融资的感受 96
&&&& 图表 28 小微企业还款状况 97
&&&& 图表 29 不同经营年限小微企业的还款状况 97
&&&& 图表 30 不同资产总额小微企业的还款状况 98
&&&& 图表 31 小微企业在争取外部融资的第一优先选择 98
&&&& 图表 32 不同经营期限的小微企业选择向银行借款的比例 99
&&&& 图表 33 不同资产总额的小微企业选择向亲戚朋友和小贷工资借款的比例 100
&&&& 图表 34 小微企业向银行融资时的常见问题 101
&&&& 图表 35 小微企业主认为成本最高的借款方式 102
&&&& 图表 36 认为向银行贷款成本最高的企业分布 102
&&&& 图表 37 受调研小微企业中面临成本上升压力的比例 146
&&&& 图表 38 沿海小微企业开工率 147
&&&& 图表 39 沿海各地区小微企业员工人数变化 147
&&&& 图表 40 沿海三地区小微企业的发展建议 148
&&&& 图表 41 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窄 149
&&&& 图表 42 受调研小微企业中认为融资困难的比例 150
&&&& 图表 43 关于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建议 150
&&&& 图表 44 小微企业法律风险精神文化调查结果 262
&&&& 图表 45 小微企业法律风险制度文化调查结果 263
&&&& 图表 46 小微企业法律风险行为文化调查结果 264
&&&& 图表 47 小微企业法律风险物质文化调查结果 265
&&&& 图表 48 2013年全国各地小微企业占比 282
&&&& 图表 49 2013年小微企业行业分布图 284
&&&& 图表 50 2013年我国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 284
&&&& 图表 51 2013年16个行业小微企业占实检企业百分比 285
&&&& 图表 52 2013年各种所有制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比 285
&&&& 图表 53 2013年小微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差 286
&&&& 图表 54 2013年全国私营小微企业中两类企业占比 286
&&&& 图表 55 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 293
本报告为多用户报告,如果您有更多需求,我们可以根据您提出的具体要求;
重新修订报告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更多满足您的个性需求,做出合理的报价。
&& 本报告每个季度可以实时更新,免费售后服务一年,
具体内容及订购流程欢迎咨询客服人员
&&&& 中信博研研究院---订购热线 010-
&&&& 中信博研研究院---客服专员--雷丹& 张熙玲
&&&& 中信博研研究院---订购热线------
本文地址:
温馨提示:请仔细填写,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中国小微企业行业市场规模与投资风险预警报告年
联系电话:
联系人:雷丹 张熙玲 订购电邮:
All rights reserved
中信博研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联系电话:010-
24小时热线:您好, []|
 |  | 
  A股首单优先股近日正式完成发行,农行拔得头筹。  农业银行13日晚间公告称,其已经完成4...[]
  A股与港股的互联互通进入最后三天倒计时,香港离岸人民币的需求呈现出一片紧俏。北京商报记者...[]
不支持flash
银行股行情
人民币存款
人民币贷款
银行微博圈
:商业银行推出的黄金储蓄是不错的理财产品,存100克黄金,一年后变成102克,获得2克的收益,让黄金从非生息资产变成生息资产。
:黄金价格还应该有20%的回档空间。
:我刚置顶了一条微博,大家来看看吧~
:翘首以盼的iPhone6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我猜中了这开头,却想不到1折就能买!10月7日前通过网络办卡方式申请民生信用卡,新客户激活就能参加1折购iPhone6抽奖活动!每天10台!手机点击 ,电脑点击
:我更新了我的微空间,大家来围观吧!
:在完成住房登记的联网工作后,估计就会开征房产税了。
:买入股票指数基金是非常稳妥的投资方式。
:股市的上升空间广阔,至于涨到多少点,谁也不知道。
:黄金的价格会继续回档,到200元人民币每克是很好的价格。
:人民币兑美元依然有上升空间,升到6是很正常的。
:商业银行推出的黄金储蓄是不错的理财产品,存100克黄金,一年后变成102克,获得2克的收益,让黄金从非生息资产变成生息资产。
:黄金价格还应该有20%的回档空间。
:我刚置顶了一条微博,大家来看看吧~
:翘首以盼的iPhone6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我猜中了这开头,却想不到1折就能买!10月7日前通过网络办卡方式申请民生信用卡,新客户激活就能参加1折购iPhone6抽奖活动!每天10台!手机点击 ,电脑点击
:我更新了我的微空间,大家来围观吧!
