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界研究的对象有哪些

区域金融政策、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作用模式研究——以环渤海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为例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13页
文本预览:
政策前沿 
区 域金融   政策 金融发展和   经济发展作用模式研究  
以环渤 海经济 区和海 西经济 区为例 
李学文  张青超 
( 京 大学 , 京 10 6 ) 北 北 00 8 
内容提要 : 区域经济和 区域金融是 大国经济发展特有的现 象, 大国经济发展 中处  在
于重要 地位 。本 文从 区域 金 融政 策 角度入 手 , 以环 渤海 经 济 区和 海 西经济 区为例 , 寻 区  探 域 金 融政 策 对 区域 金 融发 展 的促 进 作 用和模 式 , 而探 寻 区域金 融发展 对 区域 经 济发 展  进 的促 进作 用 , 以期 揭 示 区域金 融政 策 、 区域 金 融 发展 和 区域 经 济发 展 之 间的 良性 互动 模 
式 , 而 为我 国经 济发展 比较 落后 的 区域提 供 有 用的借 鉴 。 从   关键词: 区域金 融 金 融政 策 良性 互动  经 济发展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 2 94 (020— 0 10  17— 542 1)5 04 — 7
和金 融 干 预 。  
中图分类号 :8 2   F3. 0
文 献 综 述 
在 国 内 ,95年 张 军洲 提 出 区域 金 融 的 概 念 , 19   并 且 对 其 进 行 了定 义 , 为 “ 认 区域 金融 指 的是 一 个  国家 金 融 结 构 与运 行 在 空 间上 的分 布 状 态 ,在 外 
延 上 表 现 为具 有 不 同形 态 、不 同层 次 和 金 融 活 动 
国外 对 于 区域 金 融 的 研 究 始 于 雷 德 蒙 ? 戈  w. 德 史 密斯 。 16 99年 , 德 史 密 斯 发 表 《 融 结 构 与  戈 金 金 融 发 展 》 书 , 次 提 出 金 融 结 构 和 金 融 发 展 的  一 首 概 念 , 创 区域 金融 研 究 之 先 河 。戈 德 史密 斯 着 重  开 以发 达 国 家 为研 究 对 象 。 93年 , 金农 和 肖对 发  17 麦 展 中 国 家 金 融 发 展 进 行 了 分 析 和 研 究 ①, 出 “ 提 金  融 抑 制 ” “ 融 深 化 ” 论 , 及 “ 金 农 一 肖模  和 金 理 以 麦
相对集 中的若干金融 区域 ,这些金融 区域结构差  异 、差异互 补和相互关联构 成一 国的区域金融体  系” 。张军洲提 出 , 区域金 融的基本构成要素集 中  
表 现 为空 间差 异 、 融 机 构 与 发 展 水 平 差 异 、 金 吸纳  与辐 射 功 能 差 异 以及 环 境差 异 。之 后 , 杰 、 炜 、 张 李   蔡 志刚 、 海华 、 雪军 、 伍 金 田霖 等 学 者 都 对 区域 金 
融进 行 了深 入 的研 究 , 要 从 两 个 方 面 展 开 研究 , 主  
型 ”认 为政 府对金融 体系的过多干预会产生恶性  , 循环 , 不利于经济发展 , 提倡 自由化 。 进人 2 世纪  0 9 0年代 , 以赫尔曼 、 穆尔多克 和斯 蒂格利茨等为首  的经济学家提
第1页/共13页
寻找更多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研究
文章检索:
当前位置:金融中心 >> 文章内容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研究
来源:E_laiyuan
  2003年以来,由广东省倡导并得到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八省(区)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响应和大力推动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即“9+2”)已经引起了相关地区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得到了广泛赞同。泛珠合作作为一种典型的异质性区域合作,开创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合作成效。据统计,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提出至今,合作各方总计项目签约数达12172个,总金额达12534亿元。相对于区域经济合作的稳步推进来说,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方面却还缺乏制度安排,一些金融合作方面的事宜尚未破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意义深远,既有利于促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也可推进区域内东、中、西部梯度经济金融协调均衡发展,甚至可为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提供示范。
一、加强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扩大化,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推进区域协调均衡
区域金融合作主要探讨区际间金融运行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以促进整体金融均衡发展的可能性和有效途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金融合作需求的产生,首先源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比较分析表明,泛珠三角区域内地区经济梯度明显,发达地区与次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在逐步扩大,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呈现非均衡态势。其中,第二梯度的四川、福建、湖南的GDP与第一梯度的广东的GDP占比分别由2000年的41.50%、40.57%、38.21%下降至2005年的34.03%、30.23%和29.83%,而第三梯度的广西、江西、云南、贵州和海南则分别由2000年占比21.21%、20.73%、20.23%、10.28%、5.37%下降至18.72%、18.75%、16.00%、8.95%和4.16%。
