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份海顿100交响曲交响曲《惊愕》的论文格式!!!

海顿交响曲及其唱片
海顿被誉为“交响曲之父”,可见他在交响曲创作领域不朽的成就,因此在整个海顿专题中,其交响曲作品将占据很大的篇幅。当然,大部分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渐进性,交响曲同样也不是海顿在一夜之间成就的新概念,而在他之前便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所以在我们全面接触海顿交响曲之前,先花一些时间,来探究一下交响曲的起源以及它缘何能在海顿的笔下发扬光大,然后开始循着作曲家的创作之路,一起来探寻海顿交响曲的魅力。
  ●海顿何以成为交响曲之父?  
一般而言,学术界认为交响曲起源于序曲以及古典奏鸣曲。其实早在巴洛克时期,当时某些作品中就有交响曲的影子,我们曾经为大家介绍过的亨德尔宗教清唱剧《弥赛亚》中,便有一段著名的《田园交响曲》。从十八世纪开始,交响曲的发展开始进入蓬勃时期,在海顿之前便有许多作曲家写过数量庞大的交响曲,但这些作曲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如今早已被人们所遗忘,原因自然是因为它们的不成熟。 
说到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交响曲”一词的概念,在英文中它被称为“symphony”,其实这个词汇来自希腊语“synphone”,意为“一起发出声音”。需要说明的是,在音乐史上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symphony”一词的用法和概念是有所不同的,当时的称谓也比较混乱。在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之间,也就是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更迭的年代,交响曲的概念才随着艺术趋势的发展逐渐明晰化。曾经为大家介绍过的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水上音乐》,巴赫的《乐队组曲》等作品,应该算是交响音乐的前身,因为作曲家当时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已经用较大规模的乐队编制进行配器,这与“synphone”一词“一起发出声音”的解释是吻合的,不过习惯上我们不将这些巴洛克乐队音乐列入交响曲的范畴,因为在它们在结构上还不符合规范或者说与后来者对交响曲的确切定义有一些不同。  
经过了音乐家们不断的探索、创新,在结构上真正趋于完善的交响曲出现在十八世纪初期,到了十八世纪中叶由我们的主人公海顿加以发展完善,开始逐渐显现出光辉。所以海顿之所以被人们称为“交响曲之父”并非因为他开创了交响曲这一形式,而是因为从他这里开始,交响曲的结构开始趋于完善,并在海顿不懈的努力创作下对后人、同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交响曲得以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古典曲式结构。也正是从海顿开始,交响曲确定了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当然这只是当时大多数作品遵循的普遍规范,包括海顿自己在内,早期他也创作过三个或者五个以上乐章的交响曲,并且结构也并不拘泥于上述的顺序。 
  音乐学家们评论海顿,说他并不是一个头脑非常敏捷的作曲家,起码与他同时期的天才莫扎特相比,海顿显得有些迟钝。但是他对音乐却无比忠诚,最终天资更高的莫扎特得以成为广受喜爱的人间音乐天使,而海顿也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代宗师,用一句成语来说便是“勤能补拙”。实际上,莫扎特、贝多芬这两位后生小辈都从海顿这里吸取了很多基础的音乐养料,然后凭借各自的天赋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惊人成就。交响曲从海顿这里开始走向成熟,而莫扎特与贝多芬则将之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此后的舒伯特、马勒、布鲁克纳、布拉姆斯等人,又沿着前人奋斗的轨迹,写出了一部又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
  ●海顿交响曲以及录音唱片概述