:在完成住房登记的联网工作后,估计就会开征房产税了。
:买入股票指数基金是非常稳妥的投资方式。
:股市的上升空间广阔,至于涨到多少点,谁也不知道。
:黄金的价格会继续回档,到200元人民币每克是很好的价格。
:人民币兑美元依然有上升空间,升到6是很正常的。
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频道合作
电话:010-
邮箱:(#改成@)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十五”前期中国海外投资分析――政策、条件、现状的评价 -企业管理资源下载大全--3722 资料搜索网
入会咨询 135-
此文章被谁收藏
相关资料下载
&& 国际管理>>“十五”前期中国海外投资分析――政策、条件、现状的评价
“十五”前期中国海外投资分析――政策、条件、现状的评价
作者:xge2000&& &来自: 转载/彭继民
“十五”前期中国海外投资分析――政策、条件、现状的评价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彭继民
在“九五”时期,中国提出要“有计划地发展境外投资”,到了“十五”时期,明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无疑为中国现阶段及今后的对外开放工作确立了新的方向。
一、“走出去”战略的内容和政策措施
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内容,在“十五”计划纲要中具体规划了以下六个方面,包括:(1)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2)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3)鼓励企业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在境外设立开发机构和设计中心。(4)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实现国际化发展。(5)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6)完善境外投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规范对外投资的监管。
为了保障这一战略的实施,首先在政策法规上进行了一些必要的配套和调整。从九十年代开始到2000年,我国就着手陆续制定了境外投资项目管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项目审批制度、用汇结汇制度、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20个,仅年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委就颁布了境外带料加工装配项目相关政策和法规12个。2000年10月,为了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办厂,财政部、外经贸部印发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年期间,为了发挥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的优势,提高工程质量和劳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扩大海外工程市场,中国又先后颁布了“关于对外承包和外派劳务人员方面的有关文件”16个,从海外工程承包企业的资质审查认定、项目招投标办法、企业管理制度、外汇管理、设备出口、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范。2002年外经贸部和国家外汇局以32号令的形式发布了《境外投资联合年检暂行办法》及相关文件5个,加强了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监督和管理工作。同年11月22日,外经贸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文――《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文件规定,从2003年起,境外直接投资纳入国家统计范畴。这个文件是建国以来,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次将海外投资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序列。它不仅体现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不断扩大的海外投资的重视,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统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其更深层的意义还体现在以下方面:从微观上讲,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生产经营情况;从中观上看,可以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对外扩张的能力;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可以从海外投资的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判断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调整政策导向和政策措施,正确引导海外投资与社会经济建设同步,保障整体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形势与条件
1.国内外基本形势分析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又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下,扩大内需、稳定货币、增加出口、积极引进外资,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7%-8%水平上。
纵观世界经济形势,作为世界经济推动力的美国经济在经过10年的连续增长后,年却因国内外种种原因经历了温和上升与下降的不稳定过程,欧盟经济增长也不容乐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2000年的3.4%降至2001年的1.6%。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国际贸易增长减速和石油与食品价格的意外上升。一直陷于衰退状态的日本经济从2002年初开始出现趋于恢复的迹象,但景气恢复的步伐十分缓慢,形势尚不稳定。东亚地区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出口增长较快,同时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趋增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拉美地区由于受金融动荡及影响经济增长普遍减缓,一些国家甚至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中东欧地区经济增长形势继续保持适度增长,非洲经济增长也在加快,但政治局势不稳定。
在变化莫测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地增长。2002年中国GDP达到了10239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202亿元人民币,增长16.1%,实际利用外资527亿美元,增长12.1%。中国已经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的国家,在外贸进出口方面,继2001年超过5000亿美元后,2002年又突破6000亿美元,增长21.8%。从投资、消费、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析,其比例为5:4:1。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进步迅速,从第三十九名上升到了第三十三名,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分量越来越重,《亚洲华尔街日报》指出,尽管中国经济仅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3.8%,但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占到了15%,中国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国际资本的流动和贸易的发展与不断扩大,使中国经济更多更快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改革开放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的必然。
2.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力
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对外投资的基础,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量位居世界第6位。加入WTO以后,我国认真履行承诺,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为外汇流入创造了良好条件,截止到2002年10月,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655.39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和海外投资,能够降低境内机构进入国际市场的融资成本,提高我国的对外融资能力。(见表1)
表1&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中国科学院在《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社会发展程度、生态力、政府调控力和外交能力)对我国综合国力进行了评价,在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印度、德国、法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南非等12个国家进行对比后,结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在13个世界大国中,排名与1995年的第7位不变。从分值上看,中国的得分比美国的二分之一略强。其他各项分别排名如下:在经济力的测算中,我国居第3位,前两位分别是美国和日本;我国军事力量为第4位,前三位分别是美、日、英三国,在科技力中,中国则为第12位。此外,中国外交能力排列第5位、生态力(注:在这个报告里,这是首次将生态环境价值作为一项重要评估指标)排列在第6位、政府调控力排列在上述国家之末,为第13位、社会发展程度排名第11位。
这个报告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综合国力的加强是“走出去”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3.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强劲
“十五”前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1年为95933.3亿元比2000年增长7.3%,2001年虽然全国人均GDP只有912美元,但是一些省(市)的经济增长更是快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见表2)
表2&&&& 2001年中国部分省(市)GDP和出口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
&&& 人均GDP / 折美元
& 出口总额(美元)
95933.3亿元RMB
&7543元RMB/ 912 USD
2661.5亿USD
9511.91亿元RMB
12922元RMB/ 1566.2 USD
288.74亿USD
4950.84亿元RMB
37382元RMB/ 4641.1 USD
276.24亿USD
6748.15亿元RMB
14655元RMB/ 1772.1 USD
229.76亿USD