泛珠三角区域内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趋势,说明了区域间的增长是一个非均衡的过程,即地区间的差异不是趋向收敛而是逐步扩大,必须依靠外部力量的干预才能实现均衡增长。就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的极化和涓滴效应所示,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发达区域从不发达地区抽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和要素的极化效应总是居于主导地位,而其对不发达区域辐射和带动的涓滴效应则往往难以实现,如果没有周密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区域间差异会不断增大。因此,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需要政府加大区域协调力度,增强区域合作。
(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开展对金融合作提出新要求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和持续推动力,区域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泛珠三角区域内的合作已远远超出了当初《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规定的十大领域,拓展至海关、税务、金融、反走私、渔业等方面,形成了宽领域、多形式的区域合作新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从《协议》签订至今共约50个官方和社会组织举办了区域合作会议,签署了43个专项合作协议、宣言或备忘录。从双向经贸合作的发展看,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形成,泛珠三角地区吸纳和聚集了巨大的市场资源。2005年,泛珠三角区域9省区共进口港澳CEPA商品2.5亿美元,减免关税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倍和1.4倍。9省区对香港进出口贸易额为957.5亿美元,占全国对港贸易的70%;经香港转口的贸易发展也保持较快增长,转口货物2119.2亿美元,占9省区进出口总额的41.2%。香港在内地的实际总投资高达2595亿美元,其中约有六成投入泛珠各省区,总投资额约为1557亿美元。随着“9+2”区域经济发展,各省(区)对金融合作的意愿不断提升,以实现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这就迫切需要搭建一个跨省区的金融合作平台。
(三)泛珠三角区域内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内在要求区域金融合作
泛珠三角区域内既有我国东(广东、福建、海南)、中(江西、湖南)、西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三个不同的区域金融特征,又有“一国两制”下的三种货币、三种金融制度的特点。粤港澳地区在金融机构的数量和金融总量等远超过泛珠区域内的其他内陆地区,在金融管理、金融开放和金融人才等方面也比较先进,香港更是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2005年广东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069.3亿元,比区域内中、西部的6个省(区)的存款总量33406亿元多4663.3亿元,分别是中部、西部地区存款总量的3.43倍和1.71倍;贷款余额23175.9亿元,是中部、西部地区贷款总量的3.03倍和1.42倍;保费收入499.24亿元,分别是东部其他两省(福建、海南)、中、西部地区的3.04倍、2.30倍和1.30倍。当一个区域的金融服务供给有限时,客户就需要寻求区域外的金融服务,金融的扩散效应开始发生作用。这就迫切要求金融在区域资源流动中更好地发挥配置导向和市场调控作用,实现资金充分、自由流动,促进区域统一市场建设和产业梯度转移,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四)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业竞争加剧与创新的发展必然推动区域金融合作
泛珠三角地区经济活跃,经济金融蕴量丰富。据统计,2005年末泛珠9省区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0431.4亿元和53607.1亿元,分别占全国存、贷款余额的27.82%和27.52%;区域内上市公司数目达424个,占全国上市公司数的29.63%。为抢占泛珠三角区域市场份额,各金融机构在纷纷调整经营战略重点,加速泛珠战略布局,并加大对该地区的政策和资源倾斜力度,加快创新产品和品牌建设步伐。面对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金融机构必须在经济管理政策、营销方式、服务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适应性调整,进行跨地区联动经营。
二、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现状
(一)以金融学会为合作主体的泛珠三角区域内金融合作制度安排顺利推进
泛珠三角区域内正规金融合作,始于2004年12月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学会联合召开的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并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备忘录》作为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安排。至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已举办三届,社会组织层面的金融合作顺利推进。其中,首届论坛正式建立泛珠三角金融研究合作协调机制;第二届论坛主要是研讨区域金融合作途径、金融信息共享,引导资金跨地区流动、促进金融创新、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方法;第三届论坛主要是就金融资本的流动与融合进行研讨,同时九省区城市商业银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合作备忘录》,就有关跨地区票据业务平台、次级债券认购、银团贷款和信贷资产的互相买卖等内容达成协议,为金融资本的流动与融合提供了新的范例。
(二)泛珠三角区域内金融资源的跨区域配置效率逐步提高
目前,区域内的金融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跨区域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和拆借量和票据交易量明显增加,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平台建设迅速推进。截止2006年6月末,香港的银行在内地共有69间分行,其中一半以上设在泛珠三角地区。同时,香港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泛珠三角地区企业走向海外资本市场的首选。资料显示,在过去十年,香港为泛珠地区企业融资约910亿港元,占市场融资总额9%。截止2005年末,在香港上市的“泛珠”企业共有89家,其中47家是民营企业,市值达2178多亿港元。