  海顿一共写了104部有编号的交响曲作品,还有两部以“A”、“B”命名的降B大调交响曲以及一部交响协奏曲。从1757年海顿开始创作第一部交响曲,直至1795年完成最后一部第104号《伦敦交响曲》,在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其交响曲分为如下几个创作阶段。海顿的《第一交响曲》创作于1757或者1759年,从1761年开始海顿在艾森斯塔特任职,写下了数十首精美的作品,充满着后巴洛克音乐的韵味。接下来是在埃斯泰哈查宫担任乐长时写下的许多交响曲,时值狂飙运动的到来,所以成为海顿创作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在随后的1775年至1784年间,作曲家则致力于歌剧创作当中,这十年间海顿所创作的交响曲在艺术成就上并没有突破。随后从1785年开始,海顿创作出六首著名的《巴黎交响曲》,这是作曲家应巴黎一位热爱音乐的法国贵族要求写下的传世之作;同时期的88-92号交响曲也属于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1791年开始海顿开始了伦敦之旅,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中,他写下了其交响曲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12首《伦敦交响曲》,其中绝大多数至今依然为广大听众所喜爱。需要说明的是,海顿交响曲的编号是相对混乱的,虽然我们可以按照数字编号的大小,大致了解其创作时间的先后,但并非数字越小创作时间就越早。据个例子,海顿的第31号交响曲创作于1765年,而编号靠后的40交响曲却创作于更早的1763年,大家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艺术风格上,不同时期的海顿交响曲各有特色,但总体而言这些音乐总是令听众愉快的,其篇幅短小、旋律优美、乐思中充满着幽默睿智,这些都与海顿自身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海顿是农家子弟,从小信奉的生活信条是“善良勤奋,并不断地侍奉上帝”,他热爱自己的家庭且为人谦和。但同时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海顿是一个相对自闭的人,所以他往往不受外界的影响,而专心痴迷于自己的小环境。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与世界隔离,周围没有人扰乱我的工作进程,所以我必然成为独特的。”正因为如此,他没有成为莫扎特那样才华横溢、在音乐上处处逢缘的天使,也没有成为贝多芬式的咆哮者与革命者。总体而言,海顿百余首交响曲涵盖了全方位的音乐风格,最早期的作品属于典型的前古典主义,残存着巴洛克的遗风。到了1770以后,海顿的羽翼渐渐开始丰满,最后的作品呈现实验性,丰富了成熟古典乐派的语汇,他从通俗的民间巧技开始,最终抵达艺术的至高境界。音乐在他笔下,摆脱了宫廷的礼节陈规和轻浮嬉戏,成为一种极具个性的表达——奥地利农夫的表达,热爱生活的表达,大自然多姿多彩的表达,其中蕴藏万花筒般的机智、幽默、欢乐和悲愁。海顿从意大利人那里习得形式圆满的美感,从德国人那里得知对位的奥秘,但他始终是一个技艺熟捻、精通艺术的奥地利农夫。
  海顿这些动听的交响曲让听众们感到轻松和惬意,几百年以来常演不衰,而数十年来也留下了无数优秀的录音唱片。最著名的当属匈牙利裔著名指挥家多拉蒂在1971年在DECCA公司录制的《海顿交响曲全集(106首)》,可谓规模宏大,发行CD版后全套共计33碟,这是企鹅三星带花的最佳版本。同时DECCA公司近年来又为著名的古乐指挥家Hogerwood(霍格伍德)录制海顿交响曲,这个版本采用仿古乐团,演奏风格严谨,突出逻辑性。另外比较容易买到,且价格较为低廉的则是NAXOS录制的《海顿交响曲全集》,由不同的指挥家担任指挥,演奏中规中矩,录音也非常不错,同样是较好的选择。而同样不能错过的是,科林.戴维斯指挥荷兰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队指挥12首《伦敦交响曲》,这也是企鹅三星戴花的名演。
●海顿的早期交响曲作品
  海顿在洛可可和善感风格兴盛的前古典时期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早期交响曲有近三十多首。这些作品写作方式源自于保守的奥国传统,将巴洛克形式融入新起的古典风格,优雅风格的模进音型和重复音型的杂烩,以短小的动机拼凑起来,没有明晰的连续进行感。但是,某些慢乐章中出现了一种具有赞美诗般严肃情怀的音调,海顿凭借同样的南方德奥人的交响本能,耐心地着手将华丽风格微小细碎的动机语言组织成具有因果关系和连续性的交响织体。与莫扎特不同的地方,海顿早期的作品不以意大利歌剧序曲为唯一模式,而是以音乐会交响曲型态出现,也有相当数量以四乐章型态出现,排除了模仿歌剧序曲快-慢-快的习惯,此外法式序曲、教堂奏鸣曲的形式也运用于早期交响曲。海顿偏好C.P.E.巴赫的风格,尤其是他大胆而丰富的钢琴奏鸣曲,在海顿脑海里留下的印象一定非常深刻。这些作品对他是一种启示,因为它们对他的本能疑问给予肯定的回答。海顿在这种音乐看到的,不仅是声部写作从学究式复调的侄恬中得到解放,不仅是人造的乐器移植了抒情舞台上富有表现力的人声,而且还看到了音乐创造的最终目标。
  学者们把海顿在艾森斯塔特生活的前几年(年)划为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海顿一共写了如下十几首交响曲,按照创作时间排列如下:No.6、7、8、9、12、13、40、21、22、23、24、28、29、30、31,还有No.14、16、17、36、72这样几首同样诞生在这一时期,只是时间无法确定。  