10647.71亿元RMB
13730元RMB/ 1660.2 USD
954.26亿USD
2845.65亿元RMB
25523元RMB/ 3086.2 USD
117.87亿USD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注:美元与人民币汇率按2001年当年平均价格1:8.27计算;
仅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北京为例,这里包含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这三大经济区的珠江三角洲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出口基地,世界上85%以上的电子产品的加工,组装和原器件可以在当地采购。长江三角洲是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产业分工,并对内地经济起着巨大的辐射作用。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北京,以其强大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形成了软件和研究开发为重点的城市。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按照世界银行划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标准,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人均GDP超过2500美元的城市属于上中等发达水平,二类是人均GDP在美元之间,属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三类是人均GDP在1200美元以下,属于中下发展水平。显然上海、北京人均GDP都已经远远超过2500美元这一标准,进入了中上等发展水平城市的行列。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人均GDP超过了1200美元,整体进入了中等发展水平这一行列(当然,并不排除个别城市低于1200美元),其中有些城市如苏州、无锡、东莞、顺德、深圳等城市人均GDP也超过了2500美元,进入了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城市。从产品出口情况分析,上海占全国出口总额10.38%,北京占4.42%,浙江、江苏、上海合计占29.86%,广东省占35.85%,上述省(市)出口额占到了全国的70.14%。
这表明在中国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企业充满活力,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出口市场广阔,一些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具备了海外扩张的能力。为配合企业“走出去”,最近广东、上海、浙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跨出国门投资办厂,这些优惠政策涉及资金、外汇管理、人员出国、出口退税、进出口经营权等诸多方面,只要是本省(市)内,经过国家批准赴境外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均可以受惠。
4.企业是“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在“九五”时期,中国加大了企业改革的力度,本着抓大放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针,积极推进企业所有制的改革、改组、改造,增强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到2000年底,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001年末,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已由80年代后期的73501家减少到36286家,减少了49.4%。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过去10年间,非国有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不到1%提高到43%,其中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有389家,接近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企业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使其组织形式、产权关系、经营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焕发了企业的活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而求得发展,企业必须重视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作为WTO的成员国,中国在进一步对其他国家实行开放市场和投资领域的同时,按照对等原则,其他国家也要相应对中国开放市场,使中国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出口,更多地进行海外投资项目。
5.进出口数量与结构
2002年,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208亿美元,在世界名列第6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还不能称为贸易强国。从出口工业品的层次看,目前中国的大宗出口商品属劳动密集型、附加价值较低的产业领域,很多高技术产品仍依靠进口。另外,加入WTO以后,虽然在公平贸易的原则下,进一步提高了中国进出口水平,但是一些国家出自本国利益的考虑,采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针对从中国进口的不同商品,分别提高了检验检测标准。为了阻止中国商品的进入,还以反倾销措施的名义,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国进出口贸易,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效益的发挥。因此,发展境外带料加工或在海外直接投资办厂,可以有效地避免某些国家的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政策带来的不利因素,克服以反倾销带名义来的不利影响,在产业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上加强与国内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合作,延长产业供应链,提高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和竞争力水平,进一步改善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
三、“十五”前两年海外投资增长与现状
“十五”前期我国海外投资与“九五”期末相比,可以用稳步增长来概括。从总量分析看,1999年我国海外投资协议金额累计为104.0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69.5亿美元,占总金额的66.83%,2000年为112.0亿美元,中方投资76.0亿美元,占总金额67.86%,2001年这一组数字分别为123.0亿美元和84.0亿美元,中方投资占68.29%,截止到2002年,我国海外投资的企业总数达到6960个,累计协议金额137.8亿美元,中方投资93.4亿美元,占累计协议金额的67.78%。从企业个数看,2000年到2002年增加664个,累计协议金额“十五”前期比“九五”期末增长23.04%,其中中方投资增长22.90%(参见表3)。
表3&&&&&&& 年中国海外投资累计增长统计
企业总数(个)
累计协议投资金额
中方投资金额
104.0亿美元
69.5亿美元
112.0亿美元
76.0亿美元
123.0亿美元
84.0亿美元
137.8亿美元
93.4亿美元
以上数据采集分别来源于《人民日报》“引进来”与“走出去” 两条途径促开放;陈健/《中国投资》2001.7“我国境外投资前瞻与对策”;彭继民/《经济问题》2001.10“我国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许桃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十五”前期与“九五” 末期相比中国海外投资的增长速度比较显著,在一些领域成绩比较突出。
1.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2002年底,我国海外投资已经扩展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重点逐步从港澳、北美地区向亚太、欧美、非洲、拉美等地发展,非贸易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领域涉及加工、贸易、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劳务出口、农业和农产品开发、旅游餐饮和咨询服务。
2.境外加工装配企业进一步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通过到东南亚、拉美、中东和非洲、独联体和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了国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和散件的出口。截止的到2001年,我国境外加工装配企业已达327家,中方协议投资8.7亿美元,每年可带动国内设备、原材料出口17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项目带动出口59亿美元。
3.大型项目增加,项目中方投资额有较大幅度增加。2001年,海外投资项目中方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14个,总投资近3亿元。根据表2数据来源进行测算,在2001年我国海外投资项目314个,协议投资金额11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8亿美元,中方在项目中的平均投资额217.1万美元。2002年,初步计算,海外投资项目350个,协议总投资14.8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9.4亿美元,其中中方在项目中的平均投资达到26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68%。
4.大型企业成为海外投资的骨干。2001年,首旅集团在法国建立了新斯维克有限公司,收购了胥夫兰公司的部分股权。东风集团把企业“走出去”战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指产品-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承包劳务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海外投资办厂。宝钢集团提出“六个渐进”,即用户跟踪、市场联盟、资源开发、要素输出、技术贸易和间接投资。晨鸣集团2001年在香港成立分公司作为走向世界的跳板,2002年7月又在韩国设立办事处,8月在日本、欧洲设立办事处。此外,象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海尔、华源、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具备跨国经营的能力,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重要力量。
5.资源型开发项目取得有效进展。主要体现在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的投资开发项目上。目前,我国在海外参与的油气资源开发项目12个,累计获得份额油1000多万吨,特别是2001年,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五大油田的部分股权,获得每年637万吨的份额油。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开发涉及铜、铁、铬、金刚石、黄金等项目共计34个,分布在19个国家。森林资源合作开发项目27个,在境外设立远洋渔业企业57家,渔业资源开发项目123个。