(三)粤港次区域金融合作进展明显,两地金融联系更加紧密
广东与香港地域相连,人文相通,粤港这个次区域的金融合作在区域合作的推动下进一步深化,在金融机构互设、金融业务合作上取得明显进展。截止2006年6月末,广东共有港资银行22家,港资驻粤保险公司代表7家,同时部分香港银行将数据处理中心、档案管理中心、单证业务、电话业务中心等业务部门内移。如中银香港将软件开发中心迁至深圳,汇丰银行将档案备份中心迁至广州。广东有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香港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2006年2月广发期货经纪公司成为我国首批赴港开设分支机构的3家期货公司之一。
在银行业务合作方面,粤港银行业在授信融资业务、结算代理业务、外汇资金业务、个人银行业务、港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及港资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全面展开合作,合作形式逐步多样化,合作对象逐步多元化,合作成效日益显著。特别是在支付结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建立了粤港票据联合结算系统,基本形成了一个覆盖珠三角的粤港票据结算系统;实现了粤港、深港港元即时支付系统的联网;实现了广东和香港地区银行卡网络互相连通。
三、当前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区域内金融合作的统筹规划有待加强
一是区域内金融合作制度性安排散落于各种合作协议中,并由不同主体设定,容易产生制度性磨擦。目前,与“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有关的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2003年6月由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004年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备忘录》和2004年“9+2”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合作协议》以及2006年签署的《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合作备忘录》中。这些金融合作制度出自不同性质、不同地位的创造者,从总体看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且部分制度安排缺少一定的操作性。
二是金融业的合作缺乏协调,从而缺少金融合作的龙头,远远不能适应泛珠区域金融合作关系向高层次提升的需要。现阶段,金融互动合作基本上还是民间自发地对经贸投资发展做出反应,金融合作虽然存在融资与贷款、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货币流通等多方面的合作方式,但总体上仍处于“自觉需求反映型”,仍停留在“要素互补”阶段,这种金融合作关系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分散性。
(二)区域内金融合作运行机制有待畅通
行政地域空间观与金融地域空间观实际上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横跨9个省(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分属三个货币区,内陆9省(区)分属4个央行大区行管辖。从行政地域空间看,地方政府对资本的奖入限出偏好和多重利益主体存在防碍了金融资本的有效配置。在传统理念的约束下,地方政府基本上是过求于“入”而不推“出”,金融资本跨省区的自由流动与融合效率受到影响,而且地方政府为代表的诸多利益主体的存在,使得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协调成本加大。
从金融地域空间看,一方面,金融管理机构(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设置不协调也加大金融合作成本。目前,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派出机构主要是按行政区划设置,央行九大区行的设置并非以区域经济的联系程度为标准,而是以区域经济总量的平衡为原则,因此央行大区行的设置与经济区域范围的相悖必然导致在金融合作过程中出现政策协调难度和信息传播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区域内商业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的信息不能横向流动和横向共享,增加区域金融合作的隐性成本,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和监管的效果。金融机构实施地区分治的金融管理模式也阻碍了资金的快速流动,削弱了金融资源在区域之间的优化配置。如目前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体制、授权授信模式、风险与内控模式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即当地吸收的资金主要集中在当地放贷,资金只能以纵向流动为主,区域内各分支行之间横向调度、交易资金比较困难,资金成本偏高。
(三)区域内金融合作的基础设施不足限制了合作的意愿和动力
泛珠三角跨区域金融服务及其基础条件的不适应,制约着金融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跨地区结算渠道畅通程度不够,清算时间长,企业清算成本高;二是跨区域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不足,金融创新滞后;三是金融产品赖以存在和流通的信用环境质量差,直接降低了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利润水平和市场空间,提高了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成本;四是金融子部门之间的联动效应差、效率低下,制约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五是区域内征信体系与金融信息网络的建设不完善,影响了区域金融信息的互联共享性。
(四)空间跨度大、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导致业务成本高,影响金融合作的深层次拓展云南、贵州、四川在“9+2”版图中,是距离广东最远的三个省份,空间跨度均达一千多公里,远远超过湖北等非泛珠三角省份。同时9省(区)的金融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梯度水平,其中广东是第一梯度,福建、四川、湖南是第二梯度,江西、云南、贵州、广西、海南是第三梯度。