 在海顿到达艾森斯塔特的第一年,也就是1761年,写作了三首标题性的交响曲,分别被命名为《晨》、《午》、《晚》(编号为No.6-No.8),在这些作品中已经完全使用四乐章,规模也较大。玩笑和意外之笔令我们感到分外亲切,其实在早期作品中已经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这些作品仍具有嬉游曲的影响,小型室内乐、舞曲风格仍处处可见。甚至有人说这三部作品是“大协奏曲、嬉游曲、组曲和交响曲之间令人惊讶的组合”,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听到浓重的巴洛克韵味。
  1763年的代表作应该是No.13,乐队的规模被进一步扩充了,主要是把法国号的数目增加到四把。乐队规模的加大,也让这部交响曲听起来变得厚重和宏大。1764年,他又以教会奏鸣曲形式的慢乐章为开头写了两部非常精美的作品,其中的No.22《哲学家》更是撼动人心,曲中使用了两支英国管进行独奏。1765年海顿写下了风格迥异的几首交响曲,其中No.29、No.30以及No.31都非常惹人喜爱。No.30标题为《哈里路亚》,它运用了古代复活节哈里路亚格里格圣歌的旋律。而No.31《号角》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狩猎”交响曲,在这首交响曲当中充满了各个声部高难度的独奏,而且整部作品用法国号催人奋进的声音来作前后呼应,充满着浓郁、温馨、热情的意味,而这也是海顿交响音乐中最为可贵的精神之一。
以上转引自:&&
●巴黎交响曲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海顿的音乐作品逐渐受到了法国听众的关注,颇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1784年,当时巴黎著名的“奥林匹克音乐会乐团”的赞助人之一,拥有显赫地位的法国贵族多尼伯爵,本着对音乐的热忱以及对海顿才华的渴慕,建议乐团指挥圣乔治给海顿写信,要求订购六部交响曲。而这些交响曲同样是乐团乐师们相当渴望得到的。多尼以及圣乔治承诺以每部500法郎的高价购买六部海顿的新作,这对于作曲家而言无疑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要知道此前海顿写下的诸多交响曲,除了供艾斯特哈萨宫的那些贵族们欣赏外,没有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所以此番来自巴黎的盛情和重酬,自然让作曲家颇为意动,前后六部作品在之间的短短两年内迅速写成。由于是受巴黎贵族邀请而作,这些交响曲的首演自然也在巴黎进行,而后人更将这六首编号从82至87的作品统称为《巴黎交响曲》。这套交响曲的前几场演出在1787年举行,在当时的巴黎引起极大的轰动和好评,更加确立了海顿在法国听众心目无比崇高的地位,乐评界称这些作品“气质非凡、结构超群,令人惊叹”。而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与海顿创作这些作品前细致的准备工作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巴黎奥林匹克乐团在规模上要远远超过维也纳的乐团,包括海顿手下的宫廷乐团。所以作曲家显然针对大编制乐团做了相当周密的创作计划,毕竟面对更多的乐器,对于作曲家自身的创作能力而言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要知道当时巴黎的奥林匹克音乐会乐团在编制上,小提琴就有四十支,低音提琴也达到十支,管乐编制则是两管到四管,人数近百人,已经与现代的大乐团不相上下了。而演出结果却很成功,由于这六部作品是特别针对大乐队创作的,因此比以前体现出更丰富的音响和音色变化,堪称海顿自身创作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次,作曲家仔细调查了巴黎听众的鉴赏标准乃至欣赏品位方面的偏好,在创作中加入了法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以便适应巴黎听众的口味。这些努力加上海顿原本便具备的良好作曲天赋,使得《巴黎交响曲》得以成为作曲家交响曲创作历程上的又一座丰碑,作品睿智、典雅而温馨的格调体现出海顿创新的创作思维以及开阔的音乐视野。这六首作品的创作顺序与编号并不符合,根据史料研究显示的创作先后序列应该是87、85、83、84、86、82。而可以确定的是,后三曲创作于1786年,而第83和第87号则创作于1785年,剩下的第85号具体日期不祥,但肯定也是在这两年内写成的。六部作品中有三部后人为它们加上并不算十分贴切,也不够形象的标题。C大调的第82号交响曲标题为《熊》,之所以为它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标题是因为在终曲乐章开始的低音部隐约可以听到类似熊吼叫的声音。而G小调的第83号交响曲标题为《母鸡》,因为在这部作品第一乐章第二主题中有类似母鸡啼叫的声响,以此而得名。降B大调的第85号交响曲标题为《皇后》,原因是当时法国皇后在欣赏了奥林匹克音乐会乐团演出的这首作品后,对其深表喜爱,因此出版商即以《皇后》为名发行了这部交响曲。