6.高科技开发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九五”期末和“十五”前期,为了加快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跟踪并直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纷纷到欧美发达国家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外信息资源丰富和技术力量雄厚的特点,提升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年,外经贸部批准海外研究开发机构22个,协议投资金额5003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697万美元,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主要类型有光电技术、通信技术、软件开发、家电产品的研究开发。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十五”前期我国海外投资已经进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比“八五”、“九五”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相关法规和政策正在根据形势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完善,随着我国更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内企业将更加积极、主动的走向世界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但是毕竟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繁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收入水平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四、对“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评价
这里采用对“九五”期末和“十五”前期年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境外投资规模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运行轨迹和特点。
1.“引进来”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一个国家投资能力的重要标志和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源泉,以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行比较的结果是:在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处于稳定状态。这是这一时期我国引进外资的特点。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纵向比较看,年,年增长率分别为10.26%;13.05%;16.09%,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同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分别为0.99%;15.13%;12.50%,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是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关系进行比较,“九五”末期到“十五”前期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比重分别为:11.17%;10.23%;10.41%;10.10%,稳定在11.17%和10.10%这一区间内,没有出现较大波动。可见,中国投资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基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基本同步,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国家投资更多地用于和引导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总体目标,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协调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参见表4)
表4&&& 固定资产投资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境外直接投资比较
&固定资产投资
&引进直接投资
&境外直接投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及表2数据计算,美元与人民币汇率按当年平均价格计算。
2.“走出去”的特点
“十五”前期海外投资的特点概括为,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规模,境外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在低水平上保持着稳定的比例关系,我国境外投资规模背离了国际资本输出规律。
2000年我国境外投资为8亿美元,2001年比上年增长了37.5%,2002年又比2001年增长了34.5%,“十五”前期境外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从境外投资规模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较分析来看,2000年境外投资仅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0.20%;2001年占0.24%;2002年占0.24%,这说明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境外投资规模也在扩大,并且二者之间的比例相对稳定,但境外投资所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相当低。
&&&&& 表5&&&& 协议外商直接投资与境外直接投资年度比较&&&&&&&&&& 单位: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协议/实际)
412.23/403.19
623.80/407.15
691.94/468.78
828.0/527.43
境外直接投资(中方协议金额)
引进外资与境外投资之比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及表2数据计算,美元与人民币汇率按当年平均价格计算。
再从国际资本输出规律分析看,各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近几年一直在1:1.20-1:1.44之间波动,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在1:0.19-1:0.43之间波动。而年这一时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与对外投资协议金额比例分别为:1:0.013;1:0.016;1:0.018,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每吸收1美元外资,对外投资会大于1美元,发展中国家的境外投资不足于其引进外资的1/2,而我国每吸收1美元的外商投资,对外投资只有0.01美元,明显的低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境外投资规模(见表5)。按照国际资本输出规律,我国海外投资应该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但是,中国境外投资水平始终偏低,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虽然我国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茅,国际贸易总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外汇储备在世界位居第二,但是由于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建设仍是资金需求的主要方向,利用外资和海外投资都要服从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因此,虽然投资规模在扩大,但在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国内的建设资金、引进外资、海外投资的增长都相对保持了一定比例的稳定关系,这显现出了中国投资宏观调控措施和力度的执行效应得到了加强,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得到了控制,产业导向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第二,中国地域辽阔,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出口旺盛,企业已经具备了海外投资的能力,但对外投资并不强劲。这说明率先现代化地区与后发地区经济互补的空间仍然很大,由于国内有足够大的市场,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可以在不同地区进行,企业易于形成国内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因此,企业通过海外投资扩大市场、使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压力和动力较小,所以,企业的投资冲动,主要表现在国内。第三,从国际投资理论上分析,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H. Dunning)经济发展四个阶段的理论,中国整体上处于第二阶段,即人均GDP在400-1500美元之间(2001年我国人均GDP912美元),投资环境已经得到改善,对外资的吸引力开始增强,外资开始大量流入,但境外投资仍然很小,这是中国海外投资规模偏小理论上的原因。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的海外投资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明显不同。首先,发达国家海外投资是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厂商的对外投资是以企业占领海外市场获取高于本国利润为目标的投资冲动,是资本过剩的产物,亦可称之为“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而中国不仅不存在资本过剩,相反国内建设仍然需要大量资金。第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家经济规模的影响与其他发展中的小国(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不一样,小国的企业无法依托国内市场达到经济规模,便会积极进行海外投资,扩大市场规模。因此,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不能用资本输出的一般规律进行评价,而是有其特殊的规律与特点。
五、海外投资的定位