由于空间距离远,经济金融发展梯度明显,使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金融机构在开展异地业务时面临管理难度大、风险管理手段缺乏等问题。比如,商业银行发放异地贷款时,面临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异地贷款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及贷后管理难度较大,管理成本高,容易形成多头贷款、垒大户等问题,导致风险集中。因此,金融机构发放异地贷款业务时将把地理空间距离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如广西异地贷款的主要来源地是广东,2005年末广东的金融机构给广西企业的贷款余额为59.34亿元,占广西异地贷款总余额达61%。又如跨地区的关联公司因为不规范的关联交易,也会集聚大量风险,导致银行信贷资金流失。
四、推进区域内金融合作的策略
泛珠三角的金融合作,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明确合作的原则与目标,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合作的战略思路。在当前金融分业监管制度和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制度框架下,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应遵循“平等、互惠、自愿、双赢”和“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各省区双边、三边以及更广泛的合作,不断提升区域金融竞争力,提高区域金融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实现区域内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
(一)近期目标:区域内金融合作侧重于建立健全区域金融信息沟通平台
1、健全区域内金融研究信息沟通平台。一是继续发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的交流和沟通作用,促进区域金融界加强交流、沟通和协作。可进一步扩大参与金融合作论坛的专家人士,如吸纳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领域的成员及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多类别人员参加论坛,通过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经济金融界对泛珠金融合作的关注程度。二是强化区域内调研合作,建立区域内联合调研机制和成果交流制度。进一步推动统计资料以及区域内金融信息共享,加强区域内本外币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的课题联合调研和信息共享。
2、建立区域内监管机构信息沟通平台。人民银行金融稳定部门以及银监部门、证监部门、保监部门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由区域内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区域金融运行中的突出风险源,防止区域风险传播扩大,维护区域金融安全。
3、搭建区域内金融机构信息沟通平台。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建立由泛珠三角区域金融机构省市分行参加的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商讨具体金融合作领域。二是建立信息定期交流通报制度。通过建立信息定期交流通报制度,实现金融产品信息、金融服务信息、政策信息的充分共享,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内金融业务联动。三是建立客户信息通报制度。如定期通报不良客户黑名单,杜绝某些客户利用商业银行间的信息壁垒进行投机,通过跨区域联动合作,把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4、建立专门的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信息网站。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牵头组建,区域内各省区央行、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具体参与提供信息源的金融专业网站。信息网站内容包括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政策类、数据类和分析类信息资源,也包括区域内商业金融机构参与金融合作的信息资源,使社会公众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相关信息,降低信息传递成本和信息搜索成本。
(二)中长期目标:区域内金融合作侧重于构建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机制
1、建立和完善区域金融合作总协调机构和次区域金融合作协调机制。一是成立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委员会,由区域内地方政府、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门金融管理局与9省区区域央行以及三大金融监管部门派出机构共同组成,采取例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负责规划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总体框架蓝图,商讨协调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事宜,强化金融合作的系统性和操作性。二是继续深化粤港金融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金融合作的“龙头”作用。如建立粤港澳三地政府间金融合作协调机制,将金融合作纳入粤港澳政府合作框架,在定期召开的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上增设金融合作专题,制定金融合作的战略规划和方案等。三是开展其他次区域金融合作,如广西、云南两省区加强在边境贸易结算方面的合作,发挥地缘优势,扩大泛珠各省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