其第二乐章采用了当时巴黎相当流行的浪漫曲《温柔年轻的少女李瑟托》,也是它深得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三首没有标题的作品中,则以D大调的第86号最为出名,甚至被称为整套《巴黎交响曲》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部。这部作品的第四乐章:精神抖擞的快板,旋律中所体现出的那种一泻千里与畅快淋漓,着实让听众感到无比的轻松、喜悦和欢欣。这个乐章巧妙地融合了奏鸣曲与回旋曲这两种曲式,这一海顿独有的发明正体现出作曲家此时非同凡响的手笔。由于六首《巴黎交响曲》是海顿十二首《伦敦交响曲》之外最为著名的作品,因此录音版本相当多。而最受推崇的当属奎坎指挥启蒙乐团演奏的版本,由Virgin出版发行,这套录音被认为是《巴黎交响曲》的最佳演绎,企鹅评荐三星带花。而目前较为常见的则是DECCA
DOUBLE系列中多拉蒂指挥匈牙利爱乐乐团演奏的版本,选自1971年的那套全集。其余值得推荐的还包括PHILIPS的马里纳以及DGG的卡拉扬版本。&
●在艾斯特哈萨的最后五首作品
第88-92号交响曲是海顿在艾斯特哈萨担任宫廷乐长期间写下的最后五部交响曲,处于《巴黎交响曲》以及日后声名远扬的《伦敦交响曲》之间,但大家切莫忽视这些作品的重要性。第88和89号交响曲是海顿在1787年左右应自己乐团的小提琴手托斯特之约而作,并由这位托斯特先生带往巴黎并出版。实际上第88号交响曲丝毫不逊色于海顿先前所写的六部作品,同样深受听众们的广泛喜爱。这部交响曲一大特色就在于有一段类似苏格兰风笛效果的弦乐三重奏,同时其慢板乐章在小号与鼓的应用上也体现出海顿的独到之处。而其动人的终曲乐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构思极为细密,音响效果也很辉煌。与前面提到的第86交响曲第四乐章一样,第88交响曲的终曲也是一首回旋奏鸣曲,而且同样是精神抖擞的快板,但后者显然在技巧上更加纯属,海顿说这是献给对理智和美两者结合情有独钟的维也纳人的一首颂歌。另一首第89交响曲,在风格上有所不同,其冷静、克制的旋律和结构与第88交响曲热情奔放的格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第89交响曲显出一份冷艳之美。
1788年,曾经约作曲家创作《巴黎交响曲》的法国贵族多尼伯爵再次写信给海顿,想让他再为自己和奥林匹克乐团写三首交响曲。而令海顿头疼的是,此前他已经答应了来自德国南部的华勒斯坦亲王,为他和他的乐团创作三首交响曲。海顿便将此后创作的第90、91、92三部交响曲,分别献给了多尼以及亲王。在这三部作品中,以第92交响曲最为出色也最为知名,这部标题为《牛津》的交响曲颇有来历。1791年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决定授予当时红遍欧洲的作曲家海顿音乐博士的头衔,海顿为了表示感谢,便带着第92交响曲前赴伦敦向校方致谢。当年7月在谢尔顿尼安剧院连续举行了三场音乐会,海顿亲自指挥演奏了这部交响曲,因此得名。当然《牛津交响曲》之所以受人欢迎,决不是因为这个特别的标题,而是它令人心驰神往的音乐表现力。有专家评说这部作品是海顿对自己早先交响曲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全面体现出海顿的辉煌造诣,甚至说这部作品是“白玉无暇”、“天国般圣洁”。
1790年,海顿的主人尼古劳斯亲王去世了,作曲家总算得到了更多的行动自由,而机缘巧合下海顿即将去往新的国度,在那里他将向自己交响曲创作的巅峰迈进!
以上转引自:&&
1790年,海顿的旧主尼古劳斯亲王去世。取而代之的新亲王安东虽然对海顿十分尊敬,但却义无反顾地解散了宫廷乐团,这让空有乐长头衔的作曲家感到十分遗憾,因此便离开了工作多年的艾斯特哈萨,到了维也纳。在机缘巧合下,海顿认识了来自伦敦的音乐会经纪人所罗门,后者盛情要求海顿去英国寻求新的发展。曾经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的所罗门拥有自己的乐团并亲自担任首席,他计划和作曲家一起合作定期开办音乐会,由海顿负责创作和指挥。双方一拍即合,由此诞生了著名“伦敦交响曲”,也称为“所罗门交响曲”。
●伦敦交响曲的创作历程与背景
1790年年底,年近花甲的海顿和所罗门启程前往英国,这是作曲家第一次远离自己的祖国。1791年元旦后他们到达了伦敦。事实上当时海顿在欧洲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所以这位著名作曲家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了轰动效应!海顿在这里也体验到了与自己担任宫廷乐长时期完全不同的工作氛围。他面对的不再是少数皇亲和贵族,而是大批大批慕名而来的音乐会听众;同时,所罗门的管弦乐团规模也要比在原先在艾斯特哈萨时的宫廷乐队大得多;另外伦敦庞大的音乐评价舆论在当时的欧洲也是独一无二的;所有这些都让海顿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他最终取得了成功,因为在这里海顿不再有创作上的过多约束和限制,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音乐理念,抒发自己的感情。在伦敦前后数年,海顿总共创作了12首大型交响曲,这也是其音乐生涯中最后的交响曲作品,堪称巅峰之作!