曾培炎副总理在《2020年前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中指出,“坚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本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我国海外的投资活动将围绕国内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和需求进行,通过建立国际生产体系和销售网络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性企业,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国际市场规则;还可以直接了解并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筹资的能力和机会,有利于加强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带动本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海外投资活动要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1.企业-产业选择的相关性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海外投资的目的是要通过建立国际生产体系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就决定了我国境外投资的目标首先要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客观要求,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境外投资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从微观主体上看,产业的各种优势往往存在于不同的企业,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不仅要求得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投资项目要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辐射作用,这种辐射效应的强弱,不仅取决于企业资本的增殖程度,更主要的是在于投资项目的产业选择。因为只有合理地进行海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将单体企业的分散优势转化为产业的整体优势,才能为企业带来投资利润,同时通过技术传递和市场扩展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造,进而推动国内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2.产业内部贸易量的相关性
海外投资活动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发展的波及效应,但是由于这种投资发生在国外,所以其产生的波及效应大小取决于海外投资项目与国内企业的贸易量,海外企业对国内的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贸易总规模,是衡量海外投资产业选择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其实质在于充分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相关产业成长的波及效应。按照这一思路,我国对外投资的基本方向应选择那些对国内相关产业具有较强关联效应的部门,这种关联效应的波及力越大,意味着国际生产对本国产业成长的外溢效益越大。产业内贸易量是由产业内各生产阶段的关联度或连锁度决定的,这种连锁关系又被区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对于后向连锁度高的产业,其最终产品如果在国外生产,能有效带动国内中间产品和初级产品的生产扩张,通过出口导向实施为本国产业开辟国际空间。对于前向连锁度高的产业,如果选择初级产品在国际生产,则有利于为母国相关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提供资源供给。
我国已经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必须在全球大背景下筹划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同时,国家要抓紧制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规划,健全海外投资服务体系和一系列政策、法律保障制度,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样在“十五”中后期,我国的海外投资将会有明显增长。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共十六大讲话”,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国九届人大,
3、曾培炎,《2020年前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人民网”,
4、2000年、2001年、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5、2002年,《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报告》
6、外经贸部政策研究室课题组,《“走出去”战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73期
7、邢建国,《我国现阶段对外投资产业选择》,《中国软科学》,1998第2期
(责任编辑:王睿)
彭继民,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处长,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先后在中国建设部经济研究所、国家计划委员会投资研究所、北京卡普特投资咨询公司等地方工作,年到加拿大和美国进行海外投资环境调查;研究领域:中国投资规模、结构与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企业发展战略、开发区经济规划研究和产品市场调查等,担任已出版公开发行的大型工具书〈中国投资百科知识全书〉分卷主编,参加“八五”、“九五”计划全国各省、自治区重点产业规划及支柱产业分析及“年(分行业和地区)外商在华投资分析”、“年世界各国在华投资规模变动趋势分析”等重点课题研究工作、撰写有关国内投资、中国利用外资、中国海外投资论文数十篇,在国内刊物上已发表。联系地址:北京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B座717室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邮政编码:100038,联系电话:010-, Email:
“十五”前期中国海外投资分析――政策、条件、现状的评价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彭继民
在“九五”时期,中国提出要“有计划地发展境外投资”,到了“十五”时期,明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无疑为中国现阶段及今后的对外开放工作确立了新的方向。
一、“走出去”战略的内容和政策措施
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内容,在“十五”计划纲要中具体规划了以下六个方面,包括:(1)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2)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3)鼓励企业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在境外设立开发机构和设计中心。(4)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实现国际化发展。(5)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6)完善境外投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规范对外投资的监管。
为了保障这一战略的实施,首先在政策法规上进行了一些必要的配套和调整。从九十年代开始到2000年,我国就着手陆续制定了境外投资项目管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项目审批制度、用汇结汇制度、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20个,仅年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委就颁布了境外带料加工装配项目相关政策和法规12个。2000年10月,为了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办厂,财政部、外经贸部印发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年期间,为了发挥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的优势,提高工程质量和劳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扩大海外工程市场,中国又先后颁布了“关于对外承包和外派劳务人员方面的有关文件”16个,从海外工程承包企业的资质审查认定、项目招投标办法、企业管理制度、外汇管理、设备出口、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范。2002年外经贸部和国家外汇局以32号令的形式发布了《境外投资联合年检暂行办法》及相关文件5个,加强了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监督和管理工作。同年11月22日,外经贸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文――《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文件规定,从2003年起,境外直接投资纳入国家统计范畴。这个文件是建国以来,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次将海外投资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序列。它不仅体现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不断扩大的海外投资的重视,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统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其更深层的意义还体现在以下方面:从微观上讲,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生产经营情况;从中观上看,可以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对外扩张的能力;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可以从海外投资的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判断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调整政策导向和政策措施,正确引导海外投资与社会经济建设同步,保障整体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形势与条件
1.国内外基本形势分析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又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下,扩大内需、稳定货币、增加出口、积极引进外资,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7%-8%水平上。
纵观世界经济形势,作为世界经济推动力的美国经济在经过10年的连续增长后,年却因国内外种种原因经历了温和上升与下降的不稳定过程,欧盟经济增长也不容乐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2000年的3.4%降至2001年的1.6%。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国际贸易增长减速和石油与食品价格的意外上升。一直陷于衰退状态的日本经济从2002年初开始出现趋于恢复的迹象,但景气恢复的步伐十分缓慢,形势尚不稳定。东亚地区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出口增长较快,同时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趋增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拉美地区由于受金融动荡及影响经济增长普遍减缓,一些国家甚至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中东欧地区经济增长形势继续保持适度增长,非洲经济增长也在加快,但政治局势不稳定。