2、构建区域内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区域金融风险是宏观金融风险的中观层面,它对区域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并可能引发宏观金融形势的动荡。因此,为促进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健康发展,应在进行区域金融风险信息沟通基础上,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可参照国际上较成熟的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对金融风险进行测算,同时按不同监管职能提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应急方案,同时还可尝试建立“9+2”金融应急处置基金库等。
3、构建区域内商业金融良性运行机制,做大金融产业资本。
(1)优化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内部的金融合作,必须突破金融资源条块分割的格局,形成市场化的金融运行机制。金融机构应立足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制定泛珠三角区域的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各家金融机构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积极整合区域内金融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在重大战略上要协调互补,寻求跨区域信贷合作的途径,加强跨区域商业银行分支行之间的业务合作。包括建立资信互认制度,实现跨区域客户统一营销,建立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互相担保认证制度,建立快捷畅通的票据查询机制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可尝试建立区域性业务管理总部, 协调泛珠三角区域的业务开展、信息交流、资金流动。如建立泛珠三角银团贷款中心,联合举办金融创新产品展示会,推动金融产品跨区域流动等。
(2)促进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做大金融产业资本,强化合作意愿。一方面,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跨区参股和控股,通过相互参股、控股、交叉持股、兼并重组等实现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和功能在泛珠三角地区的拓展,增强和创新区域内金融服务,促进资本的跨区域流动与融合。另一方面,应突破分业经营的体制,促进泛珠三角区内金融企业以产权为纽带的综合经营,推动银行与保险的合作、银行与证券的合作、证券和保险的合作等,培养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金融集团,做大金融产业资本。
(3)拓宽区域内资金融通的渠道,推动经济金融互动发展。组建覆盖泛珠三角并主要为泛珠三角经济发展和各地区经济联合服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区域内中、西部地区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争取更多的股份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充分利用香港、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直接融资功能,改善融资结构;鼓励港澳外资金融机构到泛珠三角各城市特别是区域内中、西部地区开设分支机构。
4、改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合作成本。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金融基础设施为区域金融合作中出现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提供畅通的渠道,包括区域支付结算平台、区域票据交换中心、区域信用卡管理中心等,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区域金融业整体水平。如对于区域支付结算平台,可采用分步实施战略,首先对银行间市场的交易、登记、清算、结算系统进行整合,实行一体化管理;其次,充分利用银行间市场基础设施,搭建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支付结算平台;最后,构建与国家支付系统全面对接的横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金融交易结算服务系统,形成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要加快区内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构建统一的信用信息交流平台。
[1]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7期。
[2]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3]金学军,金融发展理论:一个理论综述,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6期。
[4]鲁文喜、李国平,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4年第2期。
[5]吉洪,搭建泛珠三角区域商业银行合作发展平台,南方金融,2006年第7期。
[6]鄢斗,试论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合作与发展,南方金融,2006年第9期。
[7]张凤超、刘湛,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研究,经济纵横,2006年第7期。
[8]蓝小林、周玉琴,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探讨,特区经济,2006年第6期。
[9]李炜,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金融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1年。
[10]支大林,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11]刘仁伍,区域金融机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12]杨德勇、吕素香等,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6月。
[13]李英勤,区域合作与分工-泛珠三角、南贵昆区域合作与贵州经济起飞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