首先问世的是第96交响曲,这部作品在日在汉诺维广场音乐厅首演,这也是海顿和所罗门合作的第一场音乐会。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无论是现场的气氛还是报界的评论都一致叫好。这给了海顿极大的信心,新作接连不断地问世,第95交响曲很快就创作完成。这部作品和先前创作完成的第96号,便成为作曲家在英国第一个演出季最常演的两首作品。1791年的夏天,海顿在哈德福夏郡的乡间小住了两个月,这里宜人的气候以及典雅的景致让海顿感觉心情恬静而平和,在这里作曲家写下了两部新作——第93和第94号交响曲,同其写成的还有第98号。第93号在1792年新演出季上最先精彩亮相,这部出色的作品让著名的《泰晤士报》也为之动容,刊登了一篇褒奖有加的赞赏评论。实际上,这时候的伦敦舆论界已经完全被海顿的音乐才华所折服,每一场音乐会所能带来的都只会是热情洋溢的表扬与赞美。整个1792年的演出季,以第97号交响曲作为尾声,圆满结束。回顾一下,在这两年间海顿总共创作并演出了六首新交响曲(No.93-No.98),这便是第一套“伦敦交响曲”。
两个成功的演出季让海顿收益颇丰,知名度也节节攀升,真可谓“名利双收”。在这里富裕的生活以及舒畅的心情,让他曾下定决心永久性地在英国定居下来。但在自己的祖国奥地利还有许多等待解决的事务,所以海顿在1792年7月音乐季结束之后返回了维也纳。然而回到奥地利之后的海顿却感到了不快,这里与伦敦喧闹生活的强烈反差让他觉得不自在,因此作曲家会不时怀念起在英国的快乐经历。终于在1794年1月,他再次前往英国访问。对于他的重新回归,英国人自然是万分欣喜。但海顿却并没有在伦敦定居,甚至停留很长时间,原因自然是多种多样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海顿为伦敦带来了第二套新创作的交响曲——No.99-No.104。此番抵达伦敦时,海顿已经完成了第99号交响曲,第101号以及第100号也在此后不久宣告完成。这三部作品分别在日、3月3日以及3月31日在伦敦首演。其中第100号交响曲《军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
1795年年初,经纪人所罗门组织了一系列歌剧音乐会,但由于歌唱家们无法来伦敦客串,所以不得不换成由大型管弦乐团来替代演出。一向和海顿关系密切且合作默契的所罗门邀请海顿为这几场音乐会创作新的交响曲。作曲家自然欣然应允,写下了第103以及104号两部新作品,加上前一年完成的第102号,这三部交响曲构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也成为了海顿一生中写下的最后三部交响曲。1795年8月,海顿离开了伦敦、离开了英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虽然作曲家直到1809年方才逝世,但从1795年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写过任何一部交响曲……
●第一套伦敦交响曲伦敦交响曲集一共由12首作品组成,虽然属于海顿一个时期内的集中创作,但在艺术风格上却可谓各具特色。本篇中先为大家介绍第一组作品,编号从No.93-No.98,我们按照这些作品的创作顺序为大家逐一简单介绍。首先问世的是D大调的第96号交响曲《奇迹》,然而这个漂亮而引人的标题,其实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误会。传说在这首交响曲首演的那场音乐会上,海顿亲自指挥。准备开演前,热情的伦敦观众为了争睹这位作曲大师的风采,纷纷从后面挤到前台来。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音乐厅天花板上的吊灯不知何故突然掉了下来!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危险的场景并没有让任何一位观众受到伤害。海顿脱口而出:“奇迹!”由此这首第96交响曲便有了这样一个“雅号”。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这很可能是一则捏造的趣闻轶事,也有人根据一些史料查证后认为,这个吊灯坠落的意外其实发生在1795年第102号交响曲首演时,而非第96交响曲首演的音乐会上。英国评论界对于这首海顿登陆英伦后上演的第一部新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它简练、优美的管弦乐配器,让听众为之着迷。这首交响曲以自己活泼明亮、精致光彩的气质为伦敦这个充满雾气的城市带去了以前不曾有过的音乐氛围。