在变化莫测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地增长。2002年中国GDP达到了10239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202亿元人民币,增长16.1%,实际利用外资527亿美元,增长12.1%。中国已经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的国家,在外贸进出口方面,继2001年超过5000亿美元后,2002年又突破6000亿美元,增长21.8%。从投资、消费、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析,其比例为5:4:1。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进步迅速,从第三十九名上升到了第三十三名,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分量越来越重,《亚洲华尔街日报》指出,尽管中国经济仅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3.8%,但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占到了15%,中国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国际资本的流动和贸易的发展与不断扩大,使中国经济更多更快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改革开放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的必然。
2.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力
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对外投资的基础,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量位居世界第6位。加入WTO以后,我国认真履行承诺,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为外汇流入创造了良好条件,截止到2002年10月,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655.39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和海外投资,能够降低境内机构进入国际市场的融资成本,提高我国的对外融资能力。(见表1)
表1&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中国科学院在《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社会发展程度、生态力、政府调控力和外交能力)对我国综合国力进行了评价,在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印度、德国、法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南非等12个国家进行对比后,结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在13个世界大国中,排名与1995年的第7位不变。从分值上看,中国的得分比美国的二分之一略强。其他各项分别排名如下:在经济力的测算中,我国居第3位,前两位分别是美国和日本;我国军事力量为第4位,前三位分别是美、日、英三国,在科技力中,中国则为第12位。此外,中国外交能力排列第5位、生态力(注:在这个报告里,这是首次将生态环境价值作为一项重要评估指标)排列在第6位、政府调控力排列在上述国家之末,为第13位、社会发展程度排名第11位。
这个报告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综合国力的加强是“走出去”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3.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强劲
“十五”前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1年为95933.3亿元比2000年增长7.3%,2001年虽然全国人均GDP只有912美元,但是一些省(市)的经济增长更是快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见表2)
表2&&&& 2001年中国部分省(市)GDP和出口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
&&& 人均GDP / 折美元
& 出口总额(美元)
95933.3亿元RMB
&7543元RMB/ 912 USD
2661.5亿USD
9511.91亿元RMB
12922元RMB/ 1566.2 USD
288.74亿USD
4950.84亿元RMB
37382元RMB/ 4641.1 USD
276.24亿USD
6748.15亿元RMB
14655元RMB/ 1772.1 USD
229.76亿USD
10647.71亿元RMB
13730元RMB/ 1660.2 USD
954.26亿USD
2845.65亿元RMB
25523元RMB/ 3086.2 USD
117.87亿USD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注:美元与人民币汇率按2001年当年平均价格1:8.27计算;
仅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北京为例,这里包含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这三大经济区的珠江三角洲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出口基地,世界上85%以上的电子产品的加工,组装和原器件可以在当地采购。长江三角洲是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产业分工,并对内地经济起着巨大的辐射作用。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北京,以其强大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形成了软件和研究开发为重点的城市。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按照世界银行划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标准,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人均GDP超过2500美元的城市属于上中等发达水平,二类是人均GDP在美元之间,属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三类是人均GDP在1200美元以下,属于中下发展水平。显然上海、北京人均GDP都已经远远超过2500美元这一标准,进入了中上等发展水平城市的行列。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人均GDP超过了1200美元,整体进入了中等发展水平这一行列(当然,并不排除个别城市低于1200美元),其中有些城市如苏州、无锡、东莞、顺德、深圳等城市人均GDP也超过了2500美元,进入了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城市。从产品出口情况分析,上海占全国出口总额10.38%,北京占4.42%,浙江、江苏、上海合计占29.86%,广东省占35.85%,上述省(市)出口额占到了全国的70.14%。
这表明在中国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企业充满活力,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出口市场广阔,一些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具备了海外扩张的能力。为配合企业“走出去”,最近广东、上海、浙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跨出国门投资办厂,这些优惠政策涉及资金、外汇管理、人员出国、出口退税、进出口经营权等诸多方面,只要是本省(市)内,经过国家批准赴境外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均可以受惠。
4.企业是“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在“九五”时期,中国加大了企业改革的力度,本着抓大放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针,积极推进企业所有制的改革、改组、改造,增强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到2000年底,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001年末,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已由80年代后期的73501家减少到36286家,减少了49.4%。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过去10年间,非国有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不到1%提高到43%,其中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有389家,接近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企业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使其组织形式、产权关系、经营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焕发了企业的活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而求得发展,企业必须重视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作为WTO的成员国,中国在进一步对其他国家实行开放市场和投资领域的同时,按照对等原则,其他国家也要相应对中国开放市场,使中国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出口,更多地进行海外投资项目。
5.进出口数量与结构
2002年,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208亿美元,在世界名列第6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还不能称为贸易强国。从出口工业品的层次看,目前中国的大宗出口商品属劳动密集型、附加价值较低的产业领域,很多高技术产品仍依靠进口。另外,加入WTO以后,虽然在公平贸易的原则下,进一步提高了中国进出口水平,但是一些国家出自本国利益的考虑,采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针对从中国进口的不同商品,分别提高了检验检测标准。为了阻止中国商品的进入,还以反倾销措施的名义,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国进出口贸易,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效益的发挥。因此,发展境外带料加工或在海外直接投资办厂,可以有效地避免某些国家的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政策带来的不利因素,克服以反倾销带名义来的不利影响,在产业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上加强与国内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合作,延长产业供应链,提高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和竞争力水平,进一步改善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