[14]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来源:广西金融研究,2007(8):11-16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南宁530021)
东促会动态
东北招商引资
上海科技项目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金融纵横》2012年03期
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金融稳定为研究目标,以房地产价格波动为研究切入点,从理论层面研究了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途径及传导渠道。在此基础上,以安徽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安徽省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及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相关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832.7;F293.3;F224【正文快照】:
一、引言近年来,因房地产价格过度波动导致金融危机的例子时有发生,特别是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人们对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关系的新一轮关注和思考。从国内来看,受当前金融市场的制度约束,房地产融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来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廷惠;[J];财经研究;2002年08期
孙明华;[J];财经研究;2004年03期
桂荷发;[J];财贸经济;2004年07期
周京奎;[J];财贸经济;2005年05期
皮舜,鲁桂华,武康平;[J];当代财经;2004年11期
陈收,曹雪平;[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刘传哲;何凌云;;[J];南方金融;2006年07期
王国松,张鹏;[J];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03期
陈华;[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08期
赵志君;[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翟金林;[D];南开大学;2001年
樊智;[D];天津大学;2003年
张奇;[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唐建伟;[D];复旦大学;2004年
董满章;[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张晓蓉;[D];复旦大学;2005年
余晓东;[D];复旦大学;2006年
张智峰;[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刘建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余元全;[D];重庆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伍戈;;[J];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刘郁葱;;[J];浙江金融;2011年02期
苗文龙;冯涛;;[J];金融评论;2010年01期
蒋丽丽;伍志文;;[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王学龙;;[J];生产力研究;2006年11期
马卫锋;刘春彦;踪家峰;;[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艾斯泰尔·克拉克;王海慧;夏修海;林琳;缪仕国;陈莹;;[J];金融纵横;2007年12期
杨彩霞;李英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杨华;;[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9期
孟彩云;李权;;[J];经济导刊;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宜胜;[N];福建工商时报;2006年
彭兴庭;[N];中国信息报;2008年
袁蓉君;[N];金融时报;2008年
杨龙凤;[N];广安日报;2008年
本报驻巴黎记者
马与雄;[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滕晓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N];上海证券报;2006年
李淳;[N];房地产时报;2007年
王石川;[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牛娟娟;[N];金融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心如;[D];吉林大学;2010年
黄霞;[D];厦门大学;2007年
危勇;[D];暨南大学;2008年
薛德余;[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蔡丛露;[D];厦门大学;2007年
张睿锋;[D];复旦大学;2009年
王少群;[D];天津大学;2008年
朱江;[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丁晨;[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高恩辉;[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秉健;[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赵晓丹;[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王珍;[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曾得利;[D];湖南大学;2009年
刘哲;[D];湖南大学;2007年
王婧文;[D];浙江大学;2007年
赵璧辉;[D];厦门大学;2009年
何苏坡;[D];浙江大学;2008年
张珈珂;[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崔蛟;[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金融界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