随后是c小调的第95号交响曲。它在整个伦敦交响曲集中是比较独特的一首——唯一一部小调性且没有采用慢序奏作为引子的作品。这部交响曲带有一丝狂飙运动时期的影子,作品的开始部分强劲而有力,行板乐章宁静而舒缓,小步舞曲乐章则显得个性鲜明。终曲乐章是一个很大的赋格,而作曲家采用了C大调,使得这部海顿“最后的小调交响曲”的尾声充满了乐观而自信的气质。
紧接着是D大调的第93号交响曲,这首在哈德福夏郡乡间创作的作品,拥有轻松活泼的迷人气质,首演于日。相比先前上演的两首作品,第93号获得更大的成功!伦敦最著名的大媒体《泰晤士报》称作曲家海顿是“无人可与之比肩”,赞赏这部作品拥有“精巧的结构”、“新奇的思想”、“令人快意的变幻莫测”、“与作曲家崇高而伟大思想相结合……”。文章还说:“批评家的眼光由于额外的光彩而突然一亮——这正是伟大的画家想要捕捉的瞬间——这种神态一般不会在人的脸上表现出来,除非在像这样的难得而伟大的场合……”。这就是第93交响曲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理解评论员在撰写这篇文章时候,心中的喜悦之情正是源自海顿这部优秀的创作。作品以嘹亮的号角齐鸣作为开始,随后快乐和愉悦的旋律如泉水般奔腾不歇,一往无前,评论家们认为这种意境是海顿在伦敦时期特有的状态,而这部交响曲又被认为是“极富英格兰风味”的作品!随后到来的是降B大调的第98号交响曲,首演于日。这部作品的特殊意义在于,海顿在这个调性中运用了小号和定音鼓这两件乐器,这在交响曲发展史上是一次创举。评论家们认为这是一种“英国式的特征”,也体现出作曲家的创新理念,海顿绝对处于当时音乐创作的领先地位。作品的第二乐章为如歌的慢板,有演奏家认为这个舒缓而略带哀伤的乐章充满了海顿对于莫扎特的深切悼念——就在这部作品问世前不久的日,才华横溢的莫扎特英年早逝!莫扎特生前与海顿有很深的交往,这两位古典主义时期最杰出的人物相互仰慕、吸取对方的养分,可谓“惺惺相惜”。如果我们仔细品味《第98交响曲》的这个慢板乐章,或许能体会出海顿的这份真挚情感。随后的G大调第94号交响曲应该是第一套伦敦交响曲集中最负盛名的一部,甚至堪称海顿晚年作品中名声最大的交响曲之一,它具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惊愕》!这部作品在1792年音乐季的第六场音乐会上首演,获得极大的成功。它的得名源自于作曲家在第二乐章中,先以极弱的演奏陈述主题,随后立即迸发出一个和弦加定音鼓的全奏,由此营造出强劲而极富动态的力度对比,效果令听众惊叹,所以作品首演成功后不久,英国人便给这部作品加上了《惊愕》的标题。虽然这样的技巧在此后的交响曲创作中屡见不鲜,但海顿显然是最早的尝试者。有传闻说,海顿之所以在慢板乐章中加入这样一个小高潮,主要为了讽刺或者惊吓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以期用这样一个令人惊愕的片断让贵妇人们出丑。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实际上大多数听众非常喜欢海顿的这部《第94交响曲》,尤其对第二乐章情有独钟,当年音乐会演出这部作品时,这个乐章往往会被听众反复要求单独重新演奏,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此乐章在平凡中所透出的纯朴、宽广的气质,绝对是海顿创作才华的极高表现。第一套伦敦交响曲的最后一部是C大调的第97号交响曲,同样创作于1792年,是当年演出季的压轴大戏。它与《第98交响曲》一起被专家称为前六部伦敦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评论家用“篇幅浩大、妙趣横生”八个字概括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海顿一生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的“C大调”交响曲作品,而这部《第97交响曲》无疑是这类作品中最为精美的一部,同时也是最后一部,在第二套伦敦交响曲中便没有C大调作品了。庄严而宏伟的第一乐章、融合了智慧与优雅的慢板乐章、极富色彩和动感的小步舞曲以及拥有卓越技巧以及诙谐动听旋律的终曲都是这部作品的精髓!