三、“十五”前两年海外投资增长与现状
“十五”前期我国海外投资与“九五”期末相比,可以用稳步增长来概括。从总量分析看,1999年我国海外投资协议金额累计为104.0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69.5亿美元,占总金额的66.83%,2000年为112.0亿美元,中方投资76.0亿美元,占总金额67.86%,2001年这一组数字分别为123.0亿美元和84.0亿美元,中方投资占68.29%,截止到2002年,我国海外投资的企业总数达到6960个,累计协议金额137.8亿美元,中方投资93.4亿美元,占累计协议金额的67.78%。从企业个数看,2000年到2002年增加664个,累计协议金额“十五”前期比“九五”期末增长23.04%,其中中方投资增长22.90%(参见表3)。
表3&&&&&&& 年中国海外投资累计增长统计
企业总数(个)
累计协议投资金额
中方投资金额
104.0亿美元
69.5亿美元
112.0亿美元
76.0亿美元
123.0亿美元
84.0亿美元
137.8亿美元
93.4亿美元
以上数据采集分别来源于《人民日报》“引进来”与“走出去” 两条途径促开放;陈健/《中国投资》2001.7“我国境外投资前瞻与对策”;彭继民/《经济问题》2001.10“我国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许桃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十五”前期与“九五” 末期相比中国海外投资的增长速度比较显著,在一些领域成绩比较突出。
1.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2002年底,我国海外投资已经扩展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重点逐步从港澳、北美地区向亚太、欧美、非洲、拉美等地发展,非贸易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领域涉及加工、贸易、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劳务出口、农业和农产品开发、旅游餐饮和咨询服务。
2.境外加工装配企业进一步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通过到东南亚、拉美、中东和非洲、独联体和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了国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和散件的出口。截止的到2001年,我国境外加工装配企业已达327家,中方协议投资8.7亿美元,每年可带动国内设备、原材料出口17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项目带动出口59亿美元。
3.大型项目增加,项目中方投资额有较大幅度增加。2001年,海外投资项目中方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14个,总投资近3亿元。根据表2数据来源进行测算,在2001年我国海外投资项目314个,协议投资金额11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8亿美元,中方在项目中的平均投资额217.1万美元。2002年,初步计算,海外投资项目350个,协议总投资14.8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9.4亿美元,其中中方在项目中的平均投资达到26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68%。
4.大型企业成为海外投资的骨干。2001年,首旅集团在法国建立了新斯维克有限公司,收购了胥夫兰公司的部分股权。东风集团把企业“走出去”战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指产品-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承包劳务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海外投资办厂。宝钢集团提出“六个渐进”,即用户跟踪、市场联盟、资源开发、要素输出、技术贸易和间接投资。晨鸣集团2001年在香港成立分公司作为走向世界的跳板,2002年7月又在韩国设立办事处,8月在日本、欧洲设立办事处。此外,象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海尔、华源、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具备跨国经营的能力,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重要力量。
5.资源型开发项目取得有效进展。主要体现在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的投资开发项目上。目前,我国在海外参与的油气资源开发项目12个,累计获得份额油1000多万吨,特别是2001年,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五大油田的部分股权,获得每年637万吨的份额油。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开发涉及铜、铁、铬、金刚石、黄金等项目共计34个,分布在19个国家。森林资源合作开发项目27个,在境外设立远洋渔业企业57家,渔业资源开发项目123个。
6.高科技开发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九五”期末和“十五”前期,为了加快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跟踪并直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纷纷到欧美发达国家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外信息资源丰富和技术力量雄厚的特点,提升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年,外经贸部批准海外研究开发机构22个,协议投资金额5003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697万美元,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主要类型有光电技术、通信技术、软件开发、家电产品的研究开发。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十五”前期我国海外投资已经进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比“八五”、“九五”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相关法规和政策正在根据形势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完善,随着我国更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内企业将更加积极、主动的走向世界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但是毕竟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繁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收入水平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四、对“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评价
这里采用对“九五”期末和“十五”前期年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境外投资规模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运行轨迹和特点。
1.“引进来”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一个国家投资能力的重要标志和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源泉,以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行比较的结果是:在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处于稳定状态。这是这一时期我国引进外资的特点。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纵向比较看,年,年增长率分别为10.26%;13.05%;16.09%,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同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分别为0.99%;15.13%;12.50%,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是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关系进行比较,“九五”末期到“十五”前期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比重分别为:11.17%;10.23%;10.41%;10.10%,稳定在11.17%和10.10%这一区间内,没有出现较大波动。可见,中国投资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基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基本同步,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国家投资更多地用于和引导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总体目标,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协调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参见表4)
表4&&& 固定资产投资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境外直接投资比较
&固定资产投资
&引进直接投资
&境外直接投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及表2数据计算,美元与人民币汇率按当年平均价格计算。
2.“走出去”的特点
“十五”前期海外投资的特点概括为,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规模,境外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在低水平上保持着稳定的比例关系,我国境外投资规模背离了国际资本输出规律。
2000年我国境外投资为8亿美元,2001年比上年增长了37.5%,2002年又比2001年增长了34.5%,“十五”前期境外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从境外投资规模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较分析来看,2000年境外投资仅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0.20%;2001年占0.24%;2002年占0.24%,这说明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境外投资规模也在扩大,并且二者之间的比例相对稳定,但境外投资所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相当低。
&&&&& 表5&&&& 协议外商直接投资与境外直接投资年度比较&&&&&&&&&& 单位: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协议/实际)
412.23/403.19