海顿在1792年夏天离开伦敦,回到故乡维也纳,时隔一年多之后不甘寂寞的他重新到达英国,再次为广大热情的听众带来了第二套共六首“伦敦交响曲”。这些作品和先前的六首一样,体现出作曲家超乎寻常的创作技法以及幽默睿智的创作态度,其中的《军队》、《时钟》、《鼓声》以及《伦敦》等标题作品,更成为广受欢迎的知名曲目。本篇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海顿的这第二套伦敦交响曲。
●第二套伦敦交响曲首先登场的是降E大调的《第99交响曲》,这部作品在海顿第二次抵达伦敦之前的1793年便已经创作完成,因此得以在日很快便和伦敦的听众们见面。担任演奏的依然是经纪人兼小提琴家所罗门的管弦乐团,且乐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因为作曲家在这首交响曲中首次加入了单簧管,并在后面的作品中多次沿用。这部作品的柔板尤其出名,这个乐章是海顿为了纪念其亲密的“红颜知己”去世而专门谱写的。旋律中无不体现出作曲家当时孤独与空虚的情绪,然而隐隐约约中却又透出一种深情款款的美态。这个乐章和我们先前曾经为大家介绍过的《第98交响曲》第二乐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纪念逝者有感而发,但前者悲凉中所显现出的柔肠寸断之感,无疑更能打动听众。无怪乎当时伦敦的乐评家们第一次听到这个乐章,就被其神奇而内省的风格所打动。
日,D大调的《第101交响曲“时钟”》在汉诺威广场音乐厅首演。这部作品的第二乐章慢板中,伴奏充满着规则的八分音符节奏,各种乐器以独特的点奏方式营造出类似时钟钟摆的音色,滴答作响的效果精致而逼真,因此后人为这部作品加上了“时钟”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标题。这部交响曲确实是能突出体现海顿个人风格、且广受世人好评的知名作品。在首演之后英国著名的《预言家报》便迫不及待地宣称,这部交响曲是海顿的“最佳之作”。虽然这个结论并不一定客观,但却反映出听众对其的喜爱之情。事实上确实有不少人认为,即便把《第101交响曲》列为海顿最杰出的交响曲,它也是受之无愧的,这源自其匀称均衡的结构以及质朴清新的旋律。第一乐章,舒缓而宁静的引子段落过后,是具有强烈民间舞蹈气息的快板,充满着海顿一贯欢乐、开朗的风格。第二乐章则是作品赖以成名的段落,栩栩如生的钟摆节奏体现出作曲家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格调,而小提琴则在这机械而缓慢的“钟摆”音色背景下,演奏出一段极其优美典雅的旋律,令人赞叹。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也是同类乐章中规模比较大的一首,以海顿一贯喜爱使用的八度跳跃进行。而最后的乐章尤其精彩,甚至有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的末乐章是海顿所有创作中最了不起的终曲。这支欢乐明朗的回旋奏鸣曲,充满着华美和力度,刚毅之中透出宽广的风范,同时又兼有乡村歌曲以及民间舞曲的朴实精华,乐章最后在激昂而振奋的气息中辉煌地结束。精彩的《时钟》过后,紧接着在日首演的G大调《第100交响曲“军队”》为作曲家带来了更大的轰动,甚至有报端认为这是“海顿有生以来最大的成功”——音乐会演出现场气氛火爆到极点,“安可”的呼声此起彼伏,许多女士也纷纷放下矜持,加入了欢呼的行列。诚然,这部作品是一部优秀的交响曲,但能获得这样程度的欢迎,一定程度上则是因为这部交响曲本身所蕴含的热情和火爆。海顿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显然力图赋予其一些特别的元素,因此在配器上采用了许多打击乐器,诸如三角铁、大鼓以及钹,在终曲乐章中刻意营造出一个热烈的战争场面,其标题“军队”也是由此而来的。虽然有人认为海顿的这个尝试并不成功,缺乏真正的英雄气概以及战斗气氛,仅仅以火爆的乐器效果根本无法增加曲目的内涵,但不可否认的却是,《“军队”交响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终曲乐章中前所未有的大胆创新,让伦敦听众感到了特别的新鲜和刺激,也让《军队》成为了海顿最著名的交响曲之一。接下去的三部交响曲是所罗门委托海顿为1795年音乐季特别准备的。降B大调的《第102交响曲》创作于1794年夏秋季,首演于日。这部交响曲的特点在于戏剧性的简洁——篇幅并不长,但结构却十分紧凑,管弦乐处理技艺也达到了炉灰纯情的境界,同时又不乏海顿活跃、进取的创作特点。第一乐章的引子安静而舒缓,但随后带出的主题却拥有宽广的气质、迅捷的速度、充沛的力量以及令人无比愉悦的节奏,在这个充满民间舞曲格调的乐章中,所体现出的欢快气息无疑是同期作品中最为突出和鲜明的。第二乐章可谓“精雕细刻”,旋律华丽而盛大,表现力非常强大,似乎每个音符都经过作曲家仔细的推敲和修饰。