623.80/407.15
691.94/468.78
828.0/527.43
境外直接投资(中方协议金额)
引进外资与境外投资之比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及表2数据计算,美元与人民币汇率按当年平均价格计算。
再从国际资本输出规律分析看,各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近几年一直在1:1.20-1:1.44之间波动,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在1:0.19-1:0.43之间波动。而年这一时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与对外投资协议金额比例分别为:1:0.013;1:0.016;1:0.018,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每吸收1美元外资,对外投资会大于1美元,发展中国家的境外投资不足于其引进外资的1/2,而我国每吸收1美元的外商投资,对外投资只有0.01美元,明显的低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境外投资规模(见表5)。按照国际资本输出规律,我国海外投资应该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但是,中国境外投资水平始终偏低,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虽然我国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茅,国际贸易总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外汇储备在世界位居第二,但是由于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建设仍是资金需求的主要方向,利用外资和海外投资都要服从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因此,虽然投资规模在扩大,但在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国内的建设资金、引进外资、海外投资的增长都相对保持了一定比例的稳定关系,这显现出了中国投资宏观调控措施和力度的执行效应得到了加强,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得到了控制,产业导向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第二,中国地域辽阔,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出口旺盛,企业已经具备了海外投资的能力,但对外投资并不强劲。这说明率先现代化地区与后发地区经济互补的空间仍然很大,由于国内有足够大的市场,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可以在不同地区进行,企业易于形成国内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因此,企业通过海外投资扩大市场、使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压力和动力较小,所以,企业的投资冲动,主要表现在国内。第三,从国际投资理论上分析,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H. Dunning)经济发展四个阶段的理论,中国整体上处于第二阶段,即人均GDP在400-1500美元之间(2001年我国人均GDP912美元),投资环境已经得到改善,对外资的吸引力开始增强,外资开始大量流入,但境外投资仍然很小,这是中国海外投资规模偏小理论上的原因。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的海外投资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明显不同。首先,发达国家海外投资是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厂商的对外投资是以企业占领海外市场获取高于本国利润为目标的投资冲动,是资本过剩的产物,亦可称之为“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而中国不仅不存在资本过剩,相反国内建设仍然需要大量资金。第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家经济规模的影响与其他发展中的小国(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不一样,小国的企业无法依托国内市场达到经济规模,便会积极进行海外投资,扩大市场规模。因此,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不能用资本输出的一般规律进行评价,而是有其特殊的规律与特点。
五、海外投资的定位
曾培炎副总理在《2020年前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中指出,“坚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本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我国海外的投资活动将围绕国内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和需求进行,通过建立国际生产体系和销售网络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性企业,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国际市场规则;还可以直接了解并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筹资的能力和机会,有利于加强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带动本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海外投资活动要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1.企业-产业选择的相关性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海外投资的目的是要通过建立国际生产体系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就决定了我国境外投资的目标首先要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客观要求,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境外投资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从微观主体上看,产业的各种优势往往存在于不同的企业,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不仅要求得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投资项目要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辐射作用,这种辐射效应的强弱,不仅取决于企业资本的增殖程度,更主要的是在于投资项目的产业选择。因为只有合理地进行海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将单体企业的分散优势转化为产业的整体优势,才能为企业带来投资利润,同时通过技术传递和市场扩展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造,进而推动国内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2.产业内部贸易量的相关性
海外投资活动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发展的波及效应,但是由于这种投资发生在国外,所以其产生的波及效应大小取决于海外投资项目与国内企业的贸易量,海外企业对国内的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贸易总规模,是衡量海外投资产业选择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其实质在于充分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相关产业成长的波及效应。按照这一思路,我国对外投资的基本方向应选择那些对国内相关产业具有较强关联效应的部门,这种关联效应的波及力越大,意味着国际生产对本国产业成长的外溢效益越大。产业内贸易量是由产业内各生产阶段的关联度或连锁度决定的,这种连锁关系又被区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对于后向连锁度高的产业,其最终产品如果在国外生产,能有效带动国内中间产品和初级产品的生产扩张,通过出口导向实施为本国产业开辟国际空间。对于前向连锁度高的产业,如果选择初级产品在国际生产,则有利于为母国相关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提供资源供给。
我国已经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必须在全球大背景下筹划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同时,国家要抓紧制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规划,健全海外投资服务体系和一系列政策、法律保障制度,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样在“十五”中后期,我国的海外投资将会有明显增长。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共十六大讲话”,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国九届人大,
3、曾培炎,《2020年前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人民网”,
4、2000年、2001年、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5、2002年,《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报告》
6、外经贸部政策研究室课题组,《“走出去”战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73期
7、邢建国,《我国现阶段对外投资产业选择》,《中国软科学》,1998第2期
(责任编辑:王睿)
彭继民,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处长,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先后在中国建设部经济研究所、国家计划委员会投资研究所、北京卡普特投资咨询公司等地方工作,年到加拿大和美国进行海外投资环境调查;研究领域:中国投资规模、结构与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企业发展战略、开发区经济规划研究和产品市场调查等,担任已出版公开发行的大型工具书〈中国投资百科知识全书〉分卷主编,参加“八五”、“九五”计划全国各省、自治区重点产业规划及支柱产业分析及“年(分行业和地区)外商在华投资分析”、“年世界各国在华投资规模变动趋势分析”等重点课题研究工作、撰写有关国内投资、中国利用外资、中国海外投资论文数十篇,在国内刊物上已发表。联系地址:北京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B座717室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邮政编码:100038,联系电话:010-, Email:
>>上篇文章:>>下篇文章:
客服电话:135-
入会咨询:400-
Email邮箱:
地址: 东莞市虎门镇虎门大道锦绣大厦2座(晚上:
服务时间:8:40- 24:0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区生产总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