富丽堂皇的小步舞曲之后是依旧充满着欢快气氛的终曲乐章,以回旋曲的形式写成,其迅捷的节奏以及愉快的主题与第一乐章形成前后呼应,充满着令听众无比兴奋的节庆狂欢气息!随后的降E大调《第103交响曲“鼓声”》同样引人瞩目,因为这部作品是海顿所有交响曲当中篇幅最长的一首。这部首演于日的作品,以定音鼓滚奏作为曲目的开端,这在交响曲创作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这部交响曲便有了自己的标题“鼓声”,也有的翻译为“擂鼓”。虽然在知名度上这部交响曲并没有超过此前的几部作品,但由于创作风格上的成熟,使其成为海顿交响曲创作历程中的典范之一,评论界认为它完美地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技法。第一乐章扑面而来的连绵鼓声以及随之而来的引子,让曲目的开始部分显得严肃而深沉,随后转入充满着舞曲旋律的基本主题。整个乐章中,不同乐器的音色转换以及突然变化的调性色彩都体现海顿独特而幽默的创作手法,实在是引人入胜。第二乐章以双主题二重变奏曲写成,篇幅较大,第一主题为一首克罗地亚民歌,旋律舒缓而动听;第二主题则类似进行曲风格,两个主题之间形成调性对比,而且在音色上也体现出变化,配器上的卓越技巧使得整个慢乐章听起来充满着丰富的色彩。终曲乐章依然是常用的回旋奏鸣曲形式,整个乐章构建在单一主题之上,这是非常少见的。虽然看似十分简洁,但经过海顿的精巧设计却展现出无比精妙的变幻。这个充满锐气的乐章,虽然没有《第102交响曲》终曲的狂欢气质,但肃穆的神情中依然透露出一丝愉快而富有活力的气息。海顿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是D大调的《第104交响曲“伦敦”》。虽然我们习惯将作曲家为所罗门所作的12首交响曲统称为“伦敦交响曲”,但No.104无疑是最为“正宗”的一部,也是作曲家为自己数量庞大的交响曲作品、漫长的交响曲创作历程所作的一个出色的总结。因此其标题和音乐作品本身内容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乐曲以一个相当震撼人心的、具有强劲力度的引子开始,这个长达两分钟之久,缓慢却富有底蕴的引子显得独特而具有标志性意义,随后乐曲转入欢快的、充满音色对比变化的舞曲段落,隐约中显现出一丝诙谐和幽默的气质。第二乐章是一首抒情曲,宁静而明朗,但又略带一些忧郁和妩媚。第三乐章风格接近于玛祖卡舞曲,用复三段体写成,轻盈而平稳。作品的终曲乐章为典型的奏鸣曲形式,其第一主题据说取材于当时一首相当流行的克罗地亚叙事民歌,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作曲家是以一种英国街头叫卖为旋律为基础创作而成的。不过无论真相如何,这个充满着民歌风味的乐章是令人激昂而振奋的,当最后一个音符结束之后,海顿的交响曲创作历程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海顿对于交响曲发展的巨大贡献我们用前后五个篇章为大家介绍了海顿的交响曲创作历程,从最早期的小编制作品,到狂飙时期的名作,再到著名的“巴黎交响曲”,直至最后的巅峰——“伦敦交响曲”。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海顿以其极具天赋与个性魅力的音乐理念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管弦乐队编制的逐渐扩大促使了创作手法的日臻完善,使我们看到了交响曲这一曲式,在海顿手中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下面所转载的这些专业评论足以说明海顿对于交响曲发展的贡献——
“交响统一性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虽然海顿早就熟知二元性的奏鸣曲原则,但有时他却可以特许不要独立的第二主题。几乎没有哪位作曲家曾企及过这种不可阻挡的交响结构逻辑,甚至贝多芬也只是在规模上超出。”
“出于更高层次的交响结构需要,海顿将末乐章中简单的回旋曲被充分展开的奏鸣回旋曲取代,以和前面各乐章的艺术品格相匹配,后期交响曲中的缓慢引子增强了表情的深刻和戏剧性的张力,常常只不过是几个小节,庄重低沉,有时神秘莫测,总是陷入沉思和幻境,有时是梦想,带有强烈的浪漫气质。”
“交响曲已经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其实践者中有的是具有相当个性和创造力的杰出作曲家。在海顿同代人中,也有一些具有独特性的交响曲作家。海顿伟大的贡献是将所有这一切综合为一种具有可信的逻辑和永恒生命力的风格。这一成就使海顿成为与康德同等的一个平辈人和战友。”
以上转引自:
因篇幅限制,海顿交响曲目录见另外博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顿